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

篇1

经济师专业有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十个类别。

经济师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的考试制度。初级、中级经济师考试均设《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为公共科目,《专业知识和实务》为专业科目。高级经济师考试设《高级经济实务》一个科目。

初级、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和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均设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考生在报名时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其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分类要求和从业人员队伍情况,适时调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设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适应区域性经济的需求。中职教育应面向区域性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目前,中职学校招生生源具有地域性,就业也是面向本地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考虑区域性经济发展特色,除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中进行适当调整外,配合学分制的要求,还可增加区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如某地区,民营制造业较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第三产业较多,会计课程开设上就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选修课可以开设《农产品加工税收实务》的专题讲座等;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就业多为超市或商店营业员、收银员、仓管员、出纳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可以开设与上述岗位相关的选修课程。总之课程设置与调整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性经济需求为目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2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指导。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教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可选取的专业教材非常多,除了专业出版社(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外,还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有少部分学校根据其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出版的校本教材。根据教材使用的经验,建议多采用专业出版社出版的配套系列中职规划教材,因一个专业的出版社,它会考虑专业开设课程的系统性和互补性;规划教材,它会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无法了解教材的用意,领会教材的精神,使用起来往往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及处理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有些经济业务还具有排他性。因此,会计的实习、实践不像制造业那样容易安排观摩或实习实训,但会计专业必须要学习者动手进行参与和操作,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会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1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主要教授和加强学生在珠算、点钞、真假币识别、财经数码字、账表票据填写、翻打传票、小键盘计算、计算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3.2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以一个小型制造业业务为蓝本,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仿真业务的手工处理。3.3建立会计电算实验室。用于培训学生至少要熟练掌握金蝶、用友两个成熟商业财务软件的使用,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考证。3.4建立校企实训基地。选取当地较具规模的企业,每行业2-3家,按学生就业意向举办“见习月”,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也检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3.5建立校所、校介实训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中介机构日益增多,这些中介机构除了专业的验资、审计业务外,也做了大量的记账等工作,每年在所得税汇算前,这些中介机构会大量地需求实习生帮助查账、审计等初级工作。另外,学校也可与当地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定期安排学生去帮助点验破损(旧)钞票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4师资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支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鉴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建设目标为:4.1成为“学习型”教师。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1992年来,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国家也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不断深造的平台,会计人员及会计教师可以参加每年财政部组织的会计职称考试,以保持自身知识的前沿性,在广度、深度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2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传统上,会计专业教师只要会教授会计基础、专业会计及相关的法规、税收课程就算得上不错的教师了,然而按中职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专业岗位必要的技能,因此,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掌握并能传授诸如珠算、点钞、识别真假币、凭证票据的填制审核、传票的录算、财务软件等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方便知识的融通,又可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技能。4.3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很多的“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名称上,就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来讲,有的职称是“经济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考评员,虽为“双师”,但实际上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导不大,或根本没什么指导意义。即便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如果仅仅是参加考试获得的称谓,没有进行过企业实际账务的处理,教学中仍是从理论到理论,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无益。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总之成为真正的“双师”,既是理论上的专家,又是实操上的能手,总体提高会计教学水平。

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篇3

【关键词】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产业省级;比较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不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初级资源产品,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也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资源的储量是一定的,许多矿山随着资源的耗竭面临着闭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资源型城市相继面临着“资源”危机,进入资源开发的衰退期。为了应对挑战,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一大批资源型城市走上了经济转型光辉而艰难的历程,这其中就包括我省的大庆、伊春,开始了破解世界性难题的艰辛探索。

大庆、鸡西、伊春三个城市所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金融环境、市场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不同,因而在转型方向、途径、措施、道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重大差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既存在遇到的共性问题,也存在选择路径上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对于我们全面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一般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型的共性问题

(一)资源面临枯竭,可持续发展受限

资源型城市形成来源于其得天独厚独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不断开采,必然导致这些资源的日益衰竭。正如素有“林都之称”的我国最大森工基地——黑龙江省伊春市,活林木总储积量由开发初期的4.28亿立方米锐减到2.47亿立方米,公顷蓄积量由167立方米减少到87立方米,可采的成熟森林只有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

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是加剧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衰竭的又一诱因。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型城市往往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采富矿弃贫矿,加上只注重主要产品的开发,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和严重浪费,也加剧了我省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国有煤矿的一般资源利用率只有50%,县级煤矿这一比率为20%-30%,资源的平均回收率仅为30%。

(二)产业结构单一,国有企业比重过大

我省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性极大,缺乏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经济结构失衡。现有的资源型产业也都处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层面,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相应的资本积累缓慢,如果资源开采进入衰退期,那么现有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显著降低。有些进入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仍然主要依托本地资源,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型经济的特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增长潜力受限。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我省大多资源型城市的企业成长环境建设较为滞后,小微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只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的兴起,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培育出更多的财政税源。虽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就业吸纳力强、经营灵活的小微企业应该在未来的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创造适宜于投资创业的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的垄断效应依旧不减,交通、金融、物流等城市功能不够完善,政府服务效率过低、市场环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招商吸引力、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诞生和成长。

(三)区位较为偏离,顶层设计缺乏

我省大庆、鸡西、伊春等资源型城市位于北部内陆边远地区,受制于区位条件的制约,偏离国内国际市场及交通枢纽的影响,信息不畅,物流成本增加,极大地限制了接续产业的发展。因区位条件限制,我省资源型城市之间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资源整合机制,煤炭、森林等资源各自具有自己的生产销售渠道,缺乏与省外国外的集成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低,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和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国内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的合作仍然没有明确、配套的有效措施,缺乏相关的合作机制,缺少外在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外援。

(四)转型资金不足,技术革新受限

资金严重短缺制约我省资源型企业实现转型的又一短板,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财税融资政策,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企业发展靠国家拨款或贷款,自身留存利润少,发展资金不足。资源型企业的税收由中央统一支配,发展过程中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较小,以大庆市地方税务局石油分局为例,该局直接负责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管理局地方工商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平均每年完成工商税收总额近20亿元。加之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附加值远低于下游加工业,资源价格又受国家宏观调控限制,资源型城市利益受到影响,政府财政能力薄,导致企业结构调整、安全生产、技术革新等实现转型所需要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五)结构性人才短缺,导致转型后劲受限

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日益信息化、机械化,大量的新设备、新工艺被应用于生产实践,劳动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巨大变化。在资源型城市里,一方面由于技能单一,文化水平较低,缺少创新和创业人才,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新兴中小企业招不到适合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城市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结构矛盾。以黑龙江省为例,6座资源型城市中,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只有128人,而非资源型城市则达到468人。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招商来的高技术企业进驻资源型城市后,招不到适合的高级创业人才或高素质劳动者,即使招上来的人员也看不懂技术资料,需要企业支付大量的岗位培训成本,导致招商引资企业入驻我省资源型城市的积极性不高。

(六)创新驱动不足,内生增长受限

产品创新可以直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品位和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技术创新有助于突破资源瓶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例如,煤矿中对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可以提高回采率,大庆油田研发的开发表外储层技术,突破了低贫油层的开采,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可以说,创新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无所不在。

二、转型的个性差别

(一)转型模式和选择路径上的差别

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把接续主导产业选择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放在资源型产业的升级方面,而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坚持量力而行的方针,采取渐进式战略。更多是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用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上,适度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具体的转型模式上,大庆选择的是多元产业模式,因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由原来的中直国有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转变为现在的石油产业和非油产业平分秋色,形成了石化和农产品、加工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1+5”的接续产业发展格局,金锣、奥维、华科、日月、惠尔康等一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创建了大豆产业园、精细化工园、皮革城、轻纺城、石蜡工业园、橡胶工业园、注塑城、塑编城等19个优势产业园区。伊春选择的是替代产业模式,因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原有森林资源已经耗尽,只能依托原有森林资源开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北药、发展生态畜牧和生态旅游等产业。而鸡西选择的是延伸产业链模式,经济基础较为一般,现有煤炭储量还有存量,形成以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等为重点的煤化工产业群,以矸石、燃煤、瓦斯、焦炉余气、风力和生物质能发电为重点的电力产业群。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的差别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虽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现端倪,但纳入资源型城市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此时,传统增长模式已弊端毕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时代潮流。所谓转型的指导思想在地方政府主政层面集中表现为执政思想,也就是统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总纲领。纵观近年来大庆、鸡西、伊春三个资源型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发现在指导思想上各有侧重:大庆市人民政府为“加快建设全面现代化专业国际化城市”,具体途径为“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更为突出“国际化”、“现代化”的高度和“项目建设”的重要性;鸡西市人民政府为“建设成为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和黑龙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具体途径为“1266发展战略”,更为侧重“区域性”核心和“绿色发展”的主题;伊春市人民政府为“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和谐、健康幸福新伊春”,具体途径是“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更为侧重“自身性”发展和“环保”发展。指导思想不同——“国际性”、“区域性”、“自身性”,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基础的差别,直接反应在我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行榜上——大庆第二位、鸡西第五位,伊春第十一位。

(三)转型主体和政府角色上的差别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特殊的工业化背景,一般都是现有资源后有城市,使得我国资源型城市规模大、涉及面广,转型不仅对资源型城市至关重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影响深远,这也决定了国家和资源型城市政府对经济转型有更多更深的参与和管理。鸡西市人民政府与矿业集团分立而治,1957年建市;大庆市政府与大庆石油有限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分离而治,1979年建市;唯独伊春市政府与伊春林管局合二为一,至今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办社会”,1958建市,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层次最深,也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最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四)市场发育与消费能力上的差别

图1 大庆、鸡西、伊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 (单位:亿元)

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为例:大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亿元、同比增长20%,继万达广场之后,华联商厦、居然之家等品牌店投入运营,新兴便民商业网点增加3000个,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425元和11500元、同比增长13%和24%,均高于GDP增速,居民消费能力较强,对于转型产业要求也较高。

鸡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亿元,增长18%,市场发育程度一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000元,增长20%,居民消费能力一般,对于转型产业要求也较为一般。

伊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亿元,同比增长15.5%,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分别增长20%和16%,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对于转型升级产业要求相对较低(见图2所示)。

综合以上数据,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看,大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鸡西的4.8倍,而鸡西又是伊春的2.2倍;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看,大庆已经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而鸡西和伊春较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在提升社会服务方面需要不断加强,要让原有的工业产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让第三产业成为原有工业发展的消费驱动。

图2 大庆、鸡西、伊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单位:万元)

(五)发展基础和城市功能上的差别

从总体上看,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以大庆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基础更好一些,城市功能更完善,在我省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领跑作用。2012年大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增长24.8%,远高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水平。铁路东西两站、国际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油立方迁建等36个城建大项目竣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档升级,将功能定位在了现代化和国际化上。

但是,鸡西、伊春等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发展基础不够牢固,城市化水平不高,历史欠账较大,城市软硬环境较差,城市功能不健全、不完善,经济发展不活跃。

例如2012年鸡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26%;伊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8亿元,

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22.3%。

图3 大庆、鸡西、伊春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比较 (单位:亿元)

综合以上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大庆是鸡西的6.6倍,而鸡西又是伊春的2.36倍;从地方财政收入上看,大庆是鸡西的6.19倍,而鸡西又是伊春的1.42倍。可见,大庆的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地方财政收入最多,推进城市功能建设能力最强,鸡西市次之,伊春最后。鸡西、伊春等后发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中,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上来,提升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以此来增强资源城市魅力,增加观光旅游的看点。

参考文献:

[1]郑鑫.大庆市政府招商引资全过程项目化管理研究.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6月.

[2]王艳芳,张昕,徐忠惠,刘方正.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J].经济师.2011年第12期.

[3]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朱佳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32卷第8期.

[4]曹彩杰.中国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硅谷,2010(02):121-122.

[5]王川红.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月.

篇4

(宁夏新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的影响,一直重视公有制经济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创新困难。中小企业要走出现在的发展困境,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依赖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财税政策,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经济管理;财政政策;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市场竞争力;制度创新;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牛丽娟(1983—),女,汉族,宁夏银川人,2007年毕业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房地产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

0 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困境,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下,首当其冲的是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内部管理落后、技术变革缓慢、产品层次较低、规模小、资金匮乏、抵抗风险能力差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劣势,已经制约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财政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

首先,我国财政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很多是以暂时性条例颁布的,零散、混乱,很多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中小企业缺少专业人员,对很多政策不清楚,不能有效利用,应该对近年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所有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法律文本的形式进行规范,可以分为一般条款和特殊条款。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地区、行业的特殊情况,制定差别性条款,以此来保证财政政策的可操作性和运行效率。其次,加大我国财政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将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长期规划,逐步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结构。最后,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支出形式,重点解决融资等问题,提高政策运用的有效性。

2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化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中小企业服务化体系刚刚建立,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格局,这和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形成矛盾。中小企业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就业、转变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的基石,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劣势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服务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补贴增加企业的依赖性,受益范围有限,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运用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资助,克服直接补贴的缺点,促进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实施形式上:

(1)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基金的财政投入,由政府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平台。如建立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财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政策咨询等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问题。

(2)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中小企业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各个平台的互联互通。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充分,缺少沟通,难以把握市场运行情况,对此,政府可以采取拨付部分资金、中小企业缴纳会费建立会员交流网络平台,由政府职能部门运作,信息,资助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寻找商机。

(3)建立专项开拓市场基金。为鼓励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不但要在财政和税收上支持,对提供技术支持、法律咨询、培训机构等社会化服务机构进行专项资助。

2.2 运用多种财政手段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解决融资难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为中小企业筹措资金,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基础薄弱,政府监管不到位,很多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中小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投机性强,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只能作为一种尝试。因此,通过政府财政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现实而且重要的手段。一是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运用信用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有效的手段。财政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可以从防范风险、提升功能、改善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我国各级财政通过出资持股等形式,形成了一批政策性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起到领头作用。通过财政的结构性支出促进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导向性。各级财政根据财政收入情况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禾]扩充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各地财政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贷款损失补偿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增信、风险补偿机制。二是增加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前景的环保型和出口型项目的中小企业贷款,在地上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商业银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和受我国金融机构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2.3 财政支出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能够有效的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应加大财政支出,重点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财政支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扶持:一是直接支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财政补贴,弥补中小企业科研资金不足和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的财政扶持,建立引导、激励中小企业创新机制,促使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依靠技术进步获得竞争优势二是支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政府可以通过对技术中介等服务机构进行财政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资源等专业化服务,如政府可以出资入股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促使中小企创新活动成果向市场转化,有效的规避企业创新风险,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带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技术扩散效应。三是发挥政府釆购作用。通过采购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增加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2.4 发挥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够雄厚,在政府釆购项目中,往往受到大企业的排挤,受到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在政府采购方面,虽然颁布了政府釆购支持中企业发展暂行办法,但是由于政府、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并没有落实到位,使中小企业真正享受到该政策。

(1)逐步完善扶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

(2)降低政府釆购准入门揽。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引导。

(4)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信用评级制度。

(5)加强政府釆购活动监督和监管考核工作。

3 结束语

总之,研究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于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继而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向小玲.中小企业发展现状[J].时代金融,2012,12.

篇5

关键词:小微企业 记账 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工信部等部委2011年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小微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就业主渠道、创业主平台、创新主力军”,但这些企业普遍以家庭经营为主,资金少,规模小,账务体系不健全,少量而不规范的会计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管理的不完善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记账是一种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是会计工作社会化、专门化的表现。企业可以只设立出纳人员,负责日常货币收支业务和财产保管等工作,而将会计核算、记账、报税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委托给记账机构完成。如何利用记账,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的账务体系,完善其经营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小微企业账务处理模式的现状

1.1 企业主(或其家人、亲戚)兼职做账

小微企业的家族色彩浓重,本着财不外露的思想,偏好选择自家人做账。但是由于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往往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全面和不准确,财务工作相当不规范。而且从实际利益考虑,企业的负责人更多是应该把精力投入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上,一味的为了节省成本而分散精力在财务工作上面,反而顾此失彼,导致公司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1.2 聘用个体兼职会计人员做账

这里的兼职会计人员是指不是由专门的记账单位所委派,而只是以个人名义进行兼职。这些人员有的在本职工作之外兼职,时间和精力有限,有的以给多家企业代账为业,但不隶属于某家记账机构,法律约束力较小。这样企业付给的酬劳可能相对较少,手续也简单,但是同样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兼职会计同时处理多个公司的账目,每个月里只有固定的几天时间可以管理本公司的账目,公司在平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财务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的处理,而且流动性大,公司的账务随时都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状态。

1.3 仅由一名经验缺乏的初级会计人员做账

有的小微企业是雇用一名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应届生来处理所有账务,在遇到必须有一定资历或职称的会计签字的事项时才临时找人来应付,觉得这样既专业又省钱省事。但是这样的人员从业之初,掌握的理论知识多于实践技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很好的吻合,完全放手由他来做账,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就不会处理,或者由于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而出现处理上的失误。

2 记账机构的优势

《会计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制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记账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依法应当设置会计账簿但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记账机构办理会计业务。”依法设立的记账机构有以下优势。

2.1 工作团队经验丰富

每个记账公司都会有一支能熟练掌握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办法的团队,他们经验丰富,能比较好的处理企业财务方面出现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突发棘手问题,在聘请记账公司管理财务之后,企业自己只需要聘用一个出纳来管理日常财务进出就可以了。

2.2 责权利明确

企业在与记账公司合作之前都会签订业务合同,会详细说明双方的义务权利以及责任明细,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双方可以根据合同来划分责任,减少了企业的损失,而且作为记账公司他们有必要业有义务去保护其客户的财务数据安全。

2.3 费用经济

参考目前记账公司的价格,选择记账结构,与聘请一个兼职会计的费用差不多,或是雇佣一名专职的初级会计人员,所需支付的费用是差不多的。但是记账公司管理财务给公司提供的财务咨询服务、实时问题解决服务却远远不是前两者所能做到的。

3 小微企业选择记账的好处

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和目前财务工作的现状,结合记账机构的优势,小微企业选择采用记账是比较有利的。

3.1 享受低成本的专业服务

小微企业采用记账,就避免了设立独立会计部门所涉及的所有费用包括会计人员薪资、社保、交通、通讯、吃住等费用,而且委托记账,不必担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人员辞职而造成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可以持续的享受到高质量的会计服务。专门从事记账工作的机构及其人员,具备比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和丰富的会计经验,对业务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有深入的理解,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专业的会计服务。

3.2 拓宽融资渠道

从融资渠道来看,小微企业目前仍较多习惯通过亲友借款的形式获得资金,宜信公司201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访者中有54%选择亲友借款,而选择贷款的仅有27%,曾申请贷款的企业也仅占30%。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信贷对申请材料和资质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提供房产资料、公司账簿、银行账户流水等全套基础申请材料。而由于小微企业管理相对不规范,在办理贷款时往往不能提供,而无法申请到贷款。选择记账,规范企业的会计账务体系,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争取到银行贷款。

3.3 享有法律保障

专门提供记账业务的机构是有合法的法律地位,是一种法人行为,接受国家法律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即使出现了一些对企业不利的行为,企业也可以直接通过合同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使得企业的会计利益更加有保障。

3.4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保障资金安全,企业有必要定期对会计业务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检查,记账公司能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做好会计监督的工作,定期为企业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以帮助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小微企业需要更为优质的记账服务

4.1 完善记账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记账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政府部门对记账业也不够重视,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专门针对记账的法律很少,只有1994年的《记账管理暂行办法》,沿用了十多年,直到2005年新的《记账管理办法》实施,虽然新颁布的办法更加合理,并且有更多对记账有利的规定,但还是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记账的法律关系中,受托人的法律责任一直没有彻底的规范,对于记账业的管理,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检查不到位,使得记账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监督。有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对记账行业存在片面的认识,在税款征收上“重定额轻建账”,不支持机构发展。再者记账属于税费较高的服务业,又很少享受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及扶植政策,发展受到制约。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管理监督。

4.2 加强受众对记账行业的认识

由于各地区的积极发展不同,推行记账的力度大小也不一样,我国的记账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对记账机构的了解不多,记账业的服务对象非常的有限,还有很多人对记账了解很不充分,认为记账只是帮企业报账、报税。而对于记账机构的其他服务却了解的很少,是记账在目前实际现状中出现的比较棘手问题。应该继续大力宣传记账,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

4.3 提高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素质

记账从业人员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实际操作经验能力程度不同,导致从事记账行业的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差异非常大。目前行业中不乏存在一些为了拉拢客户,不拒绝为委托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记账机构,使得行业会计信息真假相当混乱。所以应该加强记账行业自身建设,提高质量,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开展后续教育,不断增加新知识,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

4.4 规范行业内的竞争

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从事记账的公司越来越多,为了吸引客户,加大业务量,许多记账企业实行价格战,以放低价格来获取优势,但降低价格必然会降低企业利润,也势必会影响到会计服务的质量。所以要强化管理监督,对从事记账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建立记账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规范记账机构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丽铭.小企业会计事务办理模式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5).

[2] 崔玉萍.关于小企业记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9(12).

[3] 苑文.记账利弊与发展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8).

[4] 刘丽丽.关于小企业记账的探讨[J].商场现代,2008(24).

[5] 赵立新.企业记账发展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

(11).

[6] 曾春华.我国记账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9).

[7] 崔宗俊.记账业务的法定性及存在问题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6(S1).

[8] 林忆雯.企业记账的利弊及代账公司发展趋势[J].徐州工程学院学 报,2006(4).

[9] 卢新国.小企业记账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盐城市的实践[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2).

[10] 贾雪.中企业记账常见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广义财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实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也有许多学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如果加在一起,恐怕不止300所。而1992年以前只有5所,1990年前是绝对没有的。另外现设有财务管理博士点的学校也有数十所。而在十余年前,这是长期付诸阙如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由一个试办的“财务学”专业,成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理财学”专业,进而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恐怕也是所有专业罕见的。

速度如此惊人的原因是由于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创办费用不高,受社会欢迎,需求旺盛。受利益的驱使,于是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但有条件的上,无可非议;无条件的也千方百计的上,令人担忧。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流程的差异,教学工艺的差异,导致教育出来的产品――培养的学生也相差悬殊。

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至今财务管理还在大会计的卵翼之下。由于Finance一词的不同译法,还导致金融学专业也向财务管理大幅度地染指,从而使财务与会计的界限大大缩小,财务与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可见,财务管理专业面临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许多变数。此时此地,召开这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前提是明确财务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财务管理,它的外延有多大,它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能不首先明确的问题。

财务管理,古称“理财”。 “理财”一词,起源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其中理财的意思可理解为管理财物。这说明理财概念的悠久。如果联系“生财有大道” 等当时的一系列论述,足以说明理财思想的源远流长。

“财务”一词,见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封奏折:在历数当时的种种奢侈之风后,提出了“此等财务,从何而来”的经典用语。这个财务,指的就是国家财务。

财务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上看,是从古到今;从空间上说,是所有组织和个人。古今中外,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可能没有财务管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财务活动,因而也就都有财务管理问题。

著名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不论企业大小,复杂还是简单,这六组活动总是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概念,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组织。而这个意义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是目前基本局限于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而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多的多层面、多类型、多角度的财务管理。

另外,个人理财已经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个人的证券投资、保险、收藏、继承、赠与等,都是个人理财内容,国际上以个人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理财规划师也已经引入中国。显然,个人理财无可置疑地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因而,笔者认为财务的外延是指包括了企业财务、家庭财务、个人财务、乡村财务、宗教财务、氏族财务、部落财务、部落联盟财务、军队财务、国家财务、地方财务、党政机关财务、事业单位财务、社会团体财务、国际组织财务等古今中外一系列财务概念的总集。为了区别于个别的财务概念,将其称作广义财务 。

会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其实,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不仅存在会计问题,也同样存在财务问题。这些组织的财务,加上家庭或个人的财务,就是现代财务概念的外延。

根据财务概念的外延,可以对财务定义如下:财务是经济主体的财富数量及种类变化(包括现实变化和潜在变化)的事务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对此财务本质的认识,可以简称为财富变化论。对财务外延的认识,可以称为广义财务论。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财务是否是同一概念?

有人认为,财务是客观的活动,财务管理是主观的产物。笔者认为,财务就是有关财富变化的事务。财富之所以变化,是由于有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买卖、租赁、赠与、赏赐、继承等等。这里的每一项都是财务活动,每一项财务活动都体现人的主观意愿,每一项都有管理。财务不能自发产生,财务中已经体现了管理,只是其管理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而已。因而可以将财务与财务管理二者作为同一概念对待,没有必要在这里咬文嚼字。

法约尔曾经指出: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借用这句话,略加改变: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都存在财务活动,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于财务的产生和发展,古代财务的范畴,广义财务管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笔者曾在《广义财务论》、《中国古财观》等文中做过论述。

在21世纪的现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伴而生,传统工具与衍生工具相伴而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财务工具)越来越复杂,企业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者,除了面临组织或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同时面临着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包括币市、拆市(拆借市场)、利市(利率市场)、(票市)票据市场、贴市(贴现市场)、股市(股票市场)、基市(基金市场)、债市(债券市场)、期市(期货、期权)、汇市(外汇市场)的多种抉择和多重困扰。如何及时抓住机遇,如何全面应对挑战,从而在相关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主体的财富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这里的财务管理者,不仅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也包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各种主体的财务管理者。而财务管理者又不仅是具体管理者本人(如国家财政部部长、企业财务经理),而且由于财务本身的特殊地位还应包括各种主体的首脑(如国家的总统、主席、总理,企业的CEO、CFO),必须懂得财务、关注财务、过问财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如果我们国家的财务管理者能够科学预测,明智决策,则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会进一步减弱。

因此,必须树立广义的财务观念,将财务管理定义为广义财务管理,才能进而科学、系统、全面定义财务管理学科,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搞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财务学科的地位,弄清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自然要涉及财务与会计、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与财政、财务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与金融、财务学与金融学的关系;财务与经济、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与企业管理、财务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否则,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很难把握。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撰文对上述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作为一种活动,是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与会计相辅相成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会计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金融工具而涵盖金融的,是下至家庭和个人上至国家而包括财政的,与企业管理交叉的,以聚财、用财为主要职责的,以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主体(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财务学(指广义财务学)作为广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与会计学、狭义经济学并列的,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的,与企业管理学交叉的独立学科。

四、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

虽然财务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却面临诸多困难。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就不能不找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寻求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1.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

制约财务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说,存在下列“八无”现象,应该逐步得以解决。这“八无”包括:

(1)在业务管理中,无真正的主管部门。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如会计司、会计处)。因而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就往往得到会计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其实,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职责不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严格的财务工作并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是从事投资、筹资等工作,这样的财务人员应不应是会计法规范的对象,应不应由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负责,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根据会计法的职责规定,对不从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纯粹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部门往往有一定距离,因而也就无真正的主管部门。其实,与财务管理对应的应是财政部的公交财务司等司局及下级财政部门的对应部门,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彼此的隔绝,只能将财政部门下的会计司、会计处等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计学有财政部会计司作后盾,统计学专业有统计局作后盾,审计学专业有审计局作后盾,有后盾专业的发展自然存在许多方便。

(2)学校院系设置中,基本无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没有财权。财务专业多在会计院系的领导之下。其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财务管理(或原称财务学、理财学)专业创设之初,有的设在财政系,有的设在会计系,但目前除原设在商学院的以外,几乎都转到会计学院。笔者认为:设在商学院是比较合适的,但设在或转到会计学院(系)就未必妥当。因为设在会计学院(系)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按照会计学的思路塑造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造成人们的误解,以为财务也就是会计,即使不是也相差不多。在相当一些人的心目中和言谈中,至今还甚至主张取消财务管理专业。就像1993年两则颁布后,许多会计学者曾经公开主张取消《企业财务通则》一样。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无独立专业。虽然在本科、专科的专业目录中都已经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在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即使是招收财务管理博士的院校,其实也不过是利用其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地位得到的优惠待遇。其他院校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只能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作为一个方向。显然,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4)学术组织中,无一级学会。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都有一级学会,但财务却一直没有,始终依附于会计学会、审计学会、财政学会等。虽然有几个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年会组织,也不过是一种民间性质,在中国官本位体制下,也不得不同时吸收会计工作者参加,造成财务管理的界限更加扑朔迷离,因而难以形成强劲的科学研究合力,无法集中研究真正的财务管理问题。

(5)在期刊杂志中,无一级期刊。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由于都是一级学会,故都有一级专业期刊――会计研究、金融研究、投资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先后出现过财务研究、理财者、新理财等多种杂志,但都不是一级期刊,往往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使刚刚聚拢起来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四分五散。

(6)在财务文献中,无影响深远的论著。由于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加之一些外界力量的推动,往往产生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似感至今还没有经典型的影响深远的论著。

(7)法规体系中,无独立法律。现行法律体系中,有专门的会计法、统计法、审计法,但却没有独立的财务法,其最高级别的法规也不过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法律相比,权威性远远不足。

(8)在职称系列中,无独立职称。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中,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但却没有财务师。尽管有证券分析师,也开始引进国际财务管理师,但这只能属于执业资格,并不是职称。

上述“八无”,导致财务理论研究难以形成合力,也很难像会计那样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准则、规范以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当然也就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2.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要变“八无”为“八有”:

(1)在业务工作中,明确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管部门应是财政部和央行等,但财政部的具体部门不是财政部的会计司,而是公交司等。

(2)学校院系设置中,应力争建立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或者使财务管理与会计并列,共同设置在商学院之下,以便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应通过修订专业目录,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改变目前一般院校的博士生、硕士生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只是一个方向的局面。

(4)学术组织中,由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机构牵头,组织建立全国性的一级学会――中国财务学会。

(5) 在期刊杂志中,随着一级财务管理学术组织的建立,创办财务管理一级期刊。

(6)随着主管部门的明确,学术组织的建立,一级期刊的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财务管理研究,尽快多出精品,包括专著、论文、教科书等,以不断扩大影响,尽快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

(7)在法规体系中,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础,综合金融方面的财务通则,逐步制定财务管理法。

(8)在职称系列中,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师等职称。

(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解决上述困境问题,只能使专业建设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以利于专业的发展。但仅有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专业建设本身寻求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合理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众多专业中,或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是被金融学侵吞的专业,还是将金融学囊括其中,与会计学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二是具体的院校,在本单位的众多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均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前两个问题,一是依赖于全国财务管理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二是取决于有关院校的自身努力,结果目前虽难以断言,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建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首选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是大有希望的。后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关系的厘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而应以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明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

专业课与基础课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教学计划中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还是首先确定基础课,进而确定专业课,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传统上,课程的安排都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其实这是一种静态的专业观。其缺点是后劲不足,未来发展受限。以建楼为喻,盖一座大楼,地基挖得越深,越广,其承受力就越强,楼身就可以起得越高。甚至可以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高,也可以在已有的地基上另起楼身。前者属于专业深造,后者属于专业转移。如果按固定的楼身确定楼基,以后就无法增加楼层。由于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专业深造在所难免,专业转移时有发生,因而就必须树立动态的专业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安排就应该首先确定基础课,再具体确定专业课。只要基础雄厚,就可以实现专业深造,适应专业转移。以数学为例,在前些年,除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几乎不需要微积分、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基础。因而按照专业课决定基础课的做法,在前些年未开设管理会计课之前,上述数学课就没有必要之开设。而现在,不仅管理会计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而且财务管理多门课程也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由此看来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的做法应该改变。对于原就学阶段未学过管理会计、现代财务管理课程的人来说,如果数学基础较好,完全可以自学。

(四)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就业方向,根据财务管理职业的素质要求,根据未来专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做到:厚基础,大平台,宽口径,强核心,分主辅,具备六大基础、凸现九大核心、坚持一主二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六大基础

六大基础,这是财经类所有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文献检索。它属于第一级平台课。

中文基础是指汉语言文化基础,其中语言不仅应包括现代汉语基础,也应包括古文基础,即国学。中文是其它各种基础的基础,绝不能忽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国家,其文化基础博大精深。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浩如烟海。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国学热,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基础。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卓越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丰富的财务管理案例,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但事实证明,现在不少大学生中文水平很差,写作水平很低。认不得繁体字,读不懂古代文献,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因而应开设大学语文和财经写作课程,应要求学生熟悉繁体字,以便与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也便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台湾某大学国文课开设一学年,与英文学分同样,都是8学分,足见其对语文的高度重视。

外文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达成共识,这里主要是指英语,不仅包括公共外语,也包括专业外语,不仅公共外语要做到保四争六,提高外语会话能力,而且应增强专业外语能力,利用外文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应初知一门第二外语,如日语、德语等。由于从小学甚至从学前班就开始接触英语,这一目标应该说并不困难。

数学基础在财务管理中是仅次于语言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如果缺乏数量概念,一见数字就头晕,是绝对搞不好财务管理的。

数学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另外,还可包括运筹学。现在有的学校不开线性规划或概率统计,数学基础就欠宽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它应该为提高素质奠定基础,也应该为专业课服务。只有使学生明确目的,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何讲授数学?笔者认为:讲数学原理是必要的,推导公式是必要的,但讲解现代求解技能也是必要的。如各种函数的计算,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计算、线性规划的求解,概率统计许多指标的计算,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求解。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一定要扎实,否则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应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编程技术、网络管理。在办公软件中,从计算的角度,Excel有大量的函数,有行列式运算、矩阵运算,有线性规划求解,有数据透视表等,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对于专业学习非常有利。

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个人护身的武器,而且是财务工作的准绳。现在虽然有法学基础,但似感理论性过强。应该全面介绍法律体系,介绍法律部门,使学生知法、懂法,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文献检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畅游知识海洋的航标。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何掌握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分类,高效、准确查到所需资料,必须学习文献检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文献检索应是经济文献检索。文献有中文外文之分,学习文献检索也有利于促进外语的学习。在现代,文献检索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刊文献即有纸文献检索;二是网上文献即无纸文献检索。二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者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在六大基础中,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将中文与外文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数学结合起来?如何将中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如何将外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另外,如何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外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如何将古文与外语结合起来?如何将文献检索与专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水平。

九大核心

什么是核心?核心就是主干。确定核心就是确定主干,树根扎实,树干粗壮,就不惧狂风暴雨。

作为管理类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管理类九门核心课,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看,基本上还可以作为管理类的平台课。

但财务管理,或财务,或财务经济学,是管理类,还是属于经济类?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动向是不少学校已经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置于经济系之下,即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视为经济类。

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它是专业的基础,类似于大树的主干,处于六大基础和专业课之间,属于第二级平台课,起桥梁纽带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就介于计算机基础和财务软件之间,经济法就介于法律基础和财务法规之间。

这里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处理问题,也涉及它们是否有必要开设或如何并行开设问题。

一主二辅

不论财务课程如何设置,划分多少系列,其中肯定要以财务系列为主。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什么关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决定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应依据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但由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庞大,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要受学制、学时等限制,不可能完全体现学科体系,因而就要在凸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和主干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安排相应课程。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因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该首先排除非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容;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鉴于会计学与金融学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联系,在暂时难以理顺三者关系,难以廓清三者界限的前提下,应以三大系列课程为主体,即以财务为主,以会计、金融为辅,建立三大系列。

问题是各个系列的具体课程体系如何设计?

关于财务管理系列,可以采取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经的办法,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实际做法。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较难处理。目前在国内也较难找到合适教材,并且内容讲得过细,课时往往不允许;讲得过粗,往往与财务管理原理部分内容相差不多。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认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企业理财、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我国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制度,包括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体现企业财务通则中三大制度,参考美国管理会计师的观点和国际财务管理师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课程。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单独设课,当然也可以用金融市场或金融工程等替代。

另外应设置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课程;设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专门研究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由于财政学属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故应设置财政学课程;鉴于税务问题的重要性,尤其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设置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纳税实务与筹划);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对传统财务理论是一场颠覆,因而应该单独设课;为了强化外语,更好的应用于专业中,应设置财务外语;为了加强计算机在财务中的应用,应设置电脑财务之类的课程。另外可以考虑开设资产评估、中外财务比较、财务史等课程。

因此,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财务系列课程包括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行为财务学、国际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财务外语、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中西税制,即国际税收、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如果课程较多,难以安排,也可以用“财务管理专题”将上述某些课程合并。

关于会计系列,许多院校参照会计学的设课方法,往往设置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但笔者认为,由于财务学科体系的复杂,财务系列课程的繁多,根据培养目标,应该压缩会计系列的门数。由于初级会计学的内容已经在核心课会计学中完成,高级会计、审计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合并,于是会计系列课程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

关于金融系列,应开设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或称期货与期权)、投资学、证券技术分析、保险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加强实习或课程设计课程。如会计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证券技术分析课程设计等。

十大系列

除了上述财务系列、会计系列、金融系列课程外,为了拓宽知识面,综合前述各门课程,可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十大系列:

1.外语系列,应包括公共英语一、二、三、四,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包括专业函电、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等写作),第二外语。

2.数学系列,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运筹学。

3.计算机系列,应包括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数据库、网络与通信、财务软件、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综合实验。

4.法律系列,应包括法学基础、经济法,还可以分开或合并开设公司法规、金融法规、财务会计法规等。

5.经济系列,应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6.管理系列,应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

7.其他系列,应包括大学语文、财经写作、历史、哲学、逻辑学、公共关系、音乐欣赏、绘画、文献检索、科技动态讲座。

加上一主二辅三大系列,全部课程包括十大系列。

另外还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课。但这里要强调伦理之类的课,应该追加。体现先做人,再学艺的基本思想。

上述内容,可以图1所示:

图1表示先做人,再学艺;先基础,后专业(或先奠基、后建筑);先核心 后系列(或先框架 后墙壁)的教育流程。

三大能力

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即:

1.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调研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2.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业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设计制度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

这些能力集中表现为竞争能力。

(五)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必修、什么选修;什么限选,什么任选;什么宜多,什么宜少;什么宜前,什么宜后;什么宜迟,什么宜早等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这里的多少、前后、迟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或者应该变动的。以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先后顺序为例,传统上一般是先学习财务会计,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看,以讲述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心内容的《中级财务会计》应该开设于《财务管理》之后。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地涉及现值计算、实际利率确定等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学价值基础,就很难理解现值、实际利率、内含利率。如果不理解实际利率,就无法理解实际利率法,也就无法学习和理解第14号收入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第21号租赁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在会计、财务中应用广泛,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多处涉及,掌握实际利率法已是财会人员的一项必要技能。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如果不了解、不精通、不能灵活应用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财会工作。 因此不先讲授财务管理,学生就很难学好财务会计。当然,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财务管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牵涉到财务管理的前导基础课问题。

此外,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还涉及教材的更新,教法的探索,习题的设计,考试的改革。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教材,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习题,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教法,不能进行高水平的考试,因此也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当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观点如有不当,还望方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苏万贵.论广义财务[J].理财者,2004(6).

篇7

2008年中国钢材产量达58488.1万吨,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当年钢材进出口额分别达271.38亿美元和709.7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438.36亿美元,自2006年连续三年实现贸易顺差。在中国钢铁对外贸易中,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韩国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以2008年数据为例,当年中国钢材出口主要集中于韩国、美国和欧盟三个主要市场,其中对韩钢材出口146.99亿美元,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额的20.71%;自韩钢材进口42.75亿美元,占中国钢材进口总额的15.73%;对韩钢材贸易顺差104.24亿美元,占中国钢材贸易顺差总额的23.78%。近年来,随着中国钢材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持续顺差,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钢铁贸易领域的摩擦日益增多,这主要是由于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和消费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倾向于对钢铁贸易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而各国钢铁企业联合会也易于利用反倾销诉讼等手段维持其本国市场份额,从而导致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特别在此次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其针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措施尤为激进,更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钢铁贸易领域的争端。2009年4月8日,以美国钢铁公司为首的七家钢铁企业和钢铁工人联合会针对中国钢铁企业提起了反倾销诉讼,诉讼金额高达27亿美元;同一天,欧盟委员会对于2008年7月发起的对中国产无缝钢管的反倾销调查做出初裁,决定对中国产无缝钢管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欧盟、美国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反倾销诉讼很可能对韩国等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并危及中国钢铁企业乃至整个钢铁产业的发展。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以对中韩钢铁贸易现状及趋势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中韩钢铁贸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冲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避免和减少中韩钢铁贸易争端,促进中韩钢铁贸易的良性发展,以及对中国钢铁企业乃至整个钢铁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韩钢铁贸易的现状及趋势

利用2001-2008年中国钢铁对外贸易数据对中韩钢铁贸易予以分析,结果见图1。在这段时期,中国钢铁对外贸易得到显著增长,其原因可归结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于钢铁产业主要为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在钢铁产业上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提升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期,中韩钢铁贸易也获得明显增长。与中国钢铁贸易的整体趋势相同,2001-2008年间中韩钢铁贸易也表现出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是2004年,当年中国对韩钢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并超过进口增速;第二个“拐点”是2006年,当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首次出现顺差,至2008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已连续三年保持顺差态势,且顺差额逐年增加。此外,近年来中国对韩钢铁进出口占中国钢铁进出口比重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则有所上升,这表明中韩钢铁贸易增速大于中国钢铁贸易的整体增速,韩国在中国钢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中韩钢铁贸易的增长,尤其是中国对韩钢铁出口的增长,除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外,还得益于韩国大型钢铁企业为利用中国在钢铁生产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通过FDI等方式在中国建立工厂,而后通过公司内贸易或直接出口将产品返销韩国市场,从而加大了中国对韩国的钢铁出口。

本文进一步按SITC 3位数分类划分钢铁产业具体产业部门,并借助出口竞争力指数、贸易差额、进出口价格比对中韩钢铁贸易作更为细致的分析。按SITC 3位数分类,钢铁产业可划分为671(生铁、镜铁、海绵铁、铁粉、铁砂及铁合金)、672(锭状及其他初级形状的钢铁;钢铁的半制成品)、673(铁及非合金钢的平板轧材、未经包覆、镀层或涂层)、674(铁及非合金钢的平板轧材,包覆、镀层或涂层)、675(合金钢平板轧材)、676(铁及钢的条、杆、角材、型材及异型材(包括钢板桩))、677(钢轨及铁道铺轨用钢铁材料)、678(钢铁丝)、679(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管子的钢铁制附件)等产业部门。利用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就出口竞争力水平的变动而言,2001-2008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具体贸易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动。2001年,中国在对韩钢铁贸易中整体处于竞争劣势地位,除671产业部门保持竞争优势外其余产业都处于竞争劣势,在673、674、675、677、678产业部门更处于绝对竞争劣势地位。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至2008年,中国在对韩钢铁贸易中整体已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其中,除678产业部门仍有微弱竞争劣势外其余产业都已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在671、673、676、677产业部门的竞争优势尤其明显。其次,就贸易差额的变动而言。2001年中国在对韩钢铁贸易中整体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其中673、674、675、676、678产业部门的贸易逆差明显,而2008年,中国不但在整体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且在除678产业部门外的其他产业部门都实现了贸易顺差,特别是673和676产业部门的贸易顺差更分别达到了58亿美元和30.01亿美元,2008年两部门贸易顺差额占当年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总额的84.43%。最后,就进出口价格而言,除676产业部门外,与2001年相比2008年中国各产业部门对韩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之比都有所下降。其中,除674产业部门中国对韩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为1.28,出口价格略高于进口价格,673产业部门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为1.06,进出口价格大致相当外,其余产业部门出口单位产品价格都低于进口单位产品价格,其中675、678、679产业部门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接近50%,而672、677产业部门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更是接近30%,出口单位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单位产品价格。

三、中韩钢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中韩钢铁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在中韩钢铁贸易中制造摩擦,进而对中韩钢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易引致韩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韩钢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而进口则相对停滞不前,从而使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如2008年,中国在673产业部门实现对韩贸易顺差58亿美元,相比2006年增长了近10倍。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加大了韩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可能引起韩国企业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2006年,韩国钢铁协会提出通过采取建立进口动向监测系统、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保持市场稳定、与出口国及时协商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持国内市场稳定,维护国际竞争力。这表明韩国钢铁企业为保护本国市场份额已开始针对中国企业采取一定的对策,而这将增加中国从事对韩钢铁贸易的企业所面临的外贸风险,特别是在此次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韩国企业很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贸易保护措施,从而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中韩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水平的变动表明,由于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正逐渐为竞争性所替代,今后中韩钢铁贸易的贸易摩擦将愈发频繁。中国对韩钢铁出口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并已在大部分产业部门占据竞争优势的事实,已引起了韩国产业部门的重视,如由韩国产业资源部组织,韩国产业技术财团主管的“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分析和对应方案”等相关研究就已经展开。

其三,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且主要依靠价格低廉获得出口优势的局面,使中国钢铁企业易遭受反倾销诉讼。以2008年数据为例,当年671、673和676产业部门积累的贸易顺差已占到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总额的91.61%。这一状况增加了从事对韩钢铁贸易的中国企业的外贸风险,不利于中韩钢铁贸易长期的发展。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部门,一方面,对韩国相应产业部门造成的冲击就更为剧烈和显著,因而易于引发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中国具有贸易顺差的产业部门的出口单位产品价格相比进口单位产品价格更为廉价,虽然在SITC 3位数分类标准下673、674产业部门的出口单位产品价格大于进口产品价格,但进一步利用SITC 4位数划分的产业部门贸易数据则发现,673产业部门的顺差主要集中于6732产业部门,其顺差占顺差总额的87.39%,其进出口价格比为0.97;674部门的整体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虽为1.28,但其顺差全部来自6743产业部门,其余部门则为贸易逆差,而6743部门的进出口单位产品价格比则为0.79。可见,中国对韩钢铁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低廉,而当这种依靠价格优势获得的贸易顺差短期内大量增长并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部门时,易引起反倾销诉讼。

其四,中国钢铁产业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程度低,不利于对钢铁产业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以2007年数据为例,当年欧盟四大钢铁公司的产量合计为15942万吨,占欧盟15国总产量的90.73%,韩国最大的三家钢铁公司钢产量合计为4568万吨,占韩国总产量的88.93%,而中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宝钢、唐钢、鞍钢、沙钢产量合计为9441万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3%,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已成为制约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引发钢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众多小型钢铁企业参与对韩钢铁贸易,由于其企业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低,往往只能单纯依靠低价格获得出口优势,这一方面扰乱了中国钢铁对外贸易秩序,另一方面使中国钢铁产业在对韩贸易中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如长期维持依靠低价格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贸易格局,在对外易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对内则会阻碍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有损国民福利。

四、问题的归结

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中韩钢铁贸易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产业策略与外贸策略,具体而言:

首先,就企业而言,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企业应加强自律,规范对外贸易行为。但根本上,企业应由以往采取单纯依靠价格低廉获得出口优势的价格竞争策略,转变为采取依靠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价值观念、形象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品牌竞争策略,以此加强产品差异化的创造,并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革新与产品换代,通过优化产品结构, 增加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减少国外对我国钢铁出口产品反倾销的可能性, 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就政府而言,一方面,为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的外贸竞争力,避免贸易摩擦,政府可以利用非均衡协调手段促成和强化产业聚合力量,通过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钢铁产业部门的重点保护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并通过对瓶颈产业和薄弱产业的重点扶持来缓解结构性约束;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快中国钢铁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减少贸易伙伴国对中国钢铁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的可能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贸易地位。另一方面, 针对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政府应利用财政及税收政策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采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手段来协调条块之间的关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各地区企业间的吸收、兼并、联合与联盟以形成具有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借此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此外,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的竞争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

最后,加强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依靠行业协会协调和监管企业外贸行为,对钢铁企业的对外贸易行为进行协调与约束,消除不正当竞争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在产生贸易摩擦时,行业协会需积极应对,利用WTO相应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浩然.2007. 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10).

[2]张璐,董有德.2007. 浅析中美钢铁贸易摩擦及其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其实 [J],经济师(5).

[3]付伟国.2003. 加入WTO后我国钢铁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J],钢铁(4).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筹资;投资;运营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02164)、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CFA130152)、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DA1308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JGC095)、北京市2013年高校质量工程共建项目 (项目编号:GJ201315)等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法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在我国,高校扩招逐步夯实了我国的文化教育基础,但是随之而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与国家财政拨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成为缓和该矛盾的途径之一。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为高校募集资金、服务高校的非营利性组织,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加强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减轻我国教育经费负担等方面起到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教育基金会指明了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的解决方向。

自从1994年,清华大学第一家教育基金会的成立,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虽然获得巨大进展,但总体仍处在初级发展水平。特征是起步晚,经验少,规模不大,运行机制不健全,与欧美地区高校教育基金会差距大,存在竞争力过低,发展较为缓慢等表现。

高校教育基金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任务是为高校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在高校教育基金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重中之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核心问题在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投资、运营方面。此背景下,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方面的研究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作机制

高校教育基金会主要业务范围是筹资、公益支出、投资和运营管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的专项拨款,个人、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基金会本身的投资收益。其中个人、社会团体的捐赠主要包括慈善捐助、校友捐助和企业捐助等。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筹措重点是社会捐赠,获得捐助资金的多少一般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基金会整体运作状态有关。

在互惠互利的动态过程中,谋取共同的利益,满足彼此的需求,分享发展的成果,是公益机构的公益性质的主要表达形式。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公益组织当然也不例外。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的支出主要包括:公益资助项目的费用、执行项目的成本以及基金会组织募捐的费用(不包括基金会专职工人员的工资福利基金会日常办公的行政开支)。在公益机构的支出方面,亚太地区比较流行公益支出的最低比例(MAE)。《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10%”。因此,高校基金会募集资金的用途一般都具有限定性。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和完善学校的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为学科和科研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学术交流提供经费支持;引进高水平人才;对在教学和科研中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奖励等等。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经济的保值、增值。”高校教育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指将基金的储存和经营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经营收益大于同期通货膨胀率。高校教育基金实现资金的保值是基金会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有效投资使资金获得增值,形成“投资――增值――再投资”的良性循环。由于资金得来不易,因此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采取较为保守的风格,尽量避免高风险投资,以防发生风险造成较大的损失。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大多采取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投资风险小,易于操作。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这种投资方式导致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收益率低,基金增值乏力。故而部分高校基金会已经尝试多元化的投资运作,如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股票投资、委托理财和股权投资等[1]。

高校基金会作为一个组织,维持正常运营和发展难免发生支出和费用。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禁止公益机构在捐款中列支工作成本和运营费用。大部分机构也认为:基金会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营成本,就根本无法对资金进行合理运用。在美国,公益机构从捐款中直接列支项目运行费用和行政管理经费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而在我国,国务院1988年颁布施行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在基金利息等收入中开支。2004年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由此可见我国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控制十分严格。

2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 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基金会快速发展,并逐步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了各色发展模式。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用适宜的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统计177所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成立时间如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自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出现以来的发展速度。

尽管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已经成立基金会,基金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步扩大。但起步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实际经验,难以形成成熟的运作机制,依旧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募集资金渠道不宽,规模相对较小

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并为高校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首先要获取一定规模的筹资渠道。发达国家由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较早,因此国外知名大学往往拥有庞大的基金池和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以美国举例,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已呈多元化趋势,美国本土大学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政府拨款比例下降,学校自筹经费比例上升,其中哈佛大学2009年的捐赠已累积达到260亿美元。

我国政府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的控制很严苛。2004年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这些过于苛责的条件使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基本上都处于零成本和低成本[4]。如果一个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那在对基金会的宣传筹资、项目评估、行政开支、人员工资和福利方面需要有很大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这种基本只靠基金增值和专项捐款来解决运营成本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缺陷。

造成高校基金会运营成本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对管理费用的曲解化。一般来说,对基金会这类公益机构,人们普遍认为其受到的慈善捐赠都要用于公益事业,基金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本不应该从中取得报酬。而我国高校基金会依附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人员一般从高校抽调,校内编制,在基金会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学校编制发放工资,等于说基金会没有给其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工作人员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拿工资的,这种想法根深蒂固[5]。高校教育基金会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为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不能按照中国人惯有的思维,而应借助企业管理的科学手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过低的运行成本和运营费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管理人员工作的否定,同时,过低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使得高校基金会无法更好的宣传自己,组建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也很难吸引捐赠者的捐款,因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规模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激励机制

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往往会带动国家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公司的兴起导致公司法的诞生。基金会的兴起在各国也同样引起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法律的时间早,基金会发展也较早,因此拥有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美国《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美国慈善捐赠法》、《美国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等都对基金会的某些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不仅保障基金会的发展,使基金会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同也为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促进基金会的自律与他律,基金会的监督机制应当由三方面构成:自律、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6]。我国也于2004年6月1日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但《条例》的内容大多是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基金会权利、义务及其社会作用等,这使得基金会进行活动活动时干预较多,很多活动没有办法实现。

另一方面,我国对社会捐赠的激励力度不够。国内外普遍激励社会捐赠的方式是税收优惠。对比一些西方国家,在我国免税政策的落实十分繁琐和复杂,目前尚没有关于超限额部分可以在以后一定期限内进行继续抵免的规定,而且对于实物捐赠也没有相应的免税政策出台,这使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受捐赠的力度远远不如国外很多名校,抑制了我国高校基金会筹资渠道的拓宽。(陶继东,2013)认为:“捐赠税前扣除法规,制定完善的基金会法、教育捐赠发和慈善法是我国法律完善的趋势和方向,同时,简化申报程序也能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7]。”

因此,效仿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基金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逐步完善和发展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立相应的健全的捐赠激励机制使得我国高校基金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我国高校注入更多的教育资金,使我国高校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3.2 注重品牌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拓宽筹资渠道

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与其他的慈善机构并无太大区别,一般有捐赠意愿的个人或组织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概念可能会很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一个高品质的形象,就能使自己脱颖而出。把握社会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这会为高校教育基金会拓宽筹资渠道带来较大的机遇。

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外部环境设计高质量的项目,逐渐将自己的品牌打响,这样将会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

同时,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对自己进行合理透彻的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并进行合理的发挥和利用,尤其是在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计其数,其中有能力进行捐赠的校友也有很多。高校教育基金会完全可以依托高校的校友资源,做好紧密结合高校校友会的工作,不应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等待校友主动与自己联系,而应积极主动挖掘,做好联络工作,尤其要注重校友毕业返校的机会[8]另外,也要加强自身与企业的联系,可以进行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当企业需要进行捐助时,必然会想到该高校的教育基金会。

陈秀峰(2008)认为:“以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丰富资金结构,预防资金结构的单一化对基金会发展造成的障碍[5]。”积极主动的打造品牌,并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资源,一定能够拓宽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资渠道,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基金会筹资的多元化,在根源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

3.3 效仿西方高校教育基金会,逐步改变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很少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这虽然节约了基金会的运行成本,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表现形式为:限制基金会筹资能力、投资能力,减少基金会对于资金的增值等。另外,有研究表明,披露服务效果信息能提高捐款人的捐赠意愿[9]。建组建专业团队,强化管理模式,完善披露机制,给予基金会更加有利的发展保证。

张曾莲(2012)认为,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改变观念,切实发挥基金会的资金投资功能,而不是当作学校的一个机关处室,建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对资产进行管理,按照法律规定积极进行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建立专业的投资队伍,可以通过外部聘用专业投资人员或者学校自己培养招聘的方式,而且不仅要有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还要有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基金投资有关法规的了解和运作方案的风险监督,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基金投资的安全性。[10]”

因此,效仿西方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专门的机构,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矩阵式管理是我国基金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当然,完善管理机制不等于完全将高校教育基金会从高校中剥离,形成两套完整的管理机构,而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两者的相互独立,改变现在高校教育基金会完全依附于高校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现在的生存发展状况,只有逐步转变传统的运营模式,才能更具活力和竞争力,才能逐渐从政府的扶持转变到自力更生。

3.4 加强资金运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西方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广泛涉及股票、债券、房地产、私募股权等领域,其投资收入已经占基金会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开始进行投资,但投资领域相当有限,大部分仅有银行存款一种方式,有少部分院校涉足国债、企业债券、可转债等领域,也有极少部分大学投资股票市场,但数量很小,投资方式太过单一[11],收益率极低。

资本市场情况不明朗以及自身的缺陷是造成该种状况的最大原因。因此聘请专业人士或者可以将基金会的资金交给金融理财公司进行投资理财,这样不仅保险性更高,更能够合理分析资本市场,在制定详细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同时这样的投资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良性投资机制,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产也能进行良好的增值效果。合理的投资管理、投资模式更能够吸引国内外的捐赠者,使得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不仅能够在投资方面有所进步,也会是筹资规模得到扩大。进而从投资筹资两方面推动基金会的发展。

3.5 打破传统观念,合理提高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

传统的观念对于任何活动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其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的成熟和完善。其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慈善机构的运行成本的肯定也对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也有一部分开始进行捐资助学的社会公益活动。但是人们对于慈善捐款的使用的观念仍旧没有改变。因此打破旧观念,让社会公众承认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客观存在势在必行。只有人们、社会认可这种运行成本的存在,并且认同从可以捐赠资金中直接列支运营费用的国际上普遍的这种做法,才能使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运行成本和运营费用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使高校教育基金会有能力进行规模的扩展,进行内部人员的激励,进而最终实现资金运作机制的成熟。

4 结束语

当今,我国围绕教育的各种问题被日益重视,教育基金会被逐渐关注。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严重阻碍其发展。这些问题包括:不具备完善的基金会法律体系,难以建立高效的管理和运作模式等等。

本文从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投资、运营发面的问题,最终提出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注重品牌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拓宽筹资渠道;效仿西方高校教育基金会,逐步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资金运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打破传统观念,合理提高运营费用和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建议,希望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于红.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研究[J]. 经济师. 2011(11): 118-119.

[2] University Y. Yale Tomorrow Campaign Raises $3.881Billion[EB/OL][Z]. 2011.

[3] Brown W O. Sources of funds and quality effects in higher educa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1, 20(3): 289-295.

[4] 陈秀峰,郑杭生. 公益与效益的平衡:透视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机制[J]. 教育与经济. 2008(01): 55-59.

[5] 陈秀峰.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C]. 2007.

[6] 魏晓栋. 高校教育基金会实际运作之法律问题分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11(04): 18-20.

[7] 陶继东,丁苗苗,刘锐军. 高校基金会激励机制探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36-39.

[8] 侯华伟,刘亦仓. 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社团管理研究. 2012(08): 43-44.

[9] Buchheit S, Parsons L M.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s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giving proces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 25(6): 666-686.

[10] 张曾莲. 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 教育财会研究. 2012(05):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