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该文件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一致性。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师生双方边教、边学、学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推动了专业师资队伍成长和专业建设。本文就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性进行分析,以幼儿园为专业求职方向,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对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起到积极影响。
一、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带动了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更影响着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及时抓住市场,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制约专业发展
(1)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基础课(语数英体政等)、专业课(三教六法等)、专业技能训练课(弹唱说跳画、见习实践等)”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受师资及环境的影响,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极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师资力量薄弱。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初期,教师团队大多由院校有一定工作经验但非本专业的教师组成,理论不扎实,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更极难带动专业发展。(3)教材实操性不强。目前市面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繁多,大多是“各司其职”,重复内容较多。由于编者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材大多理论知识充实但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满足不了岗位需求。可见,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必然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
2.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理实一体化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对的群体特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接触的群体是从出生到入小学前的幼儿,是一群活蹦乱跳,有思想、有个性,在体格及心智上都在不断发展的幼儿。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多接触幼儿,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掌握幼儿特点及与幼儿相处的方法。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让课堂进企业、让学生到幼儿园实操,直接接触幼儿,以达到学习目的。(2)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的双重任务特殊。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保育结合,即保教结合,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教育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教育契机随机应变。理实一体化强调教育的实操性,在实操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处理幼儿园的各类突发事件。(3)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特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唱、说、跳、画、做等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不仅能满足专业技能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更能将所学内容融合到实际工作内容中,区别于专业性的艺术类学习,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带活课堂,强化师资,优化环境,整合教材学材,使职业院校专业能立足市场,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色的呈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以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开展调研,调查幼儿园教师从“新手—熟手—能手—高手”的职业发展过程学前教育专业要为幼儿园输送合格人才,就需要实地走访、调研幼儿园,明确幼儿园的用人标准及岗位需求,遴选至少有5~10年本职工作经验的教学主任、正班主任、副班主任等至少10人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搜集专家的简历信息,分析专家“新手—熟手—能手—高手”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过程,指导专家列举出四个阶段的工作实例,描述岗位工作要点及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2.凝练归纳,提取本专业相对应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将每名专家列举产生的诸多工作实例进行归纳筛选,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的四个成长阶段,即“新手(保育员)—熟手(副班主任)—能手(正班主任)—高手(教学/教研主任)”,提取出幼儿园工作实例中最为典型的13个工作任务(保育工作实施、幼儿日常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家园共育、教师文案写作、教研活动组织、新教师培训、幼儿园教学活动策划、幼儿园课题开发与研究、行政管理、工作测评、大型活动策划)和若干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3.教学转化,将实际工作任务转换成可以在校内实施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有区别,要将实际工作搬进课堂就必须进行转化,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实施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即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在转化过程中,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对接,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描述,明确工作的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并提供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学习环境及教具材料,根据学生情况和现有的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实际学习情况来考核检验学习效果。4.整合方案,将各要素进行排序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经过调研、归纳和转化三步之后,将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编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列表、一体化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条件与保障(师资队伍、场地设备设施、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考核与评价等内容进行排序整理,形成一套专业、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此体系涵盖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素质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行动领域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体系。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到“三教一体化”
1.教师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将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岗位要求带入课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有幼儿园实际工作经历。因而,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要考取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技能等级证,如保育员证、育婴师证、艺术类等级证、奥尔夫音乐培训证、蒙台梭利教师证等,还需要每年到幼儿园实践至少两个月以上,满足“双师型”教师标准才可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2.教材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摒弃市场上学科化的教材,由专业团队根据岗位的需求、学生的层次、专业的特色以及现有的实训环境等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避免各科目间重复性内容产生。纵向以职业发展过程为主线,将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始终,横向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岗位工作技能及专业拓展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是电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的技术平台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知识面广、理论深、课本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等突出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建设适用教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原有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
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接受能力弱,学习较吃力,主动学习积极性差,但是他们头脑灵活,注重实效,对动手学习的实践环节相对较感兴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网络接触频繁。
2.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是一门纯理论课,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公式推导、精准数学分析论证,内容枯燥、复杂、技术深,原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并不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会阻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3.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侧重把复杂的理论知识点讲细、讲透,认为这样就是讲好,其实不然,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多数时间成了老师自己讲给自己听的课堂模式。再者,传统的实验课多数为验证试验,没有注重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建设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课程内容相应调整。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使学生毕业后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具备从事各电类及自动化类生产设备技术管理、运行维护的基本能力、对电子产品进行组装、维护和制造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课程内容设置就应该侧重讲述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法,完成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常规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与设计,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和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课程内容由“学科模式”向“工程模式”过渡,不仅注重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及其在整个知识链条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工程形成”,即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贯穿理论教学的始终,实现“全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习题课的学时比例,实现教学过程的讲、演、练相结合。
2.教学方法灵活,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日常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边讲边练,采用“问题化”和“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结构“任务化”,针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有任务目标、知识储备、实训操作、维护操作等要求。学生从接收任务到完成任务实际上同时完成知识点学习、技能加强、经验积累这样一套基本的工作流程。与此同时,采用课前布置题目(可以分组布置)、学生准备答案、课上回答问题(各组代表回答,同组同学补充)、相互挑错、课后统一打分、期末记入总评成绩的“问题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
在理论教学方面,注重知识点的深入浅出,避免复杂的公式推导,加强其理论实质和结果的实际应用;实践教学方面,逐步打破“教师本位”、“验证试验”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本位”、“理解应用”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站在真正指导实践位置上的新型实践教学过程,如开课前安排一周的工矿企业认识实习,先组织学生看录像、模型,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部件、作用、结构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去现场,针对现场实际设备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启发作答,再由指导教师或现场师傅补充、总结等,强调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上,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利用板书讲解可以展现重点内容推导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可以直观、生动演示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且信息含量大,直击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营造轻松、丰富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先用课件讲解,再用板书补充,强调重点。这样丰富了教学,活跃了气氛,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
3.细化平时考评规则,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针对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进行必要的细化改革,加大对本课程“过程考核”的力度,如增加平时“小考”的次数、增加提问次数、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等,具体来说,就是将考核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出勤情况、学习主动性、配合老师情况、完成作业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成绩占30%,主要通过学生参加课程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工学结合的能力表现进行评价,即“小考”;期末考试成绩占40%,采用ABC卷统一命题,在命题中,分为基本要求部分和提高部分,前者占三分之二,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后者占三分之一,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等,灵活采用闭卷、开卷与闭卷结合等方式。试题内容上,过于强调对本课程理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现在则强调理论本质和结果的实际应用。阅卷及试卷评价上,将教师组织在一起,实行阅卷的流水作业,保证评分的公正性;每次考试后都进行较详细的“试卷分析”,并听取其他教师及部分学生的意见,以便改进教学。
4.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增加虚拟Multisim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是现代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用工具,具有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用户界面提供丰富、便捷的应用工具箱,可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模型之间的转换、波形实时观测、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与校正,学生可以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完成控制系统模型的绘制、演示、分析和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实验室同时增设可折叠学习桌椅、多媒体教学设备、板书设施等,建设成为“一边听、一边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例如:当理论讲授到控制系统时域特性分析时,首先利用Multisim仿真环境进行建模,然后通过仿真软件中示波器的演示窗口实时、实地观察各控制环节输出的特性曲线,从而直观地进行各环节时域特性分析,这样学生在听取相关理论知识点后便可以及时地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自主思考并动手练习操作,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
5.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建立和完善《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习题练习、教学录像、动画展示等内容纳入网络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成为本课程持续开发建设的辅助平台,逐步实现网络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核。
6.根据教学现实情况,自主开发建设任务驱动型适用教材。
原有教材基本为纯理论内容,且难度较深,某些理论无实用性,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需重新选取适用于我校高职学生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我参编并于2012年9月出版了《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仿真》任务驱动教材一部,并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编写的《实验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近几年,该教材在我院电力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学生中使用效果反映良好,旨在解决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且符合实际应用的问题。
四、结语
事实证明,在《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上述方式方法的实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霞,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4):119-120.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92-01
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而实践又能够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理论知识基础的实践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而只有理论不去实践,也让理论毫无用武之地,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是一门学习和研究网络编辑工作的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讲授网络编辑的一般知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具备网络信息编辑的综合技能,以便将来能够胜任各类网站的网络编辑工作,该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十分适用。
1 改变教学现状,进行针对突破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传统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开来,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时,学生并不能够及时的通过一定量的操作进行知识巩固,而在操作课程中,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无疑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并且在教师沟通不得当的情况下,会造成教学进度的不统一,造成知识点的漏讲或者是重复讲解,这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一味的重复书上的理论内容,让学生难以联系到实际操作中,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就会非常低下,而在实际训练时,老师又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对于理论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在操作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再者,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程不在同一地点,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没有条件用实际操作去让理论知识更为直观,等到操作课再遇到理论知识上的问题时,又要重新进行知识的理解,造成学习进度的拖沓,这些教学现状都是造成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提高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教育质量,就必须从这些教学现状出发,改变当下的教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帮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理实一体化就是针对以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所作出的改良型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积极实施有关步骤,进行分条一体化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把课程放在一起上,而是要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到一体化。
首先,必须要做到教师的一体化,传统教学把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开来,教师自然也就分为两个人,并且互有专攻,但是既然要让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统一,就必须培养双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且清晰的表达给学生,同时还要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为顺利的进行训练,教师在知识、技能、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上不能有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这样优秀的教师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本身做到的理论与实践一体,才能够把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整合。
其次,要做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即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些操作练习将知识理解的更为准确,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操作课程中,也能够运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从而更为顺利的完成操作,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深刻化,具体化,而不是纸上谈兵,也要让操作训练有更为扎实正确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在操作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解决,做到自主学习,自己进行探究。
最后要做到教学场地的一体化,网络信息编辑课程对于电子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相应的电子设备,那么学生就不能蚪行操作实践,而传统的理论课堂并没有这些设备,理实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要建立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需要的教学场地,让学生随时能够通过操作进行巩固练习,也能够随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3 避免一体化误区,提高教学效率
理实一体化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课程结合,而是有机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会误入一体化的误区,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教学内容的混乱,所以不能够只注重表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味的追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顾教学内容,让理论与实践只是互相掺杂,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考量,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如何在理论中穿插实践,从而让理论信息更为饱满,又如何在操作中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这都是教师需要仔细考虑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网络信息编辑,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强。
总而言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十分适用网络信息编辑这一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帮助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兼顾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技能性更强,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成为被需要的人才,针对一些教学现状,有针对性的实施有关的步骤,做到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 立体化教学模式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临床医学生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信息学科平台课程群立体可视化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 数学教学论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资产评估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模具材料”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课堂虚拟实验室的《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单片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资源共享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多维度、立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外语教学立体化互动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Study on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Pattern in Medicine Informatics Courses
CHE Li-juan, WANG Jin-de, YANG Ye, ZHANG Chang-li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篇5
关键词: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考核改革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职业岗位教学情景,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它以某种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练边讲,练讲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认知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时段、分场所独立进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其弊端已突显出来。首先,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用而遗忘。其次,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多以学科特点和知识系统性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造成理论知识偏深、偏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再次,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缺少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缺少真实或仿真的职场情景,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从事具体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显然不能有效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现代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以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围绕解决职业技术领域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做法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分析检验技术》是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培养精细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占据了化学检验工考证内容的50%以上,并且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且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上都相对独立,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训练欠缺,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我院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检验工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七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种类为主线设计七个项目,每个项目将某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完成前七个项目后,该课程重构出的第八个项目为综合能力项目,培养学生遇到分析检验问题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能正确处理数据和撰写正式论文报告等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项目设计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2)具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将每次课定为4个学时,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进行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景活动设计为载体,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实践一体化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任务驱动、工作情景设计为主体,辅以角色扮演、项目组管理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研究
改变了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独立考核的格局,研究出合理可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考核评价方式,使评价可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估,并能起到促学的作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过程考核,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提问等情况进行考核。(2)学生参与考核,项目考核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考核学生项目完成的全过程、项目实施的成果以及其所表现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项目考核评价的具体实施细则见上表)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构建《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逐步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技能项目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转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本文系中山市教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D10060)及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教学;课程整体设计
《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自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对其大纲、课程结构、框架体例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包括导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对国内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内涵分析
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是:(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把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规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2)突出职业能力。(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与工作经验。(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四种典型的项目课程整体设计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可见,设计具有预先性和目标指向性的特点,同时设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课程设计的理论及模式繁多,诸如内容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课程卷”中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丛立新在其专著《课程论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其整体不一定就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由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国内教学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典型模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院校中最早成功申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多式联运管理、货运合同管理、货运保险、运输决策等九个任务驱动项目。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这项教学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习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运输企业管理、运输优化选择、运输流程管理、运输软件操作等方面。
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与考证相结合的模式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展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运用“头脑风暴”式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产生能力目标和标准,构建任务驱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岗位内容一致,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是以物流运输组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组织为主线,按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及各种多式联运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以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运输业务的准备或委托开始,到货物的交付结束。
以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框架模式 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转换为工学结合的任务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开始,学生就分组成立“运输作业部”,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分工、经营范围、口号或标识、组织制度、团队精神等的确定(情境1)。然后,依托这个虚拟的“运输作业部”(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运输合同、流转单据等拿过来,开始“货物运输业务”运作,即陆续地完成课程后续的阶段性学习任务(情境2至情境8),课程结束时,学生就完成了管理该部门的整个工作过程(总任务),使学生全程了解、体验运输部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阶段性报告,这样就将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演变为能力训练过程。
篇7
一、引 言
项目化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模式[1]。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指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确定技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内容,按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功能项目(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模式[2-3]。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与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使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焕然一新。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正得到国内职业院校的广泛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模式基本上发生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理论课模式”、“理论课+实验课模式”、“理论课+实践课模式”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4]。本文以电子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讲述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设计、理实一体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分析。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典型产品为载体,合理优化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1.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总体设计
由于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作为载体,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达到掌握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并养成职业素养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设计理实一体化项目式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时要参考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真实或仿真的产品为载体,以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学训室为平台,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任务(项目),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1)教学项目的选取立足职业岗位的原则,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项目的选取内容,并在教学中融入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2)教学设计突出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围绕技能训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进度;(3)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理论难度依照“必须够用”原则;(4)项目的选取以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实现、便于评价为原则。由于电子类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项目的选取在整体上按着课程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知识与技能点的安排以递进、并列等关系选取内容。
2.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所有教学资源中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对该任务单元教学的具体谋划和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任务名称、学时、教学场所、指导教师、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学方法、客户任务描述和教学过程设计[4]。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分为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宏观上需要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入手,按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将相似的技能归纳为一门课程,然后根据需要达到的技能确定项目数量和任务内容。以电子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课程为例,课程所含有的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
课程的微观设计主要指课程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针对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成功传授,它包含教学场所的要求与配置、教学教案与电子文档、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步骤等的准备等。以《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课程《项目4按键识别与抢答器的设计》为例,在设计该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时,需要设计的微观内容有:教学任务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教学过程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技术知识储备,任务扩展,项目总结(汇报);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四部分或者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六个步骤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
3.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学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理实一体学训室的支持,教学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尽量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教学过程的顺利实现与执行,如图1所示。学训室分为五个区域:教师工作区主要是项目教学时教师布置项目任务,指导工作任务的实施,设置多媒体投影、触摸屏大屏幕电视、黑板等设施;学生工作区是学生完成学习、工作项目(任务)的主要区域,对于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需要制作产品,工作台配置仪表仪器、联网电脑等;师生讨论区是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分析任务,确定方案等活动,有时还可以是理论教学的合适场所;仪器仪表区和参考书籍区是为学生提供教学工作过程所需工作设备、参考资料而准备的必需设备资料。
图1 理实一体学训室布置图
三、以工作任务驱动为中心、行动导向为方法,精心组织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把学。项目化课程教学通常采用分组学习,合作协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
1.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准备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准备有以下部分:(1)以工作任务驱动为手段,明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2)明确项目(任务)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课时分配、教学评价方式等;(3)分解项目,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工程实际,以典型性、实用性、综合性为准则划分学习任 务;(4)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教案、素材、软硬件等教学资料;(5)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
2.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与扩展训练四部分进行。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是一门程序编辑与硬件设计结合紧密、理论与实践动手要求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应采用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如该课程“项目3显示接口与广告灯的设计”的教学,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任务提出主要是分析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和扩展任务,教师可以展示完成后的产品实物或者仿真效果;任务分析主要以教师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项目任务的大概情况;任务的实施,教师分析整个任务的硬件电路设计、程序编程的思路和设计的C51知识点,这一步骤可以放到师生讨论和知识传授里进行;任务总结主要是学生设计和制作具体的产品或者仿真电路,师生共同评价任务成果;任务扩展主要是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扩展更多任务,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3.以作品考核为主、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课程模式,学生以团队协作和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是在任务驱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坚持以作品考核为主、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并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差异化、职业技能纵向成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坚持弱化传统的理论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具体评价方式为项目成绩为70%,期末考核30%(也可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调整)。平时项目成绩分配到各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按照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在一个项目内分为作品成绩、平时成绩、团队内互评成绩,并以相应的百分比分配,最后将各个项目折算到总成绩中。
根据职业教育的学生具体情况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评价时,注重差异化和纵向成长评价结合的方式考核,在具体项目考核中,给分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成长空间,适当分配一些奖励分,如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设立一些激励分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在理论考试中,设立一些根据难易不同分配不同等级分值的试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不同的测试。
四、结 语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是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工作岗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和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通过选择真实的或者接近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并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进行教学实践。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破解了电子、电气、机电、光伏发电等工科电类课程理论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小波,田拥军,葛庆.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
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3,(24).
篇8
关键词:数控设备维修 高技能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数控加工设备逐渐增多,企业迫切需求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本文对数控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课程体系,一般被认为是围绕培养某一方面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搭建的课程框架。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二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编制出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实际的教材,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三是教学方法、实训条件以及考核办法,这也是课程体系从宏观到微观的构建思路。
纵观各种不同的课程体系模式,可以看出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性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开发、审核与评价上,课程体系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针对一个专业群的任何一个阶段,尤其是更新方面。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对师资没有严格规定,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导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与技能,否则就会被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坚持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坚持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融入生产过程。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不可能让企业承担学生的技能训练,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在我国难以推广,尤其在西部工业不发达地区更是难以做到。
二、培养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原则
笔者认为,应基于现代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方法。基于现代企业要求构建一体化模块式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能让学生充分融入生产环境,毕业即可上岗,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1.课程体系研发原则
课程体系的研发必须基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研发程序,经过博比特、泰勒多年的研究,这个程序有四个环节,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
在这个研发程序中,首先是研发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工种的职业定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二是确定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环境,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三是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针对企业对数控技术维修人员的能力需求,设计所需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创新内容;四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五是强化技能训练:以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
2.一体化、模块化的内涵和设置原则
(1)内涵。所谓一体化教学,即是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地掌握理论、实践的授课比例,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模块是工作的一个部件、组件,介于整体与零件之间。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模块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模块化是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2)设置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将数控设备维修专业分成若干模块,如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模块、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块、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等,凡是与上述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笔者学校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上下功夫。除了设置专业主模块以外,还配置了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如高等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等课程。这些模块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构建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遵循弹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设置模块时遵循复合型原则。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④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挂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尽量挂钩,在内容上保持一致。模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参加技能考核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日后就业就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3.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的创新点
(1)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传统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能力定位不准。学校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了解,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顶岗。二是知识定位混乱、知识点重复,缺乏优化配置,理论教学课时过多,淡化了实训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离,导致了理论不能为实训服务、实训不能印证理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教学大纲的依据是“三个具有”:一是具有岗位就业竞争力,二是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三是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由此确定能力目标以及具体培养目标,设计能力训练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编制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大纲。
(2)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组织和教师备课的依据,也是教师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行业职业标准,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都需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以此确保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科教学,而是落实培养目标、训练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3)一体化模块式教材。一体化模块式教材应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式的生产任务引领教学形式设计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切实做到所教、所学、所用衔接。
(4)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要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仿真实训教学,还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场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将传统的教室、仿真实训室、实操训练场地合为一体,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每个模块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设置,使其符合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需求。
(5)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学人员既取得技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又取得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至少高级技工职业资格),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软件教学,还能指导实操训练。一体化师资还应具有丰富的工艺知识,能熟练地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
(6)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成功与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现代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还应进行客观、多元化的评价。因此,应当着力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由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制定,切忌由教学部门单方制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三、培养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案例
1.课程体系框架
2.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
(1)基本素质与能力:素质教育课程、高等数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2)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工程制图Ⅰ、工程制图Ⅱ、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3)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PROE软件应用、机械制造基础、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4)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维修: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实训。
(5)数控机床销售、售后服务:市场营销学。
(6)生产组织管理:工业企业管理。
篇9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了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内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从目前来看,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普遍关注某门具体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对专业定位模糊和对新技术发展跟踪不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
1.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例如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教学模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这种方式打破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2.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在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教学实施过程承载着专业建设的思想与目标,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我课题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成熟的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2.1一体化课程体系(1)基本结构。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灵魂是科学地序化与整合。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科学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性,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必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岗位工作调研、工作任务归纳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论证。
2.2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教学三要素为一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即基于学生主动行动的“学”、教师支持和咨询意义的“教”、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设定的“学习情境”等。基本流程为:根据选定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将其分解为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结合学生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采取分层次教学,在每个项目中分不同的阶段,逐段升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层次考核。
2.3一体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高效实施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和融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了15人教学团队,具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1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实习教学队伍中去,课程教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先后派4名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需求协调发展,有利于“双师”素质的提升。
2.4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要有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与之相适应。按照一体化设计原则,必须融教室、车间、实训、鉴定于一体,将教学环境工厂化,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技能鉴定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根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内所有的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成为机电工程基础实训中心、综合能力实训中心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心;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以及车间布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一体化教室中设置理论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小组工作讨论区、实验实训区等,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
2.5一体化教学评价为了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我院机电教研室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检查、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实训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等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结语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充分发挥了专业一体化整体设计的优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茹,张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4.
[2]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篇10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探索
一、引言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技工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将在技工教学领域逐步推行。
二、何为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说通俗点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的衔接,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为何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技工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
1、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大部分理论课教师不会教实操课程,不知实操课使用哪些理论知识,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或学科逻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学的一些理论在实操中用不到或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实操中必需的理论却没有学到或学的不深不透。受技工学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和学生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的限制,脱离实践的理论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也就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2、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动力最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或是实践应用,即学习兴趣具有明显职业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动力不足。失去理论的实践教学,只能变成简单重复练习,单调枯燥,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3、不能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现代生产活动要求技术人才不仅能操作机器,还应该懂得生产原理,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理论基础。脱离理论的实践,把学生变成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能力,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四、如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推行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将会是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浅谈几点:
1、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现以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数车操作与编程》每天六节课,(其中一节理论五节实训),四至六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将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2、编写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首先,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再次,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摈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以对骨干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时,应突破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着力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教材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还要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通过实践,这套教材理论知识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实践技能便于操作,实用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3、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实习车间要有足够的工位,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甚至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如我校数车实训车间。在数车实训车间旁设置数车仿真室,该仿真室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场所,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就可以在该仿真室进行模拟加工练习,然后再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加工(操作)训练。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该理实一体化实习车间为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使有了完美的一体化教材、再完善的实训中心,如果理论教师仍然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那么理实一体化教学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可以由三个渠道进行: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等;二是向社会招聘,包括各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让他们取得教师资格以后,以专职或兼职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培训,缺什么补什么。三是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轮训,也可以进工厂进行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或是技师培训等,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五、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在短时间内不能顺利、彻底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又因一体化教学要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所以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一体化教学,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逐步推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