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及对策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对策探讨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2013年是互联网改变最为迅速的一年,这一年中互联网上出现了阿里巴巴等目前规模极大的商业金融平台,如今仍然对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因为其独特的性质,更高效于传统金融业,具有更强的人性化设置,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效果极好,但是在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在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有着很多风险因素存在,解决风险是重要发展方式,针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必不可少。

一、互联网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时间不长,正处于发展中状态,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创新,最需要的就是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现阶段,我国的风险管理还远不如美国以及欧洲,不仅如此,甚至在风险管理上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方式的选择上也处在起步探索的阶段上。

依托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结合了金融管理和互联网管理,更多的采用了全新的技术,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的交易,相较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加的便捷,它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为客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更高效的给客户提供想要的信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互联网下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

1.互联网下的法律制度风险管理对策

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保障,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制度,所以就需要不断的将现有的法律进行改进完善,减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有利于互联网上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法律的制定,国家应该设立一个专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部门,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

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和传统行业不同,它的参与者更多,客户可以选择的交易的方式更多,途径更多直接导致风险更大,采用有效的监管进行协调就显得极其重要。互联网的功能不同,设立的监管机构也应该是不同的。在几年前,国家机构就发现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利用互联网的金融行业进行高效利用,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有效的将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在法律上将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对策的研究,严格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的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家的司法部门进行高效结合,实现网络金融稳定发展,保证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以实现。

2.互联网下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互联网的技术,技术是基本。互联网应该在金融方面设定一个标准进行技术指导,将互联网的金融行业变成一个整体,方便管理,将整个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能都进行提高,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网络之所以发展的迅速,能够受到大家的支持,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将各种资源进行利用整合,建立一个给客户提供便捷的交易方式的数据库,在后台建立一个监管的系统,实时对互联网上的金融数据金银监控,防止出现安全问题。信息技术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提升,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技术研发工作,对于容易发生风险以及安全问题的地方加强防火墙或加密等技术的处理,保证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的工作是安全性高、风险低的。

互联网的金融安全还受到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工作的企业实力的影响,运营商的技术实力强,就可以构成一个强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保证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选择自身能力强的企业加入也是对弱小企业的负责,因为技术能力不够强大的企业,即使加入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中也无法保全自身,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风险的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内部的控制机构,这个机构的作用是尽可能的在风险发生前进行规避;在风险问题发生时降低损失,尽快解决;在风险问题发生后将影响降到最低,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下一次风险的出现。首先要有一个对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安全风投部门,设立数据库进行企业信用的评价工作,对互联网的金融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建立预警体系,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测,及时处理,将风险有效规避。金融产品的设计也影响着互联网的风险,金融产品虽然有着高收益的特征,但同时也具有极高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收益和金融风险共同的平衡点,将双方都进行考虑,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自己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

3.互联网下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在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迅速发展,征信的体系是否完善很是重要,目前,传统金融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因为银行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判断仅仅是依靠之前的借贷情况进行的,这种体系还存在着漏洞,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可以利用科技,采用电子平台,对客户进行信用的判断以及整体的分析,虽然如此,但是实际上,金融平台的很多数据并没有加入到整个征信的体系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由此可见,将征信体系进行完善的重要性。征信体系是基础,还要加以辅助的机构进行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工作数据平台,平台要求是适合应用于互联网体系下的金融行业的,在平台上加入对客户的信用认证以及等级评估等内容,方便征信体系的进行。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最大差距就是大数据,互联网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以及搜集的能力很强,将其充分利用,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上金融信息的信用问题,直接的将互联网上的交易风险降低,切实的将金融服务给客户创造便利,将服务的范围扩大。想要将金融信用风险进行规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对贷款对象进行审查的工作要严要求并且标准化。将不同等级的用户分散开,防止出现风险问题后果严重、无法挽回。将贷款标准提高,从本质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4.互联网下的其他风险管理对策

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作用远没有行业自律的作用大,优势也极其明显,行业自律可以对更大范围的内容体现其作用。在互联网上的金融业的行业自律甚至可以对整个金融业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会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出台一个互联网上的金融风险的防控对策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协会,给予其促进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则的权力,并且这个协会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引领的作用。还要在金融业中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建立一定的标准,对实体经济进行服务以及最为重要的服务社会工作,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业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互联网中最容易发生的风险往往是带给消费者的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证很有必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互联网的体系上要建立一个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机制,这种机制要满足跨行业以及地区的要求;第二种是建立一个用来解决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产生的金融纠纷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安全感,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第三种是从消费者方向出发的,在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金融消费的安全教育,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可以直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的权益遭受损害的现象发生。

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前提就是信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口碑是最为重要的财富,因为它影响着在互联网上的金融用户对企业的信心,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中,不可避免的一项就是谣言带来的不良后果,一个谣言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这个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实的谣言是导致企业产生声誉上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互联网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良好口碑进行树立,让消费者对企业有着信心,不会在谣言产生后立刻放弃企业,相信企业的声誉,减少风险发生的后果。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主要从信任、法律、政府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不同的风险种类,探讨出合适的、高效的解决对策,将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并且有着在风险问题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65-69.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122-126.

篇2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金融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与发展机遇,管理经验的交流也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各种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然而由于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金融企业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风险,财务风险尤其突出,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造成巨大威胁,深入探讨分析财务风险管理成因及干预措施,为金融企业安全经营保驾护航。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概述

1.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指的是企业的专门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手段对企业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的分配使用以及资金政策等一系列与财务有关的事务的管理,目的在于明确企业资金动态与流向,加强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企业稳定发展。

金融企业作为直接整合资源、为实现价值利润等效流通为目的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对融资投资与资金的利用、资金的周转有更高程度的要求,即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更高程度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则是金融企业的典型代表,其以相关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要经营对象,承担巨大的风险与偿付责任,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与强大的经营压力,财务管理在公司的经营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2.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其财务管理经营活动之中,由于受到各种可控制的或者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因素,在企业融资筹资、投资、资金使用分配中出现失误或问题,导致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企业在运用过程中,实际与目标发生偏离,甚至出现了偿债能力危机,使企业陷入资金危机,导致企业收益下降。

财务风险在企业的管理经营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避免的,财产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单位,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由于投保人具有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导致财保公司具有特殊性,偿付风险可能会使财保公司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金融企业的筹资风险

金融企I的正常运营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所以金融企业需要从各处进行融资,以财产保险公司为例,筹资环节关系到财险公司的运营规模、资金周转与资本结构,如果筹资过程中出现问题,极易引发财险公司的筹资风险,如公司通过借贷方式进行融资扩大公司经营范围与规模,借贷越多,利息也会越大,负债规模也会过大,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会给财险公司带来巨大经济压力,经分析研究,财险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方式选择不当

在实际运营中,可供财险公司选择的筹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吸引其他企业与投资商入股等,财险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使其保持在一定的比例或者范围之内,如果资金方式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公司负债过多,面临财务风险。

(2)筹资规模过大

财险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会过多进行筹资,为偿还债务,又以筹资弥补筹资债款,将会陷入无限筹资的循环,致使公司负债规模愈来愈大,公司将面临巨额债务以及利息,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公司可能将面临无能力偿还债款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

2.金融企业的投资风险

金融企业的资金的筹集其真正目的是用于企业的投资,通过投资来获得更好的收益与利润。财保公司通过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协议来获取保费,将保费用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的投资,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与其他金融企业不同,财险公司所收取保费,在投保人发生保险事故时,需要向投保人进行理赔,如果财险企业投资比例过大或者投资时间过长而无法获得及时收益,在进行保险偿付之时可能会面临财务风险。

(1)投资安全性风险

财险公司在进行投资之时,过多关注其投资领域投资方向可能会带来的巨大收益,而忽略了对投资对象与被投资方进行考察与全面的了解,忽略了对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考察,进行盲投,如果被投资方经营不善产生亏损或者缺乏信誉,财险公司不仅不能获得投资收益,还会承担一定损失,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公司面临财务管理风险。

(2)投资方式单一

可供财险公司选择的投资方式与投资渠道多种多样,如投资房地产、国债等等,每种投资方式将会面临不同的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市场发展规律下,风险越大的投资方式可能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如果企业将资金都投入高风险行业,虽然可能会获得巨额收益,但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一旦稍有差池,可能导致血本无归;如果公司将资金投入低风险行业,如债券,虽然风险小,但将来所获得的收益也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收益要求。

3.金融企业的运营风险

金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以经营风险为生,其在运营过程中保费的测算、保费收取、事故理赔等环节也会面临财务风险,需要公司管理者进行重视。

(1)保费测算风险

财险公司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竞争,为了尽可能的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一些财险公司在保费测算方面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以过低的保费来吸引客户进行投保,在此情况下,保费将不能满足赔付的需要,财险公司将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2)保费收取风险

保费是财险公司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保费的收取关系到公司的收入、投资的份额、员工的保障,如果保费因为客户财务状况等原因不能及时收取,且应收保费比例过大,将会对公司的实际收益造成影响,给资金周D、事故理赔等造成困难,使公司面临一定财务风险。

(3)理赔环节风险

财险公司收取保费,对客户的财产等进行保险,就一定要面临相应的理赔问题,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理赔水平不够高,在理赔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漏洞,缺乏高素质的理赔鉴定人员,对伪造事故等事件的鉴定能力不足,使理赔过程中赔付失误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公司造成严重财务风险。

三、财产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面对各个环节中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金融企业特别是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如何进行风险的管控,对风险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带来的损失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1.筹资环节的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要树立坚固的风险意识,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教育,使每一位员工都深刻认识到积极应对财务风险对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企业还应该建立一整套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设置专门机构对企业财务筹资风险的预测、监控、评估进行管理,提高规避筹资风险的效率,在筹资风险发生之事,能及时发现并上报,便于管理者采取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合理安排筹资比例,将总筹资金额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

2.投资环节的风险控制

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在充分考察想要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度以及被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与信誉度的情况下,慎重进行投资,对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深入分析,提前预防。此外,企业管理者应该选择多样投资方式与投资渠道,多方面考察比较,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与投资数额,在保障企业周转与赔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尽可能减小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同时建立专门投资分析机构,招聘专门投资收益分析人员为企业投资贡献力量。

3.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避免盲目竞争,对企业安全经营产生影响,在保障收益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对于财险公司,应该提升公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的鉴定团队,减少理赔过程中的失误,保护公司权益。

参考文献:

篇3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篇4

1 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服务需求量和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 我院急诊科在吉林省四平市所在地,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如大批车祸、食物中毒,必然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

1.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如果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不全面、摆放凌乱,设备故障等都是护理差错、纠纷的导火线。

1.3 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工作中有章不循,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十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去查对,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等。

1.4 护理记录缺乏动态变化,专科性、及时性不够;错记、漏记。

1.5 掌握专科的急救知识不全面,如对脑外伤患者没有及时观察瞳孔变化而发生脑疝;对各种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不能准确判断;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

2 对策

2.1 急诊科设值班、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迅速通知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人员。需他科支援时,值班人员应迅速通知院总值班或院长,迅速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护士长全盘指挥急救,快速有预见性地作好准备,使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疏漏均易引发护理风险。

2.2 抢救仪器管理

2.2.1 专人管理每台仪器有专人管理,每天检查一次,包括检查各部件的完整、仪器的运作情况及其清洁、消毒、保养等,并在每台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上作好登记。

2.2.2 专班负责 根据护士长的排班,每天由1号位护士负责清点、检查,包括消毒、安装、检测工作,使各种仪器时刻处于良好状态,并作好登记。如发现仪器有任何缺损或故障,立即向护士长或院设备科取得联系,尽快排除故障,以便使用。

2.2.3 为便于仪器的学习应用,我们为仪器绘制了简单的图示及表格化文字,包括各部件名称、操作步骤,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等,悬挂于相应的仪器上,简单明了工作学习都方便。

2.3 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3.1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提高承担高风险的义务,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将高风险因素降至最低限,建立护理告知制,危重患者转科交接记录,规范护士在转运重患者过程中保证安全的方法。

2.3.2 要求每位护士养成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一些医疗纠纷案例,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如节假日、周末交接班时、人少工作忙、新调入急诊科的护士。

2.3.3 规范急诊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护理文件是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患者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尤其对“三无”人员(无意识、无陪人、无资金)更应高度重视。漏记、错记等均可能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

2.4 加强业务学习,培养急诊科护士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我科在护理人员培训上运用抽调轮训,科室强化培训等办法,对常见的急救技术随时考核,每季理论考核、模拟训练一次,成绩均记录在个人业务档案内。护士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4次,抢救病例讨论1次,晨间提问每周6次。,都能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

2.5 制定突发事件及急诊抢救预案 针对急诊科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篇5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从而关系到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信贷管理,真正降低不良贷款数额和比例,优化不良资产结构,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信用中介,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无疑是信用风险。我国银行信贷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业整体理念和机制的不科学,二是银行具体操作和执行的不规范。一方面,基层银行一般会收到来自上级银行派发的贷款额度指标,其发放贷款带有一定的完成任务的性质。而基于我国目前的银行绩效考核制度,银行管理中普遍推行“零风险”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终身责任制”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就使支行倾向于多放贷款,隐匿和推迟风险暴露。此外,对于政府的指令性贷款项目,银行往往疏于审核,难于追究。另一方面,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不仅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还缺乏对具体行业的分析。另外则是风险量化管理的落后,很多信贷人员对于在险价值VAR、信贷矩阵等概念还比较陌生,更谈不上运用。

在原有的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下,我国的银行被当作国家机关,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产权、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因此,这种长期以来由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政企合一的制度必然导致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银行的具体经营活动。而政府的这种干预往往是不承担具体经营责任的,也就不可能以经济效率的原则做出科学决策,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政府往往为了维持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而以行政方式促使银行向这类企业投放无法收回的贷款,加剧了银企债权债务关系的恶化。最近几年,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推行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迈出了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第一步。股份制改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诸如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等种种遗留问题仍未得到很好改善。在长期的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下,银行的经营受上级和政府的双重控制,经营自受到很大制约,导致银行内部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此外,银行自身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风险管理水平依旧不高。我国银行从内部管理机制来看,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不良资产“名降实增”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2.1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

由于支行行长任期不定,可能在所参与贷款未到期的情况下调离本行。而不良资产的出现有潜伏期,在贷后跟踪工作徒有形式的情况下,贷款未到期之前它是“良性资产”。这便容易助长行长采取掩饰、拖延策略,导致不良资产的上升。同时,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部分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此外,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约束机制不尽合理,对防范风险的正向激励不足,对资产损失的负向约束明显,正是这种经营目标的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2.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

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3信贷员风险意识薄弱,辨识风险能力不强

首先,由于支行的信贷指标会下派到每名信贷员,信贷员本身肩负完成任务的压力,而贷款数额的多少也是衡量其绩效的重要指标,不少信贷员会有“能贷就贷,不能贷创造条件也要贷”的想法,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不良资产产生的风险。其次,一些信贷员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无法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判断其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因而不能对贷款方案做出及时调整,盲目支持项目,甚至向一些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继续发放贷款,导致逾期还贷,甚至形成呆账、坏账。另外,目前银行对信贷员业务能力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不少信贷员不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仔细、全面地开展贷前调查、评估工作。

3改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风险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善银行的信贷管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积极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为银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前提;在全社会建立起严谨的信用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优化风险管理保障;而加强银行自身的内控管理则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准确理解和把握银行风险,将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和制度建立在科学的理念上,最终将会产生良好的风险管理绩效。

3.1改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目前许多银行推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激励约束机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都是站不住脚的。它鼓励了银行制造虚假绩效以及掩饰和推迟风险暴露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原本可以规避的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为此,应当设计有关机制,鼓励风险揭示,并严惩掩盖风险的行为。

3.2借助社会力量,综合治理

我国商业银行除了面临不良贷款及比例“名降实增”的问题外,还面临不良贷款结构呈现的劣变趋势。在损失、可疑、次级这三类不良贷款中,损失类是无法收回的贷款,对银行的负面影响最大。2007年,损失类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重从2003年的27.64%大幅攀升到46.33%,在短短4年中增加了19个百分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紧紧抓住信贷结构调整的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依据,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看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进行远期预测;看产业政策,则要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和近期效益。分析条件是否成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确保投向和投量准确无误。此外,还要建立并完善防御信贷风险的法律保护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

3.3合理设定贷款目标,规范政府行为贷款额度的设定必须合理,并且要有一定的弹性。基层银行需要有一定的自进行调控,不能仅仅是“为贷款而贷款”。同时,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继续完善政府的投融资体系,使其对基础性公益产业的投资与政策性贷款区分开来,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混同,从而改变产业政策调整成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状况,逐步抛弃不当的行政干预行为,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

3.4加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管理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坚持审贷分离,全面实现后台审查批准和前台营销投放的专业化和独立化,真正做到相互制衡。同时强化风险审计检查,这是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强化风险监督功能的重要举措。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对策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防范财务风险是加强财务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重要工作。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效益和风险同在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并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顺利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1.资产负债率偏高,加大项目成本的投资风险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不合规范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借债行为,却忽略了从财务预算方面去考虑分析,对的项目没从征地成本上、资金运作上、经济效益的回报率及税收筹划上作细致的财务预算,疏忽了成本控制,从而加大项目成本的投资风险,影响了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问题。

2.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内部财务关系不顺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润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3.财务涉及面广,管理难度较大

当前我国企业所反映的财务关系比较复杂,企业的财务关系一般表现为企业与其投资者、政府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债权人、债务人、企业职工及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会有大量的、频繁的资金往来结算活动,所以涉及面比较广,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就相应的大。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资本结构比例不恰当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我国企业财务结构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可见,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2.成本费用控制实施不力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复杂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费和间接费用等一系列项目的成本费用都需要管理。企业项目周期长,风险成本控制过程复杂,环节纵多,一些企业只注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忽视成本管理基本数据的收集,导致金融部门不能进行有效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预算偏差大,管理中缺乏凝聚力,对企业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3.企业监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诸多企业监管制度存在诸多漏洞,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下属子公司对母公司仍存在过度依赖和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现象;二是投资决策制度不科学,由于集团内部风险决策的权限不明确,或者完全放松对子公司投资决策权的控制,造成子公司权限过大,投资失控;三是财务报告披露和处理制度不健全。我国众多企业母公司不能经常性地收到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和报表,很难及时对其做出正确评价和考核;四是集团内部财务审计不健全,我国不少集团公司没有专设审计部门,即使有审计部门也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对子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往往是等到子公司出现大的漏洞或严重问题以后,母公司才知道,结果已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损失。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增强企业处理风险的能力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积累很多应对危机的经验。其中,如何增强企业处理风险的能力,是值得中国企业深刻的回味和思考的。市场风险的不确定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增强企业处理风险的能力,需要不断思考、设计、谋划。例如:市场上大多数企业朝着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而企业联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化解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需要对市场进行详细分析,采取预防措施,考虑到每个业务项目的不同,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风险防范战略,这是最好的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2.合理实施财务预算

在商业周期的企业仍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预算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它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也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财务部门应以工程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前提,合理的安排企业的资本投资项目,成本收入比,利润和资本调整比例,积极考虑对企业预算前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消耗、成本,销售收入、贷款工作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并根据资本标准的财务预算的使用,以确保投资的决策程序能起到良好的市场效果,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避免出现资金无谓的损失。企业的预算,企业财务部门应参照企业的整体运作,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作出详细规划。

3.实施资金流动性管理

企业项目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因为周期长的特点,往往会给企业的资金使用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如果资金运作过程的一部分是不正常的,会阻碍连锁经营,甚至导致破产。这就要求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的计划安排,确保日常业务以满足财务状况,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加快支出的资金周转,优化库存结构,利用股票基金数量尽可能减少,从而使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企业得到了加强,为提高企业信誉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严格控制支出,避免奢侈浪费和使用溢出的现象,保证资金安全,使企业的资金使用达到有效管理。

4.实现资金结构的优化

企业筹集资金可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科学合理的储备基金的外部盈余分配,有效保障权益资本比例协调。企业的资金使用依照合理的规划,避免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过大,从而大大降低财务风险。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传统的融资渠道管理,保证回收资金能够按时到位,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资金浪费;企业也可以利用股票、债券融资,提高它们的资本储备,促使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可以吸收许多投资者和企业达成合作,扩大投资者和企业合作项目。这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帮助,还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连刚.财务管理创新[J].现代财经,2008 (11)

[2]王斌.财务系统的风险与对策[J].企业管理,2010(04)

[3]张铁铸.探索财政预算改革的思路[J].审计天地,2007(05)

[4]刘笑萍.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11(06)

[5]陈永霞.浅析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22).

篇7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也就是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为一些重患者救治而设立的。将危重病人集中在ICU病房中,在人力、物力与技术上实施最优的医治方案,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1]。作为一个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病情瞬息万变的人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相对于其他病房,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而且ICU具有拒绝患者家属陪护的特点,由于大多数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缺乏深入了解,极易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2]。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应先从预防着手,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做到护患和谐。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到ICU病房的护理管理中,经过实践,取得于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7月一2013年12月我院收住在实施护理风险措施ICU病房中的13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年龄19―87岁,平均(51.0±6.2)岁。对照组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龄20~85岁,平均(49.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系统针对入住ICU的每一例患者,采用失效模式分析英文全称为Failure Modes Analysis,简称FMA,用来分析当前和以往过程的失效模式数据或操作行为,以防止这些失效模式将来再发生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程序。根据过往无数病例或数据,给每一例患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预案,并制定相应制度,规范相对应的责任,保证预案的有效实施,把风险抑制在萌芽状态。

1.2.2规范培训与自我培训制度定期培训专业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的学习,提高其自觉落实护理措施主动性;提高其风险意识,时时谨记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积极参与模拟应急演习,熟练各项在应急处理中需配备的技能操作、设备操作、药物使用等;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1.2.3加强医护目视化管理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结合实际情况,预判性的对每一例患者的制定医疗及护理流程,使责任人或相关人员在巡视时能快速了解患者所处的状态,同时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相关信息,明确在该事件中应准备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加快应急事件的解决速度,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处理应急事件时出错的概率。

1.2.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要求具有规范的书写方式。

护理文书要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简明扼要、清晰动态、不重复记录的原则护理文书应当体现“实时性”,即在完成护理观察、评估或措施后立即书写,明确权限和职责、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同时要提高文书书写质量,以减少医疗纠纷。

1.3效果评价

对比实时风险管理前后ICU病房的护理情况,内容包括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7项指标,每项指标100分,其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中,大于等于90分为满意,小于9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均进行T检验,把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普通性指标进行检验,区别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个人及团队护理水平情况比较(表1)

从表1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5项指标均显著地优于实施前,均P

2.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从表2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

篇8

[关键词] 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的现状

尽管部分企业在加强出口贸易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外贸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风险意识淡薄、出口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

1.出口风险意识不强,对外交易不考虑风险成本。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实际上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任何一笔交易都有风险成本,在出口成本核算时,必须把风险成本考虑在内。在西方企业里,都设有与财务相结合的专门风险经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充分利用外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全面防范出口风险。由于缺乏风险成本的概念,很多外贸企业认为投资出口信用保险要交保险费,是不合算的,往往因小失大,蒙受更大的损失。同时,很多企业过于依赖信用证业务,往往造成丧失不少的出口成交机会。

2.外贸企业应收外汇账款有增无减,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例如某大公司年出口10亿美元,但去年应收外汇账款就达10多亿元,并三分之一逾期,估计相当部分收不回来,每年核销的坏账几千万元人民币。由于存在巨大的应收外汇账款,一些企业潜亏问题严重,不少企业往往是名盈实亏。

3.将防范风险与扩大出口对立起来,忽视出口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不少外贸企业经理人员对防范出口风险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单纯业务观点,认为抓防范出口贸易风险必然影响出口业务的发展,因而对出口风险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防范出口风险有关的知识,对出口信用保险所知甚少,不知道如何防范出口风险。由于存在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贸企业普遍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出口风险内控机制,客户管理也较混乱,大多采取业务员一竿子到底的做法,出口隐患不断,收汇安全缺乏保障。

4.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渠道保险利用不够。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量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出口业务都未投保。这虽然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但出口企业投保欲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国外的银行和保险机构进行承兑或投保出口信用险的更是寥寥无几。

二、加强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对策

外贸企业积极采取措施规避出口风险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增加商业机会,拓展贸易网络和营销渠道,扩大出口。因此,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更要注意采取积极措施规避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1.树立风险成本意识。外贸企业上至领导层和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都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大力转变经营方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方式的同时,树立出口的风险成本意识,将出口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真正将出口风险防范纳入外贸企业常规经营管理之中。

2.建立健全的出口风险内控体系。出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且两头在外,易出现问题。如果企业没有完整的业务管理办法,一旦出现官司,会造成有理打不赢的局面,尤其对那些只注重电话联系的企业。另外,由于每年企业的客源在扩大,为了企业在贸易中有的放矢,必然要对每一个客户建立业务档案,包括资信度、贸易量等等,逐年进行筛选,降低业务风险。企业应严格要求公司员工认真对待在出口贸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完善合同条款,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仔细审查各种单证,做到不出任何差错。客户资源要集中管理,实行合同章与业务员的分离、放账与业务员的分离。出口风险管理情况要作为企业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以财务等职能部门为核心,建立覆盖相关职能部门及公司各级业务部门和子公司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财务部门根据公司总体经营目标制定本企业的出口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并对各子公司和业务部门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完善对经营伙伴的评价标准。外贸企业要逐步改革传统的客户管理方法,对已有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不良客户的监控;完善客户档案,逐步建立主要客户的数据库;对大的外贸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调查获得通过一些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进行调查;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和人力都不充足,不太可能直接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调查,也不能与成本高昂的世界上知名咨询公司和银行的合作,通过他们掌握新客户的信息和资信情况,扩大客户网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专业的进出口公司或者其它外贸公司合作,逐步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

4.分散风险。各个产品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东道国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和竟争风险都会对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可以积极地规避某些风险,但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多元化,即开拓多个产品市场,来分散风险,使企业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发挥保险的作用。首先,在与买方签订购销合同时约定投保条款,国际货物通过投保运输险,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变为固定的费用,在货物遭到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可以从有关保险公司及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而避免货物远途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其次,要很好研究国家出口信用政策及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对D/P, D/A和OA业务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来化解风险;企业可以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国家风险(包括国家外汇管制、政府征收、国有化和战争等)和买方风险(拖欠货款、拒付货款及破产等)中规避风险。最后,可以通过设在海外的子公司, 在香港出口信用担保局和其他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投保,其保险费更低、效率也高,有的长期信用证业务还可以通过欧、美有实力的大银行进行保兑。

三、结束语

加入WTO后,我国所面临的外部贸易形势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很大的挑战。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我们的企业既要适应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开拓发展空间,又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规则以及,其他规则合理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力求做到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更好地减少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同时也要注重利用国际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赢得更大的企业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现状   对策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活动的复杂,每个人及各类组织每天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风险。但是风险到底是什么,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风险是机会,也有的认为风险是损失,更有一部分人认为风险既是机会又是损失。根据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和可变性的特征,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主观角度看,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在哪发生?后果有多严重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从客观角度看,风险又是指各种经营活动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可以用概率表示,它介于0-1之间。概率为0则不会发生风险,概率为1则必定会发生风险。

        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是指某一特定行业中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它受到生命周期、行业波动周期以及行业集中程度的等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由于采取不当的战略、资源不足,或者是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而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降低、消除、转移、保留)、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以承担风险、管理风险来盈利的。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的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限制了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方面的作用,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其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评估风险、量化风险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简单。风险被识别后,接着就是要量化风险,以便制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我国商业银行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风险量化的最初阶段,而关键的一些参数和计量模型,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还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制度与资金计划层面的,比如资产负债指标、头寸管理等。

        第四,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第五,我国的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是企业战略中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中是风险管理重要方面之一。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能否把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进行成功的风险管理。如果银行的员工都没有意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种疲软的风险文化会像管理风险妥协,而这也许是致命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管理;项目风险

一、项目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某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巨大,工期持续时间较长,初步估算有两年半左右,因而整个项目将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承包商和业主双方事先已经预料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某些因素以至影响项目的实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特殊的规定。确定在以下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只要施工单位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建筑工程的工期可以顺延而不需要向建设单位交付任何罚款。这些因素包括:

1.工程量变化和设计变更;2.非乙方原因停水、停电、停气影响施工造成停工;3.不可抗力(指战争、动乱、空中飞行物体坠落或其他非甲乙双方造成的爆炸、火灾、以及协议条款约定的等级以上的风雨雪震等对工程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4.基础施工中遇到不可预见障碍物或古墓、文物、流沙需处理;5.甲方材料供应不及时,甲方未按时拨付工程款及甲方代表签认同意给予顺延的其他情况。这样就避免了由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给项目带来的直接损失。然而由于不影响既得的利润,因而项目经理更关心的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而不是项目的工期进度。所以目前关于对建筑工程项目工期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会在实践当中对项目工期进行严格的估算和严格的控制。而事实上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对施工的费用有直接的影响,工期的延长会使建筑工程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项目整体的费用。因而合理地对建筑工程项目工期评估,在可能的范围内估算出项目的工期,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和顺利完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而且各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横观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纵观项目建设的发展过程,将引起不确定性的极其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在众多的影响中抓住主要因素,并且分析它们引起投入产出变化的严重程度。常用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其中代表性的专家个人判断法、智暴法、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幕景分析法以及筛选―监测―诊断技术。在工程建筑项目中,常见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土地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材料和设备缺陷、设计范围不完整、设计结果有缺陷、设备发生改变、劳动生产率发生改变、承包商失职等。

三、不确定风险因素对工期的影响

不确定风险因素包括经营因素、行业因素、市场因素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施工项目的工期,但在当前的国家宏观条件下,三者起到的作用对项目工期的影响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中经营风险对建筑项目的工期影响程度最大,是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影响程度最大的。下面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工期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具体阐述。

1.气候因素。建筑施工主要在露天、高空、地下作业,气候环境等因素对施工工期和施工安全影响较大。如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超标准洪水、地震、暴雨、飓风等。

2.设计发生变化。采用新技术,设计工艺发生变化,设备缺陷等。

3.设备失效。(1)施工工艺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建筑物具有极强的单体化和个性特点。由于设计经常改良,因而施工工艺也必须不断创新,这样,建筑的施工工艺就面临“第一次可能失败”的风险。(2)设备故障。

4.劳动生产率。(1)施工队伍素质。(2)劳动用工配套性是否合理:一项工程项目需要许多专业的公众共同完成。诸如泥沙工、木工、钢筋工、电焊工等数十种之多。虽然企业在配备工人的时候,都是城市建筑式地配套招用,但由于本建筑工程规模大,故此,需要多个队伍,因而各个工种在配备方面的配套是否合理是不好预料的。(3)劳动用工动态性:劳务作业是否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所确定的施工时间进场作业,并能保持计划设定的作业效率,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施工任务,经过作业交工或交接验收之后,即时撤离施工现场。

5.材料延误。(1)材料质量不合要求。(2)设备供应的不确定性:建筑工程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钢材、木材、水泥、砂石料等。这些建筑材料在国内市场上供应充裕,但是,由于生产厂家数量众多,同样的材料质量差别大,建筑公司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施工工程质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建筑材料的价格不确定性:建筑施工项目总承包的中标价格,包括了建筑材料的价格。由于建筑项目的施工周期比较长,建筑材料的价格可能变动,如果上涨便会减少收益。(4)当地的运输条件差。

6.地基状况。勘察资料未能全面正确解释工程的地质情况,这种因素影响更是不容忽略。

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工程项目的各个活动之中,作用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由于不确定因素对项目工期的影响,使得传统的项目工期控制方法无法进行。

四、工期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对施工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控制,从而使得项目的工期得到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必要时候可以采取如下的抵御风险的相应对策。

1.尽量使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在组织结构上达到很高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建设上满足要求。包括:具有满足工程总承包要求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中采购机械设备、成套设备和建设物资的能力,足够的工程总承包协调能力,善于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能力,应对风险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等。2.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竞争,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依法进行融资和结算等。3.实施人才战略,进行学习,向员工灌输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建造师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保险与担保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使企业具备大量有技术、懂法律、懂战略、会经营、通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4.及早颁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法规,颁布工程保险与担保的法规,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规范,编制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手册,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5.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和自留项目的风险。一是项目回避风险的对策。如果对项目威胁太大,风险量和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大,企业难以承担和控制风险,便应当在承包之前放弃承包或在实施之前毅然放弃项目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制定并执行企业制度,禁止实施某些活动,依法规避某些可能造成风险的行为,也是风险回避的有效对策。二是项目减低风险的对策。这种对策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量。对于已知风险,可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于可预测和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风险可以被接受的水平。三是项目预防风险的对策。采取技术组织措施预防风险对策的作用有三个: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风险因素;减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四是项目分散风险对策。把风险分散给其他单位,包括业主、分包人、合伙人、投资人、供应商等。五是项目自留风险对策。即将有些不太严重的已知风险造成的损失由自己承担下来。但是自己必须有能力,有应急措施,有后备措施,有财力准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