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评价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学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依然不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分关注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就必然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始终徘徊不前。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而且无论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还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实际,深入探讨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进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就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体系,都会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但总体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无非就是总结性目的和形成性目的两种。总结性目的主要在于证明学生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并以此分级鉴定。而形成性目的则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判断等来改善和优化课程设计。逐步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而达到有效促进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两者中,形成性目的是最根本的主要目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就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教学目标任务的。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语文的素养,而不是为了判断小学生的优劣和对他们进行分级鉴定的。但是,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种本质与规律的话,就有可能随意颠倒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两种目的的轻重与地位,势必就会导致过分重视和追求评价的结果,严重挫伤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同时使得了很多家长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终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
1.着力优化评价内容
优化评价内容,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关键。以前,在评价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片面与不足,诸如重视学科知识体系而轻视语文综合能力培养,重视智力素质而轻视习惯态度等。这样,不仅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高与发展,而且也使得了小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很难形成和发挥自己的专长,必然严重影响制约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不断明确和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学习等内容。对此,要全面地评价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就需要从形、音、义的结合等方面评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对小学生默读、朗读、精读、略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课外读物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小学生对语文常用知识进行学习、了解与把握。重视评价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综合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选择写作材料与修改作文的能力。要对小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进行这些评价,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小学生各个方面发展情况作出科学合理与准确的评价,促使他们发挥优势,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产生动机,进而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2.全面优化评价标准
全面优化评价标准,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评价标准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离不开评价标准的优化。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受到传统落后教育体制的影响,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一样,都过分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都把小学生放在了一个共同标准之下进行评价,而且都是用评价者认可的标准统一要求学生。这样,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体现出来,其积极性必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及激励作用也受到严重影响而大打折扣。可见,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评价的具体标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并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努力实现多元化。
3.不断改进评价方法
改进评价方法,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我们知道,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积极改进评价方法,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努力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小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的评价,以评比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具置。而定性评价则是检查评定小学生学习表现与既定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但是,定量评价比较容易造成小学生内部产生激烈的竞争,进而发展为两极分化,不利于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以及全面健康发展。对此,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与特点,并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实际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我们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积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才能不断形成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与氛围。
4.积极发挥教师作用
积极发挥教师作用,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但是,建立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研究,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且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必须积极发挥教师作用,并建立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只有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关键,才能建立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篇2
关键词 小学 现代课堂 教学评价 建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师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原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的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
2.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得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却关注很少,偏重教法轻视学法,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亦关注不够。
3.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尤其是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环节缺乏评价。
4.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要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环节完美就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书本上讲的道理都知道,但是不能付诸实践,很难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教学实效性较差。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缺陷,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课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符合“构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的二期课改基本要求。因此构建符合二期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定,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作为评定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确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应包含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教学的依据从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同样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4.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
原来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机会或渠道给教师发送信息,学生之间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
三、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活动性
1.活动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讲究实效,不搞形式。2.是否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活动是否有条理,是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律能力。3.是否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否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会合作。
(二)兴趣性
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年龄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生是否乐意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
(三)生活性
1.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是否能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说实话、说真话。2.教师能否根据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3.教学是否能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是否能指导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四)合作性。
1.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2.是否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否做到公正、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距师”提问,对教材提出质疑。3.学生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是否注意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
(五)发展性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方面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达到内省和内化。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否指导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2.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知识,是否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3.教学活动中能否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思维表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篇3
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现状
艺术特色教育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有不少学校缺少体、音、美专职教师,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上课,更不要说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艺术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了。教育部根据各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和现有评价体系的设置,在2015年5月正式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此后,重要农村小学也将学校的教育重心向艺术教育倾斜,希望尽快创设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艺术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具有农村特色的小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构建完善,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除了教育部的“三个文件”,具有当地特点、有针对性、有具体评价明细的文件几乎没有。因此,各农村小学还需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
构建教育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的要求。之后,又印发了“三个文件”,给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做出了科学的规范,然而,三个文件针对的是全国各地的学校,是一个总体的指导,在各个学校进行实施时,还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艺术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艺术特色评价体系对学校艺术特色科学发展、学生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实施进行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是对学生艺术学习的关心和关注,也是对学生艺术特长的肯定和激励,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
建立多元开放评价体系
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发展为宗旨,务必做到适应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四模块评价体系 农村小学艺术特色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的设置,也要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对此,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四个模块,从基础性模块向发展性模块、个性化模块、效益模块逐步增进。
第一模块为基础性指标。即学校常规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学生所必须做到的。具体内容包含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管理制度,艺术特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分工,具体课程设计等。这些内容督导学校扎扎实实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设置,从基本上保证了艺术特色教育的顺利进行,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模块为发展性模块。是学校根据自己教学实情,在完成基本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性评价。这一评价指标的确立激励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向更高的标准努力和发展,同时,也保护了普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打击。第三模块为个性化发展模块。该指标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学校的特色教育,使学校能够在势的特色项目上更上一层楼,彰显学校特色。第四模块为效益模块。这一评价标准的创设思路是将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入教育,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作为评价内容,促进学校取得更好的特色效益。
这四个模块是逐层递进,逐级提升,在完成首个模块的评定之后,鼓励教师与学生接受下一个模块的评价,使特色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实施彼此互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首先要教师与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学校教学评价小组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再让教师与学生对照两份评价结果,找出区别,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
灵活评价和定期评价相结合。长期以来,艺术特色教育在农村学校都不受重视,许多家长觉得艺术特色教育就是“玩”,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还是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考试主打科目。所以,为了督促艺术特色教学顺利进行,学校不定期进行评价,避免教师和学生“偷懒”,增强了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农村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棍子打死,直接给学生划定一个“不合格”,而是要突出定量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差在哪儿,还差多少,这样学生才能有动力追赶弥补。总之,评价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知道不足并努力缩小差距,而不是为了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在评价结果作用上,要体现出权威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找准问题,并指导如何改进。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创新、改进教学,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部“三个文件”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艺术的发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艺术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艺术文化为依托,勇于挑战困难,突破困境,整体推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使我校艺术特色教育再上新台阶。
篇4
关键词:卓越小学教师;学习评价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7.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11
教育部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实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2015年发出《关于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随着培养计划的持续推进,当前的学习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卓越小学教师学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僵化,综合评价少
基础知识考核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依据。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这样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失真性、不合理性和片面性;尤其对专业技能课而言,单纯靠分数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只会使其片面追求高分而机械记忆知识,忽略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这与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相悖。
2.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技能操作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但目前考核内容的理论化倾向明显,因此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分析、解决、创新、获得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
3.反馈体系缺失
反馈体系是学习评价中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学,改进教法;同时,学生也能了解自身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指导自身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学习评价反馈体系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促进教与学,也不能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卓越小学教师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依据《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小学教师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三维”目标,完善评价点
学习评价不单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本质在于将学习评价融入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的整个教学过程,追踪检测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及发展水平,合理构建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考核目标,建立评价点。
2.嵌入式学习评价的开发与广泛实施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创新思维,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这就需要将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以立体和多维度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能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调整和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
三、具体构建方法
1.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是学习评价构建的指导标准,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学习评价构建的基础。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需强调和突出科学的专业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优良的道德素质,课程设置上应着力提高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并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压缩和精简。
2. 丰富学习评价形式,实施新的考核制度
课程评定方式可扩充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测试、综合成绩评定三大部分。平时成绩可包括单次作业成绩、课堂练习态度、小组合作表现、考勤记录、专业技能、创新表现及校内外专业比赛参与成绩。期末成绩包括能力、技能、创新、协作表现等方面。新考核制度的实施能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形式,注重“能力分”,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篇5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已向多元化发展,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推动了教学评价观念的发展。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在于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以培养学生朝终身体育这一方向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
1 具有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教学思想
1.1 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贯穿于整个课堂,树立“以育人为主”的原则。
1.2 体现教学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只体现了教师讲、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忽略了学生自我目标的提出和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将学校体育“三大任务”中的“增强体质”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去考虑学科教学的特征,这是造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表现为,将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表现与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表现混为一谈,以脉搏测试和密度分析作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那一张张脉搏曲线图、密度分析统计图就成了评价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对体育课心理气氛、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学生能力培养等却缺乏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树立情感教育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优良学习品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教学目标、内容及组织的和谐统一
2.1 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体育课的主要尺度,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参照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与情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忽视情感、个性、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目标要体现新《课标》,符合学生实际。
2.2 优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淡化“学科体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考虑其操作的便利性,尊重学生建议,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3 可行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很难体现主体意识,通常要使同质分组、兴趣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分层教学的新思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要思路清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联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
3 变通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的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三是不同场合或不同课型执行统一的定性定量要求。这三种情况,都有碍体育教学评价的完善,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都不令人满意,重结果轻过程是应试教育对教学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的实行,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
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使每一节课都能有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多采用“目标设置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灵活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目标追求的动机。
4 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在多方面受益。体育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其终生受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视对过程目标的评价。教师要经常应用激励性评语及时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了,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多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课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充分考虑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加重对教师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条件的评价;加重对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指标、班级人数等情况而合理有效地搭配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的评价。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性,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2008年
篇6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新的课堂即时评价也在慢慢流入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但整体上,传统的课堂即时评价行为仍占主导地位,其特征主要有:评价的目标狭窄,过分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倾向、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内容片面,过分注重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单一,教师是即时评价的权威,没有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往往以偏概全,扼杀学生的个性;评价的作用有限,传统即时评价往往只强调使学生明白对与错、好与坏,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忽视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1、评价的原则要注意互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相互影响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慢慢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是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是接受老师传输的各项知识信息,更要有对知识评价的权利。因而小学数学课堂的即时评价也急需改革,不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形成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多方评价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这样多渠道的反馈信息,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发展。
多方互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同时在互评的过程中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和互动,形成了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就能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2、评价的内容要注意全面性
数学课堂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尊重所有学生发展的权利,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课堂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在评价每一位学生时,要扩展评价的范围,用多种评价内容来衡量学生的智能。评价内容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更要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探索精神,情感体验,价值观等。从多方面来把握学生的现状,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技能,培养其特长,促进全体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
3、评价的方式要注意灵活性
任何一项评价活动,在确定了“由谁评”和“评什么”的问题后,都要解决评价方法,即“怎样评”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是发展的,因而评价方式的选择要灵活多变,因发生的情况而异。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比较简便易行、有实效的。
(1)丰富的口^语评价
口头语评价是指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属于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且常用的评价方式,课堂口头评价不仅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更应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和点金石。课堂上,好的口头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迭起。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且教师的口头评价要多样、得体,与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
(2)生动的体态语评价
体态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达出信任、鼓励、赞赏的信息,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的体态语言相当的丰富,可以用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可以用摇头、提醒的目光等方式表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否定与制止。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表情严肃、呆板,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体态评价的意识较为缺乏,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更具推广的意义。当然,体态语言的运用也应做到恰到好处,过分的矫揉造作会有损教师的形象。
4、评价的对象要注意针对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不尽相同,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更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应建立起“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因个体差异而区别对待,尽可能将评价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理的评价,感悟到成功的喜悦。
篇7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课堂教学 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历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多次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尤其是抓好本科生的教学。而评价教学的好坏,最基础的又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对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也提出了一些量化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1-4]。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具有多种不确定因素,要想准确建立评价方法,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参考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量化比较,为教学管理提供一个客观依据。
1.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原则是规律的反映。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教育特点,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
1.1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产生的效果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中涉及全局性的重要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投入和学科发展。
1.2客观、可考核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在设定过程中要尽量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应当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本质上反映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部基本特征。另外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合理性,能够在公平、公正、合理的条件下对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1.3简洁、完备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准确性和全面性,能全面反映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情况,但是指标的设立应尽可能的少,便于操作,各指标间不应该有强相关性,避免指标内容的重复。
1.4可操作性原则
在保证能够正确、公正的前提下,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力求简单实用,可操作性较强,突出重点,抓住各学科的共性,容易得到评价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硬件指标可由统计数据给出,其它的指标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2.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采用二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自顶向下分层设置的3层模式确立。首先确定总体评价目标,建立目标层(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级指标体系,按其重要性分配不同的权重;再考虑各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方面,分解为二级指标体系,并在该一级指标之下为二级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
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分析,并借鉴专家意见,本文建立的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并分配了各指标的相应权重。
2.1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它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授课和课后辅导等一系列活动之中,是能否做好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要想搞好日常的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教师只有做到爱岗敬业,一心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上好课,教好书。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为一级指标教学态度分配权重为0.25,以下再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
2.1.1治学的严谨性。高校教师不能只满足当一个照本宣科者,还要成为一个治学严谨的研究者,系统掌握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1.2对待学生和教学的态度。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仅是应付工作,而要做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1.3讲课的精神面貌。教师在讲课时要富于感染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被动的受学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求道者,培养学生的自学、研究能力,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1.4备课与教案的准备情况。为了上好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备好课,准备好教案,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的落实,只有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密度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为一级指标教学内容分配权重为0.3,以下细分为四个二级指标。
2.2.1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明白,首先自己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课堂讲授时应尽量做到脱离讲稿,或只参考重点提纲,尤其不应该每计算推导一步,连答案都要照书、照教案抄,而不敢自己在讲台上现场解题,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分配权重为0.3。
2.2.2基本知识的讲授。教师在实际课堂讲授环节,要加强基本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2.3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切实掌握所学内容,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2.4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将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教学的手段,是贯彻教与学的媒介,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反映给学生,要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外的另一个重要一级指标,我们为它分配权重为0.3,以下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
2.3.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择的适当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呆板地只顾自己在上面讲,不考虑效果地对学生满堂灌,而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地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以给学生造成新鲜感,但是又不能为选择而选择、为灵活而灵活,而是要注意方法的适当性,我们为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3.2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教师在可能和需要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实验、教具、幻灯片、视频影像等教学辅助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辅助手段用得好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不能只顾花哨,整堂课只见课件、幻灯片,而是要注意合理和必要性,否则就是以辅代主了,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3.3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尽量促进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2。
2.3.4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教师应合理安排学期进度和每节课的讲授时间,做到松驰有度,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好与坏的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相互应付,就要注意最基本的环节,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为一级指标教学效果分配权重为0.15,以下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
2.4.1能否按时上下课。教师要保证一堂课的效果,最起码的首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教师必须要做到按时上、下课。我们给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出勤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出勤率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保证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经常不去听讲,那就根本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学校既要从制度上规定学生的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要督促检查,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3师生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否则如果学生对学习、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就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课堂教学,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3。
2.4.4教师的仪容仪表。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带给学生愉悦感和亲切感,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进行,本指标分配权重为0.1。
3.结论
3.1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的方法直观地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课堂教学比较,为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3.2本文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是对具体某一堂课的合格考察,又可以用来对不同教师间的赛教评估,还可以是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结束对教学效果的管理。
3.3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既可采取向学生发放调查表或由专家打分的形式,又可由学生打分和专家打分相结合,再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来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黄迪民,孙佳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2008,(5):194-197.
[2]郝占刚,刘菡,宋少伟.基于GA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J].科技信息,2008,(22):43-44.
篇9
关键词:育课堂;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01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环节,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体育教学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剖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为目标的调整、改进提供反馈信息。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但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说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却以一些无益于健康的体力极限指标影响了健康。目标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促进体育学习,却主要以体能指标评价体育成绩,师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非教学内容的“达标”等测试工作,体育学习的情感目标与自身进步情况被置于标准之外。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自信心严重受挫。
2、评价主体不够全面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在素质教育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不仅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也可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只有从他们评价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搞好评价。目前,高校体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间互评还没有纳入评价中去,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
3、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体育教学评价制度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实现,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学科课程思想的影响,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只限定于各门孤立的分科课程,并不涉及课程之间的整合。因此,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它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育。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1、评估主体是否得当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体一般为教师同行、领导、专家和学生。一些因素会影响同行和领导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投入,同行间的利益关系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同行和领导的评价信息来源于课堂的较少。专家评价作为直观评价的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估方法,着眼点就放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所以在评估实践中,大多只有学生这一评估主体。以往的研究与应用活动表明,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能为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评估之前,评估主体都应学习评估的有关知识,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深入理解评估指标、标准的含义,学会正确的评估方法,端正评估的态度,避免心理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2、评估对象是否准确
评价的客体即主体的对象,是评价活动所指向的要把握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人们没有分歧,分歧是“这对象是什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对象是教师还是课程,或是课堂教学,还可能是几者兼而有之?评价对象不同,根据评价目标设计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信息采集等必然不同。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不但要考察课堂教学评估对象是否准确,还要考虑评估对象与指标体系等的契合程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学要素为对象的教学评价”,评价对象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中的教学要素”,但现在很多学校其实是评估教师或课程,这显然偏离了评估目标。
3、评估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主要内容有:1)对评估指标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2)对指标的权重系数、指标完备性、独立性、代表性、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及验证。3)对评估结论的可信度进行评估。要综合考虑评估主体的数量,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大小与学生评价结果存在比较复杂的统计差异关系。在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使用时,尤其是在总结性评估时,不可简单将各单项分相加,不可以根据学生评价的原始分简单比较。所以对评估结论的解释和使用要非常慎重。4)对评估结论进行修正。经过若干评估环节后,如果发现原来评估的误差较大,评估的过程不够科学合理,评估结论失真、不可靠,则要运用一些统计方法对评估结论进行修正。
4、评估的目的是否达到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评估的目的定位是否准确。斯塔夫比姆曾对评价的目的做过精彩的阐述:“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证明”的功能发挥得多,诊断和改进的功能发挥少,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帮助不大。二是评估的目的定位是否准确,评估的目的是否已达到。选择的目的恰当,又达到这一恰当目标的评价在评价论的研究中被称为理想的评价。评价的理想侧重于评价应达到的理想结果,是理想的评价所欲实现的理想目标,包括活动及其目标。
参考文献:
[1] 汪振兵.对学生评教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8).
[2] 宋映泉,等.评价课程还是评价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评价,2000,(3).
[3] 郑 文.关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元评价及其机制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篇10
Abstract: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s the important and serious work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From the significance, principles, targets and process o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gave a brief constru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o make a scientific and imparti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by assessment and stimulat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eachers.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4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使“量”的扩张与“质”的保证协调统一是高等学校始终需要平衡的问题。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而严肃的工作,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早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据依”;“建立建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高等学校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2011年,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又引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意见中也强调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
为了适应新时期形势,创造性的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使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据可依,本论文将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1 构建有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①使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且帮助问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②使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提高高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指标等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本身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学校可完善教学制度,开展教学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开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能力学生。
③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标准,通过评价结果,学校可以了解整体教学情况,教师情况和学生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出台政策,进行管理,且评价结果为优劣奖惩提供依据,学校可有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效果,实现科学管理。
④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全面、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是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高和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案,即落实了“质量工程”的精神,又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最终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构建有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化原则:借鉴国内外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在调查问访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使评价标准符合现实、全面客观。②易行化原则:指标体系数量适当,尽可能使指标量化,切实可操作。③系统化原则: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全方位观照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全过程。④普遍应用原则:对所有承担教学人物的教师都适用,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进行全景式的关照。
3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
评价主体由专家、同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学生共同构成。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分为知识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三大部分。
知识评价由本专业专家针对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书育人要素等进行量化评分。
过程评价是由同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完成,针对教师的素质、职责、业绩进行量化打分。素质包括教师的是的修养、工作态度等;职责包括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业绩包括教师的教科研成绩以及参加各类大赛取得的成果等等。
效果评价是由学生来完成的。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板书、迟到早退、为人师表、辅导答疑、课堂管理等要素进行量化评分。
4 教学质量评价过程
评价体系中知识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三个组成部分各占50%、30%、20%。其中,知识评价采取百分制,依据评价内容和标准,采取随机听课检查考评的方式,对指定的考评教师进行量化评分;过程评价也采取百分制,依据评价内容和标准,采取逐一监控的方式,对指定考评价是进行量化评分;效果评价,在各个专业、班级中选取思想品德优秀、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的10名学生代表,在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指导下,采用问卷调查评价评分方式,依据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评价。
最后由教务管理部门专人汇总统计量化评分结果,依次按50%、30%和20%,折合计算出每位教师的每学期课堂质量考核总评成绩。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确保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能够做到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盘甫.建立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江苏高教,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