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教育培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德医风教育培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德医风教育培训计划

篇1

〔关键词〕乡村医生;医师职业精神;医学人文;医学教育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大了教育培训的力度,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医生的服务有了更多人文性的要求。而目前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传授、学历的提高以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的提升。人文教育的缺位加之经济等因素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医生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和价值取向扭曲、沟通能力欠缺及服务意识缺位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在“健康中国2030”保障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利益的战略目标下,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除继续提高专业水平之外,也需要加强对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与培训。

1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医学实践中建立和凝练的,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并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1]。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既包括对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对该职业的认可与以身作则,其核心是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2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现状

2.1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先天优势

首先,我国乡村医生长期生活、工作并扎根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既为医又为农,他们勇于奉献、甘于吃苦、不计名利,用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自己的责任心,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基础性卫生工作,发挥了农民健康卫士的重要作用。其次,乡村医生立足于乡土气息浓厚的熟人社会环境中开展服务行为,他们与患者颇为熟悉,因此,乡村医生与患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亲人”关系。第三,乡村医生的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基层的农民,工作中必须要处处为农民考虑,既要治好病,又要少花钱。他们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比较了解,更能理解患者的就医心态与健康利益诉求,也更容易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

2.2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各国医生都需要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达到最基本要求。乡村医生作为我国卫生队伍的重要一员,理应具备并达到该基本要求中的标准。然而纵观当前我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乡村医生在职业精神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2.2.1乡村医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缺乏了解。多数乡村医生未受过系统医学教育,除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有限,误诊、漏诊、延误诊断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差错时有发生外,其人文知识匮乏,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概念、内涵、作用等知之甚少,也缺乏对具体医德规范和标准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技巧,他们多数只是凭借道德直觉工作,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较少注重提高自身医德修养,也不重视医患沟通的艺术。乡村医生处在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底层,待遇水平偏低,部分乡村医生仅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贴补家用、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没有太大兴趣,也不愿去操心“医师职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得过且过。这直接导致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还迫使部分患者“小病大治”“舍近求远”地去大医院诊治。2.2.2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乡村医生的职业精神。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医生失去了政府保障,游离在医疗市场的边缘,半医半农艰难地维持生计。受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乡村医生也逐渐将市场交换原则运用到医疗工作中,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过度治疗[2],引起农民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乡村医生的认可与信赖。

2.3现有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计划忽视医师职业精神培训

乡村医生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他们的职业素质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加强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但有助于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3]。

3乡村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的对策

3.1提高乡村医生的社会地位及待遇

新医改后,乡村医生作为卫生院的下属,成为整个医疗体系的最底层组织。但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及相关福利政策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不享受国家正式编制的各项待遇,还要受卫生院管理,缺乏归属感。作为农村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员,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去和与自己“差不多”的教师、村干部等对比,相比较低的收入难以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以及献身于职业的热情。而且,现有乡村医生分配制度也加剧了他们的不公平感,如药品零差率政策取消了乡村医生药品加成收入,虽然政府给予补贴,但总体收入仍大大降低;另外,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85.9%的乡村医生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增加了其工作量,甚至一些乡村医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薪酬增加较少,导致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而且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4]。因此,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使其有职业荣誉感,才能坚定其扎根基层的信念。其次,在一体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可以将乡村医生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归到乡镇卫生院,无论是从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管理上都和乡镇卫生院采取一致性,实现乡(镇)村医收入的均等化[5]。第三,允许乡村医生参加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定。第四,应健全并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当乡村医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同行基本一致,而且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被需要与认可时,他们才会安心地扎根基层服务病患。

3.2加强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相关科目教育培训

3.2.1增设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可以根据社会和医学科技发展的变化及乡村医生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党和国家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等课程。特别是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乡村医生工作的价值和职责,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尊重和关心病人,较好地实践“守护农民健康”的职责。只有让乡村医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也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乡村的医学实践[6]。课程形式可以是一定学时的必修课,也可以是针对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开设的医学人文专题讲座或大家讲坛,特别是邀请相关专家来到乡村医生身边现身说法,既可以加强人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可以帮助乡村医生从专家身上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并自觉树立起服务乡村卫生事业的崇高理想。3.2.2在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中渗透医师职业精神。医乃仁术,医学的人文性渗透在医学的每一个角落,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要将蕴涵其中的丰富人文资源传授给学生。在乡村医生专业知识培训时,专业课教师要适时渗透人文知识,让医学人文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床旁见习、实习帮助乡村医生在增长临床经验的同时,认识医师职业精神的思想内涵。3.2.3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乡村医生的职业精神。近年来的“最美乡村医师评选”等活动,宣传、弘扬乡村医生重要作用与先进事迹,极大地增强了乡村医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了他们扎根农村的信念,同时也带动了更多人去关注、支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村医生队伍建设以及乡村医生职业精神建设打了一支强心剂。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医生先进、感人事迹的报道,鼓舞更多的乡村医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更好,也可以引导受过良好医学教育的年轻医学生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二是加强对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考量,对道德典范予以表彰,而对医德人格存在瑕疵的乡村医生要批评教育,小惩大诫,严重者可取消执业资格。

〔参考文献〕

[1]金福年.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的基本特征———从《医师宣言》谈起[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6):161-163.

[2]张丽霞,吴堃.乡村医生人格内化的现代价值及培养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0):60-61.

[3]戴伟娟,谢素芳,王朋,等.关于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129-1130.

[4]尹文强,于倩倩,陈钟鸣,等.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现状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4):280-283.

[5]王冠男.基于乡村医生管理现状的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28(11):690-693.

篇2

本文探讨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全科医师的培训事业,分析了全科医师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改进建议:确定培训目标与对象;建立培训基地;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规范培训工作的具体任务;开展全科医师 CME 模块式培训;制定培训的最终考核制度。

【关键词】

基层医疗;全科培训

现在很多国家,居民已经享受到全科医生为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但是,根据统计得知,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但是数量不足,只占到医生总数的30%―60%。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农村、城市社区需要医疗服务的人口也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面对传染病的压力、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数量的增加,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也已成为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和服务能力,却与迅速增加的需求和日渐重要的地位并不相符。此外,现如今全科医生的发展还面临着教育和培养制度落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待遇较低、难以留住人才等困境。

同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是对医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一种强有力的形式。因此,为了适应我国卫生产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

一、全科医师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如今,在全科医师培训的过程中仍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为:1、只注重培训数量,忽视培训的最终质量。2、基层培训较为普遍,并没有深入研究。3、全科培训的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偏差。4、医学教育的经费不足,因此未能建立持续稳定的教学体制。

二、培训的目标与对象

全科医师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医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生们。而培训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按照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生的要求制定的,具体如下:

1、要让每一位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可以全心全意的为病患服务。

2、要熟悉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3、要具备全科医学的思维能力,能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帮助社区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享受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

4、能够掌握医学科研的方法,从而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

三、培训基地

培训基地主要分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两大机构。其中二级甲等或县级以上医院可申请作为临床培训基地,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申请作为社区培训基地。而培训基地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审查、批准认可的。已经被批准为“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医院,可以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备案,作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培训基地。然而两大类培训基地都应该根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严格进行培训与考核,从而确保培训质量。 因为培训基地可以成立全科医师培训管理的机构,应当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从而把完成大学毕业后全科医师的培训任务做到最好。因此应该为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适当安排人才及培训经费。

四、培训内容、培训时间

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业务培训和计算机这四个方面。其中业务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医院轮转和社区实践这三个方面。而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是始终都贯穿在整个培训当中的。最后的计算机主要是自学的。

培训的时间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的要求进行安排的,具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利用3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其次,利用33个月的时间进行医院轮转。轮转期间参加“临床培训基地”的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最后的12个月将进行社区实践,这也是培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深入社区,在上级全科医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锻炼医生最为有效的一步。

五、规范培训工作的具体任务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其具体任务有四点: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考核的实施方案;明确各个培训基地;精心指导、检查培训工作;及时组织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价。

六、开展全科医师 CME 模块式培训

面向全体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医疗服务岗位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加强培训基地的具体建设;增强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扩建;建立信息化医疗服务体系,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创新全科医师CME 制度。

在全科医师 CME 中积极推行模块式培训模式的优势:可以做好全科医师 CME 顶层培养计划,规范全科医师 CME;可以规范项目过程的管理,将过去无序、单一的效果以客观评价的培训项目,调整为按照理论与实践模块进行。通过重复性的训练模块进行规范与设计,使得每个模块都能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这样既有利于不同地区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员进行学习,最后还有利于管理人员对 CME 项目的科学管理;对过去只抓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进行改革与创新,强化各模块培训后的统一考核,这样可以有效监督培训的质量,同时也能使全科医师 CME 专家、师资、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七、制定培训的最终考核制度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培训结束后,由各培训阶段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等。而在第三阶段培训结束后,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组织对培训内容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 然而培训对象在完成三个阶段的培训任务后,各阶段考核均合格的医生,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审核后,发给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阶段,是培养住院医师的一种良好形式。因此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是重中之重。在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进步,全科培训的管理观念也应当不断改革与创新,以战略性、超前性及全面性的培训新理念促进医疗卫生产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3

一、健全机构,明确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任务

根据卫生部要求,为加强我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年10月18日我厅成立了以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黄小玲同志为主任委员,由省中医药管理局、厅机关职能处室、部分地区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社团组织和医疗机构代表及专家组成的**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了《**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明确毕业后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任务,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开展全省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规范的研究;协调、指导全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

二、积极参与,成为国家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认真组织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的申报工作,全省申报了612个培训基地,经过初审合格的438个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向卫生部申报,占全国申报总数的1/7,向卫生部推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436名,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年11月,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组对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9所医院153个专科、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了评审,137个获得通过,达标率为89.5%。鉴于我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取得的经验以及在专科医师基地评审中取得的成绩,今年3月经卫生部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批准,我省为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

三、总结经验,确定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思路

2007年5月16日召开了**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黄小玲同志亲自主持会议,传达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的精神,总结我省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经验,讨论修改我省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有关政策性文件,研究部署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

(一)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自1996年开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了《**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明确培训对象,统一培训要求,培训与职称晋升、聘任挂钩,把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作为中级职称晋升考试的报考依据之一,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省住院医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完善基地建设。1996年开始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培训基地的认可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225家医院的1553个二级学科被认可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的学科有22个。

2、实施公共课程统一考试。按照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原则,为保证培训质量,我省从2000年起,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课程统考,对医学统计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三门课程进行全省统一考试,目前已有5万多人次参加了统考,合格率达到70%。

3、规范培训证书发放与晋升挂钩。1999年经卫生部授权,由省卫生厅发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为规范申领程序,采取了住院医师本人申请、培训基地申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等形式,严格把关,把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与职称晋升、聘任、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等制度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开展。

4、创新机制,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从200年开始,**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等单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将住院医师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经过三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规范化培训后,实行二次择业,初步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激发了医院和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培训质量,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确定我省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思路

1、加强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建设。为了做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我们正在密锣紧鼓地研究制定**省专科医师培训的相关管理制度,目前正在起草《**省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法》、《**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和《**省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和考试考核工作,把优秀的医生作为专科培训师资,保证培训工作扎实、健康的向前推进。全省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招生办法、统一考核考试办法、统一保障,统一发证,保证培训质量和本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经卫生部的实地评审,我省9所医院137个专科已经成为普通专科或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今年开始启动专科医师培训招生工作。同时,在全省三级医院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申报、评审工作,扩大我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基地申报以自愿为原则,不作硬性规定。通过专科医师培训试点,逐渐形成一种要当高水平的医师,必须参加专科医师培训氛围。

3、加强专科医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科医师导师培训制度,明确导师条件,严格导师准入关。准备对全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指导老师要进行培训,学习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学习相关管理制度,使指导老师明确责任,明确带教程序,注重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相结合,严格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4、加强专科医师能力培养。在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中,紧紧围绕“加强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服务水平”这一核心,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精心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强化临床技能训练,加强对培训对象的人文社会知识和医德医风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良医。

5、加强指导与监督。充分发挥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研究、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职能,积极开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研究,逐步制订完善各专科医师培养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成立由管理专家和专科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加强督导,省医师协会协助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做好专科医师培训的事务性工作。

篇4

【关键词】医院 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医院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在医院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是医院全体人员及其价值观的集合,分为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文化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层次,包含医院精神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物态文化六大方面的内容,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约束、塑造、调节、保障功能。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发展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当前医疗市场的竞争是一种质量、服务、信誉、人员素质、发展战略、精神风貌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竞争,而这种综合竞争实质上就是医院文化之间的竞争。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医院管理、提高综合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阶段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步被广大医院管理者所认同,但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医院管理者认识上的不足

很多医院管理者并不真正了解医院文化的内涵,也不能全面地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更难以明确理解医院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往往把医院文化狭隘地理解为职工的文化生活、文娱活动,视同为丰富职工业余精神生活建设的一些娱乐场所、设施和项目。另有一些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医德医风建设的另一种表述。还有一部分领导认为医院文化就是刷刷标语、口号、警句、格言等。

1.2 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一些医务工作者受个人利益的驱动,收礼受贿,吃药品回扣,或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甚至在一些医院出现见诸报端的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等现象,这种现象表明职工未能正确理解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出现这种诊疗匆忙、不耐心、重量不重质、服务态度差等损害患者利益与医院形象的现象,最终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1.3 文化模式之间的雷同

任何一家医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服务性和竞争性,这既是行业特点,也是市场特点。一个独特的医院文化模式将有助于开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这个全新的医疗市场。如今不少医院虽也在模仿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逐渐的建设医院文化,但无非是在设计院徽、谱写院歌、归纳医院精神和开展各种活动等。大多数医院在建筑外型、病房装饰、医院色调、医护人员着装等方面也相差无几,缺乏创意,无法体现独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氛围,同时缺乏“品牌”的竞争意识,院无名医、科无特色等,使得文化模式之间雷同。

1.4 管理运营机制的落后

先进的医院文化离不开医院现代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如今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挑战,医院必须将“引人才、建队伍、学理论、树文化、联网络、强能力、建标准、定制度”作为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但在具体的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医院没有单独从事文化建设的科室,多数采用综合办公形式,再加上文化建设的物资投入不够,资金难以保障,使得医院的文化建设从理论指导、领导机制到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明显的落后状态。

2 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2.1 提高领导者素质,完善管理机制

医院的领导者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处于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他们的思想观念、身心素质、性格气质、决策水平对医院文化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医院的发展战略、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医院文化。

医院的领导者,首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锐意改革、敢担风险、廉洁奉公、以身树教,以树立自身的领导权威,从而加强自身对职工的凝聚力和感知力;其次,医院的领导者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作为高层的管理学科纳入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通过“四个到位”来完善医院文化自身的管理机制:一是认识到位。医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水平质量,促进医院强劲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组织到位。成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筹划组织与协调医院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三是措施到位。用各种载体宣传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立健全运行、监督、制约、奖罚制度,明确检查评估指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四是投入到位。没有一定的投入,医院文化建设就得不到一定的物质保障,医院的文化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2.2 建立医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医院文化建设的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医院文化建设与运行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仅仅提出要求和规定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医院文化建设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持久不懈的开展和发展下去;才能做到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影响力大;才能在领导者发生变化时保证医院文化建设不受干扰并正常运转。

2.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现代医院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全体员工不但具备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因此,一要坚持“以德治院”,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要努力创造“学习型组织”,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三要实施“全员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素质状态,确定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全员文化素质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2.4 坚持医院理念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创新医院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急切的重大任务。一是创立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增长战略,确定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的可信度,建立高质量、高效率、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树立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医院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坚持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树立“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服务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病人的有力手段。四是树立“拓宽医疗服务市场,促进医疗服务产业化”的营销理念。医疗市场的开放,医疗机构的多元化,使得医疗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性进一步增强,势必会造成医疗市场的重新划分,而加强营销,开发医疗服务市场已成为医院实现市场份额的根本。

2.5 狠抓医疗质量,打造医院科技文化

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治疗效果的提高。医院职工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实现现代化,不断地掌握同行业医疗技术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信息、新知识,同时又要掌握先进的诊疗设备、电子病历、数字化网络、远程会诊等现代医疗的诊疗手段。不定期地派各个层次的医疗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医院进修,使其消化吸收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并在医院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如今的知识社会里,计算机、新材料、激光、同位素等大量高新科技不断运用于医学实践,使得医疗技术日趋精密复杂。这些都需要通过抓医疗质量,打造医院科技文化来实现。

2.6 依靠科学管理,建设现代医院文化

科学的医院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医院管理资源的闲置浪费,增加医疗运行的成本。加强科学管理要做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医院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各项技术质量和标准体系完善、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办事,组织结构合理,严格遵循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和精简高效、分工协作的原则设置医院组织体系,使医院时刻处于精简高效的运转状态。医院管理的系统化主要是把医院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调整医院的整体性、层次性,达到功能的最优化。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化医院进行医疗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最基本因素,对信息必须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沈远平,陈玉兵.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