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新课标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新课标培训方案

篇1

一、培训工作

1、完成了新课标的全员培训

按照省、市继续教育规划,在完成通识培训基础上,本学期进行了新课标的全员培训及验收。首先制定并下发了新课标全员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的内容、方式,基层学校能够按照此方案组织校本培训,全员教师达到了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新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其次,各科教研员编制并下发新课标形成性作业,全员教师完成了作业。

2、部分学科开展了新课标知识竞赛。

为推动新课标的深入学习,达到以活动促训练的目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组织了新课标知识竞赛,每学科参赛教师每校3人(化学1人)。事先下发通知,基层校教师全员准备,各校通过测试选出参赛教师,极大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三科教研员无论从命题、组织、阅卷都非常认真,最后表彰了部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3、语文学科举行了叶圣陶杯下水文比赛。

为提高语文教师写作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学科组织了叶圣陶杯下水文比赛,每校在初选基础上选派三位教师参赛(每年级一名教师),最后评出先进单位及优胜个人奖。对部分教师的优秀作品在县报(教育版)连载。另外,学期初,语文学科组织三名语文教师参加了市普通话朗读比赛,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

4、新课标、新教材分科离岗培训

数学科进行了新教材的培训(骨干教师参加),教研员认真钻研新教材,多方收集材料,印发给每位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初步解决了教材中知识上的障碍,收到了实效;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体育等学科相继召开了新课标培训会,会议内容丰富多彩,有理论辅导、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和观看录像,最后教研员与教师研讨互动,会议气氛浓郁,内容充实,效果明显,赢得了与会教师满意;英语学科召开三次培训会,教研员华撰写讲稿15000字,反复推敲,可以说是几易其稿,反响强烈。

5、做好迎接省、市继续教育工作检查的一切准备工作。

期初工作例会具体部署迎检事宜,重点检查一些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同时完善部室档案建设。

6、语文、劳技、体育、音乐、化学、物理六科教研员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组织的培训会。会上交流论文5篇,选送4节优秀课,观摩课堂教学,听了专家讲座,教研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解水平,了解了外地先进教学经验,为做好本学科研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7、组织了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大赛。

这次绘画作品展,无论从绘画水平、组织工作,还是产生的效果都是空前的。县教体局领导、市学院教研员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优秀作品进行了表奖,展示了美术教师扎实的绘画技术及培训成效。

8、举办4期中学教师计算机二级培训班。

路旭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管理井井有条,与市学院沟通非常顺畅,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此外,寒假还要办2期二级培训班。

二、教科研工作

1、进行了县优秀课的评选工作。

学期初制定了评选细则,基层学校借此之机开展了校内教师听评课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说课方式进行初选,最后进行上课。这次县优秀课评选活动,我们特别注重质量,从156节中选出85节,从质量看是历年来最好的。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涌现出许多水平较高的典型教师,在评选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大的提升。

县优秀课评选结束后,语文、化学学科召开了优秀课成果展示会,起到了辐射功效。

2、常规教研力度加大。

共计听课410节左右,12个学科平均每科听课34节。其中语文75节,英语72节,数学59节,每一节听后都能结合新课改进行点评、指导,实质上是一次新课改的培训,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感到很解渴、很认可。

在常规调研基础上,每科写出了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装订成册,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为基层校今后教研明确方向。

3、进行两次质量监控。

无论期中测试还是期末测试,从命题、校对、分发全过程,教研员具有高度责任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命题权,表现在命题理念新,既符合控辍保学,又符合中考,校对一丝不苟,通过考试结束后的反馈情况看,反响良好,无跑风及命题质量问题,树立了教师学校的威信。

4、生物学科在大背中学召开的骨干教师教研会,组织了送教下乡活动;化学学科在河栏中学召开了山区片教研会,效果良好。

5、体育、地理两学科多次指导省课题,英语学科推广省课题研究成果,体育学科验收一项省课题。

6、开展了作文教学研究

篇2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体育课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Rural Schools in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LIU Yangbo

(School of Sports,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Spo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at the edge of the state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various constrain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in more serious. In 2011, the state issued under a "compulsor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demanded the fall semester began in 2012 in the National Executive. Rural schools face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but it also has its own advant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chools Zunyi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based on this,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 words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y

0 前言

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巩固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的任务要求,明确了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下,特别提出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在长时间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2001年开始执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并决定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执行。然而,城乡经济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新课标》的严峻考验。但同时,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作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成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弥补在传统课程资源方面的不足,为农村学校有效实施《新课标》提供条件。

1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条件十分困难,本文以贵州遵义市为例,对辖区13个县(市、区)农村学校(村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关键在师资,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面临着场地设施匮乏、体育课程经费困难、体育学科地位得不到重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学校实施的效果甚微。

1.1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严重不足

整体上看,农村学校体育师资较前几年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在本文调查的117所农村学校中,有84所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有24所学校只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9所学校有2名专职体育教师。在42名体育教师中本科学历的16名,大专学历的21名,中专学历的5名;初级职称的23人,中级职称19人,无高级职称;平均年龄29岁。可见,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呈现典型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学经验缺乏的态势。教师在课程教育中起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然而占72%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体育与健康课程均由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教师兼任,在所有课程新课标同时执行的条件下,教师原本主任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任务就已经很繁重,根本也无暇顾及兼任课程的教研与学习,这使《新课标》在农村学校的实施缺少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 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极其匮乏

场地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等一切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必备的硬件条件。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是长久以来的老问题,尤其是场地设施,修建或补充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建设运动场馆谈何容易,体育课程教学如果没有场地设施的保证谈何教学质量。调查中没有1所学校建有400米标准田径场和室内体育场馆,没有1所学校符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是农村学校最为齐备的体育器材,但均远未达到国家标准。没有1所学校建有软性室外体育场地,甚至于有27所学校连硬化的体育场地都没有,全部为土质室外场地。可见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匮乏程度之大。

1.3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管理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需要在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体育课为每周4课时,3~6年级为每周3课时,初中7~9年级为每周3课时。”然而农村学校体育课时明显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课时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没有1所学校体育课时符合国家规定,1~6年级多数学校为每周2课时,7~9年级均为每周1课时。主要是体育师资不足,场地器材短缺等原因所限。部分学校每次课只能容纳1个班上体育课,且90%以上的学校体育课都安排在下午5、6节课,所以被迫减少了体育课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体育课教学计划、教案,教学管理存在不重视和混乱等现象非常严重。

2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强健体魄和促进健康心理,为青少年成长为具有健康身心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新课标》能否得以贯彻落实和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命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学生大量涌入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已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但其实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正确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这一广阔的资源市场,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解决及弥补目前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甚至可以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形成自身的优势。

2.1 构建“凡任必学”的培训机制,提高任课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对《新课标》的培训学习,是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理解,增强其执行能力,保证实施效果的必要途径。当前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师资是一支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占少数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不高,甚至有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与认识体育课程本身,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出来玩一玩,透透气、休息休息而已,不能理解体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要求凡是任课教师必须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和对《新课标》的学习,使之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打破在实施中的盲目与无知状态。可建立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校内的专职体育教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参加县市、省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级培训相结合,不断争强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水平。大部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与看待体育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未能接受相关的培训,或培训学习的机会太少,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新观念、新理论不能正确看待,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所以,构建“凡任必学”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是现阶段确保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第一步。

2.2 加大体育师资的引进和配备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没有优质的师资作为支撑,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现阶段以兼职体育教师为主力军的现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师资短缺是制约和影响《新课标》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农村学校不只是体育这一科目教师的兼职情况较多,一人兼任几门课程教学和跨年级任课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加上对体育科目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兼职体育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体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加上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训练。使之在主客观方面都不具备搞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条件,只有不断引进和培养体育师资,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学校特有的体育课程资源

场地设施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离开了场地设施器材便很难实现。但场地器材恰好是农村学校普遍匮乏的课程资源,现阶段要短时间配齐国家标准的场地设施器材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各学校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它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

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体育课程教学开发与利用,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定向越野或登山、远足、游泳等,冬季可以开展滑雪、打雪仗、滚雪球等极具田野特色的体育课程。另外,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也可以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2.4 规范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落实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保证。《新课标》对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具体安排,这让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运用中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新课标》的宗旨是以目标引领过程,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的主导权交给了教师,是让教师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生等实际,更加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目的是让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权利全权交给了教师,要求教师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宗旨组织教学。

学校要具体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即在充分考虑学校场地设施、气候、地理环境、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结语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短缺,场地与器材匮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受多方面条件限制,这一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以“目标引领内容”这一精神实质,即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唯一标准,实则不但可以跳出体育课必须依靠场地器材这一传统模式,还可以通过挖掘、开发与利用农村这一广阔资源市场,将大自然这一得天独厚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成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有的资源优势,不但能够弥补农村学校硬件基础差的问题,还能成为其体育课程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使《新课标》得以贯彻实施的同时,形成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模式、新出路,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3ZYJ04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宋超美.对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34-37.

[3] 李艳群,赵保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20-21.

[4] 柴娇,张力.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2种教学设计思路的融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420-423.

[5] 于素梅.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区域特色与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88-92.

篇3

一、制订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努力做好课改实验工作。我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2004]47号)和汕头市《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开设指导方案》,按照汕头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并结合我校高中生员、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新课标的学习、研讨和实践。

1、参加培训,积极研讨,更新观念面对势在必行的新课改问题,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更新观念。因此,开展高中新课改实验工作,首先必须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学习,认真理解新课标,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使教师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其次是让教师在各种培训和自身的学科教学实践中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更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成立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方案我校在校长领导下,班子成员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加强管理,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各部门分工落实,明确责任,积极配合,推进课改工作。

3、落实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过程实行学段制与“模块”这一课程核心概念相联系。学科内容划为模块,每门学科每周4学时,一个学段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内容。每学年共4个学段,三年共1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新课,1周复习考试。

二、积极稳妥搞好常规教学工作首先,严格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1)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教导处一如既往做到把好“二关”:

一是把好教学环节关,要求全体教师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提出“四要度”,即导入新课要有强度;讲授新知识要有参与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体性;巩固练习要多角度;课堂总结要高浓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向45分钟要质量。认真按时按质批改作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教导处通过开展作业、教案大检查,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分头深入课堂听课,并认真评课,及时评议、总结了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了课堂效益。通过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的反馈材料,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把好了教学环节关。

二是把好测验考试关。高一按照新课标要求实行期中考核、期末考核;高二、高三实行阶段考,教导处制定严密的方案,交叉监考、交叉评卷、登分,写出成绩分析,认真总结,使每次考试都能真实反映出教学实绩。特别是高三级的各班科任老师,既上好课,又出好卷、评好卷,使每次考试都确保了质量。

(2)班主任要求全天坐班,认真做好早读、午习、课间操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每位科任每周要求两天到校值日坐班,科任能够积极配合班任、领导做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每天下午放学后到校务处向值日领导汇报当天值日情况,保证了管理质量。

其次,配合校长室强化教师管理。

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教士,文明之火必须在教师手中永放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并用自己学习的精神影响和鼓舞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本学期教导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强化教师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工作,效果很好。

(1)教师基本能做到“三勤”:勤读书,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跟踪他们所教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教学管理,了解教改动向,掌握教改信息;勤思考,去伪求真,去粗存精,探索规律;勤总结,日积月累,由量到质,认真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样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教导处教务工作总结,

(2)教师对学生能做到关心、关注、关爱,确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心理、家庭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裨使学生能打心眼里希望用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关怀。

(3)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使教师树立安教、乐教、善教思想,形成“勤、严、细、实、全”的良好教风。实行“三定”(即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和“三制”(即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激励教师“创优争先”。提高教师心理和身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心理教育理论。从而使整支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

(4)积极做好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工作。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鼓励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多做贡献。此外还发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经验文章和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上缴“最佳一节课”教案及论文,并总结评比,从中挑选优秀论文和教案作为学习的典范,重视总结推广教师自身的经验。我校的郑成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师的素养》获得潮南区教师教研论文评比二等奖;吴耿杉同学参加汕头市初高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获得三等奖;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接受继续教育。

三、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1)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争取多让老师走出去,开拓视野,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校各科组都有老师往市、区其它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及参加市、区学科会议,人次达155之多,这些教学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各教研组,都能拟订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教学活动及各级各科的竞赛活动。本学期各教研组举行公开课节数:语文组3个,英语组3个,数学组3个,物理组3个,生化组2个,政史地组3个,图音体组1个。各教研组开展的竞赛活动有:语文组读书月征文活动,高二级数学竞赛(第14周),高二级英语综合知识竞赛(第14周)高中生作文竞赛(第16周),高二级生物化学综合知识竞赛(16周),物理学科动手动脑竞赛活动(第17周),效果显著。

篇4

一、人员组成情况:

本次学习考察组计18人,其中教研室领导2人,教办人员5人,各中心完小教导主任5人,各中心完小骨干教师6人。

二、赴贵定学习情况:

(一)学习情况简介:

本次学习得到贵定县教育局的热情接待,同时正值贵定县教研室组织的全县课改研讨课——语文、数学、科学等三门学科的竞赛。我们先听课(共计听课144节,平均人均听课8节),后听经验介绍(由贵定县教育局副局长金士文、教研室主任贾琦和教研室数学教研员赵大芬作了“课改”经验介绍)。

(二)贵定县“课改”情况:

1、基本情况:贵定县地属黔南州,总人口28万人,所辖20个乡镇,年总产值1亿5千多万元,教师3000多人,村级以上106所,中学14所。2001年参加的学校、教师、学生见下表:

学科

起始

年级

学校数

班级数

学生数

教师数

相关学科教研员人数

校长数

品德与生活

30

50

2458

40

5

30

语文

30

50

2458

48

8

30

数学

30

50

2458

48

6

30

体育

30

50

2458

35

4

30

艺术

30

50

2458

35

3

30

品德与社会

11

21

1071

20

5

11

科学

11

21

1071

20

5

11

综合实践

11

21

1071

20

5

11

外语

11

21

1071

8

2

3

2、课程设置:1—3年级开设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外语(三年级)、综合实践(三年级)、科学(三年级)、校本课程。语文、数学使用“北师大”教材,其它学科使用“北京科学出版社”教材。课时设置、安排以学校、班级实际,以单元确定课时,主要由学校安排。如: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参书建议6—8课时,教师安排时,根据学生情况可安排4课时,也可以安排10课时,其机动性、灵活性较大。周课时弹性大,根据学校实际可安排28课时、29课时不等。

3、实验步骤:启动阶段(2001年3月—2001年8月),实验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总结阶段(2004年7月—2004年8月)。

启动阶段主要工作有:提出课改实验县申报,选定实验项目,确定实验规模与范围,修订呈报实验方案;成立课改领导机构;加强动员、学习、宣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设计实验队伍的培训方案,制定启动阶段培训计划;组建实验区培训队伍,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教师进行新课程体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研究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模式,完成实验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

实验阶段工作主要有:实验前期主要采取培训、示范等形式迅速将全县起始年级教师送入实验课轨道;起始年级各学科全面开展新课程标准试用和新课程试教;按照“计划—调整—实验”的基本环节,逐年扩大小学的实验规模;在2003年9月启动七年级实验工作;开展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指导构建科学的5﹪的校本课程;调整、测试、记录、收集、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的工作有:对三年实验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和修订教材;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构建在国家新课标下具有县级特色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撰写实验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经验总结。

4、实验的主要措施:

(1)作好实验的各项准备

①将“课改”实验区工作列入县政府议事日程,争取必需政策、经费投入及其它物质条件。2001年贵定县财政拨款1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

②成立县、乡镇、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培训小组。县级机构主要以教研室人员和各学校校长组成。

③确定实验样本校(班),落实实验教师。

(2)培训实验教师队伍。贵定县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

①通识培训:一是将全县实验教师代表或兼职教研员集中在教育局由教育部专家进行培训;二是片区培训。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5个片区,由教研室人员分别到各片区进行培训。

②研究课培训。每学期在上学期末,由教育局下发研究课文件,确定科目、时间,开学初由各乡镇举行竞赛,以校选人参与,选拔一名教师参加县竞赛。县教研室在一周前将课题通知授课教师,竞赛结束后,授课教师集中进行总结,找出每位教师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再将好课“送课下乡”,进一步进行研讨,开展活动。

③校本培训。即在学校内营造教研氛围,教师相互讨论。在每年寒、署假期间,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期间进行研讨,总结自己在课程实验中成功与不足之处,再由各校推荐优秀教师上课,进行研讨,然后又上一课新的内容,这是教师培训的最佳方式。

④以《贵定教育》进行培训。要求教师注重“课堂反思”,鼓励教师多写稿子,用描述性语言写工作体会。教研室在审稿时,如觉得稿子可发表,但需修改,采取电话(因北师大对实验区学校安装了专线)或面对面交谈让教师修改后发表,对教师进行培训。

(3)制定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5、对学生、教师的评价。贵定县也在探讨、摸索阶段,教育局没有固定的评价方案,是以学校实际来测评。如:贵定县二小对教师的评价是:

(1)教案是否用新观念。

(2)稿子写多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一种亲切、不剌伤学生的话;不进行思想、品德、卫生等“模式”的评价,课堂上多鼓励。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其重点在选拔性评价。

6、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一定硬是编排成一本书,规范地说,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学校教师的素质,具备一定条件才编成一本书。贵定县也没有把校本教材编成书,而也是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如:贵定县二小的校本课程是“主题班队会”。

7、起始年级进入课改后,其它年级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考试情况。

(1)课程设置:贵定县2001年的起始年级(一年级)全部使用实验教材,三年级除语文、数学使用“人教版”教材外,其它学科使用实验教材。其它年级仍使用“人教版”教材,但排课打破“贵州省课时计划”,由学校自主安排。

(2)教学方式:实验年级和非实验年级都能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

(3)考试:贵定县单元测试近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在实施新课改后,单元测试卷由教研室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全县各年级学生实际出题。期末考试由教研室出两套试卷,一套是开卷考试,内容脱离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知识,在期末考试10天前让学生完成,做不起的可以问老师、家长、同学等;另一套是闭卷考试,试题内容按课改标准,根据实验内容出题,非实验年级也如此。

8、贵定县“课改”可借鉴之处:

(1)实验教材的选定。

(2)各级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制度的制定。

(3)实验教师的选定、培训及管理。

(4)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改革教法。

(5)教研室注重指导,讲求实效。

(6)大胆改革,遵循客观规律,不受课程、课时计划的约束。

(7)注重校本培训,起始年级由老师带老师。

(8)改革考试制度和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我镇学校与贵定县学校的对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抓新课改工作: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成立镇、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实验小组。

(2)确立实验样本校(班),落实实验教师。

(3)制定课改实验方案,搞好宣传、发动工作。

2、加强实验教师的指导,

(1)组织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及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及新课标,明确改革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各学科特点。

(2)对赴贵定县学习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共同探讨教法,直至达到改革教法为止。

(3)开展校本培训。由本次参加贵定县学习的教师为学校研究小组成员,与教导处共同承担培训,带动其他教师进行课改义务,并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4)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特别是对起始年级教师的培训。

(5)开展好以镇为单位的“研究课”活动。

3、把对学生、教师的评价还给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不断探索,让学校自主、因地制宜地进行评价。

4、加强学校管理。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业务人员要多深入课堂听课,促使教师运用新教法进行教学。

5、鼓励教师多写教改稿子,多进行教学反思。

四、对我县实施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1、要结合目前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机构及近、中、远期规划,忌盲目进行课改。

2、选定教材,明确教材编排意图,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新课标的培训。

3、搞好以乡镇为单位,由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

4、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5、教研室选定实验样本(校)及实验教师,搞好研讨课,并做到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开。

6、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案。

7、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实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

8、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加大对校长培训力度。

篇5

[关键词]科组活动,教师,发展

一.教师为什么要谋求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一些教师仍然停留在旧的观念上,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形式单一,英语课堂索然无味,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不清楚,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等模糊不清,不知所以,大大地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

新课标的实施对老师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它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我们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自我更新中求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英语教育观,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陈仕清,2004)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和教学要求必须通过老师的课堂实践才能得到贯彻落实。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习渠道,扩展教育资源,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师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目前教师的状况远远未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让老师们有机会学习,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科组活动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

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很多,科组活动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新形势下,教师的发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同一个科组的教师所遇到的所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关心与自己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教学问题。都会“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科组活动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资源共享。科组可以为老师的学习提供材料,对老师的学习进行督促检查,为老师的学习提供服务。只要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坚持学习,一定可以收到好的效果。科组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当然,要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大的发展,关键是看科组活动组织的成效。首先对科组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科组长是科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他要有较高的觉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对新课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动察新形势的变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对每一次的学习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善于团结科组的老师,组织实施各项学习任务。科组长要善于与专家沟通,与市教研员沟通,从他们身上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前卫的教育思想。还要争取参与各级各类的研讨会,开拓视野,开阔眼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进修的机会。科组长是科组活动的关键人物。

科组活动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科组需要一批觉悟较高,热爱学习的骨干教师作发动,创造一个具有研讨气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老师传播新的教育思想。让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和研讨课。以个别带动全体,以先进促后进。

新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管理,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老教师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学习他们新的教学观念,大胆的课堂设计。我们学校有一个老教师,他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把第一单元的内容上完(要求用五个课时完成的),他用传统的方法去处理教材,剩下的时间他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东扯西说,结果学生不满意,家长有意见。在我们学校,年轻教师使用新教材,更得心应手,更受学生欢迎。所以,我们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结对学习,互帮互助,迅速成长。

三.

如何开展科组活动。

教师的发展关键在学习。我们采用学习、实践、思考、自我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我们用专题报告,小组讨论,参加培训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市教研员来学校作学术报告,介绍最新的教研教改动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专家帮助我们解决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单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从杂志上或者网络上下载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印发给老师们学习。老师通过自学,分备课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形式深入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教师听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参加教育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势态,掌握学科前沿理论,明晰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所在学科教学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列车,永不落伍。科组要组织好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中山市组织的新课标的学习和新教材的学习,我们英语科组的全体教师都要参加,由学校派专车去学习,中午集体吃饭,我们利用吃饭前的时间,组织老师进行讨论,让老师们谈体会。我们学校也充分利用好外教资源,每个星期专门安排一节课,分备课组,让外教分析教材,把外国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介绍给我们的老师。这使到我们的学习更加具体的和有针对性,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个很大的帮助作用。总之,我们一定要争取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

对问题进行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式。围绕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某一个话题让老师们展开讨论。例如:我们可以选用一些话题“如何开展四人小组活动”,让老师们讨论,介绍自己的好方法,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体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科组组织老师学习什么是“头脑风暴法”,我首先问老师们,什么是“头脑风暴法”,有些老师觉得很耳熟,有些老师很想了解,几个年轻老师,信心十足地介绍他们对“头脑风暴”的认识,有的举例子去说明。老师们产生强烈的兴趣,我把准备好的,由西北师大王振强的《巧用“头脑风暴法”》的文章发给大家。让老师们带着好奇心去寻找答案。老师们看了文章后,再让老师们谈论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们在互相讨论中得到学习,受到启发。No teacher is an island(Nunan).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协作精神。可通过“Talking-shop”等方式,经常与同行一道交流教改经验,探讨处理教学中典型问题和学生个别问题的方法,与同行既分担难题,又分享成功;这样,在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的气氛中广大教师定能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给老师们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反思的机会。开展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把教育观念转化为课堂实践。我们要组织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积累数据,写出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鼓励老师参加市中小学年会论文的评比,老师通过写论文,查阅资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要主动承担教改课题,“用自己源源不断的产出(output),如向同行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表文章、编写教材、从事课堂教学研究(classroom research)或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行为研究(action research)等途径,”(Penny Ur,2000.)去探索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新路子,寻找适合时代特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李岚清副总理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革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张正东,2000.2)

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一方面为自己赢得挑战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同行提供借鉴、研讨的机会。我们每个学期都举行优质课比赛。第一轮优质课比赛分三个备课组进行,再由各个备课组推选出最优秀的老师参加第二轮的优质课比赛。第一轮优质课都是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教案,最后由上课老师优化设计并确定方案,课后再在备课组里,说自己的教后反思(体会),大家指出存在的问题,再由备课组长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第二轮优质课比赛,由公开课的老师先上课,再由全科组的老师评课的办法;课后评课是先由上课的老师说课,谈自己的体会,然后由有经验的老师点评,最后是互评、答问等互动形式的科组活动。我们很多老师积极参与评课,通过优质课的比赛,加深了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老师通过上课、评课,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是分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的,每次都有中心发言人,先由中心发言人分析教材和讲述课堂构思,再由大家讨论完善设计方案,统一写教案。我们会在教案的右边和下面留下很多空间,让老师们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我们科组教案检查,重点放在检查老师们的教学后记。因为只有教师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强大的自我校正和自我提高的动力。我建议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每个月在备课组进行一次交流。通过听取别人的教学感想,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亟待提高之处,同时也是他们发现了自身教学许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打造学校名师,培养新教师是我们英语科组的重要任务。使新教师能够迅速成长起来这也是一个科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次的研讨课例如复习课我们都会让新老师上,发现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一个新老师,我们都安排有专门的师父,首先很隆重其事地在全校教师会议上签定师徒合同,师父要定出计划,把徒弟变成怎么样的目标。

鼓励教师订阅教学书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观摩英语教学录像、影碟,并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了解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及时了解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及教育,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四.

实践证明科组学习的是有效的。

我们学校过去由于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之间不合作,造成高耗低效的教学,所以教学效果差,成为了学校的落后科组,是学校的尾巴。现在我们学校基本上没有薄弱的老师,每一个班级都是平等发展的,我们参加市统考,一个强个一年,由原来在中山市的三、四十名跃居到中山市同类学校的前列,小榄镇的第二名。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都能够取得好成绩。工作才一年多的王虹老师,参加中山市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参加中山市初三教研活动的公开课,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参加工作才几个月的新教师梁丹,参加小榄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还有很多的老师都具有很强的实力。我们科组的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各种各样的科组活动,为教师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邹为诚,2005.基础英语教师如何在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成为研究者.上海,华东师大。

篇6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是教育行政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其中包括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下达的教育使命执行的职务活动。首先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的一个分支,是管事教育事务的一个职能机构。教育行政机构为完成学校的或国家的行政任务由相关的各个部门、成员、因素之间相互合作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这种管理活动是由行政的目标、和行政本身的规律性决定的。

二、高中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所以高中教育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尤其是新课标公布并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主导方向都不不断的调整,另外,现在高中院校也在不断的扩大规模,使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现行的高中教育的内环境和外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

1.扩招降低了教学质量,忽略了办学特色

现阶段我国高中院校也开始大规模招生,高中学校在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招生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幅度降低教学质量。我国现行的高中分为三中模式,即民办高中、综合高中及公办高中。其中民办高中是一种集合社会力量办起来的高中院校,这类学校有别于公办学校,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综合高中不但要求在学校内开设普通高中的课程,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专业课程,在综合高中内,学生不但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在师资金力量不变的前提下,不断的扩大招生,势必会为现行高中的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使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对学生质的培养,使高中教育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2.形成了复杂的高中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招生的不断扩大,使高中教育要素不断更新,形成了我国现在特殊的高中教育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存在原因也是多方而的:1.高中生情况的复杂性。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的时期,心理浮动和生理变动都很大。从心理上讲,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心理敏感性和不断增强的独立意识,同时情绪波动也很大。2.阶段教育的矛盾性。高中是中学教育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下处于承上启下的关健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保证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完善,还要保证提高的学生思想素质。虽然我国现阶段新课标教学已经全面铺开,但是高考仍是考核高中教学重要的指标,因此有很多高中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负担,这种行为本身就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高中教育受关注程度的广泛性。高中阶段教育是面临高考的关健时期,不仅仅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对这一时期教育给予了很大的观注。高中教育的好坏,能否进入高等学府再受教育是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三、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行政管理队伍

政府部门对于高中教育的行政职能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为高中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保证高中教育向着科学化和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行政管理队伍的健全性和高素质化。而就我国目前来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并不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有力的方法的手段为高中教育落实出力,从而保证高中教育实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提高行政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使工行政管理人员高效工作。

2.加强职能策划

出口贸易能策划在整个教育行政领域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其职能策划作用不仅决定了整个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战略和目标。所以,在高中教育中能够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是保障教育行政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方式。

3.有效的整合了教育资源

我国新课标的教育的推行,对我国高中教育产生了深入远的影响,所以应当整合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教育资源,使我国高中教育资源在改革动力下的优良性。在新课标推行下的高中教育改革,首先应当将对教师的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对高中教师的科学生有序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通过合理的有序化的手段来满足新课标的新的教学要求,从而进一步保证高中教育教学的有效的和科学性的实施。同时学校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并制定出科学的、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同时为实现进一步的扩大招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高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转折时期,因此,高中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教育的发展,而高中教育行政管理的好与坏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前景影响也很大。在高中教育阶段应该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有利的和积极的配合,才能保证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向,从而促进高中教育行政管理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春茂.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J].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

[2]赵青.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J].学周刊,2013.11.

篇7

1.初中历史教学的弱化导致学生根基不牢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被视为“副科”,受到冷遇和不公正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偏见。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初中阶段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外,其余学科都是陪衬,历史自然也是陪衬学科之一,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二是考试导向。就目前中考科目的设置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对历史等“副科”,或采取开卷考试,或部分成绩进人中考成绩,或作考察科目对待,等等。基于考试的导向,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本身以及学生自己在对待历史等学科的“教”与“学”上都会大打折扣。三是师资短缺。由于前面所述原因,导致初中阶段历史等“副科”教师残缺不全,普遍的现象是专业教师留不住,留住的教师不是专业。这些原因导致学校不得不削弱历史等学科的正常教学,这样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极其有限就是一种必然。所以,学生进人高中,尤其是课改后的高中历史学习,他们就很难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彻底扭转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弱势地位。端正办学思想,矫正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人为地制造学生学习“空白”和发展障碍。

其二,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方向应尽可能服从于高中阶段的发展要求,初中历史课改是高中历史课改的基础,高中历史课改是初中历史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给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伤害,高中历史课改将会有始无终。

2.学生难以适应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排体例的不一致

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在编排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选择上,与初中历史教材有根本区别。一是教材编排体例上,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式手法编写,高中教材以“模块+专题”式手法编写,这种“模块+专题”式历史课程结构,其优点在于让探寻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密切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经验,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学习,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缺点在于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便学生阅读,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知识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既无关联也无可比之处,这种安排迫使学生在学习这一专题内容时,要不断转换时空概念,努力适应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此同时,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知识的专业性更强,容量更大,难度更深,其中有大量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二是教学行为方式上,由于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与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较大差别,初中历史教材以教师讲授课为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修模块,一类是选修模块,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教学方式区别较大。因为,高中历史教材除去三个必修模块外,还有六个选修模块,对于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习惯依靠教师“喂养”的学生而言,自主选修不仅给高中学校和老师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学校和教师会面临五花八门的选修方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学生也不能做到择其所需、学有所用。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文明的传承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应当在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增减和拓展,逐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无缝对接。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不应该完全背离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本属性,彻底改变学生十几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滋生出的新格局会给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震荡。

3.滞后于高中课改的考试制度改革制约着课改进程

众所周知,高中课程改革不是为高考招生服务的,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甚至根本性地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有人说,只要有考试存在,就存在着考试引导教学的事实。这话一点不假。不从根本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再科学、合理、先进的课改方案,也会沦为高考的附庸,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先期实施高中课改的省市已作了很多有益的考试改革探索,但就眼下的形势分析,全国高考招生考试改革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和成熟的成果。不少省市每年都在探索高考改革模式,但遭到的质疑和非议远比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关注。这明显反映出考试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没有成熟的高考招生改革框架,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依然会受到现行高考模式制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枷锁。那么,费尽心力推行的高中课改,也只能是披上一层体面的外衣,课改也只会在漂亮改革理念下而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所谓“以学生发展为不”的教育思想也将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高中课改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传统的高考模式,固定了人才选择的标准,规定了统一的人才竞争模式,限定了人才发展方向。突破旧体制下的招生框架,从制度层面到操作层面构建一套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招生考试模式,改变传统的高考唯分数论、唯总分论观,在人才选择的方式上、标准上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有利国家选才的前提下,尽可能给高中课改和大学选才以自主空间,努力探索国家主导、大学主体、高中主教的选才办学模式。

4.教师教育观念的难以更新影响了高中历史课改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并非教师的知识储备、职业精神、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根本转变,这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掉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课改理念,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逐步完成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的全面转变,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人的观念是最难转变的,但观念一经转变带来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因此,高中历史课改的艰巨性,并非在于教师的知识更新,而是教师的观念更新。这需要作艰苦的培训工作。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实施全员培训。要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思想观念大洗脑,通过集中通识培训,让教师明确历史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功能变化。

其次,实施重点培训。一方面抓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培训,让这部分人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领头羊,通过他们去帮助辐射影响身边的其他教师。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观摩课改起步早的地区的成熟经验,为后起地区教师提供借鉴范式和样板。

再次,实施整合培训。主动争取与课程先进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手,整合培训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和远程教育功能,架设“空中培训课程”通道,寻找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的契合点,尽量缩短教师单兵探索课程改革模式的路子。

篇8

在暑假参加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时候,听了倪文锦教授、方智范教授等人的报告,很振奋,也很受启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改的力度及决心之大,我想:还教师按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教学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多少年来,我们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教师是考纲和教材的傀儡,而今,我们听到了“过去考什么教什么,考纲权威高于教纲,是不正常的”,“新课标强调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这样的声音,傀儡终于有了自主权,能不振奋吗?我们听到了“宁愿有所为而做错,也不要冷眼旁观”这样的指示,我们能不跃跃欲试吗?新学年开始,我们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在教材整合、活动单元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改革和学分认定方案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点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不过,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我们的阻力和压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行政对教学的干预太多,给老师的压力太大,使老师不敢大胆尝试。我们这里是很看重分数的,每一次测验(月考)都要全级统计,教师排名、学生排名,科与科之间比较,校长组织召开月考质量分析会,学期中段考、期末考则要把每科每个老师的成绩上报教办。我们校长说:“改革是难免失败的,但我们是承受不起失败的。”我们校长说的是实话,我们很理解校长。在第一模块第一次单元测试中,我们在命题中尝试加大主观表述题的比重,增加选做题和开放题,由于学生不适应题型,测试成绩不理想,校长在质量分析会上点名批评了我们,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是什么绊住了老师探索的步伐?是什么让学校放不开手脚?

篇9

一、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师德修养。“爱校、爱生”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信念。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更是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我都倾尽全力,尽我所能。我刚到咱们***小学时学校要求我接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了一年之后,学校要求我重新再接两个三年级班,一班和三班。刚刚和这两个班的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和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配合的也很融洽,没想到一年之后,学校又要求我改教三班和四班,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四班的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当时我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是我也深深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的道理。因此,我二话没说,就尽我所能进行教学,而四班的数学成绩也由年级最后一名逐步提高,在上学期南市区的调研考试中获得了南市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不断努力奋进,提升业务水平。过去的五年,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坛上不断探索,摸爬滚打的五年,同时也是我不断进步的五年。在一次次听课和培训研讨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多次积极参加市、区、学校组织的现场教研活动、培训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每学期都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时归纳总结培训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在备课方面,不断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教参,积极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到既备教材教参,又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切实履行新课标提倡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置;在课外辅导方面,耐心细致,培养优生,帮扶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在快乐中学习,从快乐中得到发展,我也多次承担学校、区公开课任务。

三、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经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领导、其他教师的无私帮助下,我也取得一些成绩:

篇10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2012年起,安徽省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本轮培训采用校本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推进混合学习。如何整合几种培训方式实施混合式培训,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施的教师培训模式。“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人数多(近万人)、地域广、难以在暑期完成集中培训的难题,无为县采用“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围绕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和命好题,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无为县的“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肯定。但是,总结“十一五”教师培训实施和管理,不难发现还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

1.远程培训监管不到位

参训教师的远程学习往往只重视完成规定的在线学习时间和作业,忽视对视频讲座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为了完成任务,出现了一些应付培训的现象,如人机分离、挂网攒时间,青年教师代学代做作业,交流研讨、在线答疑的参与率较低。尽管采用了自动掉线或随机问题应答等监控学习的技术手段,但仍难以监管到位。由于监管不到位,影响了培训效果。

2.校本研修指导不到位

“校本+远程”培训模式下的校本研修旨在发挥学习共同体优势,改变校本研修局限于本校教师和资源的难题。由于没有建立校本研修指导的长效机制,网上指导难以有效实施。一是仅靠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县教研员和少数骨干教师,力量明显不足;二是没有将网上指导作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工作量,并与业务考核挂钩,致使他们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培训指导方式比较单一

无论是视频讲座,还是在线答疑,培训者主要以讲授和灌输为主,多为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而不是示范、展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在线的校本研修指导方式,因参训教师参与度不高,也基本上是浮在表面,无法针对学科教学现实问题答疑解惑,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4.培训管理考核难有作为

对参训教师远程学习的管理,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几乎靠自觉性。尽管设置了网络班级管理指导教师,但管理指导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难以实施学习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远程培训考核依据网上数据,校本研修考核依赖检查过程资料。

总之,无为县“校本+远程”培训模式的四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成效,有待进一步完善,做到监管到位、指导到位、方式重实效、考核提实效。

二、“十二五”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对策

无为县“十二五”教师培训针对“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培训管理机制创新、培训团队建设、网络平台优化和培训模式完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上述四个主要问题,有效实施混合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层级管理,整合资源,建立片区管理机制

1.1构建层级管理架构。成立以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无为县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设在县教育局职成股。成立以县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业务管理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各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业务管理组织机构。各中小学校长为本单位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

1.2整合多方培训资源。在县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统筹下,整合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机构和优质中小学的师资、场地、设备、设施、图书等资源,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教研、电教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协作,共建教师培训团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实施教师培训、指导校本研修,切实推进混合式学习,实现研训一体化。

1.3建立片区管理机制。将全县24个中心校和18个完职中划成7个片,进行分片管理。每个片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片管理员,负责片内培训的具体事项。

2.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组建多元培训团队

2.1树立“互为人师”培训理念。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师培训需要突出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专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凝练为个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个人理论,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和智慧分享中实现专业发展。“互为人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专家在进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被指导教师的“反哺”;二是教师之间的深度专业对话能够促进彼此的深刻反思和专业性思考。基于这个理念建构的教师培训,“师生”同台,同伴献艺,使参与式培训落在实处。

2.2创新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无为县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分层遴选、分步培养。

(1)分层遴选。从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星和骨干教师中层层遴选兼职培训者,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教师、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成为县教师培训师资库成员。这些兼职培训者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强。

(2)分步培养。培训师资库成员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好自己的课,而且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一个能上好课的学科教师向一个专业的培训者转变;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其他老师,从而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对他们需要进行教师培训的专业培养。

3.基于合作,立足实效,优化网络培训平台

无为县“十一五”期间的“校本+远程”培训,培训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4年自主开发的培训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学习工具日益多样,仅靠进修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支撑“云平台”环境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

3.1合作建设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打造了全新的教师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提供开发思路和具体实现功能,科大讯飞公司负责开发并进行日常维护。因为有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所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可以专门研究如何让网络平台在功能上更进一步贴近具体的培训,如何让远程平台更高效、有序地承担远程培训工作。

3.2多功能一体化环境。新的教师培训平台根据“十二五”教师混合式学习、研训一体化要求,以“网络班级”为载体,实现了集网上学习、网上活动、网上评论、网上交流、网上考试和网上考核等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成为全县教师网上学习和活动的家园。

4.统整方式,形成合力,有效实施全员

“十二五”教师全员培训采用“集中+校本+远程”研训一体化混合培训模式。无为县在2012-2013年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内容”主题全员培训中,有机整合集中、校本、远程三种方式,做真远程培训、做实集中培训、做细校本培训。该县的做法如下:

4.1远程培训。首先通过训前指导,让参训教师知道年度培训主要学什么,如何进行,怎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接着,在网上安排了师德、现代知识观、新课标解读等5个专题的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校本研修内容,更新理念和知识。参训教师必须看完规定的视频课程,并要对视频进行评论和评分,发表规定数目的交流文章,参与网下研讨交流,通过网上考试,参加网上活动才能顺利结业。

4.2集中面授。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分学科、小班化集中面授,主要是进行专题内容(新课标)的指导,并安排学员进行参与式讨论。二是进行同课异构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师,为不同的学生上相同的课,让参加活动的参训教师进行比较,看他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4.3校本研修。集中面授结束后,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校本研修活动。主要以校为单位,教师少的学校需联合几个学校开展活动。制定了活动主题、开展流程、评分标准,印发了研训手册。通过层层开展活动,巩固了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运用了新课标理念,培养了一批拨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