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产业规模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医药产业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医药产业规模

篇1

【关键词】医药产业;产业安全;国际环境;评估体系;对策建议

1背景

2017年2月17日上午,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会议中提到:“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医药产业关乎国民生计,因此更要牢牢掌握医药产业安全的战略主动性。随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的逐步推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且日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的今天,我国医药产业也有许多的机遇。但是,随着全球医药制造业的中心逐渐向我们国家转移,我国医药企业因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不能良好适应现在的发展环境,并且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目前,各领域的部分专家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国际环境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推动相关研究更为全面深入。

2相关研究进展

整体上,国内学者就医药产业安全的定义、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估以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和分析。当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完备的观点,不同学者基于各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论断。何维达和李冬梅[1]把产业安全的定义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来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二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三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伤;四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进行控制,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乔颖和彭纪生[2]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状态论、能力论、层次论、权利论五类。胡颖廉[3]则对医药产业安全及药品安全定义进行了区分。药品安全的概念包括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层面。前者指本国药品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后者则是药品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也就是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药品监管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满足公众用药可及性。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主要的发展特征有:总量规模逐渐扩大,行业进入壁垒较强,生产主体结构多元,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不明,研发能力亟待加强,“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低,以及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等多重问题[4]。胡朝凤[5]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国际医药产业,保障其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点与我们所要研究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国际环境的目的不谋而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也很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医药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的医药产业有很大的影响。跨国医药企业全球化引起的两极化结果,致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威胁[6]。部分学者构建了医药产业安全评估体系。何维达和李冬梅[1]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以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周行和冯国忠[7]认为,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我国医药产业环境、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和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张金鑫[8]则认为,外资的并购引起了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形势的恶化,具体体现在医药业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控制力上,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许铭以产业基础为一级指标,行业规模、行业结构、行业供需、上游行业为二级指标,对医药制造业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估及实证分析[9]。还有部分学者比较了国内外的产业安全政策和不同国家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并进行了分析。张福军和刘晔通过对国外不同产业安全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分别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为代表;以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家为代表的三种产业安全政策模式。并总结出了由国外不同类型产业安全政策模式积累的不少经验和教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10]。把美国和日本的制药产业创新体系与我国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模式及其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企业必须增强创新和经营实力,逐渐成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11]。有学者分析了不同国家的医药创新体系,即美国企业为主体的政企分开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日本“官、产、学、研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德国企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印度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和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12]。针对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安全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困难和威胁,部分学者专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医药板块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我国因其突出的医药市场表现成为各跨国企业竞争的市场之一。赵明月等[6]提到,在全球医药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从健全立法理念、调整产业政策、支持创新研发、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五个方面来面对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的扶持民族产业、保障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主要是完善相关政策,从定价、招标与采购等方面扶持民族医药企业;建立中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提高民族医药技术进入门槛,创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及产业技术竞争力[13]。我国医药产业的生存环境在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所以维护医药产业安全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加强调整。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响应、适应政府的相应政策。秦尚彬[14]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情况下,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法律与政策上的完善;加强研发力度,培养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完善医药创新体系;合理利用外资企业,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强管理,降低风险。胡颖廉总结为更新理念、多管齐下,制定扶持国内药企的产业政策;建章立制、依法行政,完善各类药企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整合协会、加强引导,提升医药产业的整体素质[15]。

3总结

国内学者对医药产业安全已作出较为详实的分析,由于产业安全的必要性及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振兴民族药业等一系列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梳理近几年国内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的研究理论,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多是讨论和平时期(简称常态下)医药产业安全的有关问题,而对国家处于紧急状况(如战争时期等)下医药产业安全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较为空白,且缺少基于历史视角对其他国家医药产业安全进行的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对于我国的医药产业安全,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应有不同的应对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短期内,如何使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趋于稳定;在长期发展中,如何让企业良性发展并在国际大环境中站稳脚跟。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在特殊时期,企业如何适应不利发展的环境;在平常状态下,又怎样保持并发挥潜力。相关的学术研究有必要抓住新的机遇,争取使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研究能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86-89.

[3]胡颖廉.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6(7):207-215.

[4]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39-67.

[5]胡朝凤.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4(29):92-94.

[6]赵明月,徐涛,孟锐,等.全球医药市场变化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探讨[J].中国药业,2011,20(10):6-8.

[7]周行,冯国忠.新时期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7-8.

[8]张金鑫,徐淼,谢纪刚.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J].财政研究,2010(2):56-59.

[9]许铭.产业基础稳定向好,集中度有上升趋势[N].医药经济报,2010-7.

[10]张福军,刘晔.国外产业安全政策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5(4):82-86.

[11]金泉源,黄泰康.中国、美国、日本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业,2005,14(10):2-3.

[12]阿丽塔.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3]张伯礼.扶持民族医药产业,保障我国医药安全的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3(3):9-11.

[14]秦尚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发展[R].产业安全蓝皮书(医疗产业),2014:144-156.

篇2

关键词:协同视角 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处于第二方阵(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方阵)。为了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弥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技术协同创新进行产品的创新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具有协同创新关系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地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以实现对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增强相关企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1193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3%;在“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23.8%,市场规模从全球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以“量的规模扩张和质的起步追赶”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提升阶段。

1.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

作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前景。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30%,远远超出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率。2011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5708亿元,较2010年的12192亿元同比增长约29%,增速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图1)。

2.行业子领域药品种类相比国际较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为:基因工程药物占44.9%,诊断试剂占19.6%,抗体占15.6%,疫苗占11.9%,血液制品占8.0%。可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基本一致,产业子领域中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体,但所占总体比重比世界产业结构低5个百分点左右,而诊断试剂、抗体及疫苗领域所占比重要略高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Nelson & Winter(2005)基于进化的角度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它具有技术与经济的复合属性,它不仅包括纯技术范畴的变革和创造,而且要有相协调的制度提供支持,只有技术和制度两者很好地协调配合才能促使创新得到可持续的进化和发展。

1.提高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

有力度的产业化资金投入,是实现高端生物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保障。应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方式,为相关企业奠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扶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创新突破。

2.协同创新以实现选择性重点突破

国家应大力支持以人源化抗体、治疗性疫苗、多肽、核酸药物及干细胞为主的生物治疗品种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的协同研究开发。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我国应该抓住难得机遇,瞄准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系列的生物医药研发方法和关键技术模式,积累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破除国际厂商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联合我国相关企业,在技术协同创新理念下,实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总结

决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众多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若其中存在某些短板,那么组织创新的效率或绩效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我国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单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取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协同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天柱,银路,程跃.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5):136-14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孟祥海,高山行,舒成利.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24

[5]Jae Kuk Ryu,Hyo Sun Kim,Doo Hyun Nam.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biopharmaceutical drugs[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2(5)

[6]汪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5):392-395

[7]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 2009.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2010,21(10):18-19

[8]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报告,2014-2015

[9]Jiamin, F. (2014).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or China's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Porter Diamond Model. Journal Of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6(5): 477-485

[10]中研普华.2012 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情况探讨.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08-14

篇3

天时:十年厚积一朝待发

生物中心成立于1996年6月,是北京市科委直属的事业单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赢得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生物中心副主任张泽工介绍,生物中心成立之初,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弱小产业。可以说,生物中心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同行者。

生物医药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最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比尔・盖茨曾说过,下一个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一定出自生物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早,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研发力量薄弱,企业整体行为以短期利益为主,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种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0年时间,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可见一斑。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投资,没有创新的产品研发,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

北京市超前布局,在政府实施体制改革之初,北京市科委便组织成立了生物中心,以探索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之路。生物中心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通过项目发掘、培养、推介、投资策划、风险评价、市场调研等方式,整合北京市医药领域的创新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促进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倍道兼进,逐渐从被忽略不计的小微产业发展到2011年销售收入(不含商业)预计达到700亿元,占GDP比重4%左右,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一的重要产业,形成了“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从“先导产业”到“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中心见证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产生、发展到腾飞的整个历程。

地利:扎根沃土蓄力成长

张泽工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长足发展,成为北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除了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外,北京的自身优势也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政策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在政策扶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5%,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等各项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更好地释放了医疗、市场资源,促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优势

北京聚集了全国40%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19%的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3%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的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集中了全国生命科学领域近50%的院士。另外,北京也是海外技术人才和团队优先选择创业和就业发展的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市场优势

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北京市场是中国最具标志性和辐射性的市场,因而必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布局中国和民族企业崛起的理想之地。光明的前景也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带来了契机。

人和: G20工程打造北京品牌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GDP占比仍较低,离其成为北京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启动了“G20工程”。G表示Grand(巨大和伟大),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G20工程”就是要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从研发、临床、产业化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G20工程”一期于2010年到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千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计划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北京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

“G20工程”的实施,让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泽工告诉记者,该工程实施以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不含商业)559.5亿元,201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G20工程”取得可喜进展。

篇4

在英国学习生活27年的科学家李进3年前回到成都,创办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

>>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信息的应用 中医药美容的好时代刚刚到来 蜂蜜与中医药 中医药在国外 中医药类教材 为中医药正名 中医药治疗腰腿痛 《离骚》与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 中医药的尴尬 中医药的春风 中医药在巴西 中医药在古巴 中医药在新加坡 中医药在墨西哥 中医药全球之旅 走近传统中医药 中医药路在何方? “取消中医药”风波 争议中医药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中医药时代之后 中医药时代之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叶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新一代创业者

在英国学习生活27年的科学家李进3年前回到成都,创办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拥有120多名员工,去年与合作客户共签署了价值4000万人民币的商业合同。

公司的宣传页上这样介绍:“先导拥有 14 亿个 DNA 编码化合物的化合物库,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巨型化合物筛选平台,也是国际上仅有的4家商用巨型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平台之一……可以大大降低筛选的成本和缩短苗头化合物的发现时间、增加筛选成功概率……”这些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专业术语,说明了这家公司在现代制药产业链里的角色与价值。

回国之前,李进曾就职于世界四大制药巨头之一的英国阿斯利康公司,担任全球化合物科学/计算科学总监。创办先导后,他用“药物种子库”来比喻这一平台,先导就是要从这些种子中筛选出那些最有可能起到治疗作用的种子。目前,先导正在进行30余个新药项目的研发。

在中国,新药研发产业只是近年来才受到关注的事。十多年前,中国新药研发的基础薄弱。但随着上海、北京等地CRO产业的发展及大批海归科学家的回流,实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已有明显的提升。生物医药的未来被寄予了很大希望,中央政府将其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中,成都市政府也将其列入了相应的产业计划中。他们正在欢迎更多李进这样的科学家的到来。

吸引李进回到这座城市的理由有三个:这里有生物医药工业基础;这里有华西医院;成都创业成本相对低,而且多年前他也曾在成都上过学。其他科学家来成都的理由也大多如此。

成都,这座西部最重要的城市,除了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外,生物医药一直是个重要的产业,尤其以中医药产业为代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进在这座城市上学的时候,这里就已有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成都汇集着四川省80%以上的医药研发资源,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64所高校、科研机构,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GLP中心(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5个国家GCP基地(新药临床试验基地)。

四川生物资源丰富,野生药材种类多、分布广,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种植和动物养殖均已形成产业化。成都是全国最大的药材生产基地之一,荷花池中药材市场也是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先后获批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等称号。

上世纪90年代起,这里涌现出成都地奥集团、恩威集团、康弘集团、华神集团、中汇制药、新荷花药业、绿色药业、协力制药、仙牌灵芝集团等一批医药企业。

在李进回国的那一年(2012年),成都市中药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仍高达40%,产业规模和总量均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但是上一代中药企业的生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一个有足够想象力的未来。

与成都2000年后崛起的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相比,中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及发展速度上,有着很大差距。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0%,产业总量增长10倍以上;而中药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5倍,由2001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47亿元。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变缓之后,成都正在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生物医药是重点发展的方向。他们希望在成都本地已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为这座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崛起注入更多活力,跟上现代生物医药发展的节拍。 老一代从业者的变化

不只是政府,上一代生物医药产业从业者也在求变。新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创业者部分出自老一代企业,或是从上一代创业者中获得了资金、人才等支持。

在先导药业隔壁的一栋大楼里,有一家同是2012年起步的公司,成都华创生物。这家公司目前的规模还很小,仅有8个人。创始人陈寿春,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并未像他的大多数同学那样进入医院,而是选择了产业界。1999年,他加入了地奥公司。

从那时至今,地奥公司都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典范。它最新一次又被当地政府大力宣扬,是因为其中药产品“地奥心血康胶囊”成功在荷兰以治疗性药品身份上市,成为非欧盟国家第一个在欧盟国家获准注册的植物药。

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代公司发展的困局。陈寿春进入成都地奥时,它是一家和云南白药齐肩的公司。2000年后,地奥增长速度缓慢,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2012年增加到18.82亿元,与云南白药已不在一个量级。

从产业发展速度上看,成都中药产业整体增速相对偏慢,自2007年来,不仅低于全国中医药产业整体增速,甚至低于四川本省的整体增速。这里没有孕育出云南白药这样的龙头企业。2011年仅地奥、康弘进入全国中药工业五十强。2012年,地奥甚至已跌出全国中药工业百强。

篇5

经过多年发展,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五张名片”之一,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在工业强省战略大背景下,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走特色化、差别化、精准化发展路子,贵州迎来了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春天。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的医药产业异军突起,开始从简单的“种药”、“卖药”向规模种植、加工、科研、流通一体化发展转变。

在生物基因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纳米材料技术等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们对治病之外的健康养身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医药及健康养生逐渐形成蓬勃的产业浪潮和新产业模式。

面对新医药需求、新技术激发新产业模式的重大机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贵州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

围绕做大规模、做强品种、做优结构,贵州新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锁定为:

做大规模――到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形成100亿元级医药大集团1个以上,50亿元级医药集团1个以上,2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1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5亿元级医药企业20个以上。

做强品种――到2017年,培育2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个,1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10个,5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0个,1亿元级医药大品种40个。

做优结构――到2017年,中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特色更加突出,中药、民族药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化学制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和新医药衍生品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健全。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5个100工程”和重点医药企业,推动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一圈多点、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贵阳为核心,发展壮大益佰、乌当、修文、清镇、龙里、贵安等医药产业园,建设“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医药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聚焦重点项目,形成全国一流的新医药产业示范区。

鼓励西秀、红花岗、兴义、凯里、大方、施秉、六枝、丹寨等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医药产业,引导形成一批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医药产业集群。

围绕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全省38个重点县(市、区)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

针对新医药产业培育重点、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贵州确定了巩固壮大中药和民族药、培育发展生物制药、加快发展化学药、提升发展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拓展新医药衍生产业、聚焦培育龙头企业、精准扶持优势品种七项重点任务。

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贵州正在成为中国新医药产业聚焦的投资新板块。

贵州优势不可复制

“项目落户贵阳,除了生态环境优美,中药材资源丰富,还有良好的政策优势,有大数据产业作为平台支撑。”10月30日,总投资285亿元的66个新医药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贵代表业主单位发表讲话。

修涞贵认为,大数据是新医药发展的一个基础,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养老资源,发展养生养老服务业,尤其要建设集生态旅游、温泉疗养、健康养身为一体的候鸟式养生养老产业基地。

在首届贵商发展大会“新医药・大健康”分论坛上,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提出,“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老年健康、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养身产业将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分析表明:今年我国医药、卫生产业可能达到2万亿,“十二五”末接近3万亿,到2020年将达到8万亿。而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相比,我国才刚刚起步,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基本占了GDP的10%,美国是17%,我国目前仍不足5%。

同时,我国目前已有1/6的人口步入老龄化,205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1/3,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而贵州发展新医药产业所独具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民族医药、药品品种等多重优势,不仅为康复、疗养、养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而且为健康产业全领域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药材资源好。贵州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8万亩,居全国第三位。

――民族医药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154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16%。2013年,全省苗药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医药品种多。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317个,其中中药1205个,化学药1092个,生物制品20个。药品品种1327个,独家品种33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规567个。

――产业发展快。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294.61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省工业比重3.7%;工业增加值68.45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省工业比重2.5%。

“要充分发挥我省空气、气候、生态、生物等资源优势,统筹医、养、健、管四个环节,覆盖老、中、青、少各个层次。”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把生态养生、中药民族药养生健身、户外运动养生健身等特色产业纳入规划,与体育、文化旅游和大数据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篇6

据统计,2006年第三季度,美国生命科学类风险投资总额首次超过了IT行业,成为第一大投资行业。而普华永道的分析则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生物科技行业的投资在各行业中名列第一,在医疗设备行业的投资则达到有史以来的新高。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才刚刚起步。比起互联网行业,生物技术和新药研发仍然是目前一个很少资金涉入的领域。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该报告表明,自2002年以来,生物技术产业吸引创业投资的能力急剧下降。近5年我国共有1080家企业吸引创业投资50亿美元,但生物医药产业只占融资总额的5.2%。

在我国,生物产业犹如一座待掘的金矿,等待寻宝人的到来。

生物经济将10倍于信息经济

美国《时代》周刊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革命性的市场投放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后到来,到21世纪中叶,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时,生物应用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不久的将来,生物经济将10倍于信息经济。

由于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

据统计,2003年世界生物产业市场约894亿美元,预计到2007年,其市场将达1296.5亿美元。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保持12%的年均增长速度。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0年为300亿美元,2003年达到600亿美元,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的10%以上。

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医药市场上新的增长点。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破译,将有力地促进生物药物的研发。到2020年,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达到3000种左右。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芯片的市场就将达到600亿美元。有关统计表明,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约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

北京聚焦高端生物产业

2007年4月,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并把发展生物医药作为重头戏,力争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等)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有5到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大企业,并在税收政策、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我国生物产业将因此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

2007年6月16日,首届全国生物产业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次大会上向北京等9省市新认定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授牌。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目前全国得到生物产业基地授牌的城市已经增加到12个。

生物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发展最活跃的部分,将带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在这次大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张燕友委员率由中关村生命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个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及部分骨干企业参加了大会,并在会上集中展示了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

张燕友委员指出:近年来北京市紧抓机遇,加快规划并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立足自主创新,聚焦高端产业,促进了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22.6亿元,产业盈利能力连续四年国内领先。北京发展生物产业具有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产业高端优势凸显和发展环境完善的三大比较优势。

今年4月,北京市发改委披露了2008年之前北京市重点扶持的六大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作为六大产业之一,将成为未来5年内北京市重点扶持的目标。今后,北京市将通过部分政策的调整,吸引社会资金向目前产业结构相对薄弱的生物制药等领域投资,以构筑均衡稳固的投资体系。

基地核心区三足鼎立

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药园三个核心区组成。三个核心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具备的资源禀赋不同,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加快北京生物产业发展。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6月批准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2000年,国内当时还少有生物产业的概念,更谈不上生物产业专业园区。作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能够预见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组织启动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国家在京大型生物技术项目和各类生物技术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新空间。

到2007年7月,入驻生命园的各类企业已达60家,其中独立自建研发生产中心的企业17家,入驻创新大厦的科技创新型企业43家。生命园已初步构建起较完整的生物产业链条,并在源头创新、技术支撑、产业资源、临床资源上形成了独特优势。

大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规划面积9.63平方公里,一期3.5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目前二期、三期及配套区的道路、管网正在建设中。产业基地已引进项目共计50家,投资总额约100亿元,其中投资8000万以上的项目37个,占77.1%。

大兴基地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为核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中心;依托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以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同仁堂、以岭集团、德国贝朗、九州通等入区的医药主导企业,构建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制剂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篇7

一、许可模式已成为国际制药工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一)许可模式的特点

许可是指由许可人(licensor)给予被许可人(licensee)使用所许可物质的一种授权。许可模式就是指技术或知识产权拥有者授权另一方使用该技术,技术使用者对前者支付费用,但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不变。在制药工业,所许可的物质可以是专利,也可以是其他的权利,如销售权、技术、甚至商业机密等。专利许可模式使制药企业可以迅速捕捉到新技术、新产品,从而达到借助外力减少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大大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国外制药工业许可模式的发展

1987年以来,国外每种被批准的新药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1%。1993年以后,国外制药业研发每一个新药,需要资金8.02亿美元,平均耗时14年。而批准投产的药品数量下降71%。

随着新药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长,而成果却越来越少,使制药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已愈发难以为继。制药业相继出现了“专利许可”这样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即新药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单位内部分工,变成不同公司(企业法人)之间的分工,使新药开发的各个阶段更加专业化。企业通过许可,获得其他公司发现的新化合物,不用完全依靠本公司内部开发。通过许可模式完成新药发展的整个过程,大大地减少了单一企业的投入,缩短了周期。

到2006年。大多数国际制药公司50%以上的上市新药,都来源于被许可产品的化合物。如,韩国LG Life Sci-ences把LB-80380(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小分子化合物)许可给美国Anadys公司,前者仍保持该药在韩国、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开发权,后者拥有北美、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开发权。印度Dr.Reddy,s公司把Balaglita-zone(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许可给了丹麦的NovoNordisk,这是出自印度实验室的新药首次许可给一个制药巨头。

二、国内制药企业也开始尝试许可模式

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大部分制药企业无力开发新药。目前在国内医药行业生产的800多种西药中,仿制药已超过97%。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制药企业在仿制药市场上“自相残杀”,竞相降价,利润越来越少。同时,能仿制而又有利可图的仿制药品种也越来越少,导致国内制药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空置率高达近50%。医药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外资企业纷纷落户中国,抢占国内市场。面对跨国药企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为走出仿制药市场上“自相残杀”,与跨国药企抗争,纷纷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即“许可模式”。并以此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如“丽珠”在国内医药界按照国际通行的专利许可合作模式,获得了韩国一洋药品株式会社用于消化道溃疡治疗的重磅新药“艾普拉唑”独家生产和销售权。“复星”医药与美国安新(Ane-siva)公司合作,建立合资公司,进行生产许可,以美国cGMP标准为全球生产无针注射利多卡因。

三、吉林省推广许可模式的建议

吉林省医药行业也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影响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吉林省医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竞争能力,就要做新药发现,就要研制建立在专利上的“重磅炸弹”级药物。但吉林省医药企业难以承受医药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漫长的周期。因此,国外医药行业实行的“许可模式”是吉林省医药企业克服目前的困难。“借鸡生蛋”,发展专利药或高技术壁垒的非专利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办法之一。

为加快推进这种医药许可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信息引导

由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跟踪国内外医药许可市场的动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机会并组织专家对新机会进行科学评估,向企业许可市场信息,引导企业选择专利许可。

2 组织培训

许可的技术往往是世界前沿的技术,政府需要组织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团队评估与跟进。相关部门要组织培训包括国际商务、技术评估、专利评估和市场评估等所需的人才。

3 制定相应扶持政策

对企业一些好的许可项目和许可产品,应给予政策扶持和一定的启动资金。

篇8

(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1、 加入WTO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中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 “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见表1),到 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表1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注: 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AN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药生产中心。

(二)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002年,医药产业和市场中各种因素集中交汇,相互作用。2002年是医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医药生产企业发挥“九五”技改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年。总体上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而位居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长速度。

从医药行业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10.06%;进口增长37.1%。2002年前10个月,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进口总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8.46%。总体上看,全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能够完成全年预定目标。从内部结构来看,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的47.8%。整体上讲,医药行业出口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主要是依靠化学原料药出口拉动。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2002年以来增长势头较好,有利于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医药经济运行在2002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讲,我国医药产业今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增势较为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这种运行和发展格局得来不容易。自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医药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上游相关产业价格上扬。这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要求医药产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适应政策调整变化、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提高对成本的影响。医药产业正是在实现了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地。

2、全球制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2002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逐步成为国际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在国际医药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基于降低制造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寻求转移生产的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和分销基地。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一批国内医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生产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

3、化学制药工业已经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2002年以来,国内各项结构调整政策对化学制药工业产生积极影响,产品升级加快。从化学制药工业的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及盈利能力状况上看,产业整体运行平稳,盈利水平较好,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从而促进该行业基本进入成熟工业发展行列。

4、生物制药工业成为产业亮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基本走出低谷,高科技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2年10月底,生物制药行业资产总计划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行业总资产增幅高3.54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长17.23%和9.13%,特别是费用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13.67%和12.82%,是全部医药行业中最高的,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该行业资金运行绩效相对不尽理想,销售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该行业总体资产运营、销售模式尚不够成熟,有待于在适应医药市场发展中通过销售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而拓展赢利空间。而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来看,主要制药因素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较少,适应当前医药保障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因此,下一步发展要在加快创仿结合上下功夫,尽快建立与我国医疗消费不同层次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5、中药产业发展稳健,外贸出口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中药工业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地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因而2002年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和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特别是今年中药产业出口有较大增长。1-9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值达到4.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创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特别是植物提取物出口达到1.37亿美元,同比增长68.8%。中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医药主管部门管理范畴,中药出口环境得到改善;二是与国际接轨的出口技术标准正在逐步完善并得到国际认可。2001年外经贸部颁布实施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改变了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无法使用自己标准的历史。三是新兴和传统市场需求同步攀升。美、欧、非、大洋州是中药出口的新开发市场,上半年占出份额近1/4。其中对北美洲出口增长13.2%,达2983万美元;对大洋州和南美洲出口共增长200万美元。中成药保健品对欧洲出口增长62.1%,其中对西班牙出口增长17倍,对法国出口增长12倍,对英国出口增长近2倍。传统市场也保持快速增长,对香港出口增长了28.2%;对泰、韩、越、俄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

篇9

“一个危机,同时也是一个转机。”随着行业发展,市场变化,新的机会不断出现,总有一些医药企业能够在新的机遇中壮大成长,关键是哪些企业能够发现并抓住机会。是发现新的战略蓝海,培育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差异化、前瞻性的战略领先;还是通过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在同质化竞争中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还是通过营销系统再造、市场网络建设,打造强大的营销平台,将是医药企业获得长久生存权的关键所在。

医药市场环境

当前的医药环境是怎样的?医药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医药企业怎样看待环境呢?怎样面对环境的变化?

中国医药市场,是在政府干预导向性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提高,政府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方面所发挥的职能越来越明显。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成长环境,不同时期的环境对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利用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市场环境的大方向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讲话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强调: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科学、规范、为民、创新、发展,是宏观政策环境主导的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投资环境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医药市场政策环境调整,

逐步趋于理性和完善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这些新办法的出台,将逐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科学、规范、为民、创新、发展的目标,但也会对医药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影响。

“现在很多药厂纷纷倒闭,网上出售药厂的资讯是铺天盖地。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年销售亿元以下的医药企业基本上是支撑不住的。”近日,一家专营处方药企业的总裁心情复杂地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戴庆骏认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唯有变化。确实,现在是一个震荡调整阶段,科学的政策正在制定和完善之中,大的医改政策国家也正在制定和论证之中。企业家注定要面对不同的环境,在哪种环境中成长的和破产的企业都有。

2006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邵明立局长的领导下,在药品申报、审批、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规定和举措,药品监管的力度加大、市场逐渐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

邵明立局长认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能提高公众的药品可获得性,促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他同时表示,今年,药品监管部门将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为农村和社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

新的基本药物制度一旦出台,将带来企业市场资源的变化,比如:重新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机会;基本目录产品统一政府招标采购的机会;不同厂家的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销售两极化机会;促动企业经营成本和成本链创新再造的机会;基本药物目录推动企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机会;中小企业提升营销竞争力的机会。

总之,政策环境变化已经进入震荡调整阶段,这段时期,企业家有必要积极研究政府政策导向,从中寻找商机,规避风险,把握大方向,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医疗改革对投资有一定影响

医疗体制改革将是未来几年对整个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影响最大的政策性因素。由于资本持有方多数认为,今后国家推出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对于医药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大资本持币观望,国内企业购并整合的速度也趋缓。但名优企业、普药骨干企业为并购者看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医疗的投入,用于改善民族医院的就医条件。对于生产基础药物的大型制药企业投资将继续是重点;中药行业是新的投资热点,品牌延伸、消费升级和创新中药是三大投资主题;生物制药、品牌产品、现代中药仍是投资主线;药品降价依然会持续,这对于处方药企业影响较大;从初露端倪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来看,新的改革将会有利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发展;国有投资公司和产业集团对医药产业整合提速。

格局悄悄变化,

呼唤企业竞争策略革新

消费者认识不断提高,对药品需求逐步趋于理性,在选择中自主决策不断上升,企业形象在终端促销中占的分量不断提升;医药市场销售渠道选择将出现大型物流公司和地方商业公司共存的局面;商业公司将向专业化定位方向发展;企业―商业―终端的营销链条逐渐缩短;商业盈利模式将向投资加经营多元化发展;医院渠道、零售渠道、平价药房受新办法的影响,从业人员心态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企业促销手段急待提升;互联网和分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信息通路向高密度、集中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有13家。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天津中美史克外方控股55%。对于近年筹建的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要求拥有90%以上的股份。

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投资是在亚太地区的最大投资,也是过去5年中集团在制药领域所做的最大投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近年来吸引了以罗氏、史克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奈科明、麒麟等为代表的数十家跨国制药企业,形成了“扎堆效应”。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罗氏等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不少跨国公司已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中心。尤其是中国原料药的生产,已在全球制药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际医药行业的整体趋势

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3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 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能力的团队

面对复杂、艰巨、变化的外部环境,应该如何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在戴庆骏看来,“所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能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团队。要打造这样的团队首先要树立几个观念: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双赢与多赢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同时在以下方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人才是关键

要选好一个具有务实、创新精神的带头人;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价值理念;企业要通过自身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和实操过程中的表现,来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干部储备制度;引进吸收人才,医药行业在逐渐有序规范化,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储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所以说,企业要建立很好的人才激励制度和相关的企业文化。做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越流兵越精。最终形成企业的人力核心竞争力。

市场开发是前提

国内外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喜的前景和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过去一直具有原料药的一定优势,如果加大措施继续努力,建立符合欧美GMP要求的车间,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国际制剂市场,就会获得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市场的复杂多样性,为企业的开发提供了机遇。我国产品消费市场既有医院又有药店、社区医疗中心、“新农合”、部队系统医疗单位……市场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市场开发的多样性,这也为企业市场开发带来多层机遇。

产品开发是优势

我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8%左右。发达国家是我国的好几倍。这也是我国多数企业效益低下、后继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大产品开发,才能提升竞争力。产品开发需要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在发达国家收购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和我国临床相结合。

提升竞争力是必然

篇10

金融危机一路咆哮着冲过来。任何地域、任何行业都受到了强烈的打击,随着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结束,资本的眼光再次聚焦到医疗健康产业上。在新医改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哪一个细分市场才具有投资的价值?

在2007年,中国医疗行业着实火热了一把,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医疗在海外的良好表现带起了整个行业在中国的投资热潮,根据德勤咨询的预期,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的排名有望从目前的第三位,向第二位靠拢,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尽管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事件直线上升,但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风险投资对于需要大量资金的医疗器械行业更加谨慎和挑剔。

尽管金融风暴百年难遇,不过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未必那么大。“也许金融危机会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进而影响到房地产、服装业等等,但是人们对于医疗和保健的需求是刚性的,所以从整体上说。金融危机对于医疗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帝斯曼风险投资的中国区代表王晋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除了医药是一个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之外,医药行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小的原因还有两个。第一,由于中国的医疗改革步伐相当缓慢,受到外部资金的影响很小,因此在全球经济一片衰退之,反而因祸得福,没有遭受到过大的冲击。第二,尽管在中低端的医疗服务和产品方面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然而,风险投资者们关注的医药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因此受到资本的影响相对也会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