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企业集团 投资风险 管理体系

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以母子公司的形式运行,企业集团这一概念也是从母子公司的形式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母子公司的运行模式。本文会结合母子公司风险控制的内容和特点,对企业集团的投资风险控制进行分析,寻找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的新途径。

一、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概况

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起步,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时间较晚。我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决策问题的研究上,并借鉴了国家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对风险控制机制进行了监控和评价。近年来,我国在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控制手段和方法上都较为科学合理。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投资风险管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但还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标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经营方向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的投资风险将进一步提高,在风险控制机制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资风险的管理在近年来受到了我国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市场条件、理论研究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集团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中还存在较多的缺陷。

(一)公司治理结构混乱,投资风险管理环境基础薄弱

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是涉及到管理阶层、监管部门、行政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复杂过程。有效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应该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进行专门的调控和管理,并且与其他部门形成相互的监管和制衡。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还受到企业整体管理制度和水平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水平应当首先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我国正处于企业结构转型的时期,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较为混乱,许多企业都存在着董事会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导致管理人员对企业决策具有单方面的决定权,不利于投资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应当建立起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监督机制,尤其是对董事会的权力控制,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制度基础。

为了使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更好的发挥作用,还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应当重视精神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内部树立诚信守法的风气,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与有效的监管机制相结合,增加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二)战略目标制定错误,实施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盲目性

管理计划的目标的制定决定着管理的方向和效果,若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就出现错误,将会导致企业投资的风险显著上升,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通常,在企业进行投资前都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和目标,管理人员根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资金的分配,人员的调动等。可以说,投资计划是一切投资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投资计划时就应当将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考虑进去,并比较风险和收益间的比例,通过科学的决策来确定最终的投资方案。

(三)管理程序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投资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企业在投资管理程序的制定上相对薄弱。一方面,企业没有形成对投资风险的全面把控,在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上有所不足。这一问题容易导致当风险发生时企业内部找不到负责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错过了最佳的补救机会,还容易在部门之间形成相互推卸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投资风险的管理趋于形式化,没有制定真正有效的风险分析、识别机制,在管理部门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影响了最终的管理效果。

(四)信息与沟通失效,导致投资风险控制链中断

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是基于一定的信息基础的,若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渠道上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不利于制定和完善管理机制。并且,企业的规模越大,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就越广,资金的流动性也越大,所产生的信息量也就越多。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必须找到有效、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起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链,从而更加高效的识别风险,制定应对风险的对策。

三、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

要构建合理高效的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并且必须明确构建的思路,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出发,从各个环节做好管理体系的优化。

(一)投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的培养

要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必须建立起良好的风险意识,确保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做好投资风险的防范,并且使每一位员工都具备一定的风险应对能力,有效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从而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投资风险管理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促进企业员工风险意识的养成,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自觉遵守企业的风险管理规定。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董事会、上层管理人员的投资决策制定到部门人员的生产计划实施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此外,还可以将风险管理实施与员工的薪金和人事调动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员工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制定生产计划。对于风险高发的项目和部门应当着重进行风险意识的强调,可以对一些部门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战略目标及投资战略的明确

正确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展开的前提和保障,对投资风险管理部门及人员来说,在企业进行投资前必须制定有效的发现和管理风险,并根据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制定的战略目标必须以投资风险作为出发点,采取合理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并将措施落实到实际的生产环节中。管理者必须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及面临的投资风险,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既规避了投资的风险,又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风险识别以及分析措施的细化

风险识别是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最关键环节,只有及时发现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因素,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和规避。风险识别可以分为风险确定、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几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识别方式。定性的识别方式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研讨分析等方式来实现;定量识别则需要借助计算机、统计学原理等来进行确定。这两种识别方式还可以综合应用,以此来提高识别的效率和质量。在进行风险的评估时可以借助一定的模型,通过数据的对比、计算等实现风险的有效评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模型应用的效果对一些参数和计算方式进行调整,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校对和检验。

(四)及时高效信息传递系统的构建

投资信息为投资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数据的参考,对最终的管理效果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企业集团的投资过程中,市场条件、商品价格、销售情况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影响投资风险的大小,因此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建设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传统链,为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信息保障。

四、结语

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质量已经逐渐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方向的最关键因素。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企业要获得平稳有效的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更为安全、有序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斌.跨职能团队的管理控制问题:一个理论思.会计研究[J].2011(05):38-44.

篇2

项目风险识别是影响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识别出这些风险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那些方面。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风险识别中,在充分认识项目风险威胁的同时,也要识别项目风险可能带来各种机遇,并分析项目风险的威胁与机遇的相互转化条件和影响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以便能够在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开展项目风险控制中,通过主观努力和正确应对,使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得以消除,而使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转化成组织的实际收益。

二、项目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

(一)识别并确定项目有哪些潜在的风险

这是项目风险识别的第一目标。因为只有首先确定项目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这些风险的性质和后果,所以在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分析项目发展与变化中的各种可能性和风险,从而识别出项目潜在的各种风险并整理汇总成项目风险清单。

(二)识别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是项目风险识别的第二项工作目标。在项目风险识别活动中要全面分析各个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它们对项目风险的影响方式、影响方向,影响力度等。然后,要运用各种方式将这些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同项目风险的相互关系描述清楚,使用图表的方式、文字说明或数学公式均可。

(三)识别项目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这是项目风险识别的第三项任务和目标。在识别出项目风险和项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以后,还必须全面分析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后果严重程度。项目风险识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和消除项目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同时争取扩大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有利后果。当然,在这一阶段对于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主要是定性的分析,定量的项目风险分析将在项目风险度量中给出。

三、项目风险识别主要特点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些说明为什么虽然人类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任何一种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猛发展。

(三)风险的可变性

这是指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将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四)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

四、制定项目风险识别体系的原则

(一)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已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适用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管理方案涉及的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手段先进才能显示出高超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项目的全过程建设期分为前期准备阶段、施工及保修阶段、生产运营期。对于风险管理,仍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四)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投资管理项目中资金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

(一)项目预警的方法选择

一般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预警方法特点是根 据分析人员的经验来进行原因分析,判断项目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典型的方法有“四阶段症状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单变量分析法、多变量分析法和财务比率诊断表判定法。

(二)投资流动性风险及其控制

流动性可以分为现金流动性和非现金流动资产流动性两种含义。结合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公司应在产品适销对路和价格公道的前提下,尽可能以现销的方式将其推销出去,取得现金增强公司抗流动性风险 的能力。

(三)现金流动性风险及其控制

现金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暂时停留的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银行票据和现金等价物。现金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内容,公司现金流动 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保证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尽可能少的抱有现金持有量。 实质就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最优的结合点。

篇3

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以控股公司为核心的战略联盟体。该控股公司具有对所属子公司强大管控能力,是整个集团的战略投资中心。其管控的子公司和投资的领域,既有产业链上下游的一致性,从而具有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的战略优势,又往往涉及跨行业、多领域,具有相关多元化战略布局的特征。跨多元化集团的控股公司,是整个集团的灵魂所在,其对整个集团的管控,突出的是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并通过投资管理、财务控制、风险管控,实现整个集团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优势互补效应。多元化集团的投资活动,是整个集团战略实施的途径,也是集团优势产业及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也往往涉及对外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因此,多元化的集团在投资管理体系建设上,针对跨行业、多领域的特征,突出的是通过集团控股公司的投资管理,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参谋、决策、管理系统和动态信息系统,确保优势产业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化,实现战略目标。在集团的投资管理体系下,投资管理不是简单地沟通协调工作,而应是对集团具有价值创造意义的管理活动。

1. 当前多元化大型集团的投资管理模式

1.1多元化大型集团投资管理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众多的国有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投资规模为界定标准的分级审批的投资管理模式。这种投资管理模式,是一种限额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如广东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即是按照广东省国资委的《广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广东省省属企业重大事项审核备案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起来的按照投资规模、投资金额为界定标准的分层级的审批、备案管理体系。

在管理组织架构上,集团明确承担投资项目管理的部门,并在董事会下设投资审核委员会,其成员一般由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构成,形成“投资主管部门——投审会——公司经营班子/董事会”的三级管理层次。

在投资审批与管理流程上,从立项、项目审批申请、实施、验收评价几个环节,一般区别集团总部投资项目与下属企业投资项目,归口集团总部投资主管部门(如投资规划发展部)管理。

1.2 对当前投资管理模式的反思

过去二十年里,我国国有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的产生,有着“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形成有一定的“行政撮合”色彩,控股集团公司在面对多元化的集团管理有上,有一定的自身条件限制。同时,在当前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的背景下,该管理模式也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是对决策权限在责任与效率中找到平衡点,是一种分层级的分权制管理模型,也就有着“行政审批”色彩。

这种具有“行政审批”色彩的管理模式,使得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功能成为国资委审批管理的延伸,集团总部则扮演了一个个“小国资委”的角色。这种以“审批权限管理”代替应该涵盖“投资决策”、“投资评价”和“投资风险控制”的整个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缺乏市场敏锐性。而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只是起到了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的职能,不能很好地实现“投资管理创造价值,实现集团战略投资目标”的作用。

目前的投资管理模式,距离“创造价值”的投资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点不足:

1.2.1集团的投资管理,侧重“审批”,而缺乏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不利于从集团战略高度,调动整个集团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为投资活动创造更优的条件。

1.2.2从投资项目承载主体到集团总部,各决策层级往往需要反复调研、汇报,决策效率不高,审批流程冗余。

1.2.3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集团总部缺乏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信息反馈机制,使得投资管理信息易断流、控制链中断,进而有导致风险失控的可能。

1.2.4投资项目验收及后评价没有真正落实,缺乏对过往投资项目事后评价,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供未来投资活动参考借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的后评价,不仅是投资项目管理的需要,更是检验集团投资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并进行战略修正的基础,也是各大国有多元化集团未来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应予以重视,并可以有更多创新突破的工作。

2. 对多元化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2.1投资管理体系是企业集团战略实施的职能体系

投资活动是多元化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施途径,是为了调整集团公司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保障并强化集团的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也为集团提供了规避单个行业、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化解机制。因此它的投资管理体系,在面对涉及跨行业、多种模式的投资项目时,管理目标上具有战略一致性、管理上

转贴于

有层级性、投资主体与合作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集团对各个层级的投资活动的管理,也是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它在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上,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的管理体系:

首先,它是一个信息系统,能为集本文由收集整理团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通过信息流,使得管理控制链完整有效;

其次,它是一个顾问系统,能为投资活动提供参谋,充分评价、论证,保障投资的成功;

第三,它是一个管理参与系统,集团控股公司通过投资管理体系,扮演的是一个“积极股东”的角色,并能调动集团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将投资活动纳入到战略目标的实施。

集团的投资管理体系,不以投资项目本身经济上的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而是服务于资本控股型集团总部突出主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战略职能体系,是保障集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于战略目标的管理系统,这就是投资管理体系的价值创造的意义所在。

2.2投资管理体系的职能板块构成

一个完整的投资管理体系应包括投资决策、投资评价、投资风险控制及组织架构设计四大管理模块,并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将各个管理模块有机地链接起来。各个管理模块功能的发挥,又是以产权为纽带,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

在这个投资管理体系中,投资决策程序管理模块,要涵盖投资目标管理、投资管理授权体制、决策方法;建立涵盖经济指标与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项目实施前、中、后跟踪评价信息系统;并通过构造投资管理体系所需相应的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结构,以全面的风险控制方法来建立投资管理链。

对多元化资本控股型企业集团,还需要以产权、产品、技术等为纽带,区分生产型的子公司投资项目和涉及资本运作型的子公司投资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2.2.1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多元化集团是一个多层次、以产权为纽带的经济组织,集团公司是这个组织的核心,形成“投资项目载体企业—集团投资部门—集团投资委员会—董事会”多层次的组织支撑系统。

在集团公司本部,由发展部作为投资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在具体岗位设置上,为了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时滞,并保证以集团的总体战略指导集团各个层次的投资活动,建议在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内,建立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制,即是在发展部内设的投资项目经理,代表集团投资管理主管部门,从投资项目的前期调研、立项开始,到组织实施、项目验收,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是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对畅通信息流、联结各个管理链条,积极参与管理的重要一环。

2.2.2投资决策管理模块

投资是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承载体,而投资决策是投资管理的核心。多元化集团投资管理体系的投资决策管理模块,对涉及不同行业、市场、合作者、不同投资方式的投资决策过程中,确保集团投资活动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系统的观点,强调对投资的整合性、协同性和约束性,强化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的竞争优势。对于投资项目自身的经济可行性,则应当是在投资承载企业上报到集团总部前就已论证的初级目标。

多元化集团往往涉及行业较多,投资的形式也会丰富各异。在借鉴现有通行的投资决策流程上,对于涉及生产型的,战略规划已明确的投资项目,可以给予投资承载企业各大的自主权;集团投资决策环节,更多的从战略发展与扩张、结构调整,关系整个集团核心竞争力巩固与发展的目标层次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分析。

2.2.3建立完善的投资评价与监管体系及信息系统

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当前主要是以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财务评价为主,这也是项目实施前,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控股型集团总部,投资评价的管理模块建设,更要注重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及时做信息反馈、解决实施中的障碍与风险疑点,从而为集团调整内部与外部资源,从战略层面对投资项目给予支持。

作为多元化控股型集团总部,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建立一个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为未来投资提供参考。这也是当前投资管理体系普遍缺失的重要管理模块。

2.2.4投资风险管理模块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样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对于多元化集团来说,由于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地区、市场,投资合作形式多样,因此比一般企业对投资的风险管理有更高的挑战。而多元化投资,本身也是集团化解单一行业/市场/产品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这也是控股集团公司“创造价值”投资管理活动。

在投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贯穿从集团投资决策、投资评价、组织架构制衡设计。对于控股集团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本人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投资风险管理需要以集团各层级畅通的信息流为基础。投资承载企业是投资实施与推动的主体,是风险的直接承担与管理者。集团对投资项目尽职调查、财务信息、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专家论证意见等,建立投资信息库和畅通的信息流,成

转贴于

为风险管理的信息基础。

(2)根据项目类型和集团各层级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分级限额授权审批。在投资决策中,根据集团各专业子公司,实行分级授权、限额审批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方法之一,能兼顾效率与风险承受能力。但无论是哪个层级权限内的投资项目,均应向集团发展部备案,发展部及时跟踪评价。

(3)集团本部直接运作的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战略实施、对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调整集团公司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投资,风险管理更应关注于战略投资方向、行业与市场、选择合作者、投资合作方式、选择经营管理团队,以及各个相关多元化产业相互促进与制约。

(4)投资风险管理是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部对投资的风险管理,需要结合集团战略投资风险和投资项目微观风险,从集团层面识别、衡量风险及可能损失程度;制定风险策略,为下属投资承载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集团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化解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应的资源不足风险。

篇4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其主要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保险公司的合作企业或个人不能够对保险合约上的条款进行履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骗取保险公司的资金出现欺诈造假的行为,这样保险公司除了无法获得成本收益之外,还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最终会对保险公司的正常投资运作产生极大影响。

2.利率风险

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资产所面临的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金额价值会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保险企业的资产成本无法匹配负债金额,在短期内企业的资产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当然有可能使企业的收益增大,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损失。同时利率风险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面临着极为不稳定的情况,随着利率的上升或者下降,每个购买保险的客户的回报率也会相应的发生利差益或者利差损。

3.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不顺畅的资金流动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法及时地将资产变现,这样就无法在限期内支付保险受益者应得的赔偿。所以为了能够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一些保险公司就会利用大量的成本变现资产,或者是利用借款的方式对支付资金进行筹集,这样也会导致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工作主要问题分析

1.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

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匹配的负债期限结构,首先一些保险合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要求和较长的保险期,保险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储蓄、房地产以及国债等。其次,一些保险合同往往具有较短的保险期,而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部分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一类型的资金,比如投资同业拆借和股票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高回报的投资方式。然而中长期投资资金在企业的实际投资运作中经常出现不匹配长期资产负债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保险业往往对购买债券以及银行储蓄等方式比较看重,从而将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他投资方式忽视了,这样企业的保险资金就会在市场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影响。

2.不完善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

目前在保险投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也就是企业自身内部对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及对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委托。在实际的操作中,保险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往往并不具备管理保险资金的经验,而且其大部分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因此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的保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3.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金投资监管体系,然而由于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充实这一监管体系,因此还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于整个监管体系中,无法真正的落实监管工作。这个问题使得我国的保险资金市场的稳定和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这一问题。

三、改进保险投资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做好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

首先保险企业必须要将一个与自身资金特点和需求相符合的资产管理体系,就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控制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企业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可以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明确下来,这样就能够对在选择投资时的盲目性和错误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可以采用财务动态分析、随机模型以及现金流测试的方式动态的监管企业的内部资产负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培训和招揽专业管理和监管人才的工作。作为保险资金的投资主体,保险公司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管理手段优化不同投资的比例,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的情况下,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要将保险投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这样就可以将最优化的资金投资比例得出来,从而保证保险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2.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将投资风险、收益目标以及投资目的等多方面的帮助提供给保险公司,这样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做出资金管理决策。为此,首先,保险公司要将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确定下来,这是在投资保险资金之前必须要明确下来的指导原则。其次,保险公司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保险资金的使用政策法规为依据将资金运用的限制条款和范围明确下来,并且确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最后,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3.做好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工作

偿付能力比例监管是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方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在监管机构中被划分为三个级别,然后由监管机构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应该将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添加在每年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中,然而监管当局并不能够将测试结果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在这里可以对美国的风险资本法进行借鉴,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风险资本标准制定出来,从而有效地监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业务。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还要面对各种风险的挑战,其中,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存在。目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已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科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系统化解经营风险的内在需求。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被视为财务风险的基本属性。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风险内涵的认识基本趋同,只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不同阐述。狭义财务风险(亦称“传统观”)指因企业融资所引发的,因企业借入资金从而增加了对未来到期偿债能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对未来收益的双重不确定性。融资额度的大小与财务风险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广义财务风险(亦称“现代观”)观点认为,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存在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本文阐述的财务风险观点指的是广义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的风险源,应作为风险因素统筹纳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之中。

(一)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指由于融入资金而导致未来企业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与预期目标之间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融资方式不同,具体可划分为直接融资风险和间接融资风险,其主要表现是融资成本过大、投资失败、债务规模过度膨胀而导致企业过度负债,到期偿债能力下降,诱发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在制订短期经营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时,有必要将企业融资规划、融资活动、融资方式、融资过程管控、融资结果及评价等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风险体系建设的子系统加以完善和强调。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所投资的项目达不到预期投资收益率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预期盈利目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可能诱发融资风险。

(三)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血液,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被迫破产往往并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恰恰是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不相适应,现金流入不敷出,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或资产变现能力差,一时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流动性的即时需要,由此直接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企业在设计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时要特别关注负债的偿还期和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相互匹配这个问题,否则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收益分配主要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经营效益好,利润高,但对股东的股息分配低于预期,将会影响股东投资的积极性和社会响应度,进而影响企业股票价值。而如果企业大幅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增加薪酬,给股东的股息分配过多,又将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和资金成本,从而对企业持续性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财务风险。所以,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要在加强财务风险的科学监测基础上,审慎掌握风险平衡点。

除以上财务风险类型外,有学者还提出了“关联交易风险”和“对外担保风险”等类型。本文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和运营模式将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与此相伴而生的财务风险类型还会不断衍生,无论财务风险形式如何多样,抓住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是有效化解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

三、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定位不清晰,权责不明确

风险管理组织的权责没有规范,企业总部及下属机构虽设有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但缺乏组织职责的统一规范。

(二)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风险环境评估及有效识别和防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企业不能承受的风险没有及时进行识别及预警,不能及时排除风险隐患,从而降低了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三)尚未建立全面的财务检查机制

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四)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

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及资源等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五)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

(六)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带来的财务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在我国有些企业凭经验决策的主观臆断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财务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四、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风险是可以管理的,其中,构建科学、系统、稳定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樊良等人(2004)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活动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将企业因各种风险所导致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确保企业能顺利实现其既定目标,并保证其发展能力。”

随着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相关理论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议是以财务治理理论为基础,依次递进地包括了“财务风险的识别财务风险的计量财务风险的处理财务风险的管控体系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评价”几个部分,力求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框架。

(一)财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出诱因,是一个对这些不确定性诱发财务风险因素的判断、分析、筛选、归类和鉴定的过程。能否准确识别财务风险是进一步对财务风险进行计量、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进而科学有效完成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企业自身特点各异,企业需要根据这些内外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风险识别活动,有效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识别机制。

(二)财务风险的计量

财务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已锁定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基本因素进行正确量化计量的过程和行为,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正确识别、把握和处理财务风险能力的检验。财务风险的计量通常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处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类计量,进而对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级进行优先级排序,找出带有共性的、影响重大的风险源,重点进行处理。

(三)财务风险的处理

财务风险处理是指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和特点,按照企业既定的财务风险管控治理机制,通过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方式和手段对已筛选确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化解的过程和行为。财务风险是不能消除的,其主要处理方式包括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和财务风险保留三种。

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无法承受、或即使承受将付出巨大成本的风险可以考虑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加以规避。

财务风险回避是指企业在风险识别和计量基础上、对可能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所采取的主动规避的行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既无法转移也无法回避的财务风险,对此,企业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风险的存在,即财务风险的保留。对于这种风险,企业必须立即启动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把这种对企业有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四)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上述财务风险的识别、计量和处理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既是前提也是必要条件。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主要包括:

1.建立企业财务控制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保证。财务控制体系应根据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量身定做、对标设计,要切实符合企业实际。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企业必须着力解决好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问题。李悦(2010)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既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在公司治理中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而财权配置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的“纲”。财务治理机制是企业财权基本配置框架下,基于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能够自发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调节、规范的机制。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几部分。

2.强化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资金集中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内部资金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现金控制系统、融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

(1)现金控制系统。在公司总部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设立总部级内部资金池,充分发挥企业全系统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有效控制或规避资金风险,各所属成员单位在总部开设账户,其经营收付结算一律通过内部银行办理。

(2)融资控制系统。在现金控制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企业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企业对外融资统一由总部负责,对内建立有偿内部资金调剂机制,做到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相结合,与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

(3)投资控制系统。内部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应遵循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原则,事前定目标、定制度、定操作程序;事中严格遵循制度要求进行;事后进行跟踪、考核,并反馈结果。

3.加强企业财务监督控制

企业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风险管理的整体架构,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以及各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性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统一的风险定义、分类,描述风险具体表现、确定风险衡量指标并评估风险等级。建立规范的定期风险报告制度。明确各类主要风险的应对策略,设计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提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要集中精力抓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要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等多种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要努力建设一套刚性的企业全面预算管控体系,健全预算管理组织,建立标准的预算管理流程,搭建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模型,预算执行中,对于预算内事项及预算外事项的管控处理、授权体系、流程等进行严格界定,建立完整的预算分析模型及预算预警反映机制,进一步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依据、原则、授权等方面的规则,使其充分发挥为经营活动服务的作用,逐步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系统内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

定期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评价。这是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及时收集财务风险的初始信息,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建立风险评级模型,借助该模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为发现问题和寻找差距提供线索,对风险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财务风险水平,综合考虑潜在风险损失和风险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级别。

构建EVA(Economic Value Added)风险控制系统。EVA 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基于EVA 自身性质,其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治理结构风险、战略风险、决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统一的风险控制系统,使企业在有效规避风险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主要参考文献:

[1]樊良,樊利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会通讯,2004(1).

[2]李悦.公司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国际商务财会,2010(4).

[3]大卫・格拉斯曼,华彬.EVA革命: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与财务、薪酬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篇6

一、企业风险综合分析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

2.投资风险。国内投资风险主要有政策变动、市场变动、利率变动、现金中断等;跨国投资风险主要是地缘政治风险。

3.财务风险。①现金流风险。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债务或者将来不能筹集足够资金清偿债务。②成本风险。通货膨胀、预算失控等原因导致的采购成本上升、工资上涨或劳动效率低下导致的制造成本上升。③利润风险。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下降,造成利润额减少。④信用风险。信用失控导致的,因债务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所造成的风险。⑤会计风险。会计脱离企业管理要求、背离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造成会计报表信息失真。

4.市场风险。①销售风险。经济低迷,市场供大于求,或者竞争压力过大,造成企业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滑坡。②供应链风险。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银行、研发商合作关系不稳定,或生产能力不足、供货周期过长,质量不稳定等造成供应链中断。③金融调控风险。银行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国家调整税率、汇率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④竞争风险。市场上出现了技术更先进,耗能更低,效率更高的替代品,使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市场份额减少,甚至退出市场。

5.运营风险。①产品结构风险。如出现产品老化、竞争门槛低、新产品开发不足等都会导致发展前景暗淡。②营销模式风险。如主要依靠价格战、渠道战、促销战,缺乏现代营销策略,企业只能败北。③组织风险。如组织效能低下、责任和授权不清、专业经验缺乏,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等。④安全风险。质量、安全、信息、环保、消防等方面存在隐患,导致失窃、爆炸、火灾、污染等损失。

6.法律风险。①合同风险。由于合同本身不严密,存在缺陷,或者合同违反法律规定。②诉讼风险。频繁卷入诉讼案件,不仅会因诉讼和披露而消耗企业的精力和财力,也会因诉讼给企业资产带来波动,甚至崩盘。③违法风险。企业法人的行为,包括企业员工的职务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所招致的处罚风险。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与发展

1.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美国COSO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战略的制订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将风险控制在管理当局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过程。国际上,1992年美国COSO了关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指导性文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此基础上,2003年COSO进行了修订并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同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相应技术要求。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并以此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通过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2009年2月,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以监督、指导中央企业更好地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很不成熟。

三、影响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1.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是风险管理发挥实效的前提。综观各类企业风险事件,大多与管理层的消极管理及疏忽相关。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首先在于树立和推广具有风险控制意识的价值观;其次表现在他们对风险管理活动的资源保障,风险管理活动需要组织、人力和物力的保证;再次还需要他们将自己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企业监督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级。首先,企业管理层对各职能部门以及每个员工的监督,比如通过有效的岗位划分来减少一人舞弊的可能性。其次,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是第二个层级,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建立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监督审计制度,能够有效降低经营者隐藏信息的风险。再其次,监督机制的第三个层级就是引入有经验的外部董事和独立审计人员。相对而言,外部董事和外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

3.董事会是风险控制框架构建的核心。我国《公司法》对董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的责权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董事会在其中居于相对核心的地位。董事会需要对风险管理的目标确立、组织建立、制度订立与执行以及审计与监控负责。相对而言,董事会居于风险控制框架的核心地位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由于股东大会召开频率较低,而且股东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众多根本不关注公司日常经营的投机性股东,所以股东大会难以肩负起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督其实施的能力。其次,如果总经理居于风险控制框架的核心,容易导致自我监管的弊病,并且会诱发它们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倾向。相反,如果确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保持一定的监管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进行风险管理决策。

四、构建有效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需重点解决问题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包括职业操守、技术能力和激励等方面内容的管理。在这其中企业管理层应起带头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管理体系的认识,同时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员工更具有责任感,明确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2.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权责明晰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开,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进行全程监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其次,提高财务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核算知识和风险预测能力,使相关人员有足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识别、评估风险,同时将风险机制运用到风险管理中,企业员工共担风险,实现权责利三位一体,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再其次,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即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内外部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3.提高信息和沟通能力。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提高信息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库,用以储藏和搜集各种信息,并仔细甄选质量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决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证据;另一方面,沟通是创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和支持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充分、有效的沟通应包括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和横向沟通,使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能够知悉公司的战略、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以履行各自职责。同时,应加强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外部沟通,尤其是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以便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形式和风险。

篇7

为什么同一流水线的工人可能出现相同部位的工伤?很可能是因为工位和流水线顺序的不合理。现在,关心这件事的不仅有工会,公司自身也开始将解决这件事的方法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变得越来越细化和完善,因为任何小问题都可能变成大麻烦。在风险管理服务公司怡安集团的总裁及首席执行官Greg Case看来,公司现在面临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这些“老朋友”外,还有投资风险、并购风险和外交风险这些让公司(尤其是新兴国家的公司)感到棘手的新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局势带来的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又给公司增添了更多挑战,具体的风险管理不仅要从产品本身入手,还要从体制流程内部为公司出谋划策。

CBN: 当今公司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C: 公司面临的普遍风险就是“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形式也更多样”。首先,现在公司面临的风险很大,而且它们常常都是跨领域的,一两个环节的问题就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问题,从而带来非常大的损失;第二,供应链的流程效率提高后,风险产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出现的风险也更复杂;第三,新的风险还在不断地出现,比如恐怖袭击的风险、数据安全的风险,包括跨国公司的收购和兼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些问题以前可能都是非常特殊的小问题,但是现在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新的风险需要新的应对措施,比如,十年前我们从未想过数据可以被存放在云端,这固然经济便捷,但这些新产生的风险是无法用原有方案去应对的,公司需要调整和增加风险管理的手段。又比如,新兴国家的公司去国外投资,由于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在面对各种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税务风险,以及市场环境差异导致的劳工问题出现时,都会遇到困难。这些问题都在不断产生,需要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去跟进和解决。

CBN: 现在全球的风险管理服务有什么新趋势?

C: 作为一家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公司,我们注意到中小型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明显加强,从能源到食品领域,它们对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在增加。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比如网络风险的控制涉及到数据质量的管理,除了针对具体的风险,我们会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作为保障之外,在内部帮客户管理数据,减少数据损失也非常重要。另外,因为公司的业务变得越来越丰富,很多领域都需要创新的做法。比如电影产品的制作,文化产品的收益很难预测,但投资人需要稳定的回报,其实可以用风险管理理念去看待这个问题,把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可管理部分和不可控部分进行拆分,分别进行评估,然后进行打包承保。艺术品、游艇等的展览和拍卖也是风险管理的新领域,这些市场虽然很小众,需求也很独特,但这是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也由于银行在市场中网点众多、客户众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半数以上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通过银行销售,据统计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9176款,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表外业务,避开了有关银行风险管理中对于资本充足率等的要求,而随着规模的增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对银行整体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为了防止个人理财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风险既是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部运营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环境风险两个方面。运营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个人理财业务时不合法律规范而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准入、未按规定揭示风险和披露信息、收费失范、证据丧失等导致的法律风险。法律环境风险可能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例如经营管理失范、不同法律的矛盾与冲突、法律的变更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依附的金融工具的汇率和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一风险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分为两类咨询业务和综合业务,咨询业务面临的风险较小,而综合业务的主要风险既是市场风险,综合业务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当市场汇率或利率发生波动时,保本型产品超出本金的损失就需要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面临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双方中一方毁约,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如果标的物质量发生严重下降,投资者面临损失巨大,其可能就不愿或无法履行合约,这就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违约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银行信用体系的完整程度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应对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过程、系统、人员或其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个人理财业务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操作风险,只有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其在系统设计、管理制度、专业人才、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这就给操作风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防范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以上四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借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分为五个子体系,即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度、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全面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风险理财措施包括七大策略,即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

1.对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化。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银行在办理个人业务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客户的个人风险偏好,即客户是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还是风险厌恶者,但在实践中银行常常在营销成功之后,在对客户的风险认知和偏好进行调查,使得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银行可能会因为客户没有意识都自己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承受能力而面临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

2.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披露不足。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往往对其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了研究,而对风险评估方面则是欠缺的,缺少合理的风险管理有限性标准和工具,风险评估只是定性的,而定量方面则很少进行。这主要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有关。这也就导致了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银行一般只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说明,而投资风险的说明更多的是定性说明,而缺少定量预测和评估,不能完整地向客户呈现个人理财业务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由于专业型人才的缺少和为充分披露可能使得银行面临着操作风险和因客户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风险理财措施方面的不足

据报道,2010年度商业银行发行的13002款理财产品中仅有599种个人理财产品采取了风险理财措施。这表明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是严重不足的,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严重不足。因为银行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就可能使得面临的风险成为银行现实的损失。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方面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是并没有相关的个人理财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有保障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及其独立性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实施,通常由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负责,保障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缺失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全面的。

(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为了保障银行和客户的安全,各银行银行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是巨大的,为了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各银行也建立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个人理财业务为表外业务,因此对国家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没有影响,因此其风险管理常常被忽视,银行缺少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板块的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的监控和设定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最快速度的监控,通过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进行管理控制信用风险,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控制操作风险,正因如此,缺少风险管理系统对很难实现对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五)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不足

个人理财业务内部控制缺少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人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最后执行者,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缺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操作人员的监控不足。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纳入银行风险管理整体中去

在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对产品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将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纳入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客户信用系统和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风险的监控。在银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加入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带来的操作风险。

(二)引进和培养复合型投资人才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复合型投资人才更多地集中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相比而言,银行在人才方面处于弱势,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进复合型投资人才。此外,银行应该对已经在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这些员工包括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者和销售者,可以请相关专家到银行对其进行培训,甚至可以将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有关培训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培训。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

(三)加强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终是否会成为现实的损失,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要看银行各个层级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员工和客户的风险意识。可以通过宣传将个人理财业务面临风险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使得银行员工和客户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风险,银行可以做到严格的信息披露,客户也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面临的风险,做出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刘熠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规避与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041-02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表现形式及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而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同时,企业财务风险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度量性。

由上图可知,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在企业的资金筹集阶段,存在着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分配股利等资本成本的风险;在资金投入阶段,存在着不能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率的风险;在资金耗费阶段,存在着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上的资金耗费量超过社会平均消耗量的风险;在资金回收环节中,存在着产品销售出去后货币资金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在资金分配阶段,存在着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不均衡,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风险。根据以上不同环节的财务风险表现,可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类型。

2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

财务风险是在企业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在对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认识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预测、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而形成的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风险防范,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若不能充分认识市场存在的风险,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必然加大。有利于企业稳定地进行财务活动,保证企业的资金周转顺畅,保障期资金流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企业赢利。

3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企业在其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对滞后的财务管理体系。长期以来,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分离是我国的企业在日常管理中的普遍存在的,导致企业经营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中,领导者的意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手段没能得到合理的运用,缺乏对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运用,引起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混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还保持相对落后的状态,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一些企业在其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企业的投资决策缺乏程序规范,常常都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负责和决定;其二,企业投资项目对于长期的市场风险预测很少考虑,受短期利益的吸引较为明显,在出现市场风险时,企业的现金流量受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其三,企业在筹资和投资结构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些企业主要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多为短期借款,这种筹资和投资方式给企业的财务运行带来很高的风险,很可能导致其资不抵债。

(3)企业对内部监管的能力不强。从整体上看,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内部监管机制的制约,缺乏资金监管,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较低,缺乏对应收、应付账款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坏账、呆账数量,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以致发生财务危机。

3.2 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1)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是企业难以改变的财务决策外部约束条件,涉及范围很广,这些因素都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活动却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失误的筹资决策。第一,筹资规模不适当。企业需要的筹集资金的数额应当依据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来确定,规模大则筹资就要多,倘若投资规模大而筹入资金过少,企业就很可能因此而失去良好的获利机会和预期的收益,甚至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以至于导致财务危机。第二,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在企业的筹资总额中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不恰当,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第三,筹资方式及时间不妥。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有各自的缺陷,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应得利益,影响资金周转而导致财务风险。

(3)资产的流动性差。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的资产能够变为现金并能够保持其购买力的一种能力。资金匮乏、“三角债”严重等这些问题是资产流动性差主要的表现,也是导致企业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不能够以适当的价格变现资产就很有可能导致资产流动性风险。

(4)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主要解决公司内部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等问题,也是相关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通过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内部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都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

4 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篇10

油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要求有关的人员必须根据相关的规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这也是企业各领导层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对油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一、明确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定位 

油田企业应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化,对自身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作出明确的指示,合理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在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领域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和较高水平的、能够长期稳定发挥保障业务健康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价值观,提高业务流程运行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为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标杆。所以,油气田企业在实际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基本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建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保障目标建立的可行性,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案。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定位。确保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开展;降低战略规划制定和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机率和潜在损失,提高投资收益;促进风险管理在西南油气田内部全面延伸和深化;提高风险意识,树立风险价值观,促进资源在西南油气田内部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二、创新组织体系,为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一)调整机构设置,完善风险管理职能,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油田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系统的调整,将计划财务处分为计划处和财务处两个组成部分,在规划的业务中还要增加战略规划的职能,并在职责的划分和设计上充分的体现出服务于业主、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对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的流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有关的风险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确立风险控制的任务,制定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二)划分管理层级,建立权限指引,明晰风险管理边界与控制内容。划分管理层级,准确界定不同层级之间的管理界面。把管理层级划分为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次。机关层面设立战略规划与投资、预算、内控等专业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机关层面的规划计划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作为管理层,具体负责指导业务工作的开展;所属各单位作为执行层,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各个层级之间按照项目的性质和涉及金额对项目进行了限上和限下的划分,明确了各自的权限与责任。 

三、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一)全面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围绕风险管理要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平台,在实践中对具体方法进行验证,实现了流程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基于COSO框架、以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实现对战略规划与投资管理全部业务流程的有效控制,一是开展流程梳理,运用新的模板、标准、工具等对原有流程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实施岗位风险描述,针对流程节点设定关键控制,编制程序文件和制度索引,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流程架构体系;二是开展流程优化,删除冗余环节,对交叉业务实施整合,極大的提高了流程运行效率和质量。 

(二)实现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化和集成化,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收集和分析战略规划与投资领域风险初始信息做好战略风险初始信息的收集,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作为编制战略规划、计划和目标的依据。做好资源风险初始信息的收集,认真分析勘探开发现状和储量情况,判断是否足以支持战略规划和投资计划的实施。做好项目建设进度风险信息的收集,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做好市场风险信息的收集,以调整战略目标、战略规划、销售计划。 

(三)全面探索和实践新的决策机制。油田企业可以推广使用“谋断分离”决策制度。即坚持项目谋划与决策分开的运行机制,严格实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重大项目初步设计由咨询单位、建设单位、评估单位和机关处室提前共同谋划,减少主观因素导致的风险,提高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 

这项制度在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中的直接应用:一是根据对限上限下项目的划分,对属于公司机关总部决策的限上项目论证程序中加入了法律论证的环节;二是在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增加了关于法律关系、后果及潜在风险的分析、评估内容。各项重要战略规划制定和重大投资决策行为,处于严格的合法性审核及合规性审查之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油气田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定位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油气田企业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撑内容,对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对油气田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之羿.论油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