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企业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企业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企业资产管理

篇1

关键词:国际一流;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由于在非竞争性领域存在的特殊性,其资产担负的社会功能相对突出,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存在资产管理薄弱,家底不清等问题,影响电力企业向国际一流企业推进。

一、重视不够,责任心差。部分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国有资产反正是国家的财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思想,对国有资产放任自流,导致国有资产闲置、废弃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管理不力,监督不够。有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制度较为粗放,对国有资本的使用、操作和规定没有详细的说明,不够细化。电力企业出去运作资产时,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不够,风险防范不到位,管理上的粗放又容易导致风险的增大。

三、企业创新,发展乏力。部分电力企业属80年代的老企业,存在人员多、管理落后、设备老化等现象,企业新鲜力量补充不足,创新能力匮乏。企业不能创新和发展,就难以实现有效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013年,浙江省电力公司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加快接轨国际,率先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和“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下面以该公司先进经验为例,介绍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全面推进并持续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2011 年以来,浙江省电力公司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在省公司系统内全面启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也即实现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 体系建设。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该公司再造公司主要业务流程,重塑公司价值链条,实现组织架构与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实现了人、财、物核心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充分发挥了集团化运作优势,加快实现了管理集中高效、资源集约共享、业务集成贯通的业务流程,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只有继续深化“三集五大” 建设,以不懈的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国际对标为举措,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才能推动公司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电力监管内控制度体系

制度的健全是保证国有资金安全使用的有效手段,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电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运作行为。制度健全的前提是要建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各市局、县局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配备相应的财务、审计、监管人员,建立起一套“顶层设计,统一标准”的简明、实用、统一、规范的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启动资产管理平台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体系,使国有资产在领用、借用、使用、交接等过程中全程受控在控能控。健全国有资产的购置管理体系,企业需要购置资产时要事先写出申请,做出预算,并经财务、审计、经济等部门审核签批,层层把关。已购置的资产建立完善齐全的管理台帐,台帐准确反映存量和增量动态。建立统一的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成省公司、市级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三级一体的集体企业监管制度体系,将集体企业的经营预算、财务预算、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融为一体,有效控制目标成本、规范经营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当资产风险达到预警界限时,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提醒管理层迅速做出反应。

三、开展清产核资等专项工作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核实资产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有利于企业对症下药、不断优化。下面以浙江省电力公司下属单位对集体企业开展的一次清产核资工作为例,阐述清产核资的重要性。为准备把握集体企业情况,进一步理顺资本纽带关系,该单位对下属集体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通过此次核查,查明了该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额、集体从业人员情况、固定资产情况等,查明该公司所属项下共有房屋建筑物18项,其中7项无产权证明,2项有实物但无帐资产,所涉建筑面积共403.87平方米,评估价值总额为1,500,770.00元。通过此次清产核资工作,暴露出企业在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核查结果,给出该企业“建议该公司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固定资产和库存物资的清点盘查工作,加强合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积极整改”的管理建议。建议的提出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的内部监管。通过此次核查,使该集体企业账账相符,确保了企业帐务的全面、准确和真实,厘清了各项资产的权属关系,全面核实了集体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不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考核力度

为将资产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浙江省电力公司大胆引入考核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机制,将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状况列入考核范围,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重点对经营决策、运营质量及收益分配等进行检查考核,检查结果与企业领导班子年终考核直接挂钩,促成企业领导重视资产监管工作。加强集体企业的考核监督力度,要求被考核单位制定企业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本单位集体资产运作情况,对单项投资在500万元至1000万的集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并上报省公司备案;对单项投资在1000万以上的集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并出具意见,报省公司审批;对单项集体产权处置达100万元及以上,出具意见并报省公司审批:规范管理本单位对外借款及担保等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开展与国际先进单位的对标和经验交流

要落实公司接轨国际的统一部署,树立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就要以国际上先进单位为标杆,主动开展对标。管理水平有没有提升,创一流是否有成效,最终都落实在指标上。该公司自明确 “创建国际一流”的战略目标后,在每月的月度司务例会上,将汇总的各专项指标数据与国际上先进的电力公司,如东京电力公司、英国国家电力公司的指标进行同步对比,从数据上开展分析和研判,查找原因和不足,深入分析指标背后的管理链条,研究解决弱项指标的专项提升,落实整改完善责任部门,建立指标提升常态机制,推动公司经营管理均衡发展。

篇2

一、煤炭企业废旧资产管理的现状

很多煤炭企业在实物资产的管理上重“入口关”和“使用关”,轻“调剂关”和“处置关”,长期以来,废旧资产的管理不被重视,随意存放,丢失浪费,以及处置过程中的自行变卖、价格低廉、暗箱操作、缺乏监督等现象普遍存在。

(一)实物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账实存在差异

随着企业财务集中一贯制管理模式的推进,很多煤炭企业都对财务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原先各个部门、分厂的财务人员统一归入专门的财务核算部门,整个企业的财务核算都由财务部门进行。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加强了公司最高层对各部门、分厂的财务监控,实现了财务管理的集中一贯。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弊端――实物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在原先的财务核算模式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设有专职财务核算人员,财务核算人员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之一。固定资产采购、调拨、报废等实物管理和账务核算都在一个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的变化可以及时在账务上反映。实行财务统一核算后,固定资产财务人员不再属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而是归入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只负责账务的核算。而煤炭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大,数量多、金额大,一般按资产类型分口管理,如机电科、设备科、房产科、综机科、通风科、车队、办公室、企管科、材料科等,财务部门有一套账,而实物管理部门也有一套账,财务部门关注的重点是金额,而实物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是数量,由于双方不沟通、不核对,造成了账实存在差异。如资产在增加时,数量为一批,可能有几百个,财务入账时就按数量“一”入账,这就与实际相差甚远;再比如报废的资产,财务账面核销了,而实物台账没有核销,如果长期不对账,差额就会越来越大,以后就是想查找原因也很困难。通过近几年的资产清查,我们发现不少煤炭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实物资产账实不符,有金额不符的,有数量不符的,有名称不符的,有规格型号不符。

(二)实物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

一项实物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经过这样一套环节才算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很多单位对实物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实物资产的报废管理,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实物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财务部门不建立报废资产的明细账,报废后就按财务账面价值核销了,实物管理部门没有专人负责报废资产的管理,报废后的资产没有台账单独记录,不集中回收管理,随意堆放,任凭风吹雨淋,腐烂锈蚀,这样的后果一是可能会形成安全隐患;二是可能会造成资产的流失。

(三)废旧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由于管账的与管实物的人员相分离,不少单位在固定资产报废后没有专人负责,财务人员认为反正财务账面已经核销了,怎么处置那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情;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认为反正也没有账了,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这样在废旧资产处置过程中造成了暗箱操作,低价贱卖。由于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这些回收公司为了低价得到废旧物资,可能就会千方百计拉拢腐蚀企业相关人员。再加上这些单位在废旧资产处置上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最终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二、加强废旧资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煤炭企业如何加强废旧资产管理,完善制度是关键,落实责任是核心,强化监督是手段。依笔者之见,煤炭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废旧资产的管理。

(一)完善废旧资产管理制度

管理的完善首先要有制度的完善。因此,完善的废旧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管理的关键。一项实物资产的报废需要一定的程序,在这套程序中必须要有相互牵制和管理层的监督。煤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废旧资产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废旧资产处置凡事有章可依,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要设计操作流程,明确实施细则,从废旧资产的申请、鉴定、验收、审批、招标、处置、收款、监督各个环节都要有可操作性,对废旧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各环节责任制,落实奖罚措施,把废旧资产管理目标与个人业绩挂钩,提高职工参与废旧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废旧资产处置不是企业一个部门的事情,最起码要有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的参与。资产使用单位是废旧资产的直接管理部门,定期对资产进行核查,每年年末对符合报废条件的固定资产提出报废申请,经企业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对报废的资产进行回收,集中管理,并登记台账,在保管期间要保证废旧资产的完整,在处置之前不得私自拆卸设备。报废设备需要处置时,按照授权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相关部门鉴定后方可处置。财务部门是废旧资产的价值管理部门,对每年报废的设备登记台账,每处置一笔,核销一笔,定期与实物管理部门对账,保证账账一致。

(三)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处置过程合规合法

一是要加强过程监督,注重资产处置过程的规范化,着重做好招标前准备和招标全过程监督;二是加强群众监督,废旧资产处置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要定期把废旧资产的处置去向和处置价格在厂务公开栏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增强废旧资产处置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对废旧资产处置过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凡是私自处置行为的,一定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煤炭企业加强废旧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

笔者所在的中平能化集团在废旧资产管理上做了许多探索和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平能化集团在2006的下发《设备报废及闲置资产调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2008年又下发了《废旧资产管理办法》。办法对资产处置业务流程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资料申报、现场验收、评估鉴定、价格确定、处置方式、修复跟踪、复新验收、内部定价、销售管理等都有专人负责。办法规定了废旧资产要严过“五关”才能处理。一是技术鉴定关,资产使用单位的实物管理、工程管理、技术部门负责对废旧资产的鉴定工作;二是报废验审关,基层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填写处置审批表,上报集团公司资产主管部门,资产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基层单位申请情况时行审验;三是处置会签关,由集团资产主管部门提出报废技术鉴定和处置意见,经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审核会签后,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四是招标竞价关,按照公开拍卖、竞价中标的方式,出售给有资质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五是监督检验关。纪检审计部门对废旧资产全过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向职工公布资产处置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五道关,关关把住废旧资产处置的关键节点,纪检监察部门和党风廉政监督员对操作全程监督,确保废旧资产处置程序合规合法。

为加强废旧资产管理,中平能化集团2008年8月新组建的资产运营处作为废旧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认真执行集团公司文件规定,当好废旧资产的管家,短短半年共组织废旧资产鉴定20余次,鉴定资产21676台次,资产原值5720万元,资产余值420万元,处置收入近1280万元,增值860万元;2009年资产处置增置收入近3000万元,增值1300万元。充分发挥了闲置资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盘活了存量资产,杜绝了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民营企业资产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产权属性。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合一,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两种性质的企业因产权差异,造成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同,治理对策也不同。区别对待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产权差异,正视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缺陷,正确应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对策,才能管理好国有企业资产,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更好发展。

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相关概念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演变而来。国营企业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经营,其产权性质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国家是国营企业资产所有者,并直接管理国营企业资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营企业经过公司制改制,国家所有权和公司法人财产权及经营权相分离,形成新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现代的国有企业,一是国家股持股比例为100%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国家主要出资并部分吸收民间资本的国有控股公司;三是国家部分出资于民营企业,以壮大国有经济实力为目的的国有参股公司。本文阐述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既包括企业经营者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对法人财产进行购置、使用、收益和处分,又包括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对企业所有者权益进行管理。

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不清晰

从经营者角度看,法人财产由经营者直接管理,但不是经营者私有财产。再者,国家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这样导致经营者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管理好法人财产,没有积极性管理好法人财产,甚至出现经营者“损公肥私”;从国资委角度看,国有企业资产指归属国家的企业所有者权益。国有企业与行政单位不同,行政单位的资产由国家全额出资购置,其所有权属于国家,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财政部门有权力和义务管理行政单位资产。而国有企业配置资产通常通过企业内部留存、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出资。国资委仅对该资产由企业内部留存和国家新出资的份额行使所有权,不完全拥有管理国有企业配置资产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国资委不能像财政部门管理行政单位资产那样管理国有企业资产,造成国资委无从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甚至出现“放手不管”。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责任不清晰,势必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和企业资产流失。

2.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式落后

(1)企业资本投入缺少投资失败问责机制。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增加资本投入。企业规模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一个重要又常用的指标。经营者为了做大企业,积极盘活国家政策,利用企业内部留存、银行贷款和国家出资进行资本投入,形成大量企业资产。这些资产如果运营良好,不仅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归属国家的所有者权益也随着保值增值,经营者就有业绩。如果运营不好,投资失败,也很难归结于经营者个人原因,经营者很少受到问责。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经营者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经营者对资本安全责任心不强,后果将加大投资失败概率,企业势必以国家出资额和归属于国家的内部留存对债务负责,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和国家资本的减少。(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主要表现形式。很多国有企业,尤其二三级子企业没有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由财务部门代替行使资产管理职责。财务部门通常只关注固定资产的原始入账价值和累计折旧,很少去关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如何使用固定资产,有没有正常维护固定资产,也没有做到定期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有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财务部门也通常缺少对固定资产的再评估。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主体不清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后果将造成固定资产缺少维护和监控,加速固定资产贬值,或公允价值增值较大时也没有增加所有者权益公积项目,最终都造成国家资本的隐性流失。(3)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国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八十年的嘉陵企业是一家国有企业,本来在摩托车制造方面已经技术领先,后来就是因为品牌意识不强,最终走向破产。品牌、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造成无形资产的无法有效利用,最终造成国家资本的隐性流失。(4)存货管理监管不力。存货是企业经营收入的重要基础。存货是法人财产,但不是经营者所有财产。比如国有企业甲的经营者A在企业外注册一家私营公司乙,经营者A利用管理之便,将甲企业存货以不合理低价出售给私营公司乙,造成甲企业资产大量流失。这种现象发生原因就是存货产权不明,存货流失是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2.3国资委管理国有企业资产存在的问题

国资委管理国有企业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监督效率。国资委代位行使国家股股东权力,以机构形式存在。机构成员即监督自然人履行监督职责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是维护自身利益。私有制企业股东作为监督人,履行监督职责就是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这两种监督有本质区别,国资委代位行使国家股股东权力,其监督效率弱于自然人股东行使股东权力,即国资委监督效率相对不足。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是对经理层监督,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尤其二三级子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重叠,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实质上是管理者自己监督自己,这样的监督基本流于形式。中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机构明确,但是存在职能职责交叉的情况,也影响了审计委员会监督效率。纪检监察和审计委员会职能机构重叠,造成监督机构重复设置,监督效率低下。监事会对董事会监督,但是代位行使国有企业股东权力的国资委游离于企业外部,国有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即为董事会,监事会受制于董事会,其监督也是流于形式。总之,国有企业监督机构不仅设置不尽合理,人员配备、薪酬待遇也都受限于企业管理层,使监督权力难以公正、独立运行。监督体系出了问题,国有企业资产安全就难有保障,后果就是资产流失。

3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要明确主体责任

政企分开不等于“甩手掌柜”,政企分开的前提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者的职责总体是通过科学营运法人财产,创造企业价值,维护国家出资安全和归属国家的企业权益保值增值,具体是要创造企业经济增加值、维护工程或服务质量、保证服务对象满意、保证内部员工满意四个方面。要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激励和约束,对经营者进行定责、问责和追责。国资委职责总体是对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进行定量管理,对国有企业及经营者定量定性结合进行评价,具体是监管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即国家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监督国有企业经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国家战略目标,履行社会责任。

3.2经营者要强化企业科学管理

国有企业可设置资产管理部门,加强企业资产管理。(1)加强投资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资源条件、自身优势劣势等影响因素,制定投资战略规划,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投资战略方案。制定的方案,必须经过董事会审议和国资委审批方能实施。国资委要建立投资战略制定、审议和审批各环节责任可追溯和奖惩制度,确实做到有功者奖,有过者罚。(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要制定固定资产目录,详细记录固定资产使用地点、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运行维护情况等相关信息,加强对固定资产运行监控;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建立固定资产处置、评估和账务处理制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账面价值为零,应当组织资产评估,将公允价值增加额计入资本公积,增加国家资本。(3)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应当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维护和提升企业品牌社会认可度;加强定量定性结合的无形资产评估,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4)加强存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国资委要创造条件支持财务部门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和存货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存货管理部门要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存货管理部门的对接,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核实存货价值,防范存货流失。

3.3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

国有企业监督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决定国有企业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一个重要前提。国资委监管办法应该是向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监督国有企业董事层。监事会隶属国资委,适用行政管理,薪酬待遇由国资委负责,监事会成员应该由具有工程、技术、财会、法律及政策等各专业技术背景的高级人才组成。国资委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向国有企业二三级子企业派驻监事会或监事。董事层应该下设以审计委员会为核心的监督机构,监督经理层。董事层和经理层重叠的情况,国资委应当派驻监事会或监事。国资委委任董事会,并对董事会进行考核,派驻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同时国家应该健全国有企业监事会监督业绩考核机制。完善的监督体系,必然带来高效的企业管理,企业资产的安全自然就有保障。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手段,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它的数量、质量、技术结构标志着企业的生产能力,也标志着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流于形式,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处置随意性比较大。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特殊事项,没有履行特别的审批程序。

2.授权审批制度不明确。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对所有资产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授权。一些单位没有制定这一程序,不能有效杜绝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

3.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与财务核算脱节,造成账实不符。

4.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健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实行粗放管理,一般只在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建立相应的台账。

5.不重视对设备的保养或用修理来替代保养,无形中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6.盘点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对存货有完善的定期盘点制度,但对于固定资产一般不进行定期盘点,只在专门进行的清产核资中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7.内部监督制度不明确。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一)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垫付货币或物资,以获得固定资产的过程。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改造原有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购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等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甚至会使企业走向破产。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缺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必须按特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投资项目的提出;投资项目的评价。

投资项目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下四项工作。

第一,把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分类,为分析评价做好准备。

第二,计算有关项目的预计收入和成本,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所涉及的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数量的总称,将现金流入量减现金流出量的余额称为净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①原始投资。即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为现金流出量。一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即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购入或建造、运输、安装成本等;流动资产投资,即由于新增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运资金:其他投资费用,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其他费用,如筹建费用、职工培训费;原有固定资产的变现收入,表现为现金流入,常见于固定资产更新投资。

②固定资产使用中的现金流量。固定资产在投产后,由于正常业务所引起的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是主要的现金流入量;发生的成本费用是主要的现金流出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折旧在会计核算中确认为费用,但是,这部分资金并没有流出企业,所以不能作为现金流出量。

③固定资产清理的现金流量。固定资产使用期满,进行清理阶段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收回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回原垫付的流动资金等,都是企业的现金流入。

第三,运用各种投资评价指标,把各项投资按可行性的顺序进行排列。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率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企业投资评价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率法。

①投资回收期是指收回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期限。缩短投资回收期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因此,投资回收期是评选投资方案的重要标准。投资回收期一般不能超过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的一半,多个方案中则以投资回收期最短者为优。

②投资回收率是年均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总额的比率。投资回收率的高低以相对数的形式反映投资回收速度快慢,投资回收率越高,则方案越好。通过比较各方案的投资回收率,选择投资回收率最高的方案。

第四,写出评价报告,请上级批准。

(1)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评价后,企业领导者要作最后决策。最后决策一般可分成以下三种:接受这个项目,可以进行投资;拒绝这个项目,不能进行投资;发还给项目的提出部门,重新调查后,再做处理。

(2)投资项目的执行

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资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投资。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以便使投资按预算规定保质如期完成。投资项目的再评价

(二)固定资产购置

固定资产购置应严格按照小企业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

各部门填写请购单,并由设备部门作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询价和价格比较,填写好拟采购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性能、质量,估计费用等资料,送相关部门会签并报总经理批准。

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应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成员应来自企业的工程、审计、财务等部门及使用单位等,共同参与项目论证、公开招标等环节的工作。既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又通过招标等良性竞争手段,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人员负责相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行政部门或后勤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进行全面监督,组织参与公司固定资产的清查,针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改进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保管措施。对精密贵重以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 归口管理部门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进行操作。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对设备及时进行测试和清点,并贴上标识铭牌。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并按合同条款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提出退货或索赔。定期对设备进行盘点,核对账、卡、物,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相符。

有条件的企业,应尽量选用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用电脑管理固定资产数据。及时对系统中数据进行清理,查错防漏。

(四)固定资产清查

小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固定资产清查的程序:对本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清点,并登记造册;将实物按品种、数量、型号等与固定资产账进行核对;按照管理权限上报有关情况,并根据批复进行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清查方法:

清查前的准备:组成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进行事前的摸查:利用账务清理结果,编制盘点用的固定资产明细表。

实地盘点并核实有关情况:根据盘点情况编制“固定资产盘点表”,与基准日“固定资产清查细表”进行核对,并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情况进行说明。

根据固定资产清查中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告清查结果根据盘点核实结果,填报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

录入固定资产电子卡片: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清查明细表;编辑损失材料并呈批。

(五)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如下:

(1)岗位分工: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的全过程业务。

(2)授权批准: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3)取得与验收控制: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其验收应符合相关规定。

(4)日常保管控制: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5)处置与转移控制:企业处置、出售或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须经有关部门授权或批准。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对策

电力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准和控制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作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着重大比例的项目,其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对提升电网企业的发展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产构成也较为分散,并且涉及到的部门也极为广泛,结构复杂,且使用的空间极为广泛。由于我国的电力设备繁多,所以对资金的流通和资金的数量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项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我国对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固定资产只能够按照用途来进行划分,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所涉及到的范围广泛且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设备以及输出电路等等,使得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构成也极为广泛,在各个城市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所分布。所以,当前保障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能够做到账卡相符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在对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同时,还要进行周期性的全面盘点和清理,对账目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做到账实相符。

就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而言,采用的是PMS管理系统及SAP套装软件,实施账卡物联动,保证账卡物一一对应,所以财务部门在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时候,能够使固定资产清理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障。然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资产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其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二、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电力企业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电力企业既是密集型产业也是生产经营性质的公司,与企业的生产、服务、安全以及效益等相关联的都应当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问题,这些环节的有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其管理工作认识不充分,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往往都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安全问题。更有甚者,会出现忽略固定资产利用的问题,把具有价值的固定资产当作是备用物品或者是设备来进行管理和储存,使其效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缺乏合理性

国家电网对省公司系统的项目投资有着明确的规定,按照级别可以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四大类。鼓励类是指省内的一、二次系统的电网工程。允许类是指用户的专用工程和能起到调节用电高峰的电源工程。限制类是指一些小型的基建工程和外商投资的工程。禁止类是指不符合能源的使用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明令禁止的项目。在投资的过程中会优先安排鼓励类的投资项目,其次是允许类的工程,对于限制类项目应该遵循“量入为出、从严控制”的原则进行适当的安排。

(三)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当前大多数电网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固定资产的管理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小的分支。能完成变动资料录入、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数据查询、数据更改、计提折旧、工程转资、固定资产报废调拨等全面的功能,且能保持财务模块与设备模块的联动功能,保证账卡物一一联动。生产管理系统(PMS―Power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SG186工程系统应用之中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应用之一,其中有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录入及完善。电力企业定期对PMS系统中的数据与ERP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对有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但由于人力不足,对PMS中的实物数据进行更新时工作量庞大,往往信息沟通并不准确;关于固定资产的其他工作流程,如固定资产报废等,由于实物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不同,对已经从现场拆下来的废旧物资没有及时进入ERP系统走报废流程等,造成账卡物信息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要加大对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组织人员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加大人员的投入,确保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四)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不充分

针对当前电网管理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供电企业以实物资产为核心,涵盖并统筹与实物资产相关的人力、信息、金融、无形资产,运用系统工程和通用技术方法,统筹协调资产在规划计划、采购招标、工程建设、运维检修及退役报废等全寿命周期及资产管理体系的管理行为和技术要求,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系统。其中实物资产的范围为企业所辖的与资产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固定资产,包括电厂设备、电网一次设备、厂站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设备、自动控制设备、电网(厂站)辅助及附属设施、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设施、电能计量装置、试验及监(检)测装备、专用工器具、生产服务车辆等。涵盖资产规划计划管理、采购招标管理、工程建设管理、运维检修管理及退役报废管理的全过程。但在电力企业实际应用过程中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在公司普及并不全面。其次,目前电力企业仅对110Kv及以上的线路及设备进行管理,对未及时转资的固定资产进行监控,并未全部普及,故要想实现固定资产的良好管理,必须由思想到行为、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局部到整体的全方面管理。

三、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当前行业已经实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但在下列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如对业务流程进行完善、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及协调机制运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构建状态监测指标体系、制定资产绩效指标、账卡物一致性清查、推进系统完善提升和数据共享融合、固定资产各环节技术方法应用等等,通过不断提升完善,使固定资产真正成为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和源泉。

目前,信息化建设是电网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固定资产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传递和收集,保障了固定资产信息沟通的途径,减少了固定资产的闲置,为固定资产的使用建立了渠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支撑,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必须要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在重视企业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同时还要不断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对管理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和保障企业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财务管理的思路[J].华北电力财务与审计,2010.

[2]范希明.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3]吴小军.浅谈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创业,2010.

篇6

(大同煤矿集团永定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024)

摘 要: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大形势下,煤炭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以确保固定资产不流失,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发展后劲。

关键词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改进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40-02

一、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种过程化的管理,是针对固定资产的每个过程加以优化,最终达到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固定资产的购建、计价、折旧、使用、保管、日常维护保养、调拨、处置、盘存、减值准备,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特殊性是地下开采,因而没有固定的车间,而是随着综采作业面的的开凿而不断移动,因而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着移动更换频繁、地点分散、流动性大、种类多、器械大,而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提高和安全生产难题的逐步解决,煤炭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固定资产投入的科技性、规模性、技术性得到加强,这就更要切实管理好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这就必须从管理层思想入手,从上到下形成齐抓共管,来扭转目前薄弱的管理局面。

二、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对基层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没有细化的绩效考核约束

在煤炭企业中,管理层比较注重强化控制煤炭安全、产量、进尺、可控成本费用、经营利润等考核指标,而且相当部分煤炭企业较以前取得了卓著的成效,较好地降低了吨煤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各经营者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绩效未纳入考核的范围,导致煤矿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力度不够,形成了一种从资产的购入到报废均是形式化管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固定资产管理落后的局面,出现了固定资产修旧利废挖掘不充分及年底清查“年年清年年不清”的弊端等。

(2)企业对报废的固定资产监控不严

煤炭企业因行业的特殊性,固定资产使用频繁,工作量大,导致固定资产报废及腐蚀严重,加之有已到使用期限、因技术落后等原因,每年都会有固定资产报废,在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机器设备的管理部门与财务台账经过注销登记,账上已经不再反映这部分资产。但是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对此并不太重视,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形成了空挡,监管不严,极易造成资产流失。尤其在煤炭行业目前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对这部分可以修旧利废,企业应当重视起来。

(3)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资产的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在各企业职能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很好的配合,如机器设备的存放地点、使用部门已变动,只有管理部门台账有记载,而财务台账未转移,卡片也没有变更,长期以来,造成管理脱节,账、卡、物登记情况不相符。由于煤炭企业机器设备使用环境的特殊性,井下各生产对组在机器设备的使用和移交过程中,移交手续不全,有的只是口头移交,不办理卡片的变更手续。机器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队组清楚工作面使用、存放的机器设备,但财务资产管理过程中没有依据,无法变更台账,久而久之,通过几次转移,台账上登记的使用部门和实际的使用部门及存放地点很难一致。

(4)非机电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派不明晰

煤炭企业非机电设备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或管理缺位,导致资产管理责任覆盖有遗漏,使该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互相推诿;例如,煤炭企业的非生产仪器设备及办公设备没有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实物跟踪管理,只有在购入时财务作采购建账处理,实物资产日常具体验收、台账登记、部门调拔等业务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楚,尤其是年底资产实物清查更是不了了之。再如房屋建筑物,在完工移交时,承建企业、建设管理部门(基建部门)与使用部门三方都办理了验收移交手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也参加,但只是将实务进行了交接,而建筑图纸等资料没有全部进行交接,台账信息也就残缺不全了。

三、解决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以上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理顺资产管理程序,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资产管理运行体系,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才能扭转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局面。

(1)提高认识,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卡片,核实所有实物、建筑物、土地使用权。

要做到谁使用谁负责,对清查要做到不漏、不偏、不做过场。清查时要核实资产名称、数量、规格型号、运行状态、安装地点、使用地点、存放地点等,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应根据清查结果建立清册,并上报财务部门,将实物资产与资产台账进行核对,核对不一致的,分析查找原因,并报上级部门批准进行相关处理,核实的资产重新返回个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并制定专人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财务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对核报的、审批的固定资产进行卡片与资产移动式的管理,使实物与台账相一致。对企业的实物,建筑物,土地使用权,只要产权属于企业都要清查,核实相关房产的证件,并登记造册,要清查房屋结构、面积、坐落地点、是否在用、是否出租,并根据清查结果报财务部门核对,建立完善卡片。

(2)进一步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成考核体系

在现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减少、再利用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的权限与责任,建立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制度,做好对固定资产的入库、保管、领用、移交工作,将这些工作与个人的工资联系在一起,有奖有罚,进行考核,增强各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供管理人员素质。首先对管理层进行考核,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各单位负责人的年度薪酬考核指标,与领导的效益奖金直接挂钩,让单位负责人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其次,要对设备管理人员考核,企业应设立专职,建立档案,对基层的设备管理人员下达管理考核指标,明确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目标。次之,对设备使用人进行考核,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须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并定期组织设备清查,确保卡、帐、物相符。

(3)盘活存量固定资产,发掘其潜能

为了更加有效的聚合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势,企业应首先将相关的存量固定资产按照营运状况分为正常运转、带病运转、停机待修等类别,对于后两类,该修的修,该报废的报废,以实现资金的转换,对于技术陈旧落后、经济上不合算、效率低下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停用,转换技术先进新的固定资产,从而整体提高运转效率,提供啊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应单独作为一种类别进行管理、监控,即使注销也要进行备查登记,经批准后实现资金转换,避免流失企业的资产。

(4)将固定资产纳入成本考核范围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作为成本费用中的固定费用,一般不纳入变动成本的考核范围,若将其也按变动成本进行考核,与工资挂钩,将会促使使用部门(对组),在不用试能够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移交,及时变更台账,方便以后财产清查时的核对,并且避免了各生产对组抢占设备,闲置浪费的现象,可以达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目的。

(5)对固定资产进行条码式的管理

由于煤炭生产作业的特殊性,具有生产环境条件有效,工作面复杂,井下机器设备较多,比重较大等特点,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而人工手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易出错,手工对账要求管理人员素质较高,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使用统一管理软件,利用条码技术,采用手持检测设备进行管理。从固定资产增加环节进行管理,将完整的基础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中,给机器安装唯一的条码标识,(但要牢固、耐腐、耐磨),在清查中及时变更使用信息、固定资产状态信息等,通过这样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软件相联接,建立企业的整体管理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 秦丽:我国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规范。

账外固定资产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施工企业多数在现场施工作业,许多项目由项目部来承担。存在临时购置情况,这就造成管理和制度执行上的不到位。有的因工程急需购置器具、设备等,这些支出都列入了收益性支出,导致大量固定资产转入账外,影响了当期损益,使企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丧失了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增加成本。

大型机械设备投资较高,一般是通过工程款等资金购买,这样占用了工程施工所需的大量资金,给项目造成了资金短缺的难题。项目会通过贷款等融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进而增加了利息支出成为项目不必要的负担。

(三)施工企业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管理意识。

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依工程项目所成立的项目部来实现的。项目初期,为了顺利完成任务,需大量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配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调拨转入;二是,由项目部按实际需求自行采购。施工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工程进度、质量及利润率,却缺乏对设备的维修保养,造成了很多设备未到折旧年限就提前报废,造成了巨额的损失。

(四)没有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

资产清查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提出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有账无实、有实无账。这些原因是因为对资产管理没有落实到位,没有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针对项目施工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等特点,资产管理核算普遍存在着资料不全,核算不规范等现象。

(五)没有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盲目采购大型设备。

有的施工企业为了投标或者资质的升级,在没有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情况下,购买大型专业设备,希望通过此种采购活动来提升投标,来达到企业的施工能力。但是企业一旦投标失败,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的项目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需要专业的施工设备。企业采购了设备之后,一旦项目完成后,这些设备将很难再次转场,这样将难以投入到其他的项目中去,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管理有依据可循。

加强和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物尽其用原则。通过管理办法的制订和,结合实际调研与检查情况对发现的缺陷进行适时修订,不断提升管理活动,提高其操作性与可行性。

(二)规范设备采购,强化廉政建设

采购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根本效益。企业应以招标采购方式为主,严格执行采购评审与审批会签制度,按原则做到“三公开、两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采购管理制度,使采购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

(三)规范设备有偿使用,增加设备的使用率。

为了公平和易于操作,应根据设备具体使用情况,完善设备收费使用制度,企业要加强设备使用审核,进行督促闲置设备及时封存与报停,这样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也便于项目部之间的合理调配使用,提高施工设备的使用率;对于正在施工的设备,将由公司的资产财务部门依据其相关文件,计提设备使用费,将设备使用费用的上缴情况纳入各单位的考核当中。

(四)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完工后的设备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建设项目较多,设备种类与数量也较多。在项目完工后,将工程项目所有设备回收并登记入账,然后折价有偿调拨给需要的项目。通过这些措施以提高使用部门积极性,促进使用部门对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做到保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做到物尽所用,同时也缓解新项目购置施工设备所承担的资金压力。

(五)加强与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资产规模较大、种类繁多,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是不能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所以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电算化进程。企业应全面使用软件管理其设备与物资,要不断的提高设备与物资的管理效率,以期实现资产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

(六)施工企业要做好资产清查与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施工企业的资产有点多、面宽、线长和管理跨度大、施工设备材料存放地点分散等特点,资产清查成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企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企业将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以保护施工企业的财产安全性、完整性。

三、结语

施工企业在目前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要想稳中求进,减少资金投入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才能最终支撑施工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元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10).

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车辆不断增多,交通拥挤、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相比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轨道交通具有占用地面空间少、运量大、无污染、高效准时的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势在必行。轨道交通企业是“重资产”类型的企业,如何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造血功能,这个难题成为所有同行关注的焦点。

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在建设初期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企业一味抢建设进度,忽视了后续的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的调整导致后续工作变动与协调增加;运营方介入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力度、深度不够;建设方移交运营方的资产清单编制考虑不够细化,质量欠缺;实物交付使用时间与资产入账时间脱节;建设方未以资产管理为导向,在建工程核算不够清晰,各项在建工程费用与实物资产相脱离;线路工程决算不及时,难以进行准确的资产价值管理;资产的分类标准不明确,管理流程不清晰,各类资产的管理各自为阵,缺乏整体化、系统化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管理层级不清晰;资产目录、编码不统一,缺少统一的“身份证”;资产管理系统未整合,各系统数据无交互;清查盘点量大,缺少规范高效的方法;资产使用过程变动信息更新不及时,资产台账管理不规范,实物与台账不能一一对应。

鉴于上述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国内成熟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的管理状况,总结国内成熟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经验,结合“购置、组固、使用、维护、处置”五个资产管理环节,提出搭建资产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解决对策。

一、资产管理理论体系

(一)建立资产管理制度。

所有的管理流程都需要制度文本支撑,资产管理亦是如此,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的关键一步。在资产管理制度中,需明确资产分类及各类资产标准、各资产管理部门职责、资产管理流程。

(二)制定合理资产编码规则、划分最小单元标准,建立统一的资产目录。

二、资产购置阶段

(一)对于建设移交形成的资产购置,运营方提前介入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完善《新线实物移交管理办法》,有效指导建设部门和接管部门的接管。

(二)对于自行采购形成的资产购置,采用统一的资产编码及资产目录提报资产采购需求。

三、资产组固阶段

(一)根据资产分类标准,明确各类资产的管理流程。

(二)加快线路工程决算进度,保证顺利组固转资。

四、资产使用、维护阶段

(一)资产使用、维护阶段主要会涉及到资产实物管理、日常维护及更新改造环节。①资产实物管理最重要的是实施一物一码管理及规范资产台账管理。根据资产目录清单、资产分类、最小包装单元,每个资产出库时需进行一物一码的贴码工作。资产出库后需建立资产台账,跟踪后续使用状态,如有相关信息变动,应及时更新资产台账,保证账、卡、物一致。规范资产台账管理,也是保障资产的安全、保值。②资产日常维护是最重要的是建立定额成本管理机制,将所有维修作业标准化。每个资产进行维护时,启用工单管理,对该工单中所消耗的人工时、材料、维修费用、使用工器具进行记录,使资产故障率与各类成本建议密切联系。线路运营初期,累计每个一线员工的有效工时作为定岗定编、人工成本定额的依据,累计材料耗用、维修费用、使用工器具可作为下年预算编制、材料、维修费消耗定额的依据;线路运营有一定经验后,将实际发生员工有效工时、材料、维修费消耗与年初制定的各项成本定额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原因,修正下一年的成本定额指标,提升管理效率,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③资产更新改造最重要的是建立更新改造计划机制及及时进行更新改造结算更新固定资产价值。资产维修可分为预防性检修、故障修、大架修,预防性检修又可分为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年检。一般来说,预防性检修、故障修发生的成本、费用都归属于维修费;大架修等改变固定资产性能或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其发生的支出归属于资产更新改造成本,新增资产账面价值。建立更新改造计划,并与企业预算管理、经营管理目标相结合能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及时更新固定资产价值能确保实物管理和台账的一一对应及资产后续核算的准确性。

(二)对非常规的资产损坏、遗失,引入责任人机制和风险转嫁保险理赔机制,确保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五、资产报废、处置阶段

明确资产报废情况,规范报废处置流程,合理确认报废时点,使报废效益最大化。建立报废资产再利用平台,充分利用可再利用资源。

六、资产效能评估考核

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评估考核体系,从资产使用的安全性、利用效率、使用寿命、全生命周期成本着手,建立内部管控能力、资产增加控制、资产结果控制、资产报废控制、资产运营及效率等考核指标。

未来来随着资产全生命周期理念的践行及一体化资产管理系统的运用,将会大大提升资产管理与经营效益。不管是处于建设阶段、还是运营阶段,都应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资产管理机制,从价值目标、价值管控、价值分析、价值评价四个方面去建立资产管理效能评估体系,其终极目标去实现资产管理的最高目标-引导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陈山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2]王耀.伦敦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经验启示[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14(6).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影响因素;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部分内容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分未能解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以下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虽然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部分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上,往往较为随意,固定资产处理方式极不规范,甚至还有单位出现私立金库、帐外资产的现象,资产损失严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在制度方面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内的日常财务管理中,部分单位过于强调对公用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在固定资产制度构建与管理上,较为懈怠,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各项日常具体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在固定资产实物登记方面,并没有详细的台帐或报表,也无固定资产转移记录,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追究难度大。同时,缺乏科学的外部监督机制,监督效果不佳。对于事业单位内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违规现象,相关部门应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结合违规情节的轻重,给予合理的处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管不力,未能给予其处罚。

2、在当前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会计记录方面的问题。

许多事业单位未能构建科学的账务体系,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台帐制度,账面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管理动态,只片面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原有价值总额。

3、未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在部分事业单位内,往往由相关部门人员自主处理固定资产的调拨、变卖、转让等各项事务,较少按照规定请示上级或相关财政部门,审批手续办理较为随意。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1)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

尽管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36号令与地区的相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已颁布执行多年,但一些事业单位仍然因各种原因没有认真执行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另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还未颁布,各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管理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不必要的资产闲置。

(2)管理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国有财产的管理上,许多事业单位往往是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但也有部分事业单位是由国资部门负责管理。还有一些地方则是财政、国资委、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来对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进行分别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职责被严重削弱。

(3)管理执法不严格。

尽管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36号令与地区相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作出了规定,对于在国有固定资产处理上,没有遵循法规规定,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或损坏现象的,应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结合固定资产损失状况,依法采取处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浪费、损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相关责任人问题的追究上,处罚执行力度较弱。

2、内部因素的影响。

(1)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认知,忽视了对其的监管,较少过问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懈怠。

(2)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漏洞,在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使用、保管、维护等方面,并未制定与之相应的制度,内控实施不全面。

(3)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在许多事业单位内,主要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各项事务的管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情况,对管理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着直接影响。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强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操作流程,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化使用。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变卖等,都有与之对应的申报程序。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为达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提供机制保障。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前,应主动与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政府人员沟通,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受认可的管理机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项事务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并确保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相关监管部门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等方面的监督工作,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对于监管中发现的个人乃至单位的违法行为,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3、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养,实现账务处理的规范化。

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为了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应主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财经法规规定,处理账务,并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与方式,确保账实相符。

4、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点上,也应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认真落实盘点工作,掌握固定资产处理的最新动态,对于其中存在的盘亏、账实不符问题,立即进行处理。在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理上,应结合事业单位需求及固定资产实际用途,在科学评估资产后,通过公开拍卖、竞价出售、依法捐赠转让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处置、盘点监督机制,严格把关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及资产数额,规定具体时间,固定开展对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

5、完善管理监督体系。

加强国家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检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实行分级管理及分工监督,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入账、转让及处置报废等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发挥政府的核心监督作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在事业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要办理固定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以确保人走账清。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步增加固定资产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及相关组织的监督。

四、结束语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客观需求;是进一步转变固定资产管理观念的基本要求;是提升相关资源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各项固定资产的基本效能的全面发挥,保证各项事业能够有效完成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宋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篇10

一、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决定了其功能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出来,只能存在于观念中,因而无形资产极易被忽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前无形资产的状况优劣及是否完整、安全与其经营业绩评价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发生无形资产流失时短期内也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其现实表现为淡薄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缺乏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无一界定的规范可依,会计方面的问题难以处理,因此,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准确性和完整性心存疑虑,影响了财务人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甚至于把无形资产视作可有可无的项目。据国际资产权威评估人士统计,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般一个国有企业可拥有无形资产达30项左右。然而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存在实物形态,加之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一些管理者思想上只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作为财产加以重视,虽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但多数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认识淡漠,导致多渠道流失。多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都能精确计算出国有企业在广告、市场营销或培训等方面投入的支出,却很难说出国有企业品牌、研发、知识产权和客户关系的投入。据统计,至1993年底全国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近4000家,仅有少数企业对商标、专利这种显性无形资产予以折价计数,多数国有企业对包含经营模式、商业秘密、商誉等无形资产均未进行整体评估作价。2003年前后,哈尔滨市对12家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革转制,虽然也委托了评估中介机构评估,但评估只针对有形资产,而这些企业的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均未计入评估值。对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还表现在中外合资经营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由于商标价值观念淡薄,造成国有企业的商标让外商无偿使用的结果。山东省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底该省共有外资企业4204家,真正对商标权进行评估并作为中方资产进入合资企业的却没有一家。

(二)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无形资产是国有企业拥有的全部非物质性资产,其价值无法用普通的会计方法来衡量。有些来自国有企业外的无形资产价值能够得到确认,而在国有企业内部生成的无形资产价值则常被忽略。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保护不力,轻视对国有无形资产的管理。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资产的增值或流失都不承担任何责任,只抓生产,不问资产管理。由于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因此更谈不上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一些企业连知名厂商名称的无形资产作用也视而不见,而去盲目地追求新、特、奇的名称字号,使企业多年树立的良好流通形象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介绍经验、举办新技术展览时往往会在无意中泄密,或是有关技术资料、货源渠道、营销方案、会计数据等因保管不妥而被窃取。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尽管无形资产得到了初步认识,但是,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管理企业的系统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缺乏资产管理经验,仍不了解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内容,更没有无形资产应用和保护的经验。他们对品牌商标、商业信用、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的法宝缺乏认识,对待企业无形资产还远不像对待其它资产那样重视管理。多数国有企业只是在遇到诸如购并等危机时才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或管理,很少有国有企业对其进行战略性或系统性管理,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在会计账表和各种管理软件中也几乎没有反映无形资产的状况。

(三)无形资产管理的方法不科学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推进,如何保护无形资产、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规范无形资产管理、提高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每个国有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没有无形资产的指标和奖惩制度,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失控状态。在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很难见到对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即使有,也是停留在文件上的表面字句,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也确实无法落到实处。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只是孤立地认识,单项地利用和管理。商标使用中吃了亏,就开始重视商标管理;商业信誉方面有了教训,就把精力转到了挽救企业信誉上;了解到企业文化建设有益于企业发展,就去照搬其它企业的一些做法根本没有从企业实际出发,没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研究无形资产的发展和管理,严重缺乏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根本谈不上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整合与优化利用。由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开发、专利使用、商标保护、文化建设等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无形资产并没有给国有企业带来大的收益。这又反过来挫伤了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无形资产的积极性,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才的流失,企业家、技术人员“跳槽”带走国有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后受雇于其它企业或自立门户等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些流走的人才也往往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客户关系等难以控制的无形资产一起“流动”到新的单位,不仅形成了新的竞争关系,也使国有企业相关无形资产价值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曾有一例:驻豫某军工企业的研究所凭借军工优势,在民用领域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市场销量稳步提高。因人事管理出现问题,一年内有近二分之一的技术骨干“跳槽”,离开了该企业,造成新开发的系列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市场信誉急剧下降,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很大。未曾对该企业进行专项评估,所以无法得出准确的企业损失程度,但因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科学,人才流失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明显的。

(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我国的会计法规和制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过于谨慎,是造成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整体规模小和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若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的条件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则企业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不予确认,而且,该准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存在排斥,对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不管是收益性的还是资本性的,规定一律计入当期费用,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规模的缩小。我国的《公司法》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要素和作价比例有硬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使有关的无形资产产业化受到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立法还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财产管理条例》中只对有形资产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缺少无形资产的相关条例。在资产评估方面,我国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缺乏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有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但关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评估在我国并无成熟的标准,评估结果也往往难以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价值,而且对这些无形资产评估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作价依据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具体操作上容易引起歧义。评估价值动辄数十亿,但交易价格却有价无市。2002年初,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给“三九”商标定价82.08亿元。6月,三九医药公司董事会通过三九集团以17枚“三九”系列商标所有权抵偿债务62320万元欠款行为却引起市场极大不满;曾被认定价值26个亿的某知名家电产品品牌,在一宗资产转让的交易中权威经管部门仅承认其价值为8个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标准不完善,评估值精确度不高。这些,最终都会给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经营和增值带来不良影响。

二、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策略

针对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目前国有企业租赁、转让、兼并等一系列的改制行为,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改制过程中,公平、公正、客观、完整地评估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借改制契机建立与健全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加大无形资产投入比例,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注重无形资产运营,增强企业活力。

(一)重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

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国家应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条例,在修订、补充已有法律规范的同时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条款。国有无形资产流失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应是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只有建立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特别地对重组、转让、租赁、兼并、收购、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频繁的国有企业加强监管。国有企业必须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评估,对具不确定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评估的重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对全社会公正、公平、公开地选聘最称职的评估机构,确保在国有企业改制活动中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公允。要针对改制企业成立由政府、金融、财务、专业技术等专家组成的临时国企改制资产再评估专家小组,让各方面的专家对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进行再验证。通过专家再验证和社会公示,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结果得到确认。

(二)加强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加强无形资产核算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必然举措。建立企业内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做好无形资产核算工作,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量及其变动,而且有利于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益,保障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可以对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心中有数,不仅为融资提供依据,还可在合资合作中成为资产作价的量化指标之一,避免估价损失。国有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无形资产的全面管理;应充分认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对企业无形资产实施日常监管,及时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日常核算应本着“遵守原则,益于开发”的思想,制定适于企业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的企业无形资产核算制度,区分自创无形资产和购入无形资产,设立无形资产的分项账户。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实施项目化管理,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如开发不成功,则将开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投入账户”;如开发成功,则按项目立无形资产单项账户,并要按收益期摊销。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可根据该无形资产取得时的买价和有关费用支出情况按历史成本入账。当然,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而发生增减变动。所以,国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无形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评估,以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作为基础,合理地调整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