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德育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课程的开展。
一、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整体效果,有助于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德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完善,导致德育课程的开设受到众多的影响。当前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并不十分清晰,其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特殊要求,导致德育课程各阶段的教育目标衔接并不合理。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五爱”新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规范,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小学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大学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培养新时期的四有新人。纵观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其具体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并不十分清晰,这给实际的德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合理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的问题,目前大中小学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两种课程进行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教育,其内容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德育课程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进行,大中小学课程中其他课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源往往被忽视,德育内容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的若干思考
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工作中,但是由于大中小学的德语课程体系衔接不合理,导致德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德育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地实现。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德育目标
不同阶段的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德育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德育目标作为德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不仅仅需要由最高目标,同时还需要设定一定时期的具体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启蒙教育,应该注重行为示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相对清晰和具体的德育课程目标有助于今后德育课程的开展,为德育课程指明了方向。
(二)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德育课程内容对于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仅仅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今后德育课程内容的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中学和小学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中学德育课程内容要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文化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德育课程中主要是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对于社会的理解。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是德育课程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其他课程中也渗透着相应的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课程或者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学中缺少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导致德育教学工作并未能有效地落实。今后需要重视德育教学,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观察学生和评价学生,更加公平地体现出德育教学效果。
结语
德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合理,导致德育教学并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后德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篇3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对策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真理,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科学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尤其是现在阶段地方小学受到条件的限制,科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推进,导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让人深思,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一、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追求学生的语、数、外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长久以来教学环境简陋,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甚至连教师都不能满足,更别说专业的科学教师了。
1.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
近几年我单位虽然经过特岗教师和招聘等途径招聘了一批教师,但都以语、数、外为主,缺乏专业科学教师,由于受到我县教师队伍缺乏的影响,这些专业的科学教师也被安排去任教其他科目了,很难做到专任专教。上科学的教师基本是非专业的教师,教学也就被动吃力,学生又如何学的好呢?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薄弱。教师的基本技能匮乏,使得很多新的理念得不到真正的传播。学校要注意对教师的培养,身为教师也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本身对学科的认识,课堂教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
2.小学科学教学设备缺乏
小学科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基本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已有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不配套,即使是有新的教学设备,也因无专业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损坏、丢失和老化,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实验室。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实验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学校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资源做支持,还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而现实恰恰就是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背离。
3.加强对学科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的影响,科学课程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现阶段我县级以下小学基本上是把科学课程作为“副课”“搭枰课”来进行教学安排,着重应试教学。学生和家长也把科学课程认为是“副课”“耍耍课”。一般情况下,科学课程多由学校领导或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和音、体、美教师兼职,普遍上课比较随意。
4.对科学活动的盲从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素养,可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是盲从的,可能认为教科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也可能认为教师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全然不顾科学的本质,去经历科学研究的历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种盲从,导致学生机械地照搬书中的实验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二、缓解问题的对策
小学科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小学科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针对小学科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1.加大资,稳定师资和拓展师资知识面
针对缺乏专业教师的现状,应每年加大招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是科学课程的实施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科学教师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培养,常常跟换科学教师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师生很难融合在一起。有专业的科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课程,兼职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内涵,引导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类是以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学习科学探究中要用到的各种技能。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到大量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对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要根据先前的知识或假设,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判断哪些事实有价值,哪些事实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这就要用到分析的思维方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即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得出一定的结论。
3.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关键词】体育游戏;思想教育;师生关系;教学互动
在学校本人研究的子课题是体育游戏课互动共享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下是我对体育游戏的一些看法。我们应该怎么样给孩子一个既健康又娱乐的游戏空间呢?我认为首先需要所有的人帮助、改进、创造一个既健康又娱乐的敞开地游戏空间。这一点和孩子喜欢游戏活动是同等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将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教育需求相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学求转换为学生对自我的需求。体育游戏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和意义。
一、体育游戏的“魅力”
体育游戏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一个个小小的任务的完成,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感,还有更为重要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会到成功后,会把自己更大地精力投入到体育游戏中,体育课的气氛更加活跃,体育课的教学更加轻松,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更好地发掘出来。体育游戏的吸引力是超乎教师的想象的。在体育游戏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在一个个小团体中,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或者取得成功。因此,体育游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养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只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道路。体育游戏的实施是不受约束的。体育游戏的实施空间特别大,不受场地、器材、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其组织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学生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师在自己安排体育课的同时,要更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做主,启发学生自己为自己创造游戏,自己在自己或者同伴的游戏里找到成功,找到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更加地有动力。
二、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转化
1、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超出教师的掌控。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转换思维方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玩,鼓励学生去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成长,在玩中让学生学到知识。
2、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怎么玩?让学生在自己玩的同时,要有所引导,控制玩的“度”,不至于让学生玩“疯”;教师要在不同的游戏中设置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受到教育,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才能在课堂中发挥出来了。
3、“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体育游戏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情感在体育游戏课教学中起着信号、感染和鼓励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爱的情感,形成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4、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尽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能够获得成功的游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进步中得到满足和身心收益。
三、体育游戏的实施
(一)目标明确、方法多样
游戏课的教学过程中,游戏的目标设置是最重要的,在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目标的完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要更注重对学生整体的把握,把学生的基本情况装在脑海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树立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面对游戏中的困难,从而上升到勇于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困难是一只“纸老虎”,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战胜它,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同学们勇敢、果断和过人的胆识。
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游戏的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角色,教师的双重角色或者多重角色使得教师要想融入到学生中是很有压力的,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感觉到体育教师即是自己的老师,更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不断的游戏中,拉近了学生的感情距离。从而使体育课更好的成为学生的乐园,更愿意来到操场,来到体育教师的身边,互动式的教学能更好的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课堂片段】
课中,操场上孩子们在轻松欢快的乐曲声中愉快玩耍着。忽然乐曲变成了“马儿跑”和“青蛙叫”的声音,孩子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随着音乐的变化,一会儿学马儿跑,一会儿学“青蛙”跳,做得极为认真,学得非常逼真,身心十分投入。接着乐曲变成汽车马达和火车汽笛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另一番情景,一二人手握方向盘,三五结组排成行,嘀嘀嘀,轰隆隆,好一派繁忙壮观的场面。紧接着“西游记”的旋律响起来,孩子们更加活跃,你扮“孙悟空”,他扮“猪八戒”,群猴雀跃,好热闹……模仿练习结束后,孩子们余兴未尽。我又把孩子们带入“钓鱼”游戏的情境,在进行此游戏过程中我采用岛上钓鱼与划船钓鱼两种方法。在活动场地“鱼塘内”孩子们扮做小鱼,模仿小鱼在池塘内自由游动,我扮演渔翁,手持渔竿在岛上(场地中间)进行钓鱼(呼啦圈套人)。随着鱼儿的一天天长大,原来的池塘已不能容纳他们,鱼儿们集体找到更大、更广阔的空间(扩大池塘),渔翁只能采用划船进行钓鱼。只见小鱼在池塘内忽左忽右,忽东忽西,闪闪躲躲极为灵活,一会儿躲过钓钩的追赶,一会儿躲过钓竿的碰触。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自由结组研讨: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躲闪?躲闪中应注意些什么?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躲避捕捉并相互交换心得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的感受、情感的交流,使师生、生生互动真正得到了体现。模仿与游戏活动过程中,我与学生始终在一起,课上创设的音乐与活动场景以及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把我与学生紧紧融为一体,加深了情感的交流,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陶冶,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
(二)内容新颖、形式多样
1、体育游戏在教学内容上有着很多开发和创新的空间,如: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开展有关于定向运动、游泳、软式排球等方面的游戏项目;和根据学校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开展有关于竹竿舞、跳空竹、曲棍球等新颖的体育游戏项目;或者让那些打陀螺、滚铁环、丢沙包、弹珠等远离体育课堂的传统游戏项目“回归”到体育教学中来,传统体育游戏项目的创新与开发往往起源于教学内容,而有丰富与教学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把学生重新带领到课堂中过的目的。
2、可以将电脑中的游戏引用到体育课上来。例如:有很多的益智类游戏,像连连看、快乐成语、冒险拼图、奇妙碰碰球等这些游戏在体育内堂课的教学中如果灵活地运用,将会很大地提高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反复参与地热情,从而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87页)
四、体育游戏的互动
1、体育游戏的引导者是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要真心的跟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心灵的指引者、学生心中的佼佼者;成为他们重新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更加注重自己知识的增加、个人修养的提高,面对新的形式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重新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更高的新的天地,真正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教师要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很做文章,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要做到即为教学服务,又要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游戏的选择要在自己选择游戏的时候还要听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要跟学生交朋友,在不同方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积极性,在游戏中让学生做主,教师要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一部分,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3、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各个方面,理解和宽容主要是指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爱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学生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把其迁移到教师所受的体育课上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活跃了校园文化,增进了学生参加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为实现明天更美好的人生树立信心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鲍泽惠,李崇岗主编.中外体育游戏大全[M].山东教育出版社.
[2]王林,汪巧琴,南仲喜主编.田径游戏大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现状月 构建
一、什么是体育隐蔽性课程
对隐蔽课程的解释,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多种定义,如:有学者把隐性课程看作“第三类课程”,即“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非计划的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综合起来,目前基本上统一为:隐蔽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试将体育隐蔽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对来说,传统体育是以技击、保健养生、娱乐表演为基本表现形式,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与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竞技体育活动。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直接的体育教育方式而体育隐蔽课程是间接的方式呈现。
二、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要使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得以现实,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和构成要素。从定义的解释来看,体育隐蔽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将其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1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学校内部的各种隐性的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2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也更为抽象。主要由实体性精神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地理位置、时间空间)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自然、社会、文化)构成,它对师生的在体育锻炼的理念、心理活动和行为,以至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力。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以各种竞赛场面和技战术练习中的和谐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校园体育比赛,参加者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受规则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这种大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它所形成的体育氛围和环境、集体舆论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对于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体育隐蔽性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现状
3.1物质文化要素。结果表明,上课时教师对场地的布置不满意的为54%;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占41%;认为体育场馆不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者占61%;对体育场地绿化不满意者占65%;对体育教学环境不满意者占59%;对上课所用器械不满意者占38%;。由此可见,在如沅江市一样的中小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现象。另外,中小学场地设施成人化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些学校为了求形象、达标准、迎检查、撑面子,尽管“让中羞涩”,还是要把本就非常有限的体育经费大都用于购置“标准化”、“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建设一些华而不实的体育场馆,而对于既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众多体育兴趣而且也易为学生所接受,又适合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现状的设施。
3.2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品质状况等体育文化。
3.2.1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师生关系是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值得我们研究。在学校里,其他学科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无法兼顾道德教育。跟据在学校学生中随机对300名学生的访谈调查,学生主要通过课外活动及体育课进行交往。
3.2.2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堂社会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既有个体练习的行为,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练习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想、情感、技术、知识等多种信息的交流。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为使团体获胜,同学们往往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勉励。
3.2.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人际交往。由于依赖性,保守性严重限制了学生有关能力的发展,常造成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气氛紧张,师生之间的情感缺少共鸣。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创新,抑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3.2.4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人际交往。一般学校都按行政分班,特别是在高三,由于文理班男女人数不均,常造成一位老师只上20几位男生,另一位老师就得上70几个女生的现象。而在班级进行分组练习时,教师为了方便,省时间,通常按小组、高矮分,按这种方式分组:一、一味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的个体差异, 导致体能好的学生产生饥饿感,体能低的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这不光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严重失误。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3.2.5师生比例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在普通中学,一般师生比例为1:40,更甚者1:50或1:60,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为:它的教学场所多为室外,上课时受到的外界干扰要比室内课大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加以体育课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教师难免顾此失彼。教师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维持课堂纪律,调动队伍,注意安全性方面,难有余力顾及到学生的想法,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更为重要的方面。教师无法发挥其上课的特点,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得以挖掘。
3.2.6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状况。中小学体育传统文化的形成状况差的占40%;体育传统与气氛对体育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的仅占23%;75%的学校对举办体育节的作用认识不足;学校宣传体育较好的只占32%;65%的学校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做的不够好;近一半的学校体育教师对上体育课时学生的着装没有做要求。
3.2.7体育教师的品质状况。体育教师的品质是体育隐蔽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的顺序是:高度的热心和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技术全面知识丰富,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能以严肃、平静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耐心。以上品质除“技术全面、知识丰富是教师专业能力外,其他都属于职业修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理,更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注重个人修养。
四、结论
4.1小学体育隐蔽课程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
4.2小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还比较欠缺。
4.3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上还认识不够清楚。
4.4体育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格品质。
4.5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2]杨铁黎.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M]
[3]邹渝.论高校隐蔽课程[J]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改变观念;潜移默化;合作学习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说明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利弊共存的客观现实,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适当地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就成了笔者教学研究的主题。
一、改变观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每年在给三年级新同学上第一堂课时,我都会让学生做一份问卷,问卷的题目很简单,如:你们家有电脑吗?你会用电脑做什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和电脑有什么关系?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吗?等等。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几乎没有学生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俗称“电脑课”),学生之所以喜欢信息技术课,就是觉得信息技术课轻松,可以玩玩游戏,上上网,在他们的脑海中觉得计算机就是画画、打字、网络小游戏等简单软件的操作,和信息技术毫无关联,基于这种情况,我每次都是先从信息技术的含义开始讲解,先让学生分清概念后再正确了解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区别,让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然后,再通过讲解有关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如:人类信息技术五次革命、古代战争时人们只能用狼烟来相互传递信息、马拉松比赛的由来、今天我们收听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计算出来的、我国神五、神六、神七、神八的飞天等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用我的讲解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的神奇和奥妙,从而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由此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上机和操作习惯
我们无法培养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人,但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每学期各班第一节的信息技术上机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要不断强调机房规则,例如:学生必须穿鞋套进入计算机教室,不允许学生在计算机教室吃东西……但这几年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样向学生直接强调,学生会感觉很生硬,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明显没有效果,所以,我尝试改变以往呵斥的方式,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将计算机教室打扫清理得非常干净整洁,让学生进机房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舒适清爽,觉得老师是一个爱干净又不允许随便被破坏的人,无形中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时间久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自己也觉得很舒服,进而爱护自己学习环境的好习惯就会自然养成。同样,教师自身的榜样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作用,如,我平时教育学生要正确使用计算机,那么我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的一定是正确地开、关计算机的操作。又如当我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时,我会虚心地向“百度”求助,无形之中告诉学生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个“百科全书”,通过我的操作告诉学生网络不单单只能玩游戏、听歌、看电影,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课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团队协作精神
篇8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英语;教学策略;有效应用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探索和实践,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他们了解问题、战胜困难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自省、发现,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从总体来看,中学英语教学课堂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较低、忽视学生的情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积极迎合新课程发展,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模式
1.科学分组,让学生互助学习
在该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要按照学生不同的综合素质进行合理分组。如,每个小组可按六人进行分组,推选一个组长,建立兴趣组、勤学组、拓展组等。group work要针对讨论的问题搜寻相关资料,如,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然后让学生对自己group活动的资料进行讲解讨论决定最后结果,该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实现各有所获,从而提高整体进程。
2.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教学,给学生呈现一种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多几个兴奋点,还能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模式。
二、提高教学效率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和学生有融洽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唤醒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自尊,消除课堂不和谐的因素,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安全感,从而大胆积极地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现在进行式时be doing(am is are+doing),安排了几个学生按指令做动作,如,Li Ping,please close thedoor。然后,教师问学生:“What’sLi Ping doing?”学生回答:“He is closingthe door.”通过这样的训练,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让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能够更加有序地进行。
2.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还话语权于学生,尊重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客观评价。更加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3.精简多练,导练结合
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时要精炼讲解,没必要面面俱到,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重点、讲疑点、讲难点,所给出的例句要精炼、典型、实用,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更好更灵活地运用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要学精,要学以致用,教师要吸收一切有效的方法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顾及学生的情感
1.情感因素与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极的情感因素会阻碍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而积极的因素会促进英语教学,情感因素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虽然学生在学习中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的这些特性只能在教师规范的范围内发挥。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去营造更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活动是由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组合而成的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在新课程体系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情感因素,尤其要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在这个时候,课堂才能被真正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占用,从而大幅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体育游戏 校本课程 原则 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现下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但笔者在考察本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却发现,一般农村学校重视的是语、数、外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三门”却存在热情不高、力度不大、效果式微的现象,而其中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以体育游戏为题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体育游戏乃是从传统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农村小学地处广袤的农村,体育游戏又散见于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被大多数农民所喜爱,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入手认真做好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农村学校在课改中一种接地气的“弯道超车”式举措。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由于农村体育游戏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它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一学就会,接受起来无障碍,而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满足了身心需求,陶冶了情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随时随地作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走等徒手展开,亦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进行相关的训练。同时,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济的特点。也就是说,开展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对某些项目,比如笔者所在地区闻名全国的体育游戏有“四坝攻鼓子”“九剑跳踯(舞剑)”“胡腾(胡腾舞)”“狮子(狮子舞)”“樵夫打狗熊”等,对这些游戏的要领做出严格的动作规范及要求,也可以根据地域、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学情等特殊情况,弱化其动作规范及要求,以突出其自由性。比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踩石过河”“摔泥巴”等游戏。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农村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无与伦比的良效。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借助于开展的体育游戏,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入活动适度的竞争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获胜的成功感,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通过活动重拾信心,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积极开展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人际关系学而言,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体育游戏可以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而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协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等;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从上述体育游戏蕴含的特质不难看出,农村小学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可以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基于此,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以优异的课程资源特质,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创了新的路径。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质,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农村学校教师、家长、农村体育爱好者、农村武术家、农村体育世家以及学生参加,并且秉持以农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二)发展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注意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三)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要突出戏剧化,强调变异性,打破常规,就地取材,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充满趣味。同时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个人与团体兼顾,等等。总之,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四)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关注这一点,不能回避。制定游戏规则时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游戏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让每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者明确,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五)安全性原则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做到安全第一。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相关安全措施,体育教师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应急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在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总结点评,巩固成效,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命名
课程命名即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总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最好三四个字为妙。明了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让课程的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二)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三个维度。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可用“提高”来表述,像“提高小学生的耐力”“提高小学生的攀越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往往用“发展”来表述,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常常用“培养” 来表述,如“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小学生的信任感”等。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包括指导思想确立、方案的制定、人员的认定与聘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2.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3.开展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学生体育游戏需求方面进行评估,对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即对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4.制定课程开发的规划,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5.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通过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把握实施技能,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6.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7.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既要针对教学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又要对课程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的流程,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8.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进行最基本的判断。9.以哲学家的情怀,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并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课程开发工作。
篇10
摘 要 高校大学在体育篮球的教学上有所投入,对教学方法也提出来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无法更好地适用于大学篮球课堂。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更好的大学体育的教学。
关键词 大学体育篮球 教学方法 创新
篮球教学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和素质教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但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进行合理的分析,实现更有效的大学体育篮球课程的教学。
一、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不均衡
第一,教师在篮球课堂上往往过于注重技术性的教与学,从而对战术的配合方面有所忽略,篮球教学逐渐地偏向竞技的体育教学。在篮球技术中,把很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投入在传球和投篮的讲授上,对其他的技术讲解便很少,这就很难将学生整体的篮球水平加以提升;第二,教师注重实践行动篮球叫徐饿,而容易忽略对专业人知识的讲解,未能将时间与理论相结合;第三,教学内容始终如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部分篮球教学的内容与中学相似,重复性的教学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部分大学的篮球教学进行床通行的教学,过分追求教学任务与目标,护士教学方法的创新,让篮球教学毫无生机。由于传统的教学知识对教学内容的步骤讲解和联系,由于学生的数量多,这使得教师难以完全掌控篮球课堂,难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上的理论与技术性知识多使用黑板、书本等手段进行教授,学生难以真正吸收,以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局限。
(三)不合理的考核模式
目前,许多大学的篮球考试会把其中的几项技术掌握和运用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过于注重篮球技能,却忽视对篮球的知识和技战术的综合应用。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模式会阻碍学生个人的发展,往往会出现成绩与能力想脱离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中未体现健康教育的理念
正是篮球教学在内容、手法上的诸多限制,让大学篮球的教学无法实现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的理念。篮球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外,更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把健康的思想贯彻在篮球教学中。
二、创新大学体育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大学看篮球的教学上,基础的技术教学是今后更深入教学的关键。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有在视听、感知上有综合性方面的能力,建构出形象、立体的表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到规范性的技术动作。教课还可以在连续的动作或战术的讲解上利用多媒体屏进行有效的动作分解及回放,强化学生对动作和战术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示范的偏差,又能够激发学生岁篮球的学习兴趣,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要想取得良好的篮球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而对于大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各自在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计划,进行培养与发掘。其中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应给与单独辅导,培养学习篮球的兴趣。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在考试机制上,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在心理和性别上的差异性,有效地调整考核标准更好地保证考核的公正性。才外,不能把单次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定论,考核机制应尽量多元化,结合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平时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比例的分配,得到考核的综合结果。
三、实现合作性学习
在大学中大多的团队合作方式是以班级为基础的,同样也是最大的学习小组。教师在进行班级学习的划分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小组划分,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双向交流,发展成为动态性的多向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应以自我的控制为主,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在学生组成篮球小组后,由教师进行授课,然后由各自小组进行内部的相互监督学习,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掌握学习的内容。再可以进行小组件的降级比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可以铅华教学的实践性,提升学生对篮球的竞技能力。
应在实践的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对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反馈教学,帮助学生团队在组织和创新能力的辅助培养。然后,小组为单位举办篮球的竞技比赛,让学生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篮球队比赛和服务工作,培养学生的篮球能力与组织能力及多方面的拓展。利用大学生班级间的篮球联赛,提升学生运动的竞技能力,也便于对篮球水平的有效检验。
在大学篮球的课堂上开展合作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中,有效地消除部分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更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个人能力、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在大学体育篮球的教学上,教师丰富教学的方法,适应个人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篮球,得到身心的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篮球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篮球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刘雷.新模式教学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
- 上一篇:合伙企业账务处理流程
- 下一篇: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