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篇1

关键词:记账 现存问题 完善策略

新昌县小微企业众多,在创业之初大多选择记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范,记账现存的一些不足使其已无法全面适应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本文从分析新昌县记账机构的现状出发,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和思路,以进一步促进记账行业健康发展。

一、记账机构的现状

新昌县的记账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由税务师事务所组织实施,为小微企业申报纳税服务。当时,部分小微企业正因缺少财务人员而无法进行申报纳税和开具增值税发票,而刚刚组建不久的税务师事务所,通过记账、申报业务,正好解决了这部分小微企业的申报纳税需求。随着2005年财政部第27号令《记账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记账业务市场逐渐形成,记账机构、人员、客户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委托记账已从小微企业服务税收逐渐上升为服务财务。

截至2015年底,新昌县共有记账机构8家,其中有限公司5家、合伙制3家;专职从业人员计90人,其中会计师(含)以上职称28人,大专(含)以上文化程度89人。各机构业务收入合计874.92万元,其中200万元以上1家、100万-200万元2家、20万-50万元2家、20万元以下3家。客户总计1574户,其中:工业962户,商业426户,服务业55户,农业28户,建筑业及房地产28户,其他75户。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新昌县的会计记账机构规模均不大,自身的业务收入也较少,客户总数仅占全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5%左右,所占会计市场份额较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记账行业存在的问题

(1)记账行业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在记账机构出现之前,没有财会人员的小微企业一般找兼职会计记账,兼职会计相当一部分属于友情服务,自然缺乏规范的合约关系,是一种很不规范的委托记账。20世纪90年代中期税务师事务所成立后,产生了合法的记账机构,也就有了实质意义上的记账,但由于事务所成员主要是税务机关退休的或是快退休老同志,以税务干部的一贯思维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把税前扣除标准作为财务开支依据,将会计核算从属于税务征管,偏离了会计核算的独立性原则。尽管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会计核算的独立性已得到较大体现,但会计服务于税务的惯性思维在记账行业依然存在。

(2)委托方和受托方缺乏规范的委托规程。记账是指企业将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会计机构完成,因此委托方和受托方需签订完备的委托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目前记账机构对此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仅根据《记账管理办法》相应的条文制定《委托合同》,未能按照自身的业务规程和操作流程制定,更没有针对委托人的业务特点确定相关的特殊条款,致使出现问题难以分清职责。正是由于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既影响了记账机构的声誉,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3)不少业主不重视记账。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的法人代表或业主认为建账核算只是为了应对相关职能部门的需要,而不是从企业管理需要考虑,对记账业务没有质量的要求,受托记账人员也就失去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动力。另外,按《记账管理办法》要求,委托单位应配备出纳人员,而不少企业的出纳是业主夫人或业主本人,规范意识不强,现金收付和银行存款收付相混淆,与受托记账人员缺乏相应的配合,不能及时传递会计凭证,现金和银行存款经常账实不符。会计科目账实不符已成为委托记账业务的最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4)成本核算成为所有记账机构的薄弱环节。一是委托企业缺乏完整的存货收发凭据和成本核算资料,受托记账人员对委托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也不清楚,在核算过程中往往将采购成本和人员工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有的甚至直接转入销售成本,完全抛弃了成本核算的基本规则。二是会计凭证的不及时传递或集中传递人为造成采购、销售、成本、利润的畸高畸低,若记账人员单纯依收到凭证的时间被动式的记账,则不能真实反映委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三是因不合法凭证不允许税前列支,业主会将这些凭证剔除或记账人员为了减少纳税调整而不入账,那么这种真实的交易因未取得合法的凭证就没有在账户中记录,委托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也就得不到反映。

(5)过低收费水平不利于会计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记账机构的现状可以发现,8家机构中总共有1574个客户,且分布很不均匀,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最直接的后果是收费水平不升反降,当然业主的低要求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记账机构都处于微利和不盈利状态,基本上没有动力和财力进行人才培养,也难以吸引到优秀会计人才,不利于会计服务质量的提高。

(6)记账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部分记账人员就事论事记账,为企业服务的责任心不强,长期低层次的记账服务和不注重学习制约了业务水平的提高,难以提供较高层次的服务。据了解,8家记账机构几乎没有涉及委托企业管理服务,很少参与制定委托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书面的管理建议也比较少,故一旦企业上了一定规模就容易失去客户,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促进记账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规范记账机构的设立。严格执行《记账管理办法》,把好入门关,落实相关审批要求。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和优化记账机构的设立流程,加强审核力度,着重审查从业人员资格,防止出现从业人员挂名、兼职等现象。并及时公布记账机构信息,做好记账机构相关信息的变更、备案工作,定期公布取得记账许可证书和按时备案的记账机构名称等相关信息,有利于小微企业择优选择记账机构。

(2)建立健全记账机构及企业会计信息平台。财政、税务和金融等经济部门所需重要信息由会计提供,为保证记账机构按法律、法规审核经济业务、编报会计报告,既要对记账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信息和履职诚信记录进行管理,又要将服务的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使财政、税务和金融等经济部门参与会计信息分享系统,从而推行执业人员、小微企业会计信用和责任的追究。

(3)加强记账机构的监督。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区记账机构的监督检查,实施记账机构的业务考核,重点督促记账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其按《记账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适应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流程和业务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健全记账机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记账管理办法》的记账机构应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能达标的应撤销记账资格;对不按合同、协议提供相关会计凭证及资料的委托企业,或者对记账机构提不法要求、授意记账人员不如实申报纳税的委托企业要加强税务检查力度;未取得记账许可证书的中介机构或个人非法开展记账业务的,应严格查处并予以公告,督促其依法申请记账许可证书或加入记账机构开展业务。

(4)强化记账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财政部门要把提高记账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服务质量作为强化监督管理的切入点,针对记账机构从业人员开展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记账机构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记账服务质量。记账机构要努力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深入受托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管理流程,采取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逐步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不断更新业务知识,解决受托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的薄弱环节,满足不同层次的业务需求。

(5)探索制订记账机构的行业规范。记账行业的规范发展,需要健全的行业规范,才能对记账业务质量进行评价,有利于保障委托企业的合法权益。财政部门要组织记账行业按照《记账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统一服务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对服务质量进行判断和评价。鼓励各记账机构积极探索、开拓服务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形成各自的业务特色和业务优势,减少不必要的同质业务竞争。

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收筹划

将个体工商户纳入了统计口径之后,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了90%。小微企业为我国解决了上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和近三分之二的财政税收,资产总规模也不可小觑。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独特而重要的经济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然而,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小微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才,知识与财税法律认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税收筹划能力较弱,进而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制定具有行业导向性的科学有效的税收筹划方案,可以在小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减轻税负,提高收益,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1.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通常而言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前提下对自身的经营、投资等财务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事前安排与规划,以期能达到以纳税人的税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一项财务管理活动。

2.税收筹划的原则

小微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的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合法性原则。作为税收筹划最基本的原则,这是税收筹划区别于骗税、偷税、漏税的关键所在,是一种合法合规的节税活动。第二,合理性原则。即税收筹划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涉税经济事项要合理。第三,事前筹划原则。是指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必须是在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发生之前进行的。第四,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一项财务管理活动,只有筹划方案所能带来收益大于支出,该税收筹划方案才是成功可行的。第五,风险防范原则。税收筹划依据筹划方案的不同隐含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小微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方案的风险性差别。

3.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小微企业通过进行税收筹划,合理避税,可有效增加企业的可支配资金,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降低风险。纳税筹划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税收筹划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系统的比较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方案,可有效减少支出,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更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实现规模经济,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二、小微企业税收筹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来说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税收筹划面临诸多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税收筹划的认知上存在偏差

很多小微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知不全面、不完整,错误地认为税务筹划就是避税,甚至是偷税、漏税。即使有些小微企业能够认识到税收筹划的意义与作用,但也仅仅是将税收筹划视为一项单独的活动,不列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实际上,税收筹划是一项涉及会计、审计、税务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活动,只有将其纳入小微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企业才能够在进行各项业务管理决策的时候作出正确的选择。

2.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缺乏税收筹划的基础

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大中型企业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发现,现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财务系统不健全,岗位人员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不相容业务没有有效分析,存在很多违规的财务操作情况。会计账目混乱,核算违规的现象在小微企业并不鲜见。而财务数据是纳税筹划的基础,数据混乱不清,税收筹划将无从抓起。

3.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不明确

只有事先确立一个科学合法的税收筹划目标,才能够真正使得税收筹划方案为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效用。虽然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税收支出,但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不能仅仅追求某一税种的税负下降,应从企业整体利益或者企业的所有方面考虑,对税收筹划的总体目标进行科学合理性的分析选择,以求减少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税收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4.缺乏税收筹划的专业人才

虽然目前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税收筹划这一专项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不仅要求具备相当的财会、税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能精确的了解和把握当前国家与企业业务往来所涉省市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尤其当前我国正处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不时更新,资深的财税务人才更是难求。一般小微企业难以聘请到如此专业的人才,这也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和纳税筹划的进程与质量,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的完善建议

1.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理念

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理念,目的在于使小微企业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税收筹划的概念,正确发挥税收筹划的作用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税收筹划的宣传力度,促进税收筹划这一财务活动的科学推广,使广大小微企业明确了解税收筹划与避税、漏税、偷税等违法活动的区别,以营造良好的税收筹划环境,让小微企业将科学可行的税收筹划理念纳入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践中,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规范财务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纳税筹划的基础,小微企业应规范财务会计核算,提高自身会计核算能力,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明确岗位分工,规范会计核算的流程,建立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机制,正确开展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只有规范了会计核算才能防止发生违法违规操作,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可信,符合税务部门的查账征收要求。税收筹划只有建立在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之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寻找小微企业各个涉税事项的有效节税点,才能让税收筹划合理合法的发挥效用。

3.丰富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目标

税收筹划目标直接影响着小微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一个科学全面的税收筹划目标能更好地减轻企业整体税收负担,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小微企业的类型繁多,业务范围广,在财税业务上面临着多种选择。在其税收筹划过程中不应单一的着眼于降低税负,减少支出的目标,而应将税收筹划方案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财务活动紧密结合,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4.加快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税务机构的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小微企业将把注意力转移至税收筹划的合理应用上来,对税收筹划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一方面,可以在高校相关专业专门开设税收筹划的有关课程,以增强未来财税人员税收筹划基本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有关专业资格认定的考试办法,让更多的财税从业人员注重税收筹划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并加强对已有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考核,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最后,应促进具有专业税收筹划能力的税务机构市场化,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为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无法独身于各种市场风险之外,税收筹划对于我国小微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因此,小微企业在日趋紧密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应该勇于正视当前自身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拓税收筹划的新思路,尽量减少小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必要的税收支出,降低税负,进而提升小微企业的收益,促进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玲.浅谈小微企业税务筹划[J].财经界,2014(11):265-266.

[2]姚大胜.小微企业税收筹划及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界,2015(1):20-34.

[3]刘金星,彭新媛.小微企业不同阶段的纳税筹划研究[J].财政与税务,2015(6):81-83.

篇3

摘要: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供销合作社原有的单一购销业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改革之路。文章从财务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供销社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会计变化。

关键词:供销社企业 改革改制 财务变化

天水土特产品公司是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的直属企业,成立于1953年4月,是甘肃省供销社系统最早的二级批发企业之一,在其60多年的发展中,曾经为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扩大城乡经济交流,振兴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的我坏纳唐范级批发业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未能跟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仍沿用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企业经营陷入严重亏损、面临倒闭的窘境。2003年,天水土特产品公司按照当时的政策启动了全员“买断”的改革之路,但由于公司连年亏损,财务恶化,资金紧缺,买断费无从兑现。面对这种情形,绝大多数职工都选择离开企业自谋出路。

2008年9月,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改制组建了由甘肃省供销社控股、全体职工参股的新型企业――天水华阳实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重组、改制,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股份化、公司股权多元化,理顺社企关系,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系统管理、行业管理和出资人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新公司充分发挥原有资产和渠道优势,开展多业经营,在不断扩大供销社原有的农资化肥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房地产、物业服务等热门行业业务,企业的经营也向全新的领域渗透,逐步走向了稳步健康发展的路子,也把供销合作社企业打造成为联结市场更紧密、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会计工作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不断调整完善财务管理方法和会计核算方式,助力企业改革改制。

一、会计核算的变化

会计核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方面。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生了变化,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具体内容也相应变化,成本核算的内容、方法、科目、规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企业改制前

企业改制以前,经营业务主要是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农资化肥和日用工业品的批发和零售,会计核算执行的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以及会计核算方式都是依照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虽然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但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基本维持不变,会计记账仍然以手工为主,会计电算化工作处于尝试阶段。

当时的会计核算业务主要是商品的购销核算、零售核算及库存商品的核算。批发业务按照商品品种进行明细核算,按照加权平均法结转商品销售成本;零售业务以商场柜台销售为主,以柜组为单位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月末结转商品进销差价。在实行增值税以后,零售企业销售商品的售价是含税售价,即在商品的售价里包含了增值税销项税额。由于零售业务“库存商品”科目是按售价记账的,在设置“库存商品”科目的同时,要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商品销售时也按售价借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即在平时暂按售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到月末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已售商品的进销差价后,再对“商品销售成本”科目进行调整,将平时按售价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调整为商品销售进价成本。

(二)企业改制后

企业改制以后,房地产和资产经营业务成为了企业的主营业务,会计部门就要相应建立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改制后新成立的企业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了能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务结合起来,在会计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

1.增设一级科目。主要是核算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会计科目,主要有:(1)“开发成本”科目。本科目核算房地产开发的费用和成本,包括:开支的拆迁补偿费、土地出让金或受让价款及相关税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备费等费用;开发采用出包方式的,根据预付给承包商的款项和工程进度估价的开发成本;工程采用自营方式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分配应由开发产品承担的公共配套设施费、计提应上交有关部门管理的维修费和分摊的间接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计入产品成本的借款费用等;结转开发完工并验收合格的房地产成本。(2)“开发间接费用”科目。本科目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制造费用”,核算为开发产品而发生除应由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费用以外的各项间接费用。(3)“开发产品”科目。本科目核算已开发完工、经验收合格的房地产。(4)“出租开发产品”科目。本科目核算用于出租经营但尚未转为固定资产的土地和房屋。(5)“周转房”科目。本科目核算安置拆迁居民周转使用的房屋。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以上5个会计科目的期末余额,均计入报表的“存货”项目。

2.增设二级科目。(1)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设置了“商品销售收入”“房地产销售收入”“商铺租赁收入”“物业管理费收入”“仓储收入”五个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各类收入,并按部门进行明细核算。(2)在“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了“商品销售成本”“房地产销售成本”两个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商品销售和房地产销售的成本。(3)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下设置了“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房地产销售税金及附加”“资产租赁业务税金及附加”“物业管理业务税金及附加”“仓储业务税金及附加”五个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各类业务应负担的税金费用,并按部门进行明细核算。

3.基本核算方法(流程)。房地产业务发生的所有开发费用都在“开发成本”下核算。开发成本下一般设置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以及开发间接费用等明细核算与商品房开发有关的所有费用支出。取得的银行贷款在长短期借款里核算,借款和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计入开发间接费中。一般房地产投入资本达到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就可以预售商品房,而预售的房款在预收账款里核算。在客户用预收款发票换正规的商品房销售发票时,再将预收账款中相应部分的款项收入结转至销售收入,同时按比例从开发成本中结转销售成本,并计算缴纳增值税。

房地产业务是按预收账款和销售收入预缴所有税金(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整个开发项目完成以后,再进行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项目汇算清缴。

二、会计制度的变化

在企业改制前的较早时期属于计划经济,供销社企业基本采用的是统购统销制度,企业必须严格按国家统一的供销合作社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管理的原则,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以及由供销社严格控制实行统一管理,所有购进量和供应量、购进标准和供应标准、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等,都由国家计划来确定。在会计核算方面,企业在发生农副产品销售业务时,按收购价格计算的价值(部分农副产品加收购税金)进行出库,即作为销售成本,而发生的大量生产性费用,却全部归入商品流通费。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和管理体制的复杂性是其特点。

在企业改制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适应企业主营业务变化的需要,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按照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会计制度。做好房地产财务的预算、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筹资资金,有效控制和合理配置公司的财务资源。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度高、开发周期长、区域差异大、受宏观环境影响大、产业波及面广等特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有效的应对,就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因此,在建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着重加强了以下几方面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1)筹集资金的管理。为了保证公司经营的需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合理运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各项支出统筹安排,分别轻重缓急,严格控制,注重节约,防止浪费,既是会计人员的责任,也是财务管理的重大课题。(2)经济核算的管理。通过财务活动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开发成本,不断降低消耗,增加积累,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3)财务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内部推行财务预算管理,首要工作便是结合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确保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制定会计信息化实施办法,全面实施会计信息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学习和运用专门的会计软件,将公司所有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信息化核算范围。

三、结语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企业在为农村商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天水土特产品公司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供销社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指导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会计核算必须紧跟企业的业务经营而相应完善和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好会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在当前供销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会计工作要积极吸收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综合运用于供销社企业管理之中,并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社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供销社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J

参考文献:

[1]鹿春平.供销社企业改制如何进行规范化操作[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2]林建,陈元忠.供销合作社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其会计处理[J].商业会计,2015,(04).

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会计;风险管理

一、小微企业会计的发展现状

依据中国2016年记账市场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记账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974.05亿元,比2015年同比增长了13.62%,行业内服务的需求也已经到达了2435.25万家,比2015年同比增长了11.65%。另外,据相关的17年的小微企业发展来看,预计将会有42000多万家小微企业需要委托记账服务,直到2020年该行业的需求将会达到56500万家,比2017年新增14500万家,从相关的比例来看,这样的数字仅仅是占据小微企业总数的6.2%左右,记账行业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商业发展市场,记账产业也会得到长远的快速发展,逐渐能够在发展中及时地解决小微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最终会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小微企业会计的风险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风险

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更是纸上谈兵,大多数聘请的会计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实践中很多缺乏一定的宝贵经验,极易产生短期的行为和临时的观念,很多账目难以理清思路,不能够及时回收相关账款,导致监管难以反映真实的业务,很多账目还存在难以监管的现象,部分会计机构在合同的签订上,没有及时的规定相关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难以实现,这样长期下去将会对企业的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税收征缴风险。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往往违规操作,没有严格的审批相关单据和业务,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按照税收政策规定与税务法规来进行纳税,如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用收据入账、故意作假或不作利润导致账实不符等。很多账务处理的时间不及时,账务内部缺乏一定健全内部机制管理,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导致国家减少税收,导致征缴风险,损害群众和国家的利益。

2.经营管理风险和经济利益风险

发展中会计人员会定期地进行上门服务,往往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沟通,日常业务活动的接触较少,往往不在现场进行长期的办公,导致很多的账务信息不够的及时准确,监督过程中很多经营内容难以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可行的参考,对实际的经营业务了解较少,对存在的实际业务了解较少,不能发挥好财务会计的监督指导,从而给账务处理了危机,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现阶段,部分的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经验,经营活动缺乏一定的诚信,导致账务处理困难,会计人员在编制报表的时候难以真实地反映实际业务,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为客户提供虚假的信息,最终导致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导致客户难以信任数据,使得很多数据缺乏实践性,最终将会导致贷款等利益难以实现,例如一些贷款支付难以实现,损害客户的经济利益,给客户造成经济利益风险。

三、加强小微企业会计的风险管理对策

首先,小微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记账管理办法》《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范要求,聘请专业的人员,选择风险较低的业务,注重监督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内部管理的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适时采取奖励激励制度,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宏观上政府部门要针对机构践行完善制度,确定责任的落实,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加以健全与完善,明确规定会计人员的记账责任,遵循权利和义务,注重如业务管理、年检和设立审批等。实践中要注重法律宣传,抓住实际讲求实效,进行科学有效地法规了解,及时修订及时更改,注重增强会计人员业务素养。小微企业可以对会计人员开展及时的专业业务培训,抓住重点知识,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注重熟练掌握新的业务,并不断地进行延伸和外延,注重业务流程的实践性,促进业务范围的拓宽,有效满足各种业务需要。政府部门要注重监管职能的落实,注重构建会计机构信息库,及时掌握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等信息,及时进行全面掌控。小结当前许多小微企业越来越重视会计,采取及时有效的政策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帮助机构完善财务内容,注重在的过程中健全内部财务内容,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建立内控制度,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内容,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制度并进行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增强会计人员业务素养,积极监管会计,从而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春丽.小微企业会计的风险管理问题探究[J].商,2016(33):171-172.

[2]明哲.小微企业会计记账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2):161-162.

[3]蒋国平.规范会计记账行为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5(10):55-57.

篇5

一、小微企业需要公平竞争环境

1、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小微企业的创业会倍感艰难。

市场走向垄断本质上源于竞争,但在我国主要源于行政的捏合和保护。一旦垄断限制了竞争,如默许大企业相互签订排他易协议分割市场,政府对要素供给采用特批制,为垄断企业开小灶,或者实行“保护价”,都会严重扭曲市场信号,导致小微企业落入“进不去”、“无市场”、“难开张”的窘境。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即使采取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等举措,也无法获得自己应有的市场份额。如三大电信企业一直保有垄断地位,若不是近几年基础电信运营市场对民营企业逐渐开放,小微企业想要涉足该领域根本就是奢望。由此可见,有无公平竞争的市场,是小微企业能否顺利创业的先决条件。

2、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小微企业的运营会障碍重重。

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要素和产品价格是“一轨制”的,即统一由市场定价。这样,小微企业才能利用自身低成本、“见缝插针”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获得生长空间,并在“一轨价格”的透明环境下,练内功、降成本、求特色,开展科学的运营,如果要素及其价格被行政力量左右而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小微企业便失去了运营的风向标和指示器,便面临不确定性风险而举步维艰。如Uber打车软件,因推行将私家车纳入乘车共享应用、大幅降低乘车价格等特色服务,而受到众多消费者偏爱,使得Uber公司从一个小团队起步迅速扩张覆盖超过50个国家,但在多个国家包括我国,一度受到政策的限制而不断被查封和叫停。事实上,Uber确实存在管理需要规范和完善的问题,但从鼓励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在完善管理的基础上,破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大力发展和普及公平对待的服务形式。如果各个行业都能打破双轨制和产权歧视,切实推行公平竞争,必将使小微企业的运营走上顺风顺水的轨道。

3、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小微企业的发展会荆棘满途。

资金是任何企业发展的能量源,小微企业所需资金小,却常常陷入融资难的困境。小微企业因“体小量弱”常常表现出信息化程度低、信用风险偏高的特点。但这并不代表对小微企业的投资没有回报,也不代表所有小微企业融资都会呈现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局面。然而,目前国内大多金融机构无视这种特点,并不自觉地对小微企业贴标签,从担保物、行业准入、资金、盈利能力各方面对其设置高门槛,催生出“规模歧视”,将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逼向成本更高的非正规渠道,面临更加沉重的资金压力,致使大批成长性良好的小微企业半途夭折。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小微企业融资难尤为严重。这进一步说明,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小微企业的生命力便脆弱不堪,生命周期更短暂。

二、构建小微企业发展竞争环境的对策

1、资源配置的双轨合一。

既然资源配置的双轨制是影响公平竞争的主要障碍,那么推行公平竞争必须实现资源配置的双轨合一。它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国有企业政资分开。小微企业面临的扭曲的市场环境,主要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依托行政力量的优势对其他企业的挤压,因而国有企业向市场的完全回归,是小微企业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国企二次改革的一大难点是政资的彻底分开,其关键举措是将实体资本层面(企业)与政府切割开来。办法是:国资委改为投融资公司,参、控股现有国有企业,此后不直接管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层面的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造与政府脱钩。这种“国资代替国企”的新体制,不仅能够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在实体经济层面实现了企业同质化改造的目标,推动了公平竞争,为小微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政企分开。国企二次改革,既要分开资本,更要分开人。其改革主题便是“经理革命”。即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与党政干部脱钩,一律向市场招聘。企业董事会择优录用,并与之签订“经营合同”,定期进行人事更迭,企业管理者不再享有党政干部的一切待遇。这项改革,可收“一石三鸟”的功效:其一,废止了现有国企依托人事关系享有政府“父爱主义”保护的特权;其二,切实发掘了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和创新才能;其三,开创了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微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创新型小微企业面广量大,融资需求紧迫。美国的谷歌、脸谱、惠普等知名企业原型皆为大学生所创办的高科技小企业,若不是凭借完善的金融扶持,应早已扼杀于摇篮之中。我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均来自于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使用量却偏低。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仅为23.85%。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小微企业缺乏有形担保物,不易跨越融资门槛;同时小微企业本身实力较弱,信用风险偏高,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更具有投资饥渴和回报时间长的特征,这使得很多有前途的小微企业不得不胎死腹中。健全小微企业担保机制,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现有银行应扩大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额,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包括风司和投资银行在内的风投产业。因为风投正是孵化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市场组织,它以产权为纽带,向小微企业倾注足够的资金,将专利快速培育成开发性的市场产品或服务,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风投较之财政的扶植,不带有歧视性政策和行政干预,能有力地推进市场发育和竞争环境的公平,是小微企业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要诚心发展小微企业,必须把风投产业的发展、普及和壮大提高到首要的议事日程。

3、“互联网+小微企业服务”。

利用互联网,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为小微企业提供简单便捷的创业和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咨询答疑服务、交流互动服务。这一方面使得小微企业拥有实时发声平台,办事机构能够及时响应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可使小微企业免除创业和运营中手续繁杂、部门林立的行政审核和低水平的行政服务。如上海市财务会计管理中心官网上为本市中小企业提供的“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免费软件及相关服务”,正是事业单位为小微企业打造“互联网+服务”的一次成功尝试。此前,很多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培训和指导,对会计核算流程非常陌生,容易出现被强制“核定征收”的后果,进而产生即使利润率过低甚至呈负数也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不公平现象。“互联网+”覆盖以后,上海市财会管理中心可以统一组织相关企业参与视频培训等免费服务,这样,不仅为小微企业规范会计核算提供了标准的模板,帮助小微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还为小微企业办理纳税申报节省了交易成本。

4、强化商会的服务作用。

篇6

关键词: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问题

一、新三板发展概述

“新三板”是对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习惯性俗称,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已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2015年9月1日起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打破了一直以来“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的历史定位,意味着新三板挂牌企业等同于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新三板在资本市场上“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由于新三板对申请挂牌企业的规模、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不设门槛,给了那些尚未盈利但具有较强经营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打开融资渠道的更多机会,因此大量发展潜力较大且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均有到新三板挂牌的计划。本文就大量拟挂牌新三板的中小微企业在申请挂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与研究。

二、企业在申请新三板挂牌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1.财务、税务问题处理的规范性

(1)财务规范性

合法合规经营,是对拟挂牌中小微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财务规范自然也包括在合规经营范围之内。作为拟挂牌企业,会计核算等各项财务行为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应坚决杜绝内外两套账等不规范行为。

首先,大量中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资金实力等原因,在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较难吸引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加入,尤其对优秀财务人员更是求贤若渴。由于中小微企业现有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局限,可能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完善与合理性、会计核算的准确与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财务方面不符合新三板挂牌要求,需要进行大量整改工作。

其次,中小微企业在决定申请挂牌前,在企业创立初期基于成本等方面原因可能没有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是主办券商内核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内部控制的不规范往往容易导致产生管理方面的漏洞,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作为未来的非上市公众公司,拟挂牌企业务必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系统,并认真贯彻执行,加强监督,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税务规范性

税务问题对于拟挂牌的中小微企业来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首先,如果拟挂牌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后续教育不重视,会导致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为企业税务处理带来隐患。

其次,在运用税收政策的时候,由于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及其他原因,企业可能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税务处理上产生错误,如因纳税调整不规范而导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申报不准确,因此在挂牌前的整改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大量需补税的情形。这不但会增加企业由于补缴税款带来的资金压力,还会在企业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等方面给挂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2.企业历史沿革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建议

在拟挂牌企业的历史沿革中,可能会在股权出资、股权转让等工商变更、法人治理结构及董监高人员任职资格等方面存在一些瑕u。

(1)关于股权出资

首先,在部分拟挂牌企业的成立初期,由于资金不到位及其他原因,在企业注册登记成立时存在出资不实、出资不及时或出资方式不合法等情况,从而引发相关法律问题。

其次,股份代持。“股权清晰”是证监会禁止上市公司出现代持现象的理论依据,同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中明确要求挂牌公司必须要“股权明晰”。拟挂牌企业在股权出资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存在股份代持的情况,企业在决定挂牌后应采取合理、合理的方式对已存在的股份代持行为还原,并作相关披露。

(2)工商变更

拟挂牌企业出于战略发展及优化股权结构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会经历若干次工商变更。以股权转让为例,企业在办理股权转让过程中可能存在召开股东会不符合法定程序、公司章程修改不规范等情形,尤其国有股权转让时,可能存在未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组织开展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工作,从而为挂牌工作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3)法人治理结构及董监高人员任职资格

《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但部分拟挂牌企业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监高人员任职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比如以《公司法》禁止的身份在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在挂牌前必须组织整改,以消除对挂牌工作的不利影响。

3.关于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条件适用基本标准指引(试行)》规定,虽然对拟挂牌企业没有盈利方面的要求,但将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作为对拟挂牌企业的重要考量标准,以下针对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企业主营业务是否突出、明确

拟挂牌企业必须主业突出而明确、产品适销对路,如果没有真实、明确、具体的主营业务作为支撑,没有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企业将很难具备长期持续经营能力。换言之,如果企业不是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总收入中占比70%以上),而是以营业外收入(如政府补贴)等偶然性收入为主,并且没有适合的商业模式,则企业将很难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2)关联方交易

由于关联方交易的特殊性,拟挂牌企业往往会通过对关联交易的安排来影响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企业尽量避免和减少关联交易。如果已经发生关联交易,则交易的合理性、必要性、定价公允性等必须合规,并且对交易的性质、金额、定价方式等进行全面真实的披露。

虽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对拟挂牌企业发生的关联交易未作明文禁止,但如果拟挂牌企业经常发生关联交易或发生重大关联交易,不但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还可能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严重影响。为保证新三板挂牌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应最大程度地消除关联交易的影响并进行充分披露,同时应向券商等中介机构提供能证明关联交易合理、必要、公允的资料。

(3)持续亏损对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影响

尽管新三板挂牌对拟挂牌企业的利润指标未作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亏损状况不会对拟挂牌企业产生影响。当拟挂牌企业出现连续两年以上亏损,且亏损局面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扭转;同时企业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扭亏措施,或采取的扭亏措施无明显效果,将势必影响到对企业是否存在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企业应确立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制订详细的盈利计划,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4)业务过于集中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与建议

如果拟挂牌企业的主营业务过于集中,产品过于单一,一旦产品市场需求、销售价格等出现较大波动,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存在潜在的重大经营性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对此,拟挂牌企业应积极转变经营思路,拓宽业务范围,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最大化地避免因业务过度集中带来的经营危机,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5)同业竞争对企业新三板挂牌的影响与建议

实际控制人名下是否同时拥有与拟挂牌企业同业竞争的企业,拟挂牌企业高管人员是否在同业竞争的企业兼任实职等都是券商尽职调查及内核时关注的重点。由于同业竞争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拟挂牌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当存在同业竞争情形时,必须在挂牌前全部消除。对同业竞争的解决方法主要有将同业竞争企业转为子公司、注销、变更经营范围等。

三、结束语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凡在我国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拟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由于规模、实力、经营理念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整理。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均可参考本文提出的建议,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存在的可能影响挂牌工作的问题认真梳理并实施整改,争取在新三板早日成功挂牌。

参考文献:

[1]白建红.新三板挂牌的若干财务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4(11).

[2]汉鼎.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攻略[J].经济导刊,2012(Z2).

篇7

关键词: 营改增; 银行业; 影响; 方案

一、我国银行业现行营业税现状

(一)我国金融机构营业税的内容

我国银行业营业税包括传统贷款业务取得的利息收入;融资租赁收入款和价外费用与承租方发生成本后的净额;中间业务获取的佣金与手续费收入;买卖金融产品的净利润等四类。

(二)营业税收制度缺失公平原则

一是营业税计征范围不甚合理。营业税按营业收入总额而非增值额计税,形成行业间税负不公平。例如:银行的贷款收入承担着客户违约的风险补偿,对风险准备金进行征税不符合流转税仅对资源真实使用征税的特性。二是营业税抵扣链条不完整。三是营业税不实行退税。对银行来说,办理出口金融业务的不享受退税优惠,这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在银行同业,内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流转税负不公平的现象。传统的存贷款利息收入是内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外资银行以发达的中间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在业务流转方面有很大差异,对所有银行按同一征收形式计税,造成事实上的纳税不公。而且,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外资银行不用缴纳城市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税,造成内资银行的实际营业税率远高于外资银行。

(三)银行业营业税“征税税率过高、税基过宽”

我国银行要按5%的营业税税率,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3%教育费附加税征税,这样银行业实际营业税率达到5.5%,远远高于我国运输交通、邮电、通信等其它服务行业。

(四)银行业营业税严重影响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金融服务中,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都要征税,出口劳务的时候要按规定征收营业税,但出口方银行在购进货物的时候,缴纳的增值税不许抵扣,同时服务进口征税的营业税也不允许抵扣,这些都会大大增加我国银行业的出口成本,制约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五)银行业营业税没有转嫁给客户

相关法律规定流转税的负担者是最终消费者。但对银行来说,提供的服务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这种情况下要将营业税转给服务对象,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银行需承担一定的营业税。

二、营改造对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形成金融机构真实税负水平上升

银行业由于成本费用主要是以人工柜台服务费和营业场所租用费为主,可以获得进项税额抵扣的数额与一般企业相比非常少。目前,金融机构的营业税名义交纳税率为5%,改征增值税后,由于银行业进项税额抵扣比一般纳税企业相比少很多,很可能会出现税负负担上升的情况。

(二)引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上升

目前,我国税种按税法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长期以来,营业税是按100%的比例上交地方财政,是地方第一税收来源,据统计,省以下营业税占财政收入的38%以上,省级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增值税则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为地方25%、中央75%。如果“营改增”改革完成后,地方政府会失去以前营业税收入的75%左右,财政固定收入有可能下降20%-30%。如果新的地方主力税种无法快速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将无可难免地被削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会进一步上升。

(三)引起银行利润变动

银行基本的业务是存贷款,实行营改增后,过去银行缴纳的营业税会变为利润收入,征收存贷款业务净收入的增值税,这样以前缴纳的营业税与征收增值税之间的差额就是当期银行利润变动数,引发银行利润变动。

(四)增加缴税综合成本和风险

银行业要完全实现“营改增”,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计算机系统配置、人员调整、核算系统配置等。这需要员工培训,开发与应用新系统,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同时改革对银行业操作系统会产生较大影响,涉及的范围广,需要较长时间的调试,容易带来信用风险及开发系统风险。

三、银行业“营改增”的难点及风险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的风险

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开户单位也有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银行很难从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中取得抵扣增值税的专用凭证。银行业务数量大、银行也没有办法逐笔计算服务价值,这使增值额的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如果采用目前企业增值税征收方式进行管理和计费,会大大增加银行业务人员的税收计算负担,也会加大税务征管部门技术层面的难度,增加业务成本。

(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的风险

营改增后,银行未来适用税率为多少,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现在增值税率由原来的17%和13%两档基础上增加了11%和6%,这种税率之间的差异,导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增值税抵扣时,存在抵扣不充分的风险。销项税额是按照自身适用的税率,而下游企业抵扣时进项税额按照上游企业的税率计算,这样会导致营改增之后部分企业的税负增加。

四、银行业“营改增”构想与实施

(一)分地区分阶段,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

借鉴国外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的先进经验,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适宜分地区、分阶段进行银行业“营改增”改革。根据银行业务量和发展规模建议选择中西部银行,按点推行“营改增”。通过模拟测试和数据汇总,及时调整和解决税制设计执行方面的漏洞。结合实际最大限度的减少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征收增值税方面可以分阶段实施,最初实行免税法,只对开户、租赁、咨询等显性银行业收费服务开征增值税,对隐性收费免征税;成熟阶段采用简易计税征收办法,对隐性收费服务免征增值税,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二)合理划分银行业务分类

综合多方考虑,可以把银行业务划分为金融中介业务、直接收费业务、间接盈利业务、货物买卖业务、投资增值业务五大类。每一类业务又可分出具体的小业务,比如金融中介业务主要指贷款、透支及垫款等各种信贷业务;直接收费业务主要指结算与清算、托管、业务等,其实直接收费业务就是中间业务;简介盈利业务主要指有价证券、其他金融商品业务等;货物买卖业务主要指进行贵金属买卖等;投资增值业务主要指金融同业往来、购买金融商品行为等。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计税方式

当前银行业实行的增值税计税方法主要有简易征税法和一般征税法。简易征税法是根据某单一税率乘以应税去全部收入得到的税额;一般征税法是以当期销项税额抵减当期进项税额的余额作为应纳税额。这两种计税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简易计税法在操作与监管方面比较便捷,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增值税链条上存在的断裂与重复征税问题。一般征税法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发展中面临更大的挑战。相比较来说,应首先考虑一般征税法,在无法应用一般征税法时再考虑简易征税法,确保计税方式的科学合理。

(四)增加银行会计科目,更好进行税收核算

增值税会计核算相对复杂,需要下设三级会计核算科目,近10个明细科目才能完整准确的计算增值税金变更企业会计处理方法。1.变更现行会计科目。按现行的会计准则,银行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而改革后“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内容是不含增值税的“税后收入额”,所以,营改增后在财务处理上与现行营业税的核算方法不同,银行会计人员应按照业务发展需求,及时变更相应会计科目的进行税收核算。2.增加符合新纳税业务需要的会计科目。如增设“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科目。以准确核算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价款和维护费用。3.对不同税率的业务实行分开核算,以避免统一适用高税率。营改增后,在我国原有的增值税17%、13%高税率及3%、4%、6%低税率的基础。增加了6%、11%两个低税率。银行混业经营中,不同税率项目须分开核算,否则会统一适用高税率。在“营改增”后,银行应对涉及的混业经营项目分别单独核算,以适用较低税率,降低税负成本。

(五)银行分支机构众多,缴税应采取汇总清交

对银行来说,服务分支机构网点较多,如果采用按地缴税,各网点税负会体现出较大差异,并且有失公平,加大银行资金流动的压力。银行缴税方面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如电信、交通行业等实行的是汇总缴税。汇总缴税是由金融机构总部统一纳税,各省级分行和直属一级分行按照预征率缴纳增值税。

(六)完善银行财务软硬件系统

增值税是采用专用的税务控制机器进行操作,其发票的传递、开出、保管、取得、真假鉴别、于营业税的发票区别很大。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虽然比较先进,还需要完善银行与税收制度改革相配套的ERP或财政税收软件系统,以更好地适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依法申报增值税程序的新要求。财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和保管工作。

(七)加强发票管理,降低法律风险

1.获取有效的进项发票

对银行业来说,其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投资净收益、手续费佣金净收入、汇兑净收益及其他业务净收益等。但对利息净收入和支出征税来说应逐笔确认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但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且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实际中不具备操作性。在银行业实施营改增改革时,要充分考虑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建议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用利息净收入乘以税率得到应纳税所得额。银行如果允许对利息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就可以参照一般征税法纳税。

2.防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法律风险

增值税发票管理严格,内部控制合规性要求经较严格。增值税按照发票上标明的税款抵扣的公式计算税金。发票的抵扣、冲正申请、领用、认证、和保管等操作流程复杂、税务监管严格,迫切需要银行提高税务内控合规管理,提高税收遵税收法制意识。防止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行政及刑事风险。增值税法条文复杂,管理严格,处罚力度较大,经济和刑事责任双追究,对我行税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银行业务主要划分为五大类,每一类又可以划分为具体业务。营改增改革中需要有缓冲期,因为银行业升级税控系统、保证系统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风险,需要逐层推进。同时结合银行业实际情况,实行与所得税一致的就地缴纳方法,并定期清算,允许扣除不良贷款的利息,以确保税收公平、公正,推动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波.“营改增”对银行业经营及税收的影响[N].金融时报,2013.

[2]卢汝岳,夏桢媛.银行业“营改增”税率应如何确定[J].中华财会网,2013

[3]臧明.商业银行“营改增”思考[C].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篇8

摘 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建成,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以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状况为基础,通过对应收账款融资的需求性、风险性及法理性分析,探求加快我国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的对策,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应收账款融资 环境分析 发展思考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0 年科研项目课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课题编号:201010LX691)部分研究成果。

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应收账款融资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乔治.阿克洛夫提出了“担保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之一”。因此,各国把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的工具,开展了应收账款融资的新模式。应收账款的质量和债务人的信用是确保融资交易达成的关键,这不仅延伸了融资企业的信用基础,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盘活企业的应收账款存量,同时也可以使银行拓展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一、应收账款融资发展概述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企业以获取银行贷款为目的,将自己拥有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并向应收账款的债务人发出转让通知,要求其直接付款至融资银行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在该种融资方式下,是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当应收账款的债务人不能履行付款义务时,贷款银行能够从担保的应收账款中获得救济和保障,因而能降低融资银行的贷款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在国际上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主要信贷品种之一,在国际贸易中应用非常普遍。按国际应收账款融资联盟公布的统计数据,国际应收账款融资联盟成员在一年内办理的全球应收账款融资额高达七千多亿欧元;在动产担保融资方面,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与地区建立了高效的动产担保法律制度以及统一的动产担保登记系统。美国的应收账款等动产质押融资已经占到中小企业融资的70%;新西兰的应收账款融资额也达1.25亿新元。澳大利亚几乎所有银行开展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世界银行调查的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近83%的国家与地区支持应收账款担保融资。

我国自《物权法》颁布后,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先后从物权登记和融资供需信息服务两方面,推动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与创新。截至2014 年8 月,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累计注册8547 个登记用户,累计发生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登记121 万余笔。据统计,登记量年均增长率为72%,约14 万借款人借助动产融资获得资金支持,其中84%以上为中小微型企业。2013 年末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建成,使应收账款融资的推广应用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截至2014 年11 月中旬,平台累计注册机构2.6 万余家,上传账款2218 笔,融资成交量1428笔,促成融资金额493.02 亿元人民币。

目前,商业银行积极研究应收账款融资信贷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尝试,开发了一系列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如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仓单融资、物流融资、发票融资等新型融资业务品种。这些新型的融资方式的特点是,银行对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向交易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由此丰富了融资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收益水平,同时也能依托交易链拓展客户群。

二、应收账款融资环境分析

应收账款融资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自身的资源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更能够把商业信用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到新的层次。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处于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

1.应收账款融资的需求动因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资金失调,一方面拥有大量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形式存在的资金,另一方面营运资金严重匮乏。据资料显示,我国企业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的资产总额超过5.5 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在贷款业务中采取“坚持担保贷款为主、信用贷款为例外”的原则。这对于信用基础差且缺乏有效担保物的中小企业而言,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而应收账款融资以应收账款第三方付款人较高的信用来弥补出质人自身信用的不足,获得银行等债权人的信任,使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对企业的意义可谓重大。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扩大了担保物的范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不足问题,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现有条件和运作基础,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改善其融资困境,缓解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应收账款融资实质是将未来利益的提前变现,利用先于应收账款到期日的融通资金获取机会投资收益,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2.应收账款融资的供给动因

从银行视角来看,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银行可获取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括融资利息及管理费等;间接收益包括通过银行提供一揽子服务, 提高企业对银行的依存度, 进而降低客户维护成本, 获取综合经济与社会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是应收账款增添了银行质押物的范围;二是应收账款质权手续简便、相对于其他动产来说,应收账款是中小企业普遍拥有,且在经营活动中循环发生,性质上最接近现金的良好担保品,易变现,实现效率高,提高了借款人清偿债务的积极性,风险小。对于质权人银行来说,应收账款融资便于控制,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和银行提供担保之间的矛盾,增强了担保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三是应收账款融资增加了银行融资业务品种,创新信贷结构。四是我国应收账款融资的开拓空间大。根据国家征信中心披露的应收账款融资余额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估算,近两年用来支持融资的应收账款占全社会账款存量的比重不足20%。可见应收账款的使用率还很低,可利用的空间大。

3.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市场主体是理性最大化者,因而其在从事市场活动时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但基于时间和其它因素的限制,市场主体并不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融资决策信息具有复杂性、多边性、易变性及不对称性,致使应收账款融资各方行为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从而增加市场交易的风险成本,带来融资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与其他贷款一样会发生信用风险、财务风险,另外,由于应收账款的权利质押的特殊性会引起法律风险、操作风险。而担保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激励借款人偿还贷款。同时,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能为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债务人和资金提供方等参与机构提供信息合作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信贷风险,提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效率,促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发展。

4.应收账质押款融资的法律环境

应收账款融资既是一种动产担保,也是一种权利质押,涉及到融资各方的利益,需要有严密法律法规来保障融资各方的利益。在国外,由于应收账款融资已被广泛利用,因此其立法及实践均较为成熟。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颁布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美国对于应收账款融资的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于《统一商法典》,而其他各国商业银行专门成立了应收账款担保(保理)联盟,制定共同的规则,促进应收账款融资。

我国在《物权法》出台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缓慢,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金融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担保法》、《贷款通则》、《合同法》等有关规定,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我国应收账款融资法律法规包括《担保法》、《物权法》及《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以下简称《登记办法》)。《担保法》明确了少项不动产的收益权,《物权法》对应收账款质押条款做了概括性规定,确立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大大推动了应收账款融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登记办法》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的流程与办法,从物权登记和融资供需信息服务两方面,推动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与创新。

5.应收账款融资的服务体系

我国以国家征信中心的公信力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动产担保登记的最佳实践,建设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这种基于互联网运行的电子化物权登记平台可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服务,增进了企业的信用,也为延伸征信业务。为了推进了我国动产融资服务体系的完善,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国家征信中心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该平台拥有全国集中统一的数据库,具有应收账款转让、融资租赁、所有权保留、租购、留置权、保证金质押、存货和仓单质押、动产信托登记功能。

2013 年底,国家征信中心组织建设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融资平台为应收账款融资参与机构提供服务,实现应收账款债务企业对账款的确认,资金需求方(即应收账款债权企业)与资金供给方(即商业银行)间融资需求信息推送和反馈。融资平台是服务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金融基础设施,其优势在于作为依托互联网的全国性的电子化服务平台,可以集聚应收账款参与各方、沟通应收账款融资相关信息、促成应收账款融资交易的达成,特别是通过大买家确认应付账款,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大卖家的良好信用进行融资,进而也增进了融资中小企业的信用,盘活应收账款存量,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三、加快我国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的思考

对利用动产进行融资的认知度和使用率低、信息不对称、账款确认难是制约我国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原因。加快我国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必须消除影响融资的各种障碍。

1.提高对应收账款融资的认识

作为一项新的担保融资业务,社会各界对应收账款融资尚不够了解。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当前尚未形成有效管理应收账款融资的信贷业务准则,许多商业银行用传统的担保融资理念去评价这项业务,得出业务难以开展的偏颇结论;有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品来解决融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认识的深度、推行的广度和执行的力度,促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推广。要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拓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同时,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尽快认识并熟悉这项新型的融资业务,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和应收账款质量,缓和银企关系,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争取获得更多的应收账款融资贷款。

2.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规则体系,将有助于应收账款的顺畅流通,并顺利实现其融资目的。目前金融实践中应收账款的转让和质押仍存在着登记制度缺失、相关创新产品的法律效力不明确、有追索权保理与企业会计处理的冲突等诸多问题,尚需立法及司法实践对相关问题予以明确。一是《物权法》已经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应收账款贷款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需要对质押标的的范围、应收账款质押的实行制度等明确的规定,使应收账款融资更具操作性。二是应收账款融资公示方法、登记程序、融资中的权利冲突及顺位规则以及融资中的权利实现机制等要能适应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三是应收账款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践中还必须存在合法与适当的方式对其加以承载。我国虽已制定与应收账款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存在诸法律制度之间如何适度融合以及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及制度如何选择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应收账款的融资从可能走向现实。

3.构建促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的信用环境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制度源于国外动产担保电子登记制度,国外动产担保电子登记制度的实施是以良好社会信用为基础,而我国社会信用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社会信任水平较低,信用基础的缺限有可能被放大为系统性风险。因此为了更好发挥公示系统和服务平台的功效,必须构建促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的信用环境。一要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使市场化的信用增值服务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融资业务需求。二要加快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构筑基本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融资企业信用水平做出准确的量化评价;三要加强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成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但是应收账款融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还滞后。因此需建立专门的权威性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尤其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四要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有效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所面临的风险,促进这一新兴贷款业务稳健发展。

4.提升融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水平

应收账款的质量是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关键因素。一要求企业增强信用管理意识,重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与流程;二要求企业完善应收账款会计核算方法。不仅要对应收账款增减变动进行核算,还要对应收账款账龄等重要的财务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对外披露全面、具体、真实的应收账款信息,使信贷银行能全面、准确、真实掌握应收账款的重要信息,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三要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要重视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强化对客户资信调查,健全应收账款风险评价机制,重视企业资信的动态管理,细化客户信用管理。

5.适当放宽金融机构对应收账款融资的约束性条件

为了发挥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的服务效能,应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平台开展融资活动,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一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信贷门槛。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机制,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实际价值难以认定。为降低风险,银行对应收账款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比照银行授信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管理,提高了融资企业的准入门槛。二是适当放宽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资本金要求。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注重信贷申请企业所提供的抵押或担保条件,对贷款企业的资本金做了严格规定。因此,许多规模不大、资产有限、缺乏实力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应收账款解决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羊海燕,应收账款质权风险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9-43.

[2]金欢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中的风险管理.[J].开发研究,2011(3):130-132.

[3]依托应收账款助解融资难.国际商报.2014-08-27.A7版.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