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篇1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科 石河子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8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

YANG Ruixuan, XU Liping

(College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ed in the background from different subject in the colleges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ey ha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graph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strength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hihezi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nd direction of it in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bject; Shihezi University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个专业,其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在不同院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也就不同。本文在对目前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发展侧重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石河子大学新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率先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开启了我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该专业的发展在十多年后,因“”而停滞;1979年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呼吁必须加强土地管理,许多高校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自此,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复。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首设博士点,自此,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而来。

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农学、地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各类院校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于不同的学科,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士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农业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设立的,侧重于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类,而地质类院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则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术类特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及实践能力,而依托地理学科发展起来的院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则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学科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技术。

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每个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发展迅速,因此,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属农业经济类学科,由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偏重于农学类,如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学等。①

3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文背景、学科基础等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石河子大学也必须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学院,合理规划,制定出该学科今后的建设方向。

3.1 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对其他省份略显落后,目前只有新疆农业大学与石河子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石河子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3年开设,作为新办专业,必须首先找准定位,完善专业顶层设计,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确定办学思想和专业的定位。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地理系,地理系拥有比较深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依托地理学科,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理学素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统方向的师资力量较强,该系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具有较高的“3S”技术素养,而随着国土资源部信息国土工程的推进,“3S”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土资源部门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②因此,可多开设“3S”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表1 新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

3.2 重视实践环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③

土地资源管理虽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但在新疆,尤其是兵团,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机关的招聘形式过于单一,也造成不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土地资源行政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业单位和土地行业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出口,而这些单位对于相应的土地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管理与技术并行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设置时还应注重其合理布局:(1)实践环节应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在内容设计和方法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浅入深,方法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3)强调实践环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够模拟完成某类完整的土地资源项目,也可设置小学期,将时间集中,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3 加强师资力量

为保证新办专业的良好发展,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高校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提高等各种手段,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水平。④

地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新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仅有1人,新办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职称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科班出生没有高级职称,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学历方面,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占全系师资总数的94.1%,学历层次总体较高。

师资队伍对于一个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关键。但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相对薄弱,亟需对其进行优化,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

(1)土地资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数老师具有自然地理、生态类等理学背景,而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与本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学发展方向是不符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专业特长,必须在此方向上引进人才,尤其要积极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此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

(2)在学历方面,石河子大学应给予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专门的学费扶持,以鼓励他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进修为主,辅以通过对口支援高层次人才代课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补充和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称方面,可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引进校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实力较强高校的毕业生或教师补充本专业的师资,逐渐优化本专业的师资队伍。

(3)另外,随着新的培养计划执行,综合性、实践性实习增多,面临着人员和实习条件的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引进有土地方面相关实践经验、技术扎实的人才,或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在该专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

资助项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编号:SF08007)(2011-2014)

注释

①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② 阳艳弟,王力,陈宵,等.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3):422-425.

篇2

关键词:土地生态学;土地科学;课程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由“Land Ecology”翻译而来,根据国外的文献,“Land Ecology”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方法等与“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基本相同, 但其使用不如“Landscape Ecology”广泛和普遍。中国许多学者参考国外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经历对土地生态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傅伯杰将土地生态系统研究(即土地生态学)归结为3个主要方面:土地生态系统形成、演替、结构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是生产力)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最佳生态平衡的研究[1]。何永祺[2]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在生态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土地及其环境间能量与物质循环转化规律,优化土地生态系统对策和措施的科学。举[3]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吴次芳[4]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土地生态学是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的科学”。根据土地生态学的形成特点和学科性质,郭旭东和谢俊奇[5]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二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从以上对土地生态学的理解可以看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即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所实施的综合工程技术措施)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6]。

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土地生态学仍是当今土地科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学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并提供某些破解“土地难题”的现实途径,还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土地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 推进学科建设,为我们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普遍认可,不少学者把土地生态学作为土地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5,7, 8, 9],谢俊奇[9]认为:未来20年中国土地科学技术应当大力发展3大技术体系和4大学科,这4大学科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规划学。在此背景下,不少高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纷纷开设“土地生态学”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一轮修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已将“土地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列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培养方案,待出版)。本文根据土地生态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体系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9]。它是一门新兴的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同时又研究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土地生态文明等社会科学范畴。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非常广。需要先修土地资源学、土地地理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等课程,拟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该课程将作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

1. 基础知识部分

包括:①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②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任务、原则;③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中的地位、土地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④土地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 基础支撑理论部分

基础支撑理论部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进行讲授。首先是最基本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未开设“生态学”课程缺乏生态学基础知识背景而设置,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的一般性介绍;其次是其它学科应用到“土地生态学”的具体的相关理论体系,包括整体论与系统论、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生态—经济协调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理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生态动力源-汇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原理。

3. 核心理论与技术部分

核心理论包括土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土地生态功能与过程、土地生态变化与生态分异等,以及典型土地生态系统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工矿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特点及人为干扰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核心技术包括土地生态分类与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工程、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生态管理等。为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掌握核心技术,该部分均设置相应的案例分析内容。#p#分页标题#e#

4. 实践应用部分

包括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两个环节。

除上述基本内容外,及时获得和发现土地生态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并将其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内容中。

二、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通过实践教学, 使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和实际应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并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土地生态学核心技术的实践。为实现以上目标, 课程设置了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通过生态足迹法分析评价某一给定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使学生掌握数据搜集处理方法、土地生态评价、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等评价方法和过程。

实习2——土地生态规划

结合给定项目区特点(如地理区位、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土地生态分类、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分析及调整等步骤和环节,最后形成土地生态规划方案,并进行方案优化。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以及土地利用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土地学科中, 为审视和研究土地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土地生态学由此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作为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在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土地生态学》这门课程非常必要。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设置了课程基本知识介绍、基础支撑理论、核心理论与技术等内容,核心技术部分均设置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可操作性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J]. 生态学杂志, 1985, 4 (1): 35-38.

[2] 何永祺. 土地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及其发展[J]. 中国土地科学, 1990, 4( 2) : 1-4.

[3] 举. 土地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4] 吴次芳, 徐保根. 土地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5] 郭旭东, 谢俊奇. 中国土地生态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1): 4-9

[6] 黄炎和. 土地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7] 杨子生.2000. 试论土地生态学[J]. 中国土地科学, 14(2): 38-43

篇3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内容;创新模式

Abstract: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is one core practical course. 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l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spect, then discussed the content, innovative mode, at last, proposed three innovative modes ,such as course design, scientific research participation, undergraduate design.an informative and technolog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product combining land managem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ique. The paper first put forward all kinds of techniques needed by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spect, then discussed the goal, content, approach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t last, proposed four approaches such as class experiment, ope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participation, undergraduate design. In a word, in view of the above reform suggestion, we wish the students could have creativ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so as to they could easily adapt t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Key words: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ve mode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技术课[1] 。我校土管专业以工科为背景,更加突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和手段已不再适应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和规划的发展,而“3S”技术贯穿了包括土地信息的获取、处理、空间分析、专题评价、决策应用等所有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技术的革新不仅使得我国土地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要求培养的人才适应巨大的技术变化。因此,本文结合土地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从课程改革内容、创新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课改切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培养出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 教学内容修订

关于LIS的理解,不同学科侧重点不同。国际测量人员联合会(FIG)对LIS的定义是:“土地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工具,并辅助规划和开发。一方面,系统由数据库组成,数据库中包含着某地区的土地有关的空间配准数据;另一方面,该系统的组成还包括一些处理过程和技术手段,用于系统采集、更新、处理和数据”,该定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被广大学者所接受。LIS的目标是决策和规划,主要特征是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基本要求是空间数据配准和关联[2]。当前,随着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信息系统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1)LIS数据获取来源。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与土地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2)LIS数据处理、分析。时空数据的表达、存储、操作、查询统计和时空分析以及时空模型的建立;3)LIS系统应用。运用LIS解决自然资源规划、决策,提高社会经济效益;4)WEBLIS。Internet与LIS的结合,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与交换的网络化、自动化。5)LIS集成。首先是数据标准体系的建立,其次是从单向应用到系统集成[3]。

土地信息系统是研究如何利用测量与制图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等现代技术解决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等问题的科学,其内容涉及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表达、存储、应用和管理[4]。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时总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环节15课时,实验环节为33课时。根据新设置的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目标,结合LIS发展趋势,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实验内容)进行修订,具体见表1。

试验教学内容由改革前的8个实验增加到9个实验,且实验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强化学生利用Mapgis、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掌握土地信息处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了解具体的土地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输出等基本过程,熟练运用土地专题应用系统,部分同学能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

表1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内容改革前后对比表

3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为保障LIS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分组设计某个题目的一种教学方式。LIS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实验课所学技能,自主选择土管领域某项专题(比如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利用专题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人一组,从专题选取、资料收集筛选、技术路线确定、实施方案确定、过程分析、结果取得都由小组自主完成,期间指导老师参与,保证方案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最大程度锻炼和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克服缩手缩脚、不敢面对失败的不良情绪。

3.2开放项目

科研动手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内试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往的试验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当前形势下,开放性试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现代高校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基本途径。自土管专业开设以来,每届都有申请试验开放项目。2005级土管,申请两个开放项目,分别是“济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此研究”“邹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研究”;2006级土管,申请“天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2007级土管,申请“临沂罗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沂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级,申请“天桥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罗庄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开放试验项目的设立,锻炼了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科研参与

此种试验教学模式,从最初的项目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确定,到资料的搜集、工作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整理分析,最终方案的编制,涵盖了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土管专业近几年申请的科研项目涵盖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集约评价、土地定级估价、规划数据库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地价动态监测等方面,从资料收集到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到系统建设都有大三、大四学生的参与,充分锻炼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证明,经过课程设计、开放项目、科研参与这三种试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增强创新和求知欲都有极大的改进。

4结语

土地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社会对土管人才技能的需求程度加强,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本文从教学改革的目标设置、内容修订、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教改,提高学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旭,刘耀林,刘艳芳等.实践要求驱动下的“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教学方案研究. 中国地质教育,2009,1:89-90

[2] 刘聚海.国外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现状. 国土资源情报,2001,10:14-15

刘耀林,胡石元,刘艳芳等.《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35(3):49-50

[3] 张宇,邓锋.浅谈我国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价值工程,2010:139

篇4

关键词:土地使用;节约用地;土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 [DF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使用标准是针对建设用地进行的审核和批准,以及对于使用的土地进行评价、考核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参考依据。按照土地的使用标准进行土地的利用和规划能够促进土地使用的合理化和高效化,是保证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有力条件。随着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实施,我国的土地用地标准和用地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效果较显著,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程度较高。但由于受到土地的使用标准阶段性的限制,使得标准的使用并不全面。在一些地方中对于建设用地的审批和供应以及开发利用不能够进行高效地控制,使得其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完善和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

(一)完善土地使用标准

在各地中要充分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标准,并在满足其使用条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本地的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水平以及总体的用地规划,进行土地使用标准的不断完善,为土地的使用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规范。对于土地使用规范中尚未涉及到的产业项目和一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要进行重点的扶持和研究。在国家现有的土地使用政策和生产政策的基础上对于土地的使用标准进行完善和发展。

(二)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使用规定中,有关于禁止用地项目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规范,公路、铁路建设等项目的使用控制标准和房地产用地要求等各项标准。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各地进行严格遵守和坚决执行。相关的土地管理部门要对于使用的工业和经营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于禁止用地和不符合限制用地项目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的使用,不能够进行土地的审批和相应的使用手续。在土地标准的规范下,与其相违背的项目不能够进行使用。在国家尚未进行明确规定的土地项目中,各地应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土地使用规范,保证其建设用地的审批和使用手续的合法性。对于一些没有经过明确规定的特殊类项目的建设,要对项目的节约集约用地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用地。

在一些受到安全生产、地质和建设工艺要求的项目中,用地单位要向国土资源管理有关部门进行申请,在获得审批后方能够进行使用。在使用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用地进行专业评估,确定出建设所需要的规模,并办理相对应的审批和用地手续。

二、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中,由于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耕地资源缺乏,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的使用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就齐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在我国的建设用地中,道路建设和教育、文化用地等范围较广,占地面积较多,而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用地明显缺乏规划性,在全国范围内的总体规划不能够与之进行呼应,进行节约用地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这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在进行节约用地标准的实施时,要严格遵守布局合理、经济可行和坚持时序的原则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行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减少投资中过度超前和低水平建设的发生,并保证之后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建设的合理性,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够进行用地的合理规划,产生了较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例如在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广场和马路、绿地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不符合实际的需要,而且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随着土地价格公开竞价制度的实行,对于土地的使用再次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能够以 各种理由进行协议出让。在实施的管理条例中,由于没有对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在进行集约用地时,只有特殊用地能够获得相应的使用土地面积,对于国家机关使用的土地要实行有偿使用的政策,保证其使用的效率。

三、加大对于土地使用标准的审查力度

(一)严格审查土地使用标准

在进行建设项目用地的使用中,要进行上报,在经过审核后方能够进行使用。在申请时,要严格遵守规定的格式要求进行填写,对用地报件进行严格规定,并按照用地政策和土地使用规范进行项目的建设。对于格式和规范不准确的申请,不能够进行审批。加大对于地方国土使用审查的控制,保证供地政策和使用标准的合理性。

(二)加强土地使用环节的审查

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对用地单位进行监督,促进其做好相应的土地使用规划,要求其按照相应的使用标准进行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的确定。制定建设项目有关的可行性报告,并作出初步的设计规划。对于依法进行出让的工业、商业、文化、娱乐用地在进行相关出让文件的编制时要根据使用标准的规范要求,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使用,由社会进行监督。非经营性用地的建设项目要加大对于其使用情况的审查,保证其使用标准的真实性。

在一些需要经过国务院或政府批准使用的建设项目用地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自身的审查工作,确保使用的土地标准的真实性和规范性。由国务院进行批准使用的建设用地,要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审查内容和意见进行严格审查,对于未能够按照土地使用标准和规范进行执行的,要将申报材料予以退回,要求其进行及时纠正并重新上报。

四、严格控制城市用地,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化

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城市建设目标,促进城市的合理化发展,保证城市定位的科学化,制定相应的功能目标和适合城市的发展规模,提高城市的综合建设水平。

(一)制定土地出让的宗地规模

在土地使用规范中,对于土地出让的宗地规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进行土地出让前要制定出相应的使用规划,做好土地面积分配的方案,确定建设的容积率、绿地面积和建筑的聚集度等。在规划方案确定后不能够进行更改,对出让土地的使用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实现节约和集约用地。对于人均用地和城市规划标准要进行严格的遵守保证建设中的建筑密度符合使用要求,加强对于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

(二)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促进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更好地发挥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实现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时要做好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建设规划,尤其是工业用地的规划,要做到工业的集中化,在保证城市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规模效应。

综上所述,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长久利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土地使用的规划,加大对于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高效的使用,从现实的情况入手,寻找到长久适合节约、集约土地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廖喜生, 陈甲斌. 我国征地制度改革路径探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2).

[2]黄祖辉, 汪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

[3]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M].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篇5

关键词:土地 开发整理 项目 管理

一、引言

在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开发整理是一种主要的手段,同时这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有计划地利用国土资源,保持耕地总量稳定平衡,目前应当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着重解决的问题。自国家、省、市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性工作,具有多目标、多管理层次、多管理部门的特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有很多内容,但主要是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目的。我们以江苏省丰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进行探讨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为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县、镇两级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县领导小组组长,县国土、财政、水利、审计及各镇主要负责人为县领导小组成员;项目所在地镇长任镇领导小组组长,镇国土、财政、水利、审计部门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国土资源局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耕保、规划、地籍、开发所、财务、监察等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镇两级政府及国土局领导机构的成立,一是体现了县、镇两级政府的重视,二是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现场勘查,制定实施方案

项目申报入库前,县国土资源局抽调耕保、地籍、规划、开发所、测量队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每个项目区核定项目区范围、确认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施工的工程量,核算工程所需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和施工方案,确保项目能够按设计方案完成。

(三)聘请专业人员,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为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能够按照省、市要求,严格程序,规范实施,县国土资源局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专业骨干作为技术指导,对项目的规划设计、现状图、规划图等资料进行全面审核修改,并亲临现场指导施工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确保了项目能够按照规划设计,规范施工、科学实施。

(四)明确分工,实行责任制

为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实行了分工负责,耕保科负责内业资料整理、项目审验工作;开发所负责外业施工工作;测量队负责项目勘测定界工作;规划科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的审核工作;地籍科负责审核确认新增耕地面积的数量及图斑变化、地籍台帐核对工作,各项工作分工细致,责任明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落实制度、规范实施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五制”的要求,落实项目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的合同制等五项制度。

1、项目公告制

项目在实施前,将项目名称、建设位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项目总投资、建设工期、土地权属情况、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内容在项目区向社会进行了公告。

2、项目法人制

项目所在地镇政府镇长为项目法人,具体负责项目的招标、工程实施及资金使用等工作,按照项目公告制、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合同制的要求做好项目的实施。

3、项目招投标制

项目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在县政府网站招投标公告栏上招标公告,按投标单位报名、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综合评估等程序,完成了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4、工程监理制

项目工程监理在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监理单位备选库中指定,监理公司对项目工程实行全程跟踪监督,直至工程结束并完善一整套监理材料。

5、项目合同制

项目所在地镇政府与每一个施工单位都签订了施工合同。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确保了项目的规范实施。

(六)严格程序,强化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项目资金均建立了专门账户,由项目所在镇财政所专人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及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拨付资金,项目实施结束后财政部门进行了工程财务决算,审计部门进行了资金审计,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了项目资金用到了项目上。

(七)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巡查制度,保障项目有序实施

为及时发现解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耕保、规划、地籍、开发所等人员组成巡查小组,做到每周到施工现场巡查一次,及时掌握、指导和解决各个项目的进度和出现的问题,查出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召开调度会,及时与各镇及各施工队沟通情况,及时协调,确保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2005-2010年丰县共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项目7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36894.131亩,新增耕地面积23751.7665亩,已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2011年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项目1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146.7625亩,新增耕地面积2014.608亩。自2006年以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在丰县共下达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个,项目区总规模71420.44亩,可整理面积55381.05亩,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3057.86亩,总投资8191.55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足量的新增耕地指标,为我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我县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广泛实施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土地质量,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通过以江苏省丰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要从总体上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具体的实例可以看到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的前景和未来,让我们更加相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作为影响百年大计的规划,真正可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需要长久坚持不可以忽略的“民生”大计。

参考文献:

[1] 朱凤武.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省土地学会土地学术年会.2004.

[2]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 财务资源; 后煤矿时代; 持续发展; 途径

“后煤矿时代”是指像“徐矿集团”这样接近资源枯竭的老矿区、老企业的未来。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是有130年开采历史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是中国煤矿开采历史最长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徐州基地的煤炭经过多年开采,资源趋于枯竭,2001年以来,宣布了多家矿井关闭,这类矿井的关闭,形成了闲置松散的财务资源。为了改变煤矿关井走人的宿命,需要强化财务资源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遗留资源进行评估量化,运用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工具,强化其控制、整合、运作,在创建后煤矿时代的实践中不断革新。

一、关破矿区财务资源概述

财务资源是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在不同企业和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关破矿区”中一般包含专用资金、财务信息、客商信息、人力资源、自动化设施等。后煤矿时代的财务资源要时刻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和新颖,其配置要与管理需求相匹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能与产业集团下的经营管理活动互动更新,促使企业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煤矿关井后财务资源状况分析

(一)财务资源的不利因素

1.部分资产的产权归属不明晰

关井后的机器设备及房产,产权为已关闭的各煤矿;遗留的土地,其权利为集团公司。实际上该资产由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实业公司负责经营、维护和管理,但无处置权,还要为资产维护和管理支出大量的费用,产权不明晰导致权责脱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业公司的负担。

2.经济组织形式繁杂

管理的实体中,包含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属有全资子公司、分公司、股份公司;各种经济形式并存,执行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报表要求均有区别,造成投资结构与管理结构脱节和管控艰难。

3.职工身份复杂

20世纪70年代末,为安置主业职工家属就业,集团公司设立了集体工;对非煤产业人员扩充,增加了全民工。所属职工全民、集体身份均有,在每类内又存在长期、短期、暂聘等合同身份,还存在外出创业、自主创业、劳务输出、劳务引入等多种用工方式,工资性统筹费用的不同和新“劳动法”双重要求,使用工的法律风险已在财务资源中凸现。

4.经营领域重复、行业分散

关井前主业需求相同,辅业结构雷同;关井后归集到实业突显业务重复、行业分散、同业竞争,造成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下降,在区域和机构上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已在采购资源、销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造成浪费。

5.经营风险大

将部分下辖实体交由自然人承包经营,采用收取租金、管理费、按比例提成等方式获取一定收益。该方式暂时盘活了部分闲置资产,增强了产业的活力和创收能力,符合生存现状。依法分析,分公司为法人主体的分支机构,由其引发的一切法律经济责任,其实际承担者仍为法人主体,容易滋生引发损害相关实体经济利益的风险。

6.财务管理分散

关井后留驻在原来机构的财务部门较为分散,暂时看不到前景的财会人员流失较多,机构的分散造成资金和财务资料的难集中,须长期保留的资料容易丢失,相应管理部门的缺失使财务管控难度加大。

(二)煤矿关井后财务资源的优势分析

1.良好的产业基础

在白酒产业和工矿用品产业拥有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在煤炭经营上与上游煤矿或煤炭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关系,与下游电厂等固定用户建立了良好信誉,形成了固定煤炭市场。前面所述的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机理上的问题,而非病入膏肓,完全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重组、框架重构来调动各方的活力和能动性,实现效率和效益倍增。

2.优良的资产底蕴

实业公司管理的资产尽管存在着产权不清等问题,但是这些资产尤其是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本身是优质的,所处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业群聚区的潜力是巨大的,土地上保留的大量工业厂房仍保持了原有的工业风貌,不论是账面还是评估均为优质资产。

3.勇于开拓的团队

实业公司在非煤产业中的积极拓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干部职工,他们不仅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更加具备克服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在管理层有勇于开拓、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在财务管理上有一支业务精通、廉洁务实的财务队伍,为目标实现提供了较强的人力与智力保障。

4.良好的资金资源

煤矿关井时多少都留存了一定的资金,也留下了资金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经验仍然在发挥作用,与工商、税务、银行良好的人脉关系能继续为企业资金管理服务。

5.良好的信息资源

各矿留下的供应商、客户信息档案仍能发挥作用,财务系统处理软件为后续发展留下资产和资金信息,并为资产、地产、房产等鉴定留下重要依据或信息,为强化财务资源奠定了基础。

三、后煤矿时代强化财务资源管理的前提

通过对财务资源的现状分析,各种问题将凸现出来,通过对资产、人员和机构整合为强化财务资源铺平基础,形成“清晰的产业结构、高效的管理层级、精干的员工团队”,是强化财务资源管理的前提。

(一)资金从哪里来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资产负债率高、自身造血功能较差,解决不同时期中的启动资金、设计资金、开发资金等问题是创建后煤矿时代的必要条件。途径渐进为集中原企业资金、集团公司增加注册资金、对所辖土地资源授权并使之资本化。争取政府给予培育重点、重大项目的优惠政策,进而设计出“梧桐树”招来“金凤凰”。不断引进外来资本,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解决问题健康经营。

(二)人才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

人员负担较重是关系到稳定、整合成败的重要因素。推行管理层持股制度,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形成开放式股权结构,不断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纠正高管人员的短视心理,增强企业永续发展的信心。加强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工作技能要求,发展壮大重点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引进新兴产业扩大就业岗位,通过社会保障逐步消化内退人员。

(三)如何持续发展

实业公司存在经营领域重复、行业分散、技术装备较落后、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等现实问题,组建实业集团,并以此为运作平台,对相关实体进行业务、资产、人员和机构等方面的整合,使企业脱胎换骨持续发展。

四、后煤矿时代强化财务资源管理的途径

强化财务资源优化其经营环境是取得集团公司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优惠的前提,处理好徐矿、实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企业转型中稳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一)抓住机遇优化经营环境

财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企业通过明晰产权、职能分离、机制转换等改革,使其财务资源更加明确、清晰。而社会对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和良好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做好强化财务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做好资源枯竭煤矿政策性关闭破产后续工作,解读、完善、跟踪、落实各级财税扶持政策,借鉴德国鲁尔矿区的发展经验,打造“东方鲁尔”是创建后煤矿时代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集团公司的主导作用

集团公司在资金上优化扶持,在组织上逐步减少非煤产业内部垂直管理层级,加大管理幅度,确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起信息传达高效、反馈灵敏、决策执行迅速的集团公司、东方鲁尔(集团)、专业化子公司三级管理架构。在产业规划上,以园区化、专业化、生态化、链式化为方向,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治理,建设徐州东方鲁尔系列产业园。

(三)依靠政府完善法规制度

资源枯竭煤矿关闭以后的发展要依靠企业自身解决,政府只是依法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这也是欧美等产煤国家关闭资源枯竭煤矿的普遍做法。监督机制的健全和正常运行,将给财务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对法律和法规制度的规范、完善,可以为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环境。以《会计法》为代表的各种国家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规范财务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得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处理好徐矿、实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障员工和企业利益为核心,以党群关系为基本路线,保证职工的利益在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增强实业集团的造血功能、尽可能减少对徐矿集团的经济依赖、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以此为基础,突出效率优先的劳动原则,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

(五)正确处理好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无论整合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作保证,不仅在业务上保持稳定,在用工上同样保持稳定。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整合的本质就是一种改革,涉及到业务、资产、人员、机构等诸多内容,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必须解决产权产业、机制机能、资产资本等深层次问题。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增强整合后非煤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才能解决企业脱胎换骨问题。

五、强化财务资源途径的具体运作方式、步骤和路径

(一)具体运作方式

强化企业财务资源是企业对内部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重新配置,从而提高企业自身运转效率,在东方鲁尔集团下对各产业公司进行整合重配,可适用相关税收规范性文件,降低整合的税务成本。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东方鲁尔集团设立的运作方式如下:

1.徐矿集团董事会就设立东方鲁尔产业集团形成决议文件;

2.会计师事务所对东方鲁尔集团实收资本情况予以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公司设立的工商登记手续。

东方鲁尔集团在组建后,将作为控股管理下属非煤产业的母公司,对各实业公司的相关实体进行一系列整合,逐步建立和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二)实施步骤

1.强化财务资源的先期准备,将各关破矿井的财务集中,留住任用那些素质高、有事业心、能奉献的人员,为保护有限的财务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2.组建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使之成为对相关实体等非煤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的控股集团,便于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3.以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为操作平台,对相关实体的业务、资产、机构和人员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规范、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现代产业集团。

(三)实施路径

1.将实业公司之一变更为注册资金超过6 000万元的徐州东方鲁尔产业有限公司,靠徐矿集团要先期注入一定资金来完成。

2.选徐州东方鲁尔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徐州东方鲁尔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将东方鲁尔集团发展亟需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关实体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出资和实物出资的方式,完成3—5亿元注册资金注入东方鲁尔集团,成为徐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3.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以控股架构为管理核心,对已注入该集团的各公司板块进行专业化整合,按产业化形成三级子公司。

4.按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经营、考核、监督,实现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化和协同化,使各项协同效应达到1+1>2,实现反哺徐矿集团滚动提升发展。

没有较好的效益不配叫后煤矿时代,强化财务资源要经历“集中、整配、提升”三个过程,形成以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为管理主体,以各专业化子公司为经营主体,管理决策层面和专业化营运执行层面分开的产业结构。争取用五年到十年时间,发展成一片产业、留下一方基地、拥有一个稳定收入、安排一部分矿工就业,努力开创徐州“后煤矿时代”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皇新海.探索“后煤矿时代”转型路[N].中国煤炭报,2012-11-23.

篇7

关键词:城东板块 房地产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地产业发展潜力

在我国,房地产业作为对国民经济有支柱意义的第三产业,有其自身特性。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国家政策规划息息相关,具有可交易性,不可移动性,耐久性,为其他产业提供先导性,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相关性等特性,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房地产发展的潜力点分布于多个方面:

土地区位的选择对房地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区位是指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以及该空间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经济联系。区位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土地自身的空间结构加之不断开发土地产生的附加值,逐渐形成了土地区位的经济差异。房地产的增值性在很大程度由土地的增值决定,而土地利用程度、增值能力都与区位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增值潜力大的区位是非常重要的。

区位对房地产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距离市中心的等距同心圆上的不同房产有着大致相当的价格,距离市中心越近,房地产价格越高。②对房地产类型、规模的影响。市中心范围内的地产类型多以商业地产为主,住宅以高层建筑为主;而郊区的土地价格较低,土地类型多为工业用地、低层建筑或别墅等。

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对房地产的发展有导向性作用

在城市中,功能区由城市中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而形成的。每种功能区都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由于房地产的产业先导性,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能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潜在需求,以及明确的客户群体和项目定位。

人口因素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人口变动对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乡村人口的城镇化是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两台“马力发动机”。人口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表现在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指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产生的购买房屋的需求,包括人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身份转换而产生的需求,通常不受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时间上的身份转换指人由未成年人变为成年人,父母眼中的“孩子”变为妻子(丈夫)眼中的丈夫(妻子)。中国传统的“分家”观念和过去一个时代家庭人口的“金字塔”结构,使得这种需求格外强烈。但伴随着家庭人口结构朝“4-2-1”的“倒金字塔”结构发展,该类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弱。

空间上的身份转换指人由一地迁出而迁往另一地。目前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中购房生存。

土地资源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命脉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土地资源不仅是房地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也要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因此,土地资源在人口、环境等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在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土地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息息相关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在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国家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定土地用途,分配建设用地总量。

二者最终都落实在资源的分配上。通过合理配置房地产资源,将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土地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并通过多种手段对房地产发展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

城东板块房地产发展潜力

南昌城东板块,一江相临,三湖相间,青山湖、艾溪湖、瑶湖好似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城东板块交通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随着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建成,被誉为“江西第一路”的紫阳大道改造的完工以及瑶湖生态科技城概念的提出,一个集产业、生态、人居为一体“城市副中心”形象呼之欲出。

区位优势

城东板块的范围包括:青山湖大道以东、解放路以北、艾溪湖以西、赣江以南的区域。交通是城东板块与生俱来的优势,作为南昌东部的门户型板块,城东有着相当便捷的市内交通,在《南昌市城东片区CD5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里列出了本区将拥有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类型的12条道路纵横交错。

随着艾溪湖大桥将城东和城市中心连成一片。北京路和南京路拉近了城东板块与市中心的距离,紫阳大道的改建和在建的地铁一号线进一步凸显了其交通优势。

2、产业优势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风向标,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城东板块既是产业区,也是城区。伴随以艾溪湖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区和以瑶湖为中心的南昌(瑶湖)科技创新城的建成,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交通优势、高水准的服务设施、生态化的优美环境,城东板块汇聚了美国微软、瑞士ABB、中兴通讯等大量企业,带来了大量经营性房地产的需求。

目前,信息技术和服务外包产业目前是南昌市集中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城东板块高新区的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光电显示等新兴产业均呈现迅猛发展势头。

3、人口优势

工业企业的聚集,为城东板块带来了大批长驻人口:据统计,目前已有1800多家企业入驻高新区,而跟随企业进驻城东板块的高管人才、科技人才、白领阶层,积聚了较为丰富的财富实力;同时随着城东板块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也会往高端延伸,形成新的置业群体。

基于政府部门有意识的引导、扶持和工业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未来城东板块人口还将有更大的涨幅空间,刺激商、住市场发展。

4、土地资源优势

土地储备是房地产最宝贵的资源,《南昌市城区2012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明确规定,2012年度南昌市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在1476.30公顷以内,供应新增建设用地475.77公顷以内。从供应结构看,全市商服用地175.57公顷,住宅用地298.74公顷。从供应总量看,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553.52公顷,占供应总量的37.49%。

目前城东板块土地储备及供应量都相对充足,为城东板块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政府规划及政策扶持优势

在南昌市“十二五”规划图中,高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区域。规划中提出完成洪都机场建设及航空城的对外联系交通;完成紫阳大道瑶湖东节点的城市建设(游艇俱乐部)和景观建设;完成艾溪湖东西两岸城区的建设和改造。

总结

目前在城东板块已有绿地地产、保利地产、恒大地产以及城泰地产等品牌房地产企业入驻,绿地新都会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保利东湾国际的高尚国际社区、恒大地产着力打造的恒大名都、城泰为改善型置业倾力打造的湖韵天城以及南昌唯一的游艇社区的凡尔赛宫。这些项目的入市都掀起了整个城市的置业,整个城市的财富有东涌转移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城东板块发展的桎梏也逐渐凸显,相比发展较为成熟的红谷滩板块,城东板块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商业中心及金融机构发展的落后。

综合而言,城东板块有便捷的区域交通优势、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充足的土地供应及相应的政策扶持,配套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落实中,城东板块房地产价值的整体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篇8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必须根据张掖市林业产业实际,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因地而异,一些地区着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一些地区则重点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需优化和改进林业产业结构。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需要依照当地情况,明确发展前景,统筹规划。在规划前要实地调研,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农民参与进来。同时,明确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一是推进多样化林业建设,使土地、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最大限度保护适地适树林业生产潜能;三是实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积极改善自然和居住环境,真正造福百姓;四是物种保护和林业生产密切结合,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证经济建设;五是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结合,使林业发展人文性充分展现出来。

2强化管理,保护资源

张掖市南连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张掖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林业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社会建设中,仍存在非法使用林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等名义,将林地的用途随意改变;随意挖、移植树木,毁林造地;过度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基于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林业资源保护在推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文明乡村构建方面的意义,科学处理经济建设和林业资源、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规划,审查社会建设用地,有效控制用地规模,必须守住林地红线。首先,要积极建立省、市、县(区)各级林业资源监管和检查系统,创建并完善各地区的林业资源档案。其次,推进林业资源立法建设,持续完善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最后,需要积极创新林业资源管理机制,通过政府预算购买服务路径,使社会企业组织参与到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全面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

3应用科技,推进建设

要充分结合林业科研和生产,使林业科研组织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依靠林业科研组织及林业高校的专业技术,选择适宜区域,创建林业科技建设示范区。通过示范去激励、引导广大林农,把先进的林业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地传授于林农。此外,重视GPRS、卫星遥感、红外监测等先进技术在林业发展规划、监测、控制、护林防火、濒危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紧紧围绕祁连山的生态问题,制定科学的恢复治理方案,做到分类整治,推进基于“3s”技术的数字林业建设。同时,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林业发展必须基于社会需求,重视创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快智慧林业的创建,建立林业产品电商平台、林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林业建设金融平台以及农村林业政务平台。

4提升意识,加快发展

现阶段,环境治理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让全民建立可持续发展和林业保护意识,强化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发展理念,进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促进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宣传,让广大农民能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建立正确、科学的林业发展观和生态观。张掖市农村人口比仍较高,土地资源丰富,农田、山地不单单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受人们生活、生产影响的重要污染源。应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引导农民建立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林业建设和发展中践行。

5重视创新,特色发展

张掖市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在文化上也不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农村的习俗也是多种形态。所以,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对于特色农村,尤其是离城市近的农村地区,应充分结合乡村风光、农村文化,重点建设观光林业、生态旅游林业。如此不但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的去处,还是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

6加大投入,灵活融资

为实现农村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投入,适度开展规模经营,构建家庭林场,培育新时期职业林农,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股份制、转包、转租、互换等方式,实现林地、林权的合法转让。基于此,需要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业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林业建设保险范围及类型,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应创建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探讨排污交易权、资源利用权等补偿方式。此外,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积极组织碳汇造林工作。

篇9

(一)发展林下产业是实现以短养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三北”、绿色通道、速生丰产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果品强省计划”的深入实施,林地面积迅速扩张。到“十五”末,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6512万亩,森林覆盖率23.25%,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民短期收入跟不上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产业,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农民造林积极性,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林下产业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多地少,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多目标复合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为国家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三)发展林下产业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比较落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短期内不可能依赖高新技术来实现农民增收,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容易接受,也容易掌握。林下环境具有空气新鲜、清洁卫生的独特优势,林下种养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林下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林木、林下立体发展,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明确发展林下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力水平为核心,整合林业资源,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实现以短养长,增强林业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及沟谷川地的用材林地、经济林地林下资源。

——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专业市场。

——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基层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发展模式

林下产业可以概括为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两大类,主要有林粮、林草、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复合模式,各地在实际发展中,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林农复合模式:以宽带距、稀植型农田林网为主,在带间长期种植作物,对林木有以耕代抚效果。

林草复合模式:在幼林生长阶段,林下空间大、光照条件好,可在林下种植牧草和肥源植物。适宜在林间发展的牧草主要有苜蓿、黑麦草、鲁梅克斯、冬牧70、白三叶等。

林药复合模式:适宜林下栽种的药材,一般是喜湿耐阴的草本、藤本或灌木类植物,如西洋参、桔梗、细辛、半夏、盾叶薯蓣、薄荷、苏子、百合、三七、柴胡、板蓝根等。

林菌复合模式:适宜造林密度较大、林内光线弱的阴湿环境。可供发展的食用菌有木耳、香菇、口蘑、平菇、草菇、双孢菇、鸡腿菇、杏孢菇等。

林禽模式:在造林密度较小,林下空气流通性好、湿度低的林地内,可围网放养鸡、鸭、鹅类,每个场区存养量以不引起林下土地沙化为宜。

林畜模式:在林木成长为中龄林以后,可在林下适度放养猪、羊等家畜。这种模式主要在平原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地中进行,山地不宜发展。

特种养殖模式:林下养殖珍稀动物收益相对较高,但要求有特定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适宜林下养殖的珍稀动物有鸵鸟、雉鸡、狍子、野兔、狐狸、貂、貉等。养殖对象可根据林下条件灵活选择。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林下产业快速发展

(一)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各地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调查,摸清适宜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类型、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农村发展水平差异等实际情况,把发展林下产业与林业产业化建设、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后续产业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同时,今后新造林和现有林抚育改造,要在满足一般营林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林下产业类型的特点,科学制定不同的造营林方案,尽量为林下产业开发创造条件,努力探索和推广林木经营与林下产业开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配套发展模式。

(二)制定优惠政策,拓展投融资渠道。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倡导和鼓励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投资发展林下产业,允许林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林业资产,以租赁、承包、转让、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市场合理流转。林下产业开发需要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时,在不违背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其林木采伐指标。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积极探索林地、林木抵押贷款、联户联保信用贷款的有效运作方式,争取农村信用小额贷款对农户的支持。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家和省给予林业的贷款贴息资金、林业科研资金适当向林下产业倾斜,逐步建立以社会为投资主体,银行贷款支持、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突出典型示范,强化龙头带动。各县(市、区)要在重点林业工程区分别主抓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省、市要抓好示范点的筛选和推广,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特色基地、示范园区,予以命名和挂牌认定,并给予重点扶持。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借助现场会和参观考察活动,通过现身说法,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鼓励实力雄厚的经营主体,在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一批基层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内部服务、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搞好技术服务,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及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间种养新模式。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从事科技服务,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业务培训,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篇10

关键词 职业能力 物业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7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riented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ZHOU Guangzhu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3)

Abstract Traditional property model is rapidly changing to the intelligent property, then the current training program of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has become NA, if the situation does not get changed, that the "Graduation is unemployment," "employers can not find the right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can not be resolved. So, in order to trai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on the basis of talent, adjust training programs and curriculum, this paper undergraduate leve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the main target of exploration, hoping to enhance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more "on deft enough stamina" for the industry, the high-end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根据2013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国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9平方米,城镇人口71182万,城镇居民住宅需求面积总量超过230亿平方米。按照谢家瑾女士(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提出的 1万平方米需要 3.3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需要将超过700万从业人员,而现在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只有600万,还有近100多万的缺口。有资料显示,物业工作从业人员超50%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这在传统“请人看门”的物业管理模式下是可行的,但未来十年,如谢会长所说:物业管理处于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劳动集成型和简单服务提供者向服务集成商转变,其专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在升级和转型中,将需要大量经过专业训练、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人。职业能力即是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即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即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和综合能力,即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1 物业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认可度低

通过调查,对于本科层次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选择这个专业是迫于无奈,要不是调剂生,要不就是其它专业报不上了,为了能升学,只得选择这个专业。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2013级共招生37人,其中36人是被调剂的,另一人是因为填志愿时,专业代码写错了。2014级共招生36人,情况与2013级差不多。通过问卷发现,首先学生和家长对专业了解非常少,认为物业专业就是“看看门、扫扫地”占到了90%;其次,学生和家长认为物业专业性不强,就业层次低,待遇低。通过对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分析,发现刚进校的大一学生在“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是( )”这个问题,有20%的学生选择将不会从事物业管理相关的工作。

1.2 所开设课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培养方案的目标清晰,也有与之匹配的课程,可关键问题在于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如何来上才能达到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是主角,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可讲完以后,学生的业务能力依然极差。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几个弊端:(1)学生的兴趣不高,学生不能有效地发现自己的工作弱点;(2)老师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症结所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3)学生的工作能力得不到强化;(4)知识与实训相分离。如:物业管理法规这门课,主要是讲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上除了大量的教材,网上资源也很丰富,可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依然不知道“业主装修房子时,要履行什么程序;需要动用维修资金,首先应该做什么?”这足以说明这门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培养方案制定固然是一件重要的事,可相关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3 物业专业师资缺乏

目前,我国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硕士,每年毕业的本科生数量都非常有限。所以,物业专业师资基本都是非专业出身,有学企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也非常困难,在业界干得很出色的人,不愿意转行做教师,愿意转行做教师的业界人士,要么由于学历的问题,学校不接纳,要么自身不适应学校的工作。从业界引进有水平的相关人士承担相应的专业课程,操作性也不强,主要是课时费达不到上课人的预期。在这样一种专业师资缺乏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建设的难度非常大,课程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不到培养方案目标的根源。

2 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32人)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仅有4人,占毕业人数的12.5%,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根据物业企业的反馈,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物业管理岗位群,而物业企业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这就说明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才能避免这个问题,从而打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1 提升物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随着接触专业课后,同样的问卷再一次发放给物业专业学生,发现“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是( )”,这个问题只有10%选择将不会从事物业管理相关工作,比刚进校的情况有所好转,一是因为大二的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除了课程知识的讲解,专业课老师开始对他们进行专业辅导;二是由老师带队去物业企业参观、调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物业管理;三是请业界人士为学生做专业讲座,现身说法。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深入,对专业认可度有所提高。鉴于此,为了使学生尽早地了解专业,消除对专业片面的理解,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首先应该让专业课前置,同时,专业课设置时应有实践环节,比如,带学生去企业感受和体验;其次,举办专业讲座。通过业界人士工作经验的分享以及探讨物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让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打心底里认同并热爱专业,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做好心里准备。最后,配备专业辅导老师。从学生进校开始,专业辅导老师就应对其进行这个专业是学什么,干什么,专业发展前景以及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并引导学生做就业规划。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学习。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才能让其愿意学专业、愿意做专业。

2.2 课程教学改革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做中学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首先,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尤其是专业课程,应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在实践课时里应说明开设的形式,如:课内实践或者企业调研等。其次,通过课程改革从而推动考试方式的变更。传统的考试方式为30%+70%,前者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纪律、作业和课堂参与等,后者为卷面成绩,纯粹的理论考试,需要强大的记忆力。即使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可实际的业务依然处理不好。鉴于此,可以把后者70%改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业务处理,比如:让学生针对性地草拟一份《物业管理合同》、《管理规约》或者针对业主即将入住,草拟一份入住方案等实际业务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去相关企业调研。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切切实实地处理事情;另一部分为理论考试。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没有理论的实践就会不停地碰壁。所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最后,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去相关企业接触岗位。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基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物业企业,从大一开始,每个寒暑假不间断地去实习,学校给予学分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工作的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如何处理相关事件,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几年坚持下来,学生毕业就能成为企业可用之人。

2.3 专业师资培养

无论制定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改革,由于师资不专业,水平不够,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业界人士课时费高,培养学校自己的专业师资刻不容缓。首先可以通过鼓励老师考取“注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资格证的考取过程就是学习物业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次,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除了走出去学习,还应该利用寒、暑假到物业服务企业挂职锻炼,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做好准备工作。最后,与物业服务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师资团队。比如,(1)师资相互交流学习。专业教师由于对理论、理念等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可以加入物业服务企业培训团队,为其提供相应课程的讲解,帮助物业服务企业的在岗人士提升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物业服务企业的优秀专业人士承担一门或两门专业课程,把多年的从业经验带到课堂,现身说法。(2)“订单式”培养。由于“订单式”培养就业的狭隘性,可以用“虚拟班”的形式来做。如果有兴趣或者通过筛选的同学,另外成立一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班级等不变,只有另加课程的时候,这个“虚拟班”才在一起。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给这个班的学生另加课程,可以是实践的,也可以是理论的,师资大部分来源于企业,也可以是在校师资。这样一来,学生毕业时成为企业可以立马用得上的人,也不会影响学生就业时的其它选择。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管理将成为未来非常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市场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储备将会是物业服务企业新一轮的竞争焦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以此契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迎合市场所需,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此文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教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007G

参考文献

[1] 郭桥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物业,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