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规范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规范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管理的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不重视资产管理,年终报表对资产情况的批露不够,未用财务管理的理念分析资产管理的方法,资产信息的质量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细化。从资产管理的内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公正、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不公和重复购置;在资产作用方面,缺乏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机制和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标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导致存量资产在校内无法做到完全跨学科、跨部门的共享共用,致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和高效的处置途径,导致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
2 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和家俱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和软件;资产管理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这些职能部门又由学校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核算相脱节,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
3 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材料物资采购把关不严、使用效益低下
在市场比较活跃的今天,各种设备、材料物资品种相当齐全,但价格和质量却各不相同,有的不顾学校利益,不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考虑,结果购置的设备质量不过关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而形成低效率使用或提前报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兴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各高校相互攀比心理及高校升级、评估的需要对资产数量的要求,各高校盲目贷款购置、建造资产。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且对资产实行“占有式”管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仪器设备购置后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只是做摆设,充当评估检查的门面。
4 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5 基础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不完善,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产管理入账不及时,资产信息质量差;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资产清查;未设置专门管理资产实物的部门;资产的建档工作滞后等等。
6 资产信息公开程度差
学校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差。如学校有多少资产,资产是如何购买、为何购买、归谁使用、使用状况如何、何时报废、报废时如何处置等信息公开程度差。资产信息不对称,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资产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也不利于管理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作出正确决策,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二、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以健全资产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实施资产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 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
(1)构建科学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随着高校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了资产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制度创新。高校资产管理机制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着眼于理顺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把人权、事权和财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资产管理机制,以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可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从而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并真正落实到人。
(2)建立先进的动态管理体系。高校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将原来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强化事前审查和监督,即对资产的投入、形成、使用、报销、计价、处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监控。做到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等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又可用网络实时对账,使得全校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一项固定资产业务可以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条形码的管理,建立相应数据库和相关的软件,使用扫描器,可以大大减轻平时固定资产的核对、清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3)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通过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全面分析各类资产存量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确立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在预算编制前,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资产存量和发展规划情况,依照校所属学院(系)的资产配置申请和论证报告,提出资产配置意见,为财务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共同参与,履行物资采购、招标、安装验收、资金拨付;在预算执行分析时,先由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算报告,向校领导和教代会作报告。二是在资产的调剂、处置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办理,使资产处置行为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p#分页标题#e#
2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既有章可循、堵塞漏洞,又方便管理、提高效率。
(1)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要明确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定期核对往来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坏账损失的发生。
(2)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完善采购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对提请采购的重要仪器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所购资产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资产使用、保管制度,在资产投入使用后,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和分级管理要求,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密切关注所购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资产的正常使用和性能的完好。
(3)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借助2007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大规模高校资产清查活动,摸清家底。然后总结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确认学校资产的真实情况。再与学校的档案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相结合,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坚持年度盘点、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财产大清查,逐步将资产管理纳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4)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资产的结构和数量与财务风险直接相关,由于财政支持增加的有限,特别是在近几年扩招和攀比情况下,投资的有效增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企业。近几年,多数高校都进行了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新校区的建设美化了校园,为学校树立了品牌,但另一方面,高额的贷款也制约了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风险意识,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降低财务成本与风险。
(5)完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审计监察部门应参与资产管理全过程,重点关注采购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建设的合法性、真实性,重要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结存情况,以及资产的报废、处置情况。
(6)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核算、开发利用等行为。
3 加大基础工作力度,推动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
(1)健全资产账目。高校应在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资产明细账,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相关人员核准签字、经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入资产明细账并打印、分发设备条码标签;财务部门凭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按相关规定报销付款,同时入财务固定资产账。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年进行分户明细账核对,保持资产账与财务账的一致。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改变资产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积压浪费等现象。应在购置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购置过程须按规定进行招标、购置后确定使用部门的责任管理,学校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打破院系、部处、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把相近的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合并和重组,建成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对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减少了资产的重担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措施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劳动生产资料、设备、工具等。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加强管理,既能够维护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又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国有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1、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淡薄
当前,我国的某些国有企业依然在沿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者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上意识淡薄,依然只注重对经费的管理,只要求企业做到收支平衡。这样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的资产已经得到有效的管理,然而这样做使得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资产只有社会效益,却缺乏了经济上的效益。粗外,国有企业中还存在着非经营性资产被非法占用的问题,使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能发挥其效能,导致出现资产浪费的问题。
2、固定资产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联系不够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财务核算和实物管理相脱节的问题,尤其在固定资产方面,在传统的财务核算的模式中,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自身设有财务核算人员,这就使得对固定资产的调拨、采购等管理能够和财务部门在同一个部门进行。然而在当前财务统一管理的财务核算模式下,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分开的,在固定资产发生变动的时候,要管理部门提交相关的凭证给财务部门进行处理。这样就使得财务核算的原始凭证难以完整无缺地整理出来,很多固定资产的变动无法在财务上进行反映,财务核算的状况和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差异。
3、资产报废缺乏监控
国有企业中固定资产一般要经过采购、调拨、使用、报废等一整套的管理环节,在固定资产实行报废之后才正式完成了其生产经营的使命。目前的国有企业一般对固定资产的采购、调拨使用的环节较为重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然而多数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报废环节却不怎么重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固定资产的价值已经在生产和经营中得到了应用,因此其报废环节已经不再是管理中的重点,很多的企业在废旧物资的控制方面有着很严重的缺陷。而目前的废旧物资市场也并没有得到完善,加上企业内部缺少有力的监控,致使报废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4、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普遍有着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固定资产的流失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了损害,同时也是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损害。造成固有企业中固定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国有企业中,固定资产产权和职工及企业之间的义务和权力没有明确的限定,使得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者和实际的操作人员没有明确的义务权利划分。②固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得不到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上的重视,使得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极其不完善,在固定资产的核算、评估等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法律和方法依据,使得其在工作中容易发生管理的混乱,也就容易发生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
三、强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除了要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之外,还应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固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起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并且改变之前重经营轻管理的理念。企业要想提高生产的效率,做好生产资料的管理和保护是必须的,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既是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基础,又是对企业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够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固定资产的香肠管理工作上还有着薄弱的阶段。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注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能够和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还应该让固定资产的核算人员亲身对固定资产进行了解,作好记录,以此来保证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工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养维护制度,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得到降低。
3、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制度
完善报废管理工作,首先就是应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在进行固定资产报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层的同意和批准,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同时为了体现报废过程中的牵制性,就不能把所有的报废程序交给同一个岗位上的人员来进行,在报废资产的销售中更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4、把管理职责细分到各部门
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企业必须要把管理责任细分到每个部门中去,让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现代的国有企业,一般是从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财务三个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的,因此就需要给这三个部门以明确的分工,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部门负有对资产进行直接管理的责任,而财务部门负责对资产进行核算、检查和监督责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改革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有资产的总体规模和占有比重越来越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出现了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和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正如财政部李林池司长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举办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研讨会”上指出的“几年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非常薄弱,流失几乎存在于各个环节”。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如何做到保值增值作以下浅格。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概念和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量庞大,分布较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国有资产清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论是从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从细节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尚有较多的问题。如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责任不明确、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处置随意、流失严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及原因有:
(一)产权不明,职责不清。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新建规划、购置审批手续不规范、资料不齐全,无法办理产权证;划拨、调剂、捐赠手续不完备,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实物账,造成单位盘盈和盘亏,与实际发生不相符合,不能真实反映各单位资产实际的变动情况。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内审监管缺位。由于财务审计人员的配备有限和业务素质不高,有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核算不到位,出现了以下情况:一是不按《会计法》和财务制度规定设置各类账簿,只设总账,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更不登记固定资产卡片;二是固定资产明细账不按资产分类记账,只有金额没有数量,反映不出资产的规格、数量情况,造成资产价值、数量不实;三是账卡不符,账物不符,缺乏规范管理;四是不能及时有效对资产进行盘点、核查和监管,财务内审和内部控制管理缺失;五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执行历史成本原则,不能即时反映国有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不能适时确认国有资产的升值收益或贬值损失风险。
(三)管理意识淡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部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模糊、意识淡薄。普遍听从行政命令,往往行政领导说了算,而不是根据制度办事,随意性很大,对私人挪用、资产闲置、浪费、流失等问题,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加以约束。有的单位无章可循,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没有规范的资产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措施;有的单位有章不循,对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对于资产购进和处置没有严格的审批,出入库不登记,领用不办手续,该入账的不入账,该销账的不销账。久而久之,都容易致使资产单位存量不实和资产流失。
(四)资产配置不当,闲置、浪费严重。在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影响之下,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由财政拨款购建,资产的形成是免费的,拥有的资产越多,空闲的资产越多,其可供创收的机会越多,部门利益最大化最终引发和强化了使用单位的资产占有扩张欲望,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及标准执行不严等问题,导致单位之间配置不均、超标准配置等问题,造成浪费。总之,一方面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不断购置资产,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建议
如何评价国有资产管理的成效,不是查看国有资产的多与少,也不是查看国有资产的形态和功能,关键要看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达到最大限度的保值和增值。下面着重从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主体(占有使用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两个层面,探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规范提高的建议。
(一)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要完善内部控制,改进管理方法,提升管理能力中确保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使用的单位和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从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不断强化和提升。
1、要增强监管意识,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2、要改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动态管理。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强化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确保在流转中国有资产公允价值得到保值和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的评价结果,作为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对资产实行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要建章立制,强化绩效考核,做到五个加强。
一是应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二是应完善国有资产的配置预算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从严加强新增国有资产购建的预算管理,明确具体配备的标准、档次和要求,加强部门单位之间闲置资产的流转,坚决控制资产配置的不均和失衡,杜绝重复购置和浪费。三是创新财务核算管理办法,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和确认规定,重点防范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四是加强绩效考核,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检查记录,强化绩效评价和考核,要突出打击“非转经”中不法行径,加强对随意浪费、损坏和流失的部门处罚力度。五是加紧国有资产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使得闲置国有资产在调剂、转让、变更、处置方面有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为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价值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存量资产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统一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各单位分类接入关联接口,建立整体集成数据管理库和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可以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有效依据,可以为财政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存量资产数据的资源共享库。
三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转载体。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流转机构,搭建独立的国有资产评估和交易平台,具体负责资产处置和闲置资产调剂。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确定合理的管理权限,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使用国有资产流转更透明化、规范化、流程化。
(三)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防范国有资产的变向和隐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暗箱操作,至使资产私人占用或随意处置,流失严重;同时滋生腐败,造成投资损失,国有资产收益、税费大量流失。为此加大外部监管,积极发动财务审计检查和媒体公众监督作用,才能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更公开、更透明,并将在改革中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家已不断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等特点,需要各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协调和合作,真正将国有资产的管理落实到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孟春张春华中国经济时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其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正常工作、履行职能的必要资产,其具有公共服务性、非增值性、使用无偿性、单位占用性、财政配置性、消耗性等基本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逐年大幅度增加。规范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正常进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需改进。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不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相当淡薄,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的思想,忽视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许多单位没有树立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意识,把资产当做部门的私有资产,随意购置、处置,不讲使用效益的情况十分常见。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国有资产购置、使用、调配、处置等制度,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普遍不重视对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技能陈旧,且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对资产管理的好坏、账务核算的优劣,没有严格的衡量标准,更无奖惩和监督措施,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国有资产财务账目不规范,账实不符、资产虚假现象严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自建、购入、更新、维修所形成的资产,以及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往往采取不及时入账,甚至干脆不入账的方法,对于已经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也不及时进行调账,结果是部分资产“无账可查”形成大量账外资产,部分资产“查账无物”虚增资产,造成账实不符,资产虚假现象十分严重。
(四)外部监督检查机制弱化。
一方面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尚无绩效考评办法与制度,难以衡量其资产管理的绩效状况,实践中也没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与管理状况的定期考评,没有把国有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纳入单位领导业绩考核范围,另一方面也没有制度化的外部检查与审计。这难免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无人对资产安全完整真正负责。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单位负责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节约使用资产的观念。并明确以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促使其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配置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各种资产的采购管理制度、审批论证制度、验收制度、核算制度、处置制度、效益分析评价制度和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坚持先入库后领用、先鉴定后报废、先报废后购买的原则,规范资产采购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记录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严格购入、领用、报废手续及凭证传递制度,建立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制约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由于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的工作,单位应重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抓好继续教育,及时充实其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期管理国有资产的需要,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财务账目,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单位会计人员应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对资产的日常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做到账表、账帐、账卡、账实相符,避免因人员变动及其他原因而引起资产流失。搞好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及时清理账外资产,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及时掌握资产信息。
(四)跟踪检查,强化监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
财政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综合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应综合利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对同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状况应成为考核管理部门行政领导的重要内容。对因资产管理和使用不当而出现的资产浪费与不合理损失等现象,应依法追究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经济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定期汇报制度,凡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单位,应向同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汇报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等方面的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此外,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引入社会审计,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监督作用,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作者单位:荆州市工业学校 )
[1]李娜.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篇5
【关键词】 国有资产 管理 问题研究
一、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目前庞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无论从管理制度、管理体制还是从管理绩效来看,都日益显现出重大的弊端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可能危及我国的公共财政安全。
1、政企不分,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设,产权关系不顺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支配的财产是国家的,因而就形成“花的不是自己的,不花白不花;捞的不知是谁的,不捞白不捞”的现象,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上市公司毫无限制地扩股融资,发新股卖掉的产权是国家的、集体的或其他机构的,对公司没有成本,而融来的钱则是用好用坏都一样,于己有利而不承担责任。在产权关系方面,政府(国有大股东)的行政管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双重职能不清和错位,往往用非规范的行政干预,造成前者冲击后者,使企业成为政府行为的牺牲品和附属物。其结果是所有者(或其代表)对其所拥有的“自己”财产关切度低到了公有财产无人真正负责的最低限度,造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惊人流失。而真正关心企业利益和效益的中小股东,其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护。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
2、权责不分,国有资产部门化
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没有出资人,只有管理者,加之对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实际上没有真正对国有企业负责,也没有真正关心企业的经济利益,势必造成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不合理,对政策需求相互攀比,恶性循环。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目前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加上资产占有单位事实上长期存在的“小而全”,资产形成后,没有承担其相应的运行与管理责任,资产占有单位没有相应的压力与动力,造成非经营性资产重复构建、过多过滥、“重构轻管”、“重钱轻物”、浪费闲置等现象异常严重。同时,由于资产被部门和单位实际占有,有些部门和单位改变资产用途,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用于牟取部门利益,将收取的收益用于本部门(单位)的福利,国有资产利益部门化、单位化甚至个人化,造成部门利益不均,同时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3、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
国有资产流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单位视国有资产为部门自有资产,不履行资产的处置审批、必要的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私自作出处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在外商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导致了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国家权益的受损,但并非企业全部所有者的权益都受损。如在组建合资企业时,国有资产的估价过低而使国家权益受损。
4、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内部人控制”是在国有公司(或者企业)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拥有法律上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事实上公司却被经营者所控制的现象。由于国有公司经理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公费吃喝、旅游、出国等过分的消费;对一些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也不真实,一些企业随意进行会计程序等“技术处理”,欲盖弥彰;企业整体利益、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长远发展意识淡薄,而热衷于眼前的成绩、地位和利益,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谋求私利。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外部(责权人、出资人)监督不力,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国有企业内部人(经理人员)掌握了较大的控制权,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这是国有企业长期低效运作、日益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
当前很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有的单位人员不多但却占用了很大面积的办公地点,导致房屋闲置,而有的单位办公场所短缺,要高价租赁办公房。很多单位在资产购置上也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资产价值得不到补偿,这些都导致闲置浪费和短缺现象并存。由于资产配置的不合理以及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导致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均不高,其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和途径
1、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和有效措施。产权登记制度不仅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依法确认国有资产所有权,明确企业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经营责任,将企业激励机制内在化,硬化财产约束,形成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保障企业正当的经营权利,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2、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制度
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对所出资企业的经营者要进行业绩考核,通过考核,可以有效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实践证明,只要严格按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规范运作,企业发生腐败的机率就会降至最低。因此,国有资产营运主体要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对被考核者具有可控制性,其指标体系简单明了。同时,在设置一些定性指标时,要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核。其次,业绩考核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要求。企业经营业绩必须建立在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符合环保要求,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等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企业。再次,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考核制度与经营者收入全面结合,使年度目标考核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者收入挂钩,在完成保值增值指标的前提下兑现基础薪金和奖励收入。
3、规范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行为
产权交易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企业的权益转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资源配置、价格发现、资产增值保值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使得产权在交易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少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在转让过程中有暗箱操作现象。因此,国家应尽快拟定并出台相关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法律法规等,完善产权交易制度,使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逐步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
首先,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主要是通过任命董事会和董事,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并实施对董事和董事会的有效监管。一是设计合理的董事结构。国有控股和国有独资企业的董事除了由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直接从内部委派和任免外,还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要减少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的兼职,逐步建立有效的外部董事制度,使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能够做出独立客观的决策,并有效管理经理层;二是要明确董事的权力、责任及任期,对不称职的董事要及时撤换,并建立董事赔偿责任制度;三是要制定明确的董事会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董事会是一个合议制机构,避免个人独断专行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其次,做好企业财务监督工作。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在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要让此项工作制度化,帮助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和经营业绩评判,以推动绩效评价理论和制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二要建立企业财务预、决算报告制度。依据监管工作需要,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及报告工作制度,可以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强化经营管理的计划性,避免盲目投资等行为;三是建立企业会计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建立企业会计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可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督促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真实和完善。
5、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积极支持资产或主营业务资产优良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动态监测系统,确保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有序流转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规范运作。积极探索建立混合产权管理的有效实现方式,将监管重点向上市公司国有股份转移,完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管理制度办法。
三、结语
目前,国家脱离对具体企业资产的管理,而专注于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不必再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应该管理资本回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将会激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当地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促进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它们在国有资本营运中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1] 左玮、陈继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0(5).
[2] 蒿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企业改革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4).
[3] 徐美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8).
[4] 陈卫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
[5] 牛宇燕:浅议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J].沧桑,2008(12).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家机关行使职能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其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截止2005年底,全国国有净资产约为13.01万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4.37万亿元,占全国国有资产的33.6%。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两个《办法》详细的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原则,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我国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国家作为“投资者”进行经营和使用的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则是不参与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的国有资产,一般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隶属于国家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税务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类的管理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资产等多种形式。我国一直比较关注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少关注行政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行政性国有资产规模日益过大,其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两个《办法》实施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善,但纵观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资产管理的投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在投资环节,前期分析不足,投资过程中监管不力,导致资产流失。在购置环节,单位决策失误,购置措施不当,购买不合格或者质次价高的产品或工程,容易造成资产的隐性流失。在使用环节,管理不善,资产丢失或损坏。在处置环节,不以法规办事,随意捐赠、转让,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资产配置不合理
国有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或者标准并未得到严格执行,造成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配置不合理。
3.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脱节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政策是分散管理、分散使用,依照“分家”的原则,资金与资产的管理相脱节,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这就导致了资产管理的职责不明确。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一是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只有两个《办法》这样的指导措施,在资产管理的购置来源、使用要求、处置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二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权限处于模糊状态,没有清楚“由谁管”。三是资产管理产权观念淡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资产使用的管理体制,没有落实到“谁使用,谁负责”,责任不清。四是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分离,各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
1.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公共行政的要求分析研究自身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紧密结合公共行政与自身的体制改革,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同时也密切联系市场,按照市场经济和行政单位的要求,建立一个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财政管理国有资产、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一个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2.建立规范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明确单位所需资产,将资产预算与目标任务等结合起来,提出相应的资产管理效率与效益目标。其次,跟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全过程,将资产运作和任务实施过程公开化,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以纠正。最后,由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评估资产管理绩效,做出分析报告,并将之上报有关部门。
3.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体制
监督体制可从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同时入手。外部监督方面,政府应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正规的管理部门,对资产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按照法规制度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内部监督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产权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管理的规范化,并将资产的完好率与资产责任人的业绩挂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9(02).
[2]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制度
前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制度也在逐渐的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而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列为重点的管理对象,对此,也制定了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事业单位自身就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单位,是直接进行经营的。然而,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来说,却存在一些停止不前的问题,而这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下文主要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资产的使用效率偏低。在当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经常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资产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偏低。另外,在进行设备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对旧设备缺乏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现象。
1.2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在当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中,缺乏一定的完善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在宏观上,实际的资产管理与企业的预算管理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甚至严重的脱节,而且,与深化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差距,管理制度上出现真空地带;在微观上,在一些单位的资产管理机制中,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责任不清晰等问题,权限的模糊性造成管理方法不统一,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
1.3资产管理理念的落后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管理理念上要走在社会前沿,这样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当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理念上,却存在落后性,缺乏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资产管理走着为了管理而管理、就资产论资产的现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相互衔接性,例如,对于国有企业资产配置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使的资产配置效率过低;实际的资产应用与资产的库存状况脱节;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缺乏一定的有效性等。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进
2.1严格规范资产管理流程。首先,要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实施标准化流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环节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因此,要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预算制度,同时,还要建立现有资产、存量资产的配置机制,要与增量资产机制进行结合,这样才能进一步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对各个流程都实施规范性的操作,而且,在这样的制度下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部门等,要保证落实到的部门或个人都要能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其次,国有资产管理要有序的进行。任何一项管理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流程,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有序的进行,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如此,要完善其管理程序,如,清查登记、日常监督检查、账卡管理、统计报告、验收入库、资产购置、维护保管等,都要有着一定的工作程序,这样在保证国有资产管理有序进行之下,才能充分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第三,要实施公平、公正、公开化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面临着的是企业的所有员工,要坚持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化的管理原则,避免管理中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不仅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严重打击了国有企业整体的工作效果。通过以上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才能进一步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有序进行,确保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2.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保证政府不应参与到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经济组织等之上的社会管理者,通过政治权力对个人、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市场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其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要实施专业化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市场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实施专业化管理,要对当今市场变化进行分析,要充分的去适应市场、发展市场,这样才能通过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带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场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第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实施法制化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来说,如果要真正做到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话,那么,必须要实施法制化的管理,而且,法制化也是一个发到国家的经济管理的重要保障,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2.3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理念进行革新。理念是促进人进步的重要因素,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如此,要有着正确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对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革新,这样才能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首先,要对资产管理的基本理念进行革新。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有很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仅是遵循着为了管理而管理,完全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更缺乏对市场发展的了解,因此,要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了解市场、认识市场、掌握市场,并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形来制定合理的资产管理措施,通过这一理念的革新,才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管理水平,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要跟进时代的脚步,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革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专用信息网络系统,对国有资产进行网络动态化管理,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而且,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主要是信息技术的竞争,通过掌握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掌握大量的取胜信息,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的公正性、公开性,能够有效的缓解国有资产的滥用、重置的现象,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2.4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性也受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因此,为了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运行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主要通过一些培训措施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拥有先进思想的管理人员,能够带动管理制度走前沿线路。另外,通过增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敢于担当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可以有效的改变依旧保留传统管理观念的工作人员的思想,全面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及文化学习工作,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总结:通过本文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分析,能够有效的发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也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赖永添,李炜.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起点――探析《企业国有资产法》[J]. 国有资产管理. 2008(12)
[2]刘荣汉.关于加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J].民主与科学. 1993(02)
篇8
一、三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年以来,三地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明确了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占有、使用单位的职责分工,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有效地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
(一)*省“统一政策、分级监管”体制。*年*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后,省委、省政府明确了*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管理局)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负责省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根据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定省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职能交叉和监管空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国有资产处置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省管理局与财政厅、国资委的职责划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中涉及资金问题的处理意见由省管理局与财政厅会商;事业单位转制的企业,由省管理局会同国资委办理资产划转手续,并移交国资委监管。
*省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模式,即建立统一政策、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省管理局受省政府委托,作为一级政府(省直)资产所有者代表,以省直113个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了省直各主管部门对1361个基层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分级监管体制。同时,为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法定权限内切实履行资产监管的责任,针对垂直管理单位占用的资产分散于各市县区的特殊情况,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突出的行业特点,省管理局委托部分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目前,已委托省工商局、地税局、劳教局、教育厅、广电局、卫生厅等13个部门管理本系统的国有资产,其所属实行独立会计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达600多个。
(二)*市“政府委托授权管理”模式。*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步于1997年,其改革探索被概括为“*模式”,即“政府委托授权管理”模式。主要是推行国有资产委托监管制度,由市国资委与有关管委、办、局签订委托监管协议书,委托其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在国资委登记建账,其中的非经营性资产由市国资委委托*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管理局)管理,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由国资委社会事业处管理。
根据市国资委《关于授权*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市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的批复》,成立了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即市管理局国资处,以下简称国资办),对市级机关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实行单一注册管理。管理范围包括由财政拨款形成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来自市级机关100多家单位(包括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形成了纵向由市级机关各部门到所属事业单位、横向由经营性单位到非经营性单位的管理格局。在资产的配置、处置上,建立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资产购置预算和配置由市管理局负责,申请使用和报废资产由财政局与国资办会签,避免了国资管理部门“管而不理”的问题。
(三)*市*区“分工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市*区政府从20*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基本做法是,将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建立产权政府所有、管理部门监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管理体制。具体由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区管理局)和资产使用单位构成“分工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区财政局作为固定资产产权所有代表,行使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的监管职能,负责监管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并对资产实施调控;区管理局在财政局监督下,负责统一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固定资产产权,即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监管;资产使用单位负责对占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实物信息的及时、准确,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一模式充分考虑了区管理局与财政局、资产使用单位之间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体制。
二、三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成效
三地在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分工的前提下,从加强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拓展管理范围,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一)*省主要工作成效。省管理局首先开展了国有资产专项检查,进行了产权登记,摸清了国有资产存量,为解决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中的问题打下了基础。开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强化了国有资产日常监管。同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投资收益监管方式。今年4月,经省国资委同意,制定了《*省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省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
(二)*市主要工作成效。市管理局自2001年开始,实行了“三核一评”(即核准单位户数,核定产权性质,核实资产存量,评比管理单位),并与资产使用单位签订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2005年签订责任书的单位已增加到60个。同时,由中介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专项审计,防范资产监管风险。在资产配置和处置上,市管理局与财政局、国资办会签审批,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预算约束。
(三)*市*区主要工作成效。从20*年开始,区管理局连续三年开展了资产清理核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推行“资产条形码”网络信息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分级网络体系,实现了对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网络动态管理。在资产处置上,采取集中收缴、集中处置的方式,优先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然后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拍卖。同时,制定了经营性用房管理办法,由区管理局对经营性用房及相关收益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三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理顺职责关系,注重协调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定位和权责分工,相互支持,积极配合,才能做好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各项工作。如*省实行委托管理,充分调动了各主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市管理局将日常核查与协同相关部门监督相结合,一方面与财政局对限额以上资产配置、处置申请进行会审,另一方面配合审计局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区建立“分工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区财政局从财政监督角度把好资产生成支付入账和对账关,区管理局从实物信息监督角度把好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实物动态变化关,各单位从日常管理角度把好资产使用维护关。
(二)做好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行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中,重实物轻价值、重购买轻处置、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资产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问题还很严重,资源配置标准不一、各部门占用资产不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只有从夯实管理基础入手,以规范管理行为为重点,才能切实抓好资产日常管理。如*省建立了产权登记和资产统计制度,定期开展资产专项检查工作,并且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市自2001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清产核资,并对固定资产进行了专项审计;*区也从2005年开始,由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了网络动态管理系统。三地都把基础工作和规范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采取的措施针对性强、执行到位,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资产管理工作。
(三)创新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手段。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日益显现,要求相关部门必须不断适应形势要求,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三地在近年来的资产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广泛应用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一是在资产购置和处置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市通过整合后勤资源,进行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区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采用招投标等社会化、市场化手段进行资产评估、出让、出租等操作。二是在资产使用的管理上,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和程序设计的作用,引入目标管理等理念。如*省对省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市通过开展“三核一评”活动,与经营者签订经营性资产管理责任协议,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四、对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今年6月,财政部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后,我局至今未能与其在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分工达成一致意见,相关办法也没有及时出台,对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我们认为,我局应积极借鉴地方的实践经验,理顺外部关系,转变传统观念,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体制、夯实基础、健全制度和加强研究上,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理顺与财政部的关系,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抓紧出台中央级管理办法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和管理的复杂性,财政部、国管局、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应当探索建立财政部—国管局—各部门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具体分工如下:
财政部作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工作重点是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交流和监督检查,负责审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并对国有资产处置收益进行管理。国管局在财政部的政策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开展清查统计、健全制度标准、规范管理程序、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审核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并向国务院和财政部定期报告资产管理情况。各部门按照相关制度标准和管理程序,负责具体实施本部门下属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审核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并审批其他事项。对于垂直管理系统的行政单位和行业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如海关、国税、科教文卫、新闻出版等,还可以实行委托管理,由各部门根据统一政策,制定本系统、本行业的实施办法。
在这种体制下,管理方式将由以行政审批为核心转变为以制度规范和监督检查为核心。具体而言,国管局主要负责制定制度标准,规范管理程序;各部门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审批,报国管局备案;国管局通过专项检查和清查统计对各部门国有资产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结果报国务院和财政部,也可根据情况向社会公告。这种管理方式,一是扩大了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权限范围,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负起资产管理的责任;二是减少了财政部、国管局日常管理的事务,使其集中精力于完善制度标准和加大监督力度;三是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四是为实行资产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改进管理手段,切实做好基础工作。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改进管理手段,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一要进行资产清查,摸清底数,这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全面开展资产清查难度很大,可以考虑先进行专项资产核查,如土地、房屋、公务车辆等。前不久,国办转发了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开展中央单位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为土地资产清查创造了良好条件。二要进一步加强资产处置管理,创新资产处置方式。目前,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理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单位不仅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而且在资产的出租、出让和报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随意性,资产处置后很难通过资料准确地反映出来。为此,必须切实加强资产处置管理,规范“非转经”审批,对长期闲置或超标配置的资产,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统一处理。要认真执行报废审批制度,防止可用资产提前报废,尤其要严格防范一方面报废可用资产、一方面申请购置同类资产的现象发生。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各部门闲置资产的合理流动,使其及时转化为有效资源。
(三)健全制度标准,规范管理程序,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1998年以来,我局先后制定了《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初步建立了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但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根据财政部的两个办法,尽快出台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制定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等配套办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健全国有资产标准体系,包括配置标准和处置标准等;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垂直管理系统和特点突出的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五是针对公务车辆、经营性用房、闲置资产等,制定专项资产管理办法。
篇9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事业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一直重资产轻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措施。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无偿拨付,所以文化事业单位作为资产实际使用者,缺乏对资产有效管理和有效使用的认识。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轨期,完善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职能界定不清、权责划分不明等问题。首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对于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尚未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尽管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形成、配置、使用、处置在原则上有相关规范,但是缺少具体规定。其次,管理职责界定不清。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各部门间出现职能及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责划分不清;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与机关事务管理局职责划分不清等。
(三)国有资产操作与运营不规范
操作与运营不规范是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在资产的前期配置环节,采用基数法,单位编制预算互相攀比;资产使用环节,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且缺乏监督,例如使用者缺乏产权意识,对使用的设备不珍惜,从而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可使用时间和效率;资产处置环节,处置程序和处置方式不合理,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甚至低价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加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当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1.明确管理的目标。2.坚持管理原则。3.重视管理地位。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键是设置监管的主体。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的拨款单位,也是资产的出资人,掌握文化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所以设置财政部门监管主体最为合适,同时应构建“国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三)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有资产管理 财务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部门领导思想错位,产权意识“模糊”
个别单位错误地把资产使用者当成资产所有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单位资产我单位说了算”的思想,自行处置车辆,办公设备,随意处置房地产等,不经批准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实现收入自由支配,未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帐实不符
有的单位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资产核算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设置不规范,存在着规定资产帐实不符,反映问题不实的问题。对于固定资产更新、维修所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对于已经报废和已经处置的资产也不及时进行账务调整。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一是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未按规定申报,随意处置资产,资产处置随意性大;资产未评估,自行确定资产的价值或评估价值过低;委托不具备资产评估资质的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不符合要求;资产处置没有委托拍卖机构采取市场方式公开拍卖;擅自报废尚有使用价值的资产。二是不经审批,随意出租出借。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资产占有单位出租、出借行为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但有些部门不经审批,擅自将闲置房产尤其是沿街的门脸房租给集体或个人经营使用,签订的合同不规范,租金低,与市场价格相脱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收取的租金收入,没有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脱离财政监督。三是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在人员机构上没有单独设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挂靠股室也不统一;部分单位存在敷衍问题,导致工作不细、不扎实;在日常工作开展上,缺乏集体部署与安排,资产管理工作不能与其它工作同步开展。
(四)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造成了单位资产底数不清,管理不规范,导致部分资产闲置浪费,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资产的采购、验收使用制度,账、卡、物核算制度,调出、调入、处置制度等不健全,或流于形式,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五)国有资产收入不执行收支两条线,欠缴严重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及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资产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必须执行收支两条线,全额上缴财政国库或财政专户,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坐收坐支、截留、挤占、挪用资产收入,不得作为自有收入进行管理。但部分单位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出发,无视财经纪律,随意截留财政收入,一方面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完整,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也极易引发单位私设“小金库”,为腐败埋下隐患。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
近年来,县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较快,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刻不容缓,各级领导要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国家有关制度执行好落实好。
(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隶属于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认国家对资产的所有权、行政单位占用、使用国有资产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之规定,对于占用、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应事先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由于国有资产产权是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登记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合财政改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优化和配置管理
依据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度数据和财政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数据,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和有关费用开支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和费用定额标准,保证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效融合。
(四)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较多,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数据量大。因此,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高效管理,这是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必然方向。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本的数据库,完整反映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减动态,是及时掌握和了解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一种非常有效和快捷的途径。可为行政管理和财政各项改革工作提供最基本数据,有效杜绝单位随意处置资产行为,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五)加强资产使用管理,实现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一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构建、验收、保管、领发、检查、维修和处置等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卡片管理、实物管理、统计报告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将资产使用与财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三是要合理、有效、节约使用资产,通过完善和规范各类财政资金的源头分配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