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转贴于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具体对策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开展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也不断受到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解决了很多教学问题。但就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因缺乏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合理,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多媒体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下文就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多媒体运用问题进行研究。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

1、缺少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首先,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差,缺乏数学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再加上农村学生没有像城市学生一样的完善的教学设施,因此对数学的各方面知识都较为陌生,而且因为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农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运用产生惧怕心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缺乏与教师和互动,致使数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水平的提高也较为缓慢,以此恶性循环,促使农村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再次,就是农村多媒体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当前的大多数教学仍然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缺乏,教学中也是照本宣科,没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和情景,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高。

2、多媒体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观念、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评价上要有相应质的转变,尤其是针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既要明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又要满足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目标。在对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具体应用。但就现实的情况来看,因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鲜明,思想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与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点。因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形式太过形式化,内容太不贴近现实,从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力,一次反而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缺乏明确的目标

多媒体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作为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对于整个教学环节而言非常重要。合理的设计和有序的计划是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基本条件,而我们不能过分弱化多媒体工具产生的作用,也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最终,信息技术的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优化教学,并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措施,是围绕着整个教学活动而开展的。所以信息技术必须按照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以教学活动的需求为契机,有序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而很多教师一味的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处处依赖多媒体工具,无论当时的情况是不适应适应多媒体工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在进行一些公开课以及示范课时也仍然过度使用多媒体工具,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数学课程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多媒体的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由于数学学习涉及到很多实践运用,几乎都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播放电影、做小游戏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积极性,从而打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整体的效率。另外,适当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教学的中心,发挥其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此来丰富数学教学,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跟不上。其次,除了要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注意到教学反思的作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的适当调整和计划。因此,适当的课后反思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师的自我成长,更是进一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性的重要途径。

2、大力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队伍的建设

除了需要对学生以及课程教学方式、内容的改革以外,加强多媒体基础建设,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是当前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关键。前面说到,因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教材也相对落后,学生缺少专业的指导以及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因此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要想加大对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加强多媒体数学设施的建设,提高其数学资源就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学校应努力争取资金来源和渠道,向政府和社会相关组织求助,以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学习数学的资源。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农村小学的自身水平进行提高,通过定时定期安排教师去城市优秀的学校进行学习、培训,在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其综合素质。

3、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目的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并将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相互融合,摆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入,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影视动画、音乐等方式,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可以通过在动画片中穿插一些关于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观看来寻找答案,这不仅时刻抓住孩子的事先,更能有效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将多媒体工具视为小学教学的主体,时时刻刻通过多媒体工具来教学。教师应通过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滥用工具。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改善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情况,就应深入分析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现状,通过加大和完善农村小学的数学多媒体设施建设,培养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栾慧.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3

1.1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将教学对象分为大文、大理两个方向,将美术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提升该专业师范生审美素养,并使之能在工作后以所学的美术技能辅助教学”。

1.2课程设置方面:摒弃“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模式、强调实用性美术模式、以“面广、层浅”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是普遍观点。

1.3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无具体措施、执行方案论述,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等(赵相武,2011)。

1.4师资建设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师资建设,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专业方向老师,与课程内容“面广、层浅”所形成的矛盾,仍是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矛盾。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有如下问题急待解决:美术课程研究、建设中忽视教育环境网络化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偏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美术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弱;该专业中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等。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对教育环境的网络化不够重视;第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深入研究不足——该专业中美术课程的体系性弱。

2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师生双向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美术课程,需要通过网络提供视频、图像资源的支撑。充分考虑网络环境,深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由于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忽视网络环境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课程体系系统性差的问题。总而言之,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形式的网络化、自主化,评价渠道的网络化、双向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公共化等等。

3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条理与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构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环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以下是四点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网络对美术教与学影响;第二,分析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并展开实践论证;第三,探索网络环境下师生自主学习美术技能的模式;第四,尝试建立美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渠道;

3.2明确研究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关注教育环境网络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研究。它有别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别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第二,有别于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方向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以美术学科教学为主,同时能胜任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定位,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学习环境变化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美术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4网络环境下师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双向评价渠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影响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研究;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活动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因素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后美术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3.3明确可行的实证方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通过前期的实践与基础研究后,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可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人员,设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拟定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案;第二阶段:进行逐步实验和研究。

4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展望

通过研究与实践,能从美术学科建设角度,改变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够深化的现状,并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充分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将利用、开发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学习与自主成长。有效构建与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机制。最大化、最优化地达成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的目标。

5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学 美术课 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应用教学软件可以把图片、音乐、录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料综合制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多媒体课件,恰当地运用可以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更加适应今天的文化接受环境。此外,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的教学提高到新的层面上,促使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贯彻人文精神,全面体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要求,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我努力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应用与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其真正能够为美术课堂教学而服务。

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得力助手。

二、电脑绘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美术教学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小学生不喜欢一味地面对老师熟悉的面孔,聆听单一声音;老师空头说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直观性具体思维的要求。而电教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脑资源,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电脑绘画独特作用与优势表现如下。

1.独特的便利性

如今的小学美术课程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新教材中相应增加了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等内容的比重。

过去的工艺、设计等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量和学生的训练量都很大,加之教学内容图形的要求规范、严格,因此范画制作和作业完成都较为困难。而电脑绘画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电脑中绘制图形、编辑、修改、着色等操作都十分方便,学生们可以利用绘画软件方便进行各种操作和应用。

2.高效的教学效果

电脑绘画教学能够将图像、文字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具有演示直观、生动和形象的特点,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能够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丰富的知识层面

计算机的巨大容量,可以帮助储存大量的信息。不管是优秀画,学习习作,还是世界名画,教师都可借助扫描仪存入计算机中。另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把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爱好任意欣赏学习。还可以通过电脑让学生欣赏各种影像资料等等,使每名学生都能独立审美,从而激发创作热情。

三、电脑绘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在美术教育中,要努力设计新鲜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创设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各种创作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创意设计,通过计算机这一设计工具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和锻炼其创造能力。

四、电脑绘画教学符合时展需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电脑绘画教学的运用具有一定优势。小学美术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传统的以教授绘画技能为中心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时展需要,要满足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需求,电脑绘画必不可少。

篇5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目标,并为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服务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其水平和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师美术教育

德国于19世纪最先出现“美术教育”一词,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学科基于教育学理论而衍生出的一门专业教育。在我国,美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以培养纯美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专业美术教育,即普通美术教育;三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师资培养类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美术教育却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受重视,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训练,以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师范性”;通识课程设置较少,长期以“老三门”为主,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对于其他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课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了阻碍;教师技能培训不足,如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4~8周的时间上教师技能培训的教材教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和学生素质,长期处于茫然和不适应状态,不能迅速就业或适应岗位,在教学中深感无力。

2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剑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珊.谈当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化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应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想象力

1 理论联系实际,点燃智慧火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使美术教学对学生有所影响,只有得到他们主体意识的选择和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传统教学中是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的需要。认为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至高无上的,这种偏见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只是“能复制美术老师思想的学生”,他们不能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而且,传统教学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美术课堂教学只是重视认知技能目标的培养,忽视情感上的交融,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 强交流形式的针对性

在我国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数美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下所学内容,学生再去机械的模仿,这种授课方式既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整个美术课堂呆板,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应当找到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小学阶段采取“领域专题”的艺术教育方法。

“领域本身并不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必须较好的与某一种标准的艺术课程体系相匹配。”在“领域专题”的艺术教育方法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画面的主次关系,色彩的对比,画面的风格,使用的工具等问题制定出每节课、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个与主题有关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结束时,把这些项目成果的报告在学生当中展示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项目介绍给别的同学,包括题目的产生、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然后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

3 使美术课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1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

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3.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过程是,创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智力开拓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小学生不容易想象创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画面,这是他们长期模仿而产生的结果,下笔程式化,思维过程化,不是自己观察想象加工主动创造出来的画,而是不动脑筋的记忆结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动脑让学生去思维去想象,例如:通过投影录像示范画,出外写生,还有把绘画步骤编成儿歌活泼生动又容易记忆。调动小学生作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表现所想反映的内容,使学生心情抒畅,激发创作欲望,并对他们的作品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增强创作信心。例如:在《古代城堡》的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城堡,我不仅出示我示范的作品,而且利用废旧可乐瓶做成的成品让学生欣赏,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台上让大家观赏,这样学生制作认真、积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

3.3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体验

在传统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被欣赏的美术作品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欣赏意见和见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自己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欣赏。

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牢牢树立以下观念:①由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承向注重促进学生发展转变。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过于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美术技能的训练,目标是培养"画家",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审美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②由重"讲授"向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转变。③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学习为主。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实习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以高等师范院校为核心,其他普通高校同步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联系的开放式教育体系。美术学的学科建设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和评价方式上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高校不仅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比较重视,而且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美术学的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的研究,重点应关注美术教育实习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为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学技能不达标

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中学进行,实习内容主要分为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如果学生缺乏美术教育的调研实习经验,就无法完成实习工作。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因此教学实习是重点。如果学生的实习能力较差,缺乏班级主持能力,就很难很好完成实习任务。笔者调查发现,在美术教育的调研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通过调查就写调研报告,报告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助长了学生对待实习的消极态度。此外,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基本功十分重要,如“三笔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和美术教学的常规工作要求等。很多学生没有达到美术教师关于基本功的要求。尽管有先进的设备可以辅助教学,但是教学基本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习内容有待调整

首先,学生需要拓展美术技能知识水平和知识范围,否则就无法达到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以素描、国画、油画等为主,对于陶艺、电脑美术、影像艺术、版画、剪纸等方面的课程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中学美术课程的发展。此外,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少涉及到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且学生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因此,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般背诵中学美术教案进行试讲,这样就很难达到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师范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实习中常遇到一些基本的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说三笔字不达标,缺乏表达能力和教学技巧,无法准确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实习基地不稳固

一些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一般为临时联系中小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因此学生对于实习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秩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等都不了解,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使高校实习基地呈现不稳定状态。只有改善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实习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改革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现状的途径

(一)深化美术教育理论课程的教改

当前,在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偏低,导致其教学能力难以提升。随着基础美术课程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学出现很多问题,共同推动了美术教育理论的改革。首先,要在当前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入新的课改内容,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美术课程,如美术史论、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课程,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的理论或学术论文,加深学生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安排固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即教材的编写、教法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整理模拟教材和撰写教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教材重点和课题难点,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为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确保他们能够面对教学中的各项挑战。

(二)建立健全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美术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外,还要注意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素描、色彩、中国画、艺术设计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批评、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知识。高校应利用地方资源建立美术实践基地,为学生参观、学习、创作以及调研提供方便,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艺术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的艺术价值、社会功能的区别,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高校还可开设多学科的选修课程内容,采取辅修制和双专业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专博结合、专教渗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课程的意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高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由此可见,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本身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教育教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从而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注重课内外、校内外学生教学实践活动

不管是课内外还是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高校都要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环境。比如,高校可开展模拟课程,加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教学了解。此外,还可利用节假日等时间,鼓励学生参加中小学课外课程辅导活动,增加学生的实习经验,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规范的美术教育实习基地

高校在美术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基地的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二是学校对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选择实习学校的时候,除了考察校领导对美术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视度,还要考虑学校的美术师资力量、教学理念、教学设施,以及学生对美术类型的喜好程度和人数。以上这些都是保障美术教育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为学生选择实习学校时,要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择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该校的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因此,在选择美术教育实习基地时,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校,比如美术特色学校、重点学校、一般学校和职业学校等。此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美术教育也存在差异性。因此,高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方面,要充分发挥代表性原则的作用,指导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实习学校。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也要根据实习学校的不同,对实习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结语

美术教育实习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能够使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明确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采用“平时试教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和“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组织从教能力,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挑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水平,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因此,对美术教育实习的研究,其目标就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教师,促进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丽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示范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杨晓英.如何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的微格教学[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2(10).

[3]谢芳.当前美术学科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策略[J].艺术中国,2011(4)

篇8

【关键词】审美能力 公共美术教育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教体艺〔2014〕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要实现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该《意见》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种种问题制约着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从目前我国初级阶段的美术教育情况来看,改革风潮方兴未艾;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公共美术教育这一模块。大多数高校(不乏名校)在当前的公共美术教育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多、开展力度不大等问题,问题的产生其实基于对公共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一、美术教育是知识的获取,而非审美能力的获取

打开专著检索系统,输入“美术鉴赏”及“美术欣赏”,可检索到的专著与教材数量令人惊奇,其中既有如曹意强、丁宁等知名学者撰写的专著,同时也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美育类书籍撰写者的学识素养差别之大,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似乎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素养,人人都可撰写美术鉴赏方面的专著。相对而言,要撰写一本物理学或是生物学的著作,则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动笔的。实际上,教材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在判断教材是否合格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最根本――撰写此类专著或教材的目的到底是获得美术知识,还是获得审美的能力。因为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厘清,所以,在现实的美术教育中,教材编写与课堂教育都存在着问题。

公共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提高个体的艺术素养。笔者认为,个体艺术素养的提高包含几个方面:相关的艺术知识;审美艺术的能力;把艺术审美体验转换为人生体验的能力。这几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审美艺术的能力。艺术作品是根本,对话艺术作品就是美术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由此看来,在我国当代的美术鉴赏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就在于无法疏通观看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对话通道。常见的《美术鉴赏》教材或专著的安排通常有几种:一是介绍各种艺术门类的知识,例如绘画艺术、建筑艺术、设计艺术等;一是范围更为缩小的艺术知识介绍,例如某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介绍、某一美术门类的鉴赏等。前一类是艺术基础知识的简介,后一类是美术史知识的罗列,目前高校中所见到的美术鉴赏类教材十之八九都是如此。艺术知识的罗列根本无法解决与艺术作品对话这一问题。更为形象地说,我们去阅读这类教材,我们常常都是在自说自话,我们去读、去说,而无法听到艺术品究竟在跟我们说什么。

在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在美术课堂教育中也反复出现。从小学到大学、从电视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讲故事的老师太多了。西方学者沃尔夫林要写一本“无名的艺术史”,正是因为他厌倦了那些附加在艺术作品本体之外的太多事物、故事。没有几个教师能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纯粹只通过艺术本体语言的解读就能吸引住学生。所以,当教师在讲 《向日葵》的时候,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描述梵・高的故事。如果没有故事,那么,艺术品就变得无法解读了。而实际上,梵・高的作品仅仅凭着颜色、笔触、质感、主题等造型语言就能够征服人心。有些作品的知识背景非常重要,但真正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最终还是造型语言,体验造型语言的过程才是审美能力的获取过程,才是真正与艺术作品对话的过程。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而不是具有艺术史知识的个体。美术鉴赏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对于教材和课堂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告诉读者或是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经验。例如元代汤在著作《画鉴》中形容顾恺之作品用笔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勾勒一种天然流畅、婉约自如的云水意向,他把顾恺之作品最美的造型语言告诉阅读者。学者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以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了他对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这种描述打动了阅读者,使得原只属于他个人的审美体验变为一种共同的审美体验,通过阅读他的书籍,读者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段深入内心、影响深远的“美的历程”。阅读艺术类书籍,应是在大师的带领下的审美之旅,通过观看、阅读获得审美能力,教材就更应如此。这才是美术教育真正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以此来看,我国当代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误区之一,便是用知识取代体验,导致学生与艺术作品对话的通道未能打开,“美”不能被顺利地导入接受者。

二、漠视艺术创作与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我国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国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改革正雷厉风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方面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这在湘版美术教材中显得非常突出。而大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公共美术教育,依然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忘却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美术教育的悲哀。

与大学美术教育相比较,中国当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有两个成绩特别值得关注:首先,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其次,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的教育观念,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不断进行改革尝试,关注如何就地取材,落实新教育观。这两个方面的成就是当今许多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所忽视的,也是亟待加强的部分。

当代中小学美术相比从前,最成功的改革是增加学生手工制作课时,而且手工制作的内容也非常贴近生活,这样,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既有一定难度的鉴赏课程,也有充满乐趣的创作与实践课程。偏理论性质的鉴赏课程与偏实践的创作课程,对于人类思维的启发是不同的。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使个体对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而进行美术实践与创作则使个体直接获得并积累创造美的经验。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美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点、线、面、色、肌理与质感等等。这些语言的组合会产生美或丑,实践与创作类的美术课要求个体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如果说理论课程学得好,是知道了美术造型语言法则的话,那么,实践与创作课程则是个体学习运用语言法则去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美术语言的法则,其次便要能运用法则表达自我、相互交流,这便如我们学英语时的“听力”与“口语”的差别一样,鉴赏类的理论课程训练个体的艺术“听力”,而实践类的美术课则训练个体的艺术“表达”能力。

艺术表达能力会逐步累积,并能形成个体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美术基础的人在家居、着装等方面的审美总是高人一筹。相比之下,我们也常常见到另一种现象:有的人知识渊博、学养丰厚,可在生活中他们却常常缺乏美感,家庭装修、家具配置乃至穿衣这种日常事情,总是难以显示出和他本人的身份素养相称的鉴赏力,这些人中也不乏精通艺术史知识的学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因为个体缺乏审美经验,个体认识美的能力再高也不能替代创造美的能力,因为缺乏运用造型语言表达的能力,导致个体无法在生活中实践对于美的体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反过来,那么能在生活中熟练驾驭艺术语言来创造美的人,并不见得就一定有着很高艺术修养,他们只是掌握了艺术语言的一些秘密而已,画家、雕塑家,就连服装店的小老板因为精通服装艺术语言都能创造出美。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我国在展开多年的公共美术教育之后,国民的审美能力依然差强人意的原因。直到今天,在一个普通个体的生活中,因为环境的缘故,能够接受艺术鉴赏教育的时候不多,而能够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也存在这一现象。尽管为了落实新美育观,各高校均已开设公共选修性质的艺术课程,而且也通常要求学生必修至少一门此类课程,但这样的要求是否就能够实现目标呢?以中国顶级学府为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中,艺术与审美系列课程包含在通识课程中(另两个模块为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其中所开设出来的艺术与审美课程均为理论课:中外艺术史、艺术史导论、西方古典音乐文化、外国美术史。北京大学通选课E类提供给学生选择的也同样是艺术理论课程。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在公共美术教育这一块都没有提供实践课,这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提供,而是课程设计者没有想到,要实现公共美术教育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因此,我国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只有不能保证质量的理论课,而且我们认为学生们上完这种课后就具备了艺术审美的能力。事实证明,如果理论课不能通过实践课加以巩固,那么学生的审美经验就不能转化为执行能力,也不能通过实践加以强化这种审美经验,美育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当美术教育的改革在中小学已经开展多年的时候,我国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应该加以反思。高校教育改革应该从总体出发,从根本出发,认清每一项教育内容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制订相应的教育措施。目前我们看到的高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雷同的,尤其在公共教育这一块,根本没有个体的特色,这便是我国高校的问题所在。教育的目标相同,而达到的途径应该有很多条,为什么我国的高校在全世界缺乏竞争力?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自己有特色的途径。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也应该从美术教育的目标出发,依据自身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设计各高校的特色课程体系,真正将美术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改善环境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获得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促进智力发展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目前,有些中小学仍然对教育方针目的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美术教育。通过调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学校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甚少,美术教师精力明显不支,有时成了自习课或其他辅导课。

(2)有些学校领导认为美术课不是主课是副课,不做为升学考试,无关痛痒,所以安排课时不足。

(3)有专职美术教师,但学校没有美术教学设备,没有活动场地,使正常美术教学不能得以实施。

要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充足发挥与体现,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端正办学理念,正确实施教育方针。其次,要切实解决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起码要有专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室必须有艺术的韵味,有石膏像、画板画架、各种静物、衬布等,参与艺术活动。第三,还要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问题。现在的城市倒不缺少合格的师资,主要是教师待遇跟不上,条件差,资金跟不上,使的很多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难以实施,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潜心研究教学。对各级、各类美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培训、培养,让教师安心在教学岗位上工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重大。第一,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第二,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第三,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经过系统地学习,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从整体上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包含着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样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既互相渗透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

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我作为从事十多年美术教学的教师深深感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多种形式手段,积极地、自由地表达学生的美术语言,抒写自己的心灵。至于怎么运用这些手段(技法)则是个次要的问题,主动地表达、创造才是主要的。也正因为这样,评价学生的画不看他是否掌握了成人眼中的所谓技法,而应该看到是否有创造才能。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启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才能真正使美术教育成为如教育大纲所说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目前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最流行的艺术教学方法依然是学生被动式的“听课式”教学方法,虽然新课程标准里已进行了新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教学方法。在许多学校,艺术课是一门容易应付的课,不求质量,不求深入,简进易出,老师不重视,学生不用心,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从种种迹象上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还要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表现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有人认为,年龄是影响艺术体验获得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断言,儿童阶段不能产生艺术体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年级学生高兴地唱着“闪闪发亮的小星星”时所获得的那种审美体验,与音乐家沉浸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辉煌之中的体验是有共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恐怕就在于体验的深度不同而已。艺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缩小这种程度的差别。因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以及参与程度的深浅,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成败。

篇10

关键词:交流形式 交流过程 合作交流 小学美术

当今世界,交流成为大多数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领域当中,当我们与学生相互交流时,我们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我们也要关心学生从这些信息中领会到的意义,反思一堂课下来有没有收到实效。虽然知识本身有价值,但是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有多少,并不能保证能够将知识传递给别人。交流是掌握知识的教师和想要学到知识的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座桥梁就是课堂交流。

一、课堂交流的定义

1、课堂交流的定义。“许多人简单的认为我们在讲述某种东西时就是在交流,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为了全面的了解交流这个定义,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交流:偶然流、表面流和修饰流。” [1](p2)偶然流产生于一个人无意识的在另一个人的头脑中激发的思想;比如课堂当中的一些非语言行为:老师嘴角会心的微笑,学生的迟到,老师的一个手势等等。表面流可能产生于人们想和其他人交流的那些情感,比如老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等。修饰流展示出来的感情实际上并非他人的真实体验,比如家长试图影响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他们的子女也试图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在课堂交流当中,一个老师越能有效地运用修饰流,他就越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而针对“怎样更有效地提高课堂交流的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解决。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的话往往并不被学生真正的理解,从有利于课堂交流的观点来说,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所传达的信息学生会有预想到的感知,在学生的眼中,他们对于教师的反应是以他们眼中的事实为基础的,也是以他们自己的成见、偏见和早期经验为基础的。虽然教师希望学生尽可能感受到自己想要传达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的感受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实,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取一种简单易懂的交流方式。

三、加强交流形式的针对性

在我国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数美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下所学内容,学生再去机械的模仿,这种授课方式既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整个美术课堂呆板,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应当找到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小学阶段采取“领域专题”的艺术教育方法。

“领域本身并不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必须较好的与某一种标准的艺术课程体系相匹配。”[2](p157)在“领域专题”的艺术教育方法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画面的主次关系,色彩的对比,画面的风格,使用的工具等问题制定出每节课、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个与主题有关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结束时,把这些项目成果的报告在学生当中展示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项目介绍给别的同学,包括题目的产生、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然后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

四、实现交流过程的完整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1、理论认识

《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强调“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3](p69)小学美术“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促进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他们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实践操作

2.1、情境导入,主体参与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也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起始环节中,美术教师设计适当的情境并导入,以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2.2、分类指导,合作探究

在学生合作探究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把学习美术的成功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进而加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学生实践,作业展评

在学生实践之前,美术教师应当提出具体、明确的作业要求。在作业展示与评比中,大多数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非常强烈,当教师发现好的作品应及时拿到讲台上展示,这样会提高全班学生课堂上作业完成效率。这不只是依靠学生的素质,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以及采取的随机应变的各种措施。在学生实践当中,教师一些疏忽的细节问题会反应出现在学生作业当中,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搜集、分析信息资料、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这种以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合作交流”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相互讨论为各种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学习。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可行的和有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注释:

【1】JamesC.McCroskey,VirginiaP.Richmond,LindaL.McCroskey,(美)《课堂交流指南》[M] .张艳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2】霍华德·加德纳,(美)《多元智能新视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参考文献:

[1]JamesC.McCroskey,VirginiaP.Richmond,LindaL.McCroskey,(美)《课堂交流指南》[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

[2]霍华德·加德纳,(美)《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