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YK12-05-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创造的内在逻輯,即“产量中心”、“成本中心”逻輯,以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市场基础。同时,分析了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利润创造的逻輯,即“客户中心”、“价格中心”的逻輯。文章指出传统规模经济的市场基础正在逐步消失,个性化需求市场正逐步形成,企业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范式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利润创造 规模经济 个性化 商业模式
创造利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即可。但是,简单的利润公式中蕴含着“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在商业领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即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两家在产品、服务、市场及其他要素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利润的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营者“解构”利润公式方式的不同,对利润公式的不同“解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利润创造思维。
规模经济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解构”利润公式:
P=R-C =AP×Q-(VC+FC)= AP×Q-(Q×UVC+FC)= AP×Q-Q×UVC-FC = Q×(AP-UVC)-FC
式中:AP为平均销售单价;Q为产量或者销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UVC为单位变动成本。
根据这一解构方法,利润创造的逻輯也就随之而出。首先,销售价格(AP)方面,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比较敏感,提高价格往往导致销量下降,因此,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收入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提高销量(Q)就成了企业优先考虑的增收方法。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增加产量并未遭遇太大的销售阻碍,产量基本能够与销量平衡,销量的提升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次,成本方面,企业发现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变动成本(UVC)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分摊效应,固定成本(FC)也被摊薄,产品的平均成本(AUC)就能降低。可见,增加产量不仅能够增加销售收入,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创造的根本任务就在如何增加产量上了。
上述利润创造逻輯遵循的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内在逻輯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效率提高,制造费用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可以共享生产设施和其他资源,新增产量所需投入降低,管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也容易获得数量方面的折扣,从而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这样一来,产品平均成本就会明显下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降低又会刺激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产量的提高,产量提高进一步促使成本下降,如此,企业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见图1)。“市场份额增加,利润随之而来”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扩张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经营者的使命,也是评价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规模经济原理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成本随产量下降,二是产量等于销量。我们需要对这些假设做出一番审视,以便检验它们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一)成本随着产量下降解析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前者主要包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等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科目,后者则包括客户寻找、市场交易、风险承担等市场风险成本项目。这种关于成本类型的划分方法与传统的成本会计对成本的划分是不同的。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基本项目,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范式,是典型的“产品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考察成本问题,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计量不容易确定的外部风险成本时,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坏帐损失、或有损失等方法处理,这样的会计方法在处理外部成本时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性缺陷,容易被人为操控,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外部成本。规模经济原理就是遵循这样的成本划分逻輯,奉行 “产品中心”的成本管理思想,对外部成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更没有转变为以“市场中心”的方式对待成本问题。
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研究市场需求、开展合同谈判等,企业的外部成本较低,外部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显然,获取利润的关键就在如何降低内部成本上了。传统的“产品中心”成本划分方法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环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企业的成本状况。规模经济原理正好反映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这一规律,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内部生产的规模效应”而已。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网络编辑;教学模式;商业新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宣称互联网为“第四媒体”。随之,网络编辑作为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3月24日公示了第三批共10个新职业的名单,其中网络编辑员赫然在目,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与此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或课程。
纵观高职院校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以培养网络编辑的实际岗位能力为主线来设置,培养能在各种专业网站以及企业、报社、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网站从事网络编辑和网络传播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信息采编、处理及整合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互联网音视频编辑、互联网编辑实务、互联网推广等。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开设的网络编辑类课程与所需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具有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与大多数“网络编辑”招聘信息中岗位描述的匹配度非常高,说明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要求。
二、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网络编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拘泥于传统信息领域,没有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缺乏对岗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现实的情况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商业类网站,因为传统媒体网站编辑或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编辑肯定对新闻专业要求较高,这些网站基本上只吸收普通高校的新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就要与时俱进,汲取传统新闻学采编方法与技巧之精华,灵活应用到商业化的内容采编中。
由定义可知,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的内容建设人员”。这里的“相关专业”就是指的具体的行业,确切地说,就是某一商业领域。下面,笔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发展史的简要梳理,来认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自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并介入网络。那一阶段,均是传统媒体“霸占”着网络舆论阵地,网站内容基本以对传统媒体已新闻的“二次传播”为主。随着四大门户网站的建立,由于受新闻采编权的限制,网站新闻“转载”风越发盛行,新闻来源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与此同时,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自己新闻动态。这部分新闻,也成为了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之一。可以说,网络新闻即时性、地域性、广泛性和丰富性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传播时事社会类新闻外,互联网蕴藏的巨大新闻商机也日益突显并迅速释放,即所谓的商业新闻。笔者认为,商业新闻专门为某一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为该行业的商家服务,比如健康、旅游、家居、房地产、汽车、美容、百货、饮食、游戏、理财等。这一点,从网站的导航设置就可以看出。总之,商业新闻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提供此类商业新闻的主要网络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和四大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专业性行业网站,比如搜房网,提供房地产家居行业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搜房网的影响力与广告收入甚至远超过当地的传统媒体。
众所周知,除传统媒体网站有财政支持外,网络媒体要维持生存,大部分靠广告收入。可以说,这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行业,是永远不会退出市场的,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商品、新行业涌现。所以,要获得广告收入,为消费者、商家、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新闻的存在与传播价值可见一斑。与此同时,除了从事网络媒体的编辑外,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当然也需要网络编辑来进行商业信息的采编、维护与更新。
三、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初探
认识到了网络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实践经验,以网络商业消息采编为例,运用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入手,探讨网络商业编辑的高职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工作化”
在高职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早已提出并被业内广泛应用。以项目导向为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不得不承认,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偏理论性质的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模拟网络编辑采编信息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设计中,可以分块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为:网络文字编辑概述、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方法与技巧、实战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采编、新闻视频制作之录音与音频处理、新闻视频制作之视频合成与后期制作等,根据网络编辑的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同时将采编内容引导到商业领域,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
2.教学方法“情景化”
岗位市场需求促使高职院校网络编辑类课程要偏向于商业化内容采编,但这恰恰成为教学难点。学生们一直生活在校园里,除了少部分人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各行各业不了解,甚至连很多品牌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清楚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特点等,所以让学生进行具体行业商业信息采编的教学活动存在较大的难度。
面对这一情况,在高职教学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情景教学法在商业化内容采编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要求,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网络商业消息采编的实施中,首先明确给学生说明,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某网站编辑,将对某客户的商业活动进行动态报道,包括文字和视频内容。然后给学生分发事先搜集的近期真实的商业活动信息材料,让学生对散乱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完成商业动态新闻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站在普通网友的角度,对其新闻稿进行点评并指导完善。接下来,让学生扮演主持人进行播报新闻的视频录制与配音工作。最后,根据各自的商业活动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完成商业动态新闻视频的制作。这样,让学生完全体验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与整个工作内容和流程,让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学。
3.教学内容“商业化”
这一点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根据前文的分析,商业化内容采编应成为高职网络编辑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常见商业活动的类型、流程及对其进行新闻传播的方式等。在进行案例分析和素材选择时,要紧密围绕这些商业活动进行。
目前来讲,主要的商业活动有:新店开业、仪式庆典、新品会、团购促销活动、明星签售、明星代言、年会等。对于网络商业消息类新闻而言,其写作形式非常灵活自由。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与视频制作时,在传统新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强调商业立场,能够有效地传递商业信息。
具体而言,第一,在标题制作中,要体现商业信息和事件要素,例如“德泰墙纸再显品牌风采 携环保新品亮相墙纸布艺展”标题中,“德泰墙纸”即为商业信息,“墙纸布艺展”即为事件要素;第二,在导语写作中,除了体现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基本事实要素外,还可表现商业活动的亮点、目的和意义等,用以吸引网友或提升活动高度;第三,在主体内容安排上,可采用人物讲话、活动流程及内容、企业简介、背景资料、相关新闻、消费者感受、业内人士评价等内容,在表述上,多使用“某某称、说、表示、指出、强调、认为,在某某看来……”“据了解、据报道、据统计、据悉、XXX是、XXX创立于……”“首先、其次、随后、接着、然后、进一步、最后……”“XXX回顾、最新进展、据最新消息……”等新闻用语。这样,就用从新闻的专业角度有效地传递了商业活动信息;第四,对于网络商业动态新闻而言,对结尾没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实际操作中,往往可有可无,事件说完就完。
4.教学成果“网络化”
既然在网络编辑的教学中,内容采编偏向于商业化,案例和素材也来自于实际的商业活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按要求完成项目后,可以将这些劳动成果上传到各大网络平台或者给学生建立的班级博客、班级微博、班级社区等。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在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而不是一次课堂作业,无形中的压力会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这些作品公布到网络平台,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同时,通过获取网友的评论、意见或建议等反馈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成熟感,并认识自己的成长空间,甚至带来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一个一个作品的不断积累,就成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语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大多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网络编辑这类实践性很强但又偏理论性质的课程而言,更应认真思考岗位市场需求。本文着眼时代大局,敏锐洞察到商业化内容采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初探基于商业化内容采编的网络编辑高职教学模式,具有时代和教学改革的双重意义。由于笔者经验有限,文中纯属个人观点,望与学者们一起深入探索网络编辑类课程的高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隽等.网络编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8-01.
篇3
当商业模式的魅力与迷惑
商业模式作为独立概念成为中国商界显学,风险投资(VC)与新经济创业潮的推动是关键。在《赢在中国》赛场上,当马云、俞敏洪、史玉柱等商界大佬问创业者“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的时候,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在创立自己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规划清晰的商业模式,甚至都还没有把商业模式作为口头禅。
乔布斯在创造iPod时,没有考虑这么复杂,他要为“音乐迷”(他本人就是)创造一款时尚的、大容量(容纳5000首乐曲――多么疯狂的想法)的音乐播放器。即使在创造iTunes时,他也只是想要提供一个合法的、低成本的正版音乐下载渠道――因为当时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平台。再比如,马云做淘宝网时发明了诚信通、支付宝(支付宝创造了第三方支付新产业),都是被逼出来的创新,而不是创立阿里巴巴时就有的商业模式。
提示这个被人忽略的现象,是想说明以下与商业模式有关的错误观念:1.商业模式描述不清晰,说明项目不靠谱,不会成功;2.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决胜的关键要素;3.好的商业计划书是获得风投青睐的法宝。
当年在历届《赢在中国》上侃侃而谈的优胜者,如今并没诞生一个新的阿里巴巴、脑白金、新东方的迹象。最早复制Groupon模式的第一季《赢在中国》十二强选手任春雷创办的团宝网,近两年净亏损近4亿元后正处于生死边缘。
这并不是说商业模式没有价值,而是借这个事实厘清中国商界对商业模式认知的基本概念:商业模式反映企业的经营逻辑,但并不一定要先“估量”清楚商业模式,然后才能做出好企业。从任何一个成功企业里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个商业模式,但并不能依靠一个商业模式造就一个成功企业,这两者完全不是对等的逻辑关系。
不是有个好的商业模式,还有好的团队(即VC所谓的关键是投人),公司就一定会成功,关键成功要素(KSF)从来没有所有企业都通用的单一及组合要素,如商业模式、定位等概念,商业模式只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里的因素之一。
累计亏损近5亿美金的Groupon能实现IPO,成为市值比肩Google的互联网公司。而为何亏损4亿人民币的团宝网要倒下呢?显然不是因为两者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或中国团购市场太小,也不能说团宝先烧钱后赢利的经营模式犯了天条,甚至不是管理水平的差异,更不是投资人有眼无珠,只能说中国团购“时运不济”:2011年中国概念股遭到大规模阻击,加上Groupon上市后股价疲软,对于A2C(美国至中国)式的商业模式复制型企业,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失去兴趣,一个业绩阴晴不定的Groupon就够投资者烦心的了。
重要的现实是,创新性的企业实践,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相反。真正创新的商业模式都带有不可预估性,能够描述清楚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平庸的“模仿式创新”,潜力有限。商业模式的创新才会带动企业的进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进步。
除了市值5000亿美元、现金贮备800多亿美元、富可敌国的苹果,谷歌、亚马逊、Salesforce等创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也不能因为市场波动,就将商业模式打入废纸篓。商业模式的理论因新经济(互联网)而成为显学,但商业模式在所有行业都在发挥“增长加速器”的作用,那些敢于打破行业领导者的垄断及其商业模式的企业,正在成为塑造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
Amazon的电子阅读产业链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改造,不仅让出版社与Amazon实现电子出版的利益分成模式,个人作者也可以绕过传统的出版社、书店在Amazon系统上实现个人出版,内容的创新带动Kindle电子书与Kindle Fire平板电脑迅速实现硬件销量的暴增。
宣称与Amazon商业模式相同的盛大文学,由于内容仅限于网络文学,受众面过窄,其电子阅读器Bambook(锦书)的销量不温不火。而偏重硬件的汉王电纸书,由于缺乏电子阅读内容的支持,加上错误的产品价格定位,正陷入巨大的亏损之中。
商业模式存在“橘逾淮则为枳”的现实问题,说明即使相同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商业环境、企业资源、经营战略的支撑。Salesforce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没有重新发明CRM(客户关系管理),只是让CRM从SAP、ORACLE等巨头的垄断中,变成任何企业都可以低成本获得的管理工具,大幅降低管理软件的使用门槛。虽Salesforce创导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已风行全球,但要在中国落地依然困难重重。
商业模式的魅力与魅惑同样巨大而真实,这需要我们从更加科学、务实的角度解剖商业模式这个“魔方”究竟与企业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既不要神话化,也不要妖魔化,而是真实地厘清商业模式与企业发展、企业进步的关系。
商业模式的本质及驱动企业增长的关键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流派甚多,有些商业模式的观点或是玄而又玄,如利益相关者动态合约结构(魏、朱武祥的《发现商业模式》);或是无所不包,如实现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经营要素整合系统(李振勇的《商道逻辑》),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新时代》)等。
这些商业模式观点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成一家之言,但总体来说将商业模式凌驾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之上,甚至提出先有商业模式后有企业、商业模式是最高竞争力等偏激论点。这样将商业模式无限拔高、泛化、神化,只会让商业模式变成中国商界总喜欢抓的救命稻草,最后失去企业成功之本,在模式崇拜中走向企业的覆灭。
企业成败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商业模式、定位、创意、传播等各种被神化的单一经营要素,商业模式也不是企业竞争的终极武器,企业成功及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一种多要素的动态组合。每个成功企业的组合结构、要素优先性都不同,说某个单一或组合要素是所有企业成功、争胜的武器,不符合千百万成败企业的经营现实。同样的要素、同样的组合,对A企业是制胜关键,对B企业可能是毒药,正如Groupon与团宝案例所显示的。
我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企业战略是围绕商业模式对经营价值链的整合。在这个概念框架内,商业模式要解决的是企业战略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收入从何而来?这个命题包括以下细分课题:1.为什么收入可以由此而不是由彼产生(价值定位或利基定位)?2.收入来源的规模、结构及费效比。3.实现收入的关键活动、渠道、支持要素是什么?4.将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对勘后产生的赢利结构。5.由此组合而成的企业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可持续性。
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供应链、外部协作资源等都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元素,但这些要素不应放入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之中,否则商业模式就会无所不包,反而失去了商业模式的“锐利锋芒”(即核心价值):企业收入的实现逻辑。
我们认为,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企业发展各阶段都是最核心的要素,对这个问题发生迷失或误判,才是企业胜败的转折点,而企业管理、治理结构、营销管理等在这个问题面前,都是优先级略后的运营要素。
苏宁电器最近宣称要向“全商品”企业转型,引起市场热议,即苏宁这个品牌不再与电器这个品类挂接,而是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卖场,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门店),我们称之为苏宁的沃尔玛化。苏宁新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苏宁商业模式的再定义,即苏宁实现收入的手段再次发生巨变,这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不大,也谈不上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只是企业收入模式的变化。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精确地说,是实现收入的战略及手段。将这个问题界定清楚,就是商业模式清晰化;企业的发展就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通过及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与时俱进地达成收入目标。
2010年,面对京东、新蛋等电商的快速崛起,业内在讨论家电连锁企业苏宁、国美要不要进军电商。有论点认为在网购消费者“门店看货、网上下单”的消费模式下,如果苏宁、国美电商化,可能会导致门店消费者转变为网上购物者,这样实际上未必会增加总体销售额,只是同一消费者购买渠道的改变。有人甚至总结为:不做电商是等死,做电商是找死。站在中国商业环境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分岔口,传统的门店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的改变或再造。
笔者在《强势渠道商的电子商务战略路径》一文中明确指出:京东的快速崛起已经证明,制造商挡不住网购平台低价销货的诱惑;渠道商自然明白,与其让别人挖自己墙脚,不如让挖走的墙脚仍然在自己的仓库里。家电强势渠道商抛开思想顾虑,全心全力进军电子商务后,京东、新蛋等网购家电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受到真正有威胁的挑战。
2011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比2010年的10亿元增长近6倍;2011年实体门店苏宁电器的销售收入为938亿元,比2010年增长24%。2012年,苏宁再次提出沃尔玛化转型,仍然是沿着收入的逻辑在调整商业模式。对苏宁的这次转型,还是有不同观点,但我们依然认为苏宁的沃尔玛化是符合苏宁“资源条件”的方向正确的战略转型。
苏宁这次从电器向全品类扩张的战略与管理挑战可谓巨大,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凡客诚品2011年出现业绩大滑坡,其CEO陈年自己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凡客诚品的全品类扩张失控,导致大量无效SKU及产品存货过大。这说明全品类扩张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不同的企业仍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认为苏宁的资源条件支持其作这种转型,苏宁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宁遍布全国的门店、有谈判能力的采购关系、线下作业积累的顾客服务经验。在商业地产成本节节上升的背景下,苏宁的门店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门店经营的多元化可以增加客户黏性。所谓定位专业的电器品牌会对苏宁形成威胁更是一个伪命题,现在中国还有谁可以形成如苏宁这种门店规模的专业化电器连锁企业?二是苏宁巨资打造的“系统的力量”:一个集ERP系统优化、数据挖掘分析、企业SOA平台建设、财务组织优化、人力资源培训、会员服务、仓储配送等全面整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力量在2007―2010年苏宁赶超国美中已经显现威力,在2011年苏宁易购电商中也经受了考验。
苏宁的两大资源条件经过多年积累,可以说独一无二,支撑着苏宁的战略。本次苏宁沃尔玛化转型,围绕这个商业模式,需要苏宁在门店结构、门店运营、电商运营、供应链管理、配送服务等层面实现企业经营要素的匹配,这确实是一个浩大的管理工程。苏宁的战略,考验的依然是苏宁的战略设计能力与管理系统效能,而不是该不该转型的问题。
商业模式驱动企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将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义为收入实现逻辑,并将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的关系确定后,就能避免过于复杂庞大的商业模式定义与理论带来的思维困扰,清晰锐利地找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优化来驱动企业增长、进步乃至进化的现实路径:企业收入实现路径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经营逻辑是设计并制造一项产品或服务,建立销售组织与分销渠道,配以线上及线下的宣传与推广,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典型4P的运作模式。新经济催生的新型企业如Google、Amazon、Facebook、Groupon等,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经营逻辑:一个企业的价值是可以“提前”被资本预支的,投资额/估值/市值与现有业务收入及赢利没有比例关系,而是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这种新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超越了传统企业经营逻辑,在传统的成本加成模式之外,正在诞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商业模式:
免费模式:流量转化广告收入模式,如IM(MSN、QQ、Skype)、杀毒软件(360电脑管家)等。
价格杀手模式:减少渠道环节,压缩渠道增值空间,如淘宝、凡客诚品、麦考林、当当网、京东商城、1号店等C2C、B2C服务网站等。
收入变形模式:不卖产品卖服务的收入模式,如租车、开心农场DIY种菜、绿化植物租赁等;关联销售,如动漫等;线下线上联动,如网游等。
第三方收入模式:如维络城电子优惠券、团购模式等。
服务外包模式:线下营销外包商,如华谊嘉信,企业经营(管理价值链)外包商,如客户关系管理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 IBM、埃森哲)、培训外包(安博、聚成等)、个人管理外包(诺亚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服务)等。
以“收入实现逻辑”为商业模式之纲,能够快速切入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首先必须在产业、市场、竞争的大格局中确立的存在价值,是当今商业环境及资源允许企业进行大胆解构、重组的商业模式创新试验田,是商业模式驱动企业进步的现实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方法论
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跳出产品经营的传统逻辑,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设计经营模式、收入模式,并依据顾客特性设计赢利模式、渠道模式,从而整合为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总结了一个商业模式创新逻辑架构(见下页图1),为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方法论工具。如图1所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对四个要素进行的万花筒式组合:
1.开放性经营模式:免费IM、杀毒等是希望先建立客户流量与黏性(客户端依赖),然后通过广告、关联产品获取收入及赢利。这是用开放性经营模式吸引用户。
2.开放性收入模式:电子阅读是一个轻硬件收入、重内容收入的开放性收入模式代表,Amazon的Kindle以及即将推出的平板电脑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在于Amazon平台上的100万册正版电子图书。中国的出版机构不愿意放弃印刷产品的蛋糕,对电子出版冷淡观望,造成了中国电子阅读内容供应不足、以盗版图书为主的混乱现实。盛大文学的网络出版,以小说为主要产品,吸引的是青春期的年轻人,这种内容的阅读与网游无异,绝不是电子阅读作为人类知识产品数码化的内容本质。
3.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产业是典型的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的形象授权、主题公园、动漫播映、政策奖励甚至广告植入等,成为动漫产品设计、制作的主要赢利来源。
4.省略)
篇4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起点 顾客需求
中图分类号:F74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10-02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从未像今天这样,人们如此关注商业模式创新。2008年12月《哈弗商业评论》的研究报告指出,上世纪后1/4的时间,世界财富500强新入围的27家企业中,有11家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1}。从2006至2009年,IBM开展的一项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调查表明,70%的CEO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甚至高达98%的CEO正在对各自的商业模式进行程度不等的修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甚至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实际上,国内企业也一直在关注和审视各自的商业模式,也在对各自的商业模式的进行创新。但从有关文献和案例来看,国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案例乏善可陈,这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状态极不相称。相比之下,国外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则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来自发达国家,如苹果iPod、瑞安航空Ryanair、日本游戏机生产商任天堂的Wii;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TaTa。
这些企业是如何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通过分析这些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历程,总结隐藏在商业模式创新背后共同的逻辑,提炼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所共同遵循逻辑法则,对国内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国际巨头商业模式创新之路
1.Apple的“iTunes+ iPod”。2003年,苹果推出了“iTunes音乐商店+iPod”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可以让用户轻松方便地搜索、购买、下载和享受音乐体验。它通过硬件与软件iTune的完美结合,使用户可以将音乐及其它内容从iPod同步到电脑中。同时,iTune还提供了与苹果在线商店的无缝链接,用户可以从这个商店里购买和下载需要的内容{3}。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把“音乐版权商”和听众直接联系起来。这使得苹果公司跃升为当今全球最大在线音乐零售商,其销售额从2003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00亿美元。
2.Ryanair航空。上世纪90年代,美国航空运输也竞争异常激烈,航空巨头为抢夺中高端客户不惜一切,但疏于对低端客户的开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航空运输领域生存,90年代初期,Ryanair航空开始其商业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向低成本商业模式的转变。它降低成本手段非常多,如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服务,对所有非必需服务收费,聚焦目标于价格敏感的客户,不提供免费饮食,大幅缩减中途休息时间,载客飞机统一使用波音737,尽可能使用非工会雇员,精简公司指挥部人员等等。通过这些花样繁多的手段和措施,Ryanair航空的机票价格降至闻所未闻、竞争对手难以招架的地步。正是依靠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Ryanair不仅牢牢地锁住了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客户群,也不断蚕食着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逐年快速增长,成为行业领头羊{4}。
3.印度TaTa。印度人口很多,交通设施不发达,很多家庭的交通和代步工具是一种可以同时承载多人的脚踏车,汽车仅是上层社会特权人物的炫耀品。为此,TaTa的创始人Ranta决定开发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来满足印度巨大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于是他开发了一种名叫Nano的微型汽车,这种汽车不但安全,适合于任何气候条件;而且价格低廉,多数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凭借对市场空白的敏锐观察,Tata借助Nano这种新型交通工具,成为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5}。
4.任天堂Wii。在游戏机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三分天下。索尼和微软的竞争代价昂贵,专利性和最新型的技术都以游戏发烧友为目标,赞助游戏机的同时希望赢得市场细分市场份额;但是游戏发烧友市场容量是很小的。
任天堂则另辟蹊径,专注于另一个对技术性能远不敏感的市场细分群体,也就是那些数量庞大的休闲游戏玩家,而不是很小的传统游戏发烧友市场。任天堂通过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它以动作控制游戏的“趣味因素”吸引客户,通过给相对便宜的游戏机配备一个专门遥控器,让玩家可以通过身体的姿势控制方向。任天堂Wii的成功在于其通过产品(运动控制)的低成本差异化来满足市场需求。
三、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上述案例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对于市场需求与机会的深刻理解、挖掘和准确把握;而不在于对高新技术和雄厚资本的追逐。
实际上,在iPod问世之前,Diamond和Best Data两家公司在数字音与市场早已声名远扬,两家分别控制着该行业的硬件和软件,但是二者之间一直缺少沟通,这给iPod后来的成功提供了绝好的市场机会。iPod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整合一个外形时尚的音乐数字设备iPod与音乐交流平台iTune,将音乐爱好者和版权所有者联系起来,这极大地满足了音乐爱好者更容易和便捷地下载、购买和体验音乐。正是基于对市场空白或机会的敏锐观察,Apple成为行业第一。Ryanair、印度TaTa及任天堂Wii,都是基于对市场空白的敏锐观察,以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并没有凭借高新技术或雄厚资本。
相反,我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似乎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子。国内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时,对高新技术和资本注入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市场需求与机会的关注。当“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胃口时,国内企业最近痴迷于海外兼并扩张这种新商业模式,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吉利收购瑞典的沃尔沃,TCL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其结局都非常糟糕。这些商业模式创新失败个案之根本原因在于,过分关注于高新技术与资本注入,而忽视市场机会与客户需求。
商业模式的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通过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发现未被开发和满足的顾客需求;而不是过分依赖高新技术的引进、资本的注入或其它。国外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背后所隐藏的这些理念或逻辑,很值得国内企业深思和借鉴。在这方面,国内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Mark W. Johnson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12): 51-4.
{2}Deruker.P.F.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9): 88-105.
{3}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尔德.商业模式新生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7.
{4}Ramon et al. How to Design A Winning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1-2): 101-7.
{5}Matthew J. Eyring et al. New Business Models In Emerging Market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1-2): 89-93.
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模式;模型建构
一、引言
随着新型化产业群、多维业态群的大量涌现,企业也在加快革新商业模式的步伐,站在管理会计的视角下去探究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科学阐述企业商业模式与其管理会计的关系作用,合理化建构基于管理会计的商业模式理论架构,不但能够拓宽已有的理论研究范围,并填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空缺,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革新与优化固有的商业模式。目前,鲜有学者从管理会计的维度去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即使是当下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已经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丛林”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研究的外延与内在,然而,对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文献少之又少。因此,管理会计研究人员需要把握管理会计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建构,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基于此,本文从已有的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切入,结合“业务与财管”之间的作用原理,在探讨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管理会计关系的前提下,初步尝试建构出管理会计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架构。
二、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架构
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企业商业模式的建构需要回答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企业的目标顾客是谁,企业利益源泉在哪;二是,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在创造价值的时候需要以什么条件作为前提变量;三是,怎样获利,企业需要借助什么方式来获取利润,用什么方式来提升客户价值;四是,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也就是说建构企业商业模式原因。其中第一点与第二点相组合,便会产生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利益驱动变量,也即是确定企业的目标顾客以及怎样从目标顾客那里赢得利益;第二点与第三点的组合便会产生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客户价值变量,也就是确定客户价值的内驱力与建构客户价值的途径;第四点,可以单独作为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资源管理变量,也就是怎样合理配置资源管理才能够换来企业利润,建构客户价值。此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建构的首要导向与最终目标,资源管理是其建构价值的前提变量和基础条件,盈利模式则是创造客户价值的重要路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主要内容表现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管理,管理会计视角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建构,一方面需要把握企业的财务情况、运营成效以及企业资金流量等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以企业的财务目标作为导向。结合相关研究可知,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商业模式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其目标都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以及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据此可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架在企业商业模式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一座桥梁。以此类推,本文可以参照企业管理会计要素:盈利模式、客户价值及资源管理三方面来建构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架构:盈利模式主要与企业运营成效也就是利润表遥相呼应,资源管理主要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遥相呼应,客户价值主要与企业资金流状况也就是资金流量表遥相呼应。在这之中,企业盈利模式又能够细分成收入驱力与利益驱力两个维度;资源管理又能够细分成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虚实资本配合三个方面;客户价值又能够细分成发展驱力、报酬驱力以及发展回报双重驱力三个方面。
三、管理会计背景下解析企业商业模式维度
(一)盈利模式从某种价值上来说讲,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就是建构企业获利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管理会计的工作是要帮助企业探索及挖掘出潜在的盈利模式。在商业模式三维度中的顾客是谁与怎样获利两个维度,一起构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驱力,所以说,“顾客是谁+怎样获利”便结成了企业盈利模式下的两维度,具体上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入手。
1.收入驱力维度。企业发展的一大利润源泉便是收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来讲,收入也是反映企业市场占有率状况的指标,也就是说,较之于利润,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更为重要。收入驱力维度结合其内在驱动力的偏重程度的差异性又可以划分成数额驱使型及价格驱使型。数额指的是企业主要依靠大量销售产品来换取收入,其所执行的宗旨是以微小的利润来换取更大的销售量,凭借降价的营销模式来驱使企业产品销售数额的快速增多,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增加收入的目标;价格主要是指,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企业收入的主要驱使力量,其主要围绕“价格最优化”来实现企业“收入最大化”的目的,整个销售理念是通过提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进而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收入,而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
2.利益驱力维度。利益驱力维度可以分为投入驱力与获利驱力两个维度,投入驱力维度也可以称之为投入费用驱力导向下的利益模式,意为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在投入费用上加以控制,降低耗费,企业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便是通过深挖自我潜能来完成的。通常情形中,将产品或服务投放至竞争激烈“红海”市场中的企业,在不能凭借创新产品或服务来转至竞争平缓的“蓝海”市场中时由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客户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其供应链费用具有较高的透明性,企业可以选用成本导向型战略,把降低耗费作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路径。投入驱力维度的管理会计特点是企业拥有比较低的运营风险及毛利率。所谓获利驱力维度,也可以被称为获利驱力维度的利益模式,具体上指的是企业主要利润源为收入及投入相协调,进而彰显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中的“经济增加值”观点。比如说,当下比较流行的阿米巴模式,国内众多家企业管理者在认真推行实施阿米巴模式之后,实现企业业绩连续增长,利润快速提升。此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不是依靠降低企业劳务成本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来增加利润。通常情形下,将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竞争平缓的“蓝海”市场之中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不稳固性,究其原因在于此市场中的客户群体不足、市场需求不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成本不具有较高的透明性,此时,企业可以选择收益与投入相匹配的方式来帮助企业赢得收益。由此可知,利益驱力维度的管理会计表征为偏高的市场风险性与毛利率。
(二)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建构商业模式的终极目的,客户价值是指凭借创造客户价值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提升,进而提升客户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终目的。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商业模式之间具有相同的目标,故而,探究和找出客户价值的路径,不但是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外部变量,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会计主要指标。所以说,从客户价值的维度去建构商业模式,本质就是要解决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过程中的价值问题,也就是解决“顾客需要什么与怎样获利”的问题。
1.创造客户价值的缘由。本文结合公司理论界对自由资金流量提出的戈登模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客户价值,即: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以及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具体模型为:式(1)中,Z代表客户价值;ZXL1代表企业第一季度的自由资金流状况;Size代表着自由资金流在稳定背景中的增长率。据此可知,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与企业成长(GH)、客户价值(Z)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与客户价值(Z)是逆向走势,而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企业成长(GH)和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之间具有彼此制衡的关系作用。比如说,当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作为发展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自由资金流量(ZXL);再者说,快速增长的企业资本需求需要借助招募资金来加以保障,增量招募资金能够提升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故而,快速发展致使的经济运行后果显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增加客户价值(Z),第二,间接提升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以及降低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进而减少客户价值(Z)。据此可知,快速发展不一定可以换来企业的价值增值,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建构客户价值。
2.客户价值创造的途径。结合戈登理论模型,创造客户价值的驱力有三个方面: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以及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能够显现出企业的投资风险,但风险的影响及渗透体现在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之中。投资风险和企业自由资金流(ZXL)相契合生成第一类价值建构商业模式,即为报酬驱力型,此模式的财务管理特点是偏高的企业利润率及低下的企业收入成长率;投资风险和企业成长(GH)相契合会生成第二类价值建构商业模式,即为成长驱力型,此模式的财务特点是偏低的企业利润率及偏高的企业收入成长率。比如说,阿里巴巴自推行电子商务业务以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亏损情形,但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尽管前期阿里巴巴持续处于亏损但具有很高的客户价值,这说明客户价值与报酬相关性不高,阿里的价值驱力商业模式属于标准化成长驱力模式。
(三)资源管理企业所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商业模式中的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也就是企业依据何物来赢得利润,以及凭何物来创造价值。资源管理是企业追逐利润的条件及导向,从资源管理视角探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具体上可从以下几点切入: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虚实资本配合。整个研究的理论契合点在于从商业模式到企业的投资方式再到企业的募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方式,投资方式又影响着企业的募资方式,此外,企业的募资方式存在着独立的一面,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式。通常情形中,投资行为是企业资源管理的主导要素,也就是说主导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那一面,即为资产管理代表着企业投资方式的管理会计作用,募资方式又反作用于企业的资源管理,也就是说主导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那一面,即资金管理是企业募资方式的财务运营结果。
1.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企业商业模式维度中价值逻辑之间组合的主导变量,通常理论界把此统分成两大类:一是无形资产管理行径,二是,有形资产管理行径。无形资产管理行径指的是企业依据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供应链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人才资本等“无形资产”,并配置企业内部与外部资产特别是非财务性质的资产,建构出特色化的核心竞争力与管理会计绩效。无形资产管理行径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财务特点是较低的存货/固定资产,较高的现金流资产。当前,国内诸多新兴化产业主要借用此种无形资产商业运营模式,比如说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公司等。有形资产管理行径,指的是企业集中采取固定资产及货物资源等管理会计模式,旨在建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财务运营管理效率,在比较传统产业群中普遍采取此模式,比如说煤炭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建筑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等,此典型的管理会计特点为较高的存货/固定资产。
2.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彰显出企业各资金流之间的比率关系,通常上指的是企业外在债务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资金管理构成。从资金管理视角上去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途径,可以借助于财务杠杆商业模式去度量,同时又可以将财务杠杆分成较高财务杠杆商业模式及较低的财务杠杆商业模式两类。前一种的风险系数偏高,后一种财务风险系数偏低。此类模式多见于当前的零售及房地产业之中。
3.虚实资本配合。虚实资本配合的内在要素是有形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企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诸多非财务资源不能被财务报表所表现,比如说企业商业信誉、供应能力、人才资本、客户关系、品牌资产以及科研水平等。尽管此类资本在企业建构核心竞争实力及客户价值进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一角,但因为企业财务难以确认和核算,所以其便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科目以外的“外在项目”,故而其又被称为“无形资产资本”,所以,需要有形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
四、结束语
本文从管理会计背景下阐述了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并建构出相应的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架构,从整体上探究了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主要问题、基本维度以及相应模式。其中主要问题为:顾客是谁、顾客需要什么、怎样获利以及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原因四个方面。其中,“顾客是谁+顾客需要”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盈利模式”,“顾客需要+怎样获利”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客户价值”,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原因则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企业资源”维度。可见,建构企业商业模式的“四维度问题”是管理会计探析“三方面”的前提变量。
参考文献:
1.程愚,孙建国.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中国工业经济.2013(01)
2.戴伟娟.基于众筹商业模式的管理会计创新.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1)
3.李端生,王东升.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6(06)
4.王红.企业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5.王仲兵.商业模式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创业板与中国概念股事件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3)
6.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与未来研究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3)
7.郭蕊,吴贵生.商业模式理论辨析.技术经济.2014(01)
8.易加斌,谢冬梅,高金微.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视角.科研管理.2015(02)
篇6
长江商学院与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的全程参与……
国内外40位权威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
2005~2006年度最佳商业模式隆重推出。
评选使命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的成败,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家与专家的认可。在经历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之后,中国的企业需要向更高的境界迈进,那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否打造出色的商业模式,是中国企业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以研究中国本土经济,推动企业管理实践为宗旨的《商界・中国商业评论》,一直大力倡导商业模式的理念,2005年3月就推出了首度评选。而今年的第二届评选准备的时间更加充分,聚集的力量更加强大,评选力求更加科学、严谨、深入,让更多出色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浮出水面,剖析其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与成长动力,供更多的企业借鉴与启发思路。
同时,我们也力图引导企业把竞争目标定为“打造最优商业模式”而不是“打垮对手”,这对整个商业秩序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相信一届又一届的评选,层出不穷的创新商业模式必将创造中国企业傲视群雄的全球竞争力!
何为商业模式
在当下的中国,给商业模式下定义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一方面商业模式是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理论和操作体系,很多概念和内容尚未有定论;另一方面,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伙伴、客户关系、收入方式等几乎一切活动。当然,这也使得我们做这样的探索更有意义。
从第一次评选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厘清商业模式的概念。而这一次评选,在与专家、企业家们的交流撞碰下,商业模式的概念也在不断明晰、成型。
我们给商业模式确定的定义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
要强调的是上面提到的价值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还包括为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乃至整个社会提供的价值。商业模式既然是创造价值的流程,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应该是创造价值的效率。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占用(消耗)的资源就较少。商业模式也是战略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与战略执行力相脱节,其商业模式也难称得上优秀。
事实上,企业好比是一个黑匣子:一端输入资源、另一端输出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的流动方式往往不为人知。我们推出最佳商业模式就是希望将这一黑匣子破解。
评选流程
1.模式征集阶段(2006年1~3月)。由组委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支持网络(新浪、网易、慧聪、和讯、管理传播网等)推荐产生候选模式,一共65个。
2.案例调研阶段(2006年3~5月)。对参选的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每个商业模式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绘制明晰的模式路径图;对每个模式的各项考评指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20个入围企业。
3.评审阶段(2006年5~6月)。由评委严格按照评选规则的各项指标对候选企业进行筛选后产生10个年度最佳商业模式。这次,我们还评选了10个商业模式的未来之星,它们的模式已经构建成型,竞争力逐步显现,但还未有大的突破,留待时间来检验。
入选企业特征
空中网、联想、神舟电脑等IT企业表现突出,在入围企业当中占据了352的席位,为数最多。这与IT企业的商业模式定位明晰,模式在竞争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有关。当然,海螺水泥、晋亿螺丝、潍柴动力等基于传统行业的模式创新也精彩纷呈,而分众、天娱、太和麦田等传媒企业也来势凶猛。
由于不同企业在模式选择上的不同侧重,呈现出多种独特模式。有的偏重于资源整合,有的偏重于营销,有的偏重于资本。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这些的类别:
1.资源管理模式:对流入企业或者说被企业占用的资源进行管理。主要是取得并维护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资本、核心团队及无形资产等),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卖点向资本市场融资。例如大连万达、无锡尚德、永乐电器等。
2.战略规划模式:相当于企业的神经中枢。在充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可运用的资源,制订企业中长期战略的规划及相应的企业治理结构。例如分众传媒、联想、潍柴动力、中星微等。
3.专业化模式:把企业掌握的核心资源转化或配置成一个专业化体系,使企业具备向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例如神舟电脑、晋亿螺丝、海螺水泥等。
4.价值创造模式:运用专业化体系为社会提品(有形产品及科研成果、文学、艺术)和服务,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例如空中网、雅昌集团、华旗资讯等。
5.市场营销模式:向市场推介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并收集市场信息;企业的营业收入在这个模块实现,回笼资金,取得利润,还获取市场占有率、客观忠诚度、品牌影响力等无形的“资产”。例如超级女声、杉杉西服、太合麦田等。
评选目标
通过本次评选,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商业模式”的基本理念,引发企业和公众对商业模式的重视和思考;
第二,通过对参选企业的调研和对入选企业的案例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剖析和总结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最佳实践行为的成就和问题;
篇7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合理性;检验
本文获得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资助和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08C593)资助
创新需要思想和知识因素的参与,但在本质上创新属于实践活动,创新的结果和效果都要以对象化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实践是检验创新的最重要标准。但创新实践产生的效果是大是小,是利是弊,就不能仅仅在自身范围内做出检验。创新要在与其发生关系的外部活动中得到验证,在更大尺度的参照系统中给予评价。运用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角度检验创新,就可以防止人在创新活动中的狭隘眼界。在此提出从逻辑、经济、文化、法律和伦理的角度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检验。
一、逻辑检验
从直觉的角度考虑故事的逻辑性,隐含的各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商业模式创新所讲的故事没有意义,则企业运营中必备的参与方不会按照假设行动。逻辑检验可以从下面几个标准来,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营造出一种新的优于现存方法的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能否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应是其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另外,长期而言,为了保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企业需要不断地改善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依法履行社会义务,而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二是商业模式是否难以模仿。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明显呈现竞争优势,而优势将呈现在差异化,专注于利己市场以及具有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将波特提出的三种创造竞争优势策略,即成本、差异、专注,加以充分地融合运用。总之,商业模式需要显示企业能在利己市场有效率(低成本)地提供差异化产品,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求。
如ITAT服装连锁案:ITAT于2004年在深圳创立第一家连锁会员店,其掌门人欧通国创立了所谓的“铁三角”模式,将“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三者有机地捆绑在一起,三者以销售分成的模式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被认为是对服装业传统模式的最大创新,销售分成比例大概为“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60∶25∶15”。试图将传统的服装业搭上IT、地产和供应商等,借此产生新的商业聚变而使ITAT集团的业务模式“飞翔”。按欧通国的思路,生产商承担生产领域的风险,主要是库存;ITAI集团负责销售运营的管理,主要承担推广费用及人员工资等,而商业地产商则承担机会成本。
实际上,这种业态相对于现代百货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以服装、皮鞋、化妆品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百货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有生命力。这样,ITAT在一线城市面临大型购物中心和现代百货的压制(大型购物中心不太可能按照ITAT模式与其合作),而在二三线城市将同品牌专卖店形成竞争。所以,曾经成为投资圈金矿的ITAT神话在瞬间破灭。
二、经济检验
创新追求的是资源投入的更高价值与效益,创新的实践效果自然包括经济效果。在生产领域,利润标准和生产率标准更是成为创新检验的主要标准。这就需要对市场的规模和盈利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竞争者的战略和行动进行分析和假设,从而估计出关于成本、收入和利润的量化数据以评价经济上的可行性。当测算出的损益达不到要求时,则商业模式创新不能通过经济检验。
商业模式既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是创造价值的效率。优秀的商业模式占用(消耗)一定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会占用(消耗)较少的资源。当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与收模式时,也决定企业能拥有多少价值,而这也是商业模式是否可以存续的最关键因子。当然,为顾客创造价值不代表公司就能够获利,利润要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替代品、互补品之间相互拔河才能决定其归属。而决定公司的利润还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因素:专用性资源、资源稀少性、资源替代性、资源可模仿性、能力不可捉摸性、网络外部性、时间困难性、运用战略对抗模仿、整合关联资源,等等。在考虑利润的时候同时需要注意成本,利润是指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能降低成本即表示利润可进一步提升。
在企业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企业家和工程师着迷的技术并不是顾客的需求,创业者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顾客的真正需要。摩托罗拉几乎就是手机行业缔造者的代名词,这家以技术领先著称的公司曾经为全球的通信技术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但是,对技术的过度偏执恰恰也成为摩托罗拉的梦魇:1999年铱星计划惨败,证实了一味追求技术领先而忽略消费市场有效匹配的沉重后果,摩托罗拉先后投资的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
三、文化检验
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同,意味着没有哪两个企业会有着完全一样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企业,不可能被其他企业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分析其运作的流程,结合自身的资源、能力,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人文资源把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伦理价值等要素融入到商品的开发设计和市场推广中,促其优化升级,实现质变,通过提供创新的深层动力和智力保证,使新的产业形态得以构筑。新经济时代的经济产品将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经济性和文化性兼容并蓄。文化中折射出经济的要素,商品的属性。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的过程中,对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考虑文化上的差异,将创新与当地文化契合。
四、法律与伦理检验
篇8
走在今天中国的大街上、地铁里,如果耳边突然听到“苹果”一词,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那个红彤彤可以啃一口的苹果,而是来自美国的iPod、iPad、iPhone的母公司苹果。是的,除非是在菜市场,“苹果”这个发音的第一指向,已经变成了那些人见人爱炙手可热的电子设备。
现在人们为了购买即将上市的新款苹果产品而带着帐篷食物,提前一星期就在专卖店前排队,彻夜排队等候在店外的苹果迷们,一起兴奋地数着“5,4,3,2,1”。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哪个天王巨星即将驾临。苹果的iPhone,已红得发紫,堪称史上销售最疯狂的手机,美国谐星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开玩笑说,iPhone发售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耶稣诞生的第二个重大事件。
自从乔布斯捧着iPhone横空出世之后,苹果就开始向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辐射出越来越多的能量,3个以i字母开头的产品iPod、iPad、iPhone诱惑着人们争相购买。
一个企业的LOGO几乎已经替代本体,这在以往,从未有过,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为什么这只苹果这样红?苹果公司的产品何以具有无法抗拒的慑人魅力?为什么它让许多中产白领、高层经理视苹果手机为潮流必需装备?苹果公司成功的秘密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20世纪90年代还处于破产边缘的苹果在短短十几年里就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所有的老板、经理、高管和设计人员都想了解的是:苹果大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因素促使它这么畅销、这么流行、这么成功?这是每个人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企业生存,有着一些必然要素:资本、品牌、人力、产品、市场、商业模式、技术、贸易等,但在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中,首推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
篇9
“HOdoHOME·红豆居家”全新打造的“一站式”连锁购物商业模式,以“HOdoHOME”为商标,以“红豆居家·爱·中国家庭”为推广主题,以“提供居家生活服饰一站式购物场所及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为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倡导“平实、平和、平价、平民”的消费理念。
在这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中,HOdoHOME·红豆居家从顾客所需的便利性、物超所值、顾客服务性出发,按照人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提出一个产品归类的概念,将人们日常穿着服饰以“家门”为分界线,分为门里服饰和门外服饰。而HOdoHOME·红豆居家商业连锁店是以经营门里服饰和用品为主的新型商业连锁模式,为人们购买在“家文化”生活中的服装、服饰、居家用品,提供了一个一站式的商业空间。
商业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谭小芳老师表示,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的跟商业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不一而足。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依然需要用一些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蕴涵着中国中小企业百年一遇的资本契机,12月26日主流财经媒体广泛报道《证监会部署:随时准备推出创业板》,创业板被喻为“中国民营企业百年一遇的历史性机遇”,你是否准备好了!创业板的财务指标要求并不高,但“2高6新”的核心门槛直指“商业模式创新”,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致命软肋!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优秀的公司与投资项目=好的商业模式+优秀的团队,由此可见商业模式的核心重要性,沃尔玛连锁靠什么成功?戴尔电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麦当劳究竟靠什么赚得盆满钵满?商业模式无疑是第一位的,因为它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团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
金融危机呼啸迩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变,您的企业将何去何从?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寒冬孕育着一个彻底重新洗牌的时代!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时代”已经彻底终结,中国企业竞争将不可逆转地进入到“商业模式”与“资本”层面的竞争!得“商业模式与资本者”,得天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VC和PE已将具备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作为投资的主流方向。
同时,已经开启的创业板,也为具备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留下足够宽的入口。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商业思想。前30年,靠机会成功;后30年,靠模式成功!因为30年的产品思维模式的同质化,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已经陷入了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陷阱,必须转型。而中国企业的转型,其实质是商业模式的转型。
在过去两三年里,“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恐怕是一个人们用得最多、也听得最多的商业术语之一。特别是在Dot-Com热的时候,商业模式仿佛一个神奇的魔杖,具有点石成金的功能。流行的观点是:经营企业的其他要素,如技术、资金、人才等都不是那么重要,唯有商业模式决定一切。只要有了正确的商业模式,就能出奇制胜,一举成功。独特新颖的商业模式因此很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经常听到的故事是,创业者凭着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轻而易举地获得大笔风险投资,几页纸换来成百上千万元的现金。著名商业模式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对商业模式的“崇拜”的确把一批网络英雄推上事业的高峰,也造就了新经济(310358,基金吧)中一些白手起家、平地而起、在业界中呼风唤雨的公司。不过,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以Dot-Com泡沫破灭为先导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源于对一些不切实际、不可行的商业模式的过度投资。真所谓成也模式,败也模式。
国家多年来制定的国家战略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在国家宏观战略之下的微观经济体—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呢?中国企业的这一轮产业升级,并不是说就不要中低端制造业了,而是要对中低端制造业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向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附加价值。而要达到持续提升赢利能力和附加价值,最核心的战略就是要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有调查资料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模式对于企业有多么重要。
篇10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业企业;利益相关者;手段导向
一、 引言
在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生成的过程中,创业者更喜欢为了实现战略柔性会牺牲交易效率,因为这种方式能够使创业者改善其商业模式,从而当目标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的时候,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承诺(Santos & Eisenhardt,2005)。本文聚焦于创业企业成长阶段,以商业模式生成和调整为切入点,系统探索创业者如何构建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而实现创业企业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更好地指导创业者提升创业活动质量并降低创业失败率,更有助于缩小我国创业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近年来,商业模式日益成为管理学界和实践界持续关注的焦点。目前商业模式的概念林林总总,一些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与价值有关,既包含价值创造也包含价值获取(Johnson et al.,2008;Teece,2010;Zott & Amit,2011),强调商业模式的价值属性。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实现技术或机会潜在商业价值的架构或逻辑(Timmers,1998;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还有一些学者强调新兴市场下的商业模式是为了共享价值而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并阐明市场边界的结果(Holloway et al.,2010;Aspara et al.,2011;Verstraete et al.,2012)。本文主要采用Zott等的研究定义,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为了通过开发商业机会而创造价值所设计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它是超越核心企业的跨边界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
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多是在成熟企业情境下界定的,并主要集中于商业模式的构成组件及其与绩效的关系,忽视了创业企业市场规则、规范和市场边界被清晰界定和被广泛接受之前,商业模式是如何生成和演化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商业模式的起源与生成过程(Verstraete et al.,2012;Holloway et al.,2010;Moyon et al.,2012;Cavalcante et al.,2011)。有限的可得证据表明,商业模式是通过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才得以确立的,这是因为创业企业通常会面临不确定性。Andries等(2007)对七家企业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其中四家企业选择不偏离最初的商业模式,管理者这样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先行者优势以及稳固现有商业模式来获得融资,二者分别可以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然而,由于初始商业模式的结构不合适,这四家企业必须在两到四年内对其进行修正,但代价很高,另外三家企业则采用了商业模式逐步浮现的战略,这就规避了对企业进行彻底改造的问题,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并且通过快速、可调整的学习建立了更加有效的商业模式。
三、 理论模型
-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 下一篇:新的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