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丹霞 辽东学院图书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笔者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新时
期下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是学校的主要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服务模式较之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构建数字化的高
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一、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新的
服务特点。第一,体系结构面向服务。各大高校不断完善资源数
据库建设,建立快捷方便的搜索引擎,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宗
旨;第二,网络技术服务。共享的网络技术服务和结构,革新了
图书馆信息存储、传输、获取的方式,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更
具智能化。第三,面向合作研究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传统的图书
馆主要提供大众性的信息服务,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知识需求,而
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按照自己的需
求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
二、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
(一)设计管理理念的创新
1.工作方向由馆藏为主转变到用户为主
以往的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保留、管理大量的信息储存
媒介。为了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模式,现如今高校图书馆应该科学
的整理、保存各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信息的平台,为
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广泛的、内容丰富的信息获取场所。
2.突出本校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资源要从原来的提供载体信息为主
的方式转变到提供共多的内容信息的方向上来,为此,高校数字
化图书馆可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数据库。在实际操作中,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需要,补充一些数字资源,并把各级下
属学院的专业参考书、学生的优秀论文,教师和学生发表的期刊
论文转化为数字资源,建立快捷的搜索引擎,为广大师生的教学
和科研服务。
3.突出网络服务
传统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以馆内服务为主,实际上,数字化
的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的存贮与利用机构,其更为突出的职
能体现在学术传播上。图书馆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
息、知识的传播,促进信息、知识的集成。为此,在数字化的高
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中,要从传统的馆内服务转变到网络服
务上来。
4.革新技术和设备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应该适应时代的发
展,革新技术和设备,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网络服
务体系。配置适量的高速转换机,提高校内网络速度,拓展数字化
资源的存储空间,提高其传输、加工速度;第二,增设电子阅览室
的服务设施。在发挥数字化图书馆作用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文
件传达、复印、打印等服务;第三,提升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资源越来越成为广大师生
获取信息的的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配备完善的微机室、问
题处理中心,并向学生提供多渠道的信息下载渠道。
(二)深化高校图书馆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图书馆教师的作用
1.专业知识素养提升
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对数字进行综合的加工和处理,这就使得
图书馆资料利用的范围发生了变化,进而造成馆员的职能发生颠
覆性的变化。新的形式下,数字化图书馆馆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仅能向师生提供文献,更能向师生提供
知识。为此,数字化图书馆应提高馆员的素质,进而促进师生信
息的采集与查询,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完善资格审查、认证。
对馆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对于合格的馆员发放资格认定证
书,进而调动馆员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馆
员的业务水平;第二,注重人才的引进。根据数字化图书馆的发
展需要,引进一批计算机水平过硬、精通外语、具有管理才能的
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建立竞争机制。对馆员进行积分管理,鼓
励馆员参与继续教育,为馆员的晋升建立公平公正的平台。
2.转变馆员的知识结构
数字化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业务流程中的各项工
作方式有着截然的区别,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是展示高校科研成
果的平台,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为此,数字化的高校图
书馆在学术传播和知识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图书馆馆员
除应具体专业的知识素养外,还应具体良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
计算机操作技术,知识推广能力等等。
(三)统一标准,促进知识共享
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应制定统一的标准,促进知识的共享,
进而满足更多师生的需求。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统一信息加
工的标准,使信息的获取更方便快捷。第二,统一建设标准。参
照国际的规范、协议、标准对我国数字图书馆进行建设,例如在
建设中参照数字对象描述、资源系统服务、资源存储、资源组织
描述等标准。
(四)保护知识产权
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数字化图书馆来讲,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高校在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时,应得到相关出版社和作者
的授权,另外,在解决版权问题是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
规,进而更加规范的为读者服务。
结语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新的服务特点,在此基
础上,高校要把握时代的潮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切实可
行的措施做好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工作,进而推
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红兰.基于数字化环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探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05).
[2]杨于卜.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J].产业与科
技论坛,2012(03).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网格技术;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呈现了爆炸似的增长。这些信息当中,有些是用户所需的,而有些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伪信息。这使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需要慎重的选择。使原本简单便捷的过程变得复杂。数字图书馆的任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网格技术的兴起,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1 网格技术
1.1 网格概念
网格(Grid)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人们称它是下一代的Internet。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简单来说,网格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互连,使原来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联通,使人们真正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网格是超级计算机、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三者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统一的平台。它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以及专家、个人资源的全面共享。
1.2 网格的功能
1.2.1 可实现资源共享
这不仅仅是特征,也正是网格的目的。在如今高速的信息社会里,每天都有很多的信息产生。而这些信息是庞杂无序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网格上的资源将不再局限于同一个组织内,而是更多的面向网络上的信息。从而使得那些资源类型复杂、跨越地理范围广、庞杂无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1.2.2 确保信息的动态性与准确性
信息的一个特性就是动态,因此网格也有同样的性质。因为网格是信息的一个集合。它需要时刻整合、更新新产生的信息资源,保证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与Internet相比,网格对信息资源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信息不再是无序、重复的。当然,更不会像以前的网络一样存在着伪信息。网格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并且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1.2.3 具有智能化和虚拟化特征
网格服务的虚拟化提供了一种将通用语义行为无缝地映射到本地平台的能力。在网格中,有多个部门或团体的复杂虚拟组织。虚拟化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跨越范围广的检索界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2 网格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有着必然性,二者的结合,会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更加迅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完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统一的平台信息
网格能实现人、超级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因特网只是为人们提供独立的检索界面,用户看到的也是单独的网页。网络的作用就是通过网页的形式把全球的计算机连在一起。而网格则是,把所有的信息资源存储在一个类似超级计算机的平台里,所有用户可以像直接使用自己的电脑一样来获取各种资源。这样,网格就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信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2.2 网格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智能化
网格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实现,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的支撑。也需要与很多相关的信息技术结合。如为了检索的方便,会提供语义检索、智能检索等。当然,伴随着网格技术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相关技术应运而生。网格中还有很多的虚拟部门为用户服务,有很多虚拟社区供用户讨论,这也会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的智能化。
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决定因素。很多图书馆就是因为资金的缺乏,导致建设不够完善。而网格技术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网格可以使所有网络中的、各数字图书馆中的以及其他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这大大减少了,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获取其他信息的资金。而且剩余价值可以用来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其他方面。比如,设备的引进、工作人员的报酬、公益活动等。
2.4 网格有利于开展数字图书馆多样化服务
每个独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服务系统的时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中的因素包括资金、包括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包括人才的选择等。而网格地应用,解决了很多这样的问题。网格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平台,每个数字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服务。如果需要,可以通过网格直接连通到其他的数字图书馆。这样,用户在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就可以享受多个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
3 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对网格的分析以及结合数字图书馆的职能,本文设计了一个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流程,如图1。
3.1 数据资源
网格所获取的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分别是各个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上那些庞杂无序的信息以及分散于其他形式的信息,比如那些有个人版权的信息,像博客、或者微博等。而在网格下的各个数字图书馆就相当于网格中的一个个资源节点。需要强调的是,在网格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各个数字图书馆应该达成一个协议,就是每个数字图书馆发展各自的特色馆藏。最后将所有馆藏的信息汇总到超级计算机中。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同时,由于网格中的各资源节点充分自治,所以如果需要的话,各数字图书馆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资源,决定参与网格的程度。
3.2 超级计算机提供统一平台
超级计算机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相当于一个新的大型的数字图书馆。各数字图书馆通过一个传输协议将所有信息传送到网格环境下。在网格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并且存储副本,当用户要检索某条信息时,统一平台将副本调出,若符合用户的检索要求,则再调取出原信息。在这一部分中,不仅仅需要信息的再加工,还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应适当的对某些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当用户要进行存储时,需要用密码来保护。而且还要保证超级计算机网格环境不被病毒入侵。需要高性能的杀毒软件。还要有支持平台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打个比方来说,网格,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超市一样,里面有所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它们分别有不同的供应商(信息源)。超市有自己的工作团队(专业人才),有自己的管理机制,维护系统等。工作人员需要把购买的商品,按照类别归类排架,然后出售。这也正像是网格后台的专业人员所需要做的,他们需要把信息再次的加工整合。因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上接第51页)
源。用户将不再受传统模式下单一数字图书馆的限制。但同时,各个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提供连通网格的用户的检索界面。因为在网格环境下,各数字图书馆仍然是自治的。他们负责提供数据、信息资源。网格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都可以当做这个超级计算机的界面。例如,当我们打开数字图书馆A的首页的时候,就会提供一个和网格的连接提示。举个例子来说,网格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好比是一个大房子,而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它的一扇大门。人们无论打开哪扇门,都可以自由的进入其中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4 结 语
网格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新兴领域,目前数字图书馆与网格的结合,还没有实际的应用。都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但是,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将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根据这一点设计了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图。从该图,能看出在网格技术的应用下,数字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网格技术有利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东旺.基于网格技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9,(6):38-43.
[2]简玉仙,程晓颖,朱晓冰.下一代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格[J].现代情报,2010,(4):73-78.
[3]周伟.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J].现代情报,2007,(6):91-93.
[4]刘桂玲,刘伟,郝俊琴,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建设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6-89.
[5]赵凡.网格技术综述[J].甘肃科技,2010,(13):30-33.
[6]赵华.网格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平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2):22-24.
[7]冯京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构架设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85-87.
篇3
[关键词]知识服务知识构建数字图书馆
[分类号]G250
1 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一直是在信息服务的框架下进行的,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界限不清,知识服务仍停留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层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知识构建作为一种崭新的资源构建形式,采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理念,提供信息资源开发链上较高层次的知识与智力,营造了智能的知识空间及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
本文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能力滞后于用户知识需求的现状,在分析知识构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知识构建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优化思路。
2 知识构建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2.1 知识构建的内涵与主要功能
知识构建(Knowledge Architecture,KA)是一种对知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结构体系,是基于信息构建基础上的资源构建形式,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与工作方法。
按照信息资源的开发链,“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创新”的过程,知识构建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开发链上较高层次的信息或知识,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它更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与信息构建相比,知识构建主要是解决人们处理事务时利用知识的问题,所以知识构建的系统架构需以信息构建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为基础,并嵌入更多的、复杂的背景因素。知识构建以信息构建的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为基础,并需要进一步发展为知识组织、知识标识、知识导航和知识搜索,这些内容构成知识构建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功能。
2.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以服务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新型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来聚合资源、服务、信息利用活动的动态机制,其目标与功能都着力于支持用户利用信息、提炼知识、解决问题,成为用户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有机部分。这种机制恰好体现了知识服务的根本目标与本质要求,它的挑战也正在于以知识服务来重塑其新的生命力。新型数字图书馆形态本身既体现了服务内容及服务功能的转变,又体现了资源构建的新模式来支持和保障其有效发展。
2.1.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涵义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依托数字图书馆平台及环境,以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用户的知识需求和问题环境,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组织、析取、重组、创新和集成,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提供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与知识产品的服务。
2.1.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内容知识获取、知识组织与知识开发是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内容。知识获取是开展知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内部活动的总规则,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未来动向,形成动态的知识体系;知识开发是通过知识重组和知识再造,形成用户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方案或适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品的过程。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创造知识效益和实现知识创新,进而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过程如图1所示:
2.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知识服务已在部分数字图书馆得到开展,但相关的一些管理和技术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知识服务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2.3.1 知识获取能力有限据发达国家的一些科技组织统计,科技人员在一个科研项目中用于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的时间已占整个项目完成时间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科研人员获取最新知识信息更迅速、便捷,但在海量信息中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切实所需的知识信息仍然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个问题。目前文献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以论文实体居多,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或信息。对知识获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知识获取模型、系统、方法的设计和研究上,大多是在已经确定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对新知识需求的研究,降低了组织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隐性知识的获取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2.3.2 知识组织缺乏深度对知识组织的研究一直是在信息组织的框架下进行的,导致知识组织与信息组织的概念界限不清,知识组织水平仍停留在数据和信息层面。以往研究更侧重于解决资源物理上的分布和异构,知识组织效率不高,智能化程度低,不能克服知识分散造成的检索困难,更难以实现自动更新。
2.3.3 知识开发存在障碍用户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以及具体的知识需求是图书馆知识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正确、全面分析用户需求是图书馆知识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共享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不仅关系到技术问题,也关系到机制和观念问题。个体知识的垄断导致知识交流产生瓶颈,不利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见,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尚未达到知识服务的理想水平,知识服务急需一种新的资源构建理念,即知识构建给予支持。
3 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优化
知识构建是在传承信息构建精华后又吸收了知识管理理论而形成的,对知识服务的各环节都起到优化作用。知识构建更加重视用户需求的范畴分类和界面设计,使之更具个性化和可视化。在内容方面,重视知识与信息的转化、知识元本体的抽取与标引、基于知识元链接的知识网络形成与语义网络应用、知识结构的学科分类与完整性、知识仓库和知识元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以及知识网格的建设,为知识服务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以便知识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进而实现知识创新。
语义网格技术的出现,打破了网格、语义网和Web服务各自独立发展的限制,体现了三种技术在知识构建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走向融合的趋势,体现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语义网格技术能够形式化地描述知识,使其负载的语义能够为机器所解析和认识,使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实现负载平衡与松散耦合,从而将知识、服务和用户有效地整合起来;能够为知识构建的有效知识组织、共享、集成和管理建立起基于语义关联、智能应用的互联环境,优化知识空间。
语义网格环境下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知识构建对知识获取的优化
基于知识构建的语义网格是一个智能互联环境,是由知识链路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即由“知识结构”、
“知识单元”、“知识元”采用关联和链接技术组成的层次知识链网状知识关系图。
3.1.1 基于知识元标引的知识发现
知识元标引是实现跨领域知识集成与知识发现的基础,其实质是基于文本创新点的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挖掘与应用,由此而构建的知识(元)库就是为进行知识挖掘而可重新利用的结果。知识元标引和语义层的语义标注,其本身就是在各知识单元之间及每个知识单元内部建立网络化知识链和语义链的过程,体现了知识引用与被引用、语义关联的关系,也为用户知识发现和知识再组织提供了最直接帮助。
3.1.2 基于知识元的知识检索知识元的认知属性使信息检索从字面匹配深入到知识元的层次,提高了检索效率,在信息源的知识标引和检索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以知识元为单位的概念本体可以起到对知识的位置标识和组织结构的作用,同时也提供人们了解知识用法的格式。概念本体的模型化为知识采集与知识利用之间架起桥梁。通过知识检索,用户不但能跨各专业知识仓库获取相关的知识单元,而且能从知识元库中直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元,还能基于知识网络和语义网络发现更多密切相关的知识(单元),进而使用户的知识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3.2 知识构建对知识组织的优化
知识组织本身也是知识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语义网格环境下,知识可通过基于语义的范式来组织,以确保有效地检索和修改操作。
3.2.1 利用知识地图实现知识的定位与导航语义网格侧重于智能信息处理,以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利用知识元的特性,语义网格可在知识结构、知识单元、知识元之间,通过知识链和语义链形成知识链网络和语义链网络,进而构成知识地图。知识节点、知识描述、知识关联、知识链接共同构成的知识地图,能够准确表达知识及其相关属性。知识地图是已获取的知识及其关系的可视化网络结构,是知识资源的导航与定位系统,它不仅能提示知识的存储地点及其关联,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能够直观地提供知识的视觉展示,为人们的知识学习与创新研究进行了直接的链接导航。
3.2.2 构建知识网络库建立科学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网络库的构建,形成了学科横向交叉和学科纵向延伸的科学知识体系,描述了人类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知识网络结点,缩短了人类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之间的距离,用户可以跨知识单元库学习所感兴趣的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单元库直接学习解决问题的知识和办法,便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并促进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知识创新。
3.3 知识构建对知识开发的优化
3.3.1 基于知识元的知识创新知识网格构建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知识的有效利用。知识网络通过网格计算实现知识动态调用,达到知识动态利用。数字图书馆知识元标引过程,既体现了标引者应用知识结构的背景,又体现了识别作者的知识创新点和知识链接的层次关系,其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创新生产、增值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最佳方式。用户对知识组织系统的知识检索,实际就是利用知识链接原理,在知识仓库中获取知识单元,或同时在知识元库直接获取所需的知识元,并通过知识元的动态组合,实现知识的聚变和裂变,进而衍生为新的知识单元,这实际就是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完美结合。
3.3.2 基于语义网格的个性化服务以语义网格为平台,利用其提供的高效计算和信息服务能力可以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解决分布、异构环境下推荐的规模和时效问题;利用其提供的语义处理能力解决分布、异构信息环境下用户偏好的精确获取、网格服务的智能管理、候选网格节点的自动筛选与维护以及推荐服务的个性化集成等问题;利用网格工作流技术实现“服务”的自动组合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流程的自动化;利用语义网格监控技术解决候选网格节点的实时信息获取问题,最终形成分布、异构信息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个性化推荐解决方案。
4 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服务优化的案例分析
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是基于知识网格的门户式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它充分吸收了网格技术的思想,并结合了知识挖掘、智能、分布式知识库等技术。它将互联网上分布异构的知识资源集成整合为内容关联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体化的知识资源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并为用户提供在资源高度共享基础上的各种增值应用服务。本文通过对此平台的分析就前文提出的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优化研究加以验证。
4.1 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知识获取的优化
CNKI全文数据库中能够提炼出明确表述一个知识内容的知识元,形成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并与各种数据库的全文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
CNKI的KBase知识库管理系统是以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对象为主,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力,是面向网格应用的国产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HotStar数据库引擎、Smart Text Miner文本挖掘引擎、Web挖掘引擎、自然语言处理引擎、概念关系库等5部分组成,为用户提供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环境,可实现知识资源深度整合挖掘。从CNKI数据库的作者库中,可以得到描述、评价、管理我国各学科专业研究队伍的专业知识;从期刊和硕博士论文的引文数据库中,可以得到学科相关的知识、成果评价的知识、核心期刊的知识等;由全文文献的智能化聚类,可以得到专业细化、面向课题的知识等。用户通过图书馆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所有资源,享受一站式服务,实现异构跨库统一检索,进行无缝知识漫游。
4.2 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优化
CNKI平台采用统一标准导航系统,具有对知识资源进行学科划分的作用。包括知识导航、媒体导航、机构导航、名人导航、基金导航等。平台利用各种知识关联关系,采用多种链接技术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下简称《总库》)的大量文献组织成为具有知识网络结构的资源系统,便于人们在阅读文献的同时,实时通过链接找到相关内容。知识网络链接操作系统具备各种资源链接规范,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将《总库》所有资源内容组织为知识网络结构,如知识元、引文、基金可以自动与所有数据库链接。
CNKI-DL通过TPI为用户单位提供了专门的数据接口,经过《总库》出版者的许可,可以将用户单位所需知识资源从不同子库中抽取到本地,重新组合建库;也可以揉和以自身特有资源,作为内容丰富的特色数据库为本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
4.3 知识构建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的优化
利用知识网络链接技术实现资源的知识网络化整合,通过相关语义联想检索、相近概念导航、知识元链接、引文链接、相似文献链接、读者推荐文献链接和可定制的元数据链接等发现新知识、开发新知识。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和知识,如订阅推送服务、定题推送服务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研究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实现主动推荐的目的。
CNKI平台是基于知识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但目前知识元的关联仍局限在词汇层次,并没有深入到语义层面。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基于知识的智能应用,CNKI平台需要在基于语义的标注,基于语义的浏览与检索,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在语义层面上的全方位互换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
篇4
2010年8月13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广播处长黄华麒、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何沛谦,共同签署《香港电台约章》(《Charter of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约章》)。
根据《约章》,港台作为香港的公共广播机构,为香港民众提供编辑自主、专业和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服务,其肩负的公共目的为:
1.让市民认同公民身份及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2.提供开放平台,让公众畅所欲言,以不畏惧和不偏私的方式交流意见。
3.鼓励社会共融及多元化。
4.推动教育和鼓励学习。
5.激发市民创意,推动追求卓越成就的风气,丰富港人的多元文化生活。
港台的使命是:
1.制作多媒体节目,为市民提供信息、教育及娱乐。
2.适时与持平地报导本地、国家及国际大事与议题。
3.提供能推动香港多元开放文化的节目。
4.提供可让政府及社会各界讨论公共政策、以不畏惧和不偏私的方式表达意见的平台。
5.服务普罗大众,同时照顾小众的需要。
1.发播正确并具权威性的信息。
2.公正地反映意见,并公平地对待有意在公共广播平台上发表意见的所有人士。
3.不受商业、政治及/或其他方面的影响。
4.秉持最高的新闻专业标准。
另根据《约章》,香港政府委任“顾问委员会”向广播处长提供港台相关意见,顾问委员会组成有专业及非专业人士,以及广播处长,其职能为:
1.就关乎港台节目方针、节目标准及素质的事宜向处长提供意见。
2.听取有关港台节目编辑方针、节目标准及素质的投诉报告。
3.通过听取港台定期进行的公众意见调查报告,监察港台的节目符合公众期望的程度。
4.通过听取港台的服务表现评估报告和符合服务表现指标报告,就采用适当的服务表现评估指标和改善服务的方法等事宜向处长提供意见。
5.就有关让公众在电台及电视频道上参与广播的事宜,包括“社区广播参与基金”的资金分配准则,向处长提供意见。
6.就港台如何达到公共目的及履行使命的事宜作出研究。
2012年9月起任期两年的委员名单如下:
2012年香港市民眼中的港台意见调查电视节目评价最佳该委员会已于2010年9月成立后每季召开一次会议,针对《约章》中顾问委员会的职责对港台进行咨询,并于2012年就港台如何达到公共目的及履行使命的事宜委托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进行调查,名为《市民眼中的香港电台意见调查》,征求香港18岁以上说粤语的香港市民对港台的评价以及对其各项公共目的和使命的意见。
根据调查结果香港民众对于港台评价最好的是电视节目7.4分,其次是电台节目6.9分,最后是新媒体服务6.5分(表2)。
另外,该项调查询问受访者以0-10分逐一评价港台的公共目的重要性。结果依序为“提供开放平台,让公众自由表达意见”(7.5);“推动教育和鼓励学习”(7.4);“鼓励社会共融及多元文化”(7.3);“让市民认同公民身分及促进公民社会发展”(7.0)以及“激发创意,丰富市民多元文化生活”(6.8)。
另询问受访者对香港电台在各使命的重要性(以0~10分计)以及该项表现(以0~100分计)给予评分。结果显示,扣除没有评分的受访者后,各使命的重要性与表现分数如下表三,其中香港民众认为港台最重要的使命为“适时及不偏不倚报道本地及国际大事与议题”,并其同时也为表现最好的项目,得分72.1分,另外表现相对较佳的是重要程度排第三的“制作多媒体节目,为大众提供信息、教育及娱乐”,得分为70.4分。
该份调查如同港台的公共问责报告,以结果来看,香港市民对于港台的表现评价尚可,但是港台在新媒体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
数字无线电视信号测试中覆盖率超过五成
2012年港台开始发展数字无线电视,在此之前,港台并无自有无线电视频道,电视节目是通过香港两家免费电视台(无线电视与亚洲电视)的黄金时段播出,但自2012年7月1日起,港台即开始通过慈云山发射台同时为一个高清频道和两个标清频道进行试播。2013年3月,位于金山、青山和飞鹅山的发射台也开始进行试播,目前港台的数字无线电视信号覆盖率已扩展超过全港五成人口。
现在港台测试中的高清频道已同步播放及重播在无线与亚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内容,而标准画质频道则在每周三转播立法会会议。根据港台2013~2014年度计划,港台将视资源及数字无线电视信号覆盖程度,逐步增加节目传送时间。目前港台试播中的三个频道相关信息如表四:
社区参与广播服务试验计划立意虽佳评审过程严谨港府正推行为期三年的《社区参与广播服务试验计划》(简称计划),由港台拨出部分广播时段和发展数字服务的部分资源,提供平台供社区、非政府机构及弱势群体参与。特区政府并拨款四千五百万元成立“社区参与广播基金”(简称基金),供有意参与制作节目的团体或人士申请。
计划宗旨为社会推动多元文化、社会共融,提升互相尊重、社会同理心及公民意识,培育创意人才及加强社区参与。港台负责管理该计划与基金,并安排获选节目播出。计划三年分六期接受申请,每期两季,每季3个主题,今年第一期第一季节目主题是教育、艺术文化及少数族裔;第二季则有社会服务、政治及时事和少数族裔。第一季节目已于今年7月15日在港台数字电台31频道播出,目前港台正接受第三、四季的节目申请,第三季主题是社区事物、少数民族、自选题目;第四季为环境、少数民族、自选题目。可发现四季节目主题都有少数民族,可见此一议题在此次计划中相当受到重视。
篇5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图书馆 深度挖掘 个性化推送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5-02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提升智能化服务程度的基础上,逐渐加强了针对知识信息的传播、挖掘服务功能,就目前文献主题搜索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它没有主动挖掘师生的需求,缺乏针对用户的需求信息的深度推荐以及没有全面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图书馆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应为如何进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并将其与数据挖掘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在帮助师生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关键技术
(一)基于 Hadoop 的分布式数据挖掘技术
Hadoop 主要是由编程模型MapReduce和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两个核心部分组成,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为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分布式文件访问。HDFS 与 MapReduce 紧密配合,构成了Hadoop 的基础,使它能够将程序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单元,并分发到不同的节点,通过各个节点的计算能力完成整个程序的运作。[1]
(二)向量空间模型
在信息服务中计算资源相似度时使用了向量空g模型。该模型是60年代末Salton等人最先提出的, 是计算两个文档相似度较为经典的模型,文档在该模型中被表示为向量,因此,文档相似度的计算问题也就可以转变成为欧式空间中向量的计算问题。向量空间模型是应用于信息过滤,信息撷取,索引以及评估相关性的代数模型,主要的计算思想是对所有的信息内容先采用分词处理,然后把信息资源细分为独立的词语组合。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从一个聚类变量中提取N种特征,并将这N种特征存放到一个N维向量之中,利用得到的N维向量空间与其他聚类向量做相似性对比,逐渐形成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分类的方式,使得在同一规则下的一组聚类变量成为同类,同类之间的特征最为相近,不同类之间的特征相距较远。聚类算法常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分析读者行为特征的模块,在对读者访问的同一类期刊资源数据时,往往需要用聚类的方法进行相似性聚合。
(四)关联规则算法
关联规则是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从一件事情的发生来预测另一件事件的发生,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等。算法通过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多次扫描,根据所指定的支持度而产生频繁项集,之后根据指定的置信度来产生关联规则集。图书馆建设已经开始进入资源整合与面向用户的数字化服务阶段,通过关联规则挖掘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二、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推送服务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数字资源的积累经历了传统的数字化到原生数字资源的发展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仅是利用搜索工具查找目的书籍的位置所在,学生在阅读各类文献书籍没有过多经验,其浏览文献质量好坏的评定就是如何运用关键字和相关数据处理技术从大量的差异化的数据中,既省时省力又可以精确地获得自己想要的高质量文献书籍。
(一)建立用户个性化分析模型
根据学生的信息搜索以及借书记录,对其个性化服务需求进行进一步剖析,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技术深度挖掘大量丰富的网上资源,充分采集用户需要的信息,在用户登录图书馆网站上及时推送出相关高质量书籍,提高用户所需书籍的获取效率。
(二)为图书馆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为用户提供满意、高效的阅读体验,始终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但高校图书馆可能存在人员分配不足、数据调研不全面等相关问题,不能及时了解到多数学生所关注的书籍,以至于达到一个书籍资源丰富仍旧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建立高校个性化推送服务,通过分析用户借阅书籍数据,可以判断学生阅读文献书籍的总体趋势,为图书馆挖掘出大部分用户所关注的书籍、近期的热门书籍,从而对图书馆馆藏书籍进行有效判断和书籍的及时更新,并合理采购各式文献书籍和热门网络文献,能够提高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三)建立专业文献数据库
同一专业,研究课题相似的用户有着共同的专业文献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细化的个性化推送服务。我们可以建立关于不同专业的文献存储数据库,专业教师均可登录校内网上图书馆,在各自专业的数据库目录内容下构建专业化的、课题化的阅读内容,为用户推荐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实用度更高的专业书籍。
三、数据深度挖掘在图书馆个性化推送服务中的应用
(一)在读者个性化推送内容上的应用
为使这种服务变得更加便利与快速,可以利用深度挖掘技术收集读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读者的喜好以及需求,利用关联规则等算法将这一庞大数据分解成不同的小数据,进而运用聚类分析等算法分析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建立完善的读者专属的数据库,并在此过滤掉无用的信息,使得信息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从而为读者推送所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为读者在图书馆这一庞大的数据库中寻找所需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图书馆学术资源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图书馆不仅仅有馆藏资源,还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使数据庞大的图书馆信息获取变得快速、准确,这就需要利用深度挖掘中的向量空间模型与聚类分析等算法对图书馆中的数据进行整合,为读者用户提供快速精确的检索服务,并根据读者用户的检索与借阅记录等,通过关联分析,为用户推送所期望的信息与服务,使得图书馆学术资源的信息化变得更加丰富完善。
(三)个性化服务质量与多元化发展的应用
在满足读者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图书馆的学术资源得以改进与完善,但在收集读者信息的同时,有许多无用的噪声信息,需要将这些噪声信息排除在每个用户信息的数据库之外,这就需要利用数据的深度挖掘技术,将大数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掉噪声数据。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每个用户所需的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将这些大数
据整合处理为具有针对性的小数据库。正是这些小数据库为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并且这些小数据库的容量有限,可以更好地保护读者用户的隐私信息。其次,利用深度挖掘的关联规则等算法分析整合读者用户对推送内容的反馈,及时更新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并不断丰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使其向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仍然存在着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与大量信息资源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即用户个性化阅读服务质量需求高,而数据深度挖掘和发现用户需求方面研究少等问题。所以图书馆必须及时转变服务角色与技术,在依托数据挖掘平台的支持,根据深度数据挖掘的关键技术,建立用户个性化分析模型,为图书馆提供数据支持,建立专业文献数据库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图书馆服务性能。高校图书馆应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工具,用户个性化需求和服务为核心,实现具有特色化、智能化、多元化、主动化的新型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用户带来更高效、更便利、更精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习支持 艺术设计 学习平台 深交互
[作者简介]施教芳(196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顾斌(1972-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法艺术设计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760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3-02
当今是一个数字原住民进入高校,教育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英国开放大学科诺尔教授指出开放的社交媒体以及社会性网络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学生和教师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掌控开放的资源和工具,未来几年数字化学习将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如何利用开放的资源和工具,并使其发挥最佳的效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开放的视角、探索的热情、创造的激情,而在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学习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停留在Web1.0时代的网络学习现状提出了质疑:首先,基于网络的有效学习很少发生,资源的有用性和可得性常常受到质疑。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并不支持开放的学习探索,没有体现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特点,难以满足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学生需求。其次,为教学者设计的数字化环境缺乏“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和工具。再次,尽管交互常被认为重要且必不可少,但多年的网络学习中,仍限于非实时的论坛答疑,缺乏及时、便捷、沟通无障碍的交互,我们称之为深交互。Web2.0这一新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创造共用”。个人创造内容,个体集聚内容,开放建构的理念为我们设计新一代艺术设计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了思路。在学习平台的设计架构中,从以信息为中心转而为以信息背后的学生为核心,着重围绕个体的需求来构建个人化的网络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对资源支持及技术支持提出了共建、集聚、分享等需求,设计对作品的大量关注又带来直观、便捷的深交互要求。由此,学习平台的设计必须呼应师生对学习支持、学习服务的期盼。我们认为应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师生创造共用,采用Web2.0环境的社交网络为师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促进网上的有效学习。
一、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的《2010教育技术规划》在学习领域构建了“技术支持的21世纪学习模型”。该学习模型分析学习可建立于学习社区、专业及权威性资源或社会网络之上。资源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应摒弃为教而建的思路,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标准化概念及能力的基础,即共同的学习经验之上,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基于小组的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以学习支持为导向的学习资源应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为满足学习的可选择及不同的学习进度和习惯,资源需要标准化和组件化。模块型的组件架构资源的组织利于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资源的结构能够兼容、吸纳多种标准的资源,便于扩充和共享。其次,学习支持服务的理念要求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艺术设计类的学习资源更要求体现思维的碰撞,开放包容的创意。学习平台应为学习者提供创造共建共用的环境。再次,学习支持服务还对泛在的、微格的资源提出了需求。21世纪学习模型充分证实Web2.0时代学习社区和社交网络是互相交织的。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能在线,也可以离线。同时学习的泛化还激活了大量微格资源,资源的容量呈现细小、碎片化的趋势。最后,不同的学习情景对资源提出了不同类别的多样需求。通常的学习平台对个人学习情景的学习支持服务有较充分的研究,而缺乏对协作学习等群体学习的支持服务进行研究。要适应协作学习情景构建资源,必须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分析,重视技术的潜在作用。
二、深交互基础上的导学支持和助学支持
传统的课程导学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概况介绍、教学计划描述、学习要求提出等,忽视导学作为吸引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学习第一眼球的作用,忽视激发学生好奇的兴趣、探索潜能的作用,忽视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最新应用等最鲜活内容对学习的强有力支持。同时,传统的导学在交互方式上也仍限于非实时的留言、论坛等,显得单调而低效。我们认为在目前优秀的视频公开课等优质资源渗透进入学习者学习背景的环境下,导学应给予学生更多相关学习内容的背景资源、最新研究、延伸阅读、实际应用及存在问题等多媒体资讯,把前人的智慧、当前的研究以及现实的状态予以传递。可以采纳深交互的视频会议形式的网上讨论和线下的面授辅导相结合模式开展学习活动。交流的通畅、实时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冲动。
助学服务的关键是时效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的助学服务,有两类应予以特别关注:一是学生在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应用上时及完成过程性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帮助;二是参加学习活动时发表观点、见解,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响应和分析,以获得答案或产生成就感。深交互,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给予学习者发展个性和协作探索的自由空间。
三、激励促学为目的的管理支持
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社会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的信息法研究中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当前的大学生“90后”正是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但同时专业学习的目标常常在几乎无限连通的网路中迷失,信息的过载使学习的效率低下。由此,促学服务对于落实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平台上学习管理的功能设计对激励促学的支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各种功能和工具意在支持学习绩效的提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促学服务利用学习平台的管理模块了解、追踪、分析和报告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当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时,激励、奖赏的反馈传达到学习者,让学习者在情感上获得成就感,释放了他们“竞赛”“表演”等欲望;当学习活动进行迟滞时,催促、提醒、警告等反馈传达到学习者,激发这些学习者群体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加快进度,提高效率。
四、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艺术设计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设计
在以上“以生为本”学习支持服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依照面向学习设计的软件系统设计理念,搭建了内嵌社交网络学习协作系统的以共建、集聚、分享为特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学习平台面向艺术设计专业,重点构建面向视觉艺术专业学习设计的支持资源。以底层资源库为基础,设计了智能化的学习工具,如推送资源、智能检索、链接呈现等;学习平台加强了社交化的技术支持,如微博关注、主题维基、交互图形、视频会话、协作系统等;在接入学习点上,基于目前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学习平台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的接入学习。
学习平台的资源支持实现了标准化组件化。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需要不同起点的、不同级别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者的水平差异和天赋高低更突出。适应这种需求,以相对独立的信息模块作为资源组件,以主题或专题串联各模块,同时设计一定的学习线索供学生选择。面向学习的平台功能设计还将常用的答疑、典型教师示范、作品评点等以热字方式链接弹出,将过程作业、主题拓展等操练性资源嵌入相关线索中,为学生提供立体的、可选择的所有类型的资源。
学习平台的资源支持细分了多种学习情景。对于小组研讨性学习创作情景,资源支持可细分为任务描述、学习指南、主题研讨、作品呈现及评点等栏目,技术支持则关注会话互动、评论、留言、展览及反馈等功能点;对于边做边学(做中学)的情景,资源支持将重点转为操作示范、操作指南、指导、作品呈现和评点,技术支持的形式也变化为视频点播、评价、答疑、求助和反馈;当学习已进入基于工作的学习情景时,资源支持更要关注岗位说明、行业标准、流程、指导、作品呈现和评点,技术支持随之以视频点播、评价、答疑、求助、会话互动和项目呈现等形式跟进。
学习平台体现了深交互的社交化。平台设计中内嵌了社交网络的学习协作系统。这一设计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用、集聚分享,另一方面使深交互基础上的导学助学成为可能。首先,平台设计了主题维基模块。学生在维基中建立主题,完善知识,共同构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库,并通过标签等工具将资源结构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主题的讨论、互评价、案例分析、创意的表达等都是鲜活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学习的路径和经验,这些“活”的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共建的资源同时也是为所有学习者所用,而这种“共用”又是智能的。体现在学习资源的智能推荐和智能搜索的相关运用。用语义网络和本体技术来构建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资源中知识和主题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富有联系的。当学生在一个知识点遇到疑问,系统可以推荐相关的内容供他学习。这样发散的、拓展的资源链接尤其适合艺术设计领域的学习。其次,平台内嵌微博关注,可关注校内实名的同学,也可链接外部。旨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贡献性、创造性,集聚资源、分享创意、展示自我,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环境转移到充满友情、拥有广阔的展示自我空间的学习空间。嵌入的社交网络的关注、分享等功能可以快速传递创作思维,开展头脑风暴,更分享创意过程的草图、素材。线上线下的交流使小组创作更为便捷。再次,学习平台设计了交互图形、视频会话等模块实现无障碍的交互。学生及教师都可以在“交互白板”上对图形标注、圈点、评阅,实现便利的“图形讨论”。可视化的交互更能让学习者得到及时的反馈,并获得认同感。
学习平台还设计了促学的管理模块。如提醒功能、统计数据、个人记录等。例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利用学习平台的各种功能和工具,提醒学生按时完成过程作业,参与各种情景学习活动。辅导老师根据学习平台数据查看学生登录情况、作业提交情况、在线学习行为、参与讨论情况、作品呈现情况等,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监督和督促。学生个人可以查阅在线学习行为记录、成绩记录等,实现自我的管理和改进。
“以生为本”学习支持服务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正式运行结果表明,面向学习设计而架构的资源可以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深交互基础上的导学支持和助学支持以及激励促学为目的的管理支持则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学习的良好环境,获得了很好的反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物流源资源;协同服务
1.物流资源优化管理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物流资料优化管理主要从物流管理体系和物流功能体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协同角度出发,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研究较少。归纳为(1)实施供应链管理,完善电子商务中协同化物流的战略突破口,以客户服务为中心,重新整合物流企业,构建专业化系统,实现协同物流发展。(2)从物流组织的协同性、物流功能的协同性、物流手段的与电子商务协同性探讨物流资源管理。(3)物流企业协同方式、益处、障碍有关论述等。缺乏全面整体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过于简单。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趋于明显,产品供应链延伸得越来越长,客观造就物流所涉及到的环节、因素越来越多。当一个物流订单发生,往往要经过取货、仓储、配货、运输、分流、中转等环节。这些物流活动的发生,往往要多个企业参与其中。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物流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物流管理理念落后;物流流通渠道不畅,企业分割严重,资源浪费巨大;企业各自为政,服务功能不全,效率低下等。
结合我国物当前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是符合我国实情的物流管理方案。
2.协同服务理论体系
2.1协同服务概述
2.1.1协同服务的内容
协同物流( CollaborativeLogistics)是指不同物流企业间相互协作共同组建物流体系, 并实现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以提高利润和绩效。面对以网络、信息、技术、全球化为特征经济时代,物流企业不但要整合内部资源,还要考虑与外部衔接,建立基于“客户服务”理念,形成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系统,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四流合一。通过改变物流方式、物化,并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2.1.2协同服务的特点
物流是复合型服务产业,融合了仓储、运输、贷代、信息管理等。物流协同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协同服务围绕客户的需求,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不同地方的企业通过协同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
(2)产品链中的“产―供―销”合作伙伴, 甚至同行企业之间,围绕共同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赢”发展模式。
(3)协同服务推行循序渐进,从局部到整体,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产品供应链。
2.1.3协同服务的基本思想
(1)协同服务成员企业要求在经营决策、企业文化、组织规模等方面相接近或协调。
(2)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协同企业要自觉保护商业秘密,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商机泄漏。
(3)成功的协同合作关系建立在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上。
(4)协同服务质量与成本决定绩效水平的高低。
2.2协同理论体系结构的构造
2.2.1过程概念
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企业的协同服务过程就是把相应的人、财、物、方法、规程等进行集成,经过协同管理,从而产生理想的结果。协同过程可归纳为下图。
2.2.2理论方法
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都存在协同作用。20世纪70年代Hermann Haken创立的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经过某种方式的合作,从而产生一定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H.Igor Ansoff在《公司战略》中,认为协同效应是一种联合效应,企业协同创造效果大于各自独立创造效果。后来HiroyukiItami把协同区分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认为协同可以发挥资源最大效能。
MaikL.Sirower主张协同效应应该放置在竞争环境中,公司合并后的利益大于合并前各公司的利益。
ManteR.Moss坚持多元化公司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Bartlett C.AandGhoshalS认为,通过资源共享,公司拥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价值。
物流活动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采购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分成若干子系统;物流活动涉及到供应、生产、销售等范围,一项物流活动开展,导致地域跨度大,时间幅度长;另外物流系统静态性差、动态性强,通过开展协同服务,能够使各功能环节有效地工作,实现物流活动合理化,创造理想的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
2.2.3技术支持
协同技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随之产生的。协同技术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围绕“产―供―销”过程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与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协同技术支持包括“软件”与“硬件”,“软件”以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主,“硬件”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经过“软件”与“硬件”驱动,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形成高效率的供需网,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资源整合,达到协同企业共赢的目的。
3.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体系构建
3.1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持续发展的演变规律与外部动力
我国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受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管理模式的影响,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规模较小,没法实现规模效益,高效的“产―供―销”网络基本没法形成。物流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相互竞争,难以实现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物流企业注重内部资源整合,忽视外部资源整合,缺乏动态适应性。物流企业之间信息分离,使企业无法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作业。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买方市场,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以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协同服务可有效地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要注意,物流企业之间的协同服务并不是泛泛而谈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技术,以企业的组织、制度、文化、技术等作为保证。
3.2物流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的物流环节构成与内容分析
协同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发展,是适应多变经济环境服务模式。它的范围包括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实施物流协同服务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供应商与分销商,还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的分销商。
3.3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的运行模式
3.4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实现的途径
3.4.1建立物流信息平台
协同物流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信息平台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重要手段。
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种信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使用信息有如下特点:作业层面信息应用普高,管理层面信息共享缺乏,决策层面信息共享机密,企业注重内部信息共享,忽视外部信息共享。信息的使用停留在层面上,致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相互独立,资源无法达到最好的利用,物流协同服务流于形式。
因而,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与企业协同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初期,成本投入大,收益小,国家起主导作用,企业积极参与;随着物流信息平台渐渐发挥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国家加强引导。国家与企业协同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2)企业加强组织、领导。相应设施到位,责任到人,制度健全。
(3)成员企业严格时效,及时把相关信息上传,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4)公平公正的利润分配制度,促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健康发展。
3.4.2商务平台协同
协同服务商务平台把企业管理内延伸到参与协同服务的所有企业,企业通过商务平成各项活动。通过协同商务平台,成员企业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集中到平台上,平台以统一的界面将信息反馈到用户,实现协同企业之间信息的无逢连接。
3.4.3“产-供-销”协同
“产-供-销”包括生产、供应、销售,是供应链的一种。它是以市场导向,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合理安排生产,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关系是成功关键。
“产-供-销”协同管理要抓住以下几点:
(1)围绕“产-供-销”流程,建立协同团队。
(2)协同管理从目标出发,建立具体的KPI指标。
(3)做好预算,形成统一、集成、联动的计划。
(4)所有部门、外部相关企业共享统一信息平台。
3.4.4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
我国物流企业习惯采用“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资源管理浪费严重,效益低。随着产品更新换加剧,产品周期缩短,企业面临更多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合作伙伴身上,通过建立供应链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逐渐形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功能体现在:创造新价值,控制竞争环境下的关键业务,协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的控制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
现代市场环境下,基于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较好地整合供应链的资源,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管理。但是供应链管理绩效高低决定于协同的紧密程度。开展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
(1)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
(2)供应链企业之间信任监督。
(3)供应链企业之间协调激励。
4.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
4.1协同管理的信息共享
经验告诉我们,物流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信息扭曲,“牛鞭”作用放大,企业经营成本高,没法实现资源优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一体化成为可能。条码能存放大量产品信息,条码识别技术瞬间完成信息采集,EDI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发展,POS让企业拿到第一手销售信息,电子商务使企业获得详尽的需求信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运用协同机制加强管理,促进物流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优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2协同管理的成本协调
传统物流企业各自为政,成本管理以企业内部人、财、物为主,难以实现资源优化管理。开展协同管理,企业要放眼于整个“产品链”,围绕产品的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及售后展开,以更好地利用协同企业的资源,发挥规模优势。
协同成本管理的建议如下:
(1)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现有产品设计,优化产品流程,整合协同企业的资源。
(2)加强协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好围绕“产品链”的成本规划管理。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协同技术特点、生产流程认识,做到全员参与。
(4)制订关键绩效指标,避免有质量问题产品进入流通,通过质量控制协同成本。
4.3协同管理的时间管理
在市场瞬间万变的今天,企业能否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第一时间调整生产与供应,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不言而喻,完成一项物流活动的时间越长,造成的资源浪费越大,成本越高。开展协同管理,加强时间管理可分五步走:
第一步:规划作业过程。
第二步:找出时间浪费的关键。
第三步:总结时间学浪费的原因。
第四步:定额工作环节时间。
第五步:工作环节时间具体化。
4.4协同管理的利润分配
协同管理,既要考虑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又要考虑到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其中利润分配,是利益管理管理的核心。利润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合理,直接影响到协同存在与否。协同利润分配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分配的合法性。
(2)利润分配注重权利对等。
(3)利润分配突显公平、公正、公开。
(4)利润分配兼顾长、短期利润。
(5)利润分配的激励性。
5.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效能
5.1实施物流资源优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分析
作为不同经济利益实体,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物流企业之间自然产生对抗行为,资源难以实现优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物流企业间的协同管理日益凸显。
运用协同管理优化物流企业资源,要求成员之间对立“共赢”意识,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优化整体利益为奋斗目标,加强协同企业成员之间联系,借助协同成员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从而实现整体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5.2应用效果分析
协同管理是物流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通常理解为“1+1>2”,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资源管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扩大市场份;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企业实现规模优势,分散风险。
6.总结与展望
6.1全文总结
本课题从物流企业协同服务关键因素出发,以物流市场集中度分散、物流资源整合度低、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落后、资源共享服务欠缺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物流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利用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多企业、多结构、多业务的信息整合,搭建物流企业信息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加强协同管理,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
6.2研究前景与展望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约束下,物流资源的割据、分散与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发展,利用协同服务关键技术优化物流资源配置符合时展潮流。下一阶段,我们将针对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探索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服务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报告,加强对物流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景峰,王刚,问晓先等.面向服务架构下协同制造服务链构建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3):281-287.
[2]曾明,杨扬,王元卓等.协同服务模型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5):660-666.
[3]李淑玲,吕高燕.物流网络协同服务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J].物流技术,2011,(6):62-70.
篇8
本文网址:http:///tabid/583/InfoID/2724/frtid/911/Default.aspx
摘要: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haftsorganizationen)在2013年1月启动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priority initiative-digital information),旨在促进数字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与利用。普鲁士文化遗产暨柏林州立图书馆、萨克森州暨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等加入了数字信息工作小组。该计划包括国家许可制度、国家典藏战略、科研数据、开放获取、法律框架、虚拟科研环境等6项执行方案。德国科学组织联盟及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将在2013-2017年间为德国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强大的知识服务能力。
关键词:德国信息政策 科研数据政策 开放获取论文资助 机构知识库 知识产权 著作权
1 德国国家数字信息计划的概况
数字信息计划是德国国家级信息政策,是由德国10家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组成的科学组织联盟,根据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技术软硬件、法律法规政策、人力资源培养、财务与商务环境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所设计的5年计划。第一期着重于组织和整合各个单位成员的需求、意愿、资源和政策方案,第二期着重于具体政策实施。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在2013年1月正式启动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Priority initiative digital information) [1-2]:将在5年内结合专业和政策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数字化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共享资源,并且在国家和国际背景下继续从法律、财务、技术和组织等4个层面持续推进开放出版和开放获取在科学领域内的实践。
该联盟由10家德国科研教育单位所组成(见表1),旨在提升科研与教育中的数字信息支撑能力,以满足“科学需要快速、自由和不受限制地交流信息”的需求。
在2008年至2012年推行的第一期工作基础上,第二期计划于2012年1月26日制定[3],并且在2013年1月17日向外第一期工作总结以及第二期计划重点。称为“数字信息重点倡议”,主要内容包括[4]:①促使数字出版、科研数据和查询检索的全面开放,以确保日后在其他科研环境中的数字信息的可用性。②创造在国际上传播德国科研出版和科研数据的有利条件。③确保全球数字媒体与内容的长期获取以及融入德国数字科研环境。④持续创新支撑学术科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方法。
2 德国科研资助单位、科研单位、国家以及地方图书馆的参与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在第一期计划中完成基本原则、策略、国家许可的指导方针、科研数据共享协议、虚拟科研环境的建立、开放获取范式的国家存储等,并且为著作权法修正提出科学界的修法建议。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包括6个战略实施方案[5]:国家许可制度(Nationale Lizenzierung)、国家典藏战略(Nationale Hosting-Strategie)、科研数据(Forschungsdaten)、开放获取(Open Access)、法律框架(Rechtliche Rahmenbedingungen)、虚拟科研环境(Virtuelle Forschungsumgebungen)等推进计划。
德国主要的公共、教育、科研图书馆也参与了第二期计划的各个工作小组,如表2所示: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的运行机制是[12]:各个成员单位派员成立共同监督小组,且各自指派两名人员负责协调沟通,工作小组定期向监督小组汇报各项工作进度,监督小组负责检查工作并且制定进一步发展的行动建议。
德国图书馆参与数字信息计划的方式,一是由主要具有相关经验的图书馆承接研究项目,成为工作小组的成员;二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根据监督小组制定的最终行动纲要,实施有关的政策推进工作。
3 数字信息计划中的政策实施重点
根据德国数字信息的6项计划,在提升该国的知识服务能力方面,主要是为满足在数字化科研时代中的学术交流需求以及解决如何破除信息交流障碍的各种困难。
国家许可制度[13]:在国家范围内以及其他开放获取领域中,实现数字出版物在最广泛意义下的可用性。第二期计划主要是促使联盟成员在联盟倡议的原则下,联合收购许可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科研信息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数字信息资源供应从供应驱动(商业模式)扭转为需求驱动(科研友好模式)。
国家典藏战略[14]:实行德国科研基金的国家战略以及科研机构长期保存的“双层(doppelten Bodens)”做法,以实现数字出版物的永久保存。第二期计划要求实施对电子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各项协议和项目。
科研数据管理[15]:旨在以专业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法,实现科研数据的收集、存储、开放共享。第二期计划包括:改进数据互操作性和元数据交换方式,以成功案例促进科研数据的使用与开放,分析科研数据中心的营运成本,确保用于科研目的的科研数据不受访问限制等。
开放获取运动[16]:主要为数字科研环境去除财务、技术或者其他法律方面的障碍。第二期计划旨在促进科研数字信息的全面开放获取,通过政策以及实践指南,引导科研教育机构有系统地在不同学术领域内实践开放获取。协同科学欧洲(Science Europe)和全球研究理事会(Global Research Council)共同促进开放出版和开放获取。
法律法规政策[17]:著作权法以及邻接权的法律框架对发展数字科研环境至关重要。第二期计划着重对著作权法法条进行修订,提高联盟在著作权权利事务中的会议协商地位以及解决联盟协议中的若干交叉议题,例如开放出版、出版物与科研数据的使用权利,开放获取服务的长期资助以及确保开放获取的合法权益等。此外,联盟伙伴努力争取减低对数字出版的税收,使之达到与纸本出版相似的水平。
虚拟科研环境[18]:构建可让科学家们在不同地方,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科研合作的工作平台,包括从处理科研数据到发表成果的整个过程的软件和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第二期计划将着重提升现有工具在映射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从临时搭建平台过渡到永久性操作(明文表示不会考虑许可证和收费制度),探讨新的组织形式可能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如土地资金资源等)以及评价与交流成功案例的经验等。
4 德国数字信息计划将对全球科技界产生广泛影响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在《数字科研数据》的文件中强调[19]:数字信息计划旨在实现该国提升科学质量、生产力和世界竞争力等目标,是科学、政治和其他社会部门必须共同投入的一项战略任务。
第一期计划着重规划和设计,第二期计划注重实践和推广,每期计划历时5年。这些内容不仅与德国图书馆及信息中心的知识服务相关,也与世界各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有关。该计划参考了全球相关政策报告与本地实务经验,并且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图书馆事业,形成一系列协议、规范、实践指南和行动计划(请参考http://allianzinitiative.de网站中的文件),其具体实践过程与结果,值得我国图书馆界观察借鉴。抛砖引玉,是以为文。
参考文献:
1.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Priority Initiative “Digital Information”[EB/OL].[2012-08-16]. http://allianzinitiative.de/en/start/.
2. 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chwerpunktinitiative “Digitale Information”der Allianz-Partnerorganisationen[EB/OL].(2008-01-11).[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fileadmin/user_upload/keyvisuals/atmos/pm_allianz_digitale_information_details_080612.pdf.
3. 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chwerpunktinitiative “Digitale Information” der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Fortsetzung der Zusammenarbeit in den Jahren 2013 bis 2017[EB/OL].[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fileadmin/user_upload/Schwerpunktinitiative_2013-2017.pdf.
4.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etzt die Schwerpunktinitiative ?Digitale Information" fort[EB/OL].[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steuerungsgremium/allianz_der_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_setzt_die_schwerpunktinitiative_digitale_information_fort/.
5.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tart[EB/OL].[2012-08-16].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start/.
6.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Nationale Lizenzierung[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lizenzierung/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7.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Nationale Hosting-Strategie[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hosting_strategie/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8.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Forschungsdat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forschungsdaten/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9.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Open Access[EB/OL].[2013-04-07].
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open_access/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10.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Rechtliche Rahmenbedingung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rechtliche_rahmenbedingungen/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11.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Virtuelle Forschungsumgebung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virtuelle_forschungsumgebungen/.
12.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teuerungsgremium[EB/OL].[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steuerungsgremium/.
13.Allianzinitiative. Nationale Lizenzierung[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lizenzierung/.
14.Allianzinitiative. Nationale Hosting-Strategie[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hosting_strategie/.
15.Allianzinitiative. Forschungsdat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 /forschungsdaten/.
16.Allianzinitiative. Open Access[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open_access/.
17.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Rechtliche Rahmenbedingungen[EB/OL].[2013-04-07]. 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rechtliche_rahmenbedingungen/.
篇9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到一个深水区,多种形式的发展不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冲击和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在不断改变,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影响人类思维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积极做好基层文化服务工作,是新时期县级图书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一、县级图书馆文献资源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
地方性文献资源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它可以是多种载体形式,包括了报纸、杂志、档案、公报、文件、音像制品、名人手记、歌谣、民间故事等多种内容。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通用的文献资源之外,本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实际性。县级图书馆的很多文献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财富,很多文献资源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变革、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特征以及科学发展情况。从一个大家族的人口、婚姻以及家庭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家庭发展史。县级图书馆所收集的很多材料都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来源。文献资料中鲜明的地域性,反应了一个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县级地方文献作为我国文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有影响力的社会工具。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县级图书馆在这些文献资源整理和收集过程中十分不顺畅,因此,加强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基础建设和资金不足问题
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受到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就是基础建设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一些图书馆基础建设不足,长久以来都没有多少变化,不能做到对图书馆进行常规性的检修和维护。在县级图书馆中,很多基础设施、藏书设备以及建筑类型都是沿用建国初期的模式,对显著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县级图书馆整体环境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基础环境差,影响到了图书馆服务社会大众的各项职能。同时,县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足,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少或者没有,图书馆没有数字文献资源,再加上经费紧缺,导致了县级图书馆服务流于形式,不能做好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工作。
2.县级图书馆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当前,县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严重滞后。现代化图书馆需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更需要现代化专业化管理。但是,在很多县级图书馆中,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图书馆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很多工作人员对图书馆发展不够重视,管理方法十分松懈,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在资源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十分粗放。县级图书馆通常建设面积较小,办馆规模小,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不足,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由于基础设备和管理机制缺乏,导致了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受到限制,在发挥图书馆作用方面与时代脱节。
3.县级图书馆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存在局限性
在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图书馆与文化事业是紧密相连的,图书馆是文化知识集中展示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县级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图书馆文化服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提供的专项服务内容十分单一,多数工作都是读者的图书借阅工作。读者重点宣传服务活动较少。现阶段,图书馆群众文化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县级图书馆文化服务能力不足,导致了群众不支持和理解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逐渐的失去了其在文化服务系统中的优势,无法拓展性的开展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这些问题是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拓展县级图书馆资源建设,积极做好基层文化服务的对策分析
1.加强县级图书馆基层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县级图书馆要想提高自身的文化服务能力就需要切实提高图书馆本身建设能力。县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图书馆各项资源建设,合理的利用费用购置书架、图书文献、计算机以及多媒体设备。在图书文献质量方面应该积极投入,增加图书的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同时,还可以积极购置音像制品和数字文献,让县级图书馆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时窗口,充分利用好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活动。县级政府部门还应该增加图书馆的办公经费,积极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互动中,同时,还要做好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活动,满足社会大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2.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引进数字化发展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县级图书馆需要摆脱过去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积极引进计算机和多媒体管理模式,将县级图书馆纳入到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这是适应时展的体现。在进行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就要求对信息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和管理。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数据检索、资料分析以及数字化界面设计等工作。运行数字化技术是县级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图书馆不应该受到级别的限制,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虚拟化,VMware
1.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各地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飞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中各种应用系统也不断上线,学校中心机房服务器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分配这些资源,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2.西安文理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西安文理学院中心机房经过多年建设,现有服务器20多台,有购置多年的塔式服务器、机架服务器,也有新购买的刀片服务器,这些设备面向学校各部门提供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迎新系统、人事系统、档案系统、宿舍管理系统、校友系统、离校系统、二级网站等服务。由于建设时间、需求、经费等原因,这些信息系统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我校最初购置服务器用于各二级部门网站建设以及个别部门自己的应用系统建设。2008年起,我校开始集中部署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购买了刀片服务器支持该项目,项目主要包含三大平台(1.统一身份认证平台2.门户平台3.数据中心平台)和九大业务系统(1.人事系统2.校友系统3.教务系统4.办公系统5.招生系统6.迎新系统7.公寓系统8.学工系统9.离校系统)。
3.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改造
3.1虚拟化技术概述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基于资源请求的优先级及当时服务器资源的负载情况,将资源在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合理分配和回收,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它是在同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独立的虚拟操作系统,多个操作系统之间共享服务器硬件资源,物理资源根据各个操作系统的实施负载情况动态分配和回收。此种方式不但可以通过控制在服务器上的虚拟操作系统的数量有效利用服务器的物理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对服务器物理资源的升级,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强度和降低硬件采购和维护的费用。
利用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台虚拟服务器。这些虚拟服务器之间独立运行,互不干涉,对使用者而言,其使用过程和使用独立的服务器没有任何区别。经过前期考察、调研,我校购买使用了VMware软件实现服务器虚拟化。
VMware虚拟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直接在计算机硬件或主机操作系统上面插入一个精简的软件层,这个软件层包含一个虚拟机监视器,用于动态和以透明方式分配硬件资源。
3.2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数字化校园项目改造
我校数字化校园虚拟化项目主要针对2008年开始实施的三大平台和九大业务系统,采用一台华赛T8000刀箱(内含8个刀片服务器)作为虚拟化平台的硬件。在每个刀片服务器上安装VMware软件,采用虚拟化方式部署和管理刀片服务器,每服务器至少运行1个虚拟客户机。采用负载均衡方式运行,各刀片服务器组成DRS/HA虚拟机群集。具体实施拓扑图如图1所示。
图1 西安文理学院应用系统虚拟化拓扑图
3.3实施效果
1.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可以虚拟出多台虚拟服务器,这些虚拟服务器可以使用不同操作系统,安装不同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服务器的使用率,降低了购置硬件设备的资金,为学校节约了经费。
2.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按实际需要进行对资源进行动态调配。如我校的迎新系统,在每年开学几天使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再如选课系统,每学期只使用一星期,其中第一天访问量最大。这些系统在使用时间内,访问量大,需要足够的硬件资源支撑,但单单为这几天的使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又十分浪费。使用虚拟化技术后,我们可以在集中使用的几天为该系统增加各项资源配额,保证系统正常、快速运行。当使用完毕后,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放回资源池,分配给其他系统使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我校的离校系统、教务系统中的选课系统都可以使用此方法。
3.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可靠性。虚拟化技术将所有服务器作为一个资源池统一进行管理,在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如果一台物理服务器出现故障,虚拟化技术可以将故障服务器上的虚拟机迁移到其他正常的服务器上,保证了系统的不间断使用,不用担心因故障问题需要长时间维护,影响到应用平台,造成系统不能访问。在未使用虚拟化技术前,我校教务系统的一次故障,系统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教师给学生考试打分不能进行,我部门技术人员连夜排查、维修,在一天后硬件到货后得到恢复。使用虚拟化技术后,它能自动将系统进行迁移,保障系统不间断使用,缓解了技术人员的压力,避免了硬件设备没有到货时的空档。
同时,虚拟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当其中一个系统受到攻击而崩溃时,其他系统不会受到影响。
4.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使灾难恢复简单化。完成虚拟机的规划部署后,通过VMware vSphere Client客户端软件设置执行快照的方式不断更新虚拟机文件。当虚拟服务器发生故障时,不用重新进行系统部署,配置服务器,只要复制相应的虚拟化文件,就可以迅速恢复业务系统。
5.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使服务器管理简单化。未安装虚拟化系统之前,管理多台服务器需要登录到各个服务器,进行频繁的机器切换,效率低下。使用虚拟化技术后,登录到 VMware vSphere Client,在简单的操作界面下可以对多个虚拟机进行维护,提高了管理效率。
4.结论
使用虚拟化服务器技术后,我校的服务器利用率得到了提升,解决了服务器资源利用不均衡,数据备份和系统迁移困难等问题,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维护复杂度,为全校师生带来更优质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建峰.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2]何卫华.基于VMware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器虚拟化平台[J].价值工程. 2012(34)
- 上一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方案
- 下一篇:企业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