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特点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4-01

一、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因素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的低,尚未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带来的成就感,所以平常在学习当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小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影响学习的因素之一,其注意力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范围有限,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思维活动也是影响小学生的因素之一。而小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和注意力主要受家庭、学校和小学生本人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自觉性。

小学生的学习是沿着“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程式进行的,缺一不可[3]。

小学生的预习习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时有时无,缺少经常性,缺乏毅力,往往导致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得不到巩固。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不高。

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分心。

在小学生中,做作业前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理解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的情况大有人在。有些学生平时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不到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消化理解。有部分学生作业只要完成,不求质量,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做到及时订正,甚至有些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有少部分学生不管不问,轻易放过。

(二)小学生学习计划上缺乏持久性、自觉性和目的性。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他们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学习中发挥能动作用。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觉性、自制力和学习动力的有限再加上外界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开学初都能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但经常按照学习计划来学习的学生并不多,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三)学习态度导致学习习惯呈多样化,学习兴趣使学习习惯呈两极化。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具有丰富情感色彩,情感倾向会通过态度反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二、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任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 而是需要多渠道、 多层次、 全方位的培养, 经过反复的、 长期的训练而成和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计划与行为要一致的习惯。

小学生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强,注意力集中性不稳定,因此,帮助学生,引导家长,共同制订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并且监督和引导孩子坚定地按照每天的日程安排和计划来实施,不轻易更改,不随意打折扣,严格地照章执行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计划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久而久之,让孩子能够自觉自律的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开动脑筋的习惯。

上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抽象思维还要建立在直观材料的基础上。小学生理解能力较薄弱,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他们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一个标记,然后在上该新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记笔记以加深记忆。只有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难点,不断地解疑,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三)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在理解、记忆上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绝不会听完课就能够立刻掌握,必须要进行连续的学习。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学习新知识20分钟后遗忘达到41.8%,而在31天后遗忘就达到了78.9%,所以小学生及时复习新知识,加强巩固[5]。正因为如此,复习才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复习,可以避免知识的遗忘,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并对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消化。

(四)归纳总结的习惯。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而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或系统,但是教学或学习时往往需要从局部的环节和单元入手,然后再进行整合。正因为如此,归纳总结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总结,人们才可以对知识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才能在以往的学习成果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才能使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三、总述

总之,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多样的。在这些习惯中,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又有实际行动方面的,既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又有智力因素方面的,既有针对整个活动的,也有针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等等[2]。不同的习惯具有不同的操作结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了解这些,努力地把它们塑造好、培养好、发扬好,将这些习惯泛化到相似的情境中去,让小学生终身受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具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

[1]王军虎: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2]王秀娟: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科教导刊,2008.8。

[3]李仲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基础信息研讨,2003.7。

[4]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施方案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为使学习习惯培养扎实、有效、持续的开展下去,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开发个性潜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学习习惯培养,要立足教育,落到细节,重在指导,贵在坚持,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首先,学习习惯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是习惯培养的对象和参与者,习惯培养的计划、实施、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全体学生的习惯水平的提高为基本立足点。其次,学习习惯培养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教育环境上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上。

2.主体性原则。学习习惯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坚持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自我内化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3.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习惯培养活动,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4.自觉性原则。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由初始的教育培养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最基本的自身需求,成为一种无形的自我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5.循序渐进原则。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级要有所侧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6.持之以恒原则学习习惯培养难在起点,贵在坚持。我们知道,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而取得成功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如此,严格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有足够的耐心,才能见效,搞一阵风式的运动只能是徒劳的。

三、具体内容和方案

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要顺应小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这一宗旨,确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内容如下:

1、记忆习惯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时间段(如课内、上学放学路途时间、睡觉前时间、无意识谈话时间)用恰当的结合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记忆课堂上所学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善于发现并积极利用好自己记忆的最佳生物时间,按照各学科老师提供的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如语文学科的字、词、句、篇,数学学科的概念、公式等。教师可进行课前固定小比赛、课堂检测、各种记忆比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在记忆交流中掌握记忆方法,提高记忆速度。

2、演讲习惯教师可每天固定时间让学生轮流演讲。通过演讲(当然也可以模仿新闻播报、口语交际等)方式,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并对此进行点评辩论,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形成较强的应对和表达能力。

3、定计划的习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可以增强学生对自我行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能力。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孩子,和孩子商定从早到晚的行动计划,什么时间跑步锻炼、上学、唱歌、看课外书、看电视;各项活动各用多少分钟,使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安排都有序化、有益化。孩子有了全面可行的计划,行动起来就有章可循,每天定时地锻炼、预习、做题、背单词、写日记、唱歌,到了某段时间就做某事。遇到特殊情况就少做一点,做慢一点,但不停下来。如此便像卫星进入轨道一样,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习惯使人变得轻松,每天都做同类的事,可节省犹豫、订计划的时间,并有利于学生养成果断的性格。

4、预习习惯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通览教材内容,借助工具书,自己思考提问并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制定预习记录本,在教材上圈点勾画批注等预习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和准备。这一点需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坚持。

四、注意的问题

落实学习习惯要做到突出一个“明”字,狠抓一个“严”字,坚持一个“恒”字。

所谓“明”,就是指“明理”,让学生不但知道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理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明理之后才会积极地去做。做的次数多了,才会变成自觉的行动。指导学生明理,必须注意两点:

(1)形象性。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明白老师提出的要求。

(2)主导性。在明理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及时分析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有目的地选择方法,有计划地组织活动。

所谓“严”,就是指“严格的训练”。学生光“明理”还不行,从“明理”到变成习惯,还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两点:

(1)层次性。训练要严而有度,分层次对待,对不同的人,训练的重点和强度要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

(2)自主性。学生接受训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观能动的,一种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矛盾斗争才能成为习惯。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在自己身上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所谓“恒”,就是“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日积月累,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

1.一致性。所谓一致性,就是指各方面的教育要求要一致,要配合协调,避免相互排斥和相互抵消。

篇3

一、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习惯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习习惯,也不知道学习习惯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习惯对他们学习的作用,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去听从老师的安排培养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有了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但是他们所制定的学习计划与他们的完成率不相符合。由此可见,小学生想要制定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比如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是一??学期的、一个星期的、也可以是一天的。比如,在制定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时,学生就需要考虑在一个学期之内是否能够完成,还要考虑某些意外情况的出现,学生要规定好每天的任务量。比如,背一本书上的所有单词,首先学生就要规定好每天的学习时辰、需要背的单词量,这样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背诵固定的单词量,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节约更多的时间,避免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不能够间断的,需要学生每天重复的做,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监督。研究表明,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长达一个月之后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二、学习时集中精力

有的学生看起来特别的努力,但是成绩却特别的差,而有的学生看起来不怎么学习,但是成绩却是特别的好,对于那些特别努力而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笨,而却认为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是特别的聪明,在我看来这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上课时是否精力集中的问题。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学生在上课时,应该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的时候就学,这样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认识到,读书有三到。古人云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的时候用眼睛观看可以清楚地知道文字的写法,口到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而心到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当学生读书时达到三到的时候,学习就达到了最好的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勤查阅。学生阅读文章时,可能会遇到许多不认识和不懂得的词,这个时候就要学生及时查阅,积累字词,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三、注意日常的积累

篇4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一、加强引导,从小抓起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我们要善于加以启发诱导,教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样小学生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就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再去纠正,比较难,因为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反复提醒小学生:(1)暗示法,上课时见学生搞小动作就多看他几眼或者拍一拍手等,提醒他的注意力。(2)稍停法,见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时候,你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课,沉默一两分钟,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3)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点一点学生的名字,给他提个醒。有时也可以让同桌互相提醒。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任较多,或是一字一字的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发现有不良的读书行为,及时纠正,给学生编一些顺口溜,如:“读书时,双手捧书,眼离一尺。”这样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同时我们还经常看见小学生在写字的时候,有时是偏头的,有时是侧身的等等一些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三、挖掘优点,积极鼓励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句的表扬及鼓励,他们都很高兴,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上课经常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鼓励,全班学生的积极都特别高,对于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时,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拓展思维、发挥才能。对于一些有进步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度的鼓励,有时一句“你的进步真大”“你很会动脑筋,真棒!”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热情。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四、严格要求,家校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目前看,小学数学有效实施策略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非常必要。

一、以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往往对一件事情是否产生热情往往由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决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懂得数学学科在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学好数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形成端正的数学学习态度,这是小学数学高效实施的根本保障。

二、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态度是否端正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智力水平与学习基础的原因,还有学习方法是否得到有效应用的原因,其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会相对较高,相反,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习惯不好,则对数学学习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应该说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日常数学学习的习惯,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习惯后,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纠正,在日常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前的预习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制定翔实的数学学习计划,并养成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还要在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学习既要具有严谨性又要具有灵活性,要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受益,以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培养,促进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学的开展要围绕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实施,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学生都是听命于教师的安排,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权威。如果把小学数学课堂比作是一场正在开演的大戏,那么教师就是这场大戏的真正主角,学生只能算是跑龙套的配角,只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被动地接受所学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成了一种负担,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欠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缺乏人本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教学角色的转变,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依然面临许多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探寻小学数学教学高效实施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篇6

【关键词】数学;习惯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形成恶习,将贻误终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艰难。小学是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极好阶段。

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阅读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分析知识,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总结归纳的习惯。每课的知识是发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要把分散在各课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成面、结成网,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3、反思和改错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尤其是再回头看从前做错的题时,更要反思。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纠错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要从三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或做错的?(2)为什么这样做或错在哪里?(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或这种方法不好在那里?。错解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很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上课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语言表达完整清楚的习惯;能做好必要的笔记,整理笔记;每次有错及是纠正的习惯;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的习惯;解答问题不随意,规范、慎重的习惯……

二、数学学习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可以从“课前、课上、看书、练习、家庭应用”五个环节抓起。

1、课前环节:(1)学有计划:一天的计划、一周的计划、一月的计划、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计划。(2)预习:至少提前一天要有预习,提前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预习即将要做的练习,在疑难之处要有示注、有记号,多质疑、有笔记、有体会。

2、课上环节: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小学生中十分严重,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学生数学必须重视课堂40分钟的时间。如何听好课?这是小学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要听好课,首先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3、看书环节:对于教科书,要提高看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初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提高听课效率,深数学习内容;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有助于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巩固练习之中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课文内容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可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提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灵活应变能力的提高。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从书中挖掘出更多、更深层的知识内容,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31

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语文的自制力较差

一般来说,孩子在小学阶段,容易跟随兴趣的转移,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日常生活中处在固定的语言文字环境中,所以孩子更容易忽视语文的学习。学生在课上经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或是听课溜号,总是需要老师的不断提醒。在做语文家庭家庭作业时,学生往往是一边玩一边做,需要家长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完成。

(二)学习语文的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关注不够,相对于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其关注度往往是最少的,这与语文成绩很难立竿见影有关,从而导致孩子学习语文的动力不足。许多学生上课时只是一味听讲,遇到问题不能主动动脑思考。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刻苦,不能按时预习复习,对语文学习成绩的要求不高。

(三)学习语文存在依赖心理

通过调查反馈,特别是通过家长访谈,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时常有标准答案在左右孩子们的思想,导致学生的发散拓展思维受到束缚,对老师的讲解和说明过于依赖。同时,有的学生家长对孩子事事包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代替孩子理解思考问题,甚至帮孩子做作业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四)语文书写习惯不佳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抄写生字时经常出现笔顺不对或是笔画不对的问题,纠正之后依然会再次出现,而且有的学生书写潦草,页面不整洁,需要不断提醒,才会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做作业、考试中经常马虎,不能审清题目,忙于写答案,或是写完答案后,不进行认真检查,出错率非常高。

二、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影响,而且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有着影响,所以,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和学生终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有极佳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在这一时期要引导小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同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预习习惯入手,逐步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熟读课文,对每篇文章至少读三遍并写出读后感;其次,预习时,学生要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找出重点句子并写出体会,而且要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提问;再次,预习情况要及时检查。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进行检查,也可以采用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方式。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完成预习,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督促,使其及时完成。

(二)良好思维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所以,应避免让学生对教材生字、词语等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做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应紧跟新课改理念,对教材内容不断钻研,从而营造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好习惯,的掌握更多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一般包含字、词、句等多方面内容。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掌握有效方法,方可做到轻松学习,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朋”通常设计出“月月相伴,是朋友,朋友处得久,一定常在走。”这类的识字方法,有助于学生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只要加强引导,便能够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

(三)广泛阅读的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

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于是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个宇宙之谜》这本书并指导他们阅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

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介绍《植物百科》课外读物和提供一些有关于其它植物的脚的图片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好习惯,也必将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潜在的影响,帮助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多学业上和生活上的成功。但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在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老师及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地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焦苏红.浅析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学周刊,2012,(5).

篇8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更为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下面就结合我近几年的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谈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以“习惯引领自主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发展”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管在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上,都不会放松对学生具体行为习惯的指导与培养:正确的读书姿势、正确的写字姿势、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动作语言等等。对于学生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小组的合作探究的智慧,营造活跃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团结奋进的学习氛围,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不懂就问——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问伙伴。我想,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放矢的指导、宽松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会思考。

二、养成良好的交流的好习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留下的疑难问题呢?首先就是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之后仍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小组代表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供其他小组一起进行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思考,无拘无束的交流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达到共赢的目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长期的、连贯性的培养。这个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系统,让学习习惯慢慢的转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方式,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交流,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交流的乐趣,充分感悟知识的魅力,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和总结所学知识的习惯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者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和善于总结所学知识的习惯。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首先要求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其次在教学中所学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将问题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产生上一定的联系。再次,对未达到目标的,我还给予耐心地帮助,以此来解决问题。

四、养成习惯,教师要适时的激励学生

我们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我们更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应该明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积极评价学生,使学生对好的学习方式形成定向思维,形成优良的习惯。语文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对所学知识质疑,形成自己良好的认知思维,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乐观向上,豁达开朗。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形成共识。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用最真诚的爱心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我们要用最真诚的爱心鼓励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帮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光荣而又不可推卸的责任。好习惯的养成必将使学生一生受用。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动力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努力前行,为学生明天的远航奠定坚实的基础。曾经的学生在多年以后再次见到老师的时候,可能他已经忘记了老师当年那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课堂的内容,但他却永远忘不掉老师培养的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去科学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使学习质量从而得到提升。

篇9

[论文摘要]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属儿童时期,初中属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也接近科学的体系,因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态度上来看,初中生比小学生更需要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不仅要主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而且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迅速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直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力图解决的课题。  

 

一、“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教学 培养 良好 习惯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课堂”理解为“教学的场所”,这不仅是教育的误解,而且是对人本身的轻贱,是对课堂神圣性的亵渎。课堂是教与学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关系"而不是"场所",因此就本人而言,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为重要。在我从事 教学工作的这些年中,我调查了几所学校,数学成绩一直不如人意,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很大,特别到了中高年级后,学生学习数学感到特别困难。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比如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对,家长只顾玩牌,父母离异,或家中经济条件差。也有社会原因;最重是工作压力问题。同时也有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产生了学生厌学,听不懂,思维发展受阻。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浅谈些教学工作中一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 1.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成绩也不一定会好。实际上,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底有多大魅力呢?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什么好处呢?

 1.1 首先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会影响生理

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早上及时起床上课;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回到教室 ,放学回家自觉完成作业。教室听课中能端正坐姿,这样以来,有利于保护视力和身体骨骼的发育。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坐姿习惯,未等小学毕业,视力就出现了问题。因此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人的生理。

 1.2 从心理角度上看

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接受习惯的支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是这样说的"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百分之九十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例如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就是习惯。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随时随地支配他按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事和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把事情做得有条有理。

 1.3 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看

 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学习具有高效性。

其次,学习习惯以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

 2.该如何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 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禁忌心浮气躁

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形成,要有耐心付诸行动。从实际出发有计划的逐步扩展,然后按部就班地落实贯彻自己的计划,久而久之,习惯便成了自然。

 2.2 要学会自我控制

 在培养学习习惯的初期,在自制力还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达到约束自己的目的。多数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放任等现象。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好习惯,就象走路一样,决不能跟着感觉走。

 2.3 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基本的好习惯

 2.3.1 培养学生一心问学的习惯

 一心问学的习惯一旦养成,不管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你都会有意无意地把万事万物与自然的学习联系起来。

 2.3.2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 要求学生在听课和完成作业时,要刻度回避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 2.3.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使人在思考过程中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 2.3.4 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 学习中,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的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 2.3.5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和预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 只有自己愿意学,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