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偿还的法律依据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同偿还的法律依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果为个人婚前债务,为夫妻中一方的个人债务。
如果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一方名义所欠的债务,原则上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该由夫妻共同偿还,债权人证明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为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偿还。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原告:聂新民,男,34岁,住内乡县城关镇新村。
被告:张桂兰,女,30岁,住内乡县城关镇西关。
原告聂新民与被告张桂兰之夫王红波系朋友关系。1995年7月16日,王红波向原告借现金7700元,写有欠条。欠条上载明:“欠新民款柒仟柒佰元整(7700.00元),等有钱时马上还。王红波(指印)95.7.16”。1995年农历腊月初六,王红波因工伤事故而死亡。此后,原告要求被告偿还此款,被告以其不知道此事为理由拒绝偿还。原告即起诉至内乡县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偿还其丈夫生前欠款。
被告张桂兰答辩称:我丈夫在世时未向我提及此事,我对此丝毫不知。即使借款属实,也仅属我丈夫个人行为,借款没有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我现住两室一厅房屋,是我丈夫生前花13000元所购买,但房屋产权至今没有过户,还属原产权人,产权不是我的。我丈夫死后没留下任何遗产。我不同意偿还此款。
「审判
内乡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对原告出具的王红波的欠条,经核对笔迹,确系王红波的笔迹。王红波在世时其父母已经去世。被告和王红波系1995年农历2月26日登记结婚,婚后双方没有子女,被告是王红波唯一的第一顺序继承人。1995年农历8月份,被告与王红波购买了许卓玲两室一厅房屋,价格为13000元,王红波在一个月内付清了购房款。但房屋产权至今没有过户,仍在许卓玲名下。被告在其夫死亡后没有表示放弃继承王红波的遗产,并实际占有了上述所购之房产。
内乡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丈夫生前向原告借款,有欠条佐证,借款事实成立。被告和其丈夫共同生活期间购买了房屋,付清了房款,并已经搬进居住。被告已实际继承了其丈夫的遗产,应当负有偿还其丈夫生前欠款的义务。被告辩称所购房屋没有过户,因房屋过户与否不影响其继承遗产事实存在,故其此辩称理由不能成立。原告请求由被告偿还欠款的理由正当,依法予以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第一百零八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2条之规定,于1996年9月13日判决如下:
被告偿还原告借款7700元整,在本判决生效15日内付清。
宣判后,当事人双方均未上诉。
「评析
这是一起遗产继承人是否应该偿还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的案件。确认被告有这种义务,必须查清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借款事实是否存在;二是被告是否继承了其丈夫的遗产。
对于借款事实,因有经确认是王红波之笔迹的欠条,故借款事实是存在和成立的。被告虽辩称不知其夫借款一事,但没有证据证明此欠条不是王红波所写。因此,应认定借款事实的存在和成立。
对于第二个事实,因被告是王红波唯一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被告在王红波死后也没有表示放弃继承遗产,并已实际占有了双方在共同生活期间所购买的房屋,可以认定被告已实际继承了王红波的遗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2条的规定,被告作为法定继承人继承了遗产,即应当用其所得遗产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况且,其应偿还的债务数额并未超出其所继承的遗产数额。
责任编辑按:本案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
篇3
一般情况下,婚前债权属于个人债务,应由个人偿还,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可以作为婚姻共同债务,由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债务人的配偶只在其实皆接受财产或受益的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这更符合公平负担的原则。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三条规定,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离婚夫妻约定财产制债务一般应当共同偿还,前提是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第1款规定:
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妻子没有义务帮丈夫还赌债。因为赌债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第三款,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法律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决。由此可知,若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作为夫妻任何一方,都是应当承担的。双方就是在协议中约定债务由一方承担,但这种约定也不能对抗第三人,只是在双方清偿后,一方可以按照协议约定向另一方进行追偿。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财产约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问:我是一名打工妹,因为家在外地,工作不稳定,不愿意参加社保,希望公司将社保款用补贴的形式直接发给我们,并愿意为公司写书面申请和保证。但是,公司不同意,请问我们的请求合理吗?
答: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公司和你都必须遵守,你们的要求是不合法的。因此,如果公司同意并与你约定不参加社保,显然违反了该强制性规定,这样的约定是无效的。
2、夫妻分居期间,一方是否可以主张子女抚养费?
问:妻子与我感情不和搬出在外居住至今,我们的儿子一直随我生活。请问,我们现在还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我可以要求她支付这一年多儿子的抚养费吗?
答:不行。你们的夫妻关系还没有解除,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只要双方没有解除夫妻关系,共同财产没有分割,夫妻一方要求另一方支付子女抚养费就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实际意义。
3、债务人死亡,继承人理应还债吗?
问:我丈夫的大姐向我们借款5万元用于投资。但不幸的是今年5月,大姐因地震去世了,大姐夫和大姐的儿子以借款人已经死亡为由拒绝还款。请问,我的借款还能追回吗?
答: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所以,你大姐虽去世,但她有遗产,她的遗产继承人应该在继承遗产的实际价值内偿还该债务。
4、服刑者向灾区捐款是否可以认定为立功?
问:我哥哥是一村委会主任,任职期内收受贿赂35000元。2008年1月他向当地公安机关自首后,上缴了全部赃款,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汶川地震后,我哥将自家的全部67000元存款捐给了四川灾区。请问,这种犯罪以后向灾区大笔捐款能否被认定为立功?
答: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你哥哥向灾区捐款67000元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因此,他可以被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5、物价上涨,可以要求增付抚养费吗?
问:我2002年离婚,儿子随我生活,法院当时判决前夫每月支付抚养费150元。随着儿子年龄增加,学习和生活费用支出增加,特别是2007年来物价上涨很快,150元的抚养费已远远不够支出。而且,前夫近年工资也有大幅增加。请问,我可以要求前夫增加抚养费吗?
答:物价上涨,生活支出增加是必然的。你可以和你前夫协商增加抚养费的事,如协商不成可以你儿子为原告向法院要求增加抚养费。这个诉求肯定能得到法院的支持的。
6、外来务工人员伤亡,可按城市标准获赔吗?
问:我和老公都是自贡农民,在成都打工。2008年初,老公在上班时被一辆公交车撞倒,后抢救无效死亡。公交公司承认按农村户口标准予以赔偿,但我们在成都已工作生活了12年,一直都按规定办有暂住证。请问,我可以要求按城市标准给予赔偿吗?
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像你们这种情形的赔偿要求将户籍所在地与实际生活所在地结合到一起考虑,如果是农村户口,但在城镇里工作、生活了一定时间,可按城镇居民标准获赔。因此,你的要求是有法律依据的,法院会支持的。
7、扣工资抵偿贷款,属侵权吗?
问:我是县信用社的一名职工。2006年12月,我老公以个人名义在我工作的信用社贷款3万元,期限1年,但至今未还。今年3月开始,信用社每月给我发600元的基本生活费,扣划工资余额用于偿还我老公的贷款。请问,信用社的做法合法吗?
答:因为贷款人是你老公,你和他是各自独立的民事主体,信用社未经你同意强行扣划你工资偿还你老公的贷款,缺乏合法依据。所以,信用社的这种做法肯定是违法的,侵害了你的合法权利。
8、邮政储蓄所可以强行在第三人的账上冲正吗?
答:我的一个客户李老板在邮政储蓄所通过转账形式向我的账号汇入了28800元货款。事后,该邮政储蓄所在轧账时发现短缺了1万元,在查看了当天的录像后认为李老板在办理业务时交付的是18800元,而汇出的是28800元。于是储蓄所工作人员便直接在我的账户上冲正了1万元。请问,邮政储蓄所可以强行在我账上冲正1万元吗?
篇8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反担保制度;抵押物处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6.22;F830.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57 - 05
Statu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of Forest Ownership Mortgage loan
System in Yunnan
SU Ni
(Law Schoo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forest ownership mortgage loan and its legal basis as well a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forest right mortgage loan system in recent years。 Existed problems i。e。,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 to achieve forest right mortgage loan or the small amount of the loan due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o not want to carry out loan business for fears of natural disasters lead to lost in the forest right mortgage loan and to elevate risk。 In this way, to draw on the legislative experience of foreign forest insurance, to reduce and transfer forest rights mortgage loan risk; using counterguarantee system to solve difficulty of forest ownership mortgage loan; to built forestry guarantee Corporation etc,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Key words: forest ownership mortgage loan; forest insurance; counterguarantee system; collateral management; collectiv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system; Yun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05 - 1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苏 倪(1966 - ),女,云南石屏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环境资源法学。林业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公共事业,然而,实践中缺乏用于促进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普遍存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手中,使“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活”资产。林权抵押贷款的成功推出,拓展了林业融资渠道,促进了金融机构和林业的共同发展。但是,林权抵押贷款在各地多处于探索阶段,亟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真研究。
1林权抵押贷款的概念和法律依据
1.1林权抵押贷款的概念
林权是权利人对森林、林木、林地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004年7月5日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中第2条规定: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是指森林资源资产权利人不转移对森林资源资产的占有,将该资产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据此,林权抵押概念可以界定为:林权抵押是指林权权利人不转移林权的占有,而依法以其依法有权处分的林权作为债权担保提供给债权人的行为。
作为林权改革的产物,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是盘活森林资产价值,推动林业融资发展的重要途径。林权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债务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依法有权处分的林权作为抵押物向债权人借款的民事行为。其中,借款人一般为林农,也可以为林业企业;债权人一般为金融机构(银行、信用社),也可以为自然人。在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物权法》第184条第1项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因而林地的所有权不得用于抵押,为此,林权抵押贷款概念中的“依法有权处分的林权”是指权利人依法有权处分的森林及林木的所有权、林地的使用权等与森林资源相关的资产。
1.2林权抵押贷款的法律依据
林权抵押贷款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商业银行法》、《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法》第3条第2项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的业务。《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第1项规定:“建筑物和其他土地的附着物可以抵押。”《物权法》第187条规定:以《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担保法》第42条第3项规定:以林木抵押的,抵押物登记部门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2004年下发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森林资源资产的抵押登记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以上这些法律法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2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云南省根据省内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云南银行业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客户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这些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为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2010年下半年,云南省银监局与云南省林业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对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情况调研工作。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云南省16个州市中除迪庆、怒江、曲靖以外的13个州市共6家银行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贷款余额41.04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增长36.62%。8个州市共建立林权评估机构23个,已累计开展林权评估4 455笔,累计评估资产总额24.26亿元。15个州市共建立林权抵押登记机构67个,已累计办理林权抵押登记7 216笔,办理林权抵押登记金额24.45亿元。此外,从云南省林业厅获悉,截至2010年12月,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50亿元,走在了全国前列。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今,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苏 倪: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现状及其完善对策
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一方面为广大林农、林业企业提供了一个打开“绿色银行”的金钥匙,可以有效地解决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应用渠道,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云南省“仍存在林权抵押贷款在银行间、州(市)间未全面推开,配套建设滞后,满足银行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贷款总量不大,增速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据云南日报报道,截至2010年6月末,来自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4家金融机构的数据汇总显示,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3.65亿元,同比增长122.25%,但仅新增了11.62亿元。截至2010年6月末,保山市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0 784万元,仅占涉农贷款的4.5%。同时应当看到,云南省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困难。例如,林权抵押权实现有一定难度;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较高,一些金融机构对此项业务心存疑虑,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不能满足林农对于贷款的实际需要;全省抵押贷款工作尚属起步阶段,贷款数额较小等。这些问题表明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有待完善。
3完善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对策
如前所述,云南省虽然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在林权抵押贷款中部分金融机构由于担心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等导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增大不愿发展林权贷款业务;林农贷款信度不足,金融机构只能给予林农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后林农到期未能归还贷款,抵押权人金融机构抵押权实现时抵押物的变现难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借鉴国外森林保险立法经验,降低和转移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物权法》第174条规定:“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等,担保物权人可以就获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优先受偿。”据此可知,抵押权人享有对获得担保财产的保险金的优先受偿权。而在林权作为抵押物的情况下,林权抵押物灭失大多数是由不可抗力的天灾所引起的(比如2010年云南省遭遇的百年不遇的大旱),那么就是说,除了办理森林保险(又称为林业保险)以外,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灭失不能获得任何赔偿,因此,是否办理了森林保险直接影响到抵押权人抵押权的实现,森林保险问题成为制约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推广的因素之一。据有关统计显示,1984~2007年,我国林业保险投保比例仅占我国森林面积的0.5%。2008年,全国林业保险承保比例仅为全部森林面积的2%。为此,云南省应借鉴国外森林保险立法经验,以此降低和转移林权抵押风险。
国外森林保险制度的共同特点:①都制定了专门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规范森林保险的发展;②保险的险种多为综合险种;③政府给予大量的补贴。而相对比于我国森林保险制度,我国于1984年在全国实行森林保险试点工作,但森林保险投保的面积和规模均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从政府和林业部门来看,由于缺乏森林保险专门法律法规的支持,使森林保险的开展无章可循,制约了森林保险的发展空间;②从投保的林农来看,由于可选择的森林保险险种缺乏和保险意识淡薄造成投保动力不足;③从商业保险公司来看,由于林业极易发生火灾、虫害、洪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风险较大产业,使保险公司面临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风险,因而缺乏对森林保险市场的信心。
通过了解国内外森林保险立法情况,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完善立法。林业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法律法规的支持分不开,这是我国开展森林保险20多年来显露出的不容回避和拖延的问题。而从国外森林保险的发展来看,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规范森林保险的发展。如:日本在1937年森林国营保险实施之初就颁布了《森林火灾国营保险法》以保障森林保险的开展;瑞典以对《森林法》的逐渐完善来保障森林保险提供法律依据;芬兰以《集体森林权改革良法》为森林保险提供法律依据。森林保险的发展与法律法规的支持分不开,而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森林保险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因此,我国应在已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森林保险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森林保险方面的立法工作。
2)逐步创新森林保险的险种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目前云南省开办了森林火灾的保险和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但对于爆发率极高的病虫害险还没有涉及,不利于抵押贷款的顺利实现。应拓宽森林保险的险种,如增加森林意外险、森林病虫害险等。
3)加大政府的政策性保险补贴力度。由于森林资源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仅依靠商业保险的市场运作难以发展起来。正如早期美国的火灾保险,由于商业保险公司对于森林保险缺乏积极性,导致保费过高而超出了林场主可承受的水平;又由于森林保险的缺乏导致森林资产的风险加大,使广大林木所有人产生流转或变现森林资产的倾向,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2010年11月,云南省林业厅与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签订《云南省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试点项目保险服务协议》,其中规定:对于公益林由财政承担统一投保;对于商品林财政承担70%,林业经营者承担30%。这种以财政性投资为主,林业经营者适当承担的运行模式是值得肯定的,应当大力适用与推广。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在资金上给予森林保险更多的支持,以推动森林保险业务的开展与发展。
4)各级政府应当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拓展市场业务,分散林权抵押贷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5)加强林业经营者的保险意识。云南省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森林保险的宣传力度,普及林业保险知识,鼓励林农投保。
3.2利用反担保制度解决林农林权抵押贷款难问题
反担保制度法律上的依据主要是《物权法》和《担保法》。《物权法》第171条第2款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根据民法相关原理,反担保是指为保障债务人之外的担保人(第三人)将来承担担保责任后对债务人的追偿权的实现而设定的担保制度。反担保是担保的一种,其除了具有促进资金融通、保障债权实现和维护交易安全的作用外,还具有其独有的功能,即为债务人“觅保难”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现实生活中,林农将自己持有的林权证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时贷到的金额往往不会太高,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①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一般需要数年后才能充分体现,林农现阶段享有的林权评估价值通常不会太大;②金融机构(银行、信用社)发放的林权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评估价值的50%。如果林农能提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第三人(担保机构)作担保人(保证人)而向金融机构贷款则贷款金额会较高或者方便得多。为了解决林农林权抵押贷款难问题,扩大林权贷款业务,调动担保机构为林农提供贷款担保的积极性,降低担保机构为林农提供贷款担保的风险,建议采用林权反担保方式。
林权反担保方式是指金融机构(债权人)根据借款人(债务人)的要求提供贷款金额,并由担保机构(第三人)为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同时借款人将林权证提供给担保机构作为抵押担保,若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金融机构有权要求担保机构为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而担保机构享有向借款人追偿权的担保方式。林权反担保方式中的借款人一般为林农,也可以是林业企业;担保机构一般为担保公司。具体而言,林权反担保制度是借款林农以其林权证向担保机构提供抵押担保,再由担保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保证担保,由金融机构向借款林农发放贷款,如果借款林农没有按期归还贷款,金融机构则有权要求担保机构偿还贷款本息;担保机构为借款林农偿还贷款本息后,其有权根据其与借款林农签订的担保协议处置抵押的林木,收回自己为借款林农向金融机构偿还的贷款本息的一种法律制度。反担保制度可以解决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问题,但是对借款者(林农)来说,融资成本相对高一些,因为担保机构不会无偿提供担保,其会向借款林农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
迄今为止,我国利用反担保制度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工作开展做得最好的省份是福建省。福建省的具体做法是,由借款林农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村干部进行初步审核,然后由担保机构决定是否为其提供担保;担保机构决定提供担保的,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由中介机构指定会员负责对贷款使用进行跟踪监督管理;担保机构以其林业资产作为抵押为借款林农提供担保,以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授信,金融机构则向借款林农发放贷款;一旦借款林农无法偿还到期贷款,担保机构可以通过林权流转的形式,把抵押的林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林农,以偿还自己为借款林农偿还的贷款本息。之所以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是由于中介机构熟悉村情、地情、民情并具备林权评估的职能,这样不仅简化了手续,同时也解决了评估人员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
目前,云南省边远地区的部分林农取得林权证的林地现阶段的林业资源价值较低,为了发展林业经济或者林农的其他农业经济,这些林农需要用林权抵押贷款融资,但是由于现阶段林农拥有的林权评估价值较低,金融机构担心贷款风险,不愿向这些林农开展贷款业务或者贷款数额较低。针对此情况,云南省可以借鉴福建省的林权反担保做法,利用林权反担保制度解决林农融资难,弥补贷款信度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方便群众,解决贷款难问题,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3.3积极组建林业担保公司
前面提及林权反担保方式是一种降低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和促进贷款融资合同设立的较好做法,但必须有愿意为林农和林业企业作担保人的机构——担保公司,为此,建议在云南省范围内积极组建林业担保公司。即挖掘现有林业融资潜力,通过吸纳林业生产经营者或自然人投资入股的方式,成立独资或有限责任担保公司,为提供林业资源抵押的借款人提供担保,借款人以林权证向林业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以解决金融部门在贷款运作上的不便和程序上规定过死等问题。
3.4完善对抵押物处置的绿色通道
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就必须充分保证作为抵押权人的金融机构抵押权的实现。对于尚未取得林木砍伐许可证的金融机构抵押权的实现,云南省应当借鉴福建省的做法给予政策倾斜。福建省《关于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规定:“林农贷款逾期时,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抵押物的处置工作,符合采伐条件的,优先安排采伐指标,促进信贷将资金及时回收。”云南省也应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的协调机制,与各银行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业务衔接的规范操作程序,确保抵押物的顺利变现还贷,降低对抵押物的处置变现风险,以拓展林权贷款的发展空间。此外,建议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的前提下,改进商品林采伐的僵化、刚性的管理办法,推行弹性灵活的采伐限额制度,让经营主体享有充分的处置权,结合云南省实际进行大胆创新,以实现公法管理与私益保护的良性接轨。
综上所述,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的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其不但可以解决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促进林农增收、农业增产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云南省有关部门应当不断健全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使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林业生产融资服务,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莎.云南:林权抵押贷款使“沉睡”山林变身“活资本”[N].云南日报,2010 - 07 - 26.
[2]高圣平.物权法担保物权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林苇,王占洲.论林权抵押[J].林业经济问题,2008(5):431 - 434.
[4]金满涛.美国、北欧、日本森林保险比较及其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6):74 - 77.
[5]孔祥毅,李红宇.林权抵押贷款中若干基本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84 - 86.
[6]周训芳.物权法与森林法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篇9
考虑孩子身体弱经常生病,需要悉心照料,李娟便辞去了让人羡慕的外企工作,当上了全职太太,在家全身心地照顾孩子与丈夫。直到5年之后,李娟才又重新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但收入明显比丈夫低很多。2001年4月,他们贷款买了一套商品房,房屋总额85万元,银行贷款50万元,贷款期限20年,月还款额3300多元。
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挺好,可2008年,李娟无意中发现罗成的手机上有暧昧短信,出于对丈夫的信任,也没多问。一年之后,罗成提出离婚,李娟虽略感意外,但她深知如果老公已经不再爱她,硬绑在一起也不会幸福,更没意义。
李娟同意离婚,但要求房屋归自己所有。罗成却说,自打孩子出生后,李娟就没有工作,即便后来去了民企,挣的也很少,家里一切开销都是自己辛苦赚的,房子李娟未出一分钱,银行贷款一直是自己偿还,所以坚决不同意将房子给李娟。
无奈,李娟向法院。
【看看律师怎么说】
有钱就是大爷?No!夫妻双方对家庭贡献的大小,不能以挣钱多少来衡量。
男女平等啊!都说了多少年了。夫妻的地位当然也是平等的。在咱国家,往往是妻子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对丈夫的成就和地位进行着投资。她们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为了孩子的抚养教育,为了丈夫事业的发展及知识素养的提高,放弃自我发展与升职的机会,甘愿承担全部或主要的家务劳动,甚至做全职太太。
家务活,人人有责,本来就是夫妻双方的共同义务,如果由妻子一人承担,她当然有权分享家庭的共同成果,即使她工资挣得少,甚至没有收入。这个案例中,丈夫认为买房子的时候妻子未出一分钱,银行贷款也是用自己的工资在偿还,所以全是自己的功劳。这不对吧?做家务不是劳动?不是对家庭的贡献?他这么想,就是无视妻子在家务劳动中体现的价值,“侵犯了妻子对家庭财产的共有权”。
从法理上分析,“基于配偶一方牺牲自己而使对方人力资本增加的,离婚时,在财产上不能得到肯定或合理的分配,势必造成对配偶一方无情的剥削与掠夺。”通俗一点讲,就是为了家庭发展舍弃工作,埋头做家务的女人,不该在离婚时净身出户。这与婚姻法中实现男女平等,保护弱者利益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
有个调查很有趣:已婚女性每天在家务劳动中所花的时间为4.36小时,男性为1.54小时,女性约是男性的3倍。往大里说就是,“女性为了承担人类自身生产和家庭主要劳务,失去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活不能白干,付出是会有收获的。离婚时,法律会充分评估家务劳动对于夫妻各自人力资本及其预期利益的影响,受益方应对付出方给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如果丈夫觉得妻子做家务是“应该”,是“她自己愿意”,忽视她对家务劳动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于情,于理,于法,都有失公平。
回到这个案子中,罗成老是强调买房子的钱是自己出的,房子就应该归他,这个主张是错误的,没有法律依据,更不符合我国《婚姻法》关于婚后夫妻财产共同共有的规定。妻子全身心在家看孩子做家务,相夫教子,对家庭,对孩子,对丈夫的付出、奉献与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虽然我国在家务劳动补偿上尚存在立法缺陷,但作为妻子应享有的夫妻财产共同共有的分割权是不能任意被剥夺的。根据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从照顾妇女,儿童角度出发,应该将房屋判归李娟所有。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054-02市政债券,也称地方政府债券,是由有财政收入能力的地方政府或其他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其发行的目的是为当地市政建设筹措资金,有时也会为弥补当期政府运营的短、长期预算赤字。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首先要满足教育、医疗、文化、农林水、社会保障等事务性支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性支出的资金不足。同时,法律又严格限制了地方政府发债融资的行为。因此,在地方政府直接融资受阻,资金缺口巨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由其作为举债的主体,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城投债券”,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拨款等方式支付其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
然而“城投债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政债券,而是一种“准市政债券”,其发行主体并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投融资平台。由于“城投债券”缺乏“量身定做”的法律制度及管理体系,因此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无法统筹管理和规范约束。这种无序的状态导致了目前国内“城投债券”的监管较为困难和投资人、中介机构及地方政府自身都无法准确掌握其融资总量和负债规模。“城投债券”存在种种不足,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庞大,在我国推行市政债券,既满足了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同时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性化,其意义重大。
本文对中国推行市政债券在法律依据、监管主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和偿债保障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市政债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债券市场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础,市政债券也不例外。市政债券的法律体系除了包含证券市场的一般法律制度和规定外,还需要对市政债券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发行、交易、监管、偿还机制等各个环节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政债券的平稳运行。相比国外成熟的市场来看,我国在推进市政债券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人大应该制定专门的市政债券相关法律,为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法律保障。
市政债券的推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可以采取先试点的方式进行,比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或直辖市进行试点,不断对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总结,等条件成熟后在全国普遍实施。
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机构,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对其的监管机构也不同。
由于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政府或其授权机构,而且所募集的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其发行具有平衡地方财政收支的性质,因而就监管主体而言,应该参照国债执行。具体来讲,对于省级市政债券的发行其监管权应有国务院授权机构直接控制;市县及以下政府发行市政债券需经由省级政府统一审核并上报国务院授权机构批准。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由财政部负责监管,因而市政债券的发行监管可有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负责,并报国务院备案。
建立定期规范的地方政府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对地方政府债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满足宏观决策的需求;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的非理性发债及资金滥用行为;有利于各监督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有效手段。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不透明,形成大量的预算外收入和隐性负债并存的状况。因此需要建立完善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市政债券的信息披露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当地纳税人的利益,因此加强市政债券发行中的信息披露很重要。
近年来,由于由发行人付费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购买信用级别的现象,各个评级机构通过提高发行人的信用级别进行恶性竞争,使得国内发行主体的信用级别“虚高”,从而使信用级别不能反应信用风险。我国推行市政债券,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可以由不同于现有的收费模式的信用评级机构来负责信用评级。同时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比较特殊,是我国的地方政府,其掌握着我国大量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地方政府债务等国家核心机密,所以为了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不宜由外资控股或参股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从评级模式上,需要由能够客观、公正反映信用风险的作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市政债券有可能会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或偿债资金的暂时性短缺而发生违约。为此,在市政债券的发行和存续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偿债保障措施制度是防范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发生的有效手段。我国未来所推出的市政债券的筹资主体和偿债主体均明确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市政债券本息偿还的第一顺序责任人,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政债券偿债保障机制,除了地方政府对市政债发行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外,我国还应引入市政债券的市场化偿债保障机制。在此方面我国应更多地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采取市场化担保或保险的形式,分散信用风险的同时完善市政债的偿债保障机制。
具体而言,首先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对债券的偿债保障可以从债券发行和存续期间两个阶段加以控制。在债券的发行阶段,地方政府发债筹资的规模必须与其以后的偿债能力相一致,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结合自身的财政收入、还债能力从而科学预测、慎重权衡发债规模,并经过中央政府的审批。在债券存续阶段,推行偿债基金制度,是确立地方政府债券偿还的保障机制的有效手段。在市政债券发行后,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收入中提取债券准备金,形成偿债基金。同时还应建立偿债专户,专门用于市政债券本息的偿还。为了防止偿债基金虚设,偿债基金每年须经地方人大进行审核;偿债专户由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也需要每年出具监管报告。上述偿债基金和偿债监管报告作为市政债券存续期间的信息进行公开披露。
其次从市场化手段角度分析,主要对市政债券采取担保和保险保障。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城投债券”担保方式,即由担保公司对其发行的债券进行担保。探索保险公司对市政债券的担保模式。
总之,我国市政债券的偿债保障措施,应是各方力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且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应明确清晰,并建立相关的制度加以约束,从而保证市政债券偿债保障机制的良好有效地运行。
作者简介:董书生(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在职研究生,现任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分公司财务负责人,研究方向:投资银行业务,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