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1]。我国于1986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并于1998年颁布新《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共同管理国土、地矿、海洋并负责测绘工作的国土资源部,开始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新纪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卫星遥感、GIS、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全球化、整合化和可视化发展,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日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土地管理的信息化使得原有的土地管理形式不复存在,将土地资源状况编入数据库并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大大简化了土地管理工作的内容,并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查询,进行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了省时、省力、高效管理。
1. 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的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成立起,就以“加强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我国已在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从总体上进行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我国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规划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总体建设的框架,以期通过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实现各地土地资源信息的远程信息交换和分享。
其次,初步形成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并遵守工作和做事标准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前提,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国土资源部率先制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指南》,使得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切实可行的标准。
第三,大力发展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并试运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功能强大、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第四,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伴随着高科技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成功使用,我国运用3S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国土资源数据的搜集和统计,获得了大量全国乃至各省市区的国土资源详细数据,成功组建了国土资源状况数据库,并利用遥感技术对全国几百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五,开展了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积累了大量国土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后,为了更加系统化地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部还建立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省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国土资源网上信息服务体系。
2. 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管理信息化推进时间较早,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起步晚、发展快,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基层工作人员缺乏能够高效运转的计算机和大型专业设备、仪器。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在8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和其他多种信息设备的百分之百配给,并能够熟练应用这些仪器和设备。但在我国,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的计算机配置较低,很多尚达不到专业水平,严重限制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其次,我国土地管理的数据资源积累不足。自开展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以来,我国虽搜集了大量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和信息,但目前尚不能满足正在进行的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需求,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关于国土资源的基础信息还没有实现数字化。
第三,缺乏从事信息化土地管理的专业人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虽已培养了大批能够从事信息化土地管理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在人才就业过程中许多相关人才没能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或继续在此领域内深造,所以我国普遍缺乏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土地管理专业知识,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我国偏远地区或基层的土地管理人员往往不是相应专业出身,缺乏从事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能力,制约了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较为滞后。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办公的无纸化,电子政务早已实现了规范化运转,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非常完备。但在我国电子政务事业起步较晚,至今发展还很不成熟,使得与之配套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也非常滞后。
第五,土地管理信息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管理。目前,我国虽建立了各种国土资源信息的数据库,但各个数据库大多是分散存在的,尚未实现集成管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2]
第六,空间分析方法落后。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方面,不管是我国国内还是国际上大都使用GIS技术来进行对国土资源信息的综合分析,但由于我国的GIS专业化应用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的空间分析方法,很多涉及土地管理具体领域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
第七,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早已经形成了涵盖法律、机制、技术、网络环境、人员在内的完备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标准化体系,信息服务事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在我国信息服务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标准化的制定也大多是遵循具体项目的需求制定产品标准,缺乏系统、统一的信息标准化体系。
3.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首先,增加对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相关的物质设备做支撑,针对我国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缺乏用于信息化土地管理设备的现实,我国应从财政支出方面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工作人员配备能够高效运转的计算机和大型专业设备、仪器,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技术操作能力。
其次,注重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现不仅需要物质、经费的投入,还需要具备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来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和维护,因此,必须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土地管理部门要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前来应聘,并通过提高待遇、地位的方式设法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的体制内人员进行培养、培训和锻炼,通过定期学习最新专业知识和全程参与项目以获得实战经验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第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各级政府间土地信息的统计、传输和保存,因此,要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四,建立全国通用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针对我国各层级政府建立不同衡量标准的分散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管理的现实,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通用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关于具体的建立途径,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大都已经建立了标准一致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可以运用最新的变更资料对其进行数据更新,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后备资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以运用准确、科学的土地基础资料建立完备、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第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辅助相关部门获取数据,为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社会支持。同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开发出工作效率更高的专业设备,为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篇2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县(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相关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部署,本着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与城镇规划和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城镇数量、布局,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市、县(区)实际,在科学论证、广泛听证的基础上,依法修编完善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规划管理在整个土地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从组织和经费上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经费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列支。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边缘村镇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拆迁。
(二)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经省政府核定,市州政府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向省国土资源厅备案,作为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要加强县、乡两级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新一轮修编并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一般建设项目选址,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他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三)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计划的指令性管理。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于每年10月1日前提出本县(区)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建议计划,并经县(区)政府审查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发展改革委;需报国务院、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审批、核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由省、市行业主管部门于上年9月20日和10月前按项目向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局、省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计划,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农用地转用计划和省及省以下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用地计划和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分类下达到市,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分解下达各县。市上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得随意突破;因不可预见的建设项目确需增加用地计划指标的,应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在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内统筹调剂。各县(区)结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由市国土资源局确认、汇总并报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纳入该县(区)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规划期内结转使用。市国土资源局要把各县(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列入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按规划审查建设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需经政府及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审批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申请用地预审,并在建设项目核准前申请预审。用地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的必备文件,无用地预审意见或未通过预审的,不得审批、核准建设项目。
二、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各县(区)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必须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实行省、市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制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3个月内完成备案。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批准后占用的要足额补划。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按省上规定的最高标准征收耕地开垦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公告基本农田的位置、地类、责任人和“五个不准”等内容。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做到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需要,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核定一定资金,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要在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相关内容,明确行政村和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做到“七有”即有保护公告、有保护组织、有保护合同、有乡规民约、有图表档案、有保护图件、有保护标志。严禁以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业综合开发等名义破坏基本农田或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严禁占用耕地毁田烧砖。对违犯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按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上级政府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补充责任人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自行补充耕地的,应提交耕地补充方案,经依法批准后,按《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保证金,耕地开垦保证金按占用耕地补充方案确定的耕地开垦计划分期返还。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应依法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实行补充耕地验收责任追究制度,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补充耕地折算、验收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省农业部门另行制订。负有耕地开垦义务的县(区)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投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经有权批准农用地转用的省、市州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其开垦耕地的面积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可以折抵其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要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申报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投资到位。
三、严格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一)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招商引资等项目用地。严格控制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和高耗能、重污染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凡不符合规划、无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未通过预审、补充耕地措施不落实的建设项目,不得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在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除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外,原则上不得批准项目选址建设。严禁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报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不得分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对省级以上发展改革等部门审批、核准文件中明确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按工程进度分期报批用地。对省政府审批权限内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经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发展改革委批准其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用地后,可先期开工建设,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报批整个项目用地。
建设用地报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审查报批土地。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或省政府批准或者核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省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政府批准权限(征用一般耕地超过35公顷,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涉及集体或国有农用地转用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1公顷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1公顷以下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村民宅基地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体未利用地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地70公顷以上的,由省政府批准;70公顷以下的,由市政府批准。
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占用林地的,需经有权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监管。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满两年未将批准转用或征收土地供给用地单位的,在下达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用地单位闲置土地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每季度要将农用地转用或征收土地的执行情况和临时性用地审批情况报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备案。
(三)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各县(区)要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整治计划,积极争取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资金,将村镇建设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促进小城镇、村庄的合理布局和集约用地。严格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政策,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标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各县(区)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清理,对一户多宅或面积超标准的和城镇居民拥有农村宅基地的要依法处理。
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三榜公布”、“三到实地”制度。农村村民需要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集体经济组织应将申请宅基地的农户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将上报的农户再次张榜公布。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实地丈量划定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依法界定临时用地的范围。不得将建设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也不得将农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已按临时用地审批的建设用地,追究审批责任,符合报批条件的重新报批。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
四、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
(一)制定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征地补偿同地同价、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组织制定本辖区土地征收补偿的年产值标准,有条件的县(区)要组织县(区)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查平衡后,上报省国土资源部门,由省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并定期更新。征收农村集体耕地,人均耕地1亩以上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补偿倍数不得低于被征收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人均耕地0.5亩以上、1亩以下的,按不低于22倍补偿;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按30倍补偿,依法征用基本农田的,按30倍补偿。依照法律规定支付补偿费用后仍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县(区)政府在上报土地征收审批时一并提请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经省政府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或进行补贴的,城市建设用地由各县(区)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支出,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建设用地单位支付。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因征地不能达到原生活水平的认定标准由各市州政府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一并制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按国务院规定的标准补偿。
(二)完善征地程序。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和实施,要严格执行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标准的公开、公告、听证等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向村民公开,接受社会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监督。征地报批时,必须附其被征地农民对拟征收土地的知情和调查结果的确认材料和组织听证有关材料。严禁补偿费用不落实、支付不到位而强行征占用土地。对因违法批准征地、违法实施征地、强行用地以及造成、侵害农民利益的,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全面执行“告知”、“确认”、“听证”的规定。征地方案必须征求被征地村村民代表的意见;对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举行听证;对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不予受理用地报批申请。
(三)强化征地补偿安置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后,要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全额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拨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未按规定足额缴纳的、征地补偿费未全额支付到位的,不予批准用地。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拟定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分配和监督办法,报市政府审核后公布执行。农业、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实施征地后,农业部门要及时办理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手续。
(四)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市、县(区)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安置好被征地农民,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对城市规划区内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应进行农转非,并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征收城市规划区以外的集体土地,对有开发整理条件增加耕地的,各县(区)政府要通过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增加新的耕地进行安置;对有稳定收益的用地项目,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愿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将征地费用入股或已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对愿意异地安置的农户,政府可统一组织异地移民安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会同公安、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指导意见。
五、规范土地市场
(一)推进土地的市场化配置。各县(区)政府要规范土地供给行为,建立规范的土地供给渠道和土地供给信息定期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依法严格执行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用地首先应以拍卖或招标方式供地,竞买、投标人数达不到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方能以挂牌方式供地。对临街具有商业价值的地块,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工业用地有两个以上用地申请者的应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各县(区)政府要拟定本地区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格标准,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查平衡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土地供给的信息要以固定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告。县(区)政府要将城市批次建设用地供给的方式、用途、面积、价格每半年向市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由市国土资源部门汇总,市政府审核后,向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对原划拨土地全部或部分用于经营性用地的,要依法收取租金。省国土资源厅将会同省财政厅拟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的具体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加强土地市场监管。要加快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按照《地区土地储备办法(试行)》(陇署发〔〕17号),市县国土资源局要设立土地储备机构和固定的土地交易中心。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并按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的,政府应当行使优先购买权。对经批准自行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按现时同地域相同用途经营性土地市场价格减去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后,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对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不按出让合同约定动工开发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以划拨方式骗取供地后进行经营性开发的,要依法查处;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按同地域市场最高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规范和加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必须足额到位,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严禁空收、空转、空支。市、县(区)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进行认真清算,及时将净收益缴入同级财政。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缴后分,申请用地的市、县政府应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市、县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不得减免,并由国库按规定比例就地分成划缴。对以前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严格按法定用途使用。各县(区)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依照职权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财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
六、大力推进集约高效用地
(一)强化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除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外,各类建设都要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科学选址、节约用地。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土地供给、审批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指标。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其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禁止在工业用地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住宅、写字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部门在项目立项、城乡规划、总体设计、用地审批等环节,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出让合同要明确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系数、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土地使用条件和控制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对近几年的出让供地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对土地使用违约的,要承担违约责任。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土地使用权。
(二)盘活存量,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要贯彻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防止盲目扩展。各县(区)政府要开展存量土地、闲置土地的调查,对闲置和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符合收购条件的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收购储备。新增建设项目要利用已有建设用地。各县(区)政府要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或通过融资方式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对199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前以划拨方式取得目前闲置的土地,政府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安排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对原土地使用者按同地域相同用途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价的50%给予补偿;以后经依法批准征收的土地,县(区)两年内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农用地转用依法批准后,县(区)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县(区)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提供给用地单位后,用地单位一年以上未满两年未进行实质性开发的项目,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已满两年未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将闲置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交由政府处置的,对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各县(区)政府可本着兼顾国家和原土地使用者双方利益的原则,制定具体的鼓励措施。对国有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政府应及时收回处置,并利用处置收益,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以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土地闲置的,可收回土地,并按合同约定的剩余年限计算价款,退给土地使用者。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补收土地有偿使用费。
(三)规范开发区用地管理。各类开发园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其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统一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不得擅自突破国家确定保留的开发园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开发园区内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而造成控制区域内土地抛荒。开发园区要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用地,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应达到60%以上。
七、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一)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查处非法批地、供地、占地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没收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以罚款或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建立国土资源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的土地违法案件,监察机关要及时介入,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对构成犯罪的案件,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
(二)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公开的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标准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案件受理范围。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做出行政处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对非法批地、征地、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执法不力等造成损失的国家公务人员,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分别设立比内设机构高半格的国土资源执法支队和大队,加强执法监察机构建设,建立土地巡查制度,积极预防土地违法行为,各县(区)要从经费上保证土地执法监察的正常开展。
八、提高土地管理行政能力
(一)开展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提高对严格土地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市、县(区)司法行政部门要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列入领导干部普法考试的内容。各县(区)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篇3
[摘 要] 通过对美国农地管理制度演进阶段和管理主体以及主要机构的分析,指出美国的农地管理制度是在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其基于产权明晰基础上的农地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农地管理政策和重视市场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对我国的农地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美国农地管理主体与管理制度 历史变迁 借鉴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对土地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当稀缺。因此,有效总结和借鉴已经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的美国的历程以及经验,对我国处理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问题,处理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避免在土地问题上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既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农地管理制度与管理主体的历史变迁
美国农业用地(耕地和牧地)约为4.3亿公顷,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0%左右。美国土地权属分为地下权、地上权和空间权,三种权益均可分别有偿转让。美国土地资产占政府总财富的11.5%,占个人财富的12%,占工商业全部财富的18%,美国国民财富有50%以上是房地产,而房地产价值中75%是土地。美国公民的利益来源主要是公用土地上的各种资源,包括饲养家畜、能源和矿物开采等。土地局公布的公用收益报告指出,1998财政年度内,联邦政府从土地局管理的土地、矿产资源上收入为13.1亿美元,而土地局用于转移支付给拥有公用土地的各个州7.4亿美元,用于各州管理公共土地资源的投资6.8亿美元。
1.美国农地管理制度的演进阶段分析
美国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自建国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由于农地占美国土地的绝大部分,且农地政策的演变与非农用地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以农地管理政策的演变为主线,可将美国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变化划分为开发期、觉醒期、保护期和应变期几个阶段。
(1)开发期:建国至20世纪初的开发期(1776年至20世纪30年代)
美国独立时,国土仅从东部海岸线延伸至密西西比河,随后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和购买,联邦政府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为了鼓励西部开发,1862年的宅地法免费为西部每个成年移民赠送160 英亩土地,用于定居经营。19 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台了一系列对宅地法进行修改的法令,将赠送面积扩大到320 英亩、640 英亩。美国宪法将土地使用的管理权赋予各州。19 世纪20 年代,大多数州都将管理土地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这种广泛的权力下放几乎将决定权都交给了地方政府。这一阶段以迅速且不加选择地处理公有土地而著称,期间大量的土地被转让,这些政策被标榜为维护自由民和中产阶级城市居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各方案的真正受益者多为投机分子、开发商和地方政府。
在这个历史时期,美国土地大量的开发与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分不开的。工业革命是美国工业化最重要表现形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01年,基本完成于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特别是19世纪中期,美国广泛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尤其是蒸汽机的革命,使交通运输技术发生了新飞跃,对美国西部开发和中小制造业、采矿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1860年,美国就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工业革命期间及其生产和公产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张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其次,随着工厂制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量迅猛增长。城市化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美国的城市化出现了第一次。城镇人口由1830年的8.8%上升到1870年的25.7%,促成了美国历史上城市化的第一次大发展,开始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第三,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条件即交通运输的革命成为必要。第四,工业革命时期,大批移民的源源流入,扩大了人力资源,对城市化也起到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的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加,美国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出现了同步发展,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其二、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变迁。首先,从人均年均粮食来看,1860年人均粮食为800公斤,1870年接近1000公斤。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粮食完全建立在本国农业的基础上。其次,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条件。1820年,一个农民所生产的产品仅供4人消费,到1920年供养人数翻了一番。第三,农业为城镇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美国城镇化初期资本积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农业,二是利用外国资本。美国奉行土地私有制和农场制度。在这一历史阶段,土地管理制度还是更多表现为分配性质,同时农场数量也急剧增加,受到分配数量不等影响,农场大小也呈现不一的趋势。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美国的土地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开始出现向土地保护等方面政策转移的倾向。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农业技术水平上升,农药、农用机械运用广泛,农场数量继续上升,但开始出现集中化趋势。
(2)觉醒期(20 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十分密集,拥挤的城市使得人们广泛要求对土地使用加以严格管理,并将用途不能相容的土地隔开。分区制是美国控制土地使用最重要的一环,所有开发与发展管理计划几乎都使用分区制作为其管理手段。分区制也同时指明哪些地区是为了农地或农业使用而保留的。尽管如此,1940 年到1970 年的30 年间,美国的总居住面积还是增长了1倍,其中2/3 位于郊区或非都市区,主要是占用农地和其他农村用地。
进入这一历史阶段,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开始下降,这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但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使城市化仍然保持了上升态势。工商业仍然向城市中心集中,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产值占95%左右,非农劳动力占87%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美国可以耕种的公有土地基本上已经分配完毕,农场集中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另外,由于大量的开发、砍伐森林等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同时大量使用化学制品加速了土壤破坏程度。基于此,土地制度的变迁也由分配性质向土地保护转变,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才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是美国土地政策的转折点。
(3)保护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某些类型的土地利用变更的不可逆性使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独特的土地资源、表土自然生产潜力丧失。此外,不恰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环境污染和其他危害,促使美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管理土地资源。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方面,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以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换。开发权转让是新创的一种土地管理方式,可永久保护农地及重要生态区,能够促使开发活动集中到预定地点,并通过经济手段使土地拥有者得到补偿。为了保护农地,政府通常会采用购买开发权,在交易中付给地主非农开发价值与农业用途之间的差额,一旦购买开发权后,该土地只限于农用。
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土地立法,农业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把农业政策结合在一起,通过进一步强化第三阶段的政策手段在土地保护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特别是对调整和控制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最为明显,农场集中化趋势加剧,农场数量从1950年的518.8万个锐减为1990年214万个,平均农场大小从216英亩上升为461英亩,但效力有限。支持政策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增加巨额财政负担,使联邦政府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受到“去工业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影响,使得美国土地保护政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调控手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方向。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包括1985年食物保障法,即实行灵活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使它逐渐向市场价格靠拢;1990年食物、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最主要目的仍然是进一步消减联邦政府用于农业的开支,通过扩大农业出口帮助农场主维持收入的增加;1996年农业完善和改革法,联邦政府减少干预和平衡预算,修改了长期无法运转的计划,同时农民也开始意识到扩大国外市场和使用新的经营方式的重要性。
(4)应变期(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
农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及建成区土地利用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农地的数量是否能够满足国内预期的需求?根据动荡的货币汇率和全球贸易格局很难作出评价。针对农村土地的公共政策,其关键目标应是保护资源的生产潜力以满足未来国内需求。不可逆转的农村土地用途变更是对目前多变经济环境的一种正常响应。城市土地的空间扩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农地的丧失。现阶段,来自农业和农民的压力以及日趋高涨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使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保护农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公众健康安全和福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美国农地管理主体及其主要机构
美国宪法规定,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森林、海洋等,其所有权分别属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联邦政府主要管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及其地上的矿产、森林、水,以及海岸线3英里以外的海洋及其海底矿产等;州政府则主要负责管理州政府所有的土地及地上的矿产、水、森林等,沿海各州还分别管理自己所属的3英里以内的海洋资源;地方政府则负责管理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等,私人土地则由所有者自主经营管理。因此,本质上说,美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是按其所有权进行分权独立管理的。
美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主要涉及联邦和州这两个层次上,地方政府和私人一般只起从属作用。在联邦层次上,美国国土资源管理主要涉及内政部、农业部和商业部,是一种既集中又分散的管理体制。内政部主要负责联邦土地及地上矿产、水、森林和外大陆架上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的管理。农业部主要负责农用土地的管理,以及负责国有林地和林业管理。商业部主要负责海洋资源管理。在州层次上,在50个州中,以设立自然资源部或环境保护部集中管理土地、矿产、能源、水、森林占绝大多数,可以认为是以较集中管理占主导。1978年美国成立财政部,负责依法管理国家公共土地出售、财产收入的登记、组织和分配。1946年美国组建国家土地管理局,隶属内政部。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土地局总部设在华盛顿,全国各地都设有派出机构。土地局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对城(镇)土地的利用与保护实行统一管理;除直接管理联邦政府拥有的2.7亿英亩土地外,还负责综合管理全国的森林、河流、沼泽、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地表以下所有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对各州和私人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指导、协调和规范;规范全国土地交易行为。
在美国国土资源管理中,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常在资源管理中伴随着产业管理,在产业管理中也伴随着资源管理。通常,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政策制定、资源调查、产权登记、利用规划、资源调查、产权登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而在产业管理上,主要仅限于许可证发放、收取权利金、租金、转让费、监督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不违反国家法律等,在具体产业的生产、销售、发展和关联产业的开拓上管理较少。
目前,美国没有统一制定全国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各州一般也没有具体详细的国土利用规划。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约束、引导、影响地方的土地使用及资源规划管理。
美国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核心与实质在于:宏观控制、科学开发、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全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各州、县、市、乡有关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内容常包含、融汇在各地制定的交通、海洋污染资源保护等规划及土地利用方针或规划政策之中。美国资源法规的制定都是自下而上、在公众参与下完成的。一般是从基层的社区、市做起,逐级向上归并,一般只到县一级。公民有权决定是否编制资源利用规划,主要通过公告、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让专家学者、社区民众提意见,一般要经过半数以上民众讨论同意,方可进行。
相对于宏观的调控和管理,美国的州政府作为具体管理的操作主体,各州政府的农地管理行为更加具体。如在俄勒冈州,1973年立法机构首次成立了“土地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作为州的规划权威,这个委员会贯彻全州性目标并将目标付诸于规划中。每项计划又通过起草、讨论、再起草、通过并在地方强制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城市增长边界”作为一个与传统土地利用条例有质的区别的规划工具来调节土地利用,即只有在增长边界内的土地才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转变为城市用途,而在边界之外的土地一直要保护其作为非城市用地。
美国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在其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或调整了一系列农地保护政策,使之尽量既能兼顾公平与效率,又具有可操作性,如可转移土地发展权政策。此政策允许土地使用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将其土地发展权出卖给土地使用不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进行额外土地开发。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政策率先在芝加哥、纽约等地实施。由于这一政策不剥夺土地所有者的所有权,实际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在美国推广较快,20世纪90年代,这一政策不仅仅应用到城市土地扩张控制、农地保护当中,而且还推广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之中。
二、美国农地管理对我们的借鉴
系统回顾美国农地管理政策及管理主体后,可以看出,美国农地管理的政策有效性较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基于产权明晰基础上的农地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排除潜在制度租金的可能,管理主体明确,使得管理主体制定的政策具有社会福利性。美国的土地产权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且国家所有的面积高于私有制的数量。但其委托较为简单,联邦和州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地方政府和个人则处于从属地位,这也是其制定的农地管理政策能有效贯彻的基础。
二是有针对性的农地管理政策。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农地管理发展变化是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而发生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由重开发转为重保护。从建国至20世纪初的开发期,美国掠夺式的资源利用方式给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施加了很大压力,这使联邦的土地政策开始注意自然资源的节省和保护。20世纪初,西部大片土地被划为国家森林,使其免遭开垦,同时对干旱草场的载畜量进行控制。20 世纪30 年代以来,全国开始注意广泛的生态环境保护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令。
重视农地保护。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政府就一直注意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保护问题。70 年代和80 年代,对用于生产食物和纤维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强。针对生产性的农地向城市用地和其他不可逆转的用途转变,以及因水和风的侵蚀导致的表土损失,1981年的农地保护法特别强调了对农地的保护。与农地保护有关的法规政策的应用明显减慢了一些州的优质农田向非农用途转变的速度。
强调政策的灵活性。美国宪法将土地使用的管理权赋予各州,在宪法约束下,美国各州可根据各自自然和财政资源、政治、实际需求而制定处理土地利用问题的方法,这样美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农地保护方面,不同区域公众的干预程度各不相同,农地用途变更存在着区域差异。例如,新纽约州可从佛罗里达或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获得新的耕地,因而在农地保护方面要求不很严格。然而,依靠需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的边际土地来替代优质耕地以维持可行的地方农业经济并非良举。可见政策过于灵活,土地资源管理权力下放过多也存在弊端。
三是重视市场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美国联邦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体系是行政与市场配置土地的混合体系。从土地资源进入市场的过程来看,要经过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估、司法审查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其中的市场手段主要体现在建立明确的私人使用权和要求使用者支付合理的市场价值两个方面。联邦土地上的各种资源使用权(如森林采伐、放牧和采矿权等),一般是在国会和联邦法律控制下,由土地管理局和森林服务局等行政机关通过竞标方式,出售或出租给私人使用者。法律上通常要求,使用公共土地及资源时要支付合理的市场价值,主要通过竞标或经济评估确定。
当然,美国的土地管理政策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下放给地方政府的权力还是过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全消除制度租金产生的可能。其次是应用的市场手段不完备。美国联邦的土地管理,在有关行政机构计划和管理过程中,受政治和行政干扰,私人使用权有时并不够明确,通常是可以谈判的。竞标的法律规定不彻底,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法律要求使用联邦土地及资源要支付合理的市场价值,但同时也规定了法律上适用的另行规定。国会在联邦土地及资源管理上无限制权力,行政机构上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复杂的法律与行政规定,造成游说和寻租的空间,限制了市场的有效运作。此外,主张耕地保护者往往忽视价格因素和生产效率,缺乏基于市场手段的耕地保护机制。再次,管理机构繁多并且政策持续性差。涉及到美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机构很多,各机构管理政策和程序不一,阻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最后,管理过程中多短期目标而少长远规划。纵观200多年来的美国土地政策,往往是在出现某一个土地利用问题之后,就出台相应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对今后长期的影响及其与其他有关政策之间如何衔接,往往考虑得不够。
参考文献:
[1]魏景明: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2002(11):43-44
[2] [9]龙花楼 李秀彬:美国土地管理政策演变及启示[J].河南国土资源,2006(11):46-47
[3]杨 荣:论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3):24-26
[4]W.W.罗斯托.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M].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78:392
[5]高 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J].世界经济,2002(3):43-44
[6]李其荣:城市化加快了美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J].现代城市研究,1997(4)
篇4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是健康的。
(二)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快的。
(三)房地产业贡献是大的。
(四)房地产市场示范作用是好的。
(五)市委、市政府对房地产业是重视的。
二、当前我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市房地产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房价上涨过快,市场行为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市、县区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议论的一个热点。当然,有些矛盾和问题在全国其他城市都存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说,主要有10个问题。
1.出现炒期房和炒房号现象。去年以来,我市出现了炒期房和炒房号现象,个别楼盘炒房炒号现象较为严重。炒房的人群中有开发企业、中介机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有外地炒房人员。虽然参与炒房的人数较少,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商品住宅供求不平衡。一方面竣工量偏小。拿中心城市来讲,去年开发量为130万平方米,竣工量仅为30万平方米,而销售量达到70万平方米,造成了供求失衡,这是引起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开发商囤积土地增多。据统计,中心城市目前已立项235万M2,按去年的销售趋势看,可以供三年开发销售。造成供求失衡有拆迁难、成本高、建设环境不理想等客观原因,也有开发商为获取更多利益,人为延长开发周期,等待周边地块房价上涨再开发的主观原因。有的开发商还把预售商品房分割成若干批推出,房价一批高于一批,人为地造成房源紧缺现象,导致部分老百姓出现追涨心理。
3.违规收定(订)金和借购房非法集资。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断看好,一些尚未核发预售证的房屋已预订一空,开发商利用老百姓抢购商品房的势头,采取种种办法违规收取定(订)金。同时,由于金融部门对开发项目贷款条件逐渐提高,为尽快回笼资金,个别开发商采取非法集资等方式融资,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
4.部分开发商结成价格联盟。部分开发商为追求利润,不顾购房人的利益和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相互串通、联合,形成新的价格联盟。
5.中介市场行为不规范。目前我市有相当一部分中介企业和从业人员无资质、无上岗证书。有些中介企业虚假信息,违规收取中介服务费,有的还与开发企业的工作人员串通炒期房、炒房号等。
6.对广告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房产广告和信息缺乏真实性、合法性。有的尚未核发预售证就开始登广告,有的楼盘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
7.房地产市场准入制尚未建立。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三外”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一些缺乏技术力量、没有开发业绩的开发企业和个人搞房地产开发,导致一些开发项目品位、质量和售后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旦项目完成后企业注销,出现了问题最终还是由政府来解决。
8.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立项管理不统一。各开发区、开放区、加工区都可以立项,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
9.住房供应体系和供应结构不够合理。经济适用住房作为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列入计划,但近年来建设力度不够,步子不快,供应不足。由于近年来商品房销售形势好,开发商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套型、面积越造越大。据对我市10余家房地产企业调查,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下约占2.5%,80—100平方米占38%,100—150平方米占37.5%,150平方米以上占22%。
10.对房地产市场计划指导不够。缺乏房地产开发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研究制定,致使每年的房地产开发量、竣工量、开局等房地产市场信息无法向社会公布。老百姓对商品房买卖的信息了解不够,导致缺乏理性投资、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以上10个问题,既是我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房价上涨过快的重要原因。关于房价上涨过快,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几条重要因素也应该看到:一是受大经济环境影响。目前全国经济形势发展较快,这是房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二是旧城改造导致的需求增量,形成了较大的购买动力。三是民间资金把房屋买卖作为投资渠道,加剧了供求矛盾和房价上扬。四是去年以来土地价格、拆迁成本、建材费用的大幅度上涨,是房价上涨过快的直接原因。五是农民进城人员增多,给城市商品房创造了一定的销售渠道。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从4、5月份以来,国家出台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邻近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采取了限制商品房转让等措施,市民对房市持观望态度,老百姓对商品房预订预购与以往相比谨慎多了,二手房市场也明显回落。据统计,市区4月份二手房成交量405件,面积3.5万M2,分别比3月份下降18.51%和16.67%;5月份成交量238件,面积2.2万M2,分别比4月份下降41.23%和37.14%。
三、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措施
加强宏观调控,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很好的贯彻执行。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既要控制过度需求,又要保障有效供给;既要实行总量控制,又要优化住房结构;既要加强市场监管,又要促进市场健康发育;既要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尊重市场规律。当然,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房地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对税收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税收已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行业。据初步统计,我市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吸纳就业大概在15万左右,若市场发生大起大落,对就业也产生很大影响。三是房地产的私有率比较高,我市住房私有率占90%以上,如果市场大起大落会带来个人资产缩水和膨胀,这是不利的,对住房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把握依法办事,适时适度,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防止矫枉过正,大起大落。主要是在依法、规范、健康、有序上下功夫,使我市的房地产业平衡、协调、健康发展。下面,我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的要求,明确16条措施。
1.严禁炒楼花、限制期房转让。必须坚决纠正、严格禁止炒楼花。对期房转让要加以限制,设定必要的条件。切实把好“预售证核发关和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关”。由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
2.机关干部不得投机炒房。目前,个别机关干部利用职权,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房源,进行投机炒房。对此,群众意见很大。要重申机关干部不得投机炒房,并作为对机关干部加强管理的一条纪律。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
3.严禁虚假广告。在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之前,不得以任何形式销售广告。商品房销售广告必须注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号。前必须经工商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联合审核。对开发企业利用广告制造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由房地产和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4.不得违规收取定(订)金和非法集资。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预售证核发前,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定(订)金,违反规定的要予以严肃查处。要打击和查处各类违反金融秩序的不良行为,杜绝利用商品房认购为名,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由人行和银监部门负责,各商业银行、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5.出让土地不得延期开发。对取得土地后没有按时开发两年以上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对闲置一年以上不到二年的,要收取闲置费,并督促及时开工。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6.不得擅自变更土地用途搞房地产开发。需调整用途的应重新挂牌或拍卖。对擅自改变用途、擅自转让、拖欠税费和出让金的,要按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分类处置。对改变土地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规定的用地范围、用地面积、容积率等,要重新进行挂牌或拍卖。对已经超规定建设的面积,必须收取有关规费和配套费。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7.不得擅自分期开发。凡整体出让的土地,必须整体开发。对擅自改变开发时间,不按出让合同或立项批文规定擅自进行分期分批开发的,要按有关规定予以查处。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计划和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8.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研究制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研究确定年度开发量、竣工量,按开发量制定年度经营性用地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引导老百姓理性投资、理性购房。统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管理,市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统一由市建设(房管)局转报,市计委审批。各县要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由计划部门牵头,房地产和国土资源部门配合。
9.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加大普通商品房开发量,对高档商品住房、别墅以及高档写字楼、商业性用房等,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供应中加以控制。市区全面启动碧浪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到2005年力争20万、确保10万平方米建成;继续实施廉租住房制度,抓紧1.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确保年内商品房开发165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各县、区要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各县要根据当地实际,尽快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要明确普遍商品房开发和竣工量。由房地产管理部门牵头,发展计划、国土资源部门配合。
10.建立健全开发企业的准入制。凡是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其投标人、竞买人必须是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不具备相应房地产开发资质资格的企业和个人,不得参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招、拍、挂和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11.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和合同备案管理。建立商品房预售公布制度,对已核发预售证的予以登报,及时向社会公布,向老百姓提供商品房预售信息。开发商必须做到预售证上墙公布,商品房价格明码标价,未取得预售证的楼盘不得以任何形式预售和发放认购证。商品房预售使用实名制,实行商品房合同备案制。由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
12.加强中介市场的管理。重点加强中介资质的管理、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的管理和从业行为的管理。严禁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不实信息,严格执行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建立统一的中介市场平台,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统一的信息。由工商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计委(物价)部门配合。
13.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和个人出售(转让)商品房的税收管理,通过税收杠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对个别偷漏税的要严肃查处。由财税部门负责,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14.加强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政策规定。加强对房地产项目资本金、预售资金和信贷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管理,防止挪作他用。由人行和银监部门负责,各商业银行和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
15.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努力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抓好非公企业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由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
16.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宣传国家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真实、客观地报导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正确引导群众理性投资,理性消费。由宣传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服务
一要统一思想。要从四个方面统一思想。一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政策上来,要有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二是要把思想统一到对**房地产市场形势正确的认识上来。我市房地产业总体是健康有序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正视,及时加以解决。三是要把思想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上来。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健康发展,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确保市委、市政府政令畅通。
二要各司其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大合唱,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就要在哪个环节解决,属于哪个部门的职权范围,就由哪个部门来解决,决不能互相推诿、拖而不决。宣传、计划、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财政、工商、金融、价格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不断提高调控能力和监管实效。
三要严肃法纪。要增强法制纪律观念,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加强法纪教育,廉政教育,严肃党纪政纪。要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自行其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各级各部门既要严肃法纪,又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监管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篇5
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关系粮食战略,关系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全市各级政府必须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民族生存的高度,提高对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市政府将依据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各县、区政府签订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情况列为各级政府综合考核和任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实际用地超过计划的,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计划指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认真做好市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和责任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协调市农业、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市政府对各县、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考核,确保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全市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追究有关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二、严把新增建设用地预审关,严禁低价征占土地
按照“依法依规、从严从紧、有保有压、节约集约”的原则,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土地供应结构和节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年度计划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凡新上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发挥建设用地预审在加强土地调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土地利用计划和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标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建设用地预审。
要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土地等级和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统一制订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出让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的土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和返还的,按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在建设用地报批中,严格按照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审核项目用地量,加强对项目用地建设内容、资金、项目平面布置、功能分区等方面的审核,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批地行为;单位和个人擅自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占地行为,按非法占地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确保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目前,全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和产业规模增长正处在发展高峰期和战略机遇期。要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化发展用地需求,促进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凡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特别是关系“四市”建设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突破蔡家坡,开发西山的相关产业,以及铁路、公路、水利、能源、电力、通讯等建设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主动协调,在依法依规、集约节约前题下,提高报批时效,优先保障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五、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按照国务院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按规定足额安排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不足,其余资金应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各县区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程序,规范出让行为。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出让土地的行为,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并严格按照新规定的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足额征收。对违规欠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进行一次认真清理,限期追缴。其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下发后欠缴的,今年年底之前全额缴清;逾期未缴的,要停办该县区用地审批手续。
六、切实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
征地补偿机制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我们要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安置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根本权益。抓紧完成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出台并向社会公布全市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做到征地“同地同价”。坚持征地听证、公告制度。在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中,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国土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就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9号),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协调机制,积极妥善处理因征地拆迁引起的群众上访和,做好农民切身利益维护和社会稳定工作。
七、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存量挖潜是解决人地矛盾和缓解建设用地压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各县区要落实建设用地供地季报和年报制度,加强对供地情况的统计分析、监督检查和社会公布。实行存量土地利用和新增建设用地挂钩等措施,加大存量土地的利用力度。抓紧做好在全市开展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的对策和措施的调查研究,重点抓好“城中村”改造步伐,对城市存量土地进行整合和改造;鼓励各县区内挖潜,消费闲置和存量用地,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路子。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防止新农村建设变相成为“新村庄”建设,禁止未经审批乱占耕地的行为。年第四季度要在全市开展一次农村宅基地的清理整顿,严肃查处在承包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建庄立院”的行为。要抓紧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落实,严格执行农村村民户宅基地面积城市郊区二分、川地(原地)三分和山地(丘陵)四分的规定,对确需建房的要加快定点审批。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加快“空心村”土地的复垦和基本农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八、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
积极推行符合我市实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型和中低价位商品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供应制度。保证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是当前和今后我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政策。各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发挥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保证调控措施的落实。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合理确定宗地面积。要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科学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规模和结构,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供地计划要向社会公布。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的土地供应。坚决停止别墅类房地产项目的土地供应。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严格土地登记管理,防范金融风险,遏制土地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学生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03-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GIS的出现至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而国内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虽然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初,美国劳动部将地球空间技术、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一起确定为新出现的和正在发展中的三大最重要技术。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有160多所,还有一些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例如地理学、测绘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GIS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GIS、移动GIS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对GIS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变大。然而,在GIS人才的招生、培养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和自己学习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现从学生的角度阐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招生的问题
1.GIS专业招生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才开始起步。1988年全国第一个本科GIS专业在武汉招生,至今已发展成为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GIS人才,为我国的高科技领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2]虽然GIS教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各院校在本科招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即GIS专业的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的来的,第一志愿报考GIS专业的学生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对GIS的了解太少,存在一些误解。虽然GIS在生活中已有了广泛的应用,例如GPS导航、电子地图、google地球等,但是人们并不能把这与地理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单从地理信息系统字面来看,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学地理的,而地理又是相对较为冷门的专业,所以报考的人不是太多;对信息系统比较了解的人,又会片面的认为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当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要学习测绘时,又会误以为是测绘专业,而这种专业毕业后工作条件一般比较艰苦,所以不会有人愿意报考。正是因为对GIS的不了解或片面理解,导致了报考人数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地理信息系统的院校在本科生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GIS专业的人数比例不到10%,其余学生均是被调剂来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又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到GIS的教学工作。
2.GIS专业招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提高GIS的知名度入手,让公众能够正确的理解GIS的含义。提高GIS的知名度,可以充分利用GIS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GIS专业人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的优点。GIS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在水利、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电力、交通、医疗等方面都有应用,通过与人们联系紧密的应用促进人们对GIS的了解,增加GIS在公众中的认可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随着GIS的快速发展,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增大,因而GIS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应该是很好的,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严重的今天,通过GIS专业良好的就业情况吸引公众的眼球,对GIS进行宣传,增进公众对GIS的认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其实是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与测绘科学相互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它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以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3]书本上对GIS的定义,由于具有学术性,公众不太容易理解,因而在宣传GIS时还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相似的地方,采用公众比较熟悉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如银行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类比,两者都是用来管理信息的,不过管理的内容不一样,银行所用的MIS更多的是管理用户的资料和账户信息,而GIS管理的是空间信息例如一条道路的位置、名字等;两者都需要有获取、输出数据的功能,只不过实现这些功能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由于空间信息的复杂性,GIS处理空间信息的方法会更复杂一些;又由于80%以上的信息都和空间有关,因而GIS的应用范围可以很广泛,所以其就业也会很好,这样可以使公众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系统。
二、学生的就业困惑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15-02
一、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在由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能源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我们,甚至阻碍了我们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于是,近些年学术界有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为了适应低碳发展的新潮流,探索如何创建低碳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2008年就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减排效应与调控研究》,力图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二、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近十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过定义。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刘春玲(2011)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表述都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在此基础上概括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力求资源低开采高利用、废弃物低排放、环境治理全程控制的全新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内涵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就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土地利用(彭欢,2010)。也就是说,既要发展集约型土地利用与开发模式,又要采取各种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利用结构和方法的有效控制,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打造低资源和环境成本、高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要研究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主要应考虑的便是碳排放问题。就目前而言,由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有两种: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是指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或保持导致的碳排放,如围湖造田、草场退化、种植制度的改变等。间接碳排放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为源碳排放,如交通用地尾气、矿产品开采工艺排放等。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碳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如何管理好土地利用以减少碳排放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王铮和朱永彬,2008),尤其需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土地类型变化不当往往不利于碳蓄积,会加剧碳排放。如森林砍伐会直接导致地上生物量排除,土壤呼吸加剧;农牧林地被建设用地所占有,生物量便会被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草地转变为农田会加剧土壤呼吸,从而减少了碳素向土壤的分配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不当引起的碳排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低碳经济理念倡导下,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力求土地利用朝着低碳和经济的方向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力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中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仍然存在一些不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问题,其中尤以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区域的问题最为显著。
(一)东北地区过快的农业发展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和2010年统计的数据显示,1996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达到215262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55%;到了2008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减少到214500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63%,但实际上2008年耕地总面积只比1996年减少了0.35%。但东北三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面积增加也主要来源于森林和草地。而该地区的森林和草地富含生物碳量和土壤碳蓄积量,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将对于该地区的地面生物量清除;耕作以及水土的流失将对土壤碳蓄积碳汇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草地转变为耕地将加剧土壤呼吸,不利于碳积蓄。近几年,国家政府在低碳经济理念下,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投资积极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2010年该地区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2242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额占84%,当年造林总面积为50703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为308643公顷,而退耕还林面积却为0。这样的发展并不能使该地区土地利用低碳化,要彻底改变目前现状,必须合理配置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而并非一味增加林地面积。
(二)华北地区的牧草地出现严重的退化和荒漠化现象
由于过去20年间华北地区大量的植树造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到2005年,华北地区牧草地面积比1985年减少了6888000公顷,主要转化为林地(林地面积增加1175600公顷);还有部分转化为耕地(耕地面积增加774700公顷)。但是,就总体来看,牧草地面积下降速度依旧过快,同时过度的放牧也加速了土壤沙漠化速度,这些都不利于土壤中碳的蓄积。
(三)华东地区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过快
华东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理应是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2008年耕地面积只占了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98%。与此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增加耕地面积仅为95006公顷,但是减少耕地面积却达到了99695公顷,超过了增加的耕地面积达4689公顷,可见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超过了增加的数量,年末耕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总量中,有85%用于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改造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4%,可见华东地区建设用地改造的面积之大,华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迅速变化(耕地逐年递减、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生物量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加速了碳排放,将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华东地区会出现这样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现象呢?这一方面是华东地区地处平原,耕地面积大,矿产资源匮乏,因此自古以来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耕地和进出口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领海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内陆地区快,各地纷纷建居民楼、厂房、写字楼,加速了该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另一方面,耕地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及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人们纷纷闲置耕地或者转卖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厂打工或者自己成立工厂进行加工、贸易。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种势头更为猛烈。江浙一带很多原有的耕地都被低价转卖给政府用于建设用地。农民搬进了政府新建的农民安居房,农民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这种现象已经违背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同时也恶化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调整,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的利用,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四、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好生态发展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有节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效地管理保护好土地的生态系统。因此,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减源”、“增汇”,这是降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和提高土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然手段(彭欢,2010)。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优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土地利用。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通过法制化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通过增加耕地转化审批环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对破坏耕地、任意改造为建设用地者进行严厉打击,应处于高额罚金,并要求其限期对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同时,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牧草地、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牧草地和耕地转换,设立提高土地的碳吸纳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利用经济杠杆,促使土地利用合理化。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的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以此用经济杠杆自动调节土地利用类型,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尽管低碳经济、碳汇等词汇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碳积蓄后到底用于哪里或者说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不健全导致的。碳交易其实质就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彭欢,2010)。我们应该应用市场化的手段,制定好合理的碳交易体系,并处理好各个相对量的指标,建立全国的统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碳交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碳排放才能从经济的角度得到实质性的遏制。
总之,目前低碳经济下我国土地利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管理。重要的一点是让低碳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应该从本质出发,倡导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同时,利用经济手段,让低碳和土地利用自动协调发展,这对于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让经济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有力杠杆。当然,健全的法律也是必然的管理途径,法制的强制力手段将能使土地利用管理变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ENERGY WHITE PAPER, 2003.
2.刘春玲.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11(21)
3.彭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4.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EB/OL].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25
篇8
土地复垦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
一、“土地复垦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1.课程的产生及特点
人类对土地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土地的破坏、占用与浪费、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退化、土地污染,以此由此带来的空气水体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其他次生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化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由此带来的土地与环境问题形势也愈加严峻,土地复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而生。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自发的复垦工作,随着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我国土地复垦也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2007~2013年《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规程的颁布,意味着复垦工作开始得到全面的重视,并已纳入采矿权、建设项目审批的必须环节,土地复垦迎来了新的阶段,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
土地复垦学由于是属于新兴的综合叉应用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多学科融合交叉,内容涉及面广。该课程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其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
(2)课程实践性强。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复垦一般的理论方法、规划技术,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3)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和涌现。由于土地复垦学在我国开展教学的时间较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大量的仪器、方法、装备被应用于该学科中,因此,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
(4)外语要求高。我国自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才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而国外相对而言复垦工作的重视较早,无论是从法律法规颁布还是复垦技术、复垦方法、复垦理念,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阅读国外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复垦理念和方法是必须的手段和环节。
2.课程的开设现状
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土地复垦学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学的概念、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目的是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1.教材的选取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该书介绍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阐述了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讨论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十大技术:工矿环境破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土地复垦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塌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评价与验收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最后,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也给予了介绍。
2.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时限制,目前土地复垦学的授课内容体系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
(1)绪论。介绍土地复垦的产生、土地复垦的定义与内涵、土地复垦的作用与意义、土地复垦的历史与现状,煤炭开采对土地及环境的影响等。
(2)土地复垦学的概念与体系。介绍相关概念、学科体系和主要专业术语。
(3)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与模式。国外土地复垦立法与管理的经验,我国土地复垦管理的基本政策与任务,我国土地复垦的行政管理,土地复垦管理的主要技术与模式,土地复垦评价与验收。
(4)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类型,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深度与程序,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方法,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实例。
(5)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概述,平整与梯田复垦技术,疏排复垦技术,挖深垫浅复垦技术,充填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新进展。
(6)露天矿土地复垦。 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一般要求,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主要机械设备,露天矿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我国露天矿土地复垦实践。
(7)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煤矸石山复垦的原则,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效果评价。
3.教学手段与方法
土地复垦学属于交叉应用性学科,具有涉及内容广、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要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比较法,实例分析法等,对土地复垦学进行教学。
(1)比较法
土地复垦工作在国外发展较早,通过比较国内与国外在政策制定、复垦方向选择、复垦技术方面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土地复垦,并进行自主的思考。比如,通过分析比较“reclam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的区别,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土地复垦概念的理解。而通过对比美国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Sur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SMCRA)的颁布过程与中国近20年《土地复垦规定》与《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可以找出国内国外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差距,引导学生对未来土地复垦研究方向进行思考。而通过对比国内外土地复垦方向与复垦技术的选择,将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明白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复垦方向耕地优先的原则,国外由于人少地多更注重复垦方向多样性的原则,而不是死板硬套的使用国外的技术与理念,因地制宜的采用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垦理念、技术、体系。
(2)实例分析法
土地复垦是应用工程型的学科,复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合理的利用由于生产建设损毁的土地,也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实际工程的实施。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更形象的对复垦的相关概念、技术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授知识。例如,通过介绍山西王庄煤矸石山复垦失败的案例,可以很好地揭示酸性自燃煤矸石山的危害性及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从失败中发现问题,从成功经验中对技术进一步优化与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探讨
1.课程实习与实验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软件,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动手实践机会,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内容:
(1)土壤测试分析实验
在授课过程中,安排了4学时的复垦土壤测试分析实验,主要了解土壤测试分析的一般要求,学习土壤测试分析的样品准备以及pH和电导率等土壤特性的测试分析。
(2)复垦规划设计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安排了4学时的运用计算机绘制复垦规划图的有关技术。使用CAD、MapGis、Arcgis等软件的使用,
此外,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由美国露天采矿与复垦执法办公室摄制的“美国露天开采立法、管理、复垦技术”(Introduce the reclamation law and management and surface mining recla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US)和由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土地复垦”等影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2.实践基地的建立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土地复垦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本文对土地复垦学的产生与特点、课程的开设现状、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力争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推动土地复垦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有用的土地复垦方面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艳玲,胡振琪,李晶.《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13-114.
[2]王世东,刘昌华,陈秋计,张合兵,常玉光.“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02-104.
篇9
关键词:国企物业管理;发展创新;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企改革创新的步伐逐渐加快加大,作为后勤管理领域的物业服务工作面对的竞争和挑战变得更加严峻也成为不争事实。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拥有领先的管理理念和优质的服务品质,以其高端的品牌形象屹立在物管市场中。而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面临着被分离到市场中,在市场化与品牌化的转型中增强综合实力,争取利润,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开拓广阔的生存空间,是国企物业管理最大的课题。
一、规划方向,打造品牌
国企的物业管理应在打造物业资产管理品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上下功夫。根据集约经营、专业管理的战略部署,打造物业品牌,照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促进国企物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走市场化道路,就要进行跨越性的变革和发展,不再依附于资金支持,而是通过实力的增长促使改制,实现独立生存,成为市场中具有实力的主体,发展连锁经营等国企品牌资产管理公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有资格获得市场中物业企业的经营份额。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物业核心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是国企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营造企业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推动企业品牌建设,是物业管理工作的不二选择。例如坚持召开职工大会,落实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利用职工大会等形式宣传集团“十三五”规划;开展管理理念教育和市场意识教育,宣传物业管理要向市场化管理方向迈进的思想理念,促进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还结合市场经济新形势和物业公司发展实际,开展危机意识教育,增强职工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不断改变思想认识,为适应市场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奠定基础[1];同时,以黑板报、座谈会、宣传栏、橱窗等形式向职工宣传,让职工理解企业发展,用战略规划来统一思想,用发展目标来激励职工。
二、做好服务,加强管理
加强国企文化建设,首要的是提高物业管理服务。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以增强工会组织影像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目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做好职工迎春运动会的相关参与工作,并利用有利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文化活动,丰富企业文化生活,创造融洽和睦的工作氛围,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本着提升物业服务,拓展智能服务的原则,通过优质服务树立物业形象,以细致周全、贴近生活的服务贴近职工群众的心,打造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人性化角度,以超前的视角,拉近企业与职工的距离。
三、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提高国企物业核心价值,也要坚持坚决职工生活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将温暖带给员工,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首先是为职工办实事,解决困难职工生活和工作问题:一是认真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严格贯彻集团职工带薪年休假管理办法,统筹安排,做好职工带薪年休假的实施工作,对于集团集体休假期间仍值班的职工,采取换休年休假制度;二是严格按照集团要求做好职工防暑降温及冬季取暖补贴的及时发放工作。三是关心困难职工生活。四是严格按照集团要求组织为职工进行体检,为物司职工在生日派送生日蛋糕,送上祝福。第二是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将这项工作作为物业组织的基本职责:一是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通过给困难职工送温暖、重视日常性帮扶工作,使职工感受到温暖与关怀。物业干部以后要做到一年至少一次家访,做到从工作、子女就业等方面做好脱贫工作,要做好及时掌握因突发性事件导致困难的职工情况,努力做到对困难职工的具体情况清楚明白不遗漏。二是认真地处理好职工工作。对于职工的合理诉求,要明确支持并积极协调解决,对不合理的或暂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尽力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三是密切关注关心职工切身利益,切实给职工办事。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及集团规定,公平公正做好相应地解释及处理工作。四是关爱职工,为职工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继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职工子女考入大学的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做好对职工家属生病住院和家庭大事进行看望和慰问的关怀工作,对职工住院、婚丧嫁娶、女职工生育等家庭重大事件及时了解掌握,及时探望慰问,带去公司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五是要关心女职工生活,维护女职工合法权利。积极做好“三八”节女工活动,组织好每年一次的女工体检、女工用品发放、女工特殊保险购买工作,使女员工都能享受到工会组织的关心和关怀。六是坚持做好每年一次的职工体检工作[2]。
四、探索模式,物管增殖
传统的物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企改革发展的新需求。要在日常的服务、维修、保养、运行、保洁、绿化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如市场研究与开发、投资估值、物业评估、租售等等。在物业保值增值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如根据政策和法律,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盘活固定资产等资源,积极推进资产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土资源部门,市政规划部门结合,开拓咨询服务、投资咨询、租赁经营、物业服务于一体的商业物管的路子,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减轻企业负担,发展服务经济。同时还要将物业管理的市场定位明确在为用集团公司服务、创物业名牌上,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走市场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五、结语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有企业物业管理需要转变观念,摆正位置,由管理和支配的单一模式转变为服务、管理、维护、保障、促进等多种功能组合的模式。实行内部职责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的效果。为企业和职工做好服务,为市场化转型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晓峰,顾皓丹.浅析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如何在发展中增强核心竞争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0):11-12.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知识;土地价格评估;影响
土地价格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不仅由土地利用现状决定,对土地利用前景的预期也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土地的自然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和无弹性的。因此,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就城市土地而言,更是一种相对供不应求的短缺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为了合理地协调与均衡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城市规划应运而生。城市规划中归根到底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最终要靠土地的规划与安排来实现,因而对土地价格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地价格评估概述
1.1、城市土地价格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土地是一种自然生产,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所劳动的产物,没有凝聚人类的劳动力,因此土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没有由土地价值决定的价格。就如同很多商品一样,土地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土地供给增长,需求不变,则土地价格下跌;土地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则土地价格上升。当城市发展采取保护农田的政策时,意味着土地供给受到限制,城市开发将趋于高密度的建设方式,土地价格的整体水平将会上升。规划如果是规定一种特定的用地总量,不但会造成该类用地土地价格水平上涨,而且还会因为规划方案造成的区位影响,对个别地块的土地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1.2、城市地产价格的特点
一般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同时,价格还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不过无论影响多大,它总是围绕价值或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而土地价格的决定则不是这样的。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土地的供给是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空间的。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涌进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城市土地的供求关系进一步加剧,土地的供给减少了,地价则节节攀升。同时地产价格也受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情况、居民收入水平、财政收支等有关,通常来讲,一个地区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增长快、产业结构合理、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高,地产需求量大,地产价格总体水平也就高,反之亦然。
1.3、城市规划对地价的影响
土地价格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不仅由土地利用现状决定,对土地利用前景的预期也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城市的发展采取保护农田的政策时,就表示土地的供给问题就受到限制,地价的整体价格就会上升。规划如果限制某一特定用途用地的数量,不仅会造成该类用地地价水平上升,而且由于规划方案造成的区位影响,还会对一些地块的土地价格产生影响。
1.4、土地价格评估的重要性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为职能部门的土地价格评估中心,对土地价格的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如负责政府公益性、职能性、社会服务性的土地评估和政府有关地价管理的技术协调工作;负责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出让底价的评估以及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查询服务等。
首先 土地价格评估有助于土地交易的顺利进行。由于土地市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而,在市场上不容易获得完整的价格资料。而土地交易除专业经营公司之外,一般人很少具有这方面的经验,有必要事先对土地进行估价。只有通过专业人士搜集的各种资料,分析评定后买卖的双方才不致有上当的担心,交易自然变得简单快捷。
其次土地价格评估有助于企业投资。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常常是企业决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替代原理,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某一生产水平,土地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其他要素的投资。若地价昂贵,则可减少土地投资而增加资本、劳动的投入;反之亦然。
另外,作为资金融通的手段,也必须对土地进行价格评估。而且土地估价有助于土地市场的完善。并且土地估价有助于土地市场管理。
二、土地价格评估可以控制对城市土地规划并引导其朝良性方向发展
2.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某一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城市的职能的反映。城市性质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城市的特征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确定城市性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
2.2、城市土地的合理化
当今社会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成为了热议话题,土地的稀缺,用地少,人口多已成为现在急需改变问题。如果进行土地价格评估,我们就更能了解我们现在仅有的土地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开发,节省资金。所以我们更应该对土地进行价格评估,合理的利用资源、资金,遏止房地产泡沫化问题。
2.3、土地区位的通达性
如果进行土地价格评估,就会预测出整个城市的规划格局并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推算。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要道。使人们出行更方便,节省不少的时间。节约生产流通过程的时间,提高生产质量。
2.4、城市的环境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步入了工业化社会,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困扰城市的发展,危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直接影响土地的使用。在西方国家中,凡污染严重,环境低劣的地区土地价格都极其便宜,这样我们的生活用地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要合理的规划哪些工业用地范围,这样减少土地污染和空气污染。
三、土地价格评估对城市规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对地价的影响属战略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基准地价总体水平的发展趋势。城市的交通线路的设立及线路的改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所在处土地的价格。反过来,土地价格的评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部门在线路选址方面的考虑。土地用途的变化会引起土地价值的瞬时改变,因此,城市规划与土地价格评估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兆福.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01)
[2] 郑云有,周国华. 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对地价的综合影响研究――以株洲市商业用地为例[J]. 经济地理.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