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着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篇2

研修模式:前沿理论构建、实务问题研讨、经典个案解析。

研修对象:业主、承包商、银行、财产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大中型工程项目风险和保险运营及管理专业人士。

授课专家:

魏钢:工程保险专家,澳洲保险与金融学会资深会员资格(ANZIIF(Fellow))、澳洲保险学会认证保险师资格(CIP)、新加坡保险学会资深会员资格(FSⅡ)。历任美资大陆保险集团驻华首席代表(北京)、英资一米耐特保险经纪公司亚洲地区经理(悉尼)、美资一通用再保险公司承保师(悉尼)、美德合资一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亚洲地区超赔合同业务经理兼首席承保师(新加坡)、澳资一维信保险公司董事、瑞士丰泰保险集团高级顾问、中瑞合资一华澳风险管理公司常务董事。曾在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授保险类高端课程,特别在大型工业/基础设施保险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

刘俊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专家,天津大学工程管理系讲师,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ofReading)工程管理博士,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会员(MCIOB)。拥有大量风险管理论著,曾为多家ENR225国际承包商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高级培训,并有丰富的咨询经验。

报名须知:请填写报名表格1份,E-mail至连邦管理咨询公司公开培训部,即视为信用注册学习;并于开课一周前将培训费汇至指定帐户或经协商报到交费。凡注册报名的学员,在开课前将收到详细的报到路线图及时间安排通知。

研修费用:1880元/每位(含培训费、材料费、两日正餐和一晚住宿费用)。

主办机构:连邦教育集团、天津市连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116085986 022―23202228

户名:天津市连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刘老师

开户行:天津市中信银行华津支行

篇3

抛锚式教学的思想雏形最早起源于1929年,应用最成功的范例是由约翰·布瑞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于1984年开发的基于12个冒险故事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该故事系列主要针对美国五年级以上学生,按照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nycm)推荐的标准,将相关的数学问题镶嵌于影碟故事当中,通过提供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激励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持续性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科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迁移。[1]贾斯珀系列在课程设计上将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了融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建构性、协商性以及实践参与性,作为有效克服惰性知识的抛锚式教学被成功运用于该系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抛锚式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文、历史、数学、大学英语、高校管理类等相关课程,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并不广泛。

一、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及教学设计特点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通过创立允许学生与教师持续探究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帮助学生体验不同领域专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以知识为工具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专家视角来探索相同情境,通过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整合其已有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2]我们将创立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知识带入“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称作“锚”,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创设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抛锚”。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大致包括五个:创设情境(“锚”的设定)→确定问题(“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锚”的设定及“抛锚”。[3]

由于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缺乏贾斯珀系列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惰性知识。学生只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结果(记住了),而不是将知识作为解决问本文由收集整理题的手段(不会用),通过抛锚式教学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一是借助多媒体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创设与真实的情境相关的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问题或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是有探究空间的劣构问题,具有挑战性、真实性,情境中应有复杂的线索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存在着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实现意义建构;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设计更为深入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兴趣,完成知识的迁移;三是促使学生有效地应用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来不断地对方案进行优化,即通过形成性评价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四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作用,使其以熟练新手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将教师由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教学促进者与辅助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保险学”课程引入抛锚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防范产生“做中学”后遗症

目前我国开设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近百所,有四所高校专门设置了保险学院。保险专业发展较好的院校开始尝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很多学校已经在大四开始开设一些与真实工作场所类似的实验课程,能够将学生直接带入真实的工作情境,高校教师也较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采用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让学生动手去做等,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得真知的过程。但在如何引导学生将惰性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完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如何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如何提高持续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上存在较多不足。另外美国学校教育曾因大量采用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产生了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抛锚式教学的五大教学环节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5]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学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自己提问、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较推崇谦虚、含蓄,学生上课时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强,有时会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在出风头。“保险学”课程采用抛锚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转变教师长期以来在课堂上作为专家形成的语言霸权,发挥教师作为熟练新手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设定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形成性评价环节,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根据他人的反馈对成果进行反思与修正,提高协作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解决惰性知识的运用障碍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保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性弱,这是由于双方的目标不一致造成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本科学生上学时理论知识学习多,实践经验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到工作岗位就能上手,是职业培训,两者之间存在的偏差可以借助教学设计来加以调和。另外很多大学生不习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水平,无法正确处理批评性的意见。大学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进入环境宽松的大学生活,需要学习如何制定生活学习的目标。在大二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专业知识学习时,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通过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学会工作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寻求他人帮助及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等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学会如何处理他人的意见;通过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识别问题,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转贴于

(四)抛锚式教学与“保险学”课程特点能较好地融合

“保险学”是我国保险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金融学、会计学等其他财经类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课程特点是基础性、实践性、操作性强,课程内容涉及保险史、风险管理、经济学、法律、精算、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与学生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高度相关,便于未来学生知识的迁移。高等院校保险本科专业“保险学”课堂教学通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与保险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保险监管、社会保险等,几乎涉及全部后续保险课程,容易设计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保险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本课程内容广泛,深度有限,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其未来工作生活联系紧密,较易营造真实情境,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其中大部分章节都可采用抛锚式教学设计,如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保险等。

(五)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他甚至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其角色由以前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教师不再是以前学生心中的“万事通”,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让学生对“保险学”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且兴趣盎然,引入抛锚式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深刻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三、“保险学”课程的抛锚式教学设计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学生先修课程只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和“财政学”等公共课程,与“保险学”课程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经济法”、“风险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都未开,学生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少,但又都泛泛地知道保险。因此在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有意义建构,为帮助学生做好工作准备,本文由收集整理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个积极的、感同身受的人物。本节以人身保险这部分内容为例进行抛锚式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人身保险的学习内容分析及“锚”的设计

“保险学”课程中人身保险的学习一般包括人身保险的定义、人身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每种人身保险又有若干具体分类、定义及标准保单的主要条款,如人寿保险又可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它们各自的定义、细分类以及标准保单条款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的记忆性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由于后续专业课程有人身保险课程,因此较深的内容并不适合在“保险学”课程中涉及。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原则、保险合同等相关章节的内容都吸纳进来,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设定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探究相关问题的答案,完成意义建构。

根据学习内容,“锚”设计如下:

金启是保险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再保险集团下属的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工作,风险管理部门经常需要为不同的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为投保人拟定投保方案。由于他刚毕业,部门经理希望给他多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要求他根据单位的某客户的情况为其设计一份人身保险计划和财务计划。但他在学校时从来没有接触过人身保险方案的设计和财务计划的制定,如何能设计出一个能让经理满意、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方案呢?金启陷入了沉思。同学们,如果你是金启,你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吗?

(二)抛锚式教学中问题的确定——“抛锚”

图1 金启的任务思维导图(人身保险计划)

图2 金启的任务思维导图(家庭财务计划)

当宏观背景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确定问题——即“抛锚”。问题一经确定,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也就随之确定下来。我们需要将学习内容镶嵌于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完成人身保险方案设计与财务计划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对项目先进行分析,即设计财务计划需要哪几个步骤、掌握哪些知识。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确定为完成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参考,并鼓励学生各自设计不同问题,但必须清晰、易于实际操作,具体如图1、图2所示。[6]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诸多的拓展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持续探究兴趣,达到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目的。如金启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怎样的,某客户面临的风险有哪些,他目前的风险管理方案是否合适,人身保险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如何,目前世界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何,中国再保险集团的性质、保险经纪公司的主营业务、我国的保险集团有哪些,我国的前五大人身保险公司是哪些,它们主要的人身保险产品是什么等。还可以用思维导图就拓展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向。

(三)抛锚式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当问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阶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4~5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设计不同类型的项目5~6个,如为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双亲单收入家庭、双亲双收入家庭及有子女家庭中子女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企业的团体人身保险等。每一组领一个任务,让学生处于金启的角色去学习调查、了解、设计不同类型家庭的人身保险计划与财务计划,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根据教师的参考意见来完成项目,并将创意列为评价学生成果的一个指标,在课堂组织讨论阶段通过不同组员之间的调查结果来进行对比、交流、讨论。

在这一学习阶段,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主要充当学生的协助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好学习参考书目、查阅的网站资料、学生最终提交的成果以何种形式设计等建议,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

(四)抛锚式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7]

学生学习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必须经过一个来自同伴和他人的反馈过程。通过他人建议来反思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项目进行不断的修正。如果没有反馈,学习将变得相当困难,这一过程就是抛锚式教学中所倡导的形成性评价的过程。通常课堂上可以采用自己评价自己小组的成果、他人评价自己小组的成果、教师评价总结等形式,然后学生根据评价对方案进行优化并完成上交。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给出学生自评与评价他人的一些标准,如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能力、形成性评价能力、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创作能力等,尽量避免分组学习后项目最终成为个别人任务的现象。抛锚式教学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特别的环节,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能较好地完成项目,教师上课时做好观察记录、对学生进行表现型评价就可以了。转贴于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学生普遍在这一环节较为薄弱,很多学生不擅长上课时的总结发言,因此需要在这个环节多锻炼学生。另外教师在总结评价时应当教会学生在口头总结时能对内容进行分类总结介绍。

四、“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的

教学策略与媒体支持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8]这句话也适用于大学生,因为听、看与做的结合符合人脑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抛锚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很容易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听、看、做的结合,可以说抛锚式教学的整个环节离不开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面仍以上述教学内容为例,来谈谈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媒体支持。

(一)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策略[9]

1. 抛锚式教学的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时,学生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制作展示文稿,因此需要给他们在课后进行充分准备的时间,教师应当提前两周或一个月将需要完成的项目告诉学生。课堂上,首先将项目背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完视频后就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分析项目,为完成项目需要做什么准备。之后为学生展示教师以思维导图形式对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学习用类似的软件来理清思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成果的标准,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最好能建一个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如qq群、博客、邮箱或电话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与讨论、后续的课堂成果展示以及评论与交流做好后续的教学准备。

2. 课堂讨论的组织

在正式的课堂分组讨论阶段,首先组织学生上台汇报学习成果——自己小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并请同组组员对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要求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然后请其他小组对该组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是教师的评价与总结,并要求学生针对大家的意见对所提交的成果进行修改、定稿后上交,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定为平时或期中考试成绩。

(二)“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设计的媒体支持

抛锚式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而被广泛采用并推广的,媒体的支持手段在抛锚式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锚”的设计上,可以引入一段视频或flash动画,视频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也可用绘声绘影软件来设计。这样就可以将故事的背景以可视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较易创设真实的情境。

其次在“抛锚”阶段,采用mindmanager软件编辑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任务需要的步骤、搜集的信息、分析的方法等。

再次在自主学习阶段与协作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学会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专业网站(如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保监会网站、保险公司网站等)信息。

最后在形成性评价阶段,要求学生提供的成果形式是多媒体演示文稿,鼓励学生学习使用ppt、概念图、思维导图、电子书等多种形式提交最终学习成果,供不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参考学习。

篇4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篇5

摘要:我国“未富先老”现象引起广泛关注,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有效的应对手段被推出,然而,自2006年引入以来,却未能如预料中发展。究其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实行的阻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市场参与者:消费者,保险公司,政府及保险监管部门。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阻力;老龄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口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家庭护理功能开始下降,老年护理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各界都开始研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并且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其中,长期护理保险由于其保障的长期性,以及在国外的成功推行受到了理论研究界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护理险的市场占有率十分有限。截止至2015年,登记并推出的商业健康险产品共4585种,其中护理保险仅有117种。

面临严峻的养老形势,针对老年护理的健康险理应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长期护理保险却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究竟是为何?下面,分别从三方市场参与者角度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阻力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消费者:为什么不买?

1.风险减负需求高,但保险意识薄弱

我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仍旧很低,远未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较为新的险种,还并没有被消费者熟知和广泛关注。同时,购买商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方式,还并不是中国广大消费者群体的首选,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传统的以个人储蓄或家庭互助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同样作为商业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虽然推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并没有成为消费者应对养老问题的首要选择。

2.产品设计缺乏针对性、灵活性

通过对市场上现有产品进行分析发现,市场上现有的117款长期护理保险,其中很多是作为附加险的方式在经营,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足够的选择,而且产品的设计十分相似导致不同产品的可替代性高。还有一些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非针对老年群体,而是针对幼儿的或者是劳动者的,这就使得针对解决养老护理问题的护理保险供给数量远达不到需求的数量。

再者,保险合同中全国通用的给付额度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护理成本差异。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人力资本的价值更是悬殊,使得不同经济发展地区老年护理的支出水平差别大。

二、保险公司:为什么不卖

1.缺乏经验数据,精算费率厘定的完备性不足

保险公司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是通过精算对产品进行定价,而合理准确的定价依赖于较为准确的精算假设和经验数据。由于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刚刚推出不久,保险公司没有足够大的样本建立可靠的经验数据作为精算假设的基础。(李春会 & 李姗, 2013)虽然有与社会保险相关数据实现交流与共享的说法,但是社会保险的数据参考价值并不高。这就可能造成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率不合理,或者导致消费者无法或不愿负担,或者使得保险公司出现亏损,进而不愿意经营长期护理保险。

2.风险管理水平不足,管理难度大

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起步晚、起点低,本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很难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然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很多风险管理措施,其中主要是在核保、理赔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在资金运用过程中的市场风险。由于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专业人员对“长期护理状态”的判断,医疗机构的认定在便在理赔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这种依赖第三方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极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时洪洋 & 谢丽霞, 2013),使得保险公司不能正常运营。

三、政府及监管部门:为什么不强制实施

1.老年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护理制度并不发达,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专业护理人员对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老人进行护理。根据调查,我国的大学专业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而护理人员市场上,高端护理人员缺乏,其他的护理人员都或多或少的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要求。从历史来看,我国护理制度发展较晚,专业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从文化上来看,国人对护理工作还有着偏见,于是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护理的工作。而老年护理有其特殊性,不仅要照顾到老年人身体的健康,帮助其正常生活,应对老年群体不同层次的护理需求,更多的还要起到代替子女陪伴老人的作用。护理从业人员供给不到位,消费者更大的需求必然会将这一矛盾激化。

2.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差异大,人均收入水平低,对于有些地区的人来说,生病就医都是奢侈的,更别提将仅有的资金投入保险,接受长期护理了。并且,强制的保险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就需要体现其公平性,需要人人参保,然而,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强制的参保还可能带来的问题是灵活性不足,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和需求获得相应的保障。

四、对策:商保与社保结合的新尝试

1.长期护理保险实行模式的国际经验

世界上长期护理保险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别是实行自愿投保的商业保险模式的美国和强制性护理保险的日本。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完全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不同年龄的投保人通过自愿购买的方式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荆涛, 2010)日本于2000年出台了《护理保险法》,长期护理保险加入社会保险体系。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市町村具体运营。这一制度体系的资助来源于两个方面:50%来源于民众所缴纳的保险费,另外的50%则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2.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结合的新模式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都有其各自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使得单独的采取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借鉴医疗保险的成功经验,建立以全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基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可以预见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模式。

一方面,积极建立并完善护理制度,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借鉴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逐步实施覆盖全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法律予以保障实施。与医疗保险不同的是,在法律制定时,就要考虑到后期商业保险公司加入的情况,并且在法律中约束并规范其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推行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制定相关制度并为全面推行护理保险的同时,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应当继续积累经验。但是,各公司经验数据应当经由行业协会共享,并且共同商定解决现有产品设计的问题,以保证消费者的需求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荆涛. (2010).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 保险研究(04), 77-82.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平安保险 高校 保险公司

近年来,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针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推出的保险产品享有了空前的市场。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高校数据,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1090所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近1180万人,当年本科招生数达326万人,其中未包括研究生、专科、成人教育等。面对日益增长的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学生平安保险的稳健运行,对于高校、大学生及家长、保险公司等多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在校生范围内推广学生保险,是学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减少经营成本、维护校园稳定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及家长,是对学生发生意外或疾病后家庭经济水平的有效保障;对于保险公司,承揽大学生平安保险不仅对于占领当前市场份额、提升公司收益等具有直接作用,更是保险公司日后稳定潜在客户群体,拓展其他业务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平安保险概述

大学生平安保险作为一种由高校与保险公司双方协商的订制保险合同,一般由保险公司一方提供可行性方案,经双方充分考虑学生、高校及保险人共同利益前提下订立,包含了意外伤害、住院、医疗等多险种的定制保险产品。通常校方(或该校学生主管部门)作为投保人,新生作为被保险人自愿参保并自担全部保费的形式开展,以在高校新生报到现场设点为主要销售途径;全体被保险人交付保费后,保险公司向高校统一出具团体保险合同,并向每位学生提供格式化保险说明书;若被保险学生发生事故,由学生向高校提供理赔材料,经高校审核后,由高校向保险公司提出报案理赔申请,办理后续理赔手续。

因此,相比其他采取格式化合同的险种,该类产品在设计、销售及服务等各环节中,除保险公司外,作为投保人的高校均有充分参与,有着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二、现阶段大学生平安保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规尚未健全,阻碍有效监管

目前,全国高都在结合各高校及学生特点与保险公司进行保险方案的设计,使得大学生保险已成为各高校普遍推广、各保险公司争相承揽的业务,然而在当前众多大学生平安保险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如法规、监管不健全的问题。保监会于2003年《保监会关于学生平安保险有关事项的公告》(保监公告第53号),该公告对于学生保险的自愿、自主购买的性质及公众监管进行了规定,但仅对于学生进行笼统的划分,并未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分别考虑。同时,除本公告以外,教育部、保监会等相关政策制定机关仅对于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中小学生平安保险等进行了规定和试行,使得大学生平安保险在面对庞大的市场背景下,存在极大的政策漏洞,这也直接造成了在对于大量的大学生保险计划的监管的缺失。

2、团体投保有碍最大诚信,不利于投保人和保险人履行告知和说明义务

高校与保险公司因出于便于统一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等原因,通常选择以团体的形式投保购买该大学生平安保险产品,这样就极易导致最大诚信原则的有效实施。

一方面,高校作为投保人在新学期初向保险公司进行要保,根据《保险法》第十六条对于投保人告知义务的规定,高校有义务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情况的询问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对于投保单中所询问内容,如被保险人近一年内疾患情况、过去两年内有无特定疾病等,高校很难在开学初短暂的时间内就对作为被保险人的数千名新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便极易导致投保人的告知失实,进而可能导致因告知的重大过失影响日后保单的存续及出险后的理赔。

另一方面,既然高校作为投保人,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对于保险人说明义务的规定,保险公司只需向高校提供一份附带条款的格式合同,并向高校说明合同内容和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依法履行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但是,由于投保过程高度简化,对于支付个人全部保费的被保险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支付保费后仅持有一张格式化的简明保险说明书,这对于被保险人全面了解合同内容和相关保险条款产生了极大制约,一旦后期存在疑惑与争议,被保险人将难以找到相应条款维护自身利益。

3、不明风险跟风投保,闲置保单自担风险

据笔者了解,目前北京市一些高校学平险参保率可达90%以上,基本做到了对在校生的全覆盖,但每年实际报案申请赔付人数仅占全部参保学生人数的1%左右,明显低于本科在校生实际发生危险的概率。对于较高的参保率,除保费低廉、保额充沛等因素外,超过半数的学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自身风险状态的判断,存在较为普遍的跟风参保的行为。

对于学生在投保后闲置保单,一方面,由于存在大量跟风投保的被保险人,这样的群体在投保后因自身保险意识的不足以及高校对学生风险管理教育的不到位等因素,对保险的依赖程度偏低,在出险后难以第一时间将保险与损失相联系;另一方面,因申请理赔需被保险人提供多项资料,并经历一定期限,不少被保险学生仅对于理赔金额较高自身难以负担的事故进行索赔。造成保险成为被保险学生的闲置资产,并未充分发挥其本质功能。

4、保险期限与保险人合同解除权的矛盾

前文提到,高校每年一次性投保四份一年期保险,类似于批发式的投保方式有助于高校与保险公司协商较为低廉的保费。但是,因投保人一次性订立的未来四年的四份一年期合同同时成立,导致在合同成立两年后,合同条款中载明的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与保险法规定的不可抗辩条款相矛盾。根据《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款所规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假设高校将四份合同依据其相应生效期依次订立,则条款中所载明的保险人因投保人不实告知的合同解除权在四年中始终存在。但是,因四份合同在期初同时成立,待第三、第四年相应合同生效时,即合同已成立超过两年,保险人便受到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约束,不可因告知不实等因素解除合同。在这样的矛盾下,一旦出现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重大过失引发保险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情况,保险关系人之间的纠纷将不可避免。

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平安保险的建议

1、以现实为基础,建立相关法规。面对庞大的市场,要确保大学生平安保险的开发、经营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需要在现有的学生保险公告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大学生保险的法规。为保证法规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工作至关重要。教育部、保监会等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会同各地保险公司、高校、大学生及家长等各方,综合考虑全国不同高校类型、地方经济差异、高校与学生投保负担及保险公司盈利情况,将保障性作为大学生平安保险的根本目的,建立一套包含保险期限、投保方式、保障基本责任、保费最高限额和保额最低限额、理赔流程等方面在内的全面、长效的法规,以填补该类产品目前运营和监管上的空白。

2、以高校为定位,开发个性化产品。大学生平安保险作为一种定制的保险计划,产品的设计应以投保高校的基本风险状况作为出发点,对不同高校类型进行区别(如理工类与文史类),同时将高校与学生相关部门纳入设计环节,如学生处、校医院(医务室),参考学校学生发生意外和疾病的历史自然数据和理赔数据,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经济贫困生、外地生源、男女比例、年级特点等情况,专注于高概率事故,设定不同等级保障水平,如提供基础险附加自选险的投保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保障选择。

3、以透明为前提,梳理信息渠道。被保险学生对于保障内容、免责条款、理赔流程等方面的不清晰,是制约保险产品发挥保障功能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与保险公司应共同为学生明析保险信息提供条件。一方面,在继续维持保险人低成本运营的基础上,保险人应在保险说明书中明确载明对完整保险条款的查询方式,并在投保现场向被保险人说明合同所包含所有事项。另一方面,在保险人尽到对保单说明义务的同时,高校应将保险计划通过电子公告等方式面向在校生公示,并承担起普及保险观念、增强保险意识的任务,使保险真正成为高校分散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

4、以保障为目标,强化服务质量。一方面,高校可聘请保险专业人员对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方案进行认真审核,挖掘合同漏洞,加强与保险公司沟通,降低拒赔比例,保证被保险学生理赔顺畅;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特殊群体,如经济贫困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可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偿,保险公司也可适度提供保费优惠政策,以降低参保门槛,提升特殊群体参保率,尽可能保障其出险后家庭经济水平不受重大影响。

5、以学年为期限,转换投保方式。不少高校以新学年为时点进行四年的批发式投保,如表1中对角线所示,2007-2008学年初为2007级学生投保四学年。这样的方式虽易于操作并提供全程保障,但有失自主自愿的投保初衷,学生一旦参保即为四年,不利于部分学生期间保险选择的改变。因此,建议以每学年为期限,在学年初为本学年在校生投保,如表第一列所示,即同一学生在校期间需每学年初进行一次投保选择。以此避免学生在四年中出现休学、退学等情况而影响保险效力的情况发生,并且使被保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进而发挥大学生平安保险的实质作用。在该方式下,参保学生人数将下降,理赔数量将提升,这虽给保险公司的利益造成影响,但这将真实反映市场需求,为保险公司合理定价提供真实信息。

四、小结

大学生平安保险的保障功能的切实发挥,既需要保险公司通过专业的风险管控措施对被保险人的风险进行分散,更需要高校从利于学生利益的角度对保险服务的各项环节进行严格掌控,双方通力合作,形成高校、保险公司、学生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覃翠玲.高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微探[J].才智,2011(21).

[2]吴妙诗,康锡恩.大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地区五所高校为例[J]. 现代商业,2011(14).

[3]刘湘健.高校学生平安保险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2010(05).

[4]朱淼,吕成.高校学生平安保险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17).

篇7

[关键词]案例 教学 保险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流程是“以例激趣一以例说理一以例导行”。对传统《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弥补《保险学》教材一些内容滞后于保险业发展的不足。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险学课程是一门研究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学科,实务性极强,无论是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讲授保险学课程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保险的种类繁多,内容、特点各异,但在授课过程中,各险种讲述的框架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授课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式,则很难活跃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师生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把案例带到课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复杂且难以理解,案例能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原理,把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提出方案,处理问题。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可从多个层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实施寰例教学法应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地知道通过本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是精选教学案例。要本着典型性、理论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来选择案例。二是要注重正面引导。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将正、反面案例相结合。

(三)正确设计教学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注意将问题引向深化。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首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全班交流、辩论,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二是注重点评总结。教师应及时归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把各组讨论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教学仍须坚持“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思维方式,它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如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等实际操作等。

1 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2 要与多媒体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加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要合理使用教具。比如在讲到保险合同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等单证,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白保险合同的格式、作用等相关知识。

4 要开辟第二课堂。案例教学要尽可能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让学生亲身体验保险实务,增进学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总评者”的角色。

篇8

关键词:工薪家庭;风险;管理方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过渡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767美元,但基尼系数为0.473,远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在这种错综复杂又千变万化的宏观大背景下,居于社会基层的工薪家庭,正处于高风险期和危机频发期,风险形态复杂多样,风险承受能力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平稳地过渡与转型。

本文探究了在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工薪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亟待解决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期对我国工薪家庭的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二、工薪家庭面临的常见风险

目前我国传统的家庭和家族保障体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工薪阶层工作变动和工资调整越来越频繁,其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我国工薪阶层面临的常见风险可归于养老、疾病、失业和财产四方面。

(一)养老风险

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全实现之前,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的自我赡养。收入低且弹性小的工薪家庭在应对自身生活开支的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养老压力。

由于我国已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家庭小型化导致每个青年人需要赡养比以前更多的老人,抚养比降低,养老风险加大。同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时代,养老问题愈加严重,并且今后老龄化水平将更高。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定居,而其父辈多留守农村,对于这批社会转型期的工薪人员来说,其面临的养老风险更大。

(二)疾病风险

虽然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工薪阶层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疾病风险给工薪家庭造成的损失一方面来自于医疗费用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储蓄、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来自于劳动力下降,影响工资收入,从而紧缩收入来源。目前医疗费用的涨幅高于同期工资增长的水平,大多数工薪阶层靠自身能力无法化解疾病风险,且工薪家庭收入来源固定为工资薪金,弹性小,一旦主要劳动力生病,就会出现“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三)失业风险

工薪阶层因为没有太多的资金用来进行金融性投资,倘若没有其他兼职,那么工作收入基本上等同于其唯一收入来源,一旦失业,日常生活的开销、子女教育金的支出、赡养老人的养老金等都没有了源泉,因此失业风险对工薪阶层来说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风险。另外,一旦失业,寻找下一份工作需要时间成本、皮鞋成本,且一旦失业,可能会产生无法偿还贷款等信用风险。

(四)财产风险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其主要储蓄都用于父母养老金和子女教育金支出,一旦出现财产损失,需要拿出一部分应急准备金重新购置,导致资金缺口,这无疑增加了其他方面的风险。同时,在工薪阶层所面临的财产风险中,以房屋风险最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高居不下的房价让工薪阶层多背负房贷压力,房屋是其最昂贵的财产,一旦遭受损失,在现有房地产环境下,再买一套房屋几乎是天方夜谭。

三、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就是要以最少的费用支出达到最大限度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以实现保障家庭经济利益的基本目的。工薪家庭的收入较低,面临的风险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因此亟需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上来看,工薪家庭系统地管理常见风险的策略如下:

(一)风险的识别与估测

风险的识别即对家庭所面临的潜在的或已发生的;动态的或静态的;家庭内部的或家庭外部的所有风险,系统地、连续地进行认识和归类,以期全面识别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工薪家庭受到收入、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仅对常见的显性风险,如人身风险、财产风险有一定认识,而对于潜在的风险缺乏重视。

工薪家庭应当每年度、每季度、每月度连续地对家庭的财务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工作情况进行了解、评估,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判断;对风险的类别进行归纳、区分,如家庭消费需求变化导致的经济风险、家庭附近环境变化引起的自然风险等,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为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二)风险管理方式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方式是风险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工薪阶层应当在正确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搭配运用多种风险管理方式,以期达到保障生活、抵御风险的目标。

首先,应当善用控制型风险管理方式,如回避、预防、分散和抑制,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从而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幅度。例如,在子女上学之前就增加储蓄来预防教育金风险,不仅储蓄物质资源,而且储蓄人际关系资源。当子女上学时,可以拿出已有的储蓄去负担教育金。当家庭自身的物质储蓄不够时,还可以求助于平时积累的人际关系网络。其次,应当大量采用财务型风险管理方式,即对无法控制的风险进行一些财务上的安排。对于可保风险,应当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分摊意外损害。具体来说,为应对“疾病、失业、养老”这三项大多数家庭都会遇到的风险,每个家庭都应当参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并对家庭中重要的财产,如房屋、汽车等,购置财产损失保险,对家庭中顶梁柱劳动力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在建立好保障型保险体系后,如果财有余力还可以购置投连险,进行保险理财,增加理财收入。

(三)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工薪家庭在选择了一套风险管理方式后,需要实施风险管理的决策,如选择保险公司、购买安全装置等,并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如衡量保险险种、保险费的合理性和保障程度。

工薪家庭应当在每年末对本年度的风险管理支出与所取得的安全保障进行分析和评估,衡量风险管理支出是否降低了家庭资金使用效率,发现风险管理方法与目标的差异程度,从而不断进行调整,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佳效果。

工薪家庭的收入一般较低,因此要计算好每年度风险管理费用支出,既不影响家庭消费水平,又规避常见风险。

四、结论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薪家庭未建立起系统而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基层社会的风险保障体系也仍处在较低水平。在遇到意外事故、人事调整、疾病等重大风险的时候,工薪家庭几乎无法抵抗各种各样的风险冲击。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增强工薪家庭的风险处理能力,依靠政府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帮助工薪家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例如,政府专门设计适合低收入的工薪阶层的保险险种,满足工薪家庭的需求,在基层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升工薪阶层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建立健全的基层社会保障体制。

为了稳定基层社会,政府必须让工薪阶层从个体化、临时性的规避风险方式向系统化、持续性的风险处理制度转变。国家应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并在风险分担机制中承担部分责任,使得国家、单位、家庭共同承担风险,从而帮助工薪家庭应对各种风险。(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兰虹.保险学基础[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成为异军突起的经济支撑点。保险行业需要大批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秀的人才既是保证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重要支柱。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就是支持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重要学府和机构。为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有数十所高校逐步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专门从事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奋斗,我国财经类高等学府对保险学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长足的进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的教育点。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保险学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口径相对狭窄、针对性不强等。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三)师资力量薄弱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

三、结语

财经类高校真正从自身出发,不断更新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并提升教学能力,从传授传统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就一定可以适应保险行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出更多的保险行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

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 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 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