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2 12:2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

篇2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并在结合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旨在于对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含义 

 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是指根据教职工的职业特点,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据一定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评定,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和教职工个体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作用 

 (1)是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岗位设置管理是改革的关键,因为人员的聘用要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合同管理则要以岗位职责为依据;绩效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等级而确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和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以确保高职院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2)是高职院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教职工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依据;二是制定教职工培训计划的依据;三是校内分配的依据;四是对教职工进行激励的手段。 

 (3)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通过绩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教职工工作绩效与学校整体目标的差异,使教职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此教职工可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其次,绩效考核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提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 

 (4)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教职工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通过绩效考核的导向、反馈功能,可以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质量导向,引导教职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上来,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针对岗位绩效考核的目的、对象、侧重点进行设计;二是要充分体现考核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2)科学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使岗位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考核对象的实质。 

 (3)明确性原则。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内涵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二是岗位绩效考核指标的外延也要清晰,避免界定模糊杂乱。 

 (4)系统性原则。对考核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针对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构建,旨在明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思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学院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工作,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帮助教职工改进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为学院制定晋升职称职务、奖惩政策及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不断总结淄博职业学院多年来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学院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一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目标计划、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创新贡献七个方面,其权重分别为6%、6%、6%、6%、6%、65%和5%。 

 (2)二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和主要观测点及赋分标准(每项达不到赋分标准要减相应分值,在此暂不逐一列举) 

 ①思想道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和爱生护校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政治思想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政治立场坚定,服务意识强,积极参加部门和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 

 职业道德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廉洁自律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秉公办事、清正廉洁。 

 爱生护校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热爱学生,维护学院利益。 

 ②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服从安排、团队协作、纪律性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出勤情况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考勤制度,按要求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 

 服从安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团队协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团队意识强,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并积极主动配合协助他人完成团队工作。 

 纪律性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工作时间无闲谈、上网闲聊、玩游戏、看电影、炒股等不良行为。 

 ③工作能力:主要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专业知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不断提升。 

 专业技能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且不断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水平。 

 通用能力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会用电脑办公,会用ppt汇报,会用smart原则凝练目标,会用wbs分解任务,会设计项目方案,会用oppm一页纸进行项目管理,会用pdca提升工作,会用知识管理分析解决问题等。 

 ④目标计划:主要考核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和3%。 

 工作目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年初按照部门目标,结合自己的岗位凝练个人的工作目标,目标明确,对本部门目标有较好支撑。 

 工作计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依据工作目标制定了个人的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明确,任务起点终点明确,任务按周或按月进行了分解。 

 ⑤质量控制:主要考核职责履行、循环提升和知识管理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职责履行考核的赋分标准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节约校园、平安校园、网络管理、全时段管理等规定。 

 循环提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要或重要工作按照pdca的四个工作过程、八个步骤开展工作。 

 知识管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岗位职责范围内数据齐全、准确,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能按照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逐级提升的方法用于改进工作。 

 ⑥工作绩效:主要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效率效益、高水平成果、满意度五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0%、20%、5%、5%和5%。 

 工作数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完成岗位职责内的各项工作,积极承担部门或学院安排的各项任务。科研工作量须达到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分数。 

 工作质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格按照学院或部门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效率效益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执行力强,工作计划执行好,按时执行率100%,按时完成率100%,目标实现率100%。工作计划如有调整,须理由充分、及时。 

 高水平成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积极争取高水平成果,为部门学院积极奉献。 

 注:高水平成果由各部门确定,也可参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凡有经济指标的部门也可将高效益项目作为高水平成果。 

 计算方法:个人得分=(个人高水平成果累计分÷本部门人员最高分)×5。 

 满意度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动开展个人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周边绩效好,满意度90%以上。满意度测试,同行满意度、上级满意度、下级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每有1项每低1个百分点减0.1分。 

 ⑦创新贡献:主要考核创新和贡献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2%。 

 创新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立足本职岗位,工作有创新性,促进了工作改进提升。 

 贡献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对本部门的发展有特殊贡献,促进了本部门的发展。 

 三、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1、组织考核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院实际,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要求各系院、处室年终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成立岗位绩效考核小组,按照考核办法和岗位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本部门所有人员进行考核。 

 2、考核结果确定 

 各系院、处室按岗位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并将考核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a等占25%、b等占50%、c、d两等占25%,d等按条件直接确定。各系院、处室按照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名次和d等条件确定各成员等级。 

 3、考核结果使用 

 (1)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使用 

 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岗位绩效奖励的依据,也可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树优、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依据。 

 (2)岗位绩效奖惩 

 各系院、处室可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度考核奖励分配的依据,d等原则上不发放岗位绩效奖励,a、b、c各等级的奖励金额由各部门自行确定。 

 

参考文献: 

[1]王彦春.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18卷,(2). 

篇3

>>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法律社团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现状及影响力提升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探析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及作用 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宁夏高职院校师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海沁 邓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团委的一线工作人员,日常与社团活动接触较多,从社团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还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团工作为例,介绍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状 对策 社团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0-02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它不但可以繁荣校园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作为学校团委的一线工作人员,与学生社团接触较多,认真分析了社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结合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特色,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做好社团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现状分析

1.社团工作不稳定,活动开展积极性不强

新学期初始,社团招新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多数学生会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缴纳一定的会费成为会员。但是有一部分的社团负责人找不到自己社团的准确定位,没有做好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随意地组织活动,或者小范围地组织活动,这样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进去,达不到组建社团的目的。

2.社团工作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活动的专业性不强

对于社团活动而言,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习一些课堂教学没有的知识或者技能。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社团一般没有配备指导老师,只有学生负责人。一些艺术类社团,比如书法协会、舞蹈协会、二胡协会等,对专业场地和专业器材需求比较大,而社团提供不了相应的设备,活动无法有序开展。

3.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活动次数较少

一般实践性的社团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投入才能够顺利地开展起来,单靠会员入会时缴纳的会员费是不够的,所以很多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或者一学期就活动一两次,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4.社团工作没有创新点,与社会生活脱节

在我国,大学校园的管理是封闭的,学生社团与社会,与企业、公司及社会团体联系很少,导致社团活动只能是闭门造车,对于将要走向社会的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很难再有吸引力,社团自身的发展也缺乏后劲和生命力。

二 加强社团工作的措施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社团活动有序地开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科学引导、规范管理,帮助社团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社团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基础上的群众性组织,有着发展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科学规律,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给各种社团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并且加以科学的引导。比如允许社团成员自己选举社团干部,允许他们以合法的方式筹措社团活动经费,社团活动的审批要减少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干预。社团团支部应发挥思想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修养。

2.完善导师制度,合理配置专业教师参与指导

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社团文化的品质很难快速提升,因此,在尊重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前提下,聘请指导老师对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社团导师制应由校团委统一领导并且具体组织实施,安排相应的任务。社团负责人可以根据社团的需求,在校内外自主聘任或委托学校聘任1~2名兼职指导老师。聘任上岗的社团指导老师应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有与社团性质相关的专业特长。学校需要对老师严格进行岗位绩效考核,每学期可以根据社团考核和学生反馈意见组织一次优秀社团指导老师的评选活动,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的奖金,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老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聘。指导老师需要了解本社团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指导制订社团工作计划,督促落实日常工作;通过自己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对社团的学生进行精神陶冶、文化导向,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3.将社团内容衍生到公选课之中,提升高职院校公选课的质量

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校教务处可以考虑把优秀的社团活动衍生到公选课的设置之中,或者给予社团活动相应的学分。社团以相关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延伸,聘请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指导老师,如软件应用小组与软件工具应用课程相结合、营销协会与营销课程结合、数控协会与数控课程相结合等。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衔接与联动,也可以让一些专业教师将课堂无法完成的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放到社团这块“小试验田”进行试验,利用专业知识引导会员加深对社团活动的理解,从而激发出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建立星级评估制度,提高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通过建立星级评估激励机制,树典型、创品牌,促使社团持续健康发展。星级评估应从社团内部规章制度、社团负责人、社员、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量分,将社团划分为五星、四星、三星、达标、不达标五个档次。社团星级采用动态管理,每学年度评选一次并公布评选结果。校团委对被评为五星的社团给予表彰奖励,且在校级各项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及表现突出的会员分别给予德育加分。对于不达标的社团限期进行内部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社团予以撤销,培养社团竞争意识,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三 社团工作有效开展的实践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社团数量稳步提升,质量不断提高,现有体育健康、公益实践、语言文化、综合艺术、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等六大类近百个社团,如:国标舞协会、清风跆拳道协会、梦想合唱团、晨钟书法协会、FLY CREW街舞协会等,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个性成长的平台。成立了学院社团联合会,在团委的指导下负责统筹协调全院各级各类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工作。设主席团、秘书处、宣传部、策划部、外联部、纪检部、社团部、财务部。

每年新生入学初期,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搭建挖掘潜力、展示风采的舞台,团委会精心组织开展“社团一条街”活动,近百个社团供新生按照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年一度的社团巡展月活动是我院社团成员的盛大节日,现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巡展期间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涉及学术研究、兴趣爱好、体育健身、能力训练、文化娱乐、社会实践、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浓厚社团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新生切身感受到了社团的魅力。

近年来,学院社团还承办开展了新生花样轮滑比赛、书画大赛、篮球赛、棍王争霸赛等6所驻淮高校联谊活动。在社团指导老师、社联学生干部以及社团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每年有20个学生社团被评为“学院优秀社团”,20余名学生骨干被评为“学院优秀社团干部”。有500多人次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有600多人次获省、市级表彰。学生社团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为全院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状况

2006年教育部出台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多年来,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身份、角色未能明确,辅导员的待遇、出路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许多辅导员感到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前途,因而缺乏激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使用上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使用错位等现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校任何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分配指派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局面,很多原本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都要求辅导员进行组织和参与,使得辅导员承担的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过多,客观上将辅导员混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工作效果。这种混乱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高职院校用人机制的不完善。

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基本素质不理想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经常深入一线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高职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但辅导员的配备数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条件限制,与《规定》中“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个标准相差甚远,由此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高职院校大多由普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本身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多,与专业教师相比,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学历、职称层次更低,而且许多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与规律不甚了解,同时也缺乏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很难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做细、做实。

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发展机会有限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安全与稳定工作,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是不能出现不安全和不稳定的情况,尤其是不能出现重大学生伤亡事故,这使得辅导员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虽然辅导员平时工作很认真、很辛苦,但只要所负责的班级出现学生伤亡事故,很可能导致学校对其前期工作的全盘否定。同时,由于专职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自己所学专业钻研不多,向专业教师转化的可能性不大,有些辅导员由于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事情杂、头绪多,不能专心从事科研工作,致使职称评聘不顺。从行政方面的发展看,由于现在很多领导岗位都有严格的职称规定,同时许多具备高职称的教师也来参与岗位竞争,使得辅导员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辅导员对“重大的工作责任与较少的发展机会”的现状感到既不满意,也很迷茫。

辅导员工作水平有限,工作难度很大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高校毕业生,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不长。由于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一定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也缺乏足够的手段与技巧,尤其在突发性的事情面前往往显得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处理。现在的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趋复杂,来自学习、生活、交际、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由此产生的学习上有困难、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在《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身份与角色、工作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养以及管理与考核等内容都明确了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规定》精神与院校实际情况,理清工作思路,制定科学的政策,通过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能力上不断提高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确保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落实国家政策,保持队伍稳定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规定》精神,抓紧研究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完善辅导员准入、考核、晋升、评聘等制度,逐步把辅导员工作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职业。高职院校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使辅导员从事该职业真正感到工作有舞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出路。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1)职责划分。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保证辅导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素质的增强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上。(2)数量配备。应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3)职称评聘。应设立专门的辅导员职务评审机构,按教师职务岗位职数的适当比例评聘专职辅导员职务,应允许辅导员申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系列职称。(4)个人待遇。应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给予适当补贴,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5)发展出路。应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将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辅导员的个人条件和志向,也可向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输送。

注重教育培养,完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进行教育与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知识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水平,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辅导员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应制定科学的规划与详细的计划,将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工作计划当中。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可采用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攻读学位相结合以及理论培训与交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帮助辅导员不断更新和储备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进一步深造,尤其要鼓励他们在职攻读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位,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专业素质。此外,还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与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管理考核高职院校要重视辅导员的教育、管理与考核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辅导员工作考核与奖惩规定等,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具体考核工作每年可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会同各系和有关部门,对辅导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中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注意全面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实绩,将自我评价、学生评议与系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岗位聘任、津贴标准与职称评聘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提高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基于个人层面的建议

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岗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辅导员工作岗位,是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辅导员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坚定信念,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辅导员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岗位,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自己的贡献。“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对高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服务至上,坚持勤奋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才能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全面素质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若想得到教育对象的尊敬、佩服和信任,就必须在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根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朝着“KAQ”(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的方向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辅导员要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自觉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修课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学生。要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实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提高。

掌握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艺术,辅导员要提升威信,就要不断地提高工作技能,努力探索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要多观察,多实践,勤思考,不断将思想政治工作中带有普遍性与共性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规律,从而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工作成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的事业,要求辅导员必须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辅导员要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的内涵和主题,敢于打破陈规,树立敢试、敢冒、敢闯、敢超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本职岗位,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全新的工作方法,不断开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沐辉.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78-79.

[3]张廷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6):91-92.

篇5

关键词 分析化学;项目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8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Approach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Zhang Li1, Liu Feng2

Abstract The project approach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ut also reflects th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s made a number of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project approach; reform

Author’s address

1 Jin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2 Thirteenth Middle School of Jining,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1 前言

分析化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针对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分析化学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1 项目的选取——分层次的项目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分析化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以及重量分析五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再细分为若干个实训项目。具体到每个项目的选取,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已掌握的理论知识,选择既能完成分析化学实训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如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技能可直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主动完成项目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能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的一种教学方法。设计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等多种层次的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例如,在酸碱滴定这一模块中设计项目有醋酸中总酸度的测定、混合碱的分析、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以及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4个层次的项目。入门项目的选取以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实验常用仪器为主。如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等,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主导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学会如何着手解决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提示,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实施与评价。自主项目则以3~5人一组,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综合项目为设计研究性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实验课题,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2.2 项目的实施——结合实际,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结合项目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形成以学生自我形成工作能力为指导思想,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项目实施方法。

1)问题探究法。在拟定分析检测方案时,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比如什么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能用于滴定分析;溶液浓度及其配制方法,分析结果如何计算。以“自来水硬度测定”实训项目教学为例,结合实验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测定的pH定在10左右,为什么自来水回滴可以检验终点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来解决;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滴定操作技能,加深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分组讨论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4~6位成员。每个成员各有分工,每个项目的完成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然后一起实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组内学生轮流担任项目负责人,轮流分工。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使项目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项目教学中,将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以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直观明了,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项目学习的相关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制作多媒体网络交互式平台,方便学生与教师直接沟通,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3 项目考核——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突出“全过程考核原则”,采用闭卷笔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课业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才能得高分”的局面出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考核采用百分制,由实验理论考试(20%)+平时实验情况(30%)+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考试(30%)构成。通过对实验教师严格的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验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项目教学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了教学的技能针对性,有效利用了实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加强了学生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分析化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江丽.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239-240.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省略/list_667/3097.aspx.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深度合作 师资 培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指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在认真探索着校企合作的方式,努力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度融合发展。所谓校企深度融合,就是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深层次合作,不仅体现在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而且还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深度合作。

一、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师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必须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队伍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办学,需由校企双方共同培育师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由此可见,要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依靠学校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是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既教学生,也教校内教师,他们或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或担任教学任务,或进行专业引领,或担任学生顶岗实习的导师,或为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指导等。兼职教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的高度,市场需求的角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意见》还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学习专业实践知识,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在挂职过程中,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把脉”,有针对性地给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咨询服务、技术攻关或项目开发,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前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受体制、机制的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停留在浅层次,达不到深度融合。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缺乏监管和实效

对于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沟通。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挂职锻炼,大部分是教师自己联系的,或是家人所在的企业,或是亲戚朋友所在的企业。学校强调教师挂职锻炼的经历和时间,但对挂职目标和具体任务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企业的学习情况如何,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解决哪些问题,学校也无法掌握。再加上企业对教师挂职锻炼并不十分欢迎,企业是最讲究生产成本核算的,教师在企业学习要请师傅指导,或多或少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特别是涉及商业或技术机密问题,教师更是接触不到。企业对教师挂职锻炼一般不纳入工作计划,没有明确的要求,也不作监管,致使教师在企业挂职显得很尴尬,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影响。教师挂职锻炼只满足于完成挂职天数,缺乏实效,挂职锻炼期间也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二)企业兼职教师选聘、管理不够规范

对兼职教师的聘任,一方面,学校不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不主动求得企业推荐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不积极主动向学校推荐人才。学校需要聘请的是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一些企业担心这些人才一旦被学校聘为兼职教师后,会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负面影响,或多或少地会限制人才被学校聘请。受聘的兼职教师大多是系、部负责人或专业教研室主任通过私人关系介绍到学校来兼职的。兼职教师担任一定量的课务,以弥补一定时期内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教学教师短缺的问题。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大多是个人意愿,不是企业安排。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只是被聘任与聘任的关系,有课即上,无课即走,企业也不参与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校企双方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基本处于无序化状态。

三、校企深度融合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1.校企共同管理,提高教师挂职锻炼实效。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还必须与行业企业保持一致,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规范,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而到企业挂职锻炼是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必经之路。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各环节的运作,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产、研发、管理中,提高实践能力。校企深度融合下,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研究、制订教师挂职锻炼实施方案,对挂职锻炼的目标、任务、时间等都要有明确要求,并签订协议。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驻企业,学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知识;企业要根据实施方案,把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纳入议事日程,合理安排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并委派指导师傅。企业要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员工,严格管理,根据教师在挂职岗位上工作学习情况以及在企业遵章守纪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撰写挂职锻炼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学校对教师挂职锻炼的奖惩依据。学校要和企业联手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使教师的挂职锻炼不再是教师个人行为,避免以往学校对教师挂职锻炼松散、无序的管理弊端,提高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项目研发的能力,使挂职锻炼更富有实效性。

2.校企相互渗透,提升教师服务企业能力。企业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与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真正建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宗旨,充分利用科研技术优势,组织专业教师针对企业的发展和需要开展科研攻关活动,提供信息传播服务、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与考证服务等。专业教师要带着课题、项目与企业人员共同研究,攻克难关,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的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实际,向企业提出带有前瞻性的建议,帮助企业进行方案设计、战略规划,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技术、设备、管理、设计、业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专业教师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取得实践体验,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兼职教师队伍

1.企业要向学校引荐兼职教师,实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兼职教师的聘任是企业、学校、教师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结果。学校要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制定合理的聘任办法。企业要从学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积极向学校引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工作责任心、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才从事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将生产和教育相结合,或承担实践教学,或指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培训校内专业教师等。学校不仅要与受聘的兼职教师签订聘用协议,还要与兼职教师所在企业签订用人协议。这样,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一个企业,从根本上真正发挥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功能。

2.学校要为兼职教师作专门培训,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长期在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大多数没有从事教学的经历,或教学经历不长,在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教书育人的技巧、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比较欠缺。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在学生眼里他们就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实际工作与技能的优势,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学校必须对兼职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首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入职培训。开展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情况等),引导兼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的应知应会,了解教学规范和教学评价方法等,以帮助兼职教师尽快实现由企业技术人员向教师角色转换。

其次,为了让兼职教师较好地熟悉和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校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对兼职教师进行在岗业务培训。委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对子,在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传、帮、带”, 帮助兼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师业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教学经验交流会、教研沙龙等形式,帮助兼职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能力,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活动,促使兼职教师对学校人才培养工程进行全面了解,将生产案例与教学相结合,并很好地将生产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

3.校企要联手考评,实现兼职教师队伍再优化。在校企深度融合下,兼职教师的工作应由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的工作情况,实行齐抓共管。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最终结果是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知识汇聚到学校来,不仅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学校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督导,把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纳入学生的评教范围,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兼职教师所在企业,企业也要对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兼职教师的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不仅要作为其在学校评优、续聘的依据,还作为企业对其考核或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真正达到企业与学校互动,双向兼职,在互动中达到互通、互补、互利的目的,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努力不懈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骏,徐礼伯.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资源双向流动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8).

[2]张义平,任芸丹,易飚.高职院校建构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篇7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 分类 配置

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合理地配备实验室现有人员,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职责明确的实验实训教师队伍,是提高实验实训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

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人事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人员结构不合理,层次划分不清晰,实验室人员无论学历水平都从事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内容,不能做到各尽所能。就笔者单位而言,由于受体制的影响,现有实验室人员配置不齐全,岗位分工不明确,同时各项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而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成果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实验实训中心所承担的建设、管理和实验实训教学任务要求,拟将本中心人员按照岗位职责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落实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加强科学管理等办法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使中心工作人员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拟将实验实训中心人员划分为以下四大类:管理人员、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实验工人,其中管理人员又分为: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教研组组长。技术人员又分为: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员。

各自的岗位要求、岗位质、岗位职责如下:

管理人员

实验实训中心主任

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热心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具有副高级职称。

岗位性质:技术+行政(有行政级别,同时可评技术职称)

岗位职责:(1)全面负责实验实训中心工作,包括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2)组织制定实验实训中心工作计划和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3)组织完成实验实训中心的基本教学任务并负责实施实验教学改革,(4)搞好实验实训中心的科学管理,组织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5)负责制定实验室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安排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6)定期检查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情况,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串和完好率。(7)组织和带领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

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热心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具有中级职称。

岗位性质:技术+行政(有行政级别,同时可评技术职称)

岗位职责:负责实验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协助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完成工作。

行政管理人员

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并在本部门工作满三年的人员,本科学历并在本部门工作满五年的人员,其他学历在本部门工作满八年的人员。要求熟悉实验实训中心的情况,耐心细致,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

岗位性质:行政

岗位职责:(1)协助实验实训中心正副主任开展日常工作,(2)负责实验实训中心安全和卫生管理,(3)管理实验实训中心的账务,(4)负责实验用品的采购及出入账管理,(5)负责实验实训中心的财务报销工作。(6)负责实验实训中心人员的考勤和工作量计算。(7)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教学秘书

岗位要求;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

岗位性质:行政

岗位职责:(1)协助上级领导进行教学检查、教学评估、课程建设等工作,(2)做好教学管理中统计报表、基本数据的整理工作。(3)收发教学管理文件并做好文件、资料归档、保存工作,(4)收集、整理有关教学、教务方面的资料,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课程建设档案和其他教学档案,(5)落实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编排课程表,将课程安排上报教务处并通知各系;(6)经上级领导同意后,受理教师的课程变动及调课,并到教务处办理相关手续。(7)负责起草学期(年)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各类文件,(8)协助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9)填报和核定教师工作量;(10)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

岗位要求: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具有统筹规划能力的人员。

岗位性质:行政

岗位职责:(1)负责固定资产验收、入账、登记、建卡和统筹管理,(2)合理调配仪器设备,使仪器做到共用。提高利用率。对闲置、积压的仪器设备及时向上反映情况,尽量采取办法提高利用率,(3)掌握实验实训中心仪器设备的分布情况、装备水平、技术状态和使用情况,为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更新改造提供依据并据此制定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4)定期组织、协助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保养仪器,及时排除故障,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5)做好仪器设备完好和事故的统计报表工作,积累与分析维修的原始记录,研究设备维修规律,协助制定和修订出适时的规章制度,(6)履行仪器、设备报废的申报和审批手续,做好仪器设备报废的鉴定及处理工作,(7)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教研组组长

岗位要求:教师或技术人员,原则上为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或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

岗位性质:技术(参考教师或技术人员相关编制)

岗位职责:(1)负责各教研组的日常和教学事务管理,(2)安排本教研组人员的教学任务,负责本教研组人员的考核,核定工作量,(3)检查本教研组人员备课、上课、辅导的情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4)负责本教研组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负责向实验实训中心提出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5)负责提供本教研组的各种教学统计数据,(6)年初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年末检查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写出工作总结,(7)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积极协助实验实训中心正副主任开展工作。

实验教师

岗位要求:全日制本科(要求同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及以上学历人员。

岗位性质:教师,职称走教师系列。

岗位职责:(1)负责实验实训课(为主)和理论课的教学(建议工作量要求每月带实验课60节(若带理论课,则1节理论课折算成1.5节实验课。实习周1节课相当于平时实验课的2/3节)),(2)负责相关专业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和实验实训方案的设计,负责编写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讲义或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实验教学资料。(3)协助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参与实验室管理,进行教学改革,对实验室建设起积极作用,对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开放、设备的采购、选型、维护、保养能提出有益意见;(4)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开发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实验实训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5)管理大型精密仪器,负责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负责建立和管理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做好维护工作,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常见的设备故障,保证实验室设备由较高的完好率;(6)负责实验实训采购计划的制定,(7)指导实验员开展工作;(8)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

岗位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获得专科学历后在本单位工作满五年或获得本科学历后在本单位工作满三年的人员。

岗位性质:教辅,职称走实验师系列。

岗位职责:(1)负责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及辅助工作,(2)承担实验实训室的有关管理、卫生和安全工作。承担所属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用品帐卡建立、保管及清查核对工作。(])管理仪器设备,负责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负责建立和管理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做好维护工作,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常见的设备故障,保证实验室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4)负责实验实训采购计划制定、成本核算,(5)编写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训讲义或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实验实训教学文件,(6)指导实验员开展工作,(7)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实验员

岗位要求:中专(包括同等学力)及以上学历人员。

岗位性质:教辅,职称走实验师系列。

岗位职责:(1)负责实验实训课的准备工作,辅助教师完成实验实训教学工作。(2)承担实验实训室的有关管理、卫生和安全工作。承担所属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用品帐卡建立、保管及清查核对工作。(3)管理仪器设备,负责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负责建立和管理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做好维护工作。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常见的设备故障,保证实验室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4)负责实验实训采购计划制定、成本核算,(5)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实验工人

仓库保管员

岗位要求:中专(或同等学力)及以上学历人员,要求工作细致、耐心,责任心强,熟悉业务。

岗位性质:技术工人

岗位职责:(1)做好现有库存物资的保管工作,做到各种物资均有登记,帐、物相符。(2)负责办理物资验收入库手续,做好物资的验收,严格核对发票和实物,对质量和数量不符的,实行拒收,验收后的物资及时登记造册,需要当时领用的,及时做好领用登记,(3)熟悉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和贮存要求,分门别类,存放在适当的地方,(4)经常对库存物资清查、盘点,做到心中有数。经常检查库存物资的保养状况,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5)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实验仪器、试剂的领用、借用工作。坚持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借用领取手续,有权拒绝不合规定的领用要求。(6)负责搞好库房卫生和安全,保持良好库容库貌,(7)定期检查防火设施和安全设施,确保仓库防火、防盗,(8)负责收取损坏物品的赔偿费。(9)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任务。

岗位技术工人

要求: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从事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的人员。

岗位性质;技术工人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绩效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发展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实现教师与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绩效管理是对绩效的各要素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的一个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由绩效目标与标准、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反馈与改进等几个环节组成的。高校教师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过程基本上可概况为工作计划、工作实施、工作成果三个阶段[1]。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很重视教师的绩效管理,将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绩效管理在取得不少的成绩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一个组织要想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其员工绩效的提高,而绩效的提高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因此,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困境

1.过于重视绩效考核环节

著名管理学教授罗伯特•巴克沃先生曾这样描述过:“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此过程由其员工和直接管理者共同达成协议并完成,包含未来工作任务的明确目标,并融入可能受益的组织、部门和员工个人。”[2]可见,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在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忽略了绩效管理中的其他环节,如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结果的反馈与交流等。学校往往只重视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也只是简单地作为薪酬分配、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导致教师在长期科研和教学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被限制,过于追求在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忽略通过考核得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2.忽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

学校与教师应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应和谐统一。而许多高校往往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以及发表期刊等级,并以此为考核标准,忽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绩效往往具有创造性、滞后性的特点,需要大量时间成本等完成高质量的成果,而僵硬的绩效管理体制使得许多教师过于追求数量,在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方面产生惰性。许多高校重视社会地位、学校排名等目标,忽略了教师的长足发展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能够充分对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行了解与规划,有效地将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合理

许多高校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往往过于简单。为了操作性更高,学校往往更关注可量化因素,这使得对于无法量化的因素得不到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可量化的因素也往往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例如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许多学校采取的都是学生评教系统,使得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容易造成教师甚至为了在学生评教中取得好成绩而“讨好学生”,无法真正对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进行思考与实践。而除了这些可量化因素,很多无法量化的因素也同样重要,如教师的品德素养、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对于全面评价教师的绩效也十分重要。

二、高校绩效管理对策思考

1.加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积极贯彻绩效管理理念,重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合作。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由上而下的僵化的管理体制转变为灵活的共同参与的体制,绩效管理部门要有为广大教师提供服务的意识,为教师创造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让高校教师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再者,在绩效考核方面,要以科学性为原则,合理充分地利用考核结果,加强反馈与交流,使教师充分了解自身不足并得到辅导和发展,使绩效管理真正到达目标,而非流于形式。

2.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高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全面协作,绩效管理应是一个能够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学校在对教师绩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主体需求,而非单单只为校方创造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充分了解教师发展需求,为教师发展营造一个自由的良好的环境,建立起教师与学校间的信任与合作。只有充分重视教师的发展需求,才能够构建起教师与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也是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3.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统筹兼顾教师的共性与个性、可量化性与非量化性等因素,全面考核教师绩效。同时,高校要注重各个指标的权重,一定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全面合理的制定,能够反映出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这也对教师绩效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要适时跟踪反馈绩效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进行定期调研与灵活调整,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客观地对教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卢朝荣.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柔性化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7,(06):169-171.[2017-08-14].

[2]罗伯特•巴克沃.绩效绩效:如何考评员工表现[M].陈舟平,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37.

[3]马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改革实践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7,36(10):77-79.[2017-08-14].DOI:10.14018/13-1085/n.2017.10.029

[4]吴颖,崔玉平.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选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8(01):13-18.[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