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处理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072-02
今天的世界市场风起云涌,商业机会稍纵即逝,现代公路企业面临的风险数量及其影响也与日俱增。中国的经济正在改革中飞速发展。为了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现代公路企业将不得不在风险管理领域内加快发展步伐,以争取与世界市场的主要伙伴们保持同步。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市场中,中国现代公路企业除了必然面临所有竞争者都要面临的风险外,还要面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所具有的独特风险。这些风险涉及法律、金融、技术、环境、策略、传统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要求的回报率越高,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要想取得预期的回报,就必须很好地管理风险。因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公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那么如何认识风险,驾驭风险,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公路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一、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公路企业风险是指由于公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现代公路企业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界风险,即环境风险是公路企业不能控制的,如体制变化、政策变化、宏观管理失误、经济滑坡、法律调整、国际市场变化、利率变化、汇率调整、消费者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出现等;另一种是内部风险,即在资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自身的风险,这种风险经过努力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也是公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风险。如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组织协调失衡等。而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对于现代公路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公路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对于那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现代公路企业管理层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做好风险管理的预测。一个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程序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现代公路企业的管理层随时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风险,使公路企业更好地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的步骤
现代公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一)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公路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公路企业正面临的或将要面临的风险。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一是生产建设流程分析法。生产建设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建设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风险列举法是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公路企业的建设流程,列举出各个建设环节的所有风险。流程图法是指公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公路企业建设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二是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公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生产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公路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三是保险调查法。即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公路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公路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二)风险的预测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预测的复杂性和困难在于很多情况下要主观判断不同结果发生的多种可能性。比如,诉讼损失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而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同。不同背景、经验、职位的人,对同一风险的判断也可能不同,如上级主管可能出于整体考虑,认为某部门经营风险较高,而该部门负责人则认为风险已在控制范围之内。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概率,即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百公里养护路段中有十处发生水毁,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二是预测风险的强度,即假设风险发生,导致公路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
(三)风险的处理
风险处理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以强化公路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一是避免风险,即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水毁可将养护路段外包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又如为避免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而停止施工,则公路施工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二是预防风险,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我们分局南二路和北二路的建设工程,由于柴油、汽油、沥青、砂石料等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范:(1)狠抓队伍团结、精心组织,齐心协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2)白黑加班,全力一赴,拌和厂、设备租赁公司、资金保障有力,提高设备利用率;提前一天完工,节约成本近三万元。从而不仅大大减少因上述因素导致的成本增长,而且树立了我们大家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工程和社会效益。
三是自保风险。即企业自己承担风险。有两种途径:(1)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2)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三、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风险转移、风险自留、 损失融资和风险控制。风险转移是利用投保支付保费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至其他企业。风险自留是利用一些企业内部资源为损失进行计划,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损失。损失融资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对冲,如对冲由于利率、价格、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而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风险控制,即通过加强公路企业内部管理来规避、降低各种风险。其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现代公路企业风险来自各方面,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受众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对风险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既要掌握了解公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关心公路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等。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也可以描述为公路施工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为了降低风险的危害和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决策过程。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是关键,提高决策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则更为重要。
(二)必须进行风险意识的全员渗透
目前,许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其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是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将其抛掷脑后;更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缺乏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所以说在激烈的企业间竞争面前,尤其是在现代公路企业迅猛发展时机,风险意识必须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全体员工中普遍形成一种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只有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才可能保证现代公路企业决策的科学化。
(三)辩证看待风险。扬长避短
风险,既是冒险也可能是机遇,比如投资、融资,失去机遇就意味着失去发展,切不可在风险问题上因噎废食、止步不前。对风险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
(四)建立风险预警和分析机制
建立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对可能导致或引起的风险事故以及所应采取的应变措施做出必要准备,以避免在风险事故出现以后一筹莫展。另外,公路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脑”即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专家的才能智慧,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
(五)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
制度到位“立规矩,成方圆”,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设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的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在现代公路企业风险管理中常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内控制度要覆盖所有风险点,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重点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对新业务、新产品更要事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准确计算和评估风险,防患于未然。同时,对现有制度要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
(六)正确对待风险事故
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必然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有些损失甚至是致命的,但发生风险事故以后,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积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并通过总结教训得到经验,避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篇2
【关键词】企业 税务风险 管理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内容
税收风险存在于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税制改革风险、涉外税收风险、税源监管风险以及税收执法风险等。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将风险识别细化,做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准确度。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以达到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4.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按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划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或可接受等。
5.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首先应提高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四、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体做法
1.成立专门的部门税务风险管理中心。税务风险管理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协调,组织参与、调研,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取得各方的支持,确保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税务事项几乎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涉及人、财、物、技术等各个要素。因此,税务风险的源头很可能就潜伏在决策层及各个业务部门。这样必须就要有一套完整实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具体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对税务风险的管理责任,增强各部门对决策层意见的执行力度。
3.组织学习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为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环节中,公司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所有内容,包括各项办法和制度、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等重要内容制作PPT课件,对涉及的岗位和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使受训人员做到真正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地在工作中加强风险意识,主动识别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使完善的税收管理成为集团公司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4.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这是保证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建设的整体推动。
5.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企业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消除。通过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企业存在的风险点得到了消除和有效的控制。
2.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互动监管形成氛围。集团公司建立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细节,均涉及到具体的税法知识,设定的风险点覆盖了集团公司全部业务的各个环节,几乎与每个业务人员都有联系。从而,促使每个业务人员积极学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在工作中严格依照税法规定处理实际业务,做到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信息以及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对接,风险管理意识明显提高,形成良性互动的监管氛围。
3.监管的针对性加强,监管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对公司的生产工艺、固定资产、发票取得和抵扣、税金计算、优惠政策享受等环节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中心人员对企业的总体情况和风险因素心中有谱,在监管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能现场解决的决不拖延、能预见和可控的决不放松,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管理思路更加开阔,业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与大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在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工作视野更宽,思路更深。
六、总结
企业在主观上尽管有较强的纳税遵从意愿,但因其管理环节繁多、涉税事项复杂,客观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税收风险。在透明、互信、互动的基础上,税务机关与企业共同建立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弥补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足的有益尝试,是帮助企业减少纳税成本和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化解征纳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全面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又有利于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篇3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其重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内部财产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同时,也说明当前时代经济背景下,财务风险的产生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加强市场经济下企业对自身内部财产风险的管理,制定有效地财务风险监管系统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财产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具体表现加以具体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关企业财产风险管理措施,以期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关键词 财务风险 管理 定义 特征 分类 表现 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财务风险的定义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种种客观的难以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实际收益状况同事先预期的收益结果相背离,从而是企业蒙受或多或少的损失。财务风险按其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活动在种种难以预计和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各种与预算结果有差距的现实结果,从而使得企业蒙受各种各样的损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之中,是企业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集中表现。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方面存在的风险。企业的借债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自身对流动资金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还本付息的经济负担。所以,这种狭义上的财务风险是只针对负债经营的企业而言的。
2.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存在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主要体现在企业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的预期目标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主动去探究财产风险存在的种种客观原因,进一步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2)全面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当中,同时,甚至在资产配置、资金筹集以及收益积累等活动财产风险也无刻不在。
(3)不确定性
企业的经营是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虽然有些风险可以提前预测并加以控制,但因为财务活动中各种因素不是事遵循一定规律的,根本就不能事前估计风险的大小。由于企业经营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风险的存在有不确定性。
(4)风险机遇并存
企业在遭遇风险的同时也同样在等待机遇。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企业的决策可以为企业的以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5)可控性
财务风险虽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的发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以往类似事件的相关统计资料及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结合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对财务风险可能发生的时间、程度等进行预测.并制定措施加以控制。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及具体表现
1.财务风险的分类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成功后并不能按着预期的目标取得资金的相关收益,从而,就无法按着规定履行合约条例,同时,也是资金供应者预期的获益结果得不到满足,也进一步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的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主要表现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成本过大、利率太高、债务清还期限设置不合理而最终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经济损失,从而导致的投入的资本不能收回,及造成预期收益受损的可能性。投资就必然产生风险,如果预期的收益回报率越高,就意味着该项投资的风险也就越大。
(3)回收风险
回收风险,是指由于资金转化的时间和具体金额数目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企业产品在售出后,经历了一个从成品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是资金回收的风险。
2.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银行贷款较多的情况,这说明企业对银行的具有太大的依赖性,从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极度不合理。就因为企业这样过分地依赖银行,当支付危机出现时,一方面,不仅使企业自身失去信誉而同时也加大其财务风险得发生率,另一方而又因逾期借款的产生而使的企业融资成本的进一步加大。所以,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必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并进一步导致偿付能力的下降,结果,财务风险顺势而生。同时,企业资产的负债率过高会使企业承担高额的利息风险,最终还会造成企业会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险。
(2)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买方市场占主要地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这产品滞销的现象。这就使得部分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销量,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最终导致企业的应收帐款急剧增加。同时,因为在赊销的过程中,企业对客户的信用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只顾赊销,而造成应收帐款的失控,相当一部分的帐款无法收回,直至最终成为坏账。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正常周转。
(3)企业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从财务角度来说,所谓的库存即指企业的各种资产,也指企业的负债。之所以说它是资产,是考虑到它在以后的某一时刻可以转变成企业的收入。说它是负债,是因为它也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库存越大,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就越差,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还是相对较大,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积压存货。存货的周转率,在占用企业大量资金资源是,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经费去保管这些库存,导致企业费用的上升,而利润则相对下降。长期的库存积货,企业还要随时承担物价下跌及保管不善所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
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就会因为投资的判断失误而导致企业最终的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最初的筹资成本,进一步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继续恶化,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这就相应地增加了企业静态风险发生的概率,最终财务风险将会顺势而生。通常状况下,企业财务决策的盲目性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在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提高企业控制风险的整体能力,从而达到避免风险、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使财务受风险影响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不到位,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所以,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及其流动作为本企业的理财对象,短期内,企业的运行,并不完全依赖其盈利情况,而是现金的持续周转。预警的基础是企业利润的存在,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其现金流量的净额一般大于该企业的净利润。对现金流量的准确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预警信号。为了能准确地编制企业现金流量的预算,企业应将各目标加以综合,并将预期的收益及现金流量等项目通过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企业全面的现金流量的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的预警系统。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高低,企业的发展潜力方面要选择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增殖率作为估算目标。并通过功效系数法综合地对企业进行评价,对选定的每个指标规定相应的几个数值,计算各类指标的功效系数,同时,还要运用加权几何平均得到的平均数做为综合功效的系数,来量化企业的财务状况。
2.健全内部控制,加强资本管理
(1)合理调动使用资金,存货保持合理水平
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要尽可能地压缩过时物资的库存量,加大产品的销售力度,合理地调用资金。企业一定要保持适当的存货比例,这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极为重要的。
(2)细化应收帐款管理
当前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用交易的大量存在使得各企业的应收账款比例持续升高。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周,就会造成资金的流失。所以,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收账款体系,要注重对客户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的评估,签订合同时要谨慎,定期地对账龄进行,紧密追查还款情况,制定合理的收款政策,控制财务风险的产生,进一步减少坏账带来的损失。
3.适度负债,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负债比例过高将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要合理的安排资本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比例具体做法有:
第一,正确把握负债的比例,一定保证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
第二,适度地利用财务的杠杆作用,控制其负作用的产生。
第三,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保证资金成本的最低化。
4.建立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决策机制,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深化风险的管理理念,针对企业整体资金的运营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完善的财务管理措施,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技术、资本等有机地配合起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总体上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周丕娟.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当代财经.2007(7).
[2]季小杰.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财务与会计.2005(7).
[3]金锡万.企业风险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5]黄本尧.期权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王彦庆.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商业经济.2010(2).
[7]朱然.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财会研究.2007(6).
篇4
【论文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 管理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规范和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施工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那就要看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不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足不足。有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文件中有一些风险控制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因此,加强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对提高施工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促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常见的几种经营风险。
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周期性长、规模大、投资多、产品多样性和流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行业,而且其存在方式也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施工企业常见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合同履约风险、现场作业风险、物资涨价风险、结算诉讼风险等几种。
1.1 投标报价风险
施工企业经营营销活动主要是承揽任务、参与工程项目的投标。在目前建筑市场“僧多肉少”、竞争不规范的情况下,往往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低价中标,而低价中标中蕴含着很大的施工风险,主要表现在投标成本和投标回报上,以及标价盈利空间的不确定性上。
1.2 合同履约风险
施工企业与工程发包方签订的合同因类型选择不同、合同条款遗漏、责任义务不清、签证索赔不明确等原因,形成项目施工中的合同履约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实施中的不确定性。
1.3 现场作业风险
施工工艺是否合理、技术方案是否可行、采用的新技术是否已成熟掌握,工期、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的施工措施是否得当,这些构成了项目施工风险的主要因素。
1.4 物资供应风险
物资涨价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2 如何加强施工企业风险的管理
身处风险丛林的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合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各级领导要切实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逆境中要居险思变、运筹帷幄,做到风险分析要超前、风险决策要慎重、风险防范要科学。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管理。
2.1 搞好基础工作,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
施工企业应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工程发包方及其项目的有关资金、立项、审批、招标等情况,远离可能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或应用其他对策的代价昂贵,得不偿失的工程项目,同时要做好政策研究,吃透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避免工程项目受政策风险的波及与影响。取得招标文件后,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吃透发包商意图及要求。全面分析投标人须知,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文本,研究招标策略,在投标承诺前做到心中有数,留有余地,提出兑现承诺的应对办法。
2.2 严防合同履约风险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
严格合同评审、灵活谈判技巧、防范合同履约风险。首先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招标文件和合同评审,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尽力排除风险因素。然后通过灵活多变的合同谈判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特别是对付款方式和索赔进行约定,以防止商业陷阱。在谈判中要沉着应对、处处设防,做到心中有数、取舍有度,安全走出合同谈判的风险关。最后以合同为武器,当工程进度款被拖欠或工程竣工后结算久拖不决时,要充分运用《合同法》及时向发包商发出书面催告通知,依法采取工程留置权,并争取首先提出优先受偿的主张,防止工程交工或交出后被动起诉。
2.3追求过程精品,强化项目管理,防范现场作业风险。
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部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再者,要选准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技术作为培育对象,使之发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要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项目,避免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
2.4 强化采购招标,严格采购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
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一是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二是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三是对发包商指定的供货商要依法收取合理的工程配合费,明确付款方式,坚决制止发包商直接向分包方付款的现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对于大宗材料,一定要在合同中约定按市场价取费,争取发包商签认。
总之,经营与风险是相伴相生的,同时,高风险又是与高利润紧密联系的。面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形形的风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要紧紧把握主动权,从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入手,努力协调好自身与市场、社会和环境的复杂关系,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风险市场中,实现安全、健康和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少华.浅谈施工企业加强经营工作的重要性[J],安装,2006(03)
篇5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lectricity market mechanisms brings many uncertainties, so it is the necessary task of power generation companies to enhance risk awarenes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risk and enhance risk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main risk and fin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companies.
关键词: 发电企业;风险管理;防控管理
Key words: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risk manage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29-02
0 引言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在风险管理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发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根据发电企业存在的风险,并且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措施。
1 发电企业风险确认
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是发电企业风险确认的主要工作。信息资源是发电企业开展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需要发电企业做好对初始信息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及应用等工作。现行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可包括两大类: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按照这些数据信息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从风险形成原因角度看,可将发电企业风险划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从风险性质角度看,可将发电企业风险划分为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及战略风险五大类,本文将具体论述上述五大类风险:
1.1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财务结构不规范、融资行为不合理而导致企业偿债能力较低,使得投资者预期收益大大下降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财务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资金周转率、企业的负债水平、盈利能力、各项成本费用、成本核算、资金结算等方面。
1.2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受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运营活动未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或遭受重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运营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从业素质及信息系统操作等方面。
1.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因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给予自身或商业银行带来重大经营损失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的法律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发电企业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政策文件等方面。
1.4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股市价格、汇率、利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市场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煤炭市场信息、电价信息、计划电量完成率及电量供需状况等方面。
1.5 战略风险 一直以来,关于战略风险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争议不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持有不同的态度。简单来说,战略风险可被定义为因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的战略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发展规划、发电量预测文件等方面。
综合上述,国内发电企业可致力于以上五大风险的分析之上收集相关信息,并依据所收集的信息评估各类风险,挖掘引起各类风险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策略。
2 发电企业风险分析评估流程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1 发电企业风险分析评估流程 风险分析评估是加强发电企业风险防控管理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风险分析评估工作由发电企业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领导机构及总办会共同完成。由发电企业相应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信息收集工作,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筛选及整理,编制日常风险分析报告。同时,相应的职能部门以日常风险分析报告为依据全面探究风险成因和风险影响,从而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之后发电企业职能部门将开展的所有活动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于风险管理领导机构和总办会,由其进行审核、监督和指导各项活动的实施。
2.2 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发电企业加强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平台,该体系全面贯穿发电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行使着对决策、执行及监督等过程的风险管理职能,对发电企业更为准确、高效的决策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上发电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使得发电企业各类风险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发电企业风险责任意识薄弱,风险防控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以至于各类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制约着我国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国发电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发电企业重视起风险防控,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首先,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机构,由该机构承担起企业管理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责;其次,发电企业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在该会议上详细评估、审查企业风险状况,以便各部门更好的了解企业整体风险状况;最后,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相关机制和政策,明确各职能部门相应的职责,如营销部门承担预测和分析电力销售市场风险的职责;策划部门承担本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职责;燃料供应部门承担预测和分析煤炭市场风险的职责,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3 有效地加强风险防控管理的措施
3.1 根据危害因素确定预防目标 对于发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而言,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指导方针,以“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为坚持原则、以规避各种风险、保证发电企业运行顺利性、安全性为目的。现阶段,发电企业总调已经统一确定了电网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并由各级调度机构承担组织实施所辖电网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加强和其他部门的协作共同管理、控制风险。现行发电企业风险管理要求实行超前控制,即通过风险预测估测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并事先做好防范措施,待风险出现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给发电企业带来重大损失。风险事故预测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过程,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事故教训,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系统结构、电源分布影响)和外部因素(地域特征影响、自然灾害影响、污秽影响以及外力破坏影响),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电网运行风险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从而起到风险事故预防的目的。
3.2 建立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按照“全员参与、突出重点、融入管理、务求实效”的原则,一是分个人、部门(单位)、公司三个层面,着重从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采取“自己找、同事议、群众评、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认真查找廉政和监管风险点。二是紧紧抓住风险收集、排查、评估等环节,建立廉洁风险防控信息库,并制定出相关措施,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在“找准风险点,筑牢防火墙”的基础上,将对廉洁风险防控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不断加强对风险防控措施的研究,重点开展防控措施制度建设,逐步构筑“岗位履职有标准,防控管理有措施,问责追究有依据”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提升发电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整体水平,为发电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政治和纪律保障。
3.3 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完善发电企业安全保证制度 发电企业需针进行全面控制,其分析内容如下所示:发电企业结构、电力电量平衡、系统潮流及无功电压、系统N-1静态安全、系统暂态稳定性、系统动态稳定性。待发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后发现,风险与现行制度、应急管理预案严重脱节,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将为完善发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风险防护并未能够满足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发电企业安全风险高效预防。
通过实行发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完善发电企业安全保证制度,增强评价结构检查保证和保护制度的有效性。于此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自主的参与到风险防范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学华,张国库.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2).
[2]缑颖慧.危机下发电企业财务风险应对[J].河北企业,2010,(07).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24-05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正规金融所占比重很小,内源融资和非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创立和成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我国,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虽得到了缓解,但其他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这类企业数量最多,但获得的信贷支持却很少。据统计我国这类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数据显示,1998年在全部银行贷款中,只有0.4%的贷款是贷给私有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折射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谨慎态度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性。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2.11%,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15.7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中小企业贷款质量较差影响了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形成商业银行信贷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数量多、类别复杂、单笔贷款规模小,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高,造成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对每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基本相同,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差别并不大,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要小得多,由于中小企业每户情况千差万别,银行方面对每一笔贷款都得逐户逐笔核实,并专人跟踪企业经营情况和贷款变化,直至贷款收回为止。因此,中小企业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是比较高的。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调查显示,我国有近30%的私营中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有近60%的中小企业在4至5年之内破产。较短的企业生命周期和较高的企业破产率,使银行等外部债权人承担着过多的市场风险。三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难以对其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前景做出准确判断。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同时,中小企业为便于竞争不愿公开太多的内部信息,加上有些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记录,造成银行信用调查难度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资产和经营情况真实性难以把握,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四是中小企业本身可抵押的资产少,资产变现力较差。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资质不够,不符合信用贷款条件,可抵押资产主要为房产和机器设备,而房产大部分位于集体土地上,面临着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征地问题,从而影响到处置变现。而企业机器设备,大部分为专用设备,受折旧影响,资产价值早已名不符其实。一旦商业银行要行使抵(质)押权利,结果必然是信贷资产遭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
上述信贷风险的产生,除了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特点有关系外,还有其特殊的制度层面原因,主要是经济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摩擦。一是中小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包括四部分:改革开放初期至以后一个阶段形成的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目前仍是中小企业的主体,国有企业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通过承包、租赁、售卖、重组等方式改制形成的企业;《公司法》实施以来各类自然人、法人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目前,很多私营中小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国有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一部分乡镇集体企业具有老国企的弊端,一部分演变成家族式企业;而所谓的改制企业仍有许多还不规范,尤其是有一些企业改制的目的就是逃废银行债务,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占比较低。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市场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多年的卖方市场的格局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制度更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外源补充资金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于是对银行贷款需求大增。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有资金比例的下降,财务杠杆的上升,意味着用自有资金承担的风险相对降低,也意味着风险向社会的转移。二是缺乏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转移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商业银行采取的风险转移策略通常采用保证担保、抵押担保或质押担保等措施,但正如上面所说,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可抵押的资产少,可用来抵押的资产变现力较差,银行一般不愿接受其作为贷款担保物,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筹集担保资金的渠道较少,规模过小,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担保机构只能在有限额度内承担担保责任。第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尚末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制约了银行接受担保机构担保的积极性。第三,民营担保机构一哄而起,存在内部治理结构混乱、担保资金管理混乱、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随意支配甚至存在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金的问题,使得担保机构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制约。另外,与信用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业务组织体系和高效的业务处理模式
基于中小企业客户多、杂、散和其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限强的特点,本着标准操作、批量处理、高效运行原则,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运作制度。
1.设立单独的中小企业业务部门,专职负责中小企业业务,专门负责开发潜在的客户。
2.确保足够的人力投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业务,单位贷款的平均劳动力投入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客户,因此必须配备足够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
3.制订信贷操作手册。通过制订信贷操作手册,银行拥有标准化的产品目录、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客户需要的服务都在产品单上,一目了然,信贷人员利用信贷操作手册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
4.建立科学的信用评分制度,依靠系统控制,实行集中化审批。中小企业贷款处理绝对不能忽略对贷款处理的效率,要遵循批量处理原则,实行集中化审批,从而达到既控制信贷风险,又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的效果。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分系统,依靠严格系统控制,通过设定两个标准―高分标准和低分标准来决定是否放贷,凡信贷申请得分在高分标准以上就根据信贷操作手册来处理,得分在低分标准以下同样根据信贷操作手册加以拒绝,所以只需要对高低分标准之间灰色地带的贷款进行分析即可。通过系统控制,独立进行客户评价、信用等级评定和风险控制,这样即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又能保证整体决策的方向正确,高效率地分离出好坏贷款。其基本思路是遵循大数法则,即电脑系统的判断对全部客户、全部贷款的判断的失误率是一个变数,该变数可能偏离常数,即对个别客户、个别贷款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大量变数构成了恒定的常数。当然,使用信用评分技术必须制定信贷政策来决定评分标准,根据经验进行检验,不断修正系统参数,从而使贷款和贷款组合质量大大提高。
(二)实行市场占有份额目标的规模经营
商业银行为降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严重不对称。从风险和成本控制角度出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都必须实现一定的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是风险和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
1.一定数量的客户和贷款余额有助于降低整体风险。对于特定中小企业客户群,贷款预期损失率是恒定的常数,但中小企业的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必须达到一定数额,其实际损失率才会接近该常数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实现了规模经济。如果客户数量和贷款数额太少,实际损失率将会远远高于逾期损失率。因此,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必须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否则就必须坚决退出。
2.大量的客户和贷款有助于分摊成本。由于中小企业信贷的单位管理成本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客户(无论以客户为单位还是以贷款为单位进行费用和成本的分摊),为了有效控制成本收益率,只有扩大客户数和贷款余额才能摊薄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明确信贷准入标准和投放重点
从微观层次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主要取决于资本结构。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行业、不同治理结构、不同业主的中小企业,其贷款需求特征不一致,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不同因素,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明确信贷介入程度、准入标准和投放重点。
1.在企业发展阶段上,要重点支持成熟期阶段企业,有选择地支持成长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优良客户。依据商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商业生命周期能看出一个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和经营年限,判断出企业贷款需求量的多少以及风险的高低。初创期一般是企业创业之初3年之内,通常有以下特征:资金不够,资本不足,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工作计划性不强,且工作记录不完整。这期间银行能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少。第二阶段是企业的高速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通常需要许多融资,一般会出现负的现金流,负债相对较高,这一阶段的管理仍属于过渡期,企业创办人意识到需要专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帮助其管理企业。客户资料相对不足的情况比初创期明显改观,这个期间银行可以选择一些质量较好的客户放贷。真正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客户是第三阶段成熟期的企业客户。企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十分稳健且仍在成长,呈正的现金流,有足够的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有完善的记录。信贷部门的责任是把小企业客户扶持成为大企业,让商业企业信贷部的人继续为他们提供信贷融资和其他服务,如现金管理。第四阶段是衰退期,这时候企业开始呈衰老现象,他们现金充足,资本雄厚,但管理有些僵化,技术非常完备但是一般不太使用,这一阶段一般可为之提供投资产品服务。每个企业都会经过这不同的四个阶段,银行的任务是决定首先要选择哪个阶段的企业进行支持,然后有针对性地来开展工作。
2.信贷投放应优先选择从事国际贸易型、港口经济型、高新技术型、自主创新型、为跨国企业加工配套型中小企业。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受国际商会系列规则的指导约束己经定型,只要贸易交易背景真实,风险相对可控。港口经济型业务带有地域资源垄断性,收益较为平稳。高新技术型和自主创新型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一定研发力量,产品附加值较高,收益率水平较高。而加工配套型企业依托著名跨国企业,融入著名跨国企业生产的产业链条之中,收益比较稳定。
3.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应优先选择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产权明晰的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约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对于集体企业、治理结构混乱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及实行家族式管理的私营企业要审慎介入。
4.要注重对业主个人品德和信用的考察,将业主的诚信状况与中小企业挂钩。对业主有不良信用记录或业主兼职企业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坚决禁止对业主所在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5.要注重对企业自有资本、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考察。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差、趋于边缘化的企业,或自有资本少、负债超警戒线的企业,或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不明显、资本实力不强的企业,或项目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属风险投资范畴,尚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要审慎介入。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体系
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向银行转移。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来估计其还贷水平并确定贷款额度?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和财务不透明的情况,财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因此商业银行更要注重从活的情况对企业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实现风险的计量和控制。
1.财务评价主要侧重于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考察现金流量,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对现金流的把握主要看企业开户银行对账单和税单,将其与财务报表相比较来分析。由于银行对账单和税单这些文件可以经由有关部门核实,企业造假的可能性很小,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
2.运用预期违约率进行风险总体控制。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KMV公司经验,利用其自身优势在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长期观测、积累和系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违约信息数据库,计算出各类信用等级企业的经验预期违约频率,从而产生以这种经验预期违约频率为基础的信用分值。运用预期违约率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贷款的生命周期。以预期违约率为标准对中小客户进行甄别、分类和信贷决策,通过扩大低预期违约率客户的市场份额,能发挥导向作用,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3.关注非财务指标。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特殊性,往往将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捆绑在一起,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考察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如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从业经验、年限、个人信用记录、经营者素质等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
(五)设计不同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方式
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商业银行可以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方式及还款方式,也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信贷业务品种。
1.逐月还款法。借鉴消费信贷做法,中小企业贷款实行按月逐次还款法,既减轻了借款企业一次性还贷压力,又便于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
2.还贷激励。在借款企业及时归还贷款本息后,银行给予一定的利息返还,作为借款企业按时还本付息的鼓励。这也有助于鼓励中小企业的还贷行为,降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六)采取多样化的担保方式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贷款是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一大问题,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具体情况,考虑以替代的方式来解决担保问题。一是强制储蓄。银行要求借款申请者事前参加储蓄计划,定期存入一定现金,并且在贷款未清偿前,不得退出储蓄计划,这实际是一种替代性的担保措施。这类强制储蓄措施在一定程上也能起到督促还贷的作用。二是群体担保。由于族群关系、社区关系的存在,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关系相对密切的种族、宗族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如果中小企业恶意逃债,而群体代位赔付,将导致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失去群体的支持,这是极其高昂的成本?鸦另一方面,同一社区的成员常常十分了解各自的信用状况,人们会对加入者的信用状况做出谨慎选择,往往有意识地排除信用不好的人,降低了银行的筛选成本。三是利用政策性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以保障中小企业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如果风险确实发生,类似于中小企业基金之类的担保机构则会履行代位清偿职能,清偿商业银行部分本金,并承担追讨欠款的相应职责,这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四是中小企业贷款与法人代表挂钩。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其法人代表个人财产也必须作抵押,承担无限责任,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主的还款意愿增强,达到锁定信贷风险的目的。五是动产抵押加上仓储单位监管。主要针对保税仓业务,企业以其拥有的较为通用的流动资产抵押给贷款银行,由企业将货物存放到银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保管,充当抵押物,凭相应的仓单或仓库的物权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当企业提货时必须有新的货物补充或将销货款归还货款。六是专利权质押。主要针对已被列入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形成产业化经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设定担保,但由于专利这一无形资产的评估值和变现值相差巨大,因此专利权质押这一担保方式只能作为补充或辅助担保方式使用。
(七)建立预警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高度重视,如发现企业高额度使用融资、一直处于负债、企业以及供应商到银行来索取企业的信用资料、支票账户经常透支等情况就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旦风险信号出现,银行必须迅速及时作出反应,不能等到贷款违约才去处理。整合银行相关信息资料,和银行的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联接,一旦预警信号出现就能获悉。为降低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监管不能仅对每笔贷款进行单独监管,适用组合管理。成立专门的早期预警部门,其职责就是进行正式与非正式的征询与调查。例如,收集税务部门公布的欠税、逃税名单,向海关咨询特定企业或商品的进出口数据,与同行交换共同客户或其他银行客户动态等。被早期预警部门关注的贷款并不会马上进入风险资产,而是列入重点关注,通常给予6个月的重组期限,届时没有好转就交由风险资产部门处置。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61-02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收就业、创新技术、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商业银行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要求,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政策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建设、产品服务创新、信贷风险控制、资产质量改善等方面持续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构建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和信贷业务流程
由于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融资渠道多,同业竞争激烈,其在融资过程中占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具有较大的讨价还价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融资于大型项目将渐渐变得无利可图。反之,在中小企业发达地区,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多,银行的选择面大,并且中小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弱,加上客户忠诚度高,使得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客户的综合效益比较好。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客户在公司业务未来发展中将是关键性的客户群体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针对中小企业差别化风险管理政策,实施有别于大中型企业的差别化信贷业务流程。
二、准确定位中小企业客户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商业银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中小企业作为自身的目标客户。因此,在细分市场基础上发现和找准自身的目标市场。成为其防范和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基本前提。
商业银行在选择目标中小企业客户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二是进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客户;三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客户。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锁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基本包括如下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具有一定规模、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先进、成长性好;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无逃废债记录、资信状况良好;在行业中资产负债率低、自有资本金确实到位、销售资金回笼情况良好;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稳定配套服务、还款来源有保障;经营者品德好、素质高、领导班子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客户。
三、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
在各级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移至前台办理,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灵活的“一站式”信贷特色服务。进一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培养客户综合服务专员。将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等业务品种统一交由客户经理负责,由客户经理向客户提供一体化营销和全面的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在完善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将责任分摊到各级负责人并逐步量化。充分调动信贷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四、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服务品牌
银行应根据民营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贷款需求“短、频、快”的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新产品。围绕主体业务,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在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人事、信息咨询、市场营销、对外交流等各个层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培育和扩大优质客户群。
加强产品品牌化建设,讲求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整合营销渠道。加大业务宣传力度,树立中小企业信贷品牌形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传统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其梳理和整合,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引导和适应客户需求。
五、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的定价管理
对于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在贷款额度上,只要符合放贷条件,就可根据情况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提出指导性要求。在贷款期限上。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结合中小企业贷款“短、频、快”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一般为短期贷款);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经营管理水平高、还款有保证的中小企业。适度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
在人民币贷款利率上。应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结合具体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项目风险、综合效益等因素,并考虑同业竞争情况,在人民银行同档次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上浮30%、下浮10%,分档次确定利率水平;外币贷款利率。可根据客户风险及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情况确定。
六、加强业务考核和激励
从银行员工的角度看。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较高。相应的责任也较重。要有效降低风险,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以识别企业经营中的技术、产品、市场、财务和管理风险,同时需要进行更为艰苦的信息搜集、分析工作,付出成本也相应较高。因而银行内部也存在激励与约束问题。
具体来说。信贷部要从中小企业的整体利润、资产质量的风险来考核,对于贷款质量。考虑到其贷款风险溢价水平较高,不良资产控制率应相应增加:对内部员工,也要以其贷款收益额为奖励的依据。就当前来说,考虑到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对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对中小企业信贷部和员工的奖励应给予重点倾斜。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激励其努力工作,积极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主动开拓新的客户。
七、加强贷款风险动态监测工作
应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监测管理办法。实时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在掌握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关注第二还款来源足值有效问题,对发现的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并及时采取措施。建立不良贷款上报制度。
八、加强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
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客户经理。既要在贷前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又要在贷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动态特别是财务状况进行监控,还要在贷后负责贷款本息回收、催收和其他相关事宜。应加强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从管理和操作层面加强业务培训,实现专业化管理。打造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队伍。客户经理要对贷款安全负第一责任。
九、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管理IT技术。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小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流程处理电子化:建立中小企业账务核算系统,保障中小企业业务的分账核算和专业化经营;建立中小企业业务考核系统。增强对业务考核的支持作用,使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指标和业绩考核信息在系统中能得到及时反映。
篇8
企业内控管理指的就是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制定、实施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过程。自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经济的阶段,市场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当今机遇、风险并存的时代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内控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以便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对于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内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当下,为更好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财政部门连续颁布实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度,其中对企业内控管理有多项规定,不但明文规定要保护企业资产,还要求企业完善建立内控管理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所以加强内控管理是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1]。同时,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对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帮助。科学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否则将大大削弱管理效果,而一旦企业的财务失去内控保障,就会失去其应有作用,所以加强内控管理对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另外,加强内控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客观需要,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条件。加强内控管理能促使企业规范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最大限度降低各种风险、保证财务数据更加准确、安全、真实,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高效管理,同时在内控管理中发现不法行为,及时有效处理,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鉴于此,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对企业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实践。
二、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关系到能否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风险防范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证企业更好地改善内控管理效果、提高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致力于打造适合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及相应的机制体制[2]。一是企业领导者应保持管理观念与内控管理意识的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对于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二是完善建立企业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制度与考查机制,促使企业的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均得到行之有效的监督,同时做到奖惩分明,激发出相关部门及人员开展内控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三是企业要大力培养以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等为基础的企业文化,要求全体人员都做到注重内控、办事讲究程序等原则,在制定企业年度预算方案、重大决策以及签订重要合同时要实行集体决策以及群众监督,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加强内控管理与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
(二)加强对企业会计风险与资金风险的有效控制
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企业需进行一系列内部管理活动,尤其要重视开展内控活动,针对企业会计风险、资金风险等主要财务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质量。一是针对企业会计工作中的风险,要专门设立相应的机构,加强成本管理,负责预测、控制成本,负责审核会计信息,并有效监督会计工作人员等等。与此同时,企业要大力培训会计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在重要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多配备一些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并积极实行轮岗制度,尽量在一年内更换重要岗位的会计人员,加强企业各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降低协同作弊的可能性。二是针对企业的资金风险,企业应完善建立资金预算审批制度、资金支付控制制度、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制度等重要制度,从而加大管理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的力度,有效防范企业资金风险。企业还要有效管理并控制资金的投放、回收,准确估测投资、融资以及筹资等过程,确保企业决策的科学性,防范财务风险。
(三)切实增强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一是分离不相容的岗位。企业管理者在设置工作岗位时要体现出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分离的基本原则,做到分割权力、相互牵制、稽核对证;关键岗位要做到任人唯贤,在保证人员能力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真正发挥出不同岗位的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作用,使内控活动更有效。二是严格实行授权审批。企业管理者要严格遵循风险受控、分级管理、权责对等以及管理有效等原则,全面??施分级授权制度,严格管理授权的程序,通过权限指引的颁布明确各项业务以及事项的分级授权与划分权限的标准。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或开展业务活动时应禁止越权办理,务必获得授权;享有审批权力的人则要求严格依据规定行使权力,禁止越级审批、不履行责任,更不能违反规定把权力授予他人;各级领导则要加大监督权力行使的力度,防止随意行使权力或滥用职权;决策时要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企业管理者要引导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依托执行预算的好坏合理判断内控管理的效果和防范财务风险目标的差距,并及时修正、补充[3]。在该环节,管理者要科学设置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实施绩效考核、跟进预算执行等关键点,要求各个经营管理环节的责任人按规定签订责任书,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约束,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
篇9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企业业务、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坏,不仅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一部分企业主是读书不成出来发展的老板、被企业淘汰下岗自己创业做老板、城市化过程中获得拆迁补偿拿去投资成为老板,这些老板素质有限,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甚者将家庭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乏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糊涂账"、"流水账"等较多;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成本、费用混用;原始凭证不规范,签字手续不齐全,自批、自买、自报等现象较普遍;报表不规范,多报、少报现象较多;会计档案不规范,有些凭证、账簿和报表没按规定要求装订成册和及时分类归档保存。
3、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监督不力。一方面由于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对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任,由业主管账、夫人管钱的现象较多,缺乏民主理财和监督意识。另一方面一部分财务人员和部分中介会计机构也是多处兼职,对单个企业也只是承担账房先生的角色,没有对单个企业做到一对一的实质性和个性化服务,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
4、资产管理薄弱,财务控制失灵。一方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再者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5、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单凭发票进行管理,以发票金额代替会计核算金额,无发票不纳税、无发票不做账,实施发票会计、发票申报的财务管理。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1、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资金运动的表现。资金运转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转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为此:一要强化资金的调度,集中调控资金流向。要使资金合理运行,必须统筹全局,集中调度。如果企业的财权过于分散,则大量的资金形成不了合力,虽然会出现一些局部的繁荣或生机,但整个企业必将陷入僵局。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坚持预测、计划、控制、考核、评价,要量力而行,坚持量入而出的原则;合理安排投资方向,投资顺序和投资强度。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着重是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资金的结构关系。在安排资金计划时,必须首先打足生产经营资金,避免出现生产经营资金缺口,防止挤占营运资金或举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尤其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购建更应慎重决策。切不可因盲目支付而造成近期资金紧张,远期包袱沉重的投资等决策失误;二要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企业资金充裕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销售货款的回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适时的安排,适时的控制,减少和杜绝因财务管理和控制不严带来的经营困扰。三要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沉淀积压的资金不仅自身存在着损失和贬值的风险,而且会使全局资金僵固。为保证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存储一定的材料、配件是必要的。但是超出限量,高额存储,不仅在观念上离时代和形势要求差距太大,而且还承担着毁损、贬值等风险。尤其是在资金
短缺的情况下,既要承担资金成本这个包袱,同时又导致全局资金周转受阻,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2、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这项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细致的组织工作。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松手,重点抓好人工费、材料费这两个成本项目,把降低成本的指标层层分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企业上下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关心效益的新机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工人只管干,干部只管算,干算脱节的局面,把工人的责权利统一起来。成本管理实际就是通过成本来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自负盈亏,经营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紧密相关,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要素。
成本如同一面镜子,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企业各方面管理的成果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成本中,因此成本管理的范围不能限于生产活动,还应扩大到生产组织、计划,材料的采购、供应,劳动力的调配等生产经营各个领域,形成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检查标准的执行情况,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揭示和分析差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领导应倍加重视。(1)、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工作“大出纳”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把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效果。(2)、大力支持并协助财务人员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3)、大胆提拔和使用懂业务、会理财的人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之道,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4)、进一步转变财务制度管理职能,财务人员要用好新制度赋予的理财自主权。在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出有意义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办法。从而更好的发挥财务工作的职能作用。(5)、财务人员自身要提高对本职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坚持原则、敬业爱岗、钻研技术、务实奉献、献技献策、依靠群众、创造成效,树立雄心、振奋精神,千方百计做好本职工作。
4、强化管理,转变职能。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迫切需要企业强化财务管理,转变职能,应用“两则”“两制”等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重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1)、由传统的管财、守财型的管理方式,向聚财生财型管理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满足于守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审时度势地成为企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的“活财神”。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地生存,并不断地发展自己,除努力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管好用好企业的资本外,必须学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必须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财政金融管理的要求,善于聚财和充分利用社会闲散的资金,广开筹资渠道,“借船下海,借鸡下蛋”,以小钱换大钱,钱中生钱。(2)、由被动执行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搞好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企业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有益意见,把振兴企业与财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扶持企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市场调查,参与投资论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执行型习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3)、由单纯保障,算账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保障资金供应,搞好记账、算账是财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然而“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会穷”。算计是指我们办每件事之前要有可靠的信息和科学的预测,事中要有严密的控制手段,事后要有检查、考核、评价资金结果。总之财务工作要由静态工作向动态工作转变,由“账房先生”向经营管理型人员转变。
5、强化财务管理,严肃财经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强化财务管理,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从属地位,使用权财务管理在观念上统帅,在制度上制约,在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经济效益这个根本宗旨而开展。一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进一步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处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内控制度的管理和执行,把财务日常监督工作纳入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机制,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违纪必究,赏罚分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07).
[2] 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2001,(05).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贷业务 风险管理 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加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
1.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
我国存在着许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解决融资问题相当困难,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银行融资的依赖特别强。目前,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善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流程,和金融结构体系,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同规模大、信誉好的大企业相比[1],中小企业的融资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风险,必须研究信贷业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选择合理的应对措施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风险。
2.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2.1规模小,交易成本高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对中小企业的每一笔贷款,银行都要逐笔核实,及时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以及贷款变化,直到收回贷款。
2.2抵押资产不足,贷款困难
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担保或者抵押[2]的方式进行银行贷款的,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抵押资产非常少,一些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少资产,自身品牌和信誉度尚未建立,缺乏可靠的担保人,再加上抵押手续复杂,更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2.3财务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
一般说来,企业的规模越大,经营效益越好,企业的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准确性就会越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其他原因,创业者并不愿意向相关金融机构公开太多的企业信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以及经营信息的透明度非常低,银行就无法准确而全面地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盈利前景,从而加剧了信贷业务的风险。另外,有些中小企业的信誉以及诚信度较低,将贷款的资金当作资金的资金随便使用,而且很难按时返还银行贷款,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企业的信用,加大企业的信贷风险。
2.4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治理结构[3]也会造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都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管理团队,能够有效掌控和解决企业的运营。中小企业缺乏内部监督控制、财务监督控制,产权不清晰,会计信息不全面,财务报表缺乏可靠性。中小型企业大多是由个人控制的,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使得企业管理制度和程序不完善,生产经营的随意性比较大,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信用等级完全体现在实际掌控的个人能力上。所以说,信贷资金与实际掌控者的信誉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2.5抗风险能力差
中小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在创业前期具有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资金会对运营造成很大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所以经营机制不完善,增加了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职工素质不高,无法创新新产品,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3.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对策
3.1把握中小企业的行业环境,明确银行信贷政策
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贷款政策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中小企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贷款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及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明确信贷介入程度、准入标准和投入重点,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发展前景。另外,还要优化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于优质企业,予以奖励,鼓励发展。
3.2建立高效的业务组织体系,实现业务的规范处理
由于中小企业繁杂而且零散,融资频率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确保足够的人力投入,并建立高效的业务组织体系[4],设立独立的信贷业务运作模式,专注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与企业运营,加强业务的规范操作,提高信贷的运作效率。而中小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产权清晰的内控制度,构建全面、真实反映企业信息的财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优化治理结构,改善自身的融资条件。
3.3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实现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审核的时候主要根据财务报表,由于中小企业财务资料不完整、信息透明差,企业发展具有高成长性和效益不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和评估体系,收集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料,制定信用等级标准,准确掌握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偿债能力以及信贷情况,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风险。银行通过资金流量指标[5],关注财务评价,查看企业的银行对账单和财务税单,比较企业的财务报表,准确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企业通过长期积累和统计数据信息库,可以观测和计算企业的预期违约率,从而预测企业贷款的生命周期,根据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控制信贷风险;另外,银行还要关注企业经营者的工作经验、综合素质以及信用记录,谨慎贷款。
3.4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控制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的控制和管理,在制定业务规划、设定客户模型、确定产品设计与价格等环节中,全程贯彻风险理念,明确各个风险岗位的责任。加强贷前调查,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引用状况,制定合理的贷款方案;加强贷款经办、申办和审批以及放款的控制,明确信贷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风险承担责任;加强贷后监控,通过走访企业和客户,定期检查授信客户业务执行情况以及最新生产经营情况,实时掌握企业资金流向和贷款风险,并履行评价和考核的职责。
3.5建立有效的信贷人员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
由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金额小,贷款频繁,工作量大,所以有关信贷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所以,应该加强基层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分析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以及个人职业素养。另外,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6],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市场比、贡献度列入考核指标,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调动信贷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3.6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解决信贷问题。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保证中小企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4.结语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估,从而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风险,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冉晖.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89-90.
[2]徐青.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7-68.
[3]李洪涛.商业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34-35.
[4]孙雪梅.浅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与管理[J].财经界(学术),2010(2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