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风险防范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境外投资风险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

篇1

关键词:境外投资 风险防范 研究

一、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境外投资防范体系分为很多类,其主要目的是要完善境外投资的运行制度,靠制度来使境外投资行为明确化、规范化。当今,我国境外投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境外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从结构上看,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对非洲以及拉美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非常有限,并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从产业结构上看,投资主要偏重于加工和制造这种初级产品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少之又少,这样的投资行为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缺少对境外投资的研究

因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在政治、法律、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经济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如果在一个投资决策前,不对其做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会造成很大损失。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在投资前,不对项目做可行性的研究,急于向境外投资,这样就使得整个企业面临财务上的巨大风险。

(三)技术水平的落后

在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显得特别丰富,这就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所以在境外投资中,都集中在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但国外的高科技、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都已经逐渐开始成为支柱产业,这也是导致我国境外投资和国外产品竞争力差距大的一方面,所以在和国外的竞争中,对于我国而言,就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二、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因为国际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我国境外投资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将这些风险分类,主要分为:企业境外融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政府监督风险、境外投资环境风险等,如果站在投资的角度看,主要是融资风险和投资环境风险,这些投资风险还受到投资所在国环境以及政府监管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境外的融资风险

我国境外投资通常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主要表现为:

境外投资融资渠道主要是来自当地的银行、全球授信和应收贴现这三种途径,对国内的融资渠道而言,境外投资的融资渠道相对较窄。

我国对境外的融资渠道根本不够重视,对国际的融资环境不够了解,不会利用国际融资。

我国对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并未建立完善的融资支持和便利化服务的体系。

(二)决策风险

我国投资的主要决策风险表现为:

盲目决策,没有建立决策风险分析和控制程序。决策中,往往是根据目标,选定多个方案,然后评估出每个方案的风险,再根据评估风险的结果来选择决策方案。

在决策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控制程序。目前有很多境外投资者都没有建立起一套控制程序,并不能确保决策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在投资决策遇到突况时,不能及时进行补救,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对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的建议

我国境外投资,首先要建设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风险投资防范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同建立风险综合评价系统、建立预警和监视系统,要正确识别风险、办理保险,投资者要协调好与东道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分散投资风险。我国需要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当我国投资者在境外遇到政治风险的时候,可以及时将其弥补。我国也要适应海外投资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对境外投资担保的机构,提高投资者抵御境外风险的能力。

四、境外投资所面临的国际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我国“走出去”计划中最不可预测的风险。境外投资所面临的政治环境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如今发生战争、军事冲突等政治风险正在下降,但来自东道国政府的干涉和工会罢工等政治风险正在上升。

(二)境外投资的决策风险

境外投资决策的是否正确,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中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选择和确定国家市场进入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安排。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和决策风险是评估和防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不同的的国际市场进入类型,境外投资者所面临的国际风险也有很大不同。

(三)海外的融资风险

我国投资者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等风险,同时,还面临着各种金融障碍,国内的银行在提供跨国服务的时候,基本都只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务,根本无法满足境外投资者海外并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需求。因为受到国内体制的约束,我国的各大银行还不能对海外公司的融资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

(四)跨文化的风险

境外投资者在东道国投资经营的时候,所面临的文化环境、语言习惯等文化差异都使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境外投资者在东道国,除了要面对当地的民众、政府以外,其消费者、供货商、雇员等文化差异都对境外投资者构成挑战,因为在国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境外投资者不了解这些差异,便很容易导致经营的失败。境外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多元化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境外投资的风险。我国的境外投资者在国外常常因为缺乏文化管理的经验,经常与国外文化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投资失败,这些都应该引起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2]王文创,陈泰锋.关于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6

篇2

一、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防止盲目投资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境外投资,也应当以拓展市场、追求投资收益回报为基本出发点,那种仅仅为了规模的扩张、而不考虑投资经济效益的盲目投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是不可取的。当前,席卷全球的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和破产清算浪潮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尤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供应商安然公司的倒闭,为那些不追求效益仅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的企业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在进行境外投资决策时,一定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进行科学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投资效益的分析。只有对那些有投资效益的项目,才能进行投资。财务部门在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应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估算,在进行效益估算时,对使用的数据一定要通过多方调查论证,尽量使用准确的数据。在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上,要重点把握投资回收期、内含报酬率、净现金流量等关键评价指标。只有在项目可行性分析环节起到财务闸口作用,才能将境外投资的决策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二、充分利用全球金融资源,进行多渠道融资

要防范与规避海外投资的融资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要量,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其实际资金需要量高于预测资金需要量,即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二是项目正常运转后,应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定单采购原材料、按定单组织生产以减少库存积压,从而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三是准确进行资金缺口预算,提前准备融资方案。一般来说,公司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就应当制定年度现金流量预算,测算全年资金缺口,并提出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案,供经营决策者参考;四是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择优选择融资方式,进行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如当地融资和国内融资相结合,进行当地抵押贷款融资、票据贴现融资、从关联公司拆借融资、通过国内跨国银行的全球授信额度进行融资等。

三、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规避政策风险

要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的政策风险,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资源,采用“借力”手段来实现。一是通过当地或国际上知名的会计师楼、财务咨询公司的咨询服务来实现境外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日常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报告的提报、纳税的申报和各种投资优惠政策的享有等;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财务管理人才进行境外公司的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本土化。财务管理本土化,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规避政策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建立科学的财务监控体系,掌握财务控制权或监控权

对境外投资进行有效的财务监控是防止境外企业资产流失,实现境外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失去了对境外投资的财务监控权,就失去了对境外资产的支配权。一个科学有效的境外投资财务监控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财务监控权与股权相匹配的原则。对境外独资公司,投资方应当具备百分之百的财务控制权,财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等一切财务事项均应由投资者进行决策。对中方占大股的境外合资企业,中方投资者应当享有财务人员的聘任、考核和报酬决定权;对中方占小股的境外合资企,中方投资者应当享有定期或不定期查阅、审计企业账务的权利。

二是定期提交财务报告的原则。每月、每年定期向投资者或股东提交月度、年度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实现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我国一些境外投资企业中,却出现了拖期提报或不能提报财务报告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境外投资监控不到位引起的。这种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境外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或决策者是相分离的,财务报告是经营者提供给所有者或决策者的境外投资企业运行状况的总结,所有者或决策者通过财务报告反馈的信息进行新的经营决策,以保证境外投资企业更好地发展与壮大。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涉农企业;“走出去”;外汇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8)-008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出台,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农业技术输出和国际合作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与六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投资合作关系,商务部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在涉农企业境外投资越来越热的同时,“走出去”涉农企业在融资、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杨凌支局对辖区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走出去”的陕西A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剖析金融与外汇政策在助推涉农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案例介绍

(一)A公司基本情况。A公司是陕西省专业从事牧草新品种的引进、研发、繁育及其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草业公司,注册资本3001万元,年加工、生产牧草能力可达到1000吨。截止2015年4月,农业部共10批次向24家企业发放了《草种经营许可证》,其中A公司是陕西省唯一一家获得该项许可的企业,其自主拥有牧草种子分选加工、系列草产品加工、牧草种子繁育等技术,共有员工1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85%,兼职高科技人员12人。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经营,企业已形成工业化的管理模式经营农业,在种、管、收等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标准化作业,初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方式。

(二)境外投资项目基本情况。根据我国近年来牧草需求量和价格不断攀升的发展趋势,A公司抓住杨凌示范区构建丝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有利时机,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农业部签署了牧草种植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吉尔吉斯斯坦廉价的土地、水、电资源和外汇管制宽松的政策,结合中方的技术、资金优势,投资建设牧草种植与加工项目。按照项目规划,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牧草加工企业。

(三)境外投资项目进展情况。A公司2014年12月在吉尔吉斯坦注册成立了独资子公司,办理了牧草种子进出口经营许可证,完成了产品进出口的海关登记备案和外汇管理登记等手续,并于2015年3月6日加入了吉尔吉斯坦国家商业联合会,成为会员单位,享受国家商业联合会的一切优惠政策。在吉尔吉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落实土地1068公顷,其中租赁土地1000公顷,主要用于牧草种植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购买土地68公顷,用于牧草加工基地建设。2015年4月份派技术人员常驻吉尔吉斯坦,指导和培训当地农户试种燕麦和苜蓿,使他们尽早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为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A公司“走出去”面临的外汇金融问题

(一)企业“走出去”融资贷款难。A公司境外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400万美元,而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自有资金难以完成,企业“走出去”发展融资需求强烈。目前影响A公司境外项目获取贷款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因此潜在的不确定风险较多,银行对涉农贷款投放谨慎。二是现阶段,银行一般采取“内保外贷”的方式为企业境外项目融资,A公司身为民营企业,规模小,缺乏贷款担保资源,导致境外项目融资难以实现。三是境内银行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的信贷政策滞后。A公司与境内某政策性银行就境外项目贷款事宜进行了接洽,该政策性银行要求企业提供境外项目所在国规划、环保等部门许可文件,而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府机构设置、政策制定、审批程序与我国有较大差异,导致无法满足该银行的审批程序和要件,影响了贷款的评估和发放。四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反映风险控制难。A公司与境内银行接洽过程中,银行普遍反映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项目上,涉及到项目定位、前期调查、后期跟踪等多个环节,由于缺乏对境外投资项目实际情况(包括当地的金融、法律政策等)的掌握,导致风险防控难度大。五是吉尔吉斯斯坦没有中资银行业分支机构,难以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相关融资支持。

(二)外汇政策限制较多。随着A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业务的不断深入,企业关注的外汇政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境内企业向境外放款业务审批手续不够便利。现行外汇管理法规规定,境内企业向境外与其具有股权关联关系的企业放款时,不得超出境内企业所有者权益的30%。企业因境外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申请放款额度如果高于规定限额,须经注册地省一级外汇分局集体审议办理,相比于额度内放款业务,业务审批环节多、时效低。二是境外发债较难实现。相对国内资本市场,发达经济体市场利率较低,A公司有意向在境外发行企业债,但与现行境外发债的外汇政策法规矛盾的是作为中小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偏小,债券市场评级机构评级较难;对申请发债企业规范运作的情况、财务指标真实性和合规性、到期债券偿还计划和资金来源安排、偿债保障措施落实等情况,外汇管理部门有着较高的要求。

(三)境外投资风险较大。一是汇率风险。人民币要通过美元才能与吉尔吉斯斯坦本国货币索姆兑换,自2008年以来,索姆兑美元持续贬值,2014年年初至2015年3月25日,1美元兑索姆汇率从49.1增至62.83,索姆贬值27.96%。随后,索姆兑美元的汇率6月初虽有所提升,但波动加大,而辖区外汇指定银行没有开办远期结售汇、掉期等外汇避险业务,使企业缺乏外汇避险工具,在资金支付结算中将承受一定的损失。二是经营风险。境外农业项目不仅具有建设和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技术适应性、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同时还需要与集团总部之间有一套指挥高效、反映迅速、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A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缺乏境外投资经验,还没有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境外项目出现突发性经营风险时难以及时有效解决。三是其他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文化差异、、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可能引发的一些风险和纠纷,企业也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四)外汇金融配套服务有待改善。一是吉尔吉斯斯坦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较为滞后,支付、结算、汇兑体系电子化程度低,无法对中资企业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而国内的金融机构在吉尔吉斯斯坦又没有分支机构,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开户、结售汇、资金结算等金融业务不够便利。二是由于近年来外汇政策调整较快,多数企业对现行的外汇业务知识及外汇融资产品不熟悉,影响到境外投资各项业务的开展。

三、金融外汇政策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一)加大对丝路经济带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走出去”的涉农企业对境外支付结算、项目贷款、并购贷款、经营性贷款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政策性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应在支持国家大型项目的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的涉农企业、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商业银行作为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金融中坚力量,要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结合“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支付工具,制定扶持“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措施,为涉农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配套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二)充分利用跨境担保、境外放款等外汇政策以及BOT融资模式,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融资问题。一是根据《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积极为境内母公司办理境外担保登记,使境外子公司能够获得境外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二是放宽境内企业对境外子公司放款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上限,为境外企业发展注入资金。三是依托上下游产业链中实力雄厚的企业,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融资模式,对企业境外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前期开发,项目完工后在合约期内企业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使用,也可在资金充裕时提前回购产权,有效解决涉农企业前期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机遇,推动人民币与丝路沿线国家货币的直接兑换,减少当地货币与美元汇率波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境外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开展,提高人民币在投资、贸易结算中双向直接支付的比例,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降低企业结算成本,减少货币错配,规避汇率风险。

篇4

>> 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与管控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基于国有企业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研究 基于风险防控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析 浅析国有企业投资风险防范 浅析国有企业的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 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问题探微 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与风险管控 基于境外投资风险点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选择研究 企业投资风险管控的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简述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探析 企业高管特征会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浅析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并购、重组,http: ///view/309718.htm将是风险投资机构实现投资项目证券化并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条新通衢。部分IPO排队企业,由于业绩下降或上市效率等原因,不愿继续排队,选择被并购方式间接登陆资本市场;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拟借助资本杠杆,主动进行纵向、横向的产业链延伸,通过并购实现做优、做强。由此,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主动与投资机构合作,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能力,联合券商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并购基金,推动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除传统IPO退出方式外,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根据已投项目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效率最快、效益最佳的退出方式,进一步积累借壳重组、并购及新三板等退出尝试的经验。

(三)构建内部风控管理体系

风险投资机构业务品种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此,建立专业、高效的风控管理体系,提升风险投资机构风控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第一,规范投前管理。完善投资前的尽调工作流程,各主要节点与结果均进行书面化留痕。加强搜集行业、法人、企业动态、主要产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寻找已上市企业,进行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对标分析,建立文档并进行动态更新,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进行多维度的论证。

第二,严控投后风险。落实专人与投资企业建立常态联系,动态把握项目所在行业的景气度指标与企业自身业务情况,对合同订单、应收账款、盈利状况等重大经营信息与上市相关进程等事项,进行实时跟踪,全面、真实、动态了解,对不确定因素及时揭示,适时启动规避风险、回收投资的退出程序。

第三,加强课题研究与人员学习。定期与知名机构互访交流,了解同行业先进做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实践于日常工作;增加风控人员对于新业务品种的熟悉和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风控流程、制度建设。

(四)推行市场化薪酬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稳定

近三、四年来,因创业、创新大潮的蓬勃发展,投资行业又现一波一将难求的局面,业务拓展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本保障,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下应对风险投资业务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思考,建立更为市场化的绩效与考核管理k法,同时,积极扩宽内部晋升渠道,鼓励员工通过自我推荐、内部竞聘上岗等方式脱颖而出,形成年轻员工自我加压,快速成长,成就自我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局面。通过合理的赛马机制,优化考核,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

三、结束语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风险投资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为国有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会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风险,企业要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国家政策,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国有资本保值质量,提高国有资本保值速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剂新动力。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跨国公司因跨国经营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影响和危害也不断加大,公司往往因此陷入困境甚至于破产。为此,迫切需要对我国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指导其经营实践。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

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02)

篇6

关键词:投资;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我国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商业风险,还随时可能遭遇到国家风险。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流量虽然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另一方面,对外投资行业多、分布广。尽管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然而,我国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利的方面。首先,对外投资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低。其次,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不高。最后,跨国投资的国外筹资能力低。

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结合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现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对于企业的海外投资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的投资大环境下,企业受信息渠道闭塞、自身评价或判断能力等原因影响很难正确判断某项目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从而使投资决策产生盲目性,致使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增大。

(二)经营管理风险。我国企业缺少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管理体制尚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往往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另外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的管理、跨国经营模式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有待系统的改进。

(三)金融风险。在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遇到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和汇率风险。我国企业由于海外投资经验不足以及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交易中出现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税收黑洞、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风险等一系列财务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外汇风险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四)市场风险。主要是海外投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产品市场开拓、资金运作、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方面面临的风险。

(五)技术风险。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总体而言尚不具备优势,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不断的引进。技术优势的缺乏,将严重影响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政治风险。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有:战争和内乱风险;国家风险;国有化风险;政策变动的风险;资金转移风险;政府违约风险。

三、我国企业面临风险的对策研究

由于近年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更加动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加大了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必须大幅度提升风险管理的意识,对在海外目标市场上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要有足够的认识,提前做好有关风险的应对预案。

结合我国实际来说,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对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应从企业和国家两个方面共同入手,本文只阐述投资者风险的自我控制。采取以下不同的风险自我控制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外投资的风险。

(一)确定风险管理的机制。跨国公司对风险进行管理,要根据公司的经济实力、管理经验、海外子公司的国别分布等情况,建立不同的机制,这种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总公司集中统一管理。2.以海外机构为主体,分别设立风险控制机构,分别对自己所从事的各项业务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或者公司基本根据总公司的指令,分别采取行为,避免风险。3.设立处理受险部分业务的专门公司。

(二)投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有时会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突然变化而导致投资利益受到损失的多种情况发生,投资者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灵活的投资与经营政策的调整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采取灵活的投资方式,并适时调整,即投资者要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投资方式;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投资分散化;灵活的货币支付措施;正确选择职能货币;经营策略的调整。

(三)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保险是海外投资企业转移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海外企业,专门建立了政府机构,帮助本国海外企业转移风险。

(四)金融支持战略。中国银行业跨国经营要以五大商业银行为核心,其它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补充,向全球性跨国银行发展。积极给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融资便利,给予优惠信贷,提供投融资担保。

(五)政治风险防范。政治风险是指一种或多种政治力量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发生超常变化的可能性,它作为非市场性的风险,直接影响海外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实施。在当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政治风险的评价及防范研究。

(六)投资中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海外投资项目实施进程中,除了要尽可能的实现用人、融资、设计本土化与多元化战略以分散风险之外,还应建立风险识别一风险评估一风险预报一风险排除预警系统,实现对境外投资风险的实时跟踪、监督、预警与防范,来有效化解跨国投资过程中的各种商业和非商业风险。

(七)撤退策略。当某种风险严重危及企业生存,难以采取有效的缓和措施时,从东道国全面撤退是明智的选择。为了减少撤退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当做到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投资者全面撤退时可以选择的措施是:立即停止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进一步贷款,撤销对它的担保义务;切断母公司同子公司的经济联系;以企业的自身资产作抵押,向当地银行贷款以取代母公司的贷款,并提前偿还母公司的贷款;清理、减少库存和半成品数量,招聘当地人员替代外国技师,以当地原料同国外企业进行易货贸易,避免外汇转移风险;将半成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返销给国外母公司;通过转移价格补偿投资者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篇7

信贷投放或增加

央行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央行的此番表述明确释放出今年货币信贷投放将有所增加的信号。

“我们预计2013年新增贷款将达到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券净发行量进一步扩大至2.1万亿元,以确保实现‘稳增长’目标的资金来源。”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

金融改革将突破

会议明确提出,将在今年稳妥推进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积极做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相关准备工作,逐步扩大民间对外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央行首次公开提及QDII2试点。分析人士认为,QDII2试点的开展必将对A股及港股产生一定影响,并对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均有推动作用。

金融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改革的深化。第二个就是金融创新方面的推进。在金融改革的深化方面,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先生分析了今年最有可能取得显著进展的领域:“深化金融改革方面我想在2013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点领域是要重点推进。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主要可能是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方面要迈开重大的步骤。债券市场的发展要进一步的推进,形成一个所谓的收益级的曲线。第二个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今年在人民币的双向流动,简化这些手续,我想都会有重大的进展。第三个就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中国的金融发展这么多年以后,已经有资产证券化试点这方面的条件,这个条件已经成熟。”

向松祚先生还认为,在金融创新的推进方面也有三个重点的方面:一个就是城镇化金融的创新怎么跟进,特别重点的就是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进一步改革试点的推进,如何来很好的服务三农推进城镇化。第二个是鼓励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说像支付宝、淘宝网这样的互联网的企业,金融创新方面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实际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金融移动支付、移动金融在未来会有蓬勃的发展,监管部门必须要采取一些政策来鼓励来引导,同时我们要鼓励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到这些新的创新领域。第三个方面,就是要鼓励个人消费金融的发展。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要重点支持个人的消费金融。消费怎么能够建立长效的刺激国内消费成长的机制,核心的就是需要金融创新。

此外,央行会议还提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去年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了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并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此外还于去年年中放宽了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开放个人境外投资

在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央行提出,要积极做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试点相关准备工作。这是央行释放出开放个人投资境外渠道的最新信号。而在2007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停滞至今的港股直通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启动的渠道。

向松祚先生认为:“今年人民银行提出来要推进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的试点工作,应该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现在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它要求离岸和在岸的市场必须要打通,境内和境外的市场要逐步地打通。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如果不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国内的投资者如果你也不能购买海外的股票,你不能分散你的投资风险,这是不利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

那么,在谈到如果未来类似港股直通车的境外投资渠道推出,对于国内资本市场会有怎样的影响、又如何应对时,向松祚认为:“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就是说现在人民银行可能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投资的细则,初期应该是有一些限制,要明确所谓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到底是指哪些人。第二个问题就是马上需要解决的就是到海外去,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投资,还是说只能投资一部分产品。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大家争论得比较多的。但是我想无论有多少争论,或者有多少技术上的困难,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金融市场开放后它往往在长期来讲会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而不会压制国内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国的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的开放一定是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步骤,必须要早做,而且早做远远比晚做要好得多。”

防范风险将成重点

在银行表外融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辐射至经济诸多领域的大背景下,央行工作会把防范金融风险列为今年重要工作内容,传递出监管层今年将加大对信托、理财市场等影子银行领域整顿力度的明确信号。

央行工作会提出,今年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排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进一步健全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完善风险防范处置应对预案。加强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工作。

“一些金融产品暗藏着‘借新还旧’‘期限错配’等风险,成为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后推手。”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银行表外业务问题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风险,央行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范之策。

强调稳定物价

对于物价问题,央行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防风险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篇8

关键词:能源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

中国能源企业要实现“打造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集团”的战略目标,就需要“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从长远来看,资源产业将成为我们“走出去”跨国经营的主导行业之一。我国资源型企业海外拓展的很多项目都取得不错的业绩,但也有不少项目是失败的,其主因都在于未能全面认识风险并有效地规避风险。无论哪一个行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但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的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项目投资大、建设期长、不可预知的因素更多,投资风险更大。因此,在我们企业致力海外拓展的同时,冷静地具体分析、识别、规避风险成为我们首要工作之一。

一、资源型企业海外拓展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笔者根据在澳大利亚、印尼等国从事多年项目投资、管理的经验,从海外投资项目阶段性的角度考虑,可将海外投资项目风险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及经济风险。下面对海外投资项目主要风险的进行分析: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些国家更容易发生政局不稳、民族冲突甚至战争的情况。如98年印尼排华事件,许多华人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是颠覆性的。政治风险范围很广,主要概括为战争和内乱、国有化、政策法规变动及政府违约等风险。其中国有化风险是海外投资项目的主要政治风险之一。进入80年代以来,国有化形式有所变化,一次性、直接的国有化逐渐被间接国有化所替代。例如,印尼政府要求外国煤矿投资者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比例分期将其股份逐步转让给当地政府。另外,海外投资的经济收益因东道国政府的外汇管制政策而无法汇回母国,这可能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如2002年阿根廷货币危机导致政府禁令,禁止外国投资者的外汇转移出阿根廷。

2.外汇风险

我国处在一个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汇率风险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企业的经济收益,对于我们海外拓展的企业来说,这种风险尤为突出。汇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贸易性汇率风险和金融性汇率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目前大约70%的国家用美元来计价。但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这是贸易性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贷的都是外汇,如果借贷的外汇汇率上升,借款人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这是金融性汇率风险。其实外汇风险贯穿海外投资项目的整过程。

3.经营风险

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中由于不可抗力的影响或企业决策上的失误可能导致投资风险。这些经营性风险主要为生产、销售、资金、通货膨胀和库存等风险。实际上,由于环境、技术、管理甚至社会政治状况或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能否按照预期指标生产出来是很不确定的。如2010年印尼的气候反常,雨季持续时间加长,大部分印尼煤矿都无法按照预期计划生产煤炭,更无法保障煤炭供应合同的执行,这给许多煤炭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这种经营风险主要来自大自然的变化,人们很难控制。

4.管理风险

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风险贯穿投资的始终,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影响投资收益。

企业海外投资其实是金融和实业的共同投资,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都较为复杂,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风险。

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现,国际型经营人才更是缺乏。根据我司经验,近两年澳洲矿业技术人员奇缺,而澳洲政府对外国相关技术人员输入审核严格,而本地技术人员的待遇要求更高,这与投资初期的人力资源成本预算出入太大,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带来巨大压力。

另外,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复杂的文化差异风险。例如,发达国家企业习惯于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国企业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如果不重视多元文化的差异,而采用母国为中心的既定管理方式,则往往增大管理上的风险。

5.经济风险

我们把各种内、外部风险归纳为整体风险,包括前面所述的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企业海外拓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而即使前面所提的各种风险都已避免,但依然可能是投资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偏差,给投资者带来不利或损失,这为经济风险。假如某企业要进行海外投资,首先分析项目的整体风险,看是否适合进行投资,然后才按照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计算出该项目的经济风险。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和经济风险对海外投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某海外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企业能够接受,但是该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却达不到预期收益,项目经济风险较大,企业是不合适进行投资的;反之亦然。

二、资源型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规避的途径与对策

1.准确评估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为规避投资国的政治经济风险,在选择资源国作为投资国别时,必须要做好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一是询问有关政府部门或商协会组织,比如贸促会矿业分会等组织。二是向专门的咨询机构了解。三是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资源国的分支机构了解资源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投资项目的资信等状况。四是依靠间接情报来进行国际投资风险估计。为减少投资风险,尽量不在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活动,若确要到这些国家投资,也应采取由第三国提供担保的措施,即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

2.充分利用外脑,使可行性报告真正可行

资源型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有一个严格认真的可行性报告,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可借助法律顾问、财税顾问及技术顾问等中介机构力量,特别是目标国当地的中介机构,以增强报告的可参考性。加大项目投资前期的尽职调查,充分考虑境外政治、法律、政策、环境、税收、资源、人力、汇率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境外投资的成功概率。

3.培养国际化人才,建设一支懂得国际化运作的团队

有效地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和防范化解海外投资风险,都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那些对国际商业规则、人文环境、法律法规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人才。要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目前海外投资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化运作人才和经验的状况,从企业角度看,也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加快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熟悉外国法律和制度的国际化运作团队。

4.不同手段搭配防范汇率风险

资源型企业在外汇的借、用、收、放四个环节中,尽量采用一个币种,因为币种越是一致,汇率风险就越小。此外,还可以采取黄金保值条款、外汇保值条款和特别提款权保值条款;选择币值趋降的币种,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和利率水平。同时,我国“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为其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通过办理投资保险与担保,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

5.经营、管理和经济风险的防范

当项目投资合同签署,往往风险出现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之中,并且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左右经济风险。考虑到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的许多共性,把其归纳一起如下:

(1)当地化经营策略

当地化经营策略要求海外投资企业要使其生产经营活动适应东道国当地的文化、价值、消费等传统习惯,使企业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特定市场和用户需求,以赢得市场和企业生存空间。首先,海外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要适应东道国市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其次,海外投资项目的管理也要当地化。如我司在印尼投资的煤矿雇佣当地员工和管理者,提高雇员在公司中持有股份的比例,使当地雇员对工作更有责任心和自豪感,有利于经营活动在东道国进行。另外要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在企业内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从而降低跨文化风险。

(2)联盟策略

在当今的海外投资中,跨国公司和国际性战略联盟是竞争的主体。而中国大多数海外投资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规模效应差。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获得规模效应,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资金风险规避策略

资金风险的规避对海外投资项目来说非常关键。首先海外投资企业应尽可能地用较少股本和较多的东道国举债或者向多个国家的银行借款进行经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海外投资项目的资金风险;其次是要根据海外投资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来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另外,海外投资企业要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营运资金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建立控制资金风险的机制。

(4)改善企业形象策略

海外投资企业的跨国影响力及其给东道国政府的印象决定了东道国对投资项目的重视程度,因而防范经营风险的另一重要策略是把东道国对企业形象的评估列入考虑因素。海外投资企业的企业形象策略应该是发展和培养有利的企业形象,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降低企业在东道国所面临的风险。

(5)风险转移策略

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或非保险转移两种。投资者可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经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另外,投资者可利用其它途径将风险转移给别人,如签订合同、保证书等。例如,某承包者如果担心承包工程中基建项目所需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可能提高,他可以通过招标分包商承包基建项目,以转移这部分的风险。

三、海外投资项目风险发生后的危机管理

海外投资风险最终发生时,企业要积极采取缓解策略来尽可能降低和弥补。要充分了解我国和东道国对海外投资企业保护的法律法规,争取和利用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议等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如实向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反映非商业性投资损失,必要时把政治风险争端诉讼与东道国或国际法庭,以减低和转移风险损失。另外,尽量把损失终止在投资注册公司,杜绝母公司的连带责任,这需要在注册投资公司或者签订投资合同是特别注意。风险往往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一旦风险发生,最重要的是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谈判补救

一般来说,东道国对海外企业实施国有化、出台不利于企业的政策等措施之前,会对有关企业提出警告,海外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说服东道国改变决定。一旦政治风险发生,企业仍应积极向东道国政府阐明政治风险发生的利弊,必要时还可提出一些让步条件,要求东道国放弃不利外资的决定。实在不行,企业还可以运用一些政治战术进行谈判。例如,争取得到所在国反对党和邻国的支持、母国政府官方非正式的干预等。

2.法律补救

当谈判补救无效的时候,企业就应该寻求法律补救措施。如当地的法律、母国法律、取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等。海外企业也可让母国政府通过国际法庭向东道国提出索赔。

篇9

一、存在的若干问题

目前母子公司之间的管理主要存在战略不清、集权过度、分权过度、协调困难、执行偏差、激励缺失、手段缺乏等问题。

二、管理探讨

(一)制定战略规划,确保整体目标和子公司责任目标实现

1.母公司:制定正确的子公司战略目标。在母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子公司在母公司中的战略地位不同,子公司之间应有合理的角色分工架构。

2.子公司:制定具体的子公司发展规划。子公司应在母公司战略框架下,综合分析所处的政治经济形势、行业背景、实际运营等多方面因素,制订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突出监管重点,确保资产增值和子公司竞争力提升

1.采用“有控制地分权”。在市场竞争日趋多样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母公司要结合子公司现状,分析各种因素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管控模式,理顺管理关系,在保证资产所有权的对外延伸和分解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适当放权给子公司,做到集权适度、分权合理。

2.突出抓好重大事项。母公司作为出资人和监管者,重点抓好对子公司重大事项的管理,突出监控的重点,减少对子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重点关注子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三)完善管理方法,保证管理目标及控制任务的完成

母公司对子公司既要管人,也要管事,通过对人事权的控制来达到对事务权的控制。

1.完善子公司治理层机构。母公司应当依法制定或参与建立子公司的治理架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治理机构的参与和人员的选派,在子公司的章程条款中应予以明确。

在治理建设方面,一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会职能,发挥其在决策中监督,在管理中监督的作用。二要完善监事会建设,可尝试由母公司对子公司派出监事,通过建立监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模式,通过事前介入、事中参与和事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子公司风险。在重大事项上,遵循法人治理的要求,通过董事、监事在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上表决通过,将母公司的决议依法形成子公司的决策贯彻实施,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合法监控和管理。

2.加强子公司业务层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子公司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子公司的发展战略、预算管理、重大投资、对外筹资、对外担保、利润分配、合并报表等,这些事项应制度化、固定化。

(1)事前、事中管理。授权审批制度、重大交易或事项合理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审核监督等应是母公司对子公司重点控制的事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控制点设置在批准环节上,对子公司的重要事项和业务进行控制。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二是预算控制。包括预算体系建立、编制、审定、指标下达、执行的授权、执行过程的监控、差异的分析和调整、业绩的考核及预算的调整。三是文件记录控制。主要有组织结构图、工作岗位说明书、会计记录等。四是风险防范控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常见的评估内容有:筹资风险评估、投资风险评估、担保风险评估、合同风险评估等。五是内部报告控制。控制依赖于真实而及时的信息。内部报告的形式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六是电算化系统控制。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对子公司业务进行实时的查询和审批。七是会计系统控制。注意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政策两个环节。

(2)事后管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后管理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财务领域的“查错防弊”扩展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等企业经济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审查的监督向评价、咨询、建议和协调等方面拓展。

(四)规范管理行为,发挥公司的指导、服务和协调职能

对子公司的管理应注重合法性、重要性、成本效益、有效性及权、责、利对等,治理性控制和业务性控制相结合及协调性原则。

1.明确职责。母公司需要把对接子公司的部门或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化。在合理进行分工的前提下,赋予权力、明确责任。

2.日常管理。通过母公司管理专职部门发挥管理、服务和协调职能,对子公司管理的政策、子公司上报审批事项等都应经过专职部门审核、把关,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步调不一的问题。母公司职能部门可采取联合检查、问题集中处理、定期组织交流一些管理经验和推行先进的管理方法等方式对子公司实施监管和指导,对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材料,能整合的应合并上报。

从充分发挥子公司主观能动性的方面考虑,母公司减少对子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同时,子公司要站在实现母公司战略的高度,合理利用所占有的资源,与母公司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敢于暴露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母公司决策和帮助解决。

(五)改进考核机制和办法,提高子公司对母公司战略实现的贡献能力

1.考核准备。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保证控制体系有章可循。较好的办法是首先建立指标制定的公认规则,在母子公司之间首先要达成一致。其次在管理过程中,保证基本信息的上下对称。最终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母子公司共同来制定指标。三要建立公正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保证控制体系的可信有效。操作中的重心在于公正和兑现。四是完善激励机制,为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动力。可以逐步实行股权激励,强化内在动力,提升子公司竞争力,有效降低管理控制成本。

2.考核指标。在对子公司的业绩考核中,不同的子公司应该有不同的考核方法,以保障公平。在对子公司收入、利润预算等指标依照目前实施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的同时,还应把子公司的市场建设、内部管理、战略规划与实施等列入考核范围,逐步实现从业绩考核向价值考核的转变,更加注重子公司长线、短线和二者相互关联上的经营方式和效果。

(六)建设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减少风险管理不当导致公司遭受经济损失或引发危机

为了能降低母公司与子公司等各级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必须以一个有效设计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作为沟通渠道来传递这些信息。

1.母公司应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

2.各子公司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首席风险官与母公司风险监管部直接对接。

3.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

(七)加强境外子公司管理,提高境外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强风险抵抗力

我国券商境外合作、国际化的运作方式日趋广泛,由于境外子公司所处法律、文化、政治及经济环境等特殊性,其经营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管理方式势必产生差异。境外子公司在提升券商质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特殊的风险。

1.母公司应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各项运行制度,依靠制度明确、规范境外投资风险的行为。

2.母公司在进行境外子公司发展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外,应着重境外财务风险控制,建立强有力的财务集中控制系统,强化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确保管理到位有效。

3.建立完善境外子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4.强化外部独立中介机构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督与制约。

篇10

关键词:青岛市;“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98-02

一、青岛市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仍较薄弱

目前,青岛市只有青建集团、山东电建三公司、海尔集团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开展“走出去”业务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贸合作主要以贸易项下为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总量较小,截至2015年6月份,青岛市核准或备案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仅35.7亿美元。

(二)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有待进一步简化

企业对外投资仍受到诸多部门的监管审批,程序较多,额度受限。同时,因投资目的地多为发展中国家,相应行政审批程序更加复杂,需要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商进行简化,提高跨境投资的便利化程度。

(三)国别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

为青岛市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库”建设不足,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内容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以有效提示机遇和风险。

(四)其他国家发展战略的竞争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战略区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实施了意图主导该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比如,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重启“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争夺中亚石油资源,这些措施均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了挑战。

(五)国内同类型城市的区域竞争

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来看,青岛与天津、大连、连云港等城市存在定位趋同的问题,如天津市定位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大连市定位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错位发展战略不足;与省内的烟台、威海等城市由于地理区位相近、经济结构差异化不足、外部面向日韩的市场空间类似,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时容易产生同质化竞争。

(六)对外投资风险较大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差异较大,而且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健全,总体投资环境不理想,“走出去”企业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二、青岛市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分期规划,积极推动落实

近期,要抓住中韩自贸区协定签署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日韩开展经贸合作;同时,要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远期,积极开拓非洲等新市场,逐步实现全球布局。

1.巩固日韩等传统合作区域

中日韩三国无论在人文科技还是发展路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互补性,存在着较大的合作潜力,因此,东北亚仍然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在对日韩经贸合作方面,青岛市需要借助区位优势,结合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加大高端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在海洋装备制造、家电等领域提高青岛市的战略地位。

2.积极开辟非洲等新兴市场

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且大多数国家对华比较友好,对家电、纺织品等青岛市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应鼓励青岛企业积极赴非洲开展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二)构建政银企合作机制,合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落实

1.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优势

依托青岛市优势行业和领军企业,政府搭建合作平台,实现银政企“抱团出海”。统筹安排青岛市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力争实现政策效用最大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积极争取专项补贴等各类政策资源。

2.将金融机构纳入工作机制

金融机构全面参与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与重大项目推动,实现对项目前期介入,积极提供金融支持。

3.发挥企业主力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及重要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新的“蓝海”。实施重点项目孵化计划,推动一批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投资活动提供服务支持

1.优化贸易投资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法规制度建设,重点着眼于保护知识产权、强化市场机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完善涉及招商环境的法规体系。

二是在行政执法领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执法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对商务纠纷的解决效率。

三是在重点合作国家设立招商机构,创新招商模式,重视发挥民间商会在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经济交流和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加强跨境信息交流,加强征信合作。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及时提供境外投资信息、投资政策,加强“一带一路”投资项目信息共享。同时,搭建社会信用平台,推动境内外金融监管机构、银行征信系统对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降低信用风险。

二是做好投资目的地及项目的风险评估。要与独立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借助其专业学术力量、信息渠道和海外项目经验,对青岛市“走出去”的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展开深度研究,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风险提示和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三是强化对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以中信保为中心,整合社会担保资源,构建一个覆盖广泛、保障有力的机制。

3.做好重点合作园区的建设

依托中德生态园、中韩创新产业园等重点中外合作园区,打造青岛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

参考文献:

[1]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1).

[2] 霍建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义深远[J].人民论坛,2014,(5).

[3]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4] 崔武.青岛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深化提升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贸易合作[N].青岛日报,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