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
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初学兴趣盎然,继而情绪低落,最终索然无味”的现象。尤其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由最初的热情高涨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成为“学困生”。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态度不端正、方法欠妥、习惯较差,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困难。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学生数量随着年级的递增、课程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而增加。帮助这些“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阴影,最终“脱贫”是广大英语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主要课题。
一、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一般被安排坐在教室里不起眼的一角,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作为合格的英语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学习英语的潜能。初中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尤其是初一学生,对英语具有较高的兴趣,作为老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身上并不缺少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肯定其闪光点。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当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赞赏,少一点挖苦。教师的赏识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回自信,增强其英语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和学困生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如何和学困生进行有效沟通也是一门学问。许多学困生,因为性格、心理气质等原因,不喜欢和老师交流。作为老师要注重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人际关系、学习习惯等,尽量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教师通过对各类学生的了解,正确诊断他们的归因,定期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所作出的积极归因给予肯定,对其所作出的消极的不正确的归因,及时予以矫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积极的归因,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才能逐步发现其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促进他们有效学习英语。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有道是“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困生之所以困难,常常并不在于他们智力反应慢,而往往在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学生如同获得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受益无穷。在每期开学时,英语教师就应着重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可收集有关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的文章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读、张贴,或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集会上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等。
有些学习习惯在起始年级就必须抓好: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上课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学习用具准备齐全,做好笔记。
3.要求学生严守课堂纪律,服从教师安排,该听就听,尊重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该说就说,该问就问,大声流畅,积极主动,注意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
4.书面作业书写规范,口头作业及时检查,及时反馈矫正。
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反复叮嘱,耐心说服,经常辅导,随时检查,逐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对初中英语学困生恰当运用鼓励性的评价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自尊心特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锐。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应受到赞扬。尤其对“初中英语学困生”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不管是在课堂的回答问题上,还是在作业的完成上,老师要随时注意他们的成功点,敏感捕捉,通过眼神、手势或者话语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这会让学生充满信心。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奖励更能使他们愉快,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精讲与启发学困生,诱导他们进行质疑、提问题和讨论,使他们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乐学、善学。
六、强化个别辅导,弥补学困生的不足
篇2
关键词:趣味实验;家庭实验;个性教育;成功的体验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开展趣味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趣味性实验简单明了,现象引人入胜.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强、求知欲极旺的时期,他们对“新奇”的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笔者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中引入趣味性化学实验,把课堂内容设计得惊奇不断,学生便会紧跟着课堂节奏,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例如,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笔者课前用无色酚酞溶液在纸上写上“化学欢迎你”,并晾干,上课时,将纸挂在黑板上,课堂上请一位学生用喷雾器把氢氧化钠溶液喷向该纸,像变魔术一样,空白的纸上立刻出现五个红色大字,学生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接着设计让学生把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内壁分别沾有酚酞、硝酸银溶液的两个透明的“空”杯中,“白开水”马上变成了“红酒”和“牛奶”,学生都惊叹不已,觉得化学太神奇了,化学实验让他们着迷了.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启蒙阶段,让学生满怀好奇心,走进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趣味性化学实验不仅给学生带来欢笑和惊叹,也带来了困惑和思考,它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吸取养分.
二、 设计家庭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有趣”的家庭小实验能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加强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笔者将家庭小实验作为日常生活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桥梁,设计一些独特的家庭小实验.在学氧化碳时,学生知道二氧化碳可用来制造汽水,但没有制取汽水的体验.笔者结合二氧化碳的知识,设计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白糖、果汁、食用的碳酸氢钠,柠檬酸、和一瓶纯净水,按照实验的操作要点来制作汽水,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做的汽水带回学校和教师学生一边品尝汽水,一边探讨发生反应的化学原理.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乐趣,兴趣变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化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三、设计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生活中恐怕还有许多化学现象我们没有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要求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因此,帮助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课程的目标之一.笔者在讲授化学知识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觉得亲切易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有机合成材料的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虎门一年一度的服装交易会上有一位销售商说他卖的衣服是百分一百纯羊毛的,你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鉴别其真假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运用自身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终于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把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融合到课本的知识里,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又比如,笔者结合课本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角度分析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有什么危害?如何预防酸雨并保护环境?等,这样,课堂知识就紧密地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培养起来了.
四、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注重化学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结合化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或者其他学科在化学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和物理、生物知识讨论、分析、解决:(1)为什么点根小蜡烛就能把“孔明灯”升到半天高?为什么只能到一定的高度而不能无限地往上升? (2)变色龙怎样做到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的?(3)鱼在水中是怎样通过增减腹腔的空气量而随意升降的?大千世界,社会万象,无不错综复杂,生动有趣,只有保持充分的好奇心,才能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一个新闻报道中,一个成年市民在街上的沙井盖旁点火放烟花,竟然被炸了重伤,沙井盖飞到两层楼高,街两边窗户的玻璃也被震碎,这好像很不可思议,可是,只要想到沙井盖处有沼气泄漏,里面的混合气体比例在爆炸范围内,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综上所述,趣味实验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日新月异的日常生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只有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只有取材于生活,知识才不会枯竭;只有与时驱进,知识才能历久常新.
参考文献:
[1]李闻霞. 从生活走进化学 用实验探究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
[2]刘成坤. 从优质课评选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3]应永萍. 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获得成功的体验[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9).
[4]叶景鹤.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J] .百花园地,2009(8).
篇3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初中生 化学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化学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并充当着学习化学的“催化剂”。可是,许多教师没有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当怎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呢?
1.通过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语言是初中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运用学习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目的适当鼓励学生。
教育局新出台的新课标规定,要求教师让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认识并学习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所以,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了解神奇的化学世界。另外,一个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联想。一位优秀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通俗化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一个优秀教师丰富的语言还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自己探究。斯维特洛说过,一个教育家最好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让一节课堂从枯燥无味变得幽默风趣、诙谐有趣,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个神秘而又未知的化学世界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出现的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学会把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相关联,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上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的原理,同时可以发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及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学会独立自主分析生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化学小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牙膏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河边的石头里面提取的,如果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话大家可以试着用石头刷牙。这样的讲解既幽默又能把化学知识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学生。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不断更进。老套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厌倦学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创新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机应变地根据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例如质问答疑、小游戏、小比赛或对比论证等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刚教完一个新知识点为了验证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学生分组采取提问回答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4.教师合理利用问题设问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非常喜欢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习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传授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留下字样,让学生好奇教师写下字样的含义。在学生疑问充满心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瓶溶剂摆在桌面上,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在化学中的“1+1不等于2”。接着教师就把两个同样100ml的溶剂相混合,结果得到一瓶体积不为200ml的溶剂。此时学生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的疑问定会越来越多。这样在一节课堂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这节课堂悬念迭生,扣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就可以站出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子之间是否还存在间隔,分子是否无时不刻在运动等问题,一节课的主题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慢慢解开种种疑问了。
总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有位学者说过难教并不代表不可以教,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有很大概率转变。
参考文献;
篇4
一、深化课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现实”的理解:这些知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美国加州大学的G.C.皮门特尔教授、美国斯特里普斯研究所医学家R.勒纳教授,都不约而同的做出科学判断: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科学。如讲到乙醇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有关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何会醉酒;酒精对人体的刺激作用;饮酒过量有那些坏处;为何混有工业酒精的假酒会造成死人”等等知识。在许多枯燥的理论教学时,也可以引入一些生产生活事例,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的生动,更加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学习原子、分子的知识时,许多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些微粒之间有间隔。那我们就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一碗大豆,一碗芝麻,在盒中混合后再盛放在两个碗中,还有两碗吗?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结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些知识,并适当的讲解一些,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的喜欢化学,了解化学,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二、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原因、归纳总结知识点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制法,大多化学规律的形成,一些化学理论的建立,做不做实验,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会截然不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做好演示实验,给学生传授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在课堂或者课余选做的趣味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验能力,比如增加白磷的水下燃烧,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燃烧实验等,都会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利用化学游戏,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既简单又有乐趣。比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突破难点。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比英语单词还难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就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采用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把纸片打开迅速阅读有关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合价,在两分钟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全对者为胜。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后积极准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掌握了化学式的书写。
四、设计优美的电脑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把图片、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会在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内容、学习规律,变二维目标为三维目标,制作合适教学课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选择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的有机整体。
五、注重师生情感,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篇5
一、学习化学的障碍及成因
1.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创新精神,能做到全力以赴;他们能约束自己,不为周围环境所左右;他们把成败常归于自己能控制的主观因素,如个人努力;他们倾向于对未来成就抱较大的希望。学业不佳的学生,或归因于自己能力低,在学习之前已将自己错误地定了位,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最后厌学弃学;或归因于教师能力差,水平低,教法不当;或归因于课堂纪律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2.缺乏浓厚的化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但许多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原因是:
(1)学习内容增加。初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部分内容简单,涉及的现象直观,多为生活中能体验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经验,学习起来有熟悉之感,兴趣浓。但关于分子、原子、元素等基本概念部分抽象的理论多了,能力要求高了,课堂容量大了,部分学生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学习中的问题也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也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2)缺乏恒心。有些学生因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长期下去,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3)缺乏成就感。由于所学内容增多,要求提高,特别是能力要求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可能总在八九十分以上,缺乏成就感,失去学习兴趣。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不预习、不复习、不总结;课内不做笔记或根本不知如何听课;作业不认真,甚至抄袭;考试总想方设法作弊,学习无计划、不求甚解;喜欢临时抱佛脚。有些学生本身基本功差,又不认真地阅读、钻研教材,不能掌握基本理论,形成基本技能,所学的知识零碎、易忘,不能提纲挈领,常常事倍功半。
4.缺乏健康的学习心态。
学习焦虑紧张,害怕测试考核,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但不深刻,只有肤浅和一知半解的描述。回答问题时,常因过度紧张使表达缺乏层次。感情脆弱、意志不坚,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时,兴趣高、信心足,反之则消沉自卑,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5.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
有的同学学习的动机、态度、表现都比较好,却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不能深入理解化学概念的化学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化学事物、现象的本质;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概念;忽视或误解化学规律的适用条件;片面分析问题,只见局部不顾整体;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死记硬背化学用语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题目描述的全化学过程;不能对题意的分析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图景。究其根源,一是化学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二是教材的编写比较原则,缺少形象化的说明;三是缺少训练学生思路的典型范例;四是学生还没有把握住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不善于从多方面去理解化学概念,不善于做比较分类工作,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一部分学生在学了化学之后,观察化学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未得到提高,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
二、消除学生学习化学障碍的对策
心理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无论哪种教育都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化学教学中要体现这一原则,就应关注以下几点。
1.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贯穿于化学教学始终。
化学教学中也应贯穿德育教育、意志品质培养、人生观教育等;应向学生讲授化学课的课程体系、基本特点、学习规律,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过程是由低级的有序到高级的无序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从糊涂中学明白,是一个艰苦、求是、提高、升华的过程。
2.联系实际,变换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
(1)上好第一次课。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教师要重视化学课程的绪论部分的教学,生动讲述化学学的产生、发展、应用及由此产生的影响。要注意用第一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学中要给学生惊喜、新奇、实际之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联系生产生活,多举贴近生活的实例。
(2)变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结合每节课的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降低教学跨度,突出双基教学。要加强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并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指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把握科学规律。用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把学生从学校课堂这个固有的领地解放出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最新信息,使教学内容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采取问题教学模式,让教学具有针对性,由教师设计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辩论,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案做评判和指导。
(3)特别注意学习障碍生课前和课后的个别辅导。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上要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勇气。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分化的原因 教学对策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听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初中的在校生抽样调查表明,28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篇7
一、 造成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 小学、初中数学教材的体系不同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注重以生活实例为依托,其主要内容是数、数与数的关系. 空洞抽象的概念、定理几乎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而初中数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本领,在内容上增加了对初中学生相对复杂的几何知识和函数知识. 另外,小学接触的大都是基础题,到了初中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加深. 所以,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教材的变化.
2. 不适应教师的方法
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小学阶段教师大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此外,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学生训练机会多,很多知识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而初中注重抽象思维,举一反三,强调严格的论证和推理,因此造成小学、初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造成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3. 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
学习活动总是伴随着学习困难,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数学难度加深,容量加大,节奏变快. 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缺乏坚忍不拔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问题,受到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甚至失去信心,迷失方向,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 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结构
相对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材体系更具系统性、模块性. 学生后面的学习往往是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一旦前面的学习出现了疏漏,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后续的学习,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步伐,形成学习成绩的分化.
5.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初一下学期到初二年级是学生数学形成分化最明显的时期. 究其原因,是这一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部分学生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因此就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形成了学习上的分化.
当然,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个体都可能存在自身特定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客观、细致地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生理特点、生活实际等多种原因,因人而异,千万不能张冠李戴,以偏概全,人为的损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 减少数学分化的对策
1.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一旦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上将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也就自然不会形成较为深刻的学习动机,形成旺盛的求知欲,更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让其参与教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创设良性的学习竞争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展示数学独特的学科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也才能自觉修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偏差,使学习行为建立在良性的轨道上.
2.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传递,教师应增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真心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赏识他们,了解并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学生心灵上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3. 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花费时间不少,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这是学习不得法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他们在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及时整理,理解消化,作业时独立完成,注重巩固,不断强化他们学习方法的教育.
4. 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情况,我从初一数学教学开始就注重学生抽象逻辑能力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对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特别是抓住初一数学这一思维含量相对较少的内容,以此作为拓展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不断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5. 选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用数学史上生动的榜样来教育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 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而如果我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勤奋顽强的精神,不单单是我们的数学学不好,而且很可能以后也将一事无成.
6.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篇8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环境变化和课程增加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生转移
农村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学习环境包括老师的变更、学生竞争力的增强、教学手段的变化、课程设置的增加,甚至还包括生活和生理变化等诸多因素。数学老师的调换会使一些学生不适应,因此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生转移;学生上了初中以后,同学之间的竞争力自然就增加了,有些同学会感到自卑,导致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初中阶段课程设置比小学阶段多,使一些学生应接不暇,有些学生对新设置的课程易产生兴趣,而对数学却容易放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较差。
2.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其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东去小林家玩,当时小林正在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东一看就告诉小林哪道题做错了。小林非常惊讶,问小东有什么“秘诀”。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诀?”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且效果非常好。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二,体验成功的愉悦。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认识倾向的。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争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篇9
【关键词】中学英语 两极分化问题 等差问题 原因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89-01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极其明显。学生感到英语难学,花时间较多,收获较少。教师也感到辛辛苦苦的教,还是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明确指出:“要侧重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英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防止掉队。”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新课标把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作为七年级的侧重点之一,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学生及其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1.教师方面
目前,我县由于英语教师紧缺,各种学科的教师都有改教英语的现象,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趣味性、艺术性、学科特点不强,很难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的老师复习时找不准知识点,导入新课时,找不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有的甚至不复习就直接上新课,使新、旧知识脱节,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后进生的产生。又如,有的教师喜欢赶进度,每学期提前上完新课,腾出大量的时间来复习,使一部分学生“吃夹生饭”。有的教师教学节奏过快,造成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渐渐厌烦学英语。有的教师不顾课堂气氛,照本宣科,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不善于总结归纳。再如,有的教师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一节课就以部分优等生为中心、唱主角,后进生则是“陪太子读书”。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2.学生方面
七年级新生刚学英语时,好奇心极强,兴趣浓厚,热情高,个个都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但随着环境的改变,科目的不断增加,难度的加大,教师的教法不同,适应能力低的学生就不习惯,兴趣不能持久,好奇心渐渐减弱。另一方面,广大农村中学的学生学习英语时既没有磁带,也没有说英语的环境,学习内容又往往远离现实生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虽然掌握了一些词汇,但不会有效地运用,这便形成了一种被动局面,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好,就会导致后进生更落后,以至于放弃学习英语,这无疑使两级分化现象雪上加霜。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英语难教、难学的问题呢?怎样去遏制两极分化的现象,缩小两级的差距呢?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一,七年级应注重兴趣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过好语言关、书写关、开口关。
八年级要进一步巩固七年级的各种良好习惯,着重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要防止大面积学生掉队,为九年级打好基础。
第二,教师不但要研究教,还要研究学,更要研究教与学的配合。在教学中除了认真备课和组织教学外,还要认真研究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并从学生的角度规划和设计好每一节课,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同时还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把每一堂课上的新鲜、生动、有趣。复习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要分散突破,做到词不离口,口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情。在情境的流程下,在语境的氛围中进行适当的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不赶无效果的进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情地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起点,要适合学生实际,力求定准教学坡度,从而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持之以恒的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良机,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做成兴趣小组活动的话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也使学生巩固了知识点。
篇10
关键词:偏科生;原因;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1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6
在十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生涯中,几乎每年都会遇到三四个或五六个数量不等的化学偏科生。别以为他们是差生,其实他们基本是班级的中上等生甚至是优等生,这些学生其他学科都不错,化学成绩却不理想。对有着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瘸腿”严重影响了中考的总成绩,影响其能否顺利升入普通高中或重点高中。因此,切实解决好化学偏科生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偏科生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化学作为初三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们是造成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或学不好的重要原因。
借助语言体系表述的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解释,让学生觉得理解有困难。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不注意关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去关注他们的直觉思维,学生就难以将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认知理解[1]。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表述:“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种跨越了宏观和微观的抽象化学概念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具体的载体进行教学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并领会的。
枯燥无味的化学用语让学生望而却步。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在开始学习化学的半学期内就全部出现了。不少学生开学初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可到学习化学用语时就逐步失去兴趣,当教学进行到化学式、化合价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测试成绩就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化学偏科生也就从这时出现了。
2.主观原因
造成初中化学偏科的主观原因有多种,根据历年来的观察与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化学存在畏惧心理、畏难情绪。生活中对化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化学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与“毒”分不开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早已臭名昭著,“红心鸭蛋”、“染色馒头”等又让他们觉得化学之毒无处不在。因此偏科生尤其是女生,对化学有一种畏惧感和排斥感,化学实验室不愿进,化学实验不敢动手做。待学到化学用语时,更觉得枯燥无味、难以记忆,产生畏难情绪,以后就更不愿意接触化学了。
(2)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无主动参与的意识。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缺少学习的能动性,在学习上更倾向于以传统的接受型为主,较少主动参与到个人的知识建构中。调查显示不少偏科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授知识、自己记笔记这种课堂模式,在分组讨论中只愿意做听众,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喜欢看别人动手,至多勉强做一些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在他们看来,这些比较轻松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得知识。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却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从而造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困难[2]。
二、避免偏科生出现的对策
1.激发学习的兴趣,亲近化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借助故事、魔术、谜语、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可通过完成家庭小实验、办化学小报、进行化学辩论赛或比赛编顺口溜、打油诗、小故事、口诀等形式来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我用烛台上的大红蜡烛做“点燃蜡烛燃烧产生的白烟”实验,将去掉乳胶头的胖肚滴管大口朝下倾斜30°伸入蜡烛焰心,从尖嘴处冒出大量白烟。待气流连续时点燃,白烟燃烧,当看到胖肚滴管移离蜡烛火焰,白烟还能持续燃烧时,学生惊呼:“哇,太神奇了!”顿时情绪高涨“再来一次”的喊声此起彼伏。此时我乘胜追击,“想亲手试一试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自己回去试试吧!”“行。”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把家庭小实验布置下去了(每人发一支胖肚滴管,用完后归还实验室)。让我欣喜的是不仅该实验完成率很高,而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发现,平时不喜欢动手的几个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毫无疑问,学生对化学已产生了兴趣,有了亲近感。
2.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
偏科生通常都是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觉得无趣,后来就不断懈怠,一步步成为该学科的后进生。避免化学偏科生的出现,要不断让学生尝到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例如:对家庭小实验进行必要的指导,可大大提高实验成功率,从而确保家庭小实验的高完成率;学习“人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有什么不同”之前,让学生先在家里练习用水盆、玻璃杯、吸管等收集呼出气体,这样课堂上实验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就不再有畏难情绪了。教材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相对集中,既是难点也是分化点,若采取分散教学的方式进行,效果会很好。开学初的序言课上,我通常先向学生介绍2~3个简单的化学符号,一般是元素符号或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如:碳C、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等),然后试探性地问“能不能记住它们”,学生会很爽快地答应“能”,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以后每天介绍1~2个新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并让他们记住,这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容易成功,学生也乐意接受。这样等到开始学习元素符号时,学生已记住初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全部元素符号和部分化学式,对化学用语的学习也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