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07 17:5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一、全球

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程度重视不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全球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 2014 年的 5.9 亿增长至 2018 年的 6.7 亿人,占全球人口的 8.7%,老龄化已成为世界级问题。

随着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医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 Frost&Sullivan 分析报告,2019 年全球医药市场总量已达 13,245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将达到 16,39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4%。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目前的规模较小,2019 年为 2,864 亿美元。然而,在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尤其是单抗类产品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预计生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整体医药市场,预计到 2024 年达到 4,5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8%。

在区域市场方面。根据 IQVIA的数据,2019-2023年美国市场仍然是全球药品支出增长的持续驱动力,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7%,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药品支出增速预计相对较低,甚至将出现负增长。在新兴市场国家,受益于不断增长的诊疗率、疾病负担从急性病逐步转为慢性病、政府不断扩大医疗服务及保障的覆盖范围等因素,其药品消费支出将保持快速增长,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药品消费支出增长率预计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在治疗领域方面。根据IQVIA的数据,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2018年全球医药支出最大的治疗领域,预计到2023年其仍将是全球医药支出最大的治疗领域,其中肿瘤和糖尿病领域的支出预计将分别达到1400-1500亿美元、1150-1250亿美元,而糖尿病也将是未来五年全球医药支出增长率最高的治疗领域之一。

在原研药与仿制药方面。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仿制药的陆续上市将使得药品价格逐步降低,仿制药以极小的开支解决了绝大多数的临床用药需求,因此,安全、有效、高质量的仿制药在世界各国医疗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美国市场为例,2018年1-11月非品牌仿制药的处方量在全部处方中的占比为85.5%,但销售额占比仅为118%,可见仿制药对于降低临床药品开支的重要性。由于部分药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在专利到期后一直难有仿制药获批,因此,为推动高难度药品的仿制,促进市场竟争,降低药品价格,世界各国药品监管部门纷纷制定了旨在加快仿制药研发上市的鼓励政策,比如美国FDA提高了仿制药审评流程的效率和可预见性,并先后了多个特定仿制药物的开发指南,专门建立了难仿药物的沟通机制,为仿制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国内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卫生总费用从 2010年的 19,980.39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57,998.30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25%。

随着经济及医疗需求增长,中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随之而来的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已从 2014 年的 11,220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15,334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8.1%。2018 年至 2023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期将以 6.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于 2023 年增长至 21,326 亿元。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期将于 2030 年增长至 32,004 亿元(按中标价计)。中国医药市场由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组成。其中化学药市场规模占比较高,但近年来生物药市场发展迅速,从 2014 年的 1,167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2,622 亿元,预计到2023 年增长至 6,357 亿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2.4%和 19.4%,远超化学药与中药市场增速。

未来,中国医药市场将继续高速发展,原因如下:

(1)人口老龄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 2014 年的 10.1%(1.38 亿人)提高到 2018 年的 11.9%(1.67 亿人)。通常,老年人的整体代谢 水平和免疫能力会逐渐下降,致使他们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 等,从而导致长期用药、疾病控制和科学管理的高昂支出。就此而言,中国人口 老龄化将显著推动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

(2)可支配收入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 5 年,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从 2015年的人民币 21,966 元增长到 2019 年的人民币 30,733 元,且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增加,而这将极大提高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此外,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改革使得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如 2017 版的医保目录丰富了医保报销药物的种类,同时引入价格谈判和动态调整机制,分别于 2017 年和 2018年将部分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这些改善对中国居民的购买力和健康意识水平提高 有积极的影响。

篇2

关键词 医药类院校;就业需求;市场营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14-02

“十七大”医改方案推出后,全面医保成为是国内卫生医疗系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随着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药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比起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医药院校的普遍现象,但是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般销售,而且“就业易,发展难”。企业需要的能从事市场策划、市场管理以及具有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中高端营销人才还是十分稀缺的[1]。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剪刀差”,就业质量是目前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最主要的矛盾[2]。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医药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医药院校不断调整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涉及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医药卫生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营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医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市场营销专业内在的学科发展特性,要求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做进一步思考。

笔者分别对潍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三所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影响教学质量最突出的因素为师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

1 教师授课要实现与企业营销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完整前沿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了解医药市场现状,对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

目前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企业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市场实践经验的双素质人才在教学中一般以外聘的形式出现,但其本职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只能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这类人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市场工作所给予的高薪、职业生涯前景和工作环境是医药类本科院校难以比拟的;另有一小部分师资由市场营销人员转型而来,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运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也不再精准。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交叉性强,应用性强,师资要求必然高。目前专业教师最欠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师如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素质,座谈中所反映的课程设计滞后、课堂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可以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课堂设计环节得到相应解决。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三项具体措施。1)学校用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式学习等方式联合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是解决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师资问题至关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直接深入市场,参与产品市场运作,了解消费者特征,掌握医药市场实际状况,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与丰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医药企业和学校甚至可以在营销活动设计和科研创新中实现共赢。2)改革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待遇等,吸引既有丰富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理论积淀的营销人才向高校流动。3)学校与培训公司联合,实现师资共享。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教学媒介,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某一专题的讲解视频、各种媒体教学包等。

2 营销实践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和训练。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医药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3]。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三所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营销实践教育工作,可以从课堂实践设计、课余实践调查、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4个方面入手。

2.1 课堂实践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建议尽量设计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市场实际,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要紧扣市场实际,对所用案例谨慎甄选。小案例可以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层次的认识;大案例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专题研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行业现状,科学遴选和设计选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 课余实践调查

市场调查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科学化的前提。调查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议教师课余准备调查专题,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更加牢固。同时,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医药企业了解消费者特性和偏好,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调查能力,加深学生学科思考的有效方式。

2.3 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营销活动的整个流程,把握和体会营销过程中的各环节。实验软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能较好地弥补案例教学中动态决策能力培养的不足。利用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等教学软件,模拟医药市场情境,提升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复杂问题的素质,减少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期。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模拟实验室中角色模拟的实战演练。实验前阶段可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实验过程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专业素质。实验演练还可以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不单是市场部、企划部、综合办公室、接待室等各个部门的角色模拟,模拟药房、药品陈列室等形式的模拟教学也是实验室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2.4 实习基地

就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实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普遍要求马上适应工作及有相关工作经验。医药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实践性很强,实习基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支撑点,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4]。实习进行的是真实市场环境中的综合性教育与训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是教师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在访谈中也发现,三所医药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学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模式在各个高校也得到普遍接受。但实际运作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于商业秘密问题的存在,比较多的学生反映在医药企业对核心事务无法接触。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学校在实习期间选择固定的实习基地,与医药企业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或者联系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学生与医药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义务、权益、责任,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营销工作中。依托学校专业,开办特色企业也是拓宽加深学生实习渠道的方式,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厂。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目前,面对医药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现状,三所医药类院校的大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成绩的计分部分,但仍以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高,基本都在30%以下,以20%居多。这种成绩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学校应改革创新本专业考核方式,在强调主干课程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考核方式,如果学科特性允许,实践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甚至可以直接以本次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某一课程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文卫.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创新设计探索[J].教育科学,2010(11):129-131.

[2]杨培源.基于就业质量提升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经营管理,2011(9):47-49.

篇3

从同仁堂上半年年报披露的业绩看,剔除在第二季度网下配售部分解冻的中国平安,同仁堂已是证券投资基金在今年第二季度增仓幅度最大的上市公司。基金合计所持同仁堂的股数占流通A股比例高达34.74%,仅在第二季度就增持了22.92%,增持幅度排名第一。从公开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看,有7只基金新进建仓,1只基金减持,1只基金增持,1只QFII减持。可见,多数基金认可从胡同工厂走出来的同仁堂投资价值。

本土化策略

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本应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时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是,目前的国际中药市场上,日本韩国的“汉方药”所占份额高达90%,而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所占比例却很小,还面临着“难以走出去”的尴尬局面。

正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西方国家的准入难,同仁堂海外扩张首先选择了固守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香港作为据点。2003年,北京同仁堂在香港投资400万美金成立了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这是集团全资的海外公司,这个公司不同于一般的药店,负责集团整个海外市场的发展、规划、布局、管理、投资以及人员派遣等等。

中药在社会观念、质量标准、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冲突很多,为此,同仁堂的战略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公司及药店,在市场前沿研究各国文化历史的差异、药政法规、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用药习惯、产品进入方式及竞争对手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老产品的二次开发及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实施本土化策略。

为此,同仁堂在研发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不仅成立了研究院,而且与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国家级复方研究中心。探索经营当地化、生产当地化以及“以医带药、以学带药”的发展新模式,研究各进口国的中药准入标准,在确保药品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分替换及产品剂型、包装的改进工作。同时为适应国外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严格控制,同仁堂建立了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确保成药产品的稳定性与绿色性。

2003年,同仁堂的10条流水线一举通过澳大利亚的GMP认证。

但一个澳大利亚对同仁堂来说只是海外战略的一小部分。其中最难进入的则是欧美市场。

阻碍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的一大瓶颈就在于很难获得美国FDA认证。但是美国允许部分药品可通过美国在香港设立的临床试验基地去检验、注册,这通常比直接在美国本土注册容易得多,为此同仁堂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中药投资公司以及京泰实业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港设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药研究、开发和营销中心,按国际GMP标准开发天然药物、中药以及保健新产品。同仁堂的产品就可由香港至东南亚再至欧美市场。既回避了贸易壁垒,又在短期内填补了产品结构的空白。

资本的演绎

同仁堂的海外战略花费巨大。

按照2008年前开设50家门店的设想,每家门店200万美元的费用,同仁堂就需要1亿美元,同仁堂面临着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

分拆上市,是同仁堂海外战略棋局的中盘奠基之着。

首先在香港创业板分拆上市。在原有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股份中分拆出部分资产,把A股公司中的制药二厂、提炼厂、科研中心和进出口分公司并入同仁堂科技(香港创业板的公司),这几个公司虽然只占A股公司净资产的13%,但销售额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占了A股公司的37%和38%。

与此同时,同仁堂并没有放弃采用合资、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筹集资金,与国外公司共同开拓市场,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

篇4

关键词:医药监管;企业家精神;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35-02

1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很多学者都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的综合;汪丁丁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点:创新性、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环境应变和机会敏感性。这种精神核心不仅可以应用于企业,对于医药监管部门同样适用。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次提出“企业家”一词,他认为,企业家是能够将低产值的经济资源移至较高生产力领域,并获取较大收益者。而企业家精神即是应用创新的方法使用资源,以使生产力及效用最大化。按照萨伊的观点,企业家精神不仅可以出现在私营部门,也可以应用于公共服务部门。“政府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运作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任何机构,无论公营私营,都可以有企业家精神,正像任何公私机构,都会出现。”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也指出,对于社会上的任何机构而言,不论是企业还是公共服务机构,都需要企业家精神。他认为,“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正常的、稳定的和连续不断的需要。正如管理部门已经成为当代所有机构的具体机关,成为使我们这个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融为一体的机关一样,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也必须成为我们的各种组织、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维持富有生机的活动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医药行业监管现状

2.1 监管效率低下,缺乏创造性

我国的医药监管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照章办事,工作缺乏创造性。监管人员总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使监管工作丧失活力,对医药企业的监管只是象征性的,一直扮演的角色是“甩手掌柜”,监管效率低,致使部分医药企业钻监管的漏洞,生产不合格的药品。另外,没有形成“大监管”的概念,即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统一进行监管。目前,我国对着几部分的监管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工作人员,造成监管成本上升,监管效率低下。

另外,监管主体的多头化,由于存在部门之间的利益,在药品流通领域的一些部门和环节出现了重复监管现象,而对于一些的确需要多头监管的地方,又存在协调机制不到位的问题,导致监管空白,直接导致监管效率的降低。

2.2 应变能力差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反感命令指挥式的管理,要求拥有自,“今天的环境要求各种体制机构不是简单地替公民们服务, 而且要把权力赋予公民”,这要求我们的医药监管部门提高应变能力,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提供给公民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而我国的SFDA网站建设还很不全面,同时,其他有效地平台还没有建立,公民缺乏参与机会。从近几年发生的数起“药害”事件可以看出,我国医药监管部门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公众的质疑,危机处理能力不足,造成了社会的恐慌。

2.3 严重

不仅存在于监管部门,存在于我国政府的各个部门,这是我国历史遗留的问题。致使政府部门分工过细,机构臃肿,部门交叉重叠,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不清,各部门相互推诿,更无法找到责任人,包庇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医药监管主体不独立,具有双重身份,致使监管公平性受损。

2.4 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对医药监管的性质认识不足,财政投入相对较少,致使监管供给不足,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使监管部门不能兼顾所有涉及的内容。另外,我国法制建设落后,监管强制力不足,立法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目前,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其效力及规范程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以GMP为例,我国的GMP认证门槛较低,倘若我们国家的药品出口到美国,需要通过美国的cGMP的认证,我国的药品出口成本上升。

3 医药监管部门需要培育企业家精神

造成这些监管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监管部门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三个本质特征,医药监管部门可以借助企业家精神来医治自身的弊病。医药监管部门把自身当成一个企业,在企业的角度,应该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

3.1 顾客是上帝

医药监管部门要明确自己的顾客是谁,医药监管部门的顾客是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疗机构以及普通的公众,树立顾客是上帝的观念,聆听顾客的心声,及时识别顾客的需求,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建立真正服务公众的监管部门。在经济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可以引导市场、创造市场,而对于我们医药监管也不例外,及时识别“顾客”的需求,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创造性,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医药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医药监管部门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转变为服务的角色。

3.2 以市场为导向

医药监管部门的作用之一即是规范医药市场,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在我国官僚体制严重、盛行的条件下,医药监管部门要积极利用市场的力量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来规范市场,比如削弱监管的多头力量,使监管主要依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这有利于医药行业的规范,有效地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的现象,对保障公众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监管的分权

医药监管部门要将权力下放,积极采用参与式管理,赋予一线工作人员更多的参与权,创立一个反应迅速敏捷的环境,建立有效地监督、报告、责任机制,提高监管的应变能力。另外,医药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不仅监管部门的所有人员需要对监管负有责任,积极号召公众对医药产品进行监管,实行全员监督,对医药市场的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要分权,也要适当的集权,定时与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会谈,总结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只有一线监管人员对监管的实况最有发言权,在交流总结过程中,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本国的监管体制。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只一味的模仿西方的监管方法、体制,不利于我国现阶段的医药发展。

3.4 使命感和责任心

“”往往使政府部门深深陷入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中无法自拔,忘却了自己的使命以及工作的目的。监管部门应提出明确的使命以及目标,能够引起各级人员的共鸣,创力有效地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组织文化,使监管人员对自己的目标、职责、任务了如指掌,改变监管部门的照章办事,监管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国家规定的规章条款,而是来自于监管的目标和使命。简化清除复杂过时的规章制度,激活监管人员的热情,尽职尽责,努力创新,使监管部门由“规则驱动型”转变为“目标驱动型”的组织。

3.5 绩效评估

当前,正如福特基金会的卢・温尼克所说:“在政府中,一切激励因素是以不犯错误为定向。你取得了九十九个成功也没有人注意,但只要犯一个错误你就完蛋了。”这就导致监管人员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要彻底转变监管人员的思想,使企业家精神为监管带来活力,就需要建立有效地绩效考核标准。对监管人员实行“顾客是否满意”为标准的绩效考核,激励监管人员去创新,努力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美),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吴湘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美国行政改革的新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 彭文民,王春城.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新型政府组织文化[J].经济论坛,2006,(12).

[4] 韦晓宇,王春城.论用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条件[J].行政与法,2005,(7).

篇5

关键词:合川区 市民 中医药 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之升华。我国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祛疾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它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千多年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等中医学科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成长,有着及其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该调查旨在了解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民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地方

合川区各个医院,包括合川中医院、合川人民医院、合川保健医院、合川城关镇医院,主要地点为合川中医院。

1.2 对象

各随机抽取5所医院的市民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置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基本认识和兴趣、对中医药的态度及对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建议。

1.4 调查方式

以5个医院的患者为单位,各随机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实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录入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对中医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92.31%的市民认为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认为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全部都认为中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

在对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市民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达到88.46%,其次是认为中医药“能根除”人数比例占73.08%,认为“价格比西药低”的人数比例占50.00%,认为“疗效好”的人数比例占34.62%。而在对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84.62%的被访者以“味道不好”为中医药的缺点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服用时间长”,65.3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不能治疗急诊”。

2.3 中西医对比下对中医的重视度

当自己或亲人生病时,73.08%的人选择中西医结合,15.38%的人选择西医,11.54%的人选择中医。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前景,被访者中过半人(57.2%)认为未来中西医发展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综上所述,大家最为看好的是“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这种医疗方式。

2.4 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此题为多选)

65.54%源自课本报纸,61.54%的人源自医生介绍,61.54%源自亲友介绍,42.31%源自电视广播,34.62%源自其他途径。

3 分析

(1)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小学、中学、高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更为鲜见。市民对中医缺乏了解,同时在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方面多侧重现代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与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隔膜。

(2)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中选择生病时先看西医人数是先看中医的1.33倍,说明合川区市民对西医的信任度高过中医。然而在对中西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访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说明大家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美好的憧憬与充足的信心。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会医疗环境大都以西医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势状况。②近几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开始加强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 但他们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然是课本报纸、家人或朋友。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①中医在养生调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②市民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的方式较少,多为医生、家人或朋友。③中医古籍晦涩难懂,文言文功底浅显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讨论与建议

(1)对市民认为的中医药缺点进行改进,不仅要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应用和推广上加大力度,还应改进中药口味和整顿中医药市场,更多地投入到对中成药的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点,加大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药品价格的监察力度,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以此来提升人们选择中医药的心理趋向。

(2)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教育和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对充分认识当代教育不可忽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在语文课本中适当添加一些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扁鹊见齐桓公洞察入微的中医望诊”等,它具有故事性与文学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趣味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提高学习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接受度较好的电视广播进行与中医药有关的电视节目(如: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堂”)等形式的宣传。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医药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开设相关的官方微博,宣传一些中医药知识,向大众普及简单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

(3)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多组织义诊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传橱窗等载体深入社区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政府应倡导出版社严格审核,发行最接近原文意义的医古文翻译本(即白话文版本),使其不失其义。同时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使中医药文化平民化、大众化,纠正大家对中医的偏见、更快更好地将中医药推向合川区市民。

5 结语

从该次调查来看,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重视,大力倡导,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和方针,让中医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增设中医研究机构。同时也需要对市民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医药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医药的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陈少仕,邱晓堂,谢小曼,等.海南省社会公民对中医的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J].新中医,2010,42(8):147-148.

[2] 符美玲.重庆市社区中医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药学类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大学毕业生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乎国计民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紧密相连[1]。就业工作也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来强化就业指导。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对帮助药学类大学生了解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增强自身求职择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更好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医药产业是广东省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型战略产业,“南药”享誉国内外。得益于本省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相较于其他中医药院校,我校药学类各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率多在99%以上,就业单位6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近三年的毕业生薪酬待遇略低于广东省水平。多种因素对我校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包括医药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毕业生的自主选择等。针对毕业生求职中普遍存在的“找到一份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现状,结合对数百名毕业生求职过程观察,发现职业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就业竞争力不强、求职主动性弱等问题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困惑,进一步提升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献调研发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国内多数高校都是一门隐性的边缘化课程,医药院校也多如此[3]。我校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采取就业指导课程、座谈会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控性不强,很难形成一整套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系统化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相对滞后,学习时效性不强。我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三大板块,每个板块设一次实践考试,课程内容较为集中,理论性较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2)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形成系统化,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就业知识。就业指导主要是课程,缺乏对于就业政策、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选择等及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部分学生甚至在毕业离校时都对就业办事流程一知半解,很难实现从大学到社会的角色转换。(3)就业指导工作参与面不够,队伍结构单一。学生就业指导具体工作主要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在长期的就业指导实践中,不乏案例和经历,但缺乏系统性的培训,理论知识有所不足,无法掌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认知匹配程度,在精准就业推荐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整体就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4)学生参与就业的主动性不够,就业指导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历经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到高校举办宣讲招聘会的热情高涨,但是学生参与度并不高。从开始的千挑万选不着急定工作,到后来诸多用人单位岗位虚位以待而学生却觉得一岗难求。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大学生求职呈现出从众心理日渐明显,寻找工作岗位的主动性不强等特点。

3全程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在医药行业人才紧缺现实情况下,药学类大学生并不愁工作,近几年来的就业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长远来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药学类人才仍然是任重道远。(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中心的整体建设。就业指导分为群体指导和个体指导两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群体指导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质量。第一,在课程开设前可针对学生的职业选择意向和现状进行初步调查,有助于后期教学效果评估。第二,课程内容设置也应相当统一,拟定授课大纲集体备课可以使课程教学系统化。第三,理论学习中穿插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展示、模拟面试和小额创业实践等,有助于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第四,每年至少筹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大赛等竞赛,进行求职前全方位模拟实战,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等职业能力培养。(2)扩大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促进师生齐参与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冗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方面人员参与,队伍组建中需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充分调动师生、校内外的积极性,主要有五方面人员。一是毕业班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职业价值观,讲授求职面试技巧、心理调适和指导就业等。二是专业课教师兼任人生导师,开展药学类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指导,增强实践技能,引导大学生了解医药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自信,后期开展就业推荐等。三是历届校友作为朋辈指导,通过母校回访经验交流不仅加深校友和母校之间联系,还促进在校大学生了解医药市场发展前沿,引导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四是用人单位的加入,建立与用人单位招聘工作相关人员之间的联系,用人单位将需求和文化渗入校园,加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有利于达成双向选择。五是学生干部骨干的带动作用,学生干部参与招聘流程,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3)按照大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就业指导阶段化分解的模块建设。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共四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模块一:新生适应阶段。大一是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的重要阶段,适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结合医药行业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定期邀请院、校学科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开展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传递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现状,让新生了解所学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教学进度安排、核心课程、就业前景等,端正学习态度,认真规划大学生涯。模块二:职业认知和能力培养阶段。大一下学期至大二开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适合开展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医药企业药品生产线见习、药材市场和野外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其他社会实践,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今后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了解药学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就业所需的职业情商、学习能力等素养。模块三:职业定位和决策阶段。大三、大四时心智已趋于成熟,面临实习、就业等一些问题,适合回顾前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基本形成职业定位,初步做出职业选择。进行系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梳理,分为觉知与承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决策目标、行动、再评估六个环节。与此同时,整理求职相关技能储备,如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法规、求职程序、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礼仪、心理调适等,提升与求职相关的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多渠道就业相关信息,如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需要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实习,进行职业的探索和初次匹配。模块四:就业和创业指导阶段。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举办宣讲招聘会,极力为毕业生营造就业机会,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积极性。借助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等机会,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择业程序讲解,就业信息跟进、就业统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帮扶等工作,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4)采用“互联网+就业”模式开展线上下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平台建设。就业指导工作要完善网络就业平台建设,加强就业信息的有效共享。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重大战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线上采取微信、QQ、飞信、邮箱等平台,开设“就业服务部”微信公众号、博客,筹建就业指导工作网页,及时更新就业工作动态,就业信息。线下由学生会干部组建就业服务部,在大三、大四各专业设置就业信息联络员,落实就业岗位信息的及时、准确。此外,每季度编辑与一期就业指导刊物《职刊》,每年举办一场就业知识展,围绕求职过程中就业政策、就业观念、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三方协议签约、求职注意事项等图文形式进行宣传。(5)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整合资源,加强学生、高校与企业之间有效沟通。我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历经近十年的积累,已与全国150余家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通过学生“走出去”到药企、医院、中药材种植基地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了解了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丰富了专业知识学习,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拓宽了视野。通过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邀请医药企业人力资源部、生产部、研发部等多部门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组织架构和岗位特征的了解,减少了岗位选择的盲目性。(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促进专业化建设。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组成的多样性,更体现在专业化、专家型队伍的建设。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的培训来实现就业指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基本做到让人人都持证上岗[4]。注重增加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外出培训机会,持续更新就业指导理念,促进就业指导实践性。(7)更新毕业就业观念,促进多地区、多渠道就业。随着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进入低起薪阶段,用人单位在选人时不再唯学历,而是唯能力[5]。从我校近三年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毕业生宁愿低薪扎堆在珠三角地区,也不愿意去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医药企业,人才流向分布极其不均匀。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参加“三支一扶”、应征入伍、鼓励自主创业等,但是近年来少有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应征入伍,选择创业的人数也不多。接下来的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毕业生加强就业择业观念教育,鼓励具有开创、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就业;营造创业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药学类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复杂的系统,需要学校、学院、学生与企业多方联动,目前还在探索中积累经验,通过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必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增强就业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云华,佟小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44-145.

[2]姜雪岩.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及体系构建策略[J].商业经济,2014,21(11):121-123.

[3]姚其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59-61.

[4]郑俐.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