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金融机制

深化金融、财政以及计划经济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与协调各项管理操作办法。需要实行适度从严的财政管理办法以及货币办法。在进行调控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控制,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操作,维护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能够有效的预防及化解风险因素。

一、金融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金融管理的特点

金融管理的目的是协调资金的运行,对金融关系进行处理的基本管理形式,其是将货币计量作为基本的操作手段,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全面有效的反映了经济管理当中的主要因素、形成办法以及完成的效果。所以,金融表现形式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的表现形式。金融管理的活动具有操作范围广泛、综合能力突出、稳定可靠、内容多样的基本表现特点。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以及与一定的环境进行相应的结合,风险就很容易出现了,当中也存在着资金损失的潜在风险。

(二)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金融管理操作办法是没有办法完全将实际存在的各种金融问题进行良好有序的解决的。对于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变化因素,传统的金融知识操作办法都没有办法满足现实发展的具体需求,这是因为金融市场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传统的金融分析方法分析的金融环境是静止不变的。人们根据这种操作办法对自身的理论进行实际的指导实践,可能会遭遇到困难阻碍。这也就是人们之所以要不断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基本的原因。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金融发展体制并不合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宏观调控的方式不灵活,呈现的模式是一调控就僵死,一放任就混乱,混乱了又调控的恶性循环形式。并且相关的政府单位对金融发展进行人为的干预,使得金融机构的存在成为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金融机制的残缺,执法力度虚弱、管理监督不强等等。因为我国的金融行业实行的管理办法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各自发展的形式。这样的话造成各个金融主体不按照金融法规肆意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发展操作,使得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不断出现。

三、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操作模式组建

为了能够将金融风险良好的化解,需要不断的加强风险管理操作办法,组成建立一个金融风险管理操作模式,让风险的管理工作更加的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相关的操作工作。

(一)金融法制法规的不断完善

加快发展速度,完善金融市场,是有效推动金融体制变革的重要操作办法。在这些工作当中,包含了建立统一的行业拆借市场,创造真正的利润市场化模式。国家需要继续完善操作政策研究操作体制,推行稳定健全的货币政策,并且维持一定的控制力度,保证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的加强我国在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良好的完成金融风险的管理工作。

(二)订立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操作形式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级、风险管理策略选择以及风险管理效果评析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的实现是通过内部的基本管理体制,通过内部的管理调控实现的。金融风险管理等基本操作思路与其类似,但是也拥有自身的发展特点。风险识别是一项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操作工作,金融风险的管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对其进行相关的辨认操作。将风险找出之后,需要对风险坑造成的损失进行估测,并且制定出最佳的防御办法。完成了风险识别与风险衡量之后,要对其进行序列的排列,将其列入不一样的风险等级当中。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管理的组成策略的实用性以及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操作,当中的决定因素是可否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报告需要相关的部门依据实际存在的风险因素相应的风险报告。报告当中的内容需要包含最近一段时间当中的金融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治理办法。风险管理信息需要在金融管理单位当中进行有效合理的沟通操作,这是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形成因素。

(三)建立金融外部监管操作部门

对于区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管理手段的操作实施,当中包含的具体部门有各个地方政府、各个金融行业以及各个金融社会监管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能够从基层开始入手,实现金融管理的有效方法操作。一方面地方企业没有自身的约束行为,必须要采取适度从严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在某些时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操作。

四、结语

金融风险有着各种各样的类型形式,出现金融风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而且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要想对金融风险进行良好有序的化解和发展,就不能够单单用一种方法进行操作,需要结合多种操作办法共同完成。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新的金融立法发展进程,另外,执法操作也需要严格进行,维护法律的威严。

参考文献:

[1]商瑾.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篇2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金融管理是现阶段经济任务的重中之重,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它直接决定着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关乎到我国实体经济的安危。文章论述了财务风险管理策略,预防风险的发生。对实现金融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

风险是作为金融的实质而客观的存在的,金融是不可能抛开风险而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统一的机体。凡是金融的活动就是有风险的。所以先要获取金融活动的利润就得先对它的风险因素有所掌控。财务风险管理是特定的金融业,是指作为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的损失或金融活动的负面影响。分析风险的大小对活动影响的范围和怎样将这种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职能。只有在对各种因素有着透彻的分析才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影响控制在最小。风险的管理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是动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发现风险的存在到解决和控制它最后得到信息的反馈,其实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大萧条过后,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导致社会动荡。我国的经济逐步的市场化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受到金融浪潮的影响的系数也大大的增加。金融风险的影响也越发的广阔。所以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的特殊国情对于金融风险的成因和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的根本原因:

1.一个全面的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活动必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这时将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不同的问题,最后导致风险的形成以及资金的缺失。。

2.我们现在的管理方法和体系是和当下的经济市场现状完全不配套的。完全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均衡的假设和静态的假设,却要应用于非均衡状态的,理论的生搬硬套解决不了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所以问题的出现就是常态了。

3.金融政策如何能高效正确的实施可以说管理人员是一个关键的部分。反之如果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觉悟低下,就会给目标带来极大的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

(1)风险管理系统。在现实的情况当中,监管力度的加强能大大的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反之则会降低管理的效率。如果部门的内部和外部之间,部门的内部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相互的交换意见就会形成应为信息不畅而导致的风险问题。

(2)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在当前经济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所带来的实质问题更是越来越影响着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秩序。即使对我国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削减其中的不合理贷款,控制劣质贷款的比例,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信贷还是相当大的占有总体信贷的份额。不利的监管约束软化债务人的信贷风险,银行自身的约束。

(3)金融改革的风险。这事指新的政策实行所带来的不良效应,,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好与坏辩证的统一。不容否认现阶段的体质改革是为了妥善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就带来了一些不曾见过的新的因素,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从风险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未知的风险会影响到改革的效果成效,所以政策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现阶段我们的风险管理模式是不适合我们国情的。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的合理的把这个系统进行准确的定位。从大的方向来看应该实施一下的措施:

(1)加快金融行业的法制化进程。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科学的完善的先关法规是防止金融犯罪的重要手段。在上世纪的90年代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这种制度。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不完善,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建设繁荣完善的金融市场秩序。为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发展成规范统一的市场,实现秩序稳定利率市场化。同时发挥资本在市场中的作用。在配合以强有力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的增长遏制通货膨胀。实现国库的平衡。以提高我国抗击风险的能力。

(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改变现阶段监管体系的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变革这种体制。要从从单一的现场检查,逐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转变。总之金融机构的监管,以降低风险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为根本。(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国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J].金融论坛,2005,(5).

[2]吴晓雄.金融风险管理基础与前沿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张慧丽.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13)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转贴于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篇4

新趋势下,我国的金融行业在朝着金融创新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金融创新正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然而要想实现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创新是必然的途径,因此,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成了目前做好金融创新的必然策略,可见新趋势下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文章结合新趋势下存在的制度和经营上的金融风险,从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几个方面对新趋势下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做了有关论述,旨在为规范金融行业,规避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繁荣,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外的金融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所产生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因此为了做好金融管理,就必须做好金融创新。而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存在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成了目前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对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趋势下存在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趋势下,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和经营上的风险,具体如下:

1.制度上存在风险。

根据以往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所谓的分业经营就是指银行不能对其他业务诸如保险、证券等行业进行涉足,只能经营自身所进行的业务,因此在当时商业银行所能经营的范围比较少,所进行的业务只包括资产债务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升人,许多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都对金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转变成混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已经发展到我国,通过在我国开设分行或者是独立法人来进行混业经营方式的开展和推行,从而导致在我国的金融环境越来越激烈,而我国还处在对分业经营不能实施的情况,因此我国对这种混业经营的潮流没有抵抗能力,折不断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优化,而且使得我国的金融竞争力越来越低,使得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经营上存在风险。

在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也在不断的加入到了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以往我国存在着封闭、效率低以及抗御风险能力低等弊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因素,这些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很多风险,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我国在资本金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银行的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很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跟不上银行的发展,可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从而降低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就是资本是否充足影响着银行的发展,如果资本不断的增加就会造成银行的资本规模发生不正常的发展,从而增加风险的发生率。其次就是不良资产占有较高的比例。虽然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已经认识到存在的危害,虽然不良资产的贷款率已经不断的降低,但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状态,在以前的国有性质下,资金的流动性还不那么快,但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如果银行不解决好不良资产这个问题,将会对以后的经营造成重大的影响。

三、新趋势下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

针对目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内容为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具体如下:

1.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

结合目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金融创新,因此,在国内要鼓励金融创新,然而并不是鼓励金融创新就是不对金融创新进行管制,而是要在一些方面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比如对一些违法行为要不断的加强监管力度,监管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但是还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因此就要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度掌握好,能够对违规和创新进行区分,正确的找到监管工作的切入点,实现在监管上的创新。

2.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充分的考虑到国际上的作用,只靠本国自己来实现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维护经济的稳定是不可能的,要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发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与国际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遏制,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实现各国之间金融稳定发展的目的。因此,我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建立相互监督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在制定金融银行的标准时可以参考国家上的规则,从而实现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事物发展受到自身内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金融业要想更好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落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思想认识。在金融上进行创新虽然尤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要认识到其本质,要按照其规律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在金融行业上存在风险时不可避免的,而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及爱情那个对风险的防范制度,在建立风险防范制度的时候要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建立风险预测的指标体系,从而对金融风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度量,从而达到预防风险产生的目的。

4.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

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就是金融创新,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创新,才能将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到金融市场当中,然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就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的能力,对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而放宽对金融业的创新,并不是对金融业不去进行监管,而是要有个度,而不是对其进行放纵,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现在金融在创新上涉及到一些新的方面,然而在以前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就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或废除。金融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交叉业务形成,而这些业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大都已经过时,因此就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正或者进行废除处理,从而发挥出法律法规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羽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强,陈园园,刘军,刘俊,董丽蒙.基于面板数据和动态Logit方法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张元峰.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对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2002-2008)[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石士钧.发展中经济与金融风险──论我国防治金融风险的分析思路[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1(04).

[4]许启发,徐金菊,蒋翠侠,刘晓华.基于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的VaR金融风险测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篇5

[关键词]国际承包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24-02

近几年,承包工程工作逐渐趋于国际化,承包商为了在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国际市场中的规则,熟悉国际惯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本文从承包商的角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及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方式。

1风险概述

1.1风险

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直接关系着各方利益,因此非常重要。但不确定性并非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任何存在风险的环境都是不确定的,即使企业中不存在风险。因此,风险的这种特性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可想而知。风险的主要属性为:客观性、相对性、随机性、可变性及可测性。

1.2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中的风险

针对国际承包项目中风险的特点我们可理解为:可能影响国际承包项目导致其无法实现目标的不确定性。其特点为:众所周知,任一项目的风险都是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国际承包项目中的风险也无例外。风险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所以人的意志并不能使之转移,其相对性与随机性使得风险的发生归因于很多风险相互合作的结果,而可变性使得一些风险在被控制及规避的同时,还会出现新的风险。虽然风险具备可测性,但由于国际性的承包项目不在本国且为一次性投资,所以其面临风险的不确定性十分强烈,并且种类繁多,再加上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国家不止一个,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及条件的制约下,其可测性就可想而知了。总之,国际性的承包项目投资大,风险一旦发生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2国际承包项目中的风险管理

2.1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对风险进行认识、分析到采取防范及处理方法的全过程。根据风险管理中的主体和目的,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风险管理内涵,主体不同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有所区别,进而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及手段也不同。

2.2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国际承包工程中风险的特殊性,所以对我国承包单位来说,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尤为重要。国际承包工程中的风险来源广泛,形成过程复杂,影响范围广且破坏力强,所以对其进行管理难度大、头绪多、变化快,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目标,因此对国际承包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时,需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需要各个行业中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在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上,国际工程项目又多了其他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海外实施地可能受国外政治、法律、经济及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出现工期延长、复杂度提高、缺乏资源、沟通困难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对工程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除此之外,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承包工程中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复杂,很多承包商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为获取承包项目权提供更多的可能。这里所涉及的融资手段为:出口信贷、BOT、PPP及BT等,这些融资手段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项目的风险,风险管理也变得格外重要。

2.3风险管理的重要含义

所谓国际承包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采取处理措施的整个过程,其目的为最大程度上避免、转嫁、分散及减少因风险而造成的损失,从而为实现预期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3风险分类

国际性的承包工程其风险可主要分为两类:不可控风险及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和国家宏观经济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受项目各方控制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与金融风险。可控风险是指项目中的各方可对其进行控制及处理的风险,例如信用风险、人力风险、市场风险、维护风险等。

3.1不可控风险

①政治风险一般情况下可由国家风险及政治经济稳定性风险二者组成。国家风险的主要内容为:借款人由于受本国战争、政策改变及政权更迭等环境的影响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现行政治体制受到冲击崩溃,从而对产品实施禁运、终止债券及联合抵制等的风险;由于税收制度变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的调整,外汇管理法规的突变等对政治经济政策稳定性造成的风险。在国际性的融资项目中,借款人及贷款人双方都承担着政治风险,该风险涉及工程的各个阶段和方面,必须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②金融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这两种。由于工程实施在国外,所以涉及不止一个国家,所以在结算货币汇率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需认真分析和预测,例如:通货膨胀、贷款货币利率的趋势及贸易政策的走向等,这些都属于金融风险的范围。

3.2可控风险

①信用风险。一般情况下是在融资过程中被贷款人着重评估的,但在国际性的承包项目的融资过程中,业主往往不是借款人,但业主的信用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还款,所以,首先应对业主的信用进行评估。②人力资源风险。以往人们常常将人力资源风险放在工程竣工后进行考虑,但由于国际性项目的特殊性及困难性,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人员更迭或不适应等情况都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应把人力资源的风险进行单独考虑。由于受地域影响,工作人员在数量及质量上都易受当地环境的约束,往往一个项目有多国的工作人员,受语言、宗教及文化的影响,很难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企业对外派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外,还应要求他们掌握外语,能够和不同国家的人员进行沟通,抗压能力强,能够克服艰难的生活环境,与各国人员进行合作时,还应保持警惕,避免国家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这样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员目前紧缺,可选范围窄、流动性强,人员忠诚度及配置对整个工程影响较大,即便项目施工前已组建较强的队伍,但由于参与工程的人员来自许多企业部门,项目负责人要想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难度较大。目前国际性的项目工程越来越趋近市场化,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适用,所以人员流失性的风险逐步上升。③市场风险。虽然目前国际性的承包工程中承包商往往不是业主,但市场风险仍然存在。如今随着国际性承包工程的发展,传统的竞标方式已逐渐在竞争中失去本来的优势,而投资带动工程的模式逐渐被各方青睐,例如上文中我们曾提到的BT、BOT及PPP等融资方式。所以如何对竣工后的工程进行销售、上下游企业应如何衔接等以前不需要被承包商考虑问题相继出现。

4几点对策

4.1对政治风险的管理

要想提高国外项目的质量,参与工程的任意一方都需首先考虑政治风险。此类风险与项目所在国密切相关,因此政治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是项目地区的首选,我们可以向国内相关公司咨询,对各国信用进行评估,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风险回避。此外,为了能够成功融资,应购买信用保险,实际上就是风险转移。

4.2金融风险的管理

针对这一风险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衍生工具和金融工程控制风险,对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对一些利率风险而言,可以通过优化利率结构来控制融资的风险及成本,以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为判断依据,若供给率不高,利率则上升,应选择固定利率,而若供给过剩,利率则下降,此时应选用浮动利率,这两种方式间的协调能够降低风险。

4.3信用风险的管理

在防范信用风险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当与BOT及PPP等融资模式相关时,参与工程的各方会向国际性的咨询公司或律师机构寻求帮助,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调查。对此类工程进行收款时,若能得到当地政府的保障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当该工程为能源项目时,与政府能源单位签订协议时,若买方为私营公司,则可以使用电费分成及将所收电费登记到账户上方式,确保收款到位。充分了解业主的信用信息后,一般采用合同中的条款对其进行约束,从而保障各方利益。

5结论

总之,国际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应贯穿于整个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时间越早,就会使工程越有灵活性及主动权,并且还能降低成本,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应在项目初期就对工程实施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防止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王长峰.现代项目风险管理[J].机械工业,2008(5).

篇6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篇7

关键词:融资性 担保公司 财务管理 改进策略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信用证担保、贸易融资担保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地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潜在金融风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地方政府对其监管也变得较为严格。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旦财务监管出现缺失,就会导致一系列融资担保风险,逐渐演变为金融风险,甚至地方财政风险。为此,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被担保企业提供的财务等资料审查不严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很多企业存在资金问题,为了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就会向银行申请融资并要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较快的得到资金,就去弄一些虚假担保材料,编造会计数据。将这些材料递交给担保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审查时,由于对各个行业的财务数据、担保物价值不够熟悉,难以对担保材料进行较好的核查,从而造成潜在的担保风险,进而影响担保公司的整体财务质量。

(二)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没有对财务管理进行足够重视,或者是对财务风险视而不见,热衷于担保业务之外的高风险、高收益活动。如挪用客户保证金或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导致融资担保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财务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担保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财务、法律、审计及金融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表示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而实际上,我国的融资担保公司大多成立时间不长,专业的担保人员较为匮乏,更别说熟悉担保业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目前,对于很多财务管理人员而言,只要能够对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能够进行准确判断就可以,对于存在的潜在风险大多没有预见性,导致担保公司往往承受较大的风险。

二、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策略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除了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做起,还应对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改进:

(一)完善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运用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方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努力实现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并定期聘请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开展外部审计。构建以资本风险、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委托业务风险、关联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制定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权限、责任、程序、应急方案和具体措施,通过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等手段,适时调整和降低财务风险,使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措施不断适应管理需要。

(三)加强担保公司的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成本费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处于金融危机中,企业要想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降低资金风险,就必须实现科学的成本控制。这就需要:对成本费用的开支及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没有经过授权批准的成本费用全部废除;对报销审批程序及标准进行明确及规范;对业务费与办公费进行分类管理;强化预算编制、成本执行及考核等;定期对控制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业务宣传费、对差旅费及维修费进行监控等。

(四)充分发挥地方监管部门、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

地方监管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要对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及其营运情况进行监测,并实施财务评价,进行风险警示;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从源头上对担保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监管,杜绝担保公司发生与担保业务无关的资金往来,同时,防止担保公司为关联方提供担保违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三、结束语

融资性担保公司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社会融资问题、三农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并能够得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对其加强财务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控制、成本费用管理及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只有通过以上对策才能够确保融资担保公司得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提升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希望对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要求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standards:Arevised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II)。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capital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法)。

支柱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supervisoryreviewofcapitaladequacy),此部分是第一次被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所在的市场性质、收益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要求,在其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支柱三;市场约束伽(arketdiscipline)。市场约束机制是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它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健。新协议规定:①银行必须披露关于资本结构的扼要信息;②对每一风险领域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③银行应披露按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的资本率,以及关于其评价资本状况的内部程序的定性信息;④每年至少披露一次,必要时还应增加。

二、新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协议的基础。新协议框架保留了旧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8%)二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十操作风险加权资产)x12.5]。

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新协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率的披露不够完善。(2)市场风险。无披露要求。(3)利率风险的披露仅够巴塞尔要求的“底线”。(4)信用风险披露不足。(5)操作风险。是新协议中新提出的要求,但证监会并未要求上市银行做出披露。

三、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资本充足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看,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行能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拓宽注资渠道。(2)逐步放开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推动金融创新及全面成本管理,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2.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央行在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时还应考虑到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配置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开拓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防范市场风险。

篇9

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避险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概述

(一)简介。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因其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承受各种风险中最为主要的一类风险。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信用风险的大小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否。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上,也发生在承兑、担保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若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财产,增加核销坏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确认,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

(二)主要特征。信用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2、传染性:一个或者少数信用主体的经营困难或者破产就会导致整个信用链条的断裂或者整个信用秩序的混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扩展与收缩交替出现

信用风险的特点:1、风险的潜在性;2、风险的长期性:培养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契约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风险的破坏性:许多企业面对欠账的态度多是能躲则躲,因此浪费了银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4、控制的艰巨性:银行信贷风险的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因此难以控制。

(三)分类。1、违约风险;2、市场风险:资金价格市场的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降的下跌的风险。期限越长的证券,对利率波动就越明显;3、收入风险:人们运用长期资金做多次短期投资时的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4、购买力风险:指未预期的高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测量

信用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发达国家对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以东南亚诸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对信用风险的关心,相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必将成为21世纪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最具挑战的课题。

(一)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指的是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具有违约可能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

(二)风险测量

1、专家系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其显著的特点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掌握在该机构里经过长期训练、拥有丰富经验的信贷人员手里。专家系统下,对贷款申请人的考察大多集中在5c上:①品德与声望(Character);②资格与能力(Capacity);③资金实力(Capital);④担保(Collateral);⑤经营条件(Condition)。

同时,专家系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需要大量的人力;易受专家专业水平的影响;不存在统一的标准。

2、信用评级方法是由美国货币监理署开发,通过企业相关指标的好坏把企业的信用分为1~10十个等级。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没有明确的规定各项指标所占的权重。未能建立不同权重的评价体系。

3、信用评分方法包括两种模型:第一种模型是Z模型。其主要内容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一部分最能够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者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经过统计分析和计算最终确定了借款人违约的临界值:Z=2.675。若Z2.675借款人被划入非违约组;第二种模型为ZETA信用风险模型。它是继Z模型之后的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变量由原始模型的5个增加到了7个,适用范围更宽泛,对不良借款人的辨认精确度也更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衡量采用专家制度,使得评估过程中定量分析不够,且评估人才严重匮乏。为此,我们应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资产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一方面高度重视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适合中国银行业特点的风险评级模型,培训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信用风险评估团队。

三、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一)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

(二)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的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

(三)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极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无名.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2.6.

[2]于立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研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报,2003.10.

篇10

上世纪末,金融风险及不良资产问题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认真分析国内金融问题和汲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国有4大商业银行成立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集中管理和处置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风险的管理,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金融资产的风险特性和风险程度,贯彻“合规为先,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同时防范与经营风险相伴的道德风险。

(一)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经营性风险。不良资产从剥离、收购、管理到处置各个环节都面临着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业务衍生风险等。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不良资产本身就隐含着各类体制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化解既有风险与潜在风险,控制继发性风险是资产管理公司防范经营风险的难点所在。

2、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内部人员经营道德风险。由于资产处置真实价格难以准确衡量,少数AMC员工可能会低价处置手中的不良资产以换取个人利益,使得决策层建立的控制机制流于形式。(2)拖延处置道德风险。由于AMC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最终不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回收资产的目标,不得不增加国家损失和负担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国家作为所有者希望AMC将不良资产变现价值最大化或资产损失最小化,而AMC经理层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2、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不良资产真实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较大,难以根据报表进行监控,如果国家以不良资产回收率和回收速度来考核,就容易使AMC片面追求回收率和回收速度,廉价出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所有者与经营者对经营结果所负责任不对等。 AMC经理人员对于公司经营不善的后果承担极其有限的责任,甚至因此可能诱使经营者冒风险与外界的不法人员合谋,牺牲国家利益谋取私利。

4、由于剥离的金融资产本身的特殊性和不良资产市场的不成熟性等多方面原因,使不良金融资产的剥离处置过程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二、内部审计监督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伴随AMC向商业化推进,提升资本效率,完善经营管理,防范道德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将成为审计关注的焦点。因此,原有的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中心,以制度合规性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将势必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推进。内部审计领域将更多地涉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将随之更加突出。将通过预测、决策、控制、模拟、分析、评估等手段,从事前和事中的角度来测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提出加强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的建设性建议,供管理层决策参考。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月,个方面。(1)识别和防范风险,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人手,在接收,管理和处置的各个环节查找漏洞,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进而帮助公司及时查错纠弊,并对既成损失提出应对策略等。(2)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和健全。(3)在部门风险管理中发挥协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公司,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设想

(一)树立全新的审计监督理念

树立全新的审计监督理念,就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审计监督向风险性审计监督的转变。目前,审计监督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即对不良资产接收、管理、处置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这种监督模式不利于有效地揭示风险,目标不够明确。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目前AMC的内部审计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侧重于对已经形成的漏洞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这种监督方式明显滞后、被动,不符合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应积极探索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事中和事前的监督,防患于未然,提高监督效能。

(二)引进管理审计理念

管理审计代表着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商业化转型后,AM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励和约束管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收益最大化。 显然仅仅通过原来的以资产处置为中心的审计,难以全面了解管理层是否有效履行职责;而管理审计以 AMC的管理活动为审计检查的内容,对组织机构、计朗、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完整性、合理性、协调性、有效性、经济性等进行审核检查,较为全面地提供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管理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管理层的业绩和能力,评价其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管理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三)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AMC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任何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权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实践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的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