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

篇1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篇2

数字出版转型的行为阐释

清晰的转型升级路径为实现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多年来,北语社通过项目合作制培养起一支既熟悉传统出版又适应数字出版的编辑、发行和管理队伍,具备了实现转型的人力资源条件。国家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相继推出的各种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出版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面临的资金瓶颈。由此,北语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战略任务进入快车道,并逐渐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在了全行业前列。

(一)制定数字出版战略规划

2011年,北语社在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等业务先行摸索出的经验基础上,前瞻性地做出了依托专业特色,从传统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和网络出版转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的决策,制定了数字出版战略规划并纳入出版社“十二五”整体发展战略中。

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思路创新为重点,以技术革新为契机,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保证,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数字技术贯穿于内容生产、过程管理、渠道传输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坚持科学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切实提高北语社数字出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和效益,实现传统出版业态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增强北语社的核心竞争力,使数字出版成为“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助力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北语社将充分发挥国际汉语教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专业出版和外向型出版特色优势,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出版发展之路。主要战略任务包括:完成存量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和加工;以电子商务为基础搭建网络出版平台、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和移动出版平台;构建以语言教育类产品和外向型文化产品为主要方向并且种类齐全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以国际市场为主体构建数字化的传播渠道;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内容的关联、挖掘、生产、加工、管理、传播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

(二)确立产品和技术布局

在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框架下,北语社立足于中长期的战略需要,对数字出版产品和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案进行了整体布局。

在产品布局上,北语社以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根本方向,主要围绕汉语学习和教学类、外向型文化类等两方面内容进行特色化、全媒体、品牌化的数字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其中,北语社具体规划了移动媒体产品、工具类软件和数据库、网络电子书、多媒体产品、以HSK和MHK为品牌的在线学习与评测系统、MPR出版物和点读产品、音视频产品等7条重点产品线。对各条产品线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北语社也规划了各自相应的开发格局和重点,将中长期布局任务细化到当前,保证建设和开发的节奏性和连贯性。

在技术布局上,北语社坚持商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路线: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自身的内容优势与技术服务商的技术优势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对于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则通过一次性买断、前期注资开发等多种形式获得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把握数字出版时代的主动权。

(三)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

为保障数字出版业务的顺利开展,北语社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作为数字出版发展战略的主要执行部门,在其他事业部配合下开展工作。对数字出版中心实行目标管理,从运营机制、财务核算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通过科学的激励与约束,调动数字出版中心策划、执行选题与产品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数字出版业务向前有序推进。

数字出版本质上仍是出版工作,规范的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为此,北语社建立了从选题申报、人员组配、合同管理到编辑审校和文件归档的整套数字出版工作流程,并分门别类针对不同载体形式的数字出版物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实行周期性质量检查和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流程体系和质量管理办法在数字出版业务运行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落实数字出版重点项目与产品

制定数字出版战略规划之后,北语社围绕重点项目与产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数字出版各条产品线。目前,以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移动出版平台和MPR语言读物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和产品正在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1.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是北语社数字出版战略中最重要的集成性综合项目,主要面向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师、学习者以及中华文化爱好者提供不同种类和性质的资源服务。平台汇聚了海量优秀国际汉语教育数字资源与中华文化数字资源,以北语社自主品牌的产品和资源为主,同时鼓励用户上传资源进行收费或免费的共享,实现了教育出版的内容体系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遵循数字出版的商业逻辑,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提供“免费+收费+增值服务”的访问模式,对资源进行不同层级的定义并设计不同的技术实现手段,从而既满足大型数字出版项目盈利的需要以及目标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体现了北语社对教育出版数字化的最新理念,即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教育出版从单本教材出版向教学系统构建、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从实物销售向网络下载流通、从内容核心向用户核心的四个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可以打造一套适合社情和市场的清晰的商业模式,逐步推进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

2. 移动出版平台及产品

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发展趋势,北语社面向海外读者打造了以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站式全媒体移动出版平台。平台集成了产品内容在线预览、音视频点播、分类检索、精品推送、产品导购、信息和本地书架管理等功能,为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体验服务。

同时,与平台配套的移动媒体出版物也相继研发。北语社把移动媒体产品线按照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细化,尤其针对适合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的多媒体出版物和有声电子书等细分类别进行了精心设计和重点开发,推出了多个以多媒体为展现形式,可以实现文本阅读、动画演示、发声朗读、视频播放、录音回放、交互练习、学习游戏等功能的独立产品或应用。

3. MPR语言读物

MPR出版物是北语社数字出版七大产品线之一。2013年,北语社启动了MPR出版业务试点,与深圳天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确定合作意向,研发“中文小书架”项目。

“中文小书架”是一套专为海外儿童设计的汉语分级阅读绘本。北语社还将针对适合的国际汉语教材产品进行MPR版本开发,尽快形成MPR出版物的产品线规模。

“中文小书架”MPR版的推出丰富了北语社汉语语言学习出版物的载体形式,通过这套试点MPR出版物的运作,北语社充分发挥外向型出版优势,与数字出版技术成果实现了创新融合,开辟了利用“中国智造”的国际标准推广中华文化的全新的出版格局。

未来计划及趋势研判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以及移动出版平台作为成本投入高、技术构建复杂、研发周期较长的大项目,经过2013年以来的建设,一期研发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因项目主要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领域,北语社在立项之初就组织营销与发行人员对项目开发应用前景做了针对性调研,摸清了平台上线之后的目标市场需求特点。

在研发中,北语社也突破闭门造车的窠臼,利用教材推广、教学年会、数字出版研讨会等多种渠道,介绍展示内测版、未上载至服务器的本地版等多个版本的平台系统,积极吸收与会人员尤其是汉语教师和汉语学习者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设计。预计2014年底,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一期和移动出版平台一期将正式上线,分别登陆国际互联网和苹果在线商店。首批21种MPR语言读物已经在2014年深圳文博会正式展出,并已在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

篇3

顺应趋势,科技赋能从支撑走向引领

同样是布局金融科技,不同机构亦有不同打法。交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努力推动全集团科技赋能从“科技支撑”走向“科技引领”。首先,培育全行科技和数据思维,将科技元素融入业务全流程,并通过思维转变引领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其次,持续加大科技投入,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2.94%,制定并推进金融科技,2019年金融科技人员同比增加59.15%。再次,强化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大数据思维,积极推动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塑造交通银行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优势。

智慧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实现信息技术架构向“集中+分布”转型升级,运行在开放平台上的系统达到98%以上。完成私有云体系建设,应用环境50%以上系统入云,资源供应时间从5天缩短至30分钟以内。二是打造一系列新技术平台。生物识别平台支持人脸、指纹、声纹等多模认证,并在手机银行、智易通等400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服务接入,日均交易量达60万笔。图像识别平台上线对公开户、二代支付、惠民贷、ETC等业务场景100多类版面和内容识别,日均交易分别达2.9万和4.4万笔。图引擎项目完成所有对公客户基础关联关系图谱构建,安全运营中心(SOC)基本实现全集团推广,数据管理平台、智能语音平台等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形成智慧输出能力。

赋能业务发展提质增效。按照市场、客户、用户有感的业务目标,充分应用科技赋能产品、服务、管理等各领域,并持续提升价值贡献。一是科技赋能产品。仅半年时间就快速推出凸显“以我为主”全新体验的手机银行4.0,较原版本交易平均耗時下降28%;月活用户突破2200万,日活用户超过430万,较原版本提高16%。二是科技赋能服务。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业务发展战略,以金融科技推动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社会大众质效提升。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线上业务分流率达到97.67%。优化企业手机银行线上开户功能,对公开户线上环节平均耗时从小时级缩短到十几分钟内。抢抓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窗口期机遇,推出海关“单一窗口”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三是科技赋能管理。构建智慧风控应用体系,风险预警规则准确性提升至85%。建设智慧化授信管理,推广授信流程无纸化,实现授信申报流程效率提升约40%。

今年一季度,交行全面加持金融科技,凭借稳健的系统、有效的措施,为金融战“疫”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接下来,交通银行还将进一步做好IT架构转型、业务和科技融合机制构建、数据治理提升这3件大事,将科技融入经营管理全链条。

探索分布式转型,加强核心技术研究

交通银行基于服务客户、防范风险原则,深耕关键技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架构从“集中式”向“集中+分布”转型升级。目前,已完成全部借记卡数据和高频交易从主机平稳迁移至开放平台,整个过程系统零停机、客户零影响。开放平台分流主机平台的借记卡交易量日常占比达50%,“双11”占比达90%,基本实现“双核异构双活”的稳定运行,解决了分布式数据处理及潮汐式业务增长的技术难题。

按照交行分布式架构转型实施的规划,在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

一是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分批下移。选择借记卡应用作为整体下移的目标是基于借记卡具有数据量最大、日常生活最为紧密、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更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通过实现借记卡应用的联机交易和批量下移,使交行具备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全功能下移的能力,为核心业务系统全部应用的下移提供技术基础。

二是非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架构转型。以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下移为突破口,以双核异构的技术路线带动关联业务系统应用从后到前依次进行技术架构的转型,对于高并发的关键系统采用简单分布式的结构,而对于低频、复杂的业务应用采用微服务设计,实现架构为应用、应用为业务服务的模式。

三是持续完善分布式数据库。面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数据库基线版本,为各类业务场景的应用做好准备,深入数据库内核的研发;提升数据库的基础能力,支持80%以上SQL特性,完善优化框架,提升查询效率。完成产品化研发工作,使之具备规模化推广水平;持续建立和完善全链路智能监控、智能运维等数据库配套体系。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服务转型电信运营电信业务运营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9.000 中图分类号:TN92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9-0000-00

引用格式:邵建,童恩. 电信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服务转型[J]. 移动通信, 2015,39(19): 00-00.

Digitize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Service Operation

SHAO Jian, TONG En

(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Nanjing 21001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both inner and outer environments of telecom industry have greatly change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f domestic telecom operators becomes diversified and complex. Therefore,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service has been strongly driven.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s, the digitalize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operation was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in aspects of value connotation, terminal, network and servic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lecom operation.

[Key words] digitized servicedigitized servicetransformation telecom operationtelecom service operation

1 电信业务运营的发展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国内4G网络的建设与部署,以社交和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OTT(Over The Top)业务快速发展,如微信和微博等,这类业务基于通信网络为移动用户提供VoIP或即时消息等通信服务,并且已发展了数亿的用户群体。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国内电信运营商的话音与短信等传统业务。近几年来国内移动通信基础业务的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可知移动话音和短信的使用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移动话音业务的收入占比不断下滑;而如图2所示,从2012年以后,移动流量的资费开始下滑,4G的快速普及和行业的政策管制加速了流量资费下滑的趋势。

图1传统电信业务的发展趋势

图2流量资费的下滑

国内的电信业务运营主要面向个人、家庭和集团客户市场。在个人市场领域,除了互联网企业外,电信运营商还面对虚拟运营商的竞争,虚拟运营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通信服务,如蜗牛移动将通信服务和互联网游戏相结合、京东通信将通信与电商的商品销售相结合等;在家庭领域,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服务和互联网电视服务面临着广电企业的竞争;在集团客户领域,国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均考虑进入,如提供企业级的通信服务产品等。

综上分析,电信运营商同时面临互联网企业、广电和虚拟运营商的竞争,因而电信业务的市场竞争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语音和短信等业务未来不能支撑电信行业收入增长及流量资费持续贬值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需要探索新的业务空间并实践新的业务运营模式,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的转型方向。

2电信运营数字化服务的内涵

当前国内4G移动用户数已接近3亿规模且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面对巨大的移动宽带需求,未来几年内流量业务还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这也是电信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流量”作为一种商品,必然具备一定的商品属性,如自由流通,即可购买、可转增他人甚至“等价兑换”(如国内某虚拟电信运营商推出的1分钟语音=0.75M流量、1条短信=0.5M流量的服务)等。未来企业用户或商家可以批量购买流量,将其作为营销资源免费赠送给最终的个人用户,以提升其业务、服务或商品的推广效果和用户使用量。因此可知流量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数字化“商品”。

移动用户订购流量的目的是手机上网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应用/服务,其中每个应用/服务的提供者即为商家(电信运营企业也可以充当提供某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的“商家”)。手机用户和商家的交互内容即为“信息流”,其可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信息流”的载体是流量,因而属于流量的价值延伸。发挥电信网络的优势以更好地搭载应用/服务、基于“信息流”挖掘移动用户的价值、拓展新业务,这些是电信业务运营的转型方向。

如上以移动流量为例分析得出未来电信运营商除了要提供数字化“商品”外,更需要提供数字化服务,才能保障业务收入的增长。图3为电信业务运营向数字化服务的转型趋势,可知在传统的电信业务运营模式下,“交易”的双方是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用户购买通信产品(如语音、短信等)后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互,用户间交互的信息不能为电信运营商带来额外的价值,因而电信运营的核心是发展用户;但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下,电信网络基础上叠加了商户提供的业务应用,“交易”的双方是用户与商户,交互的信息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下可以产生额外价值,因而电信运营的核心转变为发展用户和商户(即拓展新业务应用领域)。

图3电信业务运营向数字化服务的转型

综上研究分析,电信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服务的内涵包括如下方面:

(1)拓展和延伸提供和使用电信业务的主体范围:使用电信业务的“用户”不仅仅是人(手机终端),还包括物(物联网终端),实现物与物的互联;提供业务/产品/服务的“商家”不仅是电信运营商,还包括各个行业的企业级“商户”(如银行和大型互联企业等);

(2)增强“信息”的交互能力,打造智能化的通信网络;

(3)提升用户的价值、挖掘信息的价值;

(4)促进电信流量的使用;

(5)创造新业务领域,实现增收。

目前中国移动已确定面向2020年的战略愿景:“致力于移动改变生活,打造优质智能管道,成为值得信赖的数字化服务专家”,实现从移动信息专家向数字化服务专家的转型。

3数字化服务的体系架构

如图4所示为电信业务运营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架构,主要包含终端、智能网络和多样化的业务应用3个层面。

图4数字化服务体系架构

(1) 终端

新型的电信业务运营所服务的对象不仅是人(使用手机),还包括“物”,如视频监控终端、金融终端以及智能插座为代表的智能家居终端等,“物”所连接的对象是商户(即“业务应用”的平台系统)。数字化服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因而服务对象变得广义化。

(2) 网络

在数字化服务时代,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要能快速、高效、便捷地支撑多个行业的业务应用,因而对网络的要求大大提高。在网络建设方面,应用如NFV(网络虚拟化)等技术,使得网络建设、部署和控制更加灵活和低成本化;在网络服务方面,拓展现有的PCC(PolicyandChargingControl,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面向不同的业务应用可提供差异化的QoS服务保障,分别对应不同的资费策略。电信运营在提供智能管道的同时,也提升了网络的价值,因而电信网络的运营将变得更具成本效益。

(3) 业务

未来的业务支持跨行业并面向多个应用领域,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务的提供方我们称之为商户,其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电信运营商和各行业的集团企业等均可作为提供业务的商户。在数字化服务体系下,业务平台化是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可以独立建设或者联合第三方商户建设业务平台并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这样既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又能为公司带来增收。

用户(终端)、网络和业务应用之间交互的信息在电信业务数字化服务体系下留存,基于电信运营商或第三方企业的大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手段,通过后向的运营(如广告和付费的增值服务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 电信业务运营的转型思考

以当下互联网上很风行的打车APP应用为例,实现了用户、司机和业务平台之间现金的流转和打车服务的O2O(线上线下的交互),系统中的交互信息包括如用户的位置、手机号、银行卡和车主信息等,业务平台侧(商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如基于用户的经常所处的位置和手机号等信息,可以为其推介周边的生活消费;也可向车主推介维修保养等服务,再进行后向的收入分成,这就突破了打车应用本身的框架,体现了数字化服务的创新价值。在这类互联网化的应用中电信运营商除了提供智能化的管道外,也可与业务平台方(即商户)合作,如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定向4G流量,在提高用户体验促进业务使用的同时,通过与商户进行后向运营合作分成(如广告、付费业务等)实现共赢。

当前国内的电信业务运营也向数字化服务方向发展,中国电信重点投入数字生活服务和数字生产服务领域,在数字生活领域,以流量经营和互联网应用为主体发展新兴业务,如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面向家庭用户以光线宽带为入口提供网关、机顶盒和互联网电视应用等产品;在数字生产服务领域,重点切入医疗、教育、政务和物流等领域。中国移动未来将面向个人、家庭以及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在个人领域,发展社交、娱乐、购物、学习和衣食住行等业务应用,如成立的咪咕公司,为用户提供了音乐、手游、视频、阅读以及动漫等诸多产品;在家庭领域,提供家庭娱乐和安全监控等业务应用;在企业领域,深入企业的供应链、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环节,提供ICT产品或系统级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增加企业收益。

5结束语

在流量价格不断贬值的趋势下,电信业务运营向数字化服务模式的转型是市场发展必然,以语音和短信为代表的传统通信业务将逐步被以流量为载体的数字化服务所代替,因而电信运营商需要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接入多样化的终端、提供智能化的网络管道以及拓展丰富创新的业务应用,才能保持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刘杰,许立东. 运营商应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开展多重属性家庭数字化服务[J].世界电信, 2015(5):70-75.

[2] 杨晓芳.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发展模式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3] 陶伟强. 中国移动战略转型初探[J].通信企业管理, 2015(8):78-79.

[4] 龚勉,王旭昊. 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现状及流量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2(2):40-42.

[5] 王卓. 电信行业转型的思考[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3(4):6-9.

[6] 汪军,李明栋. SDN/NFV――机遇和挑战[J]. 电信网技术, 2014(6):30-33.

[7] 黄国斌. 什么样的数字化服务有前景[J]. 商学院, 2014(9):67-69.

[8] 王晋. “三条曲线”带来的启示[N]. 经济日报, 2015-03-10(5).

[9]素文. “新咪咕”能否担起数字化服务创新重任?[N]. 人民邮电, 2015-01-16(1).

[10] 周宇. 面向移动流量经营的电信业务支撑[J]. 科技展望, 2015(9):237-237.

[11] 穆致君,何阳. 国际运营商发展数字化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4):75-78.

作者简介

篇5

CEO和CMO的营销转型困惑

近期科特勒咨询(KMG)的一项针对CEO和CMO的调研显示,81%的企业认为数字营销是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关键;68%的企业宣称自己没有系统的数字营销战略,更重要的是,58% 的企业宣称数字营销的绩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同战略大师理查德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中说,也许没人会否认自己不拥有战略,但是你的战略却未必是好的战略。当我们深入与诸多企业的营销决策层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背后的问题出在战略思维的缺失,或者称之为“好的战略思维”的缺失。

数字营销绝对不是微信、微博、Facebook、DSP、LBS等各种营销工具的低维组合和几何叠加,正如人类战争史以来枪炮从来是领军将相的“器物”一样,更为上者乃为“兵法”,从春秋时代孙子的《孙子兵法》到普鲁士时代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西皆如此。

根据我们的咨询经验,CEO、CMO和其他企业高管考虑的问题和困惑有:

数字营销如何与公司的“互联网+”战略相结合?数字营销战略在整体数字战略中发挥何种功能?

数字营销战略究竟解决的是品牌与渠道的升级问题,还是整个营销模式的颠覆?

和传统营销相比,数字营销在营销的战略环节上,究竟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营销如何和数据进行结合,在哪些维度上结合?

数字时代品牌应该如何建?有没有高速有效的“快品牌”方式?

是否要建立新的营销组织,如果是,如何建?如何与传统的职能有效融合?

数字营销号称ROI可追踪,那作为高管应该如何衡量数字营销的绩效呢?

营销的“变”与“不变”

问题是最好的养分。以企业高管面临的问题为导向,结合我们在咨询中总结的大量实践以及反馈,我们试图从系统理论到工具去架构出数字时代营销战略升级的整体操作方法,从树木到森林,从路线到蓝图。

首先让问题回归本质,我认为无论营销如何变化,营销战略的本质有三点核心是不变的,即:需求管理、建立差异化价值、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无论在传统时代还是数字时代,这三点都是营销战略或者市场战略的功能指向点。需求管理的核心是作为“较少弹性”的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的根源――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有效控制和导引,正如宝洁一百年来不变地专注于洞察与挖掘消费者的本质需求。建立差异化价值,指的是如同Seth Godin所说的“紫牛”一般,建立起区隔性、差异性的优势,从而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也是Intel做要素品牌(B2B2C branding)、建立“Intel inside”的根源。持续交易的基础是营销可持续性的核心,同时利用创新性且不断升级的软件、硬件、服务和社群来持续黏住用户,苹果公司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确定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变”,或者说谈“变化中核心的核心”。在工具层面,也许大家都用了类似的工具,然而做出来的结果天壤之别,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使用这些数字工具时没有指向“本质”。我认为,以下五点可以判断营销战略是否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它们是:连接、消费者比特化、数据说话、参与、动态改进。移动互联、万物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信息可以实现“瞬连”和“续连”,这种高度连接产生了可以追踪到的数据轨迹,使得消费者被比特化,营销的每个环节可以用数据来说话,并在连接中实现消费者的参与,实现企业的动态改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前数字时代无法想象的。

以上五个要素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数字时代的营销真正可以实现“贯穿式顾客价值管理(Synchronizing Customer Value Management,简称SCVM)”。SCVM是继CRM之后的革命性营销范式。它的核心理念是:基于顾客全生命周期,协同组织各部门实现闭环式客户价值管理和增值管理。在数字时代,由于客户消费场景化,渠道多元融合化,服务和产品一体化,品牌传播实时化,因此企业就必须打通研发、营销、销售和服务环节,以顾客价值为核心带动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其中,关于顾客的全方面洞察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关键,而获得更多优质客户、提升顾客钱包份额、提升顾客终生价值就是实现业绩增长的具体手段。

过去,关于顾客的营销决策和相关数据是分散在各个品牌单元、渠道部门和区域营销机构的,企业缺乏集中的数据管理和全方位的顾客视角,因此难以实现深入的顾客洞察,也就难以实现交叉销售和向上销售。如今,SCVM解决了这些营销挑战:通过建立以CMO为主导的“顾客价值中枢”型营销组织,利用营销协同平台和集中的顾客数据仓库,企业可以在组织层面把分散的顾客知识和数据集中进行管理和分析,各个品牌和渠道可以按需要获得和分析数据以支持其营销活动。SCVM的整合架构简化如下:顾客数据平台―商机挖掘―联系管理―洞察引擎―内容定制―互动分发―多式协同―营销指挥板。在SCVM营销体系中,企业可以集中而又灵活地跨部门跨渠道跨品牌地识别和深入挖掘客户价值。以迪斯尼为例,迪斯尼最近投资三十亿美金打造大数据追踪系统MyMagic,这套系统能追踪迪斯尼乐园游客的分布、轨迹、如何进行消费、什么时候用餐以及最后购买了什么,所有消费者在迪斯尼内留下的行为最后都发生了“比特化”,根据这些行为数据,结合APP追踪的SDK反映的位置,并依据手机线索跟踪到的社交媒体信息,使得数据、营销、客户资产一体化。

从战略思维的切换:营销战略环节的“变化”

基于思维的切换,我们再看如何落地。我和我的合伙人将实施系统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我们称之为“数字营销战略模式与实施系统”,另一个称之为“数字营销支撑系统”。

第一个系统中,我们具体讨论的是传统的营销战略“STP+4P”应该如何升级,如产品策略走向共创导向;价格策略变得动态化、情境化、免费化;数字化使得物理渠道和虚拟渠道之间的界限消失,多渠道整合成为关键;品牌出现了价值观品牌、RTB、DMP、DSP的投放策略兴起,等等。如果我们将营销战略的核心范式的三个要害:产品管理、客户管理和品牌管理作为视角来审视的话,会发现新时代的营销,4Ps走向了共同创造,STP走向了社区化,品牌塑造中个性化凸显。具体到营销战略的各个模块:

对营销研究的升级

从常规调研到碎片化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可以用低廉的调研接入成本,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使低成本、大样本的定量调研成为现实,可以通过网络上基于调查对象的评论、看法等信息,推导得出消费者真实的态度。从文本观察到行为跟踪,新技术和普及的移动设备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实时跟踪用户的行为数据,如在商业零售、地产、旅游等行业,利用位置数据、音频识别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加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此外,还有众包模式对市场调研的颠覆,从传统市场研究到“泛数据分析”,以及神经营销学的应用,都是新的系统研究手段。对于餐饮类店铺来说,可以通过WIFI探针抓取客户行动轨迹的数据,以作为其数字时代客户关系管理CRM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评测团购效果:如果通过团购产生的新客户没有二次消费,就能认为该团购活动效果不佳。

对营销战略STP的升级

市场细分方法从目标消费者到消费者网络,基于网络的市场细分数字媒体和数据生产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者或其他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这些人被地理、文化和隔代分歧分裂后,数字技术把他们带到了一起,这种亲和力来自于细分市场的沟通、分享和识别,通过不断扩大彼此认同的联锁和相交的消费者网络推进数字技术,因此,营销出现了“超细分”与“动态精准化”,如淘宝网“千人千面”的排名算法就能基于每个买家的不同特征提供精准推荐。奢侈品连锁百货公司尼曼马库斯(Neiman Marcus)与之合作推出了一款名叫Snap的APP。这款APP解决了这样一种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杂志上看到别人穿着的衣服、包包、鞋子很棒,却不知道去哪里可以买到。客户只需要拍下来,然后通过Snap就能跳转到Neiman Marcus的电商网站找到与之类似甚至相同的商品。这款APP运用了两个核心技术,一个是将客户拍摄的照片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息;另一个就是根据这一信息,通过大数据的匹配与分析,精准地找到客户喜欢的商品。和传统的关键词搜索相比,Snap可以更精准地契合客户的购买需求。

在目标市场的选择战略上出现了向小众演进的特征,关于小众营销战略,我曾经也提出系统的战略实施框架,分为七大步骤,它们是:特定客群-快速连接-产品众创-圈层推介-跨群扩散-分项衍伸-附加盈利(具体可以参见笔者的《还在谈大众营销?out了,小众营销来了!》一文)。在目前的用户选择上,还需要考虑迭代与升级,以及如何利用圈层客户的选择,某些时候KOL的影响层的作用要显著大于直接消费者,这对营销传播中如何利用传播杠杆进行品牌传播折射提出了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从服装、美妆到美食,都有不少创业者正在尝试从达人(KOL)角度出发,打造基于个人信用背书的移动电商平台或品牌。

至于STP中的定位战略,除了以前的“构建品类逻辑”之外,企业还需构建“连接逻辑”。如果说品类逻辑是纵向深潜,那么连接逻辑指的是横向生长,在深潜的垂直思维下,以水平思维进行补充,增加营销的创造力,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以豆瓣为例,豆瓣一直坚持着最初起家的“书、影、音”媒介基因这一“品类逻辑”,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中国文艺青年大本营”。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豆瓣的几个有想象力的动作都在以“连接逻辑”来有效横向扩大产品边界:“豆瓣东西”用创意商品导购进军电商,“一刻”迈入媒体化、降低姿态占据大众用户碎片化时间等。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言,数字化时代实现的是“连接红利”,品类是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可以再升级,用连接的基础扩展,甚至变成一个生态型的企业,当然,这是更高层面的战略思维。

对4P的升级

产品战略的变化反映在从洞察主导到循证主导与MVP(精益创业)模式,产品升级从依赖于“边界扩展”,要变成“产品+社区”,从大创想的Big idea走向大数据的Big data以及产品服务化:从拥有到共享。社群经济、大数据、共享经济变成了产品战略升级的核心。价格策略出现了“从收费到免费、补贴组合策略”,产品本身就构成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随时可触性,使得“动态定价+场景定价”成为定价策略的新模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Uber针对用车高峰期首创的动态定价算法(Surge Pricing)。渠道战略从单渠道、多渠道到O2O、O2M,同时,渠道转型为数字触点,所有的触点都可以变成数字购买渠道,使营销传播与购买行为合一。我们前年帮助某家金融机构梳理了线上线下127个接触点,把这些接触点渠道化,一年销售增长超过200%,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传播和渠道的有效整合。品牌战略上,数字时代出现了从价值导向到价值观导向,价值观导向的品牌能在社交媒体上实现“疯传”,品牌从劝服者到互动者与赋能者,从硬性广告到内容与数据营销,大数据可以打通消费者的线上浏览行为与线下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正是过去一年很多企业建立DMP的原因。另外,品牌性格更重要,这也被称之为魅力经济或粉丝经济,所谓的超级IP、网红,背后都是这个原理。

落地系统:4R模式

在战略思维转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数字化战略平台的营销实施框架,将其总结为数字实施的4R系统:

Recognize是第一步,前数字化时代我们主要谈的是目标消费者的整体分析,大多通过样本推测与定性研究,数字化时代最大的变化在于可以通过大数据追踪消费者的网络行为,如对Cookie的追踪,SDK对移动数字行为的追踪,支付数据对购物偏好的追踪,打通这些行为追踪可以形成大数据的用户画像,这些技术手段与营销思维的融合是数字时代最大的变化。例如京东通过消费者画像,为其用户列出了300多个标签特征,海尔集团的消费者画像则分为7个层级、143个维度、5326个节点用户数据的标签体系。

Reach是第二步,也是绝大多数参与数字营销游戏企业所实施的一步。以前的触达消费者的手段在数字时生了变化,如搜索、O2O、社交媒体、APP、智能推荐、AR、VR、 DSP等各种触达手段,是前数字时代所完全不具备的,那么如何基于消费者画像实施触达,是企业需要采取营销数据化转型的基础,让技术、数据与客户融合。

Relationship是第三步,它应该作为Reach的后续步骤。我们发现,仅仅做完前两个R,并不能保证数字营销的有效性,因为只解决了瞄准、触达的问题,没有解决如何转化客户资产,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在于你的数字营销“是否建立了持续交易的基础”,很多社群的建立与发展,例如MIUI这样活跃的品牌社群,可以保证企业在“去中介化”的情境中与客户直接发生深度联系、互动、参与;这也是目前提到的企业2.0形态,也是菲利普科特勒在东京会议上提到的“营销4.0:帮助客户来自我实现”。

Return是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它解决了“营销不仅是一种投资,也可以得到直接回报”的问题。很多企业建立了社群、吸收了很多品牌粉丝,但是如何变现,这是此阶段的核心问题。我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如社群资格商品化、社群价值产品化、社群关注媒体化、社群成员渠道化、社群信任市场化等操作框架,变现客户资产。社群变现的案例不胜枚举,如不断涌现的社群型垂直电商,类似于风投侠这样的社群众筹,还有小红书的社群口碑分享及营销。

篇6

数字出版业务和收入已经成为欧美出版商的业务支柱,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具有海量的数字出版内容资源作为运营根基。以施普林格、爱思唯尔、汤姆森•路透、威立•布莱克威尔、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和以亚马逊、苹果、谷歌、巴诺书店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内容运营商,都汇聚了大量数字内容资源并建构了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再辅之以创新性的传播模式与品牌力量,最终得以盈利。

一、将传统出版内容转化为数字出版内容

欧美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出版巨头在内容方面具备竞争优势。由于对传统出版内容版权的有效控制,传统出版巨头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依然能占据核心主体地位,这与中国是迥然不同的。其原因在于,欧美传统出版商一般规模较大,在久远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内容资源,一直在某个或某几个专业领域内垄断着相关内容或至少占据明显优势,尤其是他们为数众多的期刊和图书资源等传统出版内容成为他们拓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转换,这些资源很快成为其数字出版形态的内容产品,使得他们较为容易地解决了内容来源、聚集与更新的问题,在满足数字出版内容的海量要求的基础上,较快地度过了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导入期。施普林格集团已于线上提供超过45000本电子书和520万篇文献。a这些电子书与文献的学术研究价值很高,更新速度快,非常适合国际传播,而且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比较容易,运营模式也相对简单,可以快速地产生商业回报。更为让人震惊的是,施普林格几年来下大力实施的电子书回溯数据库(SpringerBookArchive,简称SBA)在2013年年中完成,其中囊括了1842年以来出版的12万种科学、技术和医学(STM)类电子图书,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完整的重要文献,便于进行检索和使用。b此举终于实现了施普林格通过“关注其他媒体形式、软件或服务来增强已有产品,成为科学交流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的目标。施普林格全球收入中的2/3来自电子出版物。c而且,施普林格一直在改进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及时升级数字出版技术、更新数据信息。这意味着传统出版商从技术到内容的彻底变化。

另外,专业出版内容是传统出版商数字化转型中看到的最亮的一抹光线,其相关业务和收入已经成为几个学术专业出版集团的支柱。经过多年的产业运作,通过专业特色的形成和对优质资源的占有与发展,欧美出版商基本完成了专业化数字出版的转型和传播模式的建构。在全球出版业年度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专业出版的总收入已占到一半。就目前来看,专业数字期刊、专业数字图书、数字品牌工具书是专业化方向上的成功者,其中尤以高利润的电子期刊最具代表性。爱思唯尔学术期刊数据库是其中的代表性产品,其成功足以证明,数字化时代的专业出版在科技,教育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还是数字化时代最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因此更容易获得成功。十余年来,欧美出版业的收入增长大多来自数字出版内容,而来自纸质出版的收入趋向不稳定,数字出版内容资源渐成现代国际数字出版企业的制胜利器。可以确信,能够在未来同场竞技的不外乎施普林格、爱思唯尔、培生教育、汤姆森•路透、谷歌、亚马逊等为数很少的几家欧美顶级数字出版内容商或运营商,其他的数字出版企业不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是没有自己的海量化核心内容,势必只能成为巨头们的追随者。除了自身的传统出版资源转化之外,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竞争还通过并购、剥离、合作等整合方式实现,其指向是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海量化、规模化与专业化,最终目标是数字出版内容的国际传播。

二、全球范围内整合同类数字出版内容

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演进,想要通过单打独斗在市场中独占鳌头很不现实,在此情形下获得增长的唯一办法就是并购。欧美出版业一直通过不断的并购来实现同类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整合与集中,战略性的并购能使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集中,并扩大了企业的内容生产规模。一个企业只有在资产的置换中才能实现内容资源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集约化和规模化,才能满足数字出版内容市场的海量化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动内容的国际化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个数字出版内容企业来讲,影响其市场价值的核心要素是拥有数字版权的数量和质量,这是西方市场并购重组中的最重要考量。2013年7月,英国培生集团与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将各自旗下的出版公司企鹅出版社与兰登书屋合并为企鹅兰登书屋。两家从事大众出版的行业领头羊的合并已经令人震撼,更可怕的是,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中,企鹅兰登书屋进一步并购了全球两百五十多家出版社。这个新诞生的企鹅兰登书屋平均每年出版新书15000种,潜在市场实力不容小觑。美国2013年电子书畅销排行榜佐证了这一出版巨头的实力与影响力。在2013年上半年,企鹅与兰登两者分开统计,下半年才开始以企鹅兰登书屋的名义合并统计两者数据。如果将企鹅出版集团、兰登书屋以及企鹅兰登书屋三者拥有的畅销书算到一起,这个出版巨头共有478件作品登上了美国2013年电子书畅销榜单,远远高于之前的榜单冠军阿歇特出版集团258种书的全年数据,约占整个美国畅销电子书总量的40%。d专业出版内容的并购模式则呈现多元化场景。一是数字出版商大量收购数字化专业期刊,如爱思唯尔旗下拥有《细胞》《柳叶刀》等两千多种顶级专业期刊;二是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从不同的专业期刊中提取、集合在一起,为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大规模定制服务而获利。全球第二大STM(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出版商施普林格的专业类期刊数据库就持续为全球科研机构与人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满足着这些用户专业化的定制需求。为了保证这些内容的专业性,施普林格的在线期刊数据库建立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其期刊数据库共收录11个学科领域的期刊,而学科内部也有明晰的专业细分。e专业化内容资源的整合使得施普林格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信息推送服务。

三、剥离不相关的内容资源

近年来,专注于科学、技术、医疗出版领域的欧美出版商在发展专业出版的道路上表现了出人意表的魄力,走出了一条资产与内容的剥离之路。这也是数字出版业市场竞争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多年之前,欧美出版集团为了做大做强,一直在进行摊大饼式的并购。随着数字出版发展格局的日益清晰,在遵循专业化规律的前提下,欧美各大出版商已不再肆意扩大经营规模。除了继续并购与获取那些对自己有用的同类资源,欧美各大出版商更是集体转向,开始大规模剥离那些与自己主流业务不相关的资产与内容。从数字业务发展来看,培生、励德•爱思唯尔、汤姆森•路透、威科、阿歇特出版集团、麦格劳•希尔等全世界最大的出版商都在谨慎对待扩大产品线,更专注于发展自己擅长的领域。培生集团排名全球第1位绝非幸至,其最大手笔就是上文提及的2013年将从事大众出版的企鹅出版社剥离出去,只留下了培生教育集团,其专业化的决心与魄力可见一斑。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如麦格劳•希尔公司为了从全方位内容的信息服务商转变为更加注重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信息供应商,出售了自己掌管了80年的《商业周刊》及另外60本杂志,其原因在于麦格劳•希尔认为《商业周刊》等杂志提供的数据还是太大众化,并且不再符合母公司的发展策略,剥离就成为一种必要。又如,作为世界三大科技出版商之一的约翰•威利父子公司在2012年出售了以一般消费者为导向的大众出版业务,转而集中精力发展自身的三大核心业务——全球教育、全球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他们认为,数字出版的未来应该是出版商在各自特定领域提供专业化的内容与信息,这些内容可以改变读者和用户的生活,而大众出版领域的旅游书和烹饪书都可以从网上免费获得。

四、数字出版运营商主打合作与收购

在目前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期,内容资源已成为欧美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与运营商的竞争焦点。在欧美传统出版企业整合数字出版内容的同时,谷歌、亚马逊和苹果等运营商也在经历着复杂的数字化进程,f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数字出版内容资源。亚马逊从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了并购可能为公司带来的未来收益,于是,亚马逊不仅积极与出版社展开合作,还斥资收购数字版权。首先,在美国的出版市场上,排名前4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已经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8的占据了52%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20的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g而亚马逊一直在谋求与这排名前20的大型出版企业达成合作,志在获得美国绝大部分传统纸书的数字版权或网络版权。亚马逊一直未停止过收购数字版权的步伐,从1998年收购欧洲在线书店Bookpages&TeleBook,到2008年收购用户过亿的全球稀有和绝版书在线超市AbeBooks,再到2012年收购三维地图新创公司UpNext……亚马逊数字出版内容平台中已有100多万种电子书。h亚马逊的每次并购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在全球化传播与竞争中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海量化资源与不竭动力。

篇7

如今,越来越多的生产应用部署在云端,也有更多新应用开发测试工作在云计算环境下完成。企业从传统IT服务向云端服务转变的脚步已经逐渐加快,而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云服务提供者也不断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这一切都表明,云计算已经成为锐不可挡的趋势。

根据专业调研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17年,将会有超过80%的企业采纳混合云模式部署 ,大幅推动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混合云兼顾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同时满足企业对业务创新、合规性和成本可控、以及系统敏捷性的需求,从各个层面帮助企业客户更好的拥抱云。

的确,无论是技术公司还是制造型企业,都已经停止了观望,并向云开始了切实的进发。

绿盟科技是一家专注网络安全的技术公司,在国内外设有40多个分支机构,为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互联网以及教育、医疗等行业用户,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业务的安全顺畅运行。绿盟科技人力资源总监宋艳秋介绍,近年来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趋势下,绿盟科技的很多用户都逐渐将自己的IT系统转移到云端,如果绿盟自己的内部还维持在传统的模式下,就很难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变化,从安全的角度来讲也难以被用户信服,因此绿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将自己的HR系统迁移到云端。希望通过HCM云的部署,减轻其HR的工作量,提升员工的使用体验,使HR部门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业务中,为企业管理和培养人才,跨越HR边界的局限性,推动企业战略的顺利达成。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安全评估阶段,绿盟对未来的应用体验充满信心。

技术商善于选技术,似乎未必能够说明问题,那么传统企业的表现如何呢?潍柴集团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目前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之一。集团在全球拥有员工7.4万余人,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化企业,拥有五国十地的研发中心,因此IT运营系统要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差异(语言、时差等),移动应用亟需拓展。潍柴集团企信部软件开发中心副主任朱翔鹏通过对比介绍,在使用新平台之前,集团所有应用的APP是作为一个业务系统的功能使用。所有的开发是封闭在业务系统内部的,使用了MCS(Mobile Clould Service)之后,MCS做了一个前端和后端的深度解耦,使MCS作为一个平台,连接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或者第三方云的服务,可以做到统一的配置和管理。APP起到了贯穿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作用。而不需要用户在手机上真的安装个APP去切换。通过建立MCS建立集团统一的移动平台、移动开发平台,规范了集团移动应用接口,开放了国际化应用,降低了成本,让运维变得更为轻松,技术更易掌握。目前潍柴通过部署MCS获得了诸多收益:搭建了统一的移动开发平台,做到一次开发,多平台使用;实现前端使用所见即所得的开发方式,提升开发效率和用户体验;提升了移动APP后台性能,解决业务系统的集成问题;提升了应用、服务、设备的安全性;监控分析开发各API的性能及使用情况,并及时改进;降低了移动开发学习、维护成本;完善了移动OA、售后客户关系管理。

绿盟与潍柴的业务创新体现在对于数字化应用的大胆尝试上。在云的市场中,更多合作特别是本地化合作的陆续开展,无疑都为数字化的拓展提供了证明。甲骨文在全面宣布自己是一家云公司后,其在云的部署上也更为全面。根据甲骨文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云软件即服务(S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收入为7.98亿美元,销售额已经连续第二年超过任何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同时,为满足本地化需求,甲骨文与腾讯的合作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甲骨文与腾讯的合作还包括在腾讯的微信产品和其他一些产品领域进行深度的合作。例如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及相应的应用服务,都会与包括微信和QQ等在内的产品进行深度的集成和合作。而正在进行的中国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腾讯云副总裁谢岳峰表示,腾讯在互联网、社交领域、在线通讯领域,从技术到产品和运营经验上都有令人自豪的成绩。而腾讯作为一家能够提供云产品的互联网企业,其困惑在于如何提供更好的云服务给传统行业。今年9月腾讯与甲骨文签订合作协议,在中国提供公有云的服务,由甲骨文来提供核心技术,来帮助腾讯云在中国为更多的中国区用户提供云的服务。用户将拓展到包括金融、制造、零售、医疗等在内的更多传统行业。

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数据中心建设,谢岳峰表示,与甲骨文合作建设的数据中心跟腾讯云的其他数据中心是一样的,是腾讯云的一部分,都是由腾讯来建设的,在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未来所服务的更多传统行业的用户,因此腾讯会按照甲骨文提出的技术要求,以满足软件等技术的运营环境。

篇8

关键词:工业4.0;二维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40 -02

一、工业4.0概念

(一)背景

工业4.0的概念由德国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第一次提出,并于2013年了“工业4.0实施建议”,被普遍认为拉开了全球范围内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其核心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增强德国制造的竞争力,为德国工业装备的出口开拓新的市场;第二,改变以往只卖设备而服务性收入比重较小的状态,增强德国工业产品的持续盈利能力。

(二)内涵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二、工业4.0的设计目标和相应技术

(一)工业4.0的设计目标

人类对生产力的新需求与现有生产手段之间又产生了一些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规模化与定制化之间的矛盾

本质上是需求的多样性和敏捷性与解决手段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是如何低成本地为不同的需求方提供相应的功能和服务。

2.个性和共性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大规模生产与定制化生产间巨大成本差异导致的矛盾,其核心是如何建立一套自成长的平台体系,在应用过程中能实现不断的自我更新。

3.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矛盾

本质上是要让个体的活动目标与集体的活动目标相匹配,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实现协调统一,其核心是实现协同优化。

(二)工业4.0的相应技术

现有的控制和信息系统难以实现智能化的要求。德国根据自身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线自动化方面的优势,从产品的制造端提出了智能化转型方案,其核心是利用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等技术,为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建立信息化的连接,实现设备、制程、订单、生产计划、设计、排程、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库存、分销、公司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整合和信息的高度透明。

(三)德国工业4.0的设计目标和相应技术

为解决前文提到的三大矛盾,德国工业4.0体系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核心技术,如表1所示。

三、德国的“二维战略”

(一)面向企业内部的纵向智能化应用体系

纵向的应用旨在实现从最底层的驱动器和传感器信号到最高层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其核心是物联网技术和CPS技术。

企业的机器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将自身的健康、衰退程度传输到平台,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从而进行故障识别和影响分析,得到设备反馈回来的自身状态进行风险分析和估计剩余使用寿命,有助于企业对设备的实施监护、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计划,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工损失等。

业务管理层将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数据上传至数据处理平台,经过平台的预测分析,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生产计划的执行提供数据支持。

战略层以企业目标为导向,通过对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与监测,高效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稼动率为企业创造无忧的生产环境。

(二)面向全产业链的横向智能化应用体系

横向的应用意图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链整合和协同优化,面向全产业的全价值链提供智能化服务。

客户定制智能产品下单,录入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接收来自客户管理系统的客户订单,向供应链系统输入用料信息。供应商通过供应链系统向企业提供原材料,工厂收到原材料进行智能生产制造。智能产品出厂时产品信息直接录入智能服务体系,同时将客户信息录入到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通过物联网和服务网进行信息沟通。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用户进行分析,得到产品的镜像模型,智能工厂根据用户需求对资源整合得到设备镜像模型和制程镜像模型,二者之间通过信息沟通定制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智能产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1—084—04

一、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涉及行业范围广泛,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大类。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迅速,但传统发展方式严重阻碍着企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

1.大而不强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1年的统计数字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国有比重低于30%,企业数量仅占4.2%,资产总额占28.6%,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和营业规模分别为13.22万亿元和11.38万亿元,分别是行业总体水平的6.8倍和4.5倍,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但从资产贡献率来看,大而不强的现状明显。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迅猛发展,支柱地位已日益凸显。从2009年各国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总量达2.2万亿美元,超过美日两国(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已位列世界第一,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仍呈现粗放式发展,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尚未走出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处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以国有汽车企业为例,2012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国有汽车企业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集团、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但这五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总和还不如丰田汽车公司一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改变企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2.核心技术面临“空壳化”危机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仍然相距甚远,核心技术和重大设备对外依赖度很高。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还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和深水海洋石油装备,我国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高达70%。在重大技术装备引进过程中,重整机引进,轻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引进消化吸收,导致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发展滞后,主机面临“空壳化”危机,比如航空工业所需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差,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依赖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致使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外依存度难以降低。

3.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迫在眉睫

现阶段,装备制造企业部分设备产品使用中会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污染物,比如工业锅炉和电力设备。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但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用工业锅炉58.48万台,工业锅炉以燃煤为主,年燃煤量约6.5亿吨左右。多数燃煤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水平低,基本没有配套脱硫装置,烟尘、二氧化硫排放超标,必须研发生产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工业锅炉替代传统工业锅炉,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2011年,火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为76834万千瓦、39003亿千瓦时,分别占总装机容量和总发电量的72.3%和82.4%,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设备容量76302万千瓦、发电量38893亿千瓦时,其中燃煤机组容量69634万千瓦,发电量36289亿千瓦时,分别占91.3%和93%,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消耗标煤量为114400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2.9%。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电力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能源消耗量巨大,燃煤还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提供能耗低、污染少的技术装备迫在眉睫。

二、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难点

近年来,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在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但仍困难重重,主要面临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缺乏转变发展方式观念的自觉性

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多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老国企,比如哈电集团、一汽集团、西电集团、中国一重等,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深,思想观念难以解放,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对粗放型发展方式存在着路径依赖,现有体制机制又难以推动企业摆脱原有路径转入新的发展轨道。因此,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感知性不强;路径替代的成本高、阻力大、风险高、见效慢,企业仍然把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转变发展方式缺乏内在持久的推动力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2.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重大技术装备具有关联面广、成套性强、需求量大和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重大技术装备的使用部门,热衷于从国外进口,选择自主化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出现了盲目引进与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还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将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以核电装备制造为例,面临着全面国产化的强烈诉求,目前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设备国产化能力达80%以上,核电控制系统、锆管、蒸发器U型管、应急电源、核级阀门等一大批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三代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距离完全满足安全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国外装备制造商放缓合作、技术转让步伐,产品停留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模式上,导致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后劲乏力。

影响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阻力是“首台(套)”问题。由于自主创新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往往因运行业绩空白被拒之市场外,有些重大技术装备即便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但使用部门仍人为设置障碍拒绝采用,提高了国产装备进入市场的门槛,不仅使用部门要花费更多资金购买国外技术与装备,装备制造企业也得不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无法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首台(套)”问题难以解决,市场打不开,装备制造企业就要承担很大风险,这严重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缺乏高端人才供给的持续性

创新归根到底是激发人的创造性,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多处于东北、西南和西北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观念、地理环境和经济实力等诸多原因,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吸引人才能力相对较弱。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高端人才匮乏的困境,能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偏少,人才结构性短缺明显。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供应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引领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R&D人员共1456964人,只占从业人员的4.57%,而欧美装备制造大公司R&D人员比例一般在10%左右;我国设有R&D机构的企业为13131家,占企业总数的12.3%。

4.缺乏研发经费投入的主动性

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由于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对研发投入缺乏主动性。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表1显示,2011年,装备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为3536.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从各个产业部门来看,金属制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最低,仅为0。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高,达到1.7%,这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应在5%左右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现以几家中央装备制造企业为例进行说明。2012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研发投入为61.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61%;东风汽车公司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8.32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81.66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77%,处于行业先进水平。2011年,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支出5.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39%;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投入4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3%。由此可见,这几家企业的研发支出都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5%。

三、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

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摒弃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观念,并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由于对传统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转变发展观念的自觉性比较低,难度比较大,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引导。建立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形成有利于打破传统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诱使国有装备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进一步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目前,国有装备制造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普遍偏低,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尤其要加大高端主机和成套设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及配套设备的基础理论、设计工艺、生产技术、产品可靠性研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基础技术的制约。产学研合作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通过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交流,联手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效缓解国有装备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难题。重大工程项目是提升国有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国有装备制造业要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寻求与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机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跨越。

3.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第一,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立足现实,合理制定企业数字化的阶段性目标,努力构建数字化企业。应完善企业内部联网设施,尽快向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转变。第二,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以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要依托优势产业,打造以具有产品竞争优势或核心技术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的精益供应链系统,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篇10

按照《路线图》,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领域,到2020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在机器人领域,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产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2025年,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机器人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样机研制成功,并实现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

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智能化

高档数控机床是指具有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网络通信等功能的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是制造各种机器和设备的装备之总称。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包括金属切削加工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铸、锻、焊、热处理等热加工工艺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战略性的特征。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装备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未来10年,电子与通讯设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汽车、船舶、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等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对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提出新的战略性需求和转型挑战。对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需求将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机向包括机器人上下料和在线检测功能的制造单元和成套系统转变、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由通用机床向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机床转变,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装备将是新的需求热点。

为适应市场需求,《路线图》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数控系统标准型、智能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10%,主轴、丝杠、导轨等中高档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其中用于汽车行业的机床装备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000小时,精度保持性达到5年;数控系统标准型、智能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30%;主轴、丝杠、导轨等中高档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按照《路线图》,在重点产品上,将重点针对航空航天装备、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等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加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大型结构件制造与装配装备、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关键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成套加工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汽车四大工艺总成生产线、大容量电力装备制造装备、工程及农业机械生产线等产品。

在增材制造装备领域,将重点突破具有系列原创技术的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强铝合金、高温合金、非金属工程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高性能大型关键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成套装备、专用材料及工程化关键技术,发展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它能源驱动的主流工艺装备;攻克材料制备、打印头、智能软件等瓶颈,打造产业链。

在高档数控系统方面,重点开发多轴、多通道、高精度插补、动态补偿和智能化编程、具有自监控、维护、优化、重组等功能的智能型数控系统;提供标准化基础平台,允许开发商、不同软硬件模块介入,具有标准接口、模块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及可互换性等功能的开放型数控系统。

在高性能功能部件方面,重点开发20000~40000r/min高速电主轴、多轴联动主轴头、精密光栅、高速高精度主轴轴承、1~2级滚珠丝杠导轨、定位精度小于6”的转台等,研发高性能功能部件精密加工、成形、检测、装配成套装备。

在关键共性技术上,重点攻克数字化协同设计及3D/4D全制造流程仿真技术、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技术、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形技术、100%在线检测技术。

在应用示范工程方面,将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工程、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装备应用示范工程、汽车轻量化材质关键部件及总成新工艺装备应用示范工程、舰船平面/曲面智能化加工流水线应用示范工程。

在战略支撑与保障方面,《路线图》建议,一是组建国家数控机床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中解决数字化设计技术、动静热特性试验技术以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制约性关键技术。二是组建国家先进成形工艺创新中心、推进制造工艺与制造装备的紧密结合。

新一代机器人示范应用

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产品。机器人包括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其中,服务机器人根据应用环境不同又分为应用于家庭或直接服务于人的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应用于特殊环境的专业服务机器人。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养老助残、救灾救援、公共安全等多种型号服务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示范应用,清洁机器人、两轮自平衡车和模型无人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已经进入消费市场。预计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

按照《路线图》设定的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产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服务机器人在养老、康复、社会服务、救灾救援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培育出2~3家年产万台以上、产值规模超过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出5~8个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机器人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产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机器人实现大批量规模生产,在人民生活、社会服务和国防建设中开始普及应用,部分产品实现出口;新一代机器人样机研制成功,并实现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前五名。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新一代机器人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其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要实现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及批量生产,使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搬运、喷涂、加工、装配、检测、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实现规模化集成应用。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要重点开发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消费服务领域机器人;重点开发医疗康复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救援机器人、能源安全机器人、无人机等特种机器人。

在新一代机器人领域,要积极研发能够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特别是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可以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可以与人类协同作业的新一代机器人。

在关键零部件上,要重点研发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产品。在传感器上,要重点开发关节位置、力矩、视觉、触觉、光敏、高频测量、激光位移等传感器,满足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需求。

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一是攻克整机技术,以机器人的系列化设计和批量化制造,提高机器人产品的控制性能、人机交互性能和可靠性性能,提高机器人负载/自重比、人机协作安全为目标,分阶段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二是部件技术,以突破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满足国内市场应用,满足与人协作型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需求,满足新型机器人关键部件需求为目标,分阶段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三是集成应用技术,以提升机器人任务重构、偏差自适应调整的能力,提高机器人在人机共存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促进机器人融入人类生活为目标,分阶段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在应用示范工程方面,要推进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及产业化应用。推进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多工业机器人协作技术及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并按照细分行业推进示范应用。推进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支持医疗、康复、养老、助残、救援等社会公共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创造良好社会和政策环境,推进国产产品的示范应用。推进机器人人才培养示范工程,加强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学习,加快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设立机器人教学示范点,培养基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