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时代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育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课网秉承“服务校园、面向家庭”的发展基因,围绕校园和班级教学应用场景、家庭学习和交流应用场景,提供多点在线应用,深度服务教师、学生和家长用户。
全课网计划以硬件免费送、软件免费用、服务支持随时到的模式,在三年内为200个城市、20000所学校、40万个班级、1亿多学生提供互联网教育服务。
全课网平台包括“智・阅卷”、“智・课堂”、“智・校园”、“慧・数学”、“慧・英语”、“慧・作文”、“慧・成长”七大产品模块。
其中“智系列”的“智・阅卷”、“智・课堂”、“智・校园”是面向校园端的信息化工具,“慧系列”的“慧・数学”、“慧・英语”、“慧・作文”、“慧・成长”构成了面向家庭端的学习服务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叠加、迭代,解决教师、学生、家长的多重痛点,提高整个平台的黏性。
全课网平台具有双定位特征:面向校园端定位为城市云教育平台,面向家庭端定位为智慧学习倡导者,并致力于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
基于上述定位,全课网通过免费向校园端提供深入校园应用的信息化工具,在提升教师工作效率的同时,产生并积累K12学生群体的考试信息、习题信息、学科练习、在校行为与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向家庭端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力评估报告、学科评测、个性化学习包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免费或增值类收费服务,同时还为在线直播小班课、VIP一对一、专业学科指导课程、一对一深度家庭教育指导等高附加值服务引流,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体系。
2015年,基于公司立志成为全国值得信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发展愿景,全通教育提出“全通智慧教育生态圈”的发展战略,通过全课网和O2O本地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和应用。
篇2
当前社会中,信息瞬间万变,知识传递更新的高速度,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难以胜任培养高素质从才的需要,尤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们面前一大课题。我们既要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更重要地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
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其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一、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在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导性
素质教育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我们应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开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
3、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和立体性
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它内容宽、时空广、渠道多样化,它突破了传统的学校、课堂、书本的局限,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素质教育的这些特点,是时展的要求,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它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现代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办学模式、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等。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多方面的支持。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变革。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信息。教师只重视"教"的艺术,较少去探讨学生"学"的规律。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研究和分析教学的全过程,特别强调"学"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系统设计,以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使教育教学的中心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师生相互反馈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教学中的各要素--学生、教师、环境、方法、媒体等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可以从素质教育的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手段恰当等方面促进其实施,提高现代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推进素质教育
1、现代教育技术中教师是主导优势,使教师不仅应"教"而且也应"学"。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者,课程的设计者,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者和学习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知识传递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着重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成为指导者、辅助者,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课件。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规律等问题,使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2、学生是主体优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受到忽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育教学的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起组织、引导、调控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重视,积极性得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优势,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可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各种电子教科书、教育电视节目、录像带、光盘等获得知识。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可以自己掌握,获得了学习的自由
教学过程中,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交流的桥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媒体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给教育活动带来了强大的活力。教学媒体所发展大体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技术教学媒体、信息教学媒体几个阶段,教学媒体越来越先进,它们对教学过程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教学媒体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媒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积累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教学中还大量运用。
技术教学媒体是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物质型技术。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等硬件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它在辅助教学中与传统媒体一样,主要作为"教"演示工具,是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的工具。技术媒体使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演示去了解事物的形象、声音、变化和发展过程而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3
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围绕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
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
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
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
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篇4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 本质特征 个体形式 非个体形式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需根据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来确定。而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的研究应符合教育问题研究的范式。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突出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可以明确教育构成要素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相互作用的情况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进而明确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影响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同时教育又被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来源并适用传统社会,可称之为传统教育;而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应现实社会。并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较大适应性,则称之为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划分是根源于社会特征本身的,研讨现代教育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归纳各阶段的社会本质特征,而要以一种符合教育问题研究逻辑的方法分析社会各阶段本质。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构建社会的构成要素,进而归纳总结社会本质。关于社会构成要素有很多研究。实际上多种划分方式的共存是必然的,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要求,应该对社会构成要素做不同维度的划分。本文借鉴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过程》一书中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将社会构成要素分为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两部分。这种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可以明确教育、人、现代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情况。
库利认为,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生活形式;制度或群体是非个体的生活形式。由于许多生活形式不以个人为特点,它们根本无法被那些只对个人感兴趣的人理解和发现,因此对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区分具有实际的意义。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体现为:非个体形式是由个体形式构成的,但非个体的形式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特定个人的生活历史;无论何时只要两个个体形式联合起米,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非个体形式,但新的非个体形式不能等同于原有两个个体形式的简单相加;个体形式的发展往往是很难被自我觉察的,并且这种发展无时无刻的受到非个体形式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形式,包括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都在探索着另外的生活形式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促进因素,并做出最适宜的反应: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的发展既依赖于人们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无法预见的偶然性因素。
当然,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因为二者都包含共同的生活。由于它们的组成要素是一样的,如果你从中抽走所有的个人,二者都将一无所剩,其他系统也会消失殆尽。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社会特定的生活形式主要有——个人、政党、国家、教义、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其中个体形式主要是个人,非个体形式主要包括政党、国家、教义、体制、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等。不同的社会都存在着个体形式和非个体的形式,不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存在这两种形式及两种形式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社会,它们的内容不同,本质内涵也不一致。以此来判断现代社会的特征,就可以在不同社会的共性基础上寻找到现代社会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预测出将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农业社会是以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而工业社会则是以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不断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社会则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起始时期基本可以判断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从全世界的整体趋势来看,社会发展的动力基本来源于知识的增长。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出被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冲突。被动的合作是由于社会生产的要求,要求个体之间的共同劳作,互为协助,来完成生产的需要,个体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直接关系很少:潜在的利益冲突则是由于社会生产需要的资源是具有排它性的、消耗性和稀缺性,因此也在生产的成果的占有上往往体现为潜在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主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主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中,生产的产品往往以知识的形态存在。共同合作能够创造出对个体有利的产品,知识也与有形物质资源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具有排他性。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为个体形式受制于非个体形式,个体形式的力量被彰显的程度很小,非个体形式的发展状态往往是与人性的需要背道而驰的。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个体形式被最大程度的张扬,其作用和力量受到非个体形式的认同和肯定,而非个体形式也因个体形式的发展而有更良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具体体现为:
个体与制度的关系。关系体现为民主与专制的不断制衡。而主体是强调民主。个体形式的发展要求必然强调民主平等的制度,以保证个体形式的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个体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更加依从于个体的智慧力量,而非个体的数量。
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充分占有文化资源,创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世俗文化,也促进文化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灵活、生动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社会的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主动的寻求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为个体形式的作用被最大程度的突显。
2、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教育做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在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具有群性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强烈个性的人:并且需要培养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生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组织教育内容,要求与社会的真实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给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教育媒介上,在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真实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效媒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在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则增加了社会关系的要素,关系趋于平等,要求增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相互学习补充。
因此,现代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个体形式发展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提高个体形式的适应、合作、共享、自主发展的能力为终极目标。从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符合个体形式的发展需要,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形式对非个体形式的适应。并尽可能的凸现个体形式的作用和价值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4.
[2]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17-20、245.
篇5
1.知以纤济要求会计人员符合国际化札准要求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的跨国经营及其信息传递的快捷,企业的活动空间进一步扩展,企业经营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践中,经常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会计人员通过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其中一些业务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工作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对法规制度理解不到,就有可能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会计数据脱离实际的情况,引起会计信息失真。针对这些变化,我国会计人员的职能会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最新技术、最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2知识经济要求会计人员是现代化通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企业规模日益大型化、经营结构日益多元化相适应,会计准则体系更加规范化,会计业务量、信息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为及时进行经营、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会计处理手段由手工操作进步到电算化手段。计算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公认。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还必须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此外,在新的形势下,会计人员还必须精通财会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跨国公司会计实务知识,以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
3.知识经济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任何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加入WT0后跨国公司将不断涌入我国,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国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全部融合在一起,电子商务、金融风险、衍厅生工具等等,在缩小企业经济活动时空的同时,也使企业财会工作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企业的兼并、重组和破产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计量、价值测定,尤其是在收购和反收购的风险预测、评估无形资产等许多企业决策的重大问题上,者P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会计制度变革时期,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不断颁布,为了适应入世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会计政策导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使得会计人员从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会计实际问题处理更加灵活,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会计人员要胜任自己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型会计人才,就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毅力,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适应性与应变能力。
二.建立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模式
1.注重培养会计人员多九化的知识结构
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专业性,在要求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会计人员的专业继续教育应有的放矢,着眼于对会计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运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教学网络的开通,使得会计人员的专业继续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动态性,根据会计环境的新变化和会计工作的发展动态,结合企业经营业务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传授和介绍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其中,中青年会计业务骨干应作为重点对象,培养他们从高新科技知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出发的思维方式,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再次,应重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帮助会计人员系统地熟悉和了解与会计相关的知识和环境,如税收、金融、国际贸易、财务分析、证券投资,以及目关的政策、法规、制度等,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讲,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体现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主观能动性、自信心、知识面、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独立性等诸多素质品质上。
由于会计工作相对独立于企业其它部门,会计人员一般有较大的处理业务的权利,实践中由此发生一些常见的违法、违德行为,如常见的做假账、拿回扣、虚报费用、泄露企业机密,甚至携巨款潜逃等。因此,要以先进人物和典型人物为榜样,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奉献精神。重点内容包括:强调严以律己和主人翁意识,树立高目标、高起点、高层次的自我发展观念,确立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培养“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加强日常品德修养等等。特别是许多企业都存在会计造假问题,会计人员往往是会计造假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领导和上级领导,但对于会计,造假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重点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的日常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会计造假。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不愿造假,会计工作才能真正会做到不造假。
3.注重锻炼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1)炼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新形势要求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要由传统的手动操作会计向现代电算和信息会计转变。目前,尽管不少会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但大多数还简单停留在会计核算上,会计电算化和网络运用程度并不高,能按照本行业和本企业的实际业务需要进行软件分析、程序设计的会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为进一步促进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和内部控制的效率,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分析、软件设计等一系列信息和网络知识技术、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篇6
一、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我国教育首次采用科学方法实验的肇端,当首推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主任廖世承。他与1921年运用“等组法”实验,以比较道尔顿制与普通教学法之效率孰优。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实验在我国开始快速发展并有所取得进一步的拓展与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素质教育”,即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自此以后,教育实验变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和行动目标。具体表现在:
(一)从教育实验理论探讨上,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实验研究会多次开会研讨了教育实验的主要问题和报告了其主要成果。1987年,《教育研究》、《教育实验与研究》杂志社等单位连续六年召开学术研讨会,先后探讨了“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实验评价”、“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的科学化”等问题。之后,1994年在杭州大学成立了教育实验研究会并研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验新思路和新方案”。1995年的研究会研讨了“教育实验的方法论问题”1998年的研究会进一步研讨了“教育实验方法论问题”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1999年的研究会研讨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实验如何发展的问题。其次,许多专家学者在探索教育实验自身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实验学》、陈社育、柳夕浪主编的《教育实验方法》、顾明远主编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
(二)从教育实验实践运动上,1990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实施的“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项目的号召,我国有59所中学开展了该项实验,并在京、湘、鄂、浙等地的中小学开展相关实验。1991年,主要在中小学教学模式、心理素质及教师素质与学生能力的关系上实验探索。1992年,对教学模式进一步实验探索,并对课程结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进行实验。1993年,“离合型”课程改革实验、“和谐教育”实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乡镇小学艺术教育”实验、“中小幼一体化素质教育”实验、“学导式教学法”实验等得到尝试。1994--2000年,较为著名的并被推广的教育实验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目标教学”实验;四川省开展的“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实验;云南省“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上海市开展的“成功教育”实验;东北师范大学主持的“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西南师范大学主持的“GX”实验;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实验;北京朝阳区职教中心主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
(三)进入21世纪后,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国新一轮的教育实验发展特征有了显著的变化。其特点是:以政府推动、理论研究者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教育实验转入了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创新领域,开始对基础教育课程材料、营造生命实践的活动课程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实验探索。
二、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些成果促进了我国教育理论的传播和重构,同时,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即亦是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事业上总结出来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教育实验方法论问题和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共识:
首先,肯定了教育实验方法是科学的和性质有效的,其方法论具有特殊性,主要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三论为主,并有自己的性质、规范及科学性标准。对于新一代的的素质培养立意于主体性,并沿着学制、课程、教学、德育、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形成主要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其次,树立实验学校正确的实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实验与学校常规教育之间的关系,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验理论和方法,为我所用武装自己。同时,加强地区性、全国性的交流,避免实验经费浪费,重复实验。
最后,在育人观、师生观、教学观上,亦达成共识。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合作关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三、反思今后我国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发展的策略
(一)从教育实验方向的角度出发,要把教育实验的立足点在的中国化。立足于“中国化”就是要沿着中国的主流教育思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相应的对教育实验的内容、结构进行改革发展。当代以来的中国,主流的教育思潮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倡导的是以人活动、需要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思想,民主和科学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依据此主流思潮,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没有结合21世纪的人才环境和社会状况是无法真正做到对教育实验的创新和改革。
篇7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03-01
0 前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会计在微观单元的管理作用研究较多,而对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上的作用研究甚少。长期以来,会计学者没有摆脱“会计-微观”的思维定势,将精力集中于研究会计的微观管理作用,而较少研究会计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然而,会计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由“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简单的记录方法演变到当今的现代会计,其作用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股份制企业形成以后,债权人与投资者要求公司提供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等有关信息,使会计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纯粹的对内管理功能转变为对内对外功能并重。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开始在资本市场中流通,引导资金的流向,从而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作用。会计准则的出现,使得会计配置社会资源逐渐走向规范化。
1 现代会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机理
1.1 现代会计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两层优化功能
当今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资本市场在此机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库普曼认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而现代会计对这两层次资源配置都具有其促进作用。根据查尔斯归纳的会计系统五个目标,现代会计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具有两层次的优化功能。我们可以把现代会计划分为对外会计――财务会计和对内会计――管理会计。对外会计是联结投资者和企业的关节点,是引导资金流向的“广告”,它以会计信息为载体,通过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源第一层次优化配置,先在各微观单元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即是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对内会计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手段。对内会计有促进社会资源第二层次优化配置的功能,各个微观单元(企业或工程项目)在其内部进行第二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
1.2 现代会计优化第一层次资源配置的“介质”
会计信息是会计的载体,以会计信息披露引导资金的流向来完成第一层次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本市场是会计信息发挥作用的场所,因此资本市场对现代会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极其重要,是现代会计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介质”。此“介质”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中的地位和效率决定了现代会计在促进第一层次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地位和效率。
(1)资本市场是现代资源配置的“火车头”。
资源是用来生产人类(企业)得到好处的物品和劳务的投入,即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分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在不同时期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流动情况不一样。
在小规模生产占主要地位时代,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合二为一。企业很少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企业一般不会出现财务困难,较少出现融资问题。因此,在小规模生产下,资本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很低。
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企业需要的资金空前增大,由一个资本家甚至几个资本家都不能承担企业的资金需要。因此出现了社会融资,资本市场也随着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扩大生产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资本要素成了社会资源流向的“领头羊”。资金的流向带动其他社会资源的流向。而资本市场又是企业筹资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的有效健康在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起着关键作用。
(2)现代会计是资本市场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必备工具。
查理德・R・韦斯特(1975)认为资本市场存在运行效率和定价效率。定价效率是指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很快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此时的资本市场就被称为有效定价市场。定价效率的高低决定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效率的高低。通常所说的资本市场效率是指其定价效率。在研究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效率两者关系的历史中,出现过信息观和计价观。信息观(比弗,1990)认为会计信息的作用或说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其判断和估计企业未来收益的“信号”,投资者在接受到该信号后,对未来股票价格会产生影响。计价观(奥尔森和费尔森,1995)首次将股票价值与企业未来盈利联系起来,确立了会计信息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的直接作用,回答了信息观没有回答的问题,即会计信息是如何决定股票价格的。
由上面两种观点看,会计信息披露能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证券市场上,各类投资者紧紧盯着证券价格的变化,尽力捕捉能够对证券未来价格产生影响的信息。然后,投资者对其所获的信息进行归纳加工,按照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
2 会计信息披露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障碍
2.1 社会资源存在双重效率障碍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存在两层委托――关系。因此,整个机制也存在两层次的委托――问题。在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存在两层次的委托关系:一是全体股东通过董事会与经理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二是企业内部经营的委托――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只涉及经营者内部的管理控制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纯正的委托――问题和会计独立性问题。
2.2 会计独立性的现实状况与其原因
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主要指会计行为主体(个体和群体)在开展会计行为的整个过程中,能保持其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独立自主地按照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处理会计事务。
但在当前会计实务中,会计行为主体往往缺乏独立性。2003年,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216家企业总会计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部分数据如下[5]:在这些总会计师中,11.48%认为其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只是“摆设”或“说不清”;49.85%认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不可信;83.34%认为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是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和实事求是地记账、算账;44.54%认为假账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毒瘤”是因为“企业当头的要业绩”。
3 现代会计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方法
(1)以某种目标作为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
用其业绩与其待遇奖金挂钩,以此激励管理者。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很难找到适合的标准。企业价值是最理想的标准,但企业价值指标难以衡量。利润指标容易衡量,但是此指标有时不符合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而且每个指标选定之后,管理层的努力只会做到刚好达标的状态,因为剩余的努力不能给其带来利益。
(2)管理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的方式。
即以所有者低价售股给管理者的方式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趋同来解决委托-问题。若以获利能力为衡量标准,管理者拥有5%-20%公司股份的企业比管理者有少于5%公司股份的企业表现好。
参考文献
[1]谢合明.现代会计学[M].成都:西南大学交通出版社,2001.
[2]白光.经济学百家集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美]威廉・A・迈克易切恩.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新护士;带教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4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建设的不断拓展,护理队伍不断增长,新护士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新护士临床带教是医院规范化培训的重要部分,是使她们较快成为高素质护士的关键。本肿瘤外科主要是对肿瘤病人实施手术及化学治疗的科室。肿瘤科新上岗护士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社会角色的转变、专业知识的欠缺,担心自身健康受到威胁以及对肿瘤外科的陌生,心理上很难迅速适应,并且因只停留在书本上较难理论联系实际。又由于护士缺编,工作繁忙,带教新护士承受较大的责任和压力,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持续质量改进是 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由美国著名统计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可分为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处理[1]。为了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针对新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对14名新上岗护士依据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原理,结合科室特点和教学实际,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到临床教育中,使教与学有程序,质与量可监控,取得较好的护理临床教学效果。现将带教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 2010年7月~2013年7月新分到肿瘤外科工作1年以内及轮转的14名新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25岁,平均23岁。其中大专8名,本科6名。
2 计划阶段
2.1 制定培训目标和内容
2.1.1 三月岗前培训要求及目标 (1)参加医院组织的岗前基本知识培训及常规操作培训半月。(2)熟悉病房工作环境,指定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带教。(3)掌握肿瘤外科护士的基本要求与素质,掌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各班职责,培养操作动手能力。(4)掌握肿瘤外科常见病手术前后观察及护理。掌握责任制整体护理。
2.1.2 一年内的培训要求与目标 (1)掌握肿瘤外科病人紧急情况下的抢救及配合。(2)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和有效的护理措施;(3)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及慎独能力。(4)根据“三基”训练的要求,逐项考核顺利通过各项规范化培训要求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单独顶岗。
2.2挑选优秀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新护士的身心发展和带教效果[2],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她们终身的行为楷模。为此,挑选优秀的带教老师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只是对业务素质进行考核,还严格考核政治素质,将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她所投入的程度、善于指导也作为评定和考核内容[3]从中选出人选。我科规定带教组长必须由责任组长担任,带教老师必须由资深护师及主管护师担任,并对带教老师一季度一考核,不断提高带教水平。同时采用一帮一及新护士最喜欢的跟人跟班相结合的方法[4],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关心她们,带教老师与护士长每月至少一次对新护士进行工作与学习谈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们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 实施阶段。
3.3.1 岗前培训与入科教育 认真组织岗前培训,有医院层面及科室层面,尽快熟悉环境,消除心理压力,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讲解本科室各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如常见肿瘤病人手术前后护理及化疗护理等。
3.3.2专科培养 针对培训目标及内容实施带教,重视培训新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及慎独能力,组织新护士认真学习应急风险预案,并进行模拟场景训练。如甲状腺癌窒息应急、胃癌大出血处置等,以提高新同志综合素质。从而使新护士把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使她们能较快地适应肿瘤外科这个特定环境。
3.3.3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效的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注意与患者的沟通,使新护士从中得到启示,理解与患者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学习和运用沟通技巧,了解患者思想动态、疾病和护理需求,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自己的工作更得心应手,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3.3.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随着法制社会的建设,病人就医知情权和医学知识不断增长,护理人员很小的疏忽也会引发病人的不满而投诉。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没有与职业相关的法律培训。而特别是新护士安全意识差,因此更要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如化疗药物一律行深静脉输入等。
3.3.5 因人施教 提高新护士的学习质量。带教老师要根据新护士的学历、心理、个性和接受能力,对带教计划做适当调整,因人施教。对本科生及接受能力强的,要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对专科生及接受能力差的,要着重培养其工作主动性、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在操作中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从严把关使新护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其学习质量[5]。
4 检查阶段
4.1工作日记 要求新护士每周至少写三篇工作日记,记录学习的内容及感想,了解学习的收获、不足和想法。带教老师每周检查并有答复,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并写上评语。便于师生相互了解,沟通,再对照教学大纲,弥补不足。
4.2晨间提问及业务学习 列举临床常见病例,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方法,利用晨会进行每日一题问答活动,平时带教过程中随时提问。例如:带新同志查房时遇到胃癌的病人就问:胃癌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哪些?饮食上应注意什么……。面对每个问题,先由新护士回答,然后由带教老师讲解指出不足。经常性的回答问题有助于提高新护士的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的交流更加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4.3严格考核 护士长经常与带教老师沟通,掌握新同志学习动态。规定每周一次小测验;每月一次理论考试及写一份护理病历;半年一次床边综合能力的测试,从汇报病史到体格检查,从理论操作到健康宣教,完成病人的整体护理及模拟应急考核;考试按照台湾的MiNi-CEX进行,由护士长及相关带教老师监考、评分,将每期考试的相关内容做详细记录,对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对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均给予肯定和表扬,找出不足,进而提出共识行动。使她们消除紧张情绪,找到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
5 处理阶段
是持续质量改进最重要的阶段,主要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处理改进,促进不断完善。带教组长通过检查阶段所获的结果,操作及理论考核的成绩、定期不定期的抽查中所发现的优缺点,将以上结果都及时反馈给带教老师和学生,从普遍的个性中找到共性,获得双向反馈信息,每月教学会上总结带教效果1次,每一年护理部会组织全院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增加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及自觉性。
6体会
临床带教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做好临床带教工作是每位护理人员的职责,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在带教新护士的过程中通过实行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临床教学由难到易,利于管理和监控。完整的教学计划、良好的实施及检查,及时发现师生双方的不足,以便改进。实践证明持续质量改进对肿瘤外科的新护士带教起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
[2] 张志伟,包冬梅.如何做好临床带教工作[J].哈尔滨医药杂志,2009,2 (65): 121.
[3] 周红波,张惠珠.ICU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8,7(2):140-141.
篇9
一、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内涵
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日本图书情报学教授竹内哲曾指出“图书馆的使命不在于如何育人,而在于如何让读者分享它所配备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帮助引导读者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承载着更多的教育使命。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是学生通过管理人员的积极帮助,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来实现的,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图书馆藏书、读者、图书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教育职能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其教育职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 环境的教育性。高校图书馆窗明几净,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置身其中。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修养、文明、道德的作用和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2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教育性。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具。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传递信息,与读者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和认同。信息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
3 图书馆员良好形象的教育性。图书馆员架起文献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图书馆教育职能实施的中心环节。图书馆员行为规范,服务热情,专业素养高,在信息的传递过程里,无形中会对读者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
4 先进服务技术的教育性。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在丰富馆藏文献资源的同时,还配备了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等。这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高质量服务,同时还提高了其获得、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1 高校图书馆教育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潜在和隐性的教育作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文化修养。
2 深化学生专业基础,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大学生深厚的专业功底,单从课堂上通过教师获取继传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把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从而积淀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成长为专家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使其知识结构、能力培养趋向多能型,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障。
3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设备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吸收最全面和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通过分析总结。摒弃发扬,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信息能力,无疑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不断获取信息知识,积累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图书馆因此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重要基地。
三、强化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措施
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高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图书馆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信息、提高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信息时代图书馆高智能化和电子网络化的发展特点,已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优化人员配备,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 丰富文献信息,保证藏书质量。文献信息是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图书馆要依照学校办学需要和师生读者要求,形成自己的文献资源结构和特色。
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在图书馆的人、财、物、信息诸要素中,人的作用始终是居首要地位的。是人在管理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均是由人而生,产生的效果亦因人而异。图书馆教育职能要通过管理人员提供良好服务来实现。
4 改善阅读环境,优化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服务环境是高校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改善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充分利用图书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这里不仅获得信息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篇10
关键词:高职 智慧型教师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9-02
智慧型教师是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新的境界和新的目标。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由于科研、绩效、职称等诸多因素,出现教育教学倦怠危机,严重地阻碍了智慧型教师的生成。本文将针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倦怠的现状展开分析,探讨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及生成,以帮助高职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重拾职业热情,积淀教育智慧,积极迈向智慧型教师行列。
一、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倦怠现状
高职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面对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同时为了职称晋升还要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教育教学倦怠现象日趋严重。
(一)缺乏职业成就感
虽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偏见,大多都认为职业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孩子成绩不好只能送读职业院校,因此如果是普高生源一般成绩较差。总的来讲,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注意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确实相对较弱,高职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当教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热情满满地走进课堂,但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时,教学成就感会逐渐下降,教起来觉得乏味,失去职业的热情。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而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及上课质量的好坏并未得到很好的肯定和激励,在职称评审中也并没有很大优势,而且面临职称晋升的压力,还需要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务,而本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及智慧生成的科研,已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繁重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身心疲惫,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倦怠现象油然而生。
这些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确实给了高职教师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需要多方的支持,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应充分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尊重与肯定,如学校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的完善,教育部门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职称评审保持一致等。然而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高职教师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摒弃消极情绪,坚持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智慧型教师,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培养一批批智慧的学生,重拾职业幸福感,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高职智慧型教师生成探讨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正由知识走向智慧(刘晓琳,2016),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由知识型转向智慧型,这是时展的迫切需求。智慧型教师应具有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及实践智慧。[2]情感智慧是智慧型教师生成的思想基础,可以理解为是基于教师职业道德和师爱的特殊智慧,它可以帮助教师站在更高的视角,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仰,并且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理性智慧是智慧型教师生成的精髓,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及专业知识进行的深刻洞察和不断反思。实践智慧是智慧型教师生成的基石,教师的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只有与教学实践结合获得实践智慧,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型教师。因此,要生成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忘初心
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我们都有种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用自己的爱、付出和奉献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尊敬的良师益友,希望能培养出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初心吧,最初的我们只是想一定要好好教自己的学生,我们愿意全身心地付出,不会去计较学生的底子如何。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教师教着教着反而迷茫了,思想倦怠了,这些都严重遏制了教师智慧的提升。智慧型教师应铭记初心,具有良好师德,永葆一颗强烈而纯净的事业心和职业追求,努力工作、提升智慧、创新教学,工作才会有方向和意义,才能体会到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3]只有不忘教育之初心,才能育人之始终。面对高职学生,我们应该用加倍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他们的开心,家长的放心,国家的振兴!
(二)善于思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智慧教育方兴未艾,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应该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标签,而且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将赋予新的内涵。笔者认为思考包括教前思考、教中思考及教后的再思考,思考可以对教学进行前瞻策划、运筹帷幄,也可以适时调控,还可以课后总结,持续改进。当今的社会是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网络让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开始习惯去借鉴和分享。因此,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应从封闭走向开放,思考主体从个体走向群体,思考内容从专业走向职业,思考受益对象由自身走向大众。[4]只有通过这些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智慧,以指导实践智慧。
(三)付诸行动
教师的情感智慧和理性智慧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上升为真正的智慧型教师。付诸行动是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体现。教师不仅要付诸教学实践,也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跟进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与时俱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新的理念、知识、技能引入课程教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开启智慧之窗,让学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当然智慧型教师的生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学习以完善自己,有关部门也应为教师创造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到其他学校,把先进的东西带回来,并通过思考实践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智慧,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型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16(3):14-20.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