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会计实务核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会计实务核算

篇1

【关键词】电影企业;会计核算;特殊性

近几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影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的电影市场位居世界前列,全社会对投资电影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合作拍片成为电影制片企业影片制作生产的普遍方式,电影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也多样化。如联合摄制、受托摄制、委托摄制和协作摄制。2004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核算办法》,《核算办法》给出了“联合摄制”、“受托摄制”、“委托摄制”和“协作摄制”四种形式的划分和定义,企业之间有关影片摄制成本所需款项的往来,通过增设的“预付制片款”、“预收制片款”等科目核算。但《核算办法》的规定对于目前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就不能完全适用。

一、联合摄制会计核算的探讨

(一)目前联合摄制的核算规定

《核算办法》规定,联合摄制是指企业与合作方共同出资,并按各自出资比例或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利益及分担风险。负责影片拍摄的企业(以下简称“承制方”)收到其他合作方提供的影片成本出资额,先通过“预收制片款”科目进行核算;提供经许可的影片摄制成本、费用结算凭证或报表时,再按企业应承担的该片成本出资额,及时结转入库;承制方收到电影院线(或发行)公司报来当期发行收入结算表,按合同约定比例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和“应付账款(其他合作方)”,同时结转影片成本和库存成本。不负责拍片和有关成本核算的其他合作出资方(以下简称“其他合作方”),按合同约定支付给承制方的影片成本出资款,先通过“预付制片款”科目进行核算,当影片完成摄制,并收到承制方出具的经审查或双方确认的有关成本、费用结算凭证或报表时,按实际结算金额将该款项转为库存成本;“其他合作方”收到承制方提供的收入结算表,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结转库存成本。

(二)联合摄制的核算问题分析

第一,“其他合作方”投出资金时,先通过“预付制片款”(报表列入“预付账款”),此预付款实际是生产影片的投入,而不是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信用行为,是属于“存货”的范畴,使“预付账款”增大,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不能真实反映“预付账款”和“存货”的会计信息。第二,有的影片合作协议规定,“其他合作方”不享有影片的所有权,其投出的资金的行为,不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行为,是为获取预期收益而垫付资金的经济活动,投出资金的目的只是享有利益分配权,如目前参与联合摄制影片的单位,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剧制作单位,很多非影视剧制作单位参与合作拍片,其投出资金的目的,仅仅是看好电影市场,想通过对影片投资提高企业的收益,而不是想拓展本企业的经营业务,他们对影片不具有控制管理权,实际上属于投资的行为。如果“其他合作方”待影片完工结算时,将实际投出资金转为库存成本,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行为。第三,通常情况下,“承制方”核算影片成本,取得与影片成本有关的发票和其他原始凭证由“承制方”作为会计档案予以保管,“其他合作方”投出资金后在收到“承制方”出具的经审查或双方确认的有关成本、费用结算凭证或报表时,按实际结算金额将该款项制作库存成本,此时“其他合作方”无法取得成本发票,根据税法规定,企业未取得正规发票的支出,不得作为扣除项目在税前扣除,而“其他合作方”取得收入需征收流转税,这样税收成本过大。第四,电影院线(或发行)公司与制片方结算一般跟承制方结算,不是跟所有影片的合作方结算,由承制方向电影院线(发行)公司全额开具发票结算收入,再根据拍片合作协议,分别跟“其他合作方”结算,存在重复交税现象。

(三)联合摄制核算的合理性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联合摄制根据合作协议的约定,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1.合作各方均享有影片的所有权。承制方收到“其他投资方”出资款,贷记“预收制片款”科目,在影片尚未完工时,“预收制片款”作为“生产成本”的备抵,根据约定比例抵减“生产成本”,余额计入“其他应付款”。待影片审查通过取得发行放映《许可证》,“预收制片款”转作库存的备抵。这样可以客观反映承制方的成本支出。影片收入按比例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结转相关成本。“其他合作方”支付出资款时,借记“预付制片款”科目,在影片尚未完工时,“预付制片款”作为生产成本支出,待完工结算,将“预付制片款”转作库存;影片收入按享有的比例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结转相关成本。

2.“其他合作方”不享有影片所有权。“其他合作方”不享有影片所有权的情况下,收入和成本核算全部由承制方负责,“其他投资方”的出资属于投资行为。承制方收到“其他合作方”出资款,作为收到针对某个项目的投资款,贷记“其他应付款——合作制片款”,待影片审查通过取得发行放映《许可证》,将影片全部设置成本计入库存,收到发行收入全额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发行收入扣除应承担的税金后,按约定的比例分配税后收入给“其他合作方”,借记“其他应付款”,分配的收入超过出资款,超出部分列支“主营业务成本”。“其他合作方”支付出资款,因其不享有影片的所有权,出资属于投资行为,借记“其他应收款”,待影片审查通过取得发行放映《许可证》,收到承制方影片分成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待收到的累计金额大于出资额时,超出部分作投资收益。

二、植入广告收入的核算

目前,影片制作方接受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植入广告方式接受资助的形式越来越普遍,即资助方资助适当的现金或产品,制片方将资助方产品或服务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符号(如LOGO或者品牌名字)融入影片中,以达到宣传资助方产品的目的。

(一)目前植入广告的核算情况分析

1.资助方式以现金形式资助。第一种核算方法,按照《核算办法》接受货币资金资助的核算规定,收到资助方现金时,记入“制片资助款”科目,在影片完成时,将收到的资助款转入“库存商品”科目下的“成本备抵”明细科目中,实际上将这部分的资金从影片成本总额中扣除。此种做法认为,该项收入是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收取的,符合《核算办法》对影片摄制成本资助的认定特征,即,第一,该款项是专门给予制定影片摄制成本;第二,该款项的取得无须以企业的资产或未来经济收益给予补偿。第二种核算方法,收到资助方的现金,视作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记入“预收账款”,待影片完成后,取得影片许可证并公映,将该收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广告收入”。此种做法认为,该项收入是资助方为达到宣传自己产品目的而支付的费用,制片方取得的收入实质上是以提供劳务(或服务)为对价,且资助方支付款项是以达到宣传自己的产品为目的,并不是无偿的,不适用《核算办法》有关“接受影片专项资助的核算”的规定。

2.资助方式以广告产品或其他实物形式资助。第一种核算方法,收到资助的广告产品或其他实物时,不做任何会计处理,等影片摄制完成,如果将产品变卖,变卖所得现金,冲减摄制成本;第二种核算方法,收到资助的广告产品或其他实物时,根据资助单位提供单据注明的价值(无单据根据市场价),先作“低值易耗品”入库处理,借记“低值易耗品”,贷记“制片资助款,待摄制组领用时,再采用一次性摊销结转为影片摄制成本。影片审查通过取得《许可证》后,将计入“制片资助款”科目的相应价值,转入库存商品的“成本备抵”。如果收到价值较高的属于固定资产的广告产品,如,汽车商提供的汽车等,根据资助单位提供的价格(或市场价),先作“固定资产”入库,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制片资助款”,待摄制组领用时,将固定资产全额转摄制成本。影片摄制完成,如果固定资产变卖,变卖资产所得现金冲减摄制成本,如果固定资产供企业以后长期使用,按照汽车的陈新程度冲减影片摄制成本,借记“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制片资助款”,贷记“营业外收入”。影片审查通过取得《许可证》后,将计入“制片资助款”科目的相应价值,转入库存商品的“成本备抵”。

(二)本文对植入广告会计核算的观点

第一,通常情况下,以植入广告方式提供影片资助款的资助方是以影片公开放映或播放为前提,如果影片因故不能公开放映或播放的话,即使影片有资助方产品的镜头,资助方认为制片方未完成对其的服务,会要求退还已资助的现金或产品。首先,在制片过程中收到资助款只是预收款而已,只有待影片审查通过取得《许可证》并公映或播放才能确认该资助款为制片方取得的收入;其次,由于该资助款是在影片的销售过程中取得,而非生产过程,因此,本文认为以植入式广告提供影片资助款的收入作为“其他业务收入”较为合理。

第二,资助方式以广告产品或其他实物形式资助,为完整反映影片接受广告产品的情况,客观合理反映影片实际成本,接受资助产品时,必须进行财务核算,可以参照《核算办法》“接受非货币方式资助的核算”规定。(1)资助方的广告产品是可以直接用于指定影片,实际上减少了影片的摄制成本,因此,会计核算上可以按上述第2点“第二种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2)资助方的广告产品虽然是在指定影片镜头里出现,但该产品不是直接用于制定影片,即影片摄制不需用该产品,而是用于企业其他方面的,则可视作接受捐赠,按照有关会计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定,按其价值借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总之,电影行业的业务多样性及多变性,使得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无法满足其会计核算的需求,电影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应分析电影企业业务的经济实质,遵循会计核算办法及相应会计规范的基本原则,对新兴业务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以适应电影制片行业的发展,真实、完整反映电影企业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应用;落后;成因

一、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成因

标准成本法是通过精确和慎重的成本差异计算分析,找出导致成本超支或成本节约的具体责任人,对已明确的成本超支或成本节约进行经济处罚或奖励,使成本的实际发生额最终与制定的标准成本一致的一种较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标准成本法体现了既要管钱,也要管人;既管理经济结果,也管理经济过程的观念[1]。但是,标准成本法目前在我国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中,很难见到应用的踪迹。究其原因,既有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客观要求的原因,也有会计制度设计缺陷的原因。1.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目前还不够理想。笔者根据张立恒所提供的河南省国有单位和县级以上集体单位会计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的数据资料[2]进行归纳和统计,其结果如表1、表2所示。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综合发展情况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该数据应当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明显偏低,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仅占9.04%,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会计人员占比高达90.96%;会计师及以上职称者仅占16.69%,其中还有4.65%的人没有被聘用,初级会计师及以下职称者占比高达83.31%。省级国有单位和县级以上集体单位的状况尚且如此,广大农村和乡镇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水平可想而知。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管理会计学科大多在本科教育才开设,大专、中专学校多以学生学不了该课程或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考试中没有该内容为由没有开设该课程。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考试没有管理会计的知识内容;中级会计师考试中,标准成本法只是《财务管理》科目中的一节,考试的机率和分值都很小;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标准成本法也仅为《财务成本管理》科目中的一章,虽然考试的机率和分值有所提高,但所占分值比例很小。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现实中有80%以上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标准成本法的教育,能分析、管理、参与决策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短缺,总体结构失衡。可见,我国的会计人员标准成本法应用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2.会计制度存在管理和设计的缺陷造成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客观要求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着管理和设计的缺陷。(1)《会计法》执行力建设疲软《会计法》第38条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3]。”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岗位上的无证人员占到了8.04%,且现实中会计主管人员多由单位领导指派,无从业资格证、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无会计工作经历的“三无”人员不少,外行领导内行在财务管理上早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法律规定形同虚设。这说明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会计法》执行力建设疲软。(2)会计考试报考条件门槛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会计工作管理的第一道门槛。而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条件是:“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报考条件中没有学历、会计工作年限的限制,尤其是没有会计专业的限制。如此低的考试门槛,导致会计人员不用接受标准成本法教育就能轻松过关。这与《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存在较大差距。(3)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设计有缺陷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中、高3个级别,初级和中级需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则采用考评结合方式进行。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个科目,其中《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内容没有标准成本法应用所要求的知识内容;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三个科目,其中《财务管理》中只是用一节的篇幅简单地阐述了标准成本法的局部知识;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一个科目。三个级别的考试内容不仅较少而且都不涉及标准成本法的知识和内容。这种考试制度设计忽视了会计专业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许多会计人员在会计知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阻碍了会计业务的规范化处理,无法保障标准成本法的应用。(4)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设计有缺陷1986年12月,财政部颁布《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旧制度”),2014年1月1日在大中型企业停止使用,小企业还可继续使用。取而代之的是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小企业参照执行,金融保险业的企业不适用。旧制度是按照制造成本法的原理来设计制定的,不允许企业随便使用标准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所有企业只能使用制造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才能保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新制度倡导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成本构成和管理目标的特点,可选择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成本核算,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的缺陷,限制了标准成本法的应用,这是我国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改变我国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对策

1.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促进会计人员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大量低学历、非会计专业的人员进入会计行业,加上国际会计趋同,会计人迫切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但传统的继续教育效果不好,多流于形式,会计人员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多为被动地学习。为此,必须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各项制度,营造良好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氛围。一方面,会计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会计人员持证上岗规范化检查督办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会计学会组织机构,分期分批组织初、中、高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的培训,每一个级别的培训可采取第一次免费、第二次半费、第三次全费的措施,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的收或免、不同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否等与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会计人员知识的补充和更新。2.提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质量,提升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如前所述,我国会计队伍庞大,但学历水平、职称结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总体结构失衡,这不但与会计考试制度的缺陷有关,更与会计教育质量不高相关。众所周知,我国的中专教育早已取消了入学考试,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以消化和理解会计学科的有关知识,明显缺乏成长为会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大专教育近年来因生源质量下降,即使是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更不用说非会计专业或其他途径取得大专学历的学生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没有对任何学历、专业和从事会计工作年限作要求,致使大量低学历、非会计专业的人员进入到会计行业。一些大中专学校围绕“考试”内容修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过关视为专业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质量评估以会计从业资格证合格率论英雄,忽视了严密、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培训,导致会计人才的培养标准降低。一门学科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主要依靠学校系统性、综合性、规范化的教学,会计学知识的获取尤其如此。所以,要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严把会计人员的“入口关”,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和最有效的途径。为此,一是要将各类会计资格考试报考的首要条件规定为会计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二是会计师考试必须逐级报考,不允许越级报考。3.改革会计考试管理制度,促进会计人才健康成长目前注册会计师考试明显比会计职称考试吃香。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性价比明显高于会计职称考试,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后就业率高、待遇好、受人尊重。国营企业以外的企业大多不认可会计职称考试,即使获取了中、高级会计师证书,聘用机率也很小,难以与薪酬挂钩。从表2可以看出,初级会计师以下人数高达83.37%,中级会计师人数只有13.72%,而高级会计师人数仅为2.97%,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明显不合理,与《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力争使初、中、高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5:4:1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是差别性较大的考试制度带来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报考的门槛、考生的会计素质、考试的难易程度上要做到相对公平,特别是要将注册会计师报考的首要条件修改为必须是持有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不仅能有效地激活中高级会计师考试,而且能有效地解决许多注册会计师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经验和业务核算能力的弊端。4.科学设计考试科目、内容和难度,完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还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均应当围绕会计核心专业课程来进行。要逐步取消《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经济法》和《税法》等会计辅助课程的考试,增加《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内容。科学设计考试科目、内容和难度,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会计人才队伍协调健康发展。建议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设计为《会计实务基础》、《成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基础》和《管理会计基础》四个科目;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为《初级会计实务》、《初级成本会计》、《初级财务管理》和《初级管理会计》四个科目;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为《中级会计实务》、《中级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和《中级管理会计》四个科目;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为《高级会计实务》、《高级成本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和《高级管理会计》四个科目。会计考试是会计工作的风向标。只有通过会计考试改革,引导和推进会计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会计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技术才能得到应用;只有从会计教育的源头抓起,注重和强化会计人员创造力的培养,会计人员才能产生超越记帐会计能力之上的会计感悟创造力,即财务分析、财务监督、参与经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才能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毛波军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培霖,黄桂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讲解[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219.

[2]张立恒.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J].财会通讯,2012(19):109-110.

篇3

一、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新晨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36.

篇4

一、基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会计职业准入机制分析

基于能力框架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职业准入机制,统一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职业知识为导向,未能考核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诸多要求的胜任能力。

(一)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在能力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核内容不全面,未能考核会计实务处理的能力。从考试科目上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这一规定虽然明确了法规、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但未对会计岗位的实务能力提出要求。从考试内容上看,在检查考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检查考生具体会计实务处理的能力。近两年考试合格者业务能力调查显示,考试合格者的薄弱环节就在会计实务操作部分,所以有必要在考核内容中增加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测试。另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核内容也有不完善之处。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质和我国地区的差异性,即使国家规定了统一的考试大纲,也不可能要求全国所有地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完全相同或相近。并且,考试合格者一般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常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核中并未体现出来,这也证明了考核内容仍有不详尽之处,应及时进行修正和弥补。

(二)会计职称准入考试在能力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计职称考核内容不全面,未能考核会计实务处理的能力和其他设计业务的综合能力。首先,取得初级、中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员,其能力要求主要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会计专业知识、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与此对比,则可以发现我国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核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考核内容中并没有对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这一首要内容做出要求;考核中针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全面,如没有涉及到税务处理、国家相关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考核中没有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做出要求。其次,取得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属于财务主管人员,其能力要求主要是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好的应变能力和风险意识、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此对比,我国高级会计职称考核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于财务主管来说,职业道德尤为重要,但是高级职称考核与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核内容存在的问题类似,都没有对职业道德这一首要内容做出要求;随着科技的越来越进步,社会的变化也是越来越快,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风险方面的处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并没有在考核中体现对应变能力和风险意识的考查;考核中缺乏对学习能力的综合测评,财务主管除须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熟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其他国家法律规定等日常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财务主管才能在公司的长期规划、重大决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决策中,财务主管要做出判断,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需要对外披露,披露到什么程度,以何种方式在何时披露,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有效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对外来信息进行分析、合成和处理,如何对所获得信息进行提炼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在考核中并未体现如何来考察。

(三)注册会计师准入考试在能力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考核的内容不全面,过于偏重专业知识的考核。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正在改革之中,2009年的考试中增加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一科目,正是会计人员从业能力框架中提到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说明了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正朝着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目前注册会计师准入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相关的专业知识,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入,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从业所必需的知识还没有列入考试内容,不能全面考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的口头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素质只有经过面试甚至长时间的考察才能得知,而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准入机制中没有面试的要求,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考察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全面考察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进入人员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基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会计准入机制考试建议

(一)会计从业资格增加考核内容一是增加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科目。针对考试科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分为理论考试和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两部分。理论考试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两门;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应包括会计实务操作及会计岗位基本技能操作两项内容。其中,会计实务操作旨在考生掌握一定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提出要求。二是考核内容中增加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测试。考试合格者工作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核算对象,所以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过程能力测试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此考查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会计岗位适应能力。此外,除了设置包括会计信息化考试,还应包括点钞、假币识别、汉字与数字录入等内容。三是在《会计基础》考试中增加关于实务操作的考核内容。现金管理部分应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运用内容中,经济业务应考虑增加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核算;增加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常见的生产成本计算等

内容。

(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准入考核的建议一是建立报考人员的职业道德考核体系,将职业道德考核作为取得相关级别资格的会计职称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可依据报考人员所在院校、单位出具的道德情况证明,银行出具的信用情况说明等来判断该报考人员的道德水平,并依据道德水平的高低折算成相应的分值,计人考生的总分中,未达标者或因为存在道德问题者,一律不准取得会计相关职称资格。二是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考核,除了要适应工作的需要外,还应增设综合能力测试内容:考核相应的财经、证券、税务知识、风险控制和规避、信息处理的能力。对此,可借鉴参考中国房地产估价师资格考试,考核综合经济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可合并为一个科目进行考核。三是国际化进程要求应具备计算机和外语能力:计算机资格证书(初级职称需具备一级计算机资格证书、中高级会计职称需具备计算机二级以上资格证书)、英语或其他语系证书(初级应具备英语三级资格证书、中高级应具备英语四级以上资格证书)对此,职称考试也应作相关要求。建立、完善和创新会计职称的综合能力测评对于提升整体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对会计师资格的认定也可采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对能力的考核可通过答辩与面试的方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由企业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考核,评委由企业领导和总会计师及人事部门人员组成。

(三)注册会计师准入机制考核的建议一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无论是科目还是内容都应该强调实务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测试相关人员能力的效果。鉴于实务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实务的调查和相应的调整十分必要。同时,构建对应试者的能力测试体系,明确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二是目前我国所涉及的范围相对狭隘、比较片面,鉴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是全方位的。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应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观、道德和态度评估等多方面,强调对应试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测试是未来注册会计师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应逐步调整考题结构,加大案例分析试题的分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考生实务操作和执业判断能力的考察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勇:《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6期。

篇5

我校从本学期开始,财经专业学生使用《企业财务会计》第四版。在保留第三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对涉及方针政策制度发生变化的相关章节及其内容做了全面修改。我在使用新版教材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大纲要求,把握中职教育财经专业与《基础会计》、《税收基础》等教材的内在联系,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脉络体系,努力探索能提高实效的教学方法,落实大纲和教材教法学法改革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几点体会。

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全书仍保留原来的章节顺序,只对局部章节做了调整。在保留第三版教材中原有的知识点、请注意、相关链接、小知识、技能ABC、练一练等栏目的基础上,以“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为编写指导思想,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相关章节及其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原教材的风格上又有新的突破,每章开头增加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情景故事及学习目标、知识要点、本章小结等栏目,对具有可比性的内容尽量以图表形式出现,以提升其直观性,降低教学难度。

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降低了教材难度。删减那些理论性过强和较高深的、本应属于更高教育层次解决的知识内容,如对外投资、现金流量表等,使之更加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更新了教材内容。将最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2008年)等恰当地融入其中,使之与时俱进。

第三,贴近学生就业实际。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以及最新出台的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内容相结合,使之更具有社会性和适用性。

第四,准确定位。知识内容力求与中职学生就业去向相吻合,并与会计岗位相衔接,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为让改革后的财务会计课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课堂活起来,我从整体上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寓基础知识于技能训练之中

本学期我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对《企业财会会计》课程进行了会计模拟实习教学的结构设计。首先,对该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按照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基础模块又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会计岗位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然后再根据不同模块中知识的特点、学习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媒体功能的分析,进而确定具体内容的设计、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内容等。其中《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技能”部分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该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部分的知识,能够胜任会计日常的核算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尝试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实效,教学大纲的要求再明确,教材编写得再好,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改革,也难以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作用。为此,我采取多种方法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和研究性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巧妙地选用教学媒体课件

由于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声并茂,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反馈与所要表现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相适应;能够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会计核算业务时,身临其境地进入职业角色;其非线性和可选择,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学习问题,自由地进入相应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在个别化学习环境中完成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任务。

篇6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学习的自觉性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我们整合会计实践教学课程时要掌握以下四大原则:

(一)不要过多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要突出实践知识点。

(二)不要过多地设计较难的会计业务题目不暇接,要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设计小型企业比较通用的会计业务,如货币资金收付、薪酬业务核算、材料业务核算、固定资产购买处置及折旧业务核算、产品销售业务核算等。

(三)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核心,重点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工作适应能力。

(四)各项业务要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不能业务之间断裂,让学生形不成会计的完整核算体系。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时,突出“工学结合”就是把现场真实的会计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册搬到学校,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结合。“加强实训”就是从会计岗位需要出发进行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岗位技能培训,会记账、会算账、会用账,走入社会工作时能顶岗。

二、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课程整合的设计

(一)以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线

根据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岗位可归纳为十类:1.出纳岗位;2.工资岗位;3.材料岗位;4.固定资产岗位;5.成本岗位;6.销售利润岗位;7.资金证券岗位;8.往来结算岗位;9.总账报表岗位;10.会计电算化岗位。考虑到小企业不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工资的核算已扩展到整酬核算,上列十大岗位在高职院校可简化为九大岗位:1.出纳岗位;2.薪酬岗位;3.材料岗位;4.固定资产岗位;5.成本费用岗位;6.销售利润岗位;7.资金总账岗位;8.会计报表岗位;9.会计电算化岗位。

(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融合

我们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2013级培养计划确定的会计实践教学课程有:《出纳实务》、《财产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总账会计实务》、《财务报表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将这几门会计实践教学课同会计岗位训练结合的具体设计如下:

1.《出纳实务》课程和出纳岗位融合:处理“出纳实务”和“薪酬实务”,包括:库存现金收入业务的处理;库存现金支出业务的处理;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账务处理;库存现金、票据及印章的保管;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处理;银行存款支付业务的处理;银行结算方式和有关业务的办理;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务处理;薪酬记账;薪酬记账的凭证和复核;工资发放业务;工资总分类账的登记;工资明细分类账的登记。

2.《财产实务》课程和材料岗位、固定资产岗位融合:处理“材料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包括:材料凭证的填制和复核;材料实际成本计价业务的处理;材料计划成本计价业务的处理;材料明细分类账的登记;材料账的核对;固定资产凭证的填制和复核;固定资产购进和处置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的财务处理;固定资产及折旧总分类账的登记;固定资产及折旧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固定资产账的核对。

3.《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和成本费用岗位融合:处理“成本费用业务”,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的登记;产品成本计算单的编制;产成品收入汇总表的编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管理费用明细账的登记;财务费用明细账的登记;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的编制;制造费用明细表的编制;管理费用表的编制;财务费用明细表的编制。

4.《纳税实务》课程和销售利润岗位融合:处理“销售业务及纳税业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主营业务成本的账务处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账务处理;其他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其他业务成本的账务处理;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的账务处理;各种税收业务的申报和缴纳;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的登记;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的登记;销售费用明细账的登记;应交税费明细账的登记;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的登记;其他业务成本明细账的登记;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明细账的登记;营业外收支明细账的登记;各种利润的计算;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业务的处理;利润分配明细账的登记。

5.《总账会计实务》课程和资金总账岗位结合:处理“借款业务”、“往来业务”、其他相关的“总账核算业务”,包括:短期借款业务的处理;长期借款业务的处理;银行利息收入与支出业务的处理;银行借款明细的登记;应收款项业务的处理;应付款项业务的处理;往来结算总分类账的登记;往来结算的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往来结算账的核对;其他相关“总账核算业务”的处理;总分类账簿的设计与登记(含“科目汇总表”等核算形式的应用)。

6.《财务报表会计实务》课程和会计报表岗位结合:练习“财务报表”的编制,包括: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应交税费明细表的编制;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的编制。

(三)《会计岗位技能训练指导书》的编制

篇7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模拟实验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学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要做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会计实践教学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要形成科学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划分与功能定位

会计实验教学环节可分为三部分:课程试验教学、综合模拟试验以及专业实习。

(一)课程试验教学

课程试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融合于每门课程中。实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每门课程理论知识,通过试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1、主要课程实验设置:

(1)初级会计学课程实验。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进行建帐、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及编制各种报表的实务操作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掌握基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

(3)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根据不同企业产品的性质,采用各种成本核算方法,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核算产品的制造成本。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4)财务管理课程实验。了解财务信息的收集、选择、分析的全过程,通过提供科学的财务分析信息,为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财务活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要求学生学会采集企业的财务信息,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进一步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5)审计学课程实验。通过对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和审计,熟悉和掌握审计程序和方法实际运用的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按照科学的审计程序,对一些具体审计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实验的实施方式

课程试验教学可采用单项模拟实验和阶段性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单项模拟实验方式

单项实验是以理论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组织实验。如在《初级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验,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验,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实验,结账和错账更正实验等;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验,累计折旧计算表的编制实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实验,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实验等;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各种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实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实验,产品成本计算表的编制实验等。这样可使学生在学完一个内容后,对相关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整体模拟实验方式

在学生学习完一门会计专业理论课之后,应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会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较综合的模拟实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学完《初级会计学》以后,可设计一整套关于企业帐务处理流程的实验,让学生完成从建新帐开始,逐步完成处理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在学完《成本会计》后,可设计一些涉及材料费、人工费、水电费、燃料费、折旧费、修理费等费用的结算和分配业务,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使学生熟练掌握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综合模拟试验

综合模拟试验一般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以提高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模拟实验是把—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并利用会计实务完成的会计资料信息进行财务管理决策和审计实务模拟操作等。综合模拟试验的内容可涵盖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大部分会计专业课程。综合模拟实验的实验资料,可以采用某一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通常为12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

1、综合模拟实验设计思路

第一步,先进行会计实务流程的模拟操作练习,即按照“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报表”进行相关实验,原始凭证内容应涵盖企业全面的经济业务,包括诸如成本计算等业务;第二步,根据会计实务部分提供的凭证、账簿、报表以及模拟单位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等进行企业的财务分析,并进行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的模拟处理;第三步,在模拟过程中同时进行全过程的审计控制。

综合模拟实验的实习资料必须选择有代表性企业资料,并且进行设计加工。设计加工目的在于将一个真实企业中可能涉及不到的业务,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进一步增强资料的全面、系统与代表性,以收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效果。要求实习用材料、包括凭证、帐表等均与实际相同,以增强真实感,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综合实验应由学生唱主角,通过理论学习与职业思想培养,他们的业务技术应是精湛、规范的,职业作风应是严肃认真的,教师应在综合实验中当好配角,做好引导与服务工作。

2、综合模拟实验组织方式

(1)个人独立运作

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单独完成全部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其优点有:学生通过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全面系统的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其缺点是: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各岗位的业务分工和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学生的工作量较大,材料消耗也大,会提高实验成本。

(2)分工运作

把学生进行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其优点是:增强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能熟悉明确各种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单据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个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方式;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到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单位及外部有经济业务往来的相关单位的财务关系,掌握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其缺点是:实验过程组织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个人独立运作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岗位轮流的方法解决。

(三)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要求在校外进行,即让学生走进企业,去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专业实习一般可通过假期实践或毕业实习进行,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通过实习,学生应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和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培养自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二、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明确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明确谁是处于模拟实验的主体地位。

1、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实验学习的环境氛围,是实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环节。例如:在模拟销售库存商品10000元的经济业务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设计在模拟实验中需要的角色(销售人员、出纳人员、库存保管、记账人员),然后根据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作针对性的指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会计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角色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处于企事业单位或公司财务人员的位置,面对一系列的经济业务,运用所学过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仿真处理,进一步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尽快进入教师为他们设计的角色中去。例如在采购员预借差旅费的业务中,采购员首先应说明其借款的程序:先填制一张借款3000元的借据,经有关领导审批后,交出纳员,出纳员审核无误后,方可将款项借给采购员,出纳员将款项交给采购员时,要在借据上加盖“现金付讫”戳记,据此记账员编写会计分录如下:借:其他应收款——××采购员3000贷:现金3000将此笔会计分录输入到记账凭证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不同的角色,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预借差旅费的结算关系是企业与职工的往来结算,它的实质是企业将要发生、但尚未发生的费用。在费用尚未发生前,不能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账户,必须先作为企业的应收债权核算,计入“其他应收款”账户,待采购员出差回来报销时再转入“管理费用”账户。通过这样一个模拟实验教学,学生很容易便掌握了这类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

三、对会计实践教学发展的思考

1、将会计模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会计实践教学不是一、两门课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前提,但最终必须付诸实施。首先应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比例,一般可根据情况加大到20%左右的比例,由此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切实解决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其次可以将会计模拟实验作为一门课程,列为考试课,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等教学性文件,使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有可依据的标准。

2、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阶段,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更新,采用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的普及率在逐年提高,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学校应该考虑到企业的这种需求,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配备有经验的专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

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是由会计专业教师或者实验员担任,而这类指导人员对于具体的经济业务环境一般也未亲身经历过,在指导实验过程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不够准确,脱离实践,缺乏权威性。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纸上谈兵的状况,学校可以选择那些既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还要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会计人员,担任学生的实验指导教师。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年青教师来说,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后,再去指导会计实验,以保证实验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篇8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务;学情分析;课程设计探析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是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理实结合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好《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情分析

(一)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存在为难情绪

纵观《财务会计实务》教材目录,我们不难发现,该书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粗略估计,有上百个知识点;而且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对于只学过《基础会计》、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往往知难而退,望而却步。

(二)基础会计掌握程度不同,学生水平不一

由于在大一阶段,学生们在学习《基础会计》时的掌握程度不同,导致在学习《财务会计实务》中表现出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为了保证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同学“消化不良”和一部分同学“饥饿难耐”。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遍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微课、多媒体PPT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同时辅以用友财务软件、手工实训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时间一长,学生最初的学习劲头就会荡然无存,失去学习兴趣。

二、课程地位及目标

(一)课程地位

《财务会计实务》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也是众多会计职业资格类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考试科目,例如:职称类的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执业资格类的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势必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水平。鉴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把会计领域的前沿资讯带到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另外重中之重还要积极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以致用是根本,尤其对会计这种操作性强的专业来说。

(二)课程目标

根据《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强调实践性的特点,坚持“一切从实践中来,一切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提炼出了以下三个目标:(1)岗位目标:培养适合于各会计岗位,能够掌握各岗位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工作方法,适应能力强的高技能素质人才。(2)技能目标:熟记熟知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运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会计问题,并且能够作出有关的账务处理、加以财务分析。(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务实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课程设计探析

(一)设计思路

1、课证融合

深入教学一线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从会计实务工作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强化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目的,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政策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实务内容》进行有必要的增减、编排,以适应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行业规范、企业的岗位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前沿的会计信息,携手企业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考证三者的有机结合。简单的说,就是把财务会计书本上理论知识、实务操作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

2、校企合作

我们学院现有金必达会计师事务所、光谷金融港等校企合作基地,根据课程需要,加强和校企合作基地的沟通,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定期输送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会计实务工作的内容,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不足,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课本实操的有机结合。

(二)设计内容

1、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根据实践应用的需要,设定八个重要的会计岗位,分别是记账、出纳、成本、会计、总账、工资稽核、报税、财务报表分析与核算等岗位。然后对照这八个岗位设计实务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块。针对每个教学模块,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引入——提出疑问——制定任务——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

2、教学安排方面

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具体课时分配方面,压缩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给学生充分锻炼实践操作的机会。

3、教学形式方面

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内容的教学,针对高职教学实践性强、上手快的特点,要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内容的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能熟练掌握基本实践内容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二是利用我院校企合作基地和优质的毕业生资源,聘请经验丰富、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计专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为学生讲授会计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三是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定期的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拓展视野,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和会计工作文化。

4、教学手段方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考核方面

与以往的期末闭卷考核不同,教学考核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工作态度、会计资料完成情况、实习实训情况、期末会计实训报告撰写情况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教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本文是在吸取众多专家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学情分析、课程地位及目标、课程设计探析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对《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设计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但同时受能力、经验的限制,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翠玉.谈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说课设计[J].潍坊教学学院学报.2010(05)

篇10

    (一)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

    1.基本认知能力培养专业认知实习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目标、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和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

    3.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以会计职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强调会计综合职业技能的实训与掌握,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重在对学生会计核算方法和全面技能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单项岗位知识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框架,为学生以后走上财务主管岗位打下基础。

    4.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二)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校外培养通过聘请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总监、会计主管等“精英会计人才”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相应的会计岗位上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外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校内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对企业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为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搭起一道桥梁,实现无缝连接。

    1.会计职业素养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2.会计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双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框架的构建

    (一)校内实验教学体系

    1.会计岗位能力(单项运作能力)实验会计岗位能力(单项运作能力)实验一般可设置至少6门课程实验,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纳税实务等实验,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这些实验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可选择典型企业案例进行实验设计,例如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岗位能力训练。

    2.综合财务管理能力(综合运作能力)实验综合财务管理能力(综合运作能力)实验可设置两门课程实验,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例如用友ERP管理软件实验)和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课程(例如用友ERP沙盘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可选取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一个完整期间的综合会计业务进行实验设计,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未来的“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实验一般在学完会计学专业主要课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以后,安排在大三进行,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进行。

    (二)校内实习教学体系

    1.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基本认知能力,包括学科基础认知和会计专业认知,应在大一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完成,以正确引导学生整个本科期间的学习方向。(1)学科基础认知实习通过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学习进行。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2)会计专业认知实习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2.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和会计问题处理能力。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指导,以企业一个月(可选取年终)的业务为操作流程,使用实际工作中规范的记账凭证和账页进行演练,学生在实验中可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例如财务主管、出纳、成本核算人员、保管人员、往来结算人员、报税员等,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开始,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并根据报表及其他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和会计报告审计,最终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在完成相关会计信息的手工处理程序的同时进行会计信息的电算化处理、信息分析及计算机审计等,并将手工处理结果与电算化处理结果相印证,使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三进行,在学习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完整处理流程进行全面的实训实习。

    3.创新创业设计创新创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可由学生自选方向、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的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创新创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三或大四进行,可结合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进行,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会展策划技能大赛等。

    (三)校外实习教学体系(校外兼职实践导师“一对一”教学指导)

    1.会计职业素养培养通过在企业或单位实习,使学生获得有关职业道德素养的心理体验,包括遵守法规、恪守信用、科学理财、严格监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体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形成以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引导学生思考会计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经济秩序的意义,认识会计造假对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危害,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感,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沟通与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