土地资源管理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管理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

篇1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土资源中的土地档案管理具有法律效力和保存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历史资料、信息;为国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政府的工作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全面、科学管好、用好国土资源的重要保证。由此,要求土地登记机关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更新好土地档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指导现实工作。

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时代,社会工作和人们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济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社会演变。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当前形势要求,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各种土地信息,这是做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随着档案法规逐步完善,为依法治档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土资源中的土地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对依法管地、合理开发用地、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缴纳土地租金、征缴国有土地使用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土地管理法实行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环境下土地档案资料不断增多,如何开发与利用好这些重要的土地档案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使用,必须加强土地档案规范化管理。

二、提高国土资源中土地档案规范性的有效策略

(一)完整收集档案资料

做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好国土资源档案前期记录工作,管好、用好土地档案,只有这样才能为全社会、土地用户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为此,必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将与地籍有关的一切资料及时归档立卷,让每宗土地都有档可查、有据可依。

(二)数字化处理土地档案

信息化在各行各业逐步深化的当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也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设置档案信息服务窗口,尽可能满足各项工作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力宣传国土资源档案使用规范,让利用者了解国土资源档案可提供利用的范围、种类和作用以及使用程序,使土地档案使用规范化。

(三)实时修订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行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初步完善,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为此,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另外,还要坚持“优质、方便、规范、快捷”的服务方针,为土地档案使用提供及时、全面、便捷服务。

(四)抓好基础业务建设

按照各地土地档案管理目标认定的各项业务建设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业务建设。抓好基础业务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国土资源档案形成规范化、整理系统化、保管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电子档案逐渐被广泛利用,因而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探索电子档案管理的新途径,这就要求把电子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纳入档案管理范畴,放置于档案使用监管之中。

(五)建立信息系统

当前,办公自动化普及程度越来越深,档案工作也要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处理,这就要求结合办公需求建立信息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为了确保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使其具有与地籍管理系统连接功能,通过土地登记申请材料的扫描,可直接生成地籍电子档案。但是,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纸质档案的完整性。

(六)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档案管理工具的现代化水平,要求提高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科技含量。为此,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发与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加强办公设施建设,为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推进法制建设

国土资源档案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料,加之,土地资源开发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法或不规范现象,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档工作,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大《档案法》宣传力度,重视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鉴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领导干部、员工都要对其提高重视程度,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坚持依法治档,并将这一宗旨贯彻于每一项工作中,彻底贯彻落实。

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课程结构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有效性,因此,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人材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对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单位及行业进行研究,以此为前提进行课程优化,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围绕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有关的内容,建设相关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除了要有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可适当加入哲学、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专业应当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促使授课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营造与实际工作相仿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涵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四个环节,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实践

在该环节中,教师可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并使其与课改相结合,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中,多穿插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为了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将教学地点转移到实验室中,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应当包括基础和专业等课程之外,还应当包含CAD应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等等。借助课堂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有所掌握,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专业实习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对专业实习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该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与生产实习以及相关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实习的场所为校内的实训基地或是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专业实习,除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之外,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大幅度缩短学生与社会的适应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自我的优势以及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在专业教学实习中,可将规划、评估、计算机制图、信息系统构建等专业领域作为主要内容;生产实习则是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实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专业实习深度的提升及实习效果的深化。

(三)社会实践

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实践内容:社会调查与服务、支农扶农以及科技推广等,实践的地点可以选择在城市的社区或是郊区,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对学生的独立工作技能进行训练,从而使他们提早地适应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毕业实习

该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除了与毕业论文的设计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外,还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息息相关。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专业领域当中,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锻炼。毕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中进行,也可以深入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从而使实习与就业形成有机结合。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可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习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展现自己的能力。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确保师资队伍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院校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着重于建设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改善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同时,根据土地资源专业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尤其在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生态等选修课上进行双语教学。学校既可以从公共外语教学中抽调教师,使这部分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组建外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外语水平。此外,鼓励双语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为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学校应积极推动该专业教学改革,结合市场环境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要重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运用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从而建设特色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

篇4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国土资源部陆续制定和执行了数十部技术规程、条例、法规与政策,以持续地增强自身的土地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势,应该持续地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稳步增加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要按照“促进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领域,适应发展形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工程管理、经济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持续地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添加房地产策划与土地整理工程等新的专题内容。要持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就业率,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提供更合理的授课内容,设计选修教学模块。比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涵盖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门选修课;房地产模块重点涵盖了工程概预算、建筑学概论、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选修课。如此以来可以兼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专业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密切结合起来,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容量,可以直观地创新相关讲授内容,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线路图、图片和用于展现相关内容。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与探索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动听课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强化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再次,要打造产学教研相融合的新型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同学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为他们分配明确清晰的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他们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持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要打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厚的学术造诣,可以带动与团结学术梯队进行科研与教学。详细来讲,首先是用好选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其次是为他们教师提供诸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契机,以便他们持续地更新知识,吸收与了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再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相关企业、公司、部门定期挂职锻炼;第四,要聘请理论水平高超、实践能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学者或者教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为教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要强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比如土地生态、不动产估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必须持续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优化教学丰富,提升讲授技能,为同学们安排适当数量的实践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如一些高职院校业的实验课程或者专业实习较为丰富,涵盖了制图学基础、地籍测量、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地质学以及地籍管理等。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该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如地质地貌、地籍测量分别达到了2.8∶1和5∶2;地图学基础与遥感概论都达到了3∶2;不动产估价为4∶1;土地利用规划为4∶1;土地信息系统为4∶2。加大建设实验基地与实验室的力度,之前的大部分实验工具都是模型、挂图、标本与手工实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采购了相当多的电脑、多媒体、扫描仪与大型绘图机等多种实验器材,扩增了实验室面积。比如,本校与XX市城市规划局与国土资源局等,共同建设了针对性的实习实践基地;丰富了实践办学的指导策略,强化了横向联合的办学力度,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实验或者实习中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再学习意识,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内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逐步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实践辅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基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破解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完善和补充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5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就理论+实验+实习课程的情况而言,要重视相应的实习、实验教学环节。比如“地质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等,都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自学、综合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调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论文。通过撰写这些论文,稳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调查能力,丰富他们的课程实践经历。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的意识,应该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形成更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 专业优化与特色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4]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城市化

加强与完善土地管理是国家根据当前土地使用情况制定的新目标,并全力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突出高效利用为改革方向。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人们土地使用收益权,调整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加强土地开发研究,从利用、保护等方面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下面文章中针对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

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土地资源使用方面进行了以此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目前,建设用地普遍存在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例如:粗放利用、土地布局随意性强、重复建设项目较多等多种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结构不合理,粗放性利用较严重,很多旧城区的土地使用效率较低,再加上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农村宅基以及旧城区住宅闲置情况较多。

闲置情况较多的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建新不拆旧。很多人对宅基地的作用与理解依赖于传统观念,认为所住位置是自家祖祖辈辈流传之地,不能随意牵动,否则是对老祖宗的大不敬。这些受到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影响的人,正是е戮烧区拆不得的主要原因。二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能力,建设外延扩张程度较大,土地利用效率明显较低。三是各领导层对土地使用重视度不高。尤其是针对农村用地呈粗放性管理状态,认为农村用地性价比不高,农民素质不高,沟通困难,社会效益不突出,其管理有难度,因此,对农村用地缺乏管理。四是未批先占现象普遍。由于农村各方面管理力度、制度、体系等相对落后,因此,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比较随意性,不经过批准便自行搭建房屋。五是动态巡查工作不及时。土地管理力度不够、执行能力差,导致农村建房速度快,面积大,多出现违法现象,造成农民经济损失以及不满。

2、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方式。此种转移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集体土地一旦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则无法再变为集体土地,此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集体土地被征收过程也就是其处分权被剥夺的过程。

征地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结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和经营者,在补偿中往往处于劣势,一般仅仅得到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掌握在集体经济组织手中的那部分补偿费,也往往被少数村干部侵吞。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大多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被征地农民往往会“因征地而失地,因失地而致贫”。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但领导部门一般将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列位重点职责,一直没有把地籍管理这项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再加上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导致地籍管理基础薄弱,土地家底,尤其是城镇地籍资料欠缺,导致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难以有效监督,甚至出现失控。

三、加强与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

研究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谓任重道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在现阶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要挖潜盘活存量城市用地,应结合正在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摸清城区建设用地家底,建立存量土地信息库,将所有建设用地权属、所处位置、利用状况、适宜功能登记。其次,根据城市规划、工业区域规划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土地市场。要做好发展用地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到各种不同使用功能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分布以及当地的实际,尽量做到二者不出现大的矛盾。要抓好发展用地规划成果的实施,使其真正发挥引导、规范控制的作用。

2、合理分配土地征地补偿,确保专救专

通过土地登一记,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地过程中显化承包经营权补偿价格。财政、审计、国上、监察等部门对补偿费的拨付、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村财务实施财务公开,大额补偿费的使用需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产建设,结合地区特点,兴建土特产品加工企业等乡村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再就业水平和能力,帮助农民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新品种。总之,土地补偿收益必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真正实现农民的权益。

3、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展开,招拍挂出让逐渐成为我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建立土地市场信息制度,做到公开土地出让计划,公开土地出让信息,公开竟价,公开出让结果。同时将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公告,尤其是违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信息公布后,可使百姓很便捷地获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是否合法等信息,防止买了违法开发的住房,这也加大了开发商违法开发的风险。出让成交结果、违法用地信息、土地登记发证、基准地价等信息可随时公开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公众的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4、提高土地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首先,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展开案例讨论,让每个业务人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提高理解和运用国家政策的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拔一批干部到专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土地管理部门是国家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切实转变行政观念,摒弃过去那种管人即治人的官僚政治思想,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土地资源;闲置地处理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中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中国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民生用地供将应优先保障,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同时也提出了,土地供给相对不足与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并存,要大力整治清理闲置土地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闲置地的处理与有效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解决的问题。

1. 闲置地处理的必要性

1.1 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构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在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从而为推动国土资源保开发利用、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路径,为人类理性利用资源提供依据。

1.2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国土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等资源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完善国土资源开利用和保护的各项制度,不断促进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重用轻养”向“用养结合”转变。

1.3 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明智选择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不断加快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通过对各类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既可以增强地质勘探能力,延长矿业的产业链,也可以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解决闲置地的有效策略

2.1 彻底调查,不留死角

调查摸清土地利用现状是开展闲置地清理处置的前提。只有克服资料查找难、取证配合难、面积确定难、性质认定难等问题,才能全面掌握本县土地利用现状。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加强组织领导,选好配强工作专班。政府高度重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是有效开展彻底调查的前提基础。在调查的基础上,分类定性依标准,确保不留争议。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准确分类,合理定性,是最终处置到位的依据和保证。科学制定分类标准。根据调查确认的土地利用现状,对清理出的土地,按照相关规定以项目投资额度、建设进度、土地利用程度等作为标准,划分为闲置土地、用而未尽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其他土地四大类。

2.2 充分研究,分析原因

土地闲置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针对我县国土资源局的调查,认定了七种主要原因:自身资金不足,盲目扩大规模,圈占土地;囤积土地,待价而沽;被查封冻结,无法使用;产业政策改变,市场行情变化,投资目标难以实现;规划调整,土地用途改变;拆迁困难,交地不及时;基础设施不配套。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2.3 制定方案,科学处置

坚持科学的处置原则,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实施强有力的处置措施,是处置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明确处置原则。一是分类处置的原则。对闲置地依法依规严厉处置,对用而未尽土地加快利用或用于二次招商,对低效利用从严从紧管理,对其他土地理顺关系,合理救济,方便使用。二是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用地单位自身因素造成的土地闲置,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依法处置。三是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情况明确、没有争议的案例,迅速处置,限期结案;对于情况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例,充分调查,慎重处理。规范处置方式。对闲置地采取协议收回、收购储备、调剂使用、限期开工、地块置换、征收闲置费等方式进行处置;对用而未尽的土地,采取限期利用或政府有偿收回的方式处置;对低效利用的土地,采取限期利用、重新出让方式进行处置。

2.4 完善机制,动态管理

整合建立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对所有批后土地强化录入,实现时动态和事实录入相一致,随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完善投资审查机制。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注重考察投资企业的实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解决好项目用地的规模控制和规划布局问题,防止企业“囤、炒、圈、占”土地或盲目超规模占用土地。

3. 小结

总之,对闲置地的有效处理,要以“十二五”为指导,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当前特别要重视盘活低效利用、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严控新增用地。要以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契机,探索建立行政区域、产业园区、规划审批、项目审查等多层次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善并严格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参考文献:

[1]倪绍祥.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1)以循环经济牵引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 方月梅 张晓玲

(6)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胡礼梅

(1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高天明 沈镭 刘粤湘 姜蓉蓉

资源战略

(19)发达国家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其启示 黄德林 陈宏波 杨英云

(24)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构建 王亚华 张小林 孙在宏 袁源 卢宜迅

(30)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法制建设现实困境与对策 张兴 王凌云

(34)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温靓靓 白中科 周伟

资源评价

(39)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 陆汝成 黄贤金

(45)山西省蒲县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张婷 袁春 钱铭杰 袁涛

(51)古生物类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定量分析——以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郭婧 田明中 刘斯文

(57)基于系统平衡的成都市耕地保有量预测 刘倩 冉瑞平

(62)基于均方差分析法的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郭艳红

(67)浅析新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张继栋 白中科 崔艳

资源管理

(70)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的路径、问题与对策 龚兆先

(74)我国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热点问题研究 陕亮 徐培根 王史堂 史登峰 屈红刚 张文义 许永中

(79)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赵洋 鞠美庭 沈镭

(84)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的地质调查工作分析 张宇

(90)完善专业图书馆绩效考核机制的思考 张小敏 黄育群 张小海

资源调查

(94)我国旅游地学及其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郭福生 张国庆 姜伏伟 姜勇彪 叶张煌

(101)埃塞俄比亚金属矿产资源综述 杨波涌 鲍征宇 董志成 sisay ayalew amera yonas bekele

(106)山西铝土矿分散金属元素镓富集特征 杨中华 孙思磊 孟建寅

(110)天然气中汞的分布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何伟 汤达祯 严启团 许浩 王海华 林文姬

资源经济

(117)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法律属性之辨 闫海 吴琼

(122)基于lucc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李? 李晓东 海米提·依米提

(128)中国区域co2排放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陈青青 龙志和

(135)新疆能源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张娜娜 孙慧 刘媛媛

(141)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康新立 潘健 白中科

(148)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以广东乐从镇家具产业集群为例 李可文 冼尚德 程小莲 钟宁宁 李边卓

源市场

(157)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郭剑英 熊明均

(162)圈层化城市近程旅游市场营销——基于可达性的无锡案例研究 沈敏 周永博

篇9

农村宅基地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农村宅基地管理是关乎民生的立足之本,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乎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粗放,致使农村宅基地使用与管理不到位,造成乱占滥用土地现象十分严重。本次调查以分水镇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向延伸选取了8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

根据调查结果及数据图表分析,沿中心城镇向延伸的村庄,户籍、人口及农居点面积基本呈逐步减少趋势;闲置、废弃、私搭乱建及一户多宅情况由中心向呈现出凸字形现状,表现为与中心镇距离较近的及距离较远的村庄较低,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城乡结合区较高,通过数据结合地方情况实际。

一、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村民建房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建设,规划建设实施难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应当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但是有些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在申请获得批准后,私自放线施工,造成村庄布局混乱,土地权属纠纷层出不穷。造成新规划实施难,老规划废止难,新房旧房斑驳错杂,极为混乱,许多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

2、农村宅基地管理不规范

农村宅基地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由于农村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受旧的传统观念影响,少数村民认为农村宅基地是无偿取得的,谁先占用就归谁有,造成管理缺位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一户多宅;二是超标用地,少批多用;三是占而未用;四是空房、闲置房多;五是建新房不拆老房;六是非法买卖;七是乱批滥建;八是规划实施监督不力,村庄无序外延,控制不力;九是土地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十是管理不严,措施不力,严格执法和科学管理不到位。

3、宅基地的非法流转现象时有发生,产权隐患大

城乡接壤地带由于经济比较活跃,农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已大量出现,形成了自发的宅基地隐形市场。不少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集体土地非法入市,农民私自非法转让、出租宅基地、房屋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的行为时有发生。绝大数转让、买卖房屋问题都为私下协议,未办理合法手续,形成了事实上的“小产权房”。宅基地隐形交易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增加了土地管理的难度。

4、违法用地查处执法难

主要表现在管理难、查处难、执法更难。虽然土地管理法对宅基地管理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与当前宅基地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相适应,又不衔接,如对违反《土地管理法》第62.73、76、77、78条规定,有的应该限期拆除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有的应该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有的应该对责任人员直接追究责任,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但是,违法用地真正拆除,真正没收,真正依法追究责任,真正追究刑事责任的又有多少呢?根据对违法用地的处理情况调查,而大部分属于以罚代法,以罚代法,根本达不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二、产生的问题主要原因

1、规划不到位。许多镇村重经济建设,忽视村镇规划建设,缺乏全面规划、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使村镇规划制定迟慢。使村庄向外扩展无序,村内宅基地杂乱无章,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

2、管理不到位。农村宅基地管理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情况复杂,在加上有些村民依法用地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在自已承包地、自留地建房及转让宅基地是自已的权利;认为祖遗房是风水宝地,建新房不拆旧房;有些村干部由于受利益驱动,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擅自违法占地建房、卖地、搞“小产权房”等行为。

3、责任不明确。由于村干部对宅基地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不严,只讲人情面子,不讲法律政策,不按照规划和国土管理部门要求,申请审批宅基地。有些村干部老好人思想严重,怕得罪人,形成村规划管理不到位;其次,村干部不稳定,调整平凡,三年一换届,二年一调整,责任心不强。

4、法律观念淡薄。农村干部对《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贯彻不到位,一些干部、群众不懂得个人只享有宅基地使用权,而不享有所有权,片面认为土地是集体的,我建房就变成我的了。有的群众观念滞后,总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新房建起来了,老房也不愿意拆除。

5、执法力度不够。由于土地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国土资源部门又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和措施,现行《土地管理法》中,没有一条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直接实施拆除权和执行权等规定,作为国土资源管理者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而又无权对土地违法者直接实施强有力的制止措施,使执法错过最佳良机,由于受执法职能的限制,面对违法占地者难以标本兼治。

6、法规不健全。《土地管理法》第62条只对农村村民用地标准、规划、使用作了要求,而对土地违法违规责任追究缺乏具体规定,操作性不强。如对超面积如何处置,“一户多宅”如何退出?闲置地、空置房占而未用的地如何处置,缺乏统一法规和政策,没有具体措施,作为基层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而难以操作,没有法律依据又不愿意采取的措施,对违法建设等又没有强制等手段,为此,助长了违法占地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应引起各级领导和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等管理措施。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对策

1.加强土地法规宣传力度

定时张贴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定期更新,成立法律宣传队,流动下乡宣传,采取灵活的形式,如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相关多媒体资料及真实案例。此外,村委还可利用广播、标语、简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将学生纳入,利用学生的影响来间接的向村民宣传宅基地法律法规;由村委负责组织培训班,定期开课,利用农闲时期,以立体、形象、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开展普法宣传。

2、编制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

村镇建设规划应区分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密集程度来制订,人口密度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集约化、合理用地原则。如可选择贫瘠但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审批建房,打破乡村划分,以乡镇为单位,重新整理乡村宅基地资源。旧宅基地在新宅获批后视情况处理,若属新建不久或仍可以居住,则可以适当进行流转,主要向本村内房屋需新建却无经济实力申请在新划集中居住区建房的村民;若旧宅属破旧无法居住,则可及时拆除,进行复垦,恢复置换为耕地。

3、基层国土管理部门依法履职、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体现在宅基地的审批、监管、工作人员的素质及工作能力方面。首先,审批程序应简化、完善,增加审批条件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村民申请。其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使国土部门的宅基地管理工作置于村民及社会的监督之下,督促其严格依法办事、公正管理,合理、平等地分配宅基地;及时处理闲置宅基地,严格治理私自建房、少批多占的村民,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控制宅基地用地规模。再次,国土部门应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讲究工作方法,树立便民意识、服务意识及廉洁性、自律性。公平、公正对待申请宅基地的村民,杜绝、贪赃枉法现象;在批准村民宅基地申请后,严格按批准面积实地丈量,定期深入农村核查宅基地使用情况、完善登记制度。各级国土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严厉处罚知法违法的工作人员,引导其依法办事、执法为民;同时在管理中吸纳一般群众的参与及监督,定期听取反馈意见,了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宅基地管理水平。

4、制定政策抓管理抓落实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镇村规划,切实把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把此项工作摆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秉公执法,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履行职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二是乡镇、村要在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结合本村实际,检查“宅基地”的使用状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据有关政策,制定出整治“宅基地”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编制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规划。建立健全各项用地审批制度,严格执法,按章办事,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搞好镇村规划。三是土地、规划部门要定期对农村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以保障镇村规划的实施及法律效力。四是严格依法用地,严格按照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结果公示制度,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监督等举措,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5、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执法工作的领导,推行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

通过巡回监察,把大部分土地违法案件制止在萌芽状态,这样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才有可能把有限的监察力量集中到查处那些不听劝阻,藐视法律,公然违法的土地案件上来,做到查处一件,到位一件,切实做到对土地违法者的处理,起到教育、警戒的作用。对那些置法律而不顾,滥占滥用宅基地,破坏耕地建房的要坚决依法拆除建筑物并限期复垦还耕,同时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群众中造成一定影响,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切实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6、节约挖潜整治土地资源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行节约用地、合理用地、内部挖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整治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重要措施。“宅基地”的整治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宅基地”的整治要与土地整理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二是“宅基地”的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宅基地”的整治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四是“宅基地”的整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五是“宅基地”的整治要与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相结合。

7、完善宅基地相关立法

对超面积如何处置;“一户多宅”如何退出;闲置地、房占而未用的地如何处置;临时建筑视情况是否可以审批等制定一系列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政策政策,让基础管理部门在日常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法可依,便于更好开展土地管理工作。

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是新时期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树立新思想新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积极投入到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中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精心谋事,一心干事,专心做事,做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实践者,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1]黄永进.健全制度 促进宅基地集约利用 《中国土地》,2005,12.

篇10

关键词:国土资源;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已经形成,但是在空间布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好我国现有资源,加大国土资源开发,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述

国土资源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是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了土地、矿产、气候、海洋等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了人口资源、社会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利用也不断加大,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土资源。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而加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国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对国土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国土资源供需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当前国土资源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国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利用程度低

在我国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法,但是由于执法力度不高,造成了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国土资源浪费严重。在这个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地方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就进行占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开发利用技术低

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土资源开发技术是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保障,然而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土资源开发中不能就国土资源开发工作做好规划,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先进,进而造成了许多安全事故,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3 污染严重

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人们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由于利用率低,大部分化肥、农药散失在土壤、水中,造成土壤大面积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威胁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出路

3.1 做好国土资源规划

国土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国土资源的规划工作。首先,要强化国土资源开发管控和利用统筹,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确保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推动源头保护和功能修复,切实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另外,政府及相关部分必须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观的教育,协助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观念,统筹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2 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法

就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来看,其执法力度还不够高,进而使得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为了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的意义重大[3]。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分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颁布全新的法律条令,解决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任务内容不明确、程序方法不科学、实施监督不有力等问题,进而保障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其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快管理方式转变,强化战略思维和法治思维,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对发展环保经济、节约经济、生态经济的号召越来越强,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降低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进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再减少[4]。要把对国土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管理与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4 加大科技的创新

国土资源开发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一项重要的工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加大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5]。围绕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进而提高我国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问题。

4 结束语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大作用。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发展绿色经济、节约经济、生态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经济要想稳定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统筹两者,认清两者的关系,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促进土地减量化、集约化和循环化利用;要加快推进矿国土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通过完善建设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旭光,齐亚彬,贾文龙.西部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8:79-82.

[2]李新玉.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4:39-44.

[3]焦兵.油气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案例分析[J].中国矿业,2011,6:17-20.

[4]李新玉.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