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4-2一、课程体系构建主体的确定
在常规的职业教育模式里,学校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唯一主体;而在“需求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建设框架下,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决不仅限于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渗透式”的合作,学校应该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而企业的参与和课程的制定应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课程体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需进行符合企业需要的个性化开发,在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的设置与职责分工应进行明确。如表1。
二、 界定“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
“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质就是以“量体裁衣”为核心的办学体系,主要根据订单合作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就业定向性。鉴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电脑设计公司、展览中心、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传媒出版行业、网络营销、印刷等视觉相关的设计企业,主要从事数字化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所以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的确定应符合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要求。
因此,在人才需求规格的确定方面,我们采取以下途径来获取订单式合作企业的用人信息,进而确定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1)在网上通过对各大门户招聘网站进行调研,了解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招聘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以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2)针对设计行业中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营销策划等主要就业岗位与就业单位的主管进行对应岗位的交流,了解岗位需要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3)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毕业生岗位能力”座谈交流,了解毕业学生在该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对该岗位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归纳总结出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以下为总结出来的平面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规格分析,见表2。
三、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框架建立,应按订单合作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化设置,因此,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的调研将课程体系确定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需求导向型特色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旨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旨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需求导向型能力的培养做专业性的铺垫;需求导向型特色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的能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岗位能力结构的特色课程,实现学生毕业后向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过度;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下是以平面设计方向为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见表3。
四、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就业发展的第一步,在“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顺利运行有赖于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运行质量应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跟进和把关,并根据各自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任务分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学任务设置的重点应是与职业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课程的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程一部分应在合作企业进行,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接受真正的岗位训练,并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实时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能与企业工作岗位人才需求规格无缝对接。让实践证明“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适合社会人才就业需求规格的高等职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得到其他高职院校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丽.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Z1.
[2]王廷臣. 基于“订单”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10,(03).
[3]王著名,潘望远.订单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胜任能力模型构建的比较研究 [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02).[4]付涛,许慧雯.“订单式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块与质量监控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5]张智,张美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
篇2
关键词:培训道场 建设 探究 实践
道场,源自于日本丰田公司,是一种高效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平台。道场训练是一种典型的“模压式训练”,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模板和模式,还原或模拟现场场景,采用“模具式”的教学方法,学员通过模拟训练参与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技巧。
A公司属于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种类多样,生产具有流程长、工种多、工艺繁杂等特点,且技能员工基数大。随着A公司不断的业务发展,因生产员工操作失误导致的质量损失越来越高,同时,A公司每年的技能员工岗位轮换、新进员工数量较多,在激烈竞争下,该公司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
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A公司已通过建立“培训学校”,实施包括“师带徒”、“积分制”、“多能工”等培养模式和方法。但以往的培训模式缺乏有效的实物训练,且员工培训周期长。
基于以上情况,A公司通过引入道场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将通过介绍A公司培训道场建设与实际应用经验,为其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培训道场建设
在道场建设的整体策划上,A公司采用“PDCA”循环方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步骤循环,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实施并完善精益道场建设。
1.道场方案设计(P阶段)
道场的方案设计是道场建设的基础,A公司使用“5W”分析,对道场建设的主要环节进行前期策划,方案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着推进实施及最终效果。
(1)道场建设的需求性分析(WHY)
在了解到道场建设意义及道场模式较传统培训模式的优点之后,需要考虑道场建设对于企业自身的需求。A公司因人员基数特别是技能员工大,新进员工、转岗人员多,人为的质量问题突出,通过以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急需建立一个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平台。另A公司通过调研分析,员工在现场包括安全、5S、TPM等精益工具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待提升,那么A公司的道场建设目的就主要集中在培养技能人才及精益人才上。
(2)道场建设的目标设定(WHAT)
基于需求分析,道场建设的目标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首先,列出需求中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通过进行及时性和必要性分析,确定道场建设主题;在确定道场建设主题后,课程体系搭建则是支撑道场运作的另一重要目标。在需求分析环节中提到A公司重点需求在技能及精益生产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实施场地的分析(详见P阶段第四节的实施场地分析),A公司道场建设目标确定在安全、5S、TPM及研修四大主题道场,其中研修道场作为精益生产模拟沙盘、工具演练的学习平台,TPM道场包含技能训练及标准化作业内容。
(3)道场建设所面临的对象分析(WHO)
对影响道场建设的人员进行分析,是道场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确定道场建设所针对的实施对象、道场建设团队及道场运作队伍三个方面内容。在道场需求分析中提到,新员工、转岗员工及精益人员作为A公司建设道场的重要培养对象,而道场建设团队则需要选择与目标设定内容中所涉及的专业人员和管理团队,他们同样可以作为道场运作队伍的成员,包括道场内训师及道场管理人员。
(4)道场场地选择(WHERE)
道场基于理论培训或实操培训的场地选择,是在方案设计中应涉及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区分课程的类型,哪些内容属于理论教学,哪些内容需要实操演练来实现,哪些内容可以使用模拟沙盘等形式来展示。实操性培训内容的场地选择应侧重在生产现场,这是现场实操模拟训练的最佳场地。理论教学、沙盘体验等内容,可通过建立管理道场,设计生产模拟线、模拟道具和模拟场景。A公司因生产设备很难实现用模拟工具代替,所以能够在现场实现的内容,场地都选在了生产线上,其中包括安全道场、5S道场和TPM道场,TPM道场同时兼有技能道场的功能。另外,A公司对于类似看板管理、七大浪费、生产线布局、价值流程图等内容,通过建立研修道场,设计模拟体验课程,同时把该道场作为A公司理论教学的基地,以及精益文化宣传和引导的平台。
(5)道场建设推进计划(WHEN)
在确定目标、实施团队、地点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以把控道场建设的周期及进度。推进计划应包括道场建设的具体分工及推进时间节点等,可先设定总体推进计划,再去针对总体计划中提到的每个步骤设定详细的计划。实施计划应考虑到诸多细节问题,计划对细节的把握考虑越到位,推进效率和最终效果就会越好。
2.道场资源搭建(D阶段)
方案设计完成后,道场最终的目标达成将取决于道场的资源建设,所以资源搭建阶段属于道场建设的最关键环节。
(1)课程体系搭建
课程体系是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课程的转换过程,是道场资源建设的第一步。企业可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结合道场建设目的和目标,设置课程体系。A公司通过整合培训资源,保留优秀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员工需通过道场掌握的技能技巧,组织成立专家组参与课程设置讨论,从理论教学、实操演练、模拟体验三种培训方式出发,让员工全方位学习道场主题内容,并通过开发新的课程主题和内容,建立出一套标准化的道场课程体系。
(2)道场设施建设
道场设施应基于道场课程设计的实现来确定建设内容。
第一,道场演示平台建设。演示平台用于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理论教学可通过教学看板进行展示,实操、演练和体验课程则需设置相应设备、道具、场景来进行呈现。在道场演示平台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列出具体演示清单,通过清单准备相应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道具、设备和场景可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制作,应注意项目推进的整体进度。A公司在每个道场根据课程需求,制作道场所需的设施及设备,如技能培训需要用到的机台设备、沙盘模拟所需模拟道具、理论教学所需的教学看板等。
第二,培训仪式建设:培训仪式即培训实施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培训仪式引导员工行为规范,并作为道场培训文化创建的主要内容。A公司在培训仪式创建方面,设立如学员仪容仪表管理的正容镜、道场模拟生产线区域管理、课桌水杯和书本的5S管理、培训心得分享、优秀讲师展示、目视化签到管理、手机放置管理等。
3.道场演练及效果检验(C阶段)
在道场资源建设完成后,需要对道场课程体系及设施平台进行实际演练和效果验证,确保道场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检验阶段应组织评审团队,包括专业评委及学员队伍参与效果评审,要求道场讲师根据前期的道场设计内容进行实际演练,检验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讲师队伍、授课形式、道场现场设施、课程考评方式、授课效果等,并制定检验标准,由评审团队予以评价。
另外,评审环节必须包含学员的评价内容,包括培训结束后学员的建议和感受、以及对学员的考评,将结果作为道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的依据。
4.道场持续完善和改进(A阶段)
根据评审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需组织对道场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PDCA”循环原则,对于本阶段可以解决的问题直接进行整改,如有影响到道场整体建设如道场设计思路有误、道场目标未达成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需要进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提升道场完整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二、成果交流与结束语
道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在学习培训道场建设思路和方式方法时,如参照国内道场培训机构如爱博瑞等优秀企业,学习其先进经验的同时应注意结合自身的需求和企业特点。同时需要注意企业在建设道场过程中,不应脱离最初制定的建设目的和目标。
道场的课程设计作为道场建设中的最重要部分,需重点考虑培训需求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应从传统单向课程设计到系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维转变。而道场的设施建设应基于课程设计最终效果的实现,实操、模拟课程中所制作的设备、工装、道具等应做到对现场实物的最大还原。
另外,最终的效果检验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和流程,应制定严格的评审和效果检验标准,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对各项内容给予真实的评价,道场只有满足了企业和员工实际需求,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A公司通过以上的道场建设思路实践和探索,创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培训道场,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及组建一支优秀的道场内训师队伍。通过道场实施及评价,培训效果如考核通过率及技能熟练度等,较传统培训模式有明显提升。同时,道场培养体系纳入到公司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与新员工培养体系相结合,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俊娟,韩伟静.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4
[2]陆久刚.模压式训练与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上)――从日本企业的道场训练看专业化员工培养[J].现代班组,2015(3):22-23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证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40-01
一、优化课程体系
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发展和行业急需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在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整合课程,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首先对商务日语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进程做了较大调整。例如:日文办公软件、商务日语等课程从原来的第6学期相应调至第5学期和第4学期。其次,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并新增了相关课程。如为了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考虑到语言综合实训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运用前景,新增了一门全新的100%实践课程——办公室日语综合实训。同时将比较笼统,内容较泛的日语翻译与实践课程改为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的商务日语翻译与实践课程。更改后的新课程专业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充实。
二、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本次商务日语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对原有的实践环节加以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主要课程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或上机)所占的学时增加,以加强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规定学生在统一实习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完成一份相应毕业顶岗实践报告作为自己的实习成果。同时要求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选题应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存在并发现的问题或具体的项目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三、坚持课程职业资格证融合,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行业标准融合
教育部曾特别指出:“加大高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强化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
在课证融合方面,我们坚持将职业资格证,行业标准等融入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就把这些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与教学要求相统一,尽量创造条件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要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考试,帮助他们获取相关证书,实现课证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能系统掌握相应职业岗位领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启发和提高学生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要特别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利用世界大学城,创建空间资源课程,搭建网络空间教学资源库,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以贯彻;利用世界大学城搭建空间课程体系,使教学项目内容实现多样化、多元化;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课程空间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下通过空间进行自主性学习、测试和交流。通过空间开展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让更多的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实现学生、教师在时空上的对接。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专业基础课采用小组学习法、互动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ISAS教学法、情景模拟、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空间、模拟仿真实训与双语等教学手段。
五、改革考核方案,强调过程考核
积极推进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成绩评价改革,摒弃了传统考试的学习评估模式,评定等级而非评分,不以书面考试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可以通过研究报告、小组活动、实习、作品展示,空间考试,各类测验、指定性的特殊任务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综合能力。
总之,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坚持课证融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燕,曹钰.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篇4
关键词:高职;BETC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23-02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符合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实现校企之间人力资源无缝对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是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英国BETC模式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英国BETC模式简介
BETC概况 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是英国权威的职业资格开发和颁证机构。BTEC证书是英国实施职业教育颁发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一。英国许多大学承认BTEC课程学分,大多数学生获得该证书后,可进入大学二年级或最后一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课程,获得本科文凭。BETC教学是英国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将这种能够解决职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炼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就成为BTEC模式。
BETC模式的特点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突出通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构的编排上,搭建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实践性课业的布置、操作、评价实施课程教学;在课程评价上,具有侧重于评价综合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有一整套贯穿教学全过程、覆盖教学各重要环节的内审与外审制度相结合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BTEC模式的核心价值 设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注重通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从课业布置、课业操作到课业评价的实践教学过程并形成一整套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系统,是BTEC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
基于BETC模式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教师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活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基于BETC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四个亚体系,分别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中,目标体系由知识应用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构成;内容体系由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型课业体系、综合实训实习、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构成;管理体系由课业评价体系、实训实习评价体系和职业资格及技能评价体系构成;保障体系由教学资源条件和教学质量控制构成。
基于BETC模式逐级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实践性能力目标为标准,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和抓手 拓宽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注重直接上岗能力与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结合,引入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其中,实践性专业基础能力目标体现在五个方面:连锁商品销售作业能力、连锁门店开发营运能力、连锁商品采购仓储及配送管理能力、连锁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特许加盟店开发与营运管理能力。实践性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体现在更宽泛的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上,培养路径从胜任连锁零售业岗位群工作拓展到涵盖商业、服务业的各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上。实践性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具备自理、自律、学习、发展、交流、合作、收集处理信息、管理完成任务、耐劳、耐挫、应急、应变、批判、创新等复合能力的内容。
基于培养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在联系,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性通用能力培养是连锁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与浓缩,是重中之重,位于目标体系的第一圈层。五大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是覆盖通用能力的抓手与依托,位于目标体系的第二圈层。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范围最广,覆盖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是连锁专业能力培养的延伸,位于目标体系最外的第三圈层。处于核心的通用能力培养、作为抓手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和因之拓展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构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三者的逻辑关系是:职业岗位能力目标既涵盖专业基础能力目标,专业基础能力目标,又涵盖通用能力目标,三方面能力的培养路径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融合,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包含,在实践性课业教学中训练。
(二)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搭建以专业核心五大技能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以每一类模块或每一项课程搭建实践型的课业体系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整合;课程体系
2002年我院开始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完善、优化,形成了“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改革成果显著,“基于IT类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积极开展了基于“平台+岗位”的课程改革工作。在课程体系上以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专业教育为主转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强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岗位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经过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两个主岗位(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和两个辅助岗位(数据库管理员、电子商务员),强调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相应设置了岗位系列课程。
本人根据多年岗位系列课程教学的切身体验和实践,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岗位系列课程的模式及设置
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岗位系列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2]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从事计算机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网络管理员作为该专业的主岗位,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 ”、“组建网络 ”、“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
岗位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目标说明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原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改革,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岗位系列课程设置。同时针对岗位系列课程的各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应前后衔接合理,以便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1)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三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很多已体现在人们熟悉的网络应用中(Internet应用),网络服务器环境已有条件在一般机房里搭建,将这三门课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学中用和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并真正达到学有实效。(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基础与网络互联、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基于Windows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的AD安装、网络命令、IP地址的简单设置、用户账户的管理、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等。(3)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与通信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分类及各类网络的特点,了解Internet的相关知识、技术特点及应用。简单的网络连接和共享资源的使用方法,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Server)的使用和一般的网络管理方法,能够在网络上创建和配置Web站台、FTP站点。
企业网组建与管理(1)选择课程的思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和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所以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开设《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涉及组网基础、组网工程、组网设备、网络服务、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维护,这些内容包括组网前期的准备、组网中期的实现和组网后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企业网的安装、调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程的实训和实践,适当地加大实训和实践课时,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必要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实训人员,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实训与实践环境。(3)课程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基于WindowsServer平台的Intranet网络的构建与管理,常见的局域网环境搭建与管理;学生应对局域网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组网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技术,熟悉当前流行的网络架构和典型的局域网设备和组件产品;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组网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规划、设计并组建及维护中、小型局域网络。让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根据用户网络的需求分析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开发的技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将网络硬、软件系统综合集成为完整的网络体系(网络应用环境)的技能。能运用简单网管协议(SNMP)、TCP/IP协议、服务器等软、硬件环境提供网络管理和服务。掌握网络安全、网络防火墙、广域网的接入、网络运行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等技术。培养学生搭建配置和管理基于平台的局域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局域网组建的基本知识,学会IIS环境的配置及服务软件的工作原理、FTP站点和WEB站点的架构和访问、DNS的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的架构、即时信息服务的架构、基于ISA Server的服务器的配置。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网络组建过程与管理技术,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技术项目亲自组建、配置与管理,积累实际项目解决的经验,为学生今后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选择课程的思路。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主要技术和网络管理方法。《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一门岗位综合实训课。本课程讲授和实践计算机局域网的配置和互联、基于局域网架构网络服务。(2)实训内容(模块)包括: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3)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原则、组建方法,掌握网络管理的先进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软硬件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熟练组建网络配置设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岗位系列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
为了完成以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建设以下两个实验、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本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课程提供实验环境。可供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任务:(1)Internet技术和应用;(2)网卡的安装;(3)RJ45网线的制作和检测;(4)双机互联;(5)Windows对等网络的组建和应用;(6)小型局域网的互联;(7)Internet的接入技术;(8)Windows 2000Server的安装及管理。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室本实训室主要通过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合作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教室,为《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两门课程提供所需软、硬件环境。主要可供学生完成《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的实验模块、《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的综合实训模块。(1)实验模块:IP子网规划;设备间设备设计;路由器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DHCP服务器的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配置;终端服务配置;校园网拓扑设计;网络安全管理。(2)实训模块: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把网络管理软件Solar winds融于上述实训的各模块中,使得实训更加综合,更加有趣,更加实用。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如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3]如何保持高职教材和岗位系列课程建设相协调是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所面临问题。岗位系列课程是由内容相关的若干课程组成,任何课程内容的变化都需要岗位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内容的调整,否则体现不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总之,实践实训环境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也应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篇6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优化 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应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以培养广告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按职业岗位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搭建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不是对原有学科体系开发的否定,而是依据就业需求、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新梳理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思路。本文探讨的广告设计专业仅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所设置的广告设计专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发展至今,主要面向武汉地区,培养能在媒体、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影楼、电商平台以及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一线,从事创意、设计、制作等多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岗位需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每年都进行专业的市场调研,对武汉及周边地区的视觉传达、广告、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类设计企业及本专业的毕业生从业情况进行集中调研,明确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及时有效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应对市场需求。考虑到近几年武汉异常火爆的婚庆市场,以及在全国范围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影楼和电商两个行业领域纳入调研范围,不难发现,这两个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如:摄影、图片后期处理、网店装修美化等与广告设计专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相当可观。
鉴于此,通过调研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确立为:广告设计与制作(操作员、网络美工、设计师)、策划与推广(客服、策划、企业形象推广)、影像处理(摄影师、照片后期)等。围绕工作岗位,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有: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沟通表达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编排印刷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
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
“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
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 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迹象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课程体系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Z].2006.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Z].2008.
[3]张勇,吕唯评.广告设计专业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58-04
【作者简介】1.余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房地产经营管理。2.佘阳梓,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房地产管理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智能楼宇管理。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甚至参与实践授课环节等,最终“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则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为载体”,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真实场景、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推进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见下页图1)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苏州工业园区政府投资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是商学院重点专业之一,也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商务与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专业群中的重点专业。该专业在建立之初即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企业“定向班”,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该专业的课程建设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内容。
一、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体系构建
物业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课程体系以物业管理行业尤其是定向企业的需求为基础。该专业通过多次校企合作研讨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了解和把握定向企业的需求。另外,课程体系构建时,该专业对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目前,该专业已经形成包括公共素质模块、公共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在内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主干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思路。该专业课程参照物业管理行业及房地产行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与定向企业合作,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再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见图2),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等。
2.课程开发流程。该专业以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为基础,以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根本,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流程。(见下页图3)
目前,该专业已经确定7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分析物业管理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原则,按照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定向企业的要求,对7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3.教学内容设置。该专业主要参照物业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策划、现场调研、项目汇报等能力。
4.学习情境设计。物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完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中,通过团队合作,制订计划、分配工作、扮演角色,强调工作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5.课程标准制订。制订各门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材选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师能力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教学参考资料等。
6.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充分体现“订单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课程改革与特色
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体现了“两个突出、一个结合”的原则。“两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型教学环节。这两个突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邀请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学期项目、顶岗实习等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思中,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专业课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一个结合”,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真正融合,也有助于学生顺利取得行业准入资格证书。
另外,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案,尤其是专业课的考核方案,特别重视项目作业推进考核和实践性考核,目的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因为校企建立定向培养的合作关系,所以企业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课程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是该学院最早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且从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尚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课程建设和开发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其中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不容忽视。因此,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必须有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
为了深入了解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笔者通过问卷对该专业三个年级共292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已开设的职业知识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公共课程有很高的认可度,对于选修课的开设表现出更高的渴求。这就说明该专业的选修课尚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二)尚未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实施者、执行者。教师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提升专业内涵和专业素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最主要有两种途径来实现提升,其一是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设中;其二是到企业参加实践,通过访问工程师、顶岗实践、脱产实践等多种途径了解行业发展最新情况,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不脱节。
通过对该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该专业教师定期作为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实践,并在实践课程授课过程中,与定向企业共同或联合授课。但是,该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比较少,主要体现在未能与定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特色课程。作为定向培养的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定向企业资源,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开发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带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能力,以及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三)课程开发尚未能充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
该专业虽然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课程的开设仍然会先考虑有无教材,或是根据教材来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另外,尽管已经考虑到了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设计中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结合度尚待提高。
三、制约因素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尚未形成一定“梯度”。该专业师资队伍职称比例、年龄比例、专业结构比例亟须提高,师资队伍的“梯度”未能形成。不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教师也比较缺乏。
(二)课时量偏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课时量比较大,教师疲于上课,没有精力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开发。
(三)校本课程开发不足。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通过校本课程可以实现专业特色、职业特色、行业要求的凸显。校本课程建设应是实行定向培养专业的强项,但是目前该专业仅与定向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本校本教材,而针对不同定向班的特色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形成。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至2017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门户网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13):52-54.
[2]杨诚.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5(14):89-92.
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验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仲伟博(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泉州 36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68-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明确提出,“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其宗旨是探索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这就对高等学校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最新统计表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布点18000多个,而属于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达2000个,超过10%。[1]所以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于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区建设理念
1.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依据
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着实验区建设的方向和发展进程。因此,树立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实验区建设的前提。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无论是师资水平、学生水平、仪器设备还是社会认可度都与重点高校有很多不同,因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所以,作为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一定要客观定位,明确主要服务对象,才能更好地确定实验区建设理念。
2.教育教学理念的确定
泉州师范学院是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因而电子信息实验区主要从面向泉州、服务泉州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泉州的地方特色以及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社会发展来建设。
泉州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是泉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而电子信息专业主要肩负着为泉州地方社会建设发展输送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任务。另外,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更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而,电子信息实验区以保证理论教学水平、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目的,以妥善处理三方面的关系,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实际收效为教育理念,在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还积极提倡“适应生产、设计、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理念,以及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创新意识的学术型研究人才的理念。
二、实验区专业建设
创新实验区专业建设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实验区建设的成败。这是因为专业是高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全貌,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学校就是办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1]因而实验区要按照教育教学理念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对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及系统地改革。
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关系到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因而,电子信息实验区特别重视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对课程体系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涉及到理论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依据实验区建设教育理念,增加一些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增加了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紧密的理论课程学时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内容。如结合地方需求特点,为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把“单片机及应用”课程的学时数增加到142学时,这在全国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突显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理念,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保障。
2.加强和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从实验平台建设、课程设计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经过研究与探讨,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篇10
引言
党的十提出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外电气工程技术进步,为电气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平台,保障教学质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我校是在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新形势下,本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而确定的首批技术应用型试点本科院校之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产业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步伐,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学校定位,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根据学校定位,确定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各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各专业紧紧围绕“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建设有特色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总结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改革成果,落实学校“立足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型大学”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培养“立足基层用得上、用得好,志在高远闯得出、发展好”的高素质社会化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多次召集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代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商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人文修养、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扎实的电磁学理论基础,受过良好的工程训练,了解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及相关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电路、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能在电力的生产、传输、转换、储存和利用等方面适应并服务一线生产、建设和管理需要,能适应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行业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着力体现如下原则:
(一)突出应用
把“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以突出应用为主题、主线,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有效满足学生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需求。
(二)强化实践
把实践教学作为深化课堂教学,培养社会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三)坚持创新
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灵魂。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创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方案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四)注重特色
把特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生命线。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反映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适合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产教融合发展的模式,面向行业、企业及学生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将专业建设要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
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教研室,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秉承“还实验室于学生”的理念,大力开放实验,促进第二课堂健康开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聘请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管理员,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了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保证学生进入室验室的时间。学生还以实验室为依托成立了一大批科技型社团,形成了“一室一社团”的格局。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开展产品研发制作,完成科技创新课题。“十二五”以来,我院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0项,其中省级17项,国家级2项。目前“骑客”等社团已走出实验室,注册了公司,进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成为大学生校园创业的典范。
(二)利用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平台,引入企业进驻实验室,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社会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与星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朗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孵化合作企业(目前,这两个企业建在校内,生产运行良好),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培养以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面向“中国农谷”的,掌握城市和交通路灯工程、居民用电、工农业生产用变配电技术,掌握光电转换、风电转换、电能储存、电能控制技术和植物生长灯研制等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三)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本专业先后在黄石东贝集团、国家荆门枣山变电站、宜昌三峡电力、中信重工、中重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集团等行业领先的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此为教学平台,开设电气工程专业行业认知实习课程,构建集行业、岗位技能实践、工程项目演练为一体的实训环境,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交互实施,形成了基于企业生产周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双赢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把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制定了基于企业生产周期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周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把实习的时间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旺季。一方面,生产旺季各种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可保证学生的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生产旺季,劳动力需求量大,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生产的预备队和突击队,协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实践教学安排,不仅学生掌握了操作技术,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帮助企业完成了生产任务,企业还为学生的劳动给付了一定报酬,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五)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完善 “双证书” 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直接与相关专业课程相对接,将职业资格证书应知应会等考核形式与课程考核有机融合。
(六)开展“三段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把学生的暑假变成人才培养的小学期,形成了“三段式”的暑期学生素质提升方案。第一段在大一暑假,安排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查;第二段在大二暑假,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劳动或见习;第三段在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分散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到企业 “拜师”,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寻找研究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参考课题,真正实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双导师”制。“三段式”素质提升方案的实施,学生开拓了视野,端正了劳动态度,并积极融入企业开展研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