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器械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器械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器械行业发展

篇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院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和竞争欲望。而迄今为止,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少关键技术仍被跨国巨头们所垄断,除了知名的老牌厂商,韩国企业也大举进入了中国市场。三星携手全中国的社区医院,全面打造“健康产业”;而器械商喜来健已经在中国发展了1200余家体验中心,覆盖了30个省、市。外国公司的进入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培育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我国医院大规模装备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不过十年时间。就整体而言,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其设备中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2007年国内市场容量达到800多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7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几年来,我国医疗器械新生产企业和新注册产品数量的增长很快,表明境内企业产品被国内医疗市场的接受度在不断增加。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发展带,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成为本土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其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因为本身所具有的条件不同,这三大产业聚集区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包括珠海、广州等地),主要产品有监护设备、超声诊断、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和伽玛刀、X刀等大型立体定向放疗设备、肿瘤热疗设备等,直接反映着现代医疗器械的新技术。

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标志着中国顶尖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都在北京。在医疗器械行业中,最新技术和人才培养优势都在北京。以北京为中心的环勃海湾地区(含天津、辽宁、山东)医疗器械发展势头迅猛,一个包括DR、MRI、数字超声、加速器、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和呼吸麻醉机在内的数字诊断治疗设备生产企业群正在形成。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含江、浙)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群之一。高质量、一次性的医疗器械用品及耗材畅销国内外,小而全是长三角地区医疗器械产业的一个特点。

随着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加剧,医疗器械外包业务正和中国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医疗器械制造的外包与汽车、机电设备、建筑工程的外包生产并无本质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三五年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成为吸引外资的突破口。

2 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医疗器械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医疗器械产业占整个专业设备制造业的份额在不断上升。其中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产值达7亿元,年产各类助听器93万只,居全国第一,其中耳背机65万只,为全国第一;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年产值达3亿元,居全国同类企业首位;福州梅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值达到1.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

在看到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各医疗器械企业原先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全部解决,行业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厦门市医疗器械企业情况分析,全市共有54个医疗器械企业,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据统计,2005年总产值约11亿元,这11亿产值主要是由“麦克奥迪(显微镜)”、“柯达(数码影像)”、“瑞声达(助听器)”三家外企贡献,其余51家企业的贡献甚微。54家持证生产企业,注册产品128个产品的种类,但能列为仪器设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除少数几家的产品外,难称高档医疗器械。但我省诊断试剂目前起步较好,其中三大宗产品(生化、免疫发光、免疫组化)技术较成熟。同时,激光技术及激光器我省也有发展优势。我省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必须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融入传统产品促进升级换代,要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从源头上提高竞争力。

3 加快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1世纪初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政府的战略,要在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中进行策略研究:

3.1 借鉴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崛起和发展的经验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和制造业发展带,它们虽然具有的条件不同,但能因地制宜,产业聚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它们的崛起和发展,对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有着许多借鉴作用。如: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研发生产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是其强项。这一区域国际交流、贸易、合作活跃,产品立足于全球一体化市场,重视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走国际化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特点。显然,这一区域形成与其特殊的政策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原有的经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激励和培植,是使医疗器械产业在深圳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环渤海湾地区诊断治疗技术引人注目,是由于几年来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企业借助政府的关注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科技能力,势头强劲,潜力不可小觑。

长三角地区的特点是产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活跃,地区特色明显。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以及江苏发达的有机化工工业的带动下,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群之一。国际化的生产和销售,使其在海外具有良好的声望。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福建与台湾之间的联络带来了新的空间,同时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给福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福建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应立足于福建产业基础,挖掘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从三大产业集聚区中吸取发展经验,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新的崛起之路。

3.2 加大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支持

影响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产业政策环境改进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政策环境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省内企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帮助它们发展;二是对于国内大企业、大科研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它们到福建投资办厂。对于产业政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策扶植、组织研发、管理接轨。

3.2.1 加大专项投入,搭建公共的技术平台

设立省、市两级政府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战略性产业研发机构,强化前瞻性产业技术研发。一是用于搭建一个公共的技术平台。帮助协调我省医疗器械研发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强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用于企业技改、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的建设、基础性研究、中上游技术创新。三是对于开发国家一、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和为新医疗器械开发服务的实验室及临床试验,给予一定的扶持。

3.2.2 建立医疗器械采购支持制度,激励自主创新

在欧洲和日本,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来扶植的,通过税收、信贷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和促进产业发展。政府采购医疗器械时,同等技术水平的产品,本土的即使比进口的价格更贵,只要在10%以内,政府仍然会选择本土的产品,因为政府采购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当然应该用来扶植本地的企业。

要通过建立省内企业医院医药见面订货会等形式扶持省内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制度激励自主创新。对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医疗器械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根据采购制度采购支持。

科技、财政部门要制定有关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管理办法。要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将地产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各地药监部门要严格把关,凡符合采购要求的地产医疗器械,必须优先购买。

3.2.3 管理职能接轨,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

省医疗器械监管部门要坚持监、帮、促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在管理过程上对创新产品和重点企业拳头产品的系列开发的新品种上市审批应缩短时限、简化程序,重点扶持已具规模生产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促进龙头效应,加快其发展。

工商部门着力打击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容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合法厂商的市场地位。纪检监察部门则大力整肃有关医疗器械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腐败现象,维护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环境。

要切实把政府管理产业的职能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由依靠政府推动向政府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转变。

3.2.4 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

当前,我省正努力实现“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充分利用我省的地域优势,通过与海峡对岸相关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在“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上要有作为。如与台湾企业建设“研发―生产”模式,在金融服务上,与台湾企业建立“融资―生产―出口”三角模式。

3.2.5 实施名牌梯度培育计划,推进品牌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名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以医疗器械名牌企业为主体的大企业集团和以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强势品牌群,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培植,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医疗器械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实施名牌梯度培育计划,争创更多的福建籍医疗器械“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

3.2.6 引进嫁接打造医疗器械行业航母

我国的医药工业较早就实行了改革开放,国际医药工业前25名跨国公司都在我国合资办厂,一些地区和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整体提升了实力。各级政府应站在全省医疗器械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的高度,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力争吸引一至两家跨国医疗器械行业巨头在我省进行大规模投资办厂。

3.2.7 引导培植医疗器械行业龙头

一是倡导强强联合,引导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二是鼓励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大胆收购、兼并那些解困无望的企业,利用他们的壳资源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组建大的集团公司,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加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联合。医疗器械行业界开展工商联合,可以使生产企业利用商业企业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和市场作业反馈系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商业企业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保证质优、价廉的货源,达到双赢的目的。

3.2.8 依托园区做大做强医疗器械行业企业

以园区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园投资办厂,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要给予孵化器园区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让落户企业生产的新药械优先进入省医保目录,力争使园区很好地体现出自主创新平台对工业集中区的服务和依托,对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支持和促进,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培育。

3.3 建设福、厦、莆、宁、泉五个产业基地

3.3.1 建设福州创新研发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建设具有医疗器械创新能力的研发型产业基地,创造出具有福州特色的,具有创新研发、产业链完善和市场配套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发挥生化、免疫发光、免疫组化、激光技术及激光器、助听器、口腔治疗仪器等六大宗技术,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从源头上提高竞争力。到2009年,成为全国创新研发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之一。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

3.3.2 建设厦门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建设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成为我省重要的医疗器械,尤其是与电子、光电技术融合的新型医疗器械生产基地,要抓住区域国际交流、贸易、合作活跃的契机,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09年,成为全国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之一,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33亿元。

3.3.3 建设莆田全国民营医院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充分发挥莆田在全国民营医院网络优势,建成集医药器械药品研究、开发、销售、应用和服务相配套的医疗产业,成为全国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成为全国唯一的民营医院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3.3.4 建设宁德保健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宁德市要立足港口、区位、开放口岸和医疗保健按摩器械产业群体优越,整合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国际医疗保健产品接轨,开发建设保健器械产业园区,建成具有医疗保健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3.3.5 建设泉州传统提升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要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泉州与台湾之间的联络带来了新的空间的契机,依托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泉州工业产业基础。通过与港台相关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把培育与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具有泉州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到2009年,全市医疗器械行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成为快速成长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篇2

关键词: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研发;行业整合;组织创新。

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三分之一是依靠使用农药减少病虫害来保证的,而蔬菜、瓜果、茶叶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正常供应则更需要施用农药来保证。据农业部统计,一般农药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4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投入产出比则高达1:10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发展,我国农药产业至今已颇具规模,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近几年来实现了大量出口。目前,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2009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226.2万吨,同比增长12.3%,其中除草剂产量同比增长18.3%,达到81.6万吨,占总产量比例的36.1%,农药出口数量同比增加4.7%,我国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农药行业发展的环境约束

我国农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不断凸现。

首先,农药在生产和使用中的三废排放与面源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侵害。

我国农药品种多、用量大,其中有70%至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大气、水体、土壤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长期和潜在的危害性。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产生的农药漂浮物,尤其是用气雾弹、烟剂或飞机施药,可造成大量的农药飘浮,农作物、土壤和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的农药微粒,一方面会经雨水溶解和洗涤后降落到地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另一方面也会随大气气流向各地扩散,污染更广阔的区域。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水的流动以及农田灌溉,会使一部分农药灌溉水进入水体,更直接的水污染则是在水面喷洒农药或在水体中清洗施药器械。农药进入水体后在水流的作用下稀释扩散,污染范围逐渐扩大,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一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防治病、虫、草害直接向土壤使用的农药,有相当部分沉积在土壤表面;二是喷洒农药时雾粒降落到土壤上;三是农药随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土壤。农药进入土壤后会被吸附,由于化学农药降解速度缓慢,农药残留不断增加,被农药长期污染的农田土壤会出现明显酸化,土壤养分随污染程度加重而减少。

其次农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环境压力。

农药虽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在保障农业产出的同时,也给农业的生产环境和消费环境造成了明显副作用:农药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最终会转移到土壤,加上其对土壤的直接污染,农药的使用形成了对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环境的威胁;而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则严重危害人们的饮食安全。

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农药行业需要在工艺和产品两方面同时升级,真正发挥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不能只注意农药的产量和药效而忽视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危害,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有毒农药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保标准。例如,国家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在农药中使用;2008年3月1日起,农药原药企业和制剂企业不仅要在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上达到一定标准,而且要在投资规模中保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这些举措直接抬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强化了企业的环境约束,对整个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 农药行业的特征与结构调整

从投入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出成果看,农药行业是以石化基础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化学反应过程,并以化学原料或化学制剂为主要产出成果的一种工业,这属于精细化工行业。而从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来看,其主要环节成为中间体、原药和制剂,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环节。农药行业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①高投入、高风险。同医药行业类似,农药行业也可以分为研发型企业(R&D Based Company)和仿制型企业(Generic Company)。这两种企业对技术开发和市场风险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创新型农药企业从事新农药成分的创新并拥有专利,形成“知识产权一丰厚利润一巨额研发投入一新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此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小,但技术依赖性极强,能否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以国际巨头拜耳、先正达、巴斯夫等为代表,他们控制了农药行业的技术来源,获取了这个行业的高额利润。仿制型企业主要生产专利期满或不受专利约束的农药成分,占领农药品种因专利到期后而扩大的市场,绝大部分的国内原药企业属于此类型,他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强,价格竞争比较激烈,利润不如前者丰厚同时技术来源有着先天的滞后性。

农药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企业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创新型农药企业发展。然而进入农药行业的高端领域有着两道门槛:资金和风险。使用随机合成筛选的方法开发一个新农药的有效成分的费用一般在2亿美元左右,经历6~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发和试验过程,需要筛选10~15万个化合物,其高投入、高风险特征显露无疑。

②行业集中度高。由于农药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因此,全球农药市场目前是一种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局面,近年来世界农药公司之间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兼并与合并,使世界农药生产更加集中,垄断性更强,也更具有实力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和研究。1994年世界大型农药公司有10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0%,而到2006年只剩下6家,分别为拜耳、先正达、陶氏、巴斯夫、孟山都和杜邦,这六家公司均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4%。

相比于数家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巨大市场份额,我国农药行业农药产业具有行业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特点,根据相关研究2006年以产值计算的前十位企业占行业总产值比重不到20%,前三十位的企业占行业总比重也仅为30%左右。具体来看,这些小型农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仅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微薄利润,同时,单个企业实力弱,无力承担

创制农药新品种的巨额资金,研发与生产的技术水平明显偏低,甚至完全没有研发能力,停留在生产过期专利产品或者仿制农药的阶段,产品附加值很低,而生产工艺的落后又造成了农药生产的合成收率较低(平均收率不到40%),原料浪费严重,进一步加重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废水废气等排放),加上其薄弱的盈利能力难以保证对污染的有效治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我国农药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不利于我国农药行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及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③以农业为依托,属于支农行业。农药是以农作物为主要施用对象,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化学原药或药剂。因此,农药行业是一个支农行业,既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又要及时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全球对农药使用可能带来人类健康的损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制定有关农药的立法、登记、登记后管理、药效试验、环境效果和农药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准则。目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等标准,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壁垒。因此,农业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在客观上要求农药行业针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代表了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相应地,农药行业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势必要求农药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本。

农业中存在一个明显发展趋势,即生物能源的兴起引起了对能源型农作物的需求,带动了玉米、大豆、甘蔗、油菜等经济作物的需求。与此同时,在这类经济作物中广泛地使用了转基因技术,以保证其产量的大幅提高以及种植成本的降低,这意味着农药行业未来将有可能着力于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的新型特种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无疑,这在技术上对农药行业形成了新的技术门槛,客观上要求农药企业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

农药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行业集中度,以及支农等特征的行业,并且这些特征是互相联系的,而只有具备上述行业特征的企业才能主宰支农特征所带来的行业机遇。

3 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农药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正在逼迫农药行业改弦更张,农药行业的国际巨头纷纷寻找解决之道。一方面,在生产工艺上,针对化学农药的特点,选择最优原料,例如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上改善合成工艺,开发出更多的剂型,并且提高原料使用率,降低“三废”排放。鉴于农药终端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农药制剂的技术要以对靶体高沉积量、施用方法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更多地向生物农药进军,开发出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产品,同时在现有的化学农药(例如菊酯类和杂环类)基础上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中国的农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其路径选择有以下几点。

3.1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行业结构调整的首要路径是加大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随着各项政策加强了对高毒农药退出机制的管理,在原高毒农药领域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缺,这部分的市场空缺将被低毒高效农药所代替,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致力于相应新产品的研发,将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根据农药行业特征,企业被分为研发型企业和仿制型企业,前者为技术依赖型,处在价值链的高端,而后者市场依赖度较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但绝大部分企业是仿制型企业,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很低。如果继续走仿制之路,技术来源将受制于人(跨国农药巨头),我国农药行业就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农药“十一五”规划鼓励各种资本继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升我国农药创制能力。以南北两个国家级农药创制中心为骨干,除吸引一批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加入农药开发与创制队伍外,还要争取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集团以自主开发、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农药创新,从而使“十一五”期间有5~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入市场。另外,还将建成2个以上符合GLP认证体系的实验室,保证我国农药安全评价体系得到国际认可,为我国农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并举,我国的农业行业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盈利模式,创造本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加快行业整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运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环境约束。在农药行业中,大多数小企业不具备技术水平和资金力量,无法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小、散、乱”的局面也为监管带来了困难。因此,关停资质不够的小企业,促进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在环境约束条件下加快行业整合的必然选择。据我们调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仅无锡市就关停了近千家小化工企业,其中便有一批农药企业,这些企业的关停为环太湖流域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加快行业整合也是加大研发力度的客观要求。农药行业的研发需要高投入、周期较长,且具有较大的风险,一般的小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以及高度不确定性的研发前景,只有实力雄厚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才拥有条件。熊彼特认为,虽然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在短期内不是最高效的,但是这种市场结构为厂商带来了垄断利润,成为研发费用的最主要来源。从长期看农药行业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产品创新。创新丰富了市场产品种类,改善了产品结构,促进了行业成长。对比全球农药行业的高度集中,我国农药企业地域分割严重,规模较小,因此跨地区的行业整合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从2006年7月1日起提高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的核准,同时,将大幅提高农药制剂产品的登记费用。可以预见,通过资源的兼并与重组,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将加速,这将有利于行业的转型升级,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持续而稳定的前景。

3.3促进产业内分工,催生一批提供专业研发服务的新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