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方法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方法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固定资产的分类确认标准比较落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不科学、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较为混乱等等。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弥补了这些缺陷,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固定资产的制度管理加以完善。下面本文来分析一下新旧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的差别,新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优势,以及配合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别
(一)固定资产的界定差别--单价标准提高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由500元提高至1000元,其中,专业设备的单位价值由800元提高至1500及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包括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的形态。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1]。固定资产标准提高是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现状的,正适应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也能更准确的核算和反映出医院的固定资产。
1、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科目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增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三个科目。
固定资产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经过一定阶段的使用磨损后,最终必然会报废。在以前,医院一直都未关注固定资产报废问题,有的医院甚至都没有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这就会导致固定资产报废不及时和不合理的现象,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医院财政损失,增加财政支出。
以前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不算折旧的,每月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修购基金,固定资产的实际耗损没法体现出来,就虚增了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成本,而低估了它在使用期间的磨损成本,这样医院的结余虚增上去了,但实际的收支结余账目有偏差,也就会导致后续连锁的其他财务指标失真,形成的假象就会误导管理层的决策。新制度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原则上,医院应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采用不同折旧计算方法,如医疗设备是有一定使用次数寿命的,就按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房屋等建筑,就可以按房屋使用年限来平均折旧,每年折旧多少成本。这样就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合理管理。
待冲基金主要是用来核算科教资金及财政补助形成的固定资产。待冲基金取代了固定资金科目,完善了财务信息,使得在核算医院固定资产时更加准确。
2、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一般情况下,固定基金是作为固定资产的一个对应的科目而设立的[2],它所反映的就是医院固定资产的发生状况。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在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下,是按固定资产原来的价值来提取修购基金的,没有提固定资产折旧问题,而是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来提出修购基金,这样做的缺陷就是修购基金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值,把医院的总资产值和净资产值都虚增了些,由此计算的资产负债率就有偏差,也就无法反映实际的固定资产负债水平,也无法体现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净值等等。
三、配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有效措施
为了应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使其发挥作用的最大化,建议配合着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执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固定资产核算新方法,重新核算医院的固定资产
医院的财务核算人员要熟练掌握制度的变化原则,能正确的按照制度进行固定资产分类,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医疗器具、物资、易耗品和库存等进行反映和核算,这样就能条理清晰,核算明确。也为新制度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固定资产核算新方法,算好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工作
根据新制度规定,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按照不同的折旧计提方式,折旧计提方式有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次月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只在当月计提折旧,而不在次月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但仍在使用的,就不再计提折旧了。强化新医院会计制度责权的配比,有利于医院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运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固定资产的保养,不能只顾使用不维护,要在使用的同时加强日常维护,有效的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节约了维修费,折旧费,资产更换费等,从而也就降低了成本的支出。所有固定资产都是“三分修,七分养”,做好维护保养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四)注重固定资产的高效利用
固定资产实际上是衡量医院的硬件实力、规模、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医疗卫生、科研教学、行政办公等各项工作的一个物质基础。一直以来各个医院间进行竞争,除了比软实力(如医师队伍学历和工作经验),就是比硬件了,如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修建豪华的病房等等,根本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这就导致了置办固定资产的盲目性,极有可能出现类同的设备重复购买,导致固定资产处于半闲置或闲置状态,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明确分类,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才能实现固定资产利用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五)加强固定资产的制度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定期的盘检工作;资产划分比较机械,甚至有些固定资产无法归类;只关注实物,不关注货币形态,如固定资产坏了就维修,而不考虑维修费用的支出;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利用,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等现象的出现。想要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就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管理固定资产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保证新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在制度的配合下良好、有序、稳健的运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加强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
固定资产的核算必然离不开账目,要加强账目管理,保证账和物一致,虽然固定资产的种类多、数量大,不易清查,但一定要分门别类的做好账目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三账一卡”制度[4],盘活现有的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三账一卡”制度,就是总账、一级分类明细账、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卡(也称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做好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是保证固定资产核算准确的前提条件。
四、结论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在医院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弥补了旧制度的不足,表现了其自身的优越性,既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真实性,又保护了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使得医院的固定资产能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也保证了医院的会计工作人员顺利进行数据整合统计工作。新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是更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更能真实的反映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在良好的措施配合下,医院会健康稳步发展,同时也会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瑞雯.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蓝艳娜.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问题探讨[J],会计审计(财经众览),2012
篇2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 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摘要:全新的表格输入法,将凭证模块和报表模块相结合,实现凭证数据的高速输入;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将制造成本核算报表化,一举实现成本核算全通用,从而解决了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一个最大难题;开创了分组核算,从而提供比总分类更概括、更综合的核算指标等部分内容,构成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框架。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制造成本
1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1.1费用与成本
遵循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一般原则划分,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生产经营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即对象化的费用,也称之为产品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制造成本。成本的经济学本质是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C是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二者经济内容相同,称生产费用侧重配比一定时期,称产品成本侧重配比产品对象。一个企业的生产费用总额与其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不一定相等。期间费用则是指一定期间耗费的与生产产品提供劳务间接联系的无须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概念的经济学本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作用巨大。一是补偿耗费的尺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重要指标;是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决策的重要依据。
1.2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产品(劳务)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监督,核算是基础,监督职能扩展为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控制、核算;事后的分析、考核、检查具体职能。也决定了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狭义的成本会计只指成本核算;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八个环节的管理活动与技术。
1.3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遵行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正确划分各种支出的界限:除正常生产经营支出外,还有资本性支出、福利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只有生产经营性支出(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才称为生产经营费用。二是正确划分各期费用成本界限: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须计入本期费用成本账户。三是正确划分费用与成本界线:在正确划分各种支出和各期费用成本基础上还应当正确划分产品期间费用界限。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生产费用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中的期间费用列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四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界限:凡是能分清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同应按受益原则合理分配标准在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之后再计入各产品的成本。五是正确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期末计算产品成本时,除了本期完工产品成本外,还可能有未完工产品成本。必须核实期末在产品数量和完工程度,采用合理分配分法划分出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才能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要求决定了各个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都归纳三个步骤:一是费用的审核与控制;二是生产费用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与归集;三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1.4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是指国际通行的按照以上五个划分界限和一般流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方法就称之为制造成本法。会计信息化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成本核算方法从手工成本核算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化下成本核算方法。但是无论手工成本核算还是信息化下成本核算,不变的是核算基本要求与一般流程。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与具体流程。特别是ERP环境下成本核算方法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技术一直是成本会计人员的操作难点与薄弱环节。国内大多有关成本会计的文献资料研究也多见于手工成本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本文结合多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经验对会计软件中的成本核算功能应用作一浅探。
2会计信息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2.1总账系统中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电算化初期,建账单位只是财务部门开始信息化,所有会计核算都是依靠ERP软件中的账务处理模块(又称总账系统)来完成。根据总账系统中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时尽量利用科目明细分类核算与项目辅助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成本核算科目体系,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到如下几种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方法。方案1:成本明细分类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设多级明细分类科目来实现成本核算的方法。其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下:方案2:成本项目辅助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2-2;(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生产成本;(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101-基本生产成本;10101-直接材料;10102-直接人工;10103-其他费用;2-B产品;201-基本生产成本;20101-直接材料;20102-直接人工;20103-其他费用;(7)项目目录:1-直接材料(分类编码10101);2-直接人工(分类编码10102);3-其他费用(分类编码10103);4-直接材料(分类编码20101);5-直接人工(分类编码20102);6-其他费用(分类编码20103)。方案3:成本明细分类与项目辅助核算混合设置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2-B产品;比较上述三种案例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设置,显然案例一与传统手工会计成本科目设置相同,比较符合手工成本会计人员认识习惯,由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建账时容易上手。缺点是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科目辅助核算功能代替明细账设置,从而精减科目分类层次结构,减少数据冗余度。案例2则正好相好,总账科目只有一级分类,生产成本所有明细账改为项目辅助分类设置。总账简单明了,项目档案设置复杂,分设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产品,有利于成本对象无限扩展。案例3则综合案例1与2,总账科目分类设置到成本核算项目三级分类明细账,成本对象分类设置改为项目档案中分类目录,项目档案设置简单明了,也有利于无限扩展。现实中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2.2财务、业务一体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是指成本核算单位集成使用了ERP信息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供应链子业务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环境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环境复杂,信息化高度集成共享,应用专门管理会计系统中成本管理模块形成制造成本数据。方案4:财务业务一体化+成本管理系统核算方法(1)总账系统成本科目设置:可以采用上述方案任一形式。其他各系统完成相应的初始设置。(2)供应链存货核算系统负责核算提供材料采购、领用出库成本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3)总账或薪资管理系统负责核算提供直接人工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4)总账系统负责核算提供制造费用及辅助生产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5)成本管理系统完成以上成本项目数据采集录入、检查、核对后,按照参数选项预订的成品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完全或部分分批法、分类法进行成本凭证处理论、账表生成。最后形成成本汇总表、成本明细表、成本自定义报表。显然,这种方法下,制造成本各项目数据来源不同信息子系统,数据分属多个部门多人多岗管理,需要成本会计联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初始化。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成本核算不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核算单位选择什么模式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本单位管理需要以及信息化现状水平,一般先采用方案1~2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后,ERP集成应用了财务链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系统等部件后就可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高效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熊绪进.会计信息化下辅助核算应用浅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
篇5
【关键词】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信息质量; 影响
企业如何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以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由于使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所以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阶段对会计核算方法所作的具体选择可能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确认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整个会计核算程序中,确认是项目应否列入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第一道关口。其中要素的定义又是应否确认的首要考虑因素。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正式地记录或计入某一财务主体财务报表的程序,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和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因此在确认过程中要选择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哪些数据需拒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从而保证所采用会计核算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
(一)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
哪些数据应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哪些数据不应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以下方面。
1.可确定性,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某项资产被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但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应有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将其再作为资产要素反映在企业主体的报表项目中,否则会造成虚增资产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在报表项目中不得再填列“待处理资产损溢”项目,而只用其作为待处理财产处理的一个过渡性科目,在期末必须转平,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报表所反映的资产能够是企业真正的资产,是符合资产要素定义的资产,符合资产要素确认条件的资产,而不能再用“待处理”来作为企业资产的项目,所以只有具有可确定性的数据,才能进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向会计报表的各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
2.可计量性,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计量是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记录并在会计主体报表中确认和列示会计要素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方便了会计操作,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如果数据不具有可计量性,则会计信息不会得以量化,也就不能用货币作为计量工具,向企业内外的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用、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相关性,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坚持相关性原则,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要使会计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必须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4.可靠性。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因此要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经受得起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二)数据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
会计核算中产生的数据要从时间和“身份”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只有通过正确地定性,才能准确地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1.时间的确认,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收入和费用。在会计准则中已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原则,如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应当在合同规定的收款日确定收入,而不应当在发出商品就确认收入,这正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数据“身份”的界定,关系到数据应以哪种会计要素身份进行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首先要判断该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不能准确定位数据所应归属的会计要素,将会对会计核算所产生出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计量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会计计量在财务会计运行系统处于核心地位。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阶段。正如享得里克森所言,“会计上的计量应指向为特定用途提供相关的信息,帮助会计目标的实现”。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计量的过程,会计计量着眼于会计要素的计量,会计准则规定了各种会计要素如何、何时计量及计量时变通的方法、原则,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计量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会计技术是会计基础理论的自然延伸,也是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计量本身不仅是会计处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会计技术方法,必须对计量的属性、标准和模式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计量属性的选择
1.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企业应当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具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比较可靠。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在历史成本原则下为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要求对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从而体现了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
2.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
3.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
4.选择可变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无形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5.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最能体现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不确定的,无法满足决策可靠性的要求。另外,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各种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企业的情况确定具体的计量属性。
(二)计量标准的选择
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 1.名义货币单位;2.固定货币单位(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货币贬值,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三、记录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记录方法的选择
在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价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价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总价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倡采用净价法进行存货核算。另外,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法,但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这更是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素质。
(二)记录手段的选择
《会计法》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在与《会计法》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在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会计应用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结束了一直延用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的历史,实现了无纸化工作,而且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不仅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分析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四、报告过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财务报告是反映一定时期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是会计核算的结果和最后环节。企业会计的日常核算虽然经过了原始凭证加工成记账凭证,又按业务性质和类别登记账簿,已能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概况,但仍然比较分散。作为主管部门、投资人、债权人、企业职工也不可能因为要了解企业经营或财务状况而去翻阅凭证或账簿资料。因此,必须在日常核算基础上把分散在账簿中的会计信息用财务报告的形式集中简要地反映出来。这对各方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很有帮助。
(一)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
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由于表格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的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二)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的内容选择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报表有关项目所做的解释,对于某一项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不交代会计报表中的项目是采用什么方法核算的,就会给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由于会计法规发生变化,企业改变了某些项目的核算方法,为了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就应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补充说明。
(三)披露的充分程度的选择
会计核算中的确认与计量,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会计处理中对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不予确认,使一些交易事项无法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得到反映。例如,为其他单位借款提供担保,单位可能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则企业就要产生或有损失或者或有负债;企业诉讼可能败诉,也会产生或有损失或者或有负债。在相反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或有收益或者或有资产。因此企业出具财务会计报告时,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就应说明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税金交纳、资金增减情况,资产负债表日至报出财务报告前发生的对单位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等,对这些还没有实际发生的或有事项加以列示,说明其性质、影响以及不确定因素等。
为此,会计信息质量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因为会计信息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及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是企业微观决策和普通投资者相关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会计信息的核算问题又是目前会计工作中最基础的问题,所以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深入研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 张俊瑞.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3.
[2] 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
[3] 申山宏.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篇7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篇8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核算;暂时性差异
2016年2月,国家相关部门最新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其中对所得税会计准则做了很大修改,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也做了较大调整,原先的纳税影响会计,收入费用观主导,变为资产负债法的资产负债观。此种种变化,都对国际会计准则变化的形式相符合。
一、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特点
(一)从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
新的会计准则中实行的资产负债债务法,对于原有的所得税会计针对收入费用的核算以及基本理念是极大的调整和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着眼于产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中获得的相关资产或者产生的相关负债,对于企业总体资产或者负债所带来的影响大小程度作为计算根本,再根据其变化值来确认最终的收益。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算最终收益的。所以只要做到增加资产的数值大于负债增加的数值就意味着企业的总资产是增加的。而传统的核算方法和纳税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传统方法着眼于收益之后,再用方法计算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二)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
受到企业纳税需求的影响,同时税法与会计对于所得税的计算产生一定的差异,差异被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而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之下,会计和税法计算的差异却只有暂时性差异一种。暂时性差异是指从会计计算上,资产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差异。暂时性差异可分为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计算方式有自身一定的优势,比起传统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更加灵活,使得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的具有灵活性,并且可以保证最大的收益。所以这项创新对企业的增收是还有很大意义的。
(三)强化了企业的计税基础
受到纳税计算的影响,会计法则中确认的相应时间性差异会对最终的纳税金额有一定的影响,当期所得税应该缴纳的费用应该将当期应纳所得税的总额以及会计法则计算下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共同加总来得到,不能忽略时间性差异的影响。而时间性差异具有一定灵活性,是将税法和会计法则直接进行比较来确定收益或者损失,并且能最大化的减低交税金额,使得利益最大化。所以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更加合理、科学、全面的计算所得税的费用。
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一)暂时性差异并未包含所有的税收和会计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要求核算的时间性差异不够全面,只包含了会计准则中的暂时性差异,对于永久性差异并未计算明确。比如福利机构,业务招待费,罚款等一些由于计算方式不符而产生的差异。这样长此以往,该企业在所得税方面进行计算时,就会遗漏很多这种永久性的差异,而导致企业的预算不准确,资产总额对不上账等诸多问题。
例如公司甲在2014年的最终核算中该年的共有利润2000万元,该公司所适用的所得税的税率为33%。
1. 2014年一月二日开始计提折旧的一个企业固定资产,成本是100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十年,净残值为零,会计准则要求依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收法则依照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
2.对外捐赠现金300万元。
3. 2014年度的研发经费支出600万元,较上一年度同期上涨30%,其中的400万元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成本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研究费用可以按照150%的数值进行扣除。暂且假定其所研发的项目为研发成功即达到了预定的效果目前为可使用状态。
4.遭不明举报罚款200万元。
5.此公司应缴纳所得额=20000000+ 10000000+3000000-[6000000×15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28000000 (元)
应交所得税= 28000000×33%
= 9240000(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 2000000×33%
= 660000(元)
所得税实际应缴纳= 9240000+660000
= 9900000(元)
本实例可以看出:其中的捐赠金额和罚款总共500万元,其不包含在暂时性差异中的永久性差异内,但在计算所得税时应该将其计算在内。
(二)核算方法过于繁杂
首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两个方面来对公司的利益增减量进行计量考核,用资产的总值来减去负债的总值来确定收入的总量,也就是账面的总资产减去将要缴纳的税款所扣除的金额。也就是说暂时新差异就等于固定资产减去预期的赋税额度,所以,这样还不如直接计算简单实用,通过计税基础来计算收益总值显得太过麻烦了。
例如公司乙2013年出售了价值500万元的电子产品,其保修期为三年。而当年的账目收入计入为300万元,并未预算也无法预算保修所需要承担的费用。暂且假定产品的售后服务相关支出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
该项预计负债在公司乙2013年的债务表中的账面值为300万元。
该项负债的计税基础=300-300=0
暂时性差异=300-0=300
这样便能很直观的看出当前情况下,直接计算要更简单一些。
其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未来进行考虑的,而未来尚且有诸多的不可预测性,例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非人力能调解的种种客观因素,会导致预算与实际相违背,导致一些甚至极大的偏差,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此这些因素就能看出会计核算不仅仅要与国际大环境进行趋近,更需要的是从实际可操控性和实用性入手,使用对本企业来说最为适用的科学的方案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盲目的去引入一些先进的方法如果就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排斥性,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深入考虑的。
(三)概念重复,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新的所得税会计计算方式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在概念上有所重合。新所得税会计所提到的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以资产负债表上所标示的资产、负债为准,依照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相关要求来进行计算,而负债表债务法与此也是大同小异,从概念上讲基本是一致的,而我个人认为,新所得税的概念中应该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内容,不应该只用一个模糊的定义来概括核算方式。而且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准确上说讲是有着差异性的,所以不能一起来进行概括,要有相关的规则来将其分开理清,不然难免会有很多疏漏,这对于企业的运行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件事情很值得我们的重视。
三、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对策
(一)合理划分税收和会计之间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在收入确认、资产计价、公允价值实用、产品成本和费用化过程等很多方面与税法存在一定区别。一家企业若想正确运行,需要理清这些差异的根本所在,并根据其本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处理。个人认为可以把所得税收与会计差异分为可扭转差异与不可扭转差异两部分,可扭转差异即为暂时性差异,而不可扭转差异即为暂时性以外的税会差异。并且对于暂时性差异中的时间性差异要单独列出,这样才能将所得税以及会计之间的差异梳理清楚,对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才能更为清晰合理。
(二)对所得税的核算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
要对所得税的核算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要保证在于所得税法的允许内进行合理的完善。对于传统的方法也不能全然抛弃,要学会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着一个新的提升。要考虑与国际大趋势接轨也要合理的运用对自身更有利,适用性更强的方式方法。
(三)规范会计税收相关概念
进一步规范和列清所得税会计、资产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等基本概念。并且要保证税收和会计核算中的一致性,标准性多加考虑,制定出一个可实行的完善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要对相关概念做到严谨,尽量达到滴水不漏,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有活力,与同行间的竞争更有利。
参考文献:
[1]宫梦婷. 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企业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一、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商誉的特点
(一)没有实物形态。
(二)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三)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四)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一)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二)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三)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四)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四、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一)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二)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三)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五、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一)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二)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三)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四)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篇10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医院会计理念;新方向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医改在强化医院绩效和财务管理力度及加快医院改革步伐等方面的要求。基于这种形式,2009年8月,《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被国务院批准,其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制定总体目标、明确体制格局和确定战略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医院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2011 年1 月18日,在《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两次的基础上,我国财政部新出台了《医院会计制度》,这种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系统规范了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独立核算的会计核算。相比旧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借鉴了国际的惯例和企业的会计制度,在内容上更加的完善,满足了公立医院强化其财务管理和改革的要求。
一、目前我国医院会计制度的现状
1、会计制度性质不明确
企业预算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是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主要的构成部分。我国医院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其会计制度应该采取预算会计制度。而旧医院的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有所不同;在旧医院会计核算中记账处理的基础,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这与应该采用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不相符;行政事业单位是医院会计的主体,其会计主体并不是指的企业会计制度,而是指经营单位会计主体。其反映的是收支结余,并不是经营过程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会计制度的性质尚没有明确的界定。
2、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不合理
在目前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利用提取折旧的方式,来核算医院的内部成本。就拿医院设立修购基金来说,其目的是对医院资产更新的费用进行专项化管理,在提取修购基金时要以其帐户中固定资产的原值为依据。但是,通常由于医院设备更新的速度比较快,致使目前医院的修购基金帐户变成大数额的负数,最终导致了医院资产的虚增和净资产的虚减。
3、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以当时医院管理的要求和社会经济情况为依据进行制定的医院会计制度,由于在其制定的过程中,没有预料到医院资金运用模式和来源的转变,加上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估计不足。
二、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分析与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
1、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体现了会计可操作性和谨慎性的理念新方向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调整了其适用范围,将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转向了公立医院。在医院经济业务活动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上,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和其他形式的医院差别比较明显,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没将其纳入适用范围,体现了医院会计制度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的理念新方向。
2、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强化了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理念新方向
(1)调整了核算方法和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的定义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得到了重新的界定,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是单位价值大于等于1千元时,有一年的使用期限,使资产的原有物资形态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保持。对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却在一千元以下的同类大批的物资。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的核算要求全面进行折旧,而且要求对已经入账的全部在用固定资产追溯计提折旧。使会计核算的基础得到了深化,同时也使旧医院会计制度的不足的内部成本核算得到了有效的弥补。
(2)规范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
零库存账户的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的会计科目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增设,体现了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理念,使医院在当期财政资金是否取得的确定入帐凭据不是以现金为准,而是以取得的收款权利为准。由此可见,新制度使国家集中支付和医院会计核算的内容得到了完善,规范了国库集中支付与医院相关的会计核算,并且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方面的不足得到了弥补,进而使在特定会计期间内医院的财务状况能够真实的通过会计信息反映。
3、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体现了经济活动变化与其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理念新方向。
(1)医院会计制度改革适应了当前医院的经济发展形势
长期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核算科目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增加,使医院投资发展的要求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中得到满足,适应了当前医院的经济发展形势,规范了会计业务中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执行制度。
(2)取消了单独核算药品收支的科目
药品支出和收支在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是采取单独核算的形式。化验和治疗收入依据药品收支实际的性质分析,都是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所得。在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时所产生的材料和药品消耗以及医务工作人员薪酬等都属于服务过程的成本。
(3)基建工程相关的规定得到了增强
基建工程方面的一些要求增加到了新的会计制度中,规定在相应的基建财务报表的编制中要以工程实际的进展情况为依据,规范了医院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和实际支出的核算。基建工程账户在新会计制度的增设,使因医院基建工程核算财务账户的另设,致使资产不真实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得到了避免。
4、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会计理念新方向
(1)增强了医院成本报表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自制物资的核算方法、归集和成本项目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医院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对其经济业务活动中所有产生的消耗进行分配和归集,并且要核算出相应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使其在成本报表中得到体现,使医院成本报表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强。
(2)全面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增设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其他的成本报表,进而使医院会计报表体系得到了全面的完善。医院财务状况的说明书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增设,使医院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得到了增强,进而可以使相关部门通过医院的会计报表对其运行管理的状况进行及时的监管和了解。
结论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医院会计理念相对滞后的形势下,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基于目前我国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和系统的分析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