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通常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大类。
1.教学目标。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征,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就是教师科学、艺术地处理教材的过程,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3.教学过程。首先,根据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最后,重视课堂的引入和结课。
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
二、教学行为反思
这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师教的行为
(1)显示行为。包括讲述行为、板书行为、音像显示行为和动作显示行为。讲述行为主要内容有: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流清楚,语速适中。板书和音像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板书布局的合理性、板书的适时性和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生特点、媒体的功能与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显示媒体或媒体组合。动作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选择恰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重复示范和演练,使动作达到熟练化、精确化的程度。
(2)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问答行为主要内容有:问题清晰,针对性强,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根据学生回答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讨论行为主要内容有: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小组,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
(3)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2.学生学的行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
(1)注意。可以看学生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2)参与。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等。
(3)交往。我们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4)思维。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5)情绪。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之中。
3.师生互动行为。可参考弗兰德斯师生行为互动“十项分类法”分类进行反思,十项分类法为:(1)接纳学生的感情;(2)表扬或鼓励学生;(3)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4)提问;(5)讲授;(6)给予指导;(7)批评或维护自己的权威;(8)学生应答反应;(9)学生自发提问;(10)安静或混乱。
三、教学问题反思
教学问题有别于教学事故,是可作探讨的问题。可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角度和自我反省角度进行。
1.学生的角度。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2.听课教师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尤其是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课比公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更大。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一场“评课风暴”对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你会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
篇2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中职;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的作用不容小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职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动机、习惯、方法和兴趣相对较差,学习效率不高,且知识断层、信心不足和语境缺乏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难学,甚至厌学、弃学,在词汇学习中出现如下问题:
1. 词汇量少,难以达标。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有明确要求:学习2 200个左右单词(含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同时学约400个左右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能根据构词法自主扩展词汇量。但目前中职生的词汇量总体偏少,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与大纲基本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2. 记忆困难,遗忘普遍。
大多数中职生学习单词的方式是死记硬背,且忽视遗忘曲线规律。由于记忆方法不当,许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单词,效果却并不理想,或者记不住,或者记住的单词容易忘,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学生感觉压力大,学习英语的信心受挫。
3. 学不致用,能力薄弱。
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学生所学词汇难以在听说中得到再现和强化;又因为在记忆时没有综合考虑英语单词的音、形、义、词性和搭配等方面的结合,并且受到母语或方言的影响,语音语调甚至句法都受到干扰,学生在使用英语词汇时经常出现读写错误或混淆词义等情况。
三、中职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1. 注重语境,创设情景。
若要避免教法单一和枯燥,巩固教学成果,教师就必须利用多种方式呈现与再现单词,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创设语境和情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掌握词的音、形、义和搭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呈现新词汇和重现旧词汇,将其有效融入语篇、练习和游戏,让学生注意到词汇的各种功能和相互联系。
2. 强调深入,重视拓展。
词汇教学不能停留于表面,而要善于延伸和挖掘,扩大词汇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多查阅资料找出与词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典故,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将看似孤立、枯燥的单词记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情景。
3. 关注系统,查找关联。
英语词汇量虽然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循,掌握基本的构词法,更容易突破单词记忆的难关。词根(root)、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他们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教师可有意识地传授指点,让学生对词缀、词根有充分的了解,利用单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拓展记忆渠道。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词汇之间的系统与关联,注意同义词和相似词的辨析记忆,并将单词进行科学归类,不仅有利于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兴趣。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比如可将与“帽子”相关的词汇归结为hat,cap, beret, bonnet, bowler等,而“走”可以是walk, pace, step, creep, stride, march, stroll, limp, stagger, rush, crawl等,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和辨析,加强应用和记忆。
总之,词汇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只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和学情,不断摸索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创新、巧用、活用与词汇教学相关的教学法,一定可以让学生从词汇出发,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使中职英语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 [M]. Hove,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侯敏华,林周婧. 依托语境潜移默化地学习词汇[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6).
[3]张韵斐.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矗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篇5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并不健全,其中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必将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瓶颈。就当前来看,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十分重视,但是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发达国家的创业率约为20%-30%,而中国2013年大学生创业率为2.3%[1];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各级机构落实不到位,让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不少困难等诸多问题都与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现存不足
通过对大学创业教育授课教师、企业高管的采访以及实地发放1900份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并总结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高校创业教育“软硬件”水平偏低。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输出者,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作为接收者的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创业教育本身在教学目的和方式方法上就有别于传统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仅仅是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很难发挥其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走访发现有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教学任务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担纲,辅之以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几乎很少有从事创业的社会经历,缺乏指导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创业教育亟待提高之处。
在硬件方面,对创业孵化园等较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的占比约29%。很多创业孵化园并没有有效利用起来。有些只是建立起来,后期宣传和经营不善导致无人问津。还有部分创业孵化园只是吸引了一些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创业计划进驻。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是由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共同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确而且还容易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带,大幅度的降低了创业教育的效率。
(二)企业的参与热情太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支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政府,各高校和企业等主要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十分有限。这样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很大负担,还浪费了其他社会资源。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和创业孵化等方面是高校力有不逮之处同时也是迫切需要社会机构帮助的环节。倘若无法得到企业的支持,难以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2]。国外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投资商对此都十分重视,会把注意力投放在大学生创业项目运行的各个阶段。而国内的项目投资商却恰恰相反,对大学生创业大赛重视不够,极少数关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企业也仅仅是在比赛结束后才开始选择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并且许多别具匠心的创业计划由于缺乏企业的支持而无法展现其真正的市场价值。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还会使社会创新的进程有所减缓。因此,大学生创业大赛虽然每年都有举行,但是比赛结束后创业计划就会被搁置,创业大赛没有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创业资金支持不足且渠道不够丰富。有39.33%的受访者认为资金支持不足。尽管各地政府都有发放一次性补贴,并且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都有优惠,但还是有大量的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受制于资金而对创业望而却步。在欧美等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大学生可以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持其创业,而在国内除了教育部确定的部分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能够获得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外,大部分院校只能依靠自筹的方式,显然无力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虽然各级政府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但是申请条件比较严苛,审批程序也较为繁杂,资金到位也不及时,而且需要公职人员或财务进行信用担保,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启动扶持资金少的仅有几百元,最多也就几千元,主要是给大学生创业以精神上的鼓舞,实际帮扶作用并不大。与此同时,资金支持范围也比较窄,大多只局限于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4]。创业的前期投入得不到有力支持。因为大学生大多信用等级较低,银行“惜贷”成为普遍现象。
(四)政府关注点单一,政策执行力度不佳。近年来,政府在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部和团中央设置了创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国家和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及劳动就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创业政策从行政审批、税收、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学生一定程度的优惠,增强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大学生们对创业政策还是相当关注的,对现在的政策出台力度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政策执行力度不高,金融、教育等系统之间缺乏联动和呼应。政府颁布的创业支持政策关注点大多在创业初期如何获得资金和减免相关费用之上,而在之后的经营阶段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五)各系统相对孤立,欠缺配合。现在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金融机构有各种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金融产品,政府也在不断推出新的政策以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然而学校、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不够,信息传递速度较慢,无法做到信息的及时共享,整个社会没有没有建立起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跟踪服务系统。有时候,各部门之间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一造成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无所适从的窘境。更加令创业者头疼的是由于各系统配合不力导致的真空地带会给创业过程平添许多艰难和障碍。
(六)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创业大赛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缓解就业压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只是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打造成推动人力资源升级的动力源泉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传授,教会大学生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然而当前,很多高校仅仅是把创业教育消极的看待成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并没有把其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创业教育的后续支持保障工作不到位。学校和政府、社会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不够,整个社会没有形成集培育、指导、孵化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对创业成功与否的定义太过片面,有些急功近利。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环境还不存在。
二、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想
(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创业孵化园利用率。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自身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专业素养。同时,高校应当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担任客座教授。一方面可以向大学生们传授经验,避免大学生创业者走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也为本校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创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期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所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
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普及程度较好,但是利用程度不高。创业基地不是单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场地或者厂房,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模拟实战的气氛。所以不妨给创业基地配备不同学科的教师,来指导大学生创业。创业基地也要建立竞争机制,保证真正优秀的创业团队与其创业项目获得所需支持。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政策法规。创业教育仅依靠政府的专项基金或高校自筹经费是很难维持的,这就要求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可借鉴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由政府出面设立主要面向大学生的“创业专项资金”,同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方面应当制定特殊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准入门槛,采取更加灵活的担保方式提供无息或低息的中小额贷款。另一方面,可以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机构,吸收民间资本,积少成多,使其有力量进行创业投资。同时,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创业资金吸收模式,加快完善像校企合作、社会公益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的开辟,通过股权转让或公司上市等途径减少风险投资中资本的流失率,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融资体系,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5]。
政策支持作为导向性工具,支持力度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时可以充分结合区位因素,适度延长税费减免的时间,调整行政审批程序使其相对简化。政策出台后的贯彻和落实尤为重要。因此,还需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三)找准定位,相互呼应。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高校应处于主导地位,毕竟高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自身组织和制度建设,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综合教学体系中,构建课程体系,改良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满足创业学生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知识技能需求;注重在学科交叉点或者不同领域的边界进行探索。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尝试以课程共建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深校企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将社会力量集结起来注入到创业教育中去,形成一股合力。政府在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中要发挥导向作用,在宏观上为大学生创业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把握方向。同时,还要在整个社会支持体系中协调各方关系,起到纽带和剂的作用。由于创业教育中高校和政府提供的技术和信息支持能力有限,而且企业更加接近市场,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所以需要从企业处获得相关技术和信息作为支撑。企业还可利用生产设备将概念迅速转化成产品。所以说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必须以高校为主导,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支撑。
篇6
在近年信息处理与分析相关技术领域的进展中,文本挖掘是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文本挖掘是一个方法群,涉及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可视化等多项信息技术。同很多新兴领域一样,文本挖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方法与模型,但是,Feldman和sanger那个很笼统的定义:“可将文本挖掘大致定义为一个知识密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与文档集合通过分析工具进行交互”,清晰表明了这种方法与信息分析的内在联系。
信息分析方法可广泛用于决策支持和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它也具有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某些方法论优势。但情报学产生至今的数十年时间里,信息分析方法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情报学对本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缺乏有效的宣传之外,信息分析方法本身的效率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社会科学所需要的信息分析方法的效率不高,制约了它们大规模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高效率的文本挖掘方法出现了。尽管文本挖掘方法本身尚未完全成熟,仍在发展过程中,它在专门领域的应用也需要情报学家根据信息分析的特点加以完善,但它作为一种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景已经展示无疑了。
2010年,笔者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考虑到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会受到我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制约,我们需要判断国际上通行的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否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所认同。这就需要从国际上所有已经产生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中提取核心价值文本,并将其置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行考察。由于我国社会并没有形成“社会核心价值”,我们假定代表我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文本,比如《人民日报》全文库或新华网,包含了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这类代表我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文本必定是海量的、非结构化的,除非采用专门的方法与工具,否则无法发现这些文本中所包含的社会主流价值,也无法判断它们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联系。
篇7
Li Zhiqiao
(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广州 510640)
(School of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智慧型教师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其素质养成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用高尚师德统帅教育智慧的灵魂,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智慧的内涵。新时期,勤于反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育智慧的层次,都将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素质养成。
Abstract: Smart teacher has high level of educational wisdom, which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Virtue of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 wisdom,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wisdom based on practice. At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be eager to rethink, constantly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wisdom, which is helpful to develop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wisdom.
关键词: 智慧型教师 素质养成 创新 反思
Key words: smart teacher; qualities to develop; innovative; reflective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50-01
0引言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所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的出版,引起我国学者对教师智慧和智慧型教师等命题的深入探讨。智慧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和知识传授型教师而言的,指具有较高智育智慧水平的教师。长久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培养途径的制约以及西式教学方式的牵制等,都严重地束缚了教师智慧的养成。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同样,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以知识和信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根据知识经济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呼唤,时代急需大批智慧型教师,根据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和智慧生成的必要条件,探索智慧型的成长路径和素质养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师德为首,统帅教育智慧的灵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上曾经说过,“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之模范也”(汉代杨雄语),高尚师德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不思进取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离开师德,教师资格即无从谈起,更惶论教育智慧。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师德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有良好教风的熏陶才可能带出优良的学风。
师德是教育智慧的灵魂。广大教师应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实际,摒弃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深厚的职业情感,提高师德水平,做一位充满爱心,守岗爱业,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人师。
2立足实践,充实教育智慧的内涵
实践是教育教学的载体,是教师成长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沃土,是教育智慧的依附。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智慧才能得以展现和提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失去实践的“源头活水”,便无法生成“清如许”的教育智慧。智慧型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不忘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得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但是,仅有丰富教育实践或仅有满腹教育理论的教师都不是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和实践教学,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寻,在实践的沃土上播下智慧的种子,充实教育智慧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知;以饱满的热情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借助易懂的现代化的媒介和科学的教育手段化解难解的知识硬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强有力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育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勇于创新,追求教育智慧的本质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家”,教育是创新的科学,创新是教育智慧的本质所在。
智慧型教师须臾离不开创新和创造。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善班风和课堂教学气氛等。提高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坚持从事教学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或撰写研究论文。一本教案行天下的时代早已结束,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应该与时俱进。知识更新的步伐也明显加速,智慧型教师一定是爱学习并坚持终身学习的人。拥有新知识并通过研究获取新成果,才能为自己旧的知识结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高校,不仅博士生、硕士生,就连本科生都已广泛加入科研大军,少数优秀学生业已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将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为人师者,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如果连学生的创新节奏都跟不上,则无法继续胜任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
4勤于反思,提升教育智慧的层次
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能力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将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提炼,生成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反思也是一个结合他评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快速获得成长,提升教育智慧。
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亮点何在;某节课为什么会得到学生较低的评价;课堂应激反应如何;知识传授的效果是否理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等。善于反思的教师,即使是与同事聊天、给学生解惑、听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甚至看一个电视讲座也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加反省进而获益。反思的成果应及时记录,可坚持写教学日记。利用博客书写并发表也是好办法,不仅能记录下自己成长的体会,还能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分享,快捷地获取多方观点,择优择善运用于教学实践,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生活中存在大量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但不能因此否定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某个瞬间突然学会骑自行车,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是如何学会的;又如,我们可以在二十件雨衣中挑出自己的那件且一言不发。虽然我们不能清楚地说出是如何认出自己的雨衣,但我们完全清楚地懂得如何做这样的事情。波兰尼认为,任何知识都含有缄默知识的因素,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缄默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信念,在缄默知识参与下对目标问题的认识结果就产生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提出为我们理解教师教学智慧打开了新的视角,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隐性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传授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启迪智慧。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与学习的方法。当下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规划我们的行动方向,教育才能真正使人的智慧生成,才能打造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好似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整个课堂效果,很多时候看似设计完美,非常理性地教学,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隐性知识:教师教学智慧意蕴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即隐性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体验,只有教师本人深知其妙,他人却无法复制,是教师通过提高自身修养与反思教学实践而获得的。由于缺乏明晰的意识与清晰的条理,所以教师无法系统地表述,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是以不明显的、隐蔽的方式起作用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专家学者希望通过讲解的方式将自己拥有但新教师缺乏的“能力”或“特质”传递给新教师,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效果并不佳。因为专家所知道的大部分是隐性的知识,即教学智慧。这种隐性知识或智慧难以通过形式化的直接教学方式来获得,它是教学从“技术”走向“艺术”的催化剂。由于教育情境里的教师、学生、气氛、时间都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的积极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智慧得以实现。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智慧只能由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实践中去建构,或是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得以形成。当然,教师教学智慧并不是纯直觉,神秘而不可得的,教师的举止谈笑间皆可蕴含智慧。亚里士多德说,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就是善于正确考虑的人,谁也不会去考虑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或他无能力去做的事物。践行的领域是可以改变的,教学智慧就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能力。隐性知识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大量隐性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
三、隐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教学智慧养成途径
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注重教学智慧的养成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教学智慧的内隐性、不可言传性,要求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心从岗前等技能培训转移到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意识上来。因此,教师应注重个体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加强教学日常反思,养成批判、创新能力。为教师教学智慧养成提供思维与理智保障。
(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学校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养成其教学智慧而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选拔一批富有经验、专业能力强、具有责任心、爱心的资深教师一对一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其尽快进入教师角色。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提供青年教师以心理、情感的支持,更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传统教师养成中“传、帮、带”的“师徒”指导关系多是一种非正式、松散、临时性的,效果不甚明显。这里所指的导师制是正式的,它源于组织的期望,经过学校的安排建立,指导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结构化和合约化,且有一定任期,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规范,更加集中于养成新教师的核心胜任力和动态的工作能力。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教学内容上,品德培养和智力开发同等重要;教育环境上,崇尚和谐、宽松与自由。导师制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导师制类似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样式,但现在社会提倡的不仅仅是“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知识技能的单一传授,更是“新老教师”双向选择,优势组合,需求相契的互助发展模式。在终身学习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反思才能顺应时展对教育的需求,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也才会不断完善。“新老教师”通过建立共同的兴趣共享,“传、帮、带”的互动过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青年教师从导师身上学到的往往是很难提炼的隐性知识,比如,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化的管理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对教师教学智慧养成的作用更为显著。“师徒”间逐渐建立的默契使双方隐性知识达到交互效应,从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的徒弟”感觉。这种榜样模仿效应具体表现在:“一个提出正确问题的榜样,一个创造新的方法以解决选中的问题的榜样,一个无情地进行自我批判和严格地尊重事实的榜样,一个简单明了地阐明结果和概念以及把生命完全投入其正有价值的事物中去的榜样。”事实上,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与情感上的支持。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学岗位,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在心理上的压力更多是通过导师的帮助进行疏导,导师实际上扮演的是“良师益友”的角色。
(二)加强教师教学日常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两大核心要素是经验与反思。可见,反思是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养成教师教学智慧,需要对教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再反思,不断地从反思中提纯和升华。反思性教学是养成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渠道。教师可通过写反思型日记、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借助社交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日常反思。反思日记作为教师反思结果的文本载体,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反思后进行教学,从而积累经验,生发智慧,逐渐形成一套个人教学知识体系。反思日记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普洛格伏就曾建议,日记的格式或段落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人的对话、深度的感触、隐语和期望等。教师通过回顾一天的授课,记录其在课前准备、课堂情境、课后评价等方面做的是否到位,通过这样的总结与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越来越明晰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是合适的,什么样又是需要修正的。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其一生之所以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追溯原因,主要一点便是他坚持写了三十年的教育日记。同事间的协作交流、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是其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行为等。同事们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行动的影像,……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之一,他们对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学习效果会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想法,通过一对一交流,组织讨论会,写匿名建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获取教学成绩的反馈。当我对自己日常与孩子们的交往进行教育反思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教育本性,它目前所存在的局限和所具有的潜能。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一位优秀的教师必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教育信息媒体等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帮助自己成长。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平台,教师博客(Blog,Weblog缩写)、教育论坛(BBS)和其它社交软件微信、微博、QQ等。这种网络日志的形式不仅打破与同事交流的时空限制而且解决了那些涉及隐私且又羞于同事交流的问题。同时,让教师反思日常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群体间进行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交流,挖掘内隐于事情背后的教育理论、教育信念,从而升华思想,促进自身教学智慧养成。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篇9
关键词:教师智慧;倾听;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18-02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位个体鲜活生命的象征,是个体直面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品质和境界。智慧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当下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晶。在人的智慧发展方面,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智慧的教育培养智慧的人。智慧的教育,离不开智慧的教师。可是,教师的智慧到底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究的问题。我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听与对话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倾听是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教师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探明学生所感、所惑、所思、所想,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倾听同事上课,尤其是倾听老教师的课,不仅可以快速积累教学经验,而且以同事(老教师)的课为参照,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与不足,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倾听学校领导的谈话,学习如何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和态度,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比方说教师可以经常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对“好教师”“好学生”“好学校”“好教育”是怎样理解的?我还能够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更好吗?等等。各学科的教师还要注意倾听教材的声音,对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要涉及倾听。
倾听是为了更好地对话。教育的本质和精髓是对话。离开了对话,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教师没有智慧基础,师生之间高质量的对话就无从进行,教育就由此落入平庸。以“师生课堂对话”为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理解恰好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准备的,此时,教师何去何从?教师靠什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引导?只能是靠教师的智慧。此例不仅说明了教师智慧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师生对话能有效地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简言之,教师的智慧是师生对话产生的前提,师生对话能有效地生成教师鲜活的教育智慧。
二、阅读与反思
真正的阅读是教师与文本、自身、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这里所指的阅读,不是指教师阅读一些教学参考、优秀教案之类的书,而是指阅读经典的教育名著等。在阅读这些名著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能得到充实和完善。比方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我们会思考:作者所谓“真正的人”是指怎样的人?为什么这种人是“真正的人”?怎样培养这种“真正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能还会进一步思考:假如我是作者,我所认为的“真正的人”又是怎样?“真正”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一致吗?假如不一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一致?等等。这种对教育名著层层深入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生成的过程。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经验的一种内省,这种内省的唤醒有助于教师成长的自我感知。从教育行动的角度看,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我这样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我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行动?更好的行动意味着什么?等等。教师在对这些问题反思的过程中,积累、打通、内化经验,有助于教师产生行动的智慧。
教师进行反思的最好方式是写作。写作即研究。写作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用心地品味教育人生,敏感捕捉日常教育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从而自觉地去探寻教育的规律与智慧。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内心世界会变得纯粹、细腻和从容,更易于教师智慧的产生。写作方式多种多样,但不是所有的写作方式都适合中小学教师,笔者认为,适合中小学教师写作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记等。以教育叙事为例,教育叙事就是中小学教师讲述(撰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特别有助于训练教师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教师智慧的重要内容。
阅读、反思、写作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表现在:反思能让阅读和写作变得更有品质和品味,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反思和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写作能让反思和阅读更深刻和持久,三者都有利于产生教师的智慧。
三、实践与锻炼
篇10
几天以前,笔者听课时看到一个关于课堂教学的故事,自认为很精彩,所以欲与朋友们分享,也想谈谈自己的思考。故事是这样的:
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老师精彩的预设和学生给力的配合,都让这堂课看上去无可挑剔。大概是到了课时过一半的时候,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敏捷地举起了小手,想争取到这次发言机会,这和之前的提问没什么不同。既然都举着小手,那就随便点一个,我想这可能是老师作决定时候的考虑。于是她走到教室中间偏后一点的区域,顺手点了一个手稳稳举起的同学。我以为,这也会和前面问答环节一样“顺利”,不过我好像错了。那个同学没有和之前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样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而是犹豫了―下,而且站起来也没有立即回答问题。老师面带微笑地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我很赞同老师这样的做法,我以为,这样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那个同学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下终于开口了:“老师,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让老师措手不及也让观课者感到意外的回答。活跃的小学生们议论开了,观课者也小声“交换意见”。我把注意力继续转向老师,看得出她听到这个答案后一脸疑云,不过她马上就调整过来,用舒缓的语气问道:“你不知道,怎么也举手了呢?”这个时候,我开始欣赏老师果断的应急处理能力。她没有直接让这个同学坐下来终止这个“意外”,而是选择了继续追问,我以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她在这个过程中还了我们课堂的真实,一堂公开课的真实。“因为我不想让其他同学看不起我。”学生底气不足而且低弱的回答却让我觉得分外真实。这个时候老师亲切地对那个学生说:“没关系,虽然你没有回答上来问题,但是老师知道你在思考,知道你不想落在其他同学后面,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一时间,我为老师及时化解课堂上的意外而赞叹,也为她能借此进行一次激励教育而欣喜。
这堂语文课引发了我对“意外”教学场景中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思考,我以为,它至少包括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准确的判断力。
教学之所以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的生命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预设,即便再周全,也不可能是点面俱全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动态意味着不确定性。但是,教师可以做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学情、环境等影响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判断。这种判断越准确,越有可能让教学活动的根基牢靠,也就越有可能成功掌控课堂。从这个意义来讲,课堂教学进行之前,需要对相关教学要素进行判断。从具有判断的意识到尽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是教师在这一阶段生成教学智慧的必经途径。
第二,沉稳的应对力。
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一些“意外”,是由教学的复杂性决定的。巧妙处理这些“意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无法预约的精彩”;相反,被“意外”牵绊,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展和效果。当然,这种情况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这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必须接受的挑战。尽管老师都希望教学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情况进行,但这不免有些理想化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预设之外的“意外”,也是教学本身包含的东西。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应对“意外”时的那份沉稳,正是这份沉稳,才使得教学更有成效。
第三,高超的驾驭力。
如果说准确的判断是前提,沉稳的应对是依托,那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是保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而就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每一堂课又是一个小的动态系统。既然是个系统,那么就应该有相对完整性。课堂教学,需要一种持续不断的驾驭,任何环节上的差错或者失当都可能成为这个小系统的“疟疾”。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仅指常态下按部就班式的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还包括非常态“遭遇意外”后巧妙处理,并继而从新的教学着眼点起步重新驾驭课堂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常态下教学有的放矢,能不能确保“非常态”下教学的有序进行,既是衡量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必要途径。
第四,慧敏的反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