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本次调研中,大多数留学生都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有兴趣。41.7%的留学生喜欢装饰摆设类的手工艺品,37.5%的留学生喜欢小型配件工艺品,有8.3%的留学生喜欢家居日用品,另有8.3%的留学生喜欢服饰类工艺品,4.2%的留学生则表示喜欢其他类的手工艺品。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时候,有58.8%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在于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35.3%的留学生对于手工艺品的历史文化感兴趣,5.9%的留学生关注手工艺品的其他信息,在调查范围的留学生都不关心传统手工艺品的吉祥寓意和意味。而在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时,吉祥含义和特殊寓意被55.6%的留学生视为重要因素,16.7%的留学生注重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功能,11.1%的留学生在乎传统手工艺品的时尚感,工艺品的材质也影响5.6%的留学生抉择,5.6%的留学生会更喜欢大师的作品,5.6%的留学生更注重工艺品的价格和性价比。外国留学生大多对传统手工艺有着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于装饰摆设性的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和特殊寓意上,在合适的材质和功用下,留学生会考虑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2)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
武汉市是中原文化聚集的交汇处,武汉市存在着剪纸,刺绣,糖塑等多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等机构举办的展览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学习认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平台。此次调研中,45%的留学生希望通过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体验来获得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知识,30%的留学生偏好文化旅游的方式来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15%的留学生选择去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展览,只有10%的留学生会去听中国传统工艺的讲座。留学生更偏好通过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去学习认识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对于在武汉的留学生而言,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接触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机会极少,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更趋简单单一,又加之各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语言障碍因素,致使留学生并不能系统地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
2针对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
学校以及留学生、传统工艺者、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关于学校以及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问题研究。
1)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造成的问题
被调查的留学生,大多数对某些传统有一定了解,如:剪纸、刺绣,但是更多的传统工艺不被留学生所熟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所造成的,其中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留学生在中国的交流学习中大部分汉语水平有限,他们通常只在留学生圈中活动。这种由语言障碍导致的文化障碍使留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主义导致的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导致留学生无法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意义。
2)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学校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增加留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展览、参观工作室等方式组织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给传统工艺从业者的建议。
1)宣传途径方式需完善
在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探访过程中,许多的传统工艺者以家庭作坊制为主,在展示作品采用的宣传方式较传统保守老旧。在此我们推荐立体式、多角度、长久性、多媒体的宣传方式。例如,亲身体验,更加系统详细的讲解传统工艺的独技艺、悠久传统等旨在让参观者身处其中的体验感;在体验者初次体验后,通过兴趣班的开设或者课堂讲座为有意愿继续了解或学习其制作的留学生提供长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多媒体进行宣传,在原有传统媒介传播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宣传,提高传统手工艺的曝光度。
2)实现传统工艺产品
与市场相结合。从留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推断外国人的兴趣点所在,根据他们的需求,适当调整工艺品品类,从而打开和拓宽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国际市场,把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国际舞台,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
3)加强英语学习,完善工艺品介绍信息
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从业者都为方言使用者,不具备与外国留学生交流的语言基础,而其工艺品的介绍并未有外文标识,这也是外国留学生很难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大障碍。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外文标识,才能更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工艺品。
(3)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关
注和宏观调控。建议政府构建完善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服务体系,加强有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并有目的性的针对外国留学生开展传统工艺活动,提供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加强活动的立体性和生动性,实现宣传的高效性和深刻性。
2)形成传统文化集聚地,实现集中式宣传
政府调控传统文化的集聚,形成传统文化功能分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聚居区和文化名片。便利外国留学生和其他游客系统性地游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3调查研究的意义
(1)对于留学生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力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留学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对于学校而言
校园就是我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重要场所,学校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说影响巨大。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深入了解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为我校留学生创新培养计划提供案例分析和翔实的研究数据,推进留学生学科创新建设。
(3)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篇2
关键词 粤绣 产业现状 发展计划
一、粤绣产业的基本现状
粤绣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凭借其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历史成就,被列入2006年5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近年来粤绣产业面临着潜在的发展困境。虽然粤绣制品的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粤绣绣品的单价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粤绣平均拍卖成交单价高达16.9万元;而到了2010年,粤绣的成交均价出现了回落,为12.692万元,同比下跌24.8%。在市场没有扩大的情况之下,成交单价出现下降,导致了粤绣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前景令人担忧。同时,粤绣行业市场前景不佳使得越来越多的刺绣工人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粤绣行业的人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导致粤绣文化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1.粤绣产品与现代脱节
目前,粤绣制品主要是绣画,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只有传统的的香包,绣花鞋等。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格调与现代社会的表层文化存在隔阂,绝大多数粤绣制品的艺术风格与现代家居风格不匹配,购买绣品的消费者可能会遇到传统绣品摆设与现代家居环境难以融合的苦恼。于是,粤绣的产品虽刺绣精美,手工精良,但是却见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2.传统粤绣工艺本身的局限
传统粤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粤绣手艺技术难度高。从一个普通劳动者成为一个熟练的绣工,至少需要一年的学习时间,这使得从业人员大多难以坚持,粤绣劳动力数量下降。其次,手工艺生产的粤绣绣工精细,完成一件作品耗时较长。再者,粤绣的绣种单一,目前绣种图案大多承袭传统,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3.外部冲击粤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轻工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包括粤绣在内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受到冲击。相比起手工产品,机器化生产的产品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符合一般消费者对工艺品的价格要求。近年来,传统的手工刺绣也出现了被机器刺绣逐渐取代的迹象,手工粤绣的生产一度陷入困境。
再者,作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之一的粤绣日渐衰落,发展明显不如苏绣等绣种。苏州市政府对苏绣的大力扶植使苏绣占据了刺绣行业更大的生产和销售份额,一度压缩了粤绣的利润空间,粤绣产业前景堪忧。
三、粤绣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200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第94号令提出了振兴繁荣瑶绣·粤绣的思路和方略:(一)将粤绣从现代化大都市转移到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原乡去,与扶贫工程相结合在贫困山区建设创新型的刺绣文化产业。(二)彻底改革2000多年来,中国刺绣“口传手授”的落后传承方式,创建现代刺绣艺术职业教育,填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中传统民间手工美术教育的一个空白,开中国刺绣高级艺术教育的先河。(三)把振兴粤绣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相结合,建设岭南著名粤绣文化旅游景点和粤绣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据此,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的粤绣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1.追求多元化发展
在保留原有的工艺标准下,谋求创新,将粤绣工艺品定义为多个等级多元化发展:针对日常消费的粤绣工艺品定位在中低级别,运用机械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针对投资收藏的粤绣工艺品则将其定位在高档精品,采用纯手工制作,提高其收藏价值。
2.谋求跨行业合作
与其他行业合作,扩大粤绣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粤绣知名度。进行行业整合,改变孤立的小作坊生产,推动粤绣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开发。
3.加强粤绣文化推广
在学校中开展粤绣普及教育;在社区开设粤绣体验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粤绣文化。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制定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粤绣产业,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粤绣文化得以传承;强化粤绣载体建设,通过建设粤绣基地、引进粤绣加工企业、建立粤绣大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不断夯实粤绣发展基础;打造粤绣工业产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领形成粤绣的品牌效应;依照《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将粤绣从现代化大都市转移到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原乡去,通过与扶贫工程相结合,建设创新型的刺绣文化产业。
5.拓宽营销渠道
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在国内开设粤绣手工艺品专营店;建立网络定制、扩大海外市场等多渠道的销售模式;利用粤绣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促销,通过电视媒体、明星代言、商业电影植入、广告植入、官方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粤绣知名度;开通专业网站,提供免费教学视频,为粤绣爱好者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6.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相关的人才培训机制,缓解当前粤绣技工日益减少的局面。抓好粤绣的技能培训,开设专业化的粤绣初级技能培训班和中高级技能提升培训班,同时开展粤绣刺绣手艺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7.建立粤绣文化专属档案
打造粤绣艺术馆藏,将粤绣按年代、主题的不同分类收藏,建立完善的粤绣档案资源,使粤绣能够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反映广东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同时推进数字化档案工程,建立粤绣档案数据库,拓宽粤绣的宣传形式,既展示了我们上千年的粤绣文化,又能促进粤绣工艺品的销售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瑜。广绣艺术价值之剖析[J].包装世界,2011.
[2]刘永勋.在广东建设新瑶绣粤绣民族文化产业方案[J].清远职业技术学报,2011,(04).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新项目为重点,加快提升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能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旅游服务功能;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途径,挖掘、抢救、弘扬传统民间工艺技术,有效利用乡村资源,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副业、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以营造新环境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精品,建立诚信、规范、高效的文化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树立旅游特色形象。
二、开发目标
结合建设赣粤边际区域性休闲旅游名县的目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品牌精品,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力争在3-5年内,打造出省内外知名旅游商品品牌3-5个,实现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5%以上,创汇能力占30%以上。
三、开发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出资冠名、加盟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形式,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商品的专业公司,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设计生产具有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本地的资源条件和优势,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等手段,以文化、艺术、实用等表现形式,将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从各类文化旅游商品中体现出来。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文化旅游商品。特别是在产品的实用性与深加工和产品包装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到“新、优、奇、特、美”,既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又能吸引或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
四、开发重点
1、赖布衣风水文化纪念品系列。依托赖布衣风水文化和神仙寺宗教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风水文化纪念品和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如赖布衣罗盘、风水轮、风水十二生肖、赖布衣纪念书籍、万仙邮票、文化衫、宗教商品等系列产品。
2、特色工艺品系列。充分挖掘并发挥我县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研究开发系列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根雕、竹雕、竹编、剪纸、绣花、客家布鞋、客家服饰头饰纪念品(风铃帽、围花帽、围裙、手袋、肚兜、本命年红腰带)、休闲客家服饰、绣花壁挂、沙发背垫等家居日常生活用品。
3、特色食品系列。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土特产类旅游商品,如传统工艺榨油(高山茶油)、客家娘酒、手工米粉、酸菜王、甜菜干、烫皮、瓦角丁、油炸米果、芋丝、花生巴、盐蒸花生、炒花生、盐水鸭蛋、纯正蜂蜜、脐橙、云台山茶、清凉茶、胜仙面条、地瓜片等特色食品加工类,充分发挥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开发绿色土特产品系列。
4、文物衍生品系列。依托丰富的物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其中的一项文化元素或一项造型(如瑞狮头像、风铃帽的八仙图及其他象征吉祥的图案等),从观众角度出发,研究消费对象需求,将古老深邃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为传统文化符号,开发成文物纪念品或渗透到图书、装饰、音像制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去。
5、香港母亲河之旅纪念品系列。重点以香港母亲河—九曲河的山、水资源为依托,借助吴为山教授“香港母亲河”雕塑作品的影响力,开发“母亲河”雕塑小品、“母亲河”玻璃饰品、纯净水,并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与家居饰品的各种风格,开发“母亲河”家居饰品系列。充分利用香港母亲河的秀丽风光,依托宣传、旅游、文化、邮政等部门,整合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等制作艺术摄影画册、山水画作品集、竹编彩绘、电子音像制品,与邮政部门开发纪念信封、邮票、明信片、拆页等,制作系列高品味和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纪念品。
五、具体措施
1、成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为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宏观指导,成立由县委常委钟鸣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小菊任副组长,由县委宣传部、发改委、经贸局、旅游局、文化局、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管委会、科技局、农业局、商业办、广电局、邮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定期研究确定我县旅游商品开发重点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管委会,主要负责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日常工作。
2、建立规范的旅游商品研、产、销良性运行机制。在重点园区“神仙文化园”、“赖布衣风水文化大观园”建立一个社会化、规模化的集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园中企业。在历市镇、天九镇、岿美山镇形成“旅游商品的开发公司订货—农户手工艺作坊加工、企业生产—公司收购—批发商—零售商”的产供销一条龙联营模式。各个旅游景区可根据产品特点结合旅游活动项目、新农村建设开发形成“前店后坊”、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开发模式,开辟参观游览、试制体验和购买相结合的经营试点。在县城龙亭北路建设特色购物一条街,火车站、汽车站、购物广场建立规范的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网点,以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3、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大对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力度,并通过各类节庆会展活动集中展示旅游商品,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组建旅游商品招商项目库,利用各种渠道(洽谈会、交易会、博览会等)积极寻找合作商家,加快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步伐。
4、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激励制度。每年组织一次“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十佳”评选活动,评选出的旅游商品列入该年度政府指定采购名录,该旅游商品生产单位优先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对获评省级以上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的生产单位,由县政府一次性奖励5—10万元,并由县科技局积极向上争取科技费用。
六、开发保障
1、每年县财政在旅游发展基金中列支5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奖励和宣传营销。
2、鼓励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新办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享受《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投资优惠办法》。鼓励举办妇女创业学校,培训剪纸绣花、客家服饰头饰制作等民间手工艺。
3、支持重点旅游园区采取产、学、研、旅多家联名方式开发生产文化旅游商品,对列入计划的重大技术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政府部门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扶持。
篇4
工作室(workshop、或studio)是一种由单位或者个人主持的小型教育、创作以及研究机构,有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它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将成为一种趋势,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
一、工作室的历史渊源
工作室在古代称为手工作坊,普遍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教育,是古代技艺传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是古代手工作坊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主要以继承前人经验为主。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针对博览会上展出的产品出现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的理念发生很大转变,促进英国的艺术教育的转型,开始工作室教育,注重对设计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当时牛津大学著名学者约翰·拉斯金认为“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教育,涉及头脑、心灵以及手的启迪。真正的艺术与设计必须由世间最精妙的机器所创造,这就是人的双手。人类已经发明的、或者将会创造出的任何机器,永远都无法与人的手指所包含的完美的机械性能所媲美。最佳的设计来自心灵,其中包含着所有的情感——次之于心灵,与之相伴的还有头脑;次之于心灵与头脑,还有双手;完整的人便由此成型。”
1919年,沃尔特·格洛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现代设计学校——包豪斯。包豪斯显然受到格洛皮乌斯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要在工作作坊经过三个阶段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学徒-初级学徒-初级匠师,然后才能深造。格洛皮乌斯认为艺术与手工艺不是对立的,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使工艺、技术与艺术达到和谐统一。这个思想在他撰写的《包豪斯宣言》中有明显体现。格洛皮乌斯指出“包豪斯的工作坊其实是一所实验室,为现代日用品提供可行的新设计,为大批量生产改善模型。”他倡导建立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给德国工业和手工业都带来好处,还倡导在学校中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作业同时是企业的项目和产品。它的意义在于为现代工业产品提供可行的新设计,为工业生产改善模型。并且通过工作室建立和企业的联系,让设计参与经济建设,为学校树立品牌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3年包豪斯搞的《艺术与技术,一个新的统一》公众展览来宣传包豪斯的设计作品。展会期间,包豪斯与来的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厂商订下50多份设计合同,这一举措使包豪斯成功地树立了社会形象。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系列转变:从古代手工艺传承到近代图画手工科,从图画手工科到工艺美术教育,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清末由科举制度改为学堂教育,产生新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要求各级学堂开设工艺设计课程。张之洞1903年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于1904年正式招生,模仿日本开办图画手工课程。著名美术教育家李瑞清于1905年在两江师范学堂创办图画手工科,1906年正式招生,对近代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做出突出贡献。1949年之后,国家实行工艺美术教育,在几大美院以外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一些地方工艺美术学院,培养了很多设计人才。1998年,国家教育部学科目录中用“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说明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目前,全国高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超过一千所,艺术设计教育呈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局面。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对我国设计教育的意义
工作室的实践教学在设计教育中十分重要。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理科教育教学相比,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说文科专业更偏重感性,理科专业更偏重理性的话,而艺术设计专业则更偏重实践性。我们应该把握好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来展开教育教学,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类学校成立后,以相关的导师为主持,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和项目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是依据学校的培养方案和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同时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社会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一方面,它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增强不同年级的经验交流,培养团体协作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实现学生社会化实践锻炼等。
另一方面,它依据相应的管理机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通过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很好地增强学术研究氛围,促进产、学、研进一步结合,对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具有很好的帮助。
三、工作室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一,工作室是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不是闭门造车的场所。工作室的意义在于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转化成设计实践,转化成企业的创新产品,转化成市场效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项目研发课题应该成为工作室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工作室从事的应该是设计实践创作,是和企业生产的沟通,是和他人的合作。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中心是设计过程的锻炼,它是将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第二,工作室应该配合学校的培养大纲,和课堂教学和谐统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计算好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成绩考核。还要注意所学知识的衔接运用。工作室在教学方面由主持人进行安排学习内容,相应的课程可以聘请该专业领域的教师进行授课。并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设计师讲授课程,这样更贴近社会。当然,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是经过一定的条件遴选。条件允许的话,每个学生都应该进工作室学习锻炼。
第三,工作室是服务于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而不是服务与某个导师。工作室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但是不能脱离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时进行每学期的总结和考核,并且对工作室的设备、横向项目经费等进行相应的管理。
第四,工作室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性、趣味性的训练将成为工作室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工作室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工作室里可以根据专题,进行设计思维的创意训练,可以自由交流,各抒己见。并且可以将学生创作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集中展览,比较设计能力的变化。工作室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请校外的企业设计师或者学者过来交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工作室要关注社会上的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大赛,同时多参与社会上的设计组织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促进学校形象在社会的宣传。
篇5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90)
摘要: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高职院校应以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为契机,解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05-03
广东是我国工艺美术大省之一。据《广州日报》消息,2012年广东省工艺美术总产值为2 147.28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四分之一,排名第一。广东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风格和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如古典家具、金银首饰、广绣、玉雕等已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正处在跨越式发展阶段。2013年5月,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工艺美术产业产值实现5 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工艺美术大师人数增加到300人;建设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40个,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50个。重点发展珠宝首饰、工艺品雕刻、艺术陶瓷、服装刺绣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中包括工艺美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产业化,人才是关键。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200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指出,省人民政府通过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有关配套经济政策,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包括:“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宣传工艺美术知识和产品”;“鼓励教育院校特别是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教育院校,设立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基地,开设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我省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很严重。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仿古家具生产和销售已形成产业集群。笔者在与多家仿古家具企业老总的座谈中了解到,目前技师稀缺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二个月时间的技师断层,严重影响业务开展。面对人才短缺的困境,有的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和职业学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企业的支持下,我省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现状
从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我省76所高职学院网站了解到,有72所高职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占95%,设立了单独艺术设计类(院)系的高职学院有56所之多。专业设置方面,普遍以广告、装潢、多媒体等现代设计类专业为主,在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开设最多的专业为珠宝首饰类专业,但只有6所高职学院开设。其他60多所均没有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类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仅有5所学院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开设了漆画、手工艺等部分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2011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12家、培训基地3家、产业展示基地5家,没有一家高职学院。
我省绝大部分高职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对传统工艺美术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我省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产业化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扶植对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存在重现代艺术设计、轻传统工艺美术的现象。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什么在高职院校会出现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轻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这一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媒体艺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生源多,就业范围广。而且开设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硬件投入相对较少,而学费相对较高,因此,高职学院对开设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热情高。
另一方面,高职学院面对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相对细致而专业技艺单一,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均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开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并建立了校内陶瓷车间,联合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当年仅招生15人,勉强能够开班,次年招生人数更少,无法开班,从而停止招生。2012年学院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尝试从室内设计专业抽出一部分学生试办古典家具专业方向,但报名者寥寥无几,最终也没能开班。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创办初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影响力不够强,宣传力度不够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高职学院如果转变观念,不看重眼前利益,从长远考虑,从学院特色和内涵建设考虑,从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来考虑,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上级扶持和企业支持,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扩大影响,生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和陶瓷专业各从10多人的定单班开始,后来成立湘绣艺术学院、湘瓷艺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招生情况良好。我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珠宝学院,现已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之路。
(一)专业设置
相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美术门类更多,分类也更细,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地方因素,应从传承、发展地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服务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入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如广州“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佛山陶塑、肇庆端砚、潮州木雕和潮绣、阳江漆艺、江门新会葵艺和古典家具、汕头内画等,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根据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特点设置专业,也是高职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在教学资源和学生实训及就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艺既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贪大求全,既要考虑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定位方面,要解决“广”与“专”的矛盾,狭义的“X型”或“T型”人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设置的参考。“X型”人才,即系统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如古典家具与雕刻、刺绣和编织、漆画与版画等,二者在工艺和艺术特色方面具有交叉点,可作为同类型人才进行培养,避免人才培养过于单一,也拓宽了就业渠道,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T型”人才,即在本专业横向方面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技能,纵向方面在本专业领域某一方面具备精深的技艺。从传统工艺美术方面来看,就是既要掌握老艺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又要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传世精品。“T型”人才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在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下开设珠宝玉石雕刻方向,从而在专业设置的“广”与“专”之间获得平衡。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目录,包括8个类别:工艺雕刻类、抽纱刺绣类、艺术陶瓷类、编织工艺类、漆器类、工艺家具类、金属工艺类、其他类,共53个品种,并明确了主要产地。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此作为参考,从地方产业特点入手,专业设置方面按“X型”或“T型”模式进行分类或整合。
(二)课程设置
一是从上述“T型”人才培养的纵横两方面开设课程,兼顾“面广”与“精艺”两方面,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定位专业技艺,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
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的图形、文字、色彩元素及材料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提升了现代设计的设计意境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如产品设计专业可开设金属工艺、陶瓷工艺课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可开设古典家具设计课程。
三是开设传统工艺美术选修课。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至少应掌握一门传统工艺美术技能。
四是成立传统工艺美术或手工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五是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探索“工学结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探索政、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引入或建立大师工作室,建立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并成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在此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申报省级实训基地、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基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
在实训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管理机构,由双方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共同商讨确定基地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或方案,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据华商报消息,广东省每年从政府文化发展基金中安排1 800万元资金用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我省高职学院应利用自身优势,从传统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保护和发展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方面申报专项资金,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做大做强且做出特色。
结语
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使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我省高职学院应抓住我省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这一机遇,把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高度,加强责任意识,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龚勤茵.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思考[J].浙江工艺美术,2002(2).
[2]蒋瑛.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J].浙江工艺美术,2003(3).
篇6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
二、普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等)和文化空间。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普查范围,具体可分为18大类:
(一)民族语言(包括方言)。
(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
(三)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典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四)民间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五)戏曲,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典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六)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
(七)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
(八)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
(九)民间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
(十)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
(十一)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
(十二)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庭礼、葬礼习俗禁忌等。
(十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十四)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
(十五)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
(十七)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
(十八)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普查要涵盖乡所有村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类别,不应有任何遗漏。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对本地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载体,均需注意调查。
(二)代表性。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在一个地方范围内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
(三)真实性。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去调查和采录,不能在调查之前就先设定框框,主观、先验地舍弃某些方面,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工作步骤
(一)普查准备联合体(20*年9月25日至20*年10月25日)
1、根据《文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政办〔20*〕1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建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落实普查经费,组织宣传活动。
2、召开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举办普查业务培训班。
(二)实施普查阶段(20*年10月26日至20*年1月15日)
1、按照普查工作计划,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发动当地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对本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理清本地现存项目的名称、分布区域、主要传承人等情况,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以下简称《线索表》),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每行政村上报线索100条以上。
2、根据项目价值的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等,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分门别类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以及录音、录像工作,并填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
3、乡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一览表》和《调查表》进行汇总,编篡成册,并依此编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三)总结上报(20*年1月16日至20*年2月31日)
认真撰写并提交本地普查工作总结报告,其内容包括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做到条理清晰、图文结合、内容翔实,对本地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编普查成果,按照要求上报普查相关资料。
五、工作要求
(一)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文化站要切实承担起普查工作的牵头、组织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二)要以实地调查为主,调查记录要如实反映原貌,注意视觉和听觉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视图、实物),尽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档案资料,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原生态地保存。对有一些虽不宜公开,但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应进行收集和整理。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199-02
“非遗”其实就是无形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传统习俗、民族音乐、舞蹈、民族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传统建筑艺术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五千年来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根基。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伴随着发展进程,在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殆尽,许多民间优秀的民俗活动、传统艺术、传统礼仪和少数民族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消失的危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
在富源县境内,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辈们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胜枚举。如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所剩无几,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因实施方法和保护理念有失偏颇,许多优秀项目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纸空文。
一 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手工艺
第一,纺织。水族是云南省境内富源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20世纪80年代以前,古敢水族居民的服饰基本属自给自足,自己种植棉花并纺线织布,据说水家土布品种繁多质量上乘,有平布、斜纹布、花椒眼布等。以蓝、白、墨为主色调,做成服装穿在身上显得清新素雅。黑色包头,对襟圆摆短上衣,直统花边长裤,款式简洁明快,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服饰风格,格调上充分体现出水族人民勤劳善良、低调温和的民族性格和优良的传统卫生习惯。如今,这里只有一名50多岁的妇女会纺织。2011年,当全国掀起又一次保护非遗的时,当地也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在民风淳朴的下笔冲村建起了非遗传习所,在当地找到了一台保存相对完好的纺车摆在传习所里,但没有任何人去学习和传承这项手艺。放在传习所的纺车也没有再转起来。如何才能将这项手艺真实有效地保护并加以传承发扬,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编织。富源的气候环境非常适于紫竹、金竹生长,以大河镇白岩村、奄子冲村为例,家家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竹子。据考证,元朝时期这里的村民就已使用竹篾来编织生活用具。早年人们只编织自家使用的工具,由于该地编织历史悠久,编织品质量上乘,后来周边各地的农民会来定制购买。买的人多了,一户人家就在家开起了竹编作坊。目前掌握这项技艺的人都在50~70岁,年轻人不想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市场上丰富多彩的布料和成品衣既便宜又美观,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编织。不论是编织还是纺织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传承难问题。
第三,雕刻。吞口,是古敢水族人民唯一的图腾。一般采用上等木材雕刻。形似人首、狗耳、竖眉、铜铃眼、牛鼻、青面獠牙、咧嘴长舌、口含利剑。之所以叫“吞口”,是因为有吞邪镇恶之意。它是古代民族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结合的产物。有五种功能,各种功能形状各不相同,即“凶神恶煞、猩猩必煞、双剑雾煞、凶神八煞、送子行煞”。水族人家根据自家意愿选择一种,将其开光后悬于门楣,或辟邪除恶或永保安康。吞口的雕刻传授习俗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到今天几乎要失传了。水族青年能读书的读书,不读书的也不想学这个,致使整个古敢水族乡只有一名40多岁的人能雕刻,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了一套他的作品。2011年富源搞非遗保护工作时也将他的作品收了几件放在传习所里。如何才能将这一雕刻技术真正传承和发扬,还得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
第四,刺绣。刺绣曾是富源彝族妇女们的拿手绝活。富源县墨红镇的彝族刺绣远近闻名,绣品内容繁多、民族色彩浓郁,包括服饰及家庭陈设装饰用品等。绣品中数女装的工程量最大,一套完整的彝族女装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完成,一般采用墨、白、蓝、粉色等布料做底面料,裁剪成服装构件后开始刺绣。用5~6种色调的花线在构件上根据不同部位绣上各种传统图案,如折枝石榴花、太阳花、八角花等,非常明艳生动。老年人穿的花色以浓深居多,年轻人的则绣得鲜艳亮丽。男装和童装也刺绣,但花色及图案更加简洁明快。
笔者2013年到墨红镇一彝族亲戚家走访,女主人拿出为女儿准备的嫁衣时,全场人皆为之惊叹,那何止是千针万线啊,工艺相当复杂,图案花纹既漂亮又生动,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功夫”。这样一套服装需花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笔者也了解了一下当地的刺绣情况,彝族亲戚说周边几个寨子绣得好的只有两个人,年纪都在50岁左右。年轻一点的要么不会要么绣不好。这些手艺如此精湛,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那么如何才能将它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水族音乐
水族音乐,曲调优美、清新明快,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音乐。水族民歌题材广泛,分为祭祀歌、生活风俗歌、情歌等。每一种歌又可分成多种调式,歌词会因身边的事物、景物和人物的变化而变化,以五言、七言四句为主,如“青布围腰飘带长、飘带上面绣凤凰,背靠杨柳脚踩水、口吹木叶手招郎”;又如“郎想妹来妹想郎,二人想得脸皮黄,打开枕头给哥看,眼泪发芽三寸长”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族青年几乎是用对歌的形式来倾吐对彼此的爱慕之情。如今已没人顾得上这些优秀民歌,更不会用它来表达心声传递感情了。
3.水族狮子灯
水族狮子灯是一种舞蹈与傩戏的混合性舞蹈。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春节或祭龙节等节日期间,水族地区的狮子灯队就搭成班子在公共场合进行表演庆贺。有时也应邀到村寨或某户人家去表演,水家的习俗,如婚礼嫁娶、建房盖屋时要请狮子灯来庆贺,锣鼓喧天以示兴旺。狮子被引宝人手中的“宝”勾引得团团转,狮子成双成对,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伏地小憩,时而翻滚,时而跑跳,表演得活灵活现。主要绝活是在桌上表演,狮子一纵跳上方桌,边表演边往上叠桌子,最多可叠到八张方桌的高度,每只狮子和引宝人都能在八张方桌叠成的高台上飞舞,动作灵巧自如。而大众演员则根据不同庆贺需要,在其中加一些表演情节,有时是以吞口为面具的祈福舞,更多的还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表演。若干名演员扮成《西游记》里的人物纷纷上场,或打斗厮杀,或游戏玩耍,最后以孙猴王率众猴降伏妖魔大获全胜而结束,寓意正义战胜邪恶。这种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几十年过去了,随着老一代演员的衰老,水族狮子灯几乎已经失传。在保护非遗的工作中,现文化馆根据老一代表演者的讲述把狮子灯重新编排表演,并录制做成光盘保存。虽是专业演员,但和从前民间狮子灯演员的表演相比却已是大相径庭。
二 怎样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影响入手,现代很多年轻人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也缺乏公共道德,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研究专家到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厂矿、农村等地去做专题讲座,举办文化活动,让文化传承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以提高素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增加保护经费、保护设施设备。定期举办民族传统文化竞技比赛,选出好的给予奖励,以刺激群众自觉参与,达到传统文化自动、自觉、自愿的传承。人民群众本身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调动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
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尽快筹建博物馆,虽然这里地处偏远,但文化遗产却很丰富,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存。筹建博物馆,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进行展示,既生动有趣又能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博物馆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要想保护好这些遗产,筹建博物馆势在必行。希望依靠博物馆的展示宣传,唤起全民保护意识,守护好这片精神家园,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三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
充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通过电视专题、广播电台、海报和进入厂区、学校、农村演讲等形式进行大范围宣传,使广大群众提高保护非遗的自觉性。文物工作者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争取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自觉参与到保护和宣传的队伍中。各级各部门仍有部分领导和同志对文化遗产认识不到位,不重视文化,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宣传不力,导致人们对这方面认识不足,导致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难以保护,如果措施不力,一切保护工作都将是一句空话。
第二,编写教材,将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成图文并茂的地方乡土教材,纳入地方中小学课堂教育,并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讲授,让中小学生学习了解、耳濡目染,以增强青年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爱护、保护意识。
第三,定期举办地方民俗文化展示比赛,对做得好的项目给予嘉奖,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激发和唤醒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第四,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条例,使保护工作有根有据。
第五,制订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长期规划,做出预算,将保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开支预算。
第六,保护文化遗产,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单靠文物部门几个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七,积极倡导地方有识之士,各大企业、煤矿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慷慨解囊捐资赞助,以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第八,具体的保护实施单位不能只停留在利用某个项目申请一笔经费,然后找几件东西拍几张图片,制作几张光盘保存起来就完事。而是要把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制订具体的保护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定期监督和检查各项工作。
第九,各地现有的传承人应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为传承工作找出路。如水族吞口的雕刻,据了解,目前古敢水族乡正全力打造特色精品旅游小镇,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不妨以此为契机,将吞口的雕刻设计用途范围扩大,如室内装饰、车内挂饰、年轻人的钥匙背包挂件等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旅游商品,来往人群见到如此神秘而新鲜的手工制品,而且有一定的实用性,肯定会有购买欲望。这样既为雕刻技艺的传承找到了经济支撑又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也拓宽和增强了吞口的实用功能。
四 结束语
本文仅是针对富源的非遗保护工作、传承情况做一些分析研究,或许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某些地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或许也有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以致一些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真心希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基本文化元素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尽所能地宣传、呼吁,以此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篇8
关键词:维吾尔族刺绣;差异化;营销策略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环塔里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及应用”(编号:2013BAH27F04)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非遗视角下维吾尔族刺绣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以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9日
新疆维吾尔族刺绣是维吾尔族文化流淌于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历史渊源深厚,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刺绣技艺,成为促进女性就业的一大亮点,其中维吾尔族女性刺绣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对于偏远地区,部分工艺作品由于销售途径的闭塞可能会被埋没。维吾尔族民间刺绣技艺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技艺遗产名录,是中国民族工艺美术中的奇葩,显示着维吾尔族独特的风格。在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后,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享受,从而逐渐偏好于传统工艺品,由于目前市场上各种刺绣产品品种单一且粗制滥造,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精品品牌,“假冒品”逐渐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对维吾尔族刺绣产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本文通过目前维绣市场发展情况,找出同质化原因,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对维绣后期影响的可能性给予相应的营销方案。
一、维绣市场发展现状
(一)品种单一、缺乏创新。随着现代纺织印染技术快速发展,新时期的现代时尚纺织品对维绣产品在市场中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威胁,部分刺绣品从人们生活必需品中呈现下滑甚至面临消失的局面,比如坎肩绣花、领巾绣花、绣花旗袍、手工绣鞋等传统手工艺品。使部分维绣品在市场中的发展与日常用品市场脱节,成为艺术装饰品。对维绣艺术品市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都是“复制品”,其用线搭配、针法、思路构图、色彩搭配、造型搭配、纹样如出一辙。维绣产品的内容简单、形式较为单调、机械运作使维绣品灵动性减弱,逐渐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需求,导致维绣品在市场上走向较为狭窄的道路。
(二)市场销路狭隘。维绣品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和传统商品,想要在市场大环境里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打造适销新品牌、新工艺,在艺术品方面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应在生活必需品中体现相应的实用价值。目前,大部分维绣企业并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很好地坚持走市场经营品牌之路。目前,维绣在国内市场比较闭塞的同时又受到中国“四大名绣”的挤压,导致维绣只有少数绣品在国内形成自产自销模式,在这个有限的市场环境中还将与其他同行业者出现同分一杯羹的状态。如今,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绣品由机器完成,为达到高效、低成本、大批量的效果,部分商家便选用机绣的模式发展绣产业,从而使原有民族韵味的手工艺术品失去了原真性。在“四大名绣”的排挤和共同竞争下,维绣的市场竞争力显得稍微劣势,使本保守的维绣产品在销售方面受到严重的重创。出现此种局面,与维绣市场狭窄、市场营销策略有着直接联系。
(三)竞争激烈,市场秩序紊乱。以国内市场角度分析得出,苏、粤、湘、蜀等刺绣产品品牌的号召力极强;国际市场角度的朝鲜绣和机绣产品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原因是成本比较低,消费者购买时不会出现较重的经济负担。针对阿克苏地区市场而言,库车县维绣销售途径出现瓶颈则为交通不便,销售范围较窄,服务对象较少,同行业中作品类型的同质性比较明显,政府支持不稳定,因此在作品创新、品牌创新方面会带来很大冲击,导致独有的特色品牌难以实现,外来商家进行采购与合作时,以降低成本作为最有效找到客户源的方法,因此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会出现市场秩序紊乱、竞争激烈的局面。
(四)缺乏观念意识、品牌意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化、机器化生产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使维族女性对传统手绣技艺日渐生疏,机器生产带来的批量化和低价,使得部分年轻维吾尔族女性对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重视度降低,利用机绣可以缩短工时、提高绣品成型效率,针对处于农民身份的维族女性们,在农忙时节更是将传统维绣技艺置之不理,部分年轻维族女性选择外出工作,导致维族传统刺绣手工技艺将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危险。维绣的品牌化道路任重而道远,由于二元对立关系,卖家与买家、传统与现代,使维绣市场到处充斥着逢迎与猎奇的绣产品,但往往忽视对自己品牌的持续宣传,缺少对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养,导致顾客群体转移或减少,甚至小有名气的维绣产品也缺乏应有的商标和标志。同行业间为夺得利益优势并未合力打造“维绣”,反而出现一些恶意竞争的行为。若将提升信誉度作为企业稳定发展一种产业的重要保障,企业必须先塑造工艺品品牌、制定稳定价格策略,不能在此行业内出现漫天要价或是低价竞销的局面,不但不会对企业自身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破坏整个维绣品牌产业的市场体系。从维绣市场发现,同质化现象一方面表现在维绣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秩序紊乱;另一方面则是产品品牌建立受到阻碍,无法打开市场。为避免并解决维绣同质化问题,维绣可以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二、维绣差异化营销可行性分析
(一)维绣产品市场定位。市场稳定且有秩序运行的本质则是顾客对某种产品需求,市场开发就是开发顾客需求,商家的市场定位即消费者需求定位,换言之,以某种方式服务与之对应的需求。维绣品风格多样能够满足就地取材,但企业在生产维绣产品时也应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消费者购买时会对商品外包装、价格、质量等方面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购买。维绣品属于异质性商品,在购买时也希望能够买到时尚、个性、价格低廉的产品,就维绣产品特性角度分析,差异化营销更能促进维绣品的市场销售。
(二)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维绣的多元化需求。维绣在低端跳蚤市场、平价销售市场、高端市场中生产的产品若无创新性,即使作为艺术品鉴赏也将会失去原有的艺术价值,除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应与外界时尚融合,满足消费者的高级定制需求。如2017年高级定制系列时装秀“心花怒放”在上海时装周上演,通过以维吾尔族当地文化、花草为题材,设计师以原生、粗矿且细腻的维吾尔族刺绣技艺加之法国、意大利等精选面料,再配于施华洛世奇水晶、法国珠绣、哥本哈根环保皮草等元素表现出传统与时尚、名族与国家的融合。另外,维绣品也可作为旅游纪念需求。维绣作为本民族特色,是本民族的文化与风土人情的浓缩,具有深厚的纪念价值意义。维绣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简单实用、美观,比如手帕、抱枕、被套、香包、服饰等可用于装饰的面料上,对于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偏好,维绣要想顺利打入市场则必须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维绣差异化营销策略
(一)维绣品种类差异化策略。市场具有多层次性,若想提高维绣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产品种类、档次、价位、外包装上应该多元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为中低端、高端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打造维绣高档顶级珍品。维绣的技艺是维绣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灵魂,能够完美的体现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对于有爱好收藏的消费者,在今后的收藏和市场拍卖需求上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另外,研发创新含有民族文化及地域特色的维绣旅游纪念品。从外观包装、题材选择、品种类别等方面开发彰显本民族文化地位与民族特色纪念品,为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可以与旅游景点实施合作经营方式,共同实现互利的局面,同时也为维绣产品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体现维绣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不同策略并根据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不断开发精美、时尚、实用的维绣日常生活装饰用品。维绣商家还应构建维绣产品价格体系结构,通过定制合理的差异化价格策略,选择不同种类面料研发新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吸引具有个性化审美观念的消费者眼球,可以提供高级定制、个性且时尚的无形和有形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维绣形象差异化。维绣实施形象差异化策略在市场中产生的影响可体现在:一是增强维绣创新意识,加大市场创新力度,研发出价格实惠、市场定位合理、日常生活简单实用、个性审美独特的维绣产品,既能体现维绣艺术、品牌价值,又能达到保护和传承的效果;二是利用市场资源优势,各行业间形成协作网,打造维绣品牌文化阵营,在市场运作中能够形成强大冲击力;三是可以通过开展维绣文化交流论坛、刺绣品展示、展销等形式,向国内甚至国际宣传维绣文化与维绣作品,进一步推进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四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利用各媒介资源加大宣传,可借鉴西方纪梵希以“绣”成名、香奈儿借“绣”壮大、JAYAHR再“绣”精湛的形式打造维绣品牌。
(三)服务差异化。维绣服务差异化表现在优质服务、多样服务、个。一是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层面,更能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层面,在外观包装上提供样式多样、作品种类齐全的服务,针对市场上维绣品样式、种类、针法提供能够辨别维绣品传统手工绣与机绣真假、质量优劣的更简捷、贴心的服务;二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建立维绣资源共享平台,可供维绣爱好者与经验丰富的收藏者之间的作品展示能够直接交流;三是提供个性化服务需综合利用各服务环境、设施设备、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开发研究高端、个性化维绣品,是维绣进入市场的最佳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大,包迪.民族瑰宝――维吾尔族刺绣[J].新疆人文地理,2015.10.
[2]谢文波.湘绣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6.4.
[3]董宝玲.主位视角下苗族刺绣的文化释义及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2.
[4]葛蓓.刺绣对服装品牌发展的启示[J].纺织导报,2014.9.
篇9
关键词:辽文化;旅游资源;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26-03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旅游也开始由休闲娱乐观光游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游过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看山看水,厌倦了旅游区的人山人海,故此,文化游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2011年是中国的文化旅游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的多元文化一并以旅游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全国各地再一次掀起了文化游的热潮。赤峰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有6个辽代皇帝的陵墓,有辽代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就目前而言,赤峰市的辽文化游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它并没有成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赤峰辽文化旅游资源及辽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来揭示辽文化旅游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辽文化旅游的资源分析
公元916年,巴林草原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八部建立了契丹国,947年辽朝建立。辽王朝以赤峰地区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契丹人所创造的的文化,在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今,赤峰地区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们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之一。辽朝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第一次把我国北方的众多民族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开辟的草原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辽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首先,四时捺钵制度是一种具有突出游牧特点的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捺钵文化。捺钵,即坐住处、行在的意思。辽朝的上京和中京是其都城,但皇帝一年四季各有行在之所称之捺钵。捺钵文化是一种草原游牧文化,与契丹随时迁徙的游牧生活紧密相关,是游牧文明的升华。它体现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合,它与本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关。辽代的很多壁画、瓷器、文学作品都与这种制度相关。如巴林左旗辽庆陵东室保存有春夏秋冬四季山水画,来源于捺钵制度,是四时捺钵制度在艺术上的体现。另外,在传世不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其次,文学艺术与民俗文化。辽代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刻、手工艺等方面都取得过很大成就。辽代的绘画艺术水平非常高,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绘画内容体现了契丹的游牧文化,以描绘契丹人的游猎、骑射、宴饮等场面居多。赤峰地区发现的辽代墓葬很多仍保存着的精美壁画。壁画内容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反映了赤峰草原的自然景色,这是一种独特的草原画派的创作风格,在我国古代的绘画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契丹民族无论宫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均善于跳舞,从朝廷的各种仪式、祭祀活动到百姓的平常生活几乎都离不开歌舞,乐人即为舞者,边舞边乐。辽朝的雕刻艺术是目前研究辽代最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反映辽朝文明的重要文字资料之一。辽朝有很多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取材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辽代石雕以宣扬佛教信仰的居多,保存至今的为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境内的真寂之寺石窟。俗称召庙,辽代早期佛教圣地。石窟开凿在桃石山陡崖上,分南中北3窟,中窟规模最大,又称涅洞,深5米,阔6.5米,高3米,中有释迦牟尼石雕卧像,身长3.7米,薄衣赤脚,瞑目,髻螺。头脚旁立菩萨各1尊,15名弟子肃立身旁,均作哀悼之状。壁面凿刻小佛像110尊,俗称千佛像。南、北窟均阔5米,有天王、释迦牟尼、普贤、文殊菩萨像等,保存完好。真寂之寺为我国已知仅存的一座辽代石窟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故此,我们看到辽代的石雕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和时代特点,同时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辽朝陶瓷,被国内外的研究者称为“辽瓷”。辽瓷种繁多独特,最具契丹民族特点的有盘口长颈瓶、首瓶、牛腿瓶、鸡冠壶、各种三彩瓷和花瓷瓶等。保留有鲜明的游猎生活特性,最典型的鸡冠壶是仿契丹人使用的盛水皮囊烧制的,便于携带。纹饰以印压、刻划、浮雕为工艺手法,装饰图案以莲花、牡丹或其它图样。辽瓷在制作工艺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瓷器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在辽代有着众多的信奉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故此在辽代有很多佛教建筑。如今,赤峰地区仍保留着辽王朝上京塔、中京三塔、庆州白塔、武安州白塔、敖汉五十家子白塔、元宝山小五家子白塔。辽王朝现存的佛塔至今一座座耸立在赤峰的青山绿水间,为辽帝国竖起了历史的丰碑,为赤峰市增添了文化底蕴。
再次,辽朝的金属器、装饰品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木器品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
辽文化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点,这种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同时也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区域性的文化,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契丹族迅速发展壮大,才使得契丹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赤峰市辽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赤峰是辽文化的发源地和成长、兴盛地,使我们有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今天,我们拥有众多的辽代京城、皇陵、州城、县城、大贵族墓园、佛塔、瓷窑遗址等及很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我们文化强市的形象。目前,就我市的辽文化旅游状况而言,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项目少、知名度低。目前,赤峰市与辽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如被旅行社列入线路中的辽中京、大明塔、庆陵、庆州白塔、祖州城遗址等几个,并且多数游客来赤峰想体验的是草原,想融入辽文化之中的很少。由于辽代没能统一中国,所以在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历史中记述的笔墨较少。辽朝在历史上的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如今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辽文化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这导致了以辽文化为旅游资源的项目的知名度低。故此,提高辽文化的知明度是当前旅游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空间分布分散,组合难度较大。目前赤峰市的辽文化旅游资源大体上分布在巴林左、右旗及宁城境内,范围大,很难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主题文化游的项目。另外,随着契丹族的消亡,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失去了“人”这一活的载体,使这些技艺几近消失。
开发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目前,辽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是“填鸭”式的,导游带游客观看塔、墓中部分随葬品、石窟寺等,一个讲众人听,让游客感到“说的比看的好”,游客没有认同感,不能体会到文化内容,满意度低,经济效益差。
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辽文化的很多遗址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辽上京、辽中京遗址被中华人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出土文物为国家级保护文物。这些都成为对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
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问题。旅游,特别是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历史文化大多是隐性存在的,如何让游客体会到文化的内涵,旅游从业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包括一线的如导游,还应包括旅游的研究者、规划者和管理者。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会影响到文化旅游的发展,若果由于导游的知识的欠缺而导致的对游客的文化误导,那么这将对旅游业造成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辽文化是一种学术性非常强的文化,不能仅限于几个故事这种表面文章。目前,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对辽文化知识的深入的、全面地掌握。
三、赤峰市发展辽文化旅游的对策
什么是文化旅游,目前学术界的概念不一,尚无定论,但实质上是从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两方面来讲的。如蒙吉军、崔凤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①将文化旅游作为旅游活动提出,如张国洪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②如今的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旅游来说,单纯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对于旅游者来讲追求自我的提升是旅游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的,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在为其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要必须提供本地独特的文化信息。文化游目前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应该:
(一)从整体出发,打造辽文化旅游品牌
由于我市的辽文化主要集中在巴林左、右旗、宁城县境内,空间范围比较大,形成了各个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象。故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应从赤峰的整体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形成辽文化的整体优势。可以以“契丹祖庭、文化之都”作为宣传重点,形成辽文化游的品牌形象,并对其进行整体推销,以此来树立形象,产生社会效应。
(二)打造赤峰辽文化旅游博物馆,用现代的手段还原历史
博物馆集历史文化、鉴赏娱乐于一体,用现代的声光手段、3D动画设计技术最直观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展出的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出一些在辽墓中出土的文物;可参照辽代京城的样式在展厅中重建辽城模型,解决现存辽文化旅游资源可视性差的问题。可对辽代艺术进行开发,进行专场演出吸引游客,解决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对辽代手工艺品进行开发,艺人现场制作,游客可参与其中,这样既可激起客人的消费欲望又可以完成一种旅游中的文化体验。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都应该有鲜明的形象特点,这个特点不单单是靠经济形象来体现,更重要的是文化设施,它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一样,赤峰要想以文化旅游城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必须建造自己特色的文化博物馆,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三)加强宣传,重视推广
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故知名度是大力宣传的结果。目前,赤峰旅游业的对外宣传并不是主打文化,相反文化游还是我们的弱项,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自然风光,应寻找创新发展的途径,宣传赤峰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为这才是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资源。因此,要不断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强宣传。扩大客源。宣传要突出特色,可联合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对外宣传。如在电视台开设历史文化旅游专题,举办历史文化展览。还可以将契丹民族的历史搬上荧屏,扩大宣传面。重视宣传促销,定期邀请各新闻媒体对赤峰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推广促销,还可借助商贸、会议所带来的机遇。另外,以辽大遗址群申遗为契机,鼓励市民共同参与,营造赤峰辽文化游的氛围。可组织辽文化知识大赛,引发市民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也可组织市民联合签名、编写申遗主题歌等形式加强文化资源宣传,提高知名度。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任何一个行业,有了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获胜。文化旅游是一项知识性很强的旅游活动,需要众多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故要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委托高校进行进行职业培训,也可引进专业人才;可将优秀员工送出国学习,学习国外文化游的先进经验;可定期举办各类竞赛进行评比,完善奖惩制度,来激励和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五)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赤峰境内大多数辽文化遗迹都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开发应以保护为基础,以保护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科学有序的进行,开发中包含保护的因素,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开发应遵循独特性原则,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和地域性,使其特色得以彰显。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辽文化是一个整体,只有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剥夺子孙后代享有文化资源的权力。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才是最合理的可行的方案。
注 释:
①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构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139-143.
②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5-16.
参考文献:
〔1〕孙国学.赤峰旅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
篇10
(一)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概况
进入21世纪之前,从总体情况看,滇西北地区属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地区。以1999年为例,滇西北地区人口占全省的17.44%,但GDP只占全省的6.7%,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省的4.2%和6.6%[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滇西北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以丽江为例,根据丽江市官方统计数字,2013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79.5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05%,旅游业总收入278.6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2.17%[3]。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滇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为主要的特征。这也使得其成为21世纪全球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战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主要体现在:1.少数民族众多滇西北地区,主要有藏、纳西、白、彝、傈僳、普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为了适应滇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一个世界罕见的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聚集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古迹。2.民族文化独特滇西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内地文化的边缘地带。由于地处边远,使得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许多古老、独特的文化和多种社会形态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存活至今。为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3.多元文化交融滇西北地区,处于与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国内地文化交往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三大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河谷将滇西北地区与周边的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十分频繁。造成了这一地区众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丰厚的地区之一。
(三)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类型
滇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得民族文化旅游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举例如下。1.以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为代表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丽水金沙”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升华到了观众的灵魂深处;而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成为丽江的又一张旅游名片。此外,“丽江千古情”“彩云飞歌”“纳西古乐”“花楼恋歌”“白沙细乐”等文化演艺项目,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藏族、普米族、摩梭人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2.以新华村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村滇西北地区民族手工艺众多,形成了很多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村。在大理周城、剑川狮河、鹤庆新华村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发源地,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旅游手工艺村落。随着滇西北地区旅游手工艺纪念产品市场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为滇西北地区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也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本身的保护、传承和发展。3.以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代表的文化影视拍摄基地滇西北地区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因而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一米阳光》《木府风云》《龙门镖局》《天龙八部》等多部影视作品反映出了该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纯真古朴的生活,也使滇西北地区成了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该区域内还建有天龙八部影视城,影视城背靠郁郁葱葱的苍山,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是集娱乐、体验、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景区。[4]4.以螺旋藻为代表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基地滇西北地区土特产品种多,有拉市海雪桃、华坪芒果、美泉冷水三文鱼、玛咖(MACA)、永胜涛源耐寒水稻、程海螺旋藻等农、林、渔等品类繁多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基地。特别是程海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处生长该藻类的水域之一,自1985年云南大学“高山湖泊生态调查”课题组首先发现程海所产的螺旋藻,1988年在程海湖畔利用湖水进行人工养殖螺旋藻成功后,程海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蓝色聚宝盆”。5.以藏民家访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体验滇西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明显,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那里不仅有泸沽湖摩梭家庭的“木楞房”,也有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独克宗古城藏式建筑和白族独具特色的“风花雪月”装饰。因此,滇西北地区建立起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体验藏民家访、在泸沽湖地区感悟摩梭风情、在丽江东巴谷品味民族情怀、在大理白族体验三道茶的休闲方式等一系列体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项目。6.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观光产品滇西北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少数民族民风淳朴,当地生活节奏较慢。融合了现代气息的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等非常适合旅游者休闲、度假、观光,这也使得滇西北地区的游客数量日益增多。如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古城风貌和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备受休闲度假游客的青睐。7.以茶马古道和南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探寻之旅滇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有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也有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宗教文化底蕴,还有丰富多彩的南诏古国风采。滇藏茶马古道记载着悠久的历史。而南诏始祖细奴逻受老君点化后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当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8.以三朵节为代表的民族性民俗节日庆典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而有了一系列的民俗节日庆典,比如纳西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东巴会、棒棒会、三朵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等;白族的春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等;藏族的驱鬼节、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等;普米族的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等;傈僳族的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等。9.以本土音乐论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活动滇西北地区,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擅长歌舞,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比如花楼恋歌、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地方性文化活动,具有亚洲青年艺术现场(COART)、雪山音乐节、丽江本土音乐论坛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使广大旅游者感受到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也可以增加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艺术性、文化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这一地区的重要产业或支柱性产业。以丽江为例,自2004年起(2003年因非典影响未计入),丽江旅游业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高速的增长(表1)。至2013年,丽江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2079.58万人次,接近2004年的5.8倍。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在民族文化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突出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尚处于一个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突出的发展阶段。滇西北地区的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都是单一作业,即便是天龙八部影视城这样大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并不是规模庞大、经济效益突出,与其他地区同类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相比差距甚远。比如横店影视城影视拍摄基地与主题公园景区经营同步发展,相辅相成,效益显著。
(二)层次较低,社会影响力欠缺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层次较低、社会影响力欠缺的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大多数海内外旅游者都比较热衷于中低端的旅游产品。比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奖励旅游等。但是,体验性、探险性、参与性等突出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并未形成规模。
(三)协调较差,联动效应不显著
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协调不够、联动效应不显著的发展阶段。2010年9月14日,大香格里拉旅游论坛召开,会上迪庆、甘孜、昌都、玉树签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四地之间开展无障碍旅游,消除区域间的政策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服务障碍。共同制定旅游营销策略,策划和包装旅游宣传品、旅游线路,构建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并在广泛区域统一推广香格里拉品牌等措施。但合作机制的全面推进还有待时日[5]。
(四)规划欠缺,区域差异大,宏观指导力度小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规划欠缺、宏观指导力度小的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滇西北地区四地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程度不一。丽江、大理略好,迪庆其次,怒江较为欠缺。特别是四地州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整体性、一致性不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不力。
(五)类型繁多,民族特色不够突出
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类型丰富,但民族特色不够突出。如彩云飞歌的民族服饰体现得不够充分,黎明景区傈僳族文艺展演中心的水泥地板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傈僳族的建筑特色,丽江、大理、独克宗古城的旅游纪念商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雷同,使得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展示得不够清楚。
三、构建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开发模式
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经济是经济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有其具体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资源、环境和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产生高附加值,获得高回报率,保持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
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诠释“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最新诠释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2.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给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第四,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3.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开发的建议
1.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发展生态旅游、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是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现在,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生态旅游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旅游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但关键在于:生态旅游地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和管理[6]。如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打造丽江“文化硅谷”,使丽江成为文化产品的研发地、文化商品的集散地、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文化艺术的展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做到传统元素现代表达,民族元素世界表达,推动丽江文化的发展繁荣。滇西北其他地区也可以借鉴丽江打造“文化硅谷”的生态经济模式,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让旅游活动更加充满文化气息,让文化企业在旅游活动中振翅高飞。在滇西北地区可以重点突出丽江玉石文化产业、鹤庆银器制作手工艺基地、香格里拉藏刀文化基地、程海螺旋藻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怒江生态旅游美食节庆等。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础之上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又可以体现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良性生态经济循环。2.合理规划:区域合作模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滇西北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澳大利亚多年前即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为发挥云南省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促进跨区域特色旅游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省内专家编制了《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如何建设滇西北地区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提出了方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编制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7~2020)》也于2008年完成。与此同时,在川滇藏联合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程中,在景区开发、旅游品牌、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滇西北旅游区也占有先机优势。3.规范管理:发挥政府职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政府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因此,在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态开发中,应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如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监测游客活动对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手段以达到建设生态旅游的目的。4.培养人才:建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滇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却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之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要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同时还要提高滇西北地区旅游开发的科技水平,以足够的科技投入确保滇西北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达到先进水平。滇西北各地州旅游局应该要促进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民族文化企业等与区内外的大专院校进一步合作,进一步发挥大专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5.坚持创新:实施创新战略滇西北地区应该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实施生态建设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交通、通讯、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引导“体验消费”,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逐步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滇西北地区应结合区内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差别、有特色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坚持实施创新战略,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力度与深度。还要坚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共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共赢局面。6.打造品牌:精品旅游胜地滇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地区,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丽江荟萃三项世界遗产;大理曾经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古道”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古道文化”。滇西北地区,应该要充分发挥区内所拥有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品牌优势,按照国际的先进水平要求,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水平,使滇西北旅游区成为云南率先打出的一张世界级旅游品牌。在丽江、大理、迪庆、怒江4个地州中应该要有侧重、有先后,逐步打造整个滇西北地区的精品旅游胜地,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开拓国内外的旅游市场。
四、结语
- 上一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
- 下一篇:法制宣传月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