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要点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控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横向科研;科研合同;风险管控;知识产权

高校横向科研项目一般是指高校接受企、事业等单位委托开展的科研活动或者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类型的科研活动[1]。随着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日益重视,高校作为前沿科技成果的聚集地,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日益增速。高校与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横向合同数量日益增长,在不断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开花落地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但是在上述转型过程中,科研合同从订立到履行,从过程管理到经费使用都存在风险点,要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需对上述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本文以某医学院的横向科研合同为例,分析横向科研的发展趋势,找出风险因素,并就相应的风险提出管控对策,以期提升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更好的引导高校横向科研的发展。

一、某医学院横向科研现状

(一)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不断增长。某医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在利用自身医学方面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产学研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度横向科研合同签约经费9892万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19%,而2019年度横向科研合同签约经费达3.02亿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33%。这一趋势表明在科研成果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横向科研日益受到重视,在学校整体科研活动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二)合作内容更加多样化。既往横向科研合同以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类为主要形式,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高校与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增加的同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多,合作内容更加多样化,合同审核和过程管理也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三)合作单位类型趋于复杂。某医学院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类别趋于复杂化,特别是与企业单位的合作逐年递增。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越来越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研究经费的投入。而高校作为前沿技术的聚集地,企业把与高校的合作看作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捷径和技术进步的可靠依托[3]。2009年度,某医学院的横向科研合作单位共229家,合作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政府机构(125家),且大部分为国内机构或单位,企业仅77家;2019年度,合作单位增至383家,除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外,合作企业的数量增加至189家,还扩大到社团组织、国外非政府机构、自然人等。(四)科研合同单项签约金额日益增加。近年来,高校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外,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的能力的提高,单项横向科研合同的金额也屡次创下新高。如2009年度,某医学院单项横向科研签约合同最高为700万元,2015年增至1100万,2018年增至7800万,不断创历史新高。

二、横向科研合同风险要点

横向科研活动的确立以及执行,一般以签署科研合同的方式对参与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约束。从前述数据分析来看,随着横向科研合同数量的增加、合作内容的丰富化、合作单位类型的复杂化以及合同签约金额的日益增长,加上不同项目的成果产出和结题要求不同,所涉及的合同内容和条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势必会增加合同管控的风险点。因此,在横向科研合同的全流程管理过程中,风险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一)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管理风险。科研合同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订立和履行两个方面,而隐藏在此过程中的风险点首先是对合作方资质的审查风险。在合同签署前,容易忽视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的调查,与不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具备特定资质的主体签订合同[4-5]。其次是合同制定过程风险。科研合同的签署流程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相应模板起草科研合同,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法律专业知识不足,很难意识、了解、防范条款背后的潜在风险[6],或者存在片面追求合同经费的现象,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合同风险。再次是合同履行风险。横向科研的管理较纵向科研而言,往往存在重签署轻结题的现象,合同签署后缺乏对合同履行过程的跟进和管控,容易因履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的纠纷隐患。(二)知识产权条款风险。鉴于科研合同在智慧成果方面区别于其他性质合同的独特性,在科研合同履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专利权、著作权以及技术成果等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因此,在科研合同条款订立时,如果对项目履行过程中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分配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极易造成职务成果的流失。另外,随着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近年来科研合同中出现了关于“背景知识产权”的约定。背景知识产权一般是指合同签约各方在合同生效日之前由合同一方产生或持有的,或者一方在技术开发合同有效期内产生或持有但是超出合同范围或与合同无关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未公开的技术报告和数据等,有时也被称为背景成果、背景发明或背景专利[7]。在企业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单位的合同中,经常出现要求高校一方授予其对高校背景知识产权的免费使用权,由此容易导致高校背景知识产权流失。(三)学校名称使用条款风险。作为国内医学领域的知名高校,某医学院在国内外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界具有高的影响力,经常有社会机构慕名寻求合作,以解决其在该领域的技术难题或者寻求技术突破;但同时不排除某些机构意图借用学校或者学校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的名义,通过对其产品进行夸大或不实宣传,甚至从未合作过的单位或机构都会假借高校的名义进行不法宣传。如近5年来,通过某医学院官方“维权打假”专栏通报的、未经许可而使用学校名誉进行宣传的案例就有10余项之多[8]。如果在双方的科研合同中不加以约束,极易造成学校名誉权被恶意侵犯。(四)医学伦理管理风险。随着研究者伦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伦理审查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及重视,特别是临床医学科研项目,伦理审查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临床科研项目中保护受试者权益的重要防线之一[9]。尽管2016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监管机构,相关法律中对于临床科研项目的监管规定较为缺乏,加上部分研究者的伦理意识淡漠或者为达成签约目的而刻意隐瞒等原因,容易造成涉及伦理审查的项目在履行时未取得伦理审查批准,进而造成侵犯受试者权益的风险。(五)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风险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人类遗传资源包括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人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数据等信息资料”。由于人类遗传资源的遗传材料中包含了丰富的基因遗传信息,相关研究在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的充分利用和法律保护已经上升为世界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10]。近年来,我国对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凡从事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收集、研究、开发、买卖、出口、出境等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未获得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授予批件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对外提供。近几年,非法进行我国遗传资源采集或出境的事例频频发生,科技部官网公布的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案例就有6项[11]。作为医学类院校,科研合同中经常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相关研究,人类遗传资源成为需要重点把控的风险点之一。

三、风险管控措施

(一)完善审核制度,加强信息化全流程管理。针对科研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的风险,某医学院对合同审查实行“院系审核-科研业务审核-法律事务审核-校级领导审核”的四级审核制度,从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核,有效降低了合同风险。此外,除了规范合同模板,同时要求提供合作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并在国家企业信用系统中核实相关企业信息,进行签约主体及行为能力的审查。某医学院还建立了横向科研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替代了传统的办公软件的管理模式,使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加强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根据《合同法》规定,除另有约定以外,委托开发合同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合作开发合同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合作开发的各方共有;技术转让合同一方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其他各方无权分享,而仅由后续改进方享有;履行技术服务合同和技术咨询合同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则遵从“谁完成谁拥有”的原则[12]。某医学院根据各类不同的合作模式,制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条款模板,在保证学校知识产权不流失的前提下,极力争取应得的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背景知识产权条款的审核,明确未经我方书面许可,合作方不得在合作项目之外使用或者授权任意第三方使用学校的背景知识产权,有效防止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通过对知识产权条款严格把控,确保连续14年未出现任何横向科研合同知识产权纠纷。(三)规范学校名誉使用条款。为有效保护学校的名誉权,某医学院在订立横向科研合同时,明确要求添加关于学校名称使用的约束性条款。未经学校的书面授权,合作方在市场推广或向消费者宣传该技术(含技术产品)过程中,不得利用学校或者下属单位(机构)、专家、学者、医师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如果合作方违反上述约定,应赔偿学校相应经济损失,按照合同标的额支付违约金,并将该规定写进了相应的合同签订管理办法,有效防止了横向科研合作单位对学校名誉权的侵犯。(四)建立医学伦理审查模块。为提高对涉及人的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性、尊重受试者及公正性等重要伦理要素,某医学院建立了横向科研医学伦理审查机制,在合同四级审核环节同步启动伦理审查模块,将取得伦理审查批件作为合同签署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了《关于涉及的人类受试者技术转让合同文本语言的补充通知》,明确了关于研究相关伤害赔偿事项、申办方监查报告数据分享、数据安全监管计划以及研究结果发表等各方面可接受的样本语言,进一步完善了横向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五)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控。某医学院将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机构设立在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框架下,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在横向科研项目中,若是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或数据的相关研究,将取得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批件作为签署合同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有效防止了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风险。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某医学院在应对横向科研合同中风险管控的实践,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防止了各类风险的发生,肯定了相关工作的成效,其实践经验是值得推广的。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合同信息安全的风险也在上升,有必要加强对信息化系统保密性管理,建立智能化风险预警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横向科研合同风险的管控和预防。

参考文献

[1]温雪馨,黄玛莉.试论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与服务[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26-27.

[2]蒋艳萍,吕建秋,田兴国,等.从制度建设谈广东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04-108.

[3]王婷,于滨,李电东.科研院校横向项目技术合同的签订与管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0):275.

[4]陈胜.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及其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2(8):61-63.

[5]孙逊.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管理和监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30-31.

[6]李梦,单艳华.基于合同管控医院横向科研课题风险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6,29(6):409-411,415.

[7]人民网.技术开发合同中“背景知识产权”如何约定[EB/OL].(2018-08-23)[2020-08-10].

[8]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维权打假专栏”[EB/OL].

[9]刘丹,曾圣雅,邓璠,等.我国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7):829-832.

[10]何荣山,张才琴.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知情权之法律保护[J].广东社会科学,2018(3):238-24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处罚”[EB/OL].

篇2

[关键词]物资成本;规范化;精益化;动态化

[DOI]10.13939/ki.zgsc.2017.12.192

1 “三化”管控体系的构建目标

物资成本“三化”管控体系,是以规范化、精益化和动态化为着眼点,围绕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提升功能、实时管控、精益高效”的总体要求,以“实现信息关联无壁垒、过程管控无盲点、财务风险防得住”为目标,涵盖物资成本预算、采购执行、执行结果分析在内的一套物资成本管控模式与实施解决方案。“三化”管控体的建立及应用,能实现业务与财务融合互动,做到实物管理和账务处理的联动集成,拓展财务管理的细度和精度,提高了财务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序性。

2 “三化”管控体系的构建要点

2.1 规范化的构建要点

物料主数据是企业所采购、生产和存储的物料的所有信息,包括基本属性、工厂数据、存储数据三大类。基本属性包括编码、名称、计量单位等数据;工厂数据是针对特定工厂的采购组织、计划交货期等数据;存储数据是针对特定存储地点的存储时间、库存数量等数据。

2.2 精益化的构建要点

核算对象指物资成本应该归集到的部门或班组。为了保证核算的精益性,物资成本应从产生时,就在业务部门归集到最小颗粒上,例如班组。

在对物资成本进行分类时,也要做到精细,并用辅助记录核算的方式,保证可以对其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

2.3 动态化的构建要点

要将业务部门的物资管理系统与财务部门的核算系统进行集成,从而使财务部门在未获得物资成本的纸质单据前,就能及时获取物资的成本信息,进行实时管控。

3 “三化”管控体系的构建应用

以物资成本“三化”管控体系为理论基础,建设一套“三化”管控系统,实现信息关联无壁垒、过程管控无盲点、财务风险防得住。同时为优化岗位设置和减少人工管理成本提供了依据,对同行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3.1 规范业务,统一标准,实现信息关联无壁垒

对物料主数据标准进行统一,实现需求方、供货方、验货方的一体化操作。通过对后勤部门的需求和对历史数据的归纳整理,形成物料主数据中类31个,主要有:食杂用品、肉类及制品、蔬菜、蛋类、厨杂用品、针棉制品、清洁用品、绿化用品、五金材料、办公用品、消防安全用品等。再根据中类,对其细分,形成小类57个。后勤部门在对物资进行验收入库时,利用“三化”管控系统,整合需求方的采购申请单信息和供应商的送货单信息,自动生成入库单。

统一物料类别标准,实现物资和财务数据自动关联。通过对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访谈和对物资历史明细账的梳理,建立了一套物料类别(中类)与会计科目的映射关系。财务部门在收到后勤部门传递来的业务单据时,利用“三化”管控体系,进行实时便捷的账务处理,并可进行穿透和追溯查询,实现物资明细账和总账的系统关联和账务追溯。

统一组织机构标准,实现成本费用与成本中心的自动匹配。建立部门与成本中心组、班组与成本中心的映射关系,使“三化”管控体系能自动将业务端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归集到财务端的各个成本核算单元中。

3.2 把握全局,注重细节,做到过程管控无盲点

打通物资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链条,实现物资成本的全过程闭环在线管控。建立物资成本的全过程管理流程,从物资成本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再到预算分析,分析的结果又作为预算编制作参考,实现物资成本的闭环在线管控。

成本核算对象全面、多样,实现成本的精益化管理。每项成本根据管理需求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核算,实现成本的精益化管理。例如, 采购成本的核算对象是物料; 管理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各个部门或班组; 业务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各个项目。

借助物资成本“三化”管控系统,优化整合了业务流程,实现了物料核算凭证的自动化预制。财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从账务处理转移至到财务管理和分析上,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服务和支撑。

系统自动平衡采购需求,实现库房物资科学供给。各库房管理员线上提报领用申请单时,系统会自动将领用需求与库存情况进行匹配。对于库存充足的,自动生成领用单,进入物资领用流程;对于库存不足的,系统会提醒库管员进行补库或生成采购申请单,进入物资采购流程。此设计能p少人工操作,降低错误率,实现库房物资的科学供给,保持合理库存。

现场移动办公,实现便捷高效的业务操作。库管员在收货现场利用移动终端调出采购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创建入库单,避免先手工记录再回办公室进行电脑录入的重复劳动。

3.3 线上管理,动态分析,确保财务风险防得住

实时掌握物资业务动态,确保预算在控可控。将物资信息、财务信息集成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可随时对物资信息进行动态查询和追溯,可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影响财务价值管理的违规行为。

实时监控财务指标结果,确保经营风险可控。通过在系统中实现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与统计分析功能,可随时查看财务考核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亏平衡情况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4 “三化”管控体系的应用成效

4.1 加强内控,防范风险

物资成本“三化”管控体系的建立,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业务处理透明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保证成本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易于查询;同时有效实现了物资与财务的信息共享,杜绝信息孤岛现象,解决物资实物与价值管理不分离问题,强化内控执行,防范风险,同时也为后续的业务分析和辅助决策奠定基础。

4.2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物资成本“三化”管控体系的采用全过程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上一道工序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下一道工序,乃至整个工作任务的质量和实施进度。这就促使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协作,齐心协力,这样才能确保完成任务。同时,由于是流程化管理,每一个流程的管理工作,都将在系统中留下操作记录和日志,有利于考核,也有利于相互监督,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4.3 在线监控,降低成本

运用“三化”管控系统将物资成本的管控流程加以固化,实现物资、财务业务的在线监控。物资业务动态和财务指标结果的实时反映,可提高业务处理准确性,并减少人工再整理和再确认的重复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财务管理的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玉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2013(33):140-141,144.

[2]高萍.论作业成本法在精细化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14):21-22,30.

[3]唐菁.电力企业精益化成本管理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46.

[4]王磊,雷亮.物资管理与ERP深化应用助力企业实现成本管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56.

[5]顾伟明.有效管控对企业物资供应及成本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3):207.

[6]郭金玮.浅谈施工企业如何从物资管控中实现效益的“开源”与“节流”[J].甘肃科技,2016(21):67-69.

[7]赵朝府.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及控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5):68-69.

[8]王燕涛.精益化思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以电网企业为例[J].中国商贸,2012(30):64-65.

篇3

【关键词】风险导向 建设项目 跟踪审计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企业建设项目数量日益增多,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立项调研和论证不充分、人为干预、条件不成熟盲目上马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推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加强对建设项目风险的过程控制,已成企业共识。宝钢在加强投资活动管控方面明确要求,投资审计除继续开展造价审计和决算审计外,更要强化投资项目的过程审计,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和过程管理失控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

宝钢国际是宝钢股份的全资子公司和钢材营销平台,公司近年不断加大对直接服务终端用户加工配送体系的建设投入,已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出现了“建设项目多、建设点分散”(公司的新建、扩建项目长期保持在10~20项,投资额达20多亿元,分布在全国10多个省市)及“项目建设内容相似”(建设项目以服务终端用户的加工配送中心为主,项目厂房、办公楼、设备等建设内容相似)等情况。

宝钢国际从2005年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最初是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委托中介机构试点,从事前、事中、事后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这样的操作方式克服了竣工决算审计模式的缺点,但同时也存在审计周期长、人力投入多、费用高等问题,而公司专职从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仅有几个人,公司内审的人员资源状况不能支撑在全国各地所有的建设项目中全面开展全过程审计工作。

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创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水平确定审计范围及重点,有针对性地编制审计工作方案、设计审计程序,使有限的审计力量能在审计业务之间作出合理分配,既能有效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又能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审计项目的整体审计风险(徐宣兴,2011),进一步采取后续审计的形式来落实审计意见或建议。

结合公司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相似以及审计工作主要委托中介机构完成的特点,我们在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同时又进一步优化创新。(1)结合对公司建设项目中各类问题的梳理,从整体上识别和评估公司建设项目管控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梳理出12个主要环节共37项管控要点。(2)对管控关键环节和风险点进行审计分层管理,对诸如“施工合同”、“进度付款”和“造价结算”等涉及到重大资金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审计工作由事后向事中和事前延伸,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工程造价纠纷和投资损失。(3)对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实行“标准+α”审计管理,“标准”即梳理出来的12个主要环节共37项主要风险点,经充分讨论,固化审计流程和方法,审计需按照标准流程操作;“α”是指审计人员可根据项目具体特点和风险水平在一定程度内调整审计范围及重点。

1.风险整体识别。从对建设项目影响和风险来看,越前期的业务环节对项目影响越大。例如投资立项环节决定了项目是否上马;设计勘察环节决定了项目绝大部分的设计方案选择等。可见,前期业务环节既是项目的起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投资的成败,管控要点都是对前期业务环节内容的具体落实。风险管控的关键点是“落实”,审计中最需关注的是项目单位各类既定方案的执行(初步设计方案符合经批准的可研报告及估算、项目实施符合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方案)情况和对各类变更的管控情况。

同时,在37个管控要点中,虽然合同管理只占3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项目方案确定后,招投标活动是解决合同签订依据的问题;各项材料设备采购、前期准备、进度、质量和投资的控制依靠对合同有效执行;各类变更最终体现为相关合同的变更;项目风险的控制最主要的也是对合同付款风险的控制。因此,建设项目的风险管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对其所涉及一个个合同的风险管控,建设项目审计可以合同为切入点,取得合同台账,检点环节的合同具体执行情况等。

篇4

深化业务转型提升经营管理

信贷业务经营转型要体现资本约束的要求,在适度较低的资本占用水平下,保持信贷规模的有效增长,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客户建设和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以节约资本、实现预期收益。第一,把握信贷政策导向,推动客户基础建设。以三级核心客户和区域优质客户为主体,充分利用区域差异化信贷政策,积极介入总优客户落地项目,大力营销地方支柱产业客户,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关注重点区域,实现增量投放。将地方经济发展与我行信贷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调整客户,将信贷资源配置到高评级客户群体上,从而实现法人客户结构的成功转型。咸阳分行以西咸新区和关天经济区产业集群带为核心,加快投放,A+级以上优质法人客户贷款占比达到94%。第二,把握客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我行已经成熟的新业务,如融资租赁、银赁通、发债、跨境人民币信用证等,既能实现收入、转移风险,又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展现农行的竞争力。咸阳分行先后为多家企业办理融资租赁业务5.6亿元,远期跨境人民币进口信用证业务9200万元,帮助辖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券融资8.5亿元。第三,把握服务重点,稳步推进农户贷款转型。鼓励依托地方产业,联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为重点,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和城镇化建设。咸阳分行围绕陕西渭北苹果产业和关中商品粮产业,借助多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以“公司+果品运销大户”、“公司+粮食收购大户”等形式,发放农户经营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用信总量和收益大幅提升,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产业特色的“三农”信贷业务路径。第四,把握管理要点,压降贷款承诺。对贷款承诺的管理容易被边缘化,但承诺确实占用着较高的经济资本。加强贷款承诺管理,首先要引起重视,将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信贷经营考核。其次是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实行定期监测、按月清理的工作制度。通过增加报备环节等管控措施,严控新增法人贷款承诺。对大额合同逐笔核查,及时撤销无效合同额度。第五,把握过程控制的方向,体现精细化管理要求。严格落实坚守不良管控目标不变,加大不良和逾期贷款清收力度不变,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控制计划不变。我行精准发力,细化信贷风险措施,严格落实新风险“零容忍”制度,对有关责任人实行跟踪问责。对高风险支行治理、空心化支行治理、无不良贷款支行创建等重点工作实施按季督导。信贷前后台依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合力把控,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此外,在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上,坚持按月召开信用风险管控例会,及时分析和解决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保持全行对信用风险的高压态势。对每一个业务环节、每项资料做到细查勤对,落实细节分工,加大监测力度。同时充分发挥风险条线一线监督作用,严格按照风险管控流程,实行早提示、早监督,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点。

强化信贷风险管控

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是确保信贷业务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信贷业务来说,更是如此。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安排,要建立一套有形的、可操作的管理体系,来实现贷后管理防风险、减损失的目的。首先,树立“从严治贷”的经营理念,视贷款质量为银行的生命,使营销管理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在全行上下营造严控风险的经营氛围,将到期贷款100%收回率和零不良劣变率作为贷后风险监管的工作目标。其次,建立以经营行为主责任,部室按条线监管,二级分行风险管控例会定期督导,合规、监察部门严格追责,行长亲自主抓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行领导定期主持召开例会,找差距,查问题,逐笔分析逾期和新生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打通思想,传授方法,督促风险贷款的清收。将风险管控目标与高管人员履职考核相结合,由合规部门定期认定发生逾期及形成不良的责任,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客户部门按分管产品明确风险防控包抓责任,信贷部门按周监测公布到期贷款管理情况,按月对信用风险管控情况进行通报分析。近两年,咸阳分行采取以上措施,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始终保持在99.9%以上,其中几个季度末达到100%,新形成不良贷款大幅减少。到期贷款收回率实现100%,无一笔新增不良贷款。最后,充分运用清收处置政策,切实压降不良。在严控新增不良的同时,要将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作为信贷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视为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户一策,充分运用清收处置政策,压降不良余额和占比。按金额大小和难易程度,形成了分层次管理的格局,行级领导亲自良贷款的处置工作。在加大直接清收、诉讼清收、责任清收的同时,对符合减免息条件的,积极寻求政策支持,抓住有利时机,尽早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贷款。对符合核销条件的,结合实际,申报核销,内销外挂,落实管理责任,持续加大监控和清收力度,维护农行债权。

重视信贷文化建设

篇5

摘要:新时期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和市场环境都带来许多新的变化,招标控制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造新时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文章通过分析市场风险、量价风险、特征风险等内容,进一步阐述了工程项目招标审核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对招标控制价格的审核内容和重点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更加合理的减少审核中存在的风险,从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文章对新时期招标控制价审核中的风险管控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招标控制价;风险管控

前言:当前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预算过程中,招标控制价格占据重要的位置。招标价格控制审核中,是否科学合理对建筑工程的合同执行过程有直接的影响,决定着合同执行是否可以顺利开展。所以在招标控审核过程中,应该重视将建筑工程中潜在的计价计量风险综合考虑,将招标最初阶段就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规避,需要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能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点在于把握好财政项目的审核关口。根据相关经验,建筑工程重视财政招标控制的审核工作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文章通过对招标控制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的管控方案。

1 新时期招标控制价审核的主要作用

在招标控制价中,招标人员对招标工程的清单以及招标过程控制价,实施这一工作的在项目工程中至关重要。能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评审投标报价,这样可以帮助减少招标中存在的清单漏洞,在工程施工中降低报价审核的难度,从而加快工程的工程进度,缩短工期。此外审核过程可以使招标人员加紧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进一步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招标控制加的精确性、完整性。在工程的源头对建设项目的造价进行控制。所以清单审核也能够有效的指导项目工程的造价,进一步促进工程建设中的计量和计价工作更加规范合理的进行。招标控制价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主要是由相关的招标人员进行负责,这一工作也有效降低由于工程量造成的不准确问题,以及项目漏掉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施工中产生一系列的索赔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包括对招标控制价的资金量,是否符合设计概算具体范围,审核具体的招标控制价的精确性和全面性,以及造价指标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 新时期招标控制价审核中的风险管控分析

2.1 市场风险

在招标控制价审核中的风险管控中,市场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由于当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审核招标多是适用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招标法》,这一标准针对的借助招标承担业务的建筑行业,法律主要内容是限制工程建筑综合的行业突出问题,多是规定招标方在过程中应该保持公正公平,不能相互串通,忽视审计中的职业道德。在投标过程中,会计事务所需要考虑审核中可能承担的风险支出。在竞争较大的市场中容易引发“价格战”,双方通过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使自己在行业内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建筑项目中需要完全执行建筑原本基础的建设程序,同时需要更加重视起前期的施工阶段的任务,在前期充分做好施工准备,留下更多的时间在建筑施工前期,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和交流,同时选择信誉和施工技术较好的单位,重视施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根据考察和分析结果,形成规范科学的初步施工方案,进一步更改施工图纸,在工程实施阶段,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落实建筑施工要求,不再进行施工方案变更。在这些措施下,才能进一步保证招标控制价格的审核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后续的合同执行可以形成较好的引领作用。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调整设计方案更是不被允许的,同时也是违反实际建设程序的。但是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很多建筑一旦前期建设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导致施工阶段不断变更,所以建筑的后续工作也会被影响。

2.2 现场风险

根据当前的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进行功能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项目建议阶段、项目初级设计概算阶段、施工工程具体预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还有最后的工程结算阶段。常规情况下,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阶段,招标控制价中的审核图纸应该是比较详细的阶段,能够对初期的设计图纸进行深入的细化,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这样降低招标的控制价格和合同造成较大的影响。从以往的工程案例中,工程的实施以及招标控制价格审核中,很多工程由于前期设计存在问题,所以在施工中会产生很大的变动。由于设计一直在变动,导致招标控制价单不再适用,其中合同清单也会很难执行,增加一定程度的管理难度,工程造价也就无法控制。

在工程造价控制中设计风险属于宏观意义上的风险,但是招标控制价审核风险的具体化就是现场风险。现场风险就是要求招标控制价的审核者经常在施工现场进行勘察,进一步熟悉工程整体的施工程序,在此过程中,审核者一方面需要完全了解施工的设计意图,还需要将施工现场的情况对比设计图纸,在对比中发现的不同及时进行调整,相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及时根据施工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尽量避免工程施工中由于设计问题造成的不断变更。比如在加油站工程招标控制价的项目施工中,相关的项目组在现场施工中发现很多室外的档墙没有完全在评范围内,针对这一问题和相关的项目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逐渐对外墙的资料进行补充。同时项目组还需要严格核实现场存在道德问题,进一步增加审核,共计审增150万。

2.3 量价风险

当前在工程造价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分别就是价和量。价格和量两者相比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量上具有一定的隐性,但是由于其子目的类别较多,所以在计算时较为复杂,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而且会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不方便检查出来。相对的价的特点就是显性,可以参考寻常的价格进行,对存在错误和误差的问题进行改进时相对会比较简单。所以在量价风险中,主要是量占据主要地位,而价则是出于次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量价风险在招标控制价审核工作在实际建筑中很多,并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所以在招标控制价的审核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定。

以某市的集中供热配套管网工程项目为例进行量价风险分析,这一项目中涉及到的预制直埋保温管较长,而且送审金额较高,使用的都是大口径的管道,是一种非标管道。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所以需要和相关的热力公司联系,对各个公司的大口径管道,包括管道的材质和工艺,以及管道是否属于进口产品都严格调查,还要明确产品的实际价格。结合已经调查的结果,对实际管道价格进行估计,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价格。

2.4 特征风险

在建筑工程中的合同执行阶段中,由于实际工作情况常常和项目本身的特征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相反,所以由此导致的工程计价中产生很大的矛盾。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几种,首先是工程中的很多小项目在工作中包括地质条件和施工方式以及其他的各种客观因素。这些都和实际项目特征有很大的出入,从而造成项目不能按照项目本身的条件开展工作。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项目的特征描述不是非常全面,也不够精确严谨。所以相关的承包人就借助这一项目问题,进行不平衡报价,一旦这一承包人中标,会将很多客观原因为由,进一步影响项目的合同单价,这样就直接导致项目合同单价不能正常执行,需要不断的变更报价,在这样的过程中,承包人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中,项目单价主要分为两种形式,首先是建筑在投标竞争夹断中产生的一种单价,这种单价的产生是在一个项目的子目中由于很多家投标人共同竞争报价,这一中标的投标报价实际上就属于合同单价。在竞争中产生的这个单价相对于国家给出的定额水平,其定额水平明显较高,而且单价也会比较低。还有一种单价,不是在竞争环境下产生的。这种单价是由于投标人在中标之后,由于合同清单中缺少适合的单价,导致需要承包人进行申请,而且需要发包人进行审核和确认的综合性质的单价。这种非竞争的综合单价和竞争单价相比,缺少一定的竞争因素,所以导致最终的审定单价不够真实。由于不够真实,所以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需要尽量减少这种非竞争单价的产生,从而避免更多的变更程序。进一步加强以及提高整体建筑项目的投资水平。在招标控制价的审核阶段,需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很多客观因素进行预判,对项目特征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说明,将项目中的风险进行预判和界定,从而在实施清单报价时,结合存在客观情况借助项目的相关定额。这些项目的特征方面的处置,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于项目特征问题造成的变更,还能加快项目工作的开展。

此外,在实际的清单健项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计量单位的简化以及优先原则。还有一个是对便于计量的实体工程优先考虑。首先在计量单位优先原则上,简单来说就是在单位上能够使用米为单位的就尽量不要使用平方米和立方米之类的单位。举例来说,围堰的计量单位中,在计价上相对比较规范的规定包括可以使用米或者立方米。但是常规情况下的围堰断面的具体形式由于没有设计,所以只能作为简单的临时挡水措施。假设围堰设计有了断面的形式,但是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依然比较难以进行,在进行测量时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所以围堰在计量时,使用立方米的计量形式,将会导致计量难度增加。而如果按照米作为单位计量,则会相对比较简单,不会产生很大的计量难度,也没有争议。

还有一个计量原则就是项目在建设中,需要优先考虑方便计量的建筑工程,对于一些相对比较难以计量的隐蔽性的工程,在计量时,需要采用定额的形式,同时还需要在清单项目中进行明确说明,这种计量原则就是属于常规的计量不计价的。比如:以桥梁建筑为例,在措施项目清单中的支架设备上,招标控制价审核时,项目特征中的工序说明已经被列出,包括满堂支架、河道排水、淤泥清理以及填土工程等,在项目中的套用定额过程中,已经对各个工序做好了测量和计算。其中对于排水和淤泥清理等属于隐蔽性质的工程,相对不便于计量,应该结合地勘资料进行实地勘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计量估算,同时套用相应定额。计量部分主要分为清单支架的实际体积,在计价部分是综合了项目中的各个程序。清单特征实质上是对项目工序进行明确,由于承包人认为没有需要变更的必要,所以通常都会更加重视项目成本的节省,进一步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相对的,在很多隐蔽性的工程中,由于不易计量,所以桥梁施工中的排水、淤泥清理、以及填土等工程中都进行建设时,这个工程需要深度清理淤泥,同时填土工程也会耗费较多的是新建,这样就增加了工程项目的造价,延误了工期。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招标控制审核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相关的招标控制审核人员应该具备非常专业的工程技术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计价经验。对设计意图需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对施工现场需要不断地勘察、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变更进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清单计价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作为招标控制价的管理者,需要经常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对市场建筑工程的变化和相关的规则及时掌握,和相关的工程部门一起熟悉了解工程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招标控制价审核中的风险管控工作。当前的招标控制价审核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工程市场风险、现场风险、量价风险以及特征风险,所以相关招标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力度管控招标控制价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一步提高控制价的审核水平实现规避风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季明.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审核要点剖析——以上海奉浦文化中心工程为例[J]. 建设监理, 2017(2):32-34.

[2]      罗婷. 工程招标中设置招标控制价的利弊分析[J]. 山西建筑, 2018, 44(7):237-238.

[3]      梁翠霞. 招标控制价在前期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12):31-32.

[4]      徐薇. 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审核阶段的工作要点[J]. 招标与投标, 2018, 6(12):55-59.

[5]      刘元栋. 招投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要点分析[J]. 中国招标, 2018, No.1366(22):31-33.

[6]      杨阳, 金慧英, 贺强. 高校招标采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 管理观察, 2017(21):126-127.

[7]      辛启云.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工程量清单造价风险及其控制[J]. 科学与财富, 2017(22):200-200.

篇6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财务;战略决策

本文分析了成长型企业的特性,解析了企业现有的财务管控状态,在此基础上,明晰了财务范畴内的战略决策:成长型的新企业要接纳平稳态势下的筹资决定。企业现有的融资源头涵盖了新接纳的投资、负债筹措得来的资金。竞争力根基之上的经营战略带有多元化的总态势。剩余股利这一新措施及添加特有的额外股利,能够降低成长型企业的风险,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一、财务战略的含义

企业财务战略主要有如下内涵:在现有目标的助推之下,为了平衡现有的金额流转、合理配置现有的企业资金,就应服从长时段内的盈利特性。在接纳了这些指引以后,企业制定最佳态势下的财务决策,以便维护全局架构下的竞争优势,做出带有战略特性的财务决定。

企业的财务活动涵盖了必备的金额筹措、最佳情形下的金额分配、资金的接纳和运用。资金筹措这一环节是财务活动的起点。明晰资金的配置路径有利于后续时段内的收益配置。企业制定出来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范畴内的战略都被看成本源性的管控过程。然而,其他决策的制定和建构不能脱离资金的管控和资本的运营。由此可见,财务范畴内的决定是企业现有的战略核心,它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维护好企业的竞争地位。

二、金额筹措的决定

在快速延展的时段内,企业要拓展原初的产品市场、安设可用的固定资产、购进可用的流动资产。为此,在此时段内,企业有着偏大的金额需求。然而,企业累积得来的金额却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若完全依凭内力去增添这样的可用资金,就会抑制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寻找外部架构下的筹措路径,包括外部范畴内的债务、接纳的股东资金等。

与创业时段比对,高速增长的时段中,企业降低了原有的经营危险。然而,偏大的金额累积及市场范畴内的不确定环境也增添了如上风险。企业要接纳最优的融资渠道,有序管控现有的财务危险,才能降低综合态势下的风险。由此可见,企业要把现有的权益资本当成主体,接纳辅助的、最佳情形下的负债办法,妥善融资。

(一)筹措足量的债务金额

在负债融资这一路径中,企业可以接纳银行信贷、发行特有的债券、更替原有的债券来获取可用的金额。在筹措资金时,要注重如下要点。

首先,带有经营特性的现金要与偿付的利息均衡。因为成长时段内企业只能接纳偏少的利润数值。在这样的态势下,增添原有的负债反而增加了原有的经营风险。为此,要管控这样的负债规模,让还本付息架构下的金额低于当期范畴内的净流量。若没能有序去平衡,很易增加原有的财务危险,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

其次,长短期范畴内的负债也要保持均衡态势。长期及短期这两个范畴内的负债都具有其优点及弊病。短期范畴内的负债带有偏大的弹性,也有着灵活的特性,筹措成本也是偏低的。然而,短期债务潜藏了偏大的筹措危险。长期范畴内的负债耗费掉偏长的归还时段,减轻了还债压力。然而,筹措这样的金额,成本还是偏多的,也要顾及现有的限制条款,这就制约了建构中的企业。因此,可以接纳综合架构下的筹资路径:对临时范畴内的流动金额选取特有的短期负债,对带有永久特性的金额选取特有的长期负债。

(二)吸纳足量投资

成长时段中的新企业有着发展的前景,这样的态势能让企业能寻找出偏多的权益资金。要搜索到这样的金额,就应当顾及现有的各种群体,广泛去吸纳投资。吸纳金额的路径是运用现有的资本市场,接纳公开发行这一交易途径。这样能吸纳民间范畴内的更多金额,或者吸纳特有的投资机构,供应足量的金额保证。

三、运营路径下的决定

(一)可用的投资决定

成长时段中的新企业要不断去拓展现有的市场,在市场中增加原有的份额。为此,企业要把原初的战略要点更替到销售架构上来,投资范畴内的战略也要随之更替。具体而言,在延展原有的售卖市场时,要在特有的营销网络、特有的广告等层级内投入足量金额。提高市场延展的速率,就要注意营销范畴内的多样技巧。要增加原初的固定资产,增加可用的流动金额,以便扩大固有的产出规模。这样一来,企业就占领了特有的售卖市场并建构了抵御屏障。

(二)可用的成本规划

成本范畴内的竞争是现有的竞争主导。企业选取出来的一切战略都体现在成本中。为此,制定出来的成本战略应在企业的财务战略架构下带有核心价值。企业要促进规模经济的建构,明晰压缩成本的技术。这样就能在特有的竞争范畴内,创设稳固的进入屏障。成本管控的决定涵盖了价值链的辨识和解析。企业要明晰产业范畴内的价值链,解析内部架构下的价值链,辨识对手现有的价值链。这样就明晰了特有的成本动因,从而创设这一范畴内的竞争优势。

(三)管控现存的账款

成长时段中的企业要创设完备架构下的账款管控,有效去辨识应收账款并管控这一账款。要通过科学的路径去辨识现有的财务风险。要明晰对方固有的根本状态、经营态势、现有的信用层级,从而辨识对方现有的履行能力。这样能维护好账款应有的安全性,赢得最大范畴内的利润。在制定如上决策时,要接纳可用的现金折扣并缩减原初的收账期,以便促进对方还款。要细分现有的收款职责,明晰职责主体。

四、收入配置的路径

长期范畴内的股利分配是财务战略应有的重要成分。配置股利就是明晰现实范畴内及未来范畴内的股东收益,要依据存留下来的盈利数额、已被偿付的数额来辨识可用的分配路径。

依据财务管控的基本原理,股利配置的关联决定要受偏多的因素干扰。企业在制定可用的分配决定时要注意如下层级的要素:盈余现有的稳定特性、企业现有的举债能力、可用的投资时机、资产固有的流动特性、还本付息现有的难度、设定好的合同约束、现有的通货膨胀态势。

股东要明晰这种原理:经由分配以后,存留下来的收益将会被缩减。这样一来,发行新股去吸纳金额的潜藏可能就会递增。然而,发行如上的新股还会稀释原初的管控权限。为此,最佳态势下的股利决定是让现有的剩余股利低于惯常范畴内的股利。在偿付路径上,可以采取股票股利的新颖分配路径。先发放特有的股票利润能让股东明晰现有的经营成果,而不用去偿付代价。这样也可以吸纳潜藏的投资者。

五、结语

企业选择财务决策关系到企业的资源取向、财务范畴内的独特模式。财务战略也会影响现有的理财水准、理财成效。若能正确辨识财务决定并真正实施,就能增加原有的财务价值,促进管控目的实现。为此,企业要根据行业特性,注意现有的内外环境,制定最优架构下的财务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住应有的竞争实力,促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清含.成长型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05).

[2]刘安.成长型企业财务战略[J].经济与管理,2004(11).

篇7

【关键词】财务 共享中心 内部控制 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 Shared Service Center)(以下简称共享中心)作为一种卓著的财务管理方式,逐渐被国内外众多大中型企业所青睐。但这一财务管理体系的重大变革,对被服务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主要对财务共享模式下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建设,财务共享模式对内控管理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共享中心内部控制建设的要点

(1)内部控制应贯穿共享服务建设全过程,全面覆盖共享中心及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的首要原则即全面性原则,共享中心在成立初期就应当以“风险导向、过程管控”为主线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建立起一套适合共享中心自身的内控制度,还要建立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的一套完整体系(参见图1)。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决非对结果的控制,共享中心的建设需要坚实的内控做支撑。内部控制就像是钙片,可以强化共享中心的骨骼,增加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2)进一步划分责任主体。职责不明确,会导致内控责任主体不确定,扯皮推诿事件时有发生,最终导致风险发生。不仅要分清是共享中心的职责还是企业的职责,还必须完善共享中心职责对应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共享中心内部各运营部的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阻塞管理漏洞。前期受企业控制和制约的程度大,共享中心随着进一步发展,逐步脱离企业,可能为自身利益而牺牲企业利益,造成潜在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协议)应具有实际操作性,如服务目录不够明细,会引起企业和共享中心之间、共享中心内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导致矛盾不断激化。企业的内控部门可能会失去控制力,而共享中心又无法妥善处理,出现内控“真空地带”。

(3)做好共享中心的风险识别工作。共享中心应尽快建立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识别,形成自己的风险清单。如共享模式下的人员结构变化、业务和财务分离的风险,流程变更的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系统性风险,人员操作风险、IT风险等,全面分析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及会给自身或企业造成的损失等。不能为提高效率而牺牲管控,共享中心要在提高服务水平,控制企业和自身风险,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等多种需求下寻求平衡点。

(4)增强风险管控意识、培养内控文化。共享中心的领导和普通员工都需要提高认识,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中。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内控和风险文化建设,将内控理念渗透到共享中心的所有活动之中,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扎根每个员工的意识和行为中。切实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引导员工树立“以守规少错为荣、以违规多错为耻”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员工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有效地扼制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现象的出现,促进全员内控合规文化氛围的形成。还应确保共享中心内部信息传递畅通,各项业务虽独立受理,又要相互制约,形成联动,真正筑牢自控、互控、监控三道防线,促进内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5)加快构建共享中心转型升级。随着共享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未来财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信息、法律等管理逐步实现共享服务,企业就像一个生产车间,管理职能逐渐被转移至共享中心。因此,共享中心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管理方式发生的重大变革,早作打算。对于有众多分子公司的大型企业,各分子公司相同的流程或近似的业务活动都可以通过共享中心来提供内部控制服务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共享中心在内控建设初期应尽可能的和企业共享内控资源,减少繁琐的控制过程,减轻定期测试和检查工作量,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集团公司和各分子公司执行的是一套全面的内控体系,共享中心可以将其标准化、流程化和统一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的内控服务,不断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增强其生存能力(参见图2)。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点

(1)重新编制或修订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革,如总账、应收、应付、费用报销、资产、资金、成本、会计档案管理等业务均交由共享中心处理,企业需重新分析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全面风险评估,重新编制或修订企业风险清单和内部控制矩阵,不可以再依托原有的业务流程设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企业应认真梳理拥有的IT权限,避免与共享中心交叉重复,避免企业触碰职责外的业务和系统功能。在设计企业内控手册时还应考虑自身业务流程的优化,避免共享中心和企业双重劳作,避免大量重复低效的工作,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运用管理会计加强企业风险管控。一方面,共享服务使得财务部门职能发生转变,财务人员面临转型。基础、琐碎工作的减少,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内控和风险管控上,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会计对业务的控制力减弱,会计控制与经济业务执行出现脱节的风U在加大,共享中心业务处理流程长、环节多、工作量大等因素,可能导致在作业高峰期时发生信息质量缺陷和内控合规性风险。所以企业应建立相应财务质量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审核、稽核、复核和抽检等专业化管理手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3)突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检查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检查,是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评价结论,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的过程。一是企业应当以“突出重点、风险导向、实质性检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为特点,充分吸收COSO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的内容,适当缩小检查评价的范围,突出管理重点。二是完善企业财务报告、非财务报告内部缺陷认定标准,需要与共享中心达成一致,避免认定过程中的主观性。三是注重实质性测试和评价,评价方法不能拘泥于形式,要与经营管理实际相融合,不断扩展检查评价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检查评价结果对企业管理层决策的价值。

(4)改进考核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在共享模式下,应重新明确双方的关键绩效指标,细分评价维度,分别进行考核兑现。企业应加强对共享中心的考核力度,逐步探索和改进共享模式下的考核评价方法,务必追求实效,同时兼顾共享中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上升,实现双丰收。一是将内控自查、整改情况与责任人的奖惩挂钩,不断完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实施严考核、硬兑现。二是将经营管理实际需求作为考核依据,从企业运营的目标、业务链出发,找准内在的薄弱环节,揭示虚假业务,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在SLA协议中明确内控考核主体,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落实考核责任,量化考核结果,逐渐形成内控考核的长效机制。

(5)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以及重大事项预案等。无论是企业还是共享中心出现重大问题,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缺陷产生。双方责任主体联系紧密,业务息息相关,应建立共享、联动的应急预案机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在相关系统瘫痪或发生重大风险事项后,内部控制仍然能够有效实施。应急预案应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之上,并不断更新,不仅在于事件的处置,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企业可以通过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细化保障措施、定期演练等形式保证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预案流于形式,确保预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靖.集团财务共享模式下风险管控的挑战及应对[J].财务与会计, 2016,(8).

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

作者简介:刘静(1968-),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主任,会计师。(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87-02

建设“三集五大”管理体系是适应供电企业“两个转变”,加快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轨迹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三集”和“五大”是供电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在“三集”模式中,核心资源的集中管理也就是“人、财、物”的对接,必然要求财务集中管理的加强和集约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战略财务、集约财务、智能财务和风控财务四大目标。

一、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战略举措

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向纵深发展,便于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同步提升,集中体现在信息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以及综合分析和管控的实现。核心资源优化配置对“计量与反映”、“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本集中运行后,资源配置权限进一步向上集中。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准确的“计量与反映”,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战略性“管理与控制”,提升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是当前财务管理的关注重点之一。

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客观上要求财务人员从全局视角出发,在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优化的同时,把握好整体系统性风险,理清集中管控模式下的风险点和内部控制关键点,同时辅以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在线财务稽核,强化对高风险流程和业务的实时管控,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在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电网公司业已确定对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其核心要义是推行财务管理的“六统一”和“五集中”,“六统一”即是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成本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组织体系,“五集中”即是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

2011年,在基本建成财务集约化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五大”体系试点建设等新变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按照“深化应用、提升功能、实时管控、精益高效”的目标要求,推动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深化应用。其要点包括:完善财务标准体系、深化会计集中核算、深化资金集中管理、深化资本集中运作、深化预算集约调控和深化风险在线监控。集约化深化应用方案中明确提出,工程财务管理、电价管理、财税管理等工作纳入集约化管理范畴,以此实现对财务管理各个领域的全面集约。

在强化现有财务管理职能的基础上,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强调积极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向细节渗透,强化细节管理,强化管控。比如对各项业务操作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构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标准。二是向全局拓展,强调综合分析,在集中管控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和资源优势,提升财务的决策支持能力。

对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具体要求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必须把财务职能转型、财务信息化深化应用等作为重要方向,把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建立财务研发机构、培养高素质的财务队伍并使用先进财务管理手段作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二、“三集五大”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深化财务集约化应用的要求,财务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支撑部门,应着重于战略财务、集约财务、智慧财务和风控财务这四大职能的实现。

1.战略财务

战略财务要求在预算管理中融入战略和经营目标,将企业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有机衔接,企业的战略(如5年或中长期)具体为经营目标后(如最近3年经营计划),就应及时在最近一年度落实为具体的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这一过程中,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途径和平台,通过数量分析和科学判断,形成预算编制的基础和依据,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将“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细化为财务愿景指标及近期奋斗目标(业绩指标),参考过往的有益经验,使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动态引领及评估,优化“三集五大”各项业务的主要制度和手段,实现财务资源(资金使用、资金调配、成本费用预算、综合激励等)的使用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实施保持高度的匹配和协调。

2.集约财务

财务集约化管理及其深化是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工作提升和创新的主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集”强调通过缩短管理链条,细化和固化业务操作范围,实现财务和业务一体化,从而提高管控强度,统筹配置各项经济资源。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约”是在集中管理基础之上的提升,旨在通过“约减”组织体系的多余层级,业务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和日常运作中的闲余人员,增效挖潜,提升效益。

财务集约化管理深化应用明确要求,在“纵向压缩管理层级,横向归并会计主体”原则指引下,结合“五大”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继续优化调整财务组织机构和会计主体架构,构建精益高效财务组织体系。同时,解决好整体定编与结构性缺员之间的矛盾,加强财务人员流动管理,统筹调配撤销机构财务人员,把好财务人员出入口关,做到因事择人、人事相宜,确保财务队伍稳定,保障深化应用人员力量。

在进一步“约减”和提升工作目标上,一是要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新型组织形式,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二是开展财务标准流程试点工作,重新梳理并细化业务流程,以提高管控精度和操作规范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调考、培训等方式,提升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3.智慧财务

智慧财务的核心是数据和人员的分析能力。智慧财务是财务与信息化、员工智慧及能动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积累,技术软件的开发,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实现,海量的原始数据能够产生有益的分析成果,对未来的生产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实现智慧财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员工能力。即企业为实现智慧财务而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包括员工知识结构、培训水平和技术优势。二是技术基础框架。即企业实现智慧财务具有的技术竞争优势,包括战略性技术、战略性数据库、经验积累、专属软件、专利权和著作权。三是行动气氛。即企业文化对智慧财务建设的支撑机制,包括关键决策周期、战略焦点、授权员工、个人协作、士气和团队意识。

4.风控财务

风控管理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任务,“五大”体系建设过程都提出了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措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应用,风险管理的环境和手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了实现“风控财务”的目标,可以借助ERP和财务管控系统,实现业务流转过和风险监测的同步作业,对业务领域财务相关操作规范性和财务领域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这一过程包括的主要步骤:一是在业务和财务标准流程的基础上,梳理出关键业务环节和风险点,明确风险管控重点。二是对各关键节点设定禁止事项和风险容忍度要求,形成嵌入到业务流程各节点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实现财务风险的精细化管理。三是建立具有综合监测、评价和报告预警功能的风险管理功能模块,并依托ERP和财务管控系统实现。

三、形成管理创新和职能提升的常态有效机制

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一强三优”战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变革,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发挥战略支持、资源配置和决策支持等作用。随着ERP全面部署和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的实现,深刻改变了财务管理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新型技术手段。正因为如此,国家对供电企业各项监管要求的变化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和职能提升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的长效机制。

1.基于战略财务,成为公司战略实现的大使

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财务应该能真正凸显综合协调和灵魂指导作用,同时需充分发挥财务对战略实现的保障作用,将财务管理打造成实现公司战略的综合通道,起到战略动态优化和具体落地作用。也就是说,实现财务近期指标对“五大”等业务领域的年度综合绩效指标的平衡作用,使财务成为对业务领域运作目标进行动态协调的中心枢纽。将绩效考核指标的落实与全面预算管理紧密结合,事先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使预算成为动态引领及评估、优化“五大”等业务领域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2.基于集约财务,成为资源整体优化的规划师

集约财务就是要依靠财务集约化及其深化、“五大”体系调整等变革手段,彻底拆除隔挡在省、市、县之间的利益壁垒,把大量存在于市县层面的财务资源使用及调配决策置于省公司层面统一平衡,以确保局部优化和整体优化的统一。为此,进一步推进所有财务资源使用决策标准统一,将核心、重大财务资源调配决策权集中在省公司。

3.基于智慧财务,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者

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并将各部门和下属企业的努力方向协调一致,形成组织协同合力。财务在此过程中可以依靠智慧财务的分析技术、评价结论和信息展示,服务于公司各级管理决策和日常沟通,实现公司各级主要利益关系的协调均衡,成为实现公司利益关系协调及化解利益矛盾,缓和利益冲突的主要平台。

4.基于风控财务,成为公司风险的综合管理者

篇9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投资量大,建设运营要求精细。自其诞生之日起,广州地铁便伴随着线路规划、资金使用、建设及运营安全等高风险事项,风险管控自然成为广州地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风险管控体系中的核心,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式则通过内控评审方式挖掘企业各流程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影响程度评价,提出管控意见,使得广州地铁风险管控―二道防线对业务的管控力度得以有的放矢。广州地铁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上的风向标作用日趋明显,工作经验得到企业高层及同行的高度认可。

打造“三道防线”

广州地铁结合“三重一大”的要求,完善分级决策机制。包括检大事项范围、决策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决策效率并对重大决策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分级授权和备案制度,明确总公司相关决定权的授权条件、内容,以及相应报告责任;对所属的39个关键业务及管控流程、近百项重大事项,明确了对下属部门及全资子公司的授权权限,并监督运营事业总部等主要业务单位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逐步细化授权,落实岗位权限;通过《分级授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分级授权制度,定期进行权限调整,以及授权执行情况和业务备案的检查监督,确保所授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检查和纠偏。

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将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将是公司重大风险最终决策者和监督者,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负责。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由5名董事组成,且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主要负责审计与风险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有关管理文件的审议。

在最高决策机构党政联席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监察审计部风险导向型审计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广州地铁企业的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各级业务管控部门,按业务划分自成体系,根据企业管理部及监察审计部的指导实施风险的具体防范工作。

・第二道防线是企业管理部风险管理模块,统筹整合企业风险管控工作,确保广州地铁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管控模式保持一致。

・第三道防线是以监察审计部为主导的监管体系,评价各部门及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控工作效果,以普视企业整体的角度对风险管控进行整体监控和评价,确保各级单位的风险管控始终能保持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安全监察部根据企业管理部对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的偏好设计及评价防范标准,针对性地统筹具体实施工作,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运营总部的安全技术部及建设事业总部的质量安全部,再由两个部门分别根据具体业务的风险管控任务分配至各一线生产部门,而各一线生产部门则将安全生产及风险管控的责任细化到各分部、室及车站,并设立相关负责人。监察审计部则通过审计项目发挥风险点梳理及预警功能,通过定期的审计项目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监察,对于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现,则通过专项审计项目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道防线:运用健全完善的专业风险控制手段,防范风险于未然

广州地铁在具有重要风险领域的各业务部门中建立了卓有成效的专业风险管控体系,工程建设风险、运营组织风险、物资采购风险、安全风险等管理和防范等工作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前列。

广州地铁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撰写出版了多个专业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固化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程序及风险防范要点,使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及岗位防线防范手段,大大提高员工岗位操作规范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专业风险管理与实现经营目标相联系,不断持续、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动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重大风险建立三级控制方案,一级为日常制度、流程和专项方案等予以规范和引导;二级实施预警,由部门启动跟踪分析;三级为应急预案。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应急预案,可应对特殊气象、消防、大面积停电、恐怖袭击等各个风险。有关预案由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调整和演练。

设立了安全、技术、预算等专业委员会和招标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领导负责。利用会议机制,促进专项风险信息畅顺沟通,在检查工作和部署任务的同时,通报、协调各类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有关安全等的危急事件、突发事件,总公司建立了紧急事项管理机制,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第二道防线:紧跟企业发展,组织新业务风险评估工作,发挥牵头整合功能

在不断积累总结现有专业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广州地铁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试点,逐步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并且通过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进,确保其PDCA管理闭循环的形成。

随着广州地铁的多元化发展,风险管控着眼点也逐步从稳定的传统业务转移到房地产、设计等新业务上。而房地产开发业务是未来发展高作为及高挑战的结合点,2010年,将其作为试点业务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在把握行业普遍风险的同时,针对投资机会研究与立项、项目投资决策、土地获取、项目前期策划、项目报批报建管理、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及进度管理、安全健康环保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项目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管理等房地产开发业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重大风险在公司主要表现状况及关键原因,为公司集中精力应对风险提供方向。同时,以房产事业部风险清单为基础,将公司层面的风险分层细分至业务活动层面。针对业务活动层面风险,规范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应对措施及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确保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总公司将通过自建和巡检,定期总结分析风险反应方案、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三道防线:围绕风险导向开展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线监督评价功能

作为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发起者和评价者,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体现为“风险评估一审计计划一以风险为导向拟定实施方案一以风险为导向评价审计发现―跟踪审计整改落实一风险再评估”的内部审计闭环系统。

1、风险评估一审计工作风向标。引入“风险导向”理念以来,广州地铁改以企业风险源为风向标的计划编制方式,主要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战略分

析,确定影响战略实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第二步,确定风险因素,分析影响业务目标达成的风险因素;第三步,风险评估,即分业务模块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表将风险量化,对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第四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管理需要、可使用审计资源和项目可实施性等几大因素,将评估对象的风险与审计评价管控成本直观地反映到彩虹图中。其中,A区为优先考虑的项目,B区的项目即是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要委外实施的项目,C区和D区是不进行审计的,但仍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跟踪关注的领域。

2、风险评估标准一审计工作的坐标图。广州地铁对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对某一风险影响大的几个因素;二是对选出的维度按标准进行打分,对于每一个维度确定打分范围;三是采用从高原则得出综合评分;四是固有风险等于综合评分与可能性评分的乘积,剩余风险为第三步的综合评分。对于可能性评估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区分风险事件是大型灾害类还是日常运营类,并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二是根据风险事件的类型和频率,按照风险可能性评估标准确认所处的可能性级别。

3、评估结论一审计重点对标。在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及评估标准之后,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收集历史信息、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被审计项目的信息,再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得出审计项目风险评估结论。并将风险评估结果反映到MARCI图上。

例如,在运营票务收入保障审计评估项目中,公司首先根据已建立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票务流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获得了风险分布的MARCI图。然后,补充考虑了票务收入的漏管模型,2007年开展的三四号线票务收入保障审计项目等相关的信息,对票务收入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确定售票流程、充值流程、扣值流程、退票流程、收入结算流程、清分流程和财务会计入账流程等7个业务子流程为本次审计实施的重点。

4、风险理念一审计项目主线。风险评价及防范是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工作宗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通过审前调查,将评价出的关键风险点与被审计者或风险管理人员进一步讨论确认,根据双方的讨论结果确定审计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其手段和方法,明确审计力量投入的重点,实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时,也会运用到风险评估手段。一般情况下,广州地铁会参照前文述及的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标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来评估审计发现风险高低程度。高风险的领域是审计部门优先督促整改的区域。

5、调整策略一实现风管闭环。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项目的审计方式进行风险再评估,调整下年度的审计策略,实现风险管理闭环。审计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每一次审计的结果都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其根据风险点评估及应对建议付诸管理改进,并被运用在下一年度甚至未来若干年度的审计计划拟定工作中,以指导审计人员确定下次对该风险点的审计时间、重点和工作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个风险管理闭环,使得审计工作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成为一项常态的工作,从事后审计变成了全过程审计,达到了通过审计工作促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的效果。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地铁不仅落实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风险事后控制的具体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在事前及事中的防范。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短期内6线开通、超出最大运力数倍的客流高峰等重大的风险事件。

亚运会前期,广州地铁创纪录地在半年内开通运营6条新线,运营事业总部在开通运营前期实施了线路开通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保证了各层级人员及时了解运营新线开通情况、风险情况,统一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开通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在广州地区实施地铁公交免费期间,广州地铁日均近8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地铁最高运力,运营总部通过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设定准确的应对策略,高效应对了超大客流考验。

到目前为止,广州地铁236公里,911.58亿元的投资建设主体工程未出现违法现象;自开通运营以来超过3000天的运营时间内,未出现过一件重大事故,充分体现了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巨大作用。

未来广州地铁经营管理的手段、经营管理的重点都将与风险评估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也为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风险管理审计业务提供了新的扩展平台,即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广阔的视野和对企业的深入了解,通过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实施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日常监督,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反哺于第―二道防线。

具体审计工作开展步骤可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依次展开,而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将作为对风险应对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险识别。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识别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评价,同时也需要对风险识别结果作出独立判断,并针对诸如“识别程序不恰当”、“重大风险未识别”等发现提出审计意见。目的是保障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风险评估。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并重点考虑: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②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③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④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⑤其他。经过这个阶段后,更新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审计部门在风险应对阶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

风险应对。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应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包括了对风险应对方案设计的监督评价以及对风险应对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价。一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回避、接受、降低或分担风险应对措施。

广州地铁以风险智能为目标,在对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评级的基础上,寻找风险管理建设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初步确立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拟分四个阶段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结合公司改制及国资委要求,开展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调整,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党政联席会“确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公司各部门、各相关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等职能调整至董事会,进一步结合架构改革及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完善三道防线的风管组织体系。并以总公司本部和一个下属业务板块进行试点,形成更加成熟的风险管理推广的模板和样本。

第二阶段,将试点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与公司总部风险评估进行整合。并逐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链接,以风险为导向推动内部控制流程的持续改进。

篇10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策略路径;建筑施工行业

一、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而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的前提是舞弊不能缺少良好的环境的保障,把风险尤其是对财务风险有合成作用的因素降低到最小,因此我国各界也不断的关注行业财务风险的把控,源于其必要性和重大作用。首先是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化环境下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合规反映,是规范而制度化的约束对于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把控必不可少。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是经过研究验证过的符合时展的规范手段,进一步转变和促进建筑施工行业模式升级有着重要推动力,是建筑施工行业长期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保证。

其次,强化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其自身的建筑施工服务水平和质量,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约各利益相关方的各项费用的支出,其原理推到在于良好的财务风险把控将有利于财务资金的正常运转,资金的合理性将为建筑施工行业的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进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的为其企业集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合适的建议。比较详实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情形,为医院基业长青坋实基础。最后,从建筑施工行业长久发展来作为思考着眼点,加强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引导中小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方向的准确性,引导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当前房产炒作过热等非理。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属性,决定了其发有必要国家和企业双重进行管理,强化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因此,极其有必要和有价值对新经济形势下其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的各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

二、关于当前建筑施工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现状

我国学者对新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财务风险乃至整体的管理风险都非常的关注,因此当前关于本文主题的研究方面也是五花八门,各种模型和切入视角较多,但是经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不难发现,建筑施工行业也是大多数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致,两大方面:行业内部风险和行业外部财务风险,并且得出加强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急迫性,本文对其财务风险作用因素总结如下。首先是建筑施工行业的外部财务风险,这一点大多数与战略管理里面的PEST分析法所分析的因素点有关。在这一方面着重阐述一下市场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当前受房地产市场的窘境,国家政策不断的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把控,这也波及到了建筑施工行业,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成本开支过大,产能过剩,现状是急需降成本、去库存、去产能,也就是现在的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关的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因素的发力,主要是成本管理风险,很难实现低成本的管理效益,导致加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再者是财务预算缺失或者不合理,主要归结为这一方面财务预算没有响应的规章制度的配套,相关预算管理策略和流程在财务预算中存在严重的不科学严谨性,整个过程漏洞百出,连接和融通性较差,整个体系的财务预算过程尚未建立或者更新完善,投资方面和项目合同等方面也是体系匮乏。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财务风险把控的信息化水平滞后,导致财务风险管控的联网管理久久不能实现,这直接拉低了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一切财务风险把控不力,各种作业因素存在的源头在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监督的缺位,这一定程度上孵化了财务风险管理因素的催生,因此增强内控体系的重塑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相当重要。

三、完善和提升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提高和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一个组织的制度决定了组织的规范性,同时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路灯,要想达到把控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的目的,保障其高速运转。首先是要求员工对当前新经济环境下相关的知识和现状有所了解,让员工能够理解并且明白财务风险把控的要点,力求财务风险管理的最新的观念和思想渗入日常工作中,然后不断的通过实践和项目等提示其感悟力。另一方面让不断的完善制度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涉入点:一是不断的甄别和筛选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知识点,取其精华留作参考。二是着重协调各个部门机构间的运转,确保制度能够在各部门机构协调执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模式。使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固化状态。

(二)完善和变革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手段,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强有力的执行

完善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手段其大前提是对其相应的风险有绝对的了解和把控。其相关治理层必须把新经济常态下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中心点,在紧紧围绕着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目标的前提下,分清楚那些是主要的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因素,明晰内外部的财务风险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因素,综合设计针对不同财务风险因素把控的策略。在对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上,建筑施工行业主要是加大对行业外部的掌握。及时的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PEST理论,积极的进行调整和规制。针对内部环境因素,企业需要不断的打磨和重塑自身的框架,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规范和体系和建设。那么首先需要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和既有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下,积极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主导下的财务预算、投资决策、项目合同管控等实际管理体系,实现管理体系的完美重塑。其次要进一步财务风险管理的这一特面,在杜绝主观色彩的借进的前提下,以此通过新的手段融化财务风险。

(三)加大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杜绝监督形式化和书面化现状

为实现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无论是意识还是实践上最大限度的效果,保障其健康可持续的长久发展,必须增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实践的监督和约束,这是最终的一个环节,是预防和管理的两项任务。首先,建筑施工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思行一致的去尽力做好财务风险管控,使其形成良好的例行机制项目。其次对必须使其监督机制有法条的约束,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其形成良好的遵守监督机制的现状,务必依靠监督制度和规则彻查,做到无死角。

(四)借助当前“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度

当前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水平的建设是所有的单位尤其是建筑施工行业等大型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行业尤其是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把控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因此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因此需要加大资金等科研投入,积极果断的抓住目前的外在推动力,实现其财务风险把控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消除信息的不均匀分享弊病。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方向。

四、总结

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是其自身在新经济环境下立足立业的基准点和保障。本文较为简要的总结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重点解析了和总结了当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涉及点,着重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提高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和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和改革。

财参考文献:

[1]邵仲岩.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河北企业,2016(07):17-18.

[2]王庆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15(08):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