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流通行业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处子快速增长期
新医疗改革是当前医药行业发展的最大背景,无以质疑,国家增加卫生费用投入必将拉动医药经济继续快速增长,而且由于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居民压抑已久的卫生需求将得以释放,卫生费用投入的增加将以杠杆的方式撬动医药卫生消费。在2007年,我们已看到医改扩容带来的增量,医院门诊就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增速分别为16.19%和24.31%,增速为近年的新高。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2004年开始试点起,医保覆盖面进展非常迅猛,2007年已覆盖了7.3亿人,今年有望实现全覆盖,年筹资额有望超过800亿元。2007年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进展顺利,截至2007年年底,已覆盖了4291万人,年筹资额超过100亿元,今年参合人数已突破1亿人,年筹资额有望突破200亿元。可以预见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的目标。我们分析认为,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这两支生力军正是这三年医药市场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我们估算,它们将每年给医药消费市场带来约1500亿的增量资金,这保证了未来三年,医药行业收入增速可以维持在20%以上水平。
新医改下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更受益
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医药流通企业
1、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新医改中,政府有意识的倾斜于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首选它们作为药品物流配送商,这种措施在赋子大企业配送权的同时,也使得小企业的生存更加恶劣,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
2、药品批发企业准入门槛将大大提高。今年8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家强制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后首次进行的大范围行业标准修订,而月次修订正好迎来了企业GSP换证高峰期,新标准将显著提升药品批发企业准入门槛。我们认为,新一轮的GSP认证必定导致医药流通行业的清理和升级,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3、流通环节扁平化成为发展趋势。我国医药流通环节过多一直是业内的诟病,既客观上造成了药品价格的虚胖,又阻碍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我们认为,压缩药品流通环节、渠道扁平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4、税控等管理挤压非规范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
行业运营质量在逐步改善
虽然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差是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主要特征,但从近几年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行业运营质量正逐步改善。
区域性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地位日,渐巩固。医药流通行业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基本特征,离美国95%的行业集中度尚有较大的差距。但我们看到,区域性医药流通龙头企业正在崛起,行业格局从春秋走向战国,特是东中部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区域性龙头企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前四大医药流通企业基本占据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行业盈利水平有上升趋势。从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数据看,从2002年以来,虽然行业的毛利率呈持续下降态势,但行业的利润率呈逐步上升态势,2007年行业利润率达到了1.21%,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费用率的有效控制,其下降速度快于毛利率下降的速度,其次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显示了规模效应,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推动了整体行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
行业兼并整合加速成为发展主题
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大小决定企业的行业地位,上下游话语权大小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无疑质疑,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中,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医药流通企业求得规模效应、增强自己在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的不二选择。一些资本雄厚的医药流通企业正试图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整合有行业资源,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稳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近几年,行业的兼并整合时有发生,已成为医药行业发展主题。除了外资加速收购国内企业外,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也积极进行外延式扩张,其中代表性企业是国药控股和南京医药。前者今年以来,连续收购了宁夏医药、天津太平医药、新疆新特药等区域性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加速了国控体系全国性布局。后者南京医药从2002年25亿销售规模快速成长到2007年130亿销售规模,从第8大医药流通企业跃升到全国第4位,主要也是依靠外延式的扩张,并购使南京医药从一个区域性的医药流通企业发展成为覆盖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等地的跨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近期南京医药又把版图扩展到新疆,拟收购新疆兵团医药。
我们认为,购并、重组、联合仍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亮点,随着行业并购的进程,市场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规模效益也将逐步显现。
与行业龙头共成长
关注龙头公司成长的两条途径
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流通行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行业格局将发生非常大的改观,特别是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建议关注龙头企业成长的两条途径:内生性增长和外延式扩张。医药流通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受到政府的扶持,规模增速超出行业的平均增长,而且对上下游话语权的不断提升,有效改善了企业的毛利空间,再者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物流管理理念的贯彻,运营效率将有显著改善,企业内生性增长更加确定;另一方面,行业内部的整合并购将加速,区域性龙头企业有望通过联合、并购,成长成为跨区域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企业基本面分析上,我们建立了基本面的分析框架,关注于企业增长性指标、毛利率和期间费用率等指标,以及流通企业比较重要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财务指标。在主营收入增长方面,我们主要关注医院纯销的增长、以及外延式扩张的计划。
前景乐观 行业龙头是首选
我们对医药流通行业发展非常乐观,给予行业“增持”的投资评级,理由如下:
(1)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市场面临极大的扩容,医药流通企业是市场扩容的直接受益者,我们预测未来三年,行业收入规模的增长将超过20%,2010年将达到6950亿元,是目前的1.73倍,2020年将达到12078亿元,是目前的3倍。
(2)新医改背景下,行业政策及环境有利于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在政策驱使下,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购并整合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行业格局从春秋走向战国,而且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将会有一个显著的改善。
(3)我国进入降息周期,对于资金需求量大的医药流通行业是实质性利好,利息支出下降可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
(4)半年以来,医药流通行业的指数增长强于大盘,这显示了在市场低迷时期,医药流通行业股票表现的强劲。
篇2
关键词 医药流通企业 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9-0064-03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modern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in transition
SUN Xiaowei1, WANG Yong2(1. The Headquarters for Sale Management of Special Drug,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2. The Management Headquarter for Drug Sale in Shanghai Hospitals,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medical reform entering deep water area and the coming of the Internet+ era,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s a pharmaceutical key part in the joint reform of medical service, medication and medical assurance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hould focus on the mining,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alents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general strategy and the big data platform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if enterprise needs to b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we should create a high-performance team of employee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in modem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 in transition unde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ransiti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进步,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各行各业持续进行转型和升级。我国医药流通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三级批发体系解体后,经历了市场经济初现和增长阶段,从2010年开始进入典型的洗牌阶段,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得到更快提高,竞争开始白热化,一些大医药商业企业纷纷通过外延与内生同时发展等手段,迅速做大规模,集中度迅速提升,全国性的医药流通巨头已出现。由于医药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医改的核心环节之一,虽然医药行业在中国是最特殊、最受保护的行业,同时也是最为封闭的行业,但形势迫使这个行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因此该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则成为现代医药流通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转型趋势
1.1 现代医药流通行业特点
1)政策导向型行业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的影响、周期性并不明显,而是与国家的医改政策息息相关。自20世纪末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作为子行业之一的药品流通行业更是高速发展。
2)质量至上,安全第一 医药流通行业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因此无论是国家监管还是企业自身运营,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也决定了医药流通行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和一定的封闭性,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团队。
3)微笑曲线的底端,效率至上 医药流通行业是双轮驱动。一轮是上游的供应商,依靠独特的产品力,进行推动和挤压。一轮是下游的医疗终端,依靠患者的强大需求进行拉动和挤压。而医药流通企业只能凭借进销差价和配送服务赚取微薄的毛利,而且利润率越来越低。
4)行业集中度偏低,未来有提升的空间 2008―2013年整个医药流通行业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引领下掀起了一波并购潮,形成了国药控股一骑绝尘,华润、上药并驾齐驱的竞争新格局。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前100位的药品批发企业虽然已占到64.28%的市场份额,法人批发企业的数量也减少了近30%,但是和美国市场前三大公司占市场96%的份额相比,集中度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2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1)机遇 市场规模不断放大,国内城镇化率继续提高,老龄化社会激发老年健康需求扩大;国家持续不断释放医疗服务资源,零售药店持续不断发展完善、医药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均为药品流通行业提供了拓展市场的机会和动力。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现代技术与传统业务优势若结合得当,那么就能够创造新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效率和价值,增加客户黏性,提升市场占有率。
2)挑战 医药流通企业是医改步入深水区后三医联动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医药流通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需要面对和解决挑战与困难。
根据国务院的2016年医药卫生工作重点,两票制的推行势在必行。国家在打击过票、挂靠等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医药流通企业有被边缘化成第三方物流的可能性。
药品零加成的推行,使得医疗终端的药剂科由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在总额预付制下,医疗终端有把药事管理外包或托管以转嫁成本的动力。这必然会要求流通企业投入大笔资金以换取业务。
上海正在试行GPO和带量采购,作为采购模式之一极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GPO导致二次议价遍地开花,医疗终端话语权更大,流通企业遭受上下游挤压,利润空间更小,医药流通进入微利时代,倒逼企业提升软实力。
一些行业外公司,例如阿里巴巴,顺丰快递、京东等公司利用自己的互联网优势、运营机制优势,对医药流通行业一直虎视眈眈,极有可能会在未来对现有的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1.3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模式[2]
1)定位的变化 由原来传统的靠赚取差价生存的批发商,向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
2)业务模式的多元化 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开展线上电商业务;适应未来医药分开,开展零售诊疗业务;面临资金的压力下,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业务;面对不同科室提供各类定制化服务与解决方案;在药房零加成下,药房托管、SPD业务的开发与拓展。
3)搭建价值链关键环节平台 在各地政府搭建自己的阳光采购平台、大数据应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作为上下游客户的连接纽带,药品流通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各类资源,建设自己的供应链平台,成为整个供应链神经中枢,充分挖掘其大数据价值,将极大提升话语权和赢利能力。
2 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与医药流通企业转型不匹配
2.1 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转型战略不匹配,难以形成能支撑企业的人力资源子战略。人才价值观念落后,绝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仅侧重于使用人,把人视作管理对象,而对于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人才的开发,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却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人员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赚取差价的商业模式,侧重点放在了引进品种和维系客户关系,独特价值不高。
2.2 企业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
基于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供应链低端地位以及赢利模式和业务特点。大部分的医药流通企业极其重视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风险的管控。优秀的医药流通企业一般会设置运营管理部进行风险运营管控。这些企业在一只眼向内看的同时,往往缺乏营销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对于向外看重视不够。
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一般都采用通用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在保证公司平稳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创新的机制建立和组织架构支持,扼杀员工创新的动力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传统的组织架构下,信息传递冗长,信息失真严重,导致企业远离终端,反馈速度慢。而且官僚的架构设置,对80、90后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如何采用新的手段,实施组织扁平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3]。
2.3 激励机制不到位,束缚医药流通企业转型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该体系对于引进品种,抢占市场份额行之有效,但是在引领和激励创新方面却力不从心。
在当前的环境下,要想创新,必须依赖互联网和新模式。而互联网+的新模式却有着与传统商业公司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例如京东,从财务报表来看一直是亏损的,却无法阻挡各类投资者对其的青睐,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对其考核,则创新将举步维艰。
2.4 各种业态的领军人物匮乏
创新需要大量的跨界人才,而现代的医药流通企业的薪酬体系,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降低了对各种类型的跨界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各种业态的领军人物匮乏。
3 应对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4]
3.1 理顺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公司未来定位是前提
要想思考清楚企业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企业必须先从明晰发展战略出发,仔细思考与分析行业的特点与趋势,评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顺大势而为,规划转型路径与各期目标,构成自己的战略地图。而明确了企业的战略路径以及所需的能力,便能评估企业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子战略。子战略服从于总战略,支撑总战略的落地与执行。
3.2 采用互联网思维,转变理念是基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商业民主时代;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网状价值时代;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有机生态圈”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新思维,新理念。
在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要素中,人力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因此,应将人力资本提升到与货币资本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对待。
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经营和管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不再是简单依附与绝对服从的关系,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组织扁平化、流程化、数据化,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益能被放大,一个小人物或非核心部门的微创新就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
3.3 大数据平台应用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
第一,应建立药品流通企业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将全国的员工信息纳入该平台,同时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展示数据采集、分析与挖掘,做成人力资源管理地图,为人力资源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以及分类进行研究,改进不成熟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从一些大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找到隐藏在其中的信息,找出员工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帮助决策人员有效地进行人才测评。
3.4 进行组织架构变革,鼓励创新是核心
在信息对称和零距离沟通的时代,传统的组织架构已显臃肿和冗长,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要去中心化,基于任务和关键绩效所组成的跨部门跨职能的项目式团队组合更能提升效率和引导创新。
而公司调配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基金和创新孵化单元,则会充分调动员工转型创新的积极性,一个小小创意就可能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企业内部上线ERP管理系统,同时搭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平台,成为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枢纽。并以公司信息化为契机,进行公司流程再造,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充分利用微信、APP等方式,构建组织内部不同功能的微信群和公众号,消除信息失真和不及时,补充传统正规传递渠道的不足,是企业组织变革中重要的一环。
3.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源头
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将员工激励体系变为全面认可激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认可激励是指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而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
而对于更加稀缺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单纯的薪酬制激励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股权激励方案,通过股权设置鼓励公司业务转型,鼓励公司探索新模式,如此才能获得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局面[5]。
3.6 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是关键
随着行业的变革,药品流通企业中面对医疗终端的业务人员工作内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原来的抢单、维护客情,变为信息平台的维护者、服务方案的提供者。业务团队的工作能力急需转型和提升,只有通过内部培训,主动引导业务团队进行转型和提升,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因此,药品流通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上的科学性。
而对于跨界开展的新模式、新业务,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才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则要积极引进复合型高端人才,给予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打造新型的符合公司战略的高绩效团队。
4 结语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是属于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进行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符合工信部等12个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也是对医药行业提出的“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贯彻。
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基于企业的需求、人才发展的规律,全面抓住培训体系建设的各层次及各关键环节,结合业务设置体系架构,准确界定胜任素质目标,科学规划学习路径,开发内外部学习资源,形成促进知识转化的机制,对此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升级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永, 干荣富. 基于医药产业链维度思考医药商业的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J]. 上海医药, 2016, 37(7): 63-67.
[2] 高红玉. 医药流通业: 向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盈利模式转型[J]. 生产力研究, 2014(5): 80-84, 137.
[3] 赵娓娓, 孙利华. 国有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药房, 2005, 16(2): 86-88.
篇3
关键词:医药政策;药品配送企业;渠道优化;核心竞争力
我国药品配送企业的现状是“多、小、散、乱、差”,即企业数量大,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水平低,为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规范药品行业运行,2012年国家出台了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和新版GSP[1],药品配送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药品配送企业必须进行优化升级,也就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拓宽销售渠道、完善网络布局、形成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才有可能在未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1. 药品配送企业的常见渠道分析
纯销渠道:是指药品配送企业不经过中间商直接将药品配送给医疗机构。纯销毛利率在5%-8%,但医疗机构回款周期普遍较长,加上财务管理费用,销售净利率基本在1%左右。该销售渠道与药品招标政策息息相关,且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在选择配送企业问题上具有绝对话语权,药品配送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的经营实力、网络布局、上下游客户关系等都会对最终是否获得配送权产生影响。
分销渠道:又称“商业调拨”,是指药品配送企业将药品调拨给其他配送公司,再由该配送公司将药品配送给相关医疗机构。分销的毛利率为2%-3%,回款时间较短,净利率维持在1%左右。国内很多大型配送企业都有分销业务,如上海医药、广州医药、国药控股等。在新医改政策下,药品价格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进一步下降,商业调拨渠道将逐渐淡化。
终端推广渠道:主要是指在业务配送范围内,药品配送企业招聘大量业务员进行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承担了生产厂家的市场推广工作。目前国内部分药品配送企业涉及终端推广渠道,但在新医改政策下,药品价格逐渐实行零加成,这部分企业将会进行转型。
药房托管渠道:即在药房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将药房交由药品配送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该企业根据药房的库存自动进行补货。这是近年来医疗机构与企业探讨试行的院企合作新模式,一方面减少了医疗机构的人员编制,降低了营运成本,另一方面拓宽了合作企业的销售渠道,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零售药店渠道:我国目前约有34万间药店,主要分为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两种形式。在市场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目前很多药品配送企业将销售网络下沉,分享零售药店这块终端市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九州通。它直接将药品配送至终端零售药店,大大减少了药品的多层流通环节,从而降低了药品价格,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优质低价的药品,减轻了药品费用的压力。
2. 新形势下药品配送企业的渠道优化策略
(1)建立健全终端销售渠道,完善网络布局
终端客户渠道是药品配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创造客户价值的关键点。尽管终端销售网点分散且难于管理,但其对完善网络布局和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配送企业时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销售网络的完善性,以便达到最佳的药品分布效果,创造最大的销售利润。
(2)加强企业重组并购,力争做大做强
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药品配送企业进入了全面竞争的阶段,市场集中程度逐渐显现,重组并购急剧升温。国内医药商业前十名的市场份额由2009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40%以上[2],并将继续提升。我国配送企业重组并购的主要特点是以大型骨干配送企业收购中小型企业为主导,从而拓宽销售渠道,实现销售网络下沉,将企业做大做强。
(3)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拓宽销售渠道
药品第三方物流经过近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3]。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及九州通等配送企业经过实践都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具有“第三方物流”资质的配送企业之后,相关的质量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养护、包装、配送、承运和信息管理等工作,全部由该配送企业代为管理,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全程实时监控产品的入库、出库、储存、运输的质量状况,还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对配送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审,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建议和具体措施,使配送企业的服务更趋合理与优化。药品配送企业通过开展第三方物流,加强了同其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提高盈利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4)推行医药电子商务,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医药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产物,截至2013年3月,国内已经有133家企业获得了网上销售药品的资格证,药品销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医药电子商务的出现,颠覆了以往药品配送企业B2B的销售模式,建立了B2C的新型销售渠道,将药品直接传递给消费者成为可能,是信息化管理的优秀成果。
(5)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开展终端零售业务
药品配送企业拥有专项资源优势,与多个药品生产企业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开展终端零售业务。目前很多大型配送企业都有自己的零售药店,比如说国药集团的一致药店、国药控股大药房,采芝林的采芝林大药房等。通过建立终端连锁药店,将药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降低了药品价格,提高了盈利能力,而且在终端网络布局方面增强了覆盖率,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药集团新推出一种叫做DTC(direct to customer)药店的渠道模式,即将处方药直接销售给目标顾客,也指厂家与医生沟通好后,医生开具处方让病人到指定的与制药厂家合作的药房买药的过程。通过DTC药店销售的处方药主要是重症或需要长期使用的药品,如肿瘤、免疫调节、血液系统用药等。购买的目标顾客群体比较集中,购买频率较为固定,客户专一性和稳定性强。DTC药店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目标顾客方便及时地购买到所需药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产企业收集与跟踪目标客户信息,以便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与个性化的服务。因此,设立专业处方零售药店,是配送企业顺应医药形势变化,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优质服务的关键措施。
3. 小结
医药政策是影响药品配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行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和新版GSP的过程中,药品配送企业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的形势下,药品经营质量和流通管理更为规范,有利于优质配送企业的发展壮大,药品价格空间的压缩,将促进配送企业不断优化销售渠道,持续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医药流通行业健康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广州默尼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肖素凤. 浅析新版GSP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卫生产业. 2013(20).
篇4
关键词:行业供应链医药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1.引言
我国的医药行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药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国家统一控制、分级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医药行业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药品生产领域向外资开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药品流通行业一直没有对外资开放,出现了大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批发企业,使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呈现出“市场分散、地方割据、企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整体竞争能力弱”的基本特点。在我国承诺向外资开放药品分销业即将到来,弱小的药品流通企业即将与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外流通巨头进行面对面竞争的时候,重构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与医药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2.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考察我国医药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见图1),不难发现其供应链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1)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多是非常明显的。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通常,各级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都可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因此,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往往难以监控。
(35%
办事处
生产领域(35%)
消费者
(100%)
调拨、批发(50%)
零售(15%)
流通领域(65%)
图1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示意图
(2)信息不对称、物流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
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直接表现为流通环节在药品价格构成中所占比重高达65%,其中批发环节占50%。批发环节成本高,必然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需要指出的是,批发环节成本高除上述原因外,我国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医药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消费特性及医院作为强势买方的市场特性,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利益机制的趋动下,形成了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即药品的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医生的回扣越多,反过来导致企业产品定价越高。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医药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调控不力,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密切相关。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还没有根本的改观。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有医药批发企业16000家,几乎与医院的数量相当,平均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批发企业销售额合计占市场总额的20%。2002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和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120亿元和70亿元。而市场规模比中国大10倍的美国全国只有5家一级批发商,其中美国医药商业三强——AmerisourceBergen,CardinalHealth和Mckesson就占全美96%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则由RiteAid、Walgreen和CVS三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在60%以上。数量众多、经营分散企业的出现,必然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使企业的效益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而美国的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以上这些数字的反差,显示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对象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3.中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成为我国“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我国将于2004年对外资开放药品分销市场,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和药品流通行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国家经贸委指出的那样:没有分销的外资企业仅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分销一旦开放,竞争的天平可能出现更大的倾斜。为了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医药流通体制,迎接外资的挑战,原国家经贸委在《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用5年的时间,“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
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重新构建一个新型的药品流通模式(见图2),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为此,在制度层面上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坚决推行GSP认证制度,取缔非法的医药市场,强化对整个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医疗机构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行以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采购制度和新型交易方式实行,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
区域配送中心
地区配送商
区域结算中心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消费者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图2新型药品流通模式示意图
这一新型医药商品流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供应商与分销商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网上价格撮合;成交信息直接传递到区域配送中心,通过地区配送商进行配送;分销商通过区域结算中心直接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并支付医药电子商务提供商和配送商相应的费用。此外,区域配送中心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配送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相连。在这一模式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医药电子商务市场)与交易各方相连,是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居于核心位置。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真实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区域结算系统相互协调的运作,实现医药商品的高效流通。归纳起来,这一新型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方式电子化
通过医药电子商务系统的虚拟,医疗机构和零售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交易,商流变得公开、透明,批发环节将不复存在,因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交易手段信息化
改变原有信息采集和流动的低效和无序状态,采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信息流变得有序、透明,从而大大降低收集和处理医药商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3)物流系统扁平化
将原来多层、分散、杂乱的批发商经过科学整合,改造成以中心企业为极点,覆盖整个区域的配送网络,彻底改变原有物流系统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使之成为一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层次简单、运作高效的物流系统。
(4)采购形式多样化
既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散采购,又可以进行集中的联合采购,兼顾个性化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可以进行实时采购,因此可以缩短采购和储存周期,减少库存,既满足临床需要,又尽可能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5)政府监管现代化
政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医药市场进行全程监控,彻底改变政府监管手段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各种市场监管信息公开、透明,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规范,使医药商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可靠的保证。
在这一新的药品流通模式下,将形成新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见图3)。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分销企业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多层的中间批发环节将消失;医药批发企业将失去传统流通职能,向药品商和配送商转变;交易渠道单一;所有交易过程将公开化,信息透明,政府将有能力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管。因此,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使药品流通环节成本大大降低,可从60%降至25%,从而极大地减轻消费者的医药负担。
4.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在我国新型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电子商务系统和物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两大子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了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运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EDI、便携式订单处理系统和互联网生成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电子商务成为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药品经销企业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美国佛罗斯特——沙利文市场调查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每年花费在医药供应上的830亿美元中,有230亿美元是纯粹的流通费用,如果采用电子商务,在不降低美国人医疗保健水平的基础上,至少能够节约110亿美元。
(35%
生产领域(35%)
消费者
(60%)
调拨、批发(10%)
零售(15%)
流通领域(25%)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物流信息流
图3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示意图
电子商务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应用,缘起于国家从2000开始推行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拉动。由于药品品种规格繁多,工作量大,程序复杂,为了高标准地完成招标采购任务,既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又保证操作程序的公平合理,电子商务自然而然被引进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中。目前,医药电子商务正借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
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以B2B模式为主,它占了整个医药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领域,以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最具代表性。目前,“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在全国28个省推广应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已累计网上成交60多亿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见图4),目前已发展到全面进行网上采购的电子交易场阶段,即医疗机构可以全面上网采购,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可以全面上网销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全面上网监管,从而初步实现了我国药品流通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向国际惯例靠拢。
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V3.0是能够为整个医药卫生行业的买方和卖方提供电子交易场所服务的第三方独立系统,由数据准备、成交撮合、订单处理、结算服务、会员制管理、交易监管六大子系统构成[2](见图5)。该系统不具有传统实体药品市场的物理形态,但却能够提供实体药品市场的交易服务功能,代表了现代药品流通发展的方向。其主要特点是:
(1)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是独立的第三方公共平台系统;
(2)利用会员服务体系进行企业及其产品信息的数字化,实现数据准备与成交撮合的分离,因而可实现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3)药品生产企业在委托企业进行配送服务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投标报价,从而可以建立网上经销体系,以减少中间环节,规范流通渠道,推动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4)可以在集中、联合、分散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公开竞价、邀请竞价、询价、浏览等多种采购方式,方便了医疗机构的采购;
(5)采用客户端、浏览器和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订单采集,全面支持采购订单电子化;
(6)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电子交易监管服务
总之,电子商务被引入医药行业后,将形成一个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将整合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信息资源可在行业内共享,从而为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建与医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招投标系统
l网上招标
l两种成交方式
买方采购系统
•全面上网采购
•四种成交方式
•半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电子交易场系统
l独立的第三方系统
l六大子系统同时运行
l六种成交方式任意选择
l全程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l多种方式确保订单执行
l政府全程的监管服务
l
V3.0系统
(2003年)
V2.0系统
(2002年)
V1.0系统
(2001年)
图4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演进示意图
5.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配送制发展
重建我国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就是要全面整合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现“四流”在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协调运转。从理论上讲,实现物流配送系统与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就能够实现四流合一。
政府监管
销售合同目录
采购计划
采购单
销售订单
采购入库记录
采购应付细目
销售应收细目
制定采购计划
发送采购计划
订单分发
订单配送响应
订单到货管理
销售应收管理
采购应付管理
药品采购结算
交易保
障服务
交易统
计分析
交易分
析管理
采购结算服务
销售结算服务
资金划拨管理
退货换货管理
全国数据中心
地区数据中心
交易数据中心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数据
数据
数据加工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权威数据
及监管
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
药品采购目录
自主采购目录//集中采购目录
集中采购目录
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
医疗机构及药品零售企业
政
府
相
关
部
门
公开招标
邀请招标
公开竞价
邀请竞价
询价采购
直接采购
成交合同
政府监管
采购中介服务
药品采购中介组织
平
台
服
务
机
构
卖方开户银行
买方开户银行
采购合同目录
销售出库记录
图5海虹医药电子交易市场结构功能示意图
国外先进国家的医药物流配送系统高度发达,如美国有65%左右的处方药由批发企业配送,全美的经销企业每天需处理25万份订单,1000万条信息,配送到12.5万个分销机构中去,隔天配送的响应率高达95%,准确率达到99%,每个订单条目的配送成本仅有0.3美分。世界第一大医药连锁企业——Walgreen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配送中心占地90000平方米,配送分布在8个州的902家药店,品种达80000余种,日进货量达11.73万件,职工1200人,年销售额10亿美元。作为美国最大公司之一的强生公司在新泽西州建有三个自动化立体仓库,负责149亿美元药品的订单处理、药品配送和数千名医药代表的供应保障,员工仅有160人,配送成本仅占药品销售收入的0.5%。
目前,重建现代区域医药物流体系正由构想变成现实,医药物流投资热正在形成。如深圳市2002年的药品销售额为95亿元,80%的企业自办物流,全市共有94家批发企业,仓库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物流成本占经营成本的20%,销售利润率仅为0.67%。为改变药品经营原有的换仓模式(从大仓换到小仓,从甲仓换到乙仓),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深圳市计划在2003年组建集采购、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物流体系,辐射珠三角乃至华东和华南部分地区。
我们认为,相对于医药交易平台,我国的医药物流更为落后。今后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方向是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一方面企业单一的物流在成本上无法与大型的第三方专业物流相比,且投资较大;另一方面异地设立药品仓库在政策上受到国家的限制。目前,我国只批准了十家企业进行异地设立药品仓库的试点。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作为一个新兴的基础设施项目,应该从区域物流建设入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进行规划布局,统一进行宏观调控,在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地重建我国的医药物流系统。
第二、在各地区域医药物流建设实践中,要根据各地的市场状况和资源特点,在引导企业进行大量的兼并重组,减少数量,提高资产和经营规模的同时,将新建和改造结合起来,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实行“网络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第三、搞好医药物流信息化工作,以信息流支撑物流的运作。要开发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做好与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和银行结算系统的接口。
第四、国家实行政策优惠,出台配套措施,打破地区壁垒,优化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医药物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五、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版权所有
第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回款瓶颈,促进医药物流产业的良性循环。
6.结语
纵观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意义上的行业供应链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原因在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滞后和医药物流的空白。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变得基本明朗:一是以第三方医药电子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交易电子化,二是以第三方医药物流为代表的物流专业化。电子商务和医药物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未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兴衰。我国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构就是要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医药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医药商品配送制的实施两方面入手,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建立适应全球竞争的医药流通市场体系,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篇5
【关键词】换股合并,换股比例,现金选择权,价值评估
2008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城市产业发展和国资整体布局转换的要求,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重结构,鼓励国资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本次重组由三项交易构成,该等交易互为等效条件,共同构成本次重组方案不可分割部分。
按照上述方案,上海医药重组时曾提出以下三个现金选择权安排方案:
从以上比较方案中,公司最终会以方案二(中铝模式)为推荐方案。因为,方案二能够规避上实控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潜在争议,且资金压力适中。由于中西药业的估值过高,为平衡中西药业与上实医药股东利益,考虑折价换股吸收吸并中西药业,所以给予中西药业全体股东现金选择权将有利于股东大会的通过和重组的进行。上海医药重组后,基于对“新上药”的估值分析,流通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的风险可控。
三家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对上海医药是否像合并预案中预测的那样起到了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或者说此次企业合并交易活动对上海医药的企业价值有什么影响?下面将运用三种主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1) 股价分析法
为了便于观察上海医药(“新上药”)在资本市场上的走势特点,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个参照体来衡量:一个是标的主要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一个是同为医药流通行业的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广州药业。我们将2009年4月30日到2010年4月30日的期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结合K线图,分析各阶段股指、收盘价格变化如下表2所示:
综合考虑第一到第四阶段,在市场得到医药重组消息的初期阶段到实施换股合并后,上海医药的股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良好的,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其中广州药业也走出了超过指数行情的良好走势,显示出了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盈利看好预期。
(2)财务指标分析法
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换股吸收合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我们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备考利润表)、2010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一年)和2011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二年)上海医药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衡量换股合并活动对上海医药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偿债能力分析 如下表 3所示:
从以上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医药在重组以后的偿债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流动比率三年普遍好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率逐年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经过重组后,明显改变了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处于同行业较优水平。因此,在偿债能力方面,上海医药通过重组上市后,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②营运能力分析 如下表4所示:
从以上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医药重组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项营运指标较同行业平均水平有所偏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上海医药短期内密集的并购重组不无关系。新收购的各级子公司为上海医药带来大量资产,尤以CHS的影响最大。上海医药2011年应收账款较2010年增加了人民币36亿元左右,仅CHS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人民币24亿元;同样的,CHS的存货金额占据了上海医药2011年存货总增量的接近一半。
③盈利能力分析 如下表5所示:
从以上盈利指标可以看出并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除营业毛利率以外,都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公司重组后的净资产逐年提高,资产收购速度迅速。但是,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制药业务2011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7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人民币3.1亿元,毛利率下降近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对原子公司广东天普实质控制权的变更使得两项具有较高毛利的产品被剥离,对制药业务的毛利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制药存量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1年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其中尤以中药材价格上涨最甚。中药产品占据了制药业务总量的近1/3。
2011年,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毛利人民币32.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人民币11亿元,增幅高达50.9%。医药分销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其毛利占比从2010年的30%扩大到了2011年的40%。但就7%的毛利率而言,则比2010年小幅下降了0.3%。受制于整个医药分销行业重组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分销产业链差价率的严格管控,分销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上海医药也受到影响。
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拥有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的国药集团依旧主导行业发展,在经营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而上海医药在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方面表现强劲,发展潜力亦不容小觑,只是营运效率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总体看来医药重组后价值效应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此次医药产业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医药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重组后的“新上药”成为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规模仅次于国药控股的标杆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上海医药带来了积极的重组效应。
但是,上海医药大规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后,由于资产重组规模大、涉及面广;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无论是业务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将大幅度增加,且业务板块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性大大提高,后续整合的难度依然很大,对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到位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可能存在整合后相关企业在盈利水平或是协同效应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上海医药内部仍亟需开展运营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
同时,医药板块行业增速放缓,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国家推进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总额控费、零加成试点扩大,GSK事件影响加大,抗菌药物限用,全国各地重启药品(基药)招标工作等使得医疗机构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遏制,行业增速有放缓趋势,整体利润率可能会继续走低。因此,医药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形式以及产业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并且行业走向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可能对医药板块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换股合并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改革,消除了长期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但是,我国还处于全流通初期,市场上还存在着非理性的赌博心理和投机炒作行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还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加快股票市场改革的步伐。
新的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换股合并是合并的一种方式,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换股合并也应当采用购买法核算。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看,换股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购买价格的确定,所增发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以其合并生效日的市场价格计算就需要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同样,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尚无法提供各种资产准确的公允价值,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无法准确确定。
因此,为了防止股票价值中的虚高现象,建议在确定购买成本前,可以用同行业股票发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为实施换股而发行股票的价格进行调整。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买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将购买法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与合并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1]陈革,2004,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2]陈亚民,2008,《战略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栗煜霞,2008,《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杜兴强,2007,《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医药;连锁经营;WTO
根据中国加入WTO协议的有关条款,中国将逐步放开医药流通领域外资的进入,这对中国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将会是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外资进入的冲击,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都在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以组织结构扁平化、流通速度快、节约成本的连锁经营就成了众多医药企业的选择。2001年和2002年两年间,中国现代医药流通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纵观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市场,既有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两年中,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前后,全国大约有200多家医药连锁企业,5000多家连锁医药零售商店。由于医药零售点高达20%―40%的毛利率,许多投资者在等待市场进入的机会。另外一个特点是医药连锁经营市场出现了制药企业、老牌医药流通企业、原有医药批发企业共同竞争的现象,更多的制药企业倾向于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如果我们把2001年称作医药连锁经营的元年的话,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扩张年,一些制药企业和纯粹流通企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三九医药集团作为50家可以跨省连锁的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200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行动神速、不事张扬的收购了国内400多家零售药店,并且计划要花13亿元在3年内开8000家连锁要点,力争占领国家不低于5%的零售市场份额。深圳万基的目标是在未来三五年内投资20个亿在全国建立1000家药店,每年达到10几个亿的销售额。同仁堂要在2003年前建500家分店。一些纯粹医药流通企业也开始了扩张,北京金象大药房大规模吸纳特许加盟店,打算在未来3年内北京及全国范围建立500家连锁店,其中北京地区200家,预计销售额将达10亿元。
医药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1.连锁经营数目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我国现有医药连锁经营企业200多家,拥有门店5000多家,但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在较为成熟的美国、加拿大市场,前10家药店就占了整个零售市场的50%,但中国最大的200家连锁药店加起来只占了市场的15%,市场覆盖面小,不能承担起分销的重任。
2.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区域限制,影响了医药连锁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是医药连锁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级医药公司的存在,许多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或地区,部门分割造成的“小商店林立”现象,虽然国家药品监督局已经允许一些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跨省经营,但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开办连锁经营的申请拖延或人为设置障碍的现象还屡见不鲜。
3.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医药连锁企业仍然为实现标准化经营,未能实现管理上的集权化和一致性。企业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许多连锁店只是挂上了总部的牌子,其原来的单体店经营模式改进很少甚至照搬,根本没有达到连锁店在进货、广告、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的统一,而且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和价格优势。
4.配套政策和法规滞后。我国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药品监督局为了规范药品零售市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我国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化和统一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连锁经营飞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国还没有成熟的针对连锁经营的法律法规,使主管部门对于连锁商业中出现的假连锁等现象束手无策,极大的制约了整个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框架构建思路
1.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要适当。目前,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
针对我国目前医药连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并面临国际知名企业冲击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应采用正规连锁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后通过优化整合,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应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总部为制药企业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此类企业由于要将本企业产品放于主要经营产品位置,而且要通过连锁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应该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如为了尽快占领销售终端,也可以考虑加盟店,待时机成熟进行收购转化为直营店。
(2)总部为老字号、名牌医药流通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连锁组织,随着区域限制的取消而逐步走向全国化,有着丰富的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经验,而且在医药流通中有品牌效应,应该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加盟店的质量,防止假连锁和不规范连锁。
(3)总部为原医药批发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畅通的进销渠道,在传统体制下控制了大量的销售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带头搞自由连锁方式。各企业相对松散的联系在一起,利用总部的物流配送来降低成本。
2.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将在兼并、联合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扩张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通过条形码和收款系统收集信息,跟踪药品销售的动态,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3.整合现有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提高其竞争力,为迎接外资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连锁经营的最终目的市取得规模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连锁总部的物流配送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中国目前有200多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冲击,迅速改变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运用整合甚至是医药联盟的方式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4.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取消地域限制,为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出台针对医药连锁企业的法律法规,使医药连锁经营在我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国家药品监督局应该加大放开的力度,特别是取消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限制,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医药连锁经营的地区、跨省经营扩张扫除障碍,同时加强对医药连锁经营审批的管理,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扩张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5.实现保持统一和有效激励的充分结合。保持店面、广告、物流等方面的统一,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连锁经营的价值所在。在总部和分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只注重统一而忽视了对分部的管理,否则不能达到整体的有机结合。
6.降低药品价格,实现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逐步放开,特别是OTC(非处方药)的放开,医药连锁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资本大量流入使竞争趋于激烈,药品的价格下降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医药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尽快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只有将最终顾客作为上帝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7.连锁分店的设置应该以便民为原则。医药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的销售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方便、快捷的需要。医药连锁企业药店店址应尽量选择在居民区、商业区中,使人们方便购买。在这方面医药连锁企业可以借鉴日常商品连锁店和超市的网点设置,而且可以考虑与它们平行设置。
8.提高医药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传统观念认为,药店只是销售药品的场所。但是,随着OTC药品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将药店当作了小医院,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药品疗效有关的问题。医药连锁企业必须重视,提高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
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出现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笔者相信,只要充分利用发展机会,遵循科学的医药连锁经营框架构建思路,在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的连锁经营企业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世谦:《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牛海鹏:《特许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3]杨文杰:“加快发展我国连锁经营的对策”(《商业经济研究》1998,(6))
篇7
关键词:大连 医院 一级药库 供应商管理库存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00-01
引言
长期以来,医疗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沿海开放的重要城市,大连已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居民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国社科院的2012年《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力评价》中,大连市在医疗卫生满意度方面居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第三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大连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医药物流角度上看,为患者购药提供保障的各医院一级药库,在构建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大连地区各医院药库工作的现状
大连市辖区共有二甲以上医院50余家,包括三级甲等医院18家,其中综合性三甲医院10家。全市各医院每年接待门诊患者超千万人次,住院患者超百万人次。2012年,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接待了门诊患者205.72万人次,住院患者8万余人次,年手术量54266例。至2012年,大连人均期望寿命81.23岁,孕产妇死亡率4.97/10万,婴儿死亡率3.03/‰,三项健康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作为药品供应的保障基础,药房在整个医药流通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大连市各医院药房的构建所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即在医院内部设立两级部门:一级药库和二级药房。其中每家医院只设一级药库一个,同时根据门诊、住院、急诊等不同情况分设二级药房若干。二级药房直接面对门诊与病房患者,主要作用是满足他们的用药需求,对外执行的是“出”的功能;而一级药库面对的是医药流通企业,其主要工作是收取各医药贸易公司的药品,并按照二级药房的需要进行分配,对外执行的是“入”的功能。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各级医院不能直接与制药厂联系采购药品,只能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等模式从医药流通企业获得所需药品。在大连市各医院,日常药品的需求采用逆推模式,即二级药房根据医生的处方进行统计,并向一级药库发出订单;一级药库接到订单后,首先利用自身库存满足二级药房的需要,同时进行药品的需求预测。当一级药库的药品储备不足或即将不足时,即向相应医药流通企业发出药品需求订单,医药流通企业根据订单整理药品,自行送货或通过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公司进行配送。
二、大连地区各医院药库存在的问题
1.药库硬件设施设备落后
目前在大连市各医院,大多数一级药库采用的仍是传统药品码放形式,对药品仅简单地按中药、西药进行分区,甚至不进行分区。对于零散药品,药库内部多采用的是无动力货架;对于成件药品,很多医院直接将其堆放于地面;对于疫苗、白蛋白等需要控温的药品,仅仅利用普通冷藏柜进行放置;对于品、剧毒药品、贵重药品等也很少采用专用的储存设备,有的只在药柜上加一把锁。同时,对于药品的出库入库、上架下架等工作完全采用人工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由于自动化、专业化医药储存设备的缺乏,各医院一级药库的人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2.药库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低下
为医院的一级药库,担负的职能是对外发出药品订单并接受医药流通企业配送的药品,对内根据要求向各二级药房保质保量分配药品。目前,大连各医院均已使用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生开药、医院收款、二级药房配药均已实现网络化。但是,HIS系统中一般不包括药库管理系统,相当一部分的医院对一级药库的信息化建设也缺乏重视。
首先、一级药库缺乏独立的WMS系统(药库管理系统)。不仅药品的出入库由手工操作,药品的出入库账目、药品的日常盘点等工作均采用手工记录完成,某些药库中甚至完全靠药库工作人员记忆药品的放置位置。
其次、一级药库与二级药房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衔接。二级药房通过医院的HIS系统获得了患者用药需求,但是由于一级药库没有WMS系统,或即使一级药库已经使用了WMS系统,但该WMS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接口普通存在问题,导致二级药房不能利用系统向一级药库及时准确传递信息,只能采用纸质请药单、电话通知等形式告知一级药库相关药品需求信息,既不方便又不准确。
再次、医院的一级药库与医药贸易公司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各大医药贸易公司均已建立自己的专业医药订货配送平台,力图为医院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服务。但是由于医院一级药库自身系统存在的问题,医院的订单信息往往不能通过一级药库WMS系统直接发到医药贸易公司的订货平台上,医药贸易企业的药品出库信息到了医院药库就还原成纸质入库单,信息流就此断裂,各种统计预测功能更是无法实现。
3.药库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目前大连各医院关于一级药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很多,但是由于药库软硬件设施缺乏、信息沟通不畅等种种原因,许多制度形同虚设。由于每张订单的入库上架和出库拣选均由手工完成,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对于药品这一特殊商品,同一化学名称的药品通用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化学名称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药品只是批号不同,药效也会产生差别。药库管理中的一点点差错都有可能对患者产生致命的打击,也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风险。
由于信息的非共享性,为了尽量保证药库工作的准确性,医院不得不使用具有专业职称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药师充当药库工作人员,既增加了成本、浪费了人力,也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差错率、提高药库的管理水平。
三、大连地区各医院药库的发展对策
1.采用先进的药品储存设施设备
首先、根据医院药库的实际情况和药品的不同属性对药库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分区,优化药库物流布局和工作路径。通常先将医院所有药品分成中药区、西药区和特殊药品管理区,然后对各区按零散药品和包装药品进行分类,再按针剂、片剂、胶囊等类别分别确定中药和西药的大概位置,最后,按照药品拉丁名首字母或按照药品编号排序,以最终确定每种药品的具置。
其次、根据药品分区情况安装相应的存储设备。对于普通零散药品,可以使用层格式货架或重力式货架;对于成件的药品,可以使用牛腿式货架或重力式货架;对于疫苗等控温药品,应该使用带有自动温湿度实时监测、断电故障报警、备用电力紧急供应等功能的专业控温存储设备;对于剧毒药品、品、贵重药品等特殊药品,应建设独立专用存储场所进行放置。同时还要注意仓库内部无障碍通道的建设,确保拣选工作的顺畅。
再次、引进先进电子处理设备。如针对条形码已经广泛使用的现状,引入手持式无线扫码装置;针对控温药品使用RFID电子标签,实时监控温湿度的变化;广泛使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提高拣货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2.建立药库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建立并不断完善药库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简单高效的原则,药库内的工作应尽可能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流程化管理,实现药品管理的自动化、电子化和标准化。应根据各二级药房药品的消耗特点,利用计算机工具建立经济采购模型,对药品库存进行合理优化,在保证药品供应的同时,降低药品仓储成本。应建立药品供应商评价模块,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到货及时率、配送差错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应建立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药品电子质量档案,对药品进行批号管理、有效期管理,对特殊药品进行管理等。
其次、实现医院与医药贸易企业之间、医院一级药库和二级药房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对接,达到网上信息流的顺畅。二级药房可以实现对一级药库的直接网上电子请领,提高医院内部的药品配送速度。通过药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可以与公共医药协同平台、各医药流通企业的ERP系统、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管理系统、政府药品招标采购平台等网络资源相连接,提升医院的药品流转效率和质量,确保药品流转全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实现药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统一。
3.试行供应商管理药库模式
VMI是指由供应商对客户的库存进行直接而有效地管理。这种模式在汽车行业、电子行业已经广泛地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在大连医药行业,由医药贸易公司来管理医院的一级药库还是一个新兴的模式,它要求医院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建立密切而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此种模式下,医院只需提供现有一级药库的场地,并根据自身情况向医药流通企业提出要求,由医药流通企业全面负责医院一级药库的建设,包括对药库场地面积的估算、对药库整体布置的规划、对药品存储设施设备的建设安装等一系列的内容。在硬件达标的前提下,医药流通企业应有的放矢地设计药库管理信息系统,在满足药库本身日常工作需要的同时,着重药库管理信息系统对外接口的设计,将该系统与医药流通企业自身的系统、医院HIS系统顺畅连接,真正做到信息共享。最后、在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完成之后,由医药流通企业派驻人员,进入医院一级药库接手全面工作,医院原有药库工作人员除个别监督协调人员之外,全部撤出药库,彻底完成VMI模式的构建。
四、结论
在传统的医院经营模式下,药房是作为医院的盈利中心而存在的,但是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医院药房的职能正在从“经济效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为了顺应“医药分离”的大趋势,更好地将医改政策落到实处,医院需要在一级药库的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并积极与医药流通企业紧密合作,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Z].北京.2011.
篇8
在此背景下,“21世纪药店连锁高端论坛(中国苏州)暨吴中医药连芩珍珠滴丸新品会”日前在苏州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医改形势下品牌药品营销新趋势”主题,纵论政策形势、剖析市场动向、探讨品牌营销,推介共赢合作,为行业展示了新的视角。
调整来袭
新医改正在朝纵深推行,也势必带来调整与震动。对医药行业而言,无论是市场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兼并重组等方面,都呈现出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行业面临重新洗牌,整合是必然趋势,政策监管力度的加大、医药分开、终端格局的分化,都给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对医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惠良表示:“医药企业要重视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要把品牌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来推进,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共赢模式。同时,药企与连锁药店应合力寻找利益共同点,共同探讨品牌药品在连锁药店中的经营模式与合作展望,以期探索出一条医药营销新路,促进工商互动,实现工商双赢。”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则指出,目前医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凸显规模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持续向好,复合增长率为23.36%。而医药流通行业销售规模也同样呈现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商业总销售额翻了两番,复合增长率为20.1%。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
而在整合大背景下,医药商业集中程度正在不断提高,2009年医药流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达3964亿元,占同期全国销售总额的69.74%,比2008年提升2.45个百分点,前三强集中度提升0.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医药商业巨头加紧全国性销售网络的布局,在商业领域向基层渗透,同时也通过并购向上游延伸;而区域性霸主则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或抱团联盟的方式,壮大力量,应对商业巨头的全面扩张。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扩张、融合生存,以规模化打造竞争优势。 陶剑虹预测:“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药店业态必将适应新消费群体、新需求而不断变化升级,重点是提升增值服务的能力,以差异化赢得先机。”她认为,未来将会呈现标准药店、网上药店、平价大卖场、超市店中店、社区便利店、医保定点店、药妆店、药诊店、专科药店、M2C等多种形式的发展。
聚焦核心
受多因素的推动,近年来OTC的发展与药店终端碰撞出巨大的效应。目前,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品类结构相对稳定,OTC品类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药店销售逐步形成急性常见病用药、慢性病用药和滋补营养保健类用药三大用药领域。而在感冒、咳嗽、咽喉、肠胃炎四大急性病用药中,90%为OTC,广告拉动效果较好,公众选择药店直接购买的可能性比较大,购药方式基本固定。
广东标点资讯集团总经理黄泽骎认为,新医改的实施会导致药店销售产品结构产生变化,OTC企业要聚焦核心产品,连锁药店要转变经营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行品类优化组合,应根据商业目标、利润及竞争策略来定义品类的特色。
他特别指出,连锁药店与医药企业要认识到,双方均是消费者的服务商,只有合作与共享,利益才能分享。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消费者的争夺,提高顾客满意度、形成稳定的顾客流是连锁终端立足乃至发展的关键,而聚焦核心产品、聚焦核心品牌是消费者争夺的核心手段。可以说,以核心品牌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形成稳定的客流量是未来OTC营销的趋势。医药企业与商业都要围绕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针对企业面对的政策环境、自身资源、行业竞争、品牌战略、营销传播、工商战略共赢等一系列问题,上海桑迪营销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官张继明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质量疗效为根本、以营销推广为核心、以专业服务为保证,实现品牌打造的目标,是当下医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精准定位
此前着重于处方药领域的吴中医药此次发力OTC领域引发关注。“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处方药运作能力,吴中医药在临床市场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这种影响力仅仅限于业内,大众化市场品牌知名度严重不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吴中医药有必要迅速提升品牌。向OTC领域实现战略延伸,以此为支撑点,是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张继明指出。
篇9
关键词:财务分析 英特集团 医药行业
1.公司概况
1.1公司简介
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特集团。公司原名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属丝绸纺织制造业。2001年12月30日,公司以所属企业凯地丝绸印染厂和凯地丝绸服装厂的部分资产与浙江华龙实业发展总公司持有的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99%的股权进行置换。置换后,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由以加工生产丝绸、纺织制品为主转为以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业务为主。目前,公司旗下拥有英特物流、钱王中药、宁波英特等11个控股子公司,现有注册资本1.15亿元,股份总数1.15亿股,其中流通A股0.32亿股。公司股票已于1996年7月1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10年以来,英特集团及其子公司荣获“2010年度浙江省医药商业十强企业”、“2010中国电子商务诚信企业奖”、 “中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奖”、“2011年度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等荣誉称号。
1.2公司的新战略
勇于探索谋发展,创业创新大战略。该公司积极顺应医药市场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新医改机遇,专注于医药流通,他们提出以“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进入全国十强”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专业医药分销物流商”为公司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该公司构划的“业务转型达成内涵式增长”和“购并扩张实现外延式发展”两大战略,其重点项目是:巩固药品分销核心业务,打造中药完整产业链,发展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其它新兴业务,以及拓展电子商务业务和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分销、物流、电子商务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全面提升该公司的服务能力,并积极争取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2.从会计报表看公司发展
2.1营销势头强劲
2010年,对于英特集团来说,其销售情况很好,净利润达87.45百万元,比去年增长37.39%,为历史最高点。由于中药材销售款增长,货款增加3.75倍,从而使预收款项增长近一倍,这点可印证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75%,主要原因是药品需求逐年增长,及内部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改善,竞争力不断提高所致。这正是该公司新战略作用在凸现,如何证实新战略的正确,我认为,一个清晰的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就是最好的证据了。2010年公司总资产增加33.14%,净利润增长净额保持稳定,可见公司势头强劲。
2010年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比2009年增加111.12百万元,增长幅度为32.01%;从影响的主要项目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年净利润大幅增长,效益明显,同期增加23.80百万元,增幅37.39%,这也说明净利润增加是经营资本增加的源泉。
销售的增长也导致应付账款大幅增加,增长率高达42.18%。这与本期末物资采购较上年增加也密不可分。
2.2上升、增长、增大现象分析
2.2.1警惕应收账款上升
从该公司会计报表中,我们清楚地发现: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同步上升,截至2010年年底,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41.09%。采用账龄法分析可知,应收账款中账龄在1年内占总额98.69%,而5年以上的占1.16%。对此,财务部门应提醒公司要及时引起重视,因为,如果应收账款催讨不力或控制不当,可能形成坏帐,给公司造成损失。作为公司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部门的提醒,及时研究部署风险管控工作,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当公司与财务部门同步进行了风险管控工作,才能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的良性发展。
2.2.2警惕存货增长
销售、备货、现金是体现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三要素。销售行情好了,就会担心出现短货,存货过多了就会造成现金的短缺。所以,财务部门不但要做好数据统计,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会计统计表分析规避这种问题的出现。2010年,由于该公司本期销售行情好,备货增加,导致存货增长了56.61%。同时,存货的跌价准备是上年的1.02倍。现金流量表中,存货的减少变化率为40.25%要高于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的变化率23.98%,略高于净利润变化率37.39%。在这些数据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可见,该公司在试图改善收现情况。
2.2.3注意借款规模增大
2010年该公司的负债同比增长33.73%。公司的负债中有98.31%是流动负债,并且公司没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在展示公司短期借款统计表的之前,我先阐述一下我对借款的观点:借款是企业发展之所需,科学的借款产生的是合理的负债,科学的借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盲目和恶意的借款对企业的发展一定是灾难。为此,财务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好这道关,严防一切盲目和恶意的借款情况发生。
短期借款的增幅虽然不大,仅为15.36%,但是构成有较大变化。其中,质押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都大幅下降,而信用借款增加2.32倍。由于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物,因此一般只有信誉好、规模大的公司才可能得到信用借款,英特集团大幅增加信用借款可见公司的信誉良好。对此,出于责任财务部门要忠告公司:信用借款风险较高,因此银行要求的利率较高,这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
营业收入的增长会导致营运资金需求增加。2010年该公司筹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比上年增加了63.26百万元,主要来自于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由图表2-1可知,该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不断扩大借款规模,特别是近3年借款规模大幅增长。由于该公司近年来处在扩大生产的时期,因此借款规模有所扩大。对此,财务部门应该帮助公司,及时注意和严格控制借款规模。
2.3分析股利、现金分配管理
2.3.1何时实现股利分红
投资股份期盼的是产生盈利。盈利的目的:一是投资企业生产,二是让股东分到红利。而英特集团为什么会被称作为浙股中最极品的“铁公鸡”?其原因是,该公司股份上市15年以来从未实施过一次现金分红方案。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为-58.22百万元,2010年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可供分配的利润仍为负数,不过若公司能继续保持今年的净利润水平,那么在2013年即可使未分配利润成为正数,到时可考虑现金分红方案。值得提示的是,该公司在操作股份红利分配制度时,应该关注和严格执行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的“现金分红规定”。
2.3.2警惕出现现金断流
从图表2-2可知,我们清楚地看到,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净利润的波动幅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五年中有两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低于净利润的金额,2010年基本持平。这样的状态应该引起该公司的高度重视,因为,现金流量大于净利润趋势的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现金断流,为此,该公司要注意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避免现金断流的出现。
3.在财务指标中分析账款质量
英特集团总资产报酬率7.82%、营业收入毛利率5.45% 、营业成本利润率1.80% 、每股收益0.20元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净资产收益率上升2个百分点,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略有提升。相比浙江医药总资产报酬率26.88%、营业收入毛利率41.37%、营业成本利润率58.63%,英特集团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英特集团总资产周转率3.0772次、流动资产周转率3.5980次、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3.4019次基本保持不变,应收账款周转率7.4312次略有上升,表示公司收款速度加快,利于改善公司应收账款质量,增强流动性。
英特集团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76、现金流量比率为0.1530明显偏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但是,公司营运资本较上一年增加了6千万元,可大幅减弱流动性风险。与同类企业相比,浙江医药流动比率为4.28、速动比率为3.53、现金流量比率为2.1693,英特集团落后于同类企业。
英特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1.42 %,固定长期适合率高达72.01%,表明公司长期资金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而业益乘数为 5.3808,表明公司经营利用较为充分,但财务风险仍然较大。相比于浙江医药资产负债率为16.69 %,权益乘数1.36,利息保障倍数29.9518,英特集团长期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如图表2-2所示,近五年来,英特集团各项发展指标有所波动,2008年较为低迷,之后有所回升,发展势头良好。
4.在融资管理中促进医药行业发展
4.1前景乐观竞争激烈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回暖,医药工业生产趋于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医药工业GDP(生产总值)及生产指标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均高出2010年我国GDP 10%的增长。宏观层面看,行业发展预期乐观,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产销率略有下降,表现出医疗体制改革和价格调整因素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在国际医药市场全面恢复以及国内医药市场大幅扩容的情况下, 2010年国内医药行业进出口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行业格局将重新调整,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医药流通企业增值服务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供应商与下游终端的影响力将决定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国家促进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将有利于拥有现代物流能力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促使中低端用药需求快速扩大,而基层医疗终端是中低端药品需求的主力军。
4.2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医药企业想要融资,就必须要做长期的融资准备,比如产品与资源的资金保障,科研与销售的资金保证,医药企业融资根据产品特性,利润高,回报周期长,社会价值高,影响力与品牌传播强,但自己链条要求高。
一般看来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为社会游资的不多,大部分为专业性很强的投资,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优势在于整体医药环境的作用,药品与社会导向的结合,能够有高利润产生,并且周期长,垄断性质优越。劣势:就是开发回报需要经过较长等待,不是短线行业,与投机项目完全不同,属于传统领域。
医药企业的发展有区域发展的问题,虽然我们国家医药企业分布不均匀,行业跨度门槛较大,社会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资金上面长期以来积累比较厚实,中小企业经过前几年的合并与兼并,在经济危机下并不出现巨大的窟窿局面,集团化将是医药企业解决资金的最好办法,也是可以缓解资金的最终衔接。
虽然由于刚性需求医药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但一些中小药企在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也开始暴露出资金匮乏的问题。同时,因为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等原因,药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需要和缺乏资金。
4.3面对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近年来,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医药批发企业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将大批药品销往医院等医疗机构,导致医疗机构占用药品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通常滞压货款半年至一年左右,个别紧俏药品也要等到其销售完毕,再进货时才结算上一批货款,这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使医药企业长期存在大量短期内无法收回的流动资金,无法正常经营。医药企业加大赊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长期挂账和“三角债”等成为整个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增长加快。如果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坏账损失也将日益增多,致使企业增加费用开支及损失,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的增长,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
4.4面对利润空间的压缩
医药产业正面临药品降价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方面,工业电价上调,中药材总体价格上涨,医药行业所需石化产品、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也呈上涨趋势,给企业造成较大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调整基本药物价格。
5.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5.1提高利润率
英特集团总资产利润率仅为5.5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33%。公司要在扩大销路、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约能耗,把浪费的利润再赚回来。与此同时,公司也应避免超额储备,提高设备利用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分配商品流向,改善运货速度等措施,来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缩短资金在生产、流通中的时间,提高资金是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利润率。
5.2控制应收账款比重
赊销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过大,造成营运资金紧张,严重影响现金流动速度。目前,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41.09%,十分危险。公司应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将单一的应收账款管理逐步转向中前台授信管理和客户资信管理,加强销售客户的授信管理,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全力加强风险管控工作,努力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5.3提高偿债能力
英特集团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76,资产负债率高达81.42%,短期、长期偿债能力都很薄弱。从短期来看,公司应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存货比重,增快存货周转速度,从而增强支付能力。从长期看,公司要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公司也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加速购并控股和产权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
6.财务与公司未来的发展
财务报表是公司发展状况的窗口,科学的管理财务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透过财务报表我全面分析了英特集2010年的发展状况,结合新时期国内国际经济市场的需求,分析公司的发展业绩,我认为,该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正确的。该公司应该继续坚持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增长相结合,分销与物流主体业务不动摇,同时,进一步培育生物制品营销、现代物流、医疗器械和中药生产加工等新兴业务;逐步开展经营结构调整,建立“以基本药物为基础,名优新特为特色”的品种结构,加速中低端市场拓展,完善终端网络,实现网络下沉,巩固提升与高端医院的合作,发挥现代物流优势,提升营运效率;以内部整合和并购重组为契机,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以精益管理、风险管控和QHSE工作为抓手,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内控。该公司要以此为目标,努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财务部门,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既当好公司的管家又要当好公司的参谋,既要为公司管好财务,又要让财务管理为公司创造财富。同时,财务部门也应该随公司的快速发展,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达到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2011年4月8日。
[2]《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2010年3月26日。
[3]《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2009年4月。
[4]《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2008年4月。
[5]《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4月。
[6]《财务分析(第五版)》,张先治、陈友邦编著,2010年。
篇10
关键词:医药商业;应收账款
一、医药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现状
近些年,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相关政策频出,医药商业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赊销作为促销商品、占有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以来均是医药商业企业采取的主要销售方式。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报表上“应收账款”余额也在不断增大。A股19家医药商业企业2015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总额为723.5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为38亿元,而同期其他上市公司平均应收账款仅为11亿。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应收账款的现状,笔者选取了6家医药商业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见表1)
应收账款比销售收入能反应出企业每卖出去100块的商品,有多少是欠款,应收账款占比越高,意味着拿回的现金越少。从上表可看出应收账款/销售收入10%以下为低位值,10%-20%为中位值,30%以上为高位值。大多数样本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处于10%-20%的中位值,即100元的销售收入有10-20元为欠款。国药控股、英特集团、国药一致、南京医药应收账款控制的比较好,四年来占比相对平稳,比值较低。九州通、南京医药、柳州医药四年来应收账款增幅较大。
同时这6家企业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普遍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速。2015年6个样本应收账款平均增幅16.7%,营业收入平均增幅11.8%。2013、2014两年应收账款平均增幅均在30%以上,收入平均增幅约为17%。据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数据统计,商务部全国直报医药流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4.5%[1],医药流通行业销售额稳中有降,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企业存在前期未收回应收账款的沉淀。
医药商业企业应收账款总体增长较快,且因其整体销售体量较大,应收账款的绝对值不容忽视。
二、应收账款较大的原因分析与影响
(一)医疗机构付款周期长
医疗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补助和医保付费,财政资金需按指定用途使用,医保费用实行按病种控费,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医疗机构付款一般都是在药品、耗材等销售完毕后方进入付款流程,付款周期相对较长。同时,近几年医疗机构大量开展基建活动,建设新楼或扩建分院,医疗机构自身有没有资金,银行贷款也不能及时、完全满足医疗体系建设需求,商业企业货款遭到大量积压成为了常态。医疗机构在医药商业企业下游客户中占比约为49.6%,医疗机构的延迟付款直接导致了医药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另外,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在医药分开、降药比、两票制等的大趋势下,医药商业的销售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销售业绩与信用管理的不匹配
对于企业来说,业绩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销售额,企业往往会不顾客户信用情况、自身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采取激进的信用政策,随意延长客户账期。
企业缺少对客户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缺乏客户信息的收集渠道,面临信息不对称,内部销售人员失控的管理风险。尤其是下游商业客户在流通行业大洗牌的环境下,倒闭、被收购等可能性加大,企业在管理上缺少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客户拖欠风险加大。
对应收账款缺少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对信用天数、额度没有科学验证,人为操作空间、随意性大。企业只关注“事后”已形成的长期未收回款项,忽视了应收账款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三)应收账款过大的危害
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越高,就意味着拿回的现金越少,较大的应收账款使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与大量债权无法变现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应收账款的不断增长使不少企业运营资金拮据,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加大了企业的机会成本,而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又使公司的坏账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费用,致使许多企业虚盈实亏,影响企业的利润[2]。而为了维持运营,一些公司不得不向银行等借款,导致公司的财务费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利润率。
三、应对措施
(一)搭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将客户信用调查、资质审核、新开卡审批、信用天数和额度设置、日常管理、业绩考核、质量评估等纳入制度规范,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完善管理体系。从销售开单之日起,开始计算应收账款,直到货款回收,财务部完成账务处理,视为应收账款回笼。以回款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依据。卖出去商品,收回货款,才是销售行为的真正完成。整个过程均通过信息系统控制,减少了手工操作、人为判断带来的错误和操作空间。
对客户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客户不同的资质、性质、经营情况,给予不同的信用天数及额度,同一类客户给予相同的信用政策,一旦超过信用天数或额度,系统自动锁死,停止对该客户的开票。实现了客户管理的标准化、公平性管理。针对20%的优质客户,给予80%的资源倾斜与支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品质更好、回报更高的客户。设置一个企业能接受的极限,当客户应收账款触碰到“红线”则系统预警。
对客户信用实时动态管理,针对销售中的临时情况、特殊情况,可申请临时额度,以保证运营的正常进行。定期对现有客户信用情况进行梳理,对信用管理质量进行评估,到现场拜访客户,对满足标准的客户进行升级处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客户降级处理。建立定期对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帐差及异常情况。
充分利用信用条件或回款奖励,促进和鼓励客户提前回款。将信用天数和额度写入合同条款,作为客户的约束条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客户不同的回款期限给予一定金额的回款奖励,鼓励客户提前回款,加快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
(二)采用创新模式加快应收账款收回
1.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应收账款保理可以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明保理和暗保理、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融资,加快资金周转;增强销售能力;在无追索权保理方式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大大降低应收账款的余额水平,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改善财务报表的资产管理比率指标。
2.应收账款证券化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量的应收账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企业将应收账款直接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设信托机构(SPV),汇入SPV的资产池。经过重组整合与包装后, SPV以应收账款为基础向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
应收账款证券化将应收账款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免去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跟踪、追缴之苦,减少坏账损失,可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减少公司管理成本、交易成本。支付较低的融资费用,即可享受更专业的融资服务,达到优化财务结构、资产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商务部.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