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刑侦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刑事案件 侦缉 法医物证 污染 控制
在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在讲事实重实证基本准则下,法医物证污染对案情分析、犯罪主体确定、犯罪过程推理和案件侦办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这就给法医物证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一、法医物证对刑事案件侦缉的重要性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社会,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法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制已经不断完善。在刑事案件侦缉过程中,自古就有重事实、讲证据的优良传统,而我国法律“疑罪从无”的基本设定也使得刑事案件侦办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有罪认定必须要达到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的要求,这就使得刑侦过程中提取到的各类型物证的真实性和完好性以及检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变得极为的重要。
物证在刑事案件侦办时一般有几个作用:一是协助办案民警判断相关人员身份,如高度腐烂的尸体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身份证、驾驶证等物质来查明身份,也可以通过DNA或者指纹采集(如果有)比对来确定死者身份,也可以通过遗落在现场的烟蒂、血液、精斑等查明凶手或现场其他人员的身份;二是确定犯罪事实的主要依据,如案中受害者身上残留的等;三是作为检验其他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依据。因而各地公安部门在出警侦办时都特别注意第一现场的物证保护与采集以及物证的保管与检测鉴定。
二、法医物证污染的原因分析
法医物证对于刑事案件侦办的推进以及犯罪逻辑的推理和犯罪事实的认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专业技能限制、或者保管、检验鉴定防污染措施的不足而导致很多案件侦办时由于现场勘查人员没有对现场提取法医物证进行第一时间的妥善保存、包装、送检以及检验人员非标准的鉴定操作而导致一大批的法医物证受到周边环境或其他情况的影响而出现变化、降解、改性、破坏、遗失等污染,进而丧失了物证检验鉴定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意义,对刑事案件的侦破以及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产生极为不利、负面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刑事案件侦办时法医物证污染的主要特点
1.污染来源复杂:
物证被污染的来源极为复杂,从污染物来源而言大致有人的污染、物证间的污染以及检验室的污染;从过程来看,有物证提取过程的污染、物证保存过程中的污染、物证送检过程中的污染以及物证检验鉴定过程中的污染。
2.物证污染对检测结果、案情推理和案件侦办影响极大:
物证鉴定的主要目的是从物证的外观、组成以及化学组分中检测出具有侦查和证据价值的信息。但各类型的污染作用会改变物证的性质或形态, 影响这些信息的获得与信息的准确性,导致物证鉴定结果失真甚至是出现许多错误的信息,误导刑侦人员,引起刑侦人员错误的判断而人为的增大或缩小嫌疑范围,造成办案难度的加大、人力和精力的浪费。
如某侦查人员在犯罪现场调取物证时,用手(未佩戴专用手套情况下)直接触摸关键证物,导致在进行指纹提取时出现多个指纹覆盖而造成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的下降。又如某犯罪现场(一男性死者于卧室中被杀)调查取证时,刑侦人员发现两根明显女性头发,作为关键证物进行保管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两根头发从属于不同女性,由此导致办案民警出现情杀的初步推理,然而经过反复的调查之后发现原来两根头发中有一根属于刑警队当天出现场的一位女警,由此导致了案件侦办初期的不顺和时间、精力的浪费。
(二)物证污染的来源
从物证检测鉴定的过程来看,其主要污染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犯罪现场物证提取过程的污染、实验室物证污染、物证检验方式带来的物证污染等。
1.犯罪现场物证提取过程的污染:
犯罪现场的第一手证据往往附带着大量的犯罪信息,如受害人的身份、受害人受害前的状态、与嫌疑人之间的关系、嫌疑人行凶时的状态及行凶过程描述等。但第一手证据的获取却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不断进步、犯罪分子普遍具有较高知识和个人素质、知晓一般的刑侦方法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物证的提取可能都要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排查,再加之案发后和刑侦过程中围观群众和相关人员的进入,第一手证据极容易受到污染和改变。办案人员调查取证时可能将自己的指印和鞋印留在现场, 或将自己的毛发或衣服上的纤维留在现场物证上, 或在物证上留下自己的唾液和皮屑等不可见细胞物质,这种情况带来的风险前文已有举例描述。也有可能,在证据提取时,由于利用同一个工具多次提取证物,也可能导致证物的间接性污染。如利用镊子在提取含DNA样本的血液污渍时,重复利用就可能导致血液样本的交叉污染,导致数据出现偏差。
2.实验室物证污染:
在实验室进行物证的检测和鉴定时,由于檢测人员和检测仪器、器具要直接接触被检物证,因此使得这一过程中任何相关的人员和物品都可能成为物证污染的污染源。如实验室各类实验器具、平台等,由于当前国内各地公安机关检验实验室日常工作负荷极大,导致实验室各项工具、仪器、设备几乎无闲置时,这就导致由于未及时的消毒清洗而导致前一个鉴定的残留物影响到了下一个物证的鉴定结果。如某地某日连续两起杀人案件尸检中,由于解剖台和尸体担架未进行有效的清洗,导致第二个死者的样本分析鉴定时出现了第一个死者的样本数据。
另外一个实验室污染因素来自于实验室的恶劣条件。我国很多地区刑侦大队的物证鉴定实验室老化严重,缺乏足够完善的通风、除尘、除湿和恒温设施,这就使得某样物证在直接暴露在实验室气象环境下受到空气中的悬浮物质或水汽、实验试剂挥发物的干扰而导致性状变化甚至变异等污染现象的出现。
3.物证检验方式带来的物证污染:
不同物证进行检验鑒定时一般采用不同的方式,而某些物证选择的检验方式本身就会对物证的可靠性进行了一定的干扰,如在进行DNA检验时采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其本身检测方式就对物证有着一定的污染性,除此之外,还有毒物检验、微量物证检验和指纹比对等检验方式也都对原始物证有着或多或少的污染。
三、法医物证污染的控制与解决
(一)现场的保护与物证防污染控制
现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隔离和保护是现场物证防污染控制的首要条件,因而在接到报警时,就应明确告知报案人妥善保护现场,防止无关人员的进入。在刑侦民警到达后,应尽快根据现场情况对现场周边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限制无关人员的出入。同时,进入犯罪现场的办案人员应规范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设施,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能穿戴专用医用白大褂,调查取证过程中注意拍照与提取证物的配合,留存证物初始情况的影响以便供检测结果判定时干扰物的判断与排除。
(二)现场取证阶段的物证污染控制
物证提取过程中,刑侦人员除做好个人防污染防护外,还应按照规范的提取要求进行证据的提取作业。在证物提取时,应根据不同的证物应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当然,对于部分涉及易受环境污染和提取要求较为严苛的物证,建议由专业法医来进行证据的提取与保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部分容易受其他物证交叉污染的物证提取时,尽量选择单独的工具进行,如现场的多处血迹的提取中,尽量不要利用同一个镊子或手套进行提取,以防止交叉污染。
如在血痕、精斑的提取过程中,如果血痕、精斑凝固在不渗透的物品表面,提取时可以利用干净的且消过毒的刀片进行刮取,然后用干净的包装物妥善包装的方式;但若是血痕、精斑凝固在渗透的物品表面时,则应将整个物品小心的包装在干净的纸袋中送交实验室检验、鉴定。如果该渗透物质过大,可以小心的裁剪下来包装起来送检,但要注意的是在裁剪受污染的物品部分时同样要裁剪部分未受污染物品部分以供检测比对参考。
(三)法医物证包装保存的污染控制
在证据提取完成后,物证包装时要注意必须使用无污染、尺寸合适的包装材料。尽量使用专用包装盒或包装袋,包装完成后进行完整密封,以减少物证在随后的运输和存放过程中被污染的风险。一般而言,所有的物证材料都要单独包装,标注原始位置、大小、名称及提取时间,若由于物证属于同一类而放置一起包装很可能因为彼此不同区域物证所附带信息的不一致而导致该信息在同一包装下无法追查,由此损害物证的检验价值。
(四)检测鉴定阶段的污染控制
这一阶段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因此实验室内物证的污染防控措施就尤为的重要。
1.实验室检验鉴定条件的控制:
在实验室进行检验和鉴定时,特别容易受到实验室气温、空气湿度、环境气相组分的影响而导致试验数据的失真,因而各地刑侦机关的物证鉴定实验室应花力气解决实验室的基础配套设施问题,保证检验鉴定工作能有一个充分的通风、除湿、恒温的基础条件,防止物证信息过分变异。
2.检验设备、平台、仪器的防污染控制:
要特别注意实验台、实验仪器、设备的定期清理和消毒工作,特别是多次检验鉴定的情况下,要避免新样本在检验时受到仪器残留旧样本数据的污染和干扰。重复多次使用的工具和器皿未经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严禁二次利用,若有条件,建议实验室在部分DNA分析、毒性物质分析等重点检验鉴定时采用一次性工具和器械。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检验人员个人污染的控制,鉴定人员在检验区域必须根据检验方式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衣物,如实验大褂和手套等,并且注意在多个样品检测时的个人劳保用品如手套重复使用下的交叉污染问题。
3.检验操作阶段的防控:
检验鉴定时,尽量一次性处理依次检验鉴定,并在检验过程中,尽量排除无关人员的干扰,尤其是刑侦人员和其他检验人员的干扰,确保检验过程中检验样品与任何人或物证都没有任何的接触。保证检材使用的试剂能够满足物证检材检验的需要。操作过程一定要严格按实验室检验操作步骤进行。明确职责,对不具备检验价值的检材坚决退回,对检验后的检材尽快返还送检单位。
四、结语
物证的重要性对于现代刑事案件侦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物证污染对物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未来的物证鉴定中,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因素进行防控,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鉴定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海云.现场勘验阶段物证污染的防控.法医学杂志.2009(6).
[2]庞晓东,等.法医DNA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警察技术.2014(1).
[3]王玉健,等.移液器使用不当导致DNA分型Ladder污染原因初探.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6).
[4]马妍,等.法医DNA实验室污染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4).
篇2
关键词 砸车玻璃盗窃 防范 对策
犯罪学家谢莉・路易丝说的,“犯罪已成为现代化方面最明显和最重要的代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轿车作为一种代步出行工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围绕轿车而引发的案件也随之增多,砸车窃物案件正是众多此类案件中最为突出。由于一些居民小区无正规停车场所,导致部分家用汽车乱停乱放,给犯罪分子撬砸汽车玻璃盗窃车内财物留下可乘之机,由于砸车犯罪作案手段“技术”含量低,一学就会,“付出”少,“回报”多,并且作案过程时间短、风险小,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犯罪分子纷纷效仿,导致砸车玻璃盗窃车内物品案件高发。此类案件虽然没有明显危害群众的人身安全,但盗窃财物金额巨大,同时造成车辆损坏,多车被损的恶劣后果,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群众反响强烈。
一、盗窃车内物品案件的特点分析
(一)作案手段单一、技术含量不高。犯罪嫌疑人随身携带的作案工具,一般都是螺丝刀、起子等或就地取材,如砖块、石头等硬物。作案时就用螺丝刀撬轿车的玻璃,撬不开就用砖块砸。我们在侦破过程中,还发现少数犯罪嫌疑人远距离用弹弓射击,破坏车玻璃实施盗窃。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法娴熟,均在短时间内强力破坏汽车玻璃,窃取现金及其他贵重物品。
(二)发案场所较为固定。撬砸车玻璃盗窃案基本上都是选择停放在道路边、公共场所等无人值守的轿车为作案目标,尤以酒店、宾馆、建筑工程项目部、居民小区等为案件高发场所,单位内部停车场较少。在选择车辆上,以高档车为主,从已破案件看,宝马、奔驰、保时捷、本田等私驾车或单位公务车型较多;而出租车很少出现。被盗财物多为现金、笔记本式电脑、手机、相机等。
(三)选择作案时间相对集中。从报警的案件看,作案时间多为中午或夜晚。中午时,人们习惯午休;夜晚时分,车主到酒店应酬或到宾馆食宿,两者都是车主离开车辆时间长,使嫌疑人有机可乘。如
(四)作案流动性、随机性强。?类似案件都表现为流窜作案,犯罪嫌疑人驾驶摩托车或携带车辆或租车作案,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之内多者作案七八起,已表现为大区域大范围流窜。
(五)案件侦查难度大,审讯难度大。犯罪嫌疑人作案前大部分都要进行伪装。驾驶摩托车作案的,摩托车均为无牌或假牌照,作案人都戴满盔(冬季使用的头盔);有时犯罪嫌疑人自己带车或租车作案,到达目的地后,换上假车牌或盗窃当地车辆号牌使用,迷惑警方侦查视线。整个作案过程时间短暂,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少,案件侦破难度大。
(六)作案形式呈团伙性。通常是两名或多名犯罪嫌疑人相互配合,驾车技术好的负责驾驶车辆,同时还有人员负责放风。犯罪分子大多是年龄在 20~30 岁之间的无业男性人员,多为惯犯或累犯, 作案之前犯罪嫌疑人往往在慢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上缓慢行驶,目光左右观察,搜寻目标伺机作案。从地域性犯罪来分析:我们打击的团伙有江西省抚州籍、江苏省灌南籍,浙江省桐乡籍等地,在个别团伙中,地域性犯罪特点较为明显,如我们打掉的2个连云港市灌南县籍团伙中,团伙成员之间以一定的地缘关系为纽带纠结在一起,有村邻关系、亲戚关系,兄弟关系,相互间传授犯罪技能,作案手法较为一致。虽然各个犯罪团伙的形成原因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研究的。
三、盗窃车内物品案件高发的成因分析
1、车主防范意识淡薄。尽管基层公安机关广泛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提醒广大车主勿将贵重物品放置车内,但一些车主仍出于侥幸心理,图省事,随意将巨额现金或贵重财物放置车内,将车子当成“移动保险箱”,结果是防不胜防。
2、泊车设施建设滞后。盗窃车内物品案件高发于开放式小区以及背街路面,有限的停车位很难满足车子居民停放需要。车主不得已将车随意停放在路边角落等治安管理薄弱部位,大量无视频监控、无专人看管的停车场所存在,给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相对“安全”的作案环境。
3、作案随机性强。此类案件作案时间短、风险小、成本低,无论是砸车窗玻璃还是技术手段开锁,其作案时间都较短,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犯罪分子频繁流窜作案现象普遍,往往是一批犯罪嫌疑人抓获后,又一批作案人员窜入,打击难度较大。
4、破案方法不多。从已经破获的案件看,此类案件相当一部分为现行抓获。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派出所对该类案件现场勘查率偏低,获取的现场物证及侦查线索少,侦破方法不多。除了加大巡逻打击力度以外也仅仅依靠视频监控系统来发现犯罪分子,阵地控制等刑侦侦查措施尚未在此类案件中全面开展。
四、盗窃车内物品案件的预防和防范对策
1、依托情报信息平台,加强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基层派出所要充分利用情报信息平台,对有过盗窃车内物品的前科本地人员与高危人群实施动态管控,采用调查、正面警告、打击处理等方法,密切掌握其动向,为打击处理提供方向。
2、全面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提升群众防范意识。盗窃车内物品案件高发,其源头是车主思想麻痹,对车内窃物案件未引起足够重视。盗窃车内物品案件具有较强的可防性,即尽可能避免在车内放置贵重财物,使犯罪分子无利可图,降低发案概率。要经常通过媒体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广大车主的防范意识,提醒车主不要将贵重财物放在车内,尽可能将车停放至有专人看管的停车点或有监控探头的路段,停车离开做到“包随人走”、及时上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巡逻力度,力争抓获现行。基层所队应结合辖区实际,合理按排巡逻力量,运用公开巡逻和便衣守候等手段,在本辖区案件多发场所醒目处张贴警示标志。针对性地在案件多发时段、区域加强巡逻,提高见警率,威慑犯罪分子,利用街面、公共场所等视频监控资源,在开展实时防控的同时,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发现有财物遗忘车内的及时提醒,有效预防案件发生,力争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对可疑人员及车辆的跟踪,力争抓获现行。
4、结合 “社区六进”,强化车管进社区。随着“大走访”开门评警和“社区六进”工作的推进,要深入发动,积极行动,在辖区内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 “社区六进”活动,深化推进“物管、车管”进小区活动。
篇3
20世纪90年代,智能分析技术的雏形产品已在相关行业出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智能分析技术已逐渐成熟,也完成了从概念到产品的转变,并随着市场占有率和使用率的提升,智能分析技术已在公安刑侦、金融证券、统计科学、市场营销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司法行政作为同时面向社会公众、法律从业人员和管理对象的政府机构,集服务与监管为一体,其信息化进程对整个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如今,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技术为政务信息化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服务社会管理,是政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发展还不太平衡,信息化在司法行政系统的覆盖面、融合深度和应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数据分析层面,有些仍然停留于基础的信息统计、关联分析等,工作的智能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大数据分析应用成效还不明显。例如,对于监狱管理工作,大部分监控系统仅可以提供监控图像,是否存在管理漏洞需要人为判断。大多数情况下,人作为监控者,受自身的体能、思维、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实时监控能力还存在很多局限,使视频监控系统存在报警精确度差、误报和漏报现象较多、报警响应时间长、录像数据分析困难等缺陷,整个系统安全性和实用性降低。只能用于事后取证,无法起到预防、预警的作用。而利用智能分析技术中的监控技术,可以通过对整个监狱所在区域的监测,设置违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将异常目标的位置标注出来,以此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辅助解决方案[3]。因此,智能分析技术在司法行政一体化智能平台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推动服务型、实战型司法行政机关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智能分析技术引入司法行政业务监管中,并阐述具体用例和利用效果。
2智能分析技术在司法行政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是智能分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将摄像机场景中的背景和目标分离,利用事先建立的应用模型和多种神经网络算法,分析并判断场景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为用户提供判断依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建立不同的场景模型,生成在场景中出现不同状况后联动相应报警事件的规则。通过这种规则来对视频进行分析和判断,自动发出报警,输出联动信号,提示用户做出相应操作或根据报警场景采取相关措施[3]。在大规模监控系统的使用中,智能分析技术可以辅助监控人员开展工作,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防止视觉疲劳带来的监控漏洞。可以使监控系统由事后的追溯变为事前的预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当智能设备报警时,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报警联动,如联动视频监控平台、电视墙以及自动转发到上级单位。实行联网监控,改变了传统本地监控的方式,满足集中管理的需求。而且,可以在原有的监控系统上进行改造,有效降低投资成本。由于基于标准的网络技术,系统扩容非常方便,而且没有数量限制[4]。随着智能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涉及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以及海量数据管理等技术。通常可以分为几部分:运动目标的识别(运动检测技术)、目标跟踪、行为理解(行为识别技术)等。本章节具体介绍上述几种智能分析技术在司法行政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2.1运动检测技术及应用
运动检测是把视频中的变化的区域与背景图像精确分离出来,即正确分割出运动目标区域或轮廓,从而自动发现并跟踪出现在目标区域的运动目标,精准地对目标进行分析,并在原图像中验证,得到运动目标和其运动轨迹[5]。应用在司法行政领域中,可以结合监舍内部的监控摄像头,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自动检测。一些区域为防止外来人员进入,可以设置安全区域,来检测是否有人、物体或车辆进入预定区域,保护某些在一定时间内不允许进入或离开的场所。在监狱中的一些区域,比如操场、劳动场所等,为防止服刑人员或其他外来人员进入,可以设置安全区域,对该区域进行检测。当这些区域在禁止时间出现运动目标时,报警系统会发出报警通知,通知狱警。通过运动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服刑人员是否存在自残、脱管、打架斗殴、倒地等一系列异常事件,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如图1所示。图1基于运动检测技术的区域性预警示意图监狱等可利用运动检测技术,结合指纹考勤、面部识别、移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现对服刑人员的全方位精准管理,准确采集罪犯从入监到出监的各类基础信息,以及及时汇总服刑改造期间每天产生的服刑动态数据,为每名服刑人员都建立独立的电子档案。通过检测返回的数据,准确掌握与判断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有效提升监狱管理和罪犯教育成效。监狱综合管理系统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目标跟踪技术及应用
目标跟踪是通过对摄像头、手机、手环采集到的图像、位置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出目标在每帧图像上的二维位置坐标,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值,将不同帧中同一运动目标关联起来,得到各个运动目标完整的运动轨迹,也就是在连续的视频序列建立运动目标的对应关系[5]。目标跟踪技术可用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由于目标人群的流动性强,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很大,采用目标跟踪技术,结合手环等定位手段,可以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以及活动信息的监控。同时,通过对其入住酒店、网吧、进出港等信息的综合分析,确保可以随时监控到问题目标对象。通过目标跟踪技术获取数据,数据分析平台利用重新犯罪、脱管失控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脱管失控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堵塞管控漏洞。如通过对目标群体的定位,可以发现个别目标的位置不在其规定的活动区域。当发现目标出现异常情况时,管理人员收到系统自动报警信息,就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目标,调取目标出现特定地点的视频监控,并及时与之联系和沟通,掌握其行动异常原因,降低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概率。社区矫正人员行动轨迹追踪界面如图3所示:
2.3I2可视化分析工具及应用
传统的数据分析和调查往往采用人工分析的手段,或是复杂的数据统计报表等。这种人工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和成效。例如分析的数据和信息通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数据源,信息量大且缺少关联性,并且人工的分析手段,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技能,很难在一个大组织中进行经验的共享和传递,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I2系列产品是一款专门为调查、分析、办案人员设计的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将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图形,为分析员提供一个直观的实体关系图。同时,该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分析算法和分析工具,帮助分析人员快速找到线索和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识别、预测和阻止犯罪、危害社会安全等行为。I2软件不同于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之处在于,首先将大量存在于组织内的各类数据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图形方式描述和展现数据和数据间的关联。进一步运用众多图形分析方法(关联分析、网络分析、路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等)来发现和揭示数据中隐含的公共要素和关联。简而言之,通过I2软件,将大量的、未知质量的、低关联性的、低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少量的、易于理解的、高关联性的、高价值的情报,从而为分析调查工作提供帮助。I2的可视化分析技术和解决方案基于一个基本逻辑,即“一幅图表胜过千言万语”。这种可视化的展现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分析调查工作的效率。在司法行政领域中有多种应用场景和维度,例如作为司法行政系统主要业务之一,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多元调解”体系的基础。在调解工作中,I2可以提供强大的可视化能力和关联分析功能,将数据信息以图表的方式展现。同时,基于已建图表,利用各种图表分析技术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数据中的公共元素和深层关联信息,建立热点分析模型。一方面,在纠纷调解和处理中,通过采集调解双方身份信息,建立关联模型,将数据以可视化的图表展示出来,找到各个关键节点的关键人物或事件,针对这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然后与矛盾双方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解决问题、调解矛盾。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可利用I2智能分析工具对全省或局部地区的全部矛盾纠纷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全部案件的发生地区、类型等共性维度的关联,直观展示出矛盾纠纷高发的地区和案件类型,从而准确定位矛盾纠纷多发区和热点类型(如图4所示),及时挖掘并化解隐患[6]。图4矛盾纠纷高发地区、高发类型可视化分析图此外,在具体的案件层面,I2工具通过纠纷涉及的当事人职业、当事人经济情况、当事人性别、纠纷类型、发生地区等信息,将案件与案件进行关联,并结合预先设定的规则(如将涉及人数10人以上、涉及金额5万元以上的定性为重大矛盾纠纷;将某地区设定为贫困地区等),智能地将可能存在的重点案件标注出来,给数据分析人员以预警和提示。例如,在同一地区同时有十起以上经济纠纷都关联到了同一纠纷当事人,并且纠纷总额较大,系统提示调解员及时介入、深入了解,避免爆发或民转刑案件发生。隐患可视化分析图如图5所示:除了应用于人民调解工作外,I2智能分析技术还可对司法行政业务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通过使用I2软件,可充分挖掘业务数据价值,为全社会的法律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可通过I2工具,对公证业务中的民间借贷公证事项和办件数据等进行分析,建立民间借贷分析研判模型,科学判断民间借贷违约风险,及时将资金链断裂、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隐患向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预警,为全省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通过民间借贷分析模型,发现南京市某居民,在近5年内向100多人进行过融资,存在非法集资的隐患。对于这种情况,相关单位应及时通报金融部门,加强对其资金账户的监管,避免群众财产损失和发生。
3结语
智能分析技术是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分析技术,能够过滤掉无用的或干扰信息,抽取与分析关键有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关联关系,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返回分析结果,并发出警报或触发其他动作。通过在一体化智能平台中增加智能分析模块,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推动实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及时取证的工作目标,有效增强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为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7]。司法行政的发展与智能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真正有用的分析技术必须是建立在超大量用户使用数据的建模分析基础之上。目前,智能分析技术在司法行政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下一步,应继续加强智能分析技术与司法行政的融合,全方位推动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丁晓刚.浅析智能高清视频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1(10).
[2]卓伟.论智能分析在平安城市中的应用与设计[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4).
[3]高贝.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行业化开发势在必行[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2(18).
[4]李冬芬.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5]尚青青.多场所多路高清视频监控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6]陈红.智能分析技术在司法行业的应用趋势[J].中国安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