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行业发展机遇

篇1

关键词 医药经济 医药发展 创新管理 审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48-0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3] 杨广林.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浅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15): 211-213.

篇2

包装行业持续增长

在过去五年中,英国包装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7%,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美元。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五年,英国包装行业的增速会略有下降,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16%。总的来看,尽管未来几年英国仍会面临国内需求疲软及经济复苏缓慢的问题,但英国包装行业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应用领域来看,食品饮料行业占到英国包装行业总消耗量的70%,医药行业占到10%,个人护理用品约占6%。预计未来五年,英国包装行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食品、饮料和医药等终端市场。特别是食品饮料行业,即使在整个经济危机中仍保持一定活力,预计未来几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5%。此外,医药行业也将成为英国包装行业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医药行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处方药和OTC药、维他命和矿物质等的需求,将会推动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带动泡罩、软管、瓶子和纸盒等医药包装的需求的增长。

包装机械行业发展迅猛

过去几年,英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61%,2010年出口额超过4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这种强劲的势头还将继续下去,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如海湾地区、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增长的驱动下,对食品和医药包装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这些地区和国家更倾向于进口包装机械,这将给英国包装机械行业提供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未来几年,英国国内对包装机械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长。

此外,消费者更倾向于精致、环境友好的包装,这就需要更加精密的包装机械来实现,这种需求将进一步带动英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

环保趋势明显

篇3

三个月来医疗设备稳居行业排行前6名,上周排名第2名。医改扩容、出口复苏、政策扶持,2010年医疗器械行业三驾马车齐发力拉动业绩加速增长。首先,在新医改8500亿元政府投资和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推动下,2009―2011年,基层医疗市场的医疗器械需求有望增加1000亿元。根据政府预算,2009年是基层医疗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具体实施预计会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因此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的出现在2010年;其次,在出口低迷的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出口依然保持同比的正增长,2010年在出口逐渐复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出口有望率先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第三,政策继续扶持并进一步加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推动市场向规模化优势企业倾斜。

一个月来广播和有线电视排名持续攀升。三网融合渐行渐近,其融合的长远前景是广电网和电信网互通互联,业务应用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最终将是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电视、手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在其习惯的终端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从而带来新价值的创造。第一创业证券表示,三网融合将推动有线网络、内容提供商、光通信设备业大发展。有线网络的盈利模式将从网络使用费向服务内容收费转变,进入宽带接人和语音市场,新的盈利模式和新业务将会为国内有线网络公司带来ARPU值的大提升。6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通过了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根据报道,本月18号前各地市可以上报三网融合的试点申请,月底方案开始正式实施。

生物技术排名逐步攀升,上周排名第13名,较前周上升2名,较一个月前上升56名。目前我国医药生物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卫生开支占比偏低、国民健康意识提升、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些关键词句均说明我国医药生物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医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规划…”,这些关键词句均说明政府对医药生物行业的重视和扶持。中银国际表示,医药生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可以自主研发得来,也可以收购;可以收购公司,也可以收购专利。一旦收购或研发的药品成为“重磅炸弹”,必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毋容置疑,在大发展机遇下,我国医药市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主要看好两类公司的发展潜力,一类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赶超大企业的中小公司,包括华兰生物、爱尔眼科、福瑞股份、安科生物、海普瑞、上海凯宝、科伦药业、乐普医疗、红日药业、科华生物、信立泰、鱼跃医疗、贵州百灵、达安基因等;一类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公司,包括横瑞医药、天坛生物、海正药业、天士力、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长春高新、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等。

篇4

[关键字]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篇5

创投业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以台湾地区为例,1984年政府拿出96亿新台币,撬动了2400亿新台币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创新企业中,所创造的资本规模达到2.4万亿。200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台湾当年GDP中的61.63%是由当初创投投资的企业创造的。

从1984年起,台湾开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在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对LP的税收优惠。当时规定,向创投基金投资超过2亿元新台币的LP,就可享受20%的抵税优惠。LP大多都是企业家,本身有缴税的义务,所以这项优惠政策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很大。而且抵扣的税款额度可以连续用5年,也就是说,如果抵税额度在1年中没有用完,未来还可以再用4年。表面看来,这个优惠政策会让政府的当期税收减少,但实际结果是,政府优惠减免的4000万税收,马上被放大了5倍,变成2亿的资本投入创投基金中。在创投基金募资及投资到企业的过程中,这2亿资本还会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企业。经过5~7年的发展,被投企业创造的GDP反馈回来创造的税收将是当年优惠税收的若干倍。以医药行业为例,美国创投协会做过统计,创投投入的1元钱,10年后会增长到750元,从而形成750倍的回报。

1984年之前,台湾在未启动创投优惠政策时,其在全球销量第一的是技术含量很低的电风扇、脚踏车、热水瓶等传统产品。而创投兴起后,台湾的龙头产业开始转为IT、电子等高附加值产业,这些行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时台湾的优惠政策中也有附加条款,就是创投管理公司募集到的享受到税收优惠的资金,只能投到政府指定的高新产业领域中,而不能任意而为。因为如果这部分资金被投到房地产行业等行业中,就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应当说,台湾的这种激励创投发展的体系非常科学,参与者都是受益者:一方面,那些本来需要缴税的人把钱投放到政策推动的创新领域里面,不但可以收到税收减免的好处,而且这笔投资在未来的收益也属于自己;另一方面,企业拿到资金后可以获得持续发展,壮大之后的收益也很可观。而企业发展了,政府的税收额也会水涨船高。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循环效应。

政府推动技术转化

在技术转化方面,台湾也有可借鉴之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担负着技术转化的角色,它是台湾的一个新技术发动引擎。一个创新产品从技术研发到投入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创新、大型、有技术难度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社会资本愿意大举投入,此时就需要政府出面担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大部分资金。在台湾,担负这个职责的机构是“工研院”,其费用的95%来自政府。一项新技术完成产业化转化后,“工研院”还同时鼓励研究团队带上技术自行创业或是将技术转让给民营企业,投入生产。“工研院”会在其中占很小比例的股份,然后项目便开始市场化运作。许多台湾的电子、IC、平板电脑等公司都是依靠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例如台积电、联电等。综观台湾科学园区的发展,其成功原因在于实现了企业、政府、学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这六大资源的有机配合。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蓬勃发展。

影响创投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是否有足够多的创新企业决定着创投发展的规模。比如日本的创投行业发展就不是很成功,因为日本的青年都喜欢在大公司里工作,导致日本很有钱但是没有创业激情。而以色列恰恰相反,这个国家的创投体系非常完整,因为以色列人有着澎湃的创业激情,两三个人组成的创业公司在以色列比比皆是。

从医药产业看大陆的创投发展机遇

只有资金和项目源充足,加上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创投才会有用武之地。目前中国大陆创业创新的宏观氛围很好。从宏观来看,201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GDP的贡献已达27%以上,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在2012年的人均GDP统计中,克拉玛依、阿拉善、鄂尔多斯等石油与煤资源城市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人均GDP在1.3万~1.7万美元之间,而西部偏远地区有57个地级市人均GDP在1100~2995美元之间。以医药行业为例,这种GDP的分布特点对医药企业的市场定位有参考作用。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中,销售排名前10的地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其销售额长期占总额的67%~69%,利润占比则达到73%~74%。其他20余个地区的利润占比只有25%左右。而经营东部沿海集中市场的企业与经营偏远地区市场的公司,其对营销能力的要求及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大陆医药市场过去10年的平均成长率高达22%,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足够大且呈两位数高速成长的市场。与此同时,西方成熟的医药市场的成长率仅为0%~3%,所占市场份额也进一步下降,美国由34%下降至31%,日本则由12%下降至9%。根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中国大陆的医药产业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未计入中成药),预计2017年这一指标将达到15%,由此,中国大陆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单一医药市场。

篇6

7月8日总理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此次国务院会议释放的信息对医药行业整体构成利好。一方面。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医保水平的提高从总量上增加了药品需求;另一方面,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布将有助于消除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论具体内容如何,均有利于减少市场对医药板块的认识分歧。当前医药板块估值相对大盘溢价逐步降低。仅为25%左右,板块投资安全边际提高,存在一定补涨需求。重点推荐西南合成、一致药业、仁和药业、江中药业、天士力。

华泰证券分析师认为,由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医疗的公益性决定了医改是“低水平”和“广覆盖”,由此推断出普药、中成药和常规医疗器械是医改的最大受益者。医药股在经历上半年的滞涨后,整体市场溢价水平已经下降。虽然行业业绩缺乏弹性。但行业的持续增长是明确的,整个行业已经逐步显现投资价值,下半年有望强于大盘。建议寻找行业中估值水平相对不高、竞争优势明显且明确受益于医改的上市公司,如普药中的双鹤药业,专科用药中的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中成药中的云南白药、同仁堂、亚宝药业,医药商业中的国药股份等。

申银万国分析师建议积极参与独家品种进人基本药物目录的企业,关注受益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的企业。重点推荐天坛生物(主要的乙肝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乙肝疫苗年内上市)。

行业评判

国泰君安 航运业未来趋势向好

短期内,油轮运价可能有震荡,但随着三季度货运量的回升,预计运价趋势依然向好。沿海煤运市场已初露回暖迹象,预计下半年沿海煤运运价将有所表现,推荐受益的中海发展:预期中国远洋二季度业绩大幅度好转,短期具有交易性机会;中长期看好油轮市场复苏,推荐长航油运、招商轮船。

安信证券 铁路股存在补涨空间

在汕价下滑的背景下,航空、公路的票价打折,而铁路客运的价格相对稳定,导致铁路客运需求量减少。随着经济回暖,铁路客运量将逐渐回升。上半年,铁路股的估值落后于沪深300指数。下半年,运量回升和国铁提价预期对股价有一定刺激作用,存在补涨空间,关注大秦铁路、广深铁路。

中金公司 钢铁股受益需求复苏

房地产复苏迹象明显、确定性增强,将成为下半年拉动钢铁需求的引擎;基建高增长将使钢铁需求具有持续性;汽车业增长的结构化调整刺激钢铁需求:机械行业的好转趋势使板材需求的复苏值得期待。需求的超预期复苏为钢铁股带来投资机会。推荐唐钢、马钢、宝钢、武钢、太钢不锈和鞍钢。

申银万国 食品饮料估值待修复

下半年食品饮料行业预计明显复苏,将推动板块估值修复。而且从行业景气复苏顺序,即先投资品后消费品,先耐用消费品后快速消费品,也该轮到食品饮料行业了,毕竟去年9月至今年5月整个板块已调整了9个月。看好白酒中的茅台、汾酒、老窖、五粮液,葡萄酒中高分红的张裕的长期价值。

中投证券 关注纺织子行业龙头

虽然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刚性需求保证纺织服装内销市场全年约增长14%。纺织振兴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年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方向,为纺织行业中各子行业的细分龙头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建议重点关注伟星股份、雅戈尔、黑牡丹、航民股份、海利得、鲁泰A和报喜鸟。

篇7

1.外部环境。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由于关税的降低,为我国的医疗设备远销海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医疗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使得我国的医疗设备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除此之外,国际环境对我国医疗设备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我国的医疗设备逐渐在国际竞争中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我国医疗设备发展的。我国的医疗设备远销海外,有利于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为我国的医疗设备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2.内部环境。从我国的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的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不错的。可以说,我国的内部环境为我国医疗设备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从目前看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社会已经提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加之人们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这就为我国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还有就是,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行和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更加有利于医疗设备行业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国家现今逐步对医药行业实行一系列的限制,并且对医药行业实施政府定价,这无疑会给医院带来收入上的困境,所有这些种种因素,都为我国的医疗设备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我国医疗设备的营销战略

1.人员方面。我们都知道人员上门进行推销产品是开发某产品市场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当中,人员不仅可以了解和揣摩到顾客和消费者的心理,同时也能为产品销售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所以,我国医疗设备所制定的营销战略的首要前提就是在人员方面制定一定的销售策略。首先,医疗设备生产商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销售队伍,不仅要为销售的人员进行医疗设备方面的知识培训,同时还应该为医疗设备的销售人员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从而使得医疗设备的销售人员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熟于医疗设备的销售。还有就是销售人员应该与医院的医疗工作者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这样使得销售人员不仅了解到现代医院对医疗设备公司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加强产品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销售人员在面对顾客或者是病人的时候,应该抓住医疗设备产品的优势,真诚地向顾客介绍产品,从而利于医疗设备的销售。由此看来,我国的医疗设备的营销战略以人员销售为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营销战略。

2.广告方面。我国医疗设备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不仅包括人员方面,而且还包括广告方面。经过大众媒体和其他的专业媒体某公司和某产品的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为企业树立一定的良好的形象。我国的医疗设备通过平面广告等多种渠道来宣传产品,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为医疗设备产品的品牌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我国的医疗设备在广告方面制定的营销战略应该是:通过电视、报纸、或者是杂志,对医疗设备的产品进行播出和宣传,不论传递时间的长短,都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的知晓度。除此之外,我国的医疗设备生产商还可以利用公益广告来宣传医疗设备产品,增加人们对医疗设备产品的关注度,从而更加有利于医疗设备的销售。

3.网络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路现已经成为了市场营销的重点领域之一。并且网络以它自己的优势,深受广大顾客和群众的喜爱,网络的便捷和多样化不仅给顾客带来了方便,同时给医疗设备的生产商带来了一定的利益。所以,关于我国医疗设备的网络方面的营销战略,我们可以在保健、养生等一些网站上关于我们医疗设备的产品的广告以及医疗产品设备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设立问答区,让更多的顾客或者是消费者来了解我们的产品。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让顾客感受到我们医疗设备产品的亲和力和真实性,同时给医疗设备产品和我们的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融洽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医疗设备产品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网络营销对于医疗设备的销售来讲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网络方面制定我国医疗设备产品的营销战略也是相当必要的。

4.其他方面。我国医疗设备的营销战略,除了在人员方面、网络方面、广告方面制定营销战略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营销战略。例如,价格战略;在价格方面。我国医疗设备的生产商可以采取顺向报价法或者是逆向报价法来增加医疗设备的销量。医疗设备营销战略最主要的就是定位自己的医疗设备产品,通过市场调研,不断提供自己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要深入的了解顾客的需求和顾客的心理状态,诚心的为顾客服务,在分析的基础上,成功的为推销产品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医疗设备的生产商还可以在一些药店或者是超市建立试点,让更多的顾客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公司的产品,在推销的过程当中,真诚的为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把医疗设备的优势和功能更好的介绍给顾客,把自己公司的医疗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

三、结语

篇8

图1还显示,从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内(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形势。

附图

图1 2001~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1是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将20个重要行业划分为五大类的情况。表1显示,2002年以来工业领域各主要行业增长景气发生明显分化,行业间增长景气差距加大,出现了诸如汽车制造、食品、煤炭工业、机械制造等一批景气水平高的行业,同时也有一些行业陷入景气低谷,这背后蕴含着一个趋势——中国正在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有可能持续10年,甚至20年、30年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增长。

从景气变化情况看,2002年,20个行业中,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这些行业是拉动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总体看,2002年,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均远高于1997年以来的情况。

从表2看,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是汽车工业,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创近年来各行业之最。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看,汽车工业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汽车工业可以拉动很多行业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3倍。假定相关产业与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保持不变,据此推算,“汽车族”产业群的规模将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8.5%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2%。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四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是其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未出现过的,处于这一景气水平及之上的五个行业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景气水平较差(100>指数≥90)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工业,景气水平差(指数≤90)且相对下降的行业是石油天然气工业,这两个行业虽然景气水平较低,但其在2002年表现出的复苏势头同样需要关注。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2

2001~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以上分析可看出,2002年以来,除电子、机械等传统经济增长带动力量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一、钢铁工业

2002年,随着国内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升级,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在4月、8月两个月因市场预期调整而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年末景气水平为历史最高。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2002年,钢铁行业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价格也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而由于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钢铁进出口形势严峻。据统计,2002年1~11月,钢、铁、材产量分别为16381.21万吨、15389.18万吨和17354.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09%、16.03%和19.58%;1~11月份,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高达19096.11万吨,同比增长22%,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将超过2亿吨,达到2.07亿吨左右;11月末国内钢材平均价格比2001年年末上涨9.4%,1~11月我国进口钢材2230万吨,同比增长41.9%,出口钢材488万吨,同比增长12.9%。

我们认为,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房产建筑业、机械工业、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是钢铁工业快速成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此外,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3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这将保证国内钢材需求继续扩张;同时,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将出现好转和我国继续实行较严厉的保障措施为行业运行提供了较理想的外部环境,因此,2003年,钢铁工业将延续2002年的平稳运行的态势,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保持在2002年年底形成的景气区间内;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估计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亿吨以上,钢材产量在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市场主体的预期是影响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的主要因素,该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2001年年底、2002年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2001年底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但从全年变动趋势看,可以认为,2002年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一年。

2002年年初至4月,由于国际 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但下挫幅度却于3月后趋缓。5~8月,由于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僵持或好转的局面,国际油价出现了波折,回升步伐有所减缓。这加深了国内市场对国内油价走势的疑虑。因此,这段时期,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委内瑞拉政局的动荡引发人们对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力量更是借此机会推波助澜,由此,国际油价震荡着向高位攀升,且上升势头同前几个月相比更加清晰。国际市场的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也令市场主体预期发生变化,而且国内石油系统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这种情况下,虽然实际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但基于补充库存,规避高价风险的原因,国内消费形势开始逐渐好转,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也扭转了上一阶段(5~8月)的波折局面,出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纵观2002年全年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景气情况,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全行业回暖的关键时期。

2003年,国际油价将是先高后低,油价不会下滑至20美元/桶以下,全年均价将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同时,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万~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因此,2003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将继续复苏之路,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延续2002年的回升势头;效益景气将继续回升,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市场竞争将向纵深发展。

三、电力行业

2002年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电力行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共完成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行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1)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2)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3)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

200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基本延续200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发行国债,规模与2002年相同,民间投资有可能比2002年更大放宽,有利于GDP增长,预计2003年国民经济仍将会保持8%,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预测分析系统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增长景气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全年虽有波动但平稳增长且保持较高增速将是2003年全年的主要运行态势。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比2002年增长大约1620亿千瓦时,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四、化学工业

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其均值要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年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3%,实现销售收入7216.04亿元,同比增长15.68%,产销率达到95%;获利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化学工业资产利润率为2.4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2002年化工行业的良性发展主要基于这样一些原因:(1)在投资方面,利用国债进行在建国债项目的建设,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于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化工行业的刺激作用是明显的,使塑料板、管、棒材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的上扬也证明了这一点。(2)在消费能力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增强必然使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增加。(3)从2002年消费结构的升级效应,一些消费热点如汽车、通讯、交通的形成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4)从农业需求看,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2002年化工行业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国内经济强劲增长,2003年这一因素仍是化工行业主导影响因素。2003年,国民经济预计实现8%增长率,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原油市场的大幅波动,对于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的多种化工原料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预计,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五、汽车工业

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起飞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全年上升的幅度和持续性都是在景气指数系统中其他行业不曾出现和发生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也均实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出空前热烈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总量为325.12万辆,比2001年增长38.49%。其中载货车累计产量109.62万辆,比上年增长35.98%;客车累计产量106.42万辆,比上年增长27.00%;轿车累计产量109.08万辆,比上年增加55.05%。全年国产汽车累计销售总量为324.81万辆,比上年增长36.65%。其中,轿车增长速度最快,载货车次之,客车位居第三。轿车全年累计销量112.60万辆,比上年增长56.08%;载货车累计销量107.66万辆,比上年增加30.93%;客车累计销量104.54万辆,比上年增长 25.48%。

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宏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民收入和企业盈利水平有效增长,成为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等地的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3)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4)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售后服务力度有效增强,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预计2003年的汽车市场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370万~400万辆,增长幅度在18%左右。预计载货车产销量为122万~130万辆,客车产销量118万~125万辆,轿车产销量135万~145万辆。

各类车型产量预测结果参考如下:预计轿车将会对2003年的汽车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对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前景已逐步明朗,潜在需求明显得到释放,而同时,各轿车生产企业将陆续推出数十种新车型,舒适性、安全性和时尚性都将有较大的改进,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供给结构优化与价格持续下降又将进一步刺激轿车有效需求的增长。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40万辆,增长幅度28%左右。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对客车而言,由于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等有利因素的支撑,2003年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客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对于载货车,2003年重型货车仍会成为载货车增长的主力军,固定资产投入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进一步深化,大规模基础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将为重型货车提供高速增长基础条件。预计2003年载货车产销量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16%~18%,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

六、机械工业

2002年,机械工业表现出少有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年初开始平稳上升,7月之前呈逐月走高的态势,经历7、8、9三个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区间内稳定下来。

据统计,机械工业全年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这一罕见的增长速度比同期全国工业生产增速高9.42个百分点,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在良好的增长背景下,2002年,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利润大幅增长,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减少,上缴税金显著提高。

2002年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虽然其发展有高有低,贡献率有大有小,但能全部正向均衡增长,各行业全面看好的情况是历史上少有的。

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市场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因素增长的有力拉动作用,更有机械工业自身努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锐意改革、努力创新、强化管理的积极结果。

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主要行业继续看好,很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七、纺织服装业

2002年,入世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产生积极效应,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2001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出口和内需增长的拉动下,纺织工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效益方面,2002年以来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一季度利润下降5.3%,4月份效益开始回升,二季度利润增长8.4%,三季度增长23.6%。从各分行业效益情况看,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从各地区效益看,东西部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02年纺织经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好转,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的稳定以及投资需求的拉动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八、电子工业

2002年,稳定的居民消费水平等内需因素拉动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的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回暖,而且势头强劲,其增长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大幅上扬至113点,是近三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电子工业完成不变价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我国电子工业效益指数却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十个百分点,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据统计,2002年电子工业企业全年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0%;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0%。影响电子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家用电子产品市场扩大是拉动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信产品市场增长趋缓是造成产业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3)加入WTO后对电子工业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4)产品降价是影响电子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根本因素。

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九、家电制造业

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在暴利时代终结的大背景下,这种回升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家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在家电行业的两个子行业中,黑色家电(彩色电视机)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前三季度成为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低。

从家电业效益景气来看,2002年基本处于景气区间100点上方,已经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子行业中,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十、建材工业

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建材工业景气指数全年都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出现了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桓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

据统计,2002年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得到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4,比上年提高10.3点。

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指数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十一、建筑业

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建筑行业在2002年表现为持续增长,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点左右,增幅达25%,说明建筑业在2002年增长的形势非常好;在2002年中,前半年的景气增长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的增长速度。

2002年,建筑业市场呈现如下特点:(1)建筑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2)建筑生产规模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3)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与居民最终消费和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吻合;(4)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5)市场监管力度较大,监管手段得到完善;(6)在市场力量的推动和政府积极引导下,建筑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增长速度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建筑业就业人员仍将维持在占全社会就业5%的水平。在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中,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十二、煤炭工业

由于宏观调控得力,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是自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煤炭工业的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的上半年变化幅度比较大,后半年相对平稳,行业增长景气总体呈平稳上升的态势。

行业呈现出的良性态势主要表现在:(1)煤炭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生产原煤13933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776万吨,增长26%。(2)煤炭运销持续增长,库存稳定在合理水平。全年全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36511车,同比增加2193车,增长6.4%。(3)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生产准备,优化产品结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继续改善。(4)商品煤价格继续适度回升,回款速度加快。其中商品煤综合售价167.47元/吨,比2001年底价格水平回升8.20元/吨,提高5.2%。(5)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

但是,2002年煤炭经济运行在保持持续好转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显性问题,例如部分国有煤矿超能力生产比较突出,乡镇小煤矿关闭整顿不彻底等。

2003年,对煤炭行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利好因素占主导地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的欠账将得到补还,职工收入稳步增长,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亿~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亿~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十三、烟草行业

2002年,烟草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烟草行业的增长景气指数2002年初延续2001年下半年大幅上升走势,全年运行于100点以上,在4月份到达了当年的高点120.3点,整体水平明显好于2001年。

据统计,烟草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然而,在烟草行业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行业“散、乱、小”的问题未根本解决,行业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强,全年生产进度明显偏快,季节变动幅度较大等。

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2002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2002年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2002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 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十四、有色金属行业

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虽然上升幅度不大,但全年整体情况明显好于2001年。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

对于有色金属工业的各个子行业来说,其运行情况也是存在着很大差别。有色金属行业实现了景气的明显回暖:有色金属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回落;贵金属冶炼业的行业发展很不稳定;有色金属各行业中稀有稀土金属是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

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十五、食品工业

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130.6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同时,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各项指标均稳步增长。据统计,2002年1~11月我国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122.14亿元,同比增长17.3%,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实现了17.7%和16.1%的同比增幅。由于国际粮价持续走高,刺激了我国粮食出口。2002年我国粮食出口情况良好,1~10月出口1098.28万吨,远大于进口239.07Y吨,净出口859.27万吨。

2002年食品工业运行中,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在食品工业内部形成了几个高增长的子行业,从而带动了食品工业整体的景气提升,比如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这些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子行业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2002年总体发展形势和食品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预计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鉴于总体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由长期因素——消费结构升级所决定的,仍然可以乐观估计2003年食品工业仍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食品工业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十六、医药行业

虽然2002年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医药行业经过艰难的自我改革调整后,借WTO的东风,仍表现出了勃勃生机。由于各方面影响因素交替起作用,医药行业在总体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呈现出了较强的波动性。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三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我国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

2002年,医药行业效益情况良好。(1)资产负债情况好转,截至2002年11月医药行业资产规模达到3577.09亿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同期的17.1%的增速有所降低。负债规模为2069.8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增长幅度小于资产增长幅度。(2)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大幅增长。2002年1~11月医药行业整体销售收入1989.28亿元,同比增长17.3%;资产兼并重组导致全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增高,盈利能力上升,1~11月实现利润175.02亿元,同比增长24.58%。

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艰难的兼并、重组,经历了多次降价及其国家对药品监管等不利因素,但整个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展望2003年,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十七、交通运输业

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对于交通运输业总体,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是上升的态势,但具体到其中不同月份,景气指数存在着上升又下降的反复,说明交通运输业的季节性比较强,不同月份之间差别比较大。货运和客运的增长景气指数的折线图中,波峰与波谷大致相等,说明在一定时期交通运输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客运与货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具体到交通运输业的各个子行业来说,它们的增长景气指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说明各个子行业在2002年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2003年,交通行业总体的增长景气将保持上升的态势,全行业将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但是在不同的月份行业增长景气差别仍将会比较大,在整个2003年度内,无论客运还是货运,其景气增长指数都将保持波浪式地向前发展。预计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十八、旅游业

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随强劲增长的旅游需求总量,需求的结构和特点也在变化,国内旅游由于国内出游者的结构差别很大,需求上依旧体现为多样性和层次性;出境游继续火爆;入境游最有价值客户群体为外国游客。据统计,1~11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8999.4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29%,比上年全年增长1.1%;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544.32万人次(其中旅客1185.11万人次,员工359.2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9.82%。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预计,2002年国内旅游人数可达8.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

各重要的入境客源国入境人数均快速增长,其中,亚洲入境市场全线飚红,日本日元升值带动出境旅游恢复性增长,中国是日本最佳的出境市场之一;韩国伴随经济强势,把中国当做首选出游地;东南亚旅华人数高速增长。美洲旅华市场增速仍然达到两位数,其中美国旅华市场克服恐怖威胁和经济衰退,增速不低。

预计2003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其中,外国人可达1300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37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15亿美元;国内旅游可达8.4亿人次,收入可达4250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总收入可达600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 9%。

十九、房地产业

2002年,房地产业并未受“泡沫”之争的太大影响,投资、消费均快速增长,就连最能反映市场信心的新开工面积、预销售面积,也继续高速增长,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736.42亿元,同比增长21.9%;商品房销售额5721.22亿元,同比增长23.7%;商品房施工面积92756.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225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6%。

从全国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市场保持了供求两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渐趋合理,住房品质有较大提高,商品房销售价格走势与整体经济状况基本吻合,总体上呈现理性、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差异较大。目前部分地区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热”、“虚热”和结构性问题,存在较严重的市场风险。

我们认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因素看,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较长时期内驱动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上成熟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30%~60%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左右时,住房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刚好处于或略高于这两个临界点,因此,住房需求潜力巨大。从短期因素看,首先,住房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居民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其次,危旧房屋改造和住房设施设备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新的住房需求。此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民购房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外商在国内投资等因素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住宅发展的规律性很强,据有关专家对世界各国住房发展的比较研究,人均住房面积增长速度呈倒“U”型特征:一旦住房消费开始启动,人均住房水平将快速增长,一般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时,进入增长拐点,增速开始下降。当前,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仍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住宅发展的总量增长型特征较为明显,年均约产生7.2亿平方米的潜在住宅需求。结合以上对2002年驱动因素的分析,预计2003年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速度会有所放缓,增长趋于理性。

二十、邮电通信业

在世界电信运营业艰难度日的时候,2002年我国通信业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邮电通信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继续在100以上运行,但平均水平要低于2000~2001年,可以认为,2002年邮电通信业由高速增长时期转向平稳增长时期。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567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约406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指标虽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却远低于前几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率。在2002年电信业务收入中,贡献最大的是移动通信,约占47%;较上年有所降低。其次是本地通信和国内长途业务,分别贡献了约三成和一成多的收入。数据通信业务增长最快,收入比重继续上升;国际通信和寻呼收入继续下降,收入贡献分别跌至2%和1%以下。另外,农话亏损额有所下降。

2003年邮电通信业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运行,但预计不会达到2000~2001年120点以上的水平。

电信运营行业已走过生命周期中高速发展的初期,预计2003年在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保障下,在行业改革和市场竞争深化的促进下,在巨大的通信消费需求拉动下,行业将保持近两年的快速增长势头,电信业务收入将有大约2倍于国民经济增速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4600亿元左右,这样的增长性在全球电信业中仍将表现得十分突出。

各项电信业务的发展方面,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幅度可能会略低于2002年,将分别增加约3300Z和5500万用户,达到2.5亿户和2.6亿户左右,并且移动电话用户数将在2003年中期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2.5G移动数据业务和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市场已经启动,2003年将形成日益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完善的产业价值链,并获得长足发展;长话市场的竞争将因电信和网通的南北互相渗透而加剧,固网增值业务将得到更多的挖掘。

篇9

一、中国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近些年来,民营医药企业在我国海外并购中占据主力地位,而国有药企海外并购规模小、数量少。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国有医药企业在2012年到2017年间海外并购规模仅10.08亿美元。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比较市场化,其决策权集中、产权明确、经营体制灵活、风险意识敏锐、政治风险较小、信息交流相对高效、审核流程相对简化,使得民营医药企业成为了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相对于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并购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较小、频率较低。作为国内最早海外并购的复兴医药,近十年来的年均海外并购次数只有0.5次,而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金额也只有14亿美元。同国际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案例相比,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初创型或中型的药企是海外并购首选,这说明我国药企海外并购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国内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标的,有70%以上位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而亚太地区的标的企业较少。如今,国内医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印度等国家,这表明国内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网络还不完善,未能在欧美地区建立起成熟的经营网络,需要加大国际人才团队的建设力度。

二、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动因

(一)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作为国际贸易量最大的医药产业,国内医药产品的海外销售大部分是以海外授权为主,严重受限于目的国当地的营销团队。从有关数据可知,自2009到2018年以来,我国的医药产品出口规模在稳步增长,但由于受各国药品保护主义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限制,国内医药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放缓。因此,为了充分适应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形势,民营药企要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其全球市场空间。

(二)追求市场垄断

目前,北美和欧盟的医药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医药市场。以Pfizer、GSK、Bayer等为首的国际医药企业凭借着其生产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和规模化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垄断优势,在全球医药市场中攫取着超额的利润,维持其产品的垄断价格。相比而言,国内民营医药企业在企业规模、优质产品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利用海外并购来突破企业规模的限制,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服务体系,以获得企业产品的垄断优势。

(三)嫁接海外高新技术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新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高和风险高等特点。新药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要耗费3到6年的时间,准备5千到1万多个新药候选物质的研究,然后选择一定的数量进行临床研究阶段,需要耗费6到7年的时间;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通过后,还需要半年到2年的新药证书申请时间,再经四期临床试验后方可上市。

对于国内医药企业而言,自主研发新药的成本和时间压力过大,而我国的新药审批时间比欧美国家更长。目前,国内药企在高端药品方面产量不足,其市场主要集中在药品仿制方面,而跨国药企则占有大部分的原药市场。为了获取高新技术,突破企业研发能力的不足,民营医药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减少研发成本的投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整合研发资源,增加企业新产品的数量,以实现更高的市场利润。

(四)产业链条延伸整合

医药产品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其利润和销量一般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民营医药企业要积极开拓新的医药产品,以替代位于成熟期的产品。利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民营医药企业能够极大的增强对产业链条的控制,以应对医药市场的波动所引发的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自身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生产及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利润较低,企业凭借并购方式,能够全面整合产业链,减少研发经营成本,实现资源的良性利用。通过对产业链的高度整合,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发展空间。

三、 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一) 并购的风险

1.估值风险。企业在开始并购交易时,需要通过自身或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了解,以健全价值评估体系,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引发价值评估问题。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一些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有失草率和盲目,仅仅根据内部收益率的测算就做出并购决策,这种投机性行为的结果就造成了企业的巨大损失。作为高新技术密集、轻资产行业,医药领域的公司大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估值,通常并购中小型医药企业的时候都要付出5-15亿美元的代价。在开展海外合作或并购交易时,民营医药企业要从专利情况、债务情况、产品许可等方面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便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来进行目标公司的并购,减少因专利失效、许可证过期等多方面因素而造成并购行为的失败或损失。例如,阿斯利康收购MedImmune付出了150亿美元的代价,但是在并购后的医药企业却在十年内无一款创新产品问世,且其名下拳頭产品“FluMist”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从推荐清单中排除。美国Pfizer以140亿美元收购Medivation,并获得该公司多个处于研发中的产品,但大多遭遇临床失败。因此,医药企业并购初期的估值并不合理,估值价格过高,以致于并购完成后难以获得并购收益。

2.法律风险。(1)企业不熟悉并购相关法规。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通常适用并购企业主要资产所在地或其注册地的法律。国内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对并购目标企业所适用的当地法律缺乏了解,往往对其进行盲目或投机性的揣测,以致于在某些方面触犯当地法律条款,造成并购方的权益损失。如果国内民营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经验,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理解和掌握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法律条款,这会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2)并购双方政府审核风险。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民营企业还将面临着是否通过审批的法律风险。由于各国政府对海外投资都实施不同程度的管制,对并购议案需要进行预先审查。一般情况下,海外并购通常经过三个法律审批阶段,即国内、标的国和反垄断三个审批调查步骤,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海外并购的失败。随着海外并购规模的快速增长,各国政府都因此进行重点核查和管控,并从是否违反本国行业政策、是否引发市场垄断等方面对海外并购进行严格的核查。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上述各方面审核,以免造成并购损失。国内民营企业进行海外企业并购时,通常需要征得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核准,而标的国审核风险则主要源自美、法、日等国。

对于欧盟或非欧盟国家的海外并购企业,法国采取区别对待措施,这给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不利影响。日本是标的国审核汇总最为严格的国家,且其审核时间和审核内容缺乏许多不明确性,同时其政治立场有一定的倾向性。日本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常采取严苛的审查机制,认为我国企业大多持有较强的政治目的性,以致于屡屡否决并购议案,使我国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美国审查程序相对简洁、时效性强,且法律风险较小。但对于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抱有警惕意识,从而导致审查时间的延长、审查内容复杂化等情况。相对而言,民营企业遭受审查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有搁浅几率。例如,华为于2011年欲并购美国企业3Leaf,被其政府认为不利于国家安全,从而造成该并购项目夭折。反垄断审查主要是指企业并购完成后是否造成所在国出現市场垄断问题。例如,英国以25%市场份额作为并购完成后反垄断界限,如果超出25%,就将被英国垄断委员会纳入反垄断审查中。

3.整合风险。(1)品牌整合风险。海外并购时通常会遇到品牌整合风险,涉及到商标的适应时间和费用等。我国企业在并购完成后,使用其并购企业品牌时依然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进行并购品牌整合时,不能对品牌内涵进行任意修改,以防造成市场对该品牌的抵触情绪,因而影响品牌的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在整合并购品牌时,常采取联合品牌到自由品牌的过渡,或者实行双品牌战略。(2)技术整合风险。技术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并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国民营医药企业常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但在并购之前应慎重对待技术整合风险,科学评估并购双方基础资源是否存在互补性,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研发实力。海外并购时应当着眼于技术资源的互补性,使其在并购完成后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收益。所以,在进行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企业要健全技术评估体系,重视业内科技发展趋势和动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整合措施。(3)市场渠道整合风险。在医药产品市场销售中,需要有精确的渠道定位意识。例如,大众要求通常走批发或分销渠道,而新特药则主要集中在药店和医院。美国采取的是市场化道路,医药流通企业要兼顾上下游客户;日本则以政府管制为主,医院依然是药品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因此,在开展海外医药企业并购时,我国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渠道整合的风险,避免因药品投放渠道有误,而造成市场拓展不力。

(二)案例分析——以复星医药并购AlmaLasers为例

1.案例介绍。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四年后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复星医药在国内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中领先,其产品包括肿瘤、消化道、心血管等领域。其中,抗疟药物产品在世界医药市场中声名显著,是我国最具竞争力药企之一。自2012年在H股上市以来,复星医药逐步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AlmaLasers(飞顿)是于1999年成立的一家以色列公司,产品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端医美器械、医疗手术器械产品和美容医疗服务等。其中,在医美器械方面有着极强的研发技术实力,在世界医美市场有着极高的占有率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并连续5年被列入发展最快的高科技公司50强。复星医药和飞顿在2012年9月开始接触,并于次年4月宣布完成并购事宜。首先,复星医药经由子公司私募基金成立SisramMedical收购飞顿95.6%股权,其余作为股权激励给原管理层。

2.复星医药海外并购的原因。第一,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整形美容行业在2012年起成为了社会消费的热点,但是医美器械行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进入门槛,而复星医药的相关技术储备薄弱,于是期望通过资本运作来进入到这一热门行业,以树立起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飞顿的高端医美器械产品占据了当时15%的世界市场份额,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通过对飞顿的海外并购,复星医药构建全产业链布局,成功进入到世界医美器械市场,从而成为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商,填补了原有产业链中的脆弱环节,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第二,引进国际核心技术。专利和技术资源是医药企业的核心资产,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复星医药通过并购飞顿取得其74项专利,并收获了其技术研发中心和相关的研发人才资源储备,以减少研发成本,降低产品研发周期。并购完成后,飞顿取得了2项FDA认证和5项CEP认证,其产品热拉提也成为世界上安全性最高的紧肤技术。第三,建立国际营销网络。通过对飞顿的并购,复星医药在原有成熟的国内销售网络的基础上,获得了飞顿在国际市场的成熟分销网络,并以较低的扩张成本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构建起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从而为自身产品的国际化打下坚固基础。

(三)复星医药海外并购AlmaLasers的风险

1.估值风险防控。在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创新方面,以色列位居全球前列,其境内的优质标的企业众多。通过对以色列医疗器械企业的充分调查、评估和对比,复星医药选择了其中最为优质的标的企业——飞顿。作为连续五年发展最快的世界性高科技公司,飞顿的用户规模、行业发展强劲、技术水平都受到了市场的推崇。复星医药在多家中介机构协助下,合理评估了标的市场价值,并经Sisram公司用2.2亿美元收购其95.2%股权。Sisram于2017年在H股上市,并购完成后市值4.8亿美元,市值增加了2.6亿美元,其2016年的市盈率达到66倍,在全球同类型企业中属于领先水平。由此可见,复星医药对飞顿的并购所给出的合理估值,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回报。

2.法律风险防控。以色列位于中东地区,经济和工业化实力较强,当地政府对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复星药业对以色列的法律法规做了充分的调查,以避免差异化的各国法律对并购整合的影响。中国在以色列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三的位置,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政府间的关系良好。为了欢迎中国资本投资,以色列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计划,仅对敏感技术行业有所限制,并承诺中国的投资如果失败,将由当地政府承担10%-15%的损失,上限为1500万美元。由此可见,复星医药对飞顿的收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小,获得了标的国政府的支持,而相关的审查批准程序相对简单。

3.整合风险防控。为加强并购防控,降低整合风险,复星医药成立了并购委员会,为飞顿提供了相关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体现复星医药的诚意,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整合,为双方的交流互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世界宗教的重要发源地,以色列74.8%的人口信仰犹太教,当地还有其他宗教信众,为了减少并购过程中的文化、宗教冲突,复星医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宗教文化,推动两国文化的沟通。同时,复星医药保留了飞顿原有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创新文化,并鼓励国内企业深入学习以色列企业的创新创业精神。飞顿被并购之后,其原有发展战略、财务及组织构架等多个方面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缓解飞顿原有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并购所可能引发的消极因素,复星医药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模式,尽可能的保留了飞顿原有经营管理团队,并给予了一定份额的股权激励。另外,复星医药减少了裁员的规模,良好完成了对飞顿人力资源的整合。

4.技术整合。在保留原有研发队伍的基础上,复星医药加快了对并购技术的接收和消化,实现研发协同效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顺利进入了医美器械的国际市场。另外,通过技术的国内转移和本土化改造,使得飞顿的后续研发更能针对中国市场的变化。通过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复星医药在完成对飞顿的并购之后,持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2010到2018年的年增长率达到了439%,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也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四、推进民营医药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对策

(一)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与支持

作为医疗卫生及健康服务等行业的基础所在,医药产业拥有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等特点,能有力推动国家经济增长。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用于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民营医药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入到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在中医药、民族医药这些优势医疗领域,民营药企可对经典名方再次开发,加强民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创制具有知识产权、疗效良好的新医药产品,以开拓国际市场。民营医药企业可利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来推进医药创新,降低医药研发的风险成本,提升自身新药研制实力,实现检测认证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

(二)明确海外并购战略目标

在选择并购目标时,民营药企要合理评估自身实力、企业定位和市场需求,以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向,并通过市场调研、中介咨询、专家顾问等途径对标的企业做全面的市场评估,合理制定并购评估计划及可行性报告,以规避盲目跟风的风险。民营药企在确认并购方向后,要冷静选择最佳并购标的,要注意并购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情况,经过行业行情、企业业绩、财务及市场情况等多方面信息的比较,初步筛选出意向企业。在开始初步洽谈之前,民营医药企业要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对标的企业进行深入的接触和调查,对其进行全面的资产价值评估,并根据市场分析核算出标的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估值,并经细分行业专家二次评估和技术确认后方可开始正式接触。要充分发挥国际投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实施资金预算的全面管理,选取适当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以减少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为了减少海外并购的整合难度,降低法律风险,民营医药企业可事先聘请熟悉当地法律情况的专业律师团队,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对并购方案进行优化,健全合同协议内容,保护企业法律权益。当并购磋商完成后,可立即进入审批环节,确保并购项目的有效性。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项目,民营药企要同其政府签署稳定财产权和外汇的协议,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政策及法律变化的负面影响。

篇10

即使流动性仍将继续充裕,但市场更健康、理性地继续上涨仍离不开良好的宏观与微观的基本面,未来市场或将进入经济复苏的验证阶段。所以,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寻找中报预增股,成为我们投资致胜的关键。

个股点评:

招商银行(600036):按揭贷款增幅较快

招行个人按揭贷款09年保持较快增幅,同时资产质量较好。新资本协议中,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权重可能进一步降低。个人按揭的关注类贷款略有增加,但预计不良率不超过0.3%,比去年的0.25%略有一点增长。房地产开发贷款最近略有增加,仍然支持全国性的和区域性骨干企业,限制中小型开发商,以及商用房开发商。对开发商的资质和项目审查比较严格,操作层面实行全封闭运作。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商用放贷款坚持全部由总行审批。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开发贷款资产质量仍然保持双降。

公司09年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负债方面,由于零售存款的活期占比较高,银行仍然坚持推行高端客户的路线;资产方面,一是大力推行零售业务,因为长远看按揭依然是风险较低、收益较高且稳定的业务品种I二是推行中小企业业务,提高定价能力;三是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适当介入政府平台。

招行09年的费用开支预算为同比增长8%,对于成长中的银行而言,确实是比较低的水平。在开支上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具体表现为:由于坚持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因此对于网点增设及信贷中心系统建设的开支更多倾向于“保”,但对于人员增加及装修费用则适当“压”,总行严控人员增长,分支行的人员增长需要与业务及盈利增长相匹配;对于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中心的装修提出管理标准,通过控制员工费、装修费及折旧费控制整体费用。

当前,招行对于东部城市的网点设立已基本完全,网点的统一改造预计2010年可完成。在网点建设上,采取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相结合、网点建设与零售业务推进节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年初已设定新增网点规划并纳入8%的费用增长计划中。由于近期银监会放宽网点增设审查,招行可能会对年初计划进行调整,但在“管理能力决定发展半径”的理念下,预计增速平稳。

招行的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结合紧密,主要体现为信用卡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增长上。信用卡业务方面,经历过跑马圈地的时期后,招行将重点转向提高单卡消费额上,通过不断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走高端路线。重视信用卡交叉销售带来的增值服务,发掘此方面的潜力。财富管理业务,是金融脱媒后银行中间业务的巨大潜力点,也是招行业务发展的重点。

宁波银行(002142):明确小企业细分市场

宁波银行已率先进入了一个特定细分市场,并在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期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可以长期看好。国内缺乏层次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注定是无法满足经济体内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的。对中小企业来说,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更多源于良好的出口,也即良好的世界经济。从国内的企业结构特点来看,虽然近10年小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和就业的贡献都是显著的,但其在经济结构地位以及在获取信贷上的难易程度,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大银行做小企业、小客户,注定是不经济的(这也是这些年来持续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大银行在有大客气资源的情况下,从主观上无法重视“短、急、频”的小企业信贷需求。从客观上看,大银行在信贷流程上无法做到位小企业定制的“快速、灵活”。因此大银行是难以真正沉下心来做小企业贷款。

公司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真正踏实做小企业,并围绕这个核心发展自己的队伍、产品、系统。小企业信贷业务“短、急、频”的特点对业务人员的要求较高,发展出一支良好的一批熟悉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业务队伍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育。公司必须在前期投入充足的人力成本,才可能在后期达到规模效应。在人员的激励上,公司采取“积分制”办法进行绩效管理,调动从业人员拓展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

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特点是及时性、多样化和定制化,公司目前处于形成这些特点的“厚积”阶段,一旦经济真正复苏,公司自身规模经济一定程度形成后,必然能见到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的“薄发”阶段。

定位中小企业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的成功运行,为公司应对利率市场化做好前期准备。利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贷款业务的价格竞争。定位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提供金融支持的银行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客户规模小,议价能力弱,有助于缓解利率市场化对贷款价格的冲击。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的核心在于准确衡量每一笔业务的收益和成本,宁波行FTP08年上线以来运行情况良好,有助于其避免陷入过度竞争而侵蚀公司利润。

新设立分行不以规模和利润为目标,着眼于完善组织价格,培养专业人才团队。业务流程化建设以获取规模效益。中小企业业务规模效益是盈利的关键,而业务处理的流程化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关键。根据国金证券调研的情况,公司业务流程化处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均较为顺利,贷款业务的效率较高。

海通证券(600837):多元化经营提升盈利能力

IPO重启,创新业务在将在下半年加速推进,海通证券业务多元化趋势将在两方面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一方面,为公司提供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公司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公司在创新业务资格获取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并进行了积极筹备,而强大的资金实力也有利于公司拓展创新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业务再度多元化将显著提高经纪业务佣金费率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减缓佣金费率持续下滑的趋势,维护经纪业务利润水平。从估值上看,业务多元化趋势有利于降低业绩波动性,支持公司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

投资百瑞信托展示了海通在金融行业并购的巨大潜力。公司自有资金高达350亿元,并在政策扶持下寻找行业内外的并购机会。08年董事会报告明确提出公司将“持续关注证券行业潜在的收购、兼并机会,并计划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入信托、保险、银行等领域”。投资百瑞信托将有助于打造公司产品研发平台,通过协同效应的发挥推动资产管理和直投业务的拓展。同时,投资百瑞信托也意味着综合经营平台的构建,以及业务多元化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提升盈利水平,平缓业绩波动。

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给上海本地

券商带来长期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务院意见,上海将“重点发展投资银行等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培育和吸引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作为目前上海唯一的本地上市券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为公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培育强大的本地金融机构,‘并将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有利于公司在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公司竞争力。

2009年良好的开局为证券行业业绩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作为直接受益者之一,海通证券09年经营业绩也将受益于市场转暖后主要业务驱动指标的超预期提升。此外,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前景,随着行业创新业务开闸、公司综合金融平台逐步构建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的推进,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将逐步提升。资金优势向盈利能力转化的实力将不断增强,

中煤能源(601888):产销量大幅上升

中煤能源煤炭产销量环比较大幅度回升,出口持续大幅回调。1―5月份产销量同比分别上升2.3%和下跌16.0%。受夏季国内煤炭下游行业的电力、钢铁等行业需求回升态势影响,5月份,公司煤炭产/销量1048/781万吨,环比较大幅度回升29.86%/19.24%,同比则分别增长21.85%和下降14.18%。出口方面,5月出口17万吨,环比下降3929%,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下降90.10%。09年公司第一批煤炭出口配额为1070万吨,全年我们预计为1600万吨,其中出口自产煤750万吨。中信证券预计09年公司煤炭总产量将达到1.1亿吨,同比增长650万吨左右。

焦炭产量环比较大幅度抬升,同比持续下降。5月份,公司焦炭产量为36万吨,同比下降9.77%,环比回升28.57%。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钢材市场的恢复导致焦炭需求市场出现活跃。当前国内经济虽有转暖的迹象,但基础比较脆弱,尚不足以支撑建筑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受钢材市场走势不明朗的影响,焦炭业务未来表现尚不确定。近期焦炭价格趋于稳定,仍有下调趋势,但我们预计下跌空间有限,不会超过100元/吨,二级冶金焦的车板含税价格全年均价预计将在1500―1600元/吨。09年公司焦炭产/销量320―350万吨,产能利用率低于70%。

煤机业务成长迅速,前景看好,5月份产值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全年煤机产值50亿元。09年1~5月份煤机产值25.30亿元。5月份产值5.27亿元,环比小幅下降0.96%。自去年H月同比止跌之后,09年煤机产值持续上升。公司煤机业务实力雄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预期盈利将持续增加。目前,公司煤机销售依然旺盛,成长增速,前景看好。

广宇集团(0021 33):高价地的机会

公司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房屋建设开发公司,成立于1987年1月。后改组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大股东为杭州市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局。2000年至2004年,公司经过增资、股权转让,实现了股权由杭州市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局、职工持股协会和杭州中房置业转移到平海投资以及公司管理层等自然人股东。于此同时,公司在02年进入安徽省黄山市,04年进入广东省肇庆市,形成了在二三线城市多区域发展的战略。

公司项目集中于杭州、黄山和肇庆三地。目前共有可结算面积138.96万平方米,权益可结算面积储备121.87万方,可以满足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所需。黄山和肇项目拿地时间较早、地块质量较高,项目整体毛利可观;杭州多数在07年获得,地价成本较高,毛利率低,但在公司销售策略下,项目销售已经进入上升轨道。

杭州房地产市场在08年经历了近乎一年的缩量降价调整后,成交量从08年12月开始反弹,在09年2月后出现大幅增长,并一直延续到目前。其中09年5月商品房周均成交套数环比增加29%,同比增加144.8%。公司在07年获得5个房地产项目,均位于杭州。面对高价地,公司采取了积极而卓有成效地销售策略。08年11月,公司推出“西城美墅”,截止目前已全部售罄;同月推出丁桥“三块地”之一的“上东领地”,低价入市获得热销,目前已售出近50%,价格基本探底成功,未来另两块地房价趋势明显。“天城”项目尽管地价较高,但位置较为稀缺,公司不急于开发,即使相比目前周边房价,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其中4月成交均价环比3月增长13%。从库存来看,商品房可售套数则持续保持下滑趋势,短期供应的下降对市场转好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公司在危机中的房地产操盘能力来看,公司具有长期价值,同时,公司拥有大量的预收账款(09年一季度末预收款占08年收入的比例为113%),09年结算的西城年华早已售罄,今年业绩的确定性高且有较大的增长幅度,宏源证券给予公司“增持”的评级。

江淮动力(000816):节能减排先行者

公司产品为柴、汽油机,柴油机以单缸机为主,受国家补贴大型农用机械影响,单缸机销量下滑,但多缸机销售势头很好,汽油机以小型通机为主,保持快速增长。但传统产品毛利率偏低,因此公司致力于转型中高端产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自主研发APU进入美国市场。二是为百利通(B&s)代工提升汽油机制造水平;三是开发小型家用风机。

APU(辅助动力系统)是安装在重卡上的一套独立小型动力系统,在重卡主机停机时提供动力来源,可减少主机空转时的油耗和排放。美国几乎所有州都制定了防空转法,要求减少重卡空转时的排放,美国现有重卡存量约250万辆,其中约65万辆带有卧室,是防空转法的主要针对目标。但市场有多种技术可以减少空转时的排放,APU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且美国本土有多家企业生产APU。因此这种由排放法规催生的市场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难说谁将最终胜出,公司08年通过美国的子公司实现了APU在美国市场的开拓,并计划09年进一步放量,APU进入放量前夜,值得期待。

为B&S代工汽油机属通机,B&S为全球最大的通机生产和销售商,08年约销售1600万台,全球约5-6000万台的容量。公司通过为B&S代工提升自身汽油机的制造水平,目前双方已合作定型约5-7个型号,预计10年初开始批量供货。代工产品毛利率一般,但属稳定获益型。风机产品仍处开发阶段。公司风机产品主要是针对家庭用的小型风机,4-5KW,垂直轴,公司以组装为主,主要部件外购,主要市场在美国。目前风机样品已送检,公司计划09年销售500套。

随着油价的上涨以及奥巴马政府

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长江证券预计公司APU业务在大洋彼岸或将迎来高速增长。考虑到公司未来几年的高成长性,给予2010年20倍PE,公司合理股价约为10.2元,重申公司“推荐”评级。一旦美国经济复苏超出预期、国际油价上涨超出预期以及奥巴马政府在商用车领域减排政策方面出现新的变化,不排除上调股价目标位的可能。

上实医药(600607):资产注入值得期待

上实医药利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手段将Starr及其实际控制人胜达国际集团丰富的管理经验及国际医药领域的广泛资源与公司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相结合,不断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广东天普的治理结构和运营管理,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和产业营运能力,夯实核心业务规模和产业基础。

2009,年中国医药市场还会维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医改对医药的影响来看,外资无疑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在投资策略上,既包括产品系列和主营范围的加大投入,也包括外资药企巨头补缺性的并购。

公司的母公司上实控股旗下有正大青春宝、厦门中药厂、杭州好护士、杭州胡庆余堂、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等优质医药资产。上实集团对于上实医药的战略一直是比较明确的,即作为医药工业的平台来整合资产。虽然众所期盼的上药集团重组尚未启动,但是本次引进战略投资者,意味着上实医药先从下属子公司人手,加强制药产业的力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上实集团把上实医药作为医药工业业务平台的意图。

4月上实医药董事长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正常情况下,上药集团重组的初步方案将在6月底出台。随着这一期限的日益临近,以及6月起基本药物目录与另外21个医改配套文件会陆续公布,将会给公司带来多重利好。上海证券预测公司09、10年摊薄EPS约为1.49、0.51元,对应09、10年动态PE为13.13、38.37倍。公司所处的中药板块的PE中值为09年26.76倍,10年22.16倍。医药行业的良好增长预期将使得行业能够获得市场溢价,考虑到后续资产注入有超出预期的可能,维持公司“跑赢大市”评级。

金风科技(002202):产能进一步释放

金风科技在2007年上市后,利用募集资金迅速完成了兆瓦级机组的全国产能布局,截至2008年底,公司的包头、北京和新疆二期兆瓦级机组制造基地都已经建成,至此公司在目前靠近几个风电机组市场的生产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000台的兆瓦机组制造能力,这些能力将在2009年释放。

公司1.5MW机组选择的是永磁直驱机型,已经比较成熟,利用率明显高于市场上的其他1.5MW机型,目前市场接受程度还比较高。预计2009年,公司的兆瓦级机组风电机组产量将超过1000台,较2008年的370台大幅增加。公司的甘肃酒泉基地目前基本建成,将于6月份试生产,西安生产基地计划年底建成。公司的南京生产基地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明年建成,主要面对沿海及出口市场。公司这几个基地建成后,公司的产能全国布局基本完成,总产能将达到每年2000台兆瓦机组。我们预计到

2010年,公司的兆瓦级机组产能进一步释放,预计产量可以达到1900台。公司在德国正在改造一个年产能为100台的厂房,估计2009年可以完成。据了解德国生产基地主要为德国的新机组研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