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08 17: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需求;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4-03

一、关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方式

1.调查的内容与目的。本次调查问卷是由调研组成员共同设计的,共涉及提问19个,其中调研单位及用工基本情况5个、需求人数和岗位问题3个、需求能力和课程设置问题8个、素质要求问题2个、综合性问题1个。

通过调研力图调查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对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及所占比例,为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系统培养了现代职业的教育观,能力递进的课程观,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全面质量检测的评价观。

2.资料来源。此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邮寄问卷,二是通过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调查单位发放问卷,与管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并把答卷当场提交上来。我们在2013年8月,通过邮寄调查问卷以及登门访谈的方式调查了67家企业,范围包括全省9个地州市。由于想做更有针对性的调研,访谈及问卷对象都是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经理或直接访谈问卷调查总经理,有独立人事权的企业或部门一家一份,不重复发放问卷和访谈。

3.数据的获得与处理。共发放问卷67份,收回问卷67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达到98.5%。调查结束后,我们对66份问卷使用EXCEL系统,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和总数分别进行了分类、统计、汇总,得到了可供做进一步分析的数据报告。

二、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结果

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本次调查我们涉及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访谈调查人的职务、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对中职生的用工情况包括以往招骋的频率和中职毕业生占全体员工的比例。

(一)调研单位及用工基本情况和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实名制,这样的答案会反映更真实的情况,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不同旅行社的人才需求现状。本次调查的单位全部都是旅行社,包括国营单位、民营企业、股份制公司、个体及私营公司等。

1.调研企业分布符合学生就业分布。从企业规模看,100人以上的大型旅行社占4%,51~100人的中大型旅行社占15%,16~50人的中型旅行社占44%,6~15人的小型旅行社占30%,5人以内的微型旅行社占6%。从所占比率来看,基本吻合目前旅游业界不同大小旅行社的所占比例,但中型旅行社以上的所占比例稍多,而这些旅行社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更多,这也和中职学生就业分布相吻合。

2.旅行社用工现状。这些旅行社中,有个别旅行社不招收无工作经验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所以在中职校园招聘的频率为零。但是,这不代表企业就没有中职学历的员工,有些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别的旅行社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跳槽来到此类旅行社,所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没有一家旅行社是完全没有中职学历员工的。但是,中职学历员工占全体员工比率在50%以上的旅行社一家没有,大多数旅行社中职学历员工都在20%以内。

在访谈中,有不少旅行社表示旅游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再加上旅游行业本身的不稳定因素,人才跳槽现象严重,所以很多旅游企业在要求员工有一定学历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文凭的要求。跟大学生相比,中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进入旅行社后,马上可以从基础的工作做起,而且中职生的自我定位相对较低,对于企业来说更加稳定,更能适应这个行业的环境。

有些企业表示,旅行社对用人的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学历的高低则与工作部门或性质有关,中职学历的员工只能从最基层的岗位进入企业,而且中职生受限于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所以常常是在基层岗位一干就是好几年,自我提升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所以,不少旅行社鼓励员工提升学历,并为愿意提高学历的员工提供各种政策便利。

3.旅行社需求人数和岗位。在需求人数上,各旅行社都不一样,有的从不在中职校园招聘,有的每年都去招,大多数旅行社都是间断性的进行中职校园招聘。在提供的岗位上,100%的旅行社都选择了导游服务岗位。旅行社纷纷表示,导游岗位是旅行的基层岗位,是人才的蓄水池,是人才的摇篮,先在导游岗位做几年,然后看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再转向其他岗位。

在访谈中,只愿意向中职生提供导游岗位的旅行社也表示,他们希望员工不仅仅只掌握导游服务技能,还需要略懂计调和外联的知识。导游需要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如果完全没有计调操作和外联销售的能力,也会在工作中受阻。

有部分中型、小型、微型旅行社向中职生除了提供导游服务岗位以外,还直接提供计调岗位和外联岗位,其中外联岗位选择的比例稍多。他们表示客户是旅行社的生存之本,无论有多少好的导游,有多少好的产品,都需要通过向客户销售才能获得利润。而有些旅行社摒弃一个计调设计所有产品的传统模式,把计调的传统工作拆分并融合部分外联工作职能,设计新的计调岗位,这种计调岗位需求量非常大。

4.校企合作方式。在与学校合作方面,大多数旅行社都选择了企业讲座、提供双师师资培养和建立实训基地,暂无旅行社要求订单式培养。94%的旅行社都愿意或者视情况而定,向中职学校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只有4家旅行社不愿意提供岗位。问及原因,也只是因为目前旅行社人手足够,不需要增加实习生而已。

提供实习岗位的旅行社,有的会支付部分用餐、交通补贴,如果在实习工作中进行带团服务,会按日支付导游津贴,进行外联工作,有销售业绩,也会支付一定报酬,但绝大多数不会提供基本实习工资。

(二)对中职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及课程设置建议情况

1.专业基本能力要求。在专业基本能力的选项中,普通话一项是所有旅行社都选择了的,这说明对于旅游服务行业,准确、清晰的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其他选择比率较高的还有旅游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基础、旅行社管理、礼仪,而选择比率较少的有湖南旅游资讯、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分析、汉语言文学和旅游概论,其他选项的有旅游英语、客源国知识,因不同旅行社的业务性质,选择也有侧重,一般来说,有出入境业务的旅行社比较看重这两个方面。

在专业基本专项能力的选项中,旅游资源、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其他地区、国家旅游拓展认知能力、文书撰写、基础语音分析能力、字词发音辨析能力、旅游资源依法管理能力、旅游相关行业依法办事能力等选项选择率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些选项和旅行社服务人员的工作关联度不太高。

这两个方面的调查还体现出一个问题:专业基本专项能力是专业基本能力的拆分,可是旅行社认为很重要的普通话,分解成基础语音分析能力、字词发音辨析能力、规范朗读能力和规范说话能力后选择的就大为减少。又如在专业基本能力中选择较少的湖南旅游资讯,分解成酒店住宿、餐饮、交通业务知识、旅行证件业务知识和旅游地图阅读能力后,选择率大为提高,90%以上的旅行社都勾选了这几项。

在与旅行社从业人员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一些能力虽然内容一样,但表述方式在学校里、学术上的和实际应用上不一样,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标准开发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实际,争取直接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模式。

2.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在岗位核心能力中,所有的旅行社都选择了讲解能力和带团服务能力,89%的旅行社选择了计调能力,94%的旅行社选择了外联营销能力。但是,哪怕是没有选择计调能力和外联营销能力,在核心专项能力的选择中,也会选择部分计调和外联对应拆分的专项能力。这说明此四项岗位核心能力是几乎所有旅游服务企业所必须掌握的,只是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而已。

3.职业拓展能力要求。在职业拓展能力的选项当中,根据旅行社的不同规模、不同主营业务,有不同的选择。小微型旅行社希望掌握旅游商品导购、旅游服务才艺表演、景区服务等拓展能力,中大型旅行社需要具备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服务、旅游票务服务等拓展能力,有出境业务的旅行社还希望具备海外领队的拓展能力,但是没有旅行社选择酒店服务能力,活动策划、景区服务选择的也比较少。

4.人文素质拓展能力要求。提升人文素养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此项选择上审美艺术、信息检索、饮食文化、企业管理等选项选择的较多,这也和职业有一定的关系。

5.素质要求。各旅行社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都比较多,选项中勾选的比例也比较高,例如沟通协调、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执行力、团队协作、诚信、挫折应对、学习创新能力、情绪控制等,这些不光体现了个人素质,也体现了职业道德。

在访谈中,不少旅行社都表示,社会在发展,工作内容也常有创新,有一些专业技能欠缺,可以慢慢学。但是,素质和职业道德是潜移默化、难以改变的,希望学生在学校里能培育良好的素质。

提到在招聘时看重毕业生的什么方面时,绝大多数旅行社都是选择综合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个人潜力、品德等,没有旅行社选择学校名气,这说明,对于企业来说,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

三、关于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一)课程框架建议

1.明确定位。我们首先要明确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旅行社,为旅行社培养从业人员。我们可以将旅行社的人才需求分成若干个职业岗位,如分成导游、计调、外联营销等岗位,以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出发点安排课程或进行专业细分,分解出适应这些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与相关的辅助能力,然后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的目的。

2.在观念的改变上突出行业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中职教育而言已经滞后了,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得不充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代的旅游职业教育应该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不要按知识逻辑来构建课程,要以旅游服务人员需求为核心,明确旅游企业需要什么,旅游服务人员缺乏什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3.在培养计划上突出层次性。将学生的培养计划分成三个部分: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中职教育课程划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训练两类课程。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由文化基本素养教育向人文素质拓展训练递进。人文素质培养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既要关注让学生获得与相关职业岗位相一致的职业行动能力,又要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训练由基本职业能力向岗位核心能力再向职业拓展能力递进。

基本职业能力属于职业入门教育,包括旅游概论、旅游英语、旅游法规与职业道德、汉语言文学、导游基础、普通话、礼仪、湖南旅游资讯等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有岗位的基本规律和通用标准。

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定位的岗位是导游岗位、计调岗位、外联岗位,对应的岗位核心能力包括讲解能力、带团服务能力、计调能力、外联营销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创造性的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旅游服务情景英语、旅游票务服务、旅游商品导购、旅游服务才艺表演、旅游电子山谷、户外拓展、会展服务、海外领队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从基础到实践的顺序,一年级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二年级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三年级完成专业素质教育和实习实践,培养既有扎实基础又有良好专业技能和素质的优质人才。

(二)课程内容和方法建议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能力递进原则。能力递进课程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教学组织梯度推荐的教学框架。在课程标准设计中,打破按教材、按知识逻辑设置课程的传统,把岗位需要的能力提取出来开设课程。例如:带团服务能力课程是提取原导游实务课程、模拟导游课程和导游基础课程中与导游服务有关的能力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以导游带团的八个流程作为能力递进主线,只有掌握了上一个能力,才能继续进行下一个流程。

2.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由一位教师从头到尾“全包”的方法,打破传统的通过单一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知识应用性的直接效应使培养的学生一旦毕业就能很快找到工作岗位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

突出教学做合一,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鼓励教学相长和学生互相学习。例如,在带团服务能力课程中,接站服务我们设计了一个迎接工作的训练项目。在这个训练项目中,学校到所在地州市的机场、车站、码头进行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位学生分别模拟全陪和地陪,一部分学生模拟游客,辅以接站牌、导游旗、行程单等道具,完成迎接工作的模拟。

要把作品设计作为教学载体涉及的重要环节,广泛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工作岗位相关的工作案例、工作项目、典型产品,丰富教学素材。在旅游计划用于调度课程中,专项能力成本核算就需要通过旅行社计调单和湖南旅游资讯资源库,做出价格表这样的作品。

篇2

关键词:法治教育;常态化; 实效

中图分类号:D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68-01

中小学法治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大中小学生人人学法、个个懂法、处处守法、时时用法。人人学法是中小学实施法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个个懂法是保障,处处守法是根本,时时用法是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整体规划、全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各种法治实践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水平,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笔者认为,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的指导思想仍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认知发展和法治教育规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小学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使学法、识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中小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那么,怎样做到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呢?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置

1、课程课时依据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重庆市2015年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要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每周1节课。

2、法治教育课程模式

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行为表现和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环境、国防、交通安全、知识产权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建设

1、法治教师的培养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前提。法治师资的培养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建设重要环节。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对全市法治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依托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各区县法治教育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提高;同时,各校要深化法治教育校本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文件和法律知识,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

2、法治教师的配备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保障,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中小学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鼓励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其他教师参与法治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治课教师的方式。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志愿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教师和大学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专长,为学校法制教育服务。

3、法治教师的岗位培训

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积极争取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以及普法办和综治办部门的支持,组织县级培训,提高教师法律水平。各校每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法治专题培训,同时建立教师业余自学法治机制,同教师继续教育和年终绩效挂钩。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建设

1、学科课程教材建设;

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高年级阶段,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初中阶段,采取思想品德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年以专册方式,专门实施教学;同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1周1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

组织开发法治教育需要的教育软件、图文资料等,积极推动学校打造法治教育精品课和示范课,聘请优秀教师录制“法治教育讲座”和“微课”,利用“网上梦想课堂”等平台,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让中小学生了解宪法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法治课程教学质量。

2、活动课程教材建设;

活动课程尊重学生兴趣,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帮助学生获得法治人格的不断发展;强调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有利于对世界完整认识。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要将相关专题教育,如: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国防日、“12.4”全国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仪式,组织设计,渗透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

3、社会实践教材编写;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应根据实际,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实践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法治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

篇3

[关键词]医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

中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服务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为使我国中职医学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中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中职院校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才的需要,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对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帮助中职院校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理念与法制观念不到位

法制理念的核心在于,在维护法制权威的同时对人们的法定权利给予尊重与保护。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卫生法规的不断出台,中职院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要求中职院校要依法进行管理,并且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应该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由于全国范围内频频发生医疗事故以及医疗纠纷,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管理者还持有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甚至随意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名誉权、教育权及财产权等,这也导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频频出现法律纠纷。[1]

(二)法制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以中职院校培养医学生的目标来看,法制教师不仅要精通法制,还要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将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但是,目前的法制教育教师,不管是学历层次还是职称的结构都无法适应医学法制化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法制教师通常都不来自法律专业,几乎都不具备法律专业的学位。有的中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法制教师,而是由自学自修人员负责繁重的法制教学任务,这些人员不仅缺少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而且也很少参加法学的学术会议。法制教师的匮乏限制了教学及教研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进一步增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2]

(三)法制教育方式与内容不合理

要让医学生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卫生法规,让学生成为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并且懂得卫生法规,同时可以维护自身以及患者的权益,具备较高素质的医务工作人员。目前,中职院校医学生获得法制教育的途径通常只依靠法律基础课程,很多学校随意减少法制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为了牟取私利甚至使用不正规的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相对落后,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由于教学大纲并没有在法制教育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中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对策

(一)转变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将依法治校与尊重师生的法定权利结合起来。依法治校就是正确合理地处理学校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以及义务关系,保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合法的权益,这是中职院校的教育者以及管理者和学生共同面对的课题。其次,将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法制教育不到位,那便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将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全校职工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面向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显性的,而面向学校其他职工的法制教育是隐性的。医学生主要依靠学校来接受法制教育,学校全体职工的法制素养都可能会对医学生的法制素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整个的法制教育中应该使师生之间形成学法和用法的良性互动。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力争建立学习型社会,从而使能力转变素质得以实现。[3]加大法制教育的范围。对于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可以仅仅局限在理论教育的层面,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运用法律,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中职院校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法和用法及守法和护法的良好环境,加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力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用法的实践活动。另外,还要将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德育课程,要做到德法相融。中职院校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将法制教育与医德医风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好的医德。[4]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法制教师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第二,具备高尚的品质;第三,具备较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探索了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重点分析了中职院校在医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充实师资队伍,规范法制教材,改善教学方法等方式来加强中职院校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才的需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蒋时明.提升中职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11):83-85.

[2]闫志.新医改政策下医学院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华全科医学,2013(8):312-315.

[3]陈耀明.医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1(1):7-9.

篇4

xx局法宣工作谋新路

多种模式“擦亮”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品牌

为深入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精神,积极推进xxx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xxxxxx局运用“123”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立体新模式,全面谋划法治宣传新路径,大力度推进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多种模式齐发力,推动学校法治建设与青少年普法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立足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普法宣传中的主导作用

xxx局紧抓青少年学法的“兴趣点”,结合在校中小学生年龄、心理现状等特点,于9月开学季在中学、一校、二校、蒙校开展了系列“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活动。精心选派工作人员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为同学们着重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内容,并在现场设置案例分析环节,让同学们亲历诉说对犯罪的认识,深化青少年学生对违法犯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以竞赛促宣传,积极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朗读比赛

今年5月份,xxxxxx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生法治诗歌朗读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比赛中,参赛选手们紧紧围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核心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此次活动切实使中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法治教育,将法治的理念带进校园,成功迈出了增强青少年知法、学法、守法、用法能力和培养法律思维的关键一步。

三、从“讲台”走向“阵地”,推行青少年“参与式学法”新模式

篇5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一、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像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使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二、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制作或小发明活动,一般先进行宣传,或以黑板报形式通知或以文件形式通知。组织形式上常以教研组或任课教师为组织者,成立兴趣小组,再布置任务。在宣传和组织的过程中,多渗透活动的意义。最好是通过培训讲座,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讲解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1.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任务

    小制作包括模型制作、教具和学具制作,小发明是科技创新的一组成分子,它们都是科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一部分。物理学科完成这些工作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个环节,教育部对这类活动安排了各种竞赛,并对出类拔萃者进行表彰。开展这类活动正是素质教育交给我们的任务,不是什么“不务正业”。

    2.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可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对我们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搞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我们从中可心发现物理的神奇、自然的奥秘,在物理海洋中探索,寻找到我们要的东西,促进我们提出问题,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甚至启发我们得到新的发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会发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它会使我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当我们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后,我们科技制作活动中就会有创新意识,自己想做别人没做的东西,这时我们就感到知识的不足,它会促使我们克服别人难以克服的学习困难,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想将它拿来为我们的需要服务。当在活动中我们获奖了,我们便发现自己是同类人中的佼佼者,当我们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们会发现自己有更大的创造潜能。这时,我们会发现学习物理的价值,它会促进我们不断向更高、更深处学习。

    3.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可启发我们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当我们思维能力还处于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直观思维或形象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一开始对“振动”不够理解,把它和“运动”或“力”的作用搞得模棱两可。可教师将敲响的音叉一端接触水面时,我们会看到水花左右、上下飞溅,这时我们很快明白所谓的“振动”是物体围绕一个位置,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往复运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老师会用实验室已有的教具或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同时也会要求同学们自制教具或学具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它可开发我们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同时会加速我们智力的开发。这样学习起来会变得轻松,正因为它形象可见,又能帮我们理解,更容易记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的。

    4.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每年中考的实验加试占10分,科技创新获奖在中考中加分也都充分说明这些能力的重要。但这些能力怎样得到培养呢?除了平时分组实验我们要认真完成以外,更重要的是平时活动课要多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同时要想到把别人都没有制作出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想法将它制作出来,一旦成功,它便是一个小发明。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实验操作时动起手来便更快,从来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会通过想象结合动手能力将它摸索出来,这样便形成的操作与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方法

    教育的真谛是“关注孩子的成长,重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简而言之,便是《老子》中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同样,教学生搞科技制作和小发明活动,仅注重帮学生某一单个活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制作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让学生先知道方法,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并在方法的引导下,提高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求知欲;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需要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它也很深奥,很难理解,所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求知。因此,求知欲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笔者在这里阐述几点关于学生求知欲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

学习动机可以自主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对数学学习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知识的教育,也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结合现实问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中也一样适用,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欲望,学习欲望产生学习激情,一系列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不断地培养数学求知欲。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知识和材料都有很强的联系性,问题的设置又很巧妙,这就是数学的奥妙之处。数学其实是很有魅力和内涵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教学,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强烈。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去观察、思考、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三、培养学生适当的竞争意识也很重要

可以使他们在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并能共同进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竞赛,利用学生好奇、好强、好学的特点,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竞赛的活动也是形式多样的。比如,知识竞答、口算比赛、或是比比谁是解题高手等,在竞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求知欲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是必然的,同时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抓住主线,在形式上多做文章,相信每位数学教师都可以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娴.谈数学学习中的操作活动[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Z2).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 学习兴趣

普通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能否培养出需要的全面的人才,体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兴趣是人们对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某项活动的特殊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善于掌握和利用兴趣,做兴趣的主人。体育内容本身含有无限魅力,有着情、理、趣等要素,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挖掘那些潜在的因素,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拟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探讨。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在教学安排上做到先后顺序得当,例如,上课的开始阶段学生注意力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有利,必须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的活动规律,应把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不使学生疲劳而影响学习,一般应把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而把力量性、耐力性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对现行的一些单调、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因为游戏具有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大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试、比赛等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质量,陶冶情操。

(三)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安排一些诸如“支撑移动”“快速奔跑”“跨越障碍”和“球类比赛”等有趣味的练习和游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

经国家教委统一审定,颁布实施的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以及各地中小学体育教材,不难发现,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所构成的体系,并具体表现为各专项体育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学校体育这种具有明显竞技特征的内容体系构建,使其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竞技体育项目中。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过度强调“全面发展”使得中小学体育课教学面面俱到成了十足的“大杂烩”,结果连学生本来爱“玩”的天性也随着逐年体育课的学习而“无影无踪”了。显然,教学内容的过于竞技化和全面化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出现厌学厌练的心理,并不断扼杀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教学的一体化

目前,在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强调教学组织的一体化,片面追求教学群体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性和统一行动、步调一致的有序性。学生在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教鞭指挥下。这种忽视学生个性与差异的教学组织,突出表现为:严肃有余,活力不足;紧张有余,生动不足。使本应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学成为刻意压抑,按部就班的操演。这种做法不仅容易扼杀青少年好动的天性,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丧失对学校体育的积极态度和浓厚热情,乃至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对体育教学的厌恶或恐惧。

(三)教学形式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良好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内容的完成。而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形式较为死板,多采用传统的“三部曲”教学形式,不管季节气候如何变化,也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情感体验如何,反正一上课就是那么几下子,学生在数年的体育学习中均是如此,岂有不厌倦之理?就像让人天天吃同一种饭菜,他能喜欢吃吗?在教学方法上,大多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管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只要将有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就行。很少教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导趣第一次课

每学期第一次课,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明确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内容、考核项目标准及课堂常规。这是新学期体育教学的序幕。组织这种课教师应对所负责班级的学生提出要求,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理论上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兴趣,在心理上使学生有进入角色的准备。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讲解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使之产生跃跃欲试的表现,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作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直观作用,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观察动作、模仿动作和采用教具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态师表法

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运用直观的形象、简练的语言讲解,那优美的示范动作,催人上进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激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血糖上升,反射性地引起前脑兴奋性提高,能改善肌肉的物质代谢过程,肌力增强,精神饱满,而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向高度发展灵活性与灵敏性、深刻性与创造性等智力活动发展的时期。将他们的智力活动大大地调动起来,对提高技术的思维活动和接受能力有着显着的作用。

(四)运用灵活新颖的教法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使学生养成简单的领受性和被动性的习惯,那么这位师者的方法是不好的。如果唤醒学生的自主性,那么这是好办法。采用灵活新颖的教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多项目、多层次、多方法的体育教学中,只有所运用的教法对所要解决的教学任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能够完成体育教学的需要,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和可接受性,这样的方法才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体育课不枯燥、单调、乏味,就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改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采用难易搭配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迎合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五)加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自我培养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未来的人才重要的素质。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每次锻炼后都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这样对体育运动的直接兴趣就会从身心感受中得以巩固和加强。

其次,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在运动技术掌握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情绪的支配下提高体育运动的直接兴趣。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去激发学生兴趣可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在教材上要注意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不同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和行为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并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现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对普通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篮球课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7,(3):23-24.

[2]任丽萍.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40-41.

篇8

>> 高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指导的思考与探索 结合农村高中学生和学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尝试 高一学生发展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生心理社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发展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策略研究 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学校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学校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特殊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信息技术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 浅析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分析 漫谈高中英语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特色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光富.国外中学学生指导的实践与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1(2):70.

[4]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64-69.

篇9

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本年度青少年法制教育课程安排如下:

一、各学校要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和“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在社会和学生中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形成知法、懂法、守法和诚信做人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纪律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自然》、《社会》等相关学科进行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知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并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读书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等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法制实践活动,增强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意识,从而提高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中小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打好基础。学校领导、教师要和村、学生家庭经常取得联系,对重点问题学生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重点帮教,尤其要加强学生非在校时间段的跟踪管理。要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校内外治安环境的治理。

二、各法制副校长教学时间和分工安排: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素质;重要性

1 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应试教育现象较为突出

在当前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现象较为突出是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目的,学校主要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生活观念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这种应试教育体制却一直存在,以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导致我国教育并不能够全面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本来应该是快乐度过童年时光,但是因为学校和家长们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孩子们感到巨大的压力,从而失去了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补习和作业上,对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2 小学素质教育并未落实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素质教育并未落实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另一问题。现阶段,尽管我国大力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要全面落实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现状来说,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说的多而做的少,只是空喊口号,导致小学素质教育并不能及时的落实[1]。例如:教育部多次要求中小学应该减少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有趣高效的学习氛围,将小学教育的重点放在素质教育方面,但是,在学校具体执行相关规定的时候,往往还是以学业为重,学生们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学校、老师及家长仍然只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2 小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教育处于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学生的未来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大,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他们总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对于未知的问题都会积极的去寻求答案。由此可见,这个阶段学生们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应该在小学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加强对这个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推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未来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创新思维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的走向,决定了他们是否强大。创新思维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逐渐形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接触这个世界并不久,他们的很多潜力都有待开发,他们的大脑思维还没有定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教育时期,学生们的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阶段养成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出创新能力。

2.3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随着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所要接触的事物将会更多,会涉及到各个方面,道德是他们主要注意的方面。要知道,道德是评判一个人的基本标准,因此,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教育阶段,这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教育将影响到孩子们以后正确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教师对学生道德观进行正确引导,要求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对他们进行不断的训练,让正确的道德观念烙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从而为后来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2.4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完善

心理健康作为综合素质体现的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只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小学阶段,这是个关键的学习阶段,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学习, 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学习[3]。教师应该及时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每个学生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当他们犯错时应该给予纠正,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些对他们心理健康素养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也会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有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5 对学生智力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必经之路,这是一个人开始集体性学习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更重要的是高效培养孩子们智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就当今教育而言,小学学校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们的智力为主,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德智教育。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平时的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训练提升自己的智力。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智力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结语

小学教育是人们开始学习、了解学习以及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们主要是以小孩子为主,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同时,他们的各方面的潜力都有待开发,这是他们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可塑性是这个阶段的重要讨论部分,此时的他们就像海绵一样,等待着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汲取,这些对学生们未来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秀芳.核心素养对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分析[J].中华辞赋.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