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结余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资金结余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资金结余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 结余管理 现状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11-02

财政专项资金是实现特定政策目标、履行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年审计发现,一些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结余沉淀现象较为普遍。随着资金结余逐年增加,而且越积越大,直接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结余资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形成及管理状况

(一)财政专项资金的定义

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这种资金都会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

从支出性质分类,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如:专项补贴、专项奖励等)和公用部分(如: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从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

(二)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形成原因

1.预算编制方面的原因。在编制每年的部门预算时有的部门单位没有按规定将上年的专项结余编入下一年的预算,财政预算安排也未考虑部门上年的专项结余,导致专项结余不仅没有重新安排或收回,反而逐渐增大。

2.预算执行方面的原因。一是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够,缺乏科学论证,项目不能正常实施,导致资金长期沉淀;二是由于各种原因,项目未按批复的计划如期完工,为了迎接项目验收检查,将未完工项目挂暂存科目,又因后续工作缺乏监管,导致资金长期闲置,三是项目在执行之前没有经过必要的可行性论证或者因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考虑不当.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最终形成结余资金。

3.管理方面的原因。项目按计划实施完成后,由于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设计等原因减少了项目支出而形成的正常财政专项资金结余。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只要做到了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就可,没有考虑如何按规定处理结余,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导致财政专项资金长期结余。

4.制度方面的原因。凡是争取上级对地方重点项目的扶持,大多数都需要地方资金配套,这种形式虽然能带动地方投资的积极性,但是,多数贫困地区都由于地方财力拮据,配套资金不能全部到位。由于地方财力方面的原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不足导致资金不能拨出形成暂时结余。特别是涉及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类的保障性专项,都涉及到地方配套的资金,而且配套的比例都较大,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只能靠借贷款来解决,导致一些项目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配套资金跟不上,项目就不能及时开工,上级安排的资金也不能及时拨付,形成了暂时的结余。

综上,财政专项资金结余可能结余在项目单位,也可能结余在财政部门。结余在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存在财政专户,结余在单位的专项资金存在单位账户。

(三)财政专户的管理状况

财政专户(或称财政资金专户)是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账户。财政专项资金均存入财政专户,通过财政专户进行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留存于财政专户,以保证专款专用。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三农、环保、保障等民生项目的投入,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名目繁多、金额很大。为保证专款专用,上级财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以文件或制度形式制定了各类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办法,一般都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账户进行核算。项目完工后,专项资金结余存在专用账户,每年结转,长年积累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财政专项资金一般都要求按项目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拨付。但在实际拨付到项目单位前,国库资金采取“以拨作支”方式调入财政专户的情况仍然存在,不仅虚增预算执行进度,而且使资金全部沉淀在各个专户,分散在各个商业银行。一方面导致财政专户积存了大量的闲散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使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等等所需资金因国库财政资金紧缺而得不到及时满足。

近年来,财政专项沉淀资金规模日益扩大,虽然做到了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由于没有及时处理财政专项资金结余,财政专户的数量也超出了当初的预想,开户银行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引发的其他弊端也逐渐浮现并引起重视。

二、对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专项资金结余的分类处理

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进行全面清理,主要是围绕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合法性和绩效性开展清理检查工作。掌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结余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对专项结余资金做出上交结余款、调整项目或变更使用等具体操作规定,确保资金的有效规范使用,使沉淀的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为了提高专项资金清理的效益,清理的形式主要通过自查自纠和重点督查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严格预算管理,提高专项资金安排的科学性

一是在编制预算时,部门应将上年的专项结余纳入下一年部门预算管理,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二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不达标的项目,取消项目实施部门下一年度同类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资格。

财政和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查项目立项的相关资料,实地察看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借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同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尽可能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拨付时间,避免资金闲置、截留。

第一,为了提高项目执行效率,财政部门在分析项目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对执行进度慢、效率不高的项目提出预算调减意见,调减的预算指标由财政部门批准报备后在同单位不同项目下适当调用,以减少财政资金支出压力。

第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由各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对于跨年度项目,当年预算已经做了安排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可以适当调减该项目当年预算,避免项目产生新的年度结余;在安排下一年度预算时,要认真核实该项目规模及实施情况,对虚报项目规模、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要坚决核减该项目支出预算,直至取消。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在认真分析结余资金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源头上规范结余资金的管理,减少结余资金的沉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对结余资金管理要分类型管理,统筹安排,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对专项资金结余实行备案管理

各部门在项目实施完后,应将本项目专项结余资金情况报财政部门备案,备案后再根据《行政单位财务准则》关于“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经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的规定,按要求对专项结余资金上缴财政或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按照支出性质的不同,将结余资金分为三类,即基本支出净结余、项目支出净结余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本文探讨的是项目支出净结余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对项目支出专项结余采取财政审核备案管理。财政审批管理,指各部门使用结余资金时,要向财政部门提出使用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动用;财政审核备案管理,指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初对部门结余资金进行确认时,对上一年度的专项结余项目及资金数额进行确认、备案,各部门按照既定的项目用途结转使用。

(四)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

中央下达地方资金,多数要求地方配套,以使地方更好地履行相应的审核职能,将政策落实到位。地方财政在履行相应的职责时,面临着财力不足的困境与接受监督检查时配套不到位的风险。若本级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能进行,上级拨入的专项资金用不出去而形成结余。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财力不均,在此,建议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分配比例。

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应合理降低地方配套的比例。由于这些地区财力有限,仅能保证吃饭及办公经费开支的情况下,要实现专项资金配套非常困难。在上级专项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应改变多人有份、利益均沾的“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模式,提高资助资金的集中度。

其次,应提高欠发达地区项目总投资中省级补助资金的比重。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薄弱、落实配套资金存在困难的现状出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项目的上级补助力度,降低地方财政自筹资金比率,保证关系民生的环保、计生、社会保障等项目能够及时顺利开展,以使省级专项资金能够发挥良好效益,为民造福。

如此,才能及时将上级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相关项目,减少专项资金结余在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

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结余资金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可以实行问责追究制度,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予以处理、处罚。

除了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应联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不定期的联合专项检查,对历年各单位往来款项、各种不同类型的结余资余进行摸底排查,找到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在分清性质、分清责任基础上统一清理,彻底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通报批评,真正使单位树立起合理、合法、合规、有效的财政资金使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冯斌.浅议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J].事业财会,2008(1)

2.张岚.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财政税务,2006(7)下:72-73

3.李晓菊,孟威.加强结余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会计之友,2007(1):11-12

4.颜蕾.海南省财政结余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1):40-42

5.财政部.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北京:中央财经济出版社,2007

6.魏俊维.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的建议[J].现代审计,2012(2):29

7.王耀鹏.加强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管理的对策[J].中国财政,2009(14):73—74

8.王娅萍.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初探[J].山西财税,2007(7):10-11.

篇2

关键词:结余资金 计量 选择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104-03

一、前言

国务院总理今年3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强调:“重点推进科技、教育、农业、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科目资金的统筹,既要统筹安排当年预算资金,也要加快消化历年结转结余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014〕70号),将资金范围扩大、严格实行分类处理、合理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时间,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新的《预算法》和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预〔2015〕15号)规定,“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剩余资金,视同结余资金管理,由同级财政收回统筹使用。”同时,为了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强化高校资金的科学化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通知》对每项政府性基金结转规模超过当年收入30%的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严格实行分类处理财政资金,对本级财政可在同一类级科目用途下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及时清理项目,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完善结转结余资金与预算编制衔接,贯穿资金使用的头尾,高等学校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是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水平的体现。最后,在高等学校财务报告的主体框架中,正确列报结转结余资金项目是保证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二、高校结余资金的内涵及形成意义

(一)高校结余资金的内涵及特点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财政补助结余是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结转结余资金既包括专项资金执行结余又包括非专项资金执行结余,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不参与结余分配。在广州市高校结转结余资金清理过程中,把连续两年未使用或3年仍未使用完毕的剩余财政资金统一视为财政补助结余资金。

1.高校结余资金的特点。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将原制度中的“结余”分拆为“结转和结余”,并细化了高校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可以更好地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清晰地反映出财政基本支出资金和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结转结余情况。对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事业收支、科研收支、经营收支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结转结余进行分类管理,分别正确计算,以规范的会计核算真实反映学校全年各项收入的收支结转结余情况。

2.高等学校结余资金分类表。

(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

高等学校结转和结余是指在收入、支出相关分类的基础上,于会计期末将高校支出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的借方,将高校收入转入财政结转的贷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年末,按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高等学校的结转结余资金实质上不仅仅是部门预算和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反映的结果,是高等学校相关收入、支出不同分类和层级匹配计算的结果。

1.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在高等学校的收入支出表中,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资金是指高等学校本期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补助支出部分相抵后的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结余资金,具有严格的匹配性。用公式表示如下: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

2.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一是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满足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要求。即:本期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

二是事业结余。事业结余是高校在会计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即:本期事业结余=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入-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

经营结余。经营结余是高等学校在会计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高等学校的经营收入必须与经营支出相匹配,需单独计算其结余或亏损状况。年末,将经营收入结转入经营余额贷方,将经营支出结转入经营余额科目借方,结转余额为经营结余(亏损不予结转)。即:本期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新制度下,非财政补助结转用于核算出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结转资金,强调专项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反映高等学校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非财政补助结余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其金额是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的余额合计。即:非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转结余表现为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之和,也可以表达为非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余之和。即: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在依法缴纳所得税、计提职工福利基金之后,其余额结转入事业基金。

(二)方法的采纳及实操性

1.收。对按原规定用途无法支出的结转资金、各部门结余资金和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一律收回学校统筹安排,部分项目指标被省财厅全额收回,学校财务处对该类指标予以注销,部分项目指标被省财厅部分收缴,核减使用金额,从源头上避免结余资金产生。

2.调。对按原规定用途难以落实的结转资金,从完善预算编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改进专项资金分配等方面入手,按程序调整项目使用方向,用于部门必需的支出。

3.减。实施分类限时管理,对重点项目支出严格按照实施进度和合同约定拨款,实行限时办理。对支出进度慢,但确需按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结转资金,对该项目预算和该部门同类项目预算,不再增加数额,并逐步压减。

4.控。对部门单位基本支出严格按照用款计划拨款,实现均衡拨付,对政策要求据实结算、以收定支等特殊项目,推行先预拨、后清算办法,切实加快资金拨付。对实行结余结转资金支出预算单独审批的相关项目,如实、明细反映结余结转情况,然后合理安排结余结转资金,切实控制结转规模。

五、结语

加强高校结转结余资金的计量不仅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各单位的结合实际,提早谋划,促进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沟通。财务部门应结合资金的结转结余情况,缩短资金到位周期及减少资金滞留时间、拟定执行计划表详细说明项目实施的内容和计划投资额、建立项目进度定期通报机制、建立评估和资金回收机制、建立学校结转结余资金有效管理的节约奖励与执行不力调减的激励机制,从而能够落实主体责任并发挥各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的积极性。

在新预算法和以盘活资金为主基调的前提下,如何科学测算各类收入、如何科学做好项目规划、规范资金的拨付金额和使用范围、如何避免专款不专用的风险、如何根据项目更改来统筹比例资金、如何均衡结余资金大量存在和现有任务资金缺口较大的不平衡、如何避免结余资金被收回,在季度、中期、年底突击花钱、如何尽快找准拖慢项目支出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行动,都是博弈的焦点,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晶晶.高校结转结余资金分类及形成原因探究[J].新会计,2014(8)

[2] 广东省财政厅.广东完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盘活存量资金工作,2015(5)

[3] 常华清.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要统筹“四个关系”[J].财政监督,2013(28)

[4] 浙江省财政厅.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2013

篇3

【关键词】 预算报表; 调整; 预算改革

我国现行预算法自1995年起施行,至今已经过十余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开展了包括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国家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明白”而频遭诟病的预算法的修改愈显迫切。

在新的预算法出台前,为适应财政管理改革,作为过渡,每年的中央部门预算报表都要进行调整,而较之往年,2010年部门预算报表的调整幅度尤为大。本文试图通过其调整内容探析新预算法中关于预算编制的改革方向,并对预算改革的其他方面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调整内容、调整原因分析及相应预算改革方向探析

(一)调整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列示方式

调整内容:调整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列示方式,将“基本支出预算录入表”(录入02表)和“项目支出预算录入表”(录入03表)等录入表中原列于“其他资金”下的“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调整为单独列示,与“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其他资金”等并列。

调整背景及原因:在1995年颁布的《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已明确规定了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但在以往的部门预算报表中,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一直作为“其他资金”的其中项列示。这几年,结余资金问题愈显突出,据统计,中央部门截至2008年年底财政拨款累计结余资金总规模比2007年还略有增长。如何减少结余,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财政部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预算编制中,统筹安排财政拨款结余资金越来越重要。

为规范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2006年根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分类和使用,明确规定了结余资金应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并特别规定了将净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部门下一年度预算的首要来源,统筹用于本部门重点项目支出。

预算改革方向:加强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在新的预算法中,预计会进一步细化编制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统筹使用的要求,协调预算管理和结余资金管理。

(二)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相关内容

调整内容:主要是细化了项目支出政府采购预算,在“项目支出预算录入表”(录入03表)中剔除了“是否政府采购”列,将“政府采购金额”列细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三类,同时取消了“货物采购金额50万元以上,工程、服务采购金额60万元以上才填报政府采购金额”的规定,要求只要项目支出中有政府采购预算,无论金额大小,都必须填报。

调整背景及原因:我国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该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由于《预算法》颁布在前,《政府采购法》颁布在后,因此《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都并未包含政府采购预算的有关内容。

虽然2001年起就已试编“政府采购预算”,但根据以前的部门预算编制规定,项目支出中只有“货物采购金额超过50万元,工程、服务采购金额超过60万元”时,才在部门预算中填报政府采购资金预算。而项目支出中除基本建设项目和大型修缮购置项目外,大部分项目的政府采购资金支出都不会达到要求填报的金额,因此,每年项目支出中的政府采购金额都不能在部门预算中完整准确地反映,而只能是在第二年预算下达后,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编制当年的政府采购预算,这就造成了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脱节。

预算改革方向: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四项重大改革之一,财政部已明确2009年年内完成《政府采购实施条例》的起草工作,并着力解决目前法律规定上不协调、不明确、不细化的问题。因此,制定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加强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的协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今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正越来越细化。预计新的预算法中会相应增加与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有关的内容。

(三)调整“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录入12表)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录入表”(录入13表)

调整内容:在“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录入表”中,不再填报房屋和土地存量,车辆细化为轿车、越野汽车、载客汽车和其他车辆等四类,新增了单价20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设备存量及购置预算的填报,同时,在“资产存量情况录入表”中新增了“2010年计划报废数量”一列。

调整背景及原因: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财政压力增大,根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要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和小轿车的购置,在2010年底前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因此不再填报和审核新增土地、房屋预算,并对车辆配置存量和增量预算进行细化。

近年来,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财政部于2006年5月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但现行预算法中并未包含国有资产存、增量预算等相关内容,造成协调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法律上的缺失。

预算改革方向:现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仅对国有资产收益的预算编制进行了规定,并未将国有资产存量、增量纳入预算。随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将逐步提高科学合理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的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和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和效益。预计在新的预算法中会增加国有资产存、增量预算编制等有关内容。

(四)启用“基础资料库”,删除“单位人员情况基本数字录入表”

调整内容:删除了只需填列职工人数的“单位人员情况基本数字录入表”,启用了“基础资料库”。“基础资料库”要求详细填报单位的实有人数、工资及各项津贴补贴的实际发放数。

调整背景及原因: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此时,启用“基础资料数据库”,加强各中央部门人员信息建设,可以为全面实行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科学、准确地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夯实基础。

预算改革方向:预计新预算法中,基本支出的预算编制将全面实行定员定额,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二、预算改革其他方面的建议

(一)项目支出预算中增加经济分类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建立了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但在现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只要求基本支出预算同时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而项目支出预算仍只按功能分类编制,并未要求其同时按经济分类编制。这使得项目支出预算不够细化,形成两个方面的脱钩:一是决算报表中“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反映了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的各项明细支出,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而现行预算中并未编制按经济分类的项目支出,使得对预算具体执行情况的评判失去了依据;二是科研专项等项目在申请立项时,需向科技部等部门上报项目支出预算(类似按经济支出分类),而这些预算在上报财政部的部门预算中并未反映,使得一个单位的总体预算与专项资金预算脱节,不利于预算执行中对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的控制。

(二)中长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结合

除了在深度上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外,建议在时间上能加大预算的时期长度。各预算编制部门(单位)根据国家财政中长期计划和本部门(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中长期预算,在被批复的中长期预算基础上,根据各年度具体情况,调整编制年度预算。这样能加强财政对各部门(单位)预算的方向性指导,使各部门(单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范围内统筹考虑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三)增量预算与绩效预算结合

我国目前实行的基本是增量预算,即在本年度批复预算的基础上,预计下一年度的具体情况,对预算进行一定幅度的调增(减)。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是简单、能保障预算的稳定性,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受原有费用的限制,容易造成预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

现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已相继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即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向注重支出效果的转变。我国近年来开展了部分试点项目的绩效考评,为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有效分配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建议在条件成熟后,尽快全面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实行增量预算与绩效预算的结合:基本支出实行增量预算,项目支出实行绩效预算。

篇4

关键词:县级财政 国库支付制度 调查报告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截止2011年3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在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本级、327个地市和2500多个县(区)超过35万个地方预算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已成为我国财政收支运行管理的主体性制度。

一、改革启动

(一)第一阶段改革主要做法

1、建立起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开设五类账户全面反映财政资金收付活动:设立国库单一账户核算预算内资金收支;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核算预算外资金收支;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反映财政直接支付资金支付活动;在支付中心开立一个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集中核算财政授权支付资金支付活动;设立特设专户核算专项资金收支。五类账户中有支付账户和清算账户,财政金资金运行轨迹清晰。

2、启用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系统。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明确财政支出科室职责和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将所有涉及预算执行的各个要素整合进一个集中支付系统,通过财政网络连接、分工与操作,实现网上办公与控制。新郑当时选用北京兴财公司开发的地方版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系统,2010年9月更新为河南统一要求的河南省财政预算执行系统,形成预算管指标、支出科室管计划、国库管现金、支付中心管支付、银行管付款、人行管清算的财政资金支付流程,彻底颠覆传统财政现金拨款概念。

3、明确财政资金支付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单位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两种支付方式的划分,明确了改革后在“三不改变”原则下,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支付分工:划分二者支付范围,直接支付范围内的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到供应商账户实现支付直达;零星支出由财政授权单位自主申请支付。贯彻谁的钱票入谁的账,突出预算单位预算执行主体地位。

(二)第一阶段改革主要成效

1、初步建立起国库集中支付框架体系。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平台运行成功,明确、调整了财政业务科室职责分工,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划分了两种支付方式,促进了财政支出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通过财政网络架构,较好衔接指标、计划、支付、清算等环节,实现网上信息传输、支出查询、资金监督和信息共享,逐步规范财政业务流程,提高了财政业务管理效率和支出透明度。

2、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就是以国库集中收付为手段,实现财政收支管理规范、透明和高效,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改革,变财政预算“现金运行”为“指标运行”,变财政拨款“以拨列支”为“以支列支”,变财政支付“分散支付”为“集中支付”,变银行账户“分散管理”为“归口国库管理”,变财政结余“分散存放”为“国库集中管理”,变单位资金使用“大锅烩式”为“一杆捅到底式”,变财政监督“事后查处”为“事前介入”,变财政信息“事后上报”为“即时查询”等。转变促成升位,将财政预算执行从低级的传统手工流程转变为高级的网络流程;转变加速质变,将财政预算结余资金统统结余到国库利于财政宏观调控;转变强化监督,从资金源头上发挥财政正本清源监督作用。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极大促进改革关联人的概念转变。虽然几十年不变的财政收付现金管理概念根植财政人和预算单位,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次财政收支革命,以迅雷之势普及人心。改革是转变,是创新,预算指标、用款计划、计划批复、用款额度、财政直接和授权支付、资金清算等全新整套概念,促使着财政人和预算单位理解、理解、再理解,消化、消化、再消化;督促着财政人和预算单位吸收、消化、适应财政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站上新时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高点,转变中将“金财工程”落到实处。这种概念和思维的转变,伴随着七年半的集中支付实践操作、熟悉、修正,都将为财政部门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人员素质基础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改革深化

(一)第二阶段改革主要做法

1、印发补充完整财政国库改革相关配套文件。以核算转轨为契机,在2003年出台的改革方案基础上,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银行清算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支付凭证管理办法和财政专户管理办法等,构建完成系统的一整套改革制度。深化改革制度先行,制度是保证是规范是依据,约束指导集中支付各环节正确执行。

2、与预算单位、银行实现信息联网办理财政支付业务。财政通过政府信息网与107个预算单位实现联网,支付业务银行通过上级行实现与财政联网,财政部门为127个预算单位开设单位零余额账户后,单位授权支付业务就实现在本单位上网自行办理。国库支付中心取消在中心集中办理授权支付业务及其账户后,重心放在财政直接支付业务审核办理、支付清算和规范零余额账户使用管理等方面,实现财政支付分工要求。联网办公突出了方便性、高效性和主体责任性,得到预算单位充分肯定。

3、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集中支付系统先支付后清算。新郑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将预外局更名为非税中心,借助更换支付系统,将非税中心转化为财政支出业务科室,取消预算外资金及其清算账户。借助核算转轨,将原核算中心实体账户变成财政专户专门管理单位自筹资金,纳入支付系统授权单位自主办理。借助乡财市管核算改革,初步将部分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纳入支付系统支付。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创新,已经建立起本级预算资金、单位自筹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集中支付与清算体系,目前执行顺利。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通过支付系统共支付上述四类资金20.8亿元。

(二)第二阶段改革主要成效

1、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表现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由财政内部向预算单位和银行延伸,授权支付业务由支付中心集中办理变化为预算单位财务内部自行办理,银行由在支付中心临时上门服务返回到其营业厅内部规范,预算单位月度用款计划由财政业务科室代为录入转化为单位自己录入,支付中心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由原来的实体户操作真正实现为零余额操作,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国库支付中心会计核算由原来的二次录入实现为接口提数,年终财政结余用款额度结转下年由原来的手工录入实现自动结转下年等,这些变化在第一阶段改革中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

2、预算单位对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得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尤其是核算转轨账务退回单位和授权支付业务单位自主办理两个转变,使预算单位及其会计人员真正认识到财政改革是强化单位会计主体作用,是增强单位会计人员职能作用,是从报账员责任转化为单位会计职责,是会计人员不会操作单位就无钱办公的现实要求。彻底改变原来“是财政管钱管账,我就是一个收票报票的报账员”概念,这从核算转轨培训和现场指导操作中单位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就可以看出预算单位及其会计人员对改革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和到位,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自己核算与支付角色快速到位。

3、财政调控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通过改革,预算外资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财政专户资金与单位自筹资金归口国库管理、预算结余用款额度资金保留在国库、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之比扩大到8:2等措施,无疑极大增强了财政国库现金调度能力,有力地保证新郑工资正常发放、单位正常运转,保证了新郑市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把死钱变成活钱,合理调度资金,减少资金留置浪费,防范财政资金风险,加强上级资金往来,开展财政资金监督,都逐步强化了财政宏观调控控能力。与改革前相比,新郑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明显上一新台阶。

三、调查结论

从整体上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央省市级已经完成,目前进入县乡两级改革攻坚阶段。上三级的顺利改革与成功经验,说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符合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迫切需求,说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强大的财力优势作保障作推动,说明改革切中了财政预算执行弊病要害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化解财政矛盾,也为引领指导县乡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形势 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管理 对策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为实现特定目标,用于指定用途的财政资金。为提高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专项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能挪作他用,体现了“集中财政办大事”的思路。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充分、合理运用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增强财政资金的安全性,2014年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规定了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手段弱化

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手段弱化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主要承担着会计核算和资金申请、支付等工作,财务人员对专项资金的事前的监督、事中的控制等环节无法发挥作用,领导不重视,不及时沟通对接财政局,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无法根据专项资金的申请、审批、支付等工作进度来来合理的安排资金的操作。其次,资金管理部门下拨资金不及时。有些地区的资金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将专项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而是滞留在财政局或二级单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程度,无法有效的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不科学

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年中追加预算、随意调整预算、不按预算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资金支出的实际进度与项目开展进度难以保持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预算批复比较晚,预算执行进度比较慢的情况,导致项目预算无法在年底前完成,造成专项资金结余。比如中央预算草案一般每年都要在三月份人大审议后通过,财政部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批复部门预算,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在一个半月内批复下属事业单位预算,因此部门预算下达到实际的项目执行单位的时间一般在四月末、五月初,A算执行的时间一般在半年左右,拨款时间比较晚,可能造成专项资金下达到部门后根本无法执行的情况。

二、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财务控制,合理界定专项资金内容

单位领导层要让财务工作人员参与到专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及时掌握资金何时申请、何时审批、何时支付等工作环节和流程,加强资金使用的控制。同时,要合理界定专项资金的内容和标准,明确专项资金的统计口径,防止其他费用列支专项经费,并对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的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在内容上出现重叠。

(二)细化预算编制,增加预算编制的透明度

随着财政资金管理规范的不断完善,预算编制也应不断向精细化、科学化目标迈进。一是完善预算编制制度,统一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增加预算透明度,防止资金挪用、浪费等情况的发生,保证预算细化到每一项工作上来,使专项资金预算能全面反映资金的用途和结构。二是对每年度均有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单位在报预算计划时要同时上报专项资金的结余数,使财政部门能合理安排结余资金。

(三)完善财政监督,提升专项资金的利用率

加强财政监督是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监督,不能局限于事后的突击性的检查,要把监管的重心转移到全面监督上来。在开展项目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领导和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提高责任意识,要严格按照实施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操作。此外,纪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实行常态的监管和随时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机制,通过将监管、问责贯穿于专项资金立项、审批、使用的全过程,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是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拨付,是一种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账户全过程的资金监控制度。

一、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而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将发挥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管理规范化,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能从制度上解决以往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在新的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下,财政国库管理部门能够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实行全过程监测试点单位的资金支付活动。

(二)收支活动透明,实现有效监督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各高校都认真按照用款计划申请使用财政资金,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加强。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会计信息质量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从机制上保证财政各类收八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改变了过去把资金拨付到各高校账户上由高校自行支付的做法,从支出源头上进行监督、控制。

(四)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倡导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预算资金申请与拨付体系,以进一步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约束,从而在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方面树立了依法执行预算的观念。

二、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对高等学校来讲,国库集中支付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受传统的理财观念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建设滞后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在给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带来正面影响效应的同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使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面临一些新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能满足要求

国库集中支付要求高等学校的预算具体、准确、完整,但是目前高等学校的预算内涵不清,若干个会计主体的预算汇集到一张预算表中,导致预算或重复或遗漏,无法做到准确、完整,更难以据此执行。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仅涉及到财政资金拨付程序、支付方式、账户设置的变化,而且会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工作习惯和管理方式。除了需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此项工作外,高等学校财务处还要对相关工作程序进行调整。对于备用金的提取和银行存款的支付,每一笔都要按具体的类、款、项填写支付令;对于现金的管理,按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需设一个现金科目,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需要对零余额账户的现金单设科目进行核算,因此出现了两个现金科目,增加了出纳人员的工作量。

(二)一些日常业务受到影响

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不仅给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也对高等学校会计账户设置及有关业务处理带来了一定影响,在日常业务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1 项目支出中保证金与往来款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采购制度下,由于货物的验收、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时点间隔,特别是一些构建项目的尾款需要在项目保修期结束后才支付,如按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对高等学校来说,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现象,不能真实反映高等学校的经济活动全貌。

国库集中支付强调在支付的最后环节要由财政直接支付到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没有提及预算单位往来款项的处理。而往来款项是各个会计主体广泛存在和必然存在的财务现象。项目支出年终决算时是按照科目取数。正常一笔业务,当付款时一般都要留一部分质保金,等到一定时问,的确没有问题时再支付。但是在项目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般年终时,本来项目已经结算完毕,却因有暂存款造成银行存款有结余,以致支出数与银行存款数不符,影响了年终决算报表,使得国库结余资金与财政拨款收支表结余不一样。

2 向后勤集团划款受到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但相关文件对于高校后勤集团经费拨付业务没有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后勤集团不是独立法人的集团公司,但其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在高等学校中承担了大量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高等学校必须向其支付相关费用。这些服务结算在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分散拨款实有资金的体制下,根本不存在资金拨付问题,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规定,一个预算单位只能设立一个零余额账户,而且不得向其下属单位拨付资金。这样必然使应由高等学校零余额账户支付给后勤集团的款项无法划拨,也势必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3 加大了筹资难度

近年来,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融资。向银行贷款已成为高等学校筹措急需资金的一条重要途径。银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银校合作建立在高等学校和银行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在以前的财政分散支付体系下,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最终都会拨付到高等学校存款账户或支付账户上,由于高等学校在银行有存款,有收费权可以作质押,银行为高等学校提供贷款也能降低贷款风险,因此高等学校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商业银行融资作为高等学校财务的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弥补了财政资金的不足,对我国高等学校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由于取消了高等学校在商业银行的账户,零余额账户由财政部门指定,其他商业银行可能会对高等学校贷款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而且,即使和国库单一账户结算,因为余额保持为零,所以高等学校在指定银行以外的存款趋于零,没有了账户存款的质押,商业银行由于惧怕信贷风险而不愿贷款给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存款利息收入也因此而减少,等于断绝了高等学校的这一个重要的筹资渠道。

三、完善高等学校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我们应充分认识财政国库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的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改革与完善预算编制

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强化、细化预算。一方面,把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先决条件来推进,预算科目的使用、支出目级的细化程度以及一级预算单位

所属基层单位的确定等等,都要充分考虑预算执行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作为巩固部门预算改革成果的保障机制来实施,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进行严格控制来保证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强化财政支出的刚性约束。

(二)创新会计核算方法,解决往来款问题

为了解决项目保证金问题,在实践中一些解决办法被提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人员在做账务处理时,全额进支出科目,与银行存款数相对应。这样,支出科目完全与银行存款数对应。年终决算时,完全能够对上数。

(三)建立健全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为了更加顺利地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以及建立一套比较完备、能适应国库改革需要的法律法规。1 修订与国库改革不相适应的法律规章。财经法规本来就是与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相适应的,必须与时俱进,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加科学,因而应着手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税收征收、收费征管办法等法规。2 制定一批专门针对国库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之有法可依,如《国库收入管理办法》、《收入退库管理办法》和《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四)积极行动,采取各种办法搞好银校关系

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发展迅速。相应基础设施建设较多,而国家对基本建设的投入又相对较少,所以必须和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高等学校没有等靠,而是积极行动,采取各种办法与银行合作。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零余额现金量特别大,对高等学校和银行而言,工作量都比较大,还容易出错,费时费力。在和银行沟通研究后,结合高等学校的业务特点,可由银行开发网上报账一体化财务系统软件。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把工资账户转到银行,职工都有一张报销可用的准贷记卡,经审核原始凭证认定合理时,报销的金额就可以直接支付到对应的工资卡上,省去支取现金的麻烦。

通过与银行协商,银行出资安装圈存机,并可在高校内设立办事处,为学生存取款服务。这样。银行一次性增加了万余名客户,而学生真正实现了一卡走遍校园,一举两得。同时,学生缴费、领取伙食补助改为通过银行卡直接收付,解决了以往收发现金时,拥挤排队而出错的不良后果。

篇7

第一条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财务行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结合财政体制、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及相关财务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财务活动(不包括外资项目财务管理)。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的原则: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编制年度财务计划,依法筹措和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加强会计核算、财务预决算和资产管理工作,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强化财务监督检查。

第五条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当设置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财务计划管理

第六条财务计划是指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编制的资金收支计划。包括资金筹措计划和项目用款计划。

第七条资金筹措计划依据所承担的开发任务和现行政策规定编制。要合理确定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额度,不得留有缺口。

第八条项目用款计划根据批准的项目计划编制。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和施工合同的要求确定拨款计划,各级财政部门不得滞留项目资金。

第九条财务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调整,但在项目计划经批准调整后,财务计划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第三章资金筹集

第十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以及采取投资参股、补贴、贴息、有偿扶持等多种形式吸引的金融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其他经过法定手续筹集的资金。

第十一条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组成。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得用其他支农专项资金抵顶。

第十二条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是指经批准实施的项目建设所需的乡村集体自筹资金和农民的自筹现金、以物折资和投劳折资。其投入比例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执行。

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自筹资金应不低于财政投资的50%。

第十三条占用费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向财政有偿资金使用单位收取的资金使用费。

第十四条其他收入是指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形成资产的运营收入(不含参股经营的有关收入)。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需要由财政预算单独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

第四章资金使用和支出管理

第十六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规定的范围使用。投资参股经营资金按照公司、企业法律制度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

第十七条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无偿资金限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所发生的费用,部分必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助。

第十八条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可按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推广费。科技推广费的使用和管理分别执行两类项目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贷款贴息是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单独安排的,对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的贷款项目的贴息支出。项目贷款未落实的,财政部门不予贴息。

第二十条县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费按年度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资500万元以下的按3.5%提取,1000万元以下的其超过500万元的部分按1.5%提取,超过10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0.5%提取。项目管理费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项目实地考察、检查验收、业务培训、项目及工程招标、资金和项目公示以及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治理项目一般工程初步设计等方面的支出,不得用于人员工资、补贴、购置车辆等行政经费开支。地、省级农发机构和国家农发办由本级财政预算单独安排事业费用于项目管理各项支出,不得另提项目管理费。

部门项目中的土地治理类项目由相关的县级项目主管部门按财政投资的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比照地方项目执行。相应取消列支前期工作费的有关规定。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管理费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工程监理费按照实施监理的土地治理项目单项工程财政年度投资总额的2%以内控制使用,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按实际支出数计入工程成本。

第二十二条财政无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及时办理报账。

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财政无偿资金应当纳入改革实施范围,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有偿资金债务必须落实借款人,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借款、谁还款”的原则,确保有偿资金的及时、足额回收。

由于遭受毁灭性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有偿资金无法归还或不能按期归还的,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呆账核销或延期还款。

第二十四条占用费支出包括支付借入财政有偿资金的占用费、委托银行贷款手续费、按规定从占用费收入中提取的业务费及必要的回收费用等。

第二十五条其他支出包括资产的租赁、承包、出售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含参股经营的有关支出)。

第五章工程成本管理

第二十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单位对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所形成实物工程发生的全部费用要进行成本核算。

第二十七条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成本分为农业工程成本、水利工程成本、林业工程成本。

农业工程成本包括土地整治、修建田间机耕路、种子繁育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草场建设等发生的费用;水利工程成本包括修建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水源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发生的费用;林业工程成本包括封禁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果林及苗圃建设等发生的费用。

第二十八条农业综合开发有形实体工程建设所发生的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形成有形实体工程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费、机械设备费、普工和技工及机械施工费、林木种苗费等。

间接费用是不形成有形实体工程,但对形成实体工程有紧密联系所必须发生的共同费用。包括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工程预决算审计费、材料损耗等。

第二十九条项目工程竣工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应审核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竣工决算。

第六章资产管理

第三十条资产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所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借出有偿资金、委托贷款、有偿资金放款、参股经营投资、转出参股经营资金、预付工程款、材料、待处理有偿资金、在建工程和竣工工程。

第三十一条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建立和健全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工程款项的支付要实行转账结算,现金收支要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严格控制现金结算,严禁白条入账。

第三十二条应收款项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当收回的待结算款项。年终,要做好应收款项的清理结算工作,不得长期挂账。

第三十三条借出有偿资金是指上级财政部门借给下级财政部门的有偿资金。有偿资金实行逐级承借,统借统还,按照批准的年度项目计划和借款合同发放。

第三十四条委托贷款是指由财政部门提供资金,贷款人根据已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占用费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回收的款项。

第三十五条有偿资金放款是指按年度项目计划借给用款单位或个人的应按时回收的财政有偿资金。

第三十六条参股经营投资是指通过资产运营机构投入到参股经营项目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

第三十七条转出参股经营资金是指上级财政部门拨给下级财政部门的财政参股经营资金。

第三十八条预付工程款是指按工程建设合同预先支付给施工单位用于购买材料、设备等的款项。

第三十九条材料是指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而储存的各种物资。

第四十条待处理有偿资金是指有偿资金放款和委托贷款超过约定还款期限,经审核批准,但尚未按规定程序报批列入呆账的有偿资金。待处理有偿资金的核销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四十一条在建工程是尚未完工、需继续承建的农业综合开发实体项目工程。

第四十二条竣工工程是指已经完工、符合项目建设要求并经验收合格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

竣工工程验收前,由于质量问题发生的工程修复和返工费用,按有关合同规定办理。竣工工程验收后,在质量保证期内发生的工程修复和返工费用,从预留的质量保证金中列支或按合同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章负债管理

第四十三条负债是指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形成的、需要以资产来偿还的债务。包括借入有偿资金、转入参股经营资金、应付工程款、应付质量保证金和其他应付款。

第四十四条借入有偿资金是指下级财政部门从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财政有偿资金。

第四十五条转入参股经营资金是指下级财政部门收到的上级财政部门参股经营资金。

第四十六条应付工程款是指工程竣工结算或报账后,应付未付项目施工单位的工程款项。

第四十七条应付质量保证金是指按规定预留的,应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或工程监理单位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付给项目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金应按不高于工程合同金额的10%预留,待项目运行期满后,视运行情况及时清理结算。付给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保证金预留比例执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待项目验收合格后支付。

第四十八条其他应付款是指应付工程款、应付质量保证金以外的应付未付的款项,主要是其他往来款项。

第八章净资产管理

第四十九条净资产包括本级有偿资金、竣工工程基金、完工项目结余、未完项目结存、本级参股经营资金、参股经营收益。

第五十条本级有偿资金是指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有偿使用的资金,以及占用费收支结余、其他收支结余和完工项目结余等转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第五十一条竣工工程基金是指已竣工但尚未正式移交给使用单位的项目工程资金。

第五十二条完工项目结余是指完工工程在办理竣工决算后的资金结余。

第五十三条未完项目结存是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专账当年收入数与拨款数之间的差额以及报账资金、工程资金专账当年收到的未完工项目资金。

第五十四条本级参股经营资金是指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参股经营资金。

第五十五条参股经营收益是指投入到参股经营项目的财政资金实际取得的收益。

第九章财务监督

第五十六条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如有必要,还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密切配合审计部门和财政监督机构,定期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行检查审计。

对截留、挪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

第五十七条要切实推行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在项目申报阶段、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后,以适当的方式将项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向项目所在地乡(镇)、村公布,接受民主监督。

第十章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五十八条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资金收支情况表、资金支出明细表、净资产变动情况表、有偿资金情况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第五十九条财务情况说明书的主要内容:资金筹措和落实情况;财产物资的变动情况;资金拨借情况;有偿资金投放和回收情况;参股经营投资的变动及保值增值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六十条财务评价指标包括:配套资金到位率、自筹资金到位率、有偿资金回收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

(一)配套资金到位率。反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计算公式为:

配套资金实际到位数

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配套资金计划数

(二)自筹资金到位率。反映农村集体或农民自筹资金到位情况。计算公式为:

现金投入到位数+以物折资到位数+投劳折资到位数

自筹资金到位率=---------------------------------×100%

自筹资金计划数

(三)有偿资金回收率。反映已到期有偿资金的回收情况。计算公式为:

截至报告期已回收的有偿资金数

有偿资金回收率=------------------------------×100%

截至报告期应回收的有偿资金数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参股经营资金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国有资产是指财政部门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参股投资以及投资收益形成的,或者依法认定为国有的企业所有者权益。计算公式为:

期末国有资产总额

篇8

关键词:财政存款;界定;依据

一、财政存款在央行履职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财政存款的含义《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对财政存款解释为“财政存款是国家财政在集中分配国民收入的过程中,对其中待分配、待使用和结余部分形成的存款,以及财政拨付款项后所形成的存款的总称。财政存款又称财政金库存款,是财政部门存放银行的货币资金,是由历年的财政结余及当年财政预算收入待用款所形成的,具体说,是由财政先收后支的待用款和收大于支的结余款在银行形成的,它可以分为中央金库存款和地方金库存款。我国财政收支实行金库制度,设立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国家的一切财政收入都纳入同级金库,一切财政支出都由同级金库拨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财政金库收支。

(二)财政存款在央行成立之初作为信贷资金管理的一种手段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为了加强信贷资金集中管理,人民银行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同时国务院将财政金库存款和机关团体、部队等财政性存款,划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各金融机构要全额缴存人民银行。1985年银发[85]第281号,明确了专业银行财政性存款业务的范围和职责、缴存时间要求及有关处罚规定,此时财政存款的范围包括:财政金库存款、地方财政预算外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等。

(三)财政存款制度变革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对缴存款基本原则重新进行核定,划定财政存款的范围是“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发行国债款项等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应全额就地划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将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财政预算外存款等划为一般存款;二是规定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近些年,部分银行的财政预算外存款科目重新纳入财政存款缴存范围,财预【2010】88号将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二、财政存款的划分及在央行履职中性质和作用的争议

第一,财政存款划分范围认识上的差异。财政预算收入方面税务机关征收的预算收入作为财政性存款,在收缴入库方面基本没有争议,现阶段各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缴来财政性存款”科目大多只收到这类资金。近几年财政等征收机关征收的预算收入在收缴方面有很多变化,而人民银行财政性缴存款除缴存范围有变化外,其余“仍按原规定执行”央行规章长期不变,很多制度在时间的蹉跎中执行上形成偏差,基层金融机构甚至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认为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财政机关征收的预算收入不应作为财政性存款缴存;财政金库存款方面认为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扶贫资金、支农周转金、会计核算中心账户等形成的各种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已经拨出国库是一般存款。基于以上认识,占财政存款决大多数的资金没有100%划缴人民银行,根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对财政存款的解释我们认为上述公共财政资金不是机关团体等一般存款,应作为财政性存款。第二,认为财政性缴存款不是货币信贷工具。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财政性缴存款未在其中,另外,由于财政性缴存款比例是100%,不具有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第三,笔者赞同以下观点,认为财政性存款的变化是与经济金融形势以及人民银行履职要求紧密相关。随着货币政策由适度、到适度从紧、再到适度宽松等,央行多次上调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般存款准备金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被多次使用,而财政性缴存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取决于金融机构对缴存款制度落实情况。当金融机构完整、规范的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时,由于全额缴存没有弹性,对货币政策影响恒定,但当货币政策紧缩金融机构处于“流动”,或当货币政策宽松金融机构处于“流动性泛滥”时,制度执行不到位,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出现道德风险,财政存款在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之间不规则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基础货币流失,弱化甚至递减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与央行货币政策相悖,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第四,一种观点认为人民银行非商业机构没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财政存款多点、少点无关央行大碍;另一种观点认为经理国库发挥国库监督职责,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关系到政府能否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公共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必须确保全程处于有效监督和制约之下。人民银行作为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双重身份,安全、高效、公平的履行国家金库职责,避免公共权力被滥用,显得尤为重要。不言而喻,笔者支持后者。

三、国库经收处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辖内金融机构实地调研检查中发现国库经收处业务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库经收处把财政性存款中税款收入,必须纳入“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的资金,转入一般的活期存款科目核算,未按100%的比例划缴人民银行。二是国库经收处把财政性存款中的,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例如、金融机构把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收纳的罚没收入等,没有纳入“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核算,而当作一般存款科目核算,未全额划缴人民银行。三是金融机构把各级财政拨入的各种专项资金,例如、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扶贫资金、支农周转金、会计核算中心账户等形成的各种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当作一般存款核算,未全额划缴人民银行。

四、财政性存款界定的依据

财政存款在中央银行成立之际,就由国务院划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负责办理国家预算收入和支出。2004年7月22日(人行与银监分设后)银办函【2004】387《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国库经收处延压税票行为进行处罚适用法律等有关问题的批复》第二条“关于处罚标准的问题按《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二十二条......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国务院颁布的《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规定“各银行吸收的财政存款都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及时上缴人民银行,不得占压,同时,不得将财政存款挤占挪用到其他科目”,由此可见金融机构:一是国库经收处经收的税款收入,未列入“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二是国库经收处经收的财政机关收纳的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未列入“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三是金融机构把各级财政拨入的各种专项资金等形成的各种财政预算专项存款,作为一般存款科目,上述三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适用《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另外,中国人民银行令【2001】1号《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三)国库经收处将经收税款转入待结算财政款项以外其他科目或账户,视同挪用预算收入处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财预字【1998】201号《罚款代收代缴管理办法》规定代收机构代收的罚款,应统一使用“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专户核算,1999年云南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财综【1999】42号“关于印发《云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委托银行代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规定收款专户行...应在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核算”。虽然上述文件规定时间较长,但至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五、经理国库及财政性缴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全额缴存人民银行的财政存款被视为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无影响,未得到有效重视。对金融机构而言,财政存款具有金额大、存放时间长的特点,争取财政存款可以取得低成本资金,各金融机构想尽各种办法规避缴存财政性存款,国库资金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第二,财政存款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缺乏界定财政存款的具体条款,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第三,最容易导致财政存款被占压是科目使用环节。虽然人民银行总行规定了金融机构缴存的具体会计科目范围,但是,有些金融机构的会计科目说明较为笼统,同时近些年财政资金变化较大,名目繁多,基层行难以根据会计科目说明来判断具体财政资金放入哪个科目核算,客观上导致了财政存款被占压。第四,目前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规定依据(银发〔2004〕302号):规定货币信贷部门负责组织存款准备金管理、监督、处罚和动用审批工作,会计部门负责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会计科目审定工作,营业部门负责存款准备金的报表审查、资金收缴和日常考核工作,财政性缴存款是否与存款准备金制度等同管理不明确。同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监管还涉及国库部门,多部门监管难以形成合力。

篇9

(一)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

过去财政资金拨付制度是政府调控高校办学资金运作的重要手段,财政资金支出层层转拨,多环节转账,给财政监督和控制增加了难度,而且高校财务管理有自身特殊情况,在实际拨付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体系内运作,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财政的管理监控之下,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财政资金拨付中间环节,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及时、足额将财政资金拨给用款人或用款单位,从源头上预防财政性资金在拨付过程中被截留、转移、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从制度上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确保财政性资金运行安全和高效,有利于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加强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财政资金拨付制度下,部门预算漏报的项目在校内预算分配时还可追加、调整,即使年初分配经费时有遗漏,还可由校长批准使用机动费来调节,可以说,预算是否完整准确,对开展工作影响不大。国库集中支付后,各单位办理支付首先必须按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科目和经济用途分月报送用款计划,在预算指标控制下和用款计划的额度内才能执行;其次办理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申请都要通过层层审核,对不符合预算规定支出,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将予以拒付,学校无权自行调整,这也促使高等学校及其下属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从根本上提高了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重分配、轻管理”的传统财务管理观念逐步转变,财务管理水平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提高了高校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近年来,高校发展速度较快,多渠道筹资能力加强,不可预测的收支逐年增加,因此高等学校年终决算与预算往往存在较大差距。高校是否按预算要求使用财政资金难以掌握。一方面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造成资金浪费;另一方面预算大,使用少,造成年终结余多,资金使用效率过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专项经费必须事先提出详尽的论证报告和预期效益,预算不能再任意估算,重大项目需按规定程序进行可行性论证,方可列入预算,预算的执行与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在时间上一致,从源头上促使单位按预算规定执行,预防了财政资金挪用,降低了财务风险,对高等学校在预算执行上起到了制约作用。

(四)增强了高校绩效考核的客观性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每笔资金的支付金额、时间、对象、用途、账户余额等,都可以在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高校应加强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支出效益考核体系,对各部门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上体现奖惩分明的原则。

二、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高校,尤其是领导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大宣传力度,尽快适应和推进这项改革的深入。财务部门要及时完善国库支付的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和核算办法,理顺业务流程,监控国库支付业务,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强化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尽快适应和推进这项改革。

(二)构建信息系统新平台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高速的信息传递手段和快捷的银行清算系统为依托的,因此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使政府、财政部门、银行和高校之间形成网络体系,达到互相监督、相互制约、资源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该信息系统应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通过一个高效、安全、快捷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将各预算执行单位与财政部门的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部门、商业银行联系起来,满足资金预算、控制、异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等要求。真正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监管,基本形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机制。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财政部门要对高校资金支付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银行的监控,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国库集中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管作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检查,促进高校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控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

(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篇10

一、本单位基本情况。

二、本单位项目经费使用总体情况。

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分项目列出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三、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情况

(一)项目执行总体情况。

(二)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成效等。

(三)说明项目经费是否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是否单独核算,单位内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情况,具体说明保障审批权限和程序。

(四)根据结余情况,对经费账面结余的金额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财务处理意见和项目执行项目执行期间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相关意见。

四、部门预算的情况

2018年部门预算基本情况说明,部门预算收支情况说明,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效益,对经费预算管理的建议。

附件2:

单位

2018年财政资金总额

上级财政补助资金

已下达上级财政补助资金

2018年师本级专项资金总额

已下达师本级专项资金

自筹资金

资金结余

附件3: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情况表

一、基础工作(截止2018年第工作情况)

类别

项目

内容

备注

工作推进

部门本级是否已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部门所属下级(二级)预算单位数量⑴(个))

其中:已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单位数量(个)

占本部门全部二级预算单位的比重(%))

部门所属下级(三级)及以下预算单位数量(个)

其中:已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单位数量(个)

占本部门全部三级及以下预算单位的比重(%)

组织机构

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管处室(科室)名称

编制人数(人)

实际从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数(人)

是否成立正式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是/否)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规章制度

已出台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顶层制度⑵数量(个)

已出台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办法⑶数量(个)

已出台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操作细则⑷数量(个)

智库建设

是否建立部门专家学者库(是/否)

在库专家学者人数(人)

是否建立部门中介机构库(是/否)

在库中介机构家属(个)

指标体系

是否建立本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是/否)

绩效指标体系数量(项)

宣传培训

部门当年发表的预算绩效管理宣传文章、报道等数量(篇)

部门当年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次数(次)

培训对象

培训人次(人)

部门当年上报兵团财务局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动态等(篇)

本表的“部门”至兵团预算单位,包括各师、各部门、各单位。下同。

注:⑴所属下级预算单位 是指部门所属的独立编制预算并批复预算的下属单位

    ⑵顶层制度 是指具有全面规范作用的指导意见 工作规划等宏观性 综合性文件

    ⑶管理办法 是指对绩效管理某个环节的具体规定 如绩效目标管理办法 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

    ⑷操作细则 是指对预算绩效管理具体操作事项作出的规定 如工作规程 格式范本等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情况统计表

二、绩效目标管理(2018年绩效目标管理情况)

类别

项目

内容

全口径⑴

财政支出⑵

预算

年度预算支出总额(万元)

其中:年度项目支出总额(万元)

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

绩效目标管理所覆盖的预算单位级次

部门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资金(万元)

占本部门支出总额的比重(%)

占本部门项目支出总额的比重(%)

部门(单位)

整体支出绩效

目标管理

是否填报本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是/否)

是否组织下属单位填报整体支出绩效目标

涉及下属二级单位数量(个)

占全部二级单位数量的比重(%)

情况说明

注:⑴本表统计数据,均指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请参照本表内容,以附件的形式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