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篇1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推动了现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使得美育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形体,塑造健康体魄,构建完善的形体训练课程体系也因此受到了重视。本文就DIY模式下的形体训练课程体系创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DIY模式 形体训练课程体系

一、前言

DIY的全称是Do IT Yourself,其原本被应用于服务领域,充分尊重了人的主观意识,可以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而将其应用到形体训练课程教学中,同样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践行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其审美能力和编排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DIY模式下的形体训练课程体系构建

形体训练课程体系应该包含有理论知识、技术内容和能力内容三部分,这里分别对其进行在DIY模式下的构建问题进行讨论。

(一)理论知识的构建

在形体训练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内容体系包括了形体训练概述、专业术语、教学方法等,其中,形体训练概述只是对形体训练课程的描述,包含的是作为基本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讲解;专业属于是后期学习和训练中经常接触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由于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不规范和不统一的现象,需要针对各种数据进行调整,提升其规范性。依照形体训练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要求,理论知识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表演能力的关键。在DIY模式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于形体训练课程的了解程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依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形体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然后逐步掌握基本动作,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形体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做好基本动作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或者分组训练[1]。

(二)技术内容的构建

形体训练要求一定的技术性,这样才能够起到改善形体,增强体魄的效果,因此,技术内容可以说是形体训练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形体训练中,基本姿势和形态的训练是最基础的内容,只有掌握好了这些单位元素动作,才能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完成后续的训练课程,使得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和优美的动作形态。同时,在形体训练中,基本素质训练也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对人体的肩部、胸部、腰部、臀部以及腿部等位置进行强化训练,以力量训练为主,辅以柔韧性训练,经过大量的练习,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敏度,在提升各项动作的速度和幅度的同时,也可以改善学生对于自身身体的掌握能力,保证动作的规范标准。一般情况下,形体训练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是基本动作教学,中期是技术教学,后期则是形体动作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提升。在技术教学环节,基于DIY模式,应该可以选择教学方法:一是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基本的形体动作进行组合和训练;二是学生可以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训练和表演,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学生选择的动作组合进行适当修改。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自主确定训练的方法。另外,为了确保DIY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教师应该明确形体训练技术动作的特点,做好技术内容的合理搭配,辅助学生进行选择和训练,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清主次,提升训练的系统性。在构建技术内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首先,内容的选择应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应该要求学生在开展训练前,做好必要的热身运动,对全身肢体进行舒展放松,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避免在训练中受伤;然后,应该在训练中有意识的融入对称动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对称协调能力[2]。

(三)能力内容的构建

从DIY教学模式的落实情况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必须具备良好创编能力、示范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指导能力等。其中,创编能力是指教师应该能够熟悉形体训练的基本动作,结合形体训练的理论知识,进行动作的组合搭配,形成能够用于教学或者表演的形体训练内容;示范能力和表演能力对于教师和学生同样重要,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良好的示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示范和表演能力是对于其个人能力和魅力的直观体现;指导能力是出于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具体来讲,包括了形体训练内容的制定、评价、测量和选择等。在DIY模式下,形体训练能力内容的构建应该将上述需求纳入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技术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实现融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DIY模式,M行形体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形体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编排能力和表演能力等进行培养。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立足形体训练课程的特点,在DIY模式下进行理论知识、技术内容和能力内容的构建,提升形体训练课程的灵活性和系统性,提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婷.基于DIY模式的形体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425-426.

篇2

1. 劳动后不宜立刻洗澡 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造成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2. 发烧时不宜洗澡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会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3. 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以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发生虚脱。

4. 酒后不宜洗澡 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导致头晕、眼花、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5. 饱餐后和饥饿时不宜洗澡 饱餐后洗澡,皮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饥饿时洗澡易造成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刘小军)

女性性冷淡与缺铁有关

女性性冷淡指女性的性反应受到抑制,亦称性感麻痹。在正常女性的性反应中,的敏感性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不同的情况下女性的强度和时间有很大差异,但不管性刺激的位置和形式如何,其基本生理过程是一致的。

生活中的某些经历会损害女性达到的能力。如男女之间的强烈冲突,或者受到男人冷落,经历创伤事件,受到调戏,尤其是不愉快的首次体验等都可能让女性确信性是一种狂暴的攻击行为。

男性和夫妇间关系障碍是使女性达不到的常见原因。除此,一些身体瘦弱的育龄女性出现性冷淡,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患有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之所以会引起性冷淡,是因为血液中的铁元素影响上皮细胞的营养状况,患缺铁性贫血的女性,阴道和外阴黏膜容易呈萎缩状,时会感到不适甚至疼痛。久而久之自然减退。

育龄女性出现贫血应及时治疗,血红蛋白在100克/升以下,就应该服铁剂和加强营养,尽快改善病情,以防止出现持续性性冷淡。(张大伟)

40℃温水洗澡最解乏

经过一天的辛劳,很多人回家倒头就睡。这样不但体力恢复不过来,反而更容易腰酸背痛。此时不妨好好洗个澡,解乏的效果最好。

早淋浴晚泡澡。早晨起来最适合淋浴,这样可以唤醒身心,让人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如果晚上感到疲劳,可在晚饭后1小时、睡前1~2小时泡个澡。这样能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让人精力充沛。

没有条件泡澡,可以调大淋浴水流,利用水柱的力量刺激身体,放松肌肉。如果是运动后的疲乏,应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后洗,否则会使心率加快,血液大量流向皮肤,造成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严重时还会虚脱。

一般来说,人体内温度是40℃,因此用40℃的温水洗澡消除疲惫效果最好。假如水温过高,消耗的热量多,反而会让人更难受。水温过低,血管收缩,也不易消除疲劳。热天可以适当调低水温,不低于35℃即可。

每次洗15分钟最佳。洗得时间久了,会觉得浑身无力。疲劳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有关。有研究显示,剧烈运动后,洗30~50分钟,乳酸浓度可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一般的上班族或轻微劳动者,洗澡15分钟,乳酸浓度就恢复正常水平了。(肖文华)

十种小病要警惕

1. 睡觉流口水 可能是因为神经调节障碍引起的。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除此,口腔卫生不好、牙周病等也会出现流口水。

2. 脚有些肿 脚肿往往是由静脉栓塞引起的,不及时看医生可能导致下肢浮肿,甚至引发肺栓塞。

3. 视力减退 视力明显下降,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可能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4. 瘢痕变化 如烧伤或外伤后的瘢痕疙瘩,或慢性皮炎等,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化,应该警惕有皮肤癌的可能。

5. 眼睑下垂 眼皮越来越厚重,忽然有些下垂。“重症肌无力”的先兆就是缓慢发生的眼睑下垂。先是一只眼,后是另一只眼,早晨轻,晚上重,一天之内有明显的变化。

6. 视觉彩圈 在看灯光时,灯光周围出现彩圈。它预示着你可能患上了闭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可以导致失明的眼病,早期症状是出现虹视。

7. “吃货”隐患 突然胃口大开,体重却减轻了,排尿量也随着喝水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多。应警惕“食欲大增”背后可能是糖尿病。

8. 突然胃疼 患过胃病,所以这次竟把心脏病的先兆当成了胃疼。心脏病引起的胃痛很少会出现绞痛和剧痛,压痛也不常有。

9. 美人痣变化 痣在变成恶性黑色素瘤时,有这样一些警报:痣在近时期内迅速增大;痣表面出现糜烂甚至发生破溃且有瘙痒感;痣周围原先平坦无异,新近出现小黑点、卫星结节状组织,或肿大且伴黑色。

10. 手心出汗 年轻人或女性的手心会发热,但还有可能是得了慢性肾盂肾炎。这种病的前期一般有持续性或间歇性手心发热、出汗,或伴有全身发热。

(陈晨)

近八成癌症是吃出来的

研究显示,湖南60%左右的口腔癌患者和吃槟榔有关。癌症在陕西省则呈现地域化特点,陕北高发的癌症是胃癌,研究表明这和当地居民习惯吃腌制酸菜和大量饮酒有关。陕南多发的则是食管癌,这跟当地居民多吃麻辣烫等习惯有关。

专家提示:77%的癌症跟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提醒人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腌制食品 在致癌食品中,腌制食品居首位,如腌制的酸菜、咸鱼、咸蛋等。

油炸食品 经过高温煎炸后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如油煎饼、臭豆腐、油条等。重复使用的油也含致癌物。

烧烤类食品 如烤牛羊肉、烤乳猪等都含有致癌物质。尤其是轻微烤焦的部位。

霉变食品 黄曲霉素是当今发现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医学界认为,黄曲霉素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肝癌高发区,人们常食豆腐乳、豆瓣酱等,这类食品会产生黄曲霉素。另外,受潮后发霉的米面、花生米等食品也会产生致癌物质。

高温食品 如陕南地区,因为多吃火锅、麻辣烫等高温食品,所以食管癌多发。火锅底料中含有大量调料,多次煮烫也会产生黄曲霉素。

隔夜食品 首先是微生物繁殖,会导致食物变质;其次是亚硝酸盐增多,有致癌风险。如隔夜熟白菜和酸菜就会产生亚硝酸盐。

吃肉多吃菜少 肉类食物热量高,会破坏人体肠道的内环境,导致肿瘤多发。(杨洋)

小动作改善便秘

便秘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症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的人曾有过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的发生率最高,许多人为此痛苦万分。

正常人摄入食物,经消化与吸收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约需要24~48小时,若超过这个时间,即可视为便秘。

因食物和个人饮食及排便习惯不同,间隔时间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讲,每日排便一次为正常。也有人2~3天排便一次,还有4~5天甚至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却不感觉排便困难的。

便秘是指排便不顺畅,包括粪便干燥排不出和粪便不干也难以排出两种情况。当排便间隔延长,伴有大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排便后有便意不尽,腹部胀满,头昏乏力等痛苦症状时,才称为便秘。

清晨小动作轻松改善便秘。

两足分立略比肩宽,两膝微屈,上身保持正直,两手叉腰,目视前方,肩膀放松,呼吸自然,然后开始“转腰”。做的时候注意以小腹部的转动为主,以肚脐为轴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平转。转腰时动作宜和缓、连贯。

由于腹部对应的是小肠、大肠等器官,因此转腰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吸收,进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注意,初练时运动次数不要过多,每天早晨正反方向各转三五十圈即可。然后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慢慢增加转动圈数。圈数可增至200~300圈,时间为15分钟左右。

(周慧)

小事情让你减寿十年/刘小军等

1. 起床先叠被 人体本是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汗液中的水分及很多化学物质会被被子吸收,如不让其散发出去,立即叠被,易使被子受潮及受化学物质污染。

2. 如厕看报 坐在马桶上读书看报,会延长排便时间,造成充血,从而引起痔疮发作。

3. 饭后即睡 供氧量随之减少,易引起心口灼热及消化不良,还会发胖。

4. 空腹吃糖 会妨碍蛋白质的吸收,影响人体各种正常机能,使人体变得衰弱。

5. 留胡子 胡子能吸附有害物质,留有胡子的人吸入的空气,污染指数是普通空气的4.2倍。留胡子再抽烟污染指数将高达普通空气的50倍。

6. 跷二郎腿 会使腿部血流不畅,影响健康。如果是静脉瘤、关节炎、神经痛、静脉血栓患者,跷腿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7. 眯眼看东西、揉擦眼睛

眯眼看东西,眼角易出现鱼尾状皱纹。习惯性眯眼还可使眼肌疲劳、眼花头疼。

8. 强忍小便 会造成急性膀胱炎,出现尿频、尿疼、小腹胀疼等症状。有憋尿习惯的人患膀胱炎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5倍。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U3,U4}(1)

Ui={Uik}(i=1,2,3,4;k=1,2,…,nk)(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α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项目数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70.8225

实际操作知识30.6760

经营管理知识6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9)(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篇4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传承;人文通识;高校应用型人才;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19-02

一、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高校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课程,积极探索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创建应用型特色培养的院校,更应该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对人文通识的教育体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教学,还能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所谓人文通识课程,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与模式。从学科的角度上来说,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较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较清晰;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满足了专业课程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混合模式。

二、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1.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之间差异较大。目前由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遵循了国家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课程的安排,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对于主修课程设置的差异不是很大,主修及主体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学习等。但对于文化素质教学的进行来说,各高校的教学安排则有很大的不同,各有特色。人文通识教育主要承担起了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重任,而人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实践基础,尽管各院校人文通识的课程设置有所差异,但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通过了解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状况,仍然可以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2.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说,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还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中,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系构建和实施,它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是完成历史使命的主要途径,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针对目前人文通识课程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现状,我们要积极寻找原因,不断积累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各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师资力量,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重大地延伸和拓展,为我国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构建贡献力量。

3.国内外的通识教育模式存在差异。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地适应教育改革形式,努力地探索适合本国的通识教育教学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也决定了我国的人文通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文通识的设置一般以体验课程或者共同学习的课程形式来进行,主要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性,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许多国外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以人文通识教育为主,重视和强调人文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设置和开设多元化、跨专业的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和丰富的知识。可以说,国外对于人文通识教育的构建模式在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为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实施人文通识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国目前十分重视人文通识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文修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三、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建构策略

1.充分认识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及作用。人文通识课程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人文通识的教育理念及作用是有效实施人文通识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和要求。人文通识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理念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健全人格,在檠生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完全理解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内涵,很难提高人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明确人文通识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蕴藏于人文通识课程中,强调人文通识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人文通识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人文通识的教育理念,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人文通识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人文素质提高的关键。但人文素质课程又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可操作性,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就相对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将人文通识课程融入于应用型人才的创建和构建时,要注重人文通识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高校需要精心地筛选和构建人文通识课程,科学合理地规划人文通识课程的实施,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和传统文化,来保障文化的传播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很好地传承下去。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融合性与差异性,还要注意对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关注。其次,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要强调宽度和深度的融合,即要求认为通识课程不仅要涉及的范围足够广,还要有一定的深意和可探究性,能够使学生学习完人文通识课程后,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合理科学地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和结合国外的相关成果,但还是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切不能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我们可以在思想道德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的道德元素,也可以将理论或西方经典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国情结合起来。如此构建的人文通识教学体系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注重人文通识课程的形式多样性。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中的构建,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除了基础的教学课程外,各高校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开设与人文通识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邀请著名的专家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学生的专业或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特定的相关人文通识教学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将一些专家讲座的视频以及相关资料到网站上,以供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下载和学习。要鼓励学生们阅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或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选修课,通过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通识理念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总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配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突破应用型人才体系培养的固有模式,强调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强调人文通识课程在提高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建构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平.高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我校人文类通识课程体系的初步构想[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5):72-78.

篇6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和距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原因。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这一问题,在院系教师的努力霞,经过不断努力创新,顺利完成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一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校社联动,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任务,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成长路径

根据旅游业发展情况以及旅游需求状况,在充分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导游、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人员。这三个岗位的初始岗、发展岗位、目标岗位,既是旅游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又具有较好的职业前景。同时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在职业成长路径中设计迁徙岗位,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见表1)

(2)分析岗位职责,构建岗位职业能力

在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分析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和旅游产品设计三个岗位的岗位职责,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见表2)

(3)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召开旅游实践专家研讨会,汇总主要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依据其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解构,进而进行行动领域归纳,按照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课程模块。(见表3)

(4)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任职资格为依据将原来的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解构,结合高职教育理念和旅游职业特点,设置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和综合能力培养模块,重新构建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岗位职业资格的需求,将岗位能力所需的职业关键知识、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素质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能力为本,分岗设课。

篇7

关键词:市场化 需求 专业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2

1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问题

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提供学历、非学历等远程开放教育的一所新型高等学校,是一所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大学。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从产业发展、岗位技能的培养与提升、知识面的拓宽、公民素质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开放大学专业建设,要结合具体市场需求,这里面的需求层次很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开放大学建设日益成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之时,职业认证教育、市民终身学习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也都在此列。

2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需求分类

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办学,作为高等学校的开放大学办学离不开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但开放大学又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所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然要结合考虑更多的因素。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应适应社会需求及社会需求的变更趋势,应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也应符合学科要求及学科发展的趋势等等。开放大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很大部分取决于其是否能满足特定方的需要,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即过硬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2.1 从社会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确立建设各地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指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更新,开放大学的“开放”精神更适应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到普及化的战略精神,因此从政府的社会需求出发,各地政府需要借助原有的电大系统成立适应新型社会发展和趋势的开放大学,以及及时成立社区大学的市、县、区的全面覆盖体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城市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发展的社会需求。

2.2 从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社会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影响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尤其是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企业对职位能力的需求,也正能体现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从智联招聘,51job等知名网络招聘平台随机选择97家企业的用人要求,可以总结出,用人单位对该专职人员的需求,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需求:思想需求、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心理素质需求等四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能高度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是否具备相应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后续上升空间;是否有坚定的吃苦耐劳的上进心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按照以上所总结出的企业方的用人需求所体现的各种要求所出现频率的次数,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定期随机抽样,重复以上实验,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监测用人单位需求变动的方向和趋势。这对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的。

2.3 从学习者需求来看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对所在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需求,生活质量提高,拓宽知识面等,这个需求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促使学生选择开放大学来读书,其本身的需求动因是最主要的,并且学习者本身的需求也是社会需求等需求的“反射物”。

3 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对策

在分析了各方的需求分类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

这同时需要相关的网络技术支持,很多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形式开设实践类课程。如江苏开放大学首季成人注册学员的学习就是通过江苏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由课程团队教师进行网上专业辅导兼课程管理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很多章节的教学就是直接围绕实验实训开展的。同时也迎合了开放学员对实践技术的需求。

3.2 可以考虑设置小组学习制的课程

早在开放大学的依托主体电大的开放教育中,就已广泛开展了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形式,本人在实践教学中也采取过这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成人开放学生也渴望自己作为小组的成员或组织者的身份主动的学习并展现自己。

3.3 用人单位、学习者自身参与课程设计

以上已经分析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对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吸收用人单位和学习者自身的要求,让他们的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开放战略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中,体现在课程开放和课程群以及备用课程库的开发和使用中。

3.4 使课程“微”“小”化

“微概念”近年来应用于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便是教育教学中,在各类教育中“微课堂”、“微视频”等形式都有体现,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在开放学员的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下,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都要体现“微”和“小”的概念,使得在“微”和“小”中更能被开放学员所接受,更能满足他们的各类需求。

3.5 提升课程考核结果在各类教育中的通用程度

众所周知,国外尤其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很完善的,我们的开放大学也要加强与各类高校的合作与开发,使得不同高校的不同层级的各类教育下的学生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如,注册为开放大学学历甚至是非学历教育的学生,都可以在相互任课的各类高等教育层次中任意选择资源。这依赖于扎根于各类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铁道,史颖.引进英国开放大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篇8

关键词:课程价值;课程体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76-02

众所周知,课程问题作为教育界的热点与难点,一直被大家所关心。复杂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综合素质。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学校课程作为把教育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纽带,其价值取向的选择是难以回避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中美大学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对其课程体系的影响,这在理论上是对课程理论的一种丰富,在实践上可以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措施。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价值取向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课程价值取向分为三种:社会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个人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这三大价值取向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时间、区域的不同,其主导价值取向也不同,因此,不同的社会可能在相同时期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中的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在当下的人类认知水平指引下,课程价值主体依据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在课程价值实践中表现出的心理以及行为趋向。

(二)课程体系

通常认为,广义的课程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指的是专业设置,包括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一些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问题;微观是指教材体系,涉及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等方面。

在美国,专门化的教育是通过主修不同方向的课程来进行的,其组织方式及隐藏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我国有很大区别,但不管怎样,从形式上来看,“主修”和“专业”都是由不同的课程组织来体现的。由此可见“不同的课程组织”即课程体系,应该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研究课程体系就要对其内部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做深入得分析与了解。本文引用马兵(2013)对课程体系的解释,认为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过程要素三部分构成,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五个部分。

二、中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及其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的社会本位主义课程观与知识本位主义课程观的双重影响。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本主义课程价值在我国高校课程价值中严重缺失,回顾我国课程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国课程体系布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社会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忽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里,学习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学习就是为了未来找到好工作、挣大钱,为了将来能够获得物质上的富足。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大学前的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传输;到了大学,为了毕业时能够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又加入了疯狂的考证大军。中国的大部分教育以完成知识量的传输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认知,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唯书、唯知识,自己的兴趣早已被扼杀,而学校成了工厂,学生则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虽然有高校进行课程改革但效果不佳,致使课程目标依旧单一,多元化趋势难以呈现,教育依旧忽略学生个人兴趣与价值。

2.知识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课程过于专门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沿袭已久的传统的分科模式,课程设置以学科划分为依据。此划分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把握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注重学科知识的规范性、系统性、独立性,便于学生学习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易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分科课程虽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某领域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但是此类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学科划分过于专门化、独立化,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联系。因此,在倡导知识本位主义课程价值观的同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把握好一个度,要恰当合理的运用该价值观来指导高校课程的设置。

3.政治价值取向影响下,课程内容陈旧。教育为政治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受到政治社会的影响。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非常重视课程的政治价值,主张教育应为统治者培养优秀的人才官员,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当下同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弹性较弱,刚性较强。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雷同、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僵化陈旧,众多高校因教科书内容陈旧,而被教师学生束之高阁,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受上述因素影响,学生不能及时获悉国际前沿的学术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美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及其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1.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19世纪初美国开始其工业化道路,举国上下注重实用科学,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东部的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实用学科的课程。1828年耶鲁大学提出了维护古典课程的《耶鲁报告》。该报告注重人文教育、理论教育,强调大学应该注重平衡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培养某一学科的专家。教育应该追求文、理科知识恰当合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耶鲁报告》的提出对美国大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美国许多学院模仿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而《耶鲁报告》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国大学后来历史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专业、职业主义思想的泛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我们需要人文教育的指引。

同时,我们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所以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这样,科学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学校也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2.社会本位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密切联系经济与社会,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自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推行选修制以来,选修制就扎根于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在美国大学课程中,自由选修课约占三分之二,选修课内容丰富,门类众多,涉及面广,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也可以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美国大学的选修制也使得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选修制的实行为美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需的各类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不断呈现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其国际化的核心表现则在高校的课程上。因为大学的主要活动是教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则是课程,所以课程的国际化将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目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国际化发展,他们把建立跨国大学、远程教育作为发展目标,强调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美国各大学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丰富的国际教学经验。同时,美国也把大学作为引进人才、技术和学习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重要渠道。

四、中美两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对其课程体系影响之比较

通过前面对中美两国高校的课程价值取向对其课程体系影响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两国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都注重课程体系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不同的是两国在注重社会价值的同时对待个人价值的态度是不同的。在我国较多的是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对个人价值有所忽略,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学生的兴趣被扼杀,学生的个人价值得不到真正的实现;美国高校在注重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美国的大学“宽进严出”及其选修制度给美国学生带来较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自己兴趣的追随者、自己理想的践行者。

中美两国在不同课程价值取向下的课程体系当然有所差异:我国高校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而美国则不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指导者的身份。对于高校的课程目标中美两国的差别也比较大,也许是我国学生的升学压力导致我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课程内容方面,如上述分析的,我国课程内容重复单一,各高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也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先进经验,让教材与时俱进。而课程结构方面两国的差别就更大了。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都比较小,应开发适合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一直以来我国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比较差,可以像美国一样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两国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面由于文化与国情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总之,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中美之间,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的很大的不同,导致两国的课程体系也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论何种价值取向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对两国课程价值取向的比较,有利于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红.美国高校本科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刘红.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4]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0.

[5]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刘春颖.中美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篇9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多年来,通过深入、开放的艺术教育进行育美,充分挖掘育美过程中艺术教育的育德点,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基础性和重要性,探索学校德育課程化之路。学校树立“大德育”理念,全面推进德育课程系统化建设,构建“大德育”格局,整体构建了以“尚美”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原校训“以书为友,以艺术为友,以好习惯为友”,升级为“以真理为友,以艺术为友,以美德为友”,新校训明确“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在“生命”“生活”“真善美”的层次后又提出“健康活泼、致知力行”的育人目标。新的理念和校训以艺术为载体进行德育和美育,进而达到全面育人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尚美”德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重点进一步优化、完善。

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科渗透为主阵地进行育德。学校开展了丰富的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育美实践。这个阶段,以课堂渗透育德为主,艺术活动仅限于育美实践,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未真正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始。第二阶段,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强化育美。这个阶段,学校开始着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引向深入,初步构建了以艺术特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但是初建的课程体系重点在育美,育德仅限于一些基本课程的初步实践,且都在体系外零散实施。国家课程、艺术类拓展课程和德育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统筹。第三阶段,综合德育和艺术特色丰富内涵建设。这个阶段,学校将美术特色项目转型为以美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旨在将育德育美落实到每个孩子。

一是在国家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增加育德育美专项,德育和教学共同关注、共同评价;二是开始重视以班队会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的规范管理;三是编制了《黄胄艺术实验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手册》,形成了以艺术为核心的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课程;四是由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设置形成了家长大讲堂文化课程;五是将原有面向少数学生的特色活动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典活动,并使之成为传统,以艺术为主线最大限度地丰富社团和实践类活动,在这些课程和活动推进过程中将育德和育美目标融合设计。在这一阶段,学校以艺术教育特色为载体,围绕育德育美开展了扎实的内涵建设,针对性、开放度和融合度都得到提升。

课程体系强调了“尚美”主题,突出了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进行育德育美,并将育德育美充分融合,目标更加开放、定位更加精准、主线更加清晰、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文化体系和特色定位都越来越清晰。广大教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通过实践,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共同育人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篇10

(一)会计职业能力内涵

和其他专业不同,会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是会计最本质的特征。其是通过专门方法对发生或尚未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能够提供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职业方向上来说,会计职业方向主要包括做狭义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即做会计的、进行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注册会计师和负责审计的,此外还有管会计和研究会计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领域主要是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一些行政部门及学校等。会计职业能力由会计基本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大方面构成。前者指的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具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等,如会计电算化能力和成本核算能力等。会计综合能力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一些软性技能等。

(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中职教育要办出特色,要提高竞争力,必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其次,是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将走向不同的岗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差,将会影响他们的岗位表现,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发挥人才的价值。再次,是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生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岗位竞争,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保障,更有利于其就业。

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瓶颈

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还面临诸多困境,培养理念的欠缺,培养方式的不系统,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都直接制约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概括来说,会计教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瓶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课程体系低效。当前中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偏理论化,无法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素材;校内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实训场所缺乏,实践环节不完善;合作培养模式欠缺。合作培养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更适应岗位需要的会计人才,也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中职院校都没有认真落实好这种培养模式。

三、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有力的课程体系,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这个有力的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应该包含几个大的系统。首先,要包含基本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该课程系统中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语文、英语和数学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掌握一些一般性知识,让他们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同时,可以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基本能力。其次,要包含会计专业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如包含会计学原理课程,让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掌握基本核算技能,包含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让学生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统计分析能力,包含财经法规课程、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审计实务课程、税收实务课程、行业会计核算课程等,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再次,要包含职业价值观培养的课程系统。包括财经法规课程,职业道德课程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具备该有的职业谨慎。此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要充分考虑各会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内各个分支课程的交流,让学生能够连贯的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想恶习,避免各自为政互相剥离。

(二)重视校内实践,夯实职业能力培养根基

中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要改变过去偏重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的强化。具体要从两方面做起:

1、完善课堂实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会计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将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课堂理论内容组织学生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从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涉及到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融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报表的绘制和成本分析等工作。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单项实验的方式进行,通过与理论知识紧密相关的单项活动,让学生熟悉不同的会计岗位,工作对象,不同会计问题的处理方式,掌握岗位能力。其次,采用多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作用突出。以项目教学法威力,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一个系统的会计知识点教学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如在成本费用核算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准备项目,围绕项目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给各小组发放项目指导书,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方法及成本核算的项目研究。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位会计专业的学生打造实训基地,如模拟职场、多媒体仿真实训教室等。给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让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动手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夯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三)加强校企联合,提升职业能力层次

新时期,校企联合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成为形形企业中的一员的。中职院校与企业联合,能够让学生走上实实在在的岗位,感受职业氛围,了解职业需要,锤炼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职业能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校园学习之后,走向合作企业会计岗位,开始岗位工作,总结岗位经验,提升岗位能力。可以采用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学校定期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会计岗位上进行锻炼,企业可以定期委派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训。通过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职业技能。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进行完理论知识学习之后,企业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工作岗位,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职业能力的磨练。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