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篇2

1.完全学分制介绍

完全学分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学分制,而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学分制现今已成为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学生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课程体系仅仅设置了少量的必修课,却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在规定的学籍有限时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该课程心仪的任课老师,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够规定的选修学分,同时完成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了学校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即可毕业。

2.完全学分制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体现院校特色,同时也要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2.1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2.1.1减少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该以选修课为核心,必须范围广、门类多,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南方学院原来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再此基础上,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压缩了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了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校共享;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从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出充足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便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

2.1.2分层次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模块化课程组合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选修课程内容要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实施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保证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进行模块化的选择,注意打破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体现学科内部课程结构衔接的纵向性以及学科之间课程结构整合的横向性。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行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设置不仅考虑了课程群的层次性,也实行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平台即综合素养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又分别分为不同的模块。

2.1.3设置专业方向模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选择就业方向。完全学分制的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课平台下设置三大模块,分别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模块。在专业限选模块中,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方向模块: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七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去选修。限选课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既可以突出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的综合能力和特色,也可以保证学生在各个专业方向上知识和能力在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1.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南方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增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模块,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上加大了力度,统筹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其科学合理性。

2.2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査分析广东省内各物流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制定出创造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毕业总学分在150~155之间。结合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1)综合素养平台综合素养平台课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综合素养必修课、综合素养限选课、素养任选课三部分。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数学、人文类课程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科技进步、国史国情教育、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哲学智慧与通达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素养限选课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等课程,通识模块包括国史国情教育和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两大通识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四门课程’必须选修每个模块中的一门课程。素质任选课可以是由全校教师开设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开班,也可以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中关于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的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算作学分。

综合素养平台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素养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比例的30%~46%左右,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9%,综合素养限选课程占1%,素质任选课程占0?16%之间,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平台

专业平台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本专业学科的基本技术知识,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专业面的宽窄程度,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知识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南方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尽量综合化,主要是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务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本身和行业市场信息的变化,体现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普养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或具体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具有灵活性、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性的特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分为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国际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通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任选课包括任选课和慕课(MOOC)两类’是为了拓展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项目管理、市场调査与预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经济地理等三十多门课程,而慕课课程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作为学业学分。

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比例46%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0%-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占13%,专业任选课程占13%左右。

(3)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课包括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程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所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所有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实习的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课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物流仿真、网店运营实训、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等;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实践主要指申通快递校园超市、韵达快递校园超市实习等;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主要指学校组织学生统一在广东南方物流集团、宝供物流等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去实习,都需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认定书之后才能认定为学分。第二课堂任选课包括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发表的相关论文、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专业调研报告、获授权专利、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社会调査和社会体验活动等。

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设置的学分占整个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重比较大,实践教学的累计学时占专业毕业总学时的30%以上,从整体上培养了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

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老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学生才能根据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从而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因材施教的目的。南方学院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传统高校的老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一部分来自于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方面有可塑造能力、可以将企业经验和思维融人到教学当中的高学历人员;另一部分来自于海外有教学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士,能在教学中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经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这种结构相对合理、学院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开设了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程,再加上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既保障了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实施导师制,对学生选课进行综合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比较模糊,很难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完全学分制环境下,难以设计并优化符合自己目标的知识结构体系,容易出现乱选课、选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片面追求学分而不用心学习等现象。因此,要想保证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最好选择该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导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人学直到毕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符合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便于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施完全学分制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无论是在选择专业的课程上,还是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甚至整个本科过程的学习年限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持久性,而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持久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后才能有效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3.4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南方学院共有1000亩的占地面积,目前已投人使用10栋教学楼,4栋实验楼,2栋办公楼,1座图书馆和6处体育馆。目前全校已经投入使用总值5425.39万元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53间的实验室,194间的多媒体教室,为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有2.909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藏书354.4万册(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及共享的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为保证选课制的高效实施,南方学院定制了一套适合完全学分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学生教学信息管理和学生选课、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以及生活资源管理(水电饭卡消费),这些技术支持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5丰富第二课程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3

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应该不应该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问题,而是怎样构建这一体系。根据上面分析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笔者认为,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应由如下若干部分构成。

1.课堂教学管理学概述

简要叙述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等,从而使读者对课堂教学管理学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

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方向,目的就是应达到的预期标准。目的明确,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环境、组织学生、创造条件,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心灵的绩效。这一部分主要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讨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课堂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等。

3.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与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并且必须遵循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样,课堂教学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客观规律,并且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和具有前提性的内容了。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和必然性,我们应据此来认识和揭示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例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的规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规律的特性、课堂教学管理规律体系等。

4.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应遵守的准则和要求。制定原则的依据之一是规律,因此,原则和规律是密切关联的。只不过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遵循规律办事,而不能创造规律;而原则则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既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又体现了管理经验的作用。探讨和制定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原则,有利于教师按准则和要求办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规范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等是这部分内容所要重点探讨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应讨论制定原则的依据、制定原则的方法、贯彻原则的要求等。

5.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措施。与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一样,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性的结晶,并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应是多系列的,其中常规方法有:说服方法、集体教育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分组控制的方法、制度约束的方法、环境熏陶的方法等。激励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方法等。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类型、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理论层次和逻辑关系来说,管理规律处于上位,管理原则处于次位,管理方法则处于下位。

6.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管理艺术是一种管理技巧,它比管理方法更有策略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及其他一些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事件。要化解这些矛盾和纠纷,处理好各种事件,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通常有相互沟通的艺术、化解矛盾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提醒的艺术(眼神提醒、语言提醒、动作提醒)、指导的艺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评价学生的艺术等。这一部分主要对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特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意义、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7.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用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属于常规性或基础性的管理,这种常规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常规性管理,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常规性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对于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作用、制定方法、规章制度的内容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措施等。

8.课堂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正气的树立和对不良学风的遏制。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还是创造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课堂气氛的内涵、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气氛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等。

9.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矫正

篇4

重构学校管理体系要把管理中心放到课程中端,一方面上溯到教育这个开端,另一方面下潜到教学这个终端,这样才能寻求平衡,保持方向。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现代管理体系的重构,既要体现对传统管理体系的反叛,也需要对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规避。建议:权力下放,全面布局育人体系;民主管理,让个体成为管理主体;学生至上,形成服务与供给链;崇尚科学,提升学术管理水平;追求自由,激发每个个体潜能。

学校管理体系是由维系学校运转的体制、机制构成的,它好比机器的动力系统,良好的管理体系既是学校全体利益相关者行使各自职责的行为准则,也能稳定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使教育科学化、教育效益最大化。大多数学校现有的管理体系仍然是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体系,亟待向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体系过渡并不断完善。

传统管理体系的特点与问题

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传统管理体系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类因素互动之后平衡和妥协的结果,其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如下。

1.行政色彩浓厚的权力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构仍然是行政体系,学校校长、副校长都有行政级别,在很多人眼里,当校长以及学校各级负责人都被叫做“当官”,而且是很荣耀的事情。在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中,权力无一例外地向上一层集中,校长的权力最大,“校长负责制”更是使得原本很大的权力急速膨胀,“校长拍板”已成为学校决策中的“口头禅”。于是,产生了“一言堂”“一支笔”“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崇拜”等乱象。

2.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

学校科层管理似乎是集权制教育体制的必然选择,有的学校不顾国家和地区要求,繁琐地设置科层,不断壮大“官员教师”的比例。常见的科层体制是:校长下设副校长职级,包括行政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总务副校长;每个副校长下面再设置主任、副主任职级,此外还有横向的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学科备课组长等。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校长位于塔尖,塔底由教师员工构成,中间是中层管理者。这也是由一条条权力通道构成的结构,权力影响力沿着各条通道从校长、各个职级领导辐射开去,又回收回来。“官大一级压死人”,于是出现了底层压迫感和改变层级的个人奋斗史、不良竞争、从政心理。

3.控制和被控制的管控体系

“管控”是传统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领导的目的是管住教师,教师的目的是管住学生。全校教师对领导服服帖帖,安排什么做什么,校领导便认为自己的管理水平高。全班学生对老师服服帖帖,带几十个孩子就像带一个孩子一样,教师便认为自己的带班水平高。在这种管理下,全校形成了控制和被控制关系,校领导控制教职员工,教师控制学生,领导和教师共同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度。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举手投足小心在意,表面迎合,内心抵抗,缺少自由与创造。

4.象牙塔里的生活状态

这种管理体制就像传统社会一样,各种律令将人五花大绑,教师按部就班,定岗取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听话就范,被动接受,慢慢形成奴化心理。再加之,师生长期生活在书本的世界里,很少与社会接触,习得的是传统社会的那一套,就像一个落后的象牙塔,对于时代变化、社会发展总是处在慢反应、后反应的状态。

5.德教分离的育人模式

学校虽然设立了三大处,但实质上受重视的是德育处和教学处,而一些学校的这两个部门似乎总处在竞争和对立的状态,表现为实质上的德教分离。从组织架构看,德育领导和教学领导各领一干人马,德育处统领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学处统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从责任分工看,学校所有教育工作由德育领导牵头,管教学的不负责德育,同样,学校所有教学工作由教学领导牵头,管德育的不参与教学。一些学校的这两支队伍,遇事往往相互推诿,各自撇清责任,甚至拉山头、搞派别,相互消耗,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应试的影响,德育工作不能直接变成学生的分数,学校工作重心往往偏向教学这一侧。

现代管理体系的重构与问题规避

在“教育―课程―教学”链条中,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实际上是把下游的产出端作为重心,而不关心上游环节,正源才能清本,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不解决,而一步跳跃到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方向出了问题。重构学校管理体系要把管理中心放到课程中端,一方面上溯到教育这个开端,另一方面下潜到教学这个终端,这样才能寻求平衡,保持方向。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现代管理体系的重构,既要体现对传统管理体系的反叛,也需要对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规避。

1.权力下放,全面布局育人体系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本身获得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方案一体化设计等权力,这部分权力属于专业自,应下放到教师层面,不能被校领导层截留。学校要适应新的变革,以权力重组为契机,围绕整体育人重构学校管理体系。具体来说,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从权力集中向权力回归转变,学校领导层要把属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力还给师生,让教师从获得专业尊严中充满专业自信,促进专业发展,让学生从学习自中养成学习责任自我承担的意识;二是整体架构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全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的格局,全面梳理育人要素,合理布局显性与隐性两条育人线索;三是集中排查并解决传统管理体系中相互斥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人行为标准和儿童行为标准不一的“身不正”的问题、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三观”问题。

2.民主管理,个体成为管理主体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只有在民主的体制中才能产生民主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才能培育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学校是最应该实行民主管理的地方,在不民主的体制下自诩民主,那只能是喊口号,搞两面三刀。民主管理,意味着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有真实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都为教育、课程、教学出谋划策。为此,学校要建立确权、赋权体制,成立教育决策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等专业机构,让每一个个体都能确权、用好自己的权力,通过自身的权力获得自身的利益,也维护好共同的利益。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个体的管理效能,但也要及时、有效地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正确、统一、效益最大化的决策,决不能发展为耗时间、拖沓型的管理。

3.学生至上,形成服务与供给链

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是学生至上,这是由教育性质决定的。不少学校都贴出了“以生为本”的口号,但从课程体系看,却是“以我(成人)为本”,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程建设与课程学习中来,一切由成人说了算,没有成人主动和学生商量教育问题、学生所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如果把学生至上思想和当今经济社会的形态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就要围绕“服务”与“供给”链条展开。首先要形成服务与供给意识,其次要提升服务与供给的水平。具体到课程方面,既要满足国家、社会、民族对于课程建设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家长、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既要对国家课程实行生本化改造,也要开发出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基于共同基础缺失的补足性课程。从机构设置看,以前的教务处可以重组为学生选课中心、排课中心等,以前的总务处可以重组为学生服务中心、课程资源中心、信息中心等,以前的德育处可以重组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健康中心等。学生至上并不否定教师自身的成长,相反,它更能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提升。

4.崇尚科学,提升学术管理水平

靠经验管理是很多学校的基本管理取向,这是学校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在有的管理者那儿是厚黑学、是权变术、是存在感。教育领域的科学管理更多指向学术管理、课程管理。构建完整的学术管理体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训练,开启基础教育学术启蒙,形成良好的学术气象,以学术力作为学校管理的评价导向,彻底改革行政管理弊端,这是教育管理的正确之路。科学规划学校一体化课程方案,提供丰富多元、有营养的课程套餐,形成具有综合、开放、以学生为中心特征的课程体系,这是课程管理的必由之途。为此,学校可以成立学术委员会、专家顾问团、课程研发中心、名师工作室、各类学生学术社团等。当然,作为行政一级的管理者的学术思想、水平就很重要了,因为学者治校将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靓丽风景。

5.追求自由,激发每个个体潜能

篇5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的统一构筑是完成新的教学计划对于课程定位的重要保障.在对现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种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体系的构筑应该在区域性和时间尺度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地球概论》的内容进行整合,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统一构筑,以完成《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所肩负的多重教学任务.

1《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和“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地理科目的恢复,各高校地理专业也纷纷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计划改革.各高校不约而同的做法就是大量压缩专业课课时,部分专业基础科目合并,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同时,并均将《地理科学导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课程的名称也逐步得到统一.这表现了各大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共同认识,就是需要一门科目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向导科目,在学生入学之后对地理学的全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个总体了解,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各部门地理知识,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必要性

虽然各高校大都以《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但是在课程任务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高校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般选用《普通自然地理学》或《地球科学导论》为教材,周学时3,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学生在学习数学外语的同时,猛然增加三门专业课,一时很难接受.《地理科学导论》在内容上更像是各专业基础课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缩略课,且各部分内容均点到为止,学生们感到内容庞杂,对专业学习感到茫然.

二是类似于专题教学介绍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般为2学时/周,依然在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在这种模式下,授课内容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讲授专题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各校各教师差异较大.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导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兼顾学术性与系统性、基础性与入门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成为问题.同时,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而言负担仍然很重.

三是以《地球概论》为基础,内容体系根据“导”的原则进行一定的增删,周学时为3,与《地图学》(3学时/周)同在第一学期并行开设。其优点在于既压缩了课时,又能对地理学及其后续课程有个大体的了解,并把这种专业基础教学放在其它专业课之前,起到了先行课程的作用.在8O年代中期尚没有开设《地理科学导论》科目,金祖孟和陈自悟在《地球概论》课程教学中就担负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将两者的教学统一在一起.因此,对《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显得非常必要.

3《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指导思想

3.1完成课程所肩负的多重任务

作为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地球运动观及其意义等方面的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导致的热量分带和地球运动周期两个方面,是理解区域分异、树立时空观点的基础;地理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内容也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对于有关无尽星空和瀚海的宇宙认识,服务于中学师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继续探索的求知欲;作为地理专业的先导课程,以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土壤圈)、生物圈、智慧圈即圈层结构为主线,对后续部门地理学和学科任务进行介绍.

3.2贯彻总课时压缩的精神

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整合《地球概论》,融入《地理科学导论》,使其既能够为地理专业学生奠定区域分异的学科思想基础,也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个总体了解,具体做法是将现有的《地球概论》(周学时3)和《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2)融合,构筑为改为《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3或4).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集中选取,并将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时布置给学生自学.具体将授课内容处理为三大模块:我们的宇宙和地球的内部环境等部分内容作为通识教育模块,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地球的运动和意义作为核心内容模块重点讲授;将圈层结构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专业先导课程模块作为了解性内容进行专题性授课.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构筑了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周学时3进行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分类筛选

4《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分为三个模块统一构筑了《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4.1通识教育模块

以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主要内容为恒星及其~生、银河系和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等.

4.2核心内容模块

重点进行讲授,引导学生预习和开放式学习.主要内容为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包括为研究地球运动服务的天球坐标系.

4.3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内容包括圈层构造与部门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理学的方法、手段与其现代化等内容,以专题性讲座的形式进行.

与此同时,安排了15个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巩固.

篇6

关键词:体验式;ERP沙盘;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一、MIS课程的研究

1.MIS课程的特点

MIS是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课程表现出来的特点有:

(1)理论性强。该课程涉及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高。该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加重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3)综合性广。该课程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经济理论和行为科学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

2.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MIS课程理论性强、综合性广的特点决定了各所高校的教师在讲授MIS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内容的应用。然而,一方面,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于理解,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时间有限,真正到企业单位去参观会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很多企业为了保守商业机密,并不积极配合高校的教学工作。而引用书中的案例,固化学生思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常常令教师左右为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改进MIS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体验式教学法的尝试。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掌握知识。包括情景活动、角色扮演、ERP沙盘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在“全方位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知识。

首先,体验式教学能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升华。可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使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其次,体验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其新的灵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体验式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在MIS课程的教学中,ERP沙盘模拟无疑是最有效的体验式教学工具。

三、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体验式教学法在MIS课程中的应用

1.ERP沙盘模拟简介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于1978年开发而成的,最初源于军事作战指挥,可以清晰地模拟真实的地形地貌,使作战指挥员不需要亲临现场就能清晰地总揽全局,从而运筹帷幄并制定出最优的决策。ERP沙盘模拟实验是基于军事战场和商业战场的某些共性,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它通过直观的立体教具――沙盘来营造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战略、组织生产、策划方案。整个过程涉及了采购、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

2.ERP沙盘模拟教学的特色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战略、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ERP沙盘模拟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3.ERP沙盘模拟在MIS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应用ERP沙盘,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恰好填补了MIS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MIS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MIS课程理论奠基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企业运营流程的不了解,因此,面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照本宣科、死记硬背。ERP沙盘模拟的引入正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通过角色扮演和岗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一下制造业企业的完整运营流程,理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作用。

第二阶段,MIS指导管理决策阶段。利用ERP沙盘模拟组织一次对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理解信息系统对管理的支持了解,信息系统对不同决策类型的支持,并进一步了解决策的发展方向,掌握企业变革的方式。

第三阶段,MIS的技术基础阶段。本阶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突出强调让同学们学习并应用一两门数据库语言,为今后同学们自主设计沙盘系统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MIS的分析阶段。引入ERP沙盘模拟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基于ERP沙盘的功能分析,明确系统分析的目标和新系统逻辑设计方法,更加形象地理解为什么系统分析阶段是决定MIS开发成败的最重要阶段,并且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层次的把握。

第五阶段,MIS的设计阶段。通过前期的ERP沙盘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有一种实质性、直观性的了解,掌握系统设计目标、主要内容和工具,明确如何根据系统逻辑模型所提出的要求进行系统总体结构、代码、数据库、输入输出和系统流程等设计,且设计出来逻辑模型更具说服力。

总之,利用ERP沙盘模拟对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生动、仿真的模拟来诠释和演绎抽象的理论和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MIS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MIS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法,为高校改革MIS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形势 实践教学 模拟软件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4-01

自上世纪末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动态特征和不确定性。企业当前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涉及风险问题,避免风险比获取超常收益显得更加重要,这是企业界的共识。控制企业环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营销方面的风险更为突出,如何解决困扰企业的营销风险问题成为当今学者和企业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随着国际、国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国内贸易格局的转变,中、西部开发与崛起的加速,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一、营销风险管理课程面临的新形势

控制企业环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营销方面的风险更为突出。如何解决困扰企业的营销风险问题成为当今学者和企业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营销风险管理》作为实战性极强的课程必须紧跟新形势的发展,探索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新教学模式,同时辅助教学实验软件的模拟训练,缩短课程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营销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国多数企业虽然对营销风险较为重视,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营销风险,尤其是缺乏营销风险识别、衡量的方法和手段,在出现营销风险后,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和管理技术工具。

作为实践性较强营销学科,营销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实践,但又必须能够指导实践。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许多企业已经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预警和控制营销风险。因而《营销风险管理》课程必须紧跟营销实践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其进行改造,探索营销风险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

二、营销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偏少,且偏重理论,与实际问题容易脱钩;其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化,普遍没有采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也较为简单,致使学生“为学而学,为考而考”,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其三是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科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我校有着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如何利用好这个大环境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通过对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找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适用的《营销风险管理》教学方法,利用我校良好的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学生对营销风险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的识别、衡量及防范,可全面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市场营销学生的就业率。

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功能

市场营销实验室的基本功能是模拟性展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过程、行为和各具体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在专业教师的策划与指导下,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真实或仿真道具,模拟企业市场营销总体及各环节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角色认同和对市场营销理念的综合性心理体验,达到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借助《营销营销风险管理》模拟软件,结合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强大处理能力,预置了多种行业的企业市场数据,构造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有效的虚拟风险营销环境。该软件可以按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使用:一种是在《营销风险管理》课程中进行实验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时进行;另一种是专门开设《营销风险管理教学实验》课程使用。该软件从教师教学管理、模拟公司管理、客户资信评估、合同跟踪排查、营销物流管理、货款回收控制、营销费用管理、营销服务跟踪、营销人员考核、风险资料分析、营销风险评价、风险预警监控等十二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并提供多角色、多用户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灵活性。

在进行《营销风险管理》课程软件教学实验中,可以模拟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过程,实现营销风险管理的主要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掌握营销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多门课程的综合理解,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营销实验室的各个平台既能进行各教学环节独立的实践教学活动,又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系统,进行综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营销实验室的应用,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又为社会培养了实用型的营销人才。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容、课时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内容的编制,安排;计算机软件教学内容的制定及进行“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通过教学实验软件,使营销风险管理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简明而实用,学生通过对这套软件的全面熟悉,可以提高对现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了解,熟悉规范的工作流程,提升其营销管理的学习兴趣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实践,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好处:一采用实验教学法,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模拟整个操作过程,消化枯燥的理论,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实验性活动的参与来获得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这是很好的体验性教学过程。二提高了学生营销风险管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课程每做一个实验都可以同时看到各种各样现象,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在实验中遇到问题,通过自己分析、解决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到提高。三是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这种模拟实验的过程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会非常主动地去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营销理论、分析工具和操作方法,他们将自觉地从营销风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市场环境、对手策略,然后组织实施和修正自己的营销策略。对于营销风险体系方法的不断运用体会,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2]张云起,李军. “营销风险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的内容和研究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9,6

[3]梁威, 李怡芳. 营销模拟教学平台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34)

[4]杜丽岩.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10

篇8

[关键词]三学期制;旅游饭店管理;实践教学;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54-03

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重视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旅游饭店管理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可为后续的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大背景下,笔者选取旅游饭店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探讨,希望这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旅游饭店管理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构主体性教育教学体系[1]、PBL教学方法改革[2]、课程理论与实践整体优化[3]等方面,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以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对象,设计并发放14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经过初步统计,结合其他同类型院校访谈的材料,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穿插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环节,而课内实训环节,则主要是在实验室使用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要求学生分角色模拟酒店经营管理者和顾客。实践教学形式相Φヒ唬大部分学生建议可适当增加去酒店参观、短期见习、情景模拟实训等环节。

(二)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实验室的机器设备老化,加上网络连接不稳定,这导致在实训环节容易耽误时间。另外,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的试用版本存在着个别系统模块不稳定和不完善的情况,导致某些操作环节进行不了,这降低了学生对酒店管理系统操作的积极性。

(三)考核指标不够量化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过大(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不利于学生能力的体现;90%以上的学生支持将“课堂分小组查找资料并进行PPT演讲”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认为这样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PPT制作技能。另外,考核方式也缺乏明细的量化指标。

二、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是国外很多高校采用的一种学期制度。其通常做法是把一学年分做“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原有两学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一般为3-4周),共十一个学期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长学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则一般安排在短学期。[4]

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一学年分为秋季(第4、第7、第10学期,16周)、春季(第2、第5、第8学期,18周)、夏季(第3、第6、第期,6周)三个学期,新生入校(第1学期)和大四下半年(第11学期)不变,仍为20周,其中春季和秋季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兼顾部分实践教学,夏季学期开展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

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主要是在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主要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学生从大一开始,至少要经历三个夏季学期,轮流在旅行社、饭店和景区进行实践学习。

五邑大学三学期制的开展,对强化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饭店系统知识,理论与实践均衡发展。

三、三学期制下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三学期制的实施,为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应充分利用第三学期,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比重和实施力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充分利用第三学期创造的实践条件,依照饭店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抛开将实践环节局限于课程开设时期的传统,最终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开设之前-课程开设期间-课程开设之后”三个环节。

课程开设之前(即“课前”)主要是通过课程准备、学生入学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对饭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程开设期间(即“课中”)是通过认识实习、课内实训、专家讲座、行业调研、教学方法多元化、过程控制与考核机制等方式,让学生对饭店管理的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课程开设之后(即“课后”)是通过在饭店进行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参加饭店技能竞赛、学生参与编写饭店管理案例集等形式,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饭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并最终成为饭店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一)课程开设之前

课程开设之前主要是通过课程准备和入学教育,让学生对饭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可以适当地做好入学教育。例如,在专业入学教育时对饭店做相应的介绍,邀请优秀学长学姐给新生分享饭店实习的经历,带领新生参加学长学姐的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经验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新生对饭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此之前,教师还需要确定合作饭店,优化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满足饭店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开设期间

在课程开设期间,可以将认识实习和课内实训相结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认识实习一般在第二学期的第11周。这一周期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饭店,并邀请饭店中高层管理者开展讲座或培训。课内实训环节一般设置在课程后半期,除了邀请饭店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饭店行业调研外,还将引导学生使用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通过分角色模拟饭店经营者和顾客,让学生对饭店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项目和要求见表1所示。

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合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此外,可以综合运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实训等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考核机制上,要有明确的过程控制,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的比重(两者应各占总成绩的50%),构建量化的考核指标。要增加平时成绩在整体成绩中的比例,通过学生平时的多种参与方式进行考核,以增加学生兴趣和重视程度,更好地达到每个章节学习的目标。其中,平时考核以小组的整体得分为基数,计算个人平时成绩,具体包括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小组PPT演讲(20%)(评分标准见表2所示)、Word版研究报告(20%)、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上机表现和实验报告(20%)等。

(三)课程开设之后

课程开设之后,在学生掌握了饭店管理理论体系后,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就需要借助第三学期来完成并强化。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三次参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的机会,通过第三学期在饭店进行技能培训、实操训练,参加实习经验分享茶话会、饭店实习生技能大赛等环节,学生可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灵活运用。

在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将饭店实习期间发生的事件包括处理客人投诉等以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将所有学生记录的事件整理成饭店案例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可为后续学习旅游饭店管理课程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饭店行业技能竞赛,如江门市/广东省/全国旅游饭店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广东省餐饮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广东省酒店职业英语口语大赛等,通过参与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需要科学设计,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学校提供校内实践教学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计算机设备、饭店管理模拟实训软件等。其次,在排课、师生考核指标设计、教师工作量核算等教学组织管理方面需要更加灵活。再次,要树立校企协同培养理念,重视第三学期学生在饭店的教学内容设置。最后,学校需要为校外实践提供良好的保障,例如出行车辆的落实、实习单位的联系、经费的投入等,尤其是在第三W期集中开展实践教学阶段,人数多、规模大、要求高,需要有前期的合理安排与后期的适当安抚,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白雪.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理论课教学体系重构――以《饭店管理概论》为例[J].时代教育,2014(6):187-188.

[2] 潘冬南.PBL教学法在本科《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119-121.

[3] 杨敏.《饭店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体优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0-53.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评价体系 实证研究

引 言

目前在多数高职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而我国的课程评价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实际上都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上缺少针对性。本文旨在探索针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师在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实证研究

笔者在参阅大量的有关文献后,将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考虑在课程学习评价中的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效果之间,在外部评价(老师、专家等)和内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之间,在学习成果和学习动因(过程与方法)之间,在强调客观性测量(考试)和强调主观性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对此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1.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设定

对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文献查阅,再结合本专业的学习,以及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初步总结,笔者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和评价形式。

表1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的形式

(1)知识与技能维度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情况,是否有本专业所要求的沟通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案例讨论、主题演讲的形式来评价。

(2)过程与方法维度主要评价学生遇到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解决,能否做好笔记。复习时是否注重知识梳理,是否拓展学习范围。跨领域综合学习,是否可以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并改进,是否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和领域,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维度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试卷分析法或举办班级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评价学生上课专注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否有健康合理的兴趣爱好并能主动展开多领域课外学习等,可以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的形式进行评价。

3.指标量化及数据处理

本文在建立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后,将在西安翻译学院进行初步的实证。本文选择了该校诒华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3级的学生进行实证研究。

(1)评分方法:极差标准化法

考虑到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评价的实际情况,对于评分结果的数据处理需要易于操作又直观明了,能像考试成绩的得分一样,清楚反映结果,又能便于一定范围内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比较及个人不同时期的比较,因此,在课程学习评价中的各项评分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所谓极差标准化法就是以被评价学生所在班级的数据为依据,剔除奇异数据确定行业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对被评学生各项指标原始值采取极差标准化处理,使其取值在[0,1]之间,根据该项指标的权重来计算得分。例如原始指标值为X,如果X≤0,则该项指标为零分,如果X≥0,则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该项指标的标准化取值为:

X'=(X-Xmin)/(Xmax-Xmin)

其中Xmin表示班级最小值,Xmax表示班级最大值。

(2)指标量化

表2 A同学知识与技能评分明细表

根据表2,对知识与技能维度一级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如下:

基础理论知识标准化值=(8.7-6)/(9-6)=0.57

沟通与表达能力标准化值=(7-6.5)/(9-6.5)=0.2

即可评出A同学知识与技能得分=(0.57*0.8+0.2*0.2)*

0.6*100=29.8

表3 A同学过程与方法评分明细表

根据表3,过程与方法维度一级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如下:

自学能力标准化值=(8.6-5.5)/(9.5-5.5)=0.78

应用与拓展标准化值=(8-6)/(9.3-6)=0.61

反省与反思标准化值=(8.3-5)/(9-5)=0.83

发现与创新标准化值=(7.2-5)/(8-5)=0.73

即可评出A同学过程与方法得分=(0.78*0.3+0.61*0.3+

0.83*0.2+0.73*0.2)*0.3*100=21.8

表4 A同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分明细表

根据表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一级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如下:

学习态度兴趣标准化值=(9.1-6.5)/(9.4-6.5)=0.9

理想追求标准化值=(8.8-7.5)/(9.8-7.5)=0.57

人生观与价值观标准化值=(8.6-5.5)/(9.5-5.5)=0.78

即可评出A同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分=(0.9*0.5+0.57*0.2+0.78*0.3)*

0.2*100=16,然后可以算出该同学的最后得分=29.8+21.8+16=67.6

依次类推,可以对其他同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学习评价,为教师的授课方法和课程改革做参考依据。

实证分析结论

1.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关键信息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评价涵盖了三个维度的内容,在每一个维度下都有不同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用所获得的实际数据经过评价体系的计算,教师可以对得出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相比较,特别是在应用和拓展、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仅凭一份人力资源管理试卷是很难全面考查到这些内容的,因此传统的“一卷定终身”式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很难完全反映一个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真实综合水平。而本评价体系的构建,弥补了这一缺陷。

2.拓展课堂教学宽度,注重过程教学

三个维度的评价包含了多项指标,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众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这种以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获得的信息量越大,越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比较,也可以是对所有学生在某一知识点或能力上的比较。对于课程考试成绩排名高于综合评价排名的同学,教师可以考虑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防止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又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3.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导课堂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当学生知道对其课程的考核是综合评价时,为了使自己的评价分数更高,也会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基于内在的驱动,学生会用综合评价指标来要求并激励自己,使其有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而本课程的综合评价也是建立在多种评价形式基础上的,有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如分组讨论、主题演讲、小组辩论等形式。这些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展示、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丰富的课程实践教学,注重过程式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课程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金梯、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3]郭玉锋:《终身教育理念与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6期,第28-29页。

篇10

论文摘要: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并以价值工程在薪酬管理和人员聘用决策中的运用为例,探讨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中充实相关学科方法手段的必要及可行性,这一探讨过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实用及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新的应用性课程,由于设置时间不长尚未完成其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完整化、系统化,教材的编写缺乏具体方法论如必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结果导致本课程知识含量不足。本文以价值工程原理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薪酬管理”和“人员聘用决策”中的应用为例,提出一些具体教学做法。

一、薪酬管理、人员聘用决策与价值工程原理方法的应用

众所周之,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人劳伦斯·麦尔斯(L. D. Miles)创立的一种以提高产品(或劳务)的“价值”为目的的先进管理技术;在价值工程中,“价值(V)”被定义为“功能(F)”与“成本(C)”之比,其含义是指用最低成本代价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产品的必备功能。由于强调“功能分析”即缘于使用者购买“产品”是购买其内在“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的具体结构,价值工程的思想因此在工业产品技术创新和建筑产品设计方案的比较选优等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至于价值工程从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化为一门定量化的实用管理技术,则主要在于其提出了以下两方面的应用原理要点。

第一,为了解决“功能”与“成本”量纲不同(后者为费用单位,但前者表示功用且无法定量)因而无法得出两者确切比值也就是使“价值”得以准确量化这一问题,通过先引人成本“为实现某一功能的现实成本”;功能“为依照功能重要性系数(功能重要性系数可按环比评分法和包括0一1,04评分法在内的强制评分法确定)对成本进行分摊计算得出的功能目标成本”概念,再定义“价值系数二功能目标成本/功能现实成本”,从而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可比;当可比性一旦建立起来,价值系数的作用便在于衡量按功能度量的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并具体指明成本结构的改进方向,其判据是:若价值系数大于或小于1,将分别表示与相应功能对应的现实成本过低和过高,因而应分别予以提高和降低;若价值系数等于1,则表明此时功能现实成本与功能目标成本相互匹配,因而成本结构一般无须改进。

第二,为了实现不同方案的定量化分析比较,提出“方案价值指数=方案功能指数/方案成本指数”概念,并通过定义“方案功能指数”等于该方案对各项功能的满足程度与相应功能重要性系数的乘积之和再与相关各方案上述乘积之和的总和相比所得的比值、“方案成本指数”等于该方案成本与相关各方案成本之和相比所得的比值,从而给定方案价值指数的具体算法。在此种情况下,功能指数超越成本指数即成本转化为功能的程度大小便成为方案选优的基准,其判据是:取价值指数大于1且值大者对应方案为最优方案。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薪酬管理是指对员工报酬的给付标准、结构进行确定与不断调适的动态管理过程;而人员聘用决策在本质上则属于多方案选优问题,即“人力资源产品”的使用者需依据一定的可靠方法从多个备选人员中优选出能更好满足使用需要即具有更高“性价比”的特定人选。显而易见,以上两者均属前述价值工程定量化管理技术应予解决的问题范畴。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求解

(一)薪酬管理问题实例

例设:因人工工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某企业拟将某一职位的月薪水平自当前1 000夕口月调高至1 200元/月。但企业劳资管理部门认为,当前该职位工资结构按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及福利报酬工资各占40% ,40% ,20%比例分配不利于人员激励,为配合今后逐步实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新的调资方案应进一步突出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并因此将岗位、技能与福利三者的重要程度比确定为2: 4: 1。试作答以下问题:一是就现行工资结构评价其不合理性;二是分析此次调资带来的工资结构变化。

基于前述价值工程原理方法形成的本例解法可归结如下:①为判明现行工资结构的不合理性,可按表1所示解题过程求出与工资结构成分对应的岗位、技能、福利3项功能目标成本同对应功能现实成本相比所得的价值系数,经观察可知,由于3项价值系数中的第一、第三项取值大于1而第二项小于1,因此可判断现行工资结构是不合理的,至于其改进方向则是在降低岗位和福利工资的同时增加技能工资;②如表2分析计算过程所示,此次调资带来的工资结构变化是工资总额从原来的1 000元/月调高至1 200元/月,其中技能工资从原来的每月400元增至686元,岗位、福利工资则从原来的400元和200元分别降至343元和171元,即岗位、技能、福利工资的每月增减数分别达到一57元、+ 286元和一29元。

(二)人员聘用决策问题实例

例设:某企业就某职位进行人员招聘,前来应聘的甲、乙2人月薪报价各为2 000元、3 000元。经企业人事部门设立学历、工作经验、人员个性特点、体质条件等四方面考察指标(依次用A,B,C,D表示)并按10分制评分,二人得分情况分别为:甲依次得IO分、7分、6分、8分;乙依次得8分、9分、8分、8分。若对于各项人事考察指标,企业人事部门认为根据该职位特点,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要求均应摆在首位且同等重要,而相对于体质条件,人员的个性特点条件应更为重要。问该企业应选聘哪一人员出任该职位。

本案例属价值工程多方案选优问题,其具体解法步骤可归结如下。

(1)如表3第①栏所示,定义人员4项考察指标为人力资源使用者所需“产品”的功能并确定这4项功能的功能重要性系数;

(2)如表3第②栏所示,按功能重要性系数与功能满足程度得分(即企业人事部门赋予应聘人员各项考察指标的评分)乘积并通过对乘积进一步求和确定甲、乙两人员聘用方案(下称甲、乙两方案)各自的加权总得分依次为7. 96和8. 38;

(3)确定方案功能指数。甲、乙两方案功能指数分别为7.96/(7.96 +8.38) =0.49,8.38/(7.96+8. 38)=0. 51;

(4)确定方案成本指数。甲、乙两方案成本指数分别为2 000/ (2 000 + 3 000) = 0. 4 ,3 000/ ( 2《XX)十3 000 ) 0. 6;

(5)确定方案价值指数。甲、乙两方案价值指数分别为0. 49/0.4 = 1 225 ( > 1) , 0. 51/0. 6二0. 85(

(6)根据上步计算结果,甲、乙两方案中前一方案的价值指数大于1,表明该方案“价用所值”;后一方案的价值指数小于1,表明该方案“价超所值”,因此,应取前一方案为最优方案,即企业人事部门应聘用甲出任相应职位。至此本案例分析完毕。