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的特征

篇1

一、学习起点的“真实性”

智慧课堂强调“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只有找准了学生“学”的现实起点,才能正确判断出教师“教”的实际起点。教学起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后续推进学习的起点。知识的逻辑起点,教师可以通过整体钻研教材来把握;而学生后续推进学习的起点分析,既可以通过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途径来获得,也可以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等手段动态地了解。下面介绍两种动态捕捉学生学习起点的做法。

1.让学生先开口

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针对要学习的内容畅所欲言,这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真实起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认识”,一上课就直接问学生:你听说过面积吗?我们的周围哪里有面积?它的面积指哪儿?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说买房子时面积有多大,有的说全县的面积是多少,还有的说操场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等等。此时学生头脑中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多层次的。教师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情况,继续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面积的概念的,能不能举例子说明。其中就有学生举例说,要知道家里餐桌的面积有多大,只要把餐桌四周量出来相加就行了(其他学生对他的回答不敢判断)。显然,这个学生受负迁移的影响,把计算“周长”当成了餐桌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先尝试

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让学生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尝试,通过反馈了解,哪些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有利于新知学习的“原始资源”?哪些学生还存在“错误认识”或新知的“空白点”?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学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出示例题:。先让学生在本子上尝试计算,学生动笔时,教师全班巡视,收集信息,然后将他们的尝试情况进行整理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将化为,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来计算;②化成小数来计算;③;④分母不相同,不会算。教师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决定下一步如何因人而异,分层施教。

二、教学推进的“针对性”

当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后,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动态推进措施:如果学生整体上已经知道的和预设的基本一致,就按原计划展开教学;如果学生整体上已经知道的比预设的少,则要放慢节奏,多进行一些复习铺垫;如果学生整体上已经知道的比预设的多,则可以加快进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下去;如果学生知道了结论性的知识(知其然),但还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则需要让学生亲历验证过程(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当中有些人已经基本掌握了,有些人有所知有所不知,而有些人基本上还不知道,则可以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下面针对上述两个案例中捕捉到的学习起点,谈谈如何运用动态推进的智慧。

1.先听后教,真实推进

上述“面积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推进策略,如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可以应对如下:用一根铁丝或绳子先折成餐桌的形状,然后变化造型,让学生明白同样长(周长相同)的材料可以做成很多的形状(面积大小不一样),因此靠量出一周的长是不能知道餐桌的面积有多大的。然后,往铁丝折成的图形中央放一支粉笔,随着粉笔的掉落,问学生餐桌的大小是指哪一部分,从而使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桌面的大小是“一整片”的大小而不是一周的长度,为“面积”概念的建构打下良好的表象基础。

2.先试后导,分层推进

上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独立尝试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第一类学生不用教已经会计算了,就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算理,让他们拿出白纸折一折、画一画,自己弄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第二类学生采用的是特殊方法,教师可以出示“”,让他们讨论这种方法是否普遍适用;第三、四类学生需要引导和帮助,教师带领他们从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开始,使他们明白只有分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在做过“”后,变题目为“”,通过前后比较,使他们明白可以通过通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从而将新知化为旧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引导策略的“灵活性”

由于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创造天地。这种创生的性质使数学课堂教学可能出现“预设生成”“预设未生成”“非预设生成”三种结果。为了促使预设尽可能地生成,防止“预设未生成”,并力争有“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教师要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单一角色,而要增强教学预案的多选性和引导策略的灵活性。除了采取一些常规性的教学策略外,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提升驾驭新课程课堂的能力。

1.弹性预设,相机调整

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

有一位教师教学“多位数的认识”一课时,按原先教材的安排是从复习“数”中引出“自然数”,再学习“计数单位”,最后学习“数位”。教师在谈话导入中问道:“我们数物体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生1说用到“数字”,生2说用到“数”。鉴于“数字”和“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较它们的区别,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认识“数位”“计数单位”非常有利。于是,这位教师就打破原先教案的安排,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数字”和“数”的区别(原先预案中没有这一内容)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数字”比成人,人坐在某一座位上组成“数”,透彻地理解了“数”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占的位置不同,所组成的“数”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数位”的内涵。

2.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课堂上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发生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调整教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预设生成”(事先没有预设,却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成正反比例的例子,一位学生看到老校长坐在后面听课,就编了这么一道题:“老校长爱吸烟(通过平时观察到的),一盒烟20支,吸掉1支,剩19支,吸掉2支剩18支……吸掉的烟越多,所剩的烟就越少,变化正好相反,所以吸掉烟的支数和所剩烟的支数成反比例。”教师大为震惊,没想到编题会编到老校长头上了。但冷静一想,觉得此题大有利用价值,教师于是急中生智,充分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资源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先引导学生讨论:此题是不是成反比例?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题是“和”不变,应该是“不成比例”。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下去:“还是这个事,能不能编出一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题呢?”经过大家互相启发,终于有学生编出来了:“每支烟含尼古丁量一定,抽烟的支数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教师紧接着说:“看来吸烟危害太大了,我们一起劝老校长戒烟好吗?”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校长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并不断地点头。

四、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智慧的课堂是一个学生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要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尽可能与学生的“既有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要给学生提供建构时间和空间的保障(面对新的问题时,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留下时间和空间,而不是过早地给出结论,应该给学生探究、体悟甚至尝试错误的机会);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参与互动(有效的建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互动的程度和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引领的艺术性)。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小数点怎样变化,一个小数的大小不变?有些学生认为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25=25.00。教师出示探究材料让学生展开验证活动:下列哪些小数和“0.5”相等?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们是相等的?(0.50、0.05、0.500、0.050、0.005)并提供探究思路指引。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汇报交流:有些组在每个小数后面加上“米”或“元”这个单位,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再化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去比较大小,推导出0.5=0.50=0.500;有些组用正方形纸片进行折纸和涂色表示出这些小数,发现涂色部分都占整张纸的一半,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发现0.05、0.050、0.005它们占的份数远远小于一半,它们都比0.5要小得多。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为什么这5个数的小数点后面都添了“0”,有些小数大小不变,而有些大小却变了?学生很快了原先的猜想。教师继续追问:怎样添0大小才不变呢?学生发现“0.50、0.500”这两个小数是在“5”的后面添上0的,它们大小不变;而“0.05、0.005”这两个小数是在“5”的前面添上0的,它们大小变了;“0.050”这个小数在“5”的前面和后面都添了0,它们大小也变了。从而得出:只有在一个小数的最后面(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当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后,活动并没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建构探索过程展开回顾与反思:“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再次讨论,发现小数点后面的0,有些是末尾的0,有些不是末尾的0,只有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有的学生还举出形象的例子:就像“学生”和“男生”一样,所有的“男生”都是“学生”是对的,但所有的“学生”都是“男生”就错了。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智慧教学 应用策略

高中英语智慧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动机,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在开发学生记忆力、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智慧学习劝告,全面推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

一、高中英语智慧教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1.高中英Z智慧教学的基本内涵。智慧教学的本质在于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识、心理等内外条件有效获取知识。首先,高中英语智慧教学主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构建智能化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主动的掌握课堂英语教学内容,形成较好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其次,智慧教学在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并且形成学生自学英语知识的英语元认知。第三,高中英语智慧课堂是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的课堂,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目标,对现有高中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了最大的整合。

2.高中英语智慧教学的主要特征。高中英语智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原则的艺术再现,建立了面向现代化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理念。首先,智慧教学强化了服务职能,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学习和练习资源。其次,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学生需求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从学生特征选用教学方法,成为高中英语课堂的出发点。第三,实现教师的智慧与学生智慧的统一,找到了两者智慧的最佳契合点,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成为智慧教学的代名词。

二、高中英语课堂智慧教学要素分析

1.智慧化的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使实施高中英语智慧教学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感知英语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练习,纠正学生英语能力的基本环境。首先,学生可以在智慧课堂环境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媒体平台获得广阔的学习空间,拥有进行视听练习的必要设备,可以随时在互联网获取得需要的学习素材。其次,智慧化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使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出更丰富生动的英语教学情境,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三,智慧教学环境还可以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测评,并且可以把各种信息交换到课堂上,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衔接,教师可以对接学生的自学情况开展翻转课堂教育。

2.智慧化的教学方法。智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驱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内在动力,可以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更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的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可以生成学生的学习智慧。首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英语短板,为学生开展专项的练习,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不会学和学不好的问题。

3.智慧化的评价活动。智慧化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更科学的认识,激发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好课下的自学活动。首先,智慧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形成反思为前提,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和效率的注意。其次,可以运用智慧化教学环境中的数据分析,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各种有效的分析,让学生认知到自我学习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并且帮助学生找出改进的方法。第三,持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评价性的话语不断激发学生改进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意愿。

三、高中英语课堂智慧教学基本策略

1.注重创设智慧化的教学情境。智慧化的教学情境不仅吸引进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发学生对英语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英语学状态,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情境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探究等内容。联系教材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实现教材与生活情境的合理对接。

2.使用丰富教学手段启发智慧。为了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目的,还应当注意使用丰富的英语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主动性。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运用广告语,日常生活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为学生创设有思考性的英语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其次,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围绕书本中的阅读故事,组织开展情境剧表演等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第三,还可以运用配乐朗诵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结论:本文简要论述了高中英语智慧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做策略做简要的分析。为了促进学生更智慧的学习英语知识,还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有效统筹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J].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

篇3

懒惰的人不能改变命运,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勤奋的人是否就能改变命运,获得事业的成功呢?也不尽然,勤奋可以使落后变成先进,使贫困变成富裕,但怎样生活得有意义,使生活富有色彩,使生命更有价值,需要的是智慧。曾接触一位成功的商人,与他的交往,感觉就是对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他不惜出资千万搞画展,建立田园工厂、艺术办公室。工作就是享受生活的理念,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能人,似乎在追求艺术,他获得了更多签订合同的机遇,更多事业发展的空间,他是在用智慧去生活。

“勤能补拙”的说法只能算着是人生发展低级阶段的事,在一切事物的启蒙阶段,勤奋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可以完成原始积累,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的却是智慧。联想学生的学习,每一门学科,开始的接触是认知的阶段,只要有时间,只要肯花工夫,总能有成效,总能出成绩,但要想有深刻的学科思想,利用学科思想去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不是靠勤奋就能够办到的。智慧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就像女人织毛衣,勤奋只能保证合身、保暖,智慧才能保证色样、美观,从而满足人的视觉。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更多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效益,更美观的艺术化效果。“生活为了享受”不再是口号,而是现实,人们开始追求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对生活的环境、工作的条件都有了新的要求,随之而来社会对人才的批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需要善于变通、富于创造力的人才,社会的需要决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要做出相应变化,学校培养的人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要更“聪明”的人,能够灵活处理生活问题、工作问题的人,灵动和智慧成为新生代的显著特征,时代呼唤教育要培养有智慧的人。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以培养智慧为主要特征,衡量人才的不以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为依据。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的形势更严峻,现实又非常残酷,教育的功利色彩非常浓烈,社会、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仍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标准,校长、教师无法摆脱现实的约束,爱因斯坦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论占据着教育市场,此时人们忽略了爱因斯坦的智慧。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警醒和觉悟,要有自己的认识,要能够钻研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行为,以智慧培养智慧。

篇4

近年来,我校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实施“创建智慧校园,争做智慧教师,打造智慧课堂,培育智慧学生”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创建智慧校园。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了教学环境从纸介质到屏读,从有屏到多屏再到多屏互动的目标;管理力度适度超前,在无线网络和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应用力度,积极探索先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开通教师云平台,实现“在线辅导、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强化章程建设,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朝着“绿色有机教育”目标迈进。学校还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创建智慧校园的有效载体,以“行走在阅读间”为主题,按照小学生年龄特点分为四个主题活动,即:美丽龙都行――阅读家乡,魅力河南行――桑梓情深,梦想中国行――爱我中华,奇丽世界行――放眼世界,引领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学校精心设计、布置了全面开放的校史展厅,让师生、家长和来宾能随时阅读实小校史,领悟实小精神与文化。

争做智慧教师。我校要求全体教师具备“人格智慧、课程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成长智慧”这五种智慧。“人格智慧”即引领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具备“死角变亮点、责怪变责任、差异变资源、告状变报喜”的教育智慧,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尊重与信任,潜心修炼优良师德。“课程智慧”即引领教师建立师生合作开发课程的备课体系,建立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操作体系,建立以问题导学为特征的多元课型体系,建立以师生合学为内涵的智慧导学体系。“教学智慧”即引领教师勇于接受“创客教育”的挑战,勇于成为创客,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让学校真正从知识传授中心转变成为实践应用和创造的中心。“管理智慧”即引领教师以热爱与尊重为根本,学会信任与沟通,懂得欣赏与宽容,享受科学管理、艺术管理、人文管理的高效与情趣。“成长智慧”即引领教师以“智慧、创新、开放、发展、融合、精准”为关键词,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打造智慧课堂。学校通过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力求实现“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的目标,引领教师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个人潜能,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科情感的养成。在强化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抓好教学设计、教学诊断、教学评价、教学补救等环节,达到高效教学目的,实现精准备课、精准练习、精准帮扶。在提升四十分钟“智慧课堂”效率的同时,学校还将继续通过挖掘家长教育资源,激活“班级活动小课堂”;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创新“学校活动中课堂”;拓展校外教育基地,丰富“社会实践大课堂”,让全新、开放、多维、立体的大课堂彰显教育的魅力。

培育智慧学生。要通过推行智慧教学方法,尝试智慧学习评价,搭建智慧活动特色平台,实现“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个人兴趣拓展学习,网众互动生成性学习”的目标。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新建的3D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在“互联网+”时代走出一条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之路,推动学生智慧学习、智慧成长。

篇5

教师的“转识成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知识进行转化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教师的“转识成智”有其内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必要性。“转识成智”理论为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

[关键词]

转识成智;教学智慧;路径选择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会学量关于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也会对优秀教师进行观摩与借鉴,这些知识的积累是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情境恰当选择和应用教学知识,如何使学生受到如沐春风的教育,如何对教学进行创新,这些问题使不少教师感到心余力绌。由于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弱化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生成性课堂”的广泛实施,课堂情境日益复杂,课堂突发事件屡见不鲜。面对如上诸多挑战,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已经满足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学智慧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正是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变优化过程,因此,“转识成智”就成为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转识成智”的含义

“转识成智”一词源自佛教的唯识学思想。唯识宗是我国佛教十三宗之一,认为人通过转识成智才可成佛,转识成智是成佛的途径。[1]由于宗教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带有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将“转识成智”这个概念予以唯物的科学的内涵。冯契终其一生都潜心于探索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奥秘,并创建出自己的“智慧学”理论体系。“转识成智”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冯契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由无知到有知和由知识到智慧两次“飞跃”,转识成智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跃”。[2]在冯契的理论中,知识的内容涵盖了生活常识与科学,智慧则是一种哲学理念,是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性把握,是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理论。[3]知识只具备理性的特征,而智慧则是理性、伦理和情感的结合,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有三个机制: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德性的自证。[4]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机制并不是先后顺序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转识成智”的结果是获得对“性”与“天道”的领悟,对个人来说,也就是获得了对世界和自身的真理性认知与把握,最终造就“自由的德性”,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5]综合学者的观点,教师的“转识成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知识进行转化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即转知识为智慧。

二、教师“转识成智”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庞杂的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及对课堂突发事件、学生激情状态的处理与引导能力。[6]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活跃发散的学生思维,导致教学“意外”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在应对教学中的突况时,教学智慧就成了教师化解问题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变,生成自身的教学智慧。

(一)内在依据

教师转识成智的必要性首先是由知识和智慧的自身特点来决定的。一方面,知识是零散、片面、有限的,而智慧是整体、全面、无限的。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体现为一种判断力。另一方面,知识是固有的、机械性的、易学的,而智慧则具有人际性、复杂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知识是具有普遍特征的,而智慧则是普遍与特殊的双重结合。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充满着人际之间的深层交流与情感融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做出判断和选择,把握事件核心,在正确处理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对教学有全面的把握。因此,从知识和智慧的内在特点上来讲,教师必须转知识为智慧。

(二)理论支撑

冯契构建了自己的“智慧学”哲学体系,在他的“智慧说”中,提出了认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获取知识,二是生成智慧。冯契认为,人的认知不应当止步于知识的获得,更应当指向对世界和自我的根本性认识,同时还要追求个体人格的自由发展。智慧的形成可以使人获得个人自由,可以将理论变成具体的方法、将理论转化成人的道德品性,人必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及德性的自证三个途径,最终生成智慧。同样的,教师只有转知识为智慧,才能实现对教学的真理性认识与把握,在教学中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冯契的“智慧说”成为教师转知识为智慧的理论支撑。

(三)现实要求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知识的更新速度持续加快,社会知识总量迅猛增加,知识传播途径增多,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建构“生成性课堂”,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问。由于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思维的活跃化以及生成性课堂的实施,学生常常在课堂中提出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挑战增大,教学知识的积累不足以应对变化多端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要追求教学智慧的养成,以满足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教师培训、在线学习、教研活动等机会进行自我发展,重视教学探索与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最终实现“转识成智”。

三、教师“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

(一)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

教师的理论之识包括教育及相关理论知识、学科专业及教学知识、综合文化知识等,是教师通过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获取的知识。教师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础,然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过程,还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状况发生,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选择的智慧。选择之智,指的是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其选择要能把握教育契机,彰显教育理念,达到教育目的。例如,笔者参加了无锡市某小学的一次公开课活动,授课的是该校的教学名师,她在《三顾茅庐》这节课中选择的教学方法便充满了智慧。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诚意,这位教师先让学生寻找文中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描写,学生找到了“下马步行”“轻轻地”等描写之后,教师便说:“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当一次小刘备,表演一下如何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在学生表演过后,教师向学生解释:“身体微微前倾,这个姿势在我国古代表示对人的尊敬。”接下来,教师请全班同学站起来,“一起当小刘备”,保持着身体微微前倾的姿势,体会这个动作的累,并以此从内心深处体会刘备的诚意与恭敬。这样的教学方法,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充满乐趣,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聚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得以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思想,达到了对文本的深度领会。这样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设计,正是教师选择之智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之识转化为选择之智呢?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优化自我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是教师转知识为智慧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时代进步的需求、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驱动着教师进行自我学习,优化自身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观念和意识,要能够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抓住最关键的所在,做出最正确、最符合学生发展的选择。教学内容十分繁杂,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的重点,并在形形的教学方法中,选取最合适的方法去呈现教学内容。在遇到课堂突况时,要深思熟虑,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最后,教师需要加强实践反思。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都会接触大量的教学实践,然而,有些教师成功转型为智慧型教师,另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却停滞不前,其原因就在于教学反思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于教学实践,也生成于教学实践。教师若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后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反思教学实践得失,从大量的实际案例中探索规律,必能“悟”出教学的智慧。通过教学反思得到的“悟”,正如冯契“智慧说”中所提到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理性的直觉”,一种对事物豁然开朗的把握与领悟。[7]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形成选择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境和突发的教学事件时,迅速进行选择与应对。

(二)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

教师的实践之识包括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8],是一种融合了教师本人经历、价值观与信念的系统性知识。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除了实践性知识,还需要诸多实践能力,如当众讲话能力、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这些能力只有在课堂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然而,教育力量的发挥不能仅靠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教育性原则”,具备沟通学生、引导学生、教化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让人感到舒服。化雨之智,指的是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感化性的教学行为,以学生容易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与之进行沟通,向学生传达自己的观点或理念,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例如,在一次笔者参加的小学观摩课中,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授课教师使用了引导的方法:“我们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发呆,思维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语文课上不能发呆,要发光,要像东方明珠一样一闪一闪地发光。眼睛发光,身体发光,当你举手回答问题时,小手也在发光。”这位教师温情生动的话语让学生们都露出了笑脸,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也更加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当下教师化雨之智的缺失,致使师生关系产生罅隙,教育效率低下。比如,有些教师抱怨说,学生为什么不听话?我明明都是为了学生好,可他们怎么就是不买账呢?这些情况正是由于教师化雨之智的缺失造成的。因此,教师的实践之识,需要转化为化雨之智。那么,如何才能将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呢?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明晰学生的心理特性,能够以学生的视野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作为小学教师,就应当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用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比疾言厉色进行呵斥的效果要好得多。其次,教师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需要有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坚定信念。只有真正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热情与精力,以学生的发展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与终极追求。冯契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对自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必须通过“德性的自证”,对自己的道德进行反思与验证,生成自我意识、发挥自主意识,达到情感的自得,最终形成“自由的德性”。[9]教学是理性、伦理和情感共同投入和共生的过程,教师的德行表现与情感投入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后,教师需要树立自身“博学、亲切、专业”的形象。实践表明,学生对外表自信的老师有更高的心理期待,对言语形象生动的老师有更多的好感,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与接纳。

(三)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大量学习与借鉴“前辈”们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往往阅读了大量的专业著作,观摩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到有用的方法进行模仿,同时也吸取到一些经验与教训,以此来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活动。正如加拿大教育学者史密斯描述的那样,教师从教初期会刻意避免曾教过自己的教师的缺点,并尝试模仿自己十分敬佩的优秀教师的做法。然而,在严峻的课堂现实面前,这种自我建构“久而久之都会化为灰烬”。[10]由于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造成了课堂的不可复制性。创造之智,是教师在大量的学习、模仿、实践、反思中形成的能够对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进行创新,能够根据情境灵活创设生成性课堂,引领师生共同发展的能力。这种创造性智慧往往带有清晰的教师个性特征与人格烙印。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认识到情趣、感悟、积累、迁移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个人特征的“五重”教学法。他在《燕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深入揣摩课文,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课文学习和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在文本学习之余,弹奏着钢琴,与学生齐唱《燕子》之歌,使学生不仅领悟了课文的语言之美,加深了对燕子的感情,还受到了音乐和审美的熏陶,使语文课充满了情趣。创造之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智慧型教师的典型特征。[11]教师的借鉴之识是如何转化成创造之智的呢?首先,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在工作中奉献较高的职业热情。教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在职业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以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革故鼎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口耳相传,更是思维的培养、智慧的启迪、道德的构建与文化的传承。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有尊严、有个性的独特个体,将学生视为最重要的课程因素,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学生交互共生,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需要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教师不仅是教学范式的奉行者,更应当是研究者和创设者。冯契认为,对事物认知的积累会造成规律的有机结合,实现辩证的综合,但辩证的综合是没有绝对化的,要根据历史发展进行丰富与完善,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12]教学之海宽阔深远,没有彼岸;教学之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要在学习借鉴他人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辩证的综合,继而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反思与实践尝试解决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发展成新颖实用的教育理论。

总之,选择之智是教师课堂的效果保证,化雨之智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法宝,创造之智是教师发展的推进动能。知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之基,实践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转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借助于“转识成智”理论,教师将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将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将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三位一体,最终汇聚生成教学智慧。

作者:郑友训 王春歌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J].世界宗教研究,1998(4):55-64.

[2][7][9]王向清,张梦飞.冯契的“转识成智”学说及其理论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119-123,127.

[3][12]冯契.冯契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3,438.

[4]丁祯严,晋荣东.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23-28,34.

[5]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8]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9-01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实践中去创新。教学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智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是结合语文的特性,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有很多类型,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来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1 课程导入的智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导入课程这个环节十分考验老师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相比其他课堂灵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激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这涉及到教学智慧的情境性。语文是一门感彩很浓的课程,例如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情怀,所以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某种氛围中,感染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观看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时候某些语言过于抽象,老师可以将视频或者模型给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知,有助于学生去记忆所学知识。

2 课程讲授的智慧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计划的,如果老师盲目的讲授,不分轻重,会使课堂失去色彩。影响讲授质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老师语言的幽默性,老师语言的节奏性,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幽默应用到小学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这种气氛下,学生的表现会活跃,大脑运转较快,进而提高了效率。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学生听久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语言不能太累赘,这样学生会记不清楚重点。当然准确性也很重要,小学生跟老师学习的语言很多,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准确,缺乏逻辑,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

3 课堂组织的智慧

课堂组织最能反应老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师讲授课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组织课堂却很乱,连简单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好。这就说明,良好的课堂组织是吸取知识的前提,讲的好但是没有观众,也是徒劳。另一个组织课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领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皱眉头或者想睡觉的状态,那老师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除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下反馈,老师课下一定与学生多交流,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除了课堂上的沟通,老师应该在课下多听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反应这节课有些知识没有学好,老师可以在下节课再着重讲解一下。

4 课堂板书的智慧

板书是老师呈现给学生的笔记,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会记笔记,数学笔记需要记的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及其相关举例,而语文课堂上,笔记的重点往往并不突出,所以很多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会把老师写的和说的通通记下来,这样纯碎的抄写就是去了笔记的意义,所以老师在板书上老师应该着重的写重点,将所讲知识的机构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板书不仅考验老师的写字功底,更考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逻辑性,板书中体现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从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本就是浪漫的,加之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巨大挑战。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多变的课程结构,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一切因素的变化虽然带来的挑战,但是也给老师们更多展示教学智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学成绩优异,彰显了自身的教学智慧,但是教学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单纯的套用经验并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要明白,教学智慧是老师们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具有普遍的借鉴性,但更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理解并探索教学智慧,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M].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

[5]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篇7

【本刊讯】2015年9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在英东会堂举行了《2015年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会。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视角全面解读了智慧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在国内各行政区域采集基础数据信息,监控智慧学习环境领域发展状态、广泛开展产业调查,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水平。

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荣怀教授提出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十个核心观点,即:(1)信息时代的学习将以智慧学习环境为基本依托。(2)“市民宜居体验”与“城市创新活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双引擎”。(3)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上教育供给的持续增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的价值日益凸显,并与学校中的学习一起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4)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将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数字原住民”应有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建设应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学校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鸿沟。(5)“云+端”将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形态,而支持服务能力与信息安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突破的瓶颈。(6)新型学习空间将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间,打破课堂边界。学生的差异性管理与学习活动设计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7)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正逐渐进入课堂。教室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将成为教育装备、信息化和教研等部门共同研究的重要领域。(8)将智慧学习嵌入企业大学或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系统,是建设现代企业和提升城市创新活力的基础,将有力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9)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互联网+”战略等正催生“智慧学习”产业,可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等提品、技术和服务。(10)“智慧学习”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市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也是城市系统“自我进化”的关键特征。发展“智慧学习”既能增强市民宜居体验,也能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品质。

《白皮书》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牵头立项,由网龙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资助并参与组织,联合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近30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会议主持人透露,北京师范大学即将联合美国新媒体联盟一起打造中国版的地平线报告。

(释 然)

篇8

教学主张形成:

我的“‘思想・智慧’数学课堂”的主张一是源于我十七年的教研员生涯对数学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在亲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从数学教学来看,数学课堂如何在让孩子学了数学知识的同时,积淀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后劲”而不是简单体现在短时间的应对考试,这才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这门学科强调的不应该是孤立的数学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具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学会数学思考,具有较强数学素养。数学课堂应该是智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源于我对我原有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的执着,是我研究了5年的课题的延续,2007年我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2010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被市课题规划办确定为市“十・一五”规划课题。2011年秋,将这一研究课题辐射到全区,研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广,触及层面更深。《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有效渗透教学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三是源于我对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和思考。数学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能力,我国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从1950年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到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再到今天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一部部描述重视数学思想,开发学生智慧主张轨迹的教育史呈现。实现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我第一次确定我的个人教学主张是“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让数学学习写满幸福。”在经过几次的修订后又定为“思想・智慧”的数学课堂。

摘要

形成用数学思维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气质、养成学生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进而积淀数学素养、习得智慧。

思想智慧;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积淀学生数学素养,启发学生数学智慧。要达成这个目标,小学教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数学”的课堂。教师应本着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进行智慧预设,通过挖掘教材中隐性的数学思想、寻求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预案。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在与教材、学生、教师、自我的对话和思维碰撞中,引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具有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行智慧性地学习。

一、关于数学思想与教学智慧

1.关于数学思想: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度、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主要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方法等。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是学习过数学与没有学习数学的思维差异――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

2.关于数学智慧: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奠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中所具有的独有的地位和作用。数学的教学应是一种智慧的教学;数学课堂应是智慧生长的“沃土”。课堂上,学生习得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本身,而应是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所萌发的智慧,即数学智慧。数学智慧并不等于学生会做几道数学习题,不是外显的知识,而是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以数学思维的生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解题中的灵感萌发作为其内隐的表达形式。数学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数学智慧技能的高低,数学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应用于与原本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数学智慧技能的孩子在面对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题目时,能显现出较好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善于从关键点着眼,从整体入手,通过对其全面、深刻地考察和对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认识,广泛地收集和获取信息,用结构化地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转化、类比、联想、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思想.智慧”数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1)传递“智慧”的幸福感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充满智慧的人总是愉悦的,总是充溢着幸福感的,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让孩子学习数学具有幸福感,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难题,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符号化、逻辑性等特点,数学的学习长久以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强制性学于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习数学有幸福感,对数学有兴趣,是决定孩子能否主动学习数学、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而这恰恰是影响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充满智慧地预设每个环节,充满激情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孩子愉快、自由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让孩子充满信心、充满喜悦、充满欢乐地去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使数学的学习充满魅力,学生才能在刻苦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常怀欢喜心,在主动的潜心钻研中开启智慧之门!

(2)创设“智慧”的教与学

智慧的课堂我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的智慧,其次是智慧的教学,再次是智慧的传递。智慧的教与学是教师内在教学素质和策略性教学知识的总体体现,具体表现在独到的、创新的、厚实的具有灵性的教学预设与实施。例如张齐华所执教的《负数》一课,没有课件,没有太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却凭借教师的独到的智慧组织教学。首先,教学智慧,体现在提出的一些问题,围绕目标,按照以定的结构精心设计,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教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主张老师请学生说“在哪看见过负数?”,再抛出问题“知道是什么含义吗?小组讨论讨论。”,“讨论是用嘴巴,有的同学却把手也比画上了,是不是要借助图形更能说明负数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就你们发现的负数画一画。”,“请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当老师说一说你们画的负数的意义,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他们提问题。”然后教学就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和捕捉课堂生成中智慧地推进,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地参与。其次,智慧的教学,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中敏感、迅速、准确地判断能力。”其核心在于智慧,叶澜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综合地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极度的敏锐和机智,随时捕捉课堂的生成。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生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保护,恰到好处地点拨和指导,时时点亮着那盏智慧之灯,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如《负数》的教学中,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楼房“-1层”的时候,教师机智的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组的同学在地板的地方写了一个“0”,并引导说:“老师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地板上看到‘0’的,请他们来说说为什么”。有效地撷取课堂生成,突破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关于“0”的教学;当有的同学发现学生所画的图可以看成数轴时,教师惊喜的说:“当我们都还在纠结楼上一层和楼下一层时,这位同学已经看到数轴了,这就是数学的眼光!”再一次以教师的智慧利用课堂生成,帮助学生实现抽象和建模,使学生对负数的学习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丰富学生的数感。

而智慧的教学核心在于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解和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学生深入的、把握知识本质核心深层次思考,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表现为教师充满思想、情感的教学;遵循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创造性的教学;真实的教学。其一注重过程性教学――凸显自然和本真。在数学课堂中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表达,恰到好处地引导和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教才是智慧的教。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创设了课前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各种商品的价格,课上进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介绍他所调查的商品的价格各怎么呈现,表示什么意思,借此丰富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感知,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和我们以往所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点)教师再介绍“数学上把它叫――小数点,然后告诉孩子像1.5、2.30、0.86等这样的数叫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可能会出现读成“二点三十”的错误读法,教师再做正确的引导,指导写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哪儿有小数,在小组中交流并在全班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其中不排除有身高的,这时教师就顺时导入例1的教学,借助米尺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小数,这样的教学让还原了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还课堂教学于本真,让学生在调查、交流、观察和反思中丰富了数感,培养了能力,而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小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其二,转变学习方式――重视探究和创造。要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魅力,教师就要立足课堂,注重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向外拓展。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通过数学观察、实践操作、分析探究,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创造。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的方法,培养了能力;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积淀数学素养。在《负数》一课中,教师以高观点为指导,盈动着数学思想和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成为一个幕后的调控者,在关键的时候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负数”这一概念的丰富感知,在发现、辨析、抽象、概括和建模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把握“负数”这一概念的最核心的本质。

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学,达成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传递智慧,在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探究和活动的体验与经验,挖掘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形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课堂上不时闪烁着师生碰撞的智慧火花,心智的唤醒与开发,需要通过生动的情景,提供各种平台,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教师本身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才能是智慧的课堂,学生也才能有智慧。如《负数》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老师的儿子体检单上去年记载身高+3.5cm,今年记载身高-1.2cm,老师智慧设问“我的儿子难道缩水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稍作思考后突然顿悟“是以某一年龄标准身高为标准的”从而带出了“负数”的另一个知识点――不都是以“0”作为分界点的。还比如在《简便计算的复习课中,学生在练习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数,编写能简便运算的式子,学生自己上台展示并说明设想,当有一个学生说到“1.2+6.7+8.8”是依据“凑整”法、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另一位学生提问“既然是凑整为什么不只选两个数,编一道一步的就好?”发言的女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必须是三个数两步的计算才能显现出比较简便。”极具机智的对话内容和场景博得在座的听课教师和学生自发的热烈掌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此可见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是自我展示的平台、是师生、生生智慧性对话的平台。

三、用 “思想・智慧”视角解读数学文本

本人从教学主张的视角和立场解读数学文本、对人教版小学1―6年级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一一的分析整理。 使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变成显性存在(显性化);并把它进行整理从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结构化)。同时提供了渗透教学的方法和要求。为达成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地学奠定重要的基础。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精髓.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有三类:抽象、推理和建模。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三大基本思想而派生的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思想、统计思想、函数的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极限思想、假设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如:化归思想方法:所谓的化归思想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数学化归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化归思想主要集中在解题中和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在新的课程标准。模型化思想:建立和研究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从量的方法来揭示数学对象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称为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作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最典型的渗透模型化思想的是:植树问题、烙饼问题、抽屉原 理等。

下面就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册教材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及渗透方法和要求做简要的举隅和分析:

一年级上册: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1.对比思想、分类思想: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

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2.一一对应思想:在同样多、比多、比少有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

3.符号化思想:在“>”、“

4.统计思想:散布在各练习中,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渗透初步的统计表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

1.安排了已经符号化的数学问题,如《找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等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2.统计思想:在整理和复习的练十一的第十四、十五题出现了统计表和实物统计图。

篇9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类似的答案,譬如被称为新课程理论支柱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学习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学习情境,因为“学习是学习在情境当中的自主建构活动”,认为学习情境应当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呈现出动态特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的预设上,还体现在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上。

二、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视角来看,笔者以为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有经验且经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同行们都知道,不注重教学目标的老师在上课常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目标实现与否也不太受到关注,甚至存在“货郎挑糖担——走到哪响到哪”的现象。而重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老师则非常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这种把握正是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智慧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指挥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恰当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前年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上课内容为“听觉的形成”,在听课的过程当中,笔者记录了这一教学内容的两个教学现场,至今想来犹有意味。

教学现场一:师播放当时某流行歌曲的一段,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吗?”学生非常兴奋地喊出该歌星的名字,然后笔者继续问:“同学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很多同学带有稍许不屑地口气回答道:“听出来的呗。”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笔者课后在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反应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想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引入课题,但却忽视了这种简单的刺激往往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非生物教学需要的方向,而这正是因为教学智慧的缺失导致的预设失当的现象。

教学现场二:教师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有了前一个教学设计之后再看这个教学设计,笔者深感第二个老师设计得巧妙。他巧妙地对变量进行控制,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在对感觉不同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离不开听觉的参与,进而将课堂引向听觉的形成。笔者以为,这种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入课堂的策略选择,正是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

在现代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追求课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课堂上大量教学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多媒体解析教学过程的现象。对于这一事实,如果从教学智慧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质的不同。例如,对于生物教学中需要展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生物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甚至用动画来模拟,这种设计我们认为是教学智慧的表现之一。

四、巧用生物学史创设情境,催生教学智慧的生成

不能不提的,我们的生物教学智慧常常可以来源于生物学的发展史——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大抵就有这样的意思。例如,对于细菌的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细菌的探究史:摘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科学家对细菌的认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食物中的细菌是自然形成的;向学生介绍一个理论被大多数人认同时,要想挑战这个结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艰辛;再向学生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置于鹅颈瓶中的食物能很长时间内不变质,因为其没有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得出肉汤中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巴氏消毒法”,赞扬其贡献。

篇10

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关乎大学的成长,必须重视大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网络营销》为对象实施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充分考量课程课堂教学中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个智慧个体的有效协同,理实一体教学法推动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运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的理实一体教学法探索一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

“互联网+”益民服务;智慧个体;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理实一体教学法;网络营销课程

“互联网+”益民服务中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其实质就是以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公民的终身教育。现代教育就是为实现终身教育而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调动教育基本要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

1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与理实一体教学法

教学理念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智慧个体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活动存在的内在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形成的对日常的教学活动所秉承的基本思想。也因为如此,日常的教学行为受秉承的教学理念所影响,甚至是支配。作为智慧个体的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这两个智慧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目的是根本一致的——智慧个体的成长。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智慧个体在课堂教学到底哪一个才是主体,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智慧个体中的哪一个处于主导地位这个问题,教育理论大体经历了主体—主导论、双主体论和主体间性等发展阶段:

1.1主体—主导论这种理念是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智慧个体分别极端地视作课堂教学的唯一主体,赫尔巴特和杜威可以说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随着社会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这种本质就是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极端地只强调其中的一个作为“单极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无法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匹配。

1.2双主体论这种理念与“主体-主导论”不同,双主体理念不是将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对立成“单极主体”,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主体。在课堂教学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和激发学生这个智慧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理念更加注重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教育行为以及智慧个体自身通过学习所达成的完善发展的目的。

1.3主体间性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它是关键因素,是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在协同交互的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深刻剖析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交互行为,这一教学理念有效地将单纯重视教师智慧个体教育行为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单纯重视学生智慧个体学习行为的现代教育理念协同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均无法全面系统描述教师和学生两个智慧个体在课堂教学关系的困局。

1.4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理实一体化,是指在课程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同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达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形成理实有机体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可以很好地体现了主体间性教学理念。本文探讨的是为了达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智慧个体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网络营销》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完善和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于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营销》,将网络营销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组合,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效果。

2《网络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现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较为普遍地使用单纯的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2.1教学模式不合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教师这一智慧个体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课堂讲述的形式向学生这一智慧个体进行灌输,这一模式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这一智慧个体所占用,学生这一智慧个体没有被充分重视,当然有机的主体间性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非但不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培养要求,也不符合现代人才作为智慧个体的成长需求。

2.2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对于高等院校学生这一智慧个体来说,教育的目的重点在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智慧个体由于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被动接收上,没有学以致用,以至于其对于单纯的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2.3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该针对该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重点考核评价学生智慧个体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能力,而不应该单纯考核评价是学生智慧个体单纯的对掌握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3]。为此,要全面评价学生智慧个体对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解掌握水平,就要将采用的单纯的期末笔试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变革为对学生智慧个体掌握网络营销知识的程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综合评价。

3对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理实一体教学法的实施与思考

3.1介绍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智慧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对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期望,所以教师智慧个体在《网络营销》上课之初非常有必要澄清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教师智慧个体在讲授课程的首节课时要厘清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以体现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通过这一过程来帮助学生智慧个体清楚了解《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3.2控制教学过程在特别讲求契约精神的现代社会,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的理实一体教学法要求在《网络营销》授课之初要制定一套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的教学规则,这不仅可以维护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要求和体现。教师和同学这两个智慧个体达成共识已实现规则的制定,学生智慧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就会较好的遵守,以保证各教学小组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首先是对学生按学号分组,任命小组长一名,负责协调本组人员完成任务;然后提供有典型代表的内容,设置与小组数相当的题目,让学生智慧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任务布置时间的安排上要考虑学生有相同的准备时间,以保证公平性;每次学生讲授前须向教师提交该小组讲授人的个数,在课堂讲授时,具体讲授人由教师现场随机选出,这样可有效降低有的同学在完成任务时“搭便车”的概率;每次学生讲授完成后要进行教师和学生智慧个体提问并讨论,这时可以考虑禁止该小组的讲授人回答问题,这也是促进小组成员全员参与,为鼓励学生智慧个体的参与可根据提问的质量给予个人回答问题奖励,最后教师智慧个体在对学生智慧个体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归纳,再将本章其余内容进行讲解,以保证授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考核时,依据课程教学要求按照构成比例编制小组对外评分以及教师评分构成,其他非讲授组的同学为讲授组同学给出百分制的总体分值;授课教师根据每组同学讲授、提问和讨论等环节的具体表现,给各组打出百分制的总体分值。讲授小组成员根据本组整体及小组各成员课堂出勤率及对小组贡献自行打分。大这个环节上就促使学生智慧个体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学生的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的理实一体教学法的最终成绩由(组间评价×50%+教师评价×50%)×组内评价%+个人奖励分值组成。

3.3改进教学管理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理实一体教学法应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度。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首先,在《网络营销》课程的开课之初,为了让学生智慧个体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改革,教师智慧个体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相应的期末考核将涵盖课堂学生讲解的形式完成;其次,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的教学成绩应该取决于每名学生智慧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参与、个人作业及小组作业完成情况,而不应该是凭期末一张试卷单一的考试成绩来决定。总之,课程的期末考核重点是考核学生智慧个体对整个知识体系和理论理解和应用的综合情况。

3.4简化教学工具基于课堂教学的场地及教学规模的现实有限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的现实,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使用辅材料和音像资料。学生智慧个体可以采用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本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使得展示效果更加生动,同时可移植性强,便于学生间更好地借鉴学习。

3.5理实一体课程课堂教学法的思考第一,如何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理实一体教学法下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学生智慧个体对《网络营销》课程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其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教师智慧个体前期授课的演示下,通过学生智慧个体对讲授部分的准备和讲授,不仅给学生智慧个体提供了一次登台讲课的机会,体验讲授知识的经历;也是人生机会的历练,甚至可以帮格腼腆的学生突破自我性格,在课堂上获得自我的完善和提升;同时,学生智慧个体主动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可以通过把课堂讲授成绩与期末的课程成绩挂钩、激励学生智慧个体参与其中的方式得到实现。第二,如何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理实一体教学法下突出《网络营销》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智慧个体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营销》课程按照教学计划一般只有有限的学时,利用这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把所有网络营销所涉及的知识全部详细讲授,而学生智慧个体也不必要学习每一章的详细内容。所以,应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理论和相应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智慧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其通过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主动学习,更加灵活高效地掌握并应用网络营销知识。第三,如何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理实一体教学法下加深学生智慧个体对所学网络营销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智慧个体的知识和案例讲授,让其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分小组或以个体为单位分别发表见解,从而打破僵硬的课堂氛围,变教师课堂上的简单灌输为在教师智慧个体引导下的学生智慧个体课堂内外的主动思考。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智慧个体始终处于对所学知识的海洋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学生智慧个体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在这一段时间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吸收,起到海纳百川的作用,有效地增强学生智慧个体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结语

为达成“互联网+”益民服务理念下的智慧个体终身教育目标,我国当代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历史进程的改革。将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和理实一体教学法运用到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当中,这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从更高的层次改变我们课程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受当前的课堂教学总体环境的限制,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和理实一体教学法还无法发挥到我们预期的理想作用。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学生智慧个体的学习能力培养问题以及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等问题,努力完善理实一体教学法的各个实施细节,有效提升大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智钢,欧阳倍祥.高职公共英语全过程互动教学实验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

[2]王瑞红.高职汽车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4,(5).

[3]万琼,周旭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