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激发 实验教学 开展 新颖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如我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例如,我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例如讲述《酸的性质》一节,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设计活动测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通过实验,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的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篇2
关键词:高中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积极性;有效策略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求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其中一个应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环节,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升。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
为了有效调动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仅要通过外界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学生从内心对化学学习产生激情。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认为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对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高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来讲,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不仅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而且是一门对生产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学习化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部分学生则对化学学科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只知道进行化学学科学习是为了应对高考,因此,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进而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进而从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该引起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即便学生原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也会因为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变得较为低落,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的乐趣,愿意积极主动去思考,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主动的去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感兴趣,那么,他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关注该事物,主动的研究该事物,进而有更多的收获。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上,也不应该被动的对知识点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有助于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本人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化学学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学习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在没有教师催促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研究。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了有效增强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信心,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的化学成绩较为优异,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也积极性较高,而另外一些学生的化学成绩一般,尤其是一些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信心。可见,学生是否有学好化学学科的信心,直接影响到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有效性。这就启发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信心人手。
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学好化学学科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并且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学生一定能够有效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学生只有树立了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信心,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切实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五、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结果整个化学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教师自然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活跃度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本人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对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积极的展开小组讨论,学习积极性被很好的激发。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篇3
关键词:基础化学;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方案;评价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66-02
项目化教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我院在基础化学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掌握和能力提高,在促进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的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以及安全防护、环保意识等也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评价方案的确立
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评价实施过程、对实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是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确立方案,评价过程实现动态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本课程可实施的项目有11个大类:化工生产基础知识、化工产品质量保证与标准化、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化工分析测定技术基础、待测样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酸碱滴定法及其应用、配位滴定法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沉淀滴定法及其应用、重量分析法及其应用、分析仪器应用。以化工基础知识中三个模块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数据的处理及上报为例,如表1所示。
每一个项目评价由同类课程教师提供,教研室共同讨论确定,考核评价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
教学评价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要易于操作,既要起到评价教学的作用,又要培养学生能力,避免整个教学过程总是关注评价,忽视学生知识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紧紧围绕“实际、实用、实践、实效”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要有明显的主题和突出的重点 设计的项目要做到既被大多数学生所喜爱和认可,又可以用某一评分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同时还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每个项目评价不一定都要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评价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评价,评价标准要有明显的主题和突出的重点。在教学中,我院对考核内容采用核心指标评价的方式,即把那些对学生训练过程起导向作用的内容定为核心指标,在分值分配上突出考核重点,使其直接影响考核效果。如课程学习刚开始一段时间,我们主要围绕学生职业素养训练,重点是遵守规章制度、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环保、成本、操作规范性等意识,随着课程不断深入,由职业素养考核评价转为突出能力目标进行重点评价。
引入企业评价标准 通过摄录企业产品质量检测过程,并把企业质量活动和标准播放给学生,渗透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过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同步。除此之外,邀请已经实习的优秀学生在休假期间回校参与教学指导,通过他们的示范行为,将企业的文化标准、质量标准引进课堂,使学习环境再现或接近于企业工作环境。
改变评价形式,活跃教学气氛 通过播放录像,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在播放过程中,让学生重新体验学习过程,不但起到了有效评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活跃了教学气氛。学生能够参与对自己的认定或评估过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至每一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
学生实验员参与教学评价 我院每班平均50个学生,由于实验员有限,即使分组实训,在同一时间内也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或每组学生进行评价。为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我院从高职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一定数目的优秀学生充当实验员。这些实验员利用课后或自习课时间由教师指导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和实验实施,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学生参与实验指导,大大缓解了实验员不足带来的缺陷,使评价得到有效监控。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评价 我院每学期都会举办学生和教师层面的技能大赛,在大赛过程中采取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大赛内容选取上既重视实践也不忽视理论,既考核技能也考查其耐力,既考查身体素质又强调心理健康。此项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切磋技能、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舞台,有效地促进了技能训练的开展。
考核量化实施
多种评价形式的结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通过评价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评或互评中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使考核评价易于操作,我们采取了量化考核。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教学评价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学生共同评价 这里的代表性既有成功作品,也有失败的作品;既可以通过优秀、标准、规范的操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得到失败的启示。
加大评价结果的利用力度,使评价结果更有效 教学评价的目的既要达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要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因此,考核评价不能流于形式,应利用考核评价结果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考核工作呈螺旋式上升,从而发挥考核工作的真正作用。
质量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 项目教学本身是一个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注重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因此,项目教学的质量评价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建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实施新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价,才能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学习效果和就业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田鸣,盖馥.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89-91.
[2]冯永琴.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比较及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60-64.
[3]吴赛苏,周君,陈玲霞.化学检验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23(2):52-55.
[4]王元有,张杰,陈锁金,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下《化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l8(2):52-54.
[5]张立芳,王志林.浅谈高职高专工科化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538(6):117-118.
[6]来月英,宋心琦.关于化学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2(1):46-47.
[7]李哲,等.工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02,17(3):16-18.
[8]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68.
篇4
关键词:学生视角 酒店 实习效果
学生实习是高校解决酒店行业供需矛盾的主要方法。实习是在校学生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的一个学习过程,是理论学习与正式工作之间的过渡。它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扩展,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酒店行业。实际运作中,由于学校、酒店和学生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使学生实习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挫伤实习的积极性。本文以九江学院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学生为例,从学生的角度总结了学生酒店实习的问题,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探讨了优化学生酒店实习效果的方法,以期有助于实际。
一、造成酒店管理专科学生酒店实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机制原因
首先,学校、学生和酒店三方的实习目标不一致。学校和学生以学习为重,酒店以营利为目的,体现在实习运作上,如实习期半年、实习期不轮岗、按正式员工标准管理等。酒店的这些要求带给实习生的真实工作感受就是实习期过长、工作单独乏味、工作标准要求过高等,影响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实习规划不系统。学校对实习酒店、工作岗位、学习内容等粗线条规划。被动接受酒店安排的工作岗位和学习内容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最后,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酒店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无考核;由于操作不便,学校对实习结果的考核限于实习中期和返校后测试,缺乏实习阶段性效果的考核。不完善的考核机制缺乏压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适应力差。多数学生有自我为中心、心理年龄小、自负、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李莉[2]在文章中提出,实习生会出现很多不适应,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语言障碍造成与客人和同事之间的沟通困难;管理方式的变化造成了实习生的不服从、无归宿感等。此外,长期缺乏锻炼的实习生面对酒店工作叫苦不迭。
其次,期望过高,心态不好。面对整体学历偏低的酒店行业,实习生的优越感不断膨胀,没办法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去对待工作,认为自己的能力超越职位设定。同时,实习生容易被酒店富丽堂皇的外表和舒适高雅的内部环境所吸引,对实习、薪酬和职位抱有很大的期待。正如海力力[3]的文章指出的,很多学生初入社会,梦想着一份能坐办公室的轻松工作。酒店晋升要凭工作经验和扎实的技能,从基层做起,造成了实习生的心理落差。
(三)酒店管理原因
首先,酒店对实习生重视程度不够。实习生是酒店的特殊员工,他们敏感、单纯、心理脆弱;他们有离开父母、老师的孤独;他们是酒店教授的对象,可以允许他们在犯错中成长。而多数酒店的管理层忽视对实习生的关注,缺少培养和关怀,使实习生缺乏精神动力。
其次,实习生的待遇低。实习生工作效率与普通员工无异,但工资低于普通员工。有些酒店把节假日的福利待遇都要将实习生区别对待,也没有进一步培训实习生的意愿。多数酒店仅把实习生看作节省人力成本的一种重要方法。缺乏物质激励,让实习生工作无动力。
(四)酒店行业原因
酒店行业的工作特点不符合实习生对自己职业的要求。如劳动密集性的特点强调对体能的要求;重经验、轻学历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一线基层做起;低工资难以满足学生的消费欲望和对自身价值的预期;服务性行业的特点要求服从和客人至上意识,心理素质也要够强大;三班倒的上班时间不符合实习生对规律生活的期待。这些特点使学生失去实习的动力,实习效果不理想。
二、优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途径探讨
(一)学校优化实习教学的机制
实习机制是保障和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的完整体系,包括酒店、岗位和实习内容的选择、实习过程的监管及实习结果的考核等。首先,把好酒店选择关。合作酒店实行淘汰制,对学生反映差和指导老师考核差的酒店应终止合作,给学校以合作的主动权。其次,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把他们对工作的预期引至合适的水平,防止落差太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做好权利下放,充分发挥实习带队教师的作用。最后,学校与酒店共商实习内容、位轮换方法、实习考核机制和学生共同管理方法等。
(二)学校做好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学校在实习前应明确告知酒店各实习岗位对于技能、体能、沟通能力、语言能力、服从意识、服务意识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也使得学生有准备的方向。其次,做好实习生心理预期管理,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减少实习之路的坎坷和曲折,提升实习效果。
(三)酒店优化实习生管理体制
首先,酒店加强对实习生的重视。酒店所有管理者都应有关心实习生的意识,特别是直接领导者;配备学生心理疏导师,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配置专人负责实习生管理,并加强与学校和负责教师的沟通;给予实习生培训和晋升的机会等。这些可以让实习生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和归宿感,会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建立合理的实习生薪酬制度。可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也可在工资略低于其他员工的同时,加大实习生奖励力度,拉平工资差距,调动实习积极性。
最后,做好实习岗位管理。尽可能按学生意愿安排岗位;建立实习生逐级提升的岗位调动制度,在挑战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原有实习岗位考核通过的话可安排轮岗,或在原岗位给予职位上的提升;合理规划实习生的学习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郑茜.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综述[J].经济视野,2016,(09).
[2]李莉.旅游院校酒店实习问题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9,(122).
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困生 成因分析 转化策略
现在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数量持续增加,已经成为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性学科,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如今的高中教学中却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很多教育教学家对此作出分析,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数学学困生自身出现了许多变化因素,这使这学困生现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教师及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对此现状进行有效控制。高中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必将把解决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提上日程。
一、明确“学困生”的含义
学困生,指的并不仅仅是那些在学习方面有着严重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群体在性格、体质和思维等方面都与普通学生有着细微差别。这类学生的智力在年幼时并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导致日后的学习越发困难,以至于在课堂上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些学生自身往往有着很严重的惰性,在学习过程中会刻意回避有难度的问题,从不愿意积极思考,而且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开小差的现象。在高中基础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基本的公式概念记忆等方面也表现出其能力有限的情形,这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相较于其他学生而言,学困生即使花上更多的时间也难以与其他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特定的“数学学困生”指的则是那些在智力方面并未与其他学生相差甚远,但在感悟数学的能及分析数学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差异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课堂上难以当堂掌握知识,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高中数学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来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内容负荷过大,而且难度也超过部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本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原则,将基础的知识点和习题一带而过,将课堂重点放在难点和发散性习题的讲解上。这样忽略基础知识,不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导致数学学困生的数量增加。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数学语言上都有着天壤之别。就像高中数学中一些函数、几何、逻辑运算等,都不在初中知识的接受范围内,跳跃性非常大,以至于学生出现难以接受的现象。数学语言也变得越发抽象,使学生开始产生畏惧心理,认为学习面临很大的阻碍,不敢尝试,这就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从主观方面来看,在高中学习中往往出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现象,使得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有些同学的学习用功程度根本没法和自己比,但成绩却比自己要理想的多,这样一来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郁闷情绪又无法及时排解,日积月累便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开始排斥数学课。这样一来,使数学学困生的数量持续增长。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这里的“区别对待”指的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改变,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以适应各个程度的学生,达到增强学困生自信心的目的。
(一)实行鼓励政策
教育学家认为,造成学生成绩的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其他方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也可以起到排解学生消极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学困生往往出现自卑心理,在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及充分的理解与信任。要切记,尊重他们是帮助他们的首要前提。要知道学困生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常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这样知识教学与心理疏导共同进行,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坚定学生意志
学困生往往存在着意志定不坚的现象,才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被难题所击溃。难题往往由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公式和概念连串而成,所以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枯燥和繁琐,又会使得一些学生轻言放弃,这时教师应当采取激励措施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迈过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便不会轻言放弃了。
(三)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一大特点是缺乏自信心,他们自我否定,因此对待学习持有消极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惰于思考,从不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内容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并且教师可以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邀请学困生回答问题,并且给予鼓励。这样一来,学生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起学困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师生沟通
师生间的沟通需要家长作为桥梁,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困生在校表现,家长要及时向老师提供反馈,帮助教师在校对学生的辅导与帮助。教师与家长共同掌握学生动态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导。师生之间的沟通要做到平等,教师要适当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恢复自信,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预防“学困生”的产生
想要预防高中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就要紧紧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并在心理疏导方面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与鼓励。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关心,多表扬。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行必要的自我分析,这样一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必要的疏导与排解。这样,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数量便可以得到控制。
学生始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只有充分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受。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研究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心理,使学生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学困生的转化需要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获取经验,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下去的工作。教师找准学生问题,对症下药,帮助高中数学学困生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树立理想,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申银燕.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12.
[2]沈夏佳.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7.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经验;有效练习;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化学课程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要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经验,就要建立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丰富化学练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练习有效性。
一、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概述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目标。化学课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新课程,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了解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
极性。
2.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阶段,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基础较不健全,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不完善。因此,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和练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一方面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框架,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查找自身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面也是教师有效练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侧重点。
3.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水平
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水平,主要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化学思维方式,这一化学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化学学习和训练,需要教师丰富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基于学生经验构建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经验,需要教师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丰富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1.将化学理论练习与化学实验练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参与度方面,教师要注重将化学理论练习和化学实验练习相结合,即将化学实验方面的练习探究和化学理论角度的练习探究进行交叉和融合。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到化学密闭容器来收集气体,检验装置的密闭性等,这时,教师就要将化学实验和化学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依照密闭容器的理论作用来具体设计化学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经验,提高化学练习的有效性。
2.引入线上练习系统,提高学生完善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针对性
在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性方面,最重要的就在于发现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中的缺点和漏洞,并及时通过练习进行查漏补缺。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能够用于大范围进行化学练习来筛选化学知识漏洞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教师在创新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个
性化。
如,在增强化学练习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线上学习系统,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特定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化学课程微课、化学练习题集锦上传到练习系统,从而帮助学生筛选针对自身情况的知识框架进行学习,在自己知识薄弱区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3.丰富化学课程的有效练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强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练习。普通的单项练习模式或者训练模式都不能够帮助学生有多层次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化学课程的有效练习模式。
如,打造翻转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提问,不断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将化学实验课程练习教学从实验室“搬到”室外,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并探究这些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学生在化学方面能力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丰富学生的化学经验,即,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接受化学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依照教学目标来创新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性教学 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主要体现在它枯燥乏味,特殊性则是体现在与一般性对立的角度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课堂新颖性。怎样才能有效地挖掘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挖掘与探究,构建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本文将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为研究主题,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贯彻与实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学生都对此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高中的教师与学生,这对于进一步实现高中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及其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这些实际问题会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发展,同时也会限制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存在的这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体教学形式较以往有着巨大的改观,但是固定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也就是说,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还是听讲、作笔记等。
2.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且如果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老师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学上虽然采取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上还是“重理论、轻实验”,课堂教学过于单一,且许多的实验活动没有针对意义,纯碎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活动而活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也是他的人生体现。我们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是那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就是指化学物质反应过程中,所进行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指其平均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是单位时间内化学生成物物质的量来进行表示。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单位:
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表达公式:
mA+nB=pC+qD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从当前新课改教育环境总体发展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似乎是非常受教师、学生欢迎的一门公开课程,其中主要包括示范课和观摩课等相关教学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之所以如此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既存在一定的定性研究与分析,又可以作为定量参数来进行计算,尤其是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既能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同时又可以安排小组让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其教学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途径是实时探究性、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作简单说明。“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二年级教材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个环节。以下是某高二班上这一节化学课的片段。
化学老师: 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判断出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呢?下面我们就开始一探究竟。同学们,注意了,大家来完成这个实验活动(学生被老师分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
学生实验小组: 小组成员分别向A、B、C这三个试管中依次放入等体积的H2O2物质溶液,之后分别向这三支试管加入2―3滴不等的洗涤剂。接下来向A试管中放入2―3滴0.2 mol・L-1 FeCl3溶液,向B试管放入极其少量的MnO2物质粉末,试管C则是原封不动留作比较使用。之后,让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比较,并分析三个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
化学老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些实验,大家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学生甲: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其中的催化剂能显著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且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学习乙: 我认为加入的H2O2化学溶液的容量比例越大,其产生气泡的速度就会越快,这可说明了一个结论,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化学反应物的浓度不断加大,其相对应的化学物质反应速率也就随之加快。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交流―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思想,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个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形式探究”逐步转变到“动机激发”探究,不断强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趣味,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比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图表的方式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如图2和表1所示。
粗盐浊液实验研究: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学科,也就是说,化学实验活动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老师应该尽量多安排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教学价值的化学实验活动,尽量使得化学实验生动、形象、有趣,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探索并挖掘出学生内心中那种对知识、对科学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探索欲望、思维逻辑性强的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教育环境下的时展要求。
篇8
【关键词】 课堂笔记 初中 学习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的课堂笔记的现状。观察现在的课堂,我们初步抽样调查了解了我校学生320人(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的学生)对某学科的课堂笔记情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关情况大致如下:
1.1.1 部分学生不会记课堂笔记。从初步的调查来看,现在的初中学生用笔记本在课堂上做学习笔记的人数不是很多,约占15%左右;较多人数是在教课书上进行记录,约占65%;还有近20%左右的学生上课时很少做记录或要么不做记录。
1.1.2 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记课堂笔记。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即使课堂在记录,但只是机械性的在记录课堂笔记,成了“搬运工”,老师上课讲什么他记什么,记录的内容没有条理性,抓不住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进行记录,老师要检查哪里才赶着记录一下,否则就不记。一些学生处理不好听课与做笔记之间的矛盾,上课听得很有趣却不能及时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以至于知识的掌握经常存在某些缺陷,造成做作业时经常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的情况。
1.1.3 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过程中,能经常翻看学习笔记的学生人数不到10%。而其中,有课堂笔记本的学生能翻看和利用课堂笔记的同学所占的比例较高。从另一层面可以看出,学生会不会利用课堂笔记是一个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
1.1.4 课堂笔记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显示,用课堂笔记本记录而且课堂笔记又比较完整的学生中,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很高,约占90%。课堂笔记记录在书本上的学生,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约占50%。而课堂笔记记录不全或几乎不做笔记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不足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却很高。
1.2 现阶段影响学生做学习笔记因素分析。
1.2.1 新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新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体系已有较大的差异,以新课标科学教材为例,淡化了知识的系统体系,而更突出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情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新课标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后,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比如,初中科学在学习“力的存在”内容时,教材首先给出是若干幅生活中和自然界中常见的场景图片,如,小树被风吹后弯曲了、压力将铝板压成锅、手压矿泉水瓶变扁了等四幅图,然后要求学生归纳并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第一个结论,接着又是四幅场景图,再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这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特点。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会被丰富的生活场景深深的吸引,但常常忽视我们这节课必须落实的几个科学原理。新课标的要求是最终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这几个科学原理去解释生活实践中、自然界中或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类似现象。而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遇到类似的现象时,却记不起或无法准确地用科学的语言去描述。新教材的实施,使课堂的“活动”更丰富了,但是学生要想把本课时中的科学原理主干知识理出来并记录下来的时间减少了,记录的条理性和完整性难度增加了。
1.2.2 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新课标实施近十年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较多的变化。在教学设计中,主观上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过程的“活动”性和“互动”性、探究性,课堂的时间有限,我校多年来实施了每节课40分钟制度,上午第三节课后有40分钟时间的大课间,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课堂中,教师更多地考虑教学情景的创设,学生也会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情景所包含的知识。短暂的课堂40分钟时间中,学生记录的时间势必受到挤压,无形之中忽视了学生课堂上进行记录所必须的时间。以致于我校许多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提出上课时到底要不要学生记录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作用如何,怎么样让学生记录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之类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教师对课堂笔记这一学习环节淡化了。
1.3 校本研究需要从“教”转向“学”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我校是一所山区(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的重点初中,教学班级31个,学生数1700余人。为一市教科研基地之一。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质量兴校、教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选择合适的立足本校的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及教师本身的不断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日常的校本研究活动中,一般情况是较多的关注教师“教”的教学行为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的情况。这样经常会导致了研究问题的片面性,导致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片面认识。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时,除了研究教师教学方式即“教”的行为过程中,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即需要转向“学”的研究。在“学”的研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体现在其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如,学生的听课、作业、复习等各个环节。
“课堂笔记”或“学习笔记”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我校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是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初中各主要文化课程中有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怎么记课堂笔记,记了课堂笔记以后又会不会用这个笔记以及怎么有效地去利用自己的课堂笔记,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1.4 重建“课堂笔记”对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观察,学生从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升入三年制初中后,一开始很难适应课堂学习。小学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活泼”,也比较关注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而升入初中后,课程数的增加,日常学习的知识容量增多了,以及学习进度的加快、作业量的增多,中考压力的加入,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较多知识的输入。在这种现状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不太可能当堂巩固。在做作业或检测习题中也经常反应出知识的不完整性。
调查案例之一:学生在学习科学中画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上课时老师会通过探究教学法使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归纳出若干条基本要求,并让学生按要求上课时进行了练习。但是课后的作业中或检测中,我们又会发现许多学生画出来的平面镜成像图却达不到要求,该垂直的没垂直,该等距的并不等距,要求画虚线的画成了实线,要求实线的却画成了虚线。批阅作业中也发现,其中部分同学能完整无误的画出来。调查中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在课后作业中能完整无误地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做到的同学,除了上课认识外,他将上课老师的绘图完整地记录在了笔记本上,“晚上回家做作业时虽然有点忘记,翻看了一下笔记之后,就把上课老师讲得内容都想起来了(学生原话)”。部分同学虽然上课时同样按老师要求进行了绘图练习并且当时达到了要求,但是课后作业中还是有错,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复习一下上课时所画的图,回答说,“上课时我画在草稿纸上的,回家做作业时,想看一下找不到了”。此教学实例,体现出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不要记笔记的思考以及怎么样记笔记、记在哪里等问题的思考。
纵观我校历届毕业学生中,但凡学习优异者,多数在三年初中学习过程中,其各科学学习笔记整整齐齐。反观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则其有学习记笔记的习惯者,难觅踪影。
调查案例之二:王乐枫是我校2010年初三毕业的学生,进校时年段内部排名约10到12名左右,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排名一直进步,初三时基本稳居年段第一,中考时,以建德市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杭州高级中学地区班学习。她的成功之处在于三年之中,各主要学科都有完整的学习笔记。初三总复习时,她经常拿出从初一到初三的完整的课堂笔记进行回顾和复习。平时上课中,只要是老师讲的新知识、课堂知识的扩展应用以及变形应用,无论老师是上新课时讲的还是在分析作业时补充的内容,你几乎都可以在她的笔记本中找到。再追综调查我校异地建校的十几年中,历届中考的诸多“状元”们,无论是申屠李蓉(市中考状元、省高考状元)、高原(市中考状元)、还是徐文(市中考状元)、王慧蓉(市中考第二名)等等,你都可以发现,他们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笔记都未曾与他们分离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养成良好的作学习笔记的习惯,同时在做学习笔记过程中,整理学习思路,总结知识要点,并从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技能,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如高中以致于大学的学习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受用。
如前所述,校本研究原本就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我们选取“课堂笔记”改革作为校本研究,是从本校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现象为出发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师教学角度上看,可以帮助老师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让我校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再次思索新的教学理念与本校的现实教学中能找到更多的交集。比如,老师在备课时,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讲课形式、讲课语速、课程的行进速度、课堂中的“活动”量与基本知识落实的时间比例等。
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的诸多非常值得在全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推广的闪光点。
2 从教师角度研究重建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策略
2.1 重建做学习笔记的教学观念。教学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是否做学习笔记的影响很大。我校的部分教师上课作记录要求较严,其教学班级的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的比率就比较高,而部分教师则较为忽视,其比例则相对较低。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老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本身明确了课堂学习笔记的重要性才会要求学生去做笔记。
2.2 建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制度。本课题的研究建议,教师在接班的第一课即初一新生入学的始业课中强调,上课必须记学习笔记,同时让学生进入初中一开始就意识到上课要做笔记,懂得如何做笔记,以及做了笔记还要会使用自己的课堂笔记。
2.3 改变某些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记课堂笔记。为便于学生课堂记录,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行设计和改变。比如,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性,课件的设计同样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讲课时的速度合理,使学生记录的速度跟得上讲课的速度。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提示学生哪些内容要求记下来课后再次复习的等等。
2.4 定期检查,巩固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能力。在学生养成做学习笔记的初期阶段,做定期的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达标情况,哪些学生的笔记较为完善,指出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漏记、错记或误记。对于课堂笔记比较好的在班里进行展示,给其它学生作示范作用。
2.5 期末评比,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期末,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评比,也可作为部分学业成绩指标。优秀的课堂学习笔记,给学生以一定的鼓励,并可在班级或学校橱窗进行展示。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环节对建立课堂笔记习惯以及学生的整个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从学生角度研究重建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策略
在目前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如何重建学生做学习笔记习惯和方法的对策,我们可以从“记什么”、“怎么记”、“怎么用”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3.1 “记什么”——让学生了解课堂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新课标下,初中各主要课程的特点不同,课堂笔记的内容不尽相同。要让学生明白,上课的学习笔记应该记哪些内容。如,语文要记课文提纲、课文大意、课文中心思想、字词句的理解等;英语要记课中的某些单词或词组的特殊用法及例句等;数学课、科学课要记其中的基本原理、典型例题、新的解题思路、新的拓展应用等。要明白以认知体系为主的课,要记什么内容,以方法体系为主的课又记什么内容等。
3.2 “怎么记”——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如何记笔记也有许多的方法或技巧。例如,老师可能帮助或指导学生课堂笔记的一些方法:常用的字词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如,某些学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固定的词组(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词组),可以指导学生改用一些固定的符号进行记录,加快记录的速度,减少记录的时间。课堂笔记要记的松一点,不能为了节省本子而把一页记得密密麻麻。每一页笔记要留一定量的空白,至少要保持三分之一的空白,以方便修改和补充,新课时不可能把某一知识点或原理的应用讲的面面俱到,许多拓展因可能在作业本或单元测试卷中再出现,新课笔记中的留空此时就派上了用场。上课时要正确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解决好相互之间发生的冲突。不能因为一节课忙着抄课堂笔记而忽略了老师讲的内容。
3.3 “记后用”——让学生提高课堂笔记的使用效益。学生记录了学习笔记以后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学习笔记。教学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上课会“记笔记”,但不会使用笔记。如果说课堂上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或许就会进入事倍功半的境地,这些同学记完了,下课了笔记本就睡大觉了。同时,我们在教学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许多闪光之处,如,同学会把课堂笔记分为三阶段:“课堂实录阶段”、“整理笔记阶段”和“补充完美笔记阶段”;也有学生会把“笔记本越记越厚”,到总复习时,又把厚厚的笔记本“越记越薄”;有些同学在笔记本中有红黑等色笔做上不同的标记或重点难点划线等,这些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优秀学生的笔记方法。
4 结束语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和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正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课题研究中的许多案例都可以证明,学习成功者与记课堂笔记及充分利用课堂笔记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 吕健.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笔记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困生;高中英语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困生泛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高中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和生活,但这些学生有进步的潜力,在一定的补救条件下可以转化。英语学习困难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影响教育质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主动运用新课标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英语“学困生”排除学习障碍,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困难,消除厌恶英语的情绪,真正愿学、会学、学会。
为了验证英语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英语学困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实证研究,其目的就是了解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适度应用对英语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参与本研究中的学生是笔者所在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理科平行班的学生。两个班中的学生80%来自于农村,英语基础较差,编班初始英语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的同学分别占32%(实验组)和33%(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在开学初的一次问卷调查中那些英语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的同学基本上都表现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薄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因此,可以把那两组学生确定为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A班确定其中的19名同学为实验组(n=19),B班确定其中的20名为控制组(n=20),且男女生比例相当。
2.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实验的时间为高一的下学期,持续时间约为十六周,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在实验开始之前高一年级上学期末参加了一次全市的统考(前测),整个考试过程实行的是统一交叉监考、阅卷的方式,考试结果客观真实有效。在实验阶段,这两个理科平行班的英语教学由笔者担任,实验期间两个班的总课时,每周的课时量,课程进度,课时的安排和作业量等方面基本相同。首先,通过多媒体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给“学困生”创造个别化学习的机会。第三,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激发“学困生”的主体意识。学习期间适度以BBS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实验组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互、生生交互和生师交互。实验的后期进行了一次全市统考(后测),测试和评分要求与前测保持一致。
3.研究工具和测评标准
本研究中的前测和后测都是以全市统一考试为标准,试题由市教研室制定,根据市教研室给出的试卷的信度分析{a (前测)=.8346; a(后测)=.8252},表明两份试卷基本上是可信的。考试采用两分一率作为班级成绩比较的参考标准,试题主要由听力、单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几部分构成。考试后所有的数据统计都是使用社会科学院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处理的。
二、结果和讨论
1.前测时的学生英语成绩
实验之前两个班同时参加了全市统一考试,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真实的。选取两组同学的得分进行统计,前测的各项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控制组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略高于实验组,但独立样本中的t-test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各项成绩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值均大于0.05),因此,可以认定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
2.后测的统计结果
后测统计的数据来源于同一个学期结束时的另外一次全市的统考,由市教研室统一安排,题型不变。两个组的评价分见表二。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各项的得分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的总体效果较好,两组学生的成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实验组学生具体各项的平均分高于控制组,和前测的结果进行比较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同时t-test检验也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的各项分值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实验组的学生在各项的整体水平要比控制组的学生提高的多。此外,在实验的前后阶段针对英语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个学期下来实验组同学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把略显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增加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可以整合课内外的各种资源,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互相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进行一系列有效学习,确实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要求,能有效促进学困生的英语学习。
总之,为“学困生”解困,使其走出学习的困境,适应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是极富价值的策略选择。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英语“学困生”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得到较大的提高,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实现课程改革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夏俊兵,孟秀琴.浅析多媒体技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8)
篇10
【关键词】项目探究模式;有机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基础课,也是化学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主干课和必修课,对于化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决定了其能否更好地适应将来技术工作中的环境,能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具有社会竞争力,成为栋梁之才,说到根本,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现实的工作往往需要本科生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式显然不适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进行相关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讲解较为枯燥,经常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临近考试时学生通过短期的死记硬背复习以应付过关,考试结束后大部分知识都已忘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考少、创新能力弱,而工科专业有机化学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使有机化学教学课时紧、任务重,难以解决以上的问题。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属于单一验证式、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讲解和实验指导教材中的操作方法,学生做实验时往往表现为“照方抓药”,实验过程局限于验证教材,缺乏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化学学科及专业层面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有机化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工科有机化学的短学时教学与不断膨胀的有机化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有机化学教育者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不能妥善处理,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肤浅,实验技能相对匮乏,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未来工作的适应。
二、项目探究模式培养本科生有机化学自主学习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就是扭转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体,改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学能力是解决掌握未知知识的金钥匙。但是,现今本科生中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仅仅让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通过自学来掌握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
我们通过实践教学研究认为,通过项目探究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本科生有机化学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谓项目研究模式就是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让正在进行有机化学学习的本科学生凭借现有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直接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遇到的问题,促使其对自己不足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自学掌握,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科研问题。这样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从事科研工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也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和激发创新能力。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知识,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让其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目前面对的问题。此外,参与科学研究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进一步深化和更新学习内容,不断提升知识容量和自身水平。
教师以此模式培养学生需精选科研项目,既要让项目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和已经做的有机化学实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应完全一样,否则将使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项目可与教师的实际科研工作相关,并且应难度适中,这样能促使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通过掌握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制定出实验方案,通过努力才能完成实验取得成果解决科研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对各个学生因材施教。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实践和创新素质,还能增进师生友谊。
此教学模式也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形式,可形成师生互动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经常开展组内学习研讨会,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以及与教师交流基础的有机化学学习知识、科研思路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实验方案,共同商议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有机化学的科研问题大多是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实践解决的,在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规范其操作,补充日常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使其动手能力不断加强,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基础。在本项目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被当作教师科研的“劳动力”或“助手”,而是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导,独立地完成科研任务,是所承担任务的课题“负责人”。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要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完成研究任务后,还需写出研究小结以及撰写论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写成,锻炼写作等多方面能力,培养科研意识。
教师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还可将项目相关的资料如课件、教案等进行整理,发表教改论文,以供未来参考推广。
三、以项目探究模式培养本科生有机化学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在实施这一以项目探究模式培养本科生有机化学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招收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将其分成两组,每组选一负责人,分别布置不同的有机化学相关科研题目,这些题目同时也是教师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在进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各课题所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学不了解的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以制定科研方案,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进行辅导,解答其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实验方案。
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进行自主学习,整理笔记,主动获取知识,遇到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并可与教师进行探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学生与教师协商,共同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每个月与学生开研讨会,开展第二课堂,以达到共同学习进步和提高水平的目的。定期让学生对这段时间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所完成的科研工作进行整理和总结,经共同修改后形成相关教案及研究报告;对所遇到的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协商制定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指导教师积极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和教材,以目前所学的教材为基础,积极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对经常用的优秀图书及教辅材料进行购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及科研条件上,教师利用已到位的科研经费购买相关仪器及设备,积极创造机化学实验的条件。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科研的全过程,完成实验后正规书写实验报告,完成项目后撰写实验总结及学术论文,提高其写作能力,以期达到全方位的提高。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实践,培养其创新精神。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增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科研活动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新途径,可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效教学改革方法,是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于鹏飞,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43-45.
[2] 郭明林,科学时代[J],科学时代,2013,14,297-298.
作者简介:
于鹏飞(1980―),男,吉林长春人,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及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 上一篇:存款管理办法
- 下一篇:社区反电诈宣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