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篇1

【关键词】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国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TU18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07-01

加强土地管理(尤其是想我国这样土地面积庞大的国家)不仅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同时也关乎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自强繁荣。土地管理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土地执法很难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土部门孤军无援因而回天乏力的结果。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明确政府各部门以及有关社会主体在土地利用、管理、保护和执法中的权责,促进各主体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起土地执法的责任。

一、建设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乃至以后土地无疑是一种最具公共属性的自然资源,它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发展和相应的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极力提倡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很多省以及城市一直在学习和实行科学发展观,各个部门都认真执行国家对于土地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把好土地闸门,国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平一直不断地提高,国家土地的资源调控保障能力也一直在不断地增强。但是,一些地方各类各样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更有恶性蔓延的趋势,原因是除了这些地方领导干部对于土地法制观念的淡薄、资源节约的意识很低、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仍存在偏差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土地管理机制。因此,各个地方、各个有关的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土地管理中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在我国政府统一领导下,共同遏制违法违规是用图地高发势头。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它不仅意义重大,影响到我国的发展和自强,而且势在必行。

二、我国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极其重视我国的土地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着土地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由于现在的各种项目管理机制不是较为完善,我国土地部门在保护土地的工作中,执行的难度较大。在我国,产生违法用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后的监管不到位,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完善。一些部门审批项目时不能严格执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部门规章规定的程序,不少职能部门就算依照职权和法定程序审批项目后,也缺乏对项目审批后的监管,没有后续地跟踪管理措施,从而导致用地单位的变相建设,发生违法用地。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时没有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做出的行政处罚依赖于当事人的自动履行和法院强制执行。目前在建立的土地行政机关移送追究土地违纪、刑事责任的工作机制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土地部门调查手段的局限性,实际上很难认定某人活着某单位是不是已经构成违纪或涉嫌犯罪。

三、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土地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土地管理的诸多困难,我国各个地方和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地完善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和实施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是指各级的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的土地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土地的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的计划执行、违法用地以及单位GDP所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负起全部责任。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个相关的部门要积极地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严格依照我国法律行使政权,落实监督管理的措施,对土地的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对各类的拟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严格地执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城乡规划部门必须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还有实施工作,强化规划的监督管理。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涉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征地,必须出具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审核意见书。农业部门必须加强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和管理,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对基本农田补划的验收工作。监察部门必须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对贯彻和落实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事宜。部门必须加强对土地案件的监督办理的力度,及时地化解征地矛盾。公安部门必须依照我国法律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监督和检查的工作。

四、结语

实施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是一种现代的,它不仅仅解决了我国土地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我国的繁荣自强。实施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是从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出发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有效和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华元春.不断提升土地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J].山东国土资源.2009.25(5)

篇2

一、加强领导度重视

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国土、村镇建设的副职为副组长,国土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落实工作领导小组。

二、责任到人纳入目标考核

一是将土地执法监管工作纳入各村(社区)的年度目标考核与村干部的报酬和评优评先挂钩。二是实行班子成员分片负责制,驻村干部考核与村上考核挂钩。

三、强化宣传增强群众执行国土资源法规的自觉性

采用会议、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卫片执法检查的相关情况宣传,让一些想非法占地的人不敢心存侥幸。

四、事前防范及时发现涉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对违法占地行为的动态巡查实行班子成员分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分片负责,并纳入目标考核;二是严格遵循凡是本辖区内发生涉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村组干部必须在4小时内发现并在1小时内到现场进行制止,同时将涉嫌违法基本情况和制止情况在5小时内报告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在8小时以内必须组织乡镇所属的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制止,并在24小时内将制止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同时抄送国土资源、住建等相关部门,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各类涉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将该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的规定。全年共接收到村、组干部报告违规占地行为35起。

篇3

一、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争取土地点供和独立选址用地指标,保障全区重大项目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全年力争争取土地点供和独立选址用地指标各300—400亩。认真做好地票交易工作,根据全区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积极参与市地票市场交易。

二、主动做好用地服务工作。积极为全区重点项目做好用地预审、征地、挂牌、供地等用地服务工作,全年争取报批土地不少于2000亩,供地率不低于70%,经营性土地出让不少于800亩,合同出让金不少于8亿元。认真做好耿车循环经济用地服务工作,及时完成涉及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用地报批等工作。

三、持续开展土地清理工作。以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持续开展存量闲置土地清理工作。亿元以下招商引资项目,尽可能安排使用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根据情况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闲置满2年的坚决收回土地使用权,全年盘活存量闲置土地不少于500亩。继续做好拖欠土地出让金清理工作,督促有关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缴纳土地出让金。

四、深入推进两项试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按照项目区三个乡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实施方案,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年内完成项目区内零散居民点搬迁并启动土地整理工作。二是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申报2013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力争完成挂钩任务500亩。

五、严格抓好耕地保护工作。一是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二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年力争复垦新增耕地不少于600亩。三是突出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按时完成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四是抓好耕地保护基础业务,建立健全图、表、册、台账等,全面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五是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认真编制《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全面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重点,明确全区土地整治规模等。

六、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认真开展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抓好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努力实现“双零”目标。继续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区”和“土地执法模范乡镇”创建工作,落实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努力营造依法依规用地的良好氛围。强化土地执法监管,及时发现、制止、报告、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七、认真抓好基础业务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及时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确保数据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二是进一步抓好测绘管理工作,促进测绘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八、高度重视群众维权工作。严格遵守征地程序,落实“两公告一登记”、征地补偿预存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做好土地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抓好矿产资源管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采矿取土行为,加强砖瓦企业等隐患点排查,建立健全动态监测、预警应急等工作机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管理,制止和查处村(居)民违法建房行为,坚持“预防为主、事先防范、执法关口前移”的工作方针,确保违法用地、违反规划建设行为(简称“两违”,下同)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和《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居)民建房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城建局、交通局、农林局、水务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行政执法分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双龙行政执法分局,供电局等单位。

二、考核原则

坚持“部门联动,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统一考核”的原则。

三、考核内容

包括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机制、宣传报道、惩处扣分、奖励加分等方面,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办法细则附后)。

四、考核方式

考核工作以日常督查、季度考核为主,年底检查验收为辅,采取资料检查、听取汇报、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交叉考核。考核结果列入区委、区政府年度岗位目标考核内容。

区政府设立专项考核资金,用于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

对“两违”行为控制不力、出现局部蔓延趋势的,或年度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或者虽未达到10%以上,但造成恶劣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责任。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和规范村(居)民建房长效管理,坚决制止和有效查处各类村(居)民违法建房行为,是依法治区、构建和谐、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篇5

为了加快在审项目进度,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围绕市审计局和区政府2013年度考核工作目标,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审计重点。各项目主审要把隐蔽工程、变更签证、材料报验、现场勘察、材料单价和定额组价等内容作为审计重点,注重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努力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效率。各主审按照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倒排时间节点,加强与协审人员联系和沟通,检查其审计工作底稿,督促项目审计进度。同时要求各主审积极主动转化审计成果,创新创优审计项目,将审计信息任务落实到每个在审项目之中。主审对各自负责的优秀项目要收集完善资料,同时排出优秀项目整理时间节点。

三、加强督查会办。分管局长按照审计方案要求,每周召开例会,研究会办问题,督促检查节点进度完成情况,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审计中存在的关健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管理难题,落实共同责任机制,不断总结探索制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资源利用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作用,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为主要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基本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有效保护耕地,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按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指标标准体系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执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管理等考核标准为抓手,顺利完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工作各项任务。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创建活动指标体系,召开创建活动动员会,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营造活动氛围。

(二)推进阶段(2012年4月一9月)。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指标标准体系,逐项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措施,全面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用地指标,重点抓批前、批中、批后监管,确保达到省、市创建活动考核指标标准要求。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0月一12月)。对照省、市考核指标标准,逐项进行自测自评,及时整改和完善不足之处,形成创建活动书面总结材料,上报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迎检准备和建章立制等巩固完善提高工作,并长期坚持。

四、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标准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和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公益事业项目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新型产业。

(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执行规划就是执法”的高度,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坚决贯彻执行,确保所有用地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和部、省推进节约集约各项决策部署的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审批集体会审、现场勘察、预审评价、实地放样、跟踪督查、全程监控等管理制度,确保资源节约集约落到实处。

(四)强化节约集约工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按照区、街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制止乱占耕地行为,个别重点项目确需占用部分耕地的,依法报批后坚决落实先补后占;每季度开展一次核查和通报,对耕地监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实施问责。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容积率、投入及产出等准入评审,把好项目供地前预审关、供地环节关、批后监管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对一些闲置、濒临倒闭、产业转移等企业和用地,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异地置换、协议收购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引进新的项目或调整土地用途,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集聚区内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切实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落实区、街办、居委会三级日常巡查监管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制止、报告、拆除责任制,对典型违法用地组织开展综合执法,使土地违法行为制止率达100%,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规范。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街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创建活动为契机,研究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

(二)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创建活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组建创建活动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街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的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为契机,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协调解决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区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篇6

一、农村宅基地管理主要面临“批不了、管不住、退不出、流不动”四大难题

(一)批不了。调查发现,多年来我省绝大部分地方农村宅基地审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些地方甚至十多年没有批过宅基地。如我市的邯郸县,每100户中每年约有 户需要建房,年至今没批过宅基地,目前户均宅基地不到分。宅基地“批不了”的主要原因:一是缺少用地指标。全市 个行政村,以一个村平均一年有3户建房、占用1亩地计算,每年就需要近 万亩,而且主要占用的是村边的耕地或基本农田。近年来国家每年下达我省的耕地转用指标也就1.5万亩左右,即使单列5%用于宅基地,也就750亩左右,无法正常保障农民建房用地需求。二是“指标单列”难以落实。虽然国家要求各地“每年单列3-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用于保障农村建设用地”,但有限的指标要优先用于城镇发展和项目建设,除个别地方拿出少部分指标用于宅基地外,绝大多数市、县没有给宅基地安排指标。三是审批程序复杂成本高。农村建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与项目用地一样,要单独组卷,报设区市政府审批(省政府委托),从申请到批复一般需要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地方没有严格执行宅基地审批收费有关规定,向农民转嫁收费。如某县申请一处200平方米左右的宅基地,需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加上测绘制图等费用,农民需要承担 元左右的费用。

(二)管不住。由于不能满足和保障农民正常建房用地需求,基层土地管理难以到位,农村违法违规用地非常普遍,由此也产生大量矛盾纠纷,我省多年来涉及农村宅基地的案件一直居高不下。实地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村民联户建楼”,即由若干户村民共同筹集资金或引进开发商,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和缺少监管的情况下,连片拆除平房,建多层多栋楼房,除满足自己居住外,大部分对外出售。宅基地“管不住”的主要原因:一是村干部私批乱放。在通过正常审批难以获得宅基地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村委会通过收取一定费用,侵占耕地,私批乱放宅基地。也有一些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地或通过互换承包地方式,擅自违法建房。二是基层国土部门无能为力。对农村违法占地建房,基层国土部门只能制止,不能,在制止无效的情况下,只能移交法院强制执行,但法院也不愿受理此类案件,从而使大量农村违法建房难以有效控制,造成实际管理缺位和无序。三是管理跟不上变化。如对“村民联户建楼”,依据现行法律政策,基层国土部门无法履行正常审批,无法开展确权登记颁证,无法开展监管,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管。

(三)流不动。按照现行法律政策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只能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也不允许抵押。但在实际中,宅基地私下流转和交易相当普遍,既有跨行政村的宅基地买卖,也有城镇居民到农村购房置地。这种私下交易由于缺少法律保护,极易产生权属和财产纠纷。

二、对策建议

(一)在存量和增量上做文章。我市村庄占地面积大,不少宅基地闲置浪费,“空心村”现象普遍,既是问题也是潜力所在。应结合开展新民居建设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着力推进内涵挖潜。一是完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科学设定县域中心村位置和数量。合理确定永久保留行政村和近年内可撤并的村庄。二是对确定的中心村和永久保留的行政村,要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逐村做好村庄规划,框死村界。借鉴曲周县小第八村在新民居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坚持规划先行,一张图纸管到底,避免村庄无序、滥建、自由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中心村建设。支持永久保留村开展旧村改造,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充分盘活用足原有村庄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对近年要撤并的村庄,原则上不再新批宅基地。三是超占收费,闲置收转。对宅基地超占部分,依据《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恢复收取有偿使用费。对只占地不盖房的闲置宅基地,满两年以上的,参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由村委会无偿收回。

篇7

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决策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革城乡二元土地管理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土地市场,构建符合“首善之区”目标要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管理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按照城乡土地管理一体化的理念,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农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边界,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的和谐统一。按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坚持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和基本农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生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目标任务

通过多部门的协同运作、齐抓共管,努力构建“统筹安排、规划科学、权属清晰、流转活跃、使用规范、集约高效”的农村土地市场,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土地管理新机制。

(一)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充分协调,针对我市土地利用圈层结构及组团式空间结构的特点,按照“生态优先、城乡一体、节约用地、适度规模”的要求,编制完善市、区(县级市)、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规范农村土地登记。在我市完成集体土地登记(经济联社一级)覆盖率96.2%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细化分解工作,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我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经济合作社一级)工作。

(三)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盘活闲置宅基地、低效用地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提高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范、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土地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出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政策,从申请、审批、流转、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

(四)依法有序地逐步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率达到50%以上,其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的流转率达到25%以上。

(五)建立适应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保障农民长远生计的征地保障新机制。规范征地权行使,继续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和标准,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出台留用地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其长远生计。

(六)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违法用地查处,建立耕地保护利益激励制度。

四、具体措施

(一)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加快推进集体土地权属登记。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登记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市农村房地产登记规定》、《(*市农村房地产登记规定)实施细则》、《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登记准备工作的通知》、《*市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方案》、《*市城乡地籍数据库标准》等文件和技术标准。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农村土地登记制度,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2规范土地登记程序。选定基础条件较好的2个区作为农村土地登记试点,在试点过程中解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确定、土地登记经费、地籍信息化管理等问题,形成一套由土地登记申请一地籍调查一权属审核一公告和注册登记一颁发土地证书5个环节组成的管理运作模式。运作成熟后,在全市推广。

3.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生成审批表、公告以及宗地图、宗地面积表、宗地界址点和土地登记卡、土地归户卡等相关文件,确保集体土地登记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4.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对有权属争议的土地,利用农村登记发证系统,实行备案登记,并建立权属争议台帐,移交各级调处机构。通过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加快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

(二)完善镇村规划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合理布局。

1.按照城市化发展指引政策和建立宜居城市的要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土地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全市的土地利用圈层结构和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边界,做到集体建设用地、耕地、农田保护区布局合理,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和谐统一。

2.按照“结构升级、集聚发展、节约高效”的原则,推动镇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合理确定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布局、规模。引导分散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归并,集约节约用地。

(三)继续做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1.对耕地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对区(县级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保护耕地的情况进行考核,并通过签订责任书将控制和查处“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责任纳入到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绩考核和经济奖励考核范围内。严格执行《关于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穗办〔2009〕1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土地执法工作中的共同责任,对存在违法违规用地查处不力、验收不过关、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2.严格土地执法监察,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早报告。完善国土资源执法体制,充实市、区两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编制和经费,加快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建立我市的土地执法监督检查和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以市纪检监察、国土房管、规划、城管、建设、公安、发展改革、工商、环保、农业、林业、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以及各区(县级市)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土地执法共同责任网络。建立市域范围的土地监管网络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拍摄照片等信息手段加强动态巡查。

3.开辟耕地开发补充新途径,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加大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在做好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推进25度以下宜农坡地的开发整理工作。加强与省内相关城市协作,多种形式开展易地补充开发耕地工作。

4.建立耕地保护利益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按每年每亩200元补偿标准实施,按照人均财力水平分类确定市、区(县级市)负担比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现有有关税收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根源上杜绝违法用地。

(四)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民收入。

1.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流转期限3年以上,且单体连片经营规模面积北部山区40亩以上的,其他地区50亩以上的,市、区(县级市)财政各给予农户每年每亩一定数额的补助,对帮助农户成功流转土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适当奖励。具体由市农业局牵头制订实施细则。

2.支持经营主体开展规模经营。一是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所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出资)面积50亩以上、并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章程和各项制度齐全、运作规范、分配机制合理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市、区(县级市)财政主管部门研究,给予每家一定金额的一次性补助。区(县级市)和镇(街)也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具体由市农业局牵头制订实施细则;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3年以上,农田连片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按照《关于规范*市农业产业化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管理的意见》(穗国房字〔2009〕156号)规定,允许使用适当比例土地作为配套设施用地。

3.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一是加强合同管理。流转期限在1年以上的应签订承包流转合同,并报发包方和镇(街)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区(县级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市农业局制定的《*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统一执行。二是区(县级市)和镇(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力量,协助本区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委托流转的土地根据相关条件设置经营主体准入条件,并对经营主体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审查,努力使引入的经营主体和经营项目有较高经营水平和档次。指导流转合同签订、建立流转台帐和档案、调解流转矛盾纠纷。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在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过程中,对个别不愿流转的农户,要出面协调,在承包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承包方的承包土地或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与其互换等措施,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

(五)挖掘农村集体土地潜力,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1.盘活闲置宅基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展全市宅基地利用现状的清查摸底,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坚持可耕种土地不减、农民自愿的原则,实现合理布局、集约节约用地,建设具有特色、功能分区合理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村庄建设用地)按一定标准置换集居区住宅。将农民原有布局分散、数量庞大、使用效率低下及闲置宅基地集中整理,复耕还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以及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对规划用于集居区外的国有经营性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出让收益安排用于镇村的集居区饮水、道路、环境、卫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新模式,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生态环境,整合周边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等辅助产业,形成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的经营发展模式,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3.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流转,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抓紧出台《*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规范、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严格执行各项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允许采取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充分体现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流转的条件、范围,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政策。市财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流转涉及的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规范性文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者所取得的土地流转收益,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优先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支出。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强化用地全程监管,通过发展改革委、建设、规划、国土、劳动保障等多部门以及各区(县级市)政府的联动,将用地开发建设每个环节跟踪管理到位。逾期不建设或其他行为导致土地闲置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推进“城中村”和旧村改造。严格执行《*市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总体方案》,坚持“政府主导、村为主体、利益归村、一村一策”的方针,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统筹拆除或功能置换、等量复建、适度增加公摊面积的方式推进“城中村”和旧村改造。按照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充分照顾改造村民合法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城中村”和旧村改造项目实施规划和方案。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对历史文化街区和特别保护建(构)筑物实行改造。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与住房保障相结合的新方法,在建成区或城乡结合部等居住配套设施较成熟的区域,结合“城中村”和旧村改造,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民多余住房租赁等措施,增加保障型住房尤其是廉租住房供应,确保农村低保户或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研究制订相关办法,将“城中村”转制居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六)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征地保障新机制。

1.加强和改进留用地管理。抓紧出台《*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集中留地、统筹利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留用地集中安置区,探索由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统筹经营留用地的模式,提高留用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土地资产收益。灵活运用实物留地、物业补偿、货币补偿、参股经营、等价置换、指标收购等多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加快解决全市历史留用地问题,统筹集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历史问题,确保在2012年底前基本解决。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引导有序利用经济发展用地。

篇8

关键字:深圳市,全程动态跟踪,土地供应计划,评估

Abstract: The land supply plan is a major means of land involved in macro-control,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supply plan, carry out the plan evaluation work of sci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existing program evaluation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nzhen city land supply plan management,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tracking pla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Key words: Shenzhen City, the dynamic tracking, land supply pla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N8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土地供应计划是指地方政府在计划期内对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作出的科学安排[1],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主要抓手,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但是各地只重视计划的编制,缺乏对计划实施的监管和评估,导致计划编制和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即计划与执行不能有效的统一。而当前虽然有大量关于规划计划执行评价的研究,但都是局限在对规划计划结果的评估,对于如何提高计划执行效率帮助不大。因此,计划执行的评估应该从侧重单一的“结果评判”向“过程跟踪”的理性转变[3]。笔者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分析深圳市土地计划管理的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执行评估机制。

1深圳市概况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深圳市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位于热带),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201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046.74万人,国土面积约为199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917平方公里。依据《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至2020年,深圳市可用新增建设用地年均为5.36平方公里,且地块分布零散,权属关系复杂,土地供应周期较长,实施难度较大。

2基于结果评判的土地计划实施评估存在的问题

2006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为有效开展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考核,深圳市建立了计划台帐管理制度,通过对计划指标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统计,作为计划跟踪管理的依据。由于深圳市土地利用计划包括土地供应计划(107号文),因此土地供应计划的实施评估也是基于计划台账。台账管理制度是结果记录式管理,仅仅对计划执行的最终情况进行逐条记录,不能反应计划执行过程。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实施评价制度,也只能对计划目标与执行结果进行简单的对比评估,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果评判。

在传统的计划执行管理模式下,计划执行整个过程相对于计划评估来讲,是个暗箱,执行结果产生的各种原因都无法在计划评估中或直接在计划评估中体现出来。如图1所示。计划评估除了了解计划执行的效果,以及基于此进行考核外,其最大意义在于通过评估,找出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优化思路和调整政策,提高下年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改善计划执行效果。因此传统上的以“结果评判”的计划评估方法无法满足深圳土地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深圳市土地供应环节多,主要包括选址预审、土地整备、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征地拆迁、规划许可、用地审批以及土地出让合同签订等环节。因此计划评估要能体现出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以发现哪些环节出现问题,并将信息反馈至下年度计划编制。当前的计划评估模式仅能告诉计划实施好与坏,无法告诉管理者问题在什么地方。(2)深圳市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活动活跃,当前的台账管理制度只要是针对新增用地,不适应存量用地计划评估。(3)结果评判式的计划评估模式不能有效支撑共同责任机制建设。(4)台账式管理只是表达了指标,不能体现坐标,因此难以对空间布局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图1传统的土地供应计划执行评估

3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实施评估机制探索

3.1理论模型

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实施评估是对土地计划实施状况进行全程、动态、定期、量化的监测性评估。通过全程监测土地供应各个环节,动态跟踪执行情况,实时掌握土地供应的阶段信息,对计划实施的趋势进行分析,为调整土地供应政策和指导下年度计划编制提供参考。对计划执行过程中规划和国土两个层面进行逐步分析,总结和提炼出影响计划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形成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实施评估机制的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图2中的各个环节,依次进行,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到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时每一个环节都对应一个单位或者部门,以此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并定期统计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为计划实施执行评估考核提供量化信息。

图2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实施评估理论模型

3.2全程动态跟踪评估的内容

全程跟踪式的评估所涉及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尤其是在土地利用活跃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因此全程动态跟踪需建立跟踪管理系统,以监测土地供应所有关键环节的状态信息和量化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相关工作衔接,反馈至相应部门。全程动态跟踪评估的重点在于监测土地供应各环节的状态信息。在计划编制阶段,凡是进入土地供应计划项目库的项目都会产生唯一标识符。对于招拍挂类计划的实施评估,应该以地块为导向,建立地块唯一标识符,对于协议出让以及划定管理线的计划实施评估,应该以项目为导向,建立项目唯一标识符。在计划执行阶段,通过唯一标识符将土地供应各个关键环节串联起来,在计划实施评估时,可以快速掌握任何一个项目的执行状态,也能快速统计出各关键环节计划执行的效果。

3.2.1 过程评估

为了使各部门能够积极推动计划实施,,土地供应计划建立了共同责任机制,但当前的评估模式通常忽略对实施过程的评估[4],以整个计划结果的评估无法分解到各部门的职责上,难以对部门进行考核,造成共同责任制度的实效。为此,全程跟踪式评估增加了对各个环节的评估,以此反映各部门对整个计划实施产生的影响。如表1所示。

3.2.2 规模评估

传统的评估模式只是针对计划实际供应的规模和计划供应规模作比较,通过计划实施率对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虽然此结果能一定反应计划的实施状况,但是对于没有达到用地审批阶段的执行环节无法体现出来。全程动态跟踪模式通过对不同的计划环节进行赋上权重,当项目达到该状态,说明计划实施的进度有所推进,在计划结果上予以体现。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实施评估

表1中的A+B+C+D是计划供应规模,D是实际供应规模,E是加权后计划实施规模(非实际意义上的实际供应规模)。因此过程加权后的计划实施率为E/(A+B+C+D)*100%,而传统评估模式下的计划实施率为D/(A+B+C+D)*100%,由于E>D,因此过程加权后的计划实施率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计划实施率。

3.2.3 空间布局评估

传统的计划评估模式仅仅能体现土地供应规模上的实施效果,而对于空间上的实施结果无法评估。基于全程动态跟踪的计划评估通过实际供应范围与计划供应范围进行比对,进行空间布局实施效果评估。

4结论

土地供应计划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动态跟踪土地供应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并开展科学的计划实施评估,对土地供应计划的执行效率提高、政策的快速调整和指导下年度计划编制有积极作用,同时因为其全程跟踪的特点,能够明确各个环节的执行效果,并进行量化,有利于落实土地供应计划实施的共同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Z].2010.

[2]曲波.北京市土地供应计划编制及执行:问题与对策[J]. 中国土地科学,2008(6):51-56.

篇9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认真征求意见,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还不够到位。

论文百事通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深入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实现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土资源部门今后长期的、首要的任务。而我局在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方面不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在耕地保护方面,突出问题是共同的耕地保护责任体制还未真正建立。由于目前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体制,造成耕地保护责任没有真正与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挂钩,缺少强有力的奖惩措施,使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制度难以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共同责任应该是各部门,而不只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事,但现实情况却好像仅有国土部门是作为履行责任书的考核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紧要;全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一签两年,仅约定了保护数量,没有强化质量。此外,在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此下去必将使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二是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全区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河东地区(潮白河以东9个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土地市场发育不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的招商引资环境,也没有形成支撑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产业等客观原因,在招商引资项目、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等用地上,还存在着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耕地的现象。

(二)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服务轻监管、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曾经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这一要务。尽管我们对这一论断进行了认真地领会和学习,但由于在理解的程度和广度还不够彻底,致使在利用局自身职能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时,存有职能发挥的片面性,一些职能没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好。如:随着国家对土地管理实施宏观调控,中央对土地管理将越来越严,但是,从我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几年又是全区发展机遇最好的一段时期,一些重点工程的相继启动以及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片面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土地的监管,形成了一定的浪费现象。同时,对于土地如何在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长远可持续利用,我们虽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距离真正拿出解决办法和思路,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在土地执法方面,还存在着执法措施不严,手段偏软的现象。近年来,我们围绕土地执法难的问题进行了不少探索。先后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处土地违法违规专项行动”、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这些行动当时成效明显,过后都有反弹。时至今日,土地执法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一是土地违法行为制止难。在我区,由于推行了动态巡查责任制,及时发现违法用地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制止不住,制止不到位。制止土地违法案件不适用强制措施,执法人员只能按程序下发停工通知书,或者进行思想教育,但当事人仍然我行我素,使执法者束手无策。二是土地违法行为查处难。当前,土地违法主体多是各级政府部门,由于这一特殊的违法主体,导致土地执法出现“不愿查”、“不敢查”、“不想查”的局面。“不愿查”,就是现实中各级政府的主要精力在于发展经济,考虑经济发展总是先于考虑依法用地,这种因公违法的大形势难以扭转;“不敢查”,就是面对各级政府这一特殊的违法主体,处罚措施很难落实,查处难以到位;“不想查”,就是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下了很大的力气,查处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土地违法案件,但多数是罚款了事,补办手续了事,甚至有些案件还不了了之,对社会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三是土地违法行为执行难。《土地管理法》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强制执行权,案件查处后,如果当事人不自动履行,就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强制执行前,履行各种法定程序快则几个月,慢则一年甚至数年,且多数都以影响稳定或者不具备执行条件而不了了之。

(四)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个别干部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严格遵守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五条禁令”、“十项措施”准则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创建“文明科室”、“青年先锋岗”和“争当人民满意的工作者”活动,进一步加强了队伍建设,使全局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干部的选拔、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策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还不强。而且用人渠道狭窄,激励机制不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二是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不强,对待群众缺乏应有的诚心、耐心和感情。不擅长做思想工作,缺少处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思想观念不新。一些干部思想僵化,唯书、唯上、唯经验,遇到事情不愿动脑筋,没有独到见解,工作上缺少创新工作思路,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整改措施

按照“四个明确、一个承诺”的原则,经过分局党组认真研究,制定如下整改措施(见附表)。

三、保障措施

为不断巩固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切实落实整改方案,经局党组研究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整改方案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不断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局督查室(政工科)制定、下发《**区国土分局督查工作通知单》,对各责任单位、科室贯彻落实整改方案情况进行定期督查,以此确保整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篇10

一、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市局“2112”执法巡查工作机制,全面掌握全县违法用地情况,保持土地执法高压态势,从严查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有效提高违法用地制止率和整改到位率,促进执法监察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执法监管责职,坚决遏制违法用地势头,进一步规范全县土地管理秩序。

二、工作任务

(一)县局动态巡查工作任务。县局监督、指导全县土地执法巡查工作,制定全县巡查工作实施计划,对重点巡查区域进行重点抽查,对各分局巡查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每半年对各分局土地执法巡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1次考核,每月对各镇进行动态巡查不少于2次。

(二)分局动态巡查工作任务。各分局负责对本辖区巡查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执法监察工作人员巡查每周不少于2次,对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对重点巡查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对正在实施的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全程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对拒不改正、不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和已形成违法事实的,以及巡查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及时向县局和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报告。要按月制定巡查工作计划,每月28日前制定下月巡查工作计划,报县局备案。月工作计划应当明确巡查责任区域、巡查责任人员、巡查路线、巡查时段、巡查频率等,要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对违法行为的发现、制止,到立案、调查、处罚、送达、执行、结案、归档等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

三、巡查发现问题的处置措施

对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发现的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规范》的要求,要依法采取责令停工、制止、查处等措施处置,同时落实好以下四条要求:

(一)巡查结果零报告。各分局巡查人员完成巡查任务后,无论是否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必须在当日填报《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同时将《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电子档报县局。纸质文档经分局负责人签字加章后,每半月上报给县局。

(二)重大问题专项报告。对在巡查中发现的涉及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耕地面积10亩以上的违法用地,应及时进行核实处置,如不能有效制止、恢复土地原状的,必须在发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所辖镇党委、政府和县局。对违法用地行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重大安全隐患、重大环境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引发恶性事件、小产权房建设、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和其他应当专项报告的重大违法违规用地项目,应在发现之时向所辖镇党委、政府和县局作出专项报告。

(三)巡查情况定期通报。各分局每月13日和26日前要对巡查情况进行汇总,研判土地、矿产违法态势,统计违法用地的面积,占用耕地比例、各类违法用地的类型和违法用地查处进展等情况,向所辖镇党委、政府和县局进行汇报,依法提出防范和处置意见。

县局组织开展土地执法巡查后,要对动态巡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将土地违法态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和比例等情况,依法提出防范和处置意见,向县政府进行汇报,同时向相关部门和各镇党委、政府进行通报、发出专报,定期在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内进行通报。对违法用地问题较为突出的、案件查处工作不到位的镇,要约见当地政府有关领导,专门通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四)发现问题处置及其他相关事项。《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的登记必须详实规范,对巡查中发现的违法用地问题,在下次巡查时应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更新《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中相关数据要素直至查处整改结案。各分局应明确专人负责统计并上报《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并按月整理归档。县局收集审查各分局上报的《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主要审查是否落实“2112”执法巡查工作机制,《市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登记表》的填报是否详实规范,是否发生重大违法违规用地问题。

县局对各分局的专项报告或审查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应在3个工作日内派员协助分局核实处置,对未形成违法用地事实的,要采取行政监管劝勉、执法事项提示、初期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制止。对制止无效已形成违法事实的,要依法从严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以消除违法状态为标准,组织整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分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要求上来,切实加强执法巡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巡查工作取得实效,有效遏制违法用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