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最基本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筹划最基本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筹划最基本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税收筹划 基本特征 思考

对企业税收筹划的特征的认识,实质上是税收筹划的定位问题。目前关于税收筹划究竟具备哪些特征,众说纷纭。这种认识的不统一,往往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操作。在企业税收筹划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不违法性

这是税收筹划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偷、骗、抗税等不法行为的重要特征。但是不违法不等于合法,我认为在报刊、杂志、专著或网站上,大多将税收筹划定位在“合法性”上,这是不妥的。虽然从宏观方面讲,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经济利益上,两者是有差别的。在纳税方面,国家要依法征税,纳税人要依法纳税这是毫无疑义的。而纳税人在纳税的过程中则希望尽可能地少纳税,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少纳税呢?这就需要筹划,在筹划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首选合法手段,以迎合国家在税收方面的立法精神和意图,这也是筹划的要义所在。但是如果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即税法的漏洞,筹划时显然也不能放弃,因为这些漏洞对纳税人来说并没有法律约束力。从法律角度来看,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很显然既不违法,也不合法。

二、税收筹划具有超前性

税收筹划的超前性是由企业的经济行为与税收行为的特性共同决定的。众所周知,筹划过程本身是企业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导向对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等的布局和安排。从经济活动和纳税义务的逻辑关系来看,纳税行为依附于经济行为,纳税行为相对经济行为而言具有滞后性,只有当经济行为发生后才会产生纳税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不断创新与税法相对稳定性的矛盾不可避免、以及企业对经济行为的掌控自由,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事先做出纳税筹划的可能。譬如某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用分得的税后利润1000万元,再投资兴建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该投资者决定将新企业设在沿海经济开发区,经营期为10年,新建企业所需厂房以租赁经营的方式解决,而把主要资金投入购买设备。经比较,在性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选购国产设备。这项经济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和一般的经济行为没有什么差别,事实上它是税收筹划具有超前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根据现行的税法规定,该投资者这一决策行为,可以享受下列税收优惠:(1)沿海经济开发区税率优惠;(2)再投资退税;(3)购买国产设备的税收抵免;(4)外商投资企业的“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已经颁布,但具体实施还有一段时间,增值税改革将由试点走向推广,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超前筹划的时间和空间。总之,税收筹划必须强调超前性,当经济行为发生后,进行筹划的空间就会十分狭小,甚至完全丧失。

三、税收筹划具有综合性

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使纳税人税后利润最大化,但是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为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方案。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例如某企业在创业初期需筹资5000万元,有两种筹资方法可供选择,即发行公司股票或企业债券。假定债券利率为5%,股息收益率为3%,均约定每年计息一次。企业不考虑债券利息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企业最终应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筹资呢?从税负的角度分析,按规定,企业发行债券所支付的利息,在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范围内,允许税前扣除,股息则不能。假定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为4%,企业利用发行债券方式筹资可以少交企业所得税66(万元)=5000×4%×33%,企业为实现最小税收负担,应选择发行债券方式筹资。从企业收益的角度看:

如果企业发行债券,其净收益为:500-5000×5%-(500-5000×4%)33%=151(万元)。

如果企业发行股票,其净收益为:500-500×33%-5000×3%=185(万元)

从上述比较中不难看出,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筹资,虽然可以少支付企业所得税66万元,但企业却少得净利34万元(185-151),节税与获取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未能取得统一。

因此,税收筹划需要综合考虑,不能只注重个别税种税负的降低,或某一纳税期限内少缴或不缴税款,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应进行长远性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税收筹划是企业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降低税收负担不应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税收筹划时还应考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因素,做到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兼顾。如选择坏账处理办法时,既要进行筹划,也要考虑企业的声誉(尤其是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投资时,既要看到股息红利可以享受不征所得税的优惠,更应看到股市投资的风险等等。

四、税收筹划具有时效性

税收筹划时应注意时效性问题。虽然税收政策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而变化,也会随着纳税人的税收筹划的状况而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对税收政策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并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确保税收筹划的时效性。比如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企业把高新技术开发区、国际避税地等作为载体,采取“区内注册,区外经营”,“返程投资”等方式进行筹划,但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生效后,这类筹划将失效或受到遏制。因此税收筹划需要研究涉税事件的发展进程,设计替代方案。即针对涉税事件变化的事实和问题,制定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对策与计划,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税收筹划就会由不违法变为违法。

【参考文献】

[1] 盖地主编:《企业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计金标主编:《税收筹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范忠山:《企业税务风险与化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2003年。

[4] 宋献中:《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2

关键词:税收筹划;偷税、漏税

中图分类号:DF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74-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催生中国的企业快速、过于快速、甚至畸形的发展。企业原始积累在一片谩骂讨伐声中不断进行、成长,逐渐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经济社会力量。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泡沫戳破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许多民众眼中“万恶”的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商人破产了,但民众并未从中得到些许好处,甚至连心理上的安慰也没有得到。因为,伴随房地产萧条而来的是整个建筑业的萧条,失业从华尔街蔓延到工厂、农场,激起人们对消费的恐慌,最终重创各国国民经济。而各种企业和股市的再度活跃成为大家翘首以盼的经济复苏信号、股市的强心针。

于是,引导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再也不是目光短浅者眼中的一项“杀贫济富”的活动。笔者认为研究和处理好企业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问题有助于推动税收筹划的普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最终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一、税收筹划的发展历史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活动的事先筹划或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的合法行为。由于税收筹划在客观上可以降低税收负担,因此,税收筹划又称为“节税”。[1]法律上第一次认可税收筹划是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在20世纪30年代“税务局长诉温斯大公”一案中作出的判例。由于纳税人有少缴税款内在需求,各种税收优惠的存在为税收筹划提供了,而每个人对税收筹划空间的认识和对筹划技术的掌握是有差异的,因此,人们对专业的税收筹划人才有需求,加上法律对税收筹划的认可,税收筹划在国内外都得到迅速发展。

二、税收筹划的内容与偷税、避税、节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税收筹划的对象、税收筹划的方式方法。

税收筹划的对象主要是: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战略模式、经营活动、投资行为等理财涉税事项,具体到各个行业、企业、个人会有具体对象,不尽相同。

税收筹划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利用税收优惠节税;2.递延纳税期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3.转嫁税负。

税收筹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合法性,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的特点。

偷税是指纳税义务人违反税法相关规定,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不缴纳税款或少缴纳税款的行为。我国这样界定偷税:“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①偷税具有欺诈性和违法性。

避税则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规定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上没有禁止的办法,作出适当的税务安排和税务策划,减少或者不承担其应承担的纳税义务、规避税收的行为”[2]。

节税在我国概念等同于税收筹划,在许多场合混用。

三、税收筹划的意义

税收筹划的意义可以理解为税收筹划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其对纳税义务人、征税机关、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说。

对纳税义务人而言,首先,税收筹划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意识,使得纳税人主动了解税法规定,提高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水平。其次,对企业纳税义务人而言,税收筹划是寓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之中的,不仅涉及法律部门、还涉及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甚至生产部门,需要统筹协调;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直接节约企业生产管理成本,间接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满足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又将其限制在合法范围之内。

对征税机关而言,减少税务机关与纳税义务人博弈成本,节约了征税机关的人力、物力资源,减少了稽核成本。但同时也加大税务机关研究法律漏洞,反避税的难度。

对整个社会而言,虽然税收筹划的直接目的是少缴税,但在客观上提高了纳税义务人管理水平,提高了征税机关的效率。

四、我国税收筹划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性质

1.税收筹划行为引起税法风险或者其他风险。税收筹划在现实中面临很多风险,主要是对违反税法强制规定可能引来税法上的惩罚,同时由于税收筹划也是一项管理活动,涉及企业决策,可能引起企业经营上的风险。

2.税收筹划在我国缺乏法律上的认可。税收筹划在国外发展迅速,但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认可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国内外学界也对其充满争议。

3.我国税收筹划多停留在钻法律、法规空子的不正当避税阶段。我国税收筹划起步较慢,从业人员多是懂税不懂法的会计人员或懂法不懂税的律师,缺少专业从业人员。税收筹划的技术手段也有限。

4.税收筹划、税务中介机构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在我国从事税收筹划的机构比较少,而且其形式也大多是召开企业税收筹划培训班,几天的时间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根本达不到税收筹划需要的要求。

5.企业税收筹划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缺乏广泛、专业的慈善事业,传统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交了多少税,现在企业搞节税,大家的主观评价就是这个企业没有社会责任心。

五、我国税收筹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税收征管执法不严、税务稽核水平低造成违法成本低。税务部门以补带罚、以罚带刑非常普遍,很多时候只求完成任务,加上资源、人力物力有限,稽核常常不到位,导致税收筹划违法成本很低,助长纳税义务人在税收筹划时的违法冲动。而事后惩罚力度不大且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我国法律更迭频繁,也是税收筹划风险重要来源。我国的几部基本税法,都处于几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状态。税收筹划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法律的频繁更迭不但影响筹划的实际效果,而且为纳税义务人带来违法风险,阻碍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

3.我国税收筹划多停留在钻法律、法规空子的不正当避税阶段。我国现在的税收筹划从业人员多是会计人员、法律人员和从税务机关出来的工作人员,它们的筹划技术或者手段还大多停留在钻法律、法规空子的不正当避税阶段。而税务机关和立法人员不断对我国不成熟的法律法规进行防漏独缺(反避税――这也是我国税法频繁修订的原因),双方的博弈导致税收筹划不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达不到纳税义务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效果,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4.税收筹划的法律社会环境不好。很多人认为企业节税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一些觉得自己有“觉悟”、纳税光荣的纳税义务人不屑于税收筹划,一些想偷税的人觉得税收筹划达不到它们想要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税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家对税收缺乏正确的认识。

5.纳税义务人权利意识淡薄。税收筹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项纳税义务人的权利,如同它诞生时,法律对没有人可以逼迫纳税人多缴税的认可。但很多纳税义务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权利,也没有行使权利。

六、建议与对策

1.制定税收基本法,完善税法体系,界定税收筹划概念。我国的税法体系相当不完善,既缺乏重要税种的单项立法,如增值税法,也缺乏一部税收基本法。建议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对税法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在《税收基本法》中界定税收筹划的概念,以推进税收筹划在我国的普及发展。笔者认为新的《税收基本法》要跳脱现行《税收征管法》的既定框架,规范许多税法实务、前沿、理论问题,税收筹划是其不能回避的。同时,税收法律还应在税种、计税依据、税率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中为纳税人提供税收筹划的空间。

2.税务机关严格执法、税务稽查,依法行政。税务机关的执法、稽查力度直接决定纳税义务人在税收筹划中的违法成本。只有税务机关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才能加大税收筹划活动中相关各方的税法遵从意识,税收筹划才能在中国健康发展并得到认同。同时,进一步完善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完善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惩罚制度。

3.加大税收筹划知识普及,提高纳税人权利意识。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权利应有内容,税务机关、高校、科研机构都应加大其宣传力度,支持相关研究和相关出版物出版,普及税收筹划知识,让大家知道如何合法筹划缴纳税款。同时,应当在我国税收法律中明确赋予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权利。

4.制定税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规范和相关责任认定。税务中介机构在税收筹划中发生违法行为,其不利结果如何在税务中介机构和纳税义务人之间分配问题应当既定清楚;相对于税法知识丰富的从业人员,委托人(纳税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所以还应当规定税务中介机构造成纳税人损失的赔偿责任,以进一步规范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

国家应当加快建立规范的税收中介机构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税收筹划人才,如近年来北大等高校税法教授就提出了培养税法硕士等高等专业人才的想法,但其实施还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本文针对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并分析了税收筹划对于医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系统的论述了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一、医药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主要是指纳税主体为了实现节税,在国家税务法律规定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所制定的一系列的节税规划,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投资以及财务处理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筹划,进而实现企业节税收益的最大化。税收筹划在具体实施上重点强调的是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税负的降低,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这与逃税以及避税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收筹划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纳税负担。在医药企业的税务处理上,经常出现由于纳税主体计算错误、没有申请税收优惠或者是没有报备可扣除项目,造成医药企业出现多纳税的情况。采取税收筹划要求纳税主体准确的掌握税务法律以及税收政策,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务处理,制定额度最低的整体纳税方案,维护纳税主体的合法利益。

(二)实现资金时间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很多的医药企业处于连锁经营或者是大量开设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较为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会由于纳税时间的不一致,造成医药企业的总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出现差异。实施纳税筹划管理则可以充分依靠医药企业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优化纳税时间,即选择最迟的纳税方案,确保纳税资金产生相应的资金时间价值。

(三)防范纳税风险。通过采取税收筹划管理,可以确保纳税人税务帐目清晰、申报方式正确、税款缴纳足额、及时,防范企业出现多纳税以及偷逃税款行为,避免企业由于税收方面的问题承受法律处罚,实现医药企业的涉税零风险,进而降低医药企业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医药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

(四)效益的最大化。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筹划,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最大的纳税降低额度,而是实现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收入的最大化。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成本效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税收筹划的净收益进行计算明确,确保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一)税收扣除技术。税收扣除技术就是通过实现税前扣除额以及冲抵额的最大化,确保在同等收入额的前提下,降低医药企业的计税基础,进而实现医药企业应纳税额的降低。对于医药企业扣除技术主要是在医药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具有可扣除项目的方面,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进行税收筹划,减少医药企业的应缴税额。采用扣除技术进行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关键在于确保税收扣除项目、扣除金额的最大化,扣除时间的最早化,同时通过转让定价对医药企业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调节。

(二)递延纳税技术。递延纳税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依靠延期缴纳税款来实现医药企业的节税技术,采取递延纳税技术虽然不能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额度,但是可以实现纳税时间的合理推迟,这就相当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医药企业的周转资金,增加了资金运作以及时间价值的收益。采用递延纳税技术进行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关键是要确保医药企业递延纳税项目、递延纳税金额、递延纳税时间的最大化。

(三)税率降低技术。税率是医药企业税额计算的尺度,税率反映了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主体税额的征收比例,因此是税负的衡量标准。当前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等,单一税种很可能会存在多个税率,因此在税收筹划中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内容对税率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降低税率来实现纳税额度的降低。

(四)税收优惠技术。税收优惠是税收筹划最基本的节税技术,主要是利用国家在免税、减税、亏损抵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总额。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部门必须全面、准确的了解医药行业税务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使用条件,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巧妙适用税收优惠政策。

三、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具体实施策略

(一)明确医药企业实收筹划的总体指导原则。对于医药企业税收筹划实施,应该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整体税负的降低作为目标筹划,同时兼顾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不能由于单纯为降低某一项税负造成其他税负的增加,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较低。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还应该将其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是在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着眼于企业的扩大发展以及利润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企业税负的最小化,确保税收筹划能够完全服从于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体系。首先,应该结合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税收筹划机构,可以采取预财务管理部门合并办公或者是单独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的所有税务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应该针对医药企业的税务筹划指定标准化的税收管理流程,即形成税收筹划因素分析、环境分析、目标制定、税收筹划技术选择以及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价流程,对医药的税收筹划工作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管理。第三,应该创新完善医药企业的事前税收筹划评估制度,在进行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之前预先进行税收筹划,以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决策的科学性。第四,应该不断的对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技术进行完善,同时进一步的拓展操作平台,尤其是强化对于免税技术以及税收临界点的设计运用,确保税收筹划方案的最佳。

(三)分阶段的实施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对于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应该根据医药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税收筹划管理。在筹资阶段,应该考虑资金成本和收益进行资本结构的税收筹划,同时加强对经营租赁筹资方式的运用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医药企业的投资阶段,则应该在投资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等方面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适用税率的相关情况,通过在国家税收政策予以倾斜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及选择分公司的组织形式来享受税收优惠、降低税率。在销售阶段,则重点需要考虑视同销售、收取代销手续费、合同买断、合同租赁等不同形式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

四、结语

税收筹划作为医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医药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的重要措施。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采取多种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案,降低医药企业的税负,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与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秉文,付春香.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组建的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2007,(10):99-100.

篇4

(一)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分析。

税权作为一个税法概念,应当将其置于税收法律关系中,按照法律权利的一般原理对其进行解释。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无论形式多么复杂,最基本的当事人是国家和纳税人,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权不是国家单方面的权力;国家和纳税人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两极,理应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税权也应是国家和纳税人同时享有的税收权利或税法权力。

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看,税权即税法权利,是指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由此可见,对于国家而言,税权体现为对税金的取得和使用的权利;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权体现为纳税人对税收要素的参与决定权和对税款使用的民主监督权等。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和纳税人作为税收双主体之一的角度来认识税权,提升了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并将纳税人税权系统地划分为税收使用权、税收知情权、税收参与权、税收监督权、税收请求权等几类。

(二)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分析。

对于税收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的国家分配论,认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另一类是以西方社会契约思想为基础的等价交换说、税收价格说和公共需要说,认为税收是公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是公民为获取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分析税权,将税权不仅定位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力与权利的追求,并将纳税人作为税收权利的主要地位,纳税人为了获得公共需要而纳税,政府则成为企业获得公共需要而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权力。

(三)税收权力与税收权利。

马克斯·韦伯说:“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利是权利主体在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从“权利是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的定义看,权力是权利的保障者和根本条件,而权利是权力所保障的对象,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税收权力就是保障税收活动正常运行必须且应该时,迫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为税收管理者——征税人所独自拥有且为被管理者所承认的强制力量。事实上税收权力是保障社会公共资源和纳税人之间利益的根本手段,征税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委托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的代表。而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征税者的权利就是纳税人的义务,相反,纳税人的权利就是征税者的义务。

可见,税收权力和税收权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税收权力是税收权利的根本保障,是保障税收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的索取与利益的强制力量;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获得的利益。

二、企业的税收权利分析

市场经济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经济,是“逐利”和“趋利”经济。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实体和竞争主体,它具有各种能力和各种权利,能够独立享有权利并承担责任,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中,享有权利对企业至关重要,如果不保护并肯定这些权利,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也丧失了权利能力,同时也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那么,税收筹划是不是企业的权利,还应该从企业依法享有的税收权利谈起。

企业的税收权利也即纳税人权利。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因纳税而拥有的权利,即通过税收来实现公共权力(政府)对个人产权的有效保护。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不仅指有形物品,也包括许多无形物品:一种重要的无形的公共物品就是“对产权的保护”。通常人们说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是实行“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来建立和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这些都不过是手段,所有这些手段最终生产出的东西,正是社会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权益保障的前提则是权益的确认(合法化),税收正是追求权益合法化的重要途径,纳税人权利正是通过纳税使得其自身权益得到合法化的确认和得到有效保障。纳税人权利在内容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对其依法可以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同时包括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获得的救济与补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纳税义务而生的纳税人权利,例如目前体现在《税收征管法》(2002年实施)中纳税人的19项权利(知法权、知情权、保密权、申请减免退税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控告、检举权、申请获取检举奖励权、受尊重权、要求回避权、延期申报权、延期缴纳税款权、基本生活用品无税所有、使用权、委托权、受赔偿权、退回多缴税款并受补偿等)。广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公民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的权利。①

三、税收筹划权分析

(一)税收筹划权的法理基础。

税收筹划存在的法理基础在于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税收法定是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私法自治则表现为公民个人参与市民生活、处分其私有财产权利的自主性。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证纳税人权利的实现。

1.筹划权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应有之义。

税收法定原则产生于英国。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只有国会通过法律才能向人民征税。此后,这一原则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宪法或法律接受,成为保障人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税收法定原则正式建立在西方社会契约自由和税收价格说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含义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有税必须有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税收法定是法治主义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税收实体法定和税收程序法定。税收实体法定是指各单行税种法律中所共同规定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它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由法律明确。税收程序法定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及纳税主体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它具体包括税额核定、税收保全、税务检查、强制执行、追缴追征等内容。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对税法的解释原则上只能采用字面解释的方法,不得作任意扩张,也不得类推,以加重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也就是说,当出现“有利国库推定”和“有利纳税人推定”两种解释时,应采用“有利纳税人推定”,当税法有欠缺或存在法律漏洞时,不得采用补充解释的方法使纳税人发生新的纳税义务。税收立法的过失、欠缺与不足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合法程序来解决,在法律未经修改之前,一切责任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负责,不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由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限制征税一方过度滥用税权,保护纳税人权利,它要求构成课税要素的规定应当尽量明确,避免出现歧义。因此凡规定含糊不清或没有规定的,都应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没有违背税法中明文规定的内容,纳税人无论是利用优惠规定也好,还是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也好,都是纳税人的权利,是合法的,应当受到保护。所谓“凡非法律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反映在税法领域就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应避免道德判断。因为道德标准不是法律标准。道德规范不能等同于法律。道德标准是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而法律是立法机关的明文规定。虽然法律在制定过程中会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但是法律一旦形成,就与道德规范相脱离,不受道德规范左右。正因为如此,虽然违法行为通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的。

2.私法自治是筹划的内在动力。

私法自治原则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之上,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按照我国台湾法学家王泽鉴在《民法总则》一书中的观点,私法自治是个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组织的非法干预。私法自治原则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利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私法范围内,个人能够自主地参与经济活动,自由处分其私有财产,进而促进市场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英国著名法学家AJM米尔恩的阐释,权利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资格。它可以分为两大类:行为权和接受权。享有行为权是指有资格去做某事或用某种方式做某事;享有接受权则是指有资格接受某物或以某种方式受到对待。基于私法自治原则,基于对税收利益的追求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税收筹划行为,是纳税人享有的行为权。按照经济学观点,纳税人(企业)是在社会经济状态中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的行为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偏好,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必然带来对税收筹划利益的追求与向往。

(二)税收法定与私法自治共同保障税收筹划权利的实现②。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作用。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具有客观性,如果不想受到法律的制裁,必须在客观上使个体的行为与法的规定相协调。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收法定原则同样为纳税人纳税、征税机关征税建立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规定,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是税收筹划行为,还是偷税、漏税、骗税行为,这些都需要税收法定原则在相应的税收法律中予以明确。按照法学理论,法律一方面通过宣告权利,给予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义务,来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在税收法定原则下,纳税人一方面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行事。

税收法定的根本目的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并不背离私法自治原则。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各种纳税范围内,有根据自己生产、生活需要任意选择生产经营方式的自由,但自由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最终将导致自由的沦丧;权利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同样导致权利的滥用。税收法定对私法自治的限制,不会妨碍私法自治原则的适用。税收法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对鼓励国家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经营,调整私法自治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权在税收法定中是法律在其规定范围内所享有的权利,私法自治原则使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行使税收筹划权利,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则的相互界定,将税收筹划权的具体权利与行为范围体现在明确而具体的范畴内。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税收筹划权利必将作为一项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

(三)税收筹划权的法律意义③。

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即税权。相应地,税收筹划权作为税权的一部分则可以界定为在法律权利义务规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纳税人各种权利,税收筹划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原因在于权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法的规定性,它对权利拥有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权利拥有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以法律界定为标准,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后者则表明虽然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但还需要纳税人在守法的前提下,主动地实现其需求,即纳税人对自己主动采取的行为及其后果事先要有所了解,并能预测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税收筹划就是这种具有法律意识的主动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中,经济主体有自身独立的经济权利和利益,税收筹划权也成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税收筹划的发展史上,为大家公认的税收筹划产生的标志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的发言,他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税收筹划第一次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成为奠定税收筹划史的基础判例。另一重要判例为1947年美国法官汉德在一个税务案件中的判词更是成为美国税收筹划的法律基石,原文如下:“法院一直认为,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不可指责的。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不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而且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的税收。税收是强制课征而不是无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纯粹是奢谈”。这两个判例,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对纳税人纳税筹划权利认可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法律上承认了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中国加入的WTO和OECD组织赋予国民八项权利,其中便有纳税人的筹划权。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既是纳税义务人,又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人,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纳税人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兼并与破产的权利。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属于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从长远和整体看,税收筹划权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

注释:

①张祷:《对我国税收征纳关系的认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篇5

摘要: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一个基本评价指标。促进纳税遵从不能单方面强调税收的强制性,应从纳税人角度出发,宣扬纳税人权利、形成纳税人与税务机关间的良性信用互动关系、规范发展税收筹划来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促进纳税遵从。

关键词:纳税遵从;税收筹划;纳税人权利;互动关系

纳税遵从,又称税收遵从(taxcompliance),是我国政府在《2002年—2006年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包含有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三个基本要求①。由于其体现了现代公共财政体制下税制优化目标,涵盖了现代社会公民自我意识与国家意识提升的基本思想,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也成为衡量现代税收管理绩效的一个关键标准。研究与促进纳税遵从,成为构建二十一世纪公共税收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经济社会纳税遵从度的高低,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想的纳税遵从度的实现,不仅要求有一套公平合理、明确易行、奖罚分明的税制,而且要求纳税人真正意义上认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含义,税务人员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由此出发,影响税收遵从的一系列因素:税制设计、税务宣传、公民意识形态、社会税收环境等包含了良好税制构建的一些基本理念,即现实有限性与理想的延伸性;纳税人与税务人员的平等性;公民税收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所有这些理念都外化为税收征纳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们的税制设计也理应充分参照并吸收这些理念,在税制设计应该怎样与可能怎样中寻求最佳平衡点,而不仅仅是把税收作为既定物,由它应起的作用来规范现实要求;在强调公民纳税意识提升的同时,反思税务部门理应提供的服务;宣讲税收法律威性的同时,关注纳税主体的经济意识;强化税法意识的同时,考虑公民的税收道德意识。

一、促进纳税遵从的纳税人权利强化

我们在对纳税不遵从行为,即纳税人不申报、不如实申报以及不按时缴纳等不遵守税法的行为(在现实中常表现为偷、逃、漏、骗税行为)进行分析时,通常把原因归于税法宣传力度不够、历史上隐性赋税惯性作用等。事实上,纳税行为的发生,是纳税人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真实地转移给国家的过程,其直观感受,无论怎样都是一种利益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简单靠宣传手段来提高纳税遵从显然过于薄弱。税制设计应该考虑纳税人有自己的利益选择,用纳税人的思想来体会纳税人的感受。

怎样让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是处于利益最大化状况呢?纳税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除了财富最大化外,还有非财富最大化,如权利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同等②。对于财富最大化目标,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是真实的财富转移过程,其发生必定表现为可精确计量的利益损失。但是,纳税人也是理性的,他会考虑目标的长期性,现时的收入减少可以在逐步优化的社会环境如市场卫生、道路交通状况等改善中得到回报。然而,宏观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优化毕竟没有明显的利益边界,在同一性中不易被察觉。而现实税收宣传则倚重与强调税收的强制性与公民的纳税义务,无形中造成了公民对税收对税务机关心理上的抗拒,一定程度上对纳税不遵从行为起到了刺激作用。缓释纳税人纳税不遵从行为,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纳税人意识到纳税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让公民客观上对侵犯自身财产权的征税事项必须有发言权,这也是他们自觉纳税的基本心理支持③。但是,现实情况是,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的纳税人权利意识是相当淡薄的。纳税人无法真切感受到纳税人的权利,又怎能从根本上促进纳税遵从?承认并保护纳税人应有的各项权利的完整性、具体性、权威性,改变纳税人的消极被动地位,是正确解决税收征纳关系的关键。今后税收工作的开展,显然必须注意纳税人权利的实现。

具体来说,税收工作应明确宣告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即只依法纳税的权利、公正对待的权利、了解与获取纳税信息资料的权利、税收减免优惠的权利。其中,只依法纳税的权利的含义为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法规定外的额外纳税要求和对超征误征的税款具有还付请求权,这一权利贯彻纳税的全过程,包括了事前、事中、事后公民权利保障的三个阶段。公正对待的权利,除了横向公平(同等条件的纳税人缴纳同等的税收)和纵向公平(条件不同的纳税人不同等课税)之外,还包括对待纳税人的程序过程等服务上的公正。了解与获取纳税信息资料的权利要求税务人员有义务向纳税人解释相关纳税程序以及税款的运用事宜等,使纳税人明白自己所享受的环境卫生、体育场所、社会保险、初等教育和道路交通等多项福利服务都是由税款支持的,公民是在为自己纳税。

二、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信用互动关系的形成

了解纳税人具有的权利是纳税遵从的基本心理支持。纳税人要真切感受到付出财富的价值回报,还有赖于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用互动关系的形成。就信用而言,包含政府,在这里具体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用和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信用两个方面。为提高公民的纳税遵从度,最基本的是树立起纳税人对政府

的信心。政府在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其所作所为必须让纳税人感到政府机关是在慎重地使用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而不是令人感到所缴纳的税款是打了水漂。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必须以廉洁为本,诚信课税、依法用钱,慎重论证税款支持的项目,引入成本—效益核算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纳税人的负担和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要在诚信课税的基础上,增强纳税透明度。

首先,税务部门的管理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设定、纳税服务必须精简明确,通过税务承诺服务降低成本。就税款征纳而言,税务应和银行、邮局实现联网,纳税人通过银行或邮局向税务部门纳税,一方面,抑制税务人员利用既开税单又经手现金的机会挪用税款行为;另一方面,也降低税务机关的征纳成本。

其次,从纳税人角度出发为纳税人开展“纳税提醒”业务。社会成员纳税意识的强弱固然决定了税务部门的征管方法、手段与绩效。然而,税务部门的服务态度、开展的业务内容、征管的方法也反过来影响纳税遵从。纳税提醒业务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征管成本,但是对纳税人来说,其成本与逾期纳税惩罚相比是极低的。对于那些业务繁忙、财务管理等欠缺规范的纳税人来说,纳税提醒业务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纳税提醒意味着个人收入损失的降低。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产生的这部分费用可以由纳税人负担。当然,也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个问题:对逾期纳税的纳税人来说,负担此费用是公平合理的,而对那些及时纳税的纳税人来说无疑是成本的增加。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纳税人之间的自由选择来实现。税务机关应明确告知纳税人此项业务服务的有偿性。有需求的纳税人自然愿意承担此成本,而对于及时纳税的规范纳税人来说无需享受此服务也无需为此引发额外成本负担。第三,在社会生活中把税收形象化、具体化、长期化。我国的税制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把纳税行为和纳税人身份遮蔽了。就增值税而言,其在零售环节被确定为征收价、税分离的增值税。从消费者角度看至少表面上与个人无关。但是事实上,增值税税款由纳税人向购买方收取,消费者是增值税负担者,消费者的每一次购物都包含了纳税。但是在价、税合并标识的方式下,公民比较难意识到自己与增值税的关联。而在国外,例如日本,采用的是价、税分开标识的方式,其购物单据上都明确标出扣缴的税金金额。这实际上是对税收征纳过程的公开化,也是税收概念的具体化、经常化、形象化。在这样的税收环境下,公民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促进纳税遵从也较容易。我国的现实情况表明,要在短期内全面实施价、税分开标识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一种借鉴方法,要普遍促使公民纳税意识的增强,则必须把税收经常化、具体化、形象化。针对个别税种,选取财务制度完善的纳税人,对部分生活日用品定期进行价、税分开标识的宣传活动。也可以把税收的相关内容印制成宣传单,在车站、码头、旅馆、邮局、饭店、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设点发放,宣传的内容应与百姓生活贴近,并将这样的宣传长期化。当然,在宣传过程中,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注意广泛运用非正式化的宣传方式,如文学作品、电视剧等。这些非正式化的宣传内容往往比正式的宣传更为持久生动,也更易深入民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一书中谈到:我向社会缴纳捐税,是为了让我不被人盗窃、不挨打、不被人杀害、没有人敢对我提要求。所以,应避免“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光荣”等空泛的宣传。

第四,建立税收信誉体系。良好的信誉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21世纪日益显示出其内在的资源价值。受到尊重是纳税人的正常需求,也是社会的道德意识的体现。尊重,又意味着社会群体对个体行为的认同。相对于尊重而言则是轻视与否认,它意味着社会群体对个体行为方式的排斥与否认。作为正常的人,每一个纳税个体都不希望自我被群体所否认。从这一意义上讲,税收的设计诸方面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规范。基于此方面的分析,税收可以和个人信誉紧密联系,把税收和个人就业、升职、执照、出国、消费、继续深造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誉的波及效应,强化纳税人纳税意识,抑制其逃、骗税等行为的发生。不得不提的是,纳税作为公民一项基本义务,依法纳税是正常的行为要求,对规范纳税的纳税人树立模范形象与表彰过程,事实上包含了弱化税收刚性与义务的影响,容易造成税收柔性与可扭曲性的负面效应,在税收行为选择中要慎重使用。

第五,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工作评价标准的度量体系。税收是公共的,必然具有服务性与法制性特征,服务性是现代公共税收的灵魂和宗旨④。这就要求其业务流程的设定、机构设置、信息化管理建设、绩效考核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以纳税人为中心的一流服务,以优质的服务防止问题的发生。服务行为的最终结果要回归到绩效考评上。建立一套用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成效标准的度量体系,无疑是最大限度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的现实选择。当然,纳税人与税务机关间的信用互动关系包含了对纳税不遵

从的遏制。税收实践表明,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深查严处”程度越高,公民的纳税不遵从行为发生的机率越低。在我国的纳税环境还未达到成熟的情况下,“深查严处”仍然有必要。在继承传统的稽查方法基础上,也应借鉴统一纳税识别码制度、财产实名申报制度和第三方信息报告等制度对税务稽查的作用。

三、规范发展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指的是纳税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以降低税负为目的,对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筹划安排,选择有利于节税的生产经营方案⑤。相对于上文所述的税务稽查和税法宣传而言,税收筹划直接表现为纳税人在现实税制下的财富损失的减少,是一种可测量的节税活动。因此,也促使纳税人发自内在力量自觉、主动地学习税法、钻研税法并履行纳税义务。税收筹划过程,事实上也是税法的普及与运用过程。因此,税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是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是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税收筹划还处于初始阶段,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多,对它的作用也不是十分清楚。宣传税收筹划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有必要让公民明确认识到税收筹划是一种无风险的减轻税负的途径,是一种合法合理的巧妙纳税行为,是直接关系到个人及企业利益的一项工作。因此,在宣传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筹划案例。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分析,着重宣传以下几个方面的税收筹划工作:(1)企业组建、筹融资、投资中的税收筹划。(2)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的税收筹划。(3)会计处理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纳税人出于获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就要最大限度地学习研究税法,其了解程度越深,公民纳税意识越强,纳税遵从度越高。另外,通过税收筹划促进纳税遵从必须规范发展税收业务。我国现有的税收筹划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很多机构事实上与税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公正、公平、合理的目标取向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规范发展税收筹划业务,显然应该将税务机构真正从税务部门剥离出去,成为自我发展的规范的社会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李林木.促进纳税遵从[j].福建税务,2003,(10).

申亮,张灵芝.公民纳税意识培养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2,(10).

湛中乐,朱秀梅.公民纳税意识新论[j].现代法学,2000,(5).

篇6

【关键词】境外工程;纳税;筹划管理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程度非常激烈,已经达到惨烈的程度。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不振的状态,西方各发达经济体几乎全都陷入了零增长或者低俗增长困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冲击尤其大,。危机发生以来,中资企业承接的工程数量虽然大幅度增加,可企业效益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纳税筹划。在这种情况下,承接境外工程的企业就要做好企业的纳税筹划管理,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承接境外工程企业面临的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承接境外工程企业面临的税收政策现状,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境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国内税收政策现状,二是其面临的境外税收政策现状。

在国内,境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着优惠的税收政策。2009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通知,明确规定中资企业或者个人在境外提供建筑业劳务免受营业税。2010年,两个部门又联合发文,对境外所得税额、预提所得税如何计算和缴纳问题做了详细地说明。从这两个通知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是支持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的,因此才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有助于其发展的措施。

相对国内,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国外面临的税收环境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境外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采取的英、欧制健全的税收体系,以前主要是监管体系不作为或失效,随对外建筑承包工程的发展,以及部分国家政府财政压力,税收执行、监管手段不断加强,以前是粗放的逃、避税手段风险日益增大,迫使境外工程纳税筹划日益规范和重视。

二、境外工程税收特点的分析

(一)境外税收的种类比较多

当前,虽然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政治体制不同,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不同,导致各国的税种并不相同,且由比较大的差异。笔者经过初步的了解得知,现阶段,境外税收的种类大致有:个人所得税、分包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和补充税、增值税、矿产资源税、印花税、不动产税、销售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预扣税、现金税、合同登记税、圣战税、雇员人头税等等。在这些种类繁多的税目中,比较重要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也称工资所得税或者工资报酬税)、企业所得税(也称预提所得税)、进口关税及其补充税等等。

(二)境外的会计制度与中国的会计制度的差异比较大

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差异方面: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差异;资产折旧和资本津贴计算的核算差异;建造合同会计准则是否适用差异;境外工作人员国内社保统筹费用成本税前列支限制差异,境外项目投标、施组及来源境内发生地的一般费用税前列支限制差异;发票与税务监制发票真伪辨证差异;实物交易计量差异。

因为各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对于发达的经济体来说,其会计制度的设计主要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尽可能增进人民福祉,但是对于欠发达经济体来说,其制定会计制度,必须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能够确保中央政府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进行监管。在会计制度方面,我国与境外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成本确认的方式,二是金融工具计量、固定资产等的交易方式。

在我国,无论是境外工程的承包,还是境内企业的经营,都采用权责发生机制对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运营成本进行确认。但由于承包工程所在国大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财会体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因此仍有不少国家采用付制进行企业营业收入和运营成本的会计确认。这种收入成本确认方式上的差异,给我工程承包企业的纳税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实物交易方面,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实物交易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这种计量方式是国际通用的,但由于境外工程所在国大都位于欠发达地区,这些个国家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发展完善,产权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也就很难形成市场的公允价值。这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实物交易的计量方式和我国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这就极有可能增加我国境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施工成本,从而导致其运营成本增加,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境外工程纳税筹划管理措施分析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步骤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税收的分析筹划,和其它事情的提前谋划 一样,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税收筹划的基本步骤为:研究税法,总结相关的法律规定;确立筹划的目标,建立备选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测算相关数据;根据测算结果,按税后净收益的多少,排列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方案。

首先,应深入了解工程所在国的税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做税收筹划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税法是各国政府对企业征税的基本法,企业只有在深入了解税法确定的基本收费项目、税收项目、收费范围等,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筹划,才能确定企业所应上缴的税负。

根绝企业的具体运营状况,在对工程所在国税法深入了解以后,则制定税收筹划的目标。税收筹划的目标确定,应遵循合理化的原则,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这就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往年税负的情况,制定企业可以达到的筹划目标。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筹划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建立相应的方案,以期实现目标。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多个可供选择的税收筹划方案。制定多个税收筹划方案,可避免企业出现一种方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陷入被动的状况。

待税收方案确定后,就需要使用数据模型。境外工程承包企业企业的财务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全都反应在数字上。因此,要通过数学模型对制定的多种筹划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优的筹划方案。采用数学模型,能够增强税收方案的说服力。而后则是选择最佳方案或者方案组合,付诸实践。

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要严格监督考核税收方案的落实情况,确保企业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二)纳税筹划管理的措施和方案

从本质上来讲,税收筹划的方法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虑如何通过各种节税方案和节税手段把企业的税负降到最低,二是如果某些税负确实无法降低,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考虑如何尽可能延长税负的预期收益。具体的纳税筹划管理措施和方案如下:

(1)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科学准确预测企业的工程施工成本,合理利用当地的税收政策,尽可能削减企业的税收项目:一是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国的规定,把境内外工程人员的工资全部计入工程项目外帐成本;二是在工程所在国所购买的一切建材,必须取得所在国通用的发票。

(2)如果在工程项目所在国发生经济业务,则务必从供应商那里取得符合法律规范的发票,作为企业增值税筹划的依据。

(3)关税是境外税种的主要税目之一,企业要充分利用工程项目所在国的税收减免政策,尽可能降低企业的关税税负。

此外,除了上述措施,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还可以考虑聘请当地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税务进行筹划管理;由于当地财务人员对其国家的税收政策环境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制定操作性更强的纳税筹划方案。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资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已经成为中资企业面临的课题之一。毫无疑问,中资企业如想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则,努力建设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除此之外,中资企业还需要做好纳税规划,切实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探究了境外工程纳税筹划管理,希望对中资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戴慧雄. 境外工程纳税筹划管理初探[J]. 财会月刊,2011(12)

篇7

关键词:税收筹划;筹资方式;筹资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86-02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任何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原料、支付各种费用、进行研发活动、扩大经营规模等。因此,筹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企业筹集资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纳税角度看,不同的筹资方式对应不同的筹资渠道,企业最终所承担的税负也不相同,取得的税后收益也有差别,这便为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运用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

1 债务资本筹集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研究

(1)银行借款的税收筹划。向银行借款的成本主要是利息。银行借款利息可以税前扣除,具有抵税作用,如果企业能够与银行达成某种协议,由银行提高借款利率,使企业计入成本的利息费用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银行也可以某种形式将获得的高额利润返还给企业或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贷款,达到节税的目的。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关系的前提下,双方是可以通过利润的平均分摊减轻税收负担的。由于大多数银行和企业之间没有关联关系,因此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税收筹划操作空间并不大。但是,考虑到税收因素,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还本付息方式来减轻税负负担。方法是可以借助计算不同还本付息方案的应纳所得税总额作为主要选择标准,应纳所得税总额最小的方案应该优先考虑,同时要将不同还本付息方案下现金流出量的流出时间和数额作为辅助判断标准。如果现金流出量集中在还款期限后期,则可以因为现金流出时间滞后而享受到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的好处。如果现金流出量较低,则可以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自己支配。

(2)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资,可以为公司筹集大笔资金,而债券持有人只能得到固定的利息,而债券的利息根据税法的规定,可以在税前列支,公司可以获得所得税收益。公司债券的付息方式有定期还本付息和分期付息两种方式,当公司选择定期付息时,公司则在债券有效期内享受债券所得税收益,还不必付息。因此,在还本付息的方式上公司可以考虑选择定期付息。至于债券发行的折溢价的摊销方法,目前新会计准则规定一律采取实际利率法,因此税收筹划的空间不大。

(3)企业间拆借资金,在利息计算及资金回收方面与银行贷款相比,有较大弹性和回旋余地,从而便于企业间实现某种默契和税收上的互利。因此这种筹资方式为众多企业所青睐。此种方式,对于设有财务中心的集团企业来说,税收利益尤为明显,因为集团的财务中心能起到银行的作用,可以利用集团资源和信誉的优势以整体对外筹资,再利用集团内部各企业在税种、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实行逐层分贷,调节集团资金结构和债务比例,既能解决财务难题,又为集团整体争取到了税收利益,如果有条件,应尽量将财务中心设在税收协定网络发达的地区,这样可享受借贷款免征或少征预提税和营业税的好处。

(4)借款费用的税收筹划。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在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凡是与固定资产购建有关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应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之后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须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冲减以后各期应税收益,而费用化的借款费用一次性抵减当期应税收益,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由此可以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企业应在借款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计入费用化的份额,获得相对的节税收益,即企业应尽可能缩短固定资产的购建期间。

(5)租赁活动中的税收筹划。租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从企业纳税筹划的角度看,租赁也是企业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方法。对承租人来说,经营租赁可获取双重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因长期拥有设备而承担负担和风险;二是可以在经营活动中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利润,减少税基,从而减少应纳税额。企业也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迅速获得所需资产,这样做相当于获得了一笔分期付款的贷款。而且从税收的角度看,第一,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 从而减少利润,降低税负,资产也将比用加速成本法在更短的寿命期内折旧完。第二,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减少了纳税基数,降低税负。相比之下,融资租赁的税收抵免作用更为明显。如承租方和出租方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还可以直接把资产在不同利润水平和税收待遇的企业间转移,并在规定范围内收取尽可能低或者高的租金,目的在于使整个集团享受最低的税收待遇,实现集团整体税负最轻。虽然融资租赁的避税效果更好,但是至于具体的租赁方式是采用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企业还是要根据投资期限、利率水平等因素再结合税收利益及自身特点,从现金流量、贷币时间价值、资金成本、风险价值等方面着手,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选择。

2 权益资本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研究

企业自我积累是指企业在实现自己税后利润的前提下,将获得的利润逐年进行投资,在企业自我积累筹资方式中,资金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合二为一,因此税收难以分摊和抵消,难以进行纳税筹划。而且,将企业自我积累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之后,税负全部需要由企业自负。这种筹资方式积累速度比较慢,不适应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经过征税的利润再投资获利仍要征税,即存在着双重征税问题。因此,无论从避税效果还是企业承担的税负来看,此种筹资方式都不是最佳选择。

当公司决定采用发行普通股筹集资金时,从节税的角度考虑首先要确定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因为注册资本的大小与税负有很大关系,如果确定的注册资本较小,而所需资金较多时,公司可通过筹集部分债务资本来解决所需资金。虽然注册资本的大小对债务资本的筹集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公司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公司投资收益率来增加投资者信心,以便筹集到足够的债务资本,这样负债的利息作为税前扣除的项目,就可享受所得税收益。

3 混合筹资的税收筹划

企业通过负债筹资,借款利息和债券利息是在税前发生的,可以作为财务费用在税前冲抵利润,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降低税负。若通过发行普通股方式筹资,股利要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象债务资金利息那样作为费用从税前支付,因此不具有抵税作用,这相对增加了税收负担。但是负债过高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不可避免要筹集一部分权益性资本,这时可以考虑选择可转换债券的筹资方式,可转换债券因使投资者有双向选择权而易于筹集到所需资金,又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减少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与普通债券相比除了同样具有利息抵税作用外,其较低的利率降低了筹资成本,在转换为普通股时,无需另外支付筹资费用。利用可转换债券筹资,既可享受税收利益又能使资本结构达到理想水平,这种间接的股权筹资方式,不失为一些企业的一种理想选择。

4 小结

在对企业筹资活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正收益。只有当筹划方案带来的当期收益大于当期费用支出时,或是虽然该筹划方案带来的当期收益小于当期支出,但是该方案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时,该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大明.税收筹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税率筹划;扣除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68-02

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不是只有我国实施,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早有出现。西方国家很多会计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所得税,很多人甚至以此为生。它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可谓是历史的产物。对企业所得进行征税,也是我国税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构建和平和谐的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企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我国很早就实行对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因为税法的改革会关系到每一个企业,所以如何进行正确的税制改革,避免税改对企业的影响,不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情。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没有来自国家的支持,主要是自我融资,所以其经营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执行自己经营活动的同时,企业也应遵纪守法,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偷税漏税。要明白税收的作用,要明白税收作为国家经济调控杠杆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促使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本文作者主旨在通过剖析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结合企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其进行深度的分析,希望对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有所帮助,又不触碰法律的底线。

2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具体实现

2.1 税率的筹划

全新的企业所得税最基本的改变就是对基本税率的调整,原来的税率是33%,现在全新的基本税率是25%,明显降低了。企业要想减少税收的负担就要适当的减少自己的利润,应将利润放在附加值上。可以的做法有,对技术进行投入,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销售收入的确认要推迟,对设备的更新要跟上时代,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要及时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将企业的利润往后顺延,税后的利润才能最大化。

①推迟收入的确认时间。之所以对收入的确认时间进行推迟,主要原因就是一旦收入确认了,不管你的资金是否在自己的手中,所得税都是要上交,所以要尽可能的推迟收入的确认时间。这会牵涉到很多销售结算的方式,如果结算方式不当,很有可能企业就需要对政府先行垫付企业的所得税。所以推迟收入的确认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缓解交税的压力的。

②税率的变化的筹划。我国原来的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是33%,特区和高校技术是15%。现在全新的法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都是25%,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基本税率还是15%,小型利润不高的企业的所得税基本税率为20%。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企业应该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条件,使自己符合低税率的企业。比如将自己的企业注入全新的科技,成为高新技术行业。将自己的大企业分为小型企业,这样税率就能很好的降低,缴税减少,利润才能最大。

2.2 企业税基的筹划

我们所说的税基就是收税的基础,我们进行的所有的税收筹划都是对企业所得税的税基进行调整。在不触碰法律底线的前提之下,尽可能的减少应纳税的金额。所以基本税率越小,企业所缴纳的税收是越少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的依据应该是企业经营的所得。根据法律,其计算的方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允许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想减少企业的税额,只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企业的收入,一个就是税前的费用支出。

2.2.1 收入的筹划

①应该被筹划的收入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各种收入,货币收入,也包括非货币收入。不征税的收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行政拨款的收入。免税收入是属于企业的收入,也属于征税的范畴,但是税收免除。这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在对外进行投资的时候,企业可以先将一些符合免税收入的东西购买进来。比如将一些闲置资金用来购买国债等。

②利用分期确认收入筹划。新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有规定,在计算纳税人应该所缴纳税额的时候,原则应该是权责发生制。对于可以分期确定的税额,计算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用分期收款的方式对商品进行销售,这个日期的确定就应该是合同上规定过购买人付款的日期。第二种就是对于一些持续时间比较久远的工作,比如建筑、安装等,应该在每一年度按照完成的工作量来确定收入。最后一种也是持续时间比较久援的,但是是再制造产业的话,也要按照完工的进度来确定企业的收入。

分期确认的原则就是法定的收入时间不能早于实际的收入时间,这样企业才能有充足的钱去为国家纳税,才能避免偷税漏税的可能。

2.2.2 扣除项目的筹划

企业利用现行的法律对可以扣除税收的项目进行筹划,是企业税收筹划的重点,这个空间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很宽广的。我们从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可以看出,只要是与企业获取利润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有关的,包括成本、损失等,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都是应该扣除的。

①关于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筹划。为了做好纳税筹划,平常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业务招待费与会务费、差旅费应严格区分。企业在进行花费的划分中也有自己的技巧。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业务招待费是不与会务费和差旅费等同的,否则对于企业的税收是很有损失的。因为后者在法律上是不征收所得税的,只要你有合法的证明,但是前者就要征收。其二,合理转换各项费用。不仅仅是将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用与企业的会务费、差旅费分开。同样是业务费用,是招待费用还是宣传费用,企业也应区分清楚。因为在预算执行的时候,二者合理的进行转换,也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很多的费用。其三,设立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增加扣除费用额度。按照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律,无论是业务招待费,还是宣传费,还是广告费,在对其进行征税的时候,计算的基础是以营业收入为前提的。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将公司的销售承包给另外一个专门销售的公司,那么无疑就多了一个关卡,企业利润不改变的话,那么税收是增加的。

②研发费用的筹划。就研发费用而言,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律中有规定,对于企业研究新技术所产生的费用,在计算税收时应该是加计150%进行扣除的。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优惠的政策,所以企业应该将一部分的资金用于研发。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研发费用产生的认定条件,应该单独核算。如果研发还没有成功,但是费用已经花出去,那么是会算成损失的在100%扣除的基础之上,研发费用是另外加计50%进行扣除的。如果企业的研发已经有了成效,那么就按照研发成果的150%进行加计,但是需要有合法的证明,不然是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

③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上的筹划。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时候,目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线折旧法,一种就是加速折旧法。前者是根据平均年限和工作量来进行计算的,后者是根据双倍余额递减和使用年数进行计算的。企业在进行税率的计算时如果采用不同的计算折旧方法,那么折旧额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不是一次性计算的,是会平摊到每期产品中去的,或作为管理费用的一部分或销售费用的一部分直接减少纳税所得。因此很多的企业也会花费大力气在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上。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那么企业的固定资产每年折旧的数额是一样的,这样的好处就是比较均衡。使用第二种折旧方法就是前期折旧数额比较大,后期就相对来说比较小一点。因为前期的折旧已经转移到了销售产品之中或者企业的开支中,所以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延迟交税的时间。

3 结 语

作为企业与国家经济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作为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杠杆,对企业所得进行征税是利益分配的一种,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也有部分约束作用。因为企业众多,所以税源还是比较广泛的,在进行调控的时候,有很大的筹划空间。本文根据税收筹划的理论,对税收的筹划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帮助。企业所得税法律改革,纳税筹划全新的方法是否可行,具体怎么运用,笔者在文中也做了阐述,希望为纳税人在有效合法避税上提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方昌飞.新企业所得税法操作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 雷建.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与新会计准则转轨操作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成本;税收筹划

并购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的多,尽管它会带来自身的不确定性。税收筹划可以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经济利益。

一、并购对象选择

(一)行业选择。横向并购应选择具有地域优势或享受税收优惠制度的企业。纵向并购可能会改变企业的纳税环节。比如并购前并购企业从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和向客户销售环节变成了企业内部货物移送,减少了增值税纳税额。混合并购是指企业对既不是上下游关系也没有关联的企业进行的并购行为。并购企业如果经营状况良好,有大量盈余,可以考虑亏损的企业并购,合并利润表后,能够利用盈余弥补亏损企业的亏损,获得资金时间价值,递延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并购对象所在地的选择。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相对淡化了地区性优惠,但突出了对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地区的税收优惠。并购企业选择地区性优惠政策的受益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在并购完成之后,改变注册地也是常见的避税手段。

(三)并购对象不同财务状况的选择。并购对象存在大量净经营亏损时,可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减免。

二、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的税收待遇有较大差别。按照出资方式来划分,并购可以分为使用现金购买、承担债务和股票交换三种方式。企业在并购时采用合理方式,可以降低税负或推延纳税。

(一)现金并购相比其他支付方式程序简单易操作,资产价值增值时,折旧额能够抵减税前利润;现金并购不会影响股东利益,还可以分期付款。但是现金购买中的资产转移视同销售,需要缴纳流转税等多个税种。现金并购时税前利润不能弥补亏损。现金支付额如果较大,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对资本运营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股权并购是指并购企业通过协议购买被并购企业的股权,或以相同股份额换取被并购企业的股份或资产,参与或控制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活动。股权并购不用进行资产评估,不需要缴纳所得税,程序简单,对被并购企业的股东权益不会产生影响,并购后需要承担被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综合证券并购是企业利用现金、股票,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N有价证券进行并购,该种并购较为灵活,当非股份支付额与支付的合并企业的股权票面价值的比例小于20%时,为免税合并业务,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如果被并购企业债务过多,会影响企业资本运营能力。

三、融资方式的选择

并购融资方式主要有内部留存收益、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杠杆融资等,归纳起来主要是股权融资和权益融资。融资方式不同,融资的难易程度不同,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也不同。

内部留存收益融资不用支付筹资费用,但不能起到抵税作用,且内部留存收益数额有限,并且都有特定用途,使用受制约;股权融资通过增资吸引新股东,所获得的资金不用还本付息。企业利用税后利润进行股息分配,无法起到税收挡板作用,同时还稀释了每股收益;债权融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对股东利益没有影响,利息可以税前扣除,但是有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这种融资方式适合企业资金临时短缺时使用。

四、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

同一控制下采用权益结合法。权益法处理时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按账面价值反映,合并后企业资产价值和折旧额保持不变,不能增加税收挡板作用。如果被合并企业资产贬值则需要计提折旧,合并后会增大折旧的税收挡板作用。如果合并对价账面价值大于净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要调增留存收益,未来弥补亏损额减少,降低潜在的节税作用。合并对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不确认商誉,不会发生商誉减值,产生节税作用。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并购企业的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从而提高了未来税前利润补亏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潜在的减少所得税效果;并购对象的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往往提高了并购前的账面价值,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未来的税收挡板的增加;并购企业取得的并购资产成本超过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商誉,在未来摊销。也增加了未来的税收挡板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购买法相比权益法有较大的税收优势。

五、组织机构设置的选择

企业并购完成后,被并购企业存在形式的不同,影响企业总体税负。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不能和母公司合并缴纳税款,但能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可以和总公司合并纳税,经营亏损能冲减总公司应纳税所得额。在一方存在亏损的情况下,合并纳税可以通过盈亏相抵降低税负。适用特殊性处理规定的并购企业可以继续弥补并购对象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而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的企业亏损不得在企业间结转弥补。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对总体有利的选择。

六、结论

并购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活动之一,也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业务转型等重大战略重组的主要实现手段。在影响企业并购的众多因素中,税收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提前考虑并购过程中各步骤的纳税筹划方案,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但是应注意的是,减轻税负并非是企业并购的首要考虑。应当在整体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考虑减轻税负,增大收益。

参考文献:

[1]胡绍宇.企业并购之税收筹划:一个案例研究框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

[2]刘志飞.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各环节税收筹划方法研究[D].广州工业大学,2015

[3]徐强.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篇10

【关键词】纳税筹划 税务筹划 财务管理

一、纳税筹划的涵义

纳税筹划理论角度上是指,在税收法律以及相关法规的规范下,以自然人以及法人作为代表的纳税人,根据具体活动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减少缴税负担作为目标,对于企业的投资、经营、筹资等相关活动进行筹划或策划的活动的总称。相对的,在现实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纳税筹划是一种使纳税人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在其财务管理中进行合理的筹划,从而减轻税负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纳税筹划活动通常是使用合法手段并且其动机具有合理性,所以它同企业的偷税或漏税的活动是有所区别的。纳税筹划工作在帮助企业减轻税负的同时也没有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纳税筹划工作受到了纳税人的欢迎,是一种可以大幅度节约并且获得税收最大利益的最好选择。

二、纳税筹划所具有的特征

(一)合法性

作为税收筹划的特点,合法性是最基本的。合法性是指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不能违反税法,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一旦超出了法律的限制,就是偷税逃税的行为,必须对其进行及时地制止。在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所指定的筹划方案,不但无法使纳税人获得预期利益,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以及经营都是很不利的。

(二)筹划性

谈到纳税筹划的特点,定然离不开筹划二字,这就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纳税筹划工作的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筹划性。纳税活动往往是发生于应税活动之后的,这为纳税筹划工作提供了时间上的条件,确保纳税活动都在财务管理的筹划之后发生。并且在税法规定中,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所征收的税款的多少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样纳税人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低的税负进行缴纳,因此在缴税发生之前,就做好对于税款的筹划工作,可以确保纳税人的税负降低。

(三)目的性

纳税筹划是一种有目的地对税负进行规划的理财活动,目标是给纳税人带来税负上的减缓和利益的最大化。节税是指减少在税收上的投入,纳税规划的节税,无论是对于当前还是未来的税负,都要通过计划使其减少到最小。

(四)专业性

纳税筹划是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纳税人对法规进行具有能动性的规划,以达到节税目的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的活动。这要求纳税筹划者要对税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烂熟于心,还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以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

三、企业财务管理与纳税筹划的关系

企业管理系统之中,财务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作为价值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部门以及环节之中出现,并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纳税筹划是为了减少纳税人的税负并且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制度上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紧紧相连并且始终影响着另一方。纳税筹划如果做得科学合理,能够节省纳税人的大部分税务支出并且保证了其利益的实现,对于提高资本所产生的利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通过纳税筹划,我们可以很好地达到目标。纳税筹划是财务管理实现最终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它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纳税统筹工作要以企业的财务策划为保障,实践纳税筹划需要运用财务策划的手段,并且对于财务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确保纳税统筹工作的可行性等问题。

四、纳税筹划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节约企业成本,减缓纳税压力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并且通过税收活动,国家可以有力地引导和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国家要扶持和鼓励一些新兴产业发展或者复兴老产业,可以通过免税或者降税的政策来吸引企业投资这些行业。国家通过改变税率以及对于征税的起点和项目等方法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地调控,但是这变向地给了纳税筹划的提供了条件。科学的纳税筹划可以为企业增加利润,减少税负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 对于完善社会经济体系有促进作用

纳税筹划工作不仅局限在企业自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意识到其带来的利益和重要性后,社会和政府机关也要努力建立起与企业相对应的筹划服务体系。良好的纳税筹划工作需要一个环境,这对政府的服务部门和我国的税收体制以及服务市场都提出了一个要求。一个完善科学的纳税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并且更加有益于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关系的处理,从而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

企业的发展对于财务数据的重视变得尤为突出,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数据和参考。想要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实现目标就要做好纳税筹划的工作。要保障企业良好稳定快速发展,就要提高对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视程度,因为筹划工作很可能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以后的战略产生直接的影响。纳税筹划工作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进行整体的提升,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对过去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保证遵守法律法规,并且培养和吸收有专业水平的纳税筹划人员,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税收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要做好相应的纳税筹划工作,并且配合好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法律的范围内,尽量保障企业的利益,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纳税筹划的应用[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03).

[2]贾广民.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作用[J].大观周刊,2012(36).

[3]吉秀琴.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及纳税筹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