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药行业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自1958年Medigliani和Miller提出著名的MM理论后,无数学者就资本结构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中主要以相关理论的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研究为主流方向。众多研究表明资 本结构与绩效确实相关,且不同行业偏好的资本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负债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依然探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不同学者对于公司绩效的含义看法不一,在实证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主要有财务指标分析法,托宾Q值和EVA。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和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众多而没有统一定论,因地区、行业及各种宏观微观影响因素,企业所处环境也有很大不同,本文选择特定某一行业探究其近几年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假设两者呈负相关。
本文以中国证券交易网划分的所有生物医药企业为研究总体,选取各公司2006-2010每年末的数据,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样本空间的筛选上,原始数据的筛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剔除ST *ST类的公司以及主营业务收益率小于零的公司。(2)剔除一些数据遗漏不全或不予披露的公司。(3)选择的是连续五年的财务指标,因此剔除2006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的研究样本包括100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资本结构,即认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有同样功效;又因为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以实证中通常采用的资产负债率为度量指标。
公司绩效概念宽泛,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方式,具体采用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股股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分别记为X1,X2,X3,X4。
本文采用统计学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ξ,其中β0,β1,β2,β3,β4为模型的参数,ξ为误差项。在研究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之前,先对各个变量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了解它们的变化趋势。根据生物医药行业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按年度计算分析各财务指标,详见表1。
表1描述了资产负债率连续五年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医药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离散程度呈上升趋势且离散程度较大。100家上市公司的总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9.2497%,相较与其他行业偏低。
为进一步探究将资产负债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将资产负债率划分为几个区间,分别统计每个区间上市公司的个数和各财务比率的总平均数据,详见表2:
表2中描述了资产负债率处于不同区间的样本数、均值以及各变量的均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处在40%-50%的上市公司最多,有26家,其余区间分布较平均;资产负债率处在0-20%的上市公司各个经营指标是最好的。随着资产负债率的递增,平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都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根据样本数据,利用Excel对100家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在本次回归中,Significance F= 6.9281E-130.05,说明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α=0.05的F检验,R= 0.6936,R2 = 0.4812 ,说明资本结构与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其中能被回归方程解释的变量有48.03%。在四个回归系数中,β2、β3和β4都通过了检验,只有β1未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X1、X2、X3的回归系数为负;X4,即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正,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学中的向后剔除法逐个剔除变量,以获得拟合较好的变量,具体方法如下:
(1)剔除X1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SSE。(2)分别剔除余下三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并记录SSEi ,i =1,2,3。(3)分别计算SSEi和SSE的差值,剔除差值最小的变量。重复这个步骤,剔除X4。
(2)通过剔除其他变量,得到拟合较好的X3,即总资产收益率,这样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具体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顺利通过α=0.05的F检验,R2 =0.2885,说明能被回归方程解释的变量有28.9%,结果较为满意。回归方程为=50.17897-1.27897 X3,说明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资本结构的提高对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与原假设相一致,即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在多元回归模型中,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关性显著,与每股收益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次结果显示资本结构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拟合更好,与众多学者倾向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不同。
结论
负债作为双刃剑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会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经营绩效。本文提出资本结构与绩效呈负相关的假设,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物医药行业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结构确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没有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实证结果与权衡理论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区间相悖,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债务市场还不够成熟,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债务的控制效应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公司的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管理层难以发挥负债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减少行政干预,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萍.不同成长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乐菲菲,徐伟等.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之相关性浅探[J].现代财经,2011,31(03):80-82
[3]张星文,钟金萍等.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J].会计之友,2011(09):83-85.
篇3
近日,凡与“医药”沾边的股票,均出现大涨。广州药业、海王生物、昆明制药、上海医药、白云山A等近30只出现了涨停,而涨幅超过5%的个股更是不计其数。我们暂且不论此时的上涨是概念性的炒作与否,一个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是:甲型H1N1流感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生物医药领域。
长期来看,医药行业仍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虽然国内没有直接生产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相关的产品,但加大疫苗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力度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这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来讲应该说是“利好”。
“研发” 受益
4月29日,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疾病无国界,我国卫生部门不仅会做好出入境检验检疫、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等工作,还要向社会公众传送对于疾病的防控知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中国积极推进“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急准备工作”的同时,一场医药领域防御战已然打响。
尽管医药股的集体上涨,更多的分析师认为是短期炒作,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常欣认为,从长期来看,医药行业仍然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虽然国内上市公司并没有直接生产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相关的产品,但加大疫苗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力度是今后的必然趋势,特别是针对比较强的传染性疾病的疫苗研发。照此来讲,这对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以及它的未来发展前景应该说是“利好”。
针对此次疫情,美国疾控中心建议使用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胶囊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日前,罗氏已授权上海医药集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达菲仿制药。而“乐感清”是一种向鼻腔内喷射的药物,但至今未发现国内企业获得生产授权。
由此可见,传染性疾病的疫苗研发不仅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一场国际卫生事业,医药行业受益研发应该是必然。
虽然现有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无效,但流感疫苗仍脱销。防护性医疗器材(如口罩等)销量或阶段性增加,检测试剂生产企业或将受益。抗病毒药物生产企业的销量将会增加,但受益程度难以精确预测。
收益“预期”
虽然甲型H1N1流感尚未蔓延至中国,但有了“非典”的前车之鉴,人们的防范意识似乎大大增强,相关“预期”已经开始体现出来,中国的老百姓会主动去注射流感疫苗、服用抗病毒药物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几家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5月份以后,主动要求注射流感疫苗的人明显增多。
如果说“达菲”生产企业的销售前景还有待观望,那么人们的这些“预防”行为至少给疫苗生产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虽然现有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无效,但流感疫苗仍脱销,华兰生物流感疫苗销售可能会受益于此次甲型H1N1流感爆发。
河南省新乡市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张女士说:“一方面,本次疫情对国内疫苗生产企业的先期影响更多是出自大众心理,更重要的是或将带来大众对流感疫苗注射观念的改变,有助于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间接带来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业绩的上升。”
与此同时,抗病毒药物生产企业的销量将会增加,但受益程度难以精确预测。防护性医疗器材(如口罩等)销量或阶段性增加,检测试剂生产企业或将受益。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在疫苗和检测试剂领域,国内企业的相关技术都还不成熟。此次甲型H1N1流感事件对相关企业的业绩,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
流感期间,为避免感染,人们大大减少了出行的机会,减少了去医院的次数,给处方药销售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药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除少数几类与疫情相关的药品销售良好外,其余药品严重存货。即便生产畅销药品,企业也多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本销售,因为生产畅销药品的原料价格节节攀升已经逼近药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底线。
“处方药”遭冷落
北京市一家证券交易所工作人员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如果从“非典”时期来看,其严重流行期是在2003年3月12日~4月30日,在此期间,医药股表现良好,明显超越了市场整体水平。但是当我们把时间拉长到2003年的年底,就会发现医药股表现竟然落后于大盘。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医院。“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非典期间,人们为避免公众聚会,大大减少了出行的机会,除急诊外,其他疾病的患者为避免感染,减少了去医院的次数,反而给处方药销售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垂杨柳医院的张医生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药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除少数几类与疫情相关的药品销售良好外,其余药品严重存货。
篇4
生物产业政策利好不断。预计《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近期正式公布,与此同时,一批围绕“十二五”规划的配套政策也有望陆续出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入政策受惠期。
创新将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国外生物医药行业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其中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企业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随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大,将极大地加强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快速增长。近几年,生物制药行业总资产增速迅猛。2011年3月,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了1354.57亿元,同比增长29.34%,总资产规模是2007年同期的2.4倍。
行业内多数成份公司的高估值有所缓解。虽然目前生物制药板块的估值溢价率仍在192%左右,但其高估值主要是由于板块内拥有较多的ST公司,以及前期因抗癌药物概念而被爆炒的部分公司拉高了板块的估值。以20家近期有研究报告的生物制药公司统计,其2011年平均动态估值已下降到27.71倍,相对沪深300的溢价率仅为138.47%。
投资建议。未来六个月内,维持生物制药行业“有吸引力”评级生物医药企业药品的品种好坏,例如产品疗效是否显著、适应症是否多、毛利率的高低、有无替代产品,以及是否独家生产、是否有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期的长短等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高低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上调的舒泰神、华仁药业进行简要点评。
舒泰神(300204)
大市场好品种
公司是单产品驱动的小规模企业。目前主导为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苏肽生)。
神经生长因子(NGF)市场乐观估计有10倍空间:NGF所在神经营养保护市场扩容迅速,估计5年有2-3倍空间;NGF相对其他神经营养保护剂具有相对优势,在该市场的份额有3-4倍提升空间。
神经营养/保护剂市场扩容:营养剂应用领域广,对应的患者基数大,临床应用扩张快,估计可以持续25%的复合增速,生物类的增速有望快于化学类。NGF份额的提升:目前占生物类份额10%左右,有望提升到30-40%。相对优势在于:1、高价药的患者支付能力:NGF是唯一无应用限制的国家医保品种(2009版),作为高价专科药支付端阻力小;2、定价优势保证营销运作空间:1类新药,降价风险相对较小,其他几个品种都是仿制产品;保证产品的营销运作空间大。3、药理、临床比较优势:NGF药理较脑蛋白、小牛血更明确,认可度处于提升进程中,尤其在眼科领域优势明显。作为神经营养类最新的产品,纳入全国医保也佐证了其学术认可程度。
苏肽生占NGF细分市场份额维持50%以上:我们估计10年苏肽生占NGF市场50%份额,未来3-5年市场地位有望维持。公司前期的学术推广和全科室积累的大量用药经验有利于公司主导NGF的应用拓展。舒泰清是清肠市场的升级品种,具备显效优势,市场近年扩张迅速;公司产品患者耐受性好,份额逐年提升,作为小品种助力发展。
华仁药业(300110)
切入腹透蓝海关注明年业绩弹性
公司目前最大的看点是腹透项目的投产和市场推广,目前百特占据了腹膜透析液项目90%以上的市场,年销售额约为10亿元。国家对于华仁的首个国内大规模的腹膜透析液建设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和支持,各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组织也将协助该项目积极推进。该项目计划产能为3000万袋,预计总收入约为6.6亿元,净利润约为2.2亿元,生产线项目将于2012年年中全部建成。公司2010年的总收入为3.38亿元,净利为0.76亿元。可见若腹膜透析项目成功的推广和导入市场将对公司的总收入和利润的有着极大的贡献。
公司未来两年业绩弹性较大。相对于目前白热化的大输液市场,腹膜透析液项目的竞争对手较少,市场上百特公司一家独大,双鹤等企业虽有生产批号,但腹膜透析液项目并未列入这个几个公司的战略发展重点且产能方面并未形成规模。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衰病人的两个主要的治疗手段,腹膜透析相对于血透更安全,在国外是肾衰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我国该种治疗方法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且国家对于透析费用报销力度的增大,也将使使用该种治疗方式的患者人数进一步增加,该项目未来增长值得期待。
对于目前现有主营业务占比达98%以上的非PVC输液项目,现有产能是1亿袋左右,今明两年募投项目达产后总产能在1.5亿袋左右。今年公司新建了华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9个销售办事处,预计这两个地区的市场客户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开发和维护高端三甲医院等重要客户,预计大输液项目的销售收入将稳步的增长。明年公司自产膜材项目生产线的建成将进一步降低公司产品的成本,我们预计膜材成本将下降20%以上,毛利净利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化工行业:需等待行业自身的景气走高
在投资评级下调的25只股票中,化工行业有3家公司入围而名列榜首,具体原因何在?
一季度因囤库存因素导致淡季不淡,而二季度则处于去库存阶段导致旺季不旺;再加上油价下跌及需求不旺,化工品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预计去库存结束后,随着部分产品价格的回升,三季度部分子行业将有望反弹。目前情况下市场需要等待中报的业绩,也需要等待行业自身的景气走高,因此这段时间仍将处于观望期。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下调的红太阳进行简要点评。
红太阳(000525)
公司面临三大风险
重组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国际最大吡啶生产企业。安徽生化新建2.5万吨吡啶装置建成后,公司的吡啶生产能力将达到6.2万吨,超过凡特鲁斯成为全球最大吡啶生产企业。公司在市场的销售份额将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公司对于吡啶系列产品的定价权。
篇5
在新医改扩大、专利药过保等国内外利好之下,号称“跑步进入春天”的国内医药领域迎来了新的时代。为此,本文选取了两家生物医药企业、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以及一家医药流通企业,试图从产业链的全貌扫描当下个体在管理上“疾走”的奋斗现状。
生物保“先”
在把握住生物医药的机遇之下,依生生物在如何继续保持先进性上下足了功夫。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的出台使生物制药的概念变得炙手可热,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将超过400亿元,远超过“十一五”期间的190亿元。
“十二五”对生物技术的重视程度将会促使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一个整合阶段,2013年会是一个门槛,”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CFO邵辉说,“未来政策上的倾斜带来的具体帮助很难预计,想要在大浪淘沙中立稳脚跟,需要依靠不断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保持产品的领先性。企业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物制药的春天
伴随传统化学制药黄金时代的结束,新化学药品数量下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药物已经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领域。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人类疾病发展相关的靶标被确定,生物制药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制药企业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已成为一个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也造成了与国际上的差距。邵辉表示,许多在美国生物制药领域稀松平常的技术,在中国仍然很新鲜,中国的生物制药虽然正在加速追赶,但只在某些点有所突破,整体上还存在大约30年的差距。
生物制药有着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风险,但同时也具有难以复制的优势。相比起化学药专利到期,就会引起仿制药的竞争激烈,由于生物制药涉及的技术复杂、药物结构非常敏感脆弱,从而使生物制药领域很难出现仿制药。专利保护产品开发的初期,一旦进入市场并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将会在未来10年到20年中保持稳定。
在生物制药领域,生物疫苗药物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景气度,新型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成为了发展方向。邵辉介绍,过去人们对疫苗行业的认识非常简单,但随着近年出现了许多很出色的疫苗产品,比如默克的宫颈癌疫苗,使疫苗从过去的预防性转变成治疗性。治疗性疫苗能够利用现在的生物手段治疗化学药无法治疗的疾病,比如癌症。这使人们意识到疫苗行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能够带来极高的利润,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当前二类疫苗是市场主体,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和乙肝疫苗等迅速崛起。宫颈癌等癌症疫苗、肺炎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艾滋病疫苗等陆续进入临床,备受市场关注。依生生物以生产不含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为主,据邵辉介绍,每年我国有4千万人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疫苗供应不足,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WHO(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认可也开启了我国疫苗产品走向世界的大门,对于已经在国内市场保持稳定市场占有率的依生生物来说,开拓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公众似乎有一种偏见,认为国产疫苗不如进口的,但实际上忽视了近年来技术标准提高上的诸多努力。”邵辉说。2011年3月1日WHO宣布中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证明我国疫苗监管体系达到国际标准,从生产、储存到运输等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系统,保证疫苗产品通过疾控中心再到病人手中是符合标准的。邵辉介绍,在技术上国内制定的疫苗进入市场的标准很高,甚至许多国际大型药厂都无法达标,比如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就是因为生产的疫苗达不到标准而退出了中国市场。这从某种角度可以证明中国市场上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许多进口疫苗的售价往往是国产疫苗的2倍,而其使用的技术很可能仍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尤其复杂,一点的改变就会导致许多后续影响,国际性药厂生产的疫苗供应全世界,企业宁愿选择放弃一个国家的市场,也不愿为此改变复杂的工艺。
双力求存
虽然中国的医药行业被普遍看好,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企业才知道生存的艰难。国内对药品的监管非常严格,一方面通过不断调整GMP标准促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一方面在价格上实行严格管控。为了满足标准,药企必须加大在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上的投入,而与此同时缺乏对价格的控制权,来自上下两端的压力使企业很难获得高速增长。
邵辉认为,2013年将实施GMP新标准,许多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生产设施的更新换代以符合新的药检标准,会有很多企业因无力承受而离开,但对于生存下来的企业则是发展壮大的良机。
以依生生物所生产的狂犬病疫苗为例,2008年时国内还有十几家同类企业,而如今能够保证供应的只剩下了三四家。GMP每五年更新一次,为了满足中国医药行业的标准,对于生产车间的投入也节节增高,有些疫苗的投入甚至需要上亿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将自身产能做大,分摊成本,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依生生物非常重视产品的研发,研发投入额接近销售收入的10%。
邵辉认为,需要秉承着一边研发创新、一边建立强力销售平台的理念,有效把控产品的两端,才能做出更好、更加商业化的产品。
为了能够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同时保持长期的发展,依生生物分别在辽宁沈阳、北京大兴、美国三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之一的马里兰州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还在新加坡完成了一个PIKA技术平台的收购,获得了其全部知识产权。其中美国研发中心的费用较高,工作人员都是当地培养的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此外依生生物还与美国的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多个研发项目,希望能够利用美国的研发力量作为技术储备和平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帮助。在中国的生物制药研发公司中,真正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的公司很少,而依生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疫苗的销售对象是各地的疾控中心,依生生物在销售方式上也没有遵守“传统”。为了保证客户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的稳定,依生生物没有选择销售公司或经销商,而是组建了300余人的销售团队深入各地,将产品直接销售到基层的疾控中心。“这样对市场占有率的稳定和扩张都有好处。”
专业洞察
“十二五”规划使很多人看到生物医药产业的机会,但这个行业的专业特殊性决定管理团队必须具有专业洞察力和良好判断力,才能够把握其中的机会。据邵辉介绍,依生生物的管理团队基本由具有医学背景的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有助于更好的产品创新,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对产品结构进行定位,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身为CFO的邵辉同样拥有深厚的生物科学背景,他于1990年赴美学习生物有机化学,曾在罗氏制药从事药物的研发。在获取会计和金融的MBA学位后,来到华尔街从事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当时的生物技术公司多集中于美国和欧洲,2007年后陆续有中国公司来到美国上市,使他看到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未来。
技术背景使他对产品的创新性和研发有着深刻体会,华尔街的工作经历也使他对美国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喜好非常了解。这些经验使邵辉能够在依生生物的平台上有效地帮助企业,一方面管理公司的日常财务,一方面选择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寻求企业兼并、规模扩大的机会。
篇6
而在现实中,生物医药行业的确呈现出庞大复杂的面目:繁多的产品种类、各异的研究方向、众多的细分领域以及无数的参与主体。面对这样的行业,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特别是站在投资角度有没有合适的切入点?答案可能见仁见智,而单克隆抗体则被投资界普遍认为是未来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投资领域。
单克隆抗体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细菌、病毒、异源蛋白等异物入侵人体时,人体的免疫体系会识别异物,并分泌特异性的抗体来结合异物,最后达到清除异物的目的。一般抗原以异源蛋白居多,通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抗原上面的多个位点,针对不同的位点会特异性地产生针对该位点的抗体来结合抗原,由此产生的抗体集合我们称之为多克隆抗体。而如果能够纯化出只针对单个位点的抗体,我们就得到了针对某个特定蛋白结构的抗体――单克隆抗体。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运用单克隆杂交瘤技术获得了抗绵羊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成为单克隆抗体应用领域的奠基者。经过30多年发展,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重组蛋白后,单克隆抗体引领了第二次生物医药产品浪潮。它在疾病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领域,成为生物制药最大的产品类别。
据统计,200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有20种,其中包括4种鼠源性单抗、5种嵌合性单抗、10种人源化单抗和1种全人源化单抗。到2008年底,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占有49%的市场份额,人源化单抗占有31%,全人源化单抗占有11%,鼠源单抗只有不到10%。
可以预见,由于人源化抗体和完全人源化抗体的副反应小、效价高,代表了未来单抗产品的发展趋势。
临床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肿瘤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占有44%的份额,用于治疗关节炎和免疫性疾病的单抗占40%,而在进入临床试验和上市的单抗产品中,用于肿瘤治疗的产品数量占比大概为50%。未来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抗将继续引领单抗市场,IMS预计这两类单抗销售额有望突破100亿和110亿美元。
单抗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是因为相对于小分子药物而言其最大的优点是“精确”,能够针对特异性的靶点进行治疗,降低副反应的同时增强了功效。目前,单抗产品的治疗机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单抗本身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达到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目标蛋白的作用,代表性的产品有基因泰克的美罗华和赫赛汀。另一类是将单抗与治疗用的小分子药物或放疗药物耦合,单抗帮助治疗药物找到病灶,以此来达到特异性治疗的目的,代表性产品有成都华神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皮试制剂。
以单抗产品使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治疗为例,在传统的治疗中,肿瘤患者一般会接受化疗和放疗两种治疗,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化疗过程中,患者一般会出现肠胃功能混乱、免疫力降低、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副作用,而放疗使患者本身要受到辐射伤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传统治疗方法都是“广谱”治疗,也就是不论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杀伤,效价较低。而单抗产品能够精确到细胞级别,针对病灶进行治疗,效价较高。
行业发展
治疗性抗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克隆抗体到单克隆抗体再到基因工程抗体三个阶段,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单抗产品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OKT3上市,然而其治疗效果并不乐观,抗体治疗在1988年到1993年间陷入低谷。为了解决免疫原性问题,其后诞生了各种人源化技术,2002年,第一个全人源化抗体Humira上市。到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经批准了21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其发展又重新进入轨道。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复合增长率最大的一类抗体药物,1999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只有12亿美元,2002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2004年全球销售额大约为103亿美元,其中8种销售额最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销售额达到101亿美元,其年均增长率超过150%。据FDA预计,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未来10年内将会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已上市品种的不断增长以及新品种的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份额将会迅速攀升。
单克隆抗体药物近几年增长迅速,单克隆抗体产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的大产业,目前单抗产品的销售额占生物制药的比例已经超过30%,未来单抗产品将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之下,化学制药工业新药的推出速度在逐步放缓,而随着新靶点的大量发现,单抗类药物的研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未来单抗类药品有望成为主要的新药来源。
行业主体方面,由于单克隆抗体研发的技术壁垒较高、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大型企业在单抗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国外的单抗产品主要集中在罗氏(基因泰克)、安进、GSK 、强生等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构建了成熟的单抗研发平台,在靶位基因的筛选、基因的测序、抗体结构的构建、工业化生产等一系列流程上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从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的品种来看,单抗产品已经由初期的鼠源性和嵌合性产品逐步转向了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大型企业在蛋白结构重组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同时,行业内的并购机会明显增加,很多大型企业的单抗产品线都是通过收购获得的。早在1999 年强生公司就收购了Centocor,获得了其单抗技术平台;2002 年安进收购了Immunex;礼来于2008 年收购了Imclone;罗氏在早期就控股基因泰克公司,在基因泰克因生物制品大获成功后,罗氏更是斥资468 亿美金收购了基因泰克剩余的股份,不断发生的并购表明生物制药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
虽然单抗药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抗体靶抗原的不确定性,以及抗体自身的抗原性是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人们对很多存在于靶细胞和组织上的靶抗原的确切分布和功能并不完全了解,从而在临床应用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并由此产生了安全问题,而这一点在免疫疾病的抗体治疗中表现尤为突出。
2006年3月德国TeGenero公司研制的抗CD28抗体TGN141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英国Northwick Park医院进行临床研究,6个健康志愿者出现严重反应,发生昏迷,在使用了生命支持系统和大剂量激素后才控制住,但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在此前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却没有任何副反应的迹象。另一个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候选者抗CD40,也在临床研究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可以看出抗体药物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同一靶分子的不同表位有可能介导完全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其他适应症的抗体治疗也存在脱靶可能,原因是靶分子也在其他组织中存在,而目前我们难以确定抗同一种靶分子、甚至同一表位的不同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药效和毒副反应表现是否一致,这就为抗体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临床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药物在一期临床就失败的原因。
此外,抗体药物的开发生产成本也值得我们关注,它甚至被称为富贵药。成本是决定抗体药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相同,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品在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时,一定会刺激产生替代技术或物质,如Aptmer等,都可以产生具有类似抗体特异性结合和亲和力的特征,但分子质量更小,生产更为方便和廉价。所以,抗体药物在未来有可能只会成为一类概念药物,新的更优良的分子药物会替代现有药物,当然这也是本身生物技术开发的风险。
目前在研产品基本以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为主,鼠源性的产品基本已经没有,这也表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单抗类产品的类型也开始升级。各大公司都有众多进入了II、III 期临床的产品,在研产品主要还是以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为主。肿瘤疾病的治疗类型较现有产品有所拓展,增加了针对实体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产品,但主要还是以淋巴癌、乳腺癌等疾病为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仍然主要以关节炎,哮喘和皮肤疾病为主,新增了针对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的治疗产品。
国内市场
国内主要的治疗性单抗产品市场仍然被进口产品所占据,进口产品主要以国外畅销产品为主。而国产单抗产品正处于起步阶段,早期产品以鼠源性产品为主,随着中信国健和百泰生物推出了自己的人源化产品后,中国单抗产品类型也开始升级,但是还没有国产的完全人源化产品。
目前,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等抗体药物的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北京基地以北京百泰生物技术公司和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形成;上海基地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主形成;西安基地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合作形成。
第一个五年:受益的公司将是目前已经掌握单抗生产关键技术并拥有丰富产品储备的公司:兰生股份(中信国健)、百泰生物、海正药业。
第二个五年:届时多个重磅单抗将过专利保护期,所以目前已经开始布局单抗的大公司,他们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并不惜重金力争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科研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投放市场,未来价格相对合理的仿制药以及原创药产品的销量能够借助公司强大的销售渠道实现快速增长,例如丽珠集团、一致药业以及海正药业、复星医药、华北制药、双鹭药业等。
篇7
王健――现为美国博乐投资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他在生命科技领域拥有16年的经验,担任过多个职位,涵盖了创业投资、融资、创业和科研等领域。在加入博乐之前,曾任职于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和华登国际合伙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健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Eric Kandel博士,获得分子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是BayHelix的共同创始人, 曾任其主席。并任硅谷著名的华人组织华源科技协会创业投资分会主席。
对于时下众多的投资家来说,最火的投资领域可能就要算生命科技了。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中,生命科学同信息技术一样是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高技术领域,它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它是未来的主导技术和投资热点。据统计,目前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获得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支持。根据发展情况预测,未来投入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资本将达到5000亿美元。而按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至少应该获得4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投入,但实际上,投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资本还不到预期额度的10%。中国的医药市场预测显示年增幅将高达17%。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VC(风险投资)如何看待中国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未来生命科技领域的热点会在哪里出现?在这个领域中VC的估值如何确认?
为此记者专访了美国博乐投资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健,请他谈谈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热点问题。
CRO将成热点
记者:作为国际上知名的投资生命科学领域的VC,以你专业的眼光来看,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走势如何?
王健:生命科学这个领域非常广,包括医药、生物技术、诊断试剂、医疗保健、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等。比如说医药这一块,在全球每年大概有6000亿美元的市场,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国际化,就是中国要如何融入全球生命科学的产业链。国际化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利用国际上最高效率的资源,来完成生命科技的产业。比如生命科学医药的研发,在中国临床前研发的费用,平均只有欧美的20%左右,在西方研制一个药,从概念到上市平均费用将会达到17亿美元,如此高的费用已经可以压断这个新药所产生的价值链。所以,西方的公司就会把新药研发分成不同的阶段,分配到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和国家进行合作。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就有机会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完成,这样既节省费用还可以给中国带来机会。
记者:目前很多投资人都在预测2007年的投资热点将会在医疗外包这个领域,你是否持同样观点?
王健:对于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说,医疗外包可能比较复杂。实际上医疗外包就是利用最有效的资源来做生命科技领域的各种项目,包括药的研发、生产等等。比如说,海外公司在研制新药的过程中,可以把一部分临床试验拿到中国来做,然后把相关试验结果和海外企业来分享。这就是所谓的CRO(全球合同研发外包),即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的服务。在四年前我就提出了一个“连接两边”的理念,就是把西方的技术带到中国,然后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来研发新的药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CRO对中国制药企业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研发新药,还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记者:在整个生命科技领域里,你最看好怎样的商业模式?
王健: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应用很广泛,每个公司各不相同,西方大的医药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把不同时期研发的新药嫁接出去,避免风险和降低成本。比如说医药外包,全球最大的外包企业昆泰制药,就和很多国家的企业有外包合作,它也是我们博乐基金的一个LP(LimitedPartnership,译为“有限公司”)。这个商业模式就像IT行业的戴尔电脑一样,自己不生产,只控制品牌和设计,制造放到全球各地来完成。这也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使得企业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和有效。作为企业只需要控制核心就可以了,核心就是药的权利。
记者:如果中国的医药企业都去给国外做外包服务,是否意味着要放弃中国自主研发的领域?那么中国的医药将如何打开世界市场?
王健:目前中国生命科技行业相对还比较滞后,所以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企业没有太多别的选择,首先是利用中国低廉的研发能力,与海外大的企业合作外包,和对方做交易,提供低廉的服务,取得研发中间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会如何做,然后我们再要求更多的权力,甚至研发自己的新药。首先是要学习,然后才能独立工作。
钟情三大领域
记者:美国博乐投资集团主要投资哪些领域,以及投资哪个阶段的企业?
王健:博乐在西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创业投资公司,管理着一批数额超过7.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全球大概投资了61家生命科学类的创业企业,其中已先后有11家公司在美国NASDAQ和欧洲的股票市场上市,另有11家公司通过被兼并收购的形式退出。在博乐集团现持有的投资公司内,有十家左右的公司正筹划在美国的NASDAQ上市或正在跟其他公司商讨兼并收购的可能性。与相同时期开始运作的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业绩进行比较,博乐生物工程基金和博乐全球生命科技基金(Ⅱ)均名列前茅,其年回报率比最好的25%的基金的平均回报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我们会对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的项目进行投资。
我们平均每个案子,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规模大概是2000万美元左右。我这里指的2000万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而是在一家公司投资几轮可能共计会达到的数目。我们基金中的LP都是来自全球大企业,其中有昆泰、拜尔、奥林巴斯、三菱、宝洁、联合利华等等。
记者:生命科学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博乐投资在中国会关注哪些领域?
王健: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里我们主要看好的有三类。
第一类,是和中国的低成本有关的一类,比如说医药研发外包。我们认为,在最近的3到5年内,低成本的优势仍然会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而且它相对来说比较短、平、快,能够比较直接见效。
第二类,是把西方的产品和技术引进到中国来。目前中国在医药方面成长的速度非常快,平均年增长达到了28%,这个速度是全球平均的4倍多。在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市场需求下,本土创造的产品和技术,相对来说是不足的。这是我们最看好的领域之一,这个领域里面又可以分很多细类,比如说制药、医疗器材等等。
第三类,是和中国国家政策法规有关的。目前这个领域的政策有一系列的改变,总体是良性的变化,比如中国企业的GMP、GEP、GCP的推行认证。我们还看好中国医疗系统中私有化的部分,比如私有化的医院和诊所会出现一系列商机。当然在食品、生物农业行业和非传统药物领域(例如保健品、减肥药物、美容手术和戒烟等)中都会存在很多机会。
记者:博乐除了带给创业者资金以外,还会提供哪些服务?
王健:第一,因为我们在全球各地都有投资,所以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络实现国际化。第二,博乐集团除了有创投之外,还有资源整合集团。资源整合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25亿美元的兼并收购以及技术重组,这是相当大的网络和资源。第三,通过我们的媒体集团,可以帮助创业者进行宣传和咨询等。这些都是我们带给创业者的附加服务。
记者:作为生命科学专业投资基金,你认为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在哪里?
王健:医药的生产制造会有很多的机会,中国国内生产制造的药品至少90%都是仿制药,这样就使得国内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也非常激烈。中国人的制造力是很强的,在IT方面已经得到体现,那在医药领域里为什么没能得到体现呢?就是因为中国生产的药品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外,这样以仿制为主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的。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最大的契机,就是利用中国庞大的医药生产能力为全球生产药品。
篇8
牛股是怎样炼成的
莱宝高科:苹果公司核心触摸屏供应商,在2010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的一个月内,股价翻了一番。长期来看,2009年、2010年累计上涨320%,24个月中仅四个月出现下跌,表现异常强劲。
长春高新:医药行业的黑马,2008年11月开始持续放量增长,股价从最低点4.88元飙涨至2010年11月的收盘价68.65元,翻至14倍。在2010年4、5月,大盘走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17.4%和5.91%的上涨,2010年11月25日,更是创下了每股72元的高峰。
广晟有色:从2009年2月以每股8.1元股价借壳上市后,一路扶摇而上,2010年10月,最高股价已达101.38元,杀入百元股俱乐部,成为一只不折不扣的牛股。并且在此期间,广晟有色的跌幅超过6%的天数都屈指可数,2010年1月至11月,涨幅达3倍以上。
浪潮信息:“云计算”的龙头股,同时也是“中邮系”的重仓股,股价多次连续放量飙升。2010年涨幅达166%,11月25日,再度大涨超过5%,28.91元的股价不仅再度创出年内新高,也创出该股2001年2月份以来近10年新高。
洋河股份:白酒里的另一个茅台,从2009年11月上市到2010年11月,一年内股价翻了3倍。从月线来看,除了2010年1月出现5%的下跌之外,几乎一路飘红。
这些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牛股,除了吸引人眼球,更是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找准一只牛股提前布局,似乎不失为股市投资省心又高回报的一条捷径。那么,牛股被什么催生,有怎样的共性呢?
题材催生牛股
股价容易翻番的个股大多有实质性的题材做为动力。
广晟有色的“稀土”、浪潮科技的“云计算”、莱宝高科的“触摸屏”、长春高新的“技术垄断”,甚至洋河股份的白酒概念,正是准确的、合乎目前经济发展和未来趋势的概念催生出了牛股。
以长春高新为例,长春高新的走势完全独立于大盘,天马行空般不断上涨。在凌厉的走势背后,是治疗矮小症和癌症的独门生物技术。该公司独家研制的某生长激素是国内第一支长效制剂,处于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水平。而且该公司还是国家艾滋病疫苗研制的领军企业,研究小组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旦该疫苗研制成功,公司将一举成为世界级的生物医药巨头。东北证券的生物医药分析师特别指出,“艾滋病的治疗不仅是单个企业行为,也是政府扶植项目,如果研发成功,前途非常光明。”
“稀土”、“云计算”、“触摸屏”等题材在2010年中国股票市场风光无限,引无数投资者热捧。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2011年,这3个题材仍会是投资的热点。“特别是莱宝高科,由于触摸屏市场的供不应求,加之其领先的技术,我认为其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10倍牛股。
流通股本少,基金抱团入驻
小盘股以其盘小易控及重组成本低等优势,容易吸引资金的关注,我们分析的五只股票流动股本均在4亿下:莱宝高科4亿、洋河股份2亿、浪潮信息2.1亿、长春高新1.3亿、广成有色1.1亿。由于流通股本少,机构一旦入驻这些股票便会对股价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此,牛股往往是基金青睐的对象,多有基金埋伏其中。数据统计,2010年7月至11月内股价翻番的有103只个股,其中59只股价翻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所占席位占半数以上,占103只股价翻番个股的57%。
在广晟有色几次涨停的当日,机构的换手率亦达到了顶峰。在股价的不断拉升中,机构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炒股价。
基本面一致向好
除了股本不大之外,基本面好也是支撑牛股股价走高的基石。牛股与妖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牛股良好的基本面给了牛股持续上涨的动力和强大的抗跌性。
长春高新已经连续四年实现200%以上的增长,从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公司的资本公积金高达每股3块钱。广晟有色稀土储量240万吨,拥有3张采矿权证,年稀土分离能力15000吨,未来荧光粉每年产量5000吨,产值25亿元/年, 纯利润5亿元/年。莱宝高科2010年1-3 季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7 亿元,同比上涨154.2%;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同比上升86.7%;毛利率从去年的39.5%提高到53.4%。
更典型的代表是洋河股份,其组织架构清晰,以苏酒实业为销售平台,省内销售已完全整合进苏酒实业;省外渠道未来也将实现整合共享。公司目前在全国75%的地级市和35%的县里设立了销售网点,其余地方完全空白,2011年将推行全国化“扫盲”,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另外,公司目前现金充裕,存在继续收购以解决基酒供应问题的可能。
新兴产业牛股多
2010年7月至11月数据显示,股价翻番的个股大多集中在新兴产业中,其中机械、设备及仪表行业的个股出现牛股的频率最高,股价翻番的个股达到了22只。7月2日至今,机构所划分的稀土永磁、高端装备制造、环保和生物育种等概念板块纷纷崛起,7月2日至今的累计涨幅分别高达75.32%、72.38%、65.52%和53.67%。
“新兴产业牛股辈出,说明追捧新兴产业的热情深入投资者内心,并引发广泛认同。”一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未来新兴产业牛股可能继续涌现。金证顾问分析师陈自力也认为,目前市场仍然处在不稳定的震荡市场,但板块之间轮动较快,市场个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的活跃,尤其在新兴产业当中体现出较好的赚钱效应。当前是轻大盘,重个股的行情,把握好新兴产业投资主线。
机构预测2011年牛股
国都证券
南海发展
公司为佛山市最大的公用事业类经营企业,主营业务包括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公司近年来积极介入垃圾发电和污泥处理等新兴业务,有望改变公司传统业务经营区域较为狭窄的弊端,推动公司实现跨区域业务发展。二级市场上,该股股价在60天均线附近止跌企稳,上升趋势不改,可积极关注。
九鼎德盛
潍柴动力
预计公司未来业绩仍将稳定增长。从中长期来看,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公司在重卡动力总成领域具有强大的统治力,同时公司将产品线进行延伸,小马力发动机将逐渐批量生产,这将弱化公司依赖重卡发动机的风险,公司抗周期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公司预计2010年度累计净利润为59.63亿元至69.85亿元,同比增长75%至105%。该股可逢低关注。
民族证券
晋亿实业
公司在近年受益于高铁投资大幅提升后,有望再次受益于重载铁路需求的提升。由于高铁带走了大量客流量,导致部分铁路线路退位到专业的物流铁路,这些铁路将由目前人货两用铁路改建为重载货运线路,将再次带动铁路扣件的需求,预期该类需求将在高铁进入的2012年逐步体现。从目前趋势来看,行业继续延续了年初以来的高景气度,预计全年高铁紧固件业务将实现2个亿以上的收入。建议逢低关注。
民生证券
浙江医药
公司是中国重要的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已成为国家维生素、抗耐药菌抗生素的生产基地。公司的新型辅酶类添加剂FED产销量居全球第三,是国内惟一一家使用发酵法生产的企业。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震荡整理,可逢低关注。
广大证券
铜陵有色
铜陵有色未来资源注入预期强烈,集团公司拥有铜权益储量超过800万吨,若未来能够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公司资源储量将比肩江西铜业。在全球经济增长明确且下游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看好铜价走势。预计公司2010年-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60元、1.16元、1.35元,给予公司2011年45倍估值,目标价52元,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长江证券
海兰信
预计2010年~2012年公司EPS分别为0.84、1.03、1.51元,对应PE为57.5、46.89和31.98倍,公司在航海电子应用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毛利、高成长的特征,其产品线的不断突破将为公司持续增长带来空间,建议关注公司在研产品的认证以及新产品的开况,给予 “推荐”评级。
2010年“妖股”养成大盘点
解密“妖股”
纵览2010年的股市,你是否从下列股票中获得过丰厚的收益?或是你曾经持有过这些股票,却错失了最佳的获利机会?前者多“洋洋得意”,后者则“懊悔不已”,皆因这些股票在今年的震荡市中都成了“妖股”。何谓“妖股”?即走势与大盘相悖,或脱离基本面支持出现不合理疯长的股票,其不符合技术分析规律,让人难以琢磨。我们试图“顺藤摸瓜”,梳理出 “妖股”股价上涨的逻辑。
亲历“妖股”
老股民袁先生:“今年年初买的成飞集成,持有了半年,但股价却一直在10元-12元波动,中途腾钱换股,6月7日卖出的,当时要能稳住,再多等几个月,股价就翻了几倍,现在想起来肠子都快悔青了。”
网友爱虫:“一直关注资金偏爱热炒的概念板块,今年十二五战略规划下新能源、新兴产业是游资炒作重点,可惜成飞集成、广晟有色之前没敢进,中核科技终于赶上了,连续4个涨停板,幸福的眼泪哗哗的⋯⋯”
外企Amy:“我的经验就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中选择个股投资肯定没错,今年我投资获利的几只股票都是战略产业股,包括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等,广晟有色赶上了5月的那波行情,股价将近翻了一倍,可惜后来止盈,没留到9、10月主力资金热炒的大行情。”
律师宋某:“矿业委实让我小赚了一笔,当初买这只股票一方面自己看券商报告,认为其股价被低估,又是十二五规划下的重点发展板块,大方向应该没问题,另一方面还是听了一些小道消息,朋友重仓买了许多,自己也跟着买了些,挺幸运的,刚好赶上这波行情了。”
“妖股”有脉络可寻吗?
从上述散户投资者的经历可以看出,“妖股”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和赌博性,“妖股”本身是否存在一定的变动规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为您走访了多家证券公司,包括国泰君安、安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多数分析师对其持避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妖股”和“牛股”不同,“牛股”往往有较好的基本面,而“妖股”本身其基本面就难以支撑股价上涨,一些甚至还挂着“ST的帽子”,上市公司尚未扭亏为盈,其股价的疯涨皆为资金炒作的结果。
此外,这种炒作行为“随机性”较强,机构的控盘也比较少,股价异动的时点难以预测。
押宝“妖股”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危险的投机行为,投资者需要首先审视自身的投资风格和交易的目的。如果是做中长线投资,一般不适合进入这些股票,而那些热爱冒险的投资者,就要提前制定好止盈止损目标,做好风险评估。如果一开始抱着投资的心态做投机,或者恰恰相反,失败的概率就比较大。“轻仓+量化的投机行为+豁达的心态”仍然是纵横股林的朴素真理。
1.
选“妖股”也要“自上而下”、顺势而为,在政策导向的行业中选择有高成长潜力的公司股票,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没能压中“妖股”,也能挑选出一些行业中的“牛股”。
2.
每一只“妖股”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或者是未来上市公司有重组合并的预期,或者公司有扩充经营业务范围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能力,这些都让投资者有很好的想象空间,并憧憬公司的未来。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一些高手的市场实战经验,当故事在市面上已成为众人皆知的话题,不要以为这是趋势确立、可以介入的信号,反之,这时候应该考虑获利离场。资金注入总是发生在故事成形之前,而在其圆满后,则是资金即将撤出离场的前兆。
3.
在概念炒作上,同一时间段,会有一批相同行业属性的股票涌现出来,投资者可提前布局行业板块中的活跃股票,买不到“妖股”,买联动概念股,还包括同一个庄家手中持有的其他个股。当然,这应当是基于投资者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投研能力,以及良好的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之上的。
行业轮动才是上涨的主逻辑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先于主力资金,布局一轮又一轮的热点板块,需要投资者着眼大局,凭借敏锐的眼光,
洞悉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挖掘未来的热点板块,以思考来为自己的投资指明方向。
2010年,中国股市走过了动荡的一年。
年初大摩投资预测2010年中国股市将呈倒V型走势。政策调控下,二季度中国股市被大跌风潮席卷,7月盘整过后,峰回路转,股市迎来四个月的牛市。“十二五”规划、概念、通胀和科技等等故事充斥中国股市。
变化莫测的股海中,谋求一根主线是每一个投资者必须摸索的道路。我们将行业轮动定义为这个主线。通过观察行业轮动的变化,探明中国经济动向和股市航标,在波动起伏的股市中实现获利的目标。
新兴产业受政策眷顾
2009年年初,区域振兴规划出台引发海南、新疆、等板块的轮涨。同时,电子元件和计算机板块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波澜不惊徐徐爬升。电子元件行业整体涨幅高达40.66%,较大盘超额收益54.89个百分点。全年行业整体增长幅度约为261.29%。计算机板块更是在四月份大盘下跌的情况下,逆势上涨大放异彩,全年涨幅34.26%。
电子行业独领,房地产行业黯然失色,中国经济区域性、结构性调整在股市中显现无疑。虽然10月18日中央才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七大新型产业已经在过去一年的股市中表现出优异业绩,抛弃大盘,走出自己的新兴之路,成为2010年的风向标。
节能环保在四月份大盘大跌之时,就翩翩起舞,而自七月份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四个月的上涨,新能源、新材料、稀土概念的反复炒作,为新兴 产业赚足眼球。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新兴产业就此登上中国经济的历史舞台,以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会讲故事的中小盘
经历了2010年前半年的大跌,在蓝筹股止步不前的状况下,中小盘开始发力,带动大盘实现了持续四、五个月的上涨,航天军工、医药、食品饮料等中小盘撇开蓝筹股,强势上涨。
2010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对国防军工投入资金的比例虽然没有提高,但国内生产总值的盘子扩大,国防军工的资金实际投入也在持续扩大。航天军工上市公司多为集团子公司,易获得集团庞大资产的注入, 继而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管理和运营效率。在“重组”光辉下的航天军工受到了资金的青睐。年初航天军工在跌宕起伏的行情加速上涨,中期深度调整后不温不火,下半年上涨至全年高位,涨幅52.04%。
医药行业在“全民医保”的惠及下,增速突飞猛进,盈利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医疗保险改革的继续深入,未来可保持20%-25%的增长水平。“复兴传统中医药,具有独特功效的新药品”,会讲故事的医药概念为个股走势增色不少。
“十二五”规划将继续大力拉动内需,启动国内消费市场。食品饮料、零售业受益大消费概念,食品板块五个月涨幅42.12%。大消费下各分支行业股价走势异常活跃,乳业、服饰、家电等行业直线上涨。
国泰君安分析师姚长卿对本刊记者说:“周期性股票还会有阶段性机会,不过能够讲出好故事的中小股仍然值得期待,未来发展预期比较乐观。对于不着边际的概念故事炒作,投资者还是要学会辨识。”
通胀下的资源消费
四季度,通货膨胀肆虐,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屡创新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
煤炭、有色金属股价大幅上涨,成为投资者谋求抗通胀的首选行业,有色、煤炭板块十月涨幅达26.04%和33.86%。
食品消费类股票除了受大消费的追捧,在10月份之后,更受到通胀的推动,异乎迅猛,白酒板块率先领跑,连续五个月的持续上行,涨幅52.94%。农业成为最后被带动的行业,涨幅在36.08%。
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央打出“加息”牌,并提高存款储备金率,股市小幅波动。12月3日,中央政治经济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将成为明年的基调。
预计2010年CPI为4%左右,包容性增长、通胀的基调预示着2011年中国股市继续波折前行,短期内煤炭、有色行业受到通胀预期的支撑有望继续保持活跃。
未来股市考验投资者
观察过去一年的中国股市,我们不难发现,曾经大盘的中流砥柱金融、房地产、钢铁等大盘蓝筹股持续低迷 ,而中小盘股则接过上涨大旗成为推动大盘上涨的主要动力。大盘蓝筹股的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国家调控房地产行业、控制房价的影响,使得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金融、钢铁等大盘权重股被市场资金所抛弃。而由于新兴战略产业概念股集中在中小盘,有了“十二五”规划大力扶持,再加上这些新兴产业中小盘股相对大盘股而言,更能讲述出吸引人的故事,促使他们在今年中国股市持续上涨。
篇9
在两度定增忽悠投资者之后,而今,擅长讲故事的张思民带着他的新剧本又回来了。这一次,海王生物想圈10.67个亿。然而这样一家撒谎成性的公司,你还敢再相信吗?
褪下甲流疫苗光环
这厢,定向增发的调整方案新鲜出炉;那厢,海王生物(000078)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旧业务挥手作别。
6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从事研发生产甲流疫苗的葛兰素史克海王(下称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 SKPte(葛兰素史克子公司)。这意味着海王生物从此退出“抗甲流”概念。
经审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JV公司总资产应收账款总额为0元,2011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为0元。
然而,关注海王生物的投资者此前对其甲流疫苗投产一直满怀希望。今年5月11日,海王英特龙(08329.HK)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2011年5月9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这则公告似乎在暗示,JV公司离达产仅一步之遥。
2009年下半年正值“抗甲流”概念兴起之时,海王生物由于傍上葛兰素史克这一全球流感疫苗龙头而备受关注,当时海王生物声称,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达一亿剂以上,是“亚洲最大”。该股一跃成为风光无限的抗甲流概念龙头股,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累计涨幅近200%。
甲流疫苗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海王生物已经全身心投入下一个戏码――打造医药物流王国。
6月4日,海王生物一纸公告显示,公司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缩水26%。此举完全是被市场被逼,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下挫,至5月23日,已跌破增发价,增发计划几近流产。
在新方案中,海王生物募投项目由四个减到三个,其中“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及“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的募资总额不变,而重点募投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中的募集资金则有所调整,比原先计划减少约3亿元。公司发行股份数和发行价则分别由13920万股与10.37元,下调到11020万股和9.69元。对于此次调整定增方,案的原因,海王生物董事会解释称,“为了加快推进非公开发行工作,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因此决定对非公开发行方案进行调整。”海王生物此番放低身价迎合市场的姿态,显示出公司对此次定向增发的迫切。
欲造物流王国梦
“赌性很大”,这是圈内人对张思民的评价。
此次海王生物增发募资10.67亿元,有8.5亿元投向了“阳光集中配送项目”,海王生物敢押重注转型医药物流的底气何在呢?
2010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医药物流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并占营业收入的78%、营业利润的35%,但毛利率仅7.36%,且年增长率有限,只比2009年提升0.24%。
根据海王生物的修正预案预测,公司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元的营业收入、1.72亿元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其中仅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公司带来营业收入58.8亿元、1.06亿净利润元。
那么,阳光集中配送项目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记者从业内人士方面得到的意见是,重头项目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募投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资料显示,该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海王银河,海王生物拟投入募集资金8.48亿元,由公司以募集资金8478.69万元与海王银河以募集资金7.63亿元共同投资建设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并负责运营和管理。其中海王银河出资的7.63亿元由海王生物以募集资金对其增资的方式解决。这一项目被海王生物称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的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的说,就是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物流项目不仅毛利率低下,而且资金回收率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到历史高峰主要就是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海王生物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仅仅锁定在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恐怕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某知情人士的一席话恐怕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业内人士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据了解,在商业配送这一领域,地方政府的确需要找规模相当、有一定实力的合作公司。但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具体怎么去运作,这其中包含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不确定性。
资本玩家张思民的淘金路
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98年12月上市至今的12年间,张思民和他的海王生物在A股市场是如何一步步造梦的。
1998年12月18日,民营药企海王生物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取得了不俗的涨幅。接下来,这家公司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为市场所关注。直到2000年12月,张思民开始编织第一个融资梦:一份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让海王生物逐渐声名鹊起。然而,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勾起无数投资者期待的资本构想,连同巨额的募集资金一起成为了浮云。
当时,根据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显示,14亿元拟用于募投1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巨能钙”项目,投资3.5亿元,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却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增发项目实施后的2002年2月,海王生物公告称,预计2001年度业绩水平将比上年增长50%以上。然而2002年年报却显示,公司盈利仅7982万元,业绩远未“达标”,而且该数据中还包含了当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为此,深交所还对海王生物进行了公开谴责。截至2009年末,前述募投的10个项目共亏损480万元,仅有海洋生物项目和销售网络流动资金项目各盈利831.6万元和419.9万元。
直到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海王生物摇身变成“甲流第一股”重回资本江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315.68%。因为按照海王生物的说法,公司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进入2010年后,全球甲流已经得到有力控制。在2010年年报中,海王生物除了一笔300万的政府补助以外,对甲流疫苗只字不提。
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投资者也没能等到海王生物甲流疫苗产能释放,海王英特龙更是在此项目上亏损严重。
今年6月14日,海王生物刚宣布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以39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JV公司51%股权转让予G SKPte,意味着公司已经退出“抗甲流”概念。海王生物表示,自海王英特龙2009年投资JV公司到2011年全部退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累计影响数约为-870万元。
这12年里,海王生物的融资路可以浓缩成两个数据:公司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5个亿,而交出来的成绩单却是累计3.41亿元的亏损。给海外生物打上“圈钱”的标签,并不算冤枉。
高估值难以维系机构无意捧场
“我们对这家公司已经失去了信任,现在再讲什么故事,都很难买账了。”深圳一家券商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尽管海王生物给自己罩上了不少光环,但从2007年至今,几乎没有券商机构相关的研究调研报告,仅有的三份研报也都是出自小券商。尤其是在09年甲流概念爆炒潮结束后,更没有分析师愿意给海王生物研究报告。“海王生物有点让人看不懂,实业一直没有做起来,热衷于资本运作,但也没看到有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我们很少关注,在业内的口碑一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王生物进行的资产收购一直饱受争议。去年年末,海王生物花100万元从集团处收购了一家海王食品,但这家公司当时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据海王生物方面介绍,收购该公司主要是为了解决和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而在2009年,海王生物扣除完非经常性损益后,业绩是亏损状态。由此带来的关联交易的大幅激增也不得不让人警惕。2010年,海王生物与大股东海王集团旗下另一控股子公司海王星辰发生1.06亿关联交易,比去年激增33.68%,营业利润贡献比仅为6.3%。
今年一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应收账款13.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比年初激增36.94%,主要为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同时,海王生物资产负债率也达到78.36%的历史警戒高位。海王生物短期借款14.0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200万元,合计短期资金压力达14.67亿元,而海王生物账上只有8.33个亿,短期资金链缺口6.34亿元。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此次增发对海王生物的关键性,不惜大幅调低融资额也要力保增发成功。
令人担忧的是,此前海王生物借“甲流疫苗概念”才被市场捧高了估值,现在已经剥离了这一业务,而新核心业务医药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期,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无基本面支撑及利好催化剂的情况下,该股的高估值将何以为继?
公开交易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海王生物的市盈率高达近70倍,而真正意义上的甲流疫苗股、且身兼血液制品概念的华兰生物市盈率才35倍。
篇10
随着三季报披露在国庆假期后拉开帷幕,A股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一波业绩炒作浪潮。哪些股票具备投资潜力?
针对市场对三季报业绩的炒作潮,深圳一家私募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解释:“对于A股市场来说,从个股前三季的经营情况已经能初步看出上市公司业绩的全年走势。所以,前三季预增幅度较大的公司,全年业绩预增的可能情况性较大。除非在第四季度出现不可预见性地重大问题。”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数据统计显示,沪深两市已有1093只个股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710家公司预喜,占比65%。
研究三季报除了可以研判出当前企业的经营形势,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投资提供参考。对于投资者而言,预增股会成为投资潜力巨大的股票吗?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个人建议,对于部分业绩大幅预增的次新股、中小市值股,可以结合其市盈率,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等进行综合参考,提前进入埋伏。”
记者采访到招商证券投行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他也表示:“由于市值较低,中小市值公司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较大。当前中小市值个股的炒作较为狂热,已经积聚一定风险。随着三季报的披露,具有一定业绩支撑的公司将具备更稳健的投资潜力。”
根据上述专业人士的建议,《投资者报》记者筛选出当前市盈率低于行业水平、市值较低的热门行业(剔除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业绩预喜股,最终有28只股票进入具备投资价值的“股票池”,包括宁波联合、永鼎股份、南京中北等。
近七成企业业绩预喜
业绩是上市公司的“试金石”,一家公司的好坏从业绩的优劣就可以直观判断出来。随着三季报披露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业绩预告。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A股上市公司有1093家了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710家公司业绩预喜,占比65%。在业绩预增股中,有292家业绩略增,占比41%;222家业绩预增,占比31%;131家续盈,占比18%;65家扭亏,占比9%。
除去业绩“不确定”的23家上市公司,“报忧”的企业有360家。其中略减112家,占“报忧”企业的31%;预减96家,占27%;续亏78家,占22%;首亏74家,占21%。
在业绩预喜的个股中,有12家上市公司预计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10倍。其中大富科技、大康牧业、大庆科华、宁波联合、黑猫股份、尤夫股份、恒顺电气、黔源电力、华星创业和爱康科技成为已经十大“预增王”。
其中,大富科技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约4.6亿元~4.8亿元,同比增长8230.43%~8693.52%。
从行业分布来看,这10家公司有3家来自化工行业,电气设备和通信行业的上市公司各2家,其余3家公司分别来自农林牧渔业、公用事业和综合业。
仔细翻看业绩预告,记者发现十大“预增王”业绩上涨幅度很高,但实际净利润额却不大。
在十大“预增王”中,实际净利润超亿元的仅有大富科技、黔源电力和宁波联合。大富科技主业为通信射频结构件,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6亿元~4.8亿元;黔源电力的预计净利润排名第二,约为2.8亿元;第三为宁波联合,预计净利润为9000万元~1亿元。
在所有公司业绩预告的上千家公司中,美的集团成为目前公布预告的企业中最赚钱的公司,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87亿元~96亿元,同比增长45%~60%。
与上述预喜企业相对,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超100%的公司有84家。
其中,路翔股份、深纺织A、建峰化工、*ST成城、荣丰控股、合金投资、同洲电子、深华新、三泰电子和东晶电子成为十大“预亏王”。其中前9家公司业绩降幅超10倍。
其中,路翔股份成为“预亏王”,预计净利润为-5800万元~-5300万元,净利润最高降幅达53832%。而深纺织A紧随其后,预计净利润-4000万元~-3200万元,下降26567%~33233%。
医药生物行业高景气度
从整体行业分布来看,化工、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成为业绩预喜最多的企业,分别有89家、60家和57家。
仅从预喜企业的数量,来判定行业的景气度高低是不够客观的。因此,《投资者报》从行业预喜比例进行分析。除去银行业两家企业预告均预增以外,医药生物、建筑装饰、汽车三大行业报喜比例位列前三位。
从行业整体成长性看,医药生物行业成为高景气度行业。
医药生物行业已公布三季报业绩预告的66家企业中有57家业绩预喜,占比近九成。其中14家企业预期净利润翻倍,鑫富医药成为预告净利润涨幅最高的医药行业个股,涨幅超过10倍。鑫富药业今年公布了重大重组预案中,公司将被合肥亿帆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借壳。据公司公告称,目前借壳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
其次是建筑装饰行业,预告业绩的29家公司中有24家企业预增,预喜比例达到86%。虽然建筑装饰行业的“预喜率较高,不过上榜企业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却不高,仅27%。而建筑装饰行业净利润预增最大的为云投生态,同比增长120%。
汽车行业预喜企业33家,占比77%,在行业预喜占比中居第三位。目前来看,业绩同比增幅最大的是中通客车。此外,还有5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了100%。
中通客车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2.75亿元~2.79亿元,同比增长221%~226%。
而中通客车之所以前三季度净利润能有两倍的涨幅,主要因为“2013年出售孙公司新疆中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所获收益计入2014年度利润,影响公司合并报表利润1.9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8亿元。”
计算机、有色金属、电子、公用事业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紧随其后,预喜公司占比也较高,超过七成。
信达证券中小市值团队的分析师认为:“预增股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资金围猎的对象。不过,具体如何操作并太好把握,因此大家要做的还是深挖行业和个股。”
发掘28只有投资价值个股
本期对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预告的梳理,不仅是分析当前市场的形势,更是为下一步投资提供参考。根据前述专业人士的建议,《投资者报》记者按照当前市盈率低于行业水平、市值小于40亿元、属于非传统行业(剔除机械制造、化工等)、业绩预喜等条件进行筛选,找到了28只业绩预喜的潜力股。
不过,投资者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前A股市场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产业政策导向等。
其中,邦讯技术近期2014三季报业绩预告,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为368万元~472万元,同比增长5.06%~34.75%。
28只股票从年初至今的涨幅平均达到63%,它们之中不乏涉及热门题材概念的股票,比如属于重组题材类的海翔药业、属于次新股的三联虹普等。
根据行业分类,这些股票来自电气设备、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等13个行业。其中宁波联合是三季报预告净利润涨幅最高的企业。公司预计,1~9月净利润约为0.9亿元~1亿元,这与上年同期的372万元相比,增长幅度达到2319.35%~2588.17%。
对于业绩的剧增,宁波联合公告表示,主要原因是子公司温州银联所开发房地产销售收入增加所致。
不过,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宁波联合连续被私募泽熙举牌。今年8月27日,公司第二大股东泽熙6期单一资金信托增持2.9万股,累计已持有宁波联合1554.41万股,占总股本的5%。据公开信息称,未来一年,泽熙6期还将视宁波联合的运营和发展状况,及其股价情况等决定是否继续增持公司的股份。
根据业绩预告类型,“股票池”个股三季报净利润预计平均涨幅达248%,其中14只扭亏,7只略增、4只预增、3只续盈。
在扭亏的个股中,有两只来自中小板的ST股,分别是*ST普林和*ST常铝。目前在12只中小板ST股中,三季报预告6家续亏、4家扭亏、1家首亏、1家预增。*ST合泰、*ST普林、*ST精功、*ST民和、*ST常铝则在三季度实现预增或扭亏,有望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