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和税收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和税收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核算 税收征管 重要性 策略
财务核算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应该要按照《税收征管法》對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财务项目进行核算。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没有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核算,没有建立健全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的辅账目,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随意设置账簿,因此导致账簿的记录与实际财务情况之间不相符的现象出现。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财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问题,在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因此导致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无法确保各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财务核算对税收征管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税收监管力度
财务核算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监督过程,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管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税务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建账督促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税务监控难度依然很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财务核算过程,可以使得税收征管力度不断提高,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记账过程进行规范,从而确保税收征管过程顺利推进。另外,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管理不断改革与创新,企业存在的多面广、经营范围变化快的情况,因此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地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规避,通过规范化的财务核算,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项目进行统计,从而能够为税务机关开展征税工作提供充足的依据。
(2)强化税务机关的作用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不断增大,由于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税务机关的作用反而被弱化,没有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通过企业的财务核算,可以对税务机关的作用进行强化,从而不断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水平。例如当前税务机关存在任务和稽查力度不足的情况,我国的税务稽查主要目标在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上,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税务稽查普遍采用管理部门的纳税评估,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比较大,为了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水平,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强化,通过及时的成本核算,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会项目进行规范化记录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纳税规范性。
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核算并没有发挥其监管职能。财务核算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的过程,但是当前有的企业的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水平不高,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兼职的,他们没有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在会计记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现金与银行混淆、销账与挂账不及时等问题,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对各种账目进行核算,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监督。
第二,财务核算不够规范。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账目类型越来越多,账目不够健全、记账方式不规范等,都是当前财务核算过程中的明显问题。例如一些企业在账目设置方面没有根据税务机关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设置,设置的账簿不完备,有的企业设置账外账,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设置账簿,因此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没有成本、收入凭证,更无法根据企业的账簿进行税收核算。另外,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记账的方式依旧是传统的人工记账,企业的账目繁多,财务人员核算口径与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由于记录方式的不规范,也会导致一些账目缺失,最终导致财务核算与税收核算工作比较混乱。
(2)财务核算管理策略
第一,加强对财务核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必须要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从而确保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可以规范、顺利的完成。首先在企业内部应该要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引导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账目进行规范记录,按照统一的规定对各种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形成规范化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与税务人员的沟通管理,确保各种会计项目的真实有效,财务核算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任何疑问,都要及时与税务人员进行沟通,找到问题的成因,并且积极进行解决。
第二,加强对财务核算工作的监督。在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过程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可以结合工商和财政部门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和税收核算管理,督促企业可以按照《税务征管法》和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对企业的财会工作水平进行提升。其次,要不断加强税务中对财务核算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监督部门的职责,使得税务核算过程可以接受监督,确保税务核算目标得到落实。
第三,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在财务核算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定期考核,一旦发现会计人员出现会计造假行为,要及时追究其相关责任,采取法律手段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财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财务核算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同时为税收征管提供真实、有效的财会数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财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财务核算工作制度的完善,并且要积极加强对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视,加强宣传,使得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够意识到财务核算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税收征管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李玉平.健全的财务核算对税收征管的促进作用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2]陶林.试论健全财务核算对税收征管的重要性[J].北方经贸,2011(05)
[3]刘永霞.企业财务核算对税收征管的影响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
篇2
关键词:“营改增”;税制改革;国家财政;影响;分析
一、关于“营改增”的含义
(一)什么是“营改增”
这里所说的“营改增”,一般指对服务或者是产品所收取的税,同时促使产品和服务全部被放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里,无需再对“服务”收取一定的营业税,而且减少一部分增值税。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重复纳税的机率,使得纳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企业的负担。因此,“营改增”属于一种减税的政策。根据目前的状况来进行分析,其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优势:第一,降低重复纳税的机率。第二,提高经济水平。第三,使得就业率得到增加。第四,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快的升级、完善。具体的规划是这样的:将“营改增”工作推行分为这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少部分城市的服务业、交通业进行试点,进行试点的第一个城市是上海。第二步是选择一些行业,例如交通业、服务业等进行一定的试点。第三步,全面推进“营改增”,使得“营改增”能够被全国所使用,同时减少营业税的机率。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规划,大概会在2011—2017年这个时间内完成这几个步骤的工作。具体操作的时候,再另外加两种税率,并且按照实际状况来计算税负,交通运输业、航空业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大概在10%~16%之间。此外,物流行业、服务行业、信息技术行业、文化娱乐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大概在7%~11%左右。为了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在进行试点的过程中,设置的两种低税率是10%和5%,并且将其用在交通运输业和一些服务行业内。如今进行增值税的西方国家、地区内,税率结构除了有多档的,也有单一的。我国进行试点的时候,将之前的两档变成了四档,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以后的改革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减少税率档次。企业从“营改增”当中获得利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纳税时,可将服务业当成一般纳税人,而且有资格对引进的固有资产进行抵扣。(2)针对工业企业,以及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可以抵扣接受服务的部分进项。(3)有跨国业务的企业过去的营业税成本也许会达到4%以上,但如果实施了“营改增”,那么增值税成本可能会降低。
二、“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国家财政所产生的影响
没有实施“营改增”以前,营业税收入应该归属地方财政收入,增值税则归属于地方和国家共享的税收,大概80%属于国家财政收入。但是实施了“营改增”以后,使得过去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营业税不再有,所以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总比,国家财政收入逐渐增加。也因此,“营改增”有利有弊,除了能给企业降低税务负担,也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尤其明显。第一,由于大部分“营改增”都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将营业税收入变成增值税后仍归属地方财政,深度研究后发现,当地的财政收入仍然非常低。但一些行业或者服务业却因为“营改增”的原因,因此使得生产更加细致,分工更加明确,经营更加专业化,产生了大量的增值税抵扣项目,减少了增值税的征收。虽然纳税人的负担减轻,但是当地财政收入却更少了。第二,使得每一个不同地区的差距增加。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所以也对“营改增”的开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举个例子,经济水平非常高的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更是非常快,这使得当地的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因为政府部门推出了很多的补贴措施,所以却使得“营改增”能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但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很慢的城市,由于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慢,所以不利于“营改增”工作的进行。第三,给当地的财政补贴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由于“营改增”的开展,使得部分行业税率增加,当地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构建了专门的资金补贴,使其缓解因为税务过重而带来的压力。这样一来,就推进了“营改增”的开展和实施。然而因为补贴资金是从政府财政部门拿出来,因此也给当地的财政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所以,这就是“营改增”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影响。不仅如此,“营改增”本来属于地方税中的营业税,后来变成了共享税的增值税。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举个例子,属于所有人的资产和资源,全部归属于地方和国家的财权,这样就充分考虑了产权、费税、税权等方面的因素,同时改变了国家和地区的财权划分。
三、“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一)对上海税收的影响
“营改增”对于城市的税收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营业税收有所降低。根据分析后发现,在这次的税务改革中,上海市纳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户数超过了11万家,对营业税的影响超过了3000亿元,达到了当地税收收入的27%。也因此,税务改革降低了上海市的总体营业税收入。(2)显著提高了部分行业的税负。比如,在进行了“营改增”以后,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租赁行业的增值税税务得到了提高。对于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财产,企业不能实施进项税抵扣,然而如果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则从之前的4%增加到了16%,因此也加重了很多企业的负担。(3)减少了财政收入。“营改增”里的税负只有提高,没有降低。但是分析整体的情况,税负有所降低。也因此,“营改增”降低了上海的财政收入。另外,上海市相关部门所推出的其他补贴政策,也是降低自身财务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对天津税收的影响
天津是另外一个试点城市,其在“营改增”的应税范围是“6+1”,“6”指的是技术行业、科技行业、娱乐行业、租赁行业、物流行业等,“1”指的是交通运输业。截至2016年年底,天津市和“营改增”相关的纳税人大约有45000户,总数中还包括了大概17000户的一般纳税人,占所有纳税人的38%左右,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纳税人。根据申报的状况来进行分析,大概有95%的企业税务降低,或者没有增加,减少了税费3亿左右,剩下的5%的纳税人税负增加,税费增加了0.75亿左右。此外,“营改增”的不断扩散,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也提高了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营改增”带来的优势大于劣势。
(三)对其他地区税收的影响
“营改增”对于其他地区税收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举个例子,在北京推行“营改增”的企业已经超过了25万户,税负总体来说降低了36%左右。所以,在实施了“营改增”以后,服务试点企业的税负有所减少;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但是,地方税务的重要来源是营业税,因此,税务改革的推行减少了地方税收。
四、如何进一步加强“营改增”
如今,“营改增”税制改革制度已经在我国全面的推行,其产生了一些问题,为了使得“营改增”能够得到合理完善,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营改增”的观念
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制度后,很多税务部门、企业等仍然不了解“营改增”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因此需要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学习税法,研究税法,对“营改增”的核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如此,也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对“营改增”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因为该制度而导致企业税收增加的状况,在操作的时候听取企业的建议和意见。征纳过程中,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协调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
为了发挥出“营改增”的良好作用,就需要协调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相协调,促进体制的完善。财政体制是由事权、财权以及财力三者所组成的,然而因为推行了“营改增”制度,使其构成因素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对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营改增”税制改革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对地方财税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
在分税制财政体系下,国家和地方税种进行了分类,从而形成了地方税,在构建地方财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整体税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等方面。因此,必须要使得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还有企业所得税都变为共享税,这些税种都是地方财政体系的重要构成,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地方财政税收体系。
(四)实施联合办税
如今很多地区的财务部门都开展了国地税联合办税,在国税的办税服务场所建立地税征收窗口。所以,在国税窗口开具发票征收增值税的时候,根据征收率征收地方税。开展了税务改革工作后,国税办税服务场所有权开具全部的发票,使得地税机构借助国税征管平台来实施联合办税。在国税办税服务场所建立地税征收窗口,在纳税后开具发票缴纳国税的时候,也缴纳地方税。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制度需要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基础,仅仅依靠地方税务部门是不容易实现的。
(五)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因为我国的税制改革还在不断地进行,所以需要协调好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利益分配,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税制财政管理制度,促进“营改增”的进行和实施。最后,也要增加征税的范围,使得更多的行业和地区都实施税制改革。并且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扩大增值税的范围,提高经济的水平,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对增值税的共享比例进行调整,从而降低地方财务负担。
五、总结与体会
在我国的税制改革体系里,营业税改增值税属于一项重要的举措,其对我国的财政税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须在操作时进行探索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营改增”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新民.全面营改增政策下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1):30-32
[2]马春蕾,胡海波.营改增对物流产业税负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7(1):170-172
[3]王小芳.“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6(35):45-46
[4]赵海燕.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分析及对策[J].会计师,2016(21):27-28
篇3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应该有一个标准,使得经济发展超额负担最小、效率最高,这也是各国财政收入的目标。但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以及统计标准的各不相同,该标准难以统一,只能在考虑多方因素的情况下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加以综合考量。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央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对未来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加以预测。
二、模型假设
1.变量选择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指国家根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形式。税收收入包括工商税、农业税和关税, 还包括从1985 年开始征收的国有企业所得税和集体企业所得税。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由国家或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它从总量上反映了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耗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
预算外资金收入,是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从财政专户调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予上缴预算外资金的财政专户,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2.建立模型
3.模型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全回归分析,有结果如图: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方程在修正后的R-squared值较高,体现了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好的拟合程度,但应当注意到C,lnX1与X2三者的t值均偏低(在此选择置信度为0.05),检验未通过,因此怀疑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的问题。
检测自变量lnY,lnX1,X2,lnX3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如图:
观察易得: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进一步怀疑其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应当进一步加以修正。
(2)异相关White检验
根据估计结果,得到White检验的结果如下:
nR2=17.7399,由White检验知,在置信度为0.05下,计算得临界值为18.3070> nR2=17.7399,表明模型没有异方差干扰。
(3)序列相关检验
根据原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在修正之后R2= 0.9765,F = 416.1494,df =31,DW =0.1915,表明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在样本量为31、三个解释变量、5%的显著水平的情况下,查阅DW 统计表可得,dL=1.229,dU=1.650,模型中DW
三、模型修正
1.多重共线性修正
在对相关系数进行观察,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对原模型加以修正,以lnx3为因变量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有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分析可知,在加入变量lnx1时,可决系数得到改善,但t检验仍不显著,且参数为负值也不合理,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lnx1与其他变量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加入变量x2时,t检验较显著,且可决系数也有很大程度改善。证明多重共线性主要是有lnx1引发,将之剔除。
2.对修正后的模型再次进行序列相关检验
由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在修正之后R2= 0.9765,F = 623.8471,df =31,DW =0.2599,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都很显著。在样本量为31、二个解释变量、5%显著水平的情况下,查阅DW统计表后得,dL=1.297,dU=1.570,模型中DW
经上述论证,财政收入(Y)主要与税收(x3)成正相关关系。而且,从经济意义上分析,虽然财政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的关系并不突出,但仍还是存有一定相关性,这在计量经济分析得到了证明,因此予以保留该变量。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受税收收入和到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可以直观地发现,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呈正向变动关系。自198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增加,这在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同时还激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且两者的增长率也有着相同趋势。据此提以下建议:
首先,财政政策合理化,进一步支持经济。财政和经济互为表里,经济是财政的根基,没有健康经济的水平,财政就难以作为。所以在研究财政发展时,应当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这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
篇4
关键词:欧债危机;税收原则;托宾税;财产税
一、引言
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到如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这PIIGS五国为首的债务危机席卷欧洲,欧盟政府前后采取和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但均未见其效,导致危机继续蔓延。而近两年,欧盟政府为了弥补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相应地建议和实施新的税收政策,以弥补财政和预算缺口,由此税收行动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在当今欧债危机下的欧盟政府所采取的税收行动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税收三大原则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当前欧债危机下,政府所采取的税收行动
2010年英国力推全球银行税,就是征收金融交易税,即“托宾税”;2011年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的财产税计划通过了国会投票,这项计划旨在帮助实现希腊政府削减赤字的目标以避免债务违约;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议根据批发融资征税。这些一连串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税收行动,无非就是挽救当前金融市场过热环境下所出现的欧洲国家隐瞒债务情况,持续举债进行投资而酿成的债务危机。
金融交易税是1972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提出的,又叫做“托宾税”,是指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金融交易税和印花税一样是一种“用者自付”的税,是以交易为基础征收的。尽管近几年来不断有国家提出征收托宾税,但都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各国之间的分歧太大。金融交易税若不能在全球广泛应用,金融交易就会转移到不征收此项税种的国家和地区,使得市场发生严重的扭曲。只有在各国政府都达成共识时,金融交易税才能够共同征收,否则无法采取行动,这就是托宾税迟迟未能征收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一行为的实施,必然会造成税收成本的增加,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经济均衡起到调节作用,但却直接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税收的经济效率上来看,征税活动使全社会为生产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以及为获得同等的消费满足多支付了一笔费用,也就是额外的负担,导致经济福利并未达到最大化,影响税收效率。税收的经济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eCt=eB+cC=(C+V)-(C′+V′)
其中(C′+V′)和(C+V)分别为征税前和征税后的全社会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额外负担以eB、从属费用以cC、税收的经济成本以eCt表示
关于金融交易税的征收,托宾税能大幅提升政府的收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认为这是一个关乎公平的问题,因为公共部门曾提供大量资金担保来帮助银行,现在应该轮到金融行业回报社会了。然而,这却与财政原则中的适度合理产生了矛盾,托宾税的征收,将直接影响到欧洲金融工具的发展,取之过度而影响金融产业的积极性,损害公平和效率。纵使为了满足财政原则以使托宾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征收,却将导致对那些小国和发展中的国家在金融产业上发展出现停滞,从而直接影响到其的国内经济发展,从全球来看,则有损公平原则中的经济公平。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希腊总理的财产税计划得到了通过,相应地希腊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在另一方面继续重拳打击偷税漏税欠税的个人和企业,这一前一后的“财政瘦身”,给希腊未来的经济发展蒙上了的阴影,而执行这项计划是希腊政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原因是工会和部分行政部门将给该计划带来重大的阻力,从而提高惯性和无作为的风险。数万名希腊人民上街游行可以看出希腊政府此次的税收行动并未符合税收原则,在一定程度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这些征收而来的税收,或许不能成为此次债务危机的“救命稻草”。
三、效率、公平和财政原则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例子上看,在债务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偿还的情况下,欧盟国家采取了拓宽税基的办法,希腊政府也采取了相同的办法,提议新的财产税,以提高财政收入,来弥补债务的缺口。然而税收的征收,势必需要遵守税收的三大原则,也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好效率、公平和财政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政府通过税收对国家经济进行调节的职能。
图1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运用税收制度缩小公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税收效率原则强调税收中性,税收不能干扰在无税条件下的有效资源配置,不能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而税收财政原则强调的是税收的足额稳定与适度合理,认为税收收入应当满足财政活动的需要并且能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依照效率原则,税收能够维持市场机制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经济结构合理。遵循效率原则,防止居民之间与行业之间的收入两极分化,既能防止贫富悬殊扩大,又能保障各个行业的积极性,维持了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对比可见,效率原则追求资源配置最优,公平原则追求的是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这就造成了两者的矛盾。然而,税收效率原则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税收公平原则是宏观调控的工具,税收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都各有利弊,是对立统一的。他们需要兼顾协调,这是因为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对立统一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有效时需要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要靠税收效率原则实现;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存在时,公平原则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而税收的效率和公平目标是在税款征收过程中实现的,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属性和主要职能,这个就需要受到财政原则的约束。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变革都必须保证政府收入,即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为了达到政府收入的目的,必然要遵循足额稳定和适度合理,然而这二者更像是是由效率与公平原则衍生得到。充足稳定的财政收入,需要建立在高效和可持续的税收征收体系上,只有将资源的配置做到最适度,分别做到税收行政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的社会生态效率,才能使税收提供足够的财力保证;而合理的税收收入,就是要防止取之过度而影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就需要做到税收负担的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和税收的社会公平。
四、结论
结合前述欧债危机下的政府税收行动和对税收三大原则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存在相互依存的对立关系;
(2)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也存在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3)财政原则是严格建立在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杨斌.税收学(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馨.财政学(第四版)[M].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一)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能
首先,在界定政府职能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完全可以胜任的活动,如消费品、服务、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和经营等。在这一领域,政府应该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二类是需要政府参与的活动,如某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在这一领域,政府与市场应该彼此配合,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第三类是市场主体无力或不愿从事的活动,如纯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应该专注于这一类活动,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福利创造基础条件。其次,在界定政府职能时,还应该考虑政府履行职能时的收益和成本。与经济主体一样,政府活动也有收益和成本,只有当政府活动的收益超过成本,并且相对于其他主体(包括市场主体和非营利组织)政府具有比较优势时,由政府来承担这项活动才是合理的。政府活动成本需要考虑政府行政管理成本,也包括由此引起的腐败、等所带来的各种潜在损失和机会成本。最后,在界定政府职能时,还应考虑政府机构的能力,使政府承担的职能与它的能力相适应。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使政府承担的职能与自身的能力相适应,把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和政府能力首先集中于政府的核心职能,以避免由于履行职能过多而导致政府失灵,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政府能力。
(二)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第一,适度的中央集权是必要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市场机制尚未成熟。要达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国中央政府还要加强整体宏观调控,减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中央政府在适度集中财权的前提下,可以使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可以加快落实科学发展现,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地区间经济发展均等化,有效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第二,加强各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合理划分。财政收入中的税源分布、税种划分及管理上,应与不同税种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征管成本及效应相结合。对各级政府的征税范围进行合理规范的界定。将涉及国家经济稳定和再分配的税种及流动性强、波动幅度大、地域分布不均匀的税种,作为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的固定收入,将税收来源稳定并均匀分布的税种作为县级政府的固定收入,这样可以保证县级政府有一个稳定和相对独立的、能维持所需的基本的税收水平。此外,增加尽可能多的固定收入,减少共享收入的比重,扩大直接税的征收范围,改变县级政府无主体税种和共享税种比重较大的情况。逐步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合理划分税源结构,规范税收规模,灵活地方税体系的运作机制,节约财政资源,使基层财政困难有所缓解,财政机制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承担起基层财政的职能。第三,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应加强非税收收入管理,特别是将其全部纳入到预算内统一管理。统一财权、增强政府汲取收入能力、加强政府的非税收收入预算管理,是促进政府收入体系建设和财权适度集中的重要步骤。科学界定非税收入基本范畴,实施分类规范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应遵循收费管理改革的要求,将不反映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收费转变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治理并取消不合规范的收费项目,继续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的经济现状是:整体经济实力有限,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如果从发达地区集中太多的财政资源,势必会影响到发达地区的积极性。欠发达地区依赖性的提高会使得整个经济失去活力。因此,要重视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的税收积极性,打消依赖性。在不同的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有着不同的具体项目和标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侧重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保障性住房项目、教育发展等应该是地区间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移支付重点补助的对象。
(四)以法律制度保障财政分权
篇6
[关键词]体制转换模型;时间序列分析;财政货币政策规则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2―0008―05
一、体制转换模型理论背景
自20世纪20年代Tinbergen和Frisch的开创性工作开始,使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日益在经济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经济计量方法不仅被用于解释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和资源配置等复杂经济过程,而且用于制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和经济计划决策,比如,弗里希的经济计划决策模型和丁伯根的经济政策系统分别在挪威和荷兰得到应用。
进行经济计量分析时,将根据理论确定的经济变量包括在反映厂商、居民和政府行为的理论关系或方程中,继而,检验方程是否成立。若成立则估计系数,相反则重新确定经济变量和理论方程,直至用模型表达的理论达到满意程度。经济计量分析结果可以解释经济系统的复杂动态关系并验证理论的解释价值,而且,经济计量模型揭示的代表人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影响关系的模型结构可被政策制定者用于指导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结构或政策性质发生变化时,经济计量分析的有效性受到强有力的挑战(Lucas,1976)。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博弈对手的博弈策略调整以及政府政策结构的改变,理性预期下,政府和居民会不断调整行为模式,这导致既定的经济计量参数发生变化;而且,程度不同的政府“相机抉择”政策变化,比如财政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和政策工具的变化,也使得企业和居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并改变用来反映企业和居民行为模式的参数结构。从用于经济计量分析的数据特征来看,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偶尔呈现剧烈的跳跃,且通常与金融危机或政府政策突然变化(Jeanne和Masson,2000:Cerra,2005;Hamilton,2005;Hamilton,1988;Sims和Zha,2004;Davig,2004)等事件相联系,尤其是金融数据的突然变化(Ang和Bekaert,2003;Garcia,Luger和Renault,2003;Dai,Singleton和Wei,2003)。
为正规地给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偶然、离散变化建模,通过将自回归参数视为离散状态马尔科夫过程的结果,Hamilton(1989)提出为体制转换(regimeswitching)建模的方法,并进行美国经济周期分析,其中,美国GNP趋势函数的增长率根据一阶马尔科夫过程在两个不同状态间转换。Hamilton的文章激发了大量使用“马尔科夫转化”为结构变化建模的文献并被广泛引用。
二、体制转换模型的分析框架
首先考虑描述单个变量行为剧烈变化的结果。
三、体制转换模型的应用及最新进展
(一)财政和货币政策体制转换分析
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见方法,假定简单的政策规则,并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刻画备选的政策识别。若政策体制是固定的,则泰勒规则文献所暗含的积极货币政策与消极财政政策组合产生常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影响的货币主义和李嘉图主义预测,而在与价格水平的财政理论(fiscal theory ofthe price level)相联系的积极财政政策与消极货币政策组合中,货币和税收变化产生改变总需求的财富效应,而政策影响是非货币主义和非李嘉图主义的。固定的政策体制暗含着行为人总是预期当前政策体制持续到永远,但不断增加的大量实证证据发现政策体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Taylor(1999a)、Clarida,Gali和Gertler(2000)以及Lubik和Schorfheide(2003b)等人发现,1960~1979年期间,联储遵循仅微弱地针对通货膨胀而反应的利率规则,所以不满足泰勒原则,但泰勒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被满足。相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多样化的政治偏好变化更敏感。Davig,Leeper和Chung(2004)将美国的财政体制变化描述为两个财政规则的交替,一个以预算平衡为目标,另一个以宏观经济稳定却忽视政府债务变化为目标。Woodford(1998)则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美国财政政策是积极的,而20世纪80~90年代,财政政策是消极的。实际上,纵观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操作的历史,可以发现,财政政策并非在所有时间都是消极的。1965~1967年期间,约翰逊政府为发动越南战争和解决贫穷问题导致了财政扩张,并于1968年增加税收。1974~1986年期间至少存在3个相机抉择的积极税收政策时期:紧随石油价格上涨后福特总统削减税收导致1975年财政扩张、开始于卡特总统并在里根总统任内加强的军备建设,以及1982年里根总统削减税收。20世纪9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政府重新追求财政稳定原则,但布什当局实施的税收削减(200l、2002和2003年)却意味着重视财政政策的反周期(相机抉择)职能,其结果是主要盈余的反转以及政府债务的稳定增加。
“卢卡斯批判”(Lucas,1976)表明宏观经济学家应该根据体制转换考虑政策变化,但是卢卡斯考虑的是一劳永逸的变化,而不是宏观经济序列描述的正在进行的过程。Cooley,LeRoy和Raymon(1982,1984)等人认为,将政策选择视为进行一劳永逸的选择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若政策当局可以预期正在变化的体制,则体制不是持久的;若已然存在政策体制变动的历史,则私人行为人将把一个概率分布归于这些体制。因此,行为人的预期以及因此他们的决策规则将意味着政策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
决定政策选择的规则是经济环境的函数且这些规则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利用体制转换的实证证据,有些经济学家尝试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转换建模,并允许存在多个体制变化。明确地在他们的货币和税收政策规则估计中为体制转换建模,Favero和Monacelli(2005)使用马尔科夫转移回归方法来估计1960~2002期间的美国财政政策反应规则,并获得与战后美国财政政策体制在所有时间里都是消极的观点不一致的结论。首先,财政政策可以被刻画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积极的,20世纪90年代初缓慢地转化为消极的,并在2001年初转换回为积极的;其次,与基于不变参数识别的规则
相比,体制转换财政规则能更好地追踪美国主要盈余的时间序列行为。这样的结论对最优宏观经济学模型框架内的恰当货币――财政组合识别提出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最优宏观经济学模型框架被认为是适合政策分析的。
Davig、M.Leeper和Chung(2004)研究了货币和财政体制根据马尔科夫过程而变化的环境如何改变政策冲击的影响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他们考虑了货币政策的利率规则以及财政政策的税收规则,规则在两体制间随机转换。一个体制中,货币政策遵循Taylor(1993)原则,而税收强有力地随政府债务真实值增加;另一个体制中,泰勒原则不成立,而税收遵循外生随机过程。将计算模型获得的体制转换环境中货币和税收政策外生变化的影响与固定体制模型中获得的结论相比较,他们发现,体制转换时,行为人的决策规则嵌入未来政策将变化的概率,结果,货币和税收冲击总是产生财富效应;体制变化而税收可能针对债务反应迟钝的时候,一个体制中的积极货币政策不足以使经济与那个体制中的税收冲击隔离,并且可能具有税收冲击的扩张效应并传导总需求效应。进而,Davig和Leeper(2005)估计了美国战后时期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的体制转换规则,并将被估计的政策过程应用于名义刚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他们发现,与以政策体制为条件相比,更精确的定性推断可以在体制转换环境中从全部样本信息中获得。
(二)体制转换模型的经济周期分析
为刻画经济周期和产出中长期增长的本质,在真实GNP的增长率是线性静态过程的框架内,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Beveridge,Nelson,1981;Nels-on,Plosser,1982;Mankiw,1987)、使用卡尔曼滤子将真实GNP建模为未被观测因素的和(Harvey,1985;Waston,1986;Clark,1987)以及宏观时间序列的共积关系(King,Plosser,Stock和Waston,1987)等技术被用于经济周期分析。但是经济扩张和收缩之间的非对称性证据(Neftci,1984;Stock,1987;Diebold和Rudebusch,1990以及Sichel,1987)以及宏观经济和金融时间序列中偏离线性的更一般证据强有力地挑战了线性静态模型。
在体制转换的非线性模型框架内,Hamilton(1989)假定经济计量学家在时间序列的被观测行为的基础上关于是否发生以及什么时候发生体制转换获得概率推断,并以非线性迭代形式给出概率推断的算法。其中,自回归参数被视为离散状态马尔科夫过程的结果,非静态序列的平均增长率可以受制于偶然的、离散变化。该技术应用到美国真实GNP的实证应用表明,从正增长率到负增长率的周期变化是美国经济周期中经常发生的特征,并确实可以用来定义并度量经济衰退的客观标准。被估计的参数值表明,典型的经济衰退与3%的GNP水平的持久下降相联系。
多变量框架下,马尔科夫转换模型在两个方面被扩展。Diebold和Rudebusch(1996)以常见的潜在因素方式被引入转换动态学,Krolzig(1997)考虑了参数取决于常见马尔科夫链的VAR模型(MSVAR)。通过允许每个VAR方程中存在特定的马尔科夫链(多变量马尔科夫转换VAR模型,MMSVAR),J.Anas.M.Billio,L.Ferrara和M.Lo Duca等人扩展了MSVAR方法。他们使用MMS模型研究美国和欧元区工业生产周期状态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欧洲区工业生产和欧洲行情指数(ESI)的工业组成之间的周期关系。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时间内,美国在经济和增长周期中引领欧洲区、两个地区间存在强有力的相互影响以及非因果关系的零假设在两个方向被拒绝。
(三)金融市场收益易变性(Volatility)的体制转换分析
由于两个原因,描述金融市场易变性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重要的,即资产的风险是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变量条件均值的有效计量经济推断要求正确识别其条件方差。为易变性建模的通常方法是Engle(1982)介绍的ARCH识别,但很多研究发现ARCH模型给出拙劣的预测和高度的伪持续性。Diebold(1986)以及Lamoureux和Lastrapes(1993)论证了持续性的高估计值可能是由于方差过程在样本期间发生了结构变化。Hamilton和Susmel(1994)使用2到4个体制估计美国股票周收益率的马尔科夫转换ARCH模型,允许ARCH过程的参数来自于几个不同体制的其中之一,体制间的转换由未被观测到的马尔科夫链控制。他们发现,SWARCH识别提供了数据的较好统计拟合和较好预测,并将股票价格易变性的绝大多数持续性归于低、适度和高易变性体制的持续性,典型地,他们持续了几年。也肯定了股票价格的杠杆效应,基本新息由来自低自由度的学生分布而不是正态分布描述更好,并且周股票收益是正向序列相关的。
此外,体制转换模型分析还广泛应用在利率期限结构分析、经济危机分析、通货膨胀的英国商业资产价值效应(Barber,Robertson和Scott,1997)、自然失业率(Bianchi和Zoega,1997)、石油价格的美国GDP增长效应(Raymond和Rich,1997)、Garcia和Perron(1996)分析通货膨胀和真实利率、Kim(1993)分析货币增长不确定性的决定因素等分析当中。
四、体制转换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篇7
1.1税收管理不易控制。
这里所指的税收管理工作,是指财政税收人员在开展工作中,需要同时接受业务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两种管理体制要求,但这两种管理体制本身又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税收管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也不能够对税收工作人员产生严格的约束力,使得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1.2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作为一种与财政和经济有直接联系的工作,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利益诱惑,而要约束工作人员,使其能够恪尽职守,坚守岗位,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来支撑。而目前我国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很多监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失去了其监督职能作用。
1.3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
财政税收应当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财政收入,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民众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全面监督,能够促进财政税收的顺利开展。但是很多地方和基层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并为真正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众的监督地位被完全忽视。
1.4规范化转移支付问题较多。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转移往往不够公开透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包括转移流程不规范、转移时间较长、转移模式落后、转移资金利用率较低以及贪污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财政税收在从社会基层收取上来之后,要通过一定的转移来实现税收的合理运用。但尽管中央已经采取了分税制的改革措施,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说明了当前我国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流程仍然不够规范,监督管理机制仍然不够健全,转移支付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5财政税收名目较为混乱。
由于财政税收所涉及到的税收项目较多,因此其税收名目也相对较为繁杂琐碎,极易出现重复收费和乱收费的现象。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取消部分税种,如农业税,个体户工商税等。但是很多不知所以的税收名目依然在各地基层中存在。这就严重破坏了国家好不容易获得的税制改革成果,为财政税收的顺利开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极大不利影响。而目前我国对于财政税收乱收费的管理机制还未形成,很多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基层,这也是存在于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2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措施与创新对策
基于财政税收对国家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财政税收体制管理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当前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作还负有艰巨的任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财政工作的重点发展内容。在此笔者提出了几种改革措施和创新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2.1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通过改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漏洞的手段。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加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还要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力,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由,使得地方支付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加速进行。
2.2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的方。
2.3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的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加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4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篇8
关键词:财政 就业 公务员
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政学可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分为: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和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以及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17和18世纪,重商学派讨论了消费税的课征 ;官房学派讨论了财产税以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重农学派提出了只有土地提供纯生产,主张征收土地纯生产的单一税。
财政学对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种种理论问题作了阐明。主要包括:①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②社会主义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④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现在一般认为财政学主要研究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财政学可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分为: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和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以及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按财政分配的内容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公债学、国营企业财务学、固定资产投资学等。按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财政史、税制史、公债史,以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理财思想的财政思想史。
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专业一直比较热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个公司、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势必首先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资本运作,需要大量的财经人才加盟。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也会加大这类人才的需求量。 专业就业点主要有三个:税务筹划、对外贸易、公务员,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缺点是有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做得比较差,员工个人福利缺失。薪酬现状:新人做外贸,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贸就业机会集中的温州、义乌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当然,在拥有一定的客户开发能力后,贸易提成是一笔更大的收入来源。
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是很多公司的必然选择,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助理大概月收入在1200-2000元之间,规模较大的外资大所,试用期待遇都在6000元左右。
三、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长期以来,公务员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等优点被很多人所青睐,但是近些年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
目前,公务员中62.1%的科员年收入在2.5万元以下;71%的科级公务员年收入在2.5万至4万元之间;48.7%的副处级公务员年收入在4万到5万元之间;正处级公务员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占56.2%,但是部分部门的相关福利待遇很不错。
参考文献:
[1]《财政学》陈共等.图书馆目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2]《中公教育・国家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李永新 张永生 邓湘树 李琳.图书馆目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5
篇9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形式对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权力)与义务进行制约,既不是由纳税主体按照个人意志自愿缴纳,也不是按照征税主体随意征税,而是依据法律进行征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征税过程中。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直接向具体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税收的无偿性是对个体纳税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利益与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的对等,但就纳税人的整体而言则是对等的,政府使用税款目的是向社会全体成员包括具体纳税人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
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预先规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这些标准一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税收的固定性包括两层涵义:第一,税收征收总量的有限性。由于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征税数量就要以此为限,从而保证税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适当比例。第二,税收征收具体操作的确定性。即税法确定了课税对象及征收比例或数额,具有相对稳定、连续的特点。既要求纳税人必须按税法规定的标准缴纳税额,也要求税务机关只能按税法规定的标准对纳税人征税,不能任意降低或提高。当然,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于某一个时期而言的。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地修订税法,但这与税收整体的相对固定性并不矛盾。
二、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稳定可靠的形式,税收过程就是国家组织筹集财政收入的过程,也是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重要作用。在财政收支和税收征管中都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和税收都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调节手段。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重要的经济杠杆.都可以调节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
三、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
税收具有组织收入的重要职能。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从早期的奴隶社会起,税收就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如我国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相传罗马的土地税、古埃及向农村公社强制进行的农产品摊派等,都是当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在中国,素有“皇粮国税,自古有之”之说,就是例证。税收财政职能发挥,要处理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的发挥程度,首先取决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如果税收比重过低,意味着人们把较多的财政收入任务放在其他收入形式上,税收筹集资金功能的发挥不可能充分;而当税收成为最主要财政收入形式后,意味着税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才会有较大程度的发挥。
2.税收(财政收入)总量。当税收确立其最主要财政收入形式的地位后,税收总量的确定,实际上就是财政收入总量的确定。这个总量的确定,应坚持满足国家履行职能的需要,又不能超过社会经济负担能力的原则。
3.税收筹集资金的形式结构。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职能的发挥,总要借助若干个具体的税种,这就牵涉税种形式结构的问题。税种形式结构问题包括税种数量和各税种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地位等问题,科学合理的税种结构有利于发挥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进一步的讨论。
四、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逐年大幅度上升,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支持农村发展,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保证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来源的广泛性。税收不仅可以对流转额征税,还可以对各种收益、资源、财产、行为征税;不仅可以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征税,还可以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征税;等等。税收保证财政收入来源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财政收入形式不能比拟的。二是税收收入的及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因此税收就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及时、稳定、可靠的基础之上,成为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主要财力保障。
五、加强税收管理创新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家财政收入呈现大幅度稳定增长的态势。1994年到2001年,财政收入增加了2.14倍,年均增加1593亿元,增长17.7%,是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增长最稳定的时期。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4年的11.2%提高到2001年的17.1%,由不断下降的趋势转变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地方财政收入也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从1994年到2001年,地方财力年均递增19%,增幅高于中央财政收入16.7%的增长幅度。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应加强税收管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以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转变。
1.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10
关键词:营业税 增值税 优势 作用 影响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下,营业税和增值税这两大流转税税种在征税范围上的重复征税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发凸显出来。在新形势下,逐步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并逐步取代营业税是必然选择。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客观体现了税制改革的进步,消除重复征税,让企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与利润空间。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优势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增值税已成为财税领域的重要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企业实行增值税,主要具备如下优势:
(一)更好地发挥税收中性作用。所谓税收的中性作用,主要是在政府征税过程中规避由于市场运行机制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增值额作为征收增值税的重要依据,也就是来自生产者创造的价值,但是不涉及到消耗的生产资料。那么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生产经营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不会再发生重复征收现象,可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
(二)提高征收管理的规范性。在我国,增值税采取购进扣税法,同时实行凭票抵扣方式,使得购销单位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作为税务机关,只要采取交叉稽核的方法就可以确定增值税的抵扣值。
(三)保持良好的税收弹性。所谓税收的收入弹性,主要指税收收入变化和经济发展比例。通过征收增值税,可体现良好的税收弹性,构建其收入规模和同期国民收入规模的稳定比例关系。在我国当前不平衡的区域发展背景下,对税收的弹性提出了必然性要求,尤其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适当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降低企业或者个人可支配的收入,避免发生投资过热、经济泡沫等问题,提高可支配收入比例,更好地促进消费,带动经济整体发展。
(四)更好地推动外贸经济发展。采取出口零税率政策,利于我国的劳务出口与货物出口,全面推动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与进步,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格局,奠定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难点问题
(一)个别行业的税负有增无减
随着我国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建设,以上海试点企业的情况来看,一般纳税人的整体税负有所减轻,但是存在个别企业有增无减的现象。由于不同行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不同,因此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的税负增减情况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有些行业降低了纳税负担,也有些行业却提高了纳税额。
(二)增值税的税率相对较高
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实际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的税率由3%调整为11%,因此一些物流企业的税负有所增加。以税率角度来看,我国界定的“17%”高于韩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中,普遍采用的税率为5%左右,而亚洲诸多国家也控制在10%之内。那么我国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税率,以实现结构性减税,是我国今后发展的目标。
(三)财力的调整分配与税务改革势在必行
以我国当前分税制体制运行来看,营业税作为重要的税种之一,在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由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而地方政府的收入则减少了75%。从现实看,我国已经将实行试点期间的原有归属地营业税收入,在改革后纳入到试点地区中,以此改善地方政府的顾虑;而试点逐步推向全国范围,并面临立法趋势,此时必然需要确定分享比例,这也是营业税改增值税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果将营业税与增值税相结合,地方的主体税种将逐渐消失,税务局的收入也会由此下降,而税务机构采取“合二为一”的形式,也对中央、地方财政等格局的重新分布提出要求。如果采取国家直属管理,给中央调控带来便捷性,可减少地方政府的手段干预;如果采取地方管理,那么地方政府也会调节税收收入格局,给中央宏观调控带来阻力。因此,有必要实现地方和中央的平衡,改善各级政府的财力分配矛盾。
三、完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在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与优化:
(一)实现财政和经济的有效互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税收承担了财政收入组织、经济调控、社会分配调控的重要作用。以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来看,约有70%-90%来自税收,而税收又大部分依赖于企业生产及销售收入的增长。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快税收改革步伐,提升企业销售能力与经济增长能力,全面确保财政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构建完善的税收制度体系
若想实现税负结构的公平性、合理性,构建完善的税收制度非常重要。首先,降低纳税人的负担,合理确定税负标准;其次,加快增值税的改革步伐,通过征收物业税、遗产税等,实现资源与环境税收体系的改革;再次,全面运用现代化管理观念与方法,实现税务征收的组织形式改革,强化税源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实现国税与地税的有机协调
国税作为重要的国家税务体系,与地税相对应,是我国采取分税制的必然产物。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协调与整合,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地方税制改革面临各种难题,在短时间内实现机构整合存在一定难度。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采取国税和地税联合办公模式,而其他地区则更好地处理国税和地税协调工作,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更好地实现企业税收合理化。
由上可见,随着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试点投入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纳税负担,未来必将全面取代营业税。而今后国家税制改革过程中,逐渐实现由个别地区、部分行业向全面性过渡,同时各行业的衔接问题也要加强重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税率进行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必要性[J].时代金融(下旬),2012(4)
[2]方波涛.浅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意义及其配套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3]李小珍.增值税扩围改革中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 上一篇:固定资产增值税税务筹划
- 下一篇: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