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的数字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的数字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届数博会高峰论坛以“落实数字化发展战略推进出版业升级转型”为主题,十多位业内外专家分别就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发展方向、价值链等多个角度发表了专题演讲,本刊特对此次博览会高峰论坛上专家的发言进行整理,提炼出了一些精彩观点,与业界人士分享、探讨。
新技术让阅读器充满想象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邦江
未来一两年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概念性的产品,跟纸张一样薄。以后看报和看书,一张纸可以解决问题。彩色的电子纸也在不断地出现,包括一些柔性的,可以卷曲的,为将来的电子课本、电子杂志、电子报,从技术上提出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大家都知道目前的电子纸张的显示屏是非常昂贵的,占整个手持阅读设备成本大约50%以上。因为现在材料供应商非常少,目前成熟的可能只有美国一家公司。2009以来,像Sipix、Bridgestone、富士通,包括国内也有一些企业也做出了类似设备,近期也可能产业化。这类阅读器在未来两三年很可能价格逐渐变得便宜,在500块钱左右。
手持设备的应用如果跟内容结合起来,它的应用范围还是非常广的。比如说刚才说到手持电子图书的阅读器,还有这种大屏幕的,相当于A4纸大小的电子报纸。像纽约时报,它的报纸发行成本占到整个运营成本的一半,以后出现电子产品的话,成本可以大大下降。以后可能要推出一些采用电子纸张的手机产品,真正把电子产品和手机阅读融合到一起。加上跟3G的结合,更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时下载想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它来阅读、收发邮件,特别是将来把彩色和无线技术结合起来,这种阅读的体验非常好。
出版社如何把我们的电子书作为一个产品,解决出版经营的成本,像印刷、发行、纸张的使用、环保问题等等;如何和资源商进行合作,我们要好好借鉴一下苹果的iPhone和iTunes,和资源商共同打造整个产业链;在合作方面也有很多种灵活的方式,通过我们付费的,包括下载预授权,下载分成,资源商自主经营,转移收费。
点评:想象未来,阅读器价格降到500元,彩色的,还可以打电话,发邮件,还有3G上网,未来,这样的阅读器人手一个,不是没有可能。
方正阿帕比的数字出版角色定位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铁男
最近几年我们在做什么?一是进行B2B的营销,我们现在中文图书量有50万种,报纸有726种,还有很多工具书,合作的出版社有400多家,现在海外有150多家机构采用我们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在B2C的方面,我们7月15日上线一个网站,叫番薯网。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已经由传统的网站技术变成网页技术,现在发展到微件技术。番薯网集中多方力量打造国内最大、最专业的网络图书文库,目前有180万种图书。
我们的定位,第一作为技术提供商,第二作为内容的销售渠道。作为技术提供商,我们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作为内容的销售商我们只是一个销售,所有的数字出版的内容都是各个出版单位提供,我们网上也会建立这样一个机制。所有和阿帕比合作的电子书,所有的网站内容都归各个出版社,我们只是分利润的关系,我们做渠道、做平台,大家共建一个数字出版的媒体,这是我们的定位。
点评:当一些技术商试图挤身上游,要转型为内容商的时候,当传统的内容提供商都在担心方正阿帕比会垄断自己的数字资源的时候,方正阿帕比高举出大旗,明确自己的定位,依然坚守技术提供商,然后是销售渠道。数字出版不能缺少中盘,数字出版的未来,将依赖于成熟的中盘商。
数字出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
我们的赢利模式是什么?数字化转型我怎么能够转型?我给一些出版社老总讲课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用你的利润去赌不确定的未来。”出版业作为产业一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你不是做公益事业,如果没有赢利目的,你收不到钱,总有一天你的盘子会崩掉的。在这种过程中我们怎么去转型,这就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不是简单的给出一些经营手段,我们要探讨一些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还能占领未来的趋势。
可以说数字出版是未来的趋势,但你站在这个趋势上并不意味着你能够赢利,你能够挣到钱。所以你就要想你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了。这不完全是技术手段问题了,是企业战略问题。所以数字出版说到底只是一个手段,不是一个目的。这种手段完成了初步的数字化,但未必给你带来真正的利润,也就是你未必能挣到钱。刚才有的老总提到媒体融合,我们要去合作,要去进行这种共赢的探索。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从资本层面去融合,也就是说资本层面才是企业最核心的内容。哪些是企业的独占资源?我们拥有什么?国外的例子也证明,实际上传统出版业是通过并购,资本的融合来进入数字化的。因为实话实说,我们的赢利模式,我们的惯例思维就是产品经济思维,我们没法适应虚拟时代,变化迅速而且飘忽不定的商业模式对我们的刺激,我不认为这些传统出版业的老总都准备好了,所以我们如果要去进行一些整合也好、融合也好,我更建议资本层次的融合。
点评:数字出版是个投入大风险大但收益未必大的投资项目。专家建议,跳出传统行业的传统思维,不妨采用资本方式参股重组并购。
纸媒只剩五年,我们该做些什么?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台湾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
为什么觉得我们只剩下五年,其实是Kindle在教训我们,作为一个出版业我们就是把内容卖给使用者,因为你买了阅读器肯定要买内容,我们不能假设你用阅读器读盗版的内容。所以未来我们只要阅读器卖到哪里我们的内容就卖到哪里,这就是我的模式。当全世界有100万台阅读器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推动这个市场,所以为什么说一定要在五年之内让出版社转型到另外一个阶段,一个所谓纸媒介和数位媒介能够并行的状况。如果你不能找到这样的定位你就等着被淘汰。
篇2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制造模式;阐述;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6
我们的社会已经全面迈入了经济水平突飞猛进的时代。经济发展促使了社会物欲高涨,现代社会充斥着“快节奏、高要求”的发展气氛。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贡献者,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给工业生产水平以及工业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步步攀升,同时为了改进传统机械加工技术高消耗、低效益等弊端,高机械化、高产出率、高实用价值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普及已成必然。本文先就机械自动化的含义以及实用价值进行简单的介绍,接着对于机械自动化中的核心技术及其制造模式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及阐明,为我国现在的经济条件下,如何积极运用及革新机械自动化协助促进国家实力的发展指引方向。
1 机械自动化的含义与内涵
机械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者装置运用机械化的方法,根据预设的程序及指令在无人操控的条件下实现控制的过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削减了工人的投入使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为公司及企业大大减少了成本的消耗,为社会人才利用率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促进了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机械自动化杜绝了一切由于工人身体或者精神因素产生的误差,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符合当前社会的高速高质需求。机械化的模式使规范性得到保证,也为人们及时进行管理和约束带来了方便。如今,机械自动化已经走入了社会大部分行业之中,对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 关于机械自动化中技术核心的论述
技术核心之于机械自动化,是保障机械自动化正常运行、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也是工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操作对象。换句话说,对于我国,建造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自动化系统,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与革新,首要之举就在于对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积极改良与优化。接下来,本文从数控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三个方面对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展开论述。
2.1 核心技术之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关键在于“数控”二字。其中,“数”代表的是计算机指令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开展工作的,而“控”就是控制,因此,数控技术就是计算机根据工作人员预设程序,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实现对于机器以及具体加工生产过程的控制,又被称为计算机数控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世界资源储备的建设,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人们急需在满足生产供应的基础上,尽力削减资源的消耗。数控技术给以上要求的实现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应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机械化程度,还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控制电脑化的实现还给互联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打下基础,工作人员甚至可以离开车间,通过网络及相关设备即可实现对于生产进程的监督与管理。作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数控技术为世界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各行各业的革新提供了智力支撑。
2.2 核心技术之网络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在机械自动化的改革创新以及实际应用进程中,网络技术的地位屡屡攀升,最终成为了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信息化经济时代,网络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挑战,机械自动化也不例外。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信息高速传输、交流信息多元化以及覆盖面广等优势,能为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以及改良提供了大量资源,还给用户提供了作用于产品的展现个性、表达思想平台。同时,数控技术还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与CAM、CAD的互相结合,提高实用价值与适用范围。
2.3 核心技术之智能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时代给机械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实现相关参数的自动优化,对于生产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自动诊断、自动采取措施应对。于是,智能技术应运而生。智能技术的本质仍在于程序的设定,通过程序指令展现出来的机器智能,代替人体智能,完成诸如诊断、设置参数等一系列操作,在竭力减少人工参与的条件下,实现误差最小化。除此之外,现代智能技术还要求机械自主实现生产计划的设定,完成从开发产品、功能及外观设计、生产到最后送至客户等一系列操作。智能技术作为需要高智力支持的新型高端技术,必然成为未来机械自动化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
3 关于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展开论述
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用价值以及生产效率产生关键性影响,对于机械自动化有着重要的战略性价值。在机械自动化的实用过程中,积极地对制造模式进行改良、优化、创新将有效改善生产速度以及产品质量。本文就机械自动化中三种主流制造模式展开论述如下:
3.1 流水线生产模式
在实际生产制造进程中,机械自动化技术通常是以流水线工作结构为载体来发挥实际效用的。具体来说,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根据功能以及实用机器的种类将生产流程进行分割,再按照实际生产顺序加以排列。同时,工作人员也按照分工的不同,被派到各自的流程岗位进行工作,最终形成流水线形的工作结构部署。而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就是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劳动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对于科学管理生产机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出错概率均有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流水线就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标志。
3.2 智能化控制模式
智能化技术作为机械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优化生产效率、降低误差以及提高机械自动化的实用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尖端创新性技术。智能化控制模式即充分展现智能化技术的职能,通过智能程序指令,实现计算机对于预设问题的诊断以及生产参数的思考,杜绝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主观性失误,也使操作更加地简单易行。智能化控制模式给产品的质量以及检测的精准注入强大推动力,是机械自动化的重要制造模式。
3.3 人员精简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翻升,削减人力资源的投入对于企业或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成本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产出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制造、控制均以人工为主,人力资源的耗费量大。同时,在日增的社会需求压力之下,由人工操作作为主要生产力量的生产模式极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生产效率壁垒,制约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信用的提高。由机械自动化技术保证实现的人员精简模式采用机器代替人工,以标准精确的程序指令人脑主观判断,极大程度地缩减企业的劳动力规模的同时,保证了工作效率、生产效果的提升。伴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员精简模式以及成为现代企业生产制造最为常见的工作模式。
4 总结
伴随着国际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水平稳健上升。其中,机械自动化也获得了不小的改进与革新。将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生产制造业,可以在保证高速、高质要求的条件下,最大化缩小劳动人口的投入规模,极大程度地节省资源、时间等消耗,给现代社会生产力、生产效率的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当今社会,机械自动化技术还被积极运用在很多行业中,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积极开展机械自动化的创新性研究、主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优化与改良,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关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新宇.论述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及其制造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353-354
[2]史卫华.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及其制造模式探析[J].机电信息,2014(15):88-89.
[3]薛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0(10):18-19.
[4]税宁.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及其制造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32):28.
[5]戈鹏.敏捷化CAPP系统原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D].四川大学,2003.
[6]杨金勇.基于功能表面的机械产品基因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煤矿开采;自动化;通信技术;煤炭资源;煤炭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80
1 概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以煤炭为核心的化工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本文基于这个背景,以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动化以及通信技术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与通信技术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并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找到后续煤矿自动化升级的实践方向,为具体的煤矿相关技术建设与类似的工业生产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
2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2.1 煤矿自动化功能
煤矿的自动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流程来进行自动化构建,主要可以分为运行与管理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洗选系统自动化、安全保障自动化等多个环节。
2.1.1 运行与管理自动化:通过远程设备来实现矿区内相关设备的远程操作,并利用集线器与终端计算机等方式对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时间、参数等)进行记录与传输,使得企业对于煤矿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掌控,并通过此种模式能够集成记录、评价、报警、运行以及维护等多个维度的管理功能,不仅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更能够通过功能拓展来实现更为复杂的管理模式。
2.1.2 运输自动化:所谓的运输自动化与传统的运输线相比具有能够自动识别、自动运输的功能。从其具体构建上进行分析,利用单片机或者集成式PLC控制系统来与传输物理设备进行联动,包括了对传输设备重量检测,自动规划运动频次与时间,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还能够节约煤矿开采中的运输成本。
2.1.3 洗选自动化:在煤炭开采之后所形成的初级产品需要通过洗选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进行分类销售。而洗选过程中是一个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工序。通过对自动化体系的引入与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洗选中各个环节的遵从性,提高工作效能,还能够避免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人为损伤。
2.1.4 安全保障自动化:煤矿开采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井下不遵从操作而造成的,因此,在相关保障体系中引入自动化构建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自动化的检测与报警设备能够使得人们实时了解井下环境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另一方面通过安全保障设备的自动化体系构建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可能风险与安全事故。
2.2 煤矿自动化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传统的继电器体系结合PLC以及单片机系统能够对相关的机电设备形成有效的自动化管理。因此,在其自动化构建的过程中,管理、讯号传输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是其关键技术。在管理中主要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及可视化界面来进行必要的实现。在具体的设备控制过程中,采用母机对子机的讯号控制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而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该过程则相反,通过PLC现场终端的讯号收集与初步处理达到获取一手数据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统一管理的模式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在讯号传输方面,讯号传输是可视化管理体系,甚至是煤矿自动化的根本来源,在具体的通讯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通过讯号增强与加密设备来保障讯号正常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清晰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硬件屏蔽技术来避免讯号传输中的干扰。在系统设置方面,通过对相关设备的整合以及对具体的参数设定来达到系统自动管理的目的,并采用数据后台评价与报警机制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检修表、工作表等系统指标,进而为保障煤矿自动化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3 煤矿通信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煤矿的通信技术不仅是井上井下工作沟通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自动化体系的必要构建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对煤矿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讨论。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式与构建方法,煤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3.1 基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环节
在此类通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相对简单,仅需要通过二进制的相关代码传输简单的操作命令,便可以达到相关的通讯需求。因此,在通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电讯号来完成,而电讯号自身便可以整合相关的讯息,使得此种类别的通讯体系构建相对简单。另外,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控制为根本目的的,在此种条件下,远程控制体系是煤矿该类别通信技术构建的关键。保障线路的畅通以及讯号的准确性是其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体系构建可以从硬件保护层面来进行入手。
3.2 基于人机互动或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环节
人机交互对于通讯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了可视化界面对于相关设备的构建体系,还包括检测、视频传输甚至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等一系列体系构建。
3.2.1 采用集成网络来构建工业环网,进而通过环网的接口技术来整合煤矿的整体信息传输,此种构建模式可以实现一次建设,重复利用,为后续的相关功能拓展提供接口与平台。
3.2.2 积极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来构建更为合规的煤矿通讯系统。引入光纤介质构建基础通讯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纤在煤矿井下的使用安全,尤其是其对于震动、外力、牵引等因素的抗性较低,需要完善的外套保护措施来予以保障。只有通过上述的建设才能够在整体的一体化设计上保障煤矿相关改造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改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设计的自动化与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模式进行总结,并从合规性以及安全性等角度探究了煤矿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企业改进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钟跃.我国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主要技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0,(5).
[2] 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9).
[3] 王栋平.煤矿自动化与物联网技术探讨[J].电子世界,2014,(12).
篇4
微软为实现上述目标所使用的全部技术,任何组织,不论其规模有多大,都能够获得。技术的使用使得财务人员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信息记录者和处理者成为决策人员,从而变得对企业的成功尤为重要。这些变化发生在大约10年前,当时个人电脑开始取代大型机。个人终端机突然以合理的价格投放市场,而且计算能力很大,从而使得计算机成为一种基本的商业工具。它简化了手工过程,能够管理数据和交换知识。而且,当个人电脑与企业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这一便成为一项革新,完全改变了商业的环境和财务专业人员的作用。加上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我们拥有全球化的通讯媒体,使得数据几乎可以立即在全世界传送。突然,公司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有形资产,而且取决于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工商界继续面临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而引起的其他变革。销售渠道的不断增加,使得许多公司增加其产品和服务品种,从而使得获取收入、费用和其他财务资料变得更加复杂。同时,许多公司发现,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改变其基本业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要。
挑战
上述情况要求财务人员跟上这些变化,并提供能够快捷简便地取得和进行的准确而及时的财务信息。数字技术在为收集信息和传送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数据无限的扩散。财务数据以增加公司真正价值的方式进行过滤、整理、编辑、分析和传送,已经成为财务人员望而生畏的任务。在微软,54个财务小组负责为全球85个分支机构提供财务支持,我们一直在拼命迎接挑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我们称之为财务"数字神经系统"的东西。这是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环境,它把公司的各个财务小组连成一个单一、一致的系统,让员工可以随时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和财务报告。这个系统名叫Fin Web,是财务信息网的简称,始建于1995年。它是公司为了建立更大的数字神经系统的产物。通过连接网内各站点的财务信息网,我们的员工可以提交差旅费报告并得到报销,采购货物和服务,甚至转移资本资产——这一切都是通过个人终端机实现的。我们已经减少了打印工作、交易时间以及出版和分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任何需要财务信息用于决策的员工获得每天更新过的详细报告。我们的财务系统让人们可以从多重信息中很快地得到答案,而不要求他们具有电脑编程技能。这样,我们就能够实现财务部门追求的目标:具有为企业的战略增加价值的能力,但处理交易所花的时间却减少了。
将数据储存于库房
我们现在使用的系统与我1993年加入微软担任财务经理时所用的系统有天壤之别。那时,我们没有内网,没有供财务信息进行发送的中央的、直接的获取处。30多个不同的总分类账分散在世界各地,用"数据设备VAX"系统进行合并。月末结账时,我通常每天会收到一大堆报告,然后用整周时间将那些数字敲进电子数据表。我们花去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复印和校对报告,然后通过邮寄、特快专递和传真把他们发到世界各地。解决这个的关键是在微软存取数据库中抽出重要的总分类账来建立数据库房。将这些数据与微软EXCEL相连以建立标准的管理报告是比较容易的。随着主要数据得以更新,标准报告便会自动修改以反映最新的状况。这些电子文件储存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上,任何人只要有密码就可以取读。我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建立起这套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我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大家如何找到电子报告,并宣告打印管理报告的一去不复返了。电子邮件发出不到5分钟,一位高级主管冲进我的办公室,说电子报告毫无价值。他反映的问题来源于由隐藏的8个字符组成的电子数据表名称:你打开一个名称为eu_ww.xls的文件时,本来要看客户的单位损益数据表,结果得到的却是欧洲的单位数据表。如果不打开看,根本就没法得知。
那时候,我们刚开始因特网。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建立一张基本貌似网页的EXCEL表,内含一张损益表清单,并分别以简单、清楚的名称和图片加以区别。在每个名称下方,有一个宏指令,指向网络上的具体电子数据表。我们发出这张EXCEL表时,基本上等于首次在微软提出了建立公司内部网络的申请。虽然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我们仍保留30多个传统的数据库(那些原始总分类账)和包括多种科目表和其他不一致的数据分类(用于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命名的规定)的系统。尽管我们简化了分销过程,但仍不可能看到原始资料。因此,我们于1995年决定购买SAP R/3软件作为我们的核心体系。实施这套财务软件花了大约7个月的时间。这套系统使我们在整个组织内有了一个统一的科目表和对信息的一致看法。另外,由于废除了多种会计制度,使得辅助成本大大降低。在上述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发了一些以网络为基础的软件,来自动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如行政采购、员工费用报销、资产转让和日记账分录过账等,然后将所有交易直接记入SAPR/3系统。这些过程的自动化使得我们降低某些交易的成本达90%。这套系统建立后,使得每笔交易都从微软内网的某个网站自动流向SAP系统,并于每天经筛选整理后进入几个以标准询问语言(SQL)服务器为基础的数据库,然后进而编制标准报告。结果,经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终端机看到标准化的按产品和地区分类综合销售收入的合并收入报告,然后通过数据库可查阅局部数字。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取读报告,并回答几乎任何财务方面的问题。
寻找答案
我是这样使用财务资料网的:每周,我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信息,这个信息包括与一个标准EXCEL格式报告的连接,而这份报告按地区和产品反映每月、每季、每年的实际和预算收入数字。有一份报告是12月25日编制的,它含盖了当月的前3个星期。由于报告接近月底,也是该考虑结账的时候了,这时对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比较合适。有了这么新的资料,我就能够预测趋势,并经常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对策。我注意到我们离当月预算还有点差距,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另外,原始设备制造厂(OEM)的数字也落后于预算,但我知道,OEM的许多收入已经于本月的上周发出账单,因此我对此也不担心。往下看,我可以按产品看收入。我注意到,微软OFFICE系统的收入超出了计划。再往下看,我发现WIN NT操作系统稍稍落后于计划,而WIN98操作系统则差得更远。业绩远远超出计划的事实说明,快要进入圣诞节销售旺季了。
顺藤摸瓜
接着,我开始查看各个数字的来源。由于该系统了EXCEL的轴心表软件,因此我可以对数据表进行重新排列,以显示我感兴趣的细节。轴心表软件是财务资料网的重要部分,能为在我便携电脑中的电子数据表与在数据储存库里的所有信息之间的连接提供方便。轴心表软件让我随心所欲地编制电子数据表,只要移动上下各行和左右各栏并确定相关项目的数据。就财务资料网而言,我们已经创建了格式化的轴心表软件,有各种项目组合供用户选择。使用轴心表软件,我选择欧洲(美元数)和“全部”看大多数项目的情况。我发现,OFFICE STANDARD系统提前完成了计划,而OFFICE PROFESSIONAL系统超出预算不多。一周后,OFFICE系统在欧洲的销售额大大超出了计划。我继续重新排列数据,以找出欧洲业绩如此之好的原因。例如,有一张包括各国销售收入的新轴心表显示,丹麦的销售收入几乎比计划翻了一倍。如果我以其他方式重新组合数据,我会发现收入的大部分来自OFFICE系统的销售。
为了作进一步的,我们使用了一个内部开发的名叫MS REPORTS的应用软件。这个软件使我们能够针对数据储存库的主要数据提出常见。MS REPORTS系统的界面用通俗的显示可查看的项目。一旦样本图(TEMPLATE)显示了我感兴趣的项目,MS REPORTS会自动将其转化为标准询问语言(SQL),对有关数据进行询问,并将结果写入标准的EXCEL报告。因此,如果我想弄清为什么OFFICE在丹麦卖得这么好,我可以查看顾客部门编制的MS报告和数字。经过询问并查看OFFICE的销售收入,我发现主要原因是允许将OFFICE卖给公司顾客。我只用了2分钟列出问题,而不到1分钟就得到了答案。有了这些工具,我不仅能够便捷地查到最新的收入数字,而且能进行复杂的分析以帮助我了解各项数据的来龙去脉。而我做这一切并不需要掌握用于查询SQL数据库的程序编制语言。所有这些运转得如此完美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已经能够确保进入该系统的所有数据是用同样的出来的。例如,我们要确保,在将丹麦的OFFICE销售收入与日本的销售收入进行比较时,有关数字的含义是一样的。差旅费和招待费以及记录在SAP数据库的各项交易都必须具有相同的含义。一个事业部登录的每个数字必须与所有其他事业部登录的相应数字具有可比性。
实现全公司统一的关键是一个名叫微软政策(MAP)的站点。MAP包括我们采用的所有500条左右的会计政策,它帮助我们确保全公司内的各项数据符合统一的政策和分类。由于很容易查看和更新,而且资料总是最新的,因此MAP是公布各类政策和程序的理想地方。
Fin Web并不只是查阅和分析公司财务数据的工具,它还是每项交易的进入点。Fin Web的网址包括:“MS费用”网址(它可以让公司员工提交费用报告并很快得到报销),“MS发票”网址(它可以让公司的经销商提交电子发票),以及“MS市场”网址(内部采购时使用)。Fin Web还有一个特点是职位图(HEADTRAX),它显示了公司职务结构,使得管理人员能够知道他们小组哪个位置空缺,哪个位置已满。职位图使得管理人员在所管辖的部门进行人员调动。例如,利用职位图,我可以将某个员工调到另一个小组,或提升某人直接对我负责。假如我遵守了所有的标准会计和行政管理政策,我就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在计算机上采取上述行动,而无需打印任何书面报告。当然,你只有得到适当批准和许可后才能接触这一机密信息。另外,像所有其他Fin Web交易一样,我作出的任何变化会立即进入SAP数据库,并在24小时内经整理储存到一个数据库房。这个数据库房是公司信息库的一部分,对公司所有员工开放。
实施步骤
篇5
关键字: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数字化设计
1、前言
近几年建筑数字化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认可和重视,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节能设计、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和概念在数字化设计领域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建筑设计观念,而由于这些技术的出现数字化设计也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一代的建筑师必然要注重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应用它们。
2、参数化设计和建筑信息模型
参数化设计就是把设计的限制条件,通过设计软件和代码与设计思想输出之间建立参数关系,使二者能相互关联。这些参数可以是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材质、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信息,而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软件和代码进行灵活控制,从而达到不同设计方案。实现这一技术的主流软件有DP(Digital Project)、Revit系列(Architecture、Structure、MEP)(图1)、GC(Generative Components)(图2)、Grasshopper(基于犀牛)、基于一些软件二次开发的脚本(常用的有基于Autocad、Maya等)。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近年来在建筑业出现的数字化建模新技术。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它为设计和施工中的建设项目提供相互协调的、内部一致的及可运算的信息。由于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和参数化设计的理念,所以基于BIM理念的软件能实现对设计图纸的“一处更新,处处更新”。可以通过BIM技术可以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MEP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运营管理相联系起来,使设计人员更专注于设计,从繁琐的绘制图纸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运营管理人员更专注于管理。同时BIM技术包含建筑的可运算信息,在建筑设计阶段可以和建筑分析软件进行整合,很方便的对当前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实现这一技术的主流软件有Revit系列、Archicad、Microstation等。
3、基于BIM和参数化设计的建筑设计流程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开始,建筑师通过软件或者手绘把自己的建筑思想和理念表现出来,即形成建筑概念设计,在当代数字化设计的潮流下,可以通过BIM和参数化设计完美的实现建筑师的思想和理念。建筑师的建筑概念设计形成以后,可以根据是否具有异型构建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概念设计软件,概念设计是什么类型的建筑、建筑外观是否含有异型构件、建筑理念是否有逻辑关系等等,根据以上问题可以选取在概念设计阶段采用Revit系列软件还是Grasshopper等参数化设计软件,当存在异型构建和方便用数学的方式表达时,在概念设计阶段可以采用Grasshopper等参数化设计软件进行概念设计。如果概念设计是比较规则的体量则适合采用在Revit软件内进行概念设计(图3)。
2)、细部设计
在Grasshopper等参数化软件生成的概念体量可以通过Revit提供的与犀牛的接口完美的转换到Revit系列软件中,不管是在Revit和Grasshopper中生成的建筑概念体量,都最终可以回归到Revit系列软件中去,在细部设计阶段,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在体量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很好的完成透视图、三维模型、各种平立剖面的制作(图4),同时由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真实性,有助于建筑师和甲方更好的了解建筑结构、材料、面积等参数,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设计软件采用了先进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大大缩短了建筑设计的周期和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在Revit中进行细部设计、构件构造设计、构件材质设计非常方便,由于Revit系列软件采用了族库系统进行设计,所以在构建建筑信息模型时,只要选择好相应的族库进行搭建即可,在进行模型搭建之前,首先要设置好构件的信息(构造信息、外部尺寸信息、材质信息等),然后再进行模型的创建。
3)、施工图设计
基于BIM和参数化设计的建筑设计,同时拥有了这两者的优势,可以随时更换方案或者短时间内设计多套方案供甲方遴选,在模型完成的同时生成建筑各种二维图纸,这些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是关联的,可以实现“一处更新,处处更新”,彻底把建筑师从绘制施工图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其更能关注自己的方案设计和建筑表现效果。
4)、建筑表现
建筑表现阶段由于在构建建筑模型时,建筑构件的材质信息已经被赋予,而且Revit系列软件是基于参数化参数化理念开发的,内置了高级的渲染器,所以可以对建筑模型直接进行渲染生成照片级的效果图(图5)。
最后通过其他平面软件把Revit和Grasshopper生成的效果图、图纸和程序代码合理的组合起来,形成最终的方案文本(图6)。
5、结束语
建筑信息模型和参数化设计已经被广大建筑师所熟知,但是在国内应用这两项新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和设计单位还比较少,主要瓶颈在于设计师已经习惯于cad的工作模式,一时还很难从这种模式中解放出来,另外参数化设计需要建筑师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这也是阻碍设计师应用这一技术的因素。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建筑师应该放眼未来,尽早接触建筑信息模型和参数化设计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解决这些障碍的关键点所在。在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和cad模式在实际工程中碰壁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建筑信息模型和参数化设计必将在建筑设计领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高岩.参数化设计-更高效的设计技术和技法,世界建筑 2008.05:28-33.
[2]李建成.建筑信息模型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建筑教育 2009.02:58-60.
[3]陈峰,王成.数字化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ART PANORAMA 2009.01:156.
篇6
在取样的过程中对信号造成的损伤主要有:孔阑效应、混叠效应、过冲和振铃。为了说明这些损伤所产生的原因,我们在以下叙述中给出分析结果。
取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模拟信号离散化。根据奈奎斯特取样定理:对于最大频率为fm的信号f(t),当取样频率fs不低于2fm时,由截止频率为fm矩形低通滤波器可以从取样信号中完全恢复原信号。但实际的物理过程与数字模型有不同的工程结果。
1. 孔阑效应
在数学模型的理想化状态下理想的取样脉冲宽度为无穷窄,取样情况及其频域情况如图一所示,但在实际设备中取样脉冲只能是有限宽度的脉冲,它的取样情况及其频域情况如图一所示,很显然具有不等于零的实际的有限宽度的取样脉冲所引起的孔阑效应会产生高频衰落。
由于信号的高频部分反映的是视频图象的细节,因此高频衰落会导致视频画面的细节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在将数字信号恢复成模拟信号以后通过提升高频的办法对这种失真进行补偿和校正。
一般来讲,由于取样信号的频率fs必须满足fs>2fm,而为了减少孔阑效应要求取样脉冲的宽度τ尽量小,因此要满足τ远远小于取样信号的周期T,即取样信号的脉冲宽度要满足1/τ>>2fm。
2.混叠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为满足奈奎斯特定理在取样之前应使用截止频率为取样频率一半的滤波器对原信号进行滤波,滤除可能产生频谱混叠的高频成分,以保证新处理的信号是一个有限带宽的处理信号。理想低通滤波器特性如图二所示,但实际的低通滤波器性能如图三所示,因此为了尽量滤除大于1/2fc的频率成分,就要选择多阶滤波器。如果滤波器的阶数不足以达到滤除1/2fc以上的高频分量,会引起恢复的信号中频谱混叠效应。混叠效应在视频图象上表现为一种被称为morie的涟漪状的干扰。
3.过冲和振铃
在保证有效的消除混叠效应时,在上述情况已建议采用多阶滤波器以满足滤波器的带外特性,但是取样前的低通滤波器如果阶数太大,会引起过冲和振铃从而造成恢复的视频信号过渡的边沿不清晰。
针对以上两种信号损伤造成的矛盾,主观上选用阶数少的滤波器会有利一些,因为频谱混叠效应只有在图象有超过二分之一取样频率以上分量时,特别是有单频分量时才会明显感觉到,因此是偶发事件。但过冲和振铃效应却是只要有过渡边沿就回出现的经常性现象。因此就主观感觉来说,减少过冲和振铃留有一些混叠相对来讲更有利一些。一般工程上出于平衡考虑取样频率选为fc=(2.2---2.5)fm。
另外为克服这一矛盾的方法是采用过抽样方式,即在抽样时用两倍抽样频率抽样,这时频谱按两倍抽样频率周期重复,重复频谱中心频率之间的间隔比正常情况大一倍,如图四所示。这时抽样前的滤波相对简单,可以用阶数少、频率特性缓降的无振铃滤波器,然后在数字域用线形相位滤波器进行二分之一抽取滤波器恢复到原抽样频率样值。另外,在此过程中,取样频率增加了一倍,因此取样脉冲的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从而也起到了减少孔阑效应的作用。
取样过程是把模拟信号变成了时间上离散的脉冲信号,量化的过程则是进行幅度上的离散化处理。因此在时间轴的任意一点上量化后的信号电平与原模拟信号电平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存在有一定的误差,量化所引入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不可逆的,由于信号的随机性这种误差大小也是随机的,这种表现类似于随机噪声效果,具有相当宽度的频谱,因此我们又把量化误差称为量化噪声。但量化误差与噪声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因为任一时刻量化误差是可以从输入信号求出的,而噪声与信号之间则没有这种关系。
降低量化误差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增加量化级数减小最小量化间隔,但由此带来码率的增加从而要求更大的处理带宽,一般现在的视频信号均采用8比特、10比特,在信号质量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采用12比特量化。此外,我们在设计一套系统的时候,可以考虑在系统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比特量化,使得在系统的各个环节的量化级相互错开,从而避免量化噪声累积效果所产生的台阶效应,这种均衡的效果可以改善整个系统的量化失真。一般量化比特高的环节应该放在系统的前端,这样可以使系统的前端对信号造成的不可恢复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
为了减小量化误差我们还要正确的选择量化方式。量化有两种量化方式,一种是取整时只舍不入,此时产生的量化误差总是负的,最大量化误差等于两个相邻量化级的间隔d;另一种是取整时有舍有入,此时量化误差有正有负,量化误差的绝对值最大为1/2d。因此为了减少量化误差,应该采用有舍有入量化方式。
转贴于
1.轮廓效应
如果信号两个相邻量化电平相差较大,若在图象面积较大的范围内,视频信号缓变区(如渐变的蓝天)能够看出不连续的跳变,即会在图象缓变区出现从一个量化电平到另一个量化电平之间的轮廓线,实际上就是图象的等量化电平线。这种轮廓线是原图象所没有的,所以又称为伪轮廓,即轮廓效应。
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消除轮廓效应的方法是利用随机的高斯噪声信号发生器产生颤动信号,叠加到被量化的信号当中,当颤动信号的均方根值大于1/3d时人们便觉察不到轮廓效应的存在。在数字电视中使用最多的颤动信号是重复频率为取样脉冲的一半,峰-峰幅度为1/2d的方波,具体步骤如图五所示。
由图五比较可以看出,叠加颤动信号的效果等效于将量化间隔由d减小到1/2d,或者说将量化级数提高了一倍(比特数由n提高到n+1),从而改善了轮廓效应。顺便指出,由于模/数转换中的取样、量化都属于非线形过程,难以避免会出现差拍干扰,采用叠加颤动信号的方法对于消除图象中的差拍干扰也同样有效。同时由于颤动信号的幅度小,频率高,并未对图象细节造成显而易见的损伤。
2.颗粒杂波
如果最小量化电平不够小,则图象较弱信号的缓变区可能会出现在邻近的两个量化电平之间产生由于四舍五入法则而造成的跳变,使得图象在这个区域内出现颗粒状的杂波,而人的视觉对图象弱信号缓变区的噪声则是非常敏感的。
为了克服均匀量化时这种大信号时信噪比有余,而小信号时信噪比不足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小信号时量化级间宽度小而大信号时量化级间宽度大些的非均匀量化,又叫非线形量化。值得说明一点,数字摄象机信号处理大多数采用非均匀量化方式,这是由于摄象机中的光-电转换至电视机显象管中的电-光转换在内的整个电视信道必须保持线形,但是实际的电视系统在没有校正之前是非线形的,因此为了使最终显示出来的光像保持良好的线形关系,在摄象机单元必须对它进行校正,即γ校正。而γ校正类似于非线形量化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在量化过程中采用非均匀量化方式,在提高小信号信噪比的同时也满足了γ校正的要求。
另外,由于在实际的信号中,弱信号出现的概率是很大的,为了改善弱信号时的的量化信噪比,可以采用压缩扩张的编解码方法。在量化之前,先利用非线形器件将信号电平高的部分进行压缩,然后对压缩过的信号进行量化,解码后复原出的模拟信号再通过非线形器件对大幅度信号进行扩张恢复没压缩之前的比例关系,这种方法相对扩大了小信号的动态范围,等效于对小信号采用量化间隔小的细量化而大信号采用粗量化,从而改善了弱信号的量化信噪比。
数字电视信号数码率太高,数据量非常大。如果直接存储和传输不但开销很大,而且有时设备也承受不了如此大的负荷。压缩编码以压缩信源数码率为目的,尽量减少信源各符号的相关性,使信源的传输效率提高。当然,它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前提。必定会对信号造成一定的损伤。
下面针对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方式,来看一下他具体会对信号带来什么样的损伤呢?
(一) 差值脉冲编码(DPCM)
电视图像基本上是由面积较大的像块(如蓝天,大地,服装)组成。虽然每个像块的幅值各不相同,但像块内各样值的幅度是相近或相同的。换句话说,相邻象素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相关性对当前的像素进行预测。再利用预测值得到差值。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信源的冗余度。这种压缩方法对视频信号会产生以下问题:
1 由于在当前差值中包括当前的量化误差,而输出的前一样值又包括前一样值的量化误差,这就造成了量化误差的积累。而误差会传播,这就使信号抗通道误码能力减弱。
2 边缘清晰度临界。 根据DPCM编码思想,当被预测值处于图象突变边缘时,往往会导致错误预测或产生较大的预测误差。致使边缘清晰度临界。如:边缘为黑白突变,被预测值为x ,x1 x2 x3 x4 x5为已知值,由DPCM编码可得
(二) 变换编码
变换编码首先对图象数据进行某种形式的正交变换,并对变换后的数据进行编码,从而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正交变换的种类很多,比如人们熟知的傅立叶变换,沃尔什哈达码变换,哈尔变换,斜变换,余弦变换,正弦变换,K--L变换。
变换编码中较常用的是离散余弦变换DCT,它首先将输入图象分成若干NXN的图象块,对每一小图象块进行正交变换,从空间域变换到频域。为了达到压缩的目的,对DCT系数需作量化处理。低频分量采用较小的量化间隔,量化误差小,精度高。频率越高,量化间隔愈大,精度越低。这是因为高频分量只影响图象的细节,对整块图象来讲,没有低频分量重要。读取时采用之字型。这样的处理给信号带来的损伤主要表现在:
由于高频信息的丢失,恢复图象中相邻块在边界上产生较为规则的误差分布,由于人眼对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规则误差分布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使得在主观感觉上认为具有规则误差分布的图象的质量明显降低,从而产生"块效应"。在拍摄一幅绿草如茵的草地中,充斥画面的草坪随风摇摆时,一种细块状的闪烁效应是这一失真的直观表现。
(三) 运动补偿预测
运动补偿预测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以便减少帧间的时间冗余度,并作为用于DPCM编码的预测技术。运动补偿概念是以对视频帧间运动的估计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若视频镜头中所有物体均在空间上有一位移,那么用有限的运动参数来对帧间的运动加以描述。为了做到这一点,画面一般划分成一些不连续的象素块,对每个这样的象素块,只对一个运动矢量进行估算、编码和传送。
在MPEG压缩算法中,运动补偿预测技术用来减少帧间的时间冗余度,只对预测误差画面(原始画面与运动补偿预测画面之间的差别)加以编码。 运动补偿去除时间方向的冗余度,最多只能利用前后两帧图象间的相关性,效率不高。而实际上,尤其是在运动缓慢的图象序列中,在连续多帧图象间都存在着很强的时间相关性。正是由于它固有的缺陷,使得在图象活动剧烈或低码率通讯时,编码器只能通过迭用粗量化,降低帧频或舍去更多的DCT变换系数来降低码率,因而对信号损伤较大,丢失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在恢复图象中将出现明显的块效应和运动物体边缘的蚊音效应。
(四) 混合编码
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对图象进行编码称为混合编码。我们熟悉的JPEG和MPEG都属于该种类型。
1 JPEG
JPEG是处理彩色或单色静止图象的压缩标准。利用它可以获得较高的压缩比,并保持较好的信噪比,从而大大节省图象存储空间,降低通讯带宽。但是编码过程会使物体在背景中的位置略有移动(即发生几何畸变)。另外,高压缩比场合,JPEG的重建图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可能有晕圈、幻影,产生"方块"效应。
这不难理解.在JPEG系统中,首先把原始图像划分成大小相等的像素块,然后对图像块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图像块的能量集中到少量的系数),再利用基于人眼特性的矩阵对变换后得到的系数矩阵进行量化,从而大幅度地压缩了矩阵系数,同时也造成了损失。最后对量化得到的矩阵系数进行无损熵编码。图像的重建过程是编码过程的逆过程。在高压缩比场合,JPEG的重建图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出现晕圈、幻影,产生"方块"效应,就是因为对原始图像进行了分块的DCT变换和量化。如果不分块或分块很大而进行DCT变换与量化,那么图像块中像素能量集中到少量的系数效果将变的不明显,即不利于对数据进行量化压缩,同时还得使计算复杂度增加。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是离散余弦变换DCT本身的特性所造成的(采用离散正弦变换DST或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结果类似)。
2 MPEG
MPEG压缩算法中包含两种基本技术:一种是基于16X16子块的运动补偿技术,用来减少帧序列的时域冗余;另一种是基于DCT的压缩,用来减少帧序列的空间冗余。
较为成熟的MPEG技术是MPEG1和MPEG2。MPEG1是为适应在数字存储媒体(如CD-ROM)上有效地存取电视图像而制定的标准(最高速率达1.5Mb/s)。它的压缩技术基础为:宏模块结构、运动补偿及宏模块的有条件再补给。MPEG2是MPEG1算法的扩展。是为MPEG1最初没有包括在内或未想到的应用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特别是对MPEG2提出的一个要求,即它所提供的视频质量,不能低于NTSC/PAL,最高应可达到CCIR601质量。MPEG2编码算法的基础为通用的混合DCT/DPCM编码方案。
随着MPEG1和MPEG2的广泛应用,其缺陷也日渐显露,主要表现在:
(1)现已制定的标准所采用的技术,当码率很低时(低于64Kb/s)会产生严重的"方块"效应、"蚊音噪声"以及"动作失真"。而低码率要求是移动通讯信道所必须的。
(2)编码采用了预测编码技术。例如采用基于块的运动补偿来去除时间相关性。但信号的纠错能力主要依赖其相关性,特别在条件较差的信道中传播时,干扰造成的错误会迅速沿视频序列扩散。
篇7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网络通信技术 应用
1 通信网络结构
1.1 通信网络要求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通信模块极为重要,高性价比、高可靠度的数据通信能力成为衡量系统性能的主要标尺。考虑到变电站运行环境的特殊性和自动化系统的严格要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网络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动态响应迅速,延迟小;(2)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良好的电磁抗干扰能力;(4)分层结构。
1.2 通信网络结构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架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如图1),分别是:(1)间隔层。提供基本的连接和区域划分服务,与现场一次设备的信号源和控制模块相连,其覆盖面很广,包括继电保护模块、测试控制装置、自动反馈模块、应急自切断装置和其他附属装备;(2)网络层。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完成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传送;(3)变电站层。完成SCADA及变电站整体调度管理任务,并具备一定的辅助功能,为变电站工程师、电网调度员、电网运行监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图1显示出网络层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
2 主要应用的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将变电站内的各设备、各种分散的组件融合成一个相辅相成、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并建立起它们与外部系统的良好联系性。网络拓扑结构、通信媒介和通信控制策略是描述通信网络的主要参数。以下将对目前主流通信网络技术进行阐述。
2.1 RS-422/485 接口总线网
专用总控单元管理模块负责该通信系统的调度,它直接建立起与分布保护测控装置的连接,或者藉由保护管理机间接与中高压线路保护装置、变压器装置完成数据通信,实时收集系统运行数据和保护信息。另外,其外部接口能力良好,可与电能表、直流触摸屏、同步装置等完成直接通信连接。总控单元具备RS-232/422/485等多种通信标准接口。设置成RS-232模式时,每个接口有且只有一台装置;设置成RS-422/485模式时,接口容量大幅增加,每个接口可以接64个装置,但这些装置的通信规约必须相同。总控装置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不同规约发送给远方调度和当地总控室,可以同时向多个调度室发送不同规约的报文,并接收远方调度和当地监控机发出的控制信号指令,再转发给测控保护装置输出执行动作。
2.2 现场总线网
现场总线网呈现分布式网络结构,属于串行通信网络,其网络布局与RS-422/485类似,也采用通信控制单元作为连接核心,建立起间隔设备层、后台监控系统和远端调度设备的归一化结构,完成大规模数据通信、命令交换、采集分析变电站各类实时数据,以不同规约、通过不同通信介质发往调度方,同时接受来自调度室的控制指令,再转发给变电站内的其他间隔层设备。现场总线一般采用双击交互式通信方式,互为监视,形成自锁,确保足够的安全可靠性。
2.3 以太网
历经二十余载的发展,凭借自身优越的性能、良好的适用性,以太网已成为网络连接的标准,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变电站层一般采用百兆以太网,间隔层使用十兆以太网。间隔层内具有以太网接口的的设备直接连入以太网系统,其他设备借助规约转换、测控装置或低压保护装置接入间隔层以太网。设备的位置规划依据其原本的物理位置和最佳间隔分布规律,连接到最合适的间隔层集线器,再将各集线器接入上层变电站的总集线器,进而将所有间隔层设备连接到了变电站层。如果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要求很高,为确保发生故障时不至于损失系统功能,可采用双重化以太网。某些变电站站点众多,此时还可以采用交换型集线器,划分间隔层为若干个子网,将每个冲突域的站点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内,保证系统有良好的数据传输速率。
2.4 双网通信
网络通信拓扑包括星型、总线型、环型和混合型。星型拓扑结构的任意一个连接只涉及一个站点,访问控制介质的方法简单易行,访问协议也很简单。这带来的好处是单一站点故障只会对某一个站点产生影响,不会影响全网。正因为如此,星形拓扑在变电站网络通信结构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星型拓扑对Hub要求很高,一旦Hub发生意外故障,全网立刻瘫痪,为保证通信安全,双网通信应运而生。
目前,在传输层和应用层还没有标准双网通信规约,国内外双网装置以双网冗余传送为主,在传输层和应用层分别采用UDP协议和DNP3.0协议,数据在双网上完成传送。有两种方式可避免其他设备接收双网数据时的冗余重复处理问题。
(1)收到数据后,先与缓存数据进行比对,如果缓存没有则继续操作,否则放弃操作。该方案占用CPU资源较多,影响数据处理速度;(2)只处理A网数据,丢弃所有B网数据,将B网置于备用选项。A网一旦发生断路或数据阻塞,发生时间溢出后,再切换到备用网络,使A网处于调整恢复状态。这种模式的弊端是,网络切换过程中有可能造成数据包的丢包现象。
参考文献:
[1]史伟.初探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及维护[J].广东科技,2011(12).
篇8
关键词:水库自动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P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简介
龙屯水库坐落在绥中县高甸子乡境内,六股河支流王宝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养鱼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005年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鉴定,水库防洪安全、结构安全及金属结构安全均评价为C级,渗流安全评价为B级,大坝安全类别综合评定为Ⅲ类。2008~2010年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为了对水库的安全运行性态、水雨情、闸门运行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监控,实施了综合自动化和多媒体互联网络化体系结构的系统,该系统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系统集成等先进技术,综合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本系统建设主要为龙屯水库综合自动化信息网,包括闸门监控、视频监控、安全监测和水文自动测报4个子系统与水库局域网。系统承担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信息的监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信息的生成、水库视频监视系统信息的监控、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采集,以及各类信息的集合转发。并通过internet网与省、市、县防汛指挥机构相联,以达到及时了解和掌握龙屯水库水情、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系统组成
本系统信息传输通信组网方式,起点较高,适用于本工程特定的地理地形条件。系统主要由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机等设备组成,通过大屏幕控制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实现对大屏幕显示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信号源、显示窗口、矩阵等进行方便、多点的管理和控制。
2.2系统特性
3系统总体特性
2.1经济性:系统经济:整体系统运行节省人力费用、节省电力费用、节省耗材费用。
追求高效、低成本是各行业逐步走向商业化所必须的措施。因此,合理的性能价格比是系统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本方案中,所选用的设备在兼顾优良性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性,系统总体造价非常经济,是常规技术方案的85%左右,此外,还应当考虑系统长期运行成本,采用的整套系统具有低电耗,易维护的特点,有效地降低可了系统运行的维护费用。单台投影机耗电低于750w,光源灯泡寿命大于3000h。投影机采用模块式结构,易于日常维护,如更换灯泡只需几分钟,模块化插拔安装,更轻松便捷。另外,为有效降低成本,系统软件汉化、接口应用API,从而有效的降低可整个系统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服务的响应速度。
2.2实用性:系统提供足够的功能,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同时,图形用户界面应简洁直观、形式统一,界面元素布局合理,便于用户理解和操作。
2.3可靠性:系统开发时,严格遵守我国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和软件开发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条例。同时在硬件选择上采用稳定、可靠的系统硬件,确保系统可靠运行,尤其是在汛期系统应保证无中断运行。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淹、火灾或地震等),能保证监测数据无损。
2.4可扩展性:第一,便于扩充;第二,新增加的功能模块可以无缝连接到现有系统中,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2.5开放性:是指在必要的情况下,系统中的数据和分析结论、成果等能够被外界引用。
2.6创造性和先进性:该项目将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先进技术、装备运用于大型水库和多座小型水库联合调度,实现了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等主要水工建筑物安全信息的自动化采集;软件集成设计先进,系统可扩展性强,首次实现了大型水库和多座小型水库的水情自动化联动测报与控制运用。在水库控制管理领域采用先进的DLP显示技术,实现了高分辨率的网络拓扑图、GIS系统和MIS等系统应用的高清晰显示。本系统在软件开发、数据传输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
3系统应用情况:
本系统是以综合信息网为支撑平台和核心的水情、安全测报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综合信息网是以大屏幕管理控制系统控制软件为核心的网络控制技术。系统为闸门监控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水文自动测报子系统、安全监测子系统等提供网络支撑平台;提供数据库存取服务,作为各系统数据交互中心;提供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功能;提供internet网络接口;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功能。
2012年7月31日至8月4日,我县出现持续强降雨,特别是8月3日至8月4日,受台风“达维”暖湿气团影响,我县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该时段水库范围降雨量达到189mm,水库入库流量一度达到247.6 m3/s。系统在该次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提前一定时间做出洪水预警,而且为水库实现科学调度提供了依据。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数字化;建筑构造;开放式学习平台;创新型人才
一 前言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教室或家中,学习的载体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本上了。
开放式的学习平台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确立了“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方针和“加强建设、锐意改革、注重特色、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已达3893 万人,高居各行业之首。因此,市场需要大量建筑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建筑类人才势在必行,这也对我们的建筑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培养模式局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二 国内外数字出版物的发展
美国威廉・E・卡斯多夫(William E. Kasdorf)在《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中指出,在教材领域,数字出版仍然处于实验阶段。但在出版巨头云集的英美两国,对数字化教材的探索已经成果初现。
从2005年开始,美国各大出版商逐渐意识到开发教材数字市场的巨大潜力,2009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教材市场总值为82.12亿美元,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到2014年将达90亿美元。而电子教材销售将以100%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美国高教及职教市场,电子教材销售收入占新教材销售的比例,将从目前的0.5%增长到18%,达10亿英镑。
2009年,在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电子图书读者的总数突破了1亿人,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
从2008年开始,数字化战略在我国各大出版社被进一步推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等,都相继建立了电子出版相关部门,从加强认识到实际运营、从图书配套到平台构建,数字化教材与传统教材正呈现出融合共生、互补互动的发展趋势。我国著名的图书网站――当当网也率先开辟了电子图书一栏,其中涉及科普读物以及电子教材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力图在资源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以实现传统教材的数字化转型。
三 建筑类教材的特点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数字化教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能为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建筑类专业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中比较传统的专业,在设计和施工部门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类教材具有图形多、三维空间立体感强、色彩丰富、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这些恰恰是传统纸质教材所不具备的。
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更新,纸质教材的出版周期远远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
四 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
(一)建筑构造课程特点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组成与构建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科学,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能否胜任建筑师的工作就取决于他真正掌握和理解了多少建筑构造方面的内容。
目前,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仅凭一张嘴、两只手很难把本应形象具体生动的构造节点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述“屋顶构造”时,虽然教材上有不少例图,对于有一定现场经验的人而言不难理解,但对于没下过工地、生活中也很少上到屋顶,即使上到屋顶也很少注意到排水、保温、隔热等构造的学生来说,仅凭那些黑白线条图、文字加上教师的口头讲述就能弄清其构造做法,实属不易。往往是书背得熟,一到设计,就问题一大堆,更谈不上创造新的构造形式。而此时,若能带学生到现场上亲眼看看,或展示一些工地照片,或以动画演示屋顶的生成过程以及其构造组成,那么效果将会大不一样。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和课下自学不同步,仅仅依靠老师的课件来自学与复习往往达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
为了缓解和改善上述状况,课题组成员结合多年讲授《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相结合的手段编制成了《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已于2012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数字化教学光盘的内容
《建筑构造》数字化的教学光盘不是唯技术而技术,也不是从看书到看电脑,它是一种模式、一种理念。数字化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使教学和管理、课堂和网络等各方面紧密结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动态的、及时的交互学习模式转变。
《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的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件与教案、互动教学、立体化教学资源五大模块。在“课件与教案”中包括授课的文本教案和授课课件PPT两部分,课件以大量性民用建筑构造为主要内容。在“互动教学”中包括学生自测题和构造设计题目两大部分,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和复习的能力。在“立体化教学资源”中包括动画视频演示、建筑设计规范和参考文献三个部分。动画视频演示利用CAD、FLASH等软件,将重要的、较难理解的构件详图,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表达它的构造层次,详细展示它的各种构造特点。
(三)数字化教学光盘的特点
1.教学性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设计了“电子教案”和“授课课件”两个单元(如图1 所示)。“电子教案”和“授课课件”基本上满足了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下自学的需要,满足了教与学的需求。
不管是传统的教材模式还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教材,它们的根本是离不开教与学的,也就是说教学光盘首先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形象化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充分利用CAD、3DMAX、PHOTO、FLASH等软件的优势,将常见的、重要的、较难理解的、新的建筑构件详图,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表达它的构造层次,详细展示它的各种构造特点。
3.开放式的交互学习平台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将建筑学及相关学科中所涉及到的常用的相关建筑名词给以准确的定义,按照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分类制作成“建筑名词释义”单元,对学生牢固掌握建筑基本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如图2所示)。
在教学光盘中为了体现学习内容的交互性,课题组制作了“自测题”单元(如图3所示)。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题型分为 “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作图题”五大题型,同时相配以各题的答案,以便于学生的自学。
(四)教学应用效果
建筑构造数字化的教学光盘内容全面、讲解清晰、实例丰富、动画生动、演示流畅,既有利于教师授课又便于学生自学。我院2007级、2008级、2009级建筑学本科、城市规划本科将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作为辅助教材试用,通过三学年的试验教学,发现这种教材模式和学习模式能够更高层面地教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放羊式的自习转变到多媒体规范化的学习,从失控到监控。
五 结语
数字化的教学光盘从根本上继承了传统纸质教材的文字类内容,同时又将较为复杂、难为理解的图形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与学的互动方面,采取人机交互式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习题的自测。
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下,如何既能为教师提供资源,满足课堂要求,又能为学生提供互动终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是我们进行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蔡雪峰,赵湘慧.中国大学教学[J].2009,(1):95-96
[2]探索教材数字化道路.张洪艳.出版参考[J].2009,(1):8-10
篇10
关键词:GIS;测绘发展;测绘新技术;3S集成技术;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内兴建了一大批规模大、质量要求高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涉及跨江大桥、超长隧道、高层建筑、拦河大坝以及科学实验和工业设备。工程测量在保证这些复杂工程的实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些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都对工程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考验。因此,更加高效智能的测绘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重视。
1工程测量发展概述
工程测量,是指工程项目各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测量数据、方法和技术在内的总和。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已突破了传统静态的测定,逐步向着动态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与光学、机械学、自动化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中,产生出了一系列数据采集、处理、监控的测绘新技术,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
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数字化成图技术。目前,工程测量的服务范围相当广泛,其应用领域除交通、城规、农林、水电、资源外,还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估、国土管理、通讯、公共管理、统计和金融商业等领域。
2 GIS技术的发展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地理信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作支持,集空间科学、环境科学、遥感科学、地理学、地图学、信息学管理学于一体建立起来的综合技术与学科。自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获取、存储、查询、分析、管理地理空间信息重要工具。GIS的核心是基于实测数据的数据库,除具有优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外,还具有超强的数字化制图系统,以及通过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后的辅助决策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是GIS的出发点和目标,GIS通过对原有信息的处理得到对决策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新信息。例如,美国三里岛核扩散事件中,利用GIS系统在24小时内作出了各种可能扩散范围和损失的估计。全球大面积小麦估产,火山爆发预测,全球天气周期性分析等都是在GIS系统下进行的。2006年2月我国GIS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0000数据库通过验收,这是我国目前比例尺最大精度最高的GIS系统,目前该数据库已在国土规划、农林水电、交通国防等部门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目前,在工程测量中已形成了以GPS、GIS、RS、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数字化测绘新技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标志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3.1其他数字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Geographic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一种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测距的技术。GPS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无通视要求、全天候、操作简便等特点,已全面取代了传统测角、测距、测水准的方法,作业半径10~15km,精度衰减每公里只有1mm,测站灵活,更适应不利条件,方便野外测量。GPS测量大体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静态测量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观测数据,再经平差、坐标传递、、坐标转换等最终得到测点的坐标,常用于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监测大坝变形,高层建筑变形,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的工程。
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即航空或卫星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对地形地貌进行摄影成图的技术,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两类。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已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RS技术还运用于城市综合调查,编制水文、交通、土地等专题地图,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
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绘制。传统的成图方法采用野外测图加内业整理数据绘图,工作艰苦且成图周期长。数字化成图技术运用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利用仪器在野外将碎部展绘成图。主要设备是全站仪加电子平板或电子手簿。在作业中将电子平板与全站仪相连,动态地获取测量数据,在屏幕上即测即绘成图。或者通过遥控电子平板,将所测得的数据传送到镜站指挥站,后由镜站进行绘制。当距离较远通视较差或外业环境恶劣时,可用电子手簿和草图记录方法实现。利用数字化成图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图形编辑的同步完成,该方法精度高且可靠性好。近年出现了掌上电脑(PDA)与全站仪无线联机,采集数据并现场成图的外业模式。PDA携带方便、操作简洁,在城市建设的工程测量中有广泛应用。
3.2 3S集成技术
3S技术,即以GPS、GIS、RS为核心的新测绘技术的总称。广义3S集成技术应是现代化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数字化得测量系统。3S集成技术堪称测绘技术上的一次观念性的革命,也是工程测量的一个发展趋势。
3S技术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目前3S集成技术仍是松散的,还有待整体系统上的统一。RS与GPS是GIS强有力的数据来源,GIS也是数字地面模型强有力的解析工具。如今3S技术已经被运用于一些诸如全球变化、环境监测、海洋导航、防灾减灾领域。
图1测绘新技术的集成
4结语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S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测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正全面地推广和普及开来,而工程本身对工程测量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我们应该把握好现代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迎接工程测量的新挑战。当前以3S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测绘新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应用前景已十分明朗,作为一名工程测量的技术人员,我们应积极推动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拓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强新技术之间的集成度,为测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祖雄.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